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7:20: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海綿城市的價值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做了近十年教師及班主任工作,接觸過許多家長及問題學生,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成長不是單靠學校能完成的任務,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校的聯合教育、家長育子水平的提高更是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家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有諸多認識偏差:有的認為把孩子生下來,養大了,就算完成了任務,成才是孩子自己的事,堅信“樹大自然直”,或是認為學生的成人是學校老師的事情,自己推卸責任,從而思想上放棄了教育孩子成人的責任;也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從小就給孩子稚嫩的雙肩掛上沉重的行囊,揠苗助長,他們沒有遵循教育規律,只關心學業,不關心學生的年齡需求,造成學生過早產生對學習的厭倦,乃至對家長的抵觸;更有言語粗魯,行為暴躁,對子女的說教與自己的言行反差較大,從小就污染了孩子純潔的心靈,他們意識中沒有“子不教,父之過”的育子責任。諸如此類認識的偏差,表象上就產生了:不負責任的父母、不懂教育的父母,造成學校教育的被動和子女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然有些家長把教育自己的孩子當成終身的事業,從孩子呱呱墜地,就以美好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言傳身教,嚴格要求,細心呵護,用百倍的細心和智慧撐起孩子人生的天空,在攜子成龍,教女成鳳的傳統育子目標的引導下,把子女逐步培養成了既成人又成才的美好人生旅途,在家庭教育這塊沃土上綻放奇葩。
聽聽我可愛的孩子們成長心路的故事或許對家長有所幫助。
一、讓孩子在特定環境中學會感恩
故事1:
每當假期,我都會在家玩,上網,躺在床上看電視。但從去年我改變了,變得截然不同。我會上輔導班好好學習,會在家里給父母做飯,也知道體諒心疼父母了。是什么讓我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呢?是和母親一起打工的日子讓我明白父母的辛苦,讓我懂事,讓我長大。
火熱的七月天,不動渾身都是汗。我就坐在椅子上看著我的媽媽那么辛苦的工作,汗如雨下。眼里的淚已經裝不下了,我咬著牙強忍著,起來幫媽媽。
自那以后,我長大了。
二、尊重孩子的感情、他們不會無動于衷
故事2:
我坐在公交車上忐忑不安,心想:回家挨罵吧,玩到這么晚。正想著,手機響了。是爸爸,接吧。“你去哪兒了,都幾點了,還知道回家啊”,爸爸急躁的聲音傳來。
我掛了電話,看著車窗外,窗戶上突然出現老爸生氣的臉,揉揉眼,什么都沒有。
今天的公交車特別慢,走走停停。
老爸的電話又來了,我手一哆嗦,掛了。
我還沒反應過來,手機又響了?!澳愕侥牧耍貌挥梦胰ソ幽恪薄翱旎貋?,等你吃飯?!彪娫捘穷^語氣平和。
下車,看見老爸站在車站,我跟著他慢吞吞的回了家。
“爸,我錯了,你罵我吧。”
“別說了,快吃飯吧,包子都熱好了。
我低頭吃著包子,不知是熱的還是燙的,眼淚掉在了碗里。
“唉,沒事,知道回家就好?!?/p>
爸爸對我的尊重和理解,讓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愛的沉重。教會了我要怎樣回報這樣的愛。
故事3:
從小,每次出門,母親總是會囑咐我“要小心啊”,然后目送我遠去?;丶遥赣H總是會問我:“餓不?冷不?想吃啥?”然后進廚房,桌子上的菜都是我愛吃的。母親對我無微不至,我感謝母親。
一句呵護,一聲關懷,總能抓住我的心,是感動讓我順從。溫柔之后,我也變得啞口無言。
母親的溫柔是我幸福的源泉,在愛中長得的我更懂得愛和關心。
三、智慧的父母成就健康的的孩子
故事4:
七月的天,很炎熱,樹上的知了也啞了嗓子。
我在客廳吹風扇,看電視,媽媽在廚房做飯。
一會,媽媽端出兩碗面條,放在茶幾上。說:“你選一碗。”我看了看眼前的兩碗面條,一碗有一個荷包,一碗沒有,我選擇了有荷包的那碗。
吃著吃著,我看到媽媽的碗里竟然有兩個荷包。
媽媽看了我一眼對我說:“看人看物不能看表面,要看內在。”
這位母親用她的智慧教育了她的孩子該怎樣看世界。
故事5:
父母在教育我的時候,很和婉,也很聰明。
記得高二的時候,每兩周回家一次。到家后,時間都用在電視上,家務都拋在了腦后。
母親下班回來,看到我還在電視機前,什么都沒說,下廚房做飯。
一會母親說:“閨女,和你商量個事行不?你能去買袋鹽回來不?”
看著媽媽在炒菜,我想:噢,沒鹽了。我說:“行?!?/p>
可當我把鹽買回來的時候,母親已經燒好了菜。
【引言】: 言:在提倡節能減排、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城鎮、建設節約型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背景下,雨水花園作為一種新型的生態技術,在我國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雨水花園的發展為構建“海綿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1 、雨水花園技術概述
雨水花園(rain garden)是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池內種植地被植物、花灌木甚至喬木等植物的專類工程設施。它可以收集來自于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土壤和植物的過濾作用使之凈化,并可以將雨水暫時蓄積起來,之后再慢慢的滲入土壤,從而減少地表凈流量。雨水花園是一種兼具觀賞價值、生態性、可持續性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
2、海綿城市理念
所謂“海綿城市”,學術上稱之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簡稱LID),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為減少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減少面污染源、減少雨洪資源的損失、減少旱澇災害以及增加雨水就地下滲、補充地下水資源,這也是海綿城市設計的具體指標及核心技術的關鍵。
3、 海綿城市的建設意義
“海綿城市”遵循著“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將雨水的儲存、循環利用和排放緊密結合,統籌考慮內澇防治,流經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系統修復等多個目標。“海綿城市”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1)海綿城市的生態效益。
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控制面源污染,建立起綠色的排水系統,降低城市徑流系數,恢復城市水文條件,同時提升生態景觀效果及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2)海綿城市的社會效益。
海綿城市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其公共服務價值,既可以豐富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服務城市各類人群;又可以構建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與城市整體形象;還可以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3)海綿城市的經濟效益。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技術服務、材料、工程、儀器、管理以及居民生活等多個領域,會拉動新一輪城市建設熱潮,帶動生態工程開發與城市園林產業建設,同時也會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催生新興產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4雨水花園在海綿城市中的應用
雨水花園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一重要雨洪管理途徑,其應用領域既有公共空間,又有私家庭院,既有道路一類的線性空間,又有居住區校園類的面狀空間。不同的場地類型,決定了雨水花園的應用方式也不同。同時,通過景觀化處理手段進行合理搭配,使雨水花園充滿生機與活力,既有雨水調蓄功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4.1雨水花園的植物選擇
一個雨水花園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既要滿足生態功能,也要滿足觀賞功能,植物選擇應滿足以下要求:
(1)優先選擇本地鄉土植物,適當引進外來植物,不可選用入侵性植物。
(2)選擇生長力旺盛,耐澇且耐旱的植物。
(3)選擇根系發達、莖繁葉茂、凈化能力強、維護成本低的植物。
(4)選擇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或特性的植物。如芳香植物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蟲,豐富生態群落及景觀效果。
4.2雨水花園的應用方式
(1)對于道路等線性景觀,雨水花園的布置也應該線性展開。利用道路固有的排水坡度及雨水收集口進行引導,設立道路分隔帶綠地,在雨水徑流過程中,經過道路進入到分隔帶之后,雨水花園就可以利用儲水和凈化等功能,實現減少雨水徑流量以及降低雨洪污染等作用,進而實現雨水的再次利用。此類雨水花園選擇的植物除了需要耐旱耐懲猓還需具有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的能力,且植物配置應與道路的整體景觀效果相一致。
(2)對于建筑集中且有大面積不透水鋪裝的場地(如停車場等),應考慮分散式的雨洪管理辦法,利用地形的起伏引導雨水徑流,導入附近的雨水花園中,同時可以形成多級雨水滯留池系統。這種雨水花園的種植設計應隨意而自然,植物種類以鄉土樹種為主,盡可能選擇長勢旺盛、既耐濕又耐旱的植物,植物品種也應盡可能豐富。
(3)對于校園、庭院及小區內小面積場地,一般采用集中處理的方式,在場地中心或某一位置設置雨水花園。利用管道、溝渠等設施及地表徑流將屋頂、道路等硬質場地中的雨水引入雨水花園中。植物選擇上同樣考慮耐濕又耐旱的多年生鄉土植物,并盡可能豐富品種??紤]到該類雨水花園人流活動相對集中,雨水花園的設計還應該考慮交通因素,建設成生態功能與實用功能相結合的生態景觀。
4.3雨水花園的功能及意義
(1)通過滯蓄削減洪峰流量、減少雨水外排,保護下游管道、構筑物和水體。
(2)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滲濾凈化雨水,減少污染。
(3)充分利用徑流雨量涵養地下水,也可對處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緩解水資源的短缺。
(4)經過合理的設計及妥善的維護能改善小區的環境,為鳥類、蝴蝶等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
(5)雨水花園可以有效地保護環境、凈化環境、美化環境,在進行雨洪調節的同時凈化水質,恢復水循環,是構成“海綿城市”的主力軍, 與海綿城市共同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藝術價值的最大化。
結束語
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水資源的節約與利用成為當今城市建設熱門話題。而雨水花園技術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效果明顯等優點,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平臺,是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特征,以構建跨尺度水生態基礎設施為核心,通過區域性的城市防洪體系的構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棲息地的恢復,文化遺產的保護,綠色出行網絡構建等,最終綜合地解決洪澇、干旱、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海綿城市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當前還有一些問題制約著海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一是理解不到位,將海綿城市混同于LID(低影響開發理念),而沒有從區域、城市和街區等多個尺度系統去解決問題。二是部門隔閡。有些城市的部門觀念陳舊,怕淹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小腳園林”價值觀根深蒂固,阻礙海綿建設工程。三是被商家錯誤引導,誤以為滲透鋪地磚和管道及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綿城市。四是投資渠道不暢,只熱衷爭取國家補助,沒意識到這是每個城市的義務。五是誤以為建設成本很高,被社會投資商夸大工程,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資本主導,技術落后,國有大公司壟斷工程,缺乏技術支持。
俞孔堅特別指出,海綿城市要疏通自然之筋絡,建立生態基礎設施,投資并不比城市綠化工程大,卻能提高城市的價值。因地制宜建造的雨洪公園,通過挖填方的平衡技術,建造出深淺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進水管,低洼地承接和過濾雨水,形成了蜂窩狀的海綿系統,減小城市排水管壓力。建立這樣的公園,造價不到一般公園的四分之一。
比如,廣州天河智慧城里的大觀濕地公園,就是結合地勢因地制宜開挖出連串濕地泡為海綿蓄水體中心,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將公園建設成為集水質凈化、雨洪調蓄生態循環,以及休憩科普旅游基地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濕地公園,在暴雨到來之時,整個公園能夠從容應對。
在俞孔堅看來,建設海綿城市有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消納對應的海綿哲學是就地調節水旱,不轉嫁異地;減速對應的是讓水由狂野變得平靜,自凈并滋育萬物;適應對應的是以柔克剛、和諧共生。三大關鍵策略組合運用才能形成“源頭消納滯蓄,過程減速消能,末端彈性適應”的生態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在《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俞孔堅從哲學高度,深刻反思了依賴單一目標導向的“灰色”工程所導致的各種城市病,提出了系統全面的雨和水的價值觀,以及系統地解決以水為核心的生態與環境問題的方法論――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即綠色海綿系統),綜合地解決城市水及其他生態與環境問題,并將保障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而不僅僅是就事論事地實現雨水管控目標。
在俞孔堅看來,建設海綿城市要將本土性與國際性相結合,并應用古今中外豐富的海綿技術遺產,尤其是創造性地吸取中國五千年的鄉土農業、城鎮建設和鄉土水工遺產的經驗和智慧,建設真正綠色的海綿城市,從而避免高投入和高維護成本的灰色海綿工程。
鏈接:4個海綿化項目
黑龍江省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利用城市雨洪,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態系統服務。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所以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占有率能夠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擁有量卻非常少。而近年來很多地方也會產生干旱缺水現象,為了緩解這種現象,我國開始大力開始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以此來達到節約水資源,保護環境,緩解干旱的問題。然而,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1公園綠地中海綿城市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1.1對水資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對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就目前為止,我國許多城市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對水資源的利用還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當有大量降雨情況時,不能做到對其雨水進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時,在對生活用水、工廠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設施上,也未能進行合理的凈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凈水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1.2受到傳統的清掃方式的影響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來說,公園綠地系統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在進行公園綠地系統的建設時,由于一些細節問題,會對海綿城市建設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當進行日常的清掃時,傳統的清掃模式會有可能將道路中的污垢掃進綠化帶,這樣就會對海綿城市建設時所收集的水資源產生污染,不利于海綿城市的建設,限制了它的發展。同時,也降低了公園綠地系統對于海綿城市的輔助成效,所以,看似簡單的清掃問題也可能會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一塊絆腳石。
1.3建設海綿城市的制度規劃不夠完善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來說,需要有完善的規劃制度才能夠使海綿城市的獲得更好的發展。雖然我國對于大部分的海綿城市建設都給予重視,但是對于規劃制度的建設還是不夠完善。而,不完善的規劃制度,會大大制約海綿城市的建設速度與質量,不利于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事業的發展。
1.4建設海綿城市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由于海綿城市概念是近些年來新出來的城市建設概念,所以我國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人才還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導致建設海綿城市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進行支撐,就不能將海綿城市達到其應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員不能深刻對海綿城市建設進行理解,所以間接的就會降低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綿城市的主要建設人員就是這些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度和積極度會直接影響海綿城市的建設進度。同時,由于人員綜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將公園綠地系統的建設與海綿城市建設相融合,公園綠地系統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輔助海綿城市的建設。
1.5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不夠
由于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對雨水的收集與利用。而進行利用的水資源不能保證其污染程度,這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大弊端。我國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對于公園綠地中的污染物監測力度不夠,導致對污染物的數據較少,不能盡量準確的判斷出水源的污染程度,從而確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資源是否干凈,能否供認使用。這在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2加快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法策略
2.1加強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國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由于水資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此時,加強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極其重要的[1]。只有科學合理的對水資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緩解缺水問題,同時還能提高我國人均淡水擁有量,加速海綿城市建設的腳步,成為海綿城市建立的推動力。
2.2改變清掃道路的模式
由于傳統清掃道路的模式會將許多污垢帶入綠化帶中去,這就會使得在綠地系統的輔助下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出的水資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來的水資源受到污染的話,就不能供人們進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改變清掃方式,降低污垢進入綠化帶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質量,促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能夠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2.3對海綿城市建設制度的完善
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條不紊的展開,讓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會讓許多看似疑難的問題變得清晰??茖W合理的建設制度,不僅能夠讓工作更好的完成,還能促進工作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價值,為海綿城市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2.4定期對員工進行綜合培訓
由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專業性人才相對而言比較稀缺,所以,使得我國部分城市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綿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4]。所以,應該開展定期的培訓,而培訓內容不能僅僅受限于專業知識,還應該加強他們的職業責任感、應對緊急狀況的心態等內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這樣才能在面對未知的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不退縮,不畏懼,做好屬于自己的工作,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添一份力,促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
2.5加強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
當污染物污染了水資源后,會使得水資源指標不合格,導致不能供需要的人們進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強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海綿城市建設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標就可能出現不合格現象。所以,加強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是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比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只有加強了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才能確保收集的水資源指標合格,緩解缺水問題,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
3結束語
公園綠地中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項能夠節省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事業。這份事業對于我國的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只有通過完善建設制度,提高員工素質,加強監測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綿城市真正為人們所用,成為一項益民的好事。與此同時,還能盡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國人均的淡水擁有量,推動海綿城市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作者:施岳軍 單位:昆山市千燈鎮綠化管理所
參考文獻:
[1]馬韓乾.園林綠地中海綿城市建設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241.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1海綿城市的背景
我國年際降雨變化大,年內降雨季節不均勻,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受維度、海陸影響,東西南北地區氣溫和降水差異顯著,南方靠近海洋水汽充足,北方靠近內陸水汽缺乏,季風由南向北減弱。氣候變化不確定性造成夏季暴雨洪水現象不斷發生。同時,因城市化迅速發展,多變的降雨現象惡變成了內澇災害。近幾年各地均出現暴雨頻頻,2015年全國20個省遭遇暴雨災害,強度為歷年罕見。說明城市內雨水排水系統的存在嚴重缺陷。此外,水污染事件也屢見不鮮。4月江西省新余仙女湖水質污染事件是今年第一起水污染大型事件。我國的水資源因水質污染也面臨著嚴重短缺的現象。然城市對雨水的利用卻不盡人意。傳統城市排水模式以工程管道方式直排。力求雨水盡快排出,造成雨水不能在城市中下滲和蒸發,影響城市地下水補充,人為增大徑流量,違背大自然的規律。
這樣一個背景下,2014年我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編制了《海面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旨在落實講話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廣“海綿城市”,促進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節約水資源,已水生態基礎設施為根本的建設。2015年有16個城市成為我國海綿城市首批試點,2016年先后有公布新加入試點城市名單。
2海綿城市的內涵概念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思想理念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排水防澇思路有一個新的格局,保證了城市和城市周圍自然的原水文特征穩定,資源的可持續化。
3建設措施提出、思考
海綿城市的目標即是使城市擁有面對自然所造成的環境災害等問題的彈性適應力,增強城市的綜合承受能力。表象上緩解城市內澇等問題,實質改善城市的生態系統。為了加快海綿城市的建設,許多學者提出了各種措施。
3.1區域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
如今多數學者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上更傾向于低影響開發(LID)技術的應用,焦點在防洪內澇的雨水利用及管理問題上。誠然為重點之一,但解決問題的前提應是保護區域水循環過程。在現有城市中,海綿城市的建設要從部分走向整體。要對水生態系統進行區域劃分,森林、河流、農田、城市生活區、城市市政區等,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保護與修復,建設園林相關的水生態基礎設施,使城市基礎設施跟上城市化發展,提高城市水涵養水源的能力。
3.2以海綿城市為指導進行城市規劃
城市進行總體規劃時,要把水文條件、因地制宜等放在第一位。此外,俞孔堅教授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需進行跨尺度的生態規劃。要研究水生態系統,不能只關注于水本身這一特殊的環境因子,因為其的流動和循環特點,與土地利用和各類景觀要素相關聯,受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廣泛影響。應從更高的層次進行研究,將視野從水體擴大到匯水區域或流域以及景觀尺度。要認識水域、水體本身的服務對象不僅僅為水生態系統,而是整個生態系統。而跨尺度的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從宏觀上看,要研究水系統在區域或流域中的空間格局,即進行水生態安全格局分析;從中觀上看,城市或者鄉村的新區和功能區塊,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規劃區域內的河道等;從微觀層面,包括公園、小雨等區域和局域給水單元的具體“海綿體”。上述各層面需落實到土地利用和城市總體規劃中。正是由于跨尺度設計,“海綿城市”才能綜合解決城市生態問題。
3.3有效的雨水、中水回用
作為水循環中對人類最為重要的一步即為降雨。過去的排水將大量降雨直接排走增大了徑流量,嚴重破壞了城市與周遭自然水文特征。在缺水時卻又不能有效利用。仇保興博士提出了建筑雨水利用與中水回用的辦法。建筑中灰色水與黑色水分開處理。同時建設綠色屋頂、透水地面和雨水儲罐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在建筑周圍建設雨水花園、人工濕地等,目的在于恢復自然水生態系統的雨水滲水、凈水、儲水、用水。在獨棟私人建筑可建設小型人工濕地。雨水城市蒸發量增大對空氣質量的提高也有幫助。
3.4結合經驗及時修改措施
古代人類在長期與水災害斗爭過程中積累的生態價值的實踐經驗,在城鄉選址、水資源管理、水適應性等方面有杰出貢獻,對如今海綿城市的建設有啟示意義。海綿城市作為我國新出臺的城市規劃概念,在建設系統上有多方面不足,需要對古代技術的借鑒以及現代試點經驗的不斷完善。
4結語
海綿城市的提出對我國新型城市化建設規劃起重要指導作用。在行之有效的前提,應加以推廣。能使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上升空間,使城市質量總體提高。自然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得到進一步認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也能在良好的水生態系統中得以驗證。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國是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之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尤為突出。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設用水安全等問題,而有些城市的工業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態系統惡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資源,緩解城市用水壓力,優化水資源利用、排放、凈化模式就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問題。基于此,本文就針對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對雨水的處理利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見和建議[3]。
2海綿城市的內涵
海綿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綠地等設施對雨水的吸收、滲透、儲存、凈化和緩解作用,控制雨水徑流,如同“海綿”一樣,對于環境的變化和突發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也就是“彈性”?!昂>d城市”一詞的提出是在新時期下,為了緩解和解決我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與脆弱的城市水體矛盾而提出的,“滲、蓄、滯、用、排”五位一體,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原則。
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在國外提出較早,主要思想是解決城市雨水問題,它包括:低影響開發(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綠色基礎設施(GI),相關理論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農村以及城市的面狀污染源\[3、4\],隨后逐漸發展成為控制降雨徑流量和水質的生態可持續的綜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響開發理論為核心,即基于生態文明和景觀建設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利用軟工程技術,通過植被自身的特點實現就地處理降水,直接減少地表雨水徑流量[5]。也就是說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其具體的方法包括建設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城市下凹綠地等設施;發揮城市綠地、道路、建筑對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緩釋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內澇,削減地表徑流,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6]。
3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主要問題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晚,目前處于試點階段[7]。但“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已成為新型城市價值轉型的重要標志以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經之路。正因為如此,在其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海綿城市的建設要以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經過截留、滲透、調蓄形成地表雨水徑流,最后流入匯渠。其中,滲透過程和地表雨水徑流管理是核心問題,其影響因素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之前,城市規劃考慮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對于雨水主要考慮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網基礎設施建設,而對于路面建設等,則是人為地割裂了雨水與地下的天然聯系。在城市開發過程當中不透水的硬質路面會導致徑流系數增加\[8、9\],通常情況下,林地的徑流系數約為0.1~0.2,農田地的徑流系數為0.5~0.6,城市的徑流系數一般為0.9~1.0。因此,降水到達地表后難以下滲,形成了地表徑流,造成了城市內澇。海綿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將雨水利用的幾個基本功能綜合起來進行考慮[10]。不過,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對雨水的截留和調蓄設施是建設重點,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自然環境變化規律,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生態系統[11]。
3.2海綿城市建設應充分認識南北方自然環境差異
南北方城市建設差異較大,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需結合城市的地理環境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宏觀建設角度出發,南北方城市開發的著重點有所不同。對于北方城市來說,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時地加以再利用是關鍵問題[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較大,河流、湖泊眾多,排洪量遠小于降水積蓄量,造成了地表徑流,容易誘發城市內澇。因此,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建設方案[12]。
3.3做好基礎性研究和合理規劃論證工作
對當地生態環境、城建分區應該注重基礎性的研究和合理規劃,這樣才能使海綿城市建設具有系統性、基礎性的準備,也會讓海綿城市建設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范疇之內,但是,如果海綿城市的規劃不合理,將會導致城市功能區混亂,綠色海綿設施之間無法協調,喪失了海綿的“彈性”功能。如果對當地自然地理概況缺乏全面研究的話,更會使綠色海綿設施無法充分解決城市水體問題,嚴重的會使海綿城市建設徒勞一場。
4建議和對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蓋率
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蓋率。基本原則是城市生態建設和自然力的復原 \[8,11\]。而傳統的城市發展理念強調城市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以“堅固耐用、經濟美觀”為原則,忽視了城市水體涵養功能和生態環境的作用,在建設中偏離了正確的發展模式。例如,硬質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滲,不合理的溝渠開發,城市河道縮減,對湖泊等水體圍填侵占等。因此,建設海綿城市就需要增加綠化面積,從環境保護入手,改善城市生態系統[15]。地表綠化是對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納,這是發揮城市“海綿”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綿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工程問題,更是一個環境問題。從工程學的角度來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對降水的利用率,而從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才能從開發戰略、指導思想上徹底轉變思路,把海綿城市的建設當作永久性的,戰略性的事業去發展\[15、16\],總體來說就是要保證城市綠地的覆蓋面積并使其得以有效保護,例如江蘇省城區用地規劃就充分考慮了這些特點。
4.2重視地理環境要素,將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為重點針對南北方差異問題:在北方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時,應將蓄水、降水再利用作為開發的重點。例如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就合理地解決了雨水的收集、調蓄、排泄,不僅合理利用了雨水資源,而且較好地解決了水污染問題。通過簡單的挖方和填方,緩解低洼地積水問題,實現高地與低地相結合,高地種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設魚塘并種植喜濕植被,建設新穎的農業景觀\[17,18\],緩解雨洪壓力。此外,公園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經過自然匯集、過濾后在低洼地匯聚供給魚類飼養,將多余降水轉移到調蓄地區,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異地轉移過程中實現過濾和匯集來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18,19\],建立發達的地下管渠,實現蓄水地區與城市之間水體的自由調動。
對于南方城市建設而言,由于降水較多,應采用降水就地吸納的方式,如貴州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的建設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過減緩城市排水速度來實現“海綿性”,傳統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為主,而新型海綿城市的建設打破了這一束縛,明湖濕地公園位于市區內,通過恢復水城河兩岸的植被減少地表徑流,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種植各種植物,促使富營養化的水體被生物吸收,緩解城市水體污染,同時,建立梯田式濕地\[20,21\],有效的減緩地表徑流、削減洪峰、調節季節性降雨和城區空氣質量\[22,23\]。
4.3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性研究,完善相關政策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之初,要對該城市自然地理概況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質概況等,這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工作,具有海綿效應的城市綠色設施,如對綠色屋頂、冠層截流、綠色街道、生態溝、雨水花園、蓄水池等建設做到心中有數。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出臺相應的指導意見,引導各地區建設符合本地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方案,并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法律體系,通過法律來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落實和維護\[15,24\]。轉變城市發展的觀念,將城市發展和自然融為一體,劃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實現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銜接\[25,26\]。
5結語
本文主要闡述了海綿城市的概況、提出背景以及國內外發展現狀。探討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同角度、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影響海綿城市發展的問題主要為自然環境因素,明確自然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促進海綿城市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陳獻, 尤慶國, 張瑞美,等. 試論我國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J]. 水利發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 水利發展研究,2015(3):7~10.
“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2017年是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驗收之年。
[ 運用方向]
1. 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前提。城市化建設和氣候變化讓城市洪澇成為常態,建設“海綿城市”能讓一個城市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資源,循環利用雨水資源,減小城市洪澇的危害,實現城市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 繼承與發展?!昂>d城市”的提出建立在古人的智慧基礎上,古羅馬的雨水收集系統非常先進,但為了適應現代城市的建設,現代城市必然要在古人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這既是技術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 因地制宜,思維創新?!昂>d城市”建設的本質是對城市原有基礎設施重新進行生態化改造,它為許多城市提供了一次大規模城市建設機會,形成了不拘泥于城市排水系統的百花齊放的海綿產業,出現了屋頂陽臺、景觀菜園等新嘗試。
4. 海綿般的城市包容力。“海d城市”不僅體現了這個城市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其帶來的海綿產業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是富含海綿般包容力的新型現代城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綿城市”帶來的“海綿文化”更能吸納各類新型人才在具有包容力的城市定居生活。
5. 上善若水。對水的利用引導貫穿了人類歷史的文明,“海綿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將得到水的滋養。在這種城市中的人也將擁有海綿一般的彈性,水一般的生存智慧,處變不驚,利萬物而不爭。
[ 習作片段]
現代城市被冰冷龐大的鋼鐵水泥縱橫包裹,2012年,“海綿城市”這一概念首次提出,為我們設想了一副美好的藍圖。5年來,30個城市陸續成為試點城市,成效卓著,讓我們看到一個城市應具有的柔軟的一面。
鋼筋混凝土之外,一個城市應有大片的綠植,供人詩意地棲居,呼吸新鮮的空氣,暢想美好的未來,安放疲憊的靈魂。每年的雨季來臨,涓涓細流進入千家萬戶,洗滌、灌溉、沖洗,循環利用,再也不會有“屋外小雨屋內澇,坐著小船把城逛”的“奇觀”了。
一個城市應該有堅硬的地方,也應該有柔軟的地方,適度的彈性才能造就城市的活力。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災害頻繁發生,一到夏季各個城市紛紛“看?!?。依賴大規?;A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雨水外排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當前城市建設破壞了水的自然循環與流動,“水”、“綠”分離,雨水沒有滋潤城市綠地,直接排瀉進河湖水系,既污染了水系又帶來洪澇。要解決當前問題,應該充分利用城市上下游低洼地,使城市水系發揮巨大的海綿作用。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以硬化路面為主。遇到強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排水系統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整座城市如同在地表上覆蓋了一層“硬殼”。 而“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統比喻成海綿,遇到降水時,城市能夠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而在干旱缺水時,可以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損有余而補不足”,讓城市將本就珍貴的水資源運用得更加平衡。
二、“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其間“海綿城市”得到了大力倡導),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并遴選出第一批共16個試點城市。一時間,“海綿城市”這一概念進入了廣大城市決策者的視野。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敖ㄔO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專家稱:“如果將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也就是說,‘海綿城市’有望將原來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過吸收、存蓄、滲透等環節消化掉,成為破解‘逢雨必澇’的有效途徑,而不是靠修大的排水管?!薄昂>d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確提出,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的思想和技術將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到更有力的推行。
三、海綿城市之我見
在我看來,“海綿城市”的理念不應拘囿于此。它為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及相關環境問題開啟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的營造、公園綠地營造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因此,我們需要對“海綿城市”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則“海綿城市”建設將很快淪為中央職能部門的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謀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將會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昂>d城市”的哲學恰恰是對簡單、粗暴的工程思維的反叛。這種反叛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全的生態系統價值觀,而非功利主義的、片面的價值觀
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人們對待雨水的態度實際上是非常功利、非常自私的。磚瓦場的窯工,天天祈禱明天是個大晴天;而久旱之后的農人,則天天到龍王廟里燒香,祈求天降甘霖,城里人卻又把農夫的甘霖當禍害。同類之間尚且如此,對諸如青蛙之類的其他物種,就更無關懷和體諒可言了。“海綿”的哲學是包容,對這種以人類個體利益為中心的雨水價值觀提出了挑戰,它宣告:天賜雨水都是有其價值的,不僅對某個人或某個物種有價值,對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都具有天然的價值。
2.就地解決水問題,而非將其轉嫁給異地
把災害轉嫁給異地,是幾乎一切現代水利工程的起點和終點,諸如防洪大堤和異地調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對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禍害轉嫁給無辜的弱勢地區和群體?!昂>d”的哲學是就地調節旱澇,而非轉嫁異地。中國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將水作為財富,就地蓄留―無論是來自屋頂的雨水,還是來自山坡的徑流―因此有了農家天井中的蓄水缸和遍布中國廣大土地的陂塘系統。這種“海綿”景觀既是古代先民適應旱澇的智慧,更是地緣社會及鄰里關系和諧共生的體現,是幾千年來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3.分散式的民間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權工程
中國常規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國家或集體意志辦大事的體現。從大禹治水到長江大壩,無不體現著這種國家意志之上的工程觀。這也是中國數千年集權社會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情況下這是有必要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對自然水過程的因勢利導中所體現出的哲學和工程智慧,使這一工程得以延用至今,福澤整個川西平原。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澇管道等,失敗的案例多而又多。從當代的生態價值觀來看,與自然過程相對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續。而民間的分散式或民主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續性。中國廣袤大地上古老的民間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滿活力,受到鄉民的悉心呵護。非常遺憾的是,這些千百年來滋養中國農業文明的民間水利遺產,在當代卻遭到強勢的國家水利工程的摧毀。“海綿”的哲學是分散,由千萬個細小的單元細胞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體,將外部力量分解吸納,消化為無。因此,我們呼吁珍惜和呵護民間水利遺產,提倡民主的、分散的微型水利工程。這些分散的民間水工設施不僅不會對自然水過程和水格局造成破壞,還構筑了能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偉大的國土生態海綿系統。
4.慢下來而非快起來,滯蓄而非排泄
將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是當代排洪排澇工程的基本信條。所以三面光的河道截面被認為是最高效的,所以裁彎取直被認為是最科學的,所以河床上的樹木和灌草必須清除以減少水流阻力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這種以“快”為標準的水利工程罔顧水文過程的系統性和水文系統主導因子的完全價值,以至于將洪水的破壞力加強、加速,將上游的災害轉嫁給下游;將水與其他生物分離,將水與土地分離,將地表水與地下水分離,將水與人和城市分離;使地下水得不到補充,土地得不到滋養,生物棲息地消失?!昂>d”的哲學是將水流慢下來,讓它變得心平氣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讓它有機會下滲,滋養生命萬物;讓它有時間凈化自身,更讓它有機會服務人類。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8-011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4
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雨水控制是其設計的重點內容之一,為提升水資源利用的科學性,海綿城市理念被提出來,并應用于下沉式綠地的優化設計中。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于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中,能夠有效降低地面的徑流量,從而使城市洪澇災害得到控制。
1 海綿城市與下沉式綠地
1.1 海綿城市
在城市建設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自然化,并對城市中的各類資源進行系統性的規劃,避免對生態造成破壞,從而在人與自然之間形成更加和諧的關系。在海綿城市的構建中,為增強城市的適應能力,使其不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需要對城市建筑的屋頂進行綠化。在強降雨天氣時,綠化屋頂能夠截流雨水,使雨水的溢流量減少,從而避免強降雨引起的自然災害。并且通過這樣的舉措,還能改善建筑的保溫效果。此外,海綿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設計中轉變排水防澇的思路,改變傳統思路下,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來排放雨水的方式,將雨水進行循環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海綿城市理念下,在降雨天氣時,先將雨水截流,使其能夠緩慢的滲透,由于綠地、濕地等具有集蓄功能,所以能夠通過集蓄將雨水分流并凈化雨水。在遇到干旱天氣時,將集蓄的雨水排放出來緩解旱情,從而有效地減少地面的徑流量。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建設新城市,會對城市中原有的水文特征進行保護,將開發的邊界劃分出來,確保建設的綠地、濕地等水文特征能與原有的水文特征相協調,從而形成高度統一的生態系統。
1.2 下沉式綠地
從狹義上來看,地勢相對較低的綠地就稱為下沉式綠地,如果用數據來衡量,下沉式綠地一般比其周圍地面高度要低0.5~3cm。由于下沉式綠地與周圍綠地之間存在高度差,所以在遇到降雨天氣時,雨水能夠流入下沉式綠地,并被蓄積在下沉式綠地中,且蓄積的水面會低于其周圍地面。從廣義上來看,下沉式綠地在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基礎上,其范圍還有所擴展,洼地、雨水花園等都屬于下沉式綠地。其中,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在道路和停車場的使用頻率較高,且其應用范圍也更廣。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設計的參數有具體的要求,在新建城市中,下沉式綠地至少要占綠地總面積的一半,且其O計深度應控制在5~10cm,不能超過20cm。而在城市下沉式綠地的設計中,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城市綠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土壤的滲水能力對下沉式綠地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確保其能夠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
2 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
2.1 豎向設計
在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其周邊的建筑、道路高程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雨水的滲透,使其不能緩慢地滲入下沉式綠地中。如果要在道路周圍設計下沉式綠地,則應該將其設置在路緣石和人行橫道之間。將下沉式綠地設置在靠近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地方,應注意把握好其與雨水口之間、與硬化地面之間的豎向銜接方式,避免其對交通造成困擾,影響人們的出行安全。因此,在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中,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在硬化地面與下沉式綠地之間設計合理的坡度,坡度不能太大,否則就會影響雨水流入綠地的速度。只有保持合理的坡度,才能使雨水能夠通過地面,緩慢流向下沉式綠地中;第二,將路緣石和地面保持在同一高度,如果前者高度高于后者,則應該在所有的路緣石上設置缺口,在缺口周圍鋪設鵝卵石,并保證鵝卵石的鋪設的均勻程度,從而使雨水能夠以分散的方式流入下沉式綠地中;第三,在下沉式綠地的中間或者在其與硬化地面相銜接的地方,設置雨水溢流口,在雨水的總匯流處栽種綠色植物或者用保護膜進行覆蓋,從而避免由于雨水的長期沖刷,導致土壤流失。如圖1所示為下沉式綠地豎向設計效果圖。
2.2 景觀效果設計
目前,我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其不能將雨水有效的蓄積起來,在改善生態系統方面并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使下沉式綠地更具觀賞價值,并提升其使用價值。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在下沉式綠地的周邊開發池塘、打造園林、建設濕地,將下沉式綠地不能蓄積起來的水都分流至這些系統中,在土壤需要提高含水率時,就可將池塘中蓄積的水利用起來;第二,在下沉式綠地上面,種植一些耐旱和耐澇的綠色植被,在降雨天氣,耐澇植物能夠將大量的雨水吸收進來,而在干旱天氣時也不用對耐旱植物補充水分;第三,在綠地上鋪設各種顏色的石頭,如果遇到強降雨天氣,就能夠對雨水進行分流,從而有效避免在某一區域因降水量過高而使綠地下沉;第四,如果下沉式綠地的面積比較大,則應該將其細分為多塊綠地,并通過逐層沉降來縮小土方工程的工程量,節約施工成本,并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綠地景觀。
2.3 植物淹沒時間設計
在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時,要把握好植物的淹沒時間,淹沒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就會導致植物根部的呼吸不順暢,致使植物死亡。因此在下沉綠地的設計過程中,要對土壤的滲透性進行充分的考慮,并結合綠地的下沉高度和雨水高度,對植物的淹沒時間進行設計。如圖2所示為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與控制降雨量之間的關系:
為提高土壤的滲透效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下沉式綠地的施工過程中,有的作業空間必須被夯實,應將這部分空間設計為硬質鋪裝,已經預定的下沉式綠地區域,則應該對其加以保護,避免其受到重型設備的碾壓;第二,對于已經進行壓實處理的土壤,如果需要借助相應的機械設備來改善其夯實度,則應注重改善土壤的結構,并通過加入適量的有機質、多孔陶粒等來改善;第三,如果土壤的滲透性本身比較差,為增強其滲透性,可在該區域添加適量的爐渣,以減少綠地植物的淹水時間。而在對下沉式綠地的深度進行設計時,則應該考慮施工區域的具體環境。一般情況下,砂土地區的滲透性都比較好,綠地的下沉深度就可設計為15~30cm,還可適當增加其設計深度,只要將植物的淹沒時間控制在24小時內即可。但是,如果增加下沉式綠地的下沉深度,施工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更多,所以下沉深度最好不要超過50cm。而黏土地區的滲透性一般都比較差,如果植物長期處于淹沒狀態,其根部的呼吸就會不順暢,久而久之根部缺氧就會導致植物死亡。因此,黏土地區的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不能超過10cm。同時還可通過縮小雨水溢流口高程與綠地高程之間的差值,使綠地蓄積的雨水能夠在24小時內滲入到綠地中,從而減少植物淹沒的時間。此外,還需要考慮下沉式綠地周圍的地質環境和水文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 設計注意事項
在進行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的設計時,相關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嚴格注意和做到以下四點:第一,要綜合考慮綠地與其周圍的空間關系和豎向關系,避免各種突然情況出現,并對雨水出路進行合理的設計。為了增強綠地的蓄水能力,可適當建設一些雨水花園和濕地公園,以提高其承載力。同時還可在綠地或者公園內部,建設一些影響力較小的系統,對雨水進行凈化,并為周邊市民提供游憩服務;第二,在城市化建設中,需要建設活動廣場,打造商業區域,這些區域不僅面積大且硬化程度很高,因此可在這些區域建設透水路面,推行植草溝,并將廣場的地下空間利用起來,構建雨水調蓄設施,將下滲的雨水儲存起來,用于周邊的綠化澆水和灑水;第三,在城市的居住^域,可對屋頂進行綠化,也可進行家庭綠化,從而增加蓄水的有效面積;第四,在城市道路建設中,道路除要具備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功能外,還可將其自身空間與周邊空間利用起來,建設下凹式綠地或者透水路面,從而對雨水徑流量進行控制,提高徑流的水質。同時可將道路景觀綠化帶利用起來,構建下凹式的綠地系統,使道路雨水地表的徑流能夠流入綠化帶,并將其凈化后儲存于綠化帶中,而超標的雨水則會被排放出來。透水路面能夠增加雨水的入滲量,尤其是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更應該大力推廣滲水路面,通過滲水路面來減少道路的雨水徑流。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富有彈性,并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城市能夠通過自我調整適應這些變化,從而降低環境對城市的影響。因此,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需要對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景觀效果設計、植物淹沒時間設計等進行科學優化,以便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從而提升綠地的蓄水能力,并合理凈化雨水,對雨水進行循環利用,對于提高其利用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龍春英,葛嘉浩.基于海綿城市對下沉式綠地雨水景
觀的探討[J].安徽建筑,2016,23(3).
[2] 周福燦.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要運用
[J].建筑與裝飾,2016,(5).
[3] 劉俊杰,王建軍,馬小杰,等.云錦路下沉式綠地海
綿城市效益分析[J].中國市政工程,2016,(2).
[4] 畢雪嬌,馬玲.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
要運用[J].江西建材,2016,(1).
[5] 謝勁松.“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空間設計
[J].建材與裝飾,2016,(27).
[6] 劉少華.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
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4).
城市化在改變了城市道路、交通、住房等基礎設施的同時,也引發了天氣、水文、植被以及環境質量的轉變。城市化進程不僅破壞了大面積的植被覆蓋,而且也改變了水環境的自然循環過程。主要產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大量的自然土地被城市用地所占用,導致城市雨洪問題的出現,雨水徑流把污染物帶人城市排水系統,影響城市河流水體的質量;其二,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的需水量和用水量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增加,城市水環境壓力增大。除此之外,城市雨洪問題對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造成了威脅,不斷增加的雨水流量和雨水的流速侵蝕河道、河岸;強降雨時,降水量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統的負荷,對現有的城市排水設施造成巨大沖擊。
雨水收集及雨水花園設計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是雨洪資源化利用的前提,海綿城市的建設可通過天然的水體及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儲蓄。2014年我國中央提出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通知,指出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城市內澇、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用地緊張等突出問題的復雜性需要靠低影響開發技術(LlD)來控制。其中具有儲存功能第影響開發設施主要有濕塘、雨水花園、蓄水池及雨水灌。
2.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可以暫時滯留雨水,并通過植被吸收和吸附對雨水進行凈化,在建筑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及水系統均可布置,適用性最為廣泛。雨水花園只是在雨季用來蓄滯、儲存、利用和凈化雨水的花園,不是水景園。平時較少甚至是沒有積水的,從形態來看更類似于一個隨機出現的雨水滲透盆地。
雨水花園分為兩類,一種以控制雨洪為目的,一般用在環境較好和雨水污染較輕的地域,如居住區等,主要起到滯留與滲透雨水的目的,結構相對簡單。另一種以降低徑流污染為目的,這種雨水花園不僅滯留與滲透雨水,同時也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結構上需要進行嚴密的設計,適用于環境污染相對嚴重的地域。如城市中心和停車場等。
濕地設計
濕地是強調水文、土壤以及濕地植物三個要素同時存在的一種關系,水深一般不超過2m,濕生和水生植物占大多數,土壤為水成土,具有明顯生物積累和潛育化特征,有利于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育。
1.濕地設計原則:①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②因地制宜、按需建設;③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同時兼顧;
2.濕地設計的目標:充分尊重自然,恢復自然,以水動力為基礎,以水質為目標。以最完美的科學設計和工程,構建科學完善的水陸空間格局、豐富多樣的植被系統及健全的水質凈化系統,打造自然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并可降低運營成本。
海綿城市水系空間格局設計
城市化地區應該減少不透水鋪裝,盡量恢復自然地貌和植被,增加水域,提高水系連通性,恢復豐富的河網、滯留塘、雨水濕地和湖泊等水體類型。海綿城市的水系設計既能將雨洪資源轉化為水資源對地表和地下水進行補給,提高了水資源總量,緩解了生活和生產用水壓力;又能增加水景觀,提供更多親水區域,提高周邊土地價值;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動植物棲息地,豐富生物多樣性,真正意義上實現區域的良性水循環,實現區域城市水系統空間格局價值的最大化。
雨水就地下滲設計
降雨時會有以下三種情況:一部分蒸發變成水蒸氣返回大氣(大約占降雨量的40%),一部分下滲到土壤補充地下水(在自然植被區,大約占降雨量的50%),其余的降雨隨著地形、地勢形成地表徑流(在自然植被區,大約占降雨量的10%),注入河流,匯人海洋。但是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隨著城市地表的硬質化,地表徑流可以從10%增加到60%,下滲補充的地下水可能急劇減少,甚至是零。通過海綿城市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具有良好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應該在降雨時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
低影響開發中,人工土壤滲濾主要用作蓄水池等雨水儲存設施的配套雨水設施,使雨水達到回用水水質指標。每座城市和每一片區域都會存在區別于其他省市的獨特的地理屬性,下滲能力強的砂土地區,不需要對土壤性質做過多改變,以滲透功能為主。若該地區降雨量較大且時間集中,則可以考慮以儲存及調節功能為主。下滲能力弱的黏土地區則首先考慮是否對土壤性質進行人工改良,壤土地區則要綜合考慮當地情況。
小結
城市水資源的最大來源是降雨,海綿城市設施通過滯蓄、下滲,把城市降雨量最大限度地留在城市當中,將城市雨洪轉化為寶貴的水資源。想要利用雨洪資源,就需要城市打造更多的濕地、湖泊、綠地、公園,城市的宜居程度和生態安全將得以提高,也成為城市增加活動空間和生態空間。而這些空間的大小、形態、分布格局,都應該考慮歷史最大連續降雨量、地形地勢、城市發展格局。當然雨洪是資源,如何存儲這些資源,也就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