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22:25: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次手足口病暴發主要集中在精豆豆幼兒園小(2)班、縣幼兒園中(2)班和樂土驛鎮幼兒園中(3)班,以3―6歲兒童多見,發病高峰在5月12―6月6日, 31例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1.21:1,發病年齡最小的1歲,最大的6歲,3―5歲28例。
本次疫情暴發波及2個班為水痘,發病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燒、全身散在水皰,1個班為手足口病合并水痘,發病16例,均有口腔潰瘍、手、足散在分布米粒大小不等皰疹,部分兒童有低燒、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首例病人為精豆豆幼兒園小(2)班4歲兒童,經流調發現,有可疑接觸史。5月8日該患兒出現手足皰疹、口腔潰瘍,5月12日同坐位接觸者出現低熱37℃,手足散在皰疹,口腔潰瘍,之后本班陸續發生手足口病例,截止5月24日調查之日已發生10例兒童,癥狀典型者可見患兒其左、右腳足跟可見散在米粒大小皰疹,皰疹液半透明,腳拇指背見2個皰疹,左、右手掌、手背、指逢均有數個皰疹,口腔右側頰黏膜2處潰瘍,上顎1個皰疹、右耳后淋巴結腫大,發病前感冒1周,無發熱。經調查處理,幼兒園采取隔離、消毒防護、晨檢措施后,經追蹤5月24―6月13日發病4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對精豆豆幼兒園疫情處理后,對我縣其他各幼兒園及時進行疫情調查,對各幼兒園采取預防控制措施:
1、對幼兒園老師進行手足口病知識培訓,2、每日晨檢兒童手足有無皰疹、口腔潰瘍,詢問每日請假兒童病因,3、對發病兒童及時在家中隔離1周對癥處理,4、對教室開窗通風,對桌椅、所有玩具、就寢就餐用具進行消毒,5、兒童飯前便后用肥皂洗手、6、對家長進行手足口病預防知識宣傳。
分析:
1、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還可經呼吸道傳播,本次疫情主要集中在2個幼兒園中,各幼兒園主要集中在1個班級中,與本班兒童共用玩具、共同就寢就餐有關,幼兒園在發現第一例兒童時未馬上隔離并上報疫情,班級中陸續出現請假兒童也未引起重視,錯過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時機,調查后立即對發病兒童隔離、采取有效消毒措施、進行晨檢,疫情得以控制。說明幼兒園進行晨檢,及時上報傳染病疫情、爭取時間,及時采取有效預防控制措施的必要性。
2、夏秋季節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各幼兒園應加強玩具的消毒,養成幼兒用肥皂洗手的習慣,注意教室和寢室的通風,加強傳染病報告制度和晨檢制度,各幼兒園應設專職保健醫生,在不能判斷傳染病時,應及時上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班上陸續出現請假學生時要及時詢問是否得同一種疾病,之間是否有聯系(傳染性),做好晨檢是防止傳染病疫情暴發的關鍵措施,不能只流于形式。
3、手足口病不是法定傳染病,癥狀不嚴重,病程一周左右,未能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但傳染性很強,可通過腸道及呼吸道傳播,如不及時隔離,常在一個小集體中暴發流行,對于幼兒身心健康不利,臨床醫生作為首診醫生見到此種病例有責任報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5月12―31日,共有3名醫生接診5例手足皰疹伴口腔潰瘍患兒,均按口腔潰瘍或上感處理,處理后幼兒回到幼兒園進一步傳播,查閱門診日志和病歷,無1例診斷為手足口病,未認識到本病有傳染性,說明醫務人員應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對傳染病法外的傳染病也應提高警惕。
預防控制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疾控中心高度重視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先后組織督導組多次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對幼兒園老師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培訓。
2、對此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
①對全部個案進行流調,全面追蹤密切接觸者,并實施居家隔離措施。并對患家及密切接觸場所進行終末消毒。立即對發生手足口病疫情的幼兒園停園兩周。
一、 概述
2014年8月3日7點25分,我中心接到縣食品藥品監督局電話報告稱:XX大酒店發生了一起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導致的腹瀉疫情。對此,縣衛計局黨委高度重視,立即部署了應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實,同時于2014年8月3日8時20分組織應急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處理。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醫生診斷結論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縣專家組診斷認為這起事件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門氏菌污染食物而發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學調查
1、背景資料
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飲、會議于一體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廳有工作人員66人,可接待大型宴會。8月2日中午張某、李某、劉某分別在此舉行升學宴宴請客人,同時張某、李某有部分客人在此晚餐,張、李、劉三家客人共計800多人。
2、發病情況:
此次疫情經調查核實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門診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齡最大66歲,最小8歲,病例主要集中在40-55歲年齡組,以女性居多。
發病時間最早為8月2日22時,最晚為8月3日19時,無后續病例發生,發病高峰為8月3日2時至8時,計有25人發病。潛伏期最短為9小時,最長為30小時,平均潛伏期為16小時。
首發病例丁某,女,42歲,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參加劉某某的升學宴,至當日晚22時發病,癥狀為上吐下瀉,同時伴上腹部絞痛及頭暈,排泄物為黃色稀水便,8月3日16時入人民醫院內一科住院治療。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歲,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參加張某某的升學宴,至8月3日19時發病,癥狀為上吐下瀉,同時伴臍周部絞痛及發熱(38.9℃),排泄物為黃色稀水便,8月3日20時入人民醫院內三科住院治療。
3、病例暴露史:
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進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進餐的9人。發病前3天無其他共同聚餐史,無其他外出史。
4、病例臨床表現:
病例主要癥狀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頭痛、頭暈及全身無力。其中發熱8例(37.8℃-38.9℃),除1例為37.8℃外,其余均在38℃以上;嘔吐20例;腹痛26例,疼痛部位主要為上腹部19例,臍周7例,疼痛性質為絞痛14例,陣痛9例,隱痛3例;腹瀉28例,大部排泄物為黃色稀水便,有1例為黃綠色稀水便;同時伴頭痛5例,頭暈9例,全身無力4例。
所有病例在補液、對癥支持治療及使用依替米星氯化鈉和阿莫西林維酸鉀等藥物抗菌治療后癥狀均明顯改善,住院病例治療1-3天后痊愈。
5、共同進餐者調查:與29名病例共同進餐者總計800余名,分別為參加李某、張某、劉某三人在XX酒店升學宴的客人。經調查詢問得知,除另有少部分進餐者有輕微腹瀉自行服藥或門診治療后即好轉外,其余進餐者目前身體狀況均良好,未出現類似癥狀。
三、實驗室檢測結果
疾控中心檢驗室8月3日采集XX酒店留樣食品基圍蝦、魚元、肉皮凍、海帶絲、涼拌三絲、蔥煎包、醉漢香干等七個樣品及病患嘔吐物2份進行檢測,8月12日檢測結果顯示基圍蝦、肉皮凍被沙門氏菌污染,其余樣品未檢出致病菌。
四、病因假設與驗證
綜合以上情況所述,我們判斷此次腹瀉疫情為:沙門氏菌感染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原因為食用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品導致感染。其理由如下:
1、符合食物中毒的發病特征:經搜索傳染病疫報網和醫療機構腸道門診監測數據,近一個月來未發現腹瀉病例聚集性疫情;本起疫情所有患者發病前3天均無其他共同進餐史、外出史,但在發病前1 天內均在同一酒店集體進餐,共同暴露史明確;同時發病曲線顯示為一過式集中發病,對該酒店采取封存食品和停業整頓等應急措施后,僅有一例患者于3日19時發病,沒有后續病例發生。
2、有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表現:患者進餐到發病在9-30小時左右,與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發病的潛伏期(4-48小時)相符合;患者臨床以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為主,排泄物大多為黃色稀水便,有1例為黃綠色稀水便,與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相符。
3、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后,療效顯著:所有病例在抗菌治療1-3天后已痊愈。
4、檢測出能引起與本起疫情臨床表現一致的致病原:經縣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在餐廳留樣食品基圍蝦、肉皮凍中檢出沙門氏菌。
五、工作措施
疫情發生后,我們迅速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迅速開展現場調查。8月3日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及時趕赴現場,迅速開展流調;同時建議食品藥品監督局盡快采取措施,停止銷售和食用可疑中毒食品,防止中毒的進一步蔓延和擴大。
2、及時救治患者。縣醫院對患者進行了補液、對癥支持治療及抗生素抗菌治療,部分癥狀較重患者收治入院治療。
3、加強腸道門診的監測與管理。8月3日疾控中心通知要求各醫療機構認真抓好“五專”措施,作好腹瀉病人的登記、檢索,如發現新的疫情及時報告。
4、廣泛開展夏季腸道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提高廣大市民的自我防護意識。
六、工作建議
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再次發生,我們特提出以下建議:
關鍵詞 藥物濫用 HIV檢測 流行病學調查
當前,隨著吸毒行為的惡性蔓延,藥物濫用與傳播艾滋病的關系已日顯突出和復雜,靜脈注射已成為我國目前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本文對2495例藥物濫用者作HIV血清學檢測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期間收治的廣東粵西地區2495例藥物濫用者。所有病例符合DSM?Ⅲ?R關于阿片類物質依賴診斷標準,尿液嗎啡檢測陽性。所有藥物濫用者濫用的均為海洛因,個別人有多藥濫用史。
1.2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艾滋病知識調查表》及《性病知識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并作記錄和臨床分析。采用自行設計的《海洛因濫用情況登記表》對成癮者逐項進行登記、診斷、記錄,并將資料進行統計與處理。
1.3 HIV血清學檢測 采集血液標本進行抗-HIV檢查:(1)PA明膠顆粒凝集試驗:試劑由日本Fujirebio公司生產。(2)金標試驗:試劑由美國ABI公司生產(ABI Sure Step TM HIV1/2BLOOD TEST)。采用以上兩種方法首先對2495例檢測者進行抗-HIV初篩試驗。初篩檢查雙項陽性者再重新抽取血液標本送廣東省防疫站艾滋病檢測中心作WB蛋白印跡試驗確認。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社會人口學特征:調查登記共2495例藥物濫用者,全部為男性。年齡18~51歲,平均年齡為(28.35±56.5)歲。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歲以下、司機
、個體戶、無業人員、未婚者為主要藥物濫用人群(其他人口學特征見表1)。
2.2 藥物濫用史 2495例藥物濫用者,均濫用海洛因,個別同時或間歇使用甲基苯丙胺、可卡因、大麻及三唑侖等苯二氮類鎮靜劑。濫用時間:1年以內者582例,占23.3%,1~2年以下573例,占23.0%,2~3年以下877例,占35.2%,3~4年以下345例,占13.8%,4年以上122例,占4.9%。濫用方式:摻入香煙吸食者462例,占18.5%,燙吸823例,占32.9%,肌肉注射(肌肉注射)232例,占9.3%;靜脈注射(靜脈注射)978例,占39.2%;靜脈注射濫用者中84.5%有共用注射器具史。每日吸食量0.5~4.0g,平均(0.65±1.25)g。
2.3 HIV抗體檢測情況及感染者社會人口學特征 (1)對2495例藥物濫用者HIV血清學檢測,HIV抗體陽性反應36例,陽性檢出率為1.44%。(2)陽性感染者的藥物濫用情況。36例陽性感染者,濫用時間平均(4.7±0.9)年;36例均有經常共用注射器具史,靜脈注射前未作皮膚消毒或偶爾消毒。濫用種類:主要是海洛因,個別有多藥濫用現象。濫用量:每日1~4.5g,平均(2.0±0.65)g,全部以靜脈注射方式吸毒,每天3~4次。(3)抗-HIV陽性感染者社會人口學特征。36例陽性感染者全部為男性,38%的濫用者吸毒前或吸毒初始有婚前或婚外。平均年齡(32.2±5.5)年;民族:漢族33例,壯族3例;職業分布:司機19例,個體11例,待業6例;文化程度:高中3例,初中15例,小學17例;婚姻:已婚6例,離異13例,未婚17例。(4)歷年檢測情況分析:2000年以來逐年對海洛因濫用者常規作HIV血清學檢測,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在逐年增加:2000、2001、2002年,檢測人數分別為869、801、825例;抗-HIV陽性感染人數分別為7、13、17例;HIV感染率分別在0.81%、1.62%、2%。
表1 藥物濫用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略)
2.4 注射濫用者逐年增加情況分析 注射濫用者有逐年增加趨勢。2000、2001、2002年統計,靜脈注射人數分別為229、323、431例;肌肉注射人數分別為60、82、86例。
2.5 艾滋病知識認知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91.4%吸毒者不知道艾滋病病原體及傳播途徑,或者十分模糊,96.3%吸毒者不清楚共用注射器靜脈注射可相互傳播艾滋病病 毒,對艾滋病的治療無特效療法更知道的不多,很少或從未接受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對艾滋病病毒的傳播普遍缺乏防范的意識。
3 討論
我們對廣東粵西地區2495例藥物濫用者的HIV血清學檢測,已檢出的HIV陽性者36例,全部為注射濫用者,表明靜脈注射濫用,是造成血源性HIV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還表明吸毒群體已成為潛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
靜脈注射與艾滋病傳播已成正性相關,本文檢測結果表明,靜脈注射濫用者感染HIV的逐年增加與我國歷年的檢查結果大致相同,說明感染了HIV的靜脈注射濫用者必然又能通過血行傳播,迅速增加新的HIV感染人數 [1] 。提示目前HIV在我國主要以靜脈注射途徑傳播。
濫用者為追求欣或減少戒斷癥狀的出現,吸毒形式由香煙吸食、燙吸轉換為靜脈注射濫用方式。由于靜脈注射濫用人數在不斷增加,以及共用針頭等不良行為是造成HIV感染率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減少不良行為、降低危害和進行強制性的行為干預,是一種行之有效而且必要的手段。
當前性亂行為和性病的大幅度上升,也為HIV進一步傳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 [2] 。本文調查的部分吸毒者早期吸毒的原因為增強,在婚前或婚外的有被感染HIV的可能,靜脈注射則使其傳染他人并在吸毒群體中迅速傳播。
艾滋病、性病知識問卷調查表明,吸毒群體中大部分人對艾滋病知識知之甚微,吸毒者中以青少年為主體,他們文化層次低、社會教養差、心理不成熟、缺乏認知能力是易感的高危群體。加強對他們進行預防艾滋病的宣傳和教育,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傳播。
靜脈注射是造成HIV傳播的危險因素,加強對吸毒人群特別是注射濫用群體的疫情監測,并在戒毒機構進行常規的血液HIV抗體檢測是十分必要的,以作為HIV流行病學監測及掌握HIV流行趨勢變化和發展的客觀科學依據,也可為有關部門采取政策行為的干預提供必要的依據。
調查表明HIV感染在靜脈注射濫用群體中有逐年增加之勢,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強禁毒工作,全社會共同實施以健康教育為主的社會綜合治理措施,建立全社會的預防體系和防范工程,由政府采取強制干預及組織更大力量的防治措施,以遏制蔓延及防止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的傳播,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并將收到顯著的成效。
1結果
1.1此次調查,使用B超(Aloka SSD-500型)共檢查澤庫縣(寧秀鄉、和日鄉、澤曲鎮等地)常住居民2959人,發現兩型包蟲病患者共計87例,患病率為2.94%,其中囊型包蟲病(CE)患者85例、泡型包蟲病(AE)患者1例、囊型包蟲病與泡型包蟲病混合病例1例,分別占患者總數的97.70%、1.15%、1.15%。患者中年齡最小者為7歲(12歲以下患者共計4例),年齡最大者為72歲。
1.2篩選出需治療患者共計57例,發放阿苯達唑乳劑1033瓶,阿苯達唑片劑554盒。
1.3收集包蟲病問卷調查表1859份;現場分離血清共計2944份(含12歲以下兒童血清1000份),待檢。同時,發放價值1300余元常規藥品及3000余冊包蟲病宣傳材料,受教育人群達3000余人。
1.4收集澤庫縣(寧秀鄉、和日鄉)犬糞150份。其中糞便中檢出陽性標本20份。捕獲高原鼠兔472只,檢出陽性病灶者2只。
2結論
通過此次調查,基本掌握了澤庫縣部分地區兩型包蟲病的流行和分布狀況,為制定包蟲病預防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為衛生行政部門制定我區包蟲病防治規劃和采取包蟲病綜合防治干預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結果結果顯示,影響牧區居民包蟲患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養犬、犬活動附近有屠宰場或肉店,喝生水、生吃蔬菜,剪羊毛和擠羊奶。研究結論:包蟲病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行為因素、生活習慣的干預作用不容忽視。
包蟲病的防治防治:手術治療仍為目前治療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的原則是清除內囊,防止囊液外溢,消滅外囊殘腔,預防感染。消滅野犬,加強家犬的管理,兒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糞污染草場、飼料、水源,預防羊群染病,加強宰殺管理,病死的羊尸應深埋或焚毀;不吃生羊肉、生狗肉等;注意個人衛生;保護水源,搞好環境衛生。
2008年7月13日19∶15,疾控中心檢驗科人員在我縣桑株鄉衛生院送來的1例腹瀉患者大便標本中檢出霍亂弧菌,經地區疾控中心復檢確認為霍亂弧菌小川型(非流行株)。桑株鄉位于皮山縣東南部,距縣城80公里,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29598人,共6661戶,以農業為主。患者為色提力村人,該村位于桑株鄉南部,距鄉政府8公里,全村278戶971人。
流行病學調查
臨床癥狀體征:患者于7月9日上午出現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煩躁等癥狀、下午癥狀加重,即送往桑株鄉衛生院進行治療。
當地鄉衛生院醫生查體:體溫38℃,患者有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大便為黃色稀便,每日4次;嘔吐呈噴射狀,嘔吐物為食物殘渣;先吐后瀉,有輕度脫水。鄉衛生院初步診斷為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對患者進行補液、補鉀與糾酸、抗菌藥物治療。同時采集患者大便標本,7月12日向縣疾控中心送檢。
流行病學史:患者及家人無外出史,有飲生水、吃生冷食品史。疫情發生前,7月6日,疾控中心在進行飲用水水源監測時,在該村飲用水水廠引水接口處和水廠蓄水池水中檢測出霍亂弧菌,緊急送往地區疾控中心復檢確認為霍亂弧菌,小川型,非流行株。7月7日疾控中心經向縣領導匯報后,配合水利部門在加強飲用水監測的同時對全縣各集中供水點進行了消毒。患者家飲用水來自于桑株鄉閘口水廠,該水廠水源為泉水,于2002年建設,位于哈尼卡村,設計飲水人口為2016人;建設內容為高位水池1座,沉淀池2座。桑株鄉閘口水廠供水范圍為哈尼卡村、艾力格村、鐵熱克恰克村、色提力村、桑株村、東巴克村、木阿拉村、巴斯卡克村共8個村的1415戶6328人飲用該水廠輸送的水源。水廠四周設有2.2m高的圍墻將水廠與外界隔離,水廠內2個沉淀池為水泥防滲結構,高位水池為混凝封閉式結構。該水廠由泉水經8000m長的非防滲明渠輸水,明渠緊鄰農田和公路,極易受到人畜糞便、化肥及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污染,存在嚴重水污染可能。
處理經過及措施
隔離治療傳染源:縣疾控中心安排鄉鎮衛生院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該患者7月13日霍亂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在治療過程中,疾控中心對其便樣又進行了2次檢測(15日1次,18日1次),確定2次便樣檢測結果為陰性后,在當地衛生院住院治療9天,于7月19日出院。
切斷傳播途徑:采集患者及其家屬、密切接觸者、前后左右鄰居的便標本進行進一步檢測。采集患者家和鄰居家的水、蒼蠅標本,進一步查找傳染源。對衛生院病區、患者家進行消毒處理。疫情經通報水利部門后,水利部門進一步加強對飲用水的管護、消毒措施,同時對桑株鄉閘口水廠關閉4天,排出被污染的水源后,對蓄水池予以清理消毒。消毒劑為漂白粉。保護易感人群,患者家屬、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醫學觀察。要求鄉衛生院進一步加強疫情監測、做到“三早一就”、一定要按時上報疫情。實行24小時值班制,加強疫情日報、零報制度,組織人員加強霍亂預防知識的宣傳。經采取各種防控措施后,患者2次便樣檢測結果為陰性,痊愈出院,密切接觸者無續發病例,飲用同一水源人群腹瀉病監測10天,監測到的腹瀉患者標本霍亂弧菌檢測陰性,飲用水標本連續檢測7天陰性,本次疫情結束。
為搞好這次動物疫病流行狀態調查工作,縣畜牧局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全縣進行了大范圍地人員培訓,共培訓鄉、村兩級動物防疫人員289人,充分發揮了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網絡的作用,為順利開展這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調查結果
(一)基礎情況調查
目前,全縣牛、羊、豬、禽存欄分別為:71萬頭、70.3萬只、48.2萬頭、470萬只,規模養殖比例分別為45%、62%、75%、80%。
(二)動物疫病發生情況
1、出現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點1個,發病點為*鄉*村委吳莊組*養豬場,發病數為76頭。
2、出現豬瘟疫點6個,發病點分布在*鄉*村委、*鄉*村委、*鄉*村委、*鄉*村委,發病數共為114頭。
3、鏈球菌病散發點6個,發病數為23頭。
(三)調查結論
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目前我縣疫情形勢基本穩定,只是有幾種疫病在相對短的時段散在發生。但我縣畜禽養殖量大、流通范圍廣、交易頻繁,春季集中免疫抗體水平已有所下降,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三、疫病發生原因
1、盲目引種,引種時不調查原產地疫情狀況,豬只引進后不進行隔離觀察就直接同健康豬混群。*鄉*村委吳莊組*養豬場便是如此。該場與7月16日從*縣*鎮購進76頭仔豬,不經隔離觀察就入場混養,買回后不到一星期,76頭豬全部發病。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該豬場為引種不慎導致發病。
2、飼養管理條件差。所有發病點,均為人畜同院混居,豬舍低矮簡陋,舍頂均為石棉瓦,無隔熱與降溫設施,飼養密度高。高溫高濕的惡劣環境,為多種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條件,長期慢性熱應激使豬只體質下降,易感性增強。
3、消毒制度不嚴格。小型豬場和專業戶由于缺乏隔離墻和消毒池等基礎設施,使消毒制度形同虛設,導致消毒無效;缺乏病死豬尸體處理設施,使得病死豬尸體處理措施無法落實;缺乏糞便、污水、污物集中處理設施,降低了場區消毒效果。養豬場所閑雜人員隨便出入,也為疫病的傳播傳造成了可乘之機。
4、免疫不科學。農村普遍存在防疫針一打了事,不講程序,不檢測抗體水平的現象,抗體水平下降后,不知適時補防。
5、有的養殖戶發現畜禽出現臨床癥狀后,馬上將其賣出或屠宰后賣出,使傳染源進一步擴散,而造成新的疫點。
四、疫情處理措施
疫情發生后,縣畜牧局黨組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積極宣傳,正確引導。印發了《關于加強高溫高濕季節豬病綜合防控的緊急通知》,要求各鄉鎮迅速開展豬病綜合防控工作。在縣電視臺開辟專題欄目,宣傳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主要動物疫病防控知識。發放動物疫病防控知識宣傳冊5000余本,“高熱病”防控明白紙40000多張,增強群眾防控意識,提高科學防控能力。
2、深入調查,徹底摸清疫情情況,及時采集病料送市局化驗室確診,以及時采取防控措施。
3、對確診的發病點嚴格按國家有關技術規范進行隔離、消毒、封鎖、撲殺等無害化處理。
4、開通疫情報告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同時,加強疫情監測,確保有疫早發現、快處置、嚴處理。
5、針對我縣近期疫情狀況,縣畜牧局制定了防控方案,并成立督查組,深入各鄉鎮督導免疫、監測、應急預備、消毒滅源等各項綜合防控措施的落實。
6、嚴把檢疫關,嚴厲打擊收購、販運、屠宰病死豬的不法商販。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63-01
2013年6月19日凌晨3點,奎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濰坊市人民醫院急診科電話報告,稱接診某公司職工食堂共6例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患者為該公司職工,一日三餐均在該公司食堂共同就餐。奎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電話報告奎文區衛生局,并派出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員攜帶調查文件、采樣器械趕赴現場開展調查。
1 基本情況
某公司位于濰坊市奎文區文化南路,全公司約有40名職工,其中約有一半是本地職工,均回家就餐;其余 20人為外地務工人員,一日三餐均在該公司食堂就餐。2013年6月18日晚餐有20人于7:30至8:30在該公司職工食堂就餐,就餐食品為炒扁豆和饅頭,6月19日凌晨零時至零時三十分,有6名職工出現惡心、嘔吐、頭痛、頭暈等癥狀,遂到濰坊市人民醫院就診。
2 流行病學調查
2.1 人群流行病學調查
2.1.1 病例定義:最初定義為在某公司職工食堂就餐、有惡心、伴嘔吐或伴腹痛、腹瀉臨床表現者,符合病例定義的人數為6人。并根據此病例定義開展了病例搜索,未發現其他病例。
2.1.2 潛伏期與臨床表現:病人潛伏期以晚餐計,最短潛伏期為3.5小時,最長潛伏期為4.5小時,中位數為4小時。發病人員的臨床表現中惡心6人,嘔吐6人,腹痛2人(均為上腹部疼痛),頭痛2人,頭暈2人。發病人員臨床特征分析見表1。
表1 臨床特征分析
病例三間分布:病例中男性2人,女性4人;年齡41-50歲段3人,31-40歲段1人,21-30歲段2人。
發病率及轉歸:共同就餐人員20人中發病人數為6人,發病率為30%,截止6月19日中午已全部出院。
2.2 食品衛生學調查: 某公司職工食堂未取得有效的餐飲服務許可證,從業人員均持有效健康證明,未發現從業人員不良衛生習慣,功能間設置、廚房布局、加工流程合理,符合生熟、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流程,加工用水使用市政供水,未發現加工過程使用食品添加劑,但加工食品使用的容器具無明顯生熟標記,內環境衛生情況較差,地面布滿油污,食品儲藏間內存放與食品無關物品,一視野內可見蒼蠅4-5只,天花板有蜘蛛網等污垢,下水道未安裝防鼠網。
2.3 實驗室檢驗: 現場采樣病人嘔吐物1份、剩余食品3份、食品加工容器具涂抹物4份。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病人臨床表現及當天共同進食菜譜,可疑食品為炒扁豆,實驗室檢驗重點化驗炒扁豆及病人嘔吐物。
泡沫實驗:各取病人嘔吐物、剩余食品炒扁豆10 g加生理鹽水30 ml,沸水浴中加熱10 分鐘,過濾后取提取液各2m1,加入2支試管中,1管加入50 g/L氫氧化鈉2 m1,另1管加0.6 mol /L鹽酸溶液2 m1,均塞緊,強烈震蕩2 min。靜置后,2管均產生蜂窩狀泡沫而在15 分鐘內不消失,病人嘔吐物及剩余食品中均有皂甙。
紅細胞凝集實驗中,病人嘔吐物及剩余炒扁豆均為陰性;病人嘔吐物、剩余食品、食品加工容器具涂抹物均未檢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3 討論
百色市自1996年發現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來,HIV感染者及艾滋病 (AIDS) 患者呈逐年增長趨勢[1],且有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HIV感染者已進入臨床期,到醫院就診的一般人群中HIV檢出率不斷增加。我們對2009年百色市15家醫療機構一般就診病人和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者中篩查HIV陽性報告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現將資料統計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統計分析資料來自2009年百色市15家醫療機構一般就診病人和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者中初篩HIV陽性者共240例,其中男性155例,女性85例;年齡1~70歲;已婚169例,未婚27例,離喪7例,不明37例;壯族128例,漢族44例,其他少數民族68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7例,高中以上17例,不明156例。
2.方法
由百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艾滋病慢性病科醫生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從病例記錄中獲取檢測者的基本信息,記錄到專用的艾滋病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然后將自愿咨詢名片留給住院醫師,請其轉介初篩陽性者在約定時間到CDC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室進一步咨詢檢測。流行病學調查醫生取初篩陽性血清回中心檢驗室進行復核,陽性再用免疫印跡法(WB)進行確認。
3.統計學方法
資料采用Excel軟件錄入統計分析。
結 果
2009年醫療機構一般就診病人和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者初篩報告HIV陽性240例,抗體確認陽性221例,陽性符合率92.08%。男性155例中抗體確認陽性146例,陽性符合率94.19%;女性85例中抗體確認陽性75例,陽性符合率88.24%,男、女HIV抗體確認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7,P>0.05)。報告確認情況、人口學特征、檢測原因、感染途經、臨床癥狀等的檢測陽性率和構成比等見表1~4。表1 2009年百色市醫療機構HIV初篩病例基本狀況(略)表2 2009年百色市醫療機構HIV初篩病例篩查原因及報告單位(略)表3 2009年百色市醫療機構HIV初篩病例文化、職業、地區分布情況(略)表4 2009年百色市醫療機構HIV初篩病例傳播途徑及臨床癥狀情況(略)
討 論
1.統計結果顯示,在醫療機構HIV初篩陽性報告中,百色市人民醫院和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報告確認陽性構成比分別是54.75%和33.48%,確認符合率分別為100%和93.67%。各縣級醫院和市中心血站報告確認陽性構成比分別是5.88%和4.07%,確認符合率分別為68.42%和52.94%,確認符合率偏低,不利于臨床用血安全,提醒我們必須加強措施,提高初篩水平,不能漏過任何一位可疑感染者。同時對于HIV初篩陽性病人,在告知結果時要謹慎,堅持轉介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確認陽性后告知。按照艾滋病檢測程序完成檢測前后咨詢、確認、免疫細胞檢測、轉介抗病毒治療等一系列“四免一關懷”政策支持。
2.在人口學特征統計中,確認陽性構成比主要是已婚占71.95%;壯族占56.11%;文化程度不明占64.71%;21~60歲年齡組占82.81%;職業分布廣泛但農民比例達48.42%;地區分布以右江區比例較高占32.13%,市各縣都有確認病例,以右江區為中心向周邊縣蔓延擴散的趨勢。
3.篩查原因的統計中,住院病人篩查報告確認構成比例為76.92%,反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從病毒攜帶者開始進入艾滋病病人階段,與葉晟報道一致[2]。艾滋病病人的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臨床癥狀排在前三位的為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血管系統方面的癥狀,比例分別為20.81%、20.36%、9.85%,與郜桂菊道相似[3]。在醫療機構HIV篩查報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中,以性途徑感染比例最高達80.09%,與陳清報道結果相似[1]。
4.本統計指標中如婚姻、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傳播途經等信息“不明”構成比依次為14.03%、25.34%、64.71%、21.72%、12.22%。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個案調查和隨訪追蹤非常困難[4],現實很難對“不明”的病例信息進行進一步確認和補充,如果數據缺失嚴重將影響對流行情況的準確判斷。
參考文獻
[1]陳 清.65例AIDS患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3):90.
關鍵詞 老師 學生 活動性肺結核 流行病學個案調查
2013年1-4月拜城縣發生11例學校師生肺結核病患者,其中老師4例,學生7例(涂陽3例),縣疾控中心意識到學校疫情擴散情況的嚴重性,立即報告縣衛生局、教育局,隨即由兩局聯合印發拜衛疾控發[3013]13號《關于印發(拜城縣進一步加強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和各學校依照《方案》要求加強防控工作,但到8月末學校師生患病數上升到27例,其中學生20例,老師7例(陽性6例)。學生患者中在本地學校上學11例、外地學校上學9例,7例老師均屬本地學校在職老師。鑒于學校結核病上升趨勢明顯,縣疾控中心立即成立專項調查工作小組,開展了一次相關學校結核病個案流行病學調查活動。
一般情況
2013年1-8月,全縣在校教師、學生發生活動性肺結核27例,其中教師7例,痰涂片陽性2例;學生20例,痰涂片陽性4例。學生年齡10~22歲,老師年齡26~36歲,27例患者曾經接種過卡介苗6例(22.22%),有家族肺結核病史9例(33.33%)。
調查結果
發病時間分布:1月份學生4例,占師生發病總數的14.81%;2月份學生2例、老師1例,共3例,占師生發病總數的11.11%;3月份老師2例,占師生發病總數的7.41%;4月份學生2例,占師生總發病數的7.41%;5月份學生4例,占師生總發病數的14.81%;6月份學生發病2例、老師發病1例,占師生發病總數的11.11%;7月份學生發病1例、老師發病2例,占師生總發病數的11.11%;8月份學生5例,老師1例,占師生總發病數的22.22%。27例師生患者占全縣同期總發病數的7.26%。
患者地區分布:根據我國現代結核病防治策略(DOTS)規定和肺結核病人屬地化管理原則,27例患者居住地分布在全縣10個鄉(鎮)的16個自然村及城區的4個社區,患病師生就學和工作學校分布在24個不同的大、中、小學校,其中本地學校15所,外地學校9所,患者所在本地學校患病例均未超過2例。20例學生患者中居住地在農村12例(60%),居住地在城鎮8例(40%)。20例學生患者中就讀于城鎮學校12例(60%);就讀于農村學校8例(40%)。7例老師均屬城鎮居住人口,所工作學校在農村。
患者年齡分布:20例學生患者平均年齡16歲,其中≤10歲2例,占總病例的10%;11~15歲8例,占總病例的40%;16以上10例,占總病例的50%。7例老師患者年齡26~43歲,平均33歲。
患者性別分布:20例學生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各占學生患者的50%;7例老師患者中男4例,女3例,分別占老師總病例的57%和43%。
患者職業分布:27例患者中20例為學生,占總病例的74%,7例為老師,占總病例的26%。學生患者中,4例患者為小學生,占學生總病例的20%;11例患者為中學生,占學生總病例數的55%;5例患者為大學生,占學生總病例的25%。7例老師均為農村小學教師。
患者臨床癥狀:參照2010年全國肺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工作癥狀調查。①咳嗽;②咳痰;③胸悶及氣短;④血痰;⑤低熱;⑥盜汗;⑦乏力;⑧食欲減退;⑨其他。27例患者中具有≥6個癥狀4例,占總病例的14.81%;具有5個癥狀3例,占總病例的11.11%;具有4個癥狀7例,占總病例的25.93%;具有3個癥狀9例,占總病例的33.33%;具有2個癥狀4例,占總病例的14.81%。
實驗室檢查:27例患者經X線胸部拍片檢查均屬Ⅲ型活動性肺結核,其中16例為兩肺結核,占總病例的59.26%,11例單肺結核,占總病例的40.74%,肺部有空洞病灶1例(3.70%)。肺結核抗酸桿菌痰涂片染色檢查6例陽性,其中學生4例、老師2例,占總病例的22.22%;21例陰性,學生16例、老師5例,占總病例的77.78%。見表1~表6。
分析討論
12010年8月12日晚11時30分,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區衛生局通知,稱有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正在某醫院急診室治療。接報后,我中心立即組織有關人員迅速趕赴醫院和事發現場進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事發經過
患者孫某某,男,45歲;患者仵某某,男,40歲左右。2人于2010年8月12日下午一同乘車到南陽,約20時左右,2人一同在車站路杏樹莊前街劉記牛肉湯菜館喝牛肉湯,后先后出現呼吸困難、頭暈、惡心等癥狀,當時飯店老板建議打120急救電話,但2人認為可能是中暑,就到附近診所診治,在診所內服用幾粒霍香正氣膠囊,但診所醫生覺得2人病情不像是中暑,建議到醫院診治,并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后某醫院120急救車趕到,但當時2人不愿去,后來大約在21時15分左右,2人又自行到該院急診室治療。
2流行病學調查情況
2.1患者調查情況。
2.1.1就餐情況:患者孫某某和仵某某2人當晚就餐食物均為10元熟牛肉(大約150g)和一碗牛肉湯(500g左右),并共同喝不到2瓶果啤。其中仵某某吃的比較快,沒過幾分鐘,就說感覺不舒服,頭暈,身體站不起來;等到孫某某把自己的牛肉湯喝完后,大概有10分鐘左右,也感覺不舒服,頭暈,惡心,并在飯店外吐了2次。食用當餐牛肉湯者還有多位(店主提供不出人數),沒有類似病例報告。
2.1.2患者臨床癥狀和潛伏期:孫某某伴有惡心、嘔吐、頭暈、呼吸困難、口唇青紫、腹痛等癥狀。仵某某伴有頭暈、腹痛、胸悶、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等癥狀,并暈厥一次。兩人首發癥狀均為食用牛肉湯后10分鐘左右。
2.1.3治療及用藥情況:醫生對2名患者的初步臨床診斷為:“呼吸困難、青紫待查,亞硝酸鹽?”。對患者仵某某首先進行了洗胃處理,隨后用藥物亞甲藍和維C進行治療;對患者孫某某進行導瀉,并用藥物亞甲藍和維C進行治療。經治療,2名患者病情穩定,未出現嚴重后果。
2.2樣品采集情況:我中心受區衛生監督所委托,采集到該牛肉湯菜館當餐熟牛肉、牛肉湯各1份;醫院醫生提供2名患者的嘔吐物各1份,其中仵某某采集的是洗胃洗出的內容物。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醫生的初步診斷和特效治療效果,報驗亞硝酸鹽項目。
3實驗室檢驗結果
采集的2份樣品中,熟牛肉中亞硝酸鹽(以亞硝酸鈉計,下同)檢測結果為10mg/kg;牛肉湯中亞硝酸鹽檢測結果為300mg/kg;仵某某的嘔吐物中亞硝酸鹽檢測結果為1mg/kg;由于孫某某的嘔吐物太少,無法進行檢驗。
4初步分析
亞硝酸鹽是一種常見的物質,是廣泛用于食品加工業中的發色劑和防腐劑,可使腌制肉、魚呈肉紅色。如亞硝酸鹽加入數量過多,或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可引起中毒[1]。大劑量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氧化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為高鐵血紅蛋白,導致組織缺氧,引起腸原性青紫癥,人體攝入0.2~0.5g即可引起中毒,3g即可致死[2]。結合流行病學調查情況、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用藥和治療效果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傾向于認為這是一起由亞硝酸鹽引起的食物中毒。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按照《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規定,亞硝酸鈉或亞硝酸鉀做作為護色劑和防腐劑,加工醬鹵肉制品,以亞硝酸鈉計殘留量不得超過30mg/kg。本次采集患者食用的熟牛肉樣品中亞硝酸鹽殘留量為10mg/kg,不超標;牛肉湯樣品中亞硝酸鹽殘留量為300 mg/kg,雖無明確衛生標準,但作為直接入口鹵制肉湯類食品,認為可以參照醬鹵肉制品亞硝酸鹽殘留量衛生標準判定,屬于嚴重超標。
根據資料顯示,亞硝酸鹽中毒劑量為0.2 g ~0.5g。患者食用牛肉湯約500 g,則食入亞硝酸鹽約150 mg;食用熟牛肉約150 g,則食入亞硝酸鹽約1.5mg。患者總共食入亞硝酸鹽量約為151.5mg,尚達不到中毒劑量。
二是患者在醫院診治期間,均未做血液高鐵血紅蛋白測定,缺乏實驗室診斷依據。
但筆者認為,任何食物中毒都存在個體差異,即使達到中毒劑量也未必同食者都會發病。因此,無論是根據中毒癥狀,還是臨床治療,傾向認定為亞硝酸鹽中毒不無道理。提示我們,在食物中毒判定實踐中,不能僅靠有無共餐者群體發病而妄下結論,必須結合中毒者個體差異、臨床特點、治療效果、實驗室檢驗等做出綜合判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