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09:52: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中生綜合素質培養難點和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前言
隨著國家及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視,高中學校也開始從多方面入手,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及創新能力,切實提升其適應社會及未來工作生活的能力,打造全面型人才。但由于我國應試教育升學模式的影響以及社會各界對綜合素質培養的誤區,在實際的工作推進中存在著諸多的難點。
二、綜合素質的概念及意義
(一)綜合素質的概念
綜合素質是指除具有專業技術特長外,在知識水平、道德品質、身體素質、文化藝術等多面也有著突出表現的個人,其中還涵蓋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素養。
(二)綜合素質教育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對個人綜合素質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國家教育部門從多方面入手,采取多項舉措,切實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在高中開展綜合素質教育,有助于學生在人生的重要階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轉變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提升國家軟實力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高中生開展綜合素質教育的難點
(1)綜合素質教育內容尚不明確。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綜合素質需要具備的五大方面,即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大方面。但在綜合素質教育的實踐中,由于對綜合素質教學內容、日常評價指標不明確等原因,使得該項工作缺乏實踐的落腳點,學校在開展綜合素質教育的課程時,由于缺乏系統的綜合素質教育導向而困難重重。(2)綜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存在許多的弊端,“唯分數論”的理念和現象依舊十分普遍,在這一背景下,在高中開展綜合素質教育,勢必會對傳統的文化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在學習時間分配等方面造成很大的矛盾,因此在綜合素質教育的推進工作中出現較多的困難。(3)社會在綜合素質教育方面存在誤區。我國的綜合素質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的教育思想仍然占主導地位,對高中優劣的評價大多以升學率或者高考分數作為單純的評價標準,社會普遍認為學生擁有重點大學的文憑遠遠比綜合素質更加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由于缺乏綜合素質教育開展的社會基礎,而使得該項工作的開展中出現阻礙。
四、優化高中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若干建議
(1)在高中階段開展個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我國的教育升學體制的特點使得教育模式較為單一,出現更多的高分低能,只會“死讀書”的學生,以致這些學生在走向社會后,不能快速適應當今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充分借鑒美國對于學生的教育理念,在對高中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前提下,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通過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他們充分展現個性發掘自身的特長優勢。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積極吸納優秀學員參與到學校的日常工作中,參與到學校的活動組織與策劃中,因地制宜的提升高中生自我認識和自主發展能力。(2)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學校可以積極與社會志愿者服務組織進行溝通聯系,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在各種公益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來增加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并且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長進行記錄,并納入到其個人檔案管理之中。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與他人的交往溝通,能夠形成更加豐富的情感認知,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以便于在此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3)鼓勵高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升創新及實踐能力。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其轉化到實踐應用中去,在我國的高中教育中,對各學科理論水平的掌握較為重視,但在動手實踐能力上受到忽視。學校要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學科的實踐能力競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進行發明創造,通過研究性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來進行深度探究,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傳統的高分低能狀態,推動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教育。
五、結語
高中生的素質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來自家長、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勵,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在開展高中綜合素質教育中,除了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外,還需要切實轉變教育理念,解決應試教育與綜合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才能夠使綜合素質教育工作逐漸走向成熟,真正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潤洲.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面臨的挑戰與應答[J].南京社會科學,2018(06):131~138.
[2]張辰雨.論素質教育的認識誤區以及其完善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03):75~76.
[3]陳佑清.“核心素養”研究:新意及意義何在?———基于與“素質教育”比較的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4]徐冰冰.從綜合素質評價到核心素養評價[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張梓萱 單位: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