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1 23:23: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日本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利用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歷史統計數據(歷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借助計量經濟學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找出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規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國經濟演化的一個計算機仿真模型,是一個有意義的工作。以此模型為基礎,根據經濟學原理,可以解釋這個模型各個參數的經濟學意義,從而通過對各種參數的調節或變動所導致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路徑的偏移進行計算機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的某些客觀必然趨勢,以及對我國與美國和我國與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預先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從而增強我國的經濟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進行這一工作。
二、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歷史數據的實證分析和經濟演化模型
美國經濟在建國200年所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借助其科技優勢、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發展。用計量經濟學軟件,我們對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對日本進出口貿易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1.先進行數據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數據作為模型創建樣本;用以預測2008年至2020年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主要指標取值。所用數據來自歷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中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指標數據。
2.然后對主要經濟指標系例數據作出散點圖(圖1中的圓圈表示)。
3.據數據散點圖進行回歸分析。函數形式設定:因為經濟系統常態發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經濟系統的最大負荷)和對負荷的一定的占據速率(經濟增長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數形式:
首先確定各參數的粗略估計值。L是曲線最大極限值即經濟系統的負荷,b是曲線的增長速率因子即經濟系統對其負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線的縮小因子即經濟系統內在的交易費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強度,據這三個參數的意義其估計值可近似由統計數據的演化態勢進行估計。我們取為:L=6000,a=7,b=0.8。
在此基礎上,借助計量經濟學軟件,對統計數據回歸函數的參數進行優化估計,得出精確的統計數據回歸函數完備表達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步驟可能進行多次,以便使殘差最小。最后得出的優化參數值是:L=6546,a=6.7,b=0.9899,殘差值為151093044。
于是我們得到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的數學模型(百萬美元):
圖1美國對日本出口貿易額演化模型(據1974年1月~2006年2月樣本數據)
4.據回歸曲線進行主要經濟指標在未來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為預測區間)的取值預測(圖1中的加號表示)。
5.據回歸曲線進行經濟系統演化態勢分析:由仿真曲線可以看出,美國經濟加速增長期目前已經越過其相變點(仿真曲線的拐點即經濟增長相變點);但是,仿真曲線顯示,緩慢增長漸漸接近其飽和值還有著巨大的區間(一直延伸到2025年以后);在接近極限點附近(6546百萬美元),就是美-日經濟結構的變革期。
同樣地,美國對日本進口貿易額演化模型為:
殘差為:354647648。相應地,美國對日本進口貿易額模型曲線圖如圖2。
圖2美國對進口貿易額演化模型圖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美-日貿易作為一個大的復雜自適應演化的經濟系統,在美國科技優勢、美元支配地位等有利條件下,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各種比較優勢得以充分利用,各種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得以充分溝通,科技創新借助于因大量引進各國優秀人材而使美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突飛猛進,制度創新隨著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而日新月異,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機制不斷趨于最優配置,使得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總體態勢在經過高速增長長達20多年后,目前處于漸漸接近飽和值的穩定發展的時期。認清這一基本態勢,從各個方面規劃和協調我國對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等各方面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高速發展,應該是未來二十年我國對美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
四、結論
1.簡介
穩態增長理論是說,如果一個新古典增長模型展示了穩態增長, 然后技術變革必須增加勞動,至少達到穩定狀態。有時候還說,另一種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但是這確實包含在理論的原始版本中,如果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穩定的狀態下,技術變革總是被認為是勞動擴大的形式。這些沒有逃脫經濟學家們的關注,不論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還是在現在,這都是一個非常嚴格的理論。我們常常希望我們的模型表現出穩態增長,但為什么技術變革是純粹的勞動力增加 誘導創新的文獻與費爾納、肯尼迪、薩繆爾森、德蘭大基斯、菲爾普斯仔細考慮過但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相聯系。最近,阿西莫格魯和瓊斯又重新思考了這個謎題。
也許令人驚訝的是,鑒于文獻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已經找不到一個明確的觀點和這一理論的證據。并且這就很好解釋為什么恰好結果什么也沒有提出。為什么技術變革的直覺是必須增加勞動?這一結果的證據通常歸功于宇澤的證明,并且毫無疑問的是他證明了這一理論。然而,宇澤主要關注的是哈德羅中立的技術變革(即如果利率不變是常數使資本份額不變的技術變革)和勞動增加型技術變革所展示的相等性和羅賓遜圖形分析的正式確定。當然對于穩態增長要求哈德羅中立的技術變革來說這是很小的但卻很關鍵的一步。但是宇澤的現代讀者將被兩件事所打擊。第一是缺乏穩態增長理論的觀點和直接證據。第二是缺乏經濟直覺,證明方法大多是紙上談兵。巴羅和薩拉 C 伊―馬丁所說的(1995年,第2章)接近提供一個明確的觀點和證明這一理論的證據。然而,他們這一理論的觀點有更多限制: 技術變革是一個增加了速度常數指數的因素,然后穩態增長要求勞動的增加。這就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可能會有一些反常的因素增加扭曲技術變革的可能性,使得與穩態增長保持一致。麥卡勒姆也提出了一個一般理論的證據并且和宇澤的方法非常相似:雖然堅持和宇澤的方法接近,然而直覺的結果仍然難以捉摸。
這一觀點填補了文獻中的空缺。我們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觀點和證明穩態增長理論的證據,以及為什么要提出這一觀點的簡潔的直覺。
本文的工作報告(瓊斯&斯克林杰2005)包含一個受宇澤觀點(1961)和關注發展直覺啟發的證據。根據我們的工作報告,很多作者提出了更直接的證據。羅素提出了一個快速證明這一理論的數學方法,利用一些方法證明,這些方法來自被稱為平流方程的類偏微分方程的物理文獻中。
2.陳述和證明的定理
穩態增長定理適用于一個部門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我們首先精確地定義模型,然后定義一個平衡增長的路徑。我們將遵循通常的慣例也指的是一個平衡增長的路徑作為穩定狀態。根據下面的定義,我們陳述并證明這一定理。
定義2.1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經濟環境如下所示:
Yt=F (Kt, Lt; t), (1)
Ct+ It = Yt, (2)
Kt = It -δKt, K0> 0, δ≥ 0, (3)
Lt = L0ent, L0 > 0, n ≥ 0 (4)
生產函數F滿足標準的新古典主義屬性:在K和L規模收益不變,K和L的邊際產品遞減。
定義2.2新古典主義增長模型中的平衡增長路徑是一個在常數指數率中所有數量{Yt, Kt, Lt, Ct, It}增長的路徑。
定理2.1(穩態增長定理,宇澤,1961)
假設新古典增長模型建立一個穩定狀態的開始日期記作Τ,人均產出增長速度記作g,并且It > 0,t≥Τ且所有的t≥Τ。
Yt=F(Kt, At Lt;Τ) (5)
當At1/At=g.也就是說,技術變革在穩定狀態是勞動增加。
證據:(斯克里克特,2006)根據生產函數Yt=F(Kt, At Lt;Τ)讓gx表示在穩定狀態下數量x的增長率。然后YT=Yte-gy(t-T)例如,所有的t≥T。
Yt e-gy(t-T)=F (Kt e-gy(t-T),Lt e-gy(t-T); Τ)
因為F體現了K與L的變量回歸,我們可以通過除以指數得到以下公式:
Yt=F(K e-gy(t-T)t, L e-gy(t-T)t;T) (6)
如果gy=gk,結果被證明,并且Ate-gy(t-T)但是眾所周知的是這一結論的提出――舉例來說,它是一個直接結果模型中不斷的投資率。在更一般的框架中,它遵循一些稍微單調乏味的代數。
特別是,方程(3)需要的資本積累gI= gK。所以如果我們得出gI= gY。要與Yt =Ct+ It 區別開來必須遵循時間t≥Τ因此給出以下式子:
gY= Ct/Yt?gC+ It /Yt?gI.
再次區分這個表達式要遵循時間和以下給出的式子:
gC(gY - gC)Ct =gI(gI - gY)It.
如果Ct =0,那么等式的右邊必須為0,所以我們得出gI= gY。如果Ct ≠0,那么這個表達式只能得到Ct和It以同樣的速度增長。但是這需要gI= gY。因此gY= gK。
3.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論的陳述中我們假設的是,在最后一步的證據中投資發揮的是積極作用,在這里我們可以得到gY= gK。特別的是,如果投資等于0,當gY> gK時,可能會出現一個穩定狀態,但是前提是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在零投資下,資本存量下降呈現指數級的速度貶值。因為資本不是輸出的積累,穩態增長定理的邏輯不適用于此。相反,技術變革需要增加資本:第一,以抵消貶值,第二“有效資本”與出口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回見方程(6)。由斯克里克特提出(2006)的理論和證據遺漏了一個條件就是It > 0。
除了它的簡單性,斯克里克特的證明相對于宇澤(1961)的來說有另一個優勢。宇澤的證據結尾處出現一個新的生產函數G,就是F(Kt,Lt;t) = G(Kt,AtLt)。斯克里克特在方程(5)中表示,在原始的生產函數中技術變革是勞動的增加。
4.結論
在新古典主義增長模型中,資本與勞動之間唯一的不對稱是,資本是每一單位輸出的積累,而勞動不是。這種不對稱背后蘊藏的是穩態增長理論 ,這是被確認的證據。
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來連接這種直覺與勞動力增加的結果。按照輸出量把雙方的生產函數分開,產生“平衡”表達式1=F(Kt/Yt, Lt/Yt;t)。資本積累和繼承了輸出的趨勢,所以資本產出率在穩定狀態下是一個常量。勞動力沒有繼承這一產量趨勢,所以Lt/Yt低于穩定狀態。為了達到等式平衡,技術變革必須完全抵消Lt/Yt的下降。也就是說,技術的變革必須是勞動的增加。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一、日本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
1、非獨立的金融制度是導致危機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主銀行體制不同于英美等國的模式,銀行運作缺乏自身的獨立性,嚴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對于金融市場的控制一旦脫離現實基礎,只是為了政府經濟目標而設定金融政策,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沒有立法為依據的金融監管,最終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喪失了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
2、銀行經營錯位是加劇泡沫的重要誘因
銀行作為信貸雙方的中間人,正是為了彌補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的。銀行減少了交易費用,降低了風險和資金的成本。但是銀行作為資金保管與運營的人,在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監管的時候,銀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進行信貸,為了獲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潤、高風險的行業,甚至會營造適合投資環境來保證自己的投資收益。
3、日本政府在經濟擴張階段不恰當的貨幣政策
從日本政府的貨幣政策來看,應該說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較明顯的失誤。主要表現為在經濟擴張時期實行降低利率放松銀根的擴張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年12月的“廣場協議”后大幅升值,為了消除日元升值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日本政府隨后采取了金融緩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銀行分數次將官方貼現率從1983年以來的5%降至2.5%的歷史低點。并持續容忍接近或超過10%的貨幣增長速度。這項政策一自持續到1989年5月方做出調整。這一寬松的金融政策帶來了大量的富裕資金,促進了金融機構擴大貸款和整個社會的信用膨脹。
4、忽視了對土地、股票等資產價格的控制
在此周期的擴張階段,由于批發物價和消費物價水平比較穩定,而傳統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價水平作為參照的,這種判斷成為實行擴張性政策的根據之一。而卻忽視了對土地、股票等資產價格的控制。對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經認識到,并且在大藏省的專門報告“資產價格變動的機制及其經濟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經濟運營方面除物價走勢外,與前相比要更加重視資產價格的走勢。
5、不動產貸款控制不力
在對不動產貸款的控制方面,雖然大藏省較早就對銀行的不動產貸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預措施。但是總體上看并沒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機構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了大量的繞開行政管理的迂回貸款,銀行回避管制的動機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本身開拓新業務的企圖相結合,最終導致大量迂回貸款流向不動產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因此成為繼城市銀行和地方銀行之后的不動產貸款主力。經濟轉入收縮后,這些貸款大量成為不良債權,許多金融機構更因此而破產。同時,暴露出金融機構具有忽視對借款人進行審查的傾向。
二、日本金融危機對我國目前潛在的通貨膨脹的警示
根據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機和我國處于經濟繁榮期的實際,在控制貨幣供給和擴大貨幣需求的原則下,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金融制度建設
穩步發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統的獨立性穩步發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統的獨立性,保證金融政策對整體環境的穩定作用,是保證經濟穩定高速發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環節。通過金融自由化,保證金融信息的公開性,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促使資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過高的泡沫風險;加強金融系統的獨立性,減少外界的干預,可以使得金融系統減少不良資產累積,更好地處理泡沫風險,從而實現經濟整體安全。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
2、加強銀行監管
由于銀行信貸存在投機行為,所以要加大對銀行發放貸款的監管,謹慎控制銀行盈利性的經營和投機。銀行可以從事股票和房地產等虛擬資本的投資,這是出于資本配置的需要;人為的炒作虛擬資本,而將炒作的成本由社會承擔就是錯誤的。同時,加大對借款人償債能力的審查,減少資本的過度投入,防止經濟過熱和壞賬的出現。
3、積極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加強外匯管理
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股價的飆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投機性資本大規模流入我國,這也證明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境外投機資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繼續推進已經有成效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實現人民幣的緩慢升值,防止其過快升值。同時,由于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很大壓力。因此要加大外匯儲備的管理,加強對海外的資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業走出國門。
4、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
在目前的股市繁榮情況下,要密切關注股市的變化,并加以政策引導,特別是要注意適用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在目前的情況下,要提高利率。同時,擴大投資面,引導貨幣的需求,努力創造有效需求。
5、對土地、商品房等資產價格的控制
實行嚴格的土地審批制度,實現土地的有序有效供給。防止開發商的圈地、屯地等行為。另外,還要努力控制房價的上漲,防止泡沫的擴大。
6、拓展投資渠道,鼓勵全民創業
由于國內人們投資渠道的單一,多數資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產。因此,要拓展投資渠道,引導過剩資金的合理流向,比如發放國債等,減少資金對股市、房地產的壓力。
另外,放寬投資領域,使得更多的被國家控制的行業如鐵路、航空等部門向民間資本開放,使資本都能獲得平等機會和高額回報。同時,鼓勵全民創業,讓更多人參與到實業中去,那樣,可以擴大對資金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減少資產泡沫,為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蔡林海。低碳經濟大格局:綠色革命與全球創新競爭[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B.期刊中析出的文獻
[1]郭印,王敏潔。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J].生態經濟,2009(11):58-61.
[2]陳志恒。日本構建低碳社會行動及其主要進展[J].現代日本經濟,2009(6):1-5.
[3]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9(5):44-47.
[4]陳海嵩。日本新能源開發政策及立法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4):36-39.
[5]宋德勇,盧忠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3):85-91.
[6]張坤民。發展低碳經濟要有緊迫感[J].求是,2009(23):50-52.
[7]金雪梅。日本國民節能意識及借鑒[J].科技和產業,2009,9(1):99-102.
[8]杜飛輪。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09(10):30-31.
[9]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10]莊貴陽。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與障礙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9(7):20-26.
[11]肖歆。探尋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J].經濟師,2009(9):56-57.
[12]朱四海。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的選擇[J].發展研究,2009(5):10-14.
[13]田慶立。日本建設低碳社會的舉措及對中國的啟示[J].消費導刊,2009(12):23.
[14]郭萬達,鄭宇劼。低碳經濟:未來四十年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開放導報,2009(4):5-9.
[15]莊貴陽。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和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8(3):8-12.
[16]黃海。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導向及啟示[J].環境經濟,2009(11):176-179.
[17]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啟示[J].發展研究,2009(2):23-27.
[18]任奔,凌芳。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經濟與啟示[J].上海節能,2009(4):10-14.
[19]呂耀東。日本主辦八國峰會的戰略意圖[J].了望,2008(27):55.
[20]井志忠,陳立欣。日本的節能措施、成效與啟示[J].日本學論壇,2008(4):15-22.
[21]楊杰,楊書臣。近年來日本節能新進展及其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8(2):26-30.
[22]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司。值得關注的日本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目標和技術路線[J].中國經貿導刊,2008(14):30-32.
[23]楊書臣。日本節能減排的特點舉措及存在的問題[J].日本學刊,2008(1):15-25.
[24]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2008,18(3):14-19.
[25]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153-160.
[26]姚良軍,孫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J].中國科技產業,2007(11):58-60.
[27]劉孟修。中日雙邊環境合作之初探[J].亞太研究通訊,2008(3):107-112.
[28]潘家華,陳迎,莊貴陽,吳向陽。英國低碳發展的激勵措施及其借鑒[J].中國經貿導刊,2006(18):51-52.
[29]李俊峰,馬玲娟。低碳經濟是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J].世界環境,2008(2):17-20.
[30]唐丁丁。日本發展低碳經濟的啟示[J].世界環境,2009(5):62-64.
[31]陳柳欽。低碳經濟:國外發展的動向及中國的選擇[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9(6):83-89.
[32]周鵬,B.W.Ang,周德群。基于指數分解分析的宏觀能源效率評價[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7(5):5-8.
[33]王玲(摘譯)。日本減排二氧化碳的舉措[J].全球科技經濟了望,2002(4):53.
參考文獻
[1]劉思華.生態經濟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葉耀丹.生態自然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3]陸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職能與責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
[5]樸光誅等.環境法與環境執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23
[6]羅能生.非正式制度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9
[7]黨國英.制度、環境與人類文明一關于環境文明的觀察與思考[N].新京報.2005-2-13
[8]張婷婷.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2
[9]秦書生.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綠色技術[J].科技與經濟.2010(3):82-85
[10]陳池波.論生態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7-102
[11]張首先.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J].理論與現代化.2010(1):23-26
[1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3]張首先.生態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14]馬仁忠.地理環境對種族、民族特征的影響[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4):
[15]冒佩華.王寶珠.市場制度與生態邏輯[J].教學與研究.2014(8):37-43.
[16]方世南.王建潤.李安林.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建設循環社會[J].研究.2009(3):64-68
[17]齊力.梅林海.環境管理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研究[J].生態經濟.2008(12):129-131.
[18]張瑞.生態文明的制度維度探析[D].沈陽:東北大學.2009
[19]吳瑾菁.祝黃河.“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與現實.2013(1):157-162.
參考文獻
[1]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鄒農檢.中國農村城市化研究[M].南寧:廣西出版社.1998
[4]史作民.陳濤.城市化及其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1996(1):35-41
[5]劉耀彬.陳斐.周杰文.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響應度模型及其應用[J].干旱區地理.2008(1):122-128
[6]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甘肅省1998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J].地理學報.2000(5):607-616
[7]沈建法.城市化與人口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8]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生態足跡的概念及計算模型[J].生態經濟.2000(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