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
主辦單位: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
國際刊號:1004-7824
復合影響因子:--
--國內刊號:51-1408/P
審稿周期:1個月內
創刊年份:1980年
綜合影響因子:--
《巖相古地理》雜志創刊于1980年,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宗旨是促進地質學尤其是巖相學和古地理學的發展,通過發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該雜志致力于為地質學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提供一個專業的學術平臺,以便他們能夠分享研究發現、探討科學問題,并了解地質學前沿動態。
雜志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該雜志不僅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發表研究成果的平臺,還通過報道最新的科研進展,推動了巖相學和古地理學的發展與應用。許多重要的地質學研究成果首先在該雜志上發表,對地質科學的理論建設和實際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雜志在地質學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發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綜述文章,促進了巖相學和古地理學的研究和應用,為地質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內容完整、數據可靠、層次清楚。來稿文責自負,如牽涉作者著作權等問題,本刊不承擔相應責任。
(2)文章的正文標題、表格、圖形、公式須分別連續編號,腳注每頁單獨編號。大標題居中,編號用一、二、三;小標題左齊,編號用(一)、(二)、(三);其他用阿拉伯數字。
(3)稿件正文請勿署名,作者姓名、作者簡介、通信地址、電話及電子郵箱地址等請另頁給出。正文中應注意避免出現與作者身份有關的信息。
(4)以“參考文獻”(左頂格)作為標志,不分文獻類別不加編號,順序排列。中文參考文獻在前,按拼音順序排列;英文參考文獻在后,按字母順序排列。
(5)論文如果是基金項目、國家、省部級教育教學科研立項課題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上述立項的成果,需在文章標題右上角插入腳注,并在腳注中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若文章無此項可省略)。
(6)來稿應附3~8個關鍵詞。附200字左右的結構式摘要(理論研究不要寫成結構式摘要),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7)作者簡介,內容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籍貫(具體到市縣一級)、工作單位、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任選)。
(8)圖要有圖序號,表要有表序號,單篇文章分別從圖1或者表1開始計算。圖中和表內的表述以及數據要與正文中內容一致。由于紙質集刊通常黑白印刷,因而圖和表中的顏色不宜過于豐富。
(9)注釋:用于對文章正文作補充論說的文字, 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注號用“ ① 、② 、③……”。
(10)凡采用的稿件1個月內通知作者,期間未收到通知者,可自行處理。請勿一稿多投。本刊對決定采用的稿件有權進行修改、刪節。
巖相古地理是一本由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主辦的雙月刊,期刊級別為省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個月內。
友情鏈接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科學城北路東段2211號。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