時間:2022-05-01 09:50: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愛國格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背負著千千萬萬年的滄桑
默默地訴說一個個故事的輪回
借時光枯竭無盡的隧道
匍匐向那不修邊際的蒼穹
生命如花 如綠葉 如果實
燦爛 盎然 沉甸甸
或許因你的富足而無畏
坦露著博大而渾厚的胸襟
是絲毫不遺的告白和忠誠
秦時的明月仍在邊關巡守
古老的漢城墻依然固若金湯
長長的商隊馱起串串駝鈴在回響
猶見葡萄溝醉了 哈密瓜香了
和田玉的閃爍 克拉瑪依黑龍奔騰
旋轉著姑娘婆娑的舞姿 清脆的歌唱
背負倔強的年青 拓疆的強壯
我常常地期待
見到蕩漾著明鏡般透澈的天池
便遐想張開懷抱盡情擁有
讓清純 寧靜 幽遠
都與我靈魂久久的祝福
渾然融入那高山 草地 碧水 雪光
我常殷切地祈禱
天山這片孕育歌舞的故鄉
洋洋灑灑著快樂與希望
與永不沒落的太陽
徜徉在蒼茫無際的邊陲
無論亙古或今朝
背負著千千萬萬年的滄桑
默默地訴說一個個故事的輪回
借時光枯竭無盡的隧道
匍匐向那不修邊際的蒼穹
生命如花 如綠葉 如果實
燦爛 盎然 沉甸甸
或許因你的富足而無畏
坦露著博大而渾厚的胸襟
是絲毫不遺的告白和忠誠
秦時的明月仍在邊關巡守
古老的漢城墻依然固若金湯
長長的商隊馱起串串駝鈴在回響
猶見葡萄溝醉了 哈密瓜香了
和田玉的閃爍 克拉瑪依黑龍奔騰
旋轉著姑娘婆娑的舞姿 清脆的歌唱
背負倔強的年青 拓疆的強壯
我常常地期待
見到蕩漾著明鏡般透澈的天池
便遐想張開懷抱盡情擁有
讓清純 寧靜 幽遠
都與我靈魂久久的祝福
渾然融入那高山 草地 碧水 雪光
我常殷切地祈禱
天山這片孕育歌舞的故鄉
洋洋灑灑著快樂與希望
與永不沒落的太陽
徜徉在蒼茫無際的邊陲
無論亙古或今朝
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爆裂同拚殲賊臣,男兒愛國已忘身。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臨患不忘國,忠也。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四年前,我看到過一幅希望工程的宣傳畫,一個小女孩睜著一雙大眼睛在聚精會神地聽課。那雙大眼睛像閃亮的珍珠,鑲嵌在光明與黑暗之間,訴說著渴望和期待:我要讀書。
我被深深地震動了,心里酸酸的。于是,我參加了“希望工程一幫一”活動,和她結成了對子,10歲的她——麻陽苗族自治縣高才鄉的一個小女孩。她家五口人,媽媽常年有病,姐妹輟學在家。大山隔絕了人類的文明,一年打下的糧食不夠吃三個月,全家過著沒有笑聲的日子。
在少先隊組織下,我寄出了書包、文具、書籍和學費。
不久,一個發黃的信封,捎來了遠方的聲音。大山遠處的希冀,化作一只紙信鴿,飛進我的信箱里。
那是一張日歷紙,正面印著“宜出門”、“忌嫁娶”之類的話。這個心靈手巧的女孩,把這簡陋的“信紙”,折疊成一只展翅的紙鴿。這張日歷紙的背面上,她用鉛筆工工整整地寫著:“好心的大姐姐,你好。今天,我特別高興,特別激動,我又可以上學了,再也不用偷偷地躲在教室外聽課了。感謝黨的‘希望工程’,感謝大姐姐的學費和書包。以后,我一定努力學習,星期天不休息也要讀書。”
多么純樸的語言!
朋友們,當城里的孩子懷揣大把零花錢時,這位小女孩甚至把家里人的頭發攢起來拿去賣;當我們的小皇帝早晨賴著不愿起床時,大山里的孩子已經走著30多里的山路去上學了;當我們的小公主排著隊買麥當勞的史諾比時,“失學”兩個字,就像毛毛蟲一樣咬痛了大山里孩子們的心,而每個孩子一學期的學雜費才18元。
第二年的春天,又有一只精巧的紙信鴿,穿過山嶺,翩然落在我的書桌上。這次,發黃的日歷紙換成了普通的信紙。信上她高興地說:“親愛的大姐姐,你好。今天是星期一,我們在新建的校舍前舉行了升旗儀式。那面國旗是校長親手縫制的。迎著初升的太陽,我們向國旗敬禮。學校添了新桌椅,來了新老師,許多和我一樣大的孩子都上學了。老師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沒有這所學校。”我捧著紙鴿,心里想象著她寫信時的快樂的神情。那雙喜悅的大眼睛,把我的笑臉也映了出來。
我們一直在通信,一只又一只的信鴿,不斷地來往于山區與城市。她村里來了農業技術員,她父親學會了科學種田,收成比以前好多了!那個金色的秋季,一只印著粉色花邊的小信鴿,帶來了令人歡欣的消息——山里通公路了,她家蓋起了紅磚房。談及將來的打算,她說爭取中學畢業后能考上中師,以后回到高才鄉當一名老師,讓其他上不起學的孩子都能讀書。她純真的愿望,隔著千山萬水,吸引著我,感動著我。但愿她能實現這個小小的愿望;但愿她真成為小學老師時,山里再也沒有失學的孩子……
是的,這位女孩是幸運的,她生長在充滿愛心的社會。黨時刻關心著失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的人獻出自己的力量。藍天下涌起一片愛潮!
朋友們,當歷史的貧窮像潮水般涌來時,是誰,挺起寬廣的胸膛,為孩子們筑起一道防波堤?當失學的兒童即將匯入文盲大軍時,是誰,伸出溫暖的手臂,把孩子們擁進自己的懷抱?
是你,光輝燦爛的太陽——偉大光榮的黨!在你的照耀下,失學的孩子上學了,貧窮的山村富裕了。在你的照耀下,無數雙大眼睛流露出幸福和歡笑。
請不要問我是誰,我們沐浴著同一個太陽。
英語愛國演講稿
ladies and gentlemen, boys and girls,
i am chinese。 i am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 with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behind。 i’ve learned about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made by our forefathers。 i’ve learned about the great wall and the yangtze river。 i’ve learned about zhang heng and i’ve learned about zheng he.who says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has vanished?i know that my ancestors have made miracles on this fertile land and we’re still xxx miracles。 who can ignore the fact that we have established ourselves as a great state in the world, that we have devised our own nuclear weapons, that we have successfully sent our satellites into space, and that our gnp ranks no。 7 in the world? we have experienced the plunders by other nations, and we have experienced the war。 yet, based on such ruins, there still stands our nation----china, unyielding and unconquerable!
i once came across an american tourist。 she said, “china has a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 but the us only has a history of 200 years。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china took the lead in the world, and now it is the us that is leading。” my heart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se words。 it is true that we’re still a developing nation,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we can despise ourselves。 we have such a long-standing history, we have such abundant resources, we have such intelligent and diligent people, and we have enough to be proud of。 we have reasons to say proudly: we are sure to take the lead in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again, for our problems are big, but our ambition is even bigger, our challenges are great, but our will is even greater。
朋友們,不知你是否覺察到許多老同志聽到它,仿佛看到了那彌漫的硝煙,閃光的戰刀,聽到了隆隆的炮聲,雄壯的號音,似乎又回到了那殺聲陣陣的戰場,體驗到同志間生死與共的階級友愛和民族感情,促使他們百倍努力,繼續為黨、為人民忘我工作,在有生之年多為國家作貢獻。
分類號 R395
1 人格障礙的共病問題
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一版(DSM-I,1952)即出現了人格障礙分類,但直到DSM-III將其列為軸二,它才成為研究者廣泛關注的對象,研究數量逐年增加,其中人格障礙的共病研究一直是關注的焦點。
在精神病理領域,共病診斷問題是很普遍的現象,可以說,自從有了精神障礙診斷,該問題就困擾著臨床從業人員及研究者。因為DSM-III之前并不鼓勵進行精神障礙的多重診斷,所以由Ward、Beck等(1962)進行的研究就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當時的人格障礙共病問題。他們研究發現,臨床醫師之間診斷不一致的最大根源在于臨床中對“神經癥狀學癥狀與性格病理學現象,何者是更基本診斷”問題的抉擇 [1]。
后來DSM-III將人格障礙歸于軸二,正式鼓勵臨床人員進行多重診斷,這時的人格障礙共病問題就變得尤其突出。Charney等(1981)對因重抑郁發作而住院的130名患者進行人格障礙診斷,發現共病人格障礙在14%~61%之間;Pfohl等(1984)對重抑郁住院患者調查發現與邊緣型共病率為23%,戲劇型18%、依賴型17%、回避型15%[2]。
隨著DSM進一步發展,人格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更加明確化、系統化。然而診斷體系的發展,似乎并沒有帶來臨床中的一些實質性改善,共病問題依然嚴峻。Livesley(1998)的研究表明,假如個體滿足某種人格障礙診斷,那么就有80%的可能滿足另一種人格障礙診斷[3]。Stuart等(1998)使用DSM-III-R結構訪談問卷評定1116名精神科患者發現,有56.2%滿足至少一種人格障礙診斷,其中人均2.7種人格障礙[4]。目前研究較多的是人格障礙與進食障礙、焦慮障礙的共病情況。Diaz-Marsa等(2000)的研究發現,經SCID-II問卷評定的72名進食障礙患者中,并發人格障礙高達61.8%,回避型人格障礙在神經性厭食患者中多見,而邊緣型人格障礙在貪食癥中更多[5]。Alnaes和Torgersen(1999)報告了一個6年跟蹤研究,控制其他相關變量后,回避型人格障礙不僅較好地預示了社交恐怖癥,而且也顯示了與其他焦慮障礙的密切關系[6]。另外,其他嚴重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等也有很多研究證明高共病率的存在。
2 共病成因的理論模型
目前,已經有不少研究提出了一些模型或假設解釋廣泛共病問題背后可能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關于兩軸之間的共病問題,下列四個模型的解釋得到了普遍認可。[7,8]
易感性模型(vulnerability model)認為,一種障礙的顯現增加了患另一種障礙的概率。具體說,就是一種特定不適應的人格特征,如邊緣型人格特征,使個體易于出現某些軸一障礙;這個病理過程可能是這類人格特征激發了特定的反應,最終促成了相關障礙的發展。
而并發癥模型(complication/scar model)與上解釋相反,認為個體患有的一種軸一障礙對其人格狀況產生特定的影響。例如慢性的、反復發作的重抑郁障礙,可能會引起人格特征的改變,比如形成高水平的神經質及消極的情感特征。
惡化模型(pathoplasty/exacerbation model)假定共病的軸一、軸二障礙可能因各自獨立的病源因素而出現,但人格因素可能影響了軸一障礙的過程及表現。這種影響可能是一種增效過程(人格障礙影響了軸一障礙的發展及預后),也可能只是改變了疾病的效應及表現。
最后譜系模型(spectrum model)認為共病的軸一、軸二障礙是從共同的病理基礎發展而來。因此,共病障礙是存在于一個從亞臨床特征到嚴重病理癥狀連續分布的譜系中。例如,C類群人格障礙可能是有共同病理基礎的焦慮障礙之嚴重程度不同的表現,而A類群人格障礙可能存在于精神分裂譜系中[9]。Siever和Davis(1991)提出了一個譜系模型――心理生理模型,覆蓋軸一、軸二領域[10]。該模型有四個維度:認知/知覺組織、沖動性/攻擊性、情感穩定性和焦慮/抑制維度。認為個體在這些維度上表現極端且離散就展示為一種軸一障礙;而表現較溫和的情況,如果固化為個體的特征性模式,就是人格障礙。
盡管很多研究證實了這四個模型,但對于哪種模型代表最佳的解釋,無論是實證的研究還是理論的思考都很不一致。Millon與Davis(1996)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在一定程度上,所有模型都適用也并不是不可能”。[8]關于軸二內部的共病解釋,幾乎所有該領域的研究者,都支持用維度模型來認識這個問題,即各種人格障礙都是同一人格病理學基礎的不均衡表現(可見維度模型隸屬于譜系模型),然而關于哪種模型最適合于該領域,一直是研究者爭論的焦點。
3 共病問題的應對
與共病問題解釋的多樣性一致,對該問題的應對也是復雜多樣的。這種復雜性一方面表現在,各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取向及認識,提出了各自獨特的應對方式;另一方面,各研究者可能因實證經驗的積累或關注的側重點變化,他們的觀點在不同時期可能很不相同。
3.1 DSM體系發展方案
該方案假定共病問題主要由障礙界定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致力于障礙標準的獨特化、邊界的清晰化。這是貫穿DSM各版修訂的總體精神,DSM的前兩版對標準的描述過于簡潔、籠統,各人格障礙的界定過于模糊,主要依靠臨床醫師的經驗診斷,故人格障礙診斷很不理想。從DSM-III開始,發展起了多生診斷標準(polythetic criteria),即每條標準在診斷中都是同等重要的,只需滿足一定數量就可確診,這樣就有彈性地界定了各障礙類別涵蓋的范圍,更有利于避免過多共病情況出現,而且將人格障礙歸于獨立一軸,刺激了對人格障礙的研究興趣。
很多研究者從障礙的界定上進行了探索。如Cloninger等(1993)提議對人格的界定應該從氣質和性格兩個方面進行[2],氣質是人格障礙中持久的部分,而性格是受環境、教育等影響而可以變化的部分,通過這種努力將有利于人格障礙診斷的穩定性。Seiverwright、Tyrer等驗證了人格障礙的時間方面特征,發現人格障礙持久不變的假設是不正確的[11];并且最近Tyrer等還考察了不同人格障礙患者主動尋求改變現狀的意愿,最后提議“改變意愿”特征應該考慮進人格障礙診斷[12]。Davis等(1993)比較了三種診斷標準模型(權重模型、多生診斷模型和附加模型)在臨床中的情況,發現應用在當前DSM中的多生診斷模型,并不符合臨床實際,醫師們用得最廣泛的還是權重模型,即各標準有大小不同的權重,滿足少數重要標準就可確診。該結果也與Morey等(1989)及Widiger等(1988)研究結果相一致。[13]
這類研究一方面反映了DSM體系中還有很多問題,另一面也指出了其修正發展的方向。但是從總體上看來,在該方案指導下的DSM,雖然使得診斷體系進一步精細化、系統化,但各種批評一直存在,共病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7,8]。這樣另一種假設就躍居了研究的主流:障礙間可能原本就沒有根本的區別,他們在病理上是聯系在一起的。
3.2 維度模型方案
該方案認為各障礙之間是連續的,它們有一致的病理基礎,期望通過維度模型的建立來促進共病診斷的理解,并在實踐方面建立起一種與維度模型相適應的分類診斷體系。它主要關注的是人格障礙領域內的共病問題以及如何用各維度全面、定量地反映個體的人格病理學情況。但也有研究者嘗試發展橫跨兩軸的維度體系,如Krueger的內外化模型[8]及Millon的三分連續體[14]。內外化模型涵蓋內化障礙(心境、焦慮障礙)、外化障礙(物質濫用、行為)及人格的內化特征(神經質)和外化特征(反抑制或沖動性),這些都是分布于內外化維度上的。該模型有大量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支持,尤其包括心境和焦慮障礙與神經質特征間的研究等。
但是該模型的不足之處,正如Krueger自己提到的,“該模型尚處于初始階段,其中的內外化維度過分寬泛”,除了內化維度有一些可選用的分維度之外,外化方面還需要大量的工作。對于該模型的進一步實證研究還沒有出現,所以僅止于模型探索階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Krueger期望擴展該模型以涵蓋其他各種病理現象[8],所以其內在假設就是內外化維度反映了各種精神障礙的基本特性。事實怎樣,需要進一步研究。
無論是正常人格與人格障礙,還是各種人格障礙之間,有絕對說服力的證據表明它們之間沒有質的差異。[7]目前美國比較流行的維度模型有“大五”(Five-Factor Model,簡稱FFM)、氣質性格量表(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簡稱TCI)、人格病理學基本評估問卷(the 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Personality Pathology Basic Questionnaire,簡稱DAPP-BQ)、正常與異常人格訪談程式(the Schedule for Normal and Abnormal Personality,簡稱SNAP)、人際特征環模型(Interpersonal Circumplex,簡稱IPC)、極性模型(Polarities)等。以FFM為例,它是在對正常人格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是對卡特爾16PF質疑的基礎上進一步因素分析而得出的一個模型。FFM所包括的五種基本人格維度――神經質(N)、外向性(E)、經驗的開放性(O)、宜人性(A)和責任感(C)現在已廣為人知,并且在每種基本維度下分六個小維度從而能得出更詳細的人格描述。很多研究發現DSM人格障礙與FFM主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穩定和廣泛的關系,尤其考慮到FFM的細分維度時,它在區分各人格障礙中就顯示了更大的可靠性[8]。還有研究者認為,關注FFM與特定人格障礙關系的研究對于了解這種人格障礙的病源及發展很有幫助。如將自戀理解為高E、低A和低N的FFM輪廓,將有利于自戀型的界定及病理理解。然而對于FFM單獨用于臨床人格障礙評估,還是值得斟酌的,因為有很多研究發現FFM還沒能詳盡地反映人格病理問題[15]。Trull和McCrae最近提出了一個觀點:兩軸之間的共病可以通過FFM的維度來解釋。例如,在神經質維度上處于較高水平的軸一障礙更可能會與同樣有較高神經質水平的人格障礙共病。然而,這種觀點并沒有得到一致的支持,因為有顯著不同FFM特征的障礙也顯示了很高的共病率。[8]
總體上看,各種維度模型都有相應的實證支持,但又都不能充分涵蓋正常人格及其病理學領域,正如Widiger(2000)談到維度模型時,認為DAPP-BQ、SNAP等更準確、鮮明地描述了FFM的不適應變量,而FFM則提供了一個對人格障礙與正常人格機能連續性的更準確的說明[1]。關于這一點,也許將各種維度模型結合起來尋求一個更廣泛的模型是未來的方向。但還應該認識到,當前的維度模型整體上是不完善的。Meyer(2002)利用現有的維度模型考察哪種人格維度與回避型人格障礙聯系更緊密,結果顯示,諸如內傾性、神經質、低自尊和悲觀性這類維度解釋了大約一半的回避型人格障礙變量,然而剩下的那些特征可能仍舊非常重要[16],如Morey和Zanarini(2000)發現,那些不能為已有人格維度解釋的邊緣性變量,預示了童年的創傷經歷、家族疾病史及長時間后的恢復狀況等,進一步考察將它們納入維度構建是很重要的[17]。
3.3 類目間調整方案
該方案主張DSM分類體系未能充分反映障礙間的實際情況,廣泛的共病問題不能視為一種有趣現象,而是分類體系不成功的充分證明,很多共病障礙可能原本就是同一種障礙[18]。該方案期望通過診斷類目間合并、類目衍生或刪除來降低共病診斷問題,更準確地反映病理實際。
Millon可以視為一個代表人物,他認為當前DSM各人格障礙的診斷中,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主張將診斷類別原型化,并從這種認識出發,針對人格障礙的高共病問題,提議了一系列新類別,如依賴型人格模式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焦慮不安型、隨和適應型、不成熟型、無效型及無私型依賴[14]。然而Livesley等批評說,類別的不斷繁衍往往表明其潛在的屬性是連續的[19]。Tyrer等則與Millon不同,認為精神障礙領域的廣泛共病,源自于DSM過分應用割裂化策略,以焦慮障礙為例,他們認為將原本神經癥這一總類分解為多種診斷的做法,很少有證據表明帶來了臨床與理論上的實質性進展,由此提出了混合焦慮與抑郁癥狀的Cothymia綜合征(如同時出現中度抑郁和廣泛性焦慮障礙情況)。關于人格問題他們也提出了一種綜合征觀點,融和了精神癥狀與人格障礙特征。他們的研究還對新分類提供了實證依據[18]。其他的研究者還有提出將軸二診斷復歸于軸一體系,作為解決當前兩軸之間復雜關系的嘗試。當然,這又引起另一些學者的堅決反對[1]。
類目間調整方案與DSM發展方案類似,都是對類別化分類體系的發展,只是更多的涉及了深層病理方面的考慮,并因而顯得激進。為了滿足臨床需要,Millon將人格障礙進一步細分,反映了當前分類系統在覆蓋人格病理方面的不充分;Tyrer則用一個綜合診斷反映同質障礙群,提高診斷效率,然而可以預期隨后的理論探討及治療方案的確定,連續體觀念的引入將不可避免。
3.4 維度與類別化策略的互補方案
雖然維度模型方案的應用前景非常樂觀,但處于臨床診斷分類體系穩定性考慮,一直就有折中方案出現。它們或者對人格障礙診斷保持細節上不變,按照維度化思路重組類目體系;或者借用現有的診斷類目體系,用維度模型的研究成果修正診斷標準。
前者通常將個體人格障礙診斷情況歸結為病理學上的嚴重等級,按人格機能連續分布觀念構建維度評估,既照顧到了臨床人員的診斷習慣,又引入了維度評估。該思路包括Oldham等(1992)的人格障礙雙層診斷體系[20]、Tyrer和Johnson(1996)的人格障礙嚴重性分類[21]等。Oldham等提議,對滿足兩種及兩種以下人格障礙診斷的個體使用現有的診斷分類,而超過兩種人格障礙的個體診斷為“伴隨著相應人格特征(如偏執型、邊緣型和自戀型,或其他類型)的廣泛性人格障礙。”Tyrer和Johnson主張將人格病理情況分成四個嚴重等級:無人格障礙、人格困難、簡單人格障礙和混亂的人格障礙;并分別用當前ICD-10和DSM-IV的分類診斷標準對其做了詳細界定。
很顯然,上述做法主要在診斷結論中應用了維度策略,而一種更富有魅力的研究方向是應用維度模型來考察各人格障礙類別,并相應充實、修正它們的診斷標準。從理論上講,這是在更細致水平上進行診斷,理應有較好效果,但它同樣面臨一些困難:怎樣把握“名與實”的問題?比如利用現有的維度模型考察人格障礙患者,構建人格障礙構念,界定之;研究表明如此形成的各診斷類別間的界限仍不分明。如Soldz等(1993)考察了回避型、分裂樣型、分裂型和強迫型在IPC中的定位,發現彼此間很類似,尤其前兩者最難區分;其它研究也有相似結論[22]。這首先反映了當前維度模型還有一些問題,但我們也應該考慮根據維度研究發現的各人格障礙顯著性特征加以修正,使現有的人格障礙分類獲得新內容。然而如此探索下去,可以預期將愈來愈接近維度模型方案的理想。
由于長期形成的類別化傳統的影響,在實踐領域實現維度化轉變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綜合使用維度化、類型化分類的互補方案,因為其在現實中具有良好的臨床適用性,可能是最有效的過渡方式。
4 對于人格障礙共病問題及研究的思考
縱觀人格障礙共病問題的應對探索,不難發現心理學家們在人格領域研究成果的沖擊,正是在人格理論的啟發下,聯系臨床中人格障礙診斷發現的問題,研究者們逐漸接受了維度模型,并開始置之主流。DSM-V的編寫人員就提議將維度分類策略首先用于人格障礙領域,根據應用情況決定是否推行全面的維度化改革[23]。如此而來,人格障礙的“共病”說法是不合適的。例如,回避型與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并列診斷中,極端化的回避與依戀特征如果以兩個維度,而不是兩種人格聚于同一個體,才是合理的。臨床上對這種情況的處理,很多是將它歸于“其他待分類”條目。我們知道,運用維度策略可以收集到各維度信息,全面了解個體,所以它具有傳統方法不可比擬的效率。那么未來工作的焦點之一,即實踐中如何推行這種觀點,如何使當前的DSM診斷體系逐漸淡出舞臺的同時,全面引入維度策略。
關于人格障礙與軸一綜合征的共病認識,Millon在其MCMIII使用手冊中指出,與人格障礙相比,它最好看成個體基本人格模式的擴展或歪曲。的確,從精神系統角度,軸一障礙應該看成個體外顯的征候群。如果事實如此,共病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僅停留在共病認可是不行的,因為行為遺傳學研究、臨床實踐資料等都反映出兩者錯綜復雜的關系。從前面維度模型的論述來看,可以考慮采納一種維度觀點,使得軸一障礙(如社交焦慮)在多維框架內進行研究。因為維度系統要求對個體進行多方面的測量,如社交焦慮、對新異的回避、抑郁、具體人際狀況等,這樣我們在提高診斷效率的同時還能認識人際回避等復雜過程。當然,如果從更深層次考慮兩者有“病理基礎重疊”也是正常的,那么就需要相當多的努力來確定兩者的范圍,簡單拋棄某一診斷的獨特性或用另一種診斷代替它都是不可取的;如此而來關注點將是怎樣確定軸一的病理基礎,必要地削減它的范圍,這將涉及到新病理模型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Widiger T A.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0, 14(1): 3~17
[2] Corruble E, Ginestet D, Guelfi J D. Comorbidit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unipolar major depression: A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96, 37: 157~170
[3] Livesley W J. Suggestions for a framework for an empirically 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8, 43: 137~147
[4] Stuart S, Pfohl B, Battaglia M, et al. The co-occurrence of DSM-III-R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98, 12: 302~315
[5] Diaz-Marsa M, Carrasco J L, Saiz J. A study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in anorexia and bulimia nervos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0, 14(4): 352~359
[6] Alnaes R, Torgersen S. A 6-year follow-up study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s predictors.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9, 53: 409~416
[7] First M D, Cuthbert J, Widiger T, et 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relational disorders: A research agenda for addressing crucial gaps in DSM. In: Kupfer D J, First M B, Regier D E. A research agenda for DSM-V. Washington: APA, 2002. 123~200
[8] Krueger R F, Tackett J L.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Working toward the bigger pi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3, 17(2): 109~128
[9] Tyrer P, Gunderson J, Lyons M, et al. Special feature: Extent of comorbidity between mental state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97, 11: 242~259
[10] Siever L, Davis K. A 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1, 148: 1647~1658
[11] Seiverwright H, Tyrer P, Johnson T. Change in personality status in neurotic disorders. The Lancet, 2002, 359(9325): 2253~2254
[12] Tyrer P, Mitchard S, Methuen C, et al. Treatment rejecting and treatment seeking personality disorders: Type R and type 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3, 17(3): 263
[13] Davis R T, Blashfield R K, McElroy Jr. Weighting criteria in the diagnosis of a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3, 102(2): 319~322
[14] Millon T.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DSM Axis I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0, 14(1): 30~41
[15] Schroeder M L, Wormworth J A, Livesley W J.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big five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2, 4: 47~53
[16] Meyer B. Personality and mood correlates of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2, 16(2): 174~188
[17] Morey L C, Zanarini M C. Borderlin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0, 109: 733~737
[18] Tyrer P, Seivewright H, Johnson T. The core elements of neurosis: Mixed anxiety-depression (cothymia)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3, 17(2): 129~138
[19] Livesley W J, Jang K L. Toward an empirically 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0, 14: 137~151
[20] Oldham J M, Skodol A E, Kellman H D. Diagnosis of DSM-III-R personality disorders by two structured interviews: patterns of comorbid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2, 149(2): 213~220
[21] Tyrer P, Johnson T. Establishing the severit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6, 153(12): 1593~1597
[22] Alden L E, Laposa J M, Taylor C T, et al.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2, 16: 1~29
[23] Rounsaville R D, Alarcon G, Andrews J S, et al. Basic nomenclature issues for DSM-V. In: Kupfer D J, First M B, Regier D E. A research agenda for DSM-V. Washington: APA, 2002. 1~29
Research on Comorbidit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Diagno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Xin Zengyou, Zheng Yong, Chen Benyou
爆裂同拚殲賊臣,男兒愛國已忘身。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據媒體16日報道,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艾滋病新藥艾可寧(注射用艾博韋泰)獲批上市。艾可寧是全球第一個抗艾滋病長效融合抑制劑,由前沿生物完全自主研發,擁有全球原創知識產權,該藥的上市標志著我國抗艾藥物實現了零的突破。
相關標的
大眾公用(600635)參股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前沿生物C輪融資。太極集團(600129)與前沿生物專門就艾可寧在藥品銷售、渠道、供應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引領全球抗艾新征程。
更多信息:谷歌開發新式AI算法,可繪制大腦神經系統圖像(涉東方網力、中科曙光等);美開發出“磁線測癌”新法;陶氏化學美國工廠停車。昨日五家企業上會過三否二;春光科技732657新股發行申購日;債券私募陷全行業虧損,最大半年巨虧78.51%;商品期權恢復私募開戶,個股類場外期權對私募仍暫停開戶;深交所表示對觸及退市條件的公司,出現一家,退市一家;貝萊德和中信證券合作發行首只私募基金;新華時評指出穩定房地產,調控要從嚴;6月70城房價總體平穩,央地聯動樓市調控持續加碼;國資委表示央企降杠桿成下半年發力重點;監管部門摸底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專項自查工作啟動;工信部副部長稱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中32%在中國仍空白;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增速將達75%;杭州出臺集成電路產業專項政策;中廣核收購歐洲最大單體陸上風電場;石墨烯電極材料技術獲突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目標2020或提前實現(涉南都電源、道氏技術等);國內最大馬力無人遙控潛水器下線;合肥長鑫DRAM正式投片(涉兆易創新、亞翔集成等);京東新款智能貨柜(涉勁拓股份、中科創達等);愛奇藝收購天象互娛100%股權;7月起PCB大廠集體漲價通知(涉奧士康、博敏電子等);中國云計算大會將舉行。
個股利好:中信重工、寶泰隆中報大幅預增;同濟科技中標5.1億項目;漢纜股份中標約5億元國家電網項目;長高集團中標1.95億元國家電網項目;雅克科技簽逾1億元銷售合同;東方鐵塔中標9663萬元國家電網項目;中國天楹中標8500萬元設備采購項目;金智科技中標逾8000萬元國家電網項目;中興通訊預中標中國移動大單;鳳凰傳媒收到土地補償款1.2億元;晨鳴紙業收到2652萬元政府補助;同和藥業獲逾700萬元政府補助;天圣制藥注射用頭孢硫脒獲藥品注冊批件;三星醫療、隆鑫通用、科達股份、易世達擬回購;創元科技、新興鑄管、華大基因股東擬增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96
1引言
表演型人格障礙,亦被稱為癔癥型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①自我戲劇化;②易受暗示;③情感膚淺易變;④尋求注意與刺激;⑤不恰當誘惑;⑥過分關注身體吸引力。
邊緣型人格障礙則是用于描述那些顯著“不穩定”的一類人,岡德森認為其有幾個特點:①強烈而不穩定的關系;②不成熟的行為;③不穩定的自我意象;④被拋棄的恐懼和害怕孤獨;⑤在和其他人交往交際中歪曲想法;⑥糟糕的社會適應。
根據凌輝等人的研究發現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我國大學生群體中較為高發的兩類人格障礙,本研究應用人格診斷問卷(PDQ-4+)中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部分對合肥在校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旨在對當代大學生的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水平與特點進行研究,并對有關的因素進行探究。
2方法
21調查對象
將學生按國家標準GB-T 13745―2009分為5層,在各層內采用單純隨機抽樣方法共抽取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完成調查357例,應答率為893%,其中合格問卷318 例,合格率為891%。
22調查工具
本問卷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基本資料部分包括家庭基本環境、年齡、性別、專業、學習等情況。
(2)人格障礙診斷問卷中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部分。
(3)父母教養方式問卷(PBI)。
(4)寢室情況問卷。
(5)人際交往問卷。該問卷測試時間大約需要15分鐘,測試時由問卷發放人員給予統一指導語,并統一回收。
23統計學方法
正態檢驗、方差分析、單因素卡方分析、因子分析、回歸分析以及相關分析。
231人格障礙分量表的百分位表
對人格障礙分量表得分進行百分位統計,詳見表1,發現結果與傅文青等人研究結果有近似之處。
232人格障礙分量得分的正態性檢驗
兩種人格障礙分量的得分都近似服從正態分布。
233方差分析
(1)高年級樣本與低年級樣本人格障礙得分方差分析。
(3)成績與人格障礙得分。
對被測試者對自己學習的自評分與其HST、BDL分量表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發現不同成績的被測試者表演型人格障礙得分存在差異,而邊緣型人格障礙得分卻不存在差異。
234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共病性的探究
235大學生人格障礙影響因素分析
(1)單因素卡方檢驗。
經過獨立性檢驗分析發現家庭教養方式因素中父母關愛、鼓勵、控制,社會交往因素中與朋友聯系頻率、待人接物方面、交際與交友方面,學校因素中宿舍生活認知情況、宿舍生活滿意度共8個因素與大學生人格障礙有關。
(2)兩類人格障礙得分與顯著因素的相關分析。
從問卷中的顯著因素得分與人格障礙分量得分的相關系數可以看出,家庭教養方式中的父母親鼓勵因子、父母關愛因子與人格障礙分量得分呈現負相關,父母控制因子與人格障礙分量得分呈現正相關;社會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與HST分量得分呈現正相關,交際與交友與HST分量得分卻呈現負相關,社會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與交際與交友BDL分量得分呈現負相關;宿舍滿意度得分與人格障礙分量得分呈現負相關。
(3)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將人格障礙分量得分作為因變量,同時各顯著量表的得分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經過逐步回歸分析的篩選,在置信水平為95%下發現無顯著變量。
3討論
31人格障礙的陽性檢出率的分析
按照原來美國的標準計算陽性率,可以看到表演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陽性率分別為183%與138%,可以看出大學生樣本中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陽性率較高,這說明需要對大學生的精神衛生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咨詢和治療。
百分位數表與歐美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引起的,所以在應用PDQ-4+問卷時要考慮到原劃界分對中國群體不適用,需要重新調整。
32F檢驗結果分析
高低年級差異則可能是經過幾年的生活和實踐,高年級學生的人格經歷了數次的修正,其人格特征將會有部分改變,據此可以認為隨著閱歷與年齡的增長,人格中的某些特征將會趨向于平和。而性別不同導致人格障礙得分差異可以歸結為社會文化賦予男女不同的性別角色及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人格帶來的影響所致。而學習成績不同所導致的表演型人格障礙得分的差異則有可能與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其認知方式具有膚淺和印象化的特點相關。
33相關性分析結果
除了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的父母親控制因子外,人格障礙得分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其他因子均顯示負相關,說明父母的關愛和鼓勵對子女的人格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家長在給予孩子充分關愛的同時亦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成長;而父親相關系數明顯小于母親,這可能是由于現代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特點有關。
社會交往因素中的待人接物方面與HST分量得分呈現正相關,交際與交友方面與HST分量得分卻呈現負相關,這可能與表演型人格障礙者人際關系不穩定,甚至是反復無常的特點有關。社會交往因素中待人接物方面和交際與交友方面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得分呈現負相關,這表明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存在著一定的困惑,有可能是其共情能力的缺乏以及人際交往的高敏感度所導致的。
學校情況中的宿舍滿意度得分與人格障礙分量得分呈現負相關,表明宿舍和諧將對學生人格修正帶來極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宿舍生活是大學生活重大組成部分之一,其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34因子分析結果
通過因子分析的降維,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可以認為是一種因素,故認為其具有一定的共病性。這點與國外研究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可能與表演型人格障礙伴發的觀點相近,推測原因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非特異性的特點。
35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將父母養育方式、社會交往因素等情況中所有顯著因子分別對人格障礙得分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試圖預測人格障礙得分。
研究結果發現,在置信水平為95%下發現無顯著變量。推測這有以下幾點原因:
①人格障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其作用機理非常復雜,不僅僅是簡單的線性模型所能描述的。②在填寫問卷時,被測試者不可避免地會受當時的情緒、旁人的引導等諸多因素干擾,并不能完全測試出真實狀況。
4結論
(1)大學生樣本中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陽性率較高;
(2)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發生與父母教養方式較少關愛鼓勵而較多控制存在密切關系;
(3)性別年齡差異對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有影響;
(4)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一定的共病性;
(5)宿舍和諧對學生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
(6)表演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存在一定社交障礙。
參考文獻:
[1]格爾德,哈里森,考恩牛津精神病學教科書[M].5版.成都:四川大學,2010
[2]李江雪江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分析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6
[3]凌輝,黃希庭,等中國大學生人格障礙的現狀調查[J].心理科學,2008,31(2).
[4]傅文青,姚樹橋2592 例大學生人格診斷問卷(PDQ-4+)測試結果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9).
[5]李江雪,項錦晶人格診斷問卷(PDQ-4+)在研究生群體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