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16:42: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年級語文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224-01
語文閱讀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除了要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之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嘗試教學對教師的教學來說是一個新的創新,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靈活運用。教師需要先明確嘗試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才能將嘗試教學結合到課堂教學中。
一、嘗試教學的含義
傳統的語文教學,通常是教師先講解,然后學生去做練習。嘗試教學打破了原有教學的死板性和被動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先讓學生做一定的嘗試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由教師去引導學生學習,互相討論,教師再進行詳細講解。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它的主要目標就是達到教學規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形式就是解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所提出的問題。嘗試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先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在之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自學課程和相互交流討論,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初步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思考結果和練習中的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可以將學生的主體學習和教師的引導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二、嘗試教學的重要性
在新課標的教學改革下,語文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課本知識外,還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主張學生在閱讀時獲得自己的主觀思考,培養學生閱讀的創造性思維。在嘗試教學中,其淡化了教師對文章復雜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閱讀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結果。嘗試教學很好地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之處,不是重復課本上的教學步驟而是讓學生自主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占據主動性的地位。嘗試教學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這樣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所閱讀的文章的思想底蘊。
三、嘗試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利用嘗試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在嘗試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生是否能夠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講課模式,讓師生之間可以互動,形成一種輕松的、和諧的民主教學氛圍,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教師去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去了解作者陶淵明的實例,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標注解釋自行去理解文章的大意,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后闡述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討論的熱情和積極性,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用輕松、疑問的語氣去提問學生,讓學生帶著好奇去思考。在學生思考之后進行教學,既能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2.嘗試準備,進行有目標的引導。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準備,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要對作者生平經歷充分地了解、掌握。教師要通讀文章,結合文章的重點、難點去確定教學方法,準備好嘗試題目。教師也要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要讓學生對作者進行簡單的了解,能夠通讀全文,讓學生自己去查詢一些陌生詞語,如“阡陌”、“郡下”等發音,讓學生在預習時發現自己的疑難之處,有利于教師在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3.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在學生已經進行過預習的前提下,教師提出與課程相關的嘗試性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嘗試教學中的課堂活動都是以嘗試題目為中心,讓學生進行討論。
例如課文《云南的歌會》,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一云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教師在預習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去搜集一些民歌民謠,按照書上作者所描寫的方式去整理分類,在進行分組討論時,教師讓學生去模仿,去演唱這些民歌民謠,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作者所描述的文化進行體會。經過了這樣的思考和經歷,學生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討論中學生可以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可以知道自己哪里有優勢,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學生之間的交流比教師傳授更容易被接受,也能增進彼此的友誼。
四、結語
嘗試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不同的挑戰,嘗試教學強調在學習中學生應該是主動學習,而不是教師去一味地灌輸教學內容。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定的優缺點,因此教師在進行嘗試性教學時,要進行充分的準備,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有目標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欣賞能力和自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嘗試教學的作用,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仕彬.談“沉思教學”與“任務驅動”在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2009,(1).
[2]趙繼洲.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幾點嘗試[J].才智,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