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1 14:34:22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何當金絡腦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快走踏清秋上一句:何當金絡腦。意思是:何時才能套上鑲金的籠頭鋒陷陣飛馳在那的戰(zhàn)場!這句是出自《馬詩其五》: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2、譯文:平沙覆蓋著大漠宛如白雪茫茫,如彎鉤的月亮高掛在燕然山上。駿馬何時才能套上鑲金的籠頭,沖鋒陷陣飛馳在那深秋的戰(zhàn)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zhàn)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2、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3、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唐】王昌齡
4、大漠風沙里,長城雨雪邊。【唐】高適
《馬詩·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3、譯文
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
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
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
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饑臥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發(fā)斷鋸長麻。
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
君王若燕去,誰為曳車轅?
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
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催榜渡烏江[1],神騅泣向風。
君王[2]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內馬賜宮人,銀韉刺麒麟。
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塵。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香幞赭羅新,盤龍蹙蹬鱗。
回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不從桓公獵,何能伏虎威?
一朝溝隴出,看取拂云飛。
唐劍斬隋公,[3]毛屬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
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
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
蕭寺馱經(jīng)馬,元從竺國來。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臺。
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
欲求千里腳,先采眼中光。
暫系騰黃馬,仙人上彩樓。
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
漢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
當我回想起大詩人李賀寫的贊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我讀完這首詩時,我知道這首詩寫得非常悲慘凄涼,詩人胸懷大志卻懷才不遇的心情打動了我!這首詩描寫了一幅凄美的畫面。大沙漠白得像雪似的,燕山的月亮彎得仿佛是一個鉤子。什么時候我才能得到金轡頭給自己的馬兒戴在頭上,在秋高氣爽的天氣里,我騎著馬兒在戰(zhàn)場上自由地奔跑。讀完這首詩后我的腦子里仿佛浮現(xiàn)出了這樣氣勢恢宏的氣氛和場面。
沙漠白得像雪一樣,燕山上的一輪明月像鉤子似的掛在天空中。當我騎著這匹頭上有金轡頭的這匹馬的時候,頓時有了一種騎著馬在戰(zhàn)場上殺敵的感覺。我要為祖國建功立業(yè),為祖國爭一口氣,不再受胡人的欺侮。同時我也證明了自己不是大將軍但是也同樣能上戰(zhàn)場為國報仇,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同樣能上戰(zhàn)場打一個勝仗。我騎著馬,在戰(zhàn)場上躲過嗖嗖飛來的箭,避開劍的刺殺。我手持寶劍,身穿鎧甲,光氣勢就可以嚇倒許多人。
當我們打了勝仗,我就先騎著馬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自由地馳騁。
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所托,而詩歌更是詩人情感之所結。正所謂言為心聲,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只是詩歌通過一種特殊的介質――意象來與讀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只要讀者找到了這種介質,就可以穿越時空,與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所以,掌握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首要技巧。
一、掌握意象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意象是指加入了詩人的主觀感彩的詞,是借以表達作者情思的具體外物。讀者只要捕捉到這些留有詩人情感信息的語言,就已成功地踏上了溝通之路。
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筆下的意象有燦爛的陽光、絢麗的江山、和暖的春風、競放的百花、銜泥的紫燕、靜睡的鴛鴦。這些都是世間至真至善至美的事物,能正確地理解這些事物,就可以準確地解讀詩人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透過這些意象,詩人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初春燦爛陽光下,明靜絢麗、生意盎然的春景圖。他是在告訴我們:春回大地,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他的心情是多么地暢快和歡愉!
杜甫律詩《登高》描繪的是截然不同的畫面,體現(xiàn)的是完全相反的感情。在凄涼、蕭殺的秋天里,詩人感覺到的是獵獵的秋風;看到的是遼闊的蒼穹、荒涼蒼白的沙丘、徘徊的飛鳥、凋零的樹木、流逝的長江;聽到的是落葉的“蕭蕭”之聲、猿鳴的悲切之聲。蒼涼的秋景折射出詩人內心深處無盡的悲涼。只有讀懂這些意象,才能感受到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沉痛,對不能改變自身命運和國家命運的憂憤無奈。此時此刻,讀者就會如臨其境,如變其人,如遭其遇,痛詩人所痛,愁詩人所愁。
當然,要通過意象來理解詩歌,讀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人生經(jīng)歷,而且要讀者與詩人有著共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尺度,并具有一定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如見流水落葉即傷年華消逝,看梧桐細雨就感凄切悲涼。作者筆下的一些意象,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經(jīng)過歷代詩人反復的提煉和發(fā)展,有了深厚的象征意蘊。詩歌一提到“羌笛”,我們不僅要想到它是一種樂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涼的聲音,想到寄寓于這聲音之中的別意和鄉(xiāng)情。
以下是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意象:楊柳――惜別,月亮――思鄉(xiāng),長亭――離別,落日――惆悵,大漠――蒼涼,黃昏――感傷、悲愁,杜鵑――凄涼、哀傷,鴻雁――思歸、書信,――恬然自處、傲然不屈……
二、感受意境
將個人情感經(jīng)歷融入到對作品的理解上,從個人體驗出發(fā)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溝通的另一條捷徑。這是鑒賞古詩的第二種技巧――感受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客觀事物與詩詞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諧統(tǒng)一,在藝術表現(xiàn)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種既不同于真實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詩人通過觸景生情、緣情寫景、寄情于景等方式營造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讀者只要深入到詩人描繪的特定情景中,就能設身處地去體驗作者的感受。領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就如同拿到了一把開啟詩歌藝術之門的鑰匙。
如杜甫《客至》首聯(lián)寫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為讀者描繪了這樣的生活圖景:居所四周是碧水茫茫,少有人蹤,只有水鳥在水面上飛來飛去。這時,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可以體會到: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害怕孤單,喜歡熱鬧,詩人遠鄰而居于水之中央,少有人到訪,顯得寂寞不堪。他時時依門遠望,盼有朋到訪,但不見人來,只見水鳥在飛來飛去……讀者此時絕對沒有村居生活的閑適之情,因為詩人在告訴我們,他村居生活寂寞,盼有人來訪,但總是失望。
又如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第一、二句描繪出了一幅壯闊的塞外邊關圖:萬里平沙在月光下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燕山上的月牙像一把明晃晃的銀鉤。讀者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可知塞外邊關歷來是戰(zhàn)事頻發(fā)之地,古來仁人志士皆盼在戰(zhàn)場上建功立業(yè),在馬背上取得功名。這一幅悲涼肅殺的戰(zhàn)場景色,表達了詩人的心聲:期望能在戰(zhàn)場上殺敵立功,以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就更直接地點明了這一點:什么時候我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建樹功勛呢?
當然,這要求讀者必須要有一定的生活積累和一定的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受者和藝術家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創(chuàng)造的,而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早已想表達的(列夫?托爾斯泰)。”
三、溝通情感
詩歌的語言凝練含蓄雋永,詩人都會把自己的情感隱藏得很好。但當抒寫到了一定程度時,詩人往往又會情難自控,在詩歌的結句中濃烈的感情噴薄而出,以情作結。所以在鑒賞詩歌之時,通過鑒賞尾句,可以破解作者的思想,可以與詩人進一步地交流情感。
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魚送李胄》,前三聯(lián)從“暮雨”落筆,著意渲染,描繪出一組暮雨中的景物:被雨打濕的風帆是那樣的沉重,緩緩駛來;被包裹在蒼茫暮色中的歸鳥是那樣的艱難,飛去遲遲。遙望前方,海門不見;遠樹含著水氣,一片迷蒙。這些景物描寫的言外之意,要仔細揣摩,才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但正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和蓄勢,所以結尾一聯(lián),詩人情不自禁,直抒胸臆,“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自己惜別的情意深深,以至于淚下如雨,沾濕了衣襟。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表達的是摒棄功名利祿,決意歸隱山林的思想,所以尾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灌注在詩中所描繪的具體景物之中,情境交融,水到渠成。
其實,在指導學生鑒賞詩歌時,強調的是能夠讀懂詩,明白詩中寫了什么景物,描繪了什么畫面,景和畫中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要求讀者能夠與詩人心神交會,達到“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王國維語)”的境界。只不過我們要借助一種特殊的媒體――詩,通過詩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來達到而已,可用下圖來表示。
參考文獻:
[1]吳澤霖.托爾斯泰的“藝術情感說”的中國文化闡釋[J].文藝研究,2007(05).
[2]錢葉春.真境物與真感情的至高境界――兼談杜甫的《登高》[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04).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馬到成功”,“千軍萬馬”。馬因為速度快、耐力好、負載多、機動能力強,成為重要的軍事裝備,廣泛活躍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戰(zhàn)場上。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抒發(fā)了對優(yōu)秀軍事人才的渴望與由衷贊美。王績在《野望》中說:“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王翰《涼州詞》中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殺敵的豪情壯志讓人熱血沸騰。唐朝詩人李賀的《馬》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英雄畫卷:“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王維的《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可謂快馬加鞭、痛快淋漓。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闡述了他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可見“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多么的可笑。他的《房兵曹胡馬》: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直抒胸臆、栩栩如生。而宋朝名將宗澤“傘幄垂垂馬踏沙,山長水遠路多花。眼前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則多了許多思考與抑郁。岳飛的《池州翠微亭》:“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作為軍事家的他心里的波瀾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說得清。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十五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中說:“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把憂國憂民、渴望統(tǒng)一、富國強兵的夢想讓人扼腕嘆息、怒發(fā)沖冠。“花無百日紅,鳥盡良弓藏”,戰(zhàn)馬大放異彩、獨領的時代一直持續(xù)到冷兵器完全退出歷史后臺,馬匹才正式退出軍事斗爭的后臺。“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也才成了歷史的回音與絕響。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南關馬不前”,反映了謫貶之后的復雜心情和對國家未來和形勢的擔憂。“皇帝親小人,遠賢臣”,怎不讓詩人憂心如焚、寢食不安呢。
1 從詩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人都善于觀察,他們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見經(jīng)傳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來刻畫。如《游園不值》、《春曉》等詩。這些詩的教學可以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他們新奇地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又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的教學,只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領會個中意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水光瀲滟晴方好”轉為“山色空蒙雨亦奇”,詩人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征,描繪了西湖寧靜素雅,美輪美奐的風采神韻,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贊美。
2 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與詩文產生共鳴
編入教材的這些詩具體反映了我國古代詩人對祖國錦繡山河的熱愛,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對封建專制和邪惡勢力的鞭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探索,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面前要盡可能準確地表達原作所描繪的詩情畫意,引導他們進入詩的意境,進入了詩的意境才獲得真正的思想啟示和藝術享受。
如李賀的《馬詩》,通過概括描寫環(huán)境,襯托人物,精刻細節(jié),來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選材詳略得當。講授時,可隨學生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看懂畫面上描繪了多少景物,確定詩人觀察事物的立足點;(2)理清畫面的層次結構,探索出作者觀察生活的順序和展開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詞、句的確切含義,體會出詩人的雄心壯志及懷才不遇的憤慨;(4)有條件的還要盡可能考查詩人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評論作者的才華以印證詩作。這樣既感觸到了詩人苦惱與孤立無援的處境,又堅決堅持自己“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的愿望與理想。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3-0238-01
古詩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對它的復習教學也就很有必要進行一番研究。根據(jù)近年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來看,對于小學古詩的復習教學,我覺得應該抓好如下幾點:
一、要了解作者
學習了一首古詩,首先應對其作者有所起碼的了解。要知道該作者的生存年代、朝代、字(學名)、號或別名、籍貫,還有其主要文學成就等。
比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馬詩》后,就要讓學生熟知作者李賀(790——816年),屬晚唐詩人,其號長吉、鬼才、詩鬼等,尤以詩鬼最為著名。屬福昌(今河南宜陽)人。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因其一生體弱多病,27歲就去世。他作詩認真嚴謹,力求創(chuàng)新,形成了想象奇特、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
二、會背誦、默寫古詩
誦讀是讀詩的基礎。人皆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講究押韻和節(jié)奏,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因此,學習一首古詩,一定要將其內容熟讀成誦,并且做到字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然后能一字不漏、不錯地默寫下來。對于篇幅較長的古詩,雖然有些學生全部背誦和默寫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也要挑選重點或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背誦和默寫。在組織學生進行默寫練習時,教師要反復強調難寫易混字的正確書寫。只有這樣,學生在考試中解答按原文內容填空和默寫古詩時才不會輕易失分。
三、理解詩句
學習了一首古詩,一定要讓學生會講詩歌中每句話的意思,還要會對其中關鍵字詞進行正確而恰當?shù)慕忉尅1热缭趶土暋恶R詩》這一首古詩時,就要將其中四句話的意思一一理解如下:“大漠沙如雪”,茫茫大漠上的沙石就像白雪一樣。這是一個比喻句,句中的“如”字是一個關鍵詞,屬比喻詞,意思是“像”。“燕山月似鉤”,掛在燕山頭上的一彎新月就像一把金鉤。此句表達方式完全同上句。以上兩句可合并活解為: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何當金絡腦”,什么時候才能夠套上鑲金的籠頭。此句中的“何”“當”“金”“絡腦”四個詞學生理解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何”應解釋為什么時候;“當”要作能夠套上理解;“金”不能當金子或金色理解,應作鑲金的理解;“絡腦”學生更難理解,其實就是馬頭上套的籠頭。“金絡腦”指的就是貴重的鞍具,象征馬受重用。“快走踏清秋”,任意馳騁在秋高氣爽而遼闊的原野上。這是最后一句,其中的“走”“清秋”兩詞學生不好理解,“走”在古代漢語中常當跑講,而“清秋”則要理解為秋高氣爽的遼闊原野,而不是清冷的秋天。后兩句也可合起來活譯為: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勛呢?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考試中解答古詩釋詞釋句題時才能夠得心應手。
四、了解詩文大意,感悟體味意境,明確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詩是語言的精華,其含蓄往往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學古詩必須培養(yǎng)小學生對古詩中的意境感悟能力。因此,在復習一首古詩時,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古詩所描述的大意,感悟體味詩的意境,明確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或要說明的道理。就拿《馬詩》來說吧,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描繪了能讓馬馳騁的“沙如雪”“月似鉤”的邊疆戰(zhàn)場景色,并通過詠馬抒發(fā)了詩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渴望和懷才不遇的憤慨。
五、會改寫、擴寫和續(xù)寫古詩
詩的燦爛滋潤著已步入古詩世界的小學生,也豐富著師生的文化底蘊。古詩中存在許多“空白”之處,為學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如能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象,于空白處求精彩,把跳躍過的情節(jié)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很好的練筆。所以把古詩作為學生寫作題材,在學習古詩之余,對古詩進行續(xù)寫、擴寫、改寫,也可算是古詩文復習教學中的最后一大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各種形式的寫也是對古詩教學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學生理解詩意,感悟意境的基礎上,以詩歌作為參照物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或改寫或續(xù)寫或擴寫,寫出詩中景和事,抒寫詩中情,這樣讀寫結合,效果更為理想。
1.大膽嘗試,鼓勵改寫
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寫作訓練,就是讓學生根據(jù)所學古詩的大意,將其內容用白話文的形式表達出來。當然,這不僅需要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還要進行必要的補白,從而做到既文通句順,又明晰表達原詩的意思。
2.根據(jù)需要,擴寫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