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11:18: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生態水利建設對發展綠色經濟的影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關于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概述
1.1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
目前,對“生態水利”概念的界定還不夠清晰,專家、學者對其定義不一,但對其內涵的認識較深,認為要通過科學的工程管理,科學地配置和管理水資源,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在生態水利建設中,要堅持自然觀念,保持河道原有形態,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水利資源,并依據流域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洪措施。在一些水利條件較差的地方,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確保水資源的利用,并對河道周圍的土地進行改造,恢復原有的地貌,并針對不同的地形,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和水利效益。在進行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與規劃時,要盡量保留原有的景觀,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1.2生態水利工程實施堅持的原則
生態水利建設不能一成不變,需要遵循現行的基本方針。(1)需要有一個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多樣性與小環境的形成密切聯系,并為其提供適宜的生活空間。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若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將會導致生態環境出現異常單一性和脆弱性。群落密度、群落比例、群落性質不穩定,群落結構易退化。(2)生態水利建設需要具有較強的生態修復能力;古代先民倡導“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加強生態修復能力是生態水利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水利生態建設,推動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充分認識土壤地貌、植被類型、生物、生態特點的前提下,開發出生態環境相近的生態水利項目,并采用工程與生物相結合的合適模式。(3)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針,實現生產、生活、自然環境的和諧與雙贏。生態修復要堅持宏觀、全局、長期的原則,以提高恢復的效益,保證恢復的成效。以流域自身的結構功能為依據,確定各個因素的相互關系,從而使整個生態系統得到充分的恢復。從局部水體生物系統的微觀視角出發,認為水體生物群落不能僅限于單一的植被。
生態水利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務。水是生命、生產、生態的基礎。水資源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證,將會對綠色經濟發展產生以下影響:一是對農業的巨大沖擊;二是糧食安全的嚴峻威脅。當生態水利工程尚未得到優化協調,將極易導致我國的經濟發展將停滯不前,進而產生嚴重的經濟安全問題。不僅如此,還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用水和生命財產,進而嚴重危及國家的安全。為達到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就需要通過建立生態水利保證水資源管理的安全性。生態水利建設是實現美好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必然選擇。要實現中國的科學發展,需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特別是水環境的改善。讓臟水、臭水變清、常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舒適的、穩定的生產和居住環境。
3生態水利建設對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影響
3.1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
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水利事業得到持續的發展。采用合理的節水灌溉技術,既可以提高節水的利用率,又可以防止水資源的浪費,進而為滿足日常農業灌溉以及工業發展的需求奠定良好基礎。節水灌溉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近幾年,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各種節水技術,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進到生產灌溉中,對提高節水水平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多年的不懈探索,以及有關部門的深入研究,在節水灌溉、噴灌、微灌等方面的應用,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在城市中推廣新的節水機,在居住區建設集水塘,安裝智能化的水資源監測裝置,每周進行一次巡查,實行節約有獎、浪費處罰的管理。大力推廣新型節水型節水技術,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利用效率,加速城市雨水蓄積項目的建設,減少工業用水,這實際上都是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2科學開發水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清潔能源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日益增長,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也在逐年增長。同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2]。目前,我國每年的石油、煤消耗量超過80%,CO2排放量居全球第一。高能耗、高污染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減少傳統礦物能源如石油、煤的消耗量,應積極發展新的清潔能源,如水能、風能、太陽能、核能。相對于其他新能源的開發,我國的水電開發有較大的優越性。一是在可行性上,目前國內風電、太陽能裝機規模較小,受自然環境、電網條件、轉換電能的效率等因素的限制。積極發展清潔、環保、可再生的水電是發展新能源的最佳途徑。二是在技術方面,中國的水電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技術水平比其他新能源要先進。在發展水電時,需要綜合考慮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發展水利、建設水力發電廠,既要重視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移民、泥沙淤積、物種與遺產的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雙贏。三是利用水能來發展新型太陽能,既可以滿足日常用電的需要,又可以兼顧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
3.3加強水土保持,破解資源環境制約
在水利、土壤保護等方面,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關鍵的一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土壤環境的管理和監督。尤其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財產損失和環境損失遠遠超過鄉村[3]。在經濟上,比如土壤侵蝕會使河水淤積,阻塞城市的排水系統,使河道的航行和交通都受到損害。由于城市的土壤侵蝕,造成大量的泥沙將水帶入工廠、工地和住宅,不但妨礙生產,也危害人們的生命。此外,由于城市土壤侵蝕,使地表徑流量增加,河道內淤積大量泥沙,不但會對水環境造成污染,而且會危及居民及江河的生命,而且會使水體發生腐爛、惡臭,對生態環境的美化和破壞[4]。
3.4凈化水生態環境,重現碧水藍天
疏浚、清淤、肥田、養魚、綠化等是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一是提高水環境質量。通過對水環境的改善,充分發揮水利資源的作用,為工農業生產提供防洪、抗旱、發電、航運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撐。二是加強水質管理。通過對水體進行改造,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凈化效果,從而達到改善土壤、水源等生產環境的目的。為工業、農業、農村居民提供更多、更干凈的用水。三是要搞好水利風景區的建設。通過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和農村,不僅能給廣大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條件,還能開發新的旅游景點,從而促進新的經濟增長[5]。在改善水利生態環境時,可以根據水利的總體狀況,采取與水利原有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生態設計。因此,在實際實施水利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對所有河段進行統一的生態治理,以有效地減少攔河壩建設,降低河段水位,維護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
3.5強化水利資源開發,凸顯物種共生互補
在開發水利資源時,要注意物種之間的互補關系。在某一特定地區,物種數量的穩定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水利工程的出現,將會對生態平衡造成直接的影響,從而危及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因此,需要將水利設施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需要堅持“物種共生”的基本原理,以保證水利建設工作的有序、高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水利系統的穩定,進而使得水利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使河流的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得到充分發揮,需要把地理環境與地形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生態水利建設中,既要堅持環境保護,又要考慮項目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夠保持河道自身的凈化作用。在確定堤線外形與布置時,要注重保留原有的河段形態,避免其對流域、生物多樣性造成的破壞,從而對生態環境的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在堤型的選取上,要從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生態環境的修復等角度,盡量從本地選取材料,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確保堤防生態環境[6]。有關部門應根據水利水電建設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分析經濟和生態環境損害,并制訂相應的生態補償方案。以往的一些補償方案中,補償基金往往難以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補償,其補償內容主要集中在農田、建筑物等方面,對生態環境補償的重視不夠。因此,為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效益,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設立補償基金,把一部分資金投入生態環境治理中去,并把補償資金投入到位,使生態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此外,在水利樞紐建設區,需要建立生態保護區,采取人工養殖等措施,確保生態效益評價與補償機制協調統一,從而使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降至最低。
3.6構建整體性水域生態發展模式,凸顯水資源綠色效益
為了使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得到有效的開發,需要使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得到充分利用,進而增強其自身的調節功能。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應注重與周圍水域的良好聯系。它既能保持水流,又能促進生物的活動,同時能夠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的降解和凈化。在此基礎上,應加強生態水利建設的協調。水利建設工程的實施,將對其所轄河流的流量、寬度、流向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在河床上種植一些植物,如金魚藻類或者在河里放一些水生動物,可以維持水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并且可以達到清潔水源、降低環境污染的目的。另外,相關部門還可以在河岸邊興建其他的設施,以緩解河流中的水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3.7提升水力發電效果,凸顯能源經濟效益
水利設施的建設,使水文的運行方式發生變化。水庫蓄水之后,河水就會變成湖,水位會升高,水面會變得更大,水的蒸發量也會隨著增多。另外,由于巖石本身具有很高的滲水性,所以蓄水池中的水就會滲出,從而導致地表水位升高,這和天然的抬高水位是完全不同的,在天然條件下,水位的變化并沒有水庫的速度那么大。在不同的地方,水流速度也會有很大變化,越是靠近大壩地方,水流速度就越慢。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水庫的水流速度基本為0。水利工程施工對流域水文變化的影響主要有頻率和穩定性、流速變化、水位落差變化比較平緩、水量蒸發量大等。水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其運行和調度靈活、綜合利用效率高,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水電是我國的一大優勢資源,但受歷史、政策等原因,發展緩慢,開發主體單一,沒有形成工業優勢。全球水力發電產業正在迅速發展,以調整我國的能源結構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從20世紀開始,許多大型水電廠開始運營,已經提供大量的電力。
4加強生態水利建設的保障措施
4.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越來越注重生態水利的建設,不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效果明顯。但是,僅靠工程建設是遠遠不夠的,后續的監督與管理也非常重要,而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則是確保后續工作順利推進的最好保障。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水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作用。隨著我國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水資源的保護問題日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根據我國目前的水資源狀況,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體系,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可以給后續的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還需要在對我國水資源使用狀況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設立相應的行政管理部門,以加強和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的保護已經成為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由此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將具有必要性。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引導施工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進而達到降低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目的。在水利水電綠色環保宣傳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各種獎勵、懲罰、法律、法規等措施來約束員工的各種行為,以此更好地調動其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4.2加大生態水利投入
加大生態水利投入應加強對政府的財政扶持,以保證其可持續、有效地發展。切實確保建立有效的長期投資和保障機制,充分支持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政府應積極吸收、借鑒和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促進其發展。建立生態水利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機制,為生態水利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保障生態水利建設的資金。同時,為了確保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大投入,建立長效的投資保障機制,確保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另外,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水利建設,通過各種方式增加社會資本的投入。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營造一個有利于項目融資、緩解政府資金壓力、推動生態水利建設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在建設過程中,要倡導綠色,選擇低污染的建筑材料,盡量減少對水和空氣的污染,以實現環境保護。
5結語
總而言之,水利建設是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特別是在當前的“綠色發展”思想下,水利項目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利建設的規模和數量都在迅速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沖擊。在當今人類的生態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如何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將需要重視水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保證水利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莊艷.節水建設背景下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4):28-29.
[2]江寧.探究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態水利的應用模式[J].智能城市,2018,4(2):160-161.
[3]秦蕾.生態水利工程在河道整治上的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21,27(12):69-72.
[4]黃磊,吳傳清.長江經濟帶污染密集型產業集聚時空特征及其綠色經濟效應[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2):459-476.
[5]陳苗.環境規制對中國經濟綠色增長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6]智慧.生態經濟視角下的環境保護研究[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20):134-135.
作者:劉多斌 單位:甘肅省疏勒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