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2 01:27: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城市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基本情況
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因秦嶺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內而得其名。全縣面積2780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太白橫跨黃河、長江大流域,北連秦川,南通巴蜀,為川陜之要道。自然風光、民情風俗既有關中風情,又具巴蜀特色。“太白積雪六月天”更是著名關中八景之一。
縣內氣候獨特多變,年平均氣溫7.7℃,降雨量多達800mm,無霜期158天,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夏季平均氣溫19℃,涼爽宜人,具有“天然空調城”之美稱,是避暑度假的天然勝地。
境內海拔在740~3767米之間,地形復雜多樣,山、川、河、谷兼而有之。太白山、鰲山、青峰山雄秀險峻,縣城所在地虢川,地勢開闊平坦,草場廣袤。森林覆蓋率高達95%,遠望太白,好一個綠色世界。
城市是人類文明產物,是高密度的物質與精神聚集體,是高效率的社會經濟生活綜合體。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原理,通過綜合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成。簡言之,人與自然和諧、城市與自然平衡、城市機體內部協調就是生態城市建設。建設生態城市是創建清潔、綠色的、全面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效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人們的需求與愿望得到滿足,建設和諧的生態森林與功能相整合的生態景觀,實現人與自然有機結合,同時又是生態文明的具體實現,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有重大意義。
1、生態城市總體規劃
生態城市建設是在參與或改善原有城市生態系統過程中,建設新的人工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城市生態和環境經濟學為理論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城市規劃為藍本,以環境保護為重點。首先生態城市總體規劃,從生態出發,把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結合起來,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具體到太白縣,要考慮的是地理環境、氣候特征、森林覆蓋率、動植物等天然條件,尊重它們的客觀存在,并結合這里的一切有選擇性的提出發展方向:生態林業、生態農業、生態休閑觀光旅游做為縣城經濟發展方向和城市建設的主軸。廣袤的森林,在科學規劃前提下循序發展林產品加工作為工業基礎;適宜的地理氣候環境,種植無公害綠色食品,促進農業發展;豐富的自然環境和涼爽的氣候,是國內難得的避暑度假去處,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產業,能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在城市機理方面,按照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分區設置、組織交通、完善城市功能。特別是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要把城市能源系統、污水處理系統、食物供應系統結合起來,從而使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修復經濟對環境的破壞。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建設,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因地制宜,選擇綠化樹種,灌木搭配及花卉點綴等,并充分考慮文化特點、歷史脈絡、地域風俗,將其融入園林綠化之中,使城市園林綠化向著人文內涵品位的方向發展。
2、生態策略
生態城市建設,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必須進行技術改革創新。摒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長模式,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并建立生態產業體系,從而使城市經濟發展向“生態化”方向轉變,以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供需平衡,生態循環發展。目前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我們可以采用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變“三廢”為“三寶”:生活廢水經過處理后可用于沖刷廁所、綠化用水;固體垃圾分類投放,可回收部分粉碎處理成化肥,不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材料進行解體燃燒發電;工業廢氣經環保處理后做為熱源可以發電或冬季供暖。另外,結合太白地理環境特征,開展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等生態技術的應用。
3、環境保護,以法建設
生態城市應該有高度的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一要靠宣傳教育,二要靠法制。通過宣傳教育,使環境保護這項基本國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給予法律制裁。同時必須加強決策者的環境保護意識,遵守國家對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強制法律、法規,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法規,只有在國家強制性法規指導下才能有效完成生態環境的宏觀保護,使生態城市建設落到實處。
三、結論
生態城市是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營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環境,還要具有高效的經濟環境;不僅要有和諧高效的社會環境,還要具有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以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建筑設計的生態策略[全國注冊建筑師繼續指定用書(之三)]
[2] 周家高,世界城市建設向生態城市發展[j]城市開發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建設生態城市則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
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通過綜合協調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生態城市建設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機制,尋找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環境。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區域內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理論,基本出發點是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核心是生態經濟發展,目標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從生態學的意義上講,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建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效益觀、消費觀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生態城市建設是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生態城市是在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營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環境,還要具有生態高效的經濟環境;不僅要有和諧高效的社會環境,更需要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引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方向。
2、建設生態城市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載體。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更注重人類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態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設生態城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載體,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人類福利、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建設生態城市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緩解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彌補自然資源的結構性缺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措施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把握好四個方面。
1、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1)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互促雙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資源和環境將難以支撐,環境安全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去談,必須靠發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也要堅決防止一談到環保就放慢發展、甚至不要發展的傾向,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并進。
(2)正確處理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可以使資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也致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循環經濟根據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三個原則,使得整個經濟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末端處理,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建設生態城市,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2、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方面。(1)培育生態文化是源動力。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包括科學的資源觀、消費觀和發展觀,努力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和政府引導的作用,搭建各類宣傳和創建載體,大力倡導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提倡節約和循環利用,把循環理念和生態意識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節約、循環利用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2)發展生態經濟是核心。建設生態城市,關鍵是走節約型、循環型的經濟發展道路,也就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對策,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有效途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用循環經濟理念抓好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力。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建設生態城市則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
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通過綜合協調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生態城市建設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機制,尋找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環境。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區域內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理論,基本出發點是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核心是生態經濟發展,目標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從生態學的意義上講,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建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效益觀、消費觀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生態城市建設是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生態城市是在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營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環境,還要具有生態高效的經濟環境;不僅要有和諧高效的社會環境,更需要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引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方向。
2、建設生態城市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載體。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更注重人類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態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設生態城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載體,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人類福利、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建設生態城市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緩解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彌補自然資源的結構性缺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措施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把握好四個方面。
1、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1)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互促雙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資源和環境將難以支撐,環境安全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去談,必須靠發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也要堅決防止一談到環保就放慢發展、甚至不要發展的傾向,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并進。
(2)正確處理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可以使資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也致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循環經濟根據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三個原則,使得整個經濟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末端處理,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建設生態城市,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2、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方面。(1)培育生態文化是源動力。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包括科學的資源觀、消費觀和發展觀,努力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和政府引導的作用,搭建各類宣傳和創建載體,大力倡導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提倡節約和循環利用,把循環理念和生態意識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節約、循環利用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建設生態城市則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
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通過綜合協調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生態城市建設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機制,尋找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環境。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區域內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理論,基本出發點是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核心是生態經濟發展,目標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從生態學的意義上講,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建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效益觀、消費觀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生態城市建設是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生態城市是在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營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環境,還要具有生態高效的經濟環境;不僅要有和諧高效的社會環境,更需要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引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方向。
2、建設生態城市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載體。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更注重人類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態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設生態城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載體,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人類福利、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建設生態城市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緩解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彌補自然資源的結構性缺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措施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把握好四個方面。
1、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1)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互促雙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資源和環境將難以支撐,環境安全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去談,必須靠發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也要堅決防止一談到環保就放慢發展、甚至不要發展的傾向,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并進。
(2)正確處理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可以使資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也致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循環經濟根據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三個原則,使得整個經濟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末端處理,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建設生態城市,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2、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方面。(1)培育生態文化是源動力。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包括科學的資源觀、消費觀和發展觀,努力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和政府引導的作用,搭建各類宣傳和創建載體,大力倡導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提倡節約和循環利用,把循環理念和生態意識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節約、循環利用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曾受機械論世界觀的支配,戰天斗地與戰勝自然,逐步忽略人與自然的關系,超越、凌駕于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之上去考慮城市建設。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遺產被侵蝕破壞,使城市不堪重負,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嚴重地危害了人類的生存[1]P65。于是生態城市應運而生,成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生態城市系統建設需要系統理論的指導,應遵循系統的協同性、動態性、最優性、層次性等原則,實現良性發展。
1.協同性原則
1971年由聯邦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H.Haken)提出協同學系統科學方法論,對當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協同學是研究協同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的新興綜合性學科,它認為,系統的因子之間是處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當中的,當系統在受到外參量的擾動或系統內某一個或幾個因子異變時,系統通常便會給出一定的響應。當擾動或異變強度較低時,系統處于相對穩定平衡狀態,否則,系統處于不穩定平衡狀態。
生態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將協同理論引入生態城市建設系統,對現有的城市整體發展的演化規律做出系統評價和綜合研究,能科學、快捷地解決城市建設協同性的現實性問題。城市系統中的人、建筑、城市空間形象、自然環境等眾多的系統參量在外環境參量的驅動下和在城市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下,以自組織的方式在宏觀尺度上形成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的條件、特點及其演化規律。對于城市的發展建設,就是要在動態中尋求平衡,在協同中得到發展。生態城市建設的協同性原則要求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和環境的保護三者之間的協同,也即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同發展。
2.動態性原則
動態性原則就是要探索系統的內外聯系及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還要探索系統發展的動力、應用和規律。動態性原則強調系統開放性。系統的開放性是指一個系統在接納周圍環境的同時與其周圍環境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即它既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又影響著外部環境,它們相互之間不斷交換著物質、能量、信息。城市作為地球環境中的一個開放系統,在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中取得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開放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只要能夠從外部環境得到足夠的負熵流,只要內部的熵增加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城市將遠離平衡態而表現出耗散結構系統的特征,城市將朝著進化的方向發展,城市生活將依然豐富多彩。按照熵定律的城市發展觀,未來城市唯有步入低熵社會,我們才有可能構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城市人居環境,否則,我們將無法避免城市熱寂的到來[2]P376。城市成為低熵社會的路徑可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保護良好的城市環境生態系統。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象性關系,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獨立存在;自然界的演變必然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本質是城市在滿足當代人、后代人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不能超出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限度。其二,科學知識和信息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負熵,因此,要實現城市社會信息化。其三,要控制城市人口,合理發展城市規模。
3.最優性原則
最優化原則是在一定條件下,改進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組織,以促使系統整體實現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目標。同時,從系統的多種可能中選擇最優方案,取得最優效果。要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系統整體優化的目的,關鍵是實現系統的要素與要素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協調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其一,實現生態城市系統的整體優化,即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生態城市系統建設,應考慮系統整體的最佳設計、最佳決策、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在整體效益最優最佳的原則下,正確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的關系。使系統的整體性能得到優化,為整個系統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整個系統的效益將產生質的飛躍,并以此保障生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其二,要在選擇和實施建設方案時,要求規劃工作者盡最大努力,確保建設效果和盡最大努力確保生態安全,減少、杜絕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在損害不可避免時,把此種負面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低程度,同時兼顧社會公益原則。其三,最優化原則要求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把優化思想貫穿于系統分析和系統實施的過程和各個階段。
4.層次性原則
系統的層次性原理指的是,由于組成系統的諸要素的種種差異而使得系統組織在地位與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質的差異的系統等級,即形成了統一系統中的等級差異性。系統的層次又是相對的,任何一個系統,一方面,它需要該系統中的要素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協同整合的統一系統。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大系統的子系統,它在這個更大系統中起著要素的作用,它構成了這個更大系統的基礎。區域是城市生態系統運行的基礎和依托,離開區域的自然和人文支持,城市就成了封閉的“孤島”,城市與外界的物質、能量、人口、信息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沒有了暢通的渠道,城市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就難以進行,這樣的城市是不可能實現生態化的[3]P24。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統一體,是建立在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的生態城市。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目前,在我國城市建設中,生態保護建設問題還比較突出,因為城市建設而導致生態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進一步協調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工作極其重要。
2、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生態環境卻在不斷惡化。局部的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1978年,全國城市數量為193個,2000年達到了667個,其中200萬以上人口的超級城市13個,此外還有2萬個建制鎮。大面積的城市建設已經帶來了許多問題。
3、生態保護是城市建設的當務之急
“城”是人們生存、生活、生產的基本環境,是發展經濟的載體,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經濟,“市”的發展反過來又是改善人們生存、生活、生產環境的動力與活力,促進“城”的發展。因之,城市建設從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聯系在一起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組成一個“生存鏈”。
3.1、城市建設的本質就是環境建設
如今,人們將環境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環境為城市(包括鄉村)建設;第三環境為室內設計。由此可知,第一環境為自然(生態)環境;第二、第三環境為人文(人工)環境(這里包括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和遺跡)。城市建設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人類生存生活生產、改善居住質量、發展經濟的最基本且盡可能好的環境。因此城市建設的本質就是環境建設。
3.2、城市建設的目的就是創造一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層次認知越來越細,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居住環境、生產環境、公共環境,公共環境又可分交通環境、景觀環境、商業環境等等,人們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質環境,而且強調有好的精神環境,即所謂的“硬環境”、“軟環境”不一而足。
現代城市建設的關鍵,并不在于“建設”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須有好的曲譜,一出好戲必須有好的劇本一樣,而在于有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的規劃,而規劃的核心、靈魂正是創造一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3.3、城市建設必須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其本質就是—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其來源及本質就是環境保護。它包括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不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使人類的發展與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其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資源在當代人之間及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續發展理論現在已成世界許多國家指導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
4、城市建設中加強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考核機制
在城市建設中,其中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必須融入各級政府部門所設立的建設目標中,通過分攤責任與義務而建立關于環境保護的考核機制。通過嚴格實施環境考核機制,對城市環境進行考核,并且對各級政府部門的環境工作進行評價,這樣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展過程,同時,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
4.2、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協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可以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加強生態城市建設。首先,應該由相關的科研單位對生態環境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給城市建設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此作為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其次,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城市規劃,鼓勵科技創新,從而在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加大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最后,加強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使環境保護人員能夠提高各項能力,為保護生態環境打下基礎。
4.3、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
在城市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同樣,對于這項任務的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監督部門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分級管理,促使城市建設的相關部門將環境保護的計劃積極落實到實處,以此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
4.4、優化資源配置
城市要實現全面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其中,城市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聯系在一起的,要協調好生態環境與整個城市建設的關系,才能維系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4.5、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從普及環保知識做起,加大關于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培養大眾的環保意識,這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措施。其途徑:一通過社會媒體,對環保加強宣傳;二通過建立相關網站,對環境保護加大宣傳力度;三開展關于環保的輿論和科普宣傳活動,不僅增強了人們對環保的認識,還增加了人們自覺環保意識。
5、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5.1、科學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中,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理論的重要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分析成為了現代城市規劃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城市規劃建設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生態環境以及生態平衡產生影響,其需要在城市規劃中更多的考慮規劃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現代生態環境理論為基礎、以城市規劃發展目標為重點,科學的開展城市規劃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到緩解,使城市規劃工作中更多的關注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5.2、了解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開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首先對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調查。以此為基礎指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指導城市規劃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理論的應用。立足與城市生態環境基礎現狀、關注城市規劃需求,以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為中心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5.3、針對現有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
針對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運用的重要性,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對現有在建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在原有城市江邊、湖邊的休閑建筑中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運用,同時注重植被保護設施的設置,減少人員活動對水環境及植被的影響。另外,在城市會現有建設工程中,還應注重植被景觀、綠化等配套工程的設計與應用。將生態環境理論切實落實在城市建設與規劃工作中,促進城市會話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6、結束語
在今后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協調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abnormal expansion. Negative effects of mega 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facing the most serious. For example, the city traffic jams drought, floods and other disasters,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haze weath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ity environment.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have been imminent.
Keywords: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groundwater, rainwater collection, wetland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我國近些年發生的一系列城市生態惡化的事件,已經讓人們從城市化建設的浪潮中警醒。以俞孔堅老師為代表的一些學科領頭人所宣揚“綠色革命”正是可以挽救現在這種生態惡化的強心劑。這里從生態景觀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分析如何將生態雨水收集系統運用在城市的景觀設計當中,盡可能營造舒適,怡人,賞心悅目的生態景觀。
1.1生態雨水收集系統
所謂生態雨水收集系統的概念是相對于目前我國巨型城市地下的雨水管網建設而言。這個概念的提出是針對近些年發生的一些重大的生態事故,利用生生態系統去合理的收集與儲存雨水。這種手法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既能及時的補給地下水資源,儲存一定量的淡水資源,又能避免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1.2生態雨水系統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針對這些城市的生態問題,生態雨水收集系統的目的和宗旨就浮出了水面。其最重要的任務是將淡水資源及時的保存,不僅充分對地下水資源及時的補充,而且還能對儲備的雨水加以利用。將這樣的一套生態雨水的收集系統取代城市的雨水管網,是可以避免許多尖銳的城市生態問題。
2.2.1濕地
濕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濕地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大量動植物,很多濕地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濕地的主要的特質有1、以水生植物為主。2、底層土為濕土.這兩點特征就說明了濕地有著很強的吸附和過濾的功能。就像是天然的海綿,不僅可以吸附大量的雨水,還可以對污水起到過濾和自凈的功能。這是天然的植物的土壤與水的混合的作用。
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去考慮這樣的生態雨水收集系統,濕地便成為嫁接景觀與生態雨水系統最好的紐帶,是打造小生態系統最好的平臺。讓雨水可以直接滲入到地下水區域,并且還具備凈化水體的功能。這樣在城市中通過增加這樣的濕地的數量,點面結合使之成為城市的綠肺,借此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這個看似簡單的手法卻可以成功解決上述諸多嚴峻的生態考驗。
1.3濕地景觀的設計手法和原則
用人工手法營造濕地環境主要有生態的池糖,稻田,小面積的水庫。但是僅僅這樣的純自然的景觀效果未必能達到大眾的審美需求,人們會覺得過于生態,人對于缺乏人工痕跡的場地是有一定的排斥,認為場地不具有親和力。那么對于這些池塘,稻田等小濕地環境,如何從景觀設計的角度上對場地進行提升便是此處研究的重點。這里將用于提升濕地景觀的要素大致分了三類。小品和雕塑、木棧橋、生態的鋪裝。
1.3.1小品與雕塑
小品和雕塑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設計手法,是為了提升空間的品位和提升景觀的檔次和形象的點睛設計。在傳統的城市雕塑的設計中可能會更多的去考慮細節的雕琢和尺度的大小,以及材質的運用。也就是設計更多是從本體出發。
在濕地的景觀中,由于呈現出來的是大面積的原生態形象,是一種缺乏“人味”的場所,因此,小品和雕塑的合理布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是對場地景觀效果的提升,更是讓場地環境變得更加富有親和力,吸引更多的市民在這里駐足,休憩。
另外,濕地景觀中的小品和雕塑的類型和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雕塑類型的不同在于其所處的環境。濕地景觀中的雕塑小品所處的大環境是一種純自然生態的濕地。和城市中遍布人工痕跡的景觀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感覺。試想一下在原生態的環境中放置一件非常具象的“大衛”雕像,這樣的畫面會顯得格格不入。濕地景觀中的小品和雕塑的設計更多不是突出自身的造型和細節,而是為了烘托整體的場地生態環境,也許是簡單的一種色彩,或是簡單一種線條,融合在場地中就顯得格外的富有生機,簡單的一種手法就使整個場地空間變得靈動,富有生機。
因此,濕地景觀中的小品與雕塑有著自身的特質,它的設計主要是圍繞著如何將原生態的場地變得富有生機,更加有親和力這些角度出發。依附于環境,卻又靠自身新穎的特質去提升環境。
1.3.2 木棧橋
木棧橋在濕地景觀運用較為普遍,它的合理運用可以打造良好的景觀效果,還能更好的為人服務,方便市民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些要素是木棧橋設置的宏觀原因。從微觀上看但木棧橋根本的作用是為濕地景觀提供生態的步行要道,成為重要的交通紐帶。在濕地的生態景觀中,場地的地表幾乎覆蓋全部是濕土和水,人們很難在其表面行走。因此,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下合理布置相應的木棧橋。這樣就為人創造了在濕地景觀中穿梭的路線。
木棧橋的主體結構主要分為鋼結構的支架、防腐木的橋面以及鋼架或木質欄桿三部分。這種結構的優點在于,輕荷載,又十分的牢固,可以保證人身的安全。另外防腐木這種材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材質,因此木棧橋的植入可以與濕地環境很好的融合,它更是一種人工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增加了濕地景觀的人工要素,更加具有親和力。
1.3.3 生態的鋪裝
生態的鋪裝的作用與木棧橋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為行人提供行走的交通路線。只不過木棧橋是一種構架,而生態鋪裝使直接作用于地表。
生態的鋪裝是不同與城市建設的硬質鋪裝。它的特點就是不切斷地表與地下的聯系,為人提供活動與行走的空間。而城市的硬質鋪裝使幾乎完全阻斷了地表與地下的聯系。這點也是城市生態建設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例如,硬質的河床與河堤,硬質的柏油馬路,石材的鋪裝。這些日常生活經常運用的建設手法都屬于硬質的鋪裝。
生態的鋪裝是有間隙的,是可以保證雨水的滲入。這就完全打破了傳統鋪裝的手法了。首先是墊層中,像混凝土墊層這種硬質的墊層就不復存在。另外墊層的厚度也相應減少,保證墊層的通透性,使得地表可以良好的呼吸。其次是地面的處理,同樣相應的水泥,柏油路面就會相應的減少,取而代之是卵石,碎石,或是有間隙的石板與草坪的結合。將這些元素的鋪裝重新組合,會有著良好的視覺感官和趣味的體驗。
因此,生態的鋪裝也是濕地景觀的造景手法中重要的手段。
3.1結語
我國未來城市的生態建設任務還十分艱巨,僅僅表面上做文章是難以解決城市生態的問題。生態的雨水收集系統和濕地景觀要想在城市中普及還需要相當漫長時間,光靠一些學者與設計師呼吁和倡導是很難普及的。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去認知和接受。這就需要現代城市生活的公民從價值立場,從生活習慣上徹底的改變。徹底的將現在的城市化建設。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樹立起這種決心和責任。為我們的后代留下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二、綠地生態建設策略
實驗區具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區內綠地生態資源豐富,綠地類型多樣。通過對實驗區河流水系、季風和城市布局等城市特征研究,我們提出“理水、引風、布園、賦意”的綠地生態建設策略。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挖掘地域特征對綠地布局的影響,構建與實驗區城市特征相輔相成的城市綠地生態體系。
1.策略一:“理水”
“理水”即充分利用河流水系,通過打造親水性的綠化開放空間建設,形成濱水綠化格局。實驗區內河流水系資源豐富,區內匯集丈八溝、小清河、高路河、梅河、黎明河、杜公河等多條水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南至北蜿蜒流過。實驗區河流水系生態效果顯著、景觀價值凸顯,是城市綠地生態體系的精華所在。規劃依托南水北調干渠、小清河及其兩側的公園和防護綠地形成“X”型綠廊,打造綠地生態網絡核心骨架,形成藍綠交織、相互映襯的兩條重要濱水景觀帶。綠地生態建設以河流、湖泊為依托,成線形或環形布置,既可以使得整體景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又可以避免集中大規模建造綠地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另外,城市綠地與水體的結合不但使綠地承擔了對水體的內向保護作用,還承擔外向的城市功能。綠地功能變得更加綜合、動態化,與水體的結合不再局限于對于單一場地的純粹藝術化造型而且承擔起更多的城市功能。親水的體驗對人的吸引力也使得水岸城市空間更具活力。
2.策略二:“引風”
“引風”即根據城市季風的特點,合理布局綠地,構建城市通風廊道。實驗區綠地布局根據城市主導風向系統性地分析城市功能和生態要求,在區內逐步建立合理的生態廊道體系,將城市生態腹地的涼爽、潔凈空氣,引入城市內部,稀釋城市混濁的不健康空氣,從而有效降低城市的污染,還城市一個清新的空間。實驗區主導風向為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和東北風。城市的氧源綠地分布在西北角、東北角和東南角為宜。城市東北角的湖泊處于盛行風向的上風向,可成為實驗區優質的氧源綠地。南水北調水系和小清河組成“X”型綠廊、新G107兩側綠地與盛行風向構成較小偏角,構成了整個實驗區的通風廊道。城市道路、濱水及帶狀生態綠地是城市綠地的主要通風廊道,特別是帶狀綠地的方向與該地夏季的主導風向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將城市郊區的氣流趁著風勢引入城市中心城區,為炎夏的通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在冬季,大片樹林可以減低風速,減少風沙,改善氣候。另外,“引風”能有效地緩解城市內部的熱島效應,促進城市與的物質、能量流動,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完善,有益于城市中人和動機物的生存。
3.策略三:“布園”
“布園”是根據城市不同的功能組團,均衡布置各級城市集中式公園,構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類型豐富、生態效應顯著的城市公園綠地體系。根據城市結構和用地布局,實驗區城市集中式公園綠地由大型公園和小型公園共同組成:大型公園:結合現狀綠地及水系節點建設內容豐富,設施完善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滿足公眾開展各類戶外活動和游憩需求。根據實際需求及建設條件形成兒童公園、植物園、風景名勝公園、游樂公園等豐富類型的專類公園。小型公園:在居住社區范圍內集中設置的公園綠地,形式靈活多樣,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閑、游憩等功能;在城市道路之外設置相對獨立、規模較小的街頭綠地,形成街道廣場、小游園等,滿足市民日常散步、健身等戶外活動需求。
4.策略四:“賦意”
“賦意”主要是在城市綠化建設中體現傳統文化風貌特色,與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保護相結合,實現現代化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環境的相互融合。實驗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和航空科技特色,綠地建設融自然景觀特色和人文景觀特色為一體,突出航空科技特色,打造環境優美的生態智慧航空大都市主體實驗區,塑造實驗區獨特的城市風貌,為實驗區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歷史文化方面,針對實驗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址的特點,通過歷史節點的塑造和串聯,以及周邊城市新建區域的協調,形成獨特的歷史人文的景觀特色。在航空科技方面,航空會展交易中心、航空會展、全球交易中心等大型商業文化設施及街頭雕塑、小品、展覽的設置充分體現實驗區獨特的航空科技文化特征,使航空產業及其科技展示成為城市征鮮明的標志性景觀。
三、綠地生態系統構建
通過上述綠地生態建設策略,實驗區綠地生態系統以綠廊相依、綠道相連、綠核均布為布局特色,形成“一環、兩軸、兩帶、三心、多園均布”的綠地生態結構。“一環”:圍繞城市外環形成的100~400米綠帶形成實驗區生態屏障,構成環形的生態隔離緩沖區。“兩軸”:以南北方向的國道和東西方向的城市干道組成的城市生態景觀廊道。生態景觀廊道具有生態和景觀雙重功能,是指具有生態功能的城市綠色景觀。建立生態景觀廊道既是對城市景觀的充分利用,又是解決城市景觀破碎化的重要措施。“兩帶”:“X”型綠廊,依托南水北調干渠、河流水系及其兩側的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構建實驗區內核心的生態網絡骨架,形成實驗區內主要的濱水景觀帶。“三心”:在北區、東區和南區打造三大全市性綜合公園,分別是森林公園、生態公園及古城公園。充分利用實驗區內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結合自然景觀、文物古跡來打造城市公園,既保護了本地的生態、人文環境,又避免因新開發城市公園造成的資源的浪費。“多園均布”:由綜合公園、專類公園以及眾多塊狀的社區公園、街旁綠地共同構成的生態綠核,體現地域特點及文化特色。
四、綠地生態廊道建設
綠地生態廊道作為綠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實驗區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綠地生態廊道是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絡,是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綠色資源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綠地生態廊道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征,提升發展品分位,是生態綠地區域統籌與生態共建的一種體現。綠地生態廊道從鄉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區,有機串聯各類有價值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兼具以下功能:生態功能:可以保護自然與半自然環境,為植物成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的空間,為動物遷徙提供通道;為都市區提供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結構性加強城市景觀的整體性與連通性,以防止被無序的城市擴張吞噬;社會功能:為人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空間,可進行戶外運動和交流創造長期社會價值;文化功能:通過將各類有代表性的的文化遺跡、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區串聯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經濟功能:不僅能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能提升附近地塊經濟價值。根據實驗區城市建設需要,我們在區域綠地生態廊道的基礎上增加城市綠地生態廊道、社區綠地生態廊道,構建區域—城市—社區三級綠地生態廊道體系。三級綠地生態廊道體系的同類型廊道網盡可能地成為連續的整體,各類型段落性的綠地生態廊道需通過其它類型綠地生態廊道相連,構建連續性、網絡性、整體性的綠地生態廊道網骨架。實驗區的城市綠地生態廊道以建設都市型廊道為主,以郊野型廊道為輔,共規劃有33條城市綠地生態廊道,其中郊野型9條,都市型24條,總長度達到350公里。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concept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building contents of eco-city. Then various issues of importance during Chinese eco-city development are further researched. Finally, baed on these eco-city issu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using, transporting, green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eco-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今世界各國城市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城市的住宅問題、社會問題、交通問題、污染問題、災害問題等。這些問題一直困撓著人類,導致城市生活質量、城市健康狀況遭到破壞,已經引起各國的政府決策者,以及從事該方面研究的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生態城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大力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推進城市的生態化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
本文首先從生態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建設內容出發,引出了國內目前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和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方式。
1、生態城市的概念與內容
生態城市是指為追求人類和自然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即符合生態規律、結構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態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城市應該是生態環境能夠得到較好保護的,經濟發展能夠得到較好、快速增長的,同時還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城市建設方式。
按照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生態城市”定義,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文化與景觀充分融合。人與自然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生態持續和諧的集約型人類聚居地。
2、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現狀與問題
2.1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現狀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開始起步,江西省宜春市作為我國第一個試點生態城市,1986-1991年開展了一系列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并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近年來,上海、天津、哈爾濱、揚州、常州、成都、張家港、秦皇島、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紛紛提出建設生態城市,海南、吉林兩省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奮斗目標,并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2007年11月18日,總理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共同簽署了在中國天津建設生態城的框架協議,將在未來進行一系列的生態項目建設合作,標志著我國開始走向新一輪生態城市建設階段。
2.2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1)政府對生態城市建設不夠重視。城市生態污染問題依舊嚴峻,水、空氣污染嚴重,大中型城市“垃圾圍城”現象突出,廢棄品缺乏科學的分類收集與再回收。這些問題關系到城市未來的存亡。我國部分地區在建設生態城市過程中目標模糊,不深入分析自身的條件和潛力,建設過程中生態目標向經濟利益妥協,使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
(2)生態城市建設指標不完善。我國目前具體的建設指標主要遵循國家環保總局在2003年公布的《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于2007年修訂),生態城市指標設置過于簡單,不夠細化,如何通過與各國生態城市指標的對比找出自身評價體系的不足,是我國未來生態城市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3)生態環保缺乏公民的參與支持。生態理念要在政府與公民中自上而下達成共識。單純為了政績和創收,將生態城市做成一種表面的“時尚工程”會加劇公民對政府城市建設戰略的迷茫與失望。
(4)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缺乏項目支撐與引導。同時缺乏保障項目實施的相關政策,使得生態城市建設缺乏方向。一方面是因為生態城市規劃缺少針對性的法律保護,使得許多項目在運營時舉步維艱。某些生態城市建設缺乏理性認識,項目投資主體和合作設計公司缺乏溝通,在發現問題時往往無法明確責任。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產業仍占據主導地位。一些城市準備開發建設的生態區、生態園往往因缺乏明確的體系引導與政策扶助而相繼流產,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
(5)法制建設不完善。當前我國在生態城市構建的法律保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已經基本建立從城市設計規劃到城市建設再到環境侵權事件應對辦法的完整法律體系。然而生態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城市的發展。這些問題包括:執法機構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環境違法成本過低、公民維權途徑艱難、城市設計規劃不合理。
3、生態城市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以可持續發展為本質特征的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依托現有城市,根據生態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與技術等手段逐步創建,在生態文明時代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接受與大力推崇。從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迪:
(1)發展混合性居住。允許各種產業活動與生活居住在空間上的融合,間接減少人們固定式的出行總量,不僅可以節約更多的土地用于基礎設施、生態綠地建設,而且可減少小汽車的使用比例。
(2)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綠色出行是未來城市緩解交通和生態壓力的重要手段,綠色交通的核心是在保證出行便捷高效的前提下,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作為出行的主要方式,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也能帶來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綠色交通的效率提高,公民就會更加自主地選擇綠色出行的方式。
(3)綠地規劃要從多層次入手。豐富綠色空間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區綠色空間的質量,以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指標。利用道路、建筑空間發展城市線性綠帶,以長距離的綠色休憩空間加強城市與自然的融合。完善濕地生態規劃,對于遭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的綠地系統要進行及時的補救。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擴大新能源、新技術在各生產領域中的應用范圍,吸收學習國際先進的環保技術,實現新能源、新技術的自主研發,防止清潔能源生產帶來的二次污染和產能過剩。制定扶持參與循環經濟模式的企業與個人政策。完善廢棄物的再循環再利用,繼續擴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全力落實垃圾分類收集和垃圾資源化處理,實現垃圾處理過程中的物質能量再循環利用。
(5)公民參與是我國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隨著公民素質的提高,對于城市生活更加健康、宜居、人性化的要求會越強烈,集思廣益,聽取不同的聲音和反饋,對于政府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公民的意識與需求得到肯定,就會更好地投身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環節中,拉動生態項目、循環經濟,投身綠色生態生活。
(6)建立完善的法制建設。國家除了要制定政策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支持外,還要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法規的制定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通過科學的調研與分析,囊括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個環節。
4、小結
生態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近的過程,也是工業化、城鎮化之后城市發展的新目標、新要求。我們應該在實踐過程中,在遵循科學的機制原則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根據各地特色制定可行的方案,同時保持強大的法治化執行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志剛. 生態城市建設問題研究[J]. 吉林農業, 2011,256(6).
[2]曲暢. 完善我國生態城市的法制保障[J]. 環渤海經濟瞭望 2011(5).
目前,唐山市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程度在不斷加劇,資源衰竭與浪費相當嚴重,迫切需要城市的生態建設。
1 生態城市
城市是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建設發展的以人為核心的人工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主要場所。生態城市則是人類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長期探索過程中,所提出的關于城市發展模式的一種理想形態。它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3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并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
城市生態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僅事關億萬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主任俞孔堅教授前瞻性地提出了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戰略。通過這些景觀戰略,建立大地綠脈,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
2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案例
2.1 澳大利亞的阿德雷德
阿德雷德(AdelMde)是澳大利亞南澳洲的首府,整個市中心都被公園綠地包圍,徒步的可達性很強。通過以下5個方面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使用本地的材料和本地能源、空氣和水流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將自然生態系統融入城市地區、引入本地的野生動植物、提升城市公共空間;使用植被控制城市小氣候――以穩定溫度和濕度;通過創造歡樂的社會環境,增強社區生活和社會人際關系;支持創新文化,使人們能繁榮和發展創造潛力,并使用新技術改善建筑的宜居性。
2.2 新西蘭的生態城市建設
1993年,Waitakere是新西蘭第1個完成21世紀議程的城市。21世紀議程是1個相當龐大和復雜的文件,其關鍵是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戰略,尤其是認識人類、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Waitakere市的生態城市藍圖最終由社區居民而非市議會實現。
2.3 丹麥生態城市建設
丹麥生態城市1997~1999項目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綜合性項目。該項目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人口密集的IndreNorrebro城區進行,區內有3萬人。其別具特色的內容包括:建立綠色帳戶。綠色帳戶記錄了1個城市、1個學校或者1個家庭日常活動的資源消費,提供了有關環境保護的背景知識,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2.4 巴西的庫里蒂巴
位于巴西南部的庫里蒂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態城市的城市。其是公共交通發展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廢物回收和循環使用措施以及能源節約措施,也分別得到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節約能源機構的嘉獎。庫里蒂巴的城市開發規劃有著獨特的做法:沿著5條交通軸進行高密度線狀開發,改造內城;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小汽車為本,確定優先發展的內容;增加公園面積,改進公共交通。
2.5 德國的埃爾蘭根
德國的埃爾蘭根(Erlangen)是一個只有10萬人口的小城市,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了生態城市建設,在城市發展發展決策中同時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3方面的需求和效益。埃爾蘭根的主要做法包括:在景觀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高度重視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在城區內及周邊地區建設更多的綠地和綠帶,在城市區域規劃中充分尊重生態限制,確保經濟和社會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快速發展,廣泛開展節能、節水活動,采用多種措施防治水、氣、土壤污染,實行步行、公交優先的交通政策,確保行人、自行車與汽車享有同等權利。
2.6 日本的九州市
日本的九州市提出的“從某種產業產生的廢棄物為別的產業所利用,地區整體的廢棄物排放為零”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包括了環境產業的建設、環境新技術的開發和社會綜合開發3個方面的內容。千葉新城從規劃開始就以建立生態型城市為主要目標,采取了生態原生態與網絡化兼具的開發模式;大阪強調利用大量最新技術措施來達到生態城市建設的可能。
2.7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人有著強烈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觀念,倡導天人合一。新加坡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提出了如下內容: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并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
3 案例總結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