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信息技術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27 05:20: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醫學專業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醫療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對于醫學領域人員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醫學專業課程設置往往呈現出門類多、學時少、學業壓力大的特點.同時,醫學專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突出醫學專業特色與醫療信息化的背景下,通過信息技術類課程的設置,優化專業培養體系,協調發展信息技術類課程與醫學類課程,系統提升醫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醫療信息化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1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體系化弱,學生信息素養低

醫學專業通常是4—8年學制,在大學一年級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有的學校在高年級根據專業需要開設“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醫學統計學與軟件操作”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開設的數量在醫學專業中一般不超過3門,課程設置上沒有區別學制與專業特點,更沒有結合現實發展開設與醫學專業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整體上表現為信息技術類課程體系設置不被重視,不適應醫療信息化發展的需要.醫學專業中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體系化弱,造成學生信息素養低.然而,醫療信息化的發展,醫學生是重要的參與者.醫療信息化不僅需要懂信息技術的專業開發人員,更需要既懂醫學專業知識、又有較高信息素養的醫學生參與.所以,加強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整合與體系化設置,不僅有助于提升醫學生的信息素養,更有助于醫療信息化的推進與醫療改革的深入發展.

1.2教學模式落后,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信息技術類課程通常采用“課堂講授+課上實踐”的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用較多時間講授,用少部分時間進行實踐.這種教學模式重視課堂講授環節,輕視課前預習與課后反饋兩大環節,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低,難以較好地掌握講授內容,實踐操作流于形式,課堂時間利用率低,教學效果欠佳[1].對某校2015—2017年學習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1858名醫學專業學生調查得知,在計算機操作能力方面,有1.1%的學生認為提升極大,9.3%的學生認為提升較大,72.1%的學生認為提升一般,15.7%的學生認為較小提升,1.8%的學生認為沒有提升,總體滿意度不高.同時,用人單位反映,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有限,不能適應醫療信息化的發展.顯然,“課堂講授+課上實踐”的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必須從專業特色與信息技術類課程的特點入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將課前、課堂、課后連成有機的整體,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

1.3教材內容更新緩慢,課程特性與課時矛盾大

信息技術類課程教材在種類、版本上較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礎應用、程序開發方面,適合醫學專業的教材很少,有些甚至是空白.雖然,國外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教材發展較強,但由于教材內容組織、應用平臺與國內不同,以及受翻譯水平的影響,很難找到高質量的適合我國醫學專業信息技術方面的教材[2].同時,受教材出版周期的限制,教材出版滯后,不能及時滿足教學需要.信息技術發展迅猛,講授內容也應跟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教師講授醫學信息技術類課程的難度大,學生學習興趣低、知識難掌握,缺少適合的教材已成為阻礙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原因.醫學專業開設的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基本目標是重視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兼顧應用.由于醫療信息化發展迅速且信息技術類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開放性與系統性,同時要兼顧到醫學相關專業的特點,更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些都需要充足的課時作為保障.此外,醫學專業系統性強,講授與學習難度大,以及在教育部要求高校壓縮教學總課時的背景下,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了突出專業特點,大幅壓縮了非醫學類課程的課時,尤其是信息技術類課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時從以前的108課時縮減為54或36課時,課時數不足已成為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障礙.

2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整合與體系化設置的必要性

21世紀醫學科學的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與挑戰,要求醫學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發展新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醫學領域的發展,現代醫學的發展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3].因此,在醫學教育中通過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整合,既可以支撐醫學教育的發展,又可以提升醫學生的信息素養,為醫療信息化與醫學科學的發展奠定基礎,并為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新思路.信息技術類課程整合將從縱向模式向橫向交叉模式轉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信息技術類課程整合具有以下優勢:①從醫學專業本身的特點入手,構建系統化的信息技術類課程體系,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醫學信息化教育;②減少重復內容的講授,縮減課時,突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開發適合醫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資源;③探索教學新模式,將課前、課堂、課后有機連接,高效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探討

3.1“門類+內容”+“必修+任選”,構建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體系

4、5年制的醫學專業開設4門信息技術類必修課程,總計144學時,數量與課時數與以往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基本持平;選修課2門,總計36學時,總體選修課設置、課時數不受影響.同時,突出了低年級基礎知識的學習,并通過選修課程網絡基礎知識、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為醫學生構建基本的信息素養;對于6—8年制的專業,開設3門信息技術類必修課程,總計90學時;1門選修課,總計32學時,重視高學歷醫學生在軟件項目管理與信息技術高級應用方面的能力培養,并加入大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課程,促進醫學生對信息技術前沿知識的學習.為配合醫學生集中實習與后續強化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信息技術類課程應安排在學業前段開設.

3.2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構建教學新模式調整

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是整合課程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壓縮講授課時,提高學習效率.這需要優質的教學資源、適合的教材與先進的教學模式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地實現課程整合[4].開發網絡教學資源,編寫課程新教材,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并以此構建“協同學習+多元考核”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全過程無縫連接,確保課程整合的實施.

3.2.1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構建一體化教學環境

課程設置調整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課程調整后的新課程體系,需要學校、教師與學生的三方配合,依托網絡教學資源,構建一體化的教學全過程.網絡教學資源由教學網站與網絡教學平臺組成:教學網站要根據課程體系、課堂、考試等環節精心設置層次與內容,添加站內搜索與公告欄,便于查找相關內容與了解課程安排[5].教學網站可設置6個模塊:教學內容、教學視頻、課堂作業、在線答疑、在線考試、軟件下載.在上課前,授課教師必須認真組織教學內容,精心完成教學設計,利用教學網站與網絡教學平臺,實施“協同學習+多元考核”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①教師根據整合后的教學內容,認真制作幻燈片并收集相關資料,幻燈片要突出教學重點、表現手法要豐富、命名要準確且注意層次,將幻燈片與教學資料放置在教學內容模塊;②錄制、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放置在教學視頻模塊,便于學生自學;③將課前預習與課后作業在課堂作業模塊,根據具體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分組學習、個人演示、口述等任務,為學生搭建起協同學習的環境;④將學習中所用軟件放置在軟件下載模塊;⑤編寫試題,建立題庫,通過在線考試模塊開展網上測試.在線考試模塊使用動態網頁技術與數據庫平臺搭建,系統可根據章節自動組卷,采用客觀題系統判分,主觀題人工判分的判卷方式,學生可隨時進行自測,教師可開展章節與終結性考試.在完成以上步驟后,授課教師應將課程安排提前1周在教學網站公告欄或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根據課程安排與教學要求,完成自主學習或協同學習.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思想[6].嚴格按照課程安排執行,將課堂時間盡可能地交給學生,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組織形式,通過講述、演示、口頭回答等方式對教學內容組織學習,并根據學生表現評定平時成績,每個學生保證有3次平時成績,并將平時成績計入期末總評成績.教師主要完成課堂引導工作,補充相關知識點以及重點、難點的講授工作[7].以上環節,授課教師需嚴格控制時間,切勿影響課程進度.課堂講授之后,教師在教學網站或網絡教學平臺在線答疑、在線考試模塊,進一步與學生互動,并通過平臺數據統計分析功能,了解課程內容掌握情況,并在下一次課堂上,對較為集中的問題給予講解.同時,為了保證學生及時、便捷地開展自學與互動活動,學校應為學生提供高速免費的無線網絡連接.

3.2.2重視實訓環節,培養科研素養

信息技術類課程突出實用性,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實訓環節設計與考核形式要與工科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有所區別[8].對于4—5年制的醫學生,在大一時期實訓環節突出基本的計算機、辦公軟件、網絡辦公的操作,提交電子作業、操作錄屏視頻以及少量紙質作業.大二、大三階段,通過模擬醫學管理信息系統軟件操作,提高學生信息系統操作能力,參照上機操作記錄評定實訓成績;加強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設定研究問題或學生自擬研究方向,采取分組形式,通過Epidata等信息化手段制定問卷,走訪調查,使用Excel、Spss等軟件統計分析,提交統計數據、分析報表與研究論文作為實訓成績評定依據.對于6—8年制的醫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突出軟件項目管理與信息技術高級應用,由于醫學生不具備軟件開發與主導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實訓環節的設計上,不強調技術開發,突出以信息化方式處理實際問題的探索,以及現有信息系統整改方案設計,提交解決方案或規劃書,培養高年級醫學生的科研素養.

3.2.3編寫適合的教材,保障課程設置實施

適合的教材是確保課程設置調整后,課程整合與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9].課程設置的調整決不能停留在課程內容與體系的設置上,必須根據專業特色對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內容認真組織、編寫或選擇適合的教材,切實保障課程設置的實施.課程設置調整后課程更具系統性、內容更具統合性,而且要突出醫學專業的特色,造成教材的編寫與選擇非常困難,這是導致以往課程調整功效不顯著或失敗的主要原因.要突破教材給課程調整帶來的瓶頸,僅憑某個教師、單個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在國家層面上統籌管理.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需要醫學院校培養具備醫學專業知識、醫學信息學、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以及良好協作能力的高復合型人才.因此,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教材編纂,應從系統化、特色化進行深入研究,借鑒國內外優秀教材建設的經驗和理念,依據我國醫學領域的發展現狀,對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教材改革、創新,壓縮重復性內容,突出知識點特色[10].新教材應注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路徑的設置,多以提問式、案例式組織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貼合現實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操作與項目開發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新教材應介紹醫學科技前沿,啟發科學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4小結

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的體系化,將促進信息技術類課程與醫學類課程的協調發展,使醫學教育更具時代性,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配合與努力.同時,醫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的體系化設置,將是一條培養具備醫學專業知識與較高信息素養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蔡寶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進展及未來走向[J].課程

上一篇: 小學體育快樂足球教學探究 下一篇: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探索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先锋影音国产情侣在线 |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 一区二区三区殴美在线播放 | 综久久综合久久久久 |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