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博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0 16:07: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學博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微博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歷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網絡文化浪潮沖擊下越發顯得力不從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快速發揮發展的社會節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來越多。面對當前這種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勢發展,微博的介人應用成功為其拓展溝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徑。微博作為近年來新興網絡載體平臺,已經被眾多學者論證其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多重積極作用和巨大的潛在能量,可以說,微博的出現和微博文化的流行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對于當前稍顯落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積極應用微博這種平臺工具進行教育探索與改革,已經成為必然。應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了當前教育事業發展高目標、多元化趨勢的必然。這種新型教育輔助工具的出現與傳統單一的、平面的、封閉的教育模式形成對比,通過將當前微博平臺上所能調動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形成立體化的教育網絡,從多個角度、多個途徑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響。這也是未來很長時間內教育領域所可能應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當前的中國社會處于經濟、社會、文化的激烈轉型與動蕩時期,無論從近些年來國內外國際環境變化還是國內政經社探索、改革來看,我們國家無疑都經歷著異常劇烈的思想動蕩,各種各樣的思想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碰撞,大學生作為處在學校與社會思想碰撞最為頻繁領域的重要群體,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來越巨大的壓力[2]。縱觀近些年有關新聞報道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因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問題等走上了錯誤的道路,這些狀況的出現無疑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正確的思考引導,是確保他們正確看待各種問題、處理各種事件的保障,是他們重要人生階段的啟明星,所以,應用微博這種當前最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擁有強大影響力的社交工具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須也是必然。大學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帶有不少弊端,與學生心理脫節、與社會現實契合度低,學生不感興趣充滿抗拒,都直接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當前教學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種更加優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學生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思想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微博介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與重要價值。微博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能夠在當前多元文化價值觀沖擊的情況下,抵御各種消極網絡文化和信息對學生們思想的消極影響,讓他們在充滿困惑、矛盾的時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過經營微博賬號對關注學生推送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更好地促進資料的共享,通過介紹相關的心理論壇、網站或優秀電視電影作品等提升學生接受度,讓學生自主動手尋找和應用,通過總結學生們時常在微博上發表的各類心情、牢騷和壓力來源等組織相關心理專題,了解學生心理動態變化并給予專業化的建議,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微博作為大學生表達自己觀念的新載體,越來越多的與他們的生活狀況掛鉤,他們在這個平臺上能夠自由發揮,在內心出現問題時有可供發泄的途徑、可供求助的渠道,對于高校來說也能夠通過這個平臺加強交流,更好地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高校師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嘗試途徑3]。

二、微博應用價值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發揮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突破了傳統教育空間與時間上的局限性,不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局限,通過分析這些問題與局限從多種途徑強化微博積極作用的發揮、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當前主要實踐方向。微博介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間還較短,從目前實踐實踐情況來看,其具體存在以下三個問題,分別是內容狹窄、互動交流頻率低、更新速度緩慢。以內容來說,不少高校的微博平臺直接被作為學校官方網站的延伸,在運作模式上還偏向新聞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顯得僵化落后,內容上也較為狹窄,多數為一些專業的心理測試,學生們簡單看過就算,很少能夠保持長期興趣進行關注,可以說得不償失,并未充分發揮微博平臺的功用。互動交流頻繁帶來的樂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眾多用戶群的一大優勢特點,微博平臺溝通中各種圖文并茂充滿樂趣的語言是高校的融化劑,對于高校經營微博來說,以風趣生動充滿幽默的語言來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運營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這方面的嘗試成績還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為信息更新節奏更快的平臺來說,對信息的更新有著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無論內容還是與時下新鮮新聞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無法吸引眼球,使得學生失去興趣,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存在都會影響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發揮4。針對當前微博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應用的局限性,應該多策并舉以應對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專門展開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務平臺,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與時俱進,應用高超的微博管理、運行技巧,打造充滿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學生們的關注度和參與興趣。針對大學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點,在內容上進行精選,比如自我認知方面的知識、情緒的調控、人際關系的經營、心理健康測試等,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滲透他們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微博上學生們反饋的心理健康測試信息來完成學生資料的收集,以此為基礎展開相應專題教育指導。針對多數大學生不喜歡面對面心理溝通交流的情況提供微博私信溝通渠道,讓他們敢于積極抒發內心問題,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各類問題進行專業解答,并且不斷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虛擬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決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共同問題過程中減少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消耗,對于特殊個案展開特殊幫扶。微博作為特殊的運營服務平臺,經營團隊工作人員的選拔也要具有微時代意識,能夠做到對微博資源的物盡其用,配合微博經營需求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工作人員,經常與在校師生展開趣味互動,提升辨識度和親和力,強化對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運用,并配合校內心理健康講座、課程與專業咨詢中心服務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校方要積極重視微博上信息的監督與管理,在做好日常維護的基礎上,避免出現誤導性信息或者不當信息引發學生反感或抗議等,以一種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廣與專業化服務閻。針對學生們的留言與反饋及時在微博經營方面進行靈活調整,滿足學生們心理需求的同時針對互聯網上大量流行信息進行針對性鑒別和普及,在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兼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負面信息嚴禁傳播的同時也可參與辟謠等活動,充分體現高校文化的包容性與進步性,以獲得學生認同與喜愛。總之,微博作為當前流行的網絡交流服務工具與平臺已經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用微博的這種影響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開各項工作,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同度,以一種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為學生們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作者:王小寧工作單位:平頂山學院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1

信息化是當今時展的大趨勢,信息必將成為第一生產要素,也將構成信息化社會的重要技術物質基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加速了社會對于信息的需求與擴展,同時對于信息時代下大學文化傳播也是新的挑戰和機遇。而大學文化傳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精神基礎,應該適時地利用高效的傳播操作模式開展大學文化的傳播。所以,探析信息時代構建大學文化傳播模式的理論支撐,能夠為大學文化的傳播提供豐富的實踐意義和指導理論。

1 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建設

信息時代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而教育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有的知識繼承傳播活動也在經歷技術變革的洗禮。信息技術在被時代灌注以新的活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文化教育與傳播的革新,并逐步衍生出教育現實的各種新現象與新問題,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大學文化的建設是全方位的文化建設,是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離不開物質的投入,也離不開對大學文化的傳播,兩者相輔相成。而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群體精神意識的傳遞,即大學文化的傳播。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需要繼承和借鑒中外經典文化傳播模式的理論,構建新模式來提升文化建設的傳播效果。

2 文化傳播的經典理論模式及借鑒

傳播模式是指研究傳播過程、性質和效果的公式。卡爾?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經》一書中曾論述過在社會科學中模式的有構造和解釋兩大主要功能。具有代表性的傳播模式有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和“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在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研究中,將其經典傳播理論應用其中,吸取精髓,創新探索,構建符合時代氣息文化傳播的理論和執行模式,凝聚成一種無形的合力與整體趨向,以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建設,推動大學發展的不竭動力。

2.1 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及其借鑒

2.1.1 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動過程,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人們滿足了物質層面上的需求后,便產生了精神層面上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就是其一。

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不再是直接產生物質產品,而是通過大學文化的傳播者的精神意識影響接收者的精神思維,使接收者產生與傳播者相近的精神意識,大學文化傳播者的目的是促成大學文化接收者的精神生產。

2.1.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擴展“精神交往”視域下“課堂教學”的延伸。由于信息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日益進步,對文化知識的獲取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育的傳統方式應由必須實行由知識型課堂教育傳播到思想型課堂教育傳播的轉型,即實現由傳播知識的傳統理念到塑造人的價值取向的現念的轉向。因此,就學校課堂教育的傳播而言,課堂上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者和受眾通過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即人類的精神交往關系。

實現“精神交往”視域下“QQ工具”的利用。大學師生間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和接收者的關系,還是彼此間精神交往的對象。利用QQ工具,教育者可以在課堂甚至通過網絡在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和就業導向上給予學生加以指導,并能夠對學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精神困擾和思想迷茫給予疏導和引路。

運用“精神交往”視域下“校園微博”的發展。當前,網絡傳播具有的巨大能量,正影響著文化導向。“微博”正是當前社會精神交往活動的一個重要表現,而學校選擇“微博”作為文化教育工具,恰恰迎合了當前國家建設發展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現狀。同時,“校園微博”的迅猛發展也證明了學校的這一選擇順應了時代和學生的普遍要求,有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

2.2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及其借鑒

2.2.1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

1963年,德國學者馬萊茨克在其《大眾傳播心理學》一書中,根據場論思想提出了一個大眾傳播場模式,運用系統的方法分析了影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諸多因素。這一模式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切入,將社會系統與傳播系統中各因素及其間的關系進一步細化,對那些可能對傳播各環節構成影響的因素進行了考察。

2.2.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把大學教育過程看作是一個由教育者向大學生傳達相關道德信息的傳播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手段,將教育內容蘊含于各種信息之中,使道德教育從平面化向立體化、現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并逐步構建網絡道德教育傳播模式,以促進大學文化教育在網絡領域中的有效開展,探索解決大學生教育體系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借助網絡媒介開展教育時,首先應與學生在網上進行互動交流。通過校內人人、社區、論壇、Email和MSN、QQ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并針對某一現實或熱點問題進行網絡探討。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模式的交流溝通方式,使教育者在平等和信任的氛圍中,真實地掌握了解學生綜合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素質向著主流方向發展;其次可以開展網上討論和虛擬課堂等形式,利用大學生教育網站,或者利用電視教育專題片、經典視頻教育課來開展網絡“虛擬課堂”,進一步增強網絡教育傳播模式的實效性。

2.3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理論及其借鑒

2.3.1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理論

1948年,傳播學先驅哈羅德?拉斯韋爾對社會傳播的過程、結構及其功能,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論述,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 、說了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對誰(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此模式簡明而清晰,成為早期傳播學研究的經典成果之一。

2.3.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以5W模式分析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效果因素,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媒介、受眾和效果等五個層面找出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效果路徑。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應以網絡傳播方式為主,其組成要素為:傳播者―教育工作者、信息(傳播內容)―以聲音、文字或圖像為形式的網絡形式(QQ、博文、微博等);媒介―教育者的網絡媒介(微博、博客、QQ空間);受眾―在校大學生;效果―大學生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它的傳播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創作撰寫的日志、博文、心得和轉載優秀經典網貼,之后通過網絡傳播這個媒介傳播給學生并取得教育效果的過程。

作為大學生文化教育領域中的信息能否被學生接受并喜歡,能否可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否指導和引領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就業,能否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直接決定了信息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播的實現,這也是對教育工作者文字和思維能力提升的考驗。

2.4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及其借鑒

2.4.1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

1957年,美國傳播學者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整理當時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個適合于大眾傳播研究的有系統的模式。模式中提出了A、B、C的概念,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指出了傳播過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饋的重要性。

2.4.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用這一模式解釋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過程時,可視為:A為網絡文化的知識載體,B為大學生,C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圖1。

圖1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大學文化傳播模式

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是對傳統校園文化的創新,更是對傳統課堂教育的超越與延伸。在大學文化傳播設計中引入模式來指導大學文化的傳播既理清了教育層次的思路又確保了校園文化的時代創新的實用性。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傳播模式的設計不斷完善與技術的日趨成熟,其功能日益豐富、邏輯日益復雜,這樣運用現代傳播學的視角來傳播大學生文化必將成為一條化繁為簡的捷徑。

2.5 “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及其借鑒

2.5.1 “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

由美國傳播學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大眾傳播過程猶如投石于水池中產生的現象――石子擊起波紋,波紋向外擴展到池邊時又朝中心反向波動;在擴展和回彈的過程中,波紋(即信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此模式強調大眾傳播同社會、文化等的關系,顯示了傳播過程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2.5.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在信息時代環境下,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文化傳播理念――波紋教育,它的核心是波紋的傳播模式所帶來的強大聚眾效應和受眾主動參與學習的多極傳播行為。波紋式傳播能有助于實現傳統教育、網絡教育、虛擬課堂三大平臺的價值遞增。

從圖2來看,傳播的中心是文化,傳播的第一層是將一個明晰的文化知識傳遞到三大平臺上。在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為了有效地利用資源,發揮三大平合開展教育的優勢,在一個融會中外精髓文化的基礎上,突顯三個平臺的模式傳播文化的優勢,配合校園各類教育活動的開展,達到同時抓取三大平臺所覆蓋的有效目標受眾的目的。

圖2 “波紋教育”圖

第二、第三層可理解為,文化知識經過三大平臺的傳播給各自所覆蓋的受眾后,吸引和深入影響了接受過文化教育的受眾群體,由此在每一個平臺下面,都培養出一批對各類文化教育產生濃厚興趣的“受眾學生圈”。“波紋教育”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通過教育傳播定向及其他技術模式,以每個“受眾學生群體”為原點,通過其個人現實行為或虛擬的網絡活動模式,可進一步將文化知識擴散出去,實現多個原點的多極化傳播的后續行為,形成多個高效覆蓋的圈子文化,即形成波紋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最后一站――“受眾學生圈”的概念。

3 結束語

伴隨著快速發展的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與作用機制發生重大變化,也使文化傳播研究的各方面呈現出新的范式,將不斷為大學文化傳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契機。在這種環境下,若要發揚和傳播大學文化,必須著眼于其載體,結合中外經典傳播理論,構建大學文化傳播的理論支撐模式,為新時期大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大舉.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2,(6).

[2]羅文涵.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探析[J].時代教育,2013,(1).

[3]胡欽太.論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研究范式[J].理論探討,2010,(12).

[4]蘇婧.解讀“精神交往”視域下政務微博發展[J].科技傳播,2012,(9).

[5]吳果中.從“知識”到“生命”――課堂教學的精神交往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3).

[6]劉春花.QQ訪問:師生閑話中的精神交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7]徐婷婷.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

[8]史迎霞.基于5W傳播理論的思政博客教育功能的實現[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6).

[9]徐鵬.大視頻整合傳播的波紋營銷模型[J].市場觀察,2010,(11).

作者簡介:吳建利(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遼寧大學學生工作處,遼寧沈陽 110136

篇(3)

心理服務行業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已有百年歷史,心理服務旨在應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預防或消除癥狀或適應不良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采用包括各種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心理測量和評估等工作方式,可以針對個人、家庭、團體或組織進行工作。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中,為大眾服務,在西方國家已發展成正規的職業化體系,又稱為職業心理學(professional psychology)。從事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主要包括臨床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學家、咨詢心理學家等職業心理學家,還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本文以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的培訓和管理為主,介紹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培訓和管理狀況,為我國心理服務的培訓和管理提供借鑒。本文將具體從這兩個國家對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培訓要求、對教育和培訓的管理、對實踐的管理三方面來闡述北美的培訓和管理體系。

1培訓要求

在美國,博士水平教育是臨床心理學獨立從業的基本標準,在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心理學家都可以獨立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在北美洲,只有美國的政策堅持把博士學位作為心理學實踐的獨立開業的準入標準,雖然他們也有碩士水平的開業者,但其實踐范圍有所限制。職業心理學家的培訓包括教育、專業實踐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幾個方面。教育方面指正規的學歷教育,即博士或碩士水平的培訓;在專業實踐上的培訓主要包括實踐課程(practicum)、實習(internship)和博士后培訓。

1.1教育培訓

關于臨床心理學的教育培訓方面,本文主要介紹博士水平的培訓要求。

在美國,臨床心理學的培訓模式有兩種:(1) “Boulder模式”,即科學家-實踐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訓練的目標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PhD);(2) 以臨床實踐為主的“Vail模式”即實踐者模式(practioner model),此模式的培養目標是授予心理學博士學位(PsyD)。

1949年美國心理學會(APA)在美國科羅拉多的Boulder城召開的會議中確定了臨床心理學家培養的標準:臨床心理學家要具備博士學位,既要有扎實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又要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嫻熟的臨床技能。也就是,這些人首先是科學家,然后才是臨床工作者。臨床心理學家必須具有心理學理論知識和從事研究工作的基礎,同時還需要接受一年臨床實習的訓練以獲得臨床實踐必備的工作技能,應具有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研究的能力。這種科學和臨床技能相結合的訓練計劃被稱為Boulder培養模式,即科學家-實踐者模式,這是美國培養臨床心理學家的主要模式。美國心理學會為臨床心理學家的培訓訂出詳細的條文規定,只有按條文規定制訂的培訓方案才能得到美國心理學會的認可。博士水平培養計劃的課程設置主要在以下領域:行為的生物基礎,行為的認知和情感基礎,行為的社會基礎,行為的個體差異,還包括統計學、研究設計、心理測量、倫理和職業標準,心理學的歷史和體系,心理診斷和評估,各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技術[1,2]。龔耀先曾對按Boulder模式設置的課程有過詳細介紹[3]。

實際上,大多數臨床心理學家或者偏重臨床實踐,或者偏重研究,很少有人兩者兼顧,更多臨床心理學的申請者對從事臨床工作更感興趣。心理學家們開始考慮采用醫生的培訓思路來把心理學家培養成為以實踐為主的專業人員。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在科羅拉多的Vail城召開的臨床教育與培訓會議上,確立了臨床心理學新的培訓體制,對以心理學實踐作為職業定向的學生授予心理學博士(PsyD)學位。這種培養模式,降低了學生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培養要求,更多地強調對學生進行實踐的操作技能的培養,而不是培養學院式的研究人才。這種培養模式類似醫學博士(MD)等以實踐為主但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職業培訓。

這兩種模式培養出來的臨床心理學家在職業取向方面有所不同,在大學等學術機構,PhD學位的臨床心理學家競爭力更強,在實踐中二者則無明顯差異。咨詢心理學只采用科學家-實踐者這一種培訓模式(PhD)。美國和加拿大的培訓模式有所不同。加拿大有些地區采用科學家-實踐者模式,另有些地區只要具有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者就可獨立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4,5]。

心理學或相當于心理學的專業本科畢業生,或其他專業但選修了必要的心理學基礎課程的本科畢業生,可申請參加臨床心理學的博士或碩士培訓項目的學習。在美國,有些大學或心理學研究院所只有PhD培養計劃,或PsyD培養計劃,有些PhD和PsyD培養計劃并存,可能掛靠在不同的系所。1998年APA對全美臨床心理學畢業生進行的調查發現,在2302名畢業生中,952人(41%)被授予PsyD學位[5,6]。

1.2專業實踐培訓

在正規的職業化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的培訓除了理論知識和科研訓練外,重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把理論應用于實踐中。其專業實踐培訓包括實踐活動(practicum)、實習(internship)和博士之后的培訓。

實踐活動 實踐經驗是發展基本的實踐能力所必需的。在博士培訓期間,學生大約需要完成600-1000小時的實踐課程,學生通常是在培訓門診、大學的心理咨詢中心或其他心理服務機構,包括精神病醫院、社區心理健康中心等完成這一要求的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有機會嘗試把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用于實際工作中,增進基本的臨床技能,如心理訪談,心理評估等。除了直接與來訪者接觸,其中一部分實踐活動包括觀察、書寫報告、案例討論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投入真實的實踐場所,處理不同人群和不同種類的問題,其中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來自直接的一對一的督導[5]。下面會具體談到督導在培訓中的作用。

實習 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培養要求有一年時間從事全職臨床工作,即實習一年。博士生在完成理論課程的學習和必須的實踐活動,準備好博士論文的題目和研究計劃后可以申請進行實習[5]。實習為學生整合心理學理論和專業技能提供了機會,為將來進入專業的臨床實踐工作做準備。常常是在實習的這一年,因為高強度的臨床工作和督導等培訓活動的綜合,學生的臨床技能獲得突飛猛進的進步。

博士之后的培訓 為了達到獲取州立執照的要求(在美國,獨立進行臨床工作需要在所在的州參加考試,以獲得該州的執業執照),獲得博士學位后還需有一年的受督導的臨床經驗才能申請執照。大多數新近畢業的臨床心理學博士會尋求博士畢業后進行臨床實踐和接受督導的臨床經驗,即他們在進行臨床工作時必須有一定的督導,或者有些會尋求正式的博士后培訓。博士后培訓包括一般技能的高級培訓和專項培訓,專項培訓指的是在某一臨床專業領域進行集中培訓,比如,臨床神經心理學專科,或臨床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的培訓[5]。正規的博士后培訓近年來剛開始進入職業心理學的培訓主流。

督導 職業心理學培訓的一個特色是引入督導機制。從實踐活動開始到實習,到博士畢業后的培訓,在獲得執照之前的臨床工作都是在督導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督導通過觀察、錄音、錄像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幫助受訓者學習和掌握臨床技能。督導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團體督導。督導過程也是職業勝任能力的評估反饋過程,督導可以幫助被督導者提高在心理治療中認識自己問題的能力,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極限、盲點、個人特征以及語言行為等的特殊習慣可能對干預過程產生的消極影響[7]。督導也幫助受督導者學習專業倫理規范。但是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臨床心理學家在督導領域的工作都沒有接受培訓和監督[8]。因此,在國外對于督導評估工作該如何改善提高以及督導勝任能力的研究目前開始受到重視。

1.3繼續教育培訓

臨床心理學家的執照更新要求參加繼續職業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美國大多數州有強制CPE的要求,即通常要求每年要參加20小時或更多的CPE學分,具體小時數每州有所不同。而這些培訓和教育是由執照委員會認可的,他們會頒布繼續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并進行認可[5]。CPE的形式包括講座、會議、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在繼續教育方面如果沒有達到CPE要求,執照就不允許更新。關于執照問題參看下文對實踐的管理部分的介紹。

與繼續教育相關,但又有所不同的是對在職人員的培訓。在美國,在職人員如果想進入職業心理學的專業領域,必須接受正規的學歷教育或培訓,比如碩士或博士教育(全職或半職),或者參加某心理治療學派的培訓研究所進行系統培訓(非短期培訓,通常要連續幾年的培訓,全職或半職)從而獲得他們的資格認證,再從事與之相關的心理服務。另外,還有一類心理服務人員,學歷要求不高,做更一般的心理服務工作(比如心理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等),接受的是最基本的培訓。在美國,心理服務是分層次、分級別的,行業協會和管理的部門也不同。關于碩士水平的培訓和某種流派治療師的培訓,可能需要另文介紹,本文將不進行詳細說明。

2 對教育和培訓的管理

對職業心理學的管理,其中之一是建立教育和培訓標準。這部分的管理通常是通過認證的方式進行的。認證是自我管理的一種方式,通過認證機制來評估專業勝任能力是職業心理學教育和培訓管理的重要部分。教育和培訓管理包括行業內管理和政府管理兩方面。行業內管理負責制定教育標準,對培養計劃進行認證,制定實踐和倫理規范標準,為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參考。行業管理和政府管理是互相參照、互相兼容的。

對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主要有這些機構:全國性的專業學會,如美國心理學會(APA),加拿大心理學會(CPA);政府管理機構,如美國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學聯合委員會(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ASPPB);非官方的獨立的評鑒機構:如美國心理學健康服務提供者的國家注冊部(National Register of 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以下簡稱為國家注冊部(NR);實習和博士后培養計劃的評鑒也受美國和加拿大心理學博士后和實習中心聯合會(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Postdoctoral and Internship Centers,APPIC)的管理。關于學歷教育的權威性認證主要是APA/CPA的認證,加上ASPPB/NR的認證,在美國和加拿大有一些州省還有本州省心理學委員會認證的教育培養計劃[5]。

下面主要介紹美國心理學會(APA)對臨床心理學教育培養計劃的認證來說明認證過程。APA對臨床心理學培養計劃的認證是為了對培訓進行質量監控,以保障對大眾的服務質量。博士培訓計劃的認證是志愿的,已認證的培訓計劃由于種種原因也可以志愿地取消認證,認證需要定期地再評審。APA對高等教育的培養計劃進行認證是非政府的質量評估和保障過程。

APA對于教育培養計劃的認證是通過APA的認證委員會(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COA)來進行的,COA遵循美國教育部關于認證的管理條例。對于博士培養點,不僅要達到APA認證標準,為了讓申請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培養計劃的成效,COA現在開始要求在學校招生廣告的網站上提供畢業生的培訓結果情況,比如,實習情況、畢業生的情況,如工作場所和學生對教育的滿意度[9],這些在以前是認證中的保密信息。

被APA認證的職業心理學博士培養計劃(PhD和PsyD)見APA認證的博士點列表()。CPA認證的培養計劃見:cpa.ca/accreditation/。APA認證的實習點和博士后培養點列表見:。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培養計劃的認證評審過程。初次申請參加認證的培養計劃,需要向APA的認證委員會COA遞交自我評估報告,自評報告通常需要包括培養目標、培訓課程、課程計劃(如4年課程安排時間表)、教授及培訓人員背景、實踐活動及實習安排、督導的安排、對學生的評估和考核方式等。COA審閱后,如果符合認證的基本標準和要求,就會要求對該培養點進行實地考察(site visit),如果符合標準,就給予認證。以后每年要遞交一份年度自評報告,COA每年審核一次,如果有疑問,可能會要求進行實地考察。另外,COA對已認證的培養點,每隔3-7年會安排一次定期的實地考察(根據該培養計劃的發展階段,決定實地考察的間隔期),以監控培養點的質量[10,11]。APA認證的培養計劃包括博士培養計劃(doctoral program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博士實習培養計劃(doctoral internship program)、博士后培養計劃(postdoctoral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三種。

APA認證指導原則和程序會不斷進行修訂。對教育培養計劃的認證,強調對培養目標和培訓結果的評估,關注職業勝任能力(competence)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課程設置,強調基礎理論訓練和專業實踐訓練的結合。美國教育部承認APA的COA的認證體系,APA也會修訂其認證要求,以順應美國教育部對認證機構的認可的管理條例。

APA/CPA和ASPPB/NR的認證是互相兼容的。APA的心理學博士培養計劃指南(The Guidelines for Defining a Doctoral Program in Psychology)被NR和ASPPB采納作為評估教育培養計劃的標準。1980年NR制定了實習培養計劃的標準,APPIC、APA也采納參考了這些標準,對實習機構進行認證。

NR是非官方的組織,是獨立機構,是職業心理學培養計劃認定機構。ASPPB是政府管理組織,從1986年起,ASPPB和NR聯合進行教育培養計劃的認證。NR使用指定標準(designation criteria)(更定量化的標準)來認定培養計劃。美國各州的立法把這些標準(完成NR指定的培養計劃或APA認證的培養計劃)也逐漸包括進去。NR的標準更寬泛一些,這樣執照管理機構可以據此為依據評估那些APA沒有進行認證的培養計劃[5]。

博士實習計劃的認證包括APA或CPA的認證、ASPPB/NR的認證,以及APPIC的認證。APPIC是獨立的非官方的關于博士實習和博士后培養計劃的評鑒機構。博士實習點包括APA或CPA認證的博士實習機構,APPIC列出的實習點(包括APA或CPA認證的實習點,以及符合APPIC實習標準的培訓點)。APPIC對于統籌安排美國和加拿大的博士實習生有很大幫助。絕大多數的實習生是通過APPIC來申請實習的。另外,還有美國國家注冊處NR認可的實習機構,目前APA、APPIC把NR認可的實習培訓計劃的標準也融入他們的標準中[5]。

3對實踐的管理

對職業心理學的實踐管理主要是政府管理,通過執照法來實行。執照法:定義職業的實踐內容和范疇,為該職業審定教育、培訓和考核標準,最重要的是為了保護大眾,幫助大眾確認有資格從事該職業的人員。心理學執照法的要求是達到健康服務專業要求,完成認可的培養計劃的教育,并獲得執照。根據執照法的規定,給大眾提供心理服務的實踐者必須有執照。美國有些州有例外情況,在政府機構供職,比如,在州或聯邦的研究所或機構、在大學、在研究實驗室等,可以不需要執照。執照是獨立開業,比如開私人門診,所必須的。獲得執照只是向大眾保障該專業人員符合最低從業標準,或者說執照是為了設定最低的準入門檻。

執照是一項法定制度,在美國由各州政府主管。執照心理學家的資格認證由美國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學聯合委員會ASPPB總體負責,具體工作由各州心理學委員會(Psychology Board)的執照委員會(Licensing Board)負責實施。心理學委員會是州政府的職業管理機構。

職業心理學家取得執照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實踐經驗和考試三方面。關于教育要求是從認可的教育培養計劃(通常是ASPPB/NR或APA認可)中獲得博士學位(如PhD,PsyD等)。有些州有不同水平的執照,低水平的要求可以是碩士學位,但對他們的實踐有更多限制,不能獨立開業。比如,心理學家助理(Psychological Associate)的執照,可以進行有督導的實踐。對于實踐經驗,通常要求有兩年的受督導的實踐經驗。這一般包括博士生期間的一年的臨床實習,以及獲得博士學位后進行一年的臨床實踐。在達到教育和實踐經驗的基本要求后,獲取執照還要參加考試。一般采用ASPPB提供的考試,即心理學專業實踐考試(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 EPPP)。該考試的范圍涵蓋心理學的各個領域,與博士培養課程的要求基本一致,內容全面(參見:ASPPB網頁, 省略)。在美國有些州,還要參加面試,以考察申請者的臨床實踐技能。同時執照的申請者還應該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及倫理學規范,這些法律知識及其應用要通過筆試或口試來評估[6]。執照申請的具體要求可參見ASPPB的相關手冊[12]。

執照審批標準在美國由各州自己確定,但都受到APA的關于州立法(state legislation)的指導原則的很大影響。1992年ASPPB采用了自定的立法標準。現在,完成APA認證的博士培養計劃,或ASPPB-NR認定的博士培養計劃,都能滿足大多數州執照法對教育的要求標準。加拿大不像美國那么統一地采用那些標準,在加拿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已注冊心理學家以碩士水平進入心理學的實踐工作[5]。

執照分為兩種類別,一類是普通執照(generic licensing),一類是專長執照(specialty licensing)。一般是普通執照,如臨床心理學家、咨詢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學家。專長執照是在普通執照的基礎上進一步區分專長領域的執照,ASPPB區分了11項專長執照,如:臨床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臨床神經心理學、臨床健康心理學等。在美國的一個州獲得執照后,通過一些審批程序,可以在另一州開業或相對簡單地獲得另一州的執照,執照根據州與州之間的協議和有關要求,有可移動性[5]。

關于專業實踐的資格認證除了州政府的執照認證外,還有一些獨立認證組織的資格認證。比如,美國的國家注冊部(NR),1973年成立的獨立的認證機構,認證心理學健康服務提供者(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HSPP)。有州一級執照的實踐者可申請NR的認證,注冊為HSPP。另外,于1947年成立的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為了識別職業心理學專家的不同專長區分了11個專長領域,根據專業人員的培訓背景和經驗及專項考試,可獲得該委員會的專家認證,成為ABPP的成員。現在ABPP認可NR的認證標準,由NR認證的心理學家被ABPP認為已自動達到申請為專家的最基本標準,可申請進行ABPP的專項評估。心理學家通常可參加的認證包括州一級認證的執照心理學家(各州),NR認證的心理學健康服務提供者(全國性),及ABPP認證的心理學專家(全國性的)[5]。

在獲取執照之后,還需要遵循有關規定以維持執照。維持執照的要求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遵守倫理規范和職業標準,如APA或CPA的倫理規范,以及有關的職業管理條例。如果違反職業規范,被投訴到執照委員會,會被調查追究責任,如取消執照或認證資格,受到瀆職的指控,嚴重的觸及刑法的行為會被追究法律責任[13-15]。這里特別要強調倫理規范的管理,因為心理學臨床實踐要保護來訪者的權益不受傷害。這就要求心理學臨床工作者必須在倫理學范圍內開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來訪者的權益,發揮治療作用。受到瀆職指控的主要行為有不正當的、不妥當的治療、不正確的評估、違反保密或個人隱私原則等[16]。維持執照的另外一方面的要求是繼續教育。執照要更新,需要有一定的繼續教育學分,有關繼續教育的具體要求參見上文繼續教育培訓一節。

本文從培訓要求、教育和培訓管理以及實踐的管理三方面簡要地介紹了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培訓和管理狀況。我國心理健康的臨床從業者的培訓和管理體系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正在走向正規的職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借鑒國外的培訓和管理體系,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和現實條件,逐漸完善心理學臨床工作者的職業培訓和實踐管理是我國心理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2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doctoral programmes and internship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Ottawa: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3 龔耀先. 臨床心理學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臨床心理學, 1993, 1(1):2-7.

4 姚樹橋, 朱熊兆. 二十一世紀臨床心理學的臆測.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 2001, 9(1):69-72

5 Hall JE, Hurley G.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training, licensing, and credentialing. 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6 李曉虹, 楊蘊萍. 北美臨床心理學家的從業資格和能力要求.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3): 370-372.

7 向慧, 張亞林, 陶嶸. 國外臨床心理學家勝任特征研究概況.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6, 14(3): 328-330.

8 Scott KJ, Ingram KM, Vitanza SA, et al. Training in supervision: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s. Couns Psychol, 2000, 28: 403-422.

9 Belar CD. Revealing data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lin Psychol: Sci Pract,2000,7(4): 368-369.

1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11 江光榮, 夏勉. 美國心理咨詢的資格認證制度.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1): 114-117.

12 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 Handbook of Licensing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sychologists in the U.S. and Canada.Montgomery: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2002.

13 Pope KS, Vasquez 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2n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19-39.

14 Jones SE.Ethical issu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97-508.

篇(4)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Analyse on Anxiety Theory of Rollo May

LIANG Yuanyuan, MENG Xiangrui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Rollo May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which called " father of American existing psychology". In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nxiety theo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Rollo May; anxiety; existentialism

羅洛?梅是當代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存在主義哲學在美國的積極倡導者,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

羅洛?梅一生著述頗豐,對心理學的發展貢獻極大,曾被美國心理學基金會授予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在其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中,焦慮理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羅洛?梅選擇焦慮作為他的突破點,他仔細閱讀了弗洛伊德的《焦慮的問題》(《The problem of Anxiety》)、克爾凱郭爾的《焦慮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等人的著作。羅洛?梅結合自己的病情,吸取前人的經驗,尤其是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的理念,在蒂利希的指導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194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第一個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在羅洛?梅的論文中,他對焦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在考察哲學、生物學、心理學和文化學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克爾凱郭爾的觀點,結合臨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將焦慮置于人的存在的本體論層面上,認為焦慮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脅后的反應。

所謂“存在主義”,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馬賽爾在1942年提出的,“存在主義是一種看待人的方式……存在主義在時間和空間的情況中看待人。”①存在主義哲學中的存在和以往哲學中的存在是不同的。存在主義的存在特指人的存在。因為人的存在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看來不是生物的存在,也不是社會的存在,而是個人的經驗和覺知。個人只有存在時才具有意義。克爾凱郭爾認為焦慮是人們在選擇時產生的一種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擇的心態。存在主義的理念與被死亡與疾病折磨的羅洛?梅“一見如故”,在存在主義的基礎上羅洛?梅提出了他的焦慮理論。

1 什么是焦慮

羅洛?梅認為人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存在,在這種發展之中,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生物的客觀,更大意義上是人的主客觀的統一的發展,即人對自我存在知覺及對此知覺的知覺。那么人對自我存在的知覺,即存在感調節整合著人的本性與人的存在,而對存在感的知覺也就構成了存在的意義。而焦慮就是對存在感的威脅而形成的一種反應。這種對存在感的威脅不僅僅是對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脅,也包括對個人價值、意識等存在的威脅。在所有威脅之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和人基本價值的威脅。因為死亡威脅著人的客觀存在而人的基本價值一旦受到威脅,人存在的意義也就受到了沖擊。

羅洛?梅將焦慮定義為:“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受到威脅時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則被他個人視為存在的根本。”這種威脅可能來自于對肉體生命的威脅,例如死亡焦慮;也可以是對心理存在造成的威脅,例如失去自由的威脅;也可以是個體所認為的其他的存在價值,例如愛國主義,對他人的愛等。雖然每個人所認定的存在的價值不同,即“某種價值與自己人格的存在等同”但威脅必定是針對某人認定的存在的價值,及其衍生的人格安全感而言。

2 焦慮的根源

焦慮是對個人存在感的威脅而出現的反應。所以焦慮總是出現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當個體意識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脅,可能被毀滅的時候,他就會感到焦慮。與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從人格的角度解釋焦慮有所不同的是,羅洛?梅從社會與價值觀的角度進一步闡明他的觀點。羅洛?梅認為有三種傳統的價值觀已被現代社會拋棄。第一種價值觀是競爭的價值觀。羅洛?梅所說的競爭是指個體為維護自身健康和合理利益而奮斗努力的競爭。但這種競爭被時代拋棄。競爭變為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第二種價值觀是理性與感性并存的價值觀。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是理智與情感的“混血兒”。而現代社會過于重視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過于理性必然會導致人的理性與感性的嚴重不均衡共存,最終也極有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第三種價值觀是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羅洛?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感受到了個人力量的微弱與生命的“不足道”。在戰爭的時代,人的價值與尊嚴受到完全的沖擊。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受到沖擊也必然會引起焦慮。

人的存在感一價值觀受到沖擊后必然會帶來空虛與孤獨。羅洛?梅認為,空虛感是20世紀中期人們的主要心理問題,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對自己正在經驗的東西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②而這種空虛感與孤獨感將會促成焦慮的再“發酵”,更加加深了焦慮的水平。除此之外,羅洛?梅還認為諸如愛的能力的喪失,人與自然關系的剝離等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個人的焦慮的產生。

3 焦慮的種類與應對

羅洛?梅認為個體作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價值受到沖擊,自身安全受到威脅而產生的反應即為焦慮。焦慮是存在的特征之一。所以焦慮是本體意義上的。而且這種存在也是不可以避免的。羅洛?梅將焦慮分成兩類:正常焦慮和神經癥焦慮。由于焦慮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個特征,所以每個人都無法在成長中避免焦慮的產生。這種由于特定事件而引發的,時間較短,對象明確的焦慮即為正常焦慮。這種焦慮在更大意義上是個體的存在受到威脅的指示燈,同時這種威脅不足以毀滅存在,故而產生焦慮。面對這種焦慮時,我們應該直視其及其背后的威脅,坦然處之,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好當下的生活以及威脅的處理。

第二種焦慮是神經癥焦慮。神經癥焦慮是指,行為與威脅不均衡,個體對客觀威脅做出不適當的反應。一般而言,個體在威脅發生時采取防御機制。神經癥焦慮是正常焦慮的病態發展。面對威脅時,個體不能正視,而試圖回避,逃跑,保護脆弱的自我免受焦慮沖擊。針對神經癥焦慮,羅洛?梅認為關鍵是要幫助焦慮的個體建立起自尊,讓個體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用等方式來喚醒個體對自我存在的覺知。

4 對羅洛?梅焦慮理論的評價

羅洛?梅綜合了傳統精神分析學派和克爾凱郭爾的兩方面觀點,提煉出基于存在主義的焦慮理論。一方面他吸收了傳統精神分析學派關于“焦慮是一種內心沖突”的觀點,但他摒棄“性”的出發點,將人格中本能的矛盾與受阻而引發焦慮提升為本體論意義上人的存在受到威脅而產生的焦慮。對于克爾凱郭爾,羅洛?梅進一步豐富了他的理論,羅洛?梅從臨床的角度更加詳盡的闡述了焦慮喚起的根源、特征與應對方式。羅洛?梅在對傳統精神分析學派與存在主義的揚棄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焦慮理論。并且羅洛?梅通過對焦慮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以人的存在為核心的思想,為其系統的存在心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與基本框架。尤其是他將焦慮分為正常焦慮和神經癥焦慮,以及對焦慮產生機制的研究與焦慮根源的價值觀喪失理論對焦慮的后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篇(5)

2013年9月23日、24日下午,來自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大學(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uremberg)的Axel Kuhn博士給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師生做了兩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主任徐麗芳教授主持,系副主任張美娟教授、姚永春教授、許潔博士和出版科學系的本科生、碩士生及博士生參加了講座。

23日下午的講座主題為“德國的圖書產業和圖書市場”,主要面向信息管理學院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出版專業的本科生。Axel Kuhn博士從出版商、中間商、零售商、書商協會等方面對德國圖書產業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紹,并通過一系列商業數據展示了德國圖書市場的生產、銷售和進出口情況。此外,他還分享了關于德國圖書電子商務的調查結果,深入分析了當前德國圖書電子商務的成功之處與不足。講座結束后,Axel Kuhn博士回答了師生們提出的問題,與大家進行了互動交流。

24日下午的講座以“數字環境下的德國國民閱讀現狀”為主題,吸引了眾多信息管理學院的碩、博士研究生前來參加。Axel Kuhn博士從經合組織和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的兩個調查項目講起,展示了德國國民的閱讀頻率、人均閱讀量、家庭藏書量等閱讀現狀,分析了德國國民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動機。他指出,在媒介融合的形勢下,伴隨著移動閱讀器的廣泛使用,讀者的閱讀模式、情境、習慣和體驗正進一步分化。

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是德國一所歷史悠久的高校,武漢大學于2007年與其正式簽署《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與埃爾朗根·紐倫堡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大學圖書學專業合作框架協議》和《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與埃爾朗根·紐倫堡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大學圖書學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交換項目協議》,為雙方的學術交流和友好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幾年來,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與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圖書學專業交流緊密,專業合作計劃與交換生協議順利開展,促進了雙方的友好往來。本次Axel Kuhn博士來武漢大學做講座,對開闊出版學專業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雙方的學術交流、激勵學生的專業學習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篇(6)

年輕得甚至有點像個毛頭小伙,只是眉宇間有一些儒雅之氣。

光看外表,可能很少有人會覺得他是一名博士生導師,他也許是記者見過的最年輕博導。他生于1975年,2002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在該校評為教授、博導,2010年調入現在的單位中央財經大學工作,目前是該學校社會發展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和副院長。

他還先后主持過國家級課題4項以及若干省部級課題,在國內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過120多篇論文,出版了《問題解決與知識建構》、《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等數本心理學專著。2007年以后,辛自強也開始以英文在國外,迄今已達15篇。

術業有專攻

現在,心理學好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很多年輕人都會聊幾句心理學,尤其是“文藝青年”們大多曾經喜歡談論弗洛依德、弗洛姆之類的話題,那么辛自強所從事的是什么樣的心理學呢?

據介紹,他自己目前研究的領域以社會心理學為主,兼及認知心理學等。他這么說:“我認真考慮過職業方向的問題。我私下很喜歡讀精神分析學派的書,包括弗洛伊德、弗洛姆之類。但是,從剛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就決定這輩子不做心理咨詢工作。實際上心理學的領域非常廣闊,我更喜歡做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心理咨詢基本是一對一地幫助別人,范圍有限。然而,科學研究一旦有所發現,有所進步,可能會影響更多的人。”

認知心理學屬于基礎性的心理學分支,辛自強早年研究較多的是“數學認知”:即研究小孩子怎么學習數學,怎么理解數量關系和數學概念,怎么解決數學問題。他工作后的第一本書《問題解決與知識建構》就是關于這個方面的。雖然是心理學的書,卻被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教育博士文庫”收錄并出版,這也是該文庫中第一本心理學專著,也間接證明了他的研究在教育領域的實際價值。

辛自強關于數學認知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關注。比利時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范徹菲爾(L. Verschaffel)主編一本書,邀請全世界一二十個國家的學者一起寫,其中就邀請辛自強負責書中一章的撰寫。近期,國外學者組織編寫《亞洲數學教育手冊》,他又被邀請撰寫專章。辛自強解釋道:“踏踏實實地做研究,成果慢慢會被別人認可。”

心理學的妙用

在認知心理方面的基礎性研究外,近年來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辛自強將主要研究方向轉向了社會關切度更高的社會心理學。

改革開放三十年,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何變化?到底是“世風日下”,導致人們的心理健康“一代不如一代”?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們的心理狀況因而變得更好?作為研究者,辛自強不是去爭論,而是通過實證研究尋找事實作為證據。

辛自強和他的團隊在這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2008年,他出版了《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一書,提出自己的發現: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不斷下滑。

這個研究并不容易,因為研究者無法再去直接調查過去幾十年的人群,歷史已經發生了。辛自強獨辟蹊徑,采取獨特的橫斷歷史研究方法,先后開展了近10項關于心理變遷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他的課題組已經成為全世界開展橫斷歷史研究最主要的兩個課題組之一(另一個為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頓芝教授(J. M. Twenge)帶領的課題組),這種研究為在宏觀上確定我國不同人群的心理變遷規律提供了依據,方便了心理的社會預測與預警。

當然,這個研究結果似乎與中國經濟的進步不那么“同步”。但或許這就是研究的價值所在——揭示我們料想不到的規律。辛自強想通過心理學研究去揭示甚至干預一些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大白楊是速生樹種,長成以后我們要用的時候會發現木質不堅硬,不細致。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改革開放30多年里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但我們要關心發展的質量問題,要解決伴隨而生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而不僅僅關注經濟增長速度。”

又如,辛自強與合作者今年剛發表的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的信任遠低于十年前的大學生,呈逐年下降趨勢。“我們想說明什么?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普及,人們對人生和人性的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關系。中國傳統的社會規范和靠‘面子’維持的社會關系被打破了,一時間信任水平就下降了。但是如果新的規范和觀念慢慢確立,情況也許就會好轉。”

創新的真諦

辛自強坦言自己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 “我特別喜歡閱讀和思考,也很樂意通過自己的研究把一些社會上的問題說清楚了,很多猜測和爭論都缺少證據,我們卻能用證據說話。”這些都是他成就感的來源,如果把自己知道的再教給學生,那更是一樁樂事。

辛自強自小有愛讀書的習慣,他自小在農村長大,當地沒什么書刊,能找到的書他幾乎都看。大學四年中也沒有當過班干部,也不是班里成績最好的。但他每周都到圖書館借3、5本書,全部看完,然后下周再去還書、借書——就這樣過了充實的4年。直到現在,他還是一有空就讀書。

即使有興趣,但不花點苦功,恐怕事業也不會那么順利。事實上,辛自強的刻苦程度是相當驚人的。有些時候,為了一個研究項目,或者寫書,他可能連續幾天不下樓;當年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看的英文資料大多是用B3大小的紙復印的,疊起來至少有一米多高。

辛自強老家是山東沂蒙山區的,他的小學和初中階段,老師基本都是民辦教師,條件很艱苦。小學前四年上的都是“復式班”——即不同年級的學生混在一起上課。他上學那年還要自己帶凳子去上課。到高中時,教學條件才有所好轉,但由于基礎不好,他成績在全班倒數之列,很快他憑借超人的努力,在高二第二學期就追上去了,成為名列前茅的學生。及至他考上大學,就更珍惜難得的學習環境了。

時下,創新、創造成為一個討論的熱點。作為心理學學者,他對這個問題又是怎么看的呢?一次在清華大學舉辦的關于創造力與教育的論壇上,來自北大、清華的學者發言之后,辛自強發言的題目是“創造力:這種‘力’存在嗎?”他提出,可能根本不存在一種可稱為“創造力”的特殊的心理過程或能力。或許一個人的作品或思維的產品是創造性的,但導致這個結果的思維過程就是一般的思維過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這個觀點令臺下一片嘩然。要知道,這些聽眾都是研究創造力的專家或研究生。

篇(7)

內容摘要:企業文化的研究對于推進中國企業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價值觀研究是研究中國企業文化特征的基礎工作。本文回顧了關于中國企業文化維度的研究成果,并與西方企業價值觀的維度做了比較,指出了企業價值觀的三類來源:市場經濟規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企業文化 價值觀維度 價值觀來源

問題的提出

管理是鑲嵌在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背景之下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員會有不同的行動目的、行為方式和欲望,任何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都會因文化而異(Kluckhohn,1962;Hofstede,1980)。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樣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性。各國之間在管理目標、管理價值、管理假設上有所差異,這必然使得不同民族和不同區域的企業構建起不同的企業文化。那么,中國企業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有怎樣的特征,對于企業經營管理又有怎樣的影響?應該怎樣實現文化的自主塑造?考慮到中國企業處在社會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階段,多種所有制、多種規模、多種治理方式并存,以及珠江、長江和黃河流域區域文化的差異,這一系列問題是相當復雜的,需要通過分類型的研究,運用歸納的邏輯,逐步地加以解決。而把握中國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來源,是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企業價值觀維度研究成果梳理

沒有對企業文化的測量研究就很難將不同企業進行比較,就無法認識到那些能夠實現從優秀到卓越跨越的企業所具有的文化共性,也難以建立企業文化與組織行為和組織績效的關系。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中心,企業文化維度的測量通常就是組織價值觀維度的測量。因為研究角度和取樣的不同,得出的企業文化維度不盡相同。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鄭伯、忻榕、魏鈞、孫海法等人各自通過開放式問卷或者深度訪談得出的研究成果。

(一)中國企業價值觀維度的主要研究成果

盡管對于中國企業文化特征的探索,自企業文化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傳入中國后就已經開始,非常多見,但運用規范的實證研究方法,對中國企業文化維度進行的探索源自鄭伯 (1990)對中國臺灣地區企業的組織文化進行的研究。他在長期觀察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從Schein關于組織文化基本假設的五個方面出發,確認了臺灣企業文化的九個維度,并指出社會責任和敦親睦鄰是中國企業所獨有的組織文化維度,并按照Schein所提出的外部適應和內部整合兩大功能價值對其進行分類。

21世紀以來,大陸不斷有學者對于中國企業文化維度進行歸納性研究,這些研究多運用開放式問卷、團隊焦點訪談、文本分析等方法,對中國企業文化維度進行歸納性分析。從研究路徑來看,或者按照所有制類型對中國國有企業(忻榕和徐淑英,2002;劉理暉,2007)、民營企業的文化維度(孫海法,2004)分別進行探索;或者從傳統文化對于組織文化影響的角度,在全國不同地區選擇企業進行歸納(魏鈞和張德,2004;周毅,2007),得出了不盡相同的組織文化維度。此外,戴化勇、鮑升華、陳金波(2010)借了奎因和卡邁隆的組織文化評價量表以及丹尼森的組織文化問卷,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團隊合作等八個維度。徐尚昆(2011)通過開放式訪談和典型文本分析,以Denison和Schein對組織文化的分類標準為基礎,經內容分析獲得組織文化的十二個維度。王長斌(2010)基于對山東172家企業文化陳述的關鍵詞分析,得到山東企業文化的11個維度,并按照其出現頻率提出企業文化的塔式模型。

筆者采納Schein的組織文化功能論,將關于中國企業文化維度的研究成果按照外部適應與內部整合兩方面做了分類,見表1。

(二)中國企業價值觀維度的分布

從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各研究者的知識背景、研究取樣、關注焦點不同,得出的中國企業文化維度有一致,也有不同。筆者和另外一名管理學博士,按照關鍵詞的語意分析,對這些維度出現的頻率進行了歸納。經過兩輪分析,得出中國企業價值觀維度出現的頻次,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現有關于中國企業價值觀維度的研究成果,在許多維度上取得共識,包括顧客導向、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社會責任、追求卓越等等。另外,由于取樣尤其是關注焦點的不同,變中求勝、平衡兼顧、快速競爭、獎酬導向等文化維度出現的頻次僅為1次。研究中國企業的價值觀,需要對這些判斷進行進一步探究。

中西企業價值觀維度比較及其原因分析

O`Reilly等人(1991)從個人與企業價值觀契合的角度研究價值觀匹配與個體結果變量間的關系,通過文獻回顧,設計了組織文化概評量表(OCP),確認了團隊導向、注重細節、進取心、結果導向、尊重員工、穩定性、創新等七個組織文化維度。Denison(1995)發現參與性、一致性、適應性與使命等四項企業文化特性對于預測企業績效有很大作用,并進而通過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確認了12個企業價值觀維度。Hofstede(1990)通過對丹麥和荷蘭二十家企業的研究,提出組織文化的六個維度。我們可以將這些維度列在表3。

綜合中西方學者所歸納的企業價值觀維度,共計23個。其中有些維度是中西方企業共有的,而有些維度則為中西企業各自特有,詳見表4。

表4顯示了中西方企業在價值觀上的相同和差異,由于中國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驅動企業管理和員工行為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根據組織理論制度學派的觀點,企業的生存發展不僅要遵從效率的邏輯,也要遵從合法性和合宜性的邏輯。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中西企業共有的價值觀維度源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一個功利組織的必然要求;而中西企業不同的價值觀維度源于中西不同的社會文化,尤其是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一,顧客導向、創新精神、團隊協作、追求卓越(結果導向)、員工發展、組織學習、開放―封閉、結果導向、規范化―實用化是中西方企業共有的文化維度。我們可以判定,這些維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共有的特征。

第二,社會責任、實干奉獻、內部和諧、科學求真、未來導向、領導行為、平衡兼顧、變中求勝、正直誠信,這九個維度是中國企業所特有的。這些特有的文化維度是與中國的儒家、道家文化傳統,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相聯系的。實干奉獻和社會責任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舍小家顧大家”和愛國主義的傳承,也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倡導強化的結果。科學求真是以來在中國所確立和強化的主流價值觀。內部和諧、未來導向、正直誠信、(家長型)領導行為、持續發展、平衡兼顧、變中求勝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在中國企業中延伸和滲透的結果。此外,正直誠信雖然沒有見之于西方企業文化維度,卻通常以行為準則和倫理守則形式出現于西方企業員工手冊里。

第三,關注細節、授權、本地化―專業化則是為西方企業特有,在中國企業表現不顯著。聯系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和中國企業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理解這一現象。

“關注細節”維度主要體現在注重分析、細節以及精確方面,這與中國文化傳統中注重綜合而不是分析,注重直覺而不是精確的思維方式是相反的。授權的文化在我國沒有顯著的表現,是與中國的高權利距離和家長權威文化相聯系的,而本地化―專業化則說明中國的國際化經營剛剛開始,還沒有成為中國企業的主導特征。

結論

本文認為,中西企業共有的價值觀維度,包括顧客導向、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等等,是社會化大經營大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國企業特有的價值觀維度,包括社會責任、和諧仁義等等,則是因為企業經營要符合民族價值觀要求而形成的。西方企業有,中國企業沒有的價值觀維度,包括關注細節、授權、本地化―專業化,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缺少相應的基礎,以及企業發展階段有關的。伴隨著中國企業的成長,以及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關注細節和本地化―專業化有望列為中國企業價值觀的維度。

參考文獻:

1.埃德加?沙因.組織文化與領導力[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鄭伯.組織文化價值觀的數量衡[J].中華心理學刊,1990,32

3.劉理暉,張德.組織文化度量:本土模型的構建與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7(2)

4.周毅.中國企業文化要素與績效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5.孫海法,戴水文,童麗.民營企業組織文化價值觀的維度[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6.魏鈞,張德.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個人與組織契合度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6(6)

7.忻榕,徐淑英.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對其維度和影響的歸納性分析,中國企業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戴化勇,鮑升華,陳金波.中國企業文化的測量與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0(17)

篇(8)

一、 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背景與內涵界定

美國著名學者Oviatt和McDougall(1994)在經典論文《探尋國際新創企業理論》中把國際新創企業定義為:一個從開始就在多國運用資源和產品銷售來獲取重要競爭優勢的商務組織。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McDougall和 Oviatt(2000)又把國際新創企業的定義修正為:為了創造組織價值而進行跨越國界的機會搜尋和創新活動的創業企業。同國際新創企業相類似的概念還包括天生全球化(Born-global,BG)、全球創立(Global Start-up)和天生國際化(born-international)等(Rialp,2005)。目前關于國際新創企業的概念還遠未統一,其中使用較多的是國際新創企業和天生全球化兩個概念。

自從Oviatt和McDougall(1994)的經典后,國際新創企業引發了來自戰略管理、創業學和國際商務等多領域學者的研究關注。近十幾年來,圍繞這一領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問世(Mitja,2006)。隨著國際新創企業在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顯露身影,并在全球經濟比重份額也逐步提升(Burgel & Murray,2000)。其中在一些如以色列、新西蘭、挪威等小的開放經濟中,國際新創企業在總體企業比重中的份額更為明顯(Moen,2002;McNaughton,2003)。由于國際新創企業已經成長為國際競爭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該國際商務現象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實踐者所研究和關注。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國際新創企業具有理論和管理實踐上的雙重意義(Aspelund,2007)。企業管理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都試圖弄清國際新創企業是如何克服企業創立和國際市場擴張的雙重困擾而取得成功的(Aspelund,2007)。

二、 國際新創企業研究的主要問題及理論視角

傳統國際化研究一直被階段型漸進理論所支配(Knight & Cavusgil,1996;Axinn & Matthyssens,2002)。國際新創企業理論的出現,嚴重挑戰了傳統創業和國際化理論,從而推動了整個創業學和國際商務研究的進步。事實上,最早關注國際新創企業活動的是麥肯錫公司的Rennie,他在其1993年的麥肯錫工作報告中,把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這種新興出口企業稱之為“天生全球化”(Born-global)企業。通過對歐洲一些在創立之初就涉足國際化業務的小企業的關注和案例研究,Oviatt和McDougall(1994)也開始質疑階段模型的適用性,并指出國際新創企業是一種全新的企業國際化模式,這一新穎學術觀點很快被大多數國際商務和創業學的學者接受和采用。實質上,國際新創企業屬于企業家精神和國際商務的交叉領域(McDougall & Oviatt,2000;Antoncic & Hisrich,2000)。

通過詳細的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在國際新創企業大量的研究成果中,主要圍繞以下五個研究問題來展開:(1)國際新創企業創立背后的動因是什么(Mudambi & Zahra, 2007;Andersson & Wictor,2003)?(2)國際新創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行為決策和戰略選擇具有哪些特征差異(Oviatt & McDougall,2005;Coviello,2006)?(3)企業家、組織、外部環境等因素對國際新創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和行為的影響機制如何(Madsen,1997;Mort,2006;Coviello,2006)?(4)國際新創企業是如何克服國際化中的資源缺乏和能力缺陷而取得成功的(Fan,2007;薛求知和周俊,2007)?(5)國際新創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對組織績效具有什么樣的影響(Zahra,2001;Dirk De,2005)?除了以上這些研究主題外,還有諸如國際新創企業的行業差異、國際化過程中的風險識別和規避,以及模式選擇和學習效應的關系等問題也都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ialp,2005)。

由于國際新創企業實質上是一類在其誕生不久就開始跨越國界尋找價值創造機會的創業企業,因此國際新創企業研究試圖揭示的核心問題是在不擁有充分資源的創業初期,國際新創企業如何把業務擴張到國際市場,從而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尋求競爭優勢,并戰勝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成熟競爭者的過程(Zahra,2005)。從國際創業(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E)角度去看待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理論,國際新創企業整合了國際商務、創業學、戰略管理、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因此國際新創企業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必須依賴一種建立在多學科理論基礎上的整合性研究(Zahra & George,2002;Aspelund,2007)。Zhou等(2007)把關系網絡等視角引入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嘗試探索制度、關系文化等對于國際新創企業的戰略選擇影響,從而把在原有研究視野外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整合進現有國際新創企業研究體系中。

三、 關系網絡研究與傳統國際化理論

1. 關系網絡的內涵界定。英國人類學者拉德克里夫·布朗(1940)最早提出了“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的概念。馬克·格拉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1973,1985)更是獨創性的提出“弱關系”和“社會嵌入”的兩個重要概念,并指出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是嵌入于具體的社會結構中,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社會網絡構成了核心社會結構。著名華人學者林南(2001)在格拉諾維特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主張把個人的直接或間接社會關系看作是獲取社會資源的渠道,個體社會網絡存在的異質性和網絡成員社會地位決定著在特定社會結構中個體所能獲取和擁有的社會資源數量及其質量。國內著名學者(1948)針對中國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特點提出了“差序格局”這一概念。在這種差序格局下,社會關系就形成于所有社群內個體發出的多根社會關系線所交織構成的復雜網絡。后來的學者(黃光國,1988;邊燕杰,2004;李正彪,2005)從儒家文化、關系維度、內在動力等多角度拓展了對本土關系網絡的研究。

2. 企業家關系網絡與國際化進程。企業家關系網絡為一套以特定企業內的所有企業家(或高管)的人際聯系為基礎的支持情感運作、信息流動、資源調動的社會關系總和(Adler & Kwon,2002)。該網絡關系通常表現為非正式制度形式,并構成所在企業的核心社會資本和競爭優勢。在組織環境內,社會關系網絡可以是正式商業聯系的關系,也可以是社會和制度范圍內的非正式的個人關系結構(Hitt,2002)。社會關系網絡長期被認為是中小企業完成國際增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非正式的社會網絡或社會關系網絡是一個企業在新區域發展正式商業聯系網絡的最初基礎(Chen,2003)。另外一些實證研究也支持社會關系網絡對于新市場機會鑒別(Ellis & Pecotich,2001),國外市場準入(Ellis,2000),國際知識學習(Sapienza,2005)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最早使用網絡方法分析企業國際化的是傳統國際化進程理論,這種方法把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視為植根于企業的商業網絡之上。Johanson和Mattson(1993)通過實證調查北歐小企業的國際化實踐過程,表明網絡作為企業與外部組織和環境互動的媒介,在市場知識學習和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國際化進程理論,Johanson和Vahlne(1990)認為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一方面需要通過現有的關系網絡建立和外部企業的承諾行為,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對新的跨國網絡的投資來開發新的企業伙伴。因此,傳統國際化理論中的網絡研究聚焦在國際化關系的管理上。企業的關系網絡被看作一些聯系企業和別的企業之間關系集,不但包括不同類型的關系和特性,而且包括諸如信任,控制、資源和企業之間的依賴性等(Ahokongas,1998)。由于個體在網絡方法中的戰略位置和影響,國際化中的重要關系經常聚集在企業家身上,他可以通過與別人的密切社會關系對于企業國際化有著重要影響。企業家社會網絡與企業獲取的資源、運營模式相互影響,對于外國市場選擇、市場服務、進入動態、戰略選擇和績效等因素都有著重要影響(Mitja,2006)。由于制度背景和資源缺陷,關系網絡對于趕超經濟中的中小企業作用更為明顯(Jaklic,1998)。

四、 國際新創企業中關系網絡研究述評

1. 國際創業中關系網絡研究的興起。無論是有關國際化的經濟學理論和傳統國際化進程理論都忽視了個體在做戰略選擇的可能(Andersson,2000),更不適合理解快速的戰略變化。特別是對國際新創企業而言,更加不能忽略企業家和高管的重要作用。Etemad和Wright(2003)在研究中明確指出,在企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所有者特征(例如,教育,經驗,資源和傾向)在年輕的國際化新創企業的出口績效中扮演比企業特征更重要的作用。從企業家的視角來看,個人的關系網絡和他們所整合的暗默知識(企業家的社會資本)能夠被看成他們自身的資源,個體企業家(和他們的企業)能夠通過網絡與在相同產業或者更大(國際)環境中同別的企業家們(公司)聯系起來(Mitja,2006)。從資源基礎觀的視角來看,通過網絡(和網絡內的參與者)企業家們獲取了國際化所需的資源和信息。

2. 國際新創企業中關系網絡研究的主要內容。Zahra(2000)在研究中主張國際導向的中小企業尋求創業機會和經濟回報,需要一個恰當的資源、信息和知識獲取機制,因此個人關系在重要信息傳遞中發揮了信息中介作用。更重要的是鏈接了隔離的社會群體中的個人關系,能夠拓展識別市場機會以及便利交換和市場交易(Harris & Wheeler,2005),這得到了大多實證研究的支持(Zhou et al.,2007)。此外,通過關系網絡傳遞的第三方轉交信任能夠使得在一個高度封閉的社會網絡內加強社會規范和信任發生,鼓勵網絡內個體遵守商業規則和誠實交易,這樣減少了正式控制的需求(Adler & Kwon,2002)。這樣關系網絡便帶來了可信度,以及減少外部伙伴所帶來的不確定性(Xin & Pearce,1996)。另外,由于具有濃厚的關系文化特征,關系網絡的特性和作用都和西方國家存在明顯差異,關系網絡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國際新創企業的信息獲取、知識流動和信任獲取方面的作用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對信息、知識和信任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社會網絡也能夠有效減少企業國際化經營中風險和不確定因素(Liesch,2002)。一般而言,企業國際化中的風險一部分來自于國外制度、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宏觀風險,另一方面商業規則和交易者背景差異也往往形成微觀交易風險。應對這些潛在的國外宏微觀風險,關系網絡能夠通過快速傳遞個人和經驗信息,從而增強國際新創企業對于外部環境變動的反應速度(Oviatt & McDougall,2005)。近年來的國際創業理論圍繞天生國際化企業如何導致卓越績效來展開(Etemad & Wright,2003;Knight & Cavusgil,2004;Oviatt & McDougall,2005),這也成為國際新創企業研究中關注的一個焦點。不少學者開始嘗試在研究中引入關系網絡作為中介變量,來解釋為什么會存在國際化和組織績效間的多種關系。

Liesch(2002)在研究中主張建立和保持網絡關系被看作國際化進程整體中的一個必要部分,即作為結果,也可以作為投入。作為結果,它是國際導向的中小企業通過逐步的國際化經營活動而得到不斷發展完善的。作為投入,社會網絡的信息收益能夠影響國際化戰略的績效結果。Zhou等(2007)通過研究提供了一個對于國際化和企業績效間關系的社會網絡解釋。在天生國際化的背景下,他們認為國內的社會關系網絡在國際化和企業績效之間發揮了調節作用。這個調節機制產生了社會關系網絡的三個信息收益:(1)外國市場機會的知識;(2)建議和經驗學習;(3)信任和團結。這就意味著現有文獻中國際化與績效關系結論不一致的部分原因是僅關注國際化和績效間的直接關系,而忽視了國際化所植根的跨邊界網絡關系等調節因素的影響。

由于關系網絡對于國際化的中小企業鑒別全球市場機會,以及拓展和國外中間商的聯系都至關重要,大多數國際新創企業學者認為本國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對全球供應鏈網絡需求的戰略應對(Ellis,2000;Ellis & Pecotich,2001)。作為國際化績效的關鍵因素,本土社會關系網絡能夠推動國際新創企業獲取外部市場信息和知識學習,從而有效的規避市場風險,從而改善跨國運作和交易的效率。此外,基于個人聯系的信任和團結也使企業對于全球市場的反應速度和靈活度得到提升(Oviatt & McDougall, 2005)。

3. 關系網絡和我國新創企業國際化研究。在中國,孔子的儒家文化傳統使得關系具有了特殊的植根于中國本土的文化屬性。因此,作為對與正式制度的支持和補充,關系成為商業交易中一個對于政府行為和控制的有效戰略反應(Xin & Pearce,1996)。在企業國際化背景下,和局外人的關系是一個企業國際化至關重要的方面,它的作用在中國以外復制(Zhou et al.,2007)。不少國外華人學者主張在缺乏制度信任、陌生人信任感和可信賴市場信息的條件下,任何交易都必須借助于完全依賴信任的個人聯系(Lovett,1999)。因此,中國或其他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的國際新創企業在涉足國際業務時的理性選擇是探索關系相關的社會網絡。后來的學者發現社會網絡對國際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不單單存在于中國,在其他一些制度轉型國家(如俄羅斯、印度)也有證據顯示企業家的非正式關系網絡對于企業績效有積極影響(Batjargal,2003)。

Redding(1991)正是從制度視角分析國際新創企業中關系網絡作用。他得出如下結論:個人聯系(例如關系)作為做商務和理解經濟交易的隱喻,對于諸如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特別重要。缺乏制度信任,混合著對于陌生人的不信任和可信賴市場信息的短缺,導致了對于任何交易,都可以把值得依賴信任的個人聯系作為信息溝通渠道。在這些條件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早期能夠利用社會關系網絡把它們的經營活動擴展到國外是非常有價值的。受傳統文化價值觀和互惠回報等因素影響的中國“關系”(Guanxi)有著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文化特征(Lin,2001;Tsui,2000)。一些學者把中國社會的企業關系看作是一個互惠、信任和互相依賴創造價值的個體聯系網絡(Xin & Pearce,1996; Peng & Luo,2000;Park & Luo,2001)。并且這種關系網絡被界定為一種非正式人際聯系,一方面能夠減少中國企業的市場交易成本(Standifird & Marshall,2000;Luo,2003)另一方面,企業家要明確關系網絡并不是國際新創企業獲得卓越市場績效的充分條件(Rialp,2005),必須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五、 對現有研究的簡要評述

長期以來,國際商務學者一直很關注社會關系網絡對于中小企業國際化的作用。從早期進程理論中關系網絡對企業漸進國際化的機會識別和知識學習的積極作用,到后來發現中小企業國際化帶來的市場擴張其實也是伴隨著關系網絡擴張的過程,一方面鞏固了現有的關系網絡,另一方面又通過建立新的關系網絡來實現,并且這一過程又因不同行業而存在一定的差異。當我們把企業的關系網絡看作聯系企業和外部組織和個體的關系集時,就必須深入研究個體因素在網絡結構中的戰略地位和影響,而這更集中體現在小企業的創業者和高管身上。個體的關系網絡不單影響企業國際化的績效,而且對外國市場選擇、市場服務、進入動態、市場活動、國際化時間和程度等都有著明確影響。由于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歷史較短,因此在該領域的關系網絡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特別是對關系作為文化特征的中國而言,如何從制度角度分析國際新創企業中的關系網絡作用更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Oviatt, B.M.& P.P.McDougall.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1):45-64.

2. 朱吉慶.國際新創企業成長機理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

3. Zahra, S.A.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 decade of research.Journal of Inte- 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1):20-28.

4. Zhou, L.X., Wei-ping Wu, Xueming Luo.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born- global SM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 rk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673-694.

5. 黃光國.儒家關系文化: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篇(9)

話音未落,一個身形修長的黑發青年斜挎著書包自樓梯上緩慢地踱下來,他皮膚白皙,面容清秀,那是一張東方人才有的俊美臉龐。拉斐在餐桌邊緊挨著一個淺棕色頭發,正往嘴里扒拉著麥片粥的12歲男孩坐下:“早,媽媽。”

“早,”安將一個盤子和一杯牛奶擺在他面前,“拉斐,你臉色不太好,昨天熬夜了嗎?你難道忘記了今天對你來說有多重要?今天可是你博士論文答辯的日子!”

“不,沒有。”的確沒有,他怎么會忘了今天這個重要的日子。

一個多月前,父親無意中談起最近發生的命案,囑咐他們一定要小心,還特意在大門處更換了最新的報警裝置。看著父親這一系列反常舉動,拉斐的好奇心被大大地勾了起來,趁大家都睡下后,他偷偷溜進書房翻看了父親帶回來的卷宗。翻開封面,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四五張死狀猙獰的尸體照片,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照片一定會吐出來,但拉斐并不是一般人,六年的臨床醫學學習已經讓他學會了如何壓抑自己的恐懼和一陣陣翻涌上來的惡心感。翻過這幾張照片,最下面的是法醫的鑒定報告,匆匆掠過一些早已被法醫們制成模板四處套用的廢話,拉斐的目光停留在死因一欄,“致命傷在腦后,有一處塌陷,為鈍器傷。”這句話的下面用紅色熒光筆著重畫了出來。他將卷宗重新整理好,又回到自己的房里躺好。

然而,自從那天偷看了父親的卷宗之后,幾乎每晚一閉上眼睛,照片中的尸體就在他面前搖晃,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拉斐,”喬伊太太奇怪地看著兒子,“你怎么心不在焉的?趕緊吃早飯吧。”

沒等拉斐答話,旁邊吃麥片粥的男孩率先推開碗站起身:“媽媽,我今天有橄欖球訓練課。”

“等等,凱,先去收拾你的東西,一會兒我送你去球場。”拉斐轉頭說道。

“不要,我又不是裹尿布的嬰兒。”

喬伊太太皺著眉在兩人對面坐下:“凱,把你用完的碗放到水池里,然后去準備你的球衣和裝備。之前也說過了吧,最近不太平。”

拉斐埋頭食物中,想起剛才母親所說的“之前也說過了吧”那句故意省略的主語,不由得蹙起了眉。

“哥哥,我準備好了,咱們走吧。”

“嗯,正好我也吃完了。媽媽,那我們走了。”

喬伊太太在窗邊看著兄弟兩人邊打鬧邊走向車邊的身影。“鈴——”驟然響起的電話鈴聲打斷了喬伊太太對兒子們的注視,她轉身接起電話:“您好,我是安?喬伊,噢,是揚醫生啊……”

一直目送著凱的背影消失在球場門口,拉斐才重新發動汽車。他看了眼手表,時間距離畢業答辯還早得很,不如繞個遠路兜兜風。

路過第七街區時,這里的半邊街道已經被四五輛警車堵得嚴嚴實實了,只留下另半邊讓人們通行。拉斐故意放慢了車速,遠遠地向里面望去——那是一棟精致的老房子,周圍拉著黃白相間的警戒線。堵住路的警車都是黑白相間的州政府警車,并沒有發現全黑的雪佛蘭越野,看來調查局的探員們還沒到。總之,現在想找父親了解案情是沒希望了,只有先去學校了。

準備加快車速時卻在人群中看見了熟人的臉——揚醫生,凱學校的校醫,典型的熱心人,學校放假時,他經常會組織附近幾個街道的孩子們進行橄欖球訓練。

拉斐將車停在路邊,決定過去打個招呼。

“揚先生,您在這兒?”

“喬伊?”揚醫生回過頭來,臉上呈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神情,像是被人撞見了什么秘密似的,帶著驚訝和一閃而過的……愧疚,“你……你怎么在這兒?”

“我剛送凱去球場,正準備回學校,看到您就過來打個招呼。”

“噢,是這樣啊……那個……那我也得趕緊過去了,不能讓早到球場的孩子們久等……”說完,揚醫生便留下若有所思的拉斐匆匆地走了。

拉斐踏上學校實驗樓的樓梯,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申請那個人的博士生是對還是錯。已經擁有了醫學碩士學位的他毅然放棄讀了六年的醫學和本校醫學博士的保送資格,選擇了行為心理學。記得當初打開學校官方網站上心理學博士生導師個人簡介的頁面時,鼠標箭頭滑過一個個戴著眼鏡或慈祥或嚴肅的博導照片后,停在了一張棱角分明的臉上,照片上的人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夠洞察一切,他在微笑,但笑容中卻包含著輕蔑。拉斐點開這人的介紹,乍一看只是簡單的寥寥幾行,但仔細讀起來就能發現這人的與眾不同。

姓名:安東?肯

年齡:35

研究方向及專長:行為心理學(微表情方向)

個人簡歷:

曾任國土安全部高級特別顧問,現為“肯心理研究中心”主要投資人和負責人。

肯心理研究中心,他之前似乎聽父親說起過。有些州警察在案情進入死胡同時,也有不少人曾私下求助過肯心理研究中心,并在他們的幫助下成功抓住過不少犯人。其中負責人安東?肯博士是個出色的微表情專家,換句話說,他能夠從別人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中洞察他人的內心。

“喲,拉斐,來得真早啊,還有兩個小時答辯才開始呢,”一聲招呼將拉斐帶回現實,他抬頭看見肯懶洋洋地倚在準備室的門口,“怎么了,天才男孩?一個小小的畢業答辯就讓你徹夜未眠了?”

“早。”拉斐側身經過肯身邊,跨進了準備室,這家伙仍和他們初見時一樣性格頑劣……

如果沒記錯,那應該也是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吧,拉斐一個人坐在準備室里等待著導師見面會的開始,那個男人就在那時晃進門來:“拉斐?喬伊?”

“是,”他起身回答,“教授,您好。”

肯伸手做了個制止的動作:“別忙,你先跟我來做個測驗。”拉斐跟著肯進入了旁邊的房間,正面是個巨大的屏幕,屏幕上連續播放著同一張人臉的不同表情,每個表情都是一閃即逝,在臉上停留的時間不超過半秒鐘。

“現在告訴我這屏幕上人臉呈現出的表情都分別是什么。”

直到現在即將畢業,拉斐也不知道自己當時那份測試的成績是什么,他只記得測試結束時肯看他的眼神好像在看一個怪物。在他開口問自己是否通過測試之前,肯先一步開口:“明天上午8點,帶齊你的東西準時到這兒來。先別露出這樣放松的表情,小伙子,地獄之旅今天才剛剛開始呢!”

迪恩?喬伊終于接到了州警察局向調查局請求援助的電話,他和手下的探員們自從上個月發生的那起手段殘忍的兇殺案后就盯上了這個案子,但州警察還是一如既往的自信心爆棚,企圖靠自己的力量破案。幸好迪恩在州警局里有朋友,才算是得到了第一手資料。當今天迪恩接受請求,帶著團隊急匆匆趕到案發現場時,首先映入眼中的是被新聞記者圍得水泄不通的院子和被各路人等踩得一塌糊涂的草坪,這些記者的鼻子太長了,稍微有些風吹草動都能被他們嗅到。

他決定先給兒子打個電話。

“嘿,爸爸。”

“拉斐,你的論文答辯結束了嗎?”

“當然。”

“結果如何?”

“我保證,不會讓您失望的。”

“你從來沒讓我失望過,小伙子,我一直都為你感到驕傲。”

“您在案發現場嗎?那邊好像挺嘈雜。”

“是的,這是第三起了,感謝上帝,那些州警察終于想起我們存在的意義了。”

“是連環殺手?爸爸,能給我說說具體案情嗎?我想我也許能幫得上忙。另外,我得先向您道歉,上個月我偷看了您帶回家的卷宗。”

“拉斐……”

“我真的對這些案子有興趣,您得相信我。”

“好吧,拉斐,你看的那個卷宗里的一些情況你現在還有印象嗎?”

“是的,死者為男性,45歲,死因為后腦處顱骨受損,鈍器傷,尸體破壞嚴重,為尖銳物劃傷,但都不致命,破壞尸體的尖銳物已找到,為死者家中的菜刀。”

“很好,接下來你要仔細地聽,第二起案件發生在一周前,死者為男性,38歲,心臟被匕首貫穿,身體上有多處非致命傷;第三起案件應該發生在昨天夜里,死者依然為男性,40歲,死因目前還在調查中,我唯一能告訴你的是,這具尸體也被破壞得非常嚴重。另外,這幾起案件中,兇手都沒有破門而入的痕跡,很顯然是受害者自愿開的房門,現在,你有什么想法嗎?”

“兇手應該為男性,首先,通常情況下,以刀、斧等作為兇器的施暴者多為男性;其次,因為目前的死者都為男性,那么,就算兇手的力量不在死者之上,至少也要與死者持平。另外,第一起命案發生于一個多月之前,第二起發生在一周前,第三起發生在昨天,作案周期越來越短,說明兇手已經越來越熟練了。還有,第一個死者死于顱骨破損,我記得后面附著的報告上寫的是受害者在與人推搡的過程中摔倒,后腦撞擊在了自家矮柜的角上,而且破壞尸體的兇器是死者家的刀,這說明是激情殺人。兇手并不是有預謀的,但這次作案點燃了兇手內心的嗜血欲望,也是兇手開始連續作案從而轉型為連環殺手的導火索。從第二個死者開始,作案兇器就變成了兇手自帶的工具,這可以斷定兇手的殺人欲望越來越強烈。還有,尸體破壞嚴重是過度殺戮的體現,這說明兇手和受害者不僅認識,而且有過節,只要交叉查找幾個受害者共同認識的人就可以了。”

“好小伙子,我們也正是向這個方向調查的,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前兩個受害者的生活圈子完全沒有交集。”

“那就要調查他們的間接聯系人。”

“那就麻煩得多了,現在兇手的作案周期越來越短,也許我們還沒將他們的間接聯系人查清,就又會有新的命案發生了。而且,犯罪現場沒有發現任何指紋之類的痕跡,看來是被兇手消除掉了,這說明兇手具有一定的反偵察能力。好了,我要進現場了,你記得晚上早點回家。”

“晚上見。”

拉斐這邊剛掛了電話,就聽得身后傳來陰陽怪氣的聲音:“還真是學以致用啊。”

不用回頭也知道是肯,他決定不去計較對方的揶揄,寬厚地笑起來:“因為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放棄醫學轉學心理學的原因。”他揚揚手里的畢業論文,故意讓導師看到封面上那個加粗的標題——《連環殺手犯罪心理成因》。

肯的臉上露出一種奇怪的表情,他聳聳肩:“剛才有個教授托我問你要不要發表你的畢業論文,他很喜歡你那篇文章,他說會幫你找最權威的期刊雜志發表。”

“不必了,”拉斐將論文塞進包里,沖肯揮揮手,“我還是想把這篇論文留給自己,拜拜。”

肯倚在墻上看著拉斐的背影消失在轉角處,表情仍然平靜,眼中卻籠上了一層陰影。

迪恩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凌晨十二點多了,客廳里黑著燈,電視被調成了靜音,只有屏幕上的光一明一暗地閃爍著。迪恩開了燈,發現妻子躺在正對電視的沙發上,似乎已經睡著多時了。

“安,”迪恩壓低嗓音,“回房間睡吧,小心著涼。”

安坐起身來,深吸了一口氣:“你才回來?”

“是的,案子很急,拉斐和凱呢?”

“都睡了,凱今天在訓練課上扭了腳,”安邊說邊從旁邊的茶幾上拿過一張名片,“聽說到這家醫院按摩一下很有用,但我不認得這個地方。”

“我明天還有工作,你從網上查一下地圖可以嗎,我知道這對你不公平,可是……”

“夠了!在你心里我和孩子們究竟排在第幾位?”

“安,對不起,但這就是我的工作……”

“讓你那該死的工作見鬼……”

“爸爸,你回來了?”安的低吼被拉斐的聲音打斷,他滿臉迷茫地從樓梯上走下來。

“拉斐……”

“我下來喝點水,媽媽,你還沒睡?”

“我這就去睡。”安瞪了迪恩一眼,上樓回臥室去了。

“您要吃點什么嗎?我記得還有牛肉沒有吃完,我幫您熱一下吧。”拉斐拉開冰箱取出食物準備著。

“不用了,你回去睡吧。”

“我不困,我想跟您說說話,”拉斐將牛肉在火上熱起來,“案子的進展怎么樣了?”

“還是一籌莫展,不過第三起案件的驗尸報告也出來了,”迪恩在餐桌邊坐下來,“這具尸體的手腳處都有捆綁的痕跡,而且,受害者在死前被扎了幾十刀,都是避開了大血管和重要器官的刀傷,死因是失血過多……”

“看來兇手已經越來越享受殺人的過程了,他在加重受害者的痛苦,從當初的沖動型殺人變得越來越理性了。”

“這也意味著我們將越來越難抓住他,當然,他也給了我們一個線索——兇手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不然不會那么輕易避開人體的要害處。”迪恩捏著太陽穴低聲嘆了口氣。

拉斐將熱好的牛肉端到迪恩面前:“肯教授已經正式邀請我加入他的心理研究中心了。”

“你在那邊會很有前途的!”

“我還沒說完,”拉斐神秘地一笑,“我只答應在心理研究中心幫幾天忙,因為我之前向聯邦調查局遞交過入職申請,并順利通過了考試,昨天接到通知說我下個月就可以正式入職了。也就是說,爸爸,以后我們就是同事了。”

“拉斐!”迪恩驚訝的睜大眼睛,“這真的是個驚喜!兒子,我為你驕傲。”

“我想可能是我在911報警中心服務的經歷打動了他們。”

“一定是這樣,他們是非常看重平時對社會治安和公益活動的參與度的。”

“我在外面找好了房子,明天就搬過去。”

“真抱歉,我本來應該幫你搬家的,可是……”

“我明白,一個月后我們就在調查局見吧。”

“好的,我未來的聯邦探員。”迪恩伸出手去,跟拉斐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拉斐進入了心理研究中心,在進行心理學研究的同時,他也一直都關注著父親負責的連環殺手的案子。鑒于兇手作案手段極為殘忍,媒體將那個連環殺手稱為“嗜血之魔”。

天還沒亮,拉斐就被一陣電話鈴聲震得清醒過來,是肯的電話:“拉斐,我剛接到調查局的求助電話,‘嗜血之魔’又作案了,反正你下個月就要到那邊去入職了,就把這次當做認識未來同事的機會吧,地點在橡樹街10號。”

接了電話,拉斐不敢有絲毫遲疑,趕緊往案發現場趕去。拉斐對周圍負責警戒的警察亮明身份,快步進入現場。站在門口的人遞給他一副手套,接過的瞬間拉斐抬頭發現,這個人就是父親。父親對他擠擠眼睛,他頓時明白了,是父親打電話向肯請求援助的,目的就是讓他能夠名正言順地進入犯罪現場做調查。

客廳中的尸體還沒被挪走,拉斐湊近過去,受害者被綁在一張折疊椅上,面目猙獰。

拉斐伸手輕輕觸摸了尸體兩下:“根據尸僵程度,應該是死于12小時以前,是誰發現的?”

“隔壁鄰居,就是……”迪恩轉頭指了指窗外正要說什么,手機鈴聲驟響,他擺擺手,先接了電話。“什么?這么明顯的線索你們居然現在才查到!”他掛了電話,看著兒子疑惑的表情搖搖頭,“是技術組來的電話,他們剛查到一條重要線索,這幾名受害者的共同點——他們的孩子都在同一個學校,”他扭頭看了看窗外,又想起了之前的話題,“發現尸體的……你看,就是那個穿運動服的人。”

“那個?”拉斐有些驚訝,“但是……那是凱學校的醫生,也是他們社區橄欖球隊的教練——揚。”

當揚在審訊室看到對面的迪恩和拉斐時,臉上交織著驚訝、羞愧的復雜神情。迪恩問道:“你是怎么發現尸體的?”

“麥斯先生是我家的鄰居,他的兒子杰克也在社區橄欖球隊,我每天去球場時都會順路去他家接小杰克一下。”

“難道杰克之前沒有告訴你,他和他媽媽昨晚要出城去外婆家,今天不用你接送了嗎?”

“沒有,大概是他忘記了吧?那小家伙總是丟三落四的。”揚的聲音中透出茫然,很快又壓低聲音回道,“你認為是我殺了麥斯先生?”

“這只是例行詢問。昨晚麥斯夫人和杰克都不在家,兇手就是趁家中只有受害者一人時作案的。你昨晚七點到十二點間在做什么?”

“夠了!在我的律師來之前我什么都不會說!”醫生怒吼道,抬頭時瞥到了站在角落中的拉斐,轉而將右手覆在額頭上。

“典型的羞愧表現,”拉斐站在后面冷冷的說道,“單手放在眉骨處,避開和對方的眼神交流,這是羞愧的表現,你究竟在羞愧什么?”拉斐的目光冰冷,語調中帶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

“沒……”揚撓了撓鼻子。

“皮諾基奧效應,”拉斐又適時的開了口,“人們撒謊時由于緊張會使得血壓增強,導致鼻子膨脹,從而會引發鼻腔的神經末梢傳送出刺癢的感覺,用手摸鼻子就表明你有想要對我們掩飾的東西。”

“……”揚現在實在不知道應該把手放在哪里,似乎在哪兒都是錯。

“揚先生,我來了,”一個西服革履的男人走進來打斷了他們的對話,“好了,探員先生們,我是揚先生的律師,我們現在可以走了嗎?”他看兩人沒有說話,才又加了一句,“還是你們打算扣押他48小時,然后再宣布沒有證據后放他走?”

“我們只是請揚先生來了解一下案情,協助警方辦案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揚聳了聳肩,在臨走的一刻,他又看了看站在角落中的那個有著東方面孔的俊美青年。不似往日總是面露微笑,現在的他目光冰冷泛著寒光,絲毫不掩飾對自己的厭惡和輕蔑。這小子仿佛真的能看透人的內心一樣,揚心里恨恨地想到,看來他真的知道那件事了,揚緊蹙著眉頭關上門,退出了審訊室。

拉斐用力撞上車門,若有所思地邁步向家中走去,拉開門時發現凱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往嘴里塞著薯片。

“家里就你一個人?”

“拉斐!”凱驚喜地跳到沙發靠背上望著他。

“我回來拿本書,媽媽呢?”

“媽媽打電話說今天加班,讓我一個人隨便吃點東西。”

“你就吃這些?”拉斐的目光掃向沙發前的茶幾,上面凌亂地擺著幾塊已經冷掉的比薩餅和一聽喝得差不多的可樂。他伸手寵溺地揉了揉凱的頭發,“去換件衣服,我上樓拿本書,一會兒帶你去吃飯。”

“哥哥,你最偉大了!”趁著凱歡呼著跑去換衣服的時候,拉斐回到自己房間的書架前,手指在一排書的書脊上依次滑過,很快停留在了一本有著黑色封面的精裝書上。翻開夾著書簽的一頁,目光快速瀏覽了一下內容,又閉目重溫了一下,才合上書下樓回到門廳中,跟凱一起離開。

迪恩從面前堆疊著的一摞資料里抬起頭看了看表,已經八點多鐘了,他起身準備去倒一杯咖啡,猛然想起應該給妻子打個電話說今晚要加班。不過……還是算了,迪恩將拿起的電話重又放下,最近安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冷淡,他們在談話時,不管話題是什么,只要他開口,就總能發現安正抱起胳膊皺眉看著他。拉斐對此是怎么說的來著?他捏了捏額頭,想起那黑發小伙子認真的表情:“爸爸,是誰對你做出這樣的動作和神情?這表示對方對你的話題一點興趣也沒有,隨時想要從面對你的場合中逃離出來。”當然,迪恩并沒有告訴拉斐那個想要逃離的人是他們的媽媽——安。

迪恩嘆了口氣,端著咖啡坐回椅子上,隨手拿起桌上的文件——這是拉斐從這四名受害者的孩子就讀的學校醫務室搜來的資料。揚確實可疑,但是……迪恩抓了抓頭皮,將自己那一頭漂亮的淺棕色短發揉得有些凌亂,他還是第一次看到拉斐臉上那種冰冷的表情,那樣的拉斐簡直讓人恐懼。

杰克?麥斯的一份就醫記錄引起了他的注意——雙臂多次骨折,肋骨有骨裂后愈合的痕跡,身上有多處燙傷……杰克是橄欖球隊的成員,就算球賽中經常會出現劇烈的身體沖撞,但多次骨折也確實有點說不過去,更何況,燙傷……迪恩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翻出了前三個受害者的孩子的情況,果然,無一例外——所有的孩子都有骨折、燙傷、淤傷等一系列就醫記錄,然而這些孩子中只有杰克參加了運動社團,這說明……迪恩為自己的想法倒吸了一口冷氣,這說明這些孩子一直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迪恩掏出手機撥通了拉斐的電話……

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時,拉斐正坐在餐廳里翻看著那本從家里帶出來的書,對面是正大口嚼著牛排的凱,掛了電話,拉斐見凱直盯著他,于是笑笑:“爸爸打來的。”然而對方的目光卻越過他的肩膀投向了后面的一對客人,凱有些神秘地壓低聲音:“你看那人竟然是揚醫生,他對面那女人的背影好像媽媽。”

拉斐的肩膀一震,隨即回過頭去,看到了揚臉上那戀愛中的人才會有的表情,很顯然,對面坐著的女人和他是一對戀人。拉斐將臉轉回來,目光掃到手中一直緊握著的那本書上,他捏住凱的臉頰讓他面向自己:“傻瓜,那怎么會是媽媽?嗨,我說,一直盯著其他用餐的客人可不是什么禮貌的事情。”

當那對情侶結賬出門時,拉斐抬頭露出微笑:“凱,想吃冰激凌嗎?對面那家店就有,你在這里等一會兒,我很快就回來。”

十多分鐘之后拉斐才出現,手里空空如也,他重新坐在凱對面,手指無意識地敲擊在精裝書的封面上:“那家店今天沒開門,你吃好了嗎?我送你回家。”

兩人出了店門,凱剛坐進車里就指著車窗外喊起來:“那家冰激凌店明明開著門嘛!你看!”

“噢,”拉斐沒有回頭,他發動了汽車,“大概是剛開門吧,下次我帶你去吃大號香蕉船。”

“如果你反悔的話我會把它扔到你的頭上。”凱隨手抄起了拉斐扔在后座上的那本黑色精裝書以示威脅,卻突然被封面上畫的一只深邃的眼睛吸引住,“你竟然看這么難懂的書啊,這個單詞念什么?”他指著那只神秘的眼睛上方的一串鮮紅的英文單詞問道。

拉斐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封皮回答說:“催眠。”

肯最近不知道正在忙些什么,拉斐似乎有陣子沒見過他了,打他的電話也總是關機,最近的日子他過得都有些恍惚,今天剛接到了調查局的通知,要求他提前入職,理由嘛……

“第五起,”迪恩在會議室里焦慮地走來走去,“簡直無法想象,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都發生在同一個社區,受害者的孩子都在同一個學校,而且全部受到過不同程度的虐待,我們掌握了這么清晰的線索竟然還能讓兇手再次作案!”他的眼中布滿了血絲,自從接手這個案子之后,他就沒再好好睡過一個安穩覺。

拉斐坐在最靠近墻角的位置,當迪恩的視線掃到他身上時,他抬起頭回應了父親的目光:“我可以確定兇手就是揚,他是學校的校醫,因此對學生的身體狀況非常了解,在得知了幾個孩子經常遭受家長虐待時,他為了保護孩子們而下了殺手。他的各方面都符合我們的特征——懂得醫術,與受害者認識……也許您還記得那天訊問他時的情景,緊張、掩飾,很多問題都說得模棱兩可。很明顯,正是由于我們三天前對他的訊問刺激了他,從而加快了他作案的步伐。”

“我們要的是能夠逮捕他的有力證據。”

“先以嫌疑人的名義拘留他,然后一點點地施加壓力,我有把握讓他開口。”

“拘留他很容易,但是你記住,如果迫不得已用了這一招,那就意味著我們只有48小時,一旦沒法讓他開口,我們反而會陷入被動的境地。”

“希望您能相信我,我非常有信心。”

“好吧,”現在看來只有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了,好在他從沒讓自己失望過,迪恩拉開椅子重新站起身,“安德烈、吉爾,你們兩個去揚的住處;拉斐、伊扎克、希爾德還有我去學校,其他人待命。”

當校長的目光與一群全副武裝的探員身后那個黑發青年接觸時,不由得打了個寒戰,他認得這個夾雜在一眾高鼻深目的歐美面孔中的唯一一張東方面孔,前幾天才從揚的辦公室搜走了大量資料的家伙,和那天一樣,唇角噙著的溫柔微笑之上是一對毫無感情的深邃雙眸,讓人一見便有些心悸。

校長皺著眉頭撥通了醫務室的電話,無人接聽。

這時,迪恩的手機響起來,是安德烈打來的,他說揚沒有在家,但他們在衣櫥里找出了一件帶血的襯衣,需要化驗才知道是不是屬于受害者的。

迪恩一拳砸在桌上,居然就這么輕易地讓他再次作案。帶頭出了辦公室,卻發現拉斐不見了。伊扎克說他剛才接了個電話就跑走了。

掏出手機撥打兒子的電話——長久的鈴聲,無人接聽。這小子在關鍵時刻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該不會是……拉斐在看到揚時那張冰冷陰沉的臉浮上迪恩的腦海,他不敢再往下想了,趕緊撥了電話給技術組:“馬上給我查,

“定位他的位置。”

“對方已關機,無法定位。”

“那給我定位拉斐的位置!”迪恩坐在駕駛位置,用力關上車門。

“他在持續移動中,目前在……第七街……”

“預估他的目的地。”迪恩發動了汽車,雪佛蘭越野車的排氣管發出怒吼聲,黑色的車體仿佛巨大野獸一般向前沖去。

“我想那應該是楓樹街……楓樹街9號,啊?那是……”技術組主管的聲音顫抖起來。

“是我家……”迪恩的聲音低沉了下去。

當迪恩帶著一群探員踹開家門時,房間里的血腥氣撲面而來,其他人都下意識地捂住了鼻子,只有迪恩邁步進入,握槍的手微微顫抖。

客廳里,血水仿佛河流般肆意流淌在紅木地板上。墻角靜靜地躺著一具穿著布滿彈孔、被鮮血染紅的醫師長袍的尸體,他睜眼望著客廳中央,似乎對自己的死不可置信。客廳中央,黑發的青年跪在地上,膝上躺著一具已漸漸僵硬的尸體,頸部大動脈被割斷,可以想見當時血液是如何噴薄而出的,以至于將那頭耀眼的金發全部打濕成一縷縷的。迪恩的喉頭仿佛被東西堵住,他開口輕聲喚她的名字:“安……”

跪著的青年應聲抬頭,那張俊美的臉上仿佛失去了一切表情,冷硬而毫無生氣,神色漠然如同石像,眼里是空無一物的荒涼,他的聲音帶著歉疚:“爸爸,對不起,我還是……來晚了一步……揚那個瘋子打電話給我,他說他會殺了媽媽……他說他要……報復我們……”

迪恩手中的槍跌落在地,辦案二十多年,這是他第一次在犯罪現場如此失態,他大步走過去,將兒子緊緊抱在懷里,現在這種時候,不需要什么語言……

安?喬伊的葬禮上人頭攢動,一直杳無音信的肯也出現在葬禮上。

“教授,謝謝您能來,”拉斐轉頭與身邊那個有著淺棕色短發的高個男人對視了一刻之后又將目光轉回來,“爸爸,這是我的導師,安東?肯博士。”

“您好,謝謝您能前來,我是拉斐的父親迪恩?喬伊,”淺棕色短發的男人又拉過手邊與他相貌相似的少年,“這是我的小兒子凱。”

“請您節哀。”肯握了握對方伸過來的手,走到靈柩邊,雪白的襯布上躺著一個面容安詳的金發女人,能夠想見她活著時是如何的耀眼。肯回頭望了拉斐一眼,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轉身坐到了最后一排的位置上眉頭緊鎖。

調查局內務部派了問詢組下來,針對拉斐涉嫌虐殺犯罪嫌疑人展開問詢——他在擊斃揚時射空了整個彈夾——全部20發子彈。當然,所有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內部走個程序罷了,不論是誰,當面對一個殺害自己親人的喪心病狂的兇手時都會毫不遲疑地開槍,不管彈夾里是20發還是200發子彈都一定會打光,更何況這個被打死的還是個作案多起、把一幫最優秀的探員耍得團團轉的連環殺手。

事件很快就平息下來,局里只是象征性地推遲了拉斐的轉正時間并責令其在家思過。但失去母親的拉斐明顯頹廢了下來,連續幾天他都到墓園去憑吊母親。

肯在葬禮之后又一次失去了音信,沒人知道他在忙些什么,他的助理只對前來請求幫助的人說,肯博士說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去確認,在他回來之前拒絕一切委托。

清晨的薄霧在周遭散開,太陽卻仍籠在灰蒙蒙的云層里,細密的雨水連綿不斷地打落下來。一個男人手中握著卷成筒狀的一摞紙,淋著雨不緊不慢地來到墓園,遠遠地就看到那塊青黑色的墓碑前早已立著一個身形修長的男子,他身后那棵高大的楓樹上落滿了不祥的黑色烏鴉。待男人走到樹下時,受到驚嚇的大群烏鴉拍打著難看的翅膀飛上天空,猶如突然激起一層黑灰色的泥漿。

“我猜你就在這里,拉斐。”男人先開了口。

墓碑前的男子轉過身來,那張俊美的東方臉孔在雨霧里顯得愈加蒼白,聲音里卻帶著一絲笑意:“你終于來了,教授,我等你很久了。”

肯盯著自己的得意弟子沉默了一刻才緩緩開口:“其實你才是‘嗜血之魔’?”

“是的。”拉斐聳聳肩。

“認識你這么久了,我竟不知道你是個這么坦白的人呢。”嘲諷的微笑爬上肯的臉。

“在你面前撒謊也沒用不是嗎?人形測謊儀先生。”

“她也是你殺的對嗎?”肯的目光越過對面人的肩膀,望向那塊青黑色的墓碑,碑上有一張美麗的金發女人的照片,照片下是她的名字——安?喬伊。

拉斐的肩膀猛然抽緊,又緩緩放松:“先說說你是怎么發現我就是兇手的吧。”

“你的表現堪稱完美,只是我在了解案情之后注意到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作案動機——揚醫生沒有任何的作案動機。”

“你沒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瘋狂人們的正義感當成作案動機我還真是深表遺憾。”

“我最開始確實以為是正義感使然,不過在見到尸體照片時我就動搖了,所謂正義感的論調根本站不住腳,就算他會為了正義感去殺人,也不會將尸體破壞成那個樣子,用你們的專業術語叫什么來著?‘過度殺戮’?對,就是這個,很明顯,兇手在作案時是帶著難以消解的怒氣的,這說明兇手與受害者不僅認識,而且有仇。我后來調查過揚醫生的情況,他從小就有個幸福的家庭,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也都順風順水,從來沒遇到過什么大問題,更沒有跟他人結過仇。”

“那你是怎么懷疑到我的呢?”

“確實,你之前的表演一直都很賣力,只是有一次我無意中聽說你曾在911報警中心服務過,這才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動用了些關系查到了你在911報警中心服務時發生過的有關家庭暴力的報警電話。果然,幾個死者的家人或鄰居都因為死者的家暴打過報警電話,而且那些電話記錄顯示當時的接線員都是你。你對揚的分析其實也全部適用于你自己——懂醫術,與受害者認識……但在當時的我看來,有著一個幸福家庭的你也并沒有作案動機,一直到……”肯再次將目光投向拉斐背后的墓碑上,“一直到喬伊太太葬禮那天,我見到了她的遺容,也見到了你口中的父親——迪恩?喬伊先生,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忽略了一個大問題。你是被收養的,喬伊夫婦并不是你的親生父母——一對西方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沒法生出一個有著東方面孔的孩子。我又私下調查了你的身世,找到了你住過的那個孤兒院,并且查看了有關你的記錄。在你被喬伊家收養之前,有著地獄般的童年。由于經濟危機,你父親失業了,這之后的他變得暴虐,你母親不堪忍受,離家出走了,于是你就成了你父親唯一的泄憤對象。還記得你畢業論文中的一個論點嗎?連環殺手的共同點——他們都有一個暴虐的父親和一個糟糕的母親,沒錯,你的畢業論文闡述的連環殺手其實就是你自己。這時候,我又想起了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你做過的那個表情認知的測試,”肯從外衣兜里掏出一張有些潮濕的紙展示在拉斐面前,“這是你的測試成績——滿分。當初正是這個分數讓我對你產生了興趣。說真的,我之前從沒有見過任何一個未受過微表情訓練卻能從他人的表情讀出其內心世界的人,我以為你是個天才。但知道了你的身世后,我才恍然大悟,你對人們表情的敏感和理解并不是一種天賦,那其實是后天反復實踐和訓練的結果——一個弱小的男孩在面對比他強壯數倍的暴虐成年男人時要怎樣才能避免受到傷害呢?毫無疑問,那就是在受到傷害之前先通過對方的表情變化和肢體動作了解到對方的意圖以便隨時逃跑,換句話說,通過讀取他人的表情來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對你來說是一種生存技能,也是你能夠順利活下來的唯一手段。”

“你的生父死于酗酒過度,之后你被送進了孤兒院。喬伊夫婦收養了你,為了不再次受到傷害,你仍然偽裝成一個懂事善良的孩子,”肯將手上一直卷成筒狀的一摞紙展開,自顧自地翻找著,“我把你的畢業論文打印了一份出來,你的論文里提到了這樣的觀點:‘在兒童成長期間,男孩主要從母親那里汲取能量,內化為形成自身的心靈力量,而對父親由對抗發展為認同,并繼承父親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但如果此時不幸因為各種外在原因沒能完成上述轉變,將直接導致兒童帶著完全破碎的自我,無法正常地進入到社會化這一環節,這是直接導致他們在日后無法與同齡人正常交流的原因。’終于,當喬伊太太發現了你的勾當之后,你對她下了殺手,當然,這一切都是你催眠揚醫生之后讓他替你做的。”

“住口!”剛才還一臉輕松的拉斐猛然捏緊拳頭,聲音低沉了下去,“我不想殺她的,都是她的錯,我是為了凱……”

“你還敢說你是為了凱?你殺了他的母親!”

“我寧可她死!我只是不想凱受到傷害,”拉斐抬起頭注視著肯,“媽媽……她并沒有發現我的事情,是我發現了她不可告人的秘密——婚外情,和揚……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既能將所有罪行推到揚身上,又可以……于是,那天就在他們吃完飯結賬出門后,我在車庫里催眠了揚,之后又把帶血的襯衫塞到他的衣櫥里。我為他埋下的暗示會在3天后自動解開——他會綁架并殺害她……”

“拉斐,你有沒有想過,凱才12歲,失去母親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會有多么痛苦?”

上一篇: 問題教學論文 下一篇: 社會化媒體營銷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天堂免费mv小视频 | 日本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卡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热久久免费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