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07 23:18: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年級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八年級教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1:眼球附屬物的結構和功能;

2:眼球的主要結構和功能;

3:掌握視覺的形成;

4:耳的基本結構及各自的功能;

5:聽覺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出眼球的附屬結構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結構以及與視覺形成的關系;

2:描述近視與遠視的形成和矯正的方法,舉例說出用眼衛生的重要性;

3:描述耳的結構和功能,說明聽覺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收集的資料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以及進行探究活動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教學難點:

探究近視形成的原因;

三、資料準備:

課本,雙色筆 四、學習過程: 環節一:導入:切入主題;第2節 人體對信息的感知

男同學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在足球場上,通過觀察判斷足球的飛行路線,進行巧妙合理的傳接與配合。而場外的教練員則通過大聲的呼叫,指揮球員跑動換位,以保持球隊合理的攻防陣型。那么,同學們想一想,球場上的運動員是通過身體的哪些器官獲取信息的?

設計意圖:點入主題,點出通過哪些器官獲取信息的?從而提出眼和耳朵!

環節二:眼是人體觀察事物獲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視覺的重要器官;那么眼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呢?

眼球的結構示意圖

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內。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一、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

1、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余5/6為白色的鞏膜,兩者移行處為角鞏膜緣。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前面的曲率半徑為7.8mm,后面約6.8mm,屈光率相當于+43D的鏡片。

角膜分為:

a、上皮細胞層:此層再生能力強,破損修復后不遺留痕跡;

b、前彈力層:損傷后不能再生;?

c、實質層:在光學系統上具有重要意義;

d、后彈力層:損傷后可迅速再生;

e、內皮細胞層:具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損不能再生。

角膜無血管,由淚液、房水、周圍血管以及神經支提供營養;角膜表面從大氣得氧;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

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并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

鞏膜為致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前面與角膜,后面與視神經硬膜相連。

鞏膜包括表層鞏膜、鞏膜實質和棕黑層。

人耳結構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在聲音從自然環境中傳送至人類大腦的過程中,人耳的三個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從人體外部看見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對稱地位于頭兩側,主要結構為軟骨。耳廓具有兩種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來物體以保護外耳道和鼓膜,還能起到從自然環境中收集聲音并導入外耳道的作用。將手作杯狀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聲音,所以這時你聽所到的聲音會感覺更響。當聲音向鼓膜傳送時,外耳道能使聲音增強,此外,外耳道具有保護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彎曲形狀使異物很難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聹也能阻止進入耳道的小物體觸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長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環境,保持耳道溫暖濕潤,能使外部環境不影響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軟骨組成。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聽骨鏈組成。聽骨鏈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懸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聲波傳送到內耳。聲音以聲波方式經外耳道振動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為珍珠白色,振動的空氣粒子產生的壓力變化使鼓膜振動,從而使聲能通過中耳結構轉換成機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動使聽骨鏈作活塞狀移動,鼓膜表面積比鐙骨足板大好幾倍,聲能在此處放大并傳輸到中耳。由于表面積的差異,鼓膜接收到的聲波就集中到較小的空間,聲波在從鼓膜傳到前庭窗的能量轉換過程中,聽小骨使得聲音的強度增加了30分貝。為了使鼓膜有效地傳輸聲音,必須使鼓幕布人外兩側的壓力一致。當中耳腔內的壓力與體外大氣壓的變化相同時,鼓膜才能正常的發揮作用。耳咽管連通了中耳腔與口腔,這種自然的生理結構起到平衡內外壓力的作用。

(三)內耳

內耳的結構不容易分離出來,它是位于顳骨巖部內的一系列管道腔,我們可以把內耳看成三個獨立的結構: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前庭是卵圓窗內微小的、不規則開關的空腔,是半規管、鐙骨足板、耳蝸的匯合處。半規管可以感知各個方向的運動,起到調節身體平衡的作用。耳蝸是被顱骨所包圍的象蝸牛一樣的結構,內耳在此將中耳傳來的機械能轉換成神經電沖動傳送到大腦。為了便于理解耳蝸的功能,我們用來顯示鐙骨足板與耳蝸的前庭窗的連接。耳蝸內充滿著液體并被基底膜所隔開,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這是收集神經電脈沖的結構,耳蝸橫斷面顯示了螺旋器的構造。當鐙骨足板在前庭窗處前后運動時,耳蝸內的液體也隨著移動。耳蝸液體的來回運動導致基底膜發生位移,基底膜的運動使包埋在覆膜內的毛細胞纖毛彎曲,而毛細胞與聽神經纖維末梢相連接,當毛細胞彎曲時神經纖維就向聽覺中樞傳送電脈沖,大腦接收到這種電脈沖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2、前置作業準備時的疑難解決了嗎?

看了八年級上冊生物人體對信息的感知教案的人還看:

1.初二上冊生物《動物的生殖》測試試題

2.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3.初二生物教學計劃

篇(2)

理清情節結構,學習精巧的構思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說、議領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習重點:

理解小說通過對比描寫表現人物截然不同的心靈,領悟人生哲理。

學習難點:

學習巧妙的構思,品味精煉、含蓄的語言。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展示人物美好心靈的故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教學目標

1.導入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人的眼睛可以看出心靈的美與丑,善與惡。本節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泰格特的小小說《窗》,看看作者是如何透過“窗”來揭示人的心靈的。

2.(幻燈片)揭示目標

①理清情節結構,學習精巧的構思方法

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一讀課文,運用工具書,弄清生字詞的音、形、意

1.(出示幻燈片)

俯瞰 一泓 斑斕 爭奇斗妍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栩栩如生 不得而知 充塞 紋絲不動 氣喘吁吁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查工具書

3.指名朗讀詞語,注音,釋義

三、二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切入:故事發生在哪兒?(一間病房)病房的環境怎樣?

2.病房里有幾個病人?他們有何共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回答,師板書:靠窗口的病人不靠窗口的病人)

3.那么在這簡陋的病房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呢?準備三分鐘,指名復述課文。

四、三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提問導入:靠窗口的病人每天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呢?(為同伴描述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

(2)窗外的景色怎么樣呢?課文第4、5兩段進行了詳細的描寫。

(3)指名朗讀第4、5兩段,回答

(4)靠窗口的病人為同伴描述的“窗外美景”是真的嗎?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由此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5)指名回答,教師小結

(6)教師板書: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2.分析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切入語:靠窗口的病人描述得是栩栩如生,不靠窗口的病人聽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不靠窗口的病人的思想發生了轉變,由“享受”轉變為“困擾”。作者對他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寫?

(2)快速朗讀第6~12段,用“_____”畫出心理描寫的句子,用“ ”畫出神態描寫的句子。

(3)不靠窗口的病人被什么所困擾呢?第6段的“想法”在文中具體指什么內容?實際是指什么?

(4)“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因為他的自私心理)

(5)神態描寫主要寫了他的哪個部位?(眼睛)

(6)“紋絲不動”“仍然盯著天花板”,刻畫出此人什么形象?

(7)教師明確,板書:自私丑惡、冷酷無情

(8)不靠窗口的病人可謂是不擇手段地挪到了靠窗口的那張床上,終于可以一覽窗外的美麗世界,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呢?(光禿禿的一堵墻)

(9)為什么同是在一個位置觀看,一位病人看到了豐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禿禿的墻呢?(討論)

(10)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五、四讀課文,欣賞藝術特色

1.這篇小說是圍繞什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2.文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刻畫兩個人心靈的不同的

3.這篇小小說語言精練、含蓄,從文中找出體現這些特點的地方,談談看法

六、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以“窗”為話題,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文章透過“窗”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靈,在生活中,我們還能由“窗”聯想到哪些呢?

2.結合以上學生展開的想象和聯想,結合自己所熟知的名人故事,談談人生的價值

3.教師小結

是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個人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那么,我們“窗”外的生活才會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業

小說的結尾戛然而止,請你發揮想象力,續寫一段情節。看看哪位同學寫得既有創意,又切合小說的中心意思。

附:

1.板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杠桿平衡條件》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十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對使杠桿平衡的條件進行探究。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杠桿的相關知識,知道了什么是杠桿, 理解了杠桿的五個要素, 本節課將要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究杠 桿平衡條件。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復習什么是杠桿以及杠桿的五個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3)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4)能初步運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來分析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小實驗來體驗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2)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猜想杠桿平衡的條件,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 和交流,自主實驗并共同分析實驗數據來獲得結論,學生通過課堂活動初 步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學生通過嘗試在分析數據并獲得結論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分析 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探究激發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初步養 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認真踏實的學習習慣。(2) 學生通過猜想、談論、實踐,逐步養成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以及與人協作,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

三、重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四、難點:根據實驗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五、教具儀器:

測力計、鉤碼、帶有刻度的杠桿、鐵架臺等 。

六、教法:

采用科學探究實驗的七個要素的探究方法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 師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總結反思實驗。

七、教學過程

1.[引入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杠桿和支點, 我可以撬動地球。 ” [設疑 ]: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 ? 你認為這可能嗎?杠桿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2、提出問題

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個蹺蹺板, 同學們小時候 都玩過蹺蹺板嗎?那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能玩蹺蹺板嗎?

現在我用一個大鉤碼表示大人和一個小鉤碼表示小孩,我先將小的鉤 碼放到蹺蹺板上,大家 可 以看到蹺蹺板的一端翹起了。那么我要怎樣放這個 大的鉤碼,才能使得這個蹺蹺板平衡呢?有沒有同學想要上來嘗試一下? (請學生上講臺將蹺蹺板調平衡)

此時蹺蹺板處在平衡狀態的, 那么什么是杠桿平衡呢? (當杠桿動力和阻 力作用下保持靜止時,杠桿就處于平衡狀態。 )

根據我們所學習的杠桿定義的知識,同學們認為是不是可以把這個蹺蹺 板看作是杠桿呢?

 (1) . 改變杠桿上鉤碼位置,觀察是什么因素使杠 桿失去平衡呢?學生討論回答。

 (2) . 在杠桿一端增加一個鉤碼,觀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桿失去平衡呢?學生討論回答。通過這個小游戲,我們又可以杠桿平衡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力F 1、阻力F 2、動力臂 L 1和阻力臂 L 3、猜想與假設

現在我想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動力F 1、阻力F 2、動力臂L 1和阻力臂L 2之間要滿足什么關系,才能使杠桿平衡。

教師提問,學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 1=F2+L2 F1-L 1=F2-L 2

F 1×L 2=F2×L 1

F 1/L1=F2/L2等

我們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學們可以在實驗中,自己得出結論,究竟 哪一個猜想才是正確的。

F1+L 1=F2+L2成立嗎?F1-L 1=F2-L 2呢?單位不一樣不能相加減,故排除;

4、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在實驗中我們需要測量那些物理量?(動力F 1、阻力F 2、動力臂L 1和阻力臂L 2)把這四個數據測出來,就可以得到他們之間的關系了是嗎?測量 這些物理量我們需要那些器材呢?(彈簧秤、鉤碼、鐵架臺、杠桿) 怎樣測量這些數據?(學生討論后回答)

為什么要實驗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兩個杠桿的作圖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處是便于讀出力臂。

天平怎么調節平衡的?(左沉右調、右沉左調)那我們杠桿調節平衡螺 母和天平一樣,左高向左調、右高向右調。

5、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好,現在我們已經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們現在統一把支點右 側的鉤碼作用于杠桿上的力(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當作動力 F1,把支點 左側的鉤碼作用于杠桿上的力當作阻力 F2。 接下來抽同學為代表做實驗, 根據我提供的實驗器材,操作并記錄數據,并進行適當的糾正。

一組數據夠嗎? (多次實驗)多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完成實驗后 請各組匯總實 驗數據,填寫實驗報告 。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收集幾組數據與學生共同驗證猜想

6現在請同學們對自己的實驗數據表格進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選派一 名代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杠桿在平衡時應滿足的條件是什么? 我們通過最初的猜想與假設,到自己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然后通過實驗 與數據收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要使杠桿平衡,必需滿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 1=F2×L 2)

7、評估

實驗做完了,大家能從上面的實驗中得到那些因素會造成誤差嗎? 杠桿是否真的在水平位置平衡了。不然,得出的數據都是不準確的。大 家反思一下剛才的實驗,每個小組得出的數據準確嗎?如果不夠準確,是 不是由于沒有嚴格按照步驟和要求來做呢?

篇(4)

重難點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圖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基礎上的拓廣和發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況,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對應邊和對應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在找對應邊及對應角時常常出現錯誤.

教法建議

1.從知識的邏輯體系出發,在知識的引入時可考慮先給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給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2.在知識的引入上,可以從生活實例的角度出發,在生活中找幾個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礎上給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識的引入上,還可以從知識的建構模式入手,給出幾組圖形,告訴學生這幾組圖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學生研究這些圖形的邊角關系,從而得到對相似三角形的本質認識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鞏固中,應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適當給出或由學生舉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過程中,要注意給出不同層次的圖形,要求學生從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學生的參與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6.在本節內容中對應邊及對應角的尋找學生常常出現混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由淺入深的一系列題組由學生尋找其中的對應邊或對應角,并說明根據,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預備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3.通過預備定理的條件所構成的圖形的三種情況,教給學生對一致性問題的思考方法.

4.通過學習,培養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辯證法觀點.

二、教學設計

類比學習、探索發現.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預備定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加深對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質的認識.

2.教學難點:是相似比的概念及找對應邊.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狀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也和對應角有什么關系?

【講解新課】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質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狀”,它們的大小不一定相等,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區別.為加深學生對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質的認識,教學時可預先準備幾對相似三角形,讓學生觀察或測量對應元素的關系,然后直觀地得出:兩個三角形形狀相同,就是他們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

定義: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號“∽”,讀作:“相似于”,記作:∽,如圖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性質).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傳遞性(性質).

注:在證兩個三角形相似時,通常把表示對應頂點的字母寫在對應位置上.

思考問題:(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嗎?所有等邊三角形呢?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嗎?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對應邊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數).

注:①兩個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順序性.

如果與的相似比是K,那么與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為1,這也說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預備定理:平行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如圖所示.

教材通過探討的方法,根據題設中有平行線的條件,結合5.2節例6定理的結論,再根據三角形的定義,從而得出了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的結論,這里要強調的是:

(1)本定理的導出不僅讓學生復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定義,而且為后面的證明打下了基礎,它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2)由本定理的題設所構成的三角形有三種可能,除教材中兩種情況外還有如左圖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BC截兩邊所得,其中,本質上與右圖是一致的.

(3)根據兩個三角形相似寫對應邊的比例式時,每個比的前項是同一個三角形的三邊,而比的后項是另一個三角形的三條對應邊,它們的位置不能寫錯,作題時務必要認真仔細,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現的錯誤,如出現錯誤,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

(4)根據兩個三角形相似寫對應邊的比例式時,還應給學生強調,這兩個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對的邊就是對應邊,對應邊應寫在對應位置.

(5)建議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語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線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結】

1.本節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確理解相似比的概念,為以后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打下基礎.

篇(5)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電磁繼電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2.

了解電鈴、電話、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記錄。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電磁繼電器的結構,理解其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積極參與實踐探索的精神,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品質。

重點

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

難點

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問:電磁鐵的組成?

展示:常見的電磁鐵

問:說說電磁鐵的的優點?

講述:既然電磁鐵有這么多的優點,那么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電磁鐵。

學生回答:螺線管和鐵芯組成。

觀察圖片,聯想實際生活中的電磁鐵。

回答:(1)磁性的有無可以通過電流的有無控制。

(2)磁場的方向可以通過電流的方向控制

(3)磁性的強弱可以由電流的大小、線圈匝數的多少控制。

問題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講述:生活中很多物品用到了電磁鐵,根據他們不同的作用,我們分成了以下幾類。

首先了解一下:電磁繼電器,是由電磁鐵控制的自動開關。

讀圖說說電磁繼電器的結構。

電磁繼電器的特點?

說說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

活動:

1、觀察電磁繼電器。對照電磁繼電器的說明書,認識電磁繼電器上接線柱的位置,并思考說明書上寫著的電流和電壓是什么意思?

2、把電磁繼電器上的線圈接到電源上,組成控制電路。觀察通電和斷電時電磁繼電器的動作情況。注意觀察通電時哪兩個觸電相連,斷電時哪兩個觸點相連。

3、利用另外一個電源和小燈泡組成工作電路,通過電磁繼電器控制小燈泡的亮與滅。

4、水位自動報警器是利用電磁繼電器工作裝置,請按以下要求連接水位自動報警器電路:當水位在安全以下時,綠燈亮;水位達到安全線以上,紅燈亮

思考與討論:根據電磁鐵的工作原理,分析電鈴是如何發出鈴聲的?

閱讀課本說說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

問:用于信息的磁記錄的產品有哪些?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的多少的關系

講述:硬盤的組成是由磁記錄盤片、讀寫磁頭以及其他配件,硬盤的原理是盤片的表面均勻涂有一層極薄的磁性顆粒(小磁鐵),讀寫磁頭實際就是一塊電磁鐵。

圖片展示銀行卡和錄音機和錄像機:記錄聲音、文字、圖象等信息的磁帶的一面都涂有一層磁粉,每一個磁粉粒就是一個小磁體,通過磁頭把磁粉磁化,把信息記錄在磁帶上。

說說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其它應用。

閱讀:P14電話也是一個電磁感應器啊!

電磁鐵、銜鐵、彈簧、動觸電

學生討論后回答:用低電壓、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強電流

當控制電路的開關斷開時,電磁鐵沒有磁性,彈簧把觸頭拉向綠燈觸點,則綠燈亮;當控制電路的開關閉合時,電磁鐵通電,有了磁性就吸引銜鐵,使工作電路閉合,則紅燈亮。

表示電磁繼電器正常工作的電流和電壓

學生根據要求畫出電路圖

閉合開關,電流通過電磁鐵,電磁鐵產生磁性吸引彈性片,使鐵錘打擊鐵鈴而發出聲音,同時電路斷開,電磁鐵失去磁性,由于彈性片的彈性,使電路又重新閉合。上述過程循環重復,電鈴持續發生聲音

工作原理:列車軌道上強電磁的磁極與列車上的電磁鐵的磁極是同名磁極相互排斥,使列車懸浮,消除了磨擦,減少阻力,增加運行速度。

學生討論后回答:磁帶、軟盤、移動硬盤、磁卡。

1、不放在高溫環境中,不宜長期貼身攜帶;

2、應注意不能劇烈地震動,不能用堅硬的物體敲打;

3、不靠近產生強磁場的家用電器旁邊,以免被強磁場重新磁化而失去原來的重要信息。

洗衣機、電飯煲、電磁起重機、發動機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構建知識,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

小結

引導學生自主小結,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圖

回顧

板書

一、電磁繼電器

電磁繼電器:由電磁鐵控制的自動開關。用低電壓、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強電流。

二、磁懸浮列車

篇(6)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主備:

審核:備課組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會進行同分母的分式的加減法的運算.

2.能力目標:通過類比分數的加減運算,得出同分母分式的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重點

同分母的分式加減法及簡單的異分母的分式加減法.

難點

當分式的分子是多項式時的分式的減法.

【溫故知新】

做一做:(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因此,分母相同的分式相加減與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減一樣,應該是分母

,把分子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的法則:

【新知探究】

1、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a、b既可以是數,也可以是整式,c是含有字母的非零的整式).

如果分式的分母不同,那么該如何加減呢?讓學生展開討論,相互交流。

比如+應如何計算

2、用你的猜想試試:

(1)+

(2)+

.【歸納】

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時,可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把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化成

的分數加減法

把異分母的分式加減法和異分母的分數加減相類似,異分母的分式加減也可以通過像分數那樣通分,將異分母的分式加減法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加減法.

根據分式的基本性質,異分母的分式可以化為同分母的分式,這一過程稱為分式的通分.但通分時為了簡便,也應該像分數的通分一樣,找各個分母的最簡公分母。

【應用鞏固】

1計算下列各題:

(1)-

(2)+

(3)-

(4)a+b+

(5)

教學檢測

一.請你選一選

1.若a-b=2ab,則的值為(

)

A.

B.-

C.2

D.-2

2.若,則M、N的值分別為(

)

A.M=-1,N=-2

B.M=-2,N=-1

C.M=1,N=2

D.M=2,N=1

3.若x2+x-2=0,則x2+x-的值為(

)

A.

B.

C.2

D.-

二.請你填一填

1.計算:=________.

2.已知x≠0,=________.

3.化簡:x+=________.

4.如果m+n=2,mn=-4,那么的值為________.

2.化簡求值: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在本節內容中教材未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重點介紹了動能、勢能的概念及影響因素,能量、機械能、動能、勢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這些概念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模糊。

二、學生分析:

1、在前一段的科學學習中,學生對“能量“這一詞眼已不間斷地有所認識,這是學生

學習動能和勢能的認識基礎;

2、學生對生活現象當中蘊含的一些科學知識頗有興趣,這是學生學好本課知識的興趣

基礎;

3、學生已具備了科學實驗探究意識及方法,樂于運用身邊的器材來設計實驗來探究其

中的物理道理,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意識,為教師課堂上的順利指導奠定了基礎;

4、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動手能力參差不齊,分組探究時要注意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的原則合理搭配,做好分工與合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2、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3、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究品質和創新精神,有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通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心態,敢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四、重點與難點:

1)

重點:動能、勢能的概念。

2)

難點:探究動能、重力勢能的大小各與什么因素有關。和指導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破壞力的海浪,其危害性極大,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十多米至幾十米,形成“水墻”,時速可達數百千米,形成“四海翻騰云水怒”的驚人奇觀,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的損失很小,海嘯到達岸邊,“水墻”就會以摧毀之勢沖上陸地,同時還能挾著重達數噸的巖石及船只、廢墟等雜物,向內陸掃蕩數千米,甚至會沿著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勢低洼的地區會被吞噬,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如圖所示為印度洋海嘯)

海嘯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

(二)新知構建

一、什么是能量

展示課件:

(1)湍急的河水沖擊水輪機轉動.

(2)高舉的鐵錘將木樁打入地里.

(3)拉彎的弓將箭射出.

(4)撐起的撐桿將運動員撐起.

讓學生根據展示的課件說出他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具有哪些共性?從中所利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學生結合導入中所獲取的信息,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同意見的小組進行補充交流.

二、動能

實驗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若將鋼球靜止停靠在木塊一側,鋼球還能夠對木塊做功嗎?(邊講邊演示).

學生觀察并分析回答,靜止的鋼球不能使木塊移動,所以不能夠對木塊做功.

現在我們要利用桌上的斜面、鋼球、木塊來探究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怎樣的關系.實驗前,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

(1)實驗時如何比較動能的大小?

(2)動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在實驗中應如何具體操作?

(3)研究動能與質量關系時,應該改變哪一個物理量?應該讓哪一個物理量不改變?如何控制質量不同的鋼球撞擊物體時的速度相同?

(4)研究動能與速度關系時,應該改變哪一個物理量?應該讓哪一個物理量不改變?如何控制質量相同的鋼球撞擊物體的速度不同?

學生分析討論后回答:

(1)使鋼球從斜面上滑下,撞擊平面上的木塊,被撞木塊的運動距離越長,運動鋼球所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2)采用控制變量法.

(3)應該使質量不同,讓速度相同.使鋼球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滾下,就能使鋼球撞擊物體時的速度相同.

(4)應該使質量相同,讓速度不同.取同一鋼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滾下,就能使鋼球撞擊物體時的速度不同.

設計出實驗步驟,并進行實驗.

讓學生分組實驗后得出結論: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的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速度和質量有關,速度越大,質量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三、重力勢能

學生分析思考:打樁機和高山的運動員之所以具有能量是因為什么?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被舉高而具有能量,這種能量與重力有關,物理學中叫做重力勢能.

思考:木塊和鉛球都被舉高,它們具有的重力勢能相同嗎?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探究物體的重力勢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生設計)

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被舉的高度越高,重力勢能也越大。

四、彈性勢能

(教師邊演示,邊講授)把一個砝碼放在彈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將彈簧壓縮,使其發生彈性形變.此時,彈簧靜止,沒有動能.彈簧也沒有被舉高,沒有重力勢能.可是大家想象,彈簧能不能做功?

學生觀察到:放開手,砝碼被彈簧舉起來,說明被壓縮的彈簧能夠做功,也具有能.

總結:被壓縮的彈簧也具有能.這種能區別于動能和重力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所以,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讓學生表演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游戲.用不同的力使橡皮筋形變程度不同,觀察紙彈彈射的距離有何不同?

橡皮筋形變程度不同,紙彈彈射的距離不同,說明橡皮筋對紙彈的做功不同,進一步說明橡皮筋具有的彈性勢能不同

指出:物體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叫做勢能

(三)課堂小結

(四)檢測反饋

1.下列物體具有何種形式的能:

水平地面上滾動的鉛球;

懸掛在室內電燈:

;

玩具汽車中被卷緊的發條:

2.假如卡車空載和滿載時都以同樣的速度行駛,那么空載時具有的動能?????滿載時具有的動能.停放在山頂上的卡車具有的重力勢能__________該卡車下山時具有的重力勢能.(選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1.一架執行人工降雨任務的飛機沿水平方向勻速飛行并不斷向下撒“液氮”,在此過程中,飛機的動能(

),重力勢能(

2.豎直向上拋出的小石子,上升到最高點時速度為零,此時石子具有__

__能;當石子落到地面時,速度不為零,此時石子具有_____能.

3..汽車勻速沿斜坡向上行駛,則汽車的______能不變,_______能增大.自行車下坡時,不蹬腳踏板速度也會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自行車的動能逐漸______,自行車的重力勢能逐漸_______.

4..兩輛相同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甲車的速度是120

km/h,乙車的速度是35

m/s,則____車具有的動能大,這表明物體的____相同時,__

_大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大。

(五)板書設計:

1.動能

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影響因素:質量、速度.

2.重力勢能

定義:物體由于受到重力并處在一定高度時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影響因素:質量、舉高的高度.

3.彈性勢能

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影響因素:彈性形變程度.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

篇(8)

課題分析:本課題圍繞水的凈化問題,將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來,前半部分介紹含不溶性雜質水的凈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軟化為例介紹含溶解性雜質水的凈化方法。其中過濾和蒸餾是初中化學中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也是本課題中要重點學習的內容。

設計思路:本節課首先從我們喝的水引入,繼而把學生置于自來水廠的真實情景中,使學生產生探究水的凈化方法的欲望,通過實驗、思考、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認識水凈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壺中水垢的現象引出硬水和軟水的概念,教會學生利用簡單的方法檢驗硬水和軟水。由水壺蓋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餾水的制備方法,通過學生自行設計制取蒸餾水的裝置,可促進學生手腦并用,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裝置的能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從化學的視角出發認識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凈化方法,讓學生多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多做社會調查,從而理解保護水資源、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對社會負責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軟水的區別;

⑵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對農村及自來水廠對水的凈化方法的討論與探究,了解凈化水的方法,初步學會過濾這種凈化水的方法;

⑵通過對硬水危害的探討

,讓學生了解硬水軟化的必要性,并學會區分硬水和軟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增強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的欲望;

⑵在課堂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1.利用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方法凈水,并解決凈水過程中有關的簡單化學問題。

2.實驗探究:用過濾法凈化水的過程。

四、教學工具

燒杯、濾紙、漏斗、鐵架臺、自來水、污水等。

五、教學過程

一、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哪些是天然水?天然水是怎樣搖身一變,成為你隨時可以飲用的純凈水的呢?

本節我們一起學習了水的凈化方法,它給我們的生活實際帶來許多好處,我們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沒有經過凈化是不能飲用的。同時,生活中我們也應避免盲目去追求所謂的純凈水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更加科學地、衛生地去飲用水。

二、進入新知

1、除去水中不溶性雜質的方法?

閱讀書上圖,了解自來水廠凈水的過程。

活動與探究

2、觀察現象,比較二杯水的清澈程度

加明礬靜置的水

[現象]:產生白色沉淀,靜置到底部。

[結論]:明礬具有凝聚作用,加入水中能產生沉淀物Al(OH)3,AI(OH)3是一種膠狀物,能夠吸附雜質。

凈水方法:

1.

沉淀

2.過濾

老師示范:過濾操作,

過濾操作要規范,操作過程必須注意“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折疊的角度與漏斗內壁緊貼,用水潤濕不能留有氣泡,避免濾液沿縫隙滲入,使過濾不完全。

二低:一是濾紙的邊緣必須低于漏斗的邊緣,避免濾液濫出;

二是傾倒液體時,要注意液面必須低于濾紙的邊緣?避免濾液高出濾紙邊緣,使過濾不完全;

三靠:一、是漏斗下端緊碰承接的燒杯內壁,避免液體飛濺;

二、是玻璃棒緊碰濾紙(三層)一邊,避免玻璃棒的壓力擢破濾紙;

三、是過濾液傾倒時燒杯口緊挨玻棒,液體沿玻棒流下,防止液體飛濺。

視頻展示:過濾實驗

3、組織討論:

(1)、過濾之后濾液仍然渾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實驗室中的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

用海綿,紗布等……

(3)、同學們的探究實驗中,經過了吸附、沉淀、過濾后,渾濁的水變清澈了,但是這澄清的水是純凈水嗎?

不是。水中可能溶有一些可溶性雜質。

5、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讓學生了解硬水和軟水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檢驗。

硬水: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

軟水: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

區別硬水與軟水的常用方法:加入肥皂水,起浮渣的為硬水;易起泡沫的為軟水。

介紹硬水的使用給生產和生活帶來的不便與麻煩。

硬水軟化的辦法:1.生活用:

煮沸

2.實驗室:

蒸餾

6、[實驗3-4]。

重點介紹實驗室制取蒸餾水的裝置,引出簡易裝置。

[討論]

為什么在圓底燒瓶中要加碎瓷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凈水法是過濾。過濾,不但在水的凈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在今后的化學學習中也經常用到,比如我們需要把可溶性物質與不溶性物質分開等等。

三、課后小結:

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純水通過多種方法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凈化。

2.凈水的方法一般有吸附、沉淀、過濾及蒸餾等方法。

3.硬水易生水垢,與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生浮渣;硬水通過煮沸、蒸餾等物理化學變化轉化為軟水。

4.利用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方法可以凈化水,但得到的水不是純水。但可以達到生活用水標準。

四、評估習題

1.下列水的凈化方法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

A.沉淀法

B.吸附法

C.過濾法

D.蒸餾法

2.在你們“探究活動實驗”中,過濾操作時,為什么傾倒液體時,要時時注意液面始終要低于濾紙的邊緣?

五、板書

課題3

水的凈化

一、水的凈化。

1.一般方法有:沉淀、過濾、吸附和蒸餾。

篇(9)

2.學生掌握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2、3來解決問題.3.進一步培養學生類比的教學思想.

4.通過相似性質的學習,感受圖形和語言的和諧美,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二、教法引導先學后教,達標導三、重點及難點1.教學重點:是性質定理的應用.

2.教學難點: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等有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六、教學步驟習提問]敘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講解新課]讓學生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長相等”,得出性質定理2.性質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長的比等于相似比.∽,同樣,讓學生類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得出命題.“相似三角形面積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師對學生作出的這種判斷暫時不作否定,待證明后再強調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性質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積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注:(1)在應用性質定理3時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積比要平方,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但反過來,由面積比求相似比要開方,學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學時可增加一些這方面的練習.(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質時,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兩個三角形周長比是,它們的面積之經不一定是,因為沒有明確指出這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學生要認真審題.例1已知如圖,∽,它們的周長分別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題學生一般不會感到有困難.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塊的甲、乙兩地圖,比例尺分別為1:200和1:500,求甲地圖與乙地圖的相似比和面積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語言敘述的,學生不易掌握,教師可提供另外一種解法.

解:設原地塊為,地塊在甲圖上為,在乙圖上為.

∽∽且,.

學生在運用掌握了計算時,容易出現的錯誤,為了糾正或防止這類錯誤,教師在課堂上可舉例說明,如:,而

[小結]

1.本節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理2和定理3.

篇(10)

2已知反比例函數,分別根據下列條件求出字母k的取值范圍

(1)函數圖象位于第一、三象限

(2)在第二象限內,y隨x的增大而增大

.

17.4

反比例函數(3課時)

(設計人:)

【課程目標】

能力知識思維框架

探究

靈活運用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數及其圖象與性質

能靈活運用函數圖象和性質解決一些較綜合的問題

.,

助線的方法.

方法.

常用添加輔助線的方法.

解決有關計算問題及論證問題。

【教學過程】

時間

過程目標

教師活動及方法

學生活動及方法

形成性評價

板書

15ˊ

10ˊ

創設情境

【目標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數及其圖象與性質

.【目標2】

.

能靈活運用函數圖象和性質解決一些較綜合的問題

【目標3】

深刻領會函數解析式與函數圖象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形結合及轉化的思想方法

反比例函數有下列性質:

(1)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減少;

(2)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增加.

1.雙曲線的兩個分支與x軸和y軸沒有交點;

2.雙曲線的兩個分支關于原點成中心對稱

例1分析:此題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即(k≠0)自變量x的指數是-1,二是根據反比例函數的性質:當圖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時,k<0,則m-1<0,不要忽視這個條件

從反比例函數(k≠0)的圖象上任一點P(x,y)向x軸、y軸作垂線段,與x軸、y軸所圍成的矩形面積,

例1.已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值,并指出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變化情況?

例2

已知函數為反比例函數.

(1)求m的值;

(2)它的圖象在第幾象限內?在各象限內,y隨x的增大如何變化?

(3)當-3≤x≤時,求此函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3.如圖,過反比例函數(x>0)的圖象上任意兩點A、B分別作x軸的垂線,垂足分別為C、D,連接OA、OB,設AOC和BOD的面積分別是S1、S2,比較它們的大小,可得(

(A)S1>S2

(B)S1=S2

(C)S1<S2

(D)大小關系不能確定

練習1若點A(-2,a)、B(-1,b)、C(3,c)在反比例函數(k<0)圖象上,則a、b、c的大小關系怎樣?

練習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過反比例函數(k>0)的圖象上的一點分別作x軸、y軸的垂線段,與x軸、y軸所圍成的矩形面積是6,則函數解析式為

補充練習

1.若函數與的圖象交于第一、三象限,則m的取值范圍是

2.反比例函數,當x=-2時,y=

;當x<-2時;y的取值范圍是

當x>-2時;y的取值范圍是

3.

已知反比例函數,當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求函數關系式

4已知反比例函數y=

的兩點(x1,y1),(x2,y2),當x1

A.m

B.m>0

C.m>3

D.m

5下列四個函數中,當x>0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的是(D)

A.y=2x

B.y=x+3

C.y=-

D.y=

6.已知反比例函數經過點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圖象上有兩點P1(x1,y1)和P2(x2,y2),且x1<0<

x2,試比較y1和

y2的大小.

知識框架

知識梳理

例題

本節課學習了畫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探討了反比例

函數的性質.

1.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雙曲線(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數有如下性質:

(1)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個

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減少;

上一篇: 期中考試物理總結 下一篇: 骨科專業技術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尤物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青草 | 少妇把腿扒开让我添免费视频 | 在线午夜精品自拍小视频 | 亚洲百合片在线网站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