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0 01:33: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鹽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這是首先要給學生解釋清楚的問題
概而言之,今天的文學理論已經不同于傳統的文學理論,它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往傳統的文學理論基本局限在文學的范圍之內,基本問題是研究文學內部的發生、發展規律,如文學本質論、創作論、文學批評等,即便承認文學與社會存在緊密的關聯,但主要還是從文學的角度來闡釋社會背景對作家、作品的影響。而當下的文學理論由于受二十世紀西方文化思潮的語言學轉向與文化轉向的雙重影響,吸收進大量的非文學方面的理論,把符號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美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復雜性科學等學科知識統統吸收進來,使得文學理論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學自身的領域,在向后現代社會邁進的途中,文學理論就如文學在五四中所起的作用一樣,遠遠躍出自己的范圍領域,積極參與社會的文化表意實踐,把“文學場”置換成“文化場”,從而發揮其過去不可能發揮的作用。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理論呈現出跨學科、跨文化的多元格局特征,研究對象幾乎包含整個社會文化現象、文化事件的熱點問題,在東西方世界的影響十分普遍。文學理論甚至有時被簡稱為理論,其含義即指其作用的廣泛性。具體而言,當代文學理論的前沿部分主要包含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后殖民批評、后精神分析學、后現代主義文論、符號學批評、審美人類學、文化研究理論等,這些理論如何在視覺文化對象上靈活運用呢?這是視覺文化研究課程中最核心的問題。比較好的教學方法是選擇一些當代社會的經典個案來進行闡釋分析,讓學生注意什么樣的個案應該用什么相關理論來解釋,即“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舉例來說,在分析《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羅拉快跑》等后現代主義風格的電影時,可引導學生回憶文學理論課程中關于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理論的內容部分,并加以適當補充,進而介紹什么是后現代藝術,它的特點有哪些,與現代主義藝術、傳統藝術的區別,后現代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哪些等。這樣學習之后,學生不但對后現代藝術與理論有了基本的認識,而且還把現代主義、傳統藝術都聯系起來,對整個藝術史都有一個初步的把握,擴展了知識量。在介紹攝影與繪畫的區別時,可以運用德國理論家本雅明的“靈韻”理論來講解從手工業到機械大工業的時代變化,進而帶來繪畫藝術的衰落與攝影藝術的興起。也可以運用羅蘭•巴特的神話學理論來解析一張黑人少年向法國國旗敬禮照片的深層含義,白人殖民主義對殖民地人民心理的影響可以從這張照片見出。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講授,比如在闡釋大家都關心的時尚潮流文化現象時,圍繞時尚與認同這一主題,來分析中產階級的小資情調,并以村上春樹作品的流行現象為個案,詳細解讀中產階級的形成條件,及其在觀念、行為、物質以及生活方式上所具有的特征,使學生對未來可能的生活狀態有一個預先的理解。由于一個成熟的消費社會將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而中產階級又是指有文化修養,受過高等教育,至少掌握一門外語,經濟獨立的社會群體,他們是城市人群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品質,都市化的浪漫情調都會對城市中的其他群體產生廣泛的影響,又因為中產階級的主要來源就是大學生,他們代表著未來與希望,所以討論時尚、認同、小資情調這些問題對大學生們是十分必要的,能夠使他們明確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對此類問題解讀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是齊美爾、波德里亞、羅蘭•巴特等人的消費社會理論。
當今中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現代都市拔地而起,城鄉聯系密切,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廣泛的變化。從衣食住行、消費觀念到思維方式,從家庭生活到職業領域,從個性發展到完善人生,從現實世俗到理想樂園等一切方面的價值,都在經歷著急劇的變化。變化意味著舊有的平衡與穩定被打破,新生的在沖突與變異中孕育。與此相關聯的文化藝術觀念,也陷入了新與舊的撞擊和激蕩之中,由此導致傳統文藝結構的裂變和新的文化藝術格局的逐步形成。
一方面,以大眾傳播媒介(機械媒介和電子、網絡媒介)為手段,按照商品市場規律運作的大眾文化的崛起,為現代都市人拓展了新的文化空間。普通市民,尤其是現代的“上班族”和青少年,把地攤的暢銷書、流行音樂、娛樂影視、時尚報刊雜志、廣告、電腦游戲和網絡藝術視為自身參與當代文化轉型,并從中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藝術形態。因為都市人在商品經濟大海中奮力搏擊,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勞累奔波,大眾文化快餐恰好滿足他們休閑娛樂的需求,適應人際關系變化的新特點,符合他們追求刺激、新奇與多樣化的情感方式。總之,大眾文化所誘發、催化的日常消費性的藝術審美,與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彼此契合,以致經典文學和高雅藝術遭到冷落,甚至隨著人們消費享樂的不斷膨脹,審美體驗的鈍化,而造成對崇高美的藝術境界的淡漠或拒斥;同時,還容易在感求的滿足中,或在媒體所制造的虛擬世界中,認同大眾文化所包含的一些低俗、消極的觀念,疏離了個人的價值層面與體現當代社會文化前進方向的基本價值觀念的關系。
另一方面,都市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變動不居,復雜多元的。一些人或因厭倦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緊張,以及快餐文化、流行藝術對生命價值提升的阻隔,形成了一種向往寧靜致遠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與升華;或隨著他們在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交往中不斷增強感受、體驗生活與藝術的能力,而超越日常消費性的審美,轉而從文學經典和藝術杰作中提高自身的欣賞層次。他們或者重返經典文本的閱讀,從唐詩宋詞、古典小說名著到中外現當代的名家佳作,感受優秀文學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體悟中外現當代文學創新的獨特審美意蘊和魅力,提升自己的藝術審美境界;或者關注新時期的力作,特別鐘情于飽含大眾情感、且寄托人生理想的那些作品,從中品味到文學作品不僅能夠調適身心、陶冶性情,而且有補于世道人心,由此感佩這些作家堅執于文藝的精神品位的文化人格,深信嚴肅文學、高雅藝術將不斷地融入大眾日常藝術審美活動,拓展其生存、發展空間,從而鼓舞了作家、藝術家。誠如一位作家所說:“文學這個金字塔是有層次的。金字塔的下面部分是讀者最多的,而頂尖部分則是讀者最少的。所謂純文學;就是這個金字塔的頂尖部分”;“即精神層次較高、內涵深邃,一般大眾難以馬上進入其境界的作品。”因此,“純文學雖然短期內不能贏得巨大數量的讀者,但細水長流,其吸引潛在的讀者的能量是非常大的。”[1]當前一些人把文學經典引入家庭和社區的圖書室,把普及高雅藝術當作城鄉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或許預示著當代文化與文學藝術在互動中的發展趨勢。
二
由此可見,當代大眾文化藝術的崛起,正是社會文化轉型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表征文學、藝術不僅是社會精神生產與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而且日益廣泛地滲透到物質生產與物質交往之中,作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與審美活動。所以,大眾文化及日常消費性藝術審美崛起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對文藝娛樂功能的凸顯和強化,而是在現代工業文化和后現代信息文化的影響下,以新興科技與傳媒為中介手段,沖擊建立于新現代文化基礎上的、以文字符號和其它“語言”符號為媒介的文學藝術的既有形態和規范,形成一種適應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價值趨向的新型文化藝術形態。在它生成的過程中,雖然承續著中外通俗文化藝術的傳統,吸納了民間文化和市民文藝的精神資源,但實際上它同文藝既有形態的關系,不全然是以往那種雅、俗之間的關系,而是當代多元文化藝術建構中,兩種既有聯系又有極大差異的文藝形態的互相關系。
那么,又該如何認識當代社會、文化的轉型,正在改變文學、藝術的生存境況與存在方式呢?
如上所述,大眾文化藝術形態的出現與生產方式的變革息息相關。特別在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主導型生產方式的后工業時代,大眾文化媒體的產業化將被納入文化經濟的新體系,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后現代社會里尤其日益明顯。電子傳媒、電腦網絡作為社會管理和文化交往的中介系統,進一步改變著人類精神文化的構成,文化藝術的嚴肅、高雅、崇高的價值追求及其宏大的敘事模式,為世俗的感性愉悅和日常消費性審美的平面化所遮蔽,文藝的現代性話語方式在由媒體主導的大眾價值取向中隱身,關于終極價值的追問被泛情的世俗關懷所取代。在當今中國的具體語境中,雖然信息文化和文化經濟時代只是一種發展趨勢,但基于全球化的信息傳播和后現代文化的影響,也使中國大眾文化藝術形態呈現出某些趨同的景象:傳統文藝在通俗文藝、電子傳媒的沖擊下,早已出現“神圣性”與世俗化的分流;以語言文字符號描述審美意象的藝術形態,開始受到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藝術和網絡藝術在內的視聽覺藝術形態的擠壓;現代性的文學話語逐漸被淹沒在媒體型、日常審美型的話語方式中。從而確證了當代大眾文化藝術形態,是日常藝術審美與科技文化、商業文化在世俗化方向上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不同于傳統審美文化單一性的“混融性”特征。這一點,早在影視藝術成為大眾文化中的綜合性藝術之日起,就已透露出此中的奧秘。
影視藝術由于被納入現當代文化工業的系統,以致其生產、制作和傳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把文藝信息迅速而大規模地傳達給大眾,對社會生活、特別是大眾的審美娛樂發生很大的影響。相比之下,傳統文藝門類就難以與之抗衡,比如文學中的詩歌,建筑、雕塑、繪畫、音樂、戲曲等藝術種類,雖有其傳達人類心靈世界變化的獨特審美價值,卻因其創作(生產)、傳播(展演)的方式難以納入文化工業和商業運作系統而存在局限,更因其藝術欣賞主體必須具有相應的藝術修養與審美心態方能感悟作品的境界,而造成“曲高和寡”的缺憾。其次,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新型藝術,除了擁有現當代文化工業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手段外,還能充分吸收、利用各種文藝種類之所長,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們的局限,使視、聽藝術融入了詩的想象、戲劇性的沖突和小說的故事情節,達到文學性和觀賞性的結合。這正是它們能吸引優秀的小說、戲劇作者加盟,通過小說、戲劇作品改編制作成影視劇而擴大文學作品影響的重要原因。
可見,影視藝術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藝術類型,所以具有覆蓋面廣、受眾面大的藝術效應,除了它作為現當代工業生產的特殊領域和媒介文化的重要形式等原因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文化藝術價值取向,適應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和審美世俗化。回顧世紀之交引起人們感興趣的電視劇,除卻那些以古典名著改編、制作的電視連續劇,和具有現代意識與民族藝術特色的武俠、言情劇外,恐怕就要提到那些以描述普通百姓身邊事,著力表現人間情愛的永恒與矛盾的世俗關懷的劇作。從《渴望》、《過把癮》到《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其感人之處在于真實地傳達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渲染了他們的世俗價值與感求。盡管一些評論家對其感官性、過程性、無深度模式等“后現代”特征加以批評,但大眾卻認同這些劇作,并跟隨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唏噓、喟嘆。誠然,當代大眾是不滿足于日常的藝術審美與世俗關懷的,如馬克思·韋伯所言,科學昌明決不能代替人類的終極關懷,相反,倒是可能將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之間的各種矛盾激化,因而對自我生存的無盡關注和焦慮,便成了每一個個體無法擺脫的宿命。所以,創造使個體靈魂得以棲居和安身立命的藝術佳構,就成了現代文藝的重要使命。然而,大眾對人文精神的渴求,對終極關懷的理想,又總是以其現實的感求的滿足為基礎的。只有隨著人們生存狀況和精神文化狀況的不斷改善、提高,才可能從世俗欲求躍升到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大眾文化傳媒的重要形式的影視藝術的價值定位,既是它贏得大眾收視率的特長,又是它難以提升大眾的更高審美品位的局限。因為這種價值定位,誘導著電視劇的創作(改編)、制作與傳播的方向,在于迎合、滿足觀眾當下的審美價值期待,淡化或消解劇作文本的藝術獨創性和深層的審美意蘊,強化、渲染故事情節的煽情與刺激性,以致近年來,影視藝術中的大片制作變成了好萊塢創作原則與制作模式的翻版:驚情、歷險、英雄美人、正邪較量,和卡通化的視覺構成、高成本高科技的投入。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與影視藝術相比,網絡藝術作為大眾文化媒體新類型的出現,更是當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網絡世界,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網絡化創造的虛擬空間,使人們可以在信息化、數字化的虛擬實在中體驗人生、創造自我、溝通未來;而且極大增強交往與對話中的主體性和個體價值。“一方面,在虛擬空間里,人類自由想像的空間無限擴大,構造能力無限增強”;另一方面,網絡世界“為交往主體提供了自由平臺,人們可以自由思想、自由交流,可以隨時變更自己的身份,可以自由地信息,對信息進行反饋、評判、選擇、刪除,體現了人類在網絡社會中尋求自覺和自主的一種歷史選擇傾向”。[2]在此基礎上涌現的網絡藝術,極大地超越了影視藝術的特性,進一步蠶食了傳統藝術的空間,甚至改寫了文藝家的身份。正如有關論著所言:“由社會分工規定了身份的文藝家將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主體,取而代之的將是超越日常身份而相互交往的網民,他們匿名上網,通過角色扮演而傳達情思的活動將成為文藝的主流。文藝手段的代表,將不再是千百年來置身于巖石、青銅、布帛、紙張等相互分割的硬載體‘文本’,而是網絡上彼此融通、聲情并茂、隨緣演化的超媒體。文藝加工方式的主要特征,將不再是目標明確的有意想像,而是隨機性和計劃性的新的結合。文藝所奉獻的對象,將不再是從事儀式性、膜拜性或玄思性靜觀與諦聽的讀者、觀眾或聽眾,而是積極參與、恣心漫游的用戶。文藝內容的來源,將不再是獨立于文藝活動、先于文藝活動而存在的所謂‘客觀生活’,而是和文藝活動融為一體、主客觀密不可分的‘數字化生存’,文藝環境的構成要素,將不僅僅是人和自然,而且包括智能動物、高級機器人等由高科技創造的新型生物。”[3](P4)這種描述與論斷也許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證實,但從目前網絡藝術的情況看來,它確實在交互性、可視性、趣味性、知識資料的豐富性和融合不同藝術門類的特長等方面突破了傳統藝術,超越了影視藝術。因為以往的媒體手段均是單向度的,是預先給定的,而網絡則“打破了單一或分離的‘主—客’和‘主體—主體’單向的交流結構形式,網絡化真正實現了人機互動、交互作用,人類交往呈現出‘對話性’的特點,形成了相互對話、交流、反饋的網際關系”[2]。
當然,當代大眾文化藝術形態與既有的文化藝術形態相比,也存在著局限與不足。一是影視藝術的編導與制作的標準化和模式化,這是它作為文化工業生產的必然結果。難怪一些小說作者在其作品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后普遍感到遺憾,因為標準化、模式化的運作嚴重損害了原作的獨創性和深刻、豐富的審美意蘊。二是影視藝術審美價值定位的世俗化、“快樂原則”與商業性,促使生產和經營以大眾的日常消費性審美為指歸。只要瞄準了世俗的趣味與時尚,就找到了影視產品的賣點和消費熱點。甚至為了追逐商業價值而不惜犧牲產品的文化品位,更遑論提升消費者的藝術審美水平了。三是影視藝術的表現方式過于直接、具體,追求同步、轟動的影像效應,以致大眾越來越難以找到想像力揮灑的空間。久而久之,也就鈍化了制作者與欣賞者的審美體驗能力。因此,欣賞者無法獲得某種超驗的審美感,或一種經過悲劇和痛苦之后的心靈凈化。造成這類大眾文化媒體“不可避免地要在人類經驗的整個范圍內制造一種對常識知覺的歪曲。”[4](P167)與之相反,文字符號能夠激發意象和隱喻,使讀者能夠從想像和經驗中衍生出豐富的意義。
同樣,網絡藝術在超越書面文藝和電子文藝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尤其是帶來了一種消解正統文化藝術價值的力量,病毒泛濫,,隱私爆光……,嚴重損害了健康的生活境界和藝術格調。更因為網絡的“虛擬世界”缺乏直接的體態語言的交往形式,以致阻礙人們情感及精神交流。而且當人們在虛擬空間進入平常無法經歷和體驗的生活時,人離現實世界愈遙遠,就愈益活在虛幻的世界中,冷漠了人的情感和人類的價值關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交往的異化”。
這就進一步證明,當代大眾文化藝術形態,尤其是影視藝術和網絡藝術等重要類型,之所以迥異于既定的文藝形態,就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都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致它們的文藝觀念、審美價值生成與實現機制,甚至作家、藝術家的社會身份,也都與以往有了極大的變化。這是社會文化變革在文藝領域中的深刻反映,表明在全球化語境下,當代文藝的存在方式與話語系統,正從一元走向多元悖立、互動的發展格局。既往的文藝形態(包括口頭的、書面的文藝形態)與當代大眾文藝形態(特別是電子文藝和電腦文藝中的網絡藝術),都是復雜、多元文藝新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相互悖立與互動,彼此吸納與揚棄,形成多元共生的動態結構,從而顯現出各自存在的意義和彼此無法取代的價值,并預示著一個新文藝時代的到來!
三
面對當代文化藝術復雜多元的變化,文藝理論批評亟須進一步轉變思維方式,拓展視界,更新觀念,調整思路和方法,以利于文藝發展與理論創新。
首先,要立足文藝變革實踐,確認文藝旨在滿足和提高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文化需求的基本理念;并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打破以往闡釋文藝價值、功能的中心與邊緣、雅與俗、先鋒與后鋒的二元對立模式,尋求在歷史唯物主義宏觀視野中,不同闡釋、批評主體切入、理解文藝對象的獨特角度與范式,形成與多元文藝互動共生格局相適應的多種文藝理論批評話語相互交流的動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揭示文藝多樣性的各自價值、功用與局限,深入理解各種文藝形態、審美特征在相互對話與競爭中可能發展的前景。
顯然,文藝理論批評格局的這些變化,不但體現了當代文藝變革發展的要求,更是當代人類的文化自覺及思維變化的產物。如所周知,當代的人們不僅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經濟水準的不斷提高;而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警惕人自身的物化、工具化、異己化,力求通過高揚人文精神,克服科技理性的片面發展與弊端,促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相礪相長,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由此驅動人們在物質生產和精神交往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超越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模式。這正是德國現象學家、哲學家胡塞爾晚年試圖闡明的有關主體間的問題。在他的思考中,先驗的自我變成了主體間的自我,世界于是變成了主體間的生活世界。[5](P96-97)他的思考,反映了現代以來人們愈加清晰地意識到,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的模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時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精神交往時,就會陷入“他人不是客體”的困窘。所以,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或譯作“主體際性”,作為現代哲學概念所指稱的“主體和主體共同分享著經驗,這是一切人們所說的‘意義’的基礎,由此形成了主體之間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臺”;“并以此將眾多主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意義的世界”[6](P239)的交往理論,對于任何一門科學,任何一種知識、思想的生存、發展,都具有方法論的價值,即它們必須具有主體間性,才能成為主體之間交往的內容,從而在主體和主體間生成意義。
對于當代文藝理論批評來說,如果不能形成多元范式、話語主體之間的比較、對話與競爭,就不能深入理解多元語境中各種文學現象的特征及其在整個文藝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意義,更談不到進一步促進文藝創作的多樣性和總體發展水平。因為,“沒有比較,就不能顯現差異,沒有對話,就沒有彼此間共同性,也就沒有交流的基礎;沒有競爭,就沒有創新的動力,也就沒有創新”[7](P9)。一句話,文藝理論批評就不可能充滿活力和生機。
其次,正像文學藝術的創新必須遵循文藝發展的規律一樣,當代文藝理論批評的創新,既要充分體現當代文藝構成的多向度、多層面、交叉性和復合性,拓展文藝觀念;同時又須凸顯文藝所以為文藝的基本特質,發現、探求當代文藝嬗變中的種種悖論,對充滿變動性和不確定性的新文藝形態作出學理性的闡釋,為深化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重構文藝的基本概念、范疇,提出新的話題,從文藝實踐概括出新的觀點。
事實上,隨著大眾文化的崛起,人們已經發現,文藝創作和生產的原創性缺失,正是當代文藝的普遍性癥疾之一。這當然可以歸咎于當代復制文化與影像技術的發展;但也不應忽視作家、藝術家對文藝的自律與他律、傳統與未來的態度問題。文藝現代性的發展歷程證明,文藝的自律、自主性的實現,只有在充分考慮他律又超越他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為文藝在觀照、傳達人類心靈世界的過程中,必然融匯了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即是說,它本身既是精神文化的一個構成要素,同時又以自身的特性、方式去展現社會文化的變遷。從而決定了一個時代的文藝不僅描繪時代的社會面貌,同時也反映時代的文化風貌。只須閱讀那些劃時代的文藝巨著,從本國的《紅樓夢》到外國的《高老頭》和《戰爭與和平》,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時代的文化總是最大量、最集中、最具體地反映在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中,以至成為歷史學家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8](P54-55)。在這種反映中,文藝家總是帶著自己的審美感受給予特定社會文化現象以直觀、生動、經驗的描繪,以致我們看到的特定時代社會的文化景觀和氛圍是那么真切、活潑、有趣,從而觸摸到文化的總體狀貌或發展動向。這就是巴爾扎克所說的“寫出許多歷史家沒有想起寫的那種歷史,即‘風俗史’”[9](P62),或者如路易·阿爾都塞所言:“……藝術所以是藝術,是因為它脫離開意識形態,同時暗指著意識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使我們從內部或通過一種內部距離‘感知’(而不是認識)作品所堅持的意識形態”[10](P165)。總之,當代藝術與科學的任何變異和創新,都是以批判傳統作為新事物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先鋒與后鋒的藝術對抗,沒有科學中進步與落后的對抗,藝術和科學是難以變異、創新的。但是,在科學中,一種新的思想或學說的產生,就往往意味著一種舊的思想或學說的死亡。雖然從科學的承繼性說,后輩科學家應牢記先輩科學家的貢獻,繼承前輩科學家的探索和獻身精神,但事實上,科學進步的歷史恰恰就是一部鏈性遺忘的歷史。藝術則不同,“雖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先鋒與后鋒的對抗,每一個時代都與它的前續時代構成一種先鋒與后鋒的對抗狀況,但是,誰也不能因此而作出結論說,先鋒的就是具有審美價值,而后鋒的就是不具有審美價值的,或者說,先鋒的就是對后鋒具有終結威力的”[11](P308)。因為前者并不能取代后者,也不能使人們遺忘后者。更重要的,先鋒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它可能很快就成了后鋒,它是速變的甚至是速朽的;在有些情況下,先鋒與后鋒會相互轉化,先鋒的變為后鋒,而后鋒的變為先鋒的。可見,文學的變異、創新,既否定、批判了傳統的僵化和陳腐的東西,又繼承和提升了傳統富有活力的東西。只有平庸的文藝家才視傳統為包袱;只有那些毫無審美追求的藝術家,才把文藝的自律與他律絕對地對立,視他律為其創作的動力。
所以,當代文藝理論的創新應面對這些悖論,探求產生悖論的多元語境(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中不同文藝形態審美價值的差異和沖突,它們在互動中顯現出適應不同社會群體和個體的審美需求,以及與人類精神文化總體發展趨向的普遍性之間的深層關系。唯其如此,文藝理論批評范式與格局的新構建才不會走向單向度的局限,即不是把各種新媒體文化的興起對既定文學藝術形態的影響看成單向的,甚至具有終結威力的;而應視為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當代文藝的變革發展。一方面,各種新媒體文化的興起,改變著文學、藝術的存在方式,促使其拓展新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走向大眾,融入大眾藝術審美活動的文學、藝術,又會以其富有藝術性的魅力和高遠的審美境界,提升大眾藝術審美活動的意蘊與文化品位。從而以不同的方式、形態,去實現人類精神文化總體發展的理想。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在全球資訊時代,人類面臨的仍然是歷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問題:如生死問題,即個人身心內外的和諧生存問題;權力關系與身份認同問題,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問題;人和外在環境的關系問題,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問題。追求這些方面的‘和諧’是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共同目標”;“但這種‘普遍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環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性”[2](P23)。因此,我們在探究當代新媒體文化和大眾日常藝術審美形態的崛起,以及它們與既定的文學、藝術的悖立和互動時,也就無法回避此論題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事實上,新媒體文化和大眾日常消費性審美活動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興起,就存在著這種新型文化、藝術與西方后現代(后殖民)文化的復雜關系。尤其是消解文化藝術的深度模式的傾向,更是后現代文化、藝術的重要癥疾,對于這類價值觀,連同大眾文化的科學至上、消費主義等特征,都必然要經過本土化的篩選、淘洗,才能分辨其良莠而決定取舍。從這一點看來,文學經典、高雅藝術的普及仍具有現實意義,它借助大眾媒介與手段,以較高的精神價值和審美旨趣,去滿足和提升大眾不斷增長的審美需求,既克服那些獨立于大眾生活之外的“純文學”的缺陷,又避免后現代文化“削平深度”的絕對化的弊端。可以預期,經過不斷調整、更新的當代中國文學、藝術,必將迎來“鳳凰湟pán@①”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殘雪.真正的純文學形勢大好[N],中國文化報,2002.7.3(2).
[2]郝立新,張偉.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全球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25.
[3]黃鳴奮.超文本詩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4][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9.
[5][德]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下卷)[M].王炳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6]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金元浦.“間性”的凸現[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8]狄其驄等.文藝學新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9]巴爾扎克.巴爾扎克論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0]路易·阿爾都塞.關于藝術問題給安德烈·達斯普萊的復信[A].列寧和哲學及其他論文[C].本·布魯斯特譯,倫敦:沃索出版社,1971.
[11]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一、不能只盯一點,要全面觀察一些同學在觀察化學實驗時,只注意明顯突出的現象,而忽略那些不太顯著的現象。如觀察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時.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看不到有“黑色固體產生”。另外,觀察不僅是用眼看,還包括用耳聽、用鼻聞、用手摸。例如,在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通過鼻聞,可了解產生的氣味的氣味;用手摸集氣瓶壁,可感覺到反應有熱量放出。這些都是用眼所觀察不到的。可見,只有“全神貫注”.才能全面觀察到實驗的現象
。
二、防止看了熱鬧,丟了門道初學化學的同學覺得化學實驗很神秘,有些同學甚至把做實驗看成是耍魔術,很好玩。由于他們只注意看“熱鬧”,而沒有明確的觀察目的,這樣就難以抓住關鍵的實驗現象,丟掉了“門道”,其結果就難以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三、不能馬馬虎虎,要細心比較觀察實驗不能只觀察一個大概,特別是對相似的實驗,更應細心比較。如硫既能在空氣中燃燒,也能在氧氣中燃燒,在觀察這兩個實驗時,就應特別細心,否則,牼湍巖怨鄄斕攪蛟誑掌杏朐諮跗腥忌盞幕鷓嬗小拔⑷醯牡渡睜與“明亮的藍紫色”之區別,從而得不出硫在氧氣中燃燒更旺的結論。
四、不能只觀察不思考觀察化學實驗,不只是動動眼睛和其它感官就行了,還要開動腦筋去分析和判斷。如在觀察實驗室制氧氣的實驗時,只有同時思考“為什么實驗前應先檢驗裝置的氣密?”“試管口為何要略向下傾斜?”“實驗結束時,為何要先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后熄滅酒精燈?”等問題,才能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五、弄清概念,防止張冠李戴有些化學實驗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沒有搞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描述實驗現象時就易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如“光”與“火焰”、“煙”與“霧”、“渾濁”與“沉淀”、“溶解”與“熔化”等概念極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們的區別,才能正確描述這類實驗現象。六、要防止用結論代替現象進行描述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結論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二者有聯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鎂條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之一是“有白色粉末產生”,而不能描述為“有氧化鎂產生”。否則.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1.2試劑與儀器設備
1.2.1試劑:本方法所用的試劑為分析純或優級純,測定用水為去離子水或同等純度的水。氫氧化鈉溶液(2g/L);硼氫化鉀溶液(20g/L);鹽酸1+1;30%的過氧化氫;鐵氰化鉀100g/L;硝酸;硒標準貯備液(0.1mg/mL)。
1.2.2儀器設備:AFS-820型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北京吉天儀器公司),配有硒空心陰極燈。MDS-2003F非脈沖式自動變頻微波消解儀(上海新儀微波化學科技有限公司)
2分析方法及測定
2.1樣品前處理:稱取0.3~0.6g(精確到0.1mg)已粉碎后茶葉樣品于消解罐中,加入8ml硝酸,預處理30分鐘后補加2ml硝酸,1ml過氧化氫,于微波爐中消解。消解條件:壓力由0.4Mpa分五個工步逐步升至1.6MPa,并保持5min,消解至溶液澄清透明。
待消解罐冷卻后(用微波消解儀自帶吹風機加速冷卻),加入5ml6mol/L鹽酸,加熱15分鐘(用微波消解儀自帶加熱板加熱),后冷卻至室溫,取10ml消解液加入50ml容量瓶中,加入鹽酸(1+1)12ml,鐵氰化鉀4ml用水定容至刻度。同時做空白試驗。
2.2標準系列的配制:吸取硒標準貯備液于50mL容量瓶中。配制相當于硒的濃度0.0、5.0、10.0、30.0、50.0、70.0、100.0ng/mL。
2.3測定
2.3.1儀器條件硒燈電流:75mA;光電倍增管負高壓:300V。原子化器高度:87mm。載氣流量:500ml/min;屏蔽氣流量:1000ml/min;測量方式:標準曲線法;讀數方式:峰面積;延時時間:1秒;讀數時間:10.0秒;標準或樣品加入體積:0.5mL。
2.3.2測定步驟,按以上設好儀器最佳條件,輸入有關參數,點燃原子化器爐絲,穩定10~20分鐘后開始測量,連續用載流進樣待讀數穩定后,用標準系列零管進樣,確定空白值,然后轉入標準系列測量,繪制標準曲線。再依次進行未知樣品溶液測定。測定完畢后,可將測定結果打印出來。
3結果與討論
3.1儀器條件選擇單測茶葉中的硒,考慮到硒的濃度較低,燈的壽命等多種因素,經實驗選擇負高壓為300~325V時,燈電流硒為75~85mA、,載氣為400~600mL/min,屏蔽氣為800~1100mL/min,硼氫化鉀的濃度為1.5%~2.5%時,因而儀器條件可選擇此范圍。
3.2不同種類酸及酸度的影響選擇了鹽酸、硫酸、硝酸、磷酸作介質。實驗證明鹽酸、硝酸作為硒的酸介質較好。實驗表明可選4%~12%的鹽酸作介質,本次試驗選用了10%HCL。
3.3KBH4溶液濃度的選擇,試驗表明,當KBH4濃度過低時,還原能力較弱,靈敏度低;當濃度在1.5~2.5g/L時基本穩定且達到最大值,本次試驗選取2.0g/LKBH4溶液。
3.4共存離子的干擾在研究硒測定的干擾時,在含5ug/L的硒標準溶液中加入以下金屬離子0.5mg/L(As、Fe、Sn、Pb、Sb、Cd、Cu、Hg)與未加干擾離子的標準溶液比較,熒光強度改變±8%以上即視為對它產生一定程度的干擾,結果為未加干擾離子的熒光強度為588.4,加了與上面相對應離子的熒光強度分別為614.7、612.7、621.8、563.6、570.9、608.8、607.7、561.7,可見都在588.4±8%(541.3~635.5)以內,各金屬離子對硒的測定無干擾,在樣品測定時,可以不加掩蔽劑直接測定。但在加入鈣、鋅這兩種離子時,對結果產生了影響,實驗中加入鐵氰化鉀可消除干擾。且鐵氰化鉀對硒的熒光強度沒有影響。
3.5線性范圍硒在較寬的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都很好,考慮到在茶葉中硒的衛生指標及測定的要求,硒的標準曲線濃度范圍為0~100ng/mL在最佳儀器條件下測定,硒的相關系數為0.9998結果如表1:
3.6檢出限根據儀器設定的測定檢出限,連續測定空白溶液15次,用3倍空白樣品熒光值的標準偏差除以標準曲線斜率即為本方法最低檢出限,硒為0.22ng/mL。
3.7精密度測定不同產地的硒含量的茶葉樣品各八次,求硒含量的相對標準偏差,結果如表2:
3.8回收率選擇四個茶葉樣品,在茶葉樣品中加入一定濃度的硒標準溶液,測定樣品的加標回收率,見表3:
4結論
本文采用了AFS-820型原子熒光度計同時測定茶葉中的硒,選擇了儀器條件,適宜的酸介質、酸度,進行了干擾離子及掩蔽干擾方法的研究,本方法的最低檢出限:硒為0.22ng/mL,在測定中硒的標準曲線濃度范圍為0~100ng/mL,相關系數均達到γ=0.9998,用相對標準偏差考察方法的精密度,相對標準偏差均在1.7%,用加標回收率考察方法的準確度,低濃度加標準回收率為Se97.7%~100.9%,能滿足產品質量檢驗要求。本方法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儀器價格低廉,便于推廣,適用于茶葉中硒的測定。
摘要:目的: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茶葉中富含一定量的硒,由于茶葉本身作為一種具有抗氧化、抗輻射、抗癌等保健功能的食品,含有微量的硒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更加強了茶葉的保健效果。建立微波法消解樣品,氫化物——原子熒光光度法測定本地區某企業茶葉中微量的硒方法。方法:用微波消解茶葉樣品,原了熒光光度法測定其含量。結果:在在最佳條件,方法檢出限為0.22ng/ml,相對標準偏差為1.7%,樣品測定硒的加標回收率為97.7%~100.9%。結論:用微波消解,氫化物——原子熒光光度法對茶葉中硒測定,該方法操作簡單,結果準確,能滿足日常對茶葉開展硒的檢驗要求。
關鍵詞:氫化物原子熒光光度法茶葉硒
參考文獻:
[1]水質分析大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
1化學成分
目前紅花中已分離鑒定的化學成分有60多種〔2〕,其中主要有黃酮類、木脂素類、多炔類等,有藥效的成分主要是:黃酮類:包括紅花黃色素(saffloryellow,SY,有些文獻亦稱之為紅花總黃素),羥基紅花黃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等;脂肪酸:紅花中含有棕櫚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紅花多糖:該成分是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鍵連接的一種多糖體。1906年日本龜高德平從我國河南產德紅花干花中首先分得紅色素,含03%~06%;含紅花黃色素(SY)查耳酮類化合物為20%~30%〔3〕。為進一步揭示紅花藥理活性的化學物質基礎,開發其活性成分,尹宏斌和郭美麗等對紅花進行乙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并對所得到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初步分離和純化,通過波譜分析鑒定出了18個化合物。紅花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B、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鐵、鋅、銅、磷、硒、鈣、鉀、鈉、鉻、鉬等,而且還富含多糖和腺苷等物質〔4〕。
2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
21對心功能及血管的影響
小劑量紅花煎劑對蟾蜍心臟有輕微興奮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對心肌缺血有益;大劑量對蟾蜍反而有抑制作用,而擴張體冠動脈及股動脈。此外,還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痙攣并增強耐缺氧能力,阻止血栓進一步發展并逐步緩解血栓,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能較好地改善心肌及腦組織的微循環障礙,起到治療冠心病及腦血栓的效果〔5〕。
22降低血壓、血脂的作用
紅花煎劑對狗、貓均有較持久的降低血壓的作用〔6〕。口服紅花油可治療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及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癥。
23抗凝血、血栓的作用
SY可顯著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時間,能顯著提高血漿纖溶酶原激活劑的活性,使局部血栓溶解,從而起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7〕。
24抗炎作用
Toshihiro等〔8〕認為紅花中的長鏈6,8雙醇化合物是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SY對甲醛性大鼠足腫脹、對組胺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的通透量增加及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形成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抗炎的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抑制炎癥過程及肉芽增生。紅花中的多種有效成分可影響免疫,拮抗PAF受體,提高體內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還能拮抗多種炎癥因子,有效好的抗炎作用。
25鎮痛和鎮靜作用
SY紅花黃色素對小鼠有較強而持久的鎮痛效應,對銳痛(熱刺痛)及鈍痛(化學性刺痛)均有效。
26興奮子宮的作用
紅花煎劑對小白鼠、豚鼠、家兔、狗、貓之離體和在體子宮均有顯著的興奮作用〔9〕。
27耐缺氧作用
SY有顯著的耐缺氧、抗疲勞作用,能明顯延長動物的存活時間,并增加離體家兔心臟和心肌缺氧的冠脈流量,改善心臟的缺氧、缺血病理狀態。
28保肝作用
紅花注射液能明顯抑制離體灌流、肝灌流液中的GPT的升高,使流量增加并接近正常,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29免疫抑制作用
陸正武等〔10〕研究結果顯示:SY可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遲發型超敏反應和血清溶血素產生、抑制腹腔巨噬細胞和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減少脾特異性玫瑰花形成細胞。體外應用SY,可抑制3HTdR摻入的T/B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抑制混合淋巴細胞反應,降低白細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細胞的產生及其活性,表明SY以劑量依賴方式降低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效能〔11〕。
3小結
紅花及其成分的藥理作用十分廣泛、毒性小,其防治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成果已經得到廣泛確認。另外還具有抗炎,耐缺氧,免疫抑制,鎮痛、鎮靜等作用。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普遍而嚴重的疾病,且發病年齡越來越提前。因此,開發紅花系列制劑及產品,對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而且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兆木世界紅花種資源評價與利用〔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4
2薛曉珍,張敏新疆紅花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利用價值〔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12(1):403
3培根新編中藥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68995
4尹宏斌紅花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2001;32(9):776
5鄭為超,陳鐸葆,張雷,等紅花黃色素對缺血心肌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5;21(8):97880
6劉發,魏苑,楊新中,等紅花黃素對高血壓大鼠的降壓作用及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的影響〔J〕藥學學報,2002;27(10):7857
7陳瓊,顧仁樾,周瑞藏紅花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流變學的作用〔J〕遼寧中醫雜志,1997;24(8):3723
8ToshihiroA,HirotoshiO,ToshitakeT,etalErythohentriacontane6,8dioland11otheralkance6,8diolsfromcarthamustinctorius〔J〕Phytochemistry,1994;369(1):105
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美術電影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和贊賞。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國內獲獎37次,31部影片在各種國際電影節上獲獎46次,國外輿論界贊揚中國美術片,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認為它的藝術風格已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中國動畫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國動畫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通過制片實踐又培養了一大批年輕藝術、技術人才為美術電影事業發展奠定基礎,攝制了一批優秀影片如《好朋友》、《烏鴉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機智的山羊》、《神筆》等,尤其是《驕傲的將軍》和《神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實驗。
1957—1968年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時開辟了新的表現形式,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并一舉成功。由于它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而受到好評,開創了發展剪紙片的新路。1960年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據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動畫片。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致、想象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動畫片《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上做了新一次嘗試。1984年的《金猴降妖》將“民族英雄”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現代音樂相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
中國動畫在題材和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是豐富多彩的,通過這種題材的選擇和表現手法的運用來講述兒童喜愛的故事,寓教于樂,力求表現溫情世界。內容以博愛為中心,動物擬人化,因此得到了兒童家庭觀眾的喜愛。
在我國動畫眾多的表現手法中,剪紙片發揮了他不可磨滅的作用。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獨特。在造型上巧妙的運用了剪紙的粗獷而精巧,簡約而不單調,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特性,把豬八戒的貪吃笨拙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中國水墨畫,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遠在五代的時候就開始有畫水墨人物畫,到明、清時期,又有更大的發展,經諸家各派的不斷演變,而獨具一格。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水墨動畫片,繼承了這種優異的傳統藝術,筆墨豪放、意境優美、格調抒情、氣韻生動。如《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這兩部水墨動畫片問世之后,受到國內外一致贊美。
從題材上,我國動畫片也在不斷挖掘動畫的民族特色,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古典故事、民間傳說、寓言都是豐富的題材。1964年的《大鬧天宮》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這部動畫影片,可謂經典中經典,即使現在看來也依然是中國動畫電影中的超級大片。以及《鷸蚌相爭》加之水墨表現更加深入人心。還如《鏡花緣》根于中國古典白話而改編。《女媧補天》則是一部選自中國成語典故的動畫片,以獨特的藝術觀點將女媧補天這段故事制成的生動的動畫片。
在表現形式上同樣也能看到我國動畫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動畫中采用傳統的皮影為表現形式,在音樂上運用了京劇的語言,力求生動表現動畫的主題。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間剪紙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筆畫的形式等。動畫是一個多元化的藝術,集工藝性、審美性、技術性、功能性、時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動畫的民族性因而要從不同方面去尋找。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驕傲,以此來證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聰明才智。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傳統遺產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為中國人,就應花大力氣研究、整理、宣揚我們的民族遺產,并從中推出具有民族風格的新作品。
面對文化全球化的強勁走勢,我們的認為就是給民族文化以準確的定位,對民族文化進行繼承、豐富、弘揚和創新,在積極汲取和融合世界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個性,不斷地豐富民族文化的蘊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斷地賦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與新的涵義,使民族文化在不斷實現創新中,得到豐富和發展。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動畫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動畫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美麗并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
一個國家或民族強大與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僅取決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同時更取決于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亟須通過先進文化建設,將億萬群眾的創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種強大的合力,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種巨大的精神需求為文化產業的勃興,提供了無比廣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先進文化是文化產業之魂,而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實踐基地和傳播途徑,是它的血肉之軀,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關。面對國際社會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民族、國家也紛紛依據新的特點改變自己的文化發展策略。由于我們多年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人為地把文化產業和意識形態對立起來的傾向,成為了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六大報告根據當前的特點,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一到社會效益的原則下。文化事業與產業分立,通過提高文化事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雄厚文化事業基礎,重視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又成為經濟基礎的組成部分。這種改變,是根據意識形態新的特點和規律做出的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創新,也為文化產業的勃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迅猛發展,提供了以前人們難以想象的變革世界、開拓世界的嶄新手段和無窮力量,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也為文化的開發、傳播、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積累深厚,文化類型極其豐富,文化資源難以估價。但由于地域、交通、傳播等多方局限,價值大多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甚至有的瀕于消亡。而以數字技術革命為代表的高科技進步,為激活文化資源實現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了條件。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在完成了通信、傳媒、信息產業的第一次制度創新后,正在進行第,文化內容的填充,發展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制定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進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我國匯入世界潮流也正當其時。我國在“十五”期間擬投入40億元開發軟件產業,傳媒業正在成為我國第四大產業,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對接更有了現實可能性。
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文化市場消費可達4800億元,而現在我們的文化產品市場實際份額只有1800億元,國際文化資本看好我國的廣闊市場。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成為世界引資第一大國。這些資本雖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電信和農業,但隨著資本形式在新時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的已從單一的貨幣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今年我國將在市場經濟和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允許美日德三國投資旅游業,上海將和美國某公司合作,共同設計興建和經營國內首家世界級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等。這些當然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通過合資、參股方式大量注入國際文化資本,甚至徹底購買、兼并國內較有實力或前景的文化產業,我們的版權經市場轉換可能為外國所有。另外,他們通過雄厚財力和優越條件,吸引國人為其打工,按照好萊塢等國外模式“包裝”中國題材文化產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國市場,贏得巨額收入的同時,也勢必將國外文化價值觀滲入國內。面對國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驗,我們應在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中國文化資源保護法。而這些只有通過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來完成。從國內民間投資來看,其份額已接近國有經濟投資。如果將這部分資本吸引轉移到文化產業中來,必將使其能量得以釋放。可見文化產業的確立,也為國內外資本增值開辟了新的渠道,也從根本上消除了文化產業的資本瓶頸制約。
文化資源一旦與科技等產業融合嫁接,就會顯露出巨大經濟意義,成為一種新經濟資源進入經濟開發中心地帶,實現關聯度極高的拉動效應。文化產業在美國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在英國的平均發展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在日本已達到其汽車工業的產值。這種新經濟資源的轉化和實現過程,就是通過文化作為要素在其它產業的滲入融合,或發生漸變,實現優化升級,或發生質變,成為新的產業形態和產業分支,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打破行業界限完成重組。以新的內容和賣點進入以網絡業為主的科技產業市場,誕生了信息文化產業;以新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旅游市場,形成了旅游文化產業;將游戲與娛樂注入到教育中,改變舊的知識傳播方式,創造了新型的教育娛樂產業;加大體育健身的娛樂開發力度,實現體育娛樂產業質變;以文化品位、設計、策劃進入城市規劃、建筑、裝潢、廣告、環衛環保、標志制作、汽車美容、美容美發、形體塑造、大眾攝影、環藝、工業設計等為主的形象領域,甚至餐飲、花卉等服務業,完成文化與物質的互動。從更深層次說,經濟制度的變更,經濟戰略的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和方式的選擇,都有文化因素在發揮著驅動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因此,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化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或組織學生親自進行實驗操作,把教材知識由微觀變成宏觀、由抽象變成具體、由無形變成有形,使學生更易于獲取多方面的知識,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化學實驗探究的力度,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一、演示實驗,引發興趣
1.觀察實驗。觀察是實驗的第一步,也是創新的前提。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許多學生不知道應該看什么,更不知道觀察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演示實驗前,應該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及觀察對象,并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2.操作規范。在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同時對學生實驗技能的掌握也起著示范作用。教師在實驗操作時應該按照規定有條不紊地進行,每個實驗都要精心備課,保證課堂演示萬無一失,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注意安全。演示實驗要絕對安全,避免給學生造成恐懼感,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確保實驗的安全性,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改進實驗方法,清除不安全因素;(2)操作一定要正確、規范、熟練,制取易燃、易爆氣體一定要檢查裝置氣密性;(3)采取必要的針對措施,有害氣體要有吸收裝置,以防外溢,造成傷害。
二、動手實驗,培養興趣
1.精心設計實驗,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化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一些奇怪的現象大部分都可以用化學去解釋,而這些理論又是靠實驗得出的,實驗就是要驗證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形成過程。對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實驗,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進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為學生多創造動手參與的條件。教師應該多為學生營造動手參與、動腦思考的課堂氣氛,盡可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變為學生的小組實驗。例如,向鋅粒中滴加稀鹽酸,鐵生銹條件等實驗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通過家庭小實驗調動學生實驗的積極性。由于農村學校受當地條件的限制,缺乏實驗器材,學生得不到太多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所以適時開發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自己尋找實驗用品,自己動手做簡單易做的實驗是一種彌補手段。例如,把雞蛋放入裝有白醋的玻璃杯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提問冒出的氣泡是什么?學生通過親自實驗,自己發現問題,又進行實驗驗證,在實驗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三、想象實驗,提高興趣
1.指導學生想象實驗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某些實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大膽想象,并闡明自己的想象理由。只要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加上現有智力進行想象的,都可以由教師或學生進行實驗驗證;如果現在條件暫時不允許的,可以由教師進行講解點評。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教學效果比直接由實驗得出結論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2.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為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思、有所想,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想象、推測實驗過程,并啟發學生畫出實驗裝置圖,制定合理的實驗計劃,進而把實驗教學引向深入,為學生學習化學增添無窮的樂趣和動力。3.指導學生嘗試實驗。學生在感知了想象實驗設計的方法和一般過程以后,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做實驗,并加以驗證實驗的想象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
四、分組實驗,保持興趣
1.讓學生自由組合實驗小組。以前教師總是預先將學生按成績好壞,男學生和女學生進行搭配分組,并選出小組長負責看管本組的儀器和藥品,但是這樣的實驗并沒有達到人人參與、人人動手的實驗效果。讓學生自由組合后,因為是自己結組,能力相差不多,不存在上述情況,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共同探究,這樣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互幫互助的合作意識。2.在實驗中讓學生自己探究實驗。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思維進行猜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探究,只有這樣放手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化學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既能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又能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更能優化實驗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作者:徐彩娟 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第五中學
2蚌埠學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實驗項目只是簡單驗證了理論知識(.2)部分實驗內容與其他實驗課程重復,同時又不完整,與其他課程沒有密切的聯系(.3)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相對較少(.4)實驗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沒有趕上生物化學知識爆炸式增長的速度水平(.5)實驗室、實驗儀器沒有充分整合,沒有產生較高的利用效率(.6)專職實驗老師缺口較大.
3我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及創新人才培養舉措
2014年11月23日至28日,教育部專家對蚌埠學院進行了本科教學合格評估,我們以這次評估為切入口,改革現有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根據蚌埠學院“地方性、應用型、工程化”的辦學定位,對以前的實驗教學體系進行多方位改革.根據我系目前所開設的制藥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三個工學類本科專業的具體情況,在工學一級學科平臺上構建完整的、貫通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將這三個工學專業的生物化學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優化,具體分為《生物化學綜合設計實驗》、《生物化學專業實驗》、《生物化學基礎實驗》三個不同層次,重新修訂完成2014版生物化學實驗大綱,組建綜合實驗室.
3.1構建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新體系《生物化學基礎實驗》的內容具體涉及生命科學領域的一些主干課程如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課程的基礎實驗.在第三學期進行,為專業實驗打下堅實基礎《.生物化學專業實驗》的內容分三個工學專業進行選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包括生物化學無機和有機合成實驗、生物化學分析測量實驗、食品化學及分析實驗、食品工藝學實驗.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化學無機和有機合成實驗、生物化學分析測量實驗、分子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等.制藥工程專業:生物化學合成實驗、生物化學分析測量實驗、藥物合成實驗、藥劑學實驗、藥理(毒理)實驗等.該課程在第五學期開設《.生物化學綜合設計實驗》的內容以研究性和設計性實驗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和基本科研能力.該課程在第七學期開設.
3.2改進實驗教學方法由于本課程以實驗為主,要求每個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上課后,任課教師需向學生講清楚課程的性質、任務、要求、課程安排和進度、平時考核內容、期末考試方法、實驗守則及實驗室安全制度等.實驗前學生必須進行預習.實驗2人1組,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學生獨立完成,出現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分析、解決,不得包辦代替.學生應按實驗目的和要求進行實驗,每項實驗結果須經教師檢驗,認可后方可離開實驗室.任課教師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實驗前清點學生人數,實驗中按要求做好學生實驗情況及結果記錄,實驗后認真填寫實驗開出記錄.每次實驗結束后,學生應按照自己的實驗結果獨立寫出實驗報告.其中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結論與討論是每次報告的重點部分.
3.3完善實驗考核手段加大對平時成績考核的力度.本實驗課程的考核標準明確,對預習、實驗過程、實驗報告進行綜合評價,對在實驗過程中肯于動腦、動手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采用平時考核(主要是操作技能),結合每次實驗的實驗報告評分,綜合評定期末成績,期末不另設獨立的實驗考試.期末總評成績中平時考核占70%(出勤和實驗操作各占50%),實驗報告占30%.實驗成績分: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
3.4引入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由于學校按照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廳的要求對生物化學理論課時進行壓縮,生物化學實驗的課時也相應減少,由原來的32學時改為現在的24學時,所以我們將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引入課堂,編寫進生物化學實驗大綱.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有限的學時內得到最大的提升.
3.5應用PPT授課通過PPT授課,不僅節省了教師講解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一些經典的演示實驗和模擬實驗錄像的觀看,讓學生了解實驗的規范操作過程,養成良好的習慣.
3.6開放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在理論開課的學期向學生開放.實驗老師根據實驗大綱選定的實驗項目準備實驗材料、藥品和儀器設備,學生提前一周向授課老師提出申請,經系實驗室主任批準即可利用課余時間進入開放實驗室自主實驗.
3.7企業參與實驗教學由于我系生物工程等工學專業學科多年來堅持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思路,積淀下眾多的合作伙伴,這些企業不僅與學校、與教師保持著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也逐步樹立起長遠的眼光,重視人才培養,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主動地關心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尤其是實驗環節,并從多方面參與到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當中.
3.7.1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實驗教學.每年學校都會組織一批相關企業與學生見面,企業掌握了學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學校會組織教師與企業的座談,聽取企業的反響,尤其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的評價,并將其作為修訂實驗教學大綱的重要參考.每次到企業實習時,帶隊的指導教師都要認真聽取企業負責人、受聘的企業指導教師對學生實驗能力培養的意見、建議,并帶回學校,在學科教研活動中傳達,從而用于指導本科實驗教學.近幾年來,我系根據企業的建議,優化調整了生物化學實驗的部分實驗內容.
3.7.2企業參與指導、考核和教材編寫.生物工程等專業聘請的企業客座教授和兼職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實驗的整個過程,不僅對實驗項目進行調整和建議,還積極參與實驗指導書的編寫工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3.8重視實驗教材建設和選用工作嚴格執行任課教師推薦教材版本、教研室集體討論、分管教學主任審核的教材選用程序.要求優先選用省級以上獲獎教材、新近出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教育部或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確保教材的質量.我們為本科生選用科學出版社2014年最新出版的由南京大學陳鈞輝教授等主編的《生物化學實驗(第五版)》教材.
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化學創新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模式的研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就要改革“填鴨式”的化學教學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化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遵循思維科學的規律。人的大腦兩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思維的[1],左腦傾向于對抽象材料(概念、數字、理論)形成概念、作出判斷、用推理的方式進行抽象思維;右腦則通過對形象材料、表象的加工改造進行形象思維。一個人的思維分為三種: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創造思維是思維的最高形式,創造活動是通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協同進行的。通過對創造過程四個階段的研究結果說明,形象思維在創新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2]。所以,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3]:“我建議把形象思維作為思維科學的突破口。”
可是在教學理論上,由于“左腦優勢”理論的長期影響,多年來化學教學一直偏重于運用左腦的功能,而忽視了右腦的開發。長期以來在化學教學中對操作性知識,主要是由老師“代勞”(演示實驗),理論知識是由課本和老師先入為主地描述給學生,這對右腦的開發和真正學好化學是無太大價值的,從而使化學教學失去了在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系統中別的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根據化學的學科特點,有意識的開發學生右腦智力,把兩種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會使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學過程發生深刻的變化。
化學教學的創新教育模式[4]中,關鍵的一環是必須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邊學邊做實驗。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做未知的實驗(而不是由老師進行演示實驗),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多彩的實驗現象,能激發學生認真地進行實驗操作,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深入地分析和探索實驗現象的本質。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中,大量的實驗表象在學生的右腦里積累,能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積極主動地對化學實驗現象本質進行探索,能促使學生左腦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這種左右腦協調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高[5],實踐能力得到增強的化學課堂教學,是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探索的化學教學創新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綠色化學實驗是實施化學教學創新教育模式的重要保證
綠色化學(Greenchemistry)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6],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化學領域里的體現。它是用化學的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滅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的使用和產生。把綠色化學思想貫穿在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中,一方面是為了從小培養有強烈環保意識的人,另一方面綠色化學實驗本身就是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必要保證。
讓學生在課堂上邊學邊做實驗,應該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有適合于學生在課堂上操作的小型、便攜、易掌握、能快捷裝配的實驗儀器;
(2)取藥品方便,實驗安全,試劑用量少,產生的廢液少,幾乎沒有毒氣污染。
我們研制的“大學中學通用化成套微型化學實驗儀器”為學生在課堂上邊學邊做實驗提供了硬件實驗設備。學生手提實驗箱進入課堂,在沒有通風設備并且坐得滿滿的課堂里邊學邊做實驗,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習過程幾乎得在沒有毒氣污染的環境中進行。所以,對綠色化學實驗的研究,就成為我們在實施化學創新教育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2.1綠色化學實驗的研究
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實驗的研究,涉及到實驗指導思想、實驗內容選擇、實驗儀器研制、化學反應過程、實驗裝置和步驟的設計等實驗各方面綠色化的研究。目前我們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教學實踐:
(1)研究新的綠色的化學實驗:根據化學教學需要,發現、設計或選擇沒有污染和安全的實驗取代那些污染嚴重或危險性大的實驗。
(2)深入對微型化學實驗的研究:在能獲取所需化學實驗信息的前提下,采用“盡可能少劑量實驗”,以減少或消除實驗廢物。
其中,加強對無毒氣污染實驗的研究是綠色化學實驗研究的一個重點,因為,消除了有毒氣體的污染就是消除了基礎化學實驗中最大的污染源。我們在采用微型化學實驗進行“化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模式”實驗班的教學實踐中,對綠色化學實驗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實踐,營造了較為良好的課堂實驗教學環境。
2.2綠色化學實驗研究實例
不同濃度的HNO3與Cu的反應,是證實不同濃度的HNO3氧化性不同的典型實驗,在高中和大學的化學實驗里都有。實驗中,濃烈的有刺激氣味的NO2毒氣,彌漫在實驗場所,嚴重地影響著師生的身體健康。為了能保留這一典型實驗,又不污染環境,我們進行了無毒氣污染的Cu與HNO3反應實驗研究,并在貴陽清華中學高一年級57人的實驗班中進行了教學實踐檢驗。
2.2.1實驗過程
銅與硝酸反應
我們使用的是由教育部中國教學儀器設備上海公司推廣的大中學校通用化成套微型化學實驗儀器。
儀器:微型化學實驗操作臺120mm×200mm、10mL的雙頸燒瓶、小胖肚滴管(每毫升約20滴)、連接管、U形管反應器。
試劑:濃HNO3(0.5mL)、細銅屑(芝麻大小的約6粒)。
材料:PH試紙(0.5cm2)。
學生在1分鐘內安裝好了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向雙頸燒瓶內放入4粒左右的銅屑;將吸入了濃HNO3的小胖肚滴管緊塞在雙頸燒瓶的左頸上;把2粒銅屑放入U形管反應器的彎管處,并向彎管處滴入約6滴蒸餾水(水剛好封住彎管);把潤濕的PH試紙放在U形管反應器的右管口(只留約0.2mm的縫)。
向雙頸燒瓶內先滴入約4滴濃HNO3,Cu與濃HNO3反應,雙頸燒瓶內立即充滿了紅棕色的NO2氣體: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NO2氣體經連接管進入U形管彎管處的水里,并與水反應,生成HNO3和HNO2:
2NO2+H2O=HNO3+HNO2
在室溫下HNO2迅速歧化,因而總反應是:
3NO2+H2O=2HNO3+NO
當雙頸燒瓶內的反應減緩時,可以再逐滴滴入4滴濃HNO3,使不斷產生的少量NO2氣體,能緩緩通入U形管中的水里,充分與水反應,生成稀HNO3。
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觀察到:起初放入U型管內水中的銅屑,沒有與水反應,但當NO2通人水中后,慢慢地發現銅的表面產生了氣泡,生成的氣體是無色的NO氣體: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NO氣體升到U形管管口,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
2NO+O2=2NO2
生成的NO2氣體與U形管管口上潤濕的PH試紙里的水反應,生成HNO3,使PH試紙變紅。當PH試紙變紅后,可以把用水或堿液潤濕的小棉花球放在U形管管口上,把產生的剩余NO2吸收掉。
為了驗證是NO2與水生成HNO3使PH試紙變紅,而不是NO與水反應使PH試紙變紅(NO幾乎不溶于水)。
把稀硝酸與銅反應生成的無色NO,直接通人水中,結果,經過較長時間不能使水中的PH試紙變紅,而洗氣頭出口處的NO氣體與空氣中O2反應生成NO2后,與管口潤濕的PH試紙里的水反應生成HNO3使PH試紙變紅。
2.2.2實驗的優點
(1)前一步反應的有毒產物是下一步反應的反應物,使前一步的有毒產物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實驗過程中幾乎沒有毒氣散發在實驗場所的空氣里:
Cu與濃HNO3反應的產物NO2,是U形管內NO2與H2O生成稀HNO3的反應物;
N
O與O2在U形管口反應的產物NO2,是潤濕試紙上的水與NO2反應的反應物。
(2)與常規實驗相比較,這個實驗能較好地顯示出濃硝酸與稀硝酸、NO與NO2的區別與聯系。
(3)該實驗的試劑用量少,僅為常規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使實驗的廢棄物大大減少,而實驗現象明顯。
(4)該套儀器裝置小巧,使用方便,全用標準10號磨口進行連接,可以快捷地安裝實驗裝置。
(5)有利于進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帶著“不同濃度硝酸的氧化性相同嗎?”的問題,在課堂上由教師指導,每個學生邊學邊做圖1的實驗(也可以分組邊學邊做實驗)。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深入對實驗現象的本質進行深入研究,并對討論結果進行驗證,有利于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3綠色化學實驗研究的展望
綠色化學實驗是綠色化學新理念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必要保證。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綠色化學實驗不僅能使實驗者在良好的實驗環境中工作和學習,而且能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培養預防化學污染的思想和學習消除或盡可能減少毒氣污染的實驗技術。對綠色化學實驗的研究,將為我們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
4參考文獻
[1]T.R.布萊克斯利.右腦的奧妙與人的創造力,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102.
[2]溫寒江.開發右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4-50.
[3]錢學森.關于思維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29-141.
[4]錢貴晴.微型化學實驗與創新教育,化學通報,199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