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03: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英語教育敘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英語虛擬語氣就產生了這樣一套較為嚴密的模式:把現在、過去及將來都加以“過去化”,即與現在事實相反,條件從句就用動詞的過去時(be的過去時用were);與過去事實相反,條件從句就用動詞的過去完成時;與將來的情況相反或實現的可能性極低時,從句就用動詞的過去時(be用were)或用should/wereto加動詞原形來表示。
有些虛擬語氣,從中國人的思維角度來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
IwishIwereabird.我但愿我是只小鳥。
這顯然與事實相反,在wish后面的賓語從句中使用虛擬語氣,我們認為無可非議。
但有些英語句式使用虛擬語氣,中國學生就較難理解了。例如在表示建議、要求、決定、愿望、堅持、必要性、重要性等意思時,無論是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還是表語從句,都使用should式(古體英語使用be式),即be-虛擬式。如:
Weinsistthatameeting(should)beheldassoonaspossibte.我們堅持會議應盡快召開。
Itisessentialthateverychild(should)havethesameeducationalopportunities.
每個孩子都應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這很重要。
在這種be-型虛擬式中,當事人想暗示的情況雖然不一定發生,但假定真的發生了這種情況的話,就成了一種固定格式,不再帶有任何委婉意味,以致下命令也要使用這種固定格式。如:
Thecommanderorderedthatallcivilians(should)beevacuated.司令員命令全體平民撤離。
should作為情態動詞表“應該”時,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如:
Youshouldnothaveconcealedthematterfromme.
你本不該把這件事瞞著我。
表驚奇、惶惑、懷疑、意外、遺憾等意思時,也使用虛擬語氣,中國人對此亦頗感費解。如:
Iwondersuchamanasheshouldsucceed.
我真奇怪他這樣的人竟然會成功。
這類句式為什么也用虛擬語氣呢?原來這是表示雖然這些事情都屬事實,但當事人仍然在設想這些都是一些不大可能實現的事情,即當事人不相信這些是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漢語要用“竟然”一類副詞來翻譯。
英語中還常常使用虛擬語氣來表示委婉、客氣,如使用"would(should、could、might)加動詞原形”這樣的結構。中國學生大都知道這一用法,但其中緣由就不甚明了了。原來這類句式是要表示“假如我(或你)如何如何,你覺得怎么樣?”因而也就表示客氣、委婉了。如:
Ishouldthinkyourapproachisincorrect.
(陳述意見)我認為你的方法是不正確的。
Youhadbetterleavethemattertome.
(提出忠告)你最好把事情交給我辦。
IshouldliketoseeMr.Green.
(提出請求)我想見見格林先生。
這類句式沿用既久,已經成為表示禮貌的一種固定格式,人們早已不覺得它屬于虛擬語氣了。
另外,還有一種句式,中國學生看來非常不理解,為什么Itistimethatwewenttobed.這類句式中,定語從句也使用虛擬語氣?其實這是一種迂回曲折的表達方式。就上例而言,開始是講話人要通過虛擬語氣以暗示的方式提出理由(即事實是,我們還沒有去睡覺),而讓聽話人自己去得出結論(即因此,我們應該去睡覺了)。這也是一種沿用已久的固定格式。現在人們講話時,只把它作為一種格式,已沒有反映出上面所提到的那種復雜的心理過程了。
在使用虛擬語氣的過程中,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在現代美國英語中,虛擬語氣不太常用,多數只出現在正式文體中。這種概念一般用其他方式來表述。
第二,在if,asif和Iwish后面,虛擬語氣一般多用were(當suppose這類詞的意思與if相似時,后面也可以用were),不過was也時有出現,尤其在英語會話中,was似乎更常用。如:
Iwouldn''''tmindifheweren''''t/wasn''''tsorude.
如果他不是這么粗魯,我也就不在意了。
Iwishitwere/wasSundaytoday.
我希望今天是星期天。
值得注意的是,在較正式的文體中,Ifheweretotelluseverything,wecouldtrytosolvehisproblem.這類句式有時會用倒裝結構,即Werehetotelluseverything,wecould...,這種情況下,就不能用was了。同樣,在詞組IfIwereyou及asitwere中。我們也只是用were而不可用was,但也有人認為前者可用was,而后者則不能。
第三,在表示建議、要求、決定、愿望、堅持、必要性、重要性等意思時,其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或表語從句中,英國英語是使用should加動詞原形,而美國英語則直接使用動詞原形來表示虛擬。不過在美國英語中,這類虛擬語氣結構常用在正式文體中。在非正式交談中,美國人可能會找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概念。
第四,某些公式化語句中也可用be-型虛擬式表示祝愿、詛咒、禁止等意義。常見的有:GodsavetheKing/Queen;Longlive...;Bethatasitmay...;Heavenforbid;Godblessyou等。
第五,在非常正式的語言中(如法律文件),if和whatever后面有時用be。如:
Ifanypersonbefoundguilty...
如果發現任何人有罪……
...whateverbethereason...
……不管是什么理由……
第六,在非正式文體中,有時把一個多余的not置于表示懷疑和不肯定的詞語后面的if從句中,但是這個not并沒有任何否定的含義:如:
Iwonderifweshouldn''''taskthedoctortolookatMary.(=Iwonderifweshouldask...)
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應該讓醫生來看看瑪麗。
第七,在非正式口語體英語中,有時會把一個額外的have置于if從句中表過去(注意,這種形式的主動詞總是know),相當于過去完成時表過去動作的虛擬語氣的形式。這一說法被認為“不正確”,通常也不會出現在書面英語中。不過,這種“不正確”的用法即使在受過教育的人的談吐中也是常見的,如:
IfI''''dhaveknownI''''dhavetoldyou.(=IfIhadknown...)
如果我知道,我就告訴你了。
第八,ifIgot與ifIget,或ifIhad與ifIhave之間的區別,并不是時態上的區別。兩種結構都可用來表示現在或將來的虛擬:若用動詞的過去時表虛擬,則表示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會更小,或完全不可能、純屬想象。試比較:
IfIwinthisrace...如果我跑了第一名……(一位運動員這樣說)
IfIwonfirstprize...如果我中了一等獎……(一個買了彩票的人說)
IfIbecomepresident,I''''II...假如我成為總統,我將……(競選總統的候選人說)
IfIbecamepresident,I''''d...我要是當總統,我就……(一個小學生這樣說)
第九,現代英語可采用多種多樣的語法手段來表達虛擬語氣,如一般過去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完成時、情態動詞的過去式加動詞原形或不定式完成時等。如:
Iwaswonderingifyouwouldletmeuseyourcar.
不知道我是否能用您的車呢?
第十,虛擬語氣在現代英語中已不是一個重要的語法范疇,許多該用虛擬式的地方常為陳述語氣所替代。如用was代替were就是一例。有時,甚至還可以根據語義意圖干脆就用現在時形式。如:
IwishIwere/wasthere.我希望我在那里。
Helooksasifhewere/was/issick.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一個跨國公司若想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創造高效益,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F代社會中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是經濟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義為“語法學校”,實際上現在指為升大學的學生而設立的中學,即大學預料。
3、文化知識的教學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關鍵
發展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白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
二、文化教學的方法
文化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文化教學,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1、比較法
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梢詮姆Q呼、招呼語、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如Lesson17中表示關心的對話: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這樣表示關心的建議在中國比較普遍,但根據英文習慣,A只須說“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這類膚淺的說法以表示關心。反之,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除非雙方是父母子女關系(潘昌森譯,1987)。
2、課堂交流或專題介紹
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各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有什么節日,怎樣慶祝節日,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等,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并講出自己的觀點。有時可以邀請中外有關專家以及曾經留學或訪問過英語國家的人士作這方面的專題報告、系列講座等。也可以建議學生多讀國外有關游記、人口統計、民意調查、官方思想研究、時事評論等方面的書,從中了解文化。
3、閱讀文學作品
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4、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例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de”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5、角色表演
教師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話后.學生派定角色,進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師節學生向老師送禮的一段對話,學生可以進行模仿表演。初時可跟課文一樣,待熟練后,可以表演進其它東西和回敬各種贊美的話語。
2具體實施繼續教育的方法
2.1有機結合考試和自學
基于理論層次分析,教育理論學習、外語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語言學理論學習等都可通過教師自學的方式完成。關于教育主管部門,可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列出一些參考書目,然后讓教師們自己制定一些學習計劃,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學,然后再組織統一考試,如果考試不合格則需要進行集體培訓,直到合格為止。靈活性和針對性是考試和自學有機結合繼續教育模式的兩大優勢,教師通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累積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這種考試、自學結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試的實效性,而且也可以給教師更多自主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補充。不管是工作之余還是生活中的空閑時間里,把“理論”看做老師,通過學習、鉆研培養找到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法。相對于其他繼續教育方法而言,這種方式沒有強加規定,時間掌控比較自由,而實用且嚴格的考試機制又給教師們帶來了壓力,讓他們對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對繼續教育不再產生抵制情緒,培養教師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2有機結合自學和脫產
不同教師之間肯定具有一定差異,大部分教師只要通過自學、監督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部分教師很難通過自學塑造一種素質,因此學校應綜合考慮教師之間的差異,統籌安排,實施短期或長期的具有實用性、針對性的脫產培訓。比如,英語教師的口語素質很難通過自我完成,因為我國并沒有良好的口語學習環境,而且口語訓練條件和機會不多,這就需要進行集中培訓以及脫產學習,學?;蚪逃块T可以統一組織,與專業高校簽訂協議,分批、分組進行強化培訓。自學是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脫產培訓也是提升教師自學素質的重要措施,在繼續教育中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2.3應有機結合校本培訓和校際交流
校際交流主要是指學校之間的交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校與校之間的研討,實現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發展。校本培訓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自我反思是教師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學校應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檢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師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體研究、探討,將教研組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強化校內教研活動。專家引領主要是指專門聘請一些具有權威性的專家到學校授課、聽課、評課,指導教師教學。這種方式體現了繼續教育的節約性和實用性,然而就當前狀況來看,校本培訓和校際交流的繼續培訓受到了資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沒能發揮太大的作用和效應,因此,需要對有效資源的開發問題有所重視。要想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一言堂”的教學狀況不再出現,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必須要讓教師課堂話語的有效性得以體現。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在學生對知識內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師才可能獲得教學反饋。因此,預留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是十分必要的。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認真地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簡單明了、邏輯清晰是最佳標準。簡潔的教學語言在減少教學用語的同時提高語言質量,空留的時間可以讓學生提出疑問,讓知識的理解同化更加徹底,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機會增加。只有教師對教學內容認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學邏輯清晰,清晰地邏輯能夠讓教學語言的實效性大大加強,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之上與同學、老師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共鳴,全面提升英語課程的教學效率。
2.4小組活動探討
有的區域受到課題組織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動形成的過稱中進行變通,而小組活動這個環節的可變通性最大。教師在對活動內容和主題進行設計時,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和能力,向他們明確活動要求。小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動內容來分類,不管哪種活動,都要保證每個小組成員都分配到任務,教師還要對其表現進行關注,結合活動要求做出合理評價,這樣一來,學生們自主活動的質量才能夠得以提高,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語言學習的機會和效率都會有很好的發展,達成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目的。
學習任何一門外語,都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和熟識使用該語種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習慣和行為;更要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初中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英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工作者更多地強調了“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培養及素質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語文化的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和滲透。同時,作為素質教育,我們在語言教學中,應盡量多地全方位體現該語言范疇的文化現象、文化特征。雖然對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齡、職業、信仰、思維等影響,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可以理解在歐美國家最常用的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些內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盡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等。但我認為仍不足夠,英語文化中,常用的諺語還很多,而適合初中學生年齡認知的諺語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常見的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語第五冊曾有過的故事,簡單涉及了所羅門這們智慧之王的故事,但這類的典故并不多見。根據年齡與接受力的因素,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多幾個常見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為了解和閱讀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heel等。另外,在英語中,顏色的運用,特別在語言中作比喻和聯想的運用是較為廣泛的。我們在教材中見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blue……,因而我們在對話中,尤其在情景會話中,可以補充更多這類的內容:如in black and white, give sb. green light, in blue mood等等。
受年齡和思維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約,委婉語、禁忌語和英語文體等在初中教材中極少出現是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樣才是有禮貌、怎樣用適應的謙辭和敬辭同樣很重要。雖然在教材中有出現,但仍要補充。尤其能結合現實中,中國人漢文化與歐美人英語文化在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失誤與沖突的材料,在教科書中應有充足的安排,這樣的例子才有說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際中,我們接觸得最多的還是人,我們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國人,必須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生觀、政治信仰和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須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種人物傳記中,新舊版兩套人教版教材所選的內容都非常好。人們都總想從下面的、有積極意義和成功的奮斗經歷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華,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形象,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如: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內森黑爾,(其名言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僅僅只有一次生命貢獻給我的祖國”),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動人故事;反映有骨氣的歌唱家;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發明家富蘭克林;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現代護理制度創始人佛洛薩?南丁格爾;在叢林中因飛機失事而幸存,并頑強求生的德國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這些反映了歷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教材中應適當補充現代著名的體育運動員、藝術家、政治家或社會以至為全世界和平、發展和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的軼事。所有這些材料,給在成長時期的中學生的心靈教育起著極大的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中吸收其精華。另外,體現歐美人獨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樂觀主義和與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創新探索精神的人物傳記與體裁,應考慮到教材的更新和補充中去。
一、學前教育中開展敘事教學的目的
1.兒童心智成長的目的。
英國學者卡里瑟斯指出:“講故事是最強有力的人類活動,是為了懂得一系列行動中一個人自己和他人的心情、計劃和信仰,還有精神狀態的變化?!盵3]因此,以講故事為主的敘事教學是幼兒園實施綜合性教育的一種手段。故事不僅內容含有各方面的知識,還能把幼兒帶到廣闊的天地,增長知識、啟發想象、鍛煉記憶。經常聽故事的幼兒,可以從中學習語音、詞匯,模仿成人說話,聽故事對兒童連貫性語言的發展啟示很大。聽故事是幼兒生活的需要,是心智發展的重要途徑。
2.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敘事教學法有助于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學內容處理能力、教學過程設計能力、教學環境創設能力、師幼互動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調節能力、教學應變能力、家長資源利用能力、自我評價意識的提升。因此,敘事教學對教師來說,是學習、工作、反思、提升、成長、發展的同義詞。敘事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的情境和經驗做多角度、多層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從而切實地改善自己的教學工作,也可以深入、有效地喚醒教師情感意識,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學前教育中敘事教學的基本形式
1.教師研究自我,以自傳或傳記,甚至書信等自身經驗作為教學敘事材料。
杜威說:“教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行動的方式?!盵4]在幼兒教育中,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生活的過程。教師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和實踐出發,針對日常教育經驗的文化處境、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各種有意義的事件及場景,從中反思、感悟,得出個性化的結論作為教學敘事材料。這種材料可以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親切感,更容易內化幼兒對生活知識的認識。
2.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一般故事情節神奇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激發兒童的聽講興趣,促進兒童對真、善、美的認識。
3.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創作并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它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征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是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不局限于實際情況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合理范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對孩子認識歷史、民俗和發揮創造性起到很大作用。
4.教師利用有關經驗的故事、案例等作為教學敘事材料。
教師利用那些逼近經驗和實踐本身的故事或案例作為教學敘事材料來提高教學的逼真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熟知的周圍人的生活故事,促進學生對榜樣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搜集學生所熟悉的區域內的相關生活案例,或者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的生長、生產或經營故事作為教學敘事材料,不僅可以使兒童對特定事物的認識,還可以聚焦社會,讓兒童知曉時事動態。
三、學前教育中敘事教學實施的基本方法
1.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活現故事情景。
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加入背景音樂或者背景圖片、視頻片段,創設意境,使幼兒在意境和情境中感受故事內容。背景材料對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自我控制力,提升兒童的故事理解能力。
2.利用創意閱讀提高兒童的自我掌握故事能力
每個兒童擁有自己的創意閱讀故事書,先讓他們自我理解故事情節,然后教師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兒童對故事深入理解。在提問中,教師通過表揚、激勵等方式,讓兒童充分體驗到自我掌握故事的成功與快樂,以此提高其自信心。
3.利用角色扮演形式增強故事的生動性
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在故事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兒童這一天性,將故事中的人物分角色讓兒童扮演。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提早準備好形象的道具,比如面具、爪子等,讓孩子在活動中對各種故事情節透徹地掌握。
4.利用故事復述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自信心
1虛擬現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虛擬現實 (Virtual Reality),也稱靈境 ,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具有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的虛擬環境,用戶通過使用各種交互設備,同虛擬環境中的實體相互作用,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交互式視景仿真和信息交流。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沉浸感 (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構思性 (Imagination)的重要特征,這些特征在醫學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1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學習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虛擬環境中,與環境中各種對象相互融合,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學習者不是旁觀者由外向內觀察環境,而是全身心融入環境之中。這種沉浸感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以使虛擬教學場景中的學生體會到一個與現實更加接近的教學情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所學課程。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學習者通過使用特殊設備,用人類的自然技能實現對虛擬環境的操作。學習者通過身體運動等自然技能,實現對環境中對象的操作;計算機則根據學習者的身體運動等,來實時調整環境中相關對象的狀態。這種交互性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以使醫學院校在保證辦學質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辦學成本。
1.3構思性 構思性是指虛擬環境賦予學習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虛擬環境把主動權交給學習者,學習者可以通過對環境的考察和操作,進行自主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構思性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潛力。
2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伴隨著我國醫療事業和IT技術的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現實在醫學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臨床培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
2.1虛擬課堂 在醫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內容生澀難懂的章節,如果利用板書等傳統教育手段,教學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事實上,教師可以通過虛擬課堂來豐富教學內容,將 “虛擬人”應用于教學過程是虛擬課堂的一個典型實例。 “虛擬人”是指把人體形態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信息,通過大型計算機處理而實現的數字化虛擬人體。 “虛擬人”的主要工作是選取一具尸體并將其冷凍,用精密切削刀將尸體橫向切削成一系列厚度為0.2毫米的切片,利用相關技術最終合成人體的三維結構 (如圖l所示)。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上能以三維的形式看到人體數千個 解剖結構的形狀、位置及器官間 的相互空間關系等,學習興趣和效果顯著提高。
2.2虛擬實驗室 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資源有限和教學效果不佳等現象 。為緩和這一矛盾,虛擬實驗室是近年來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虛擬實驗室是指在計算機系統 中采用 虛擬現 實技術 營造 各種 虛擬 實驗環 境 ,實驗 者可以像在真實的實驗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實驗項 目。
如 圖2所 示,診斷 學虛擬實驗 室是 一個基 于C/S模式的虛擬實驗室系統。系統以虛擬病人為主體,建立起各種疾病相關的患者模型。每個單元均包括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和化驗檢 查4個單元 。實驗證明,診斷學虛擬實驗室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診斷學實驗,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實現實驗教學的跨越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虛擬手術 傳統的手術訓練方法成本較高,訓練的安全性、真實性和參與性不強,效果不夠理想。虛擬手術是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利用各種醫學影像數據在計算機中建立一
個虛擬環境,醫生借助這個環境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手術計劃、訓練以及在實際手術過程中引導的一種新興技術。在虛擬手術系統中,操作者帶上立體眼鏡進入環境,通過數據手套對環境中 “虛擬人”的相關組織進行操作。虛擬手術系統可為操作者提供一個極具真實感和沉浸感的訓練環境,制造很好的臨場感,并且能大幅降低手術的培訓成本,所以具有很好的應用空間。
2.4虛擬培訓 傳統的臨床培訓模式主要以教師口述為主,由于培訓往往停留在書本上,缺乏實戰演練,因此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靜脈穿刺是臨床護理的基本技能,穿刺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因恐懼而不能配合治療,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患者的這種因恐懼而產生的抗拒反應,以提高靜脈穿刺的訓練質量。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臨床培訓中,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基礎上,不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加真實感,而且還能縮短培訓時間,減少培訓成本。
3結束語
虛擬現實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對提高教育技術水平,改善教學實驗環境,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醫學人才具有深遠的影響??梢灶A見,隨著我國醫療事業和IT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將更廣泛、深入。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癥結在哪里?語文教學初中僵化機械、創造力日益萎縮的癥結在哪里?初中這很大部分是緣于我們的許多老師不敢或不便放開手腳,緣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我們知道,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跨入新世紀,知識經濟加速登陸,面對迅速變革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我們的教學改革必須要有大的視野。世界一體化和加入WTO,對我國的基礎教育提出了許多迫切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必須為未來社會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關鍵在于教育。要培養出大批創新型人才,就必須改革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那么,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必須要有預見性。教育事業具有周期長的特點。如果我們仍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去做將來的事情,那顯然是不完全可行的,必須要有超前意識。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預料,由于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未來社會的競爭,不僅僅是物力、財力的競爭,還包括智力、創造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的教學應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知識和技能,更應該讓他們在學習應用中獲得一種個性體驗,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語文教學是很好地實現人的發展的途徑之一。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讓學生去探索、尋覓、發現,進而學會求真、求善、求美。不僅要埋頭栽樹,更要適時帶領學生回頭欣賞樹木成林的美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世紀的初中語文教學,必將是傳統教育向創新教育的巨大跨越,它對語文教師自身素質要求更高。我們只有不斷接納、創造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常教常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我們的教改之魂。
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
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效率不高,這與教育方法有直接關系。應試教育唯考是教,顯然與現代教育理念相悖。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要求未來人才要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創造。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服務的。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必須把握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有人說,新世紀教育要實現四個轉變,即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形式轉變,教材內容轉變。這話不無道理。任何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都必須通過優化課堂教學來實現,而優化課堂教學首先體現在對課堂教學的設計上,良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面對不同的課文、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能力點,教師要力求設計出恰到好處的教學方案,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感悟、積累、熏陶,指導學生通過扎實、有序的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要在培養能力上下功夫,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每個人都有操作、表演、社會活動、語言交際等潛能,如果得到開發,就可能形成特殊能力。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想象,科學求異。不要刻板生硬地去訓練,也不要以所謂標準答案去扼殺學生的創造思維,窒息學生的創造力,更不要以“權威”自居去封殺學生的豐富想象。要注重培養學生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書本,敢于標新立異、隨機應變,不囿于傳統思維定式的科學性思維能力。要力求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道于課外”,以課本為例子和憑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能力;要區別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民辦院校的很多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自學能力差,運用能力不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他們沒有興趣也沒有動力讓他們愿意去改變現狀,努力學習。單詞量少是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上不去的另外一個原因。那么,怎樣才能找到適用于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詞匯教學方法一直是困擾眾多英語教師的難題。
1.敘事教學法簡介
2010年,在各學者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的氛圍下,四川外語學院的熊沐清、鄧達教授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敘事教學法。這種方法不僅符合人類的思維規律,還符合了二語習得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符合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這種方法是將教學中的某個過程如一些單詞,一個課文,一個語法項目等用敘事的方式表達呈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有如身臨其境一般投入到這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積極并帶有興趣地習得語言知識。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愿意參與進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正面情感,開發他們的創造力等,力圖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2.敘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特點
敘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特點
第一,敘事教學法在在詞匯教學中以“故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愿參與到活動中,而并非普通教學中老師提問,學生被動參與的狀況。長此以往,學生就養成了上課積極參與的習慣,他們便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
第二,詞匯教學中還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創設情境,這樣既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詞匯,而且能開創學生的創造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在輕松的氛圍中達到掌握教學目標的效果。
第三,我們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終極目標并不是掌握多少詞匯,也不是純粹地記憶某些語法項目,而是為了交流。僅僅是能記住單詞的發音和意思并不能熟練地運用這個單詞。而敘事教學法,能突破傳統教學法死記硬背的屏障,讓詞匯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出現,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掌握詞匯的用法,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運用的能力。
敘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步趣:編寫材料,設置情境,布置作業等。
3.敘事教學法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在敘事教學法的指導下進行的詞匯教W,是脫離了以往傳統教學的弊端,學生不再像以前一樣無數次地抄寫某一個單詞僅僅為了記住它的拼寫,也不會生搬硬套以記住某個單詞的用法。Toolan等人認為,敘述是人類最基本的言語活動。作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來進行詞匯教學。
3.1復述
復述就是讓學生就所學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將新學的詞匯貫穿在整個敘述中。這與普通意義上的復核不同的地方是,以前老師僅僅是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概括,并沒有特別要求使用新學的單詞。投有特定的要求,學生一般會選擇使用原本已經掌握的單詞或者相對簡單的單詞來復述,這樣就達不到對新單詞的掌握及應用。除了對課堂上的內容進行復核,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的作業,比如讓學生用新學的單詞復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或者教師指定題目讓學生用新學的單詞進行復述或者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掌握新學詞匯的用法,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敘事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
3.2撰寫故事
在當今中國,學習一門外語尤其是英語,已經成為對每位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則對英語學習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要全面發展才能將這門語言更好地應用。但對于某些行業如翻譯、導游、外貿、外事及各種可能經常大量接觸外國人士的工作崗位和職務來說,對英語口語就有較高的要求。所以,要培養出優秀的英語人才,除了英語學習者自身的不懈努力,口語教學工作者的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同時,口語教學也可以直接和間接地推動英語聽力以及其它語言技能的提高和發展。另外,我們常說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這也就是說,英語口語教學還承擔著如何將英語語言能力轉化或提升為交際能力的使命。那么,作為英語教學工作者,該如何出色完成口語教學任務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這一課程特點,把握好口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好課堂教學,行之有效地搞好口語教學工作。
首先,要堅持聽為先,說為后的原則??谡Z,顧名思義,就是開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與他人交流的目的,也就是在于一個“說”字。所以在口語教學中理所應當地萬變不離其“說”,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開口說話。但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好“聽”與“說”的關系,應該“由聽到說,以聽帶說,以聽促說,聽說結合”(胡春洞,1990:144)。眾所周知,兒童學說母語的過程先是大量的長時間的聽的過程,耳濡目染,聽得多了自然會說。外語教學的實踐也證明雖然能聽懂、能理解的不一定都能使用,但是聽得越多的學生說的能力越強。因為有了足夠量的聽力訓練,也就有了足夠量的語言輸入,說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接收性語言技能即理解性語言技能,可以而且必然會轉化成生成性語言技能,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無論是在“聽”還是“說”的過程中都要注意社會文化因素。尤其是在“說”的過程中,有時由于缺乏對英語國家的習俗和慣例的了解,我們的學生往往說話不得體。這種不得體或者不恰當的英語比語法、語音方面的錯誤更難被英語本族人所接受。事實上,英語本族人和以英語為工具的中國人交際時更注意的是交際的內容而不是語言形式。所以,我們由于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場合下說什么話”的規則而說出不得體的語言,往往會被英語本族人誤解為不禮貌。因此,教師就要在教語言的過程中注重語境與語言的結合。
那么,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如何結合語境教語言呢?在課堂上,教師就是學生的語境和社會。因此,教師對社會文化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的社會語境,觀察什么場合用什么語體;了解說話人的身份的高低,說話者之間的交情的深淺與語體的關系。語言不得體與母語的社會文化因素有關。我們常說的中文式英語,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我們受本族文化干擾所致。由于母語文化的干擾而說出不得體的英語的現象是普遍的。尤其是學生在討論與辯論時,急于表達思想,加上母語思維的干擾,常常在發表見解和與他人辯論時不能恰當地運用習語。海姆斯曾經說過:“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干擾的概念是理論與實踐關系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因此,英語教師在引導學生說話時要以身作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去運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
另外,口語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于教師與學生是否明確他們各自在口語課上的地位和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現代教學法專家們認為,教師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教師不應是課堂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學生,學生應該是教學的出發點,是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加者。學生成為中心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尤其是在口語課上,教師應該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幫助引導學生開口說話。彭青龍(1995:25)推出的“3D”(即dialogue,discussion,debate的縮寫)外語口語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把學生定位在對話、討論、辯論這三種口語實踐活動的中心,學生充當“演員”和“運動員”的角色,而教師則退居“導演”和“教練”的位置,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過程。正是這種充分的語言實踐過程促使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得以提高。
同時,在這一口語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還應把握好的另一條原則是如何對待學生錯誤的問題,是準確性更重要呢?還是要強調流利?犯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犯錯誤是學不會語言的。那么什么樣的錯誤是必須糾正的呢?語言學家貝特(Burt)和凱巴斯基(Kiparsky)曾強調說:“全局性的錯誤,即第二語言學習者普遍犯的并對交際造成很大干擾的錯誤,應該予以重視。局部的錯誤,隨著語言學習的發展,自然會逐步解決?!彼哉f,譬如妨礙交際的結構與時態錯誤,以及英語本族人的文化習俗所不能接受的語言應引起教師的注意。
什么時候糾正學生的錯誤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前面已反復提到,口語課中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鼓勵學生開展口語練習活動,用各種方法以達到學生口語練習的最大實踐量。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錯誤要區別對待。在進行機械或半機械練習時,學生犯的基本結構錯誤,應引起重視,避免其泛濫。但是在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時,不宜過多糾正。尤其在學生說話期間不宜打斷,因為此時交流是首要目的,不斷糾正錯誤不但會打斷學生思路,還會使學生因害怕出錯而不敢開口,因而突破不了語言口頭運用這一關。糾正說話過程中的錯誤,主要應依靠學生本人,教師的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以及對自己和他人說話中的語言錯誤的識別能力。學生具備了這種敏感性和識別能力后,就會不斷地自我糾正,然后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錯誤也就會逐漸消失,從而培養出流利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當然,除去以上種種原則,教師的桌椅如何安排、教師對每位學生的了解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都是影響口語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傊?,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掌握了以上幾條原則,以及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和因素,還應有閱讀、寫作、語音、語法和詞匯教學相輔助。同時再根據學生水平、教學設施及教學環境不斷改善口語教學,從而有效地搞好口語教學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敘事,就是敘述一個事情。教育敘事,就是講述一個有關教育方面的故事,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講敘故事,包括故事發生的背景、故事情節,故事中自己與學生的切身體會以及對故事的思考與反思。教育敘事研究,就是在講述教育事情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或他人的親述,把我們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所經歷的司空見慣的細節加以重新審視,通過對故事進行感悟和反思,去發現其中的亮點,發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進而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事件變得更加具有不平凡的教育意義,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而經濟法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所涉及的案例更是與我們息息相關,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邊敘邊議,層層設疑,逐步引導學生走向問題的深處,最后達到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教育敘事研究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
例如,我們在講述經濟法中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時,可以引入以下案例運用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經濟法教學:2014年關于“中國移動莆田分公司借‘校訊通’業務向學校及教師行賄定性為商業賄賂”事件,莆田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當事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對當事人作出罰款60000元的行政處罰決定。
(一)教育敘事研究過程
教師通過放映投影儀展示案例,并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1.本案例中當事人違反了哪些相關的法律?2.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所作的處罰決定是否正確?為什么?通過學生的各種回答,教師給予解釋,最后給出結論:“在本案中,莆田移動為了提升其電信增值業務‘校訊通’的經營額,以評比的形式,通過所謂的積分兌換向對“校訊通”訂閱(銷售)具有影響力的教師行賄。其行為已經構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所指的商業賄賂。”教育敘事研究展現的不僅僅是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還體現了對整個案例的思考以及其帶來的深遠意義,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師:在本案例中商業賄賂的主體又是誰呢?根據資料學生很容易回答出這個問題。教師進一步提問學生:行賄方是誰,受賄方又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行賄方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受賄方是學校和教師。學生回答出問題之后,情緒高漲。教師接著問:莆田分公司并沒有給學校和教師送禮,是行賄嗎?教師沒有收到錢,家長使用手機打電話,教師獲取積分、購物卡又算是受賄嗎?問題提出后,立刻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映,學生眾說紛紜,最后期待教師給出正確結論。教師:本案中莆田移動就是通過給付財物誘使教師、學校等有影響力的第三人促進或擴大其“校訊通”產品的銷售,其實質就是一種商業賄賂行為。學生聽后進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稍后,教師又提出新的問題:莆田市工商局對莆田移動予以處罰正確嗎?莆田移動主要違反了什么法律?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難正確回答出來.師:《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但本案中,莆田移動的商業賄賂行為不屬于《電信條例》規定。因此莆田市工商局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對莆田移動予以處罰完全正確。生:學生聽后,疑團就都解開了。課程講完以后,我也陷入了深思:1.從師生互動來說,本節課在生生、師生的互動中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獲。2.從專業知識方面來說,本案又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和指導借鑒意義:(1)案件查處具有示范效應。本案的查處對于維護電信領域正常的競爭秩序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2)案件具有一定新穎性,對于工商部門今后查處類似案件具有借鑒意義。根據暫行規定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前款所稱財物,是指現金和實物。而本案中,莆田移動給付形式是積分,然后再將積分兌換為購物卡,其同樣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指稱的財物范疇。盡管本案成功之處具有很多亮點和借鑒意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未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而本案例中沒有責令對當事人進行限期改正。2.未沒收違法所得。依據反法二十二條規定:“經營者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本案中工商部門認定莆田移動通過賄賂手段取得了28512元的經營額,是否有違法所得,應予說明。
(二)撰寫研究報告
敘事研究強調用細致的語言描述和嚴密的知識體系進行分析,這二者構成了研究報告中細膩的情感氛圍和濃郁的敘事風格,這使教師所列舉的生活故事得以更加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這也就賦予了敘事教學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
二、小結
綜上所述,把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運用到經濟法中進行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教師來說,通過夾敘夾議的講解,事后的反思,對學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準確地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達到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使教師的業務水平通過不斷的深刻反思,達到了更上一層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百度文庫.如何進行教育敘事研究[DB/OL].
[2]工商機關定性為商業賄賂立案查處.中國移動莆田分公司借“校訊通”業務向學校及教師行賄[N].中國工商報,2015-11-18.
[3]楊迪.論商業賄賂行為認定中的問題及制度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11.
[4]黃璞琳.商業賄賂界定標準之思考[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7,(09):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