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7 11:24: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探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語文學科中,充滿了豐富多彩的課程知識,涉及到多個領域、多個學科,對培養人的人文素養以及情感認知具有顯著的作用。但是在現代語文教學中,多數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課程知識的傳播上,而少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因此情感教育便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缺失,學生只能理解文本字面的意思,對其情感內涵無法體會,這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產生一定的阻礙。因此,筆者針對情感教育的內涵,結合小學語文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提出幾項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旨在豐富學生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在小學教育階段,情感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利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情境,或者組織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探究以及合作學習活動等,構建學生情感體驗與課程認知的關系,充分挖掘文本信息的情感價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學生正確的人格認識。因此,可以說情感教育既是一種課堂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施情感教育呢,這就要教師從情感教育的意義入手逐步探索。
二、小學語文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情感教育的過程其實是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挖掘課程情感元素的過程,在語文課程中,一個文字、一句古詩、一篇短文都可能蘊涵著作者非常豐富的情感,向人們傳達了超越文本自身的含義,所以,在實施情感教育的時候,教師要展開對文本的研究,逐字逐句地研究其用法以及巧妙之處,從而向學生展示語文學科中獨一無二的魅力。因此,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文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為了實施情感教育,教師要從傳統的課堂模式中跳出來,結合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生活里的情感故事,從實際出發,圍繞學生的認知范圍和課程知識,選擇科學且有趣的教學形式,組織學生一起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力量,營造熱鬧且生動的課堂。通過對課堂模式的改進,能很好地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給學生提供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實現語文課堂更高質量的教學。
(三)增強學生課程理解
通過對文本情感的挖掘,教師能從更深的層次、更多元的角度對課程內容展開講解,讓學生看到課程本身以外的內容,實現課程內容的延伸。同時,在培養學生情感素養的過程中,教師也會從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多種情境下選擇合適的契機,引導學生將課程與生活、學習等做好聯系,這樣的教育過程能很好地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長學習技能,從而形成有效地情感素養。
三、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學習經驗不足,而且在課堂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對情感的感受和認知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吸引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注意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為此,教師可以創設課程知識相關的情境,挖掘學生生活的元素,更生動且充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從而促進學生能在文本閱讀、文本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從而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而情境教學的形式非常多樣,能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挖掘學生的認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在情境中融入情感教育,從而實現對學生情感的激活。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的時候,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學生介紹了蟋蟀的生活環境以及它們的生活習性,可以說很好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教師從中就可以借助課程知識針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如對小動物的愛心、對生活的熱愛、不辭辛苦的精神、追求生活品質的態度等。但是經過教師對學生的分析發現,學生在生活中很難見到蟋蟀,所以很少學生能想象到蟋蟀的特點,因此,為了能讓學生對蟋蟀有更形象的認識,同時推進學生情感教育的實施,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教師:同學們,大家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小動物呢?學生:貓、狗、老虎、獅子教師:嗯,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能見到的,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的朋友,它也是一種小動物,而且它身體非常小,但是卻有大大的能量,大家想知道嗎?學生:想!教師:它就是小蟋蟀,到底小蟋蟀長什么樣呢?它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觀看一段視頻來了解它吧!通過師生互動的過程,將情境融入課堂中,也將“蟋蟀”這一角色導入到課堂中,增強學生的真實感受,對蟋蟀產生基本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心中的情感以及學習興趣,進一步推進學生情感教育的實施。
(二)課堂朗讀,理解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重點培養學生對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應用,包括字詞的認識、閱讀、寫作等,如此豐富的課程內容就要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課程知識、教學策略的統一,進一步推進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就要做好對學生學情的綜合分析,結合課程知識,創新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為此,教師可以采用課堂朗讀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體會作者在文本輸出的時候所賦予文字的情感內涵。但是傳統的朗讀只能幫助學生熟悉文章,學生往往不善于投入自己的感情,所以難以把握文章的情感,為此,在實施情感教育的時候,教師就要從課堂氣氛出發,讓學生的情感提前得到充實,然后以飽滿的情緒進入到朗讀活動中,從而深刻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小英雄雨來的人物特點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在朗讀之前,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有關課文的影視作品,通過觀看視頻的過程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借助優秀的音頻朗讀,讓學生注意在朗讀過程中對語速、語調的把握,讓學生合理地掌握在朗讀中的情感抒發。在實際的朗讀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單獨進行朗誦表演,然后教師針對其表現提出意見,幫助其糾正錯誤的朗讀習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朗讀練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朗讀表演,以此讓學生感受雨來身上存在的勇敢無畏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隨機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提問,采訪學生通過朗讀的過程獲得的感受和收獲,在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課程文本的理解,對人物特點的掌握以及對文本情感的學習,從而進一步推進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三)字句分析,深挖情感
對語文課程文本來說,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首詩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因素,在語文教材文本中,教師能從不同的字詞上挖掘不同的情感,從而實現學生情感教育的滲透。而在當下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目標中規定的教學內容,很少能看到有教師能針對文本中字句展開精講,多數情況下都是引導學生整篇通讀,再熟悉文本的信息后對其進行講解。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教師不妨就選擇文章中重點的字句,從關鍵的字、詞、句入手,與學生一起評析其用法和作用,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意境或人生感悟,通過對文章中重點的字、詞、句的賞析和聯想,更深入地了解文本背后,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情感價值或人生感悟。在對文章字句進行賞析解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文字層面,即讓學生通讀后,理解文章想表達的字面意思和整體的行文結構;二是文學層面,即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找出“重點字句”,或能夠打動學生的語句賞析;三是文化層面,結合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背景或作者所處的歷史時期發生的故事情節,對文章表達的情感進行深刻挖掘,從而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文章的內涵,進一步推進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滲透。例如,在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時候,本篇課文以擬人的方式,敘述了五粒豆子不同的“人生遭遇”,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描述和語言交流,表達了在植物的世界里,同樣發生著很多有趣的故事。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興趣非常高,所以,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字句展開分析,體會文章所傳達的感情。在展開課堂字句講解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將五粒豆子的角色設定劃分給平時課堂表現比較積極地學生,在學生朗讀的時候,當讀到課文中非常有趣的句子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該句子展開分析,如“‘我將直接飛進太陽里去,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與我的身份非常相稱’這句話是第二粒豆子說的,結果它沒有走出多遠就被鴿子吃了,從這樣的語言和結局中,我們能看到這粒豆子太狂妄自大了”,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用傲慢的語調進行角色朗讀,模仿豆子狂妄自大的性格。通過對這句話的研究,引導學生分析豆子的性格特點,同時通過分角色朗讀的過程,讓學生深刻地體會角色特點,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素養,進一步實現情感教育。
(四)加強交流,培養情感
當教師引導學生情感學習的時候,就會發現有的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學生思維跟不上,或者對課堂的體會不深刻等。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難以觀察到每個學生的狀況,所以在課堂教學的時候都會采用統一管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因此造成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影響。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深刻的情感體會,教師就要注重課堂氛圍的構建,構建快樂與思考并行、緊張與高效同步的學習環境。為此,在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課堂討論活動,針對課程知識以及文章中的重點內容,提出話題,組織學生討論,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做好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為學生提供正向且科學的指導,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討論效率,進一步推進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例如,在學習《精衛填海》的時候,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樹立了精衛英勇頑強的人物形象,因為也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苦、追求生活的精神,文章中表現出來的神話色彩引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就可以結合本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討論“我心中的精衛是什么樣的”,鼓勵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挑選出課文中讓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然后和其他同學展開討論,并且可以閱讀過的神話故事,討論其中出現了哪些英勇無畏的人物等,從而推進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實現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
(五)課堂演繹,表達情感
情感教育的推進一定不能局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雖然緊跟教師的教學環節,但在其自身對閱讀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重點知識的掌握上,卻出現了很大的差異。而且很多學生在對自身情感的表達上也存在缺陷,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課堂資源,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內涵,從容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采用課堂演繹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表現文本故事,體會文本角色的特點,從而實現情感教育。例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的時候,其中出現了巨人的角色以及好多小朋友的角色,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排練課堂話劇,將課文中的故事會情節生動地表達出來。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自身語言和動作的表達,結合文本信息,予以學生指導。同時,教師也可以聯合課堂的其他資源,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資源,將學生演繹的片段播放給學生看,引導學生學習視頻中人物表演的技巧和語言方式,增強課堂學習的直觀性,從而提高學生情感抒發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注重課堂情感教育價值的挖掘,充分體驗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選擇科學且高效的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與文本信息之間的情感交流。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認知;通過課堂朗讀,引導學生對情感的理解;通過對教材文本字句的分析,挖掘課堂中的情感元素;通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和課程之間的情感;通過課堂演繹,鍛煉學生表達情感的能力,從而全面推進學生情感的培養,以此實現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實,進一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作者:陳嬌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武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