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1 08:47: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體育運動水平等級評定工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近年來,國務院不斷出臺關于全民健身工作的政策文件,全力保障全民健身工作的有效實施。面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還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的現狀,為努力實現全民健身達到新高度的重要目標,在國務院頒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后簡稱《綱要》)和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后簡稱《規劃》)中均強調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其中,均對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該部分內容中,《綱要》首次提出建立面向全民的體育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和評定體系,[1]《規劃》隨后在《綱要》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符合項目特點的體育運動水平等級評定工程(后簡稱評定工程)。[2,3]由于評定工程自身與其歷史基礎均隸屬于群眾體育,其現實基礎隸屬于競技體育。因此,評定工程的提出,是體育部門通過以“奧運爭光”為核心的競技體育帶動以“全民健身”為核心的群眾體育的具體舉措,貼合了我國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反應了現階段我國對打破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發展壁壘的熱切期望。[4]主要體現在評定工程以運動項目作為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同點,嘗試通過項目文化的力量,達到擴大項目人口﹑促進人民群眾體育參與的目的,從而實現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在文化層面上的協同治理與發展。[5,6]評定工程作為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符合其內涵,并且需要激發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但是,目前關于評定工程各方面的學術研究還比較有限。因此,本研究以評定工程所采用的等級制為切入點,探討與分析等級制的合理性,并嘗試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思路與解決出路。期望本研究可引起學界對評定工程的關注,并為評定工程相關方面的改進提供有益的參考。
1評定工程等級制的淵源、內涵與問題的提出
1.1評定工程等級制的淵源:勞衛制的歷史繼承與運動員技術等級制的現實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在《規劃》中強調,評定工程建立在現行運動員技術等級評定政策框架基礎之上。該政策體系首次頒布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我國出于快速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和提升競技水平的需要,在勞衛制的基礎上所頒布的一項競技體育領域內的制度體系。[7]勞衛制則是我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促進勞動人民的健康,鼓勵勞動人民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勞動人民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的工作,[8]在學習蘇聯在體育工作方面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所推出的一項在群眾體育領域內的制度體系。[9]可見,評定工程是在勞衛制的歷史基礎和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的現實基礎上逐漸演化而來。三者的共同點在于均采用等級制,因而評定工程不僅是我國在群眾體育中再一次實行等級制的嘗試,也是我國將競技體育內的等級制間接引入全民健身中的首次嘗試。
1.2評定工程等級制的內涵:定性評價方法與社會分層方式從教育評價學的角度看,等級制是一種定性評價方法;[10]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等級制是一種社會分層方式。[11]在評定工程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對作為其現實基礎的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采用的等級制進行分析有益于本研究相關內容的展開。該等級制的運行機制是,通過技術分層的方式,將運動員分為國際級運動健將至三級運動員五個等級。每一等級不僅是對運動員競技水平(或是競技能力)評定的結果,也決定和保障運動員相應的權利與義務。[12]通過社會分層的正功能,即激勵機制與競爭機制,一方面促進運動員提高競技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使運動員努力提高自身等級,實現社會地位等方面的上升性流動。[13,14]
1.3問題的提出:等級制是否適合全民健身在競技體育領域內實行等級制,既契合競技體育對競爭性的要求,也契合競技體育對人才選拔和新陳代謝的要求,具有較高的合理性。當將等級制引入全民健身中時,首先需要明確體育總局在評定工程內實行等級制的初衷,即通過等級的設置所引起的社會分層視角上的激勵機制,促使人民群眾不斷挑戰與提升自身能力,從而實現全民健身水平的提高。其次,需注意的是,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雖同屬于我國的體育領域,但二者在目的﹑內涵乃至冊重的人群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必須對等級制的適應性與合理性進行分析,以避免評定工程與等級制無法起到應有作用。
2等級制與全民健身之間的矛盾
基于社會分層的理論視角,評定工程面對的困境在于,在國內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的背景下,其采用的等級制與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充分注意和認識這些矛盾,并探尋產生矛盾的本質與根源是尋求破解之道的前提與關鍵。
2.1發生在體育參與維度上的矛盾
評定工程的等級制是一種對人民群眾體育運動水平的定性評價,但等級制作為一種評價方法,其本身不僅不具備鼓勵參與的功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打擊群眾參與評定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這與全民健身和評定工程鼓勵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之間存在沖突。等級制不利于參與的原因在于其模糊了同一等級范圍內的差異,其實質是一種“模糊評價”。[15]由于社會成員在先天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故為了實現相對意義上的平等,實行具有模糊性質的等級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16]但是,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大眾的真實能力與水平,易造成實際體育運動水平高的社會成員獲得了與其水平不相稱的等級;而實際體育運動水平低的社會成員卻獲得了超出其應有水平范圍的等級。可以認為,等級制帶來了在同一等級范圍內的絕對平等,表現為在同一等級范圍內的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公平的體現。[17]這打擊了實際水平較高的社會成員,從側面鼓勵了不求上進的作風,易滋生倦怠的風氣。這既不利于培養社會大眾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與評定的態度,也不利于客觀評定大眾的體育運動水平。
2.2沖突與和諧之間的矛盾
從表面看,評定工程所使用的等級制只是在體育領域內對全體公民所進行的技術分層方式,看似公平,其實不然。因為公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機會并不平等,甚至存在較大差異。從主觀上看,人民群眾在生活中能否擁有平等的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決定了其能否保持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持久性,即不同的社會階層決定了人民群眾在體育參與機會上存在差異,有研究表明,社會中上層人群的體育參與率明顯高于社會下層人群。[18]客觀上,目前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分布依然存在不均衡﹑發展水平差異大的問題,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以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例,“十三五”期間,東部地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6㎡,而西部地區僅為1.86㎡。同時,經濟發展較好區域內的社會中上層的人群比例更高,這意味著其有更多的機會獲取更多更好的體育資源。在上述因素共同影響下,不同區域內人民群眾的體育參與率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十三五”期間,東部地區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18%,而西部地區僅為37.41%。[19]因此,可將評定工程采用的等級制視為兩次社會分層的疊加:第一次為社會學層面,即依據社會資源進行社會分層,其結果是人民群眾被分為不同社會階層;第二次為體育學層面,社會階層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共同制約人民群眾體育參與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評定工程通過技術分層的方式將人民群眾劃分為不同等級。若無法得到較為平等的參與機會,人民群眾的體育運動水平自然出現層次不齊的現象,參與機會上的差距最終會體現在等級評定的結果上。這時,社會分層的負功能將逐漸體現,等級制產生消極作用,即受第一次社會分層的影響,易導致第二次社會分層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兩級分化的情況。這不僅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國內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可能使不同等級的人群之間產生沖突,這便與全民健身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與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相關內涵之間存在矛盾。綜上,評定工程所使用的等級制與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內涵之間存在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等級制不利于參與的缺陷和全民健身鼓勵參與的內涵之間存在對立;二是等級制易造成沖突的消極作用和全民健身追求和諧發展的內涵之間存在對立。故本文認為,在全民健身領域內實行等級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若評定工程在無針對性措施的情況下實行等級制,易使等級制難以符合現階段我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實施對象與發展現狀。如何避免等級制的負作用與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之間產生沖突,是評定工程面對的困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3消減等級制消極作用的思路與舉措
如前文所述,等級制之所以與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之間存在矛盾,是由于其存在弱化參與造成沖突的消極作用,但等級制具有激勵提高能力水平和保護弱勢方等積極作用,使其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若在評定工程內實行等級制,則相應的改進策略便應從增加參與機會與減少沖突兩方面入手,以消減其消極作用。改善資源分布現狀﹑擴大中產階層規模和細化體育運動水平等級評定體系可分別從評定工程的外部環境﹑覆蓋人群和評定體系三方面起到上述作用。
3.1改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分布現狀
如前所述,可獲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的多少是影響人民群眾體育參與的重要因素。面對現階段我國區域間公共服務資源分布差異較大的情況,改善資源分布現狀是較為直接的舉措。其直接作用是為資源落后區域的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體育參與機會,間接作用則是通過減少不同社會階層的體育參與機會“先天”上的不平等,以達到盡量避免其影響技術分層結果的目的,最終實現較為公平的等級評定,并弱化由參與機會上的不平等所可能造成的競爭與沖突。具體措施主要在以下兩個層面:(1)政策層面。首先,加大體育公共服務資源落后區域的政策傾斜力度,合理進行資源的配置與使用,實現各區域協調發展。其次,增加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資源對公眾的開放程度,實現體育資源的合理利用。(2)經濟層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應持續推進我國的城鎮化發展。[20]一方面,城鎮化發展不僅可在體育領域產生投資需求,也可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提升當地體育資源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城鎮化所引起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成員結構的變化,可以擴大居民對體育的需求,并實現通過提升居民體育需求促進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21,22]
3.2擴大中產階層規模
擴大中產階層規模所產生相應益處的主要機制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是從體育社會學的視角看,增加中部階層的比例,形成“橄欖形”社會,既有利于推進體育大眾化﹑提高體育鍛煉的參與度,也有利于打破在體育資源較為落后區域內的資源被少數階層壟斷的現象。[23]二是從社會學的視角看,中產階層作為高產階層和低產階層的過渡群體,通過正確的引導,可起到緩解上層和下層之間的沖突﹑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等重要作用,是政治與社會的“穩定器”,[24]這對評定體系的構建也有一定的啟示。由于我國社會學界主要以教育﹑職業和收入作為衡量中產階層的標準,故培育中產階層的舉措主要是針對上述三方面展開,具體在以下兩個層面:(1)政策層面。在政府現有的培育中產階層的一系列政策基礎上,應進一步推出有益于社會上下層之間縱向流動的﹑涉及各領域的政策改良方案,[25]尤其是在教育領域,應大力提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使較大數量與比例的低產階層發展為中產階層成為可能。(2)經濟層面。在職業方面,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產業結構,為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提供保證。其次,在收入方面,應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上,形成“橄欖形”格局。
3.3細化體育運動水平等級評定體系
等級制在評價學角度上的模糊性使其在同一等級范圍內表現為平均主義,從而產生弱化參與的消極作用。因此,需要在保證等級制可以發揮其合理作用的基礎上,對評定體系進行一定的細化。具體措施在以下三方面:(1)在評定標準上,適當放低較低等級的評定標準,也即評定等級的門檻,使更多的人民群眾有獲得等級的機會。這既有利于運動項目在水平較為落后區域的推廣,也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參與鍛煉以及努力提升其水平的熱情。(2)在等級數量上,適當增加可評定的等級數量,避免由同一等級的覆蓋人群過廣所帶來的其上限和下限之間差距過大的問題,弱化由于其模糊性質所導致的不利于參與的問題。(3)在等級分布上,吸收社會學關于增加中產階層的數量和比例以弱化階層之間沖突的理論基礎,適當增加可評定中部等級的人員數量與比例,最大程度使人民群眾的運動水平等級分布呈“橄欖形”,弱化在全民健身領域內實行等級制所造成的競爭和沖突。
4結語
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實施,對富國強民有著重要作用;評定工程的建設,涉及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化,評定工程要肩負起激發人民群眾廣泛參與體育鍛煉熱情的重要任務。對于評定工程的建設﹑推廣與實施,要始終明確,無論是評定工程自身,還是其采用的等級制,均應是促進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和提高體育運動水平的手段,而非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良,孫民康,何勇明.《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解讀:意義﹑亮點及實施建議[J].中國體育科技,2022(1):12-17.
[2]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2019〕40號)[EB/OL].[2020-03-06]..http://www.gov.cn/index.html.
[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10-08].https://www.sport.gov.cn/n315/n9041/n9042/n9168/n9178/c23655706/content.html.
[4]邵桂華,王晨曦.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同發展的多主體適應行為模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12):71-83.
[5]劉小靜,鐘秉樞,蔣宏宇.協同治理視角下我國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2):84-95.
[6]張麗軍,孫有平.經濟邏輯與道德難題:論競技體育商業化的倫理困境與可能出路[J].體育科學,2021(7):88-97.
[7]中國體育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體育年鑒(1949-1962)[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170-171.
[8]孫民康,孫小玲,李良,等.從“漸進合作”到“多邊融合”:新中國學生體育健康促進政策的歷史回眸與現實審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5):51-59.
[9]李鳳梅.從經驗到實踐:勞衛制論爭的時代價值與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8):131-139.
[10]翟天山.教育評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57.
[1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294-321.
[12]陸盛華,龍佩林,張旭.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70-72.
[13]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2:62-65.
[14]孫民康,孫小玲,李良,等.跨項選材理論與實踐發展:歷程回顧﹑現實審思與未來方向[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1(1):61-68.
[15]劉決生.等級制取代分數制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9):15-16.
[16]孫民康,張一民,孫有平.中考體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與兩難博弈[J].中國考試,2021(11):26-34.
[17]鄭杭生.社會公平與社會分層[J].江蘇社會科學,2001(3):29-34.
[18]呂樹庭.社會結構分層視野下的體育大眾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93-98.
[19]史小強,戴健.“十四五”時期我國全民健身發展的形勢要求﹑現實基礎與目標舉措[J].體育科學,2021(4):3-13,59.
[20]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7-22,195.
[21]王永,熊曉正,金廣江,等.論城鎮化對農村體育的影響——上海市張江鎮農村體育發展的啟示[J].體育科學,2006(1):31-36.
[22]孫民康,孫小玲,龔麗景,等.舉辦冬奧會促進冰雪運動發展的韓國經驗及借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1):158-168.
[23]彭大松.體育鍛煉中的社會分層:現象﹑機制與思考[J].體育科學,2012(5):24-33.
[24]胡聯合,胡鞍鋼.中產階層:“穩定器”還是相反或其他——西方關于中產階層社會政治功能的研究綜述及其啟示[J].政治學研究,2008(2):43-51.
[25]車圣保.中產階層培育﹑發展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作用[J].價格月刊,2013(8):6-9.
作者:楊宇航 位盛萌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