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2 17:08: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生物化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
在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中國進入新媒體時代,對人們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產生翻天覆地變化,僅需要一部手機則可完成信息接收和傳輸。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常駐民,實時利用新媒體獲取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對傳統生硬、死板的課堂教學模式接受度和認可度逐漸降低,課堂教學陷入新的發展困境。新媒體環境下,各類信息充斥于網絡平臺,其中包含部分消極內容,對甄別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產生不利影響。但與此同時,新媒體為高校課程教學提供新機遇,可以實現課前、課中、課后教學一體化,使知識呈現直觀、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育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生物化學課程長期以來不斷改革,但整體教學效果仍難以理想化。生物化學教師應抓住新媒體機遇,構建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與動力、學習效率與效果,實現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一、新媒體概念及類型
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媒體形態,主要借助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寬帶局域網等渠道,將電視、手機和電腦作為輸出終端,為廣大用戶提供視頻、語音、音頻等數據服務,集合信息、娛樂和服務為一體,是當前新型傳播手段與媒體形態的總稱。伴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當前其形態多達數十種,如網絡媒體、博客、手機媒體、網上即時通信、數字電視等等。按照新媒體的特點和類型,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互聯網為信息傳播載體的新媒體,也被稱之為網絡媒體,包括博客、網站、論壇等。另一類則是以手機為鏈接終端的新媒體,亦成為手機媒體,包括微信、微博、QQ、手機App等。
二、生物化學教學模式現狀
(一)理論知識抽象化,內容復雜繁瑣
生物化學是基礎醫學中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在生物醫學及臨床醫學實踐中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谏锘瘜W課程性質與特點,其包含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化,且涉及的專業概念相對較多,各類代謝反應錯綜復雜,學生學習及理解難度相對較大,這是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長期以來面臨的主要難題。盡管生物化學課程不斷削減教材內容,但由于專業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導致課程教學效果始終不夠理想。
(二)學生學習興趣低,存在厭學情緒
興趣是學好知識的基礎前提,但由于生物化學課程理論知識較多、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導致大部分學生缺少濃厚學習興趣。廣大教師開展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均面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課程教學整體質量的問題。并且生物化學以基礎性課程存在,廣大臨床專業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要性,以及課程對自身參與日后臨床實踐的影響認知度不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相對匱乏,甚至許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生物化學教學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偏低的另一原因,則是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方式方法較為落后和單一,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知識呈現方式,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訴求,繼而不斷削弱學生學習興趣。
(三)學生認知度不足,未與臨床結合
生物化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專業必修科目,在臨床實踐與科研中提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對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意義具有較大差別。針對基礎醫學專業學生而言,生物化學課程是基礎理論與實踐課,對學生后續知識學習起到重要作用。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而言,生物化學課程的重要性體現在構建生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但是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并未將課程的重要性予以強調,且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度不足,導致學生難以認知該課程的實際價值,缺少充足的學習動力。
(四)學生記憶期較短,缺少復習鞏固
伴隨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課堂教學逐步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接受度,只是短期記憶效果得以強化。但由于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結束后缺少相應的復習與鞏固環節,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知識長期記憶,對學生知識儲存與實際利用產生影響。造成學生知識及其較短的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生物化學授課教師課堂教學結束后,并未及時對所有學生學習情況展開評估。另一方面,則是缺少學習媒介輔助學生自主開展課后復習與鞏固,學生對知識復習的興趣相對較低。
三、新媒體環境下生物化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構建策略
(一)整合學習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為改變生物化學課程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生物化學課程,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挖掘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利用課堂前的5~10分鐘讓學生自主預習,而是提前3~5天根據新課教學內容廣泛采集學習資料,利用云班課、微信、微博、網絡學習平臺等,為學生發布學習資源、設置“節目預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預習,激發學生對新課學習的濃厚興趣,為課堂教學取得理想化效果奠定堅實基礎。以“糖類的結構性質”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開始前,生物化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圍繞單糖與多糖,讓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在云班課、微信群或QQ群展開探討和研究。在講解萜類時,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為學生發布預習知識點,課堂中圍繞學生提出的自主預習問題,聯系屠呦呦的青蒿素(萜類化合物),并為學生講解屠呦呦的研究經歷和趣事,將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與案例講解相融合。在學生提出糖苷鍵如何形成等問題時,帶領學生回顧糖類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實現知識之間的相互串聯。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圍繞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出課題研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采集資料,并探討研究在課堂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增強課程學習興趣。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總結發布自身的學習心得與體會,提高學生總結歸納與分享能力。這種利用新媒體開展生物化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自覺融入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生物化學的學習興趣。
(二)延伸教學視角,培養創新能力
伴隨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當前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興趣與需求,通過新媒體平臺自主采集生物化學相關知識、科研動態、前沿資訊等,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延伸,有助于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但是由于新媒體平臺監管力度較差,海量的信息中包含諸多良莠不齊的內容,大學生缺少較強的信息甄別與選擇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對此生物化學教師需做好信息篩查與整合,針對性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圍繞生物化學知識學習為學生推薦相關App、丁香園、生物醫學論壇、小木蟲等網站論壇、生物科技QQ群和微信群,定期為學生推送優質科研論文,使學生了解前沿資訊。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布學習資源,鍛煉學生學習資源篩查與整合能力,每個學生圍繞生物化學知識提出1~2個問題發表自身的獨到見解,由學生之間相互探討交流。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則可以保留至線下課堂,由教師進行集中講解。例如,教師為學生傳授糖類、蛋白質與脂類三大代謝的相關知識后,可以充分利用云班課平臺,引導學生探討減肥與生物化學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并提出自身的觀點和想法,最終由每個小組組長進行總結匯報,教師對學生合作學習進行評價。由于學生的思維模式、思考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性,思考問題的角度和關注點不同,在交流探討后,學生將糖類結構、糖類攝入、糖類代謝、糖類與脂類代謝等進行相互轉化,糖類與蛋白淡些相互轉化相關聯,部分學生根據糖類結構設計出修飾后的糖類替代品減肥,部分學生則圍繞代謝制定減肥食譜。這一探討課題能夠廣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新穎的視角開展研究,不僅有效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且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目標。
(三)加強課后跟蹤,提升學習效率
由于當前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堂知識記憶相對短暫,加強課后復習與鞏固是提升學習質量的關鍵。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中指出,知識學習一天后,若缺少復習和鞏固,只能記得25%左右,經過一周后記憶則僅剩13%。若根據艾賓浩斯記憶規律,及時復習與鞏固,一天后記憶率可高達98%,一周后仍能保持86%。可見,課后復習與鞏固直接關乎學生學習效果。但由于當前學生受到網絡與社交活動的誘惑,難以課下保留充足時間自主復習和鞏固?;谛旅襟w環境下,生物化學課程教師應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在課后利用云班課平臺或者其他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復習鞏固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復習習慣。教師可以選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云班課、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平臺,結合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在不同時間節點進行知識概覽、課后練習、課后答疑、有獎問題競猜等,及時進行學生知識學習的課后跟蹤與實時督促,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各類教學視頻、圖文資料,將復雜、理解難度較高的知識點內化吸收。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學生復習與鞏固突破實踐局限性,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知識長期記憶效果。
(四)推進微課建設,實現因材施教
微課作為網絡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參與性、高效性特點,微課的衍生和發展,在我國教育領域掀起微改革浪潮。在微課的支持下,即圍繞教學目標與大綱,將知識點進行濃縮,總結提煉重難點知識,將其只作為8~10分鐘的短視頻并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總結自身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中與教師深入探討和研究,由教師進行統一講解,并為學生保留充足的課堂討論與互動時間。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喜愛新鮮事物、學習熱情短暫、學習時間碎片化,相比以往生物化學固定的課堂教學而言,微課程時間跨度較長,避免學生產生學習疲憊感,并且通過簡短視頻的知識呈現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完整的知識點,有助于實現寓教于樂。所以,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凸顯學生主體性地位,并加強優質微課資源制作。生物化學教師可以從網絡平臺中,觀看優質微課視頻加以學習和借鑒,整合知識點形成高質量微課視頻,課前提供給學生,使其完成自主預習部分。與此同時,由于當代大學生群體中,諸多學生擅長動畫制作、新媒體制作,信息技術運用十分嫻熟,教師可以與學生協同配合,共同完成微課視頻制作,激發學生微課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劃分微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單獨知識點的微課視頻制作,制作完成后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共享,減輕教師微課制作的壓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以生物化學課程中三大代謝教學為例,由于代謝的過程相對復雜和繁瑣,課本中則是以靜態圖的形式呈現,學生很難理解代謝的完整過程,甚至認為即便投入時間和精力,仍然無法完全理解的錯誤想法。教師則可以運用微課制作代謝過程,通過動態視頻展示,讓學生直觀觀看代謝全過程,不僅掌握代謝相關知識,亦能提升學生微課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知識掌握薄弱的部分,利用微課進行課后復習與鞏固,微課視頻可以實時暫停、倍速播放,滿足不同學習速度、學習能力學生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后復習效率和質量。結語綜上所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明確學生教學中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學習方式,將新媒體技術融入教學,能夠使知識呈現方式直觀且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時間與地點更加靈活,整個學習活動變得輕松愉悅。對此,生物化學教師應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深化學生知識理解與運用。
參考文獻:
[1]周艷星,侯敢,諶登紅,甘兵,周艷芳.淺談臨床生物化學課程在微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科技風,2021(12):37-38.
[2]馮盼盼,姚遠航.新媒體視閾下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家庭生活指南,2021(2):149-150.
[3]呂俊,吳明彩,孟宇,徐蕾.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優化的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2):48-50.
[4]黃卉.微課在高職醫學院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36(2):112-113.
[5]荊海龍.基于慕課教育的大學化學教學改進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8):136-137.
作者:馬水仙 楊紹坤 單位:云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