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23:03: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土壤學實習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土壤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土壤學系列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著如下問題或困難:
1.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以及專業調整,實驗測定方法及實驗內容也在不斷更新,需要對大綱和備課內容做些調整。
2.一些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由于當前就業形勢的改變,許多專業特別是林業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低;另外有的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使得學生對實驗課重視不夠,不能主動認真地完成實驗操作。
3.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實踐教學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尤其在野外實習更為突出,使得部分課程實習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另外,個別實驗項目儀器老化、數量不足。
4.土壤學相關課程,如土壤學、植物生態學、土壤肥料學、植物學、植物營養學等,在實踐教學中各自為政,存在實驗課內容安排不夠系統和協調、野外實習分次去相同地點實習不同的內容造成的時間及經費浪費的現象。
以上這些現象的存在,使得土壤學及其有關課程的實踐教學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現象,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并不斷深入研究總結,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實驗教學的改革
1.實驗準備工作的調整
長期以來,在《土壤學》等實驗課教學中一直沿用“家長包辦式”的教學方法,即實驗中所用的儀器、試劑、材料等都由實驗員事先準備好,學生按照實驗老師或實驗課本上講解的步驟完成實驗,此種做法的后果是學生對整個實驗了解不夠,失去許多鍛煉機會,在今后的實習和工作中很難獨立完成整個實驗。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把“包辦式”改為“獨立式”,任課教師之間經充分討論,確定每一項教學內容和方式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完成儀器的準備、試劑的配置等前期工作,再根據實驗操作步驟完成整個實驗,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
2.實驗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
創新指導方法,活躍實驗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求知、創新的欲望及積極參與的熱情。過去的實驗教學方式為“填鴨式”,上課時實驗老師講解實驗原理、步驟并演示基本操作后,學生按實驗操作步驟看一步操作一步,非常機械地完成實驗。此法對操作技能差、不愿動腦的學生比較合適,實驗秩序也很容易控制,但對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意識、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直接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對實驗知識掌握不夠深入、扎實和靈活,很難在今后的教學實習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運用。
基于上述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改“填鴨式”為“討論式、提問式、互動式”,改“抱著走”為“推著走”的教學方法,督促學生獨立地完成實驗內容。基本作法是:要求學生實驗前對實驗進行書面預習,對不明內容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解決;實驗前老師對主要實驗內容及注意事項進行重點講解,對有些操作步驟及現象采用提問、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對內容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使學生懂得在土壤質地測定時“土壤中加草酸鈉溶液和攪拌的目的是什么”,在水分測定中的計算“分母為什么要用烘干土的質量”,在土壤有機質測定中“為什么要根據土壤有機質大致含量確定稱樣量”等。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老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到巡視觀察、指導與釋疑上,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實驗(這一點非常重要)。另外,對實驗操作過程中在實驗儀器、試劑、操作等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先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老師解決。以上改革措施的運用,使學生的實驗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教學效果發生很大改觀。
3.實驗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
以前的實驗成績主要根據學生的實驗報告和期末試卷考試來評定,存在學生互相抄報告和期末搞突擊、死記硬背現象,不能很好地評價學生實驗情況,對平時學生實驗也起不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因此必須對學生的實驗成績評定方法進行改進。改進原則是,既注重實驗過程又注重實驗結果,既要評價平時成績又要評價綜合成績。改進后的成績組成及所占比例如下:出勤情況10%;預習情況5%;實驗操作表現30%;回答問題5%;實驗報告20%;考試30%。另外,實驗課的期末考試根據情況采用動手操作和筆試兩部分。這樣增加了平時成績所占的分量,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避免或減少學生只憑考前搞突擊復習及互抄報告等不良現象。
4.建立實驗情況及時反饋制度
實驗信息反饋主要是在下次上實驗時,老師把上一次在實驗課中和批改實驗報告時發現的問題及時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了解自己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的好壞。信息反饋在實驗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既能使學生了解前一次實驗的綜合情況,增加經驗教訓,有利于下一次實驗的進行,還能督促老師及時總結實驗情況和認真批改實驗報告。
三、教學實習的改革
教學實習是土壤學等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堂理論部分相輔相成,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土壤學及有關課程的教學實習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實習經費不足、手段及內容單一、相關課程協調不夠、同一實習地點幾門課重復進行、帶隊老師少等,造成的結果是交通費所占比重過大,浪費現象嚴重,有的實習流于形式,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實習效果差。針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土壤學系列課程教學實習進行了如下改革。
1.協調土壤學相關課程,整合實習資源,提高實習效果
針對相同學生分次去校外同一地點實習不同課程內容所造成的時間和經費的浪費以及指導教師不足和有的實習課程沒足夠經費到野外實習等情況,我們把《土壤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學》《地質學》等課程實習結合起來,改為一次去相同的野外實習點實習不同的內容,這樣實習經費和指導教師相對充足,實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幾門課程專業知識綜合考慮,融會貫通,實習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這樣做能節省不少交通費,使課程實習經費相對充足,可以多選幾個實習點,實習內容更加豐富。
2.調整實習內容,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傳統的實習一般把土壤分類、分布及土壤形成作為主要內容,但該部分并非土壤學的主要內容,而且須跑野外,花費太高。一般一個班一周的實習經費僅能滿足外出一天的野外實習,而其余時間在校內實習,內容安排上也大多不合理。為此,我們結合土壤系列課程的特點,增加校內實習內容,把土壤肥力調節措施、土壤性質與植物生長的關系等列為實習內容,并開設試驗設計內容,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及自己的興趣設計一些簡單的可操作性強的試驗。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而且在實習中檢驗了實驗課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是對實驗課知識的回顧和再學習。
3.改革主要以外出為主的組織形式,增加實習的靈活性
將傳統的實習內容如土壤類型及性質、成土因素與土壤形成關系等由野外實習改為室內多媒體播放與野外觀察典型樣點相結合,其它實習則安排在校內進行,時間上以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為主、占用課上時間為輔,方式上以學生自主開展為主、老師重點答疑指導為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音像資料,充實講課內容。充分利用網絡上大量的音像資源和自制音像資料,將課堂上不易講解、或者講解不清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選取典型的標本如礦物巖石等以利于學生掌握,同時豐富課程內容,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4.改革實習成績評定方法
以前實習成績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存在片面、不合理現象,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監督和督促不夠。改革之后的實習成績包括兩部分:一是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由指導教師和同組學生評定;二是實習報告成績,由學生匯報實習報告、老師根據報告內容評定。這樣既注重實習過程又注重實習結果,也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實習效果明顯提高。
四、改革的效果分析
第一,通過內容的改革,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也使許多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通過改革實習的組織形式,整合土壤相關課程的實習安排,使實習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費用有效率提高一倍,師生比提高,可獲得更多綜合知識,對疑難問題從不同的知識角度討論解決,使學生獲得更合理更準確的解釋,實習效果好。另外,減少了由于校外實習而對學生上公共選修課造成影響。
生態學基礎綜合實習不僅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而且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課程,因為基于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該綜合實習涉及的課程內容有植物學、動物學、水文學、土壤學、氣象學、生態學等多門課程。如何把各門課程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使學生掌握對這些知識的綜合運用,是目前很多綜合實習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實際中,課程之間“各自為政”,指導老師“你來我走,相互獨立”,綜合實習演變成2…d的植物學實習、3…d的動物學實習、4…d的生態學實習這樣一個簡單的、形式上的串聯。學生獲取的知識也是比較零碎、缺乏系統性,難以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科整合植物學科、土壤學科老師,編制適用于生態學基礎綜合實習的教材,規范實習內容。該教材包括實習基地的基本情況介紹、實習時間的總體安排、主要內容、要求、注意事項等。具體實習內容主要分3部分,分別為:常規性實習、研究性實習和應用型實習。常規性實習主要是把各門課程的實習內容和知識進行有機串聯,通過2周的實習,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之后根據學生意愿,進行分組,開展研究型實習或應用型實習。研究型實習是開展例如“酸雨對不同森林群落結構的影響”,“天目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值變化研究”等專題性的科學研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應用型實習則讓學生運用已學的3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生態規劃等知識,結合實習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自然保護區規劃”或“生態旅游區”的規劃設計。這2種實習改變了“你教我學”的傳統實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前期所學知識,還可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改革考核內容和方式,提高實習成效
考核是檢驗人才質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好的考核制度無法科學反映實習的效果。目前綜合實習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由于綜合實習一開始就缺乏系統性,最后的考核也是各門課程單獨考核,所以,考核只能反映單門課程的成績,卻無法反映學生對實習內容的綜合掌握情況。(2)實習是一個較復雜的學習過程,包括動手能力和寫作等多方面能力,而目前的考核多以實習報告的形式進行,很多動手方面的能力無法考核,導致考核結果的片面性。針對以上2點,對生態學基礎綜合實習的考核制度進行如下改革:(1)平時表現考核:實習指導老師對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出勤、實習中的具體表現,如工作態度、知識掌握運用能力等進行打分,作為最終考核的一部分。(2)按要求撰寫研究論文或完成規劃報告:綜合實習結束后,開展研究型的學生完成研究論文,開展規劃型的學生完成規劃設計,這比完成綜合實習報告難度更大,但是效果更好。(3)開展經驗交流: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習成果的匯報與展示,然后由指導教師對實習成果進行評比與鑒定。在交流中不僅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交流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在實踐教學方面也會得到很多的啟示,彌補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后續實習的改進和完善,從而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此外,所有研究論文和規劃設計、經驗交流記錄等材料在每次實習后都應進行匯總,并建立起完備的數據庫,對連續、動態的資源予以保存,從而不斷促進課程實習的改革與發展。
一、環境生態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聯系不夠緊密,缺乏設計性和探究性的實習內容,很難實現不同課程、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和創新。另外,由于實踐教學周期短,教學模式也相對較單一,主要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來完成教學大綱中的實踐內容,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導致其在實踐過程中沒有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2.教學質量檢驗標準不能客觀地對學生的成績做出評定。目前,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局限于實習報告上的等級評定或分數量化,在實踐過程中都是以分組的形式來完成教學內容的,這樣同組內部分學生存在互相抄襲從而過關的可能性。
二、環境生態學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優化
1.增加城市生態監測實踐環節,豐富實習內容。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進一步增進學生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對城市環境的感性認識、發現城市環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進建議,需將環境生態學實踐內容與《城市環境學》和《環境污染生態學》相結合。除以前的城市生態系統的調查和認識外,還增加了生物修復技術(濕地生態系統)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布設相關的實習內容。通過實地考察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功能性生態濕地,使學生基本理解濕地的生態功能及對城市環境的服務功能,以及人工濕地凈化水體的機理;通過實地考察漢城湖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使學生了解水土流失的類型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針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特征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其布設方式。2.加強學生實踐主動性、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同樣它的解決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綜合性問題[3]。環境生態學實習中的野外實習目前主要是在安康市寧陜縣秦嶺火地塘試驗林場、祥裕國家森林公園、淳化縣仲山森林公園完成的。野外實習內容與《環境土壤學》《自然地理學》相聯系,突出生態實習的綜合性。對土壤剖面的觀測,使學生了解植物與土壤的關系,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認識植被的蓄水保土的原理;對秦嶺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帶性植物認識自然地理中的垂直帶譜分布規律。在實習之前,要求每位同學認真學習指導書,分組并制訂出詳細的實習方案,分工協作。在樣地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出當地草本群落樣方最小面積,以及通過自己的親自調查理解實習的目的;通過樣方調查,計算出群落密度、頻度、重要值,以及多樣性參數;通過對不同植被群落的光照強度以及各群落不同層面光照強度,得出群落分布與光照的關系。對植物群落的觀測,了解植物群落垂直結構的特征,以及進一步了解垂直結構在群落生態功能中的重要性。
三、構建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實踐組織環節,規范實踐教學過程
1.1課內實驗環節
環境科學專業普遍存在著實驗教學環節薄弱及不全面的現象,使得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或不配套,二者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造力較差。就以淮陰師范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為例,實驗課程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基礎性實驗,主要包括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四大基礎化學實驗;二是專業性實驗,主要包括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等實驗。
就基礎性實驗而言,在四大基礎化學實驗課程中,盡量多開一些與環境科學專業結合較為緊密的設計性實驗,適當增加環境專業相關儀器分析試驗學時,精簡無機元素化合物驗證性測定,減少重復性的有機合成實驗,幫助學生提高實驗主動性,從而為后續的專業實驗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就專業性實驗而言,實驗的設計與開設盡量具備典型性,盡量能囊括這一門課程的方方面面,精簡重復性的實驗,適當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探索性實驗,從而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另課內專業實驗的開設也盡量做到全面,既要包括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等實驗室操作的實驗,也要包括環境土壤學、環境生態學等野外操作的實驗。
1.2實習環節
實習環節主要包括專業見習及畢業實習兩部分。就專業見習而言,應避免以往亂看一氣的傳統,在兼顧全面的同時也應突出重點。應讓學生全面了解見習單位的組織結構、運行情況及廢水、廢氣、固廢等處理工藝流程,另需適當延長見習時間,從而使學生的切身體會更深刻,進一步可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就畢業實習而言,應摒棄學生自愿參與的方式,強制所有學生必須參加,并在實習結束之后要求學生寫一份詳細的實習報告,這樣才可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可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另可加強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以滿足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的要求,同時也可緩解校內資源匱乏的現狀。
1.3課程設計環節
課程設計設置的合理與全面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這一專業的認知深刻以及實踐教學的好壞與否。因此,在制定課程設計培養計劃時,應盡量做到合理與全面。不僅需開設環境工程設計課程,其他諸如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生態學等課程的課程設計也需開設。另各課程的課程設計內容也應具有代表性,如環境工程設計內容可偏向于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方面,而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設計內容可偏向環境影響報告表或報告書的編制等方面。
1.4畢業論文(設計)環節
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本科學歷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顯得至關重要。畢業論文(設計)可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一般由本專業或相近專業并具備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為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科研素養,畢業論文(設計)應注重以下環節:(1)選題。論文選題應集中在當前比較現實或前沿的環境問題上,可由導師出題,也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擬題目,并盡量做到“一生一題”,避免傳統“多生一題”的現象。(2)大綱及技術路線的制定。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確定后,可要求學生在2周時間內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獨立完成文獻綜述的撰寫,在與導師討論后擬定出論文大綱、制定出合理的論文技術路線。(3)論文的實施和撰寫。論文的實施和撰寫階段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遇到問題可與導師相互討論,導師也應嚴格控制,要求學生應有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避免學生出現剽竊、大面積引用、學術不端等現象的發生。
關鍵詞:地理科學 實踐教學 改革
1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課程的內涵
地理實踐性課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活動課程、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及按教學計劃規定的實驗課、野外實習等通過實踐方式實施教育教學的一類課程.地理活動課程是以綜合性信息和直接經驗為主要內容,以學生主體的學習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形式,以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及教學組織形式。活動課程不同于學科課程,它與學科課程相并列入高等院校課程計劃,并以其鮮明的社會實踐性、綜合性、尊重學生主體及個性等特征,來彌補傳統學科課程的不足與缺陷.地理研究性課題是近年來地理實踐教學中新增的內容,這類課題對學生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模擬地理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和親身實踐來獲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不是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探究未知世界,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方法。它主要強調學生對活動過程的體驗,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而不是獲得研究的結果.
2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實踐性教學中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性教學指地理實驗、實習、調查、考察等教學環節。據筆者調查了解,目前地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更多的是強調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自主的實踐能力。如地理實驗主要是一些驗證性的或熟悉儀器式的操作,在土壤氮、磷、鉀、有機質等的測定,氣象觀測,河流流量的測量等實踐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先講解原理、步驟、注意事項等內容,然后學生操作,學生完全按照老師的吩咐去做,最終得到老師預期的結果。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教師沿途滔滔不絕地講述地質構造、地貌類型、土壤與植被等情況,學生則忙碌于記筆記,回去后整理筆記做出實習報告。這樣的結果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能得到實質性的鍛煉。
2.2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問題探究
高等院校地理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書本知識講授,滿堂灌的現象。圍繞“講義(教材)”教師講、學生聽,考試考“講義(教材)”這一傳統教學模式還大量存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對書本知識的靜態的識記,對于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探究現實社會中的環境、資源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等問題的能力則明顯不強。因此,如何在理論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積極思考現實問題,如何廣泛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這是地理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3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課程的改革措施探討
3.1構建地理實踐課程的完整體系
要促進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就要從整體上對一個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科學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首先,要使畢業生具備一個合格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就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質教育,這些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安排主要體現在公共基礎課中,本文不作詳細探討。其次,一個地理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備地理專業特有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地理學科現在的發展狀況把課程分為三個大的模塊―――自然地理學和環境科學、人文和經濟地理學以及地理學的技術和方法,然后分別設置與各模塊相關的實習和實驗課程,再加上畢業前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以及師范類畢業生要參加的教育實習,構成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的完整體系。
3.2修訂教學計劃,調整實踐教學內容
地理科學專業是對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的專業,其教學計劃的內容應在增加實踐教學課時的同時,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地理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具體體現為土壤學、環境學課中的實驗室教學實驗,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地理、地質學的野外實習,地球概論、氣象氣候學的校外實習,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的區域地理實習,GIS、遙感概論的軟件實習,以及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校內校外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這些實習內容的安排要兼顧到系統性和階段性,由簡單到復雜,方式上由開始以老師指導為主到最后以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為主等。現代社會的地理教師需要具備強硬的業務能力,因此在校期間在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時,應在每個年級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階段的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開展。此外,還可以通過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增強師范生的交往溝通能力、活動能力、組織能力。
3.3搞好實習基地,創新管理體制
要搞好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創新管理體制。要及時完善地理實踐課程所需的實驗室和實驗器材,保證實驗器材的數量和質量,創造良好的實驗教學條件。野外實習是實踐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建設穩定的地理野外實習基地,有利于野外實習的順利開展和實習效率的提高。另外,要創新實踐課程的管理體制,使有限的時間和實習經費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提高實踐課程的實施效率。
4結 語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改革實踐教學,改變了學生長期以來被動、刻板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大增。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密切關注本專業本學科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教學理論,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互相促進的新型師生關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對營造素質教育的環境以及創建學校創新教育體系都有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4-0222-03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是培養地學類專業學生的野外實踐能力、科研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天然實驗室,同時是地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地學類專業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實施地理類專業素質教育的必要過程。其中,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是培養地學基礎研究與教學人才的重要措施和載體,其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地學類基礎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內涵。科學合理的實習模式以及與之相應的實習內容是提高實習效果的重要方面。
連云港市區位條件非常優越,位于我國萬里海疆的中部,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達江淮,與日本及朝鮮半島隔海相望。作為我國沿海十四個開放城市之一的連云港市背陸面海,對內通過隴海鐵路聯結十一個省區,對外通航五大洲,其優越的區位條件是開展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良好場所。位置理想,交通便利,橫貫我國中部的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從中原地區一直伸展至海濱碼頭前沿,交通便利,有利于本科實踐教學的進行。早在20世紀70年代,河南大學地理系地理科學專業的多門課程就一直在連云港地區進行野外實踐教學。該區交通和食宿條件比較便利,實習地域范圍適當,是高校開展自然地理學野外實踐教學的理想地區。
一、連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基地的自然要素特點
連云港地區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都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自然景觀表現出鮮明的過渡性和多樣性,實習內容具有基礎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建設實習基地的自然和區位優勢。
在地質和地貌方面,連云港地區地處華北地帶的南緣,屬于蘇魯地壘的一部分。基巖主要是古老的片巖、片麻巖和混合巖。在很長的地質時期,云臺山一直處于斷塊抬升狀態。經過多次地殼運動,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形成的地貌類型也復雜多樣,可分為構造剝蝕山地、沖積-海積平原和復合型海岸三大類型。江蘇省境內的最高峰——海拔625.3米高的云臺山就是第四紀新構造運動的典型產物。
在氣候方面,本區處于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屬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海洋性氣候,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特征,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海岸帶氣候特征顯著;各類氣候資源豐富、氣象災害多發;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較為顯著,局地氣候類型多樣、特征明顯。
在水文方面,連云港地區在海洋水文和陸地水文方面特征都較為明顯。本區附近是海州灣的淺灘,水深和周圍地形都不利于波浪的發展。附近海區屬正規半日潮,潮流方向在漲落過程中為逆時針方向旋轉流,潮汐和波浪對海岸地貌影響較大。適宜的海洋水文特征適合開展海洋養殖。本區域中、小型水庫數量較多。
在植被方面,連云港地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中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南部。本區能適宜多種植物生長,使得組成本區植被的植物種類相當豐富。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植物種類1700余個,其中藥物資源就有1190種,是江蘇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庫,每年都吸引了許多科研單位、專家學者來此考察研究。
在土壤方面,土壤狀況復雜,自西向東在由砂頁巖及變質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區分布著棕壤;而后在丘陵崗地間的低平部位,分布著由湖相沉積物形成的黑土,局部水源充足,經長期淹水灌溉、耕作,形成多種類型水稻土。繼續向東延伸至濱海平原低地,可見到濱海鹽土,接近海涂,緩緩傾斜的海灘上分布著潮間鹽土。
連云港地區的人文景觀和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千百年來的古建筑、古遺址、古石刻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的名著文化遍布。典型的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的風景資源就有二大類,六中類,二十五小類。此外,獨特的神話和民間傳說,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風貌。濃郁的自然風光與燦爛的歷史文化,奇異的山水特色與多彩的神話傳說,山石、海景、古跡、神話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觀賞、游覽和人文科學研究價值。
所以在該地區開展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綜合實習,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夠培養學生對自然資源條件調查與環境資源考察的能力,最終達到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專業素質的目標。此外,實習地域范圍適當、交通便利,適于野外教學的組織。
二、連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
經過在連云港地區的長期野外實踐教學活動,不斷積淀、完善,目前,我們已形成了一套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為目標的教學實踐內容。實習內容包括:
1.連云港地區的墟溝西大堤、海濱公園、港務公司碼頭、連島、宿城船山飛瀑、宿城水庫、黃窩閭山水庫、漁灣、花果山等地點的綜合實習。
2.自然地理要素的識別及分析。對實習基地區域性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進行監測和識別,探討它們的特點、形成原因及演變規律。
3.在識別各自然地要素的基礎上,分析實習基地區域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綜合性特點的認識。同時,通過對不同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觀察和分析,比較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
4.區域人文、社會、經濟發展的調研。對區域交通布局、旅游規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農業發展、經濟建設等人文社會問題進行考察。
5.結合人文、經濟要素,探討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協調人地關系的途徑,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連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野外實習是學生專業培養過程中重要的課程,通過實地參觀、野外實驗、教師指導等途徑可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親自參加野外調查,一方面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另一方面培養自身的野外工作能力,為自身發展和解決區域發展中面對的問題打下基礎。總結以往的實習經驗,學生要達到實習目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
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開展野外實習的基礎,課堂學習是主要的途徑。在連云港專業實習中,涉及地質學、地貌學、氣候氣象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都是地理學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內容豐富,學習任務重。除了平時的課堂學習,到圖書館查相關書籍和在期刊雜志上閱讀相關文章,在主動的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養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參與到理論學習中,由被動的老師講解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解決遇到問題的學習方式。
(二)充足的前期準備
本科生在實習中一般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野外工作。有關野外工作的過程、指標選取和計算都是老師設定好的,而有關開展工作的目的、調查區選擇和要得到什么樣的結果等具體工作無法較清楚涉及。因此,在開展野外工作前,教師要把實驗內容和目的地的相關情況要提前給學生講清楚,認真學習實習手冊的內容和實驗項目。對實驗內容開展的目的、意義、工作過程、指標計算、結果整理、樣地選取等整個過程要熟悉,對不懂的內容,親自查資料,涉及實驗方案,學生要做足準備。在實驗中用到的小儀器、工具、記錄表格要親自準備,每個學生都要參與一部分工作,老師可在這一過程中給予指導,把每個學生的野外實踐能力調動起來。
野外工作會面臨很多問題,既有危險也有樂趣,教師要真實的告知每一個學生所能遇到的問題,所帶物品盡量是實習中需要的,背包不能過重,途中生病用到的備用藥品、著裝要合適、住宿吃飯要統一、要有集體行動意識等。
(三)積極參與野外實驗
野外實驗是實習的核心內容,涉及地質、地貌、生態、水文、土壤、氣候等方面的實地調查。參與連云港實習的學生數量較多,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同時開展調查,如在地表植被和土壤調查和取樣中,涉及樣方的設置、植被調查、樣品取樣、樣品保存、現場調查指標等內容,選取有代表性的不同的樣地進行樣方、樣帶的調查,不同樣地調查的植物種類、種群性質、土壤性質不同,調查也會存在差異。在氣象氣候方面,利用常用的便攜式儀器,如通風干濕表、便攜式多要素氣象儀進行局地小氣候的觀測。
(四)數據整理與分析
野外調查的數據一定要整理并分析結果,可以在每日實習結束后在駐地進行,或者返校后進行。通過實際調查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學生能熟悉開展野外工作的整個過程。調查結果反映出的信息是否與最初設計的目標一致,通過對比也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野外調查數據的整理,并爭取在雜志上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這也是檢驗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有效的途徑。
(五)撰寫實驗報告
撰寫實驗報告是實習工作的最后環節,是學生實習工作的總結和升華。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尤其是要避免部分學生,抄襲實習書的現象或者相互抄襲的現象;實習成績除了依據實習報告,還須結合實習期間的表現。通過總結整個的實習過程,總結不足,對今后的進一步的學習深造和野外工作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
今后一個時期,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地學類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需要對傳統的自然地理進行野外實習的模式進行了改革,逐步試行新的地理實習模式;使學生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能夠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概念、理論具體化和形象化,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地理思維能力,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使學生掌握必備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創新思維習慣,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使之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眾多高校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土地科學、地理科學等,甚至測繪工程類專業得到開設,促進了相關專業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的科學認識。①由于高校性質的差異,如綜合性高校、師范類高校、農林類高校及地礦類高校等,自然地理學課程在開設過程中,教授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②③受到高校自身發展過程的影響,對于自然地理學教學歷史較長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更為豐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實驗教學等得到更多的應用。④
作者所在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以測繪學為基礎,先后開設地理信息科學(原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和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目前,以上4個專業均開設自然地理學課程,但課程性質在專業間存在的差異,課程教學學時也存在差異。比如測繪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32學時、地理信息科學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48學時。
針對測繪類和地理類專業中自然地理學課程性質、教學學時的差異,作者認為,測繪類專業與地理類專業應該在教學內容與教材選擇及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開展差異化教學。
1 教學內容與教材建設
1.1 教學內容的差異化
自然地理學課程覆蓋內容較廣,教學內容較多,涉及到地球表層的諸多要素,如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依據教學學時,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專業涉及內容需要有所側重,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等地理類專業來說,自然地理學是專業基礎課,考慮到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內容多與地理相關,在該兩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涉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內容均進行詳細的講解。對于作者所在的礦業類高校而言,地理類學生畢業后就業傾向于測繪類、地礦類、土地類。據此,教學內容中地質、地貌內容需要重點講述,有必要單獨開設地質、地貌概況類課程,滿足學生未來就業及進一步學習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論外,在實際應用及生產方面,側重于資源環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態學)教學內容也應該加以重視,增強學生水文學原理、土壤學、生態學的相關知識與內容,有利于學生未來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方面的基礎理論應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來說,自然地理學課程是該專業的重要基礎,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學習,為之后的相關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48個學時的教學,明顯不能滿足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在實驗教學方面的欠缺,應將自然地理學教學學時提高到80個學時左右,待實驗教學條件滿足后,增加實驗教學內容,使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與實驗教學超過100學時。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從就業來說,作者所在高校傾向于計算機編程技術、測繪、土地規劃等方向,除編程技術為特色外,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就業方向較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培養學生側重于技術方面,對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則以強度適中為主。雖然自然地理學課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但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相比,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的依賴較輕。故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內容要詳細講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思想及軟硬件等內容,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相結合,增加學生地理信息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的關系認識,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及就業方向的認識。但是,就目前教學學時來說,學時偏少,可以提高到64個學時左右,增強自然地理學的基礎理論教學及部分實驗教學內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學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內容達到80個課時以上。
測繪工程和遙感技術與應用是測繪類專業,但遙感技術與應用專業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基礎理論依賴性要高于測繪工程專業。盡管二者的教學均為32學時,但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應該有所差異。考慮到測繪工程專業的就業多集中于工程部門,野外實踐較多,在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傾向于地質、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學內容,氣候和植被方面內容適中,土壤內容較少。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講授內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使學生最大的掌握專業相關的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遙感技術與應用與測繪工程專業均為工科專業,就業初步定位攝影測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對自然地理學課程基礎理論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結合遙感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景,該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地質、地貌、植被、土壤內容應該側重,水文、氣候內容適中,考慮到僅有32個教學學時,根據該專業的就業方向,又設定地貌、植被為重點講授內容,地質、土壤次之,水文、氣候最少。盡管測繪工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從之前的16學時增加到了現在的32學時,但32個學時的教學學時也是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將測繪工程和遙感技術與應用兩個專業的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提高到48學時更能滿足教學學時的需求。
綜上,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二者皆為地理類專業,但在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不同。前者需要將自然地理學各要素深入講解,使學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與解釋地理現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將計算機、地理信息技術引入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促進技術與理論的結合,拓寬學生的專業范圍。測繪類專業中測繪工程專業應側重于地貌、地質、水文方面的教學內容,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側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學內容。同時,以上4個專業均需增加理論教學課時才能滿足自然地理的教學需求,待實驗教學條件滿足時,也需要增加實驗課程教學學時。
1.2 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學科和專業建設中的重要內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教材使用過王建教授主編的《現代自然地理學》、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以及吳成基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以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教材為主,該教材已經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學本科教學中的經典教材,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易于理解與學習,是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教材,應用范圍較廣。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教材,對于開展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差異化教學來說,仍需要進行適合相關專業的自然地理學教材建設。具體建設可以結合上述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增減。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材需要增加實驗教材和實踐教材,理論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學即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與自然地理學的相關教學內容,實驗和實踐教材內容可以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相似,但側重于自然地理學的計算機應用方面;測繪工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材以地質、地貌和水文內容為主,精簡原有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內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材中,選擇野外實驗和實踐內容,作為該專業的實驗與實踐課程內容;遙感技術與應用自然地理學教材建設應以地貌和植被為主,擴充二者的內容,精簡其他內容,增加自然地理學與遙感的結合內容,實驗和實踐教學教材也可選擇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材的部分進行學習。
綜上,教材的差異化建設,能夠促進學生對教材本身的關注,亦作為后續專業主干課程學習提供幫助。
2 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包括諸多環節,其中最主要的為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其中實踐教學是重要環節。⑥課堂理論教學環節在上文已述,主要是進行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各專業自身特點,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實驗教學過程因實驗室還在建設過程中并未開設,是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的一個損失。我校自然地理學實踐課程環節主要放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進行為期2周的野外實踐學習,包括溶洞地質、滑坡和崩落、地壘與地塹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環境、土壤侵蝕監測等實踐內容,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開設后,相關實踐環節內容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僅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有設置,其它專業均為其專業實習,如土地調查實習、工程測量、地形測量實習等。這里主要討論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實踐環節建設,其它專業涉及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內容均可參照。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環節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重要的學習過程,是其它課程學習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契合點。就目前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環節而言,實踐環節時間較少,僅2周時間。考慮到實習過程主要在陜西省境內,去掉周末,僅剩10天時間,對于諸多自然地理學要素的實踐學習而言,顯然實踐環節安排時間太短,可考慮增加到3周。目前實習內容以地貌實習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壘與地塹等內容,植被、土壤、水文、氣候方面的實踐環節較少。結合實驗室建設內容,土壤、氣候實踐環節內容可以融合起來,植被環節實習與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實習相結合,水文與土壤侵蝕監測相結合。可考慮將實踐環節增至3周時間,學生可供實踐的時間為15天,地貌實習4~5天,人文實習1~2天,土壤、氣候環節1~2天,水文、土壤侵蝕監測內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內實踐理論教學時間,以及1~2天的實習報告寫作時間,構成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環節內容。
3 結語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學科重要的基礎課程,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與改革關系到眾(下轉第99頁)(上接第79頁)多本科學生基礎知識學習過程,應當結合眾多教學工作者的建議和意見,形成較為成熟的、完善的差異化教學過程,形成適合多種專業自身特點的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內容。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應用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野外實習基地信息化建設研究(JG14033)”
注釋
① 戴仕寶,王崠.基于不同授課對象的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滁州學院學報,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測繪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改體系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5):85-88.
③ 黎遺業.高師自然地理學學科課程教學研究[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5(2):86-8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221-02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1]。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恢復與治理需求不斷提升,人才的稀缺程度逐漸明顯。我國在培養生態學專業人才的力度上盡管在逐步加強,但理論講授重于野外實踐的問題是各大高校在生態學教學中存在的通病,往往形成培養三四年的人才一進入實踐工作則百無一用的尷尬局面。在此形勢下,國內很多專家學者開始探討生態學教學改革問題,研究如何強化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的措施,并提出了很多良策[2,5]。但是,在具體操作中成效并不顯著,野外實踐教學的窘境并沒有得到改善。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了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諸多問題之所在,并提出應對策略。
1 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大多數高校而言,建設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基地不過是在某森林公園、旅游景區掛個牌子,有條件的也許能夠有一片“自留山”進行一些簡單的建設。但這些舉措對于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而言實在是捉襟見肘。野外實踐教學是生態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所在。一個功能完備、條件適合的教學基地將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實習氛圍,提供堅實的野外實踐教學物資基礎,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湖北民族學院在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上雖然擁有“鄂西林海”的廣闊資源,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好的長期固定的實習基地。
1.2師資力量不足,管理水平難度大。作為一個傳統學科,加之全社會生態意識的提升,理論上而言生態學不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但現實確是如此,湖北民族學院的生態學專業教師不過五六人,具有深厚造詣的也許就是獨秀一枝,況且,能夠將理論真正聯系到實際開展好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求的是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實踐操作,因此不能不意識到師資力量不足是制約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開展的重要因素。
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不是一對一的輔導,而是在荒郊野外進行的群體性工作。這就把教師又推向了管理者的崗位,而且是一個專家型的管理者崗位。每次實習,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七八十人,就算專業老師全體出動,也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管理之難可想而知。
1.3學生內需不足,主動意識不夠。教學是一個學生和老師相呼應的過程,要改變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的窘境,只靠學校和老師來改變顯然是不行的,學生恰恰是關鍵。而現在的學生,整體上而言是浮躁的,組織紀律性散漫。加之現在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拈輕怕重,承受不了野外實踐的辛苦,更沒有足夠的主動意識去配合老師的野外實踐教學。也有人說,現在的學生是茫然的一代,不知道過去干了些什么,現在在干什么,將來要干什么。他們生態學知識的學習可能只限于課程的過關,出于應付式的學習。并沒有求知若渴的心態對待生態學知識的學習,加之上述提到的吃不了苦,可能最終對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的態度不僅不是積極的,反而是反感的。這就必然致使教學質量下降,成效不顯著。
1.4教學質量檢驗標準不科學。學校要評價教師的授課質量,老師要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都必然有一套較為規范的評價體系。但就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而言,都是剛性的、指標性的檢驗。學校注重的也許只是出勤、課時、經費等,老師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局限于實驗報告上的等級評定或分數量化。這就給應付式的教和學以溫床,老師可以輕松過關,學生可以通過馬而虎之的抄過關。
如上述分析,生態學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如何以人性化的措施解決當前的一些困境,實現培養生態學專業實用人才的目的,提升生態學教學質量是關鍵。
2 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2.1野外實踐教學目標人性化改革。野外實踐教學中科學研究的成分應該少一點,重點在于教會學生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知識去認識、解決、恢復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在開展野外實踐教學時應當把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準確、科學地運用生態學知識上,注重實踐操作上的過關,體現出人性化。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以一種愉悅的心情掌握原理,應用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如果可行的話,可以考慮免除實習報告的寫作。
2.2野外實踐教學籌備工作人性化改革。野外實踐教學畢竟不同于課堂室內教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可控性,而大多高校都沒有開設野外實踐教學相關知識講授的專業課程。當然,具體課程實習中,教師會有一些野外實踐教學準備工作的叮囑,但遠遠不足以應對野外實踐的復雜環境。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教師對實習場地情況的現場查勘,提出具體的籌備工作內容。例如:穿著規范:鞋子應當規范為運動鞋、球鞋等便于行走、爬坡的鞋子,嚴禁穿高跟鞋、涼鞋;衣服應當規范為長筒褲、長袖衫等具有保護功能的衣服,嚴禁穿裙子、短褲、短袖衫等;帽子應當規范為草帽、帆布帽等遮蓋能力強的帽子,嚴禁戴網帽、裝飾帽等。飲食規范:飲用水由學生自備礦泉水、純凈水,嚴禁在實習場地引用坑塘水、山泉水;食物由學生自備面包、餅干等即食性食品。藥用物品:應當要求學生自備一些防蚊蟲的藥品、防過敏的藥品,最好是學校能夠統一配備醫藥箱用于急救。
2.3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人性化改革。野外實踐教學也是要注重教學,并不是要標新立異地做出什么驚人之舉,選擇代表性的地域作為基地即可,并不一定要在荒蕪的原始地帶。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臨近城區的林地建設一個規范的教學基地。以湖北民族學院為例,完全可以選擇望城坡、銅盆水等林場結合一些地方資源加大教學基地建設。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配套住宿、飲食、醫療急救等設施設備,做一些防護、圍欄等安防設施,讓學生無顧慮地開展實習。當然,這可能涉及到一些硬件設施的投入,但筆者認為現在的高校都具備一定的投入能力。
2.4師資力量配套人性化改革。師資力量是衡量一所學校教學水平的基本要素。就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而言,如果單純局限在生態學專業教師范圍內,尚不能滿足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的需要。筆者認為應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師資力量的整合,跳出單純的生態學專業教師框架。在實踐教學的授課上以生態學專業教師為主,輔以樹木學、動物學、微生物學、土壤學等專業教師,豐富教學內容,充實管理隊伍。
野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艱苦奮斗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是一項基礎性、技能性和綜合性的訓練,是生態學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是學生掌握生態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將生態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步驟,尤其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以上,僅是個人對開展野外實踐教學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對于這一課題的研究和探討還將繼續進行。
參考文獻:
[1]孫儒泳,李慶芬,牛翠娟,等.基礎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艾訓儒,姚蘭,王柏泉.基礎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102-104.
[3]王育鵬,張震,歐紅梅,等.生態學專業課程教學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1):138-139.
[4]秦鐘,章家恩,趙本良,等.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實施探討[J].廣東農業科學,2011,(7):197-200.
[5]吳永波.農林院校森林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0,28(2):43-45.
[6]楊曉菁,顧延生,葛繼穩.“普通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地質教育,2009,(4):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