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06:44: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日程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打開的主頁點擊三個點選項。
彈出的選項里面打開日歷帳戶管理。
打開這個界面選擇關閉本地日程。
紀念35周年 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
中日兩國藝術家共同精心打造 上話中心與東京民藝聯合演出
中日雙語話劇《雙城冬季》
(中日雙語演出中文日文字幕)
2007年正值35周年,中日兩國政府都非常希望能夠加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作為上海唯一的國家話劇院團,日本東京民藝劇團也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的話劇院團,兩個劇團都擁有很長時間的合作經驗,也具有良好的友誼,雙方都非常希望、同時也都有責任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近四年時間的協商與討論,雙方劇團都克服了諸多的問題與困難,在雙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將共同創作排演中日雙語話劇《雙城冬季》。
目前,經過幾輪的討論與修改,該劇劇本及主創班子都已經敲定,經過在上海與東京分別進行排練后,2007年2月底,劇組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集中排練,并將于3 月15日至19日上演于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2007年5月,該劇將遠赴日本東京進行演出。同時,2007年也是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上海與北京都將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百年之前,中國話劇首次亮相就是在日本東京;百年之后,由中日話劇藝術家共同打造的作品再次在日本東京演出將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啊!蘇小姐結婚了!她結婚了!”同事奔走相告。
連老總都湊過來研究一陣,嘆口氣說:“終于太平了,結束了雞犬不寧的時代。”
蘇落雁小姐在她33歲的高壽上,終于成功將自己嫁掉。
蘇小姐是牛津的法學博士,我隱約聽人說過她好像15歲就上大學了,出國留學的時候都不到20歲。她剛到我們公司的時候,每每我們喊她蘇博士、蘇律師,她都羞怯加懊惱地喊:“不要叫我博士,叫我蘇小姐就行了?!蔽耶敃r詫異地問:“你還沒結婚嗎?”
完了,一句話引發洪水暴發,她突然嬌羞地一扭身,嗲嗲地說:“沒呀!你給我介紹。有合適的想到我哦!”蘇小姐就這點好,工作中是頭野獸,工作之外卻很有聊頭,在我們看來,一點都沒有女博士的難以親近。
公司一堆事兒媽,所有女同志拉起大網捕小魚,就不信不能把她逮進圍城里。
一圈熟人介紹下來,才發覺要命了。一個女人,年過三十,哪怕你是怒放的鮮花,都沒人來采。蘇小姐其實人特隨和,特熱衷于各式相親。我原本以為她每周要相親三次,誰知道,有一次她自己透露,每天相親還得趕場,要不是開輛寶馬,真忙不過來。但全部都無疾而終,一兩次之后,對方了無回音。
我們跟蘇小姐分析:“主要你太強勢了。以你的身家地位,太難以讓人接近。你要放低身段。放低身段。”
蘇小姐委屈地嘆氣:“我已經很低了。為了找個丈夫,我容易嗎我?放棄了英國大學教書的職位,不遠萬里投奔祖國,就想著這里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十幾億里找不到個結婚對象?找個男人,比讀博士還難。博士我四年就拿到了,找個男人花了我近二十年的時間?!?/p>
然后,突然有一天,她的MSN就換了風格了,先是狂迷郭敬明,在郭敬明遭遇抄襲門事件后,又改迷宮崎駿。整天MSN窗口上都是日本動漫形象,最近追風穿越小說,從“紫川”到“美人如花”,直到現在的“我的靈魂在古代”,總之,她看什么,她的MSN上就叫什么。
聽說她戀愛了,對象是個小她八歲的IT。
只要有個男人的坯子,還怕他不發芽?
那天從我們公司開完會,散會的時候近7點,她心急火燎地沖進衛生間,正巧我也在里面。眼見她迅速放下盤得工整的頭發,對著鏡子一頓亂撓,整成個標準韓版小碎花;摘下眼鏡;對著鏡子貼彩色隱形眼鏡,一邊蹬了高跟鞋,從MONT BLANC里掏出一雙平底塑料娃娃拖,夾腳式的;又脫下套裙換上一條卡通圖案的包腿七分褲,脫了套裝,從包里掏出一件估計地攤上淘來的T恤衫;拿出塊小香皂把妝卸了,對著臉撲撲撲幾下,拍上化妝水,擦上無色唇彩――形象大變!活脫脫一陽光小美女!耗時不超過五分鐘。
像變魔術一樣,她最后掏出一個布藝娃娃頭的大大包,把所有行頭連同皮包都藏進去,然后拖著那個都快拖到小腿的大包包,沖我一招手:“走了!趕約會!晚上阿Sa簽唱會!”
我追著問:“誰是阿Sa?”
她給我個后腦勺,風馳電掣般地沖出大樓。
透著玻璃窗往外看:她居然在招手叫出租!
待第二周見到她時,我已經了解了誰是阿Sa,順帶連誰是ELLA都了解了。不過后來才知道這兩人不是一隊的。
我問她:“蘇小姐最近怎么不開車了?”
她嘿嘿一笑說:“放低身段,放低身段。”
“那天晚上見到阿Sa了?”
她說:“見到了。排隊兩個半小時,中間想上廁所都沒敢離開,怕好位置給人占了。我還一口氣買了二十盤她的唱片讓她簽名呢!”
“你這么FAN她?”
她羞澀一笑:“不是。是他呀!我替他去占位子。”
“不會吧!蘇小姐!你為他都成這模樣了啊?”
“套個男人不容易。諒解,諒解?!彼B連作揖,“好不容易人群里碰到個對我放電的,我一把逮住他,死不撒手?!薄皫浉绺?”“嘿嘿嘿……”“難怪……”
她突然嚴肅地問我:“那你說,到我這年歲,我圖什么?錢財?錢比我多的圈子太局限,我看上人家,人家卻看不上我。地位?我已經有了。不就圖個高興嗎?我想開了,以前對男人的一百零八種標準,一點一點被忽略下來,現在只要堅持以下幾點,我就不挑。未婚,帥,男人。最后一點最重要――男人?!?/p>
我忍不住哼哼:“你現在這個,算得上男人嗎?追星族,頂多也就是個大男孩吧?”
“怕什么?只要有個男人的坯子,還怕他不發芽?遲早要出落成男人的嘛!我現在等摘現成的,那不是不現實嗎?我自己種,這總行了吧?”
愛情都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呀!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我們連續四次按她要求出謀劃策,怎么讓一個完全沒有步入圍城念頭的男人俯首甘為孺子牛。不過接連失敗?!疤约绷税?慢慢來。你們不才認識四個月嗎?”
“啊喲!四個月!人生有幾個四個月可以耗費?不結婚我天天這么累做什么?要快!再撐我就支持不下去了!嚴重缺氧!我常有窒息的感覺!”
“這就是愛呀!蘇小姐!愛情都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呀!”
“哦!那我只有在玩沙灘排球和滑直排輪摔倒的時候,才有愛之深切的感覺?!?/p>
我們正為她擔心,這大約又是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時,她大婚了。
她的MSN上第二天就換成:“HONEYMOON IN FRANCE,SEE YA!(法國蜜月中)”
等她從法國回來,我們強烈建議她帶傳說中的婚紗照過來給我們欣賞。她倒是爽快答應了。可收到照片后,大家面面相覷:封面第一張就是兩只手的特寫。男人的大手握著女人的小手,鉆戒在無名指上閃閃發亮。
第二張是兩只腳丫在海灘上,背景是曖昧的夕陽。
第三張是剪影的兩只肩膀。
第四張是兩只手環繞在一只小肚皮上……
通篇翻下來,沒見半張臉。
最后一張最含蓄,連部分身體都沒暴露,卻很……一張凌亂的床上,扔了男女短褲各一條,倒是情侶裝。
徹底服氣!
拷問她有沒有不含蓄的,現真顏的。她得意地答:“這是我的構思。故意的。我就是要你們看我的婚戒,我容易嗎我?”說完舉起手在我們面前招搖。
“準新郎你要藏到什么時候?”
“等生完孩子再說。這世道,滿世界的狼,不得不防啊!”
“我們都是殘花敗柳了,估計對你產生不了什么威脅,就讓我們看一眼真容吧?”
蘇小姐羞羞答答地掏出一張相片兒。帥!就一個字。過目不忘型,難怪她拿出王八咬筷子的勁頭,任憑刀斬都不松口。
你能陪他蹦多久?
我們都好奇,她是怎么勸說固執的大男孩步入婚姻的墳墓的。
她莞爾一笑:“天助我!他簽歐洲去看F1,沒批。我跟他說,結婚吧,兩人一起簽,我有很好的簽證記錄,歐洲都跑遍了,一簽就準。次日,我就拿到紅本本啦!”
“你到法國度蜜月,就為了看F1?國內也能看到啊!是流星花園那一撥嗎?”
“土!一級方程式賽車啊!”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80-02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日文化與漢文化是同源同種,兩國的語言上也有很大的相同點。的確,中日語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相似,但也有很大的差異。本文擬從漢語與日語人稱代詞這一小方面,以小見大,在對漢日三種人稱代詞逐一進行語用上比較的同時,試著窺探出漢日文化的異同。
一、漢日人稱代詞的歷史
漢語的人稱,早在《詩經》時代就有了,如“我生不辰,逢天單怒。”①漢語人稱代詞從上古到現代,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如在上古時代,第一人稱有“我、余、予、魚、吾、朕、臺、辭”等,到現代就?!霸邸⑽?、人家”了。
而日語的人稱代詞,大概從奈良時代開始。在奈良時代出現的第一人稱代詞也只有4個,「あ「わ「われ和「まろ。②在隨后的鐮倉、室町時代開始慢慢增加。日語歷史上,還出現過第一人稱轉化為第二人稱使用的現象。比如日語里的「あ不僅可以代表第一人稱,還可以代表第二人稱。在《巖波古語辭典》里開頭第四條注釋說:“あ【吾?我】〔自稱〕私”。接下來一條就是:“あ【彼】〔他稱〕彼。また、彼女”。日語中原本不多的人稱代詞在社會的發展中慢慢擴充增加,才發展成至今的樣子。
二、漢日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指表示說話者本人所代表的人稱?,F代日語中,第一人稱數量繁多,有十幾種說法。如「わたくし「あたし「われわれ「ぼく「おれ「吾「こちら等。
「わたし是通稱,用于日常正式的場合,男女都可用。「あたし是「わたし的音變,女子用,含有親昵之意?!袱埭?、「おれ是男子用語,用于上對下、長對幼和同輩等關系密切朋友之間?!袱铯肥抢先擞谜Z?!袱ⅳ郡な恰袱ⅳ郡返囊糇?,女孩或身份低的婦女自稱?!袱长沥椤袱长盲劣芍甘敬~轉變而來,男女通用,表示謙讓?!袱Δ劣煞轿幻~轉變而來,男女通用,表謙讓。「我が「小生「愚兄「愚弟是書面稱呼?!肝窑巧矸莞叩娜巳绱蟪?、閣下等使用。「われわれ多用于演說和寫文章等鄭重場合??梢?,日語中是隨說話對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人稱代詞的。
而漢語就沒有這么多的限制。盡管古代漢語里有一套嚴格的使用體系,但到了現代以后,人稱代詞也只剩下“咱,我,人家”了,在使用上基本上沒有什么限制。
2.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用來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日語里存在著繁多的第二人稱代詞。如「あなた「そちら「お宅「君「おまえ等。
「あなた原先是帶有敬意的人稱代詞,后來漸漸發展演變為普通的對稱,但一般不用于稱呼長輩或上級,而且也多用于妻子稱呼丈夫或戀人間女方稱呼男方?!窮是很粗暴的稱呼,男性用語?!袱吆汀袱蓼ㄊ悄行杂谜Z,一般用于同輩或晚輩之間。現在男學生中,「おまえ比「きみ用得廣泛。而且,在稱呼「H、兄、、おじ、おば等關系時一般不使用第二人稱,而是使用「お父さん、お兄さん這樣的普通名詞。長輩稱呼晚輩時可用「おまえ或直接稱呼晚輩的名字。稱呼別人的配偶時,可用「奧さん、奧。
在日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專用于指代比你身份高的人適合的對稱。如果用「あなたさま的話,過于尊敬,常帶揶揄、諷刺的語感。有一段時間日本人用「おたく和「そちらさん來稱呼?!袱郡餍幸粫r。但八十年代隨著「お宅族「お宅化等詞語的出現,現已經很少使用。
現代漢語的第二人稱代詞,就只剩下了“你”和“您”?!澳恪笔峭ǚQ,無身份、尊卑、男女之分。“您”是尊稱,一般用于稱呼長輩、上級或值得尊敬的人。在漢語口語中,一般不說“您們”,而通常說“您兩位”、“您老”、“你兩位”等等。
3.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指表示說者和聽者以外的第三者或事物的人稱。日語的第三人稱有近稱、中稱、遠稱的區別。如「こちらさま、「このかた是近稱,「そちら「そのかた是中稱,「あちらさま「あのかた是遠稱。
現在,日語中作為第三人稱代詞使用的是「彼「彼女,這兩個詞是隨西歐語言的傳入而創造出來的唯一帶有性別的人稱代詞。一般場合用「彼「彼女的時候較多,不過,還是應根據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稱呼?!副恕副伺艿侥挲g區域的限制,一般只用于青年男女,不宜對老人、小孩使用。對長輩或值得尊敬的人用「このかた「あの女の方等;對一般人用「この人「その男の人等;對晚輩、下級用「この者等。卑稱有「野郎(男),「あま(女)等,「こいつ「やつ等也用于卑稱。用指示代詞「これ、それ、あれ稱呼第三人稱時,語氣簡慢,表自謙。
漢語中的第三人稱為“他”,稱女性時為“她”,指事物時用“它”?!八迸c日語一樣,也是在引進西方文學著作時才創造出來的。讀音都為“ta”,只是在文字表達上有所區別。留心一下可以發現,當我們被稱第三者的時候,如果對方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我們一般不用“他”來稱呼,通常是用職務、尊稱來代替?!八背吮硎镜谌咧?,還可以表示“除我之外的”,“其他的”、“什么”等意思。“他”還用在動詞和數量詞之間,可表示虛指,如“睡他一覺”、“唱他幾句”。 可見,“他”不僅僅用來指人,還用來指抽象的物。現代漢語人稱代詞中只有“他”能用來表示抽象的物。
三、人稱代詞所蘊含的文化涵義
漢日人稱代詞體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同兩國的文化心理、思維有很大的關系。
1.相同點
1.1兩國的人稱代詞都有尊卑之分。漢語中,在下對上、卑對尊的情況下,一般稱對方為“您”,或者用“你(您)老人家”、“你(您)老”、“您老爺子”等等。日語中也會根據對方身份采用不同的人稱代詞。只是現代日語中仍保留了許多表示尊卑的詞語,而現代漢語表尊卑的人稱代詞比古漢語大大減少。
1.2禮貌原則
漢語中有“您”和“你”,“您”是對人的尊稱。向對方表示禮貌時,也使用“您”。此外,漢語中還經常用單數復指或復數單指的方式來表示謙虛和禮貌。如我們在發表演講或論文時,經常會說“前面我們提到”“據我們觀察”等等,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的意見。日語里雖然有很多第二人稱代詞,但在正式場合和表示尊敬時卻很少使用。一般會在對方的姓或名后加上「さん或「,或者用對方的職務來稱呼對方;在稱呼別人的家人時,會使用親族稱呼,如「お父さん(令尊)、お母さん(令堂)、ご主人(您先生)、奧さん(您太太)等;或者在名詞之前加上「お和「ご兩個接頭詞來表示對別人的尊敬。
2.不同點
2.1內外意識
日語中的人稱代詞隨說話對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詞語。這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內”“外”意識。森田良行在《日語的性格》中指出:「き手や}とする相手をどう待遇するか。外の人gとして他人Qいし敬ZをeO的に使用するか、それとも內々の人gとなして敬ZiきのHしみのある言~でgますか。人を外人g、內人gでふるい分けるということが日本Zでは表FやZ?蕪xkを左右するのである。日語中根據不同的上下關系、親疏關系來確定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正是“內”“外”意識的體現。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不熟悉的人,在說話人看來是“外”,因此用「わたくし等敬語。而對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自己熟悉的人、朋友,在說話人看來是“內”,因此用「ぼく「おれ等。而漢語里,不管對方身份地位如何,都使用同一個人稱代詞,無“內”“外”差別。
2.2稻作文化下孕育的集團意識
公元前3-2世紀前后,日本進入了稻作時代。稻作文化的產生,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日本人的集團主義就受到了稻作文化的影響。日本可以說是純粹的稻作文化,幾乎不受游牧文化的影響。在日本的歷史上可以說幾乎找不到游牧文化的痕跡。而中國,雖然也是屬于稻作文化圈,但同時也屬于游牧文化圈。中國的北方,如蒙古地區、西部地區和地區等等就是屬于游牧文化圈。在歷史的發展中,民族大融合、民族大移動促使了漢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使得游牧文化跟稻作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因此中國的文化中也有游牧文化的身影。
歷代的日本人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中用共同作業的方式栽培水稻,耕地共有,從事耕作的方式也是以集體協作為基礎。從播種、插秧、灌溉、收割到脫谷,無一不需要集體的協作。由此也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村落共同體的生活方式,人們互相協作,相互尊重,彼此間需要對方的幫助。這時,如果什么事情都僅以自己為中心的話,將會給別人,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比起個人主義,群體意識更受歡迎。這也就是日本今天集團主義的雛形。正如川島武夷在『日本社會の家族の成一書中所說:「何人も人として行嬰工毪長趣悉扦ないし、獨立な人としての自分を意R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不管任何人都不能以個人的方式行動,也不會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這種集團意識也影響到日本的方方面面。日語的人稱代詞,也有集團意識的體現。從對方的立場出發,用第一人稱來稱呼對方,或者站在對方的角度把自己客體化,就可以說是其集團意識的體現。例如,他們稱呼小孩子為“ぼく”或“ぼくちゃん”。在日語里,“ぼく”是第一人稱代詞,意思為“我”,多用于男性。稱呼小孩子為“ぼく”或“ぼくちゃん”,正是把自己置于小孩子的角度來稱呼。此外,老師對學生,或者父母對子女講到自己時,也會說“先生は……”或“お父さんは……”。在對別人講到自己愿意與大家采取一樣行動時,通常也說“ww(自己的姓氏)さんも”,而不用第一人稱代詞。這正體現了他們把自己置于對方的角度,從對方的立場出發來選擇使用人稱代詞。
與日本以社會為本位的集團主義不同,中國的集團文化,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團主義文化。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即“人道親親”。從“親親”再引申出對君臣、夫妻、長幼、朋友等一整套處理原則。
2.3“和”的精神
日本在集團意識的背景下,產生了“和”的精神。圣德太子在604年制定的“十七條憲法”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以和為貴,無忤為尊”,把“和”的精神作為日本人的國民性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除此之外,日本還受到中國儒學的影響,儒學思想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學的理念漸漸滲透到日本的文化中,并成為日本文化的基石?!昂汀睗u漸成為日本文化的顯著特征。這同樣也體現在人稱代詞上。日語人稱代詞紛繁復雜,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人稱代詞,表面上看起來是強調自我意識,實際上是“和”精神的體現。森本哲郎在《日本語の表とY》里分析人稱代詞時也講到「日本人は自分という一の人gをg體としてではなく、C能として考えてきた?!浮氦铯郡筏趣氦铯郡筏趣氦埭氦欷ⅳ毪い稀氦长沥椤寒敺饯趣い盲郡瑜Δ首苑证颏いいⅳ椁铯寡詞は、す相手によって使い分けられ、微妙な人gvSを^言しているのである。これらの言~はg體としての『自分を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考えるために生まれたのではなく、『自分というものの立訾頦丹蓼釘蓼伺]して、あくまでC能的に、人vSに即してるところから數をふやしていったのだ。也就是說,日語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人稱代詞,實際上就是把“自我”融于“世間”,在微妙的人際關系中尋求自我的存在。把“自我”的立場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考慮,在不斷變化的人際關系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位置。“自我”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人世間各種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個體。每個人都必須時刻注意他人的眼光,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他人的想法來判斷自己的行為,確立自己的立場,維持微妙的人間關系。
中國的“和”是主張以廣闊的胸襟來容納不同的意見,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注重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貴和”又以“尚中”聯系在一起?!爸小敝v究事物的“度”,以適當的“度”來維持“和”。
2.4漢語重“你”“我”差別
西周時代的宗法制度以血緣親疏來辨別同宗子孫的尊卑等級關系,更關注現實人類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更注重“你”“我”差別,嚴格區分“你”“我”,就連同一集團內部也有“你”“我”。漢語里多用人稱代詞來稱呼對方就體現了“你”“我”意識。另外,漢語的人稱代詞里有很深的“他者”意識。在現代漢語中,“他”有“另外的,其他的”的意思,如“他人,他鄉,他日”等。從這些詞中可以體會到一種漠不關己的態度在里面。另外,“他”還可以用來泛指?,F代漢語中,“他”可以用在動詞和數量詞之間,沒有實際意義,如“睡他一覺”“唱他幾句”等,還可指“另一方面或其他地方”,“早已他去”“留作他用”等。“他”可以兼指人與事,說明“他”作為他者,與物無異。
四、結論
我們常說,語言和文化是互相連接不可分割的兩個兄弟。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心態又反過來影響語言的發展。漢語和日語,雖然是截然不同的語種,在語用方面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我們學語言,決不是僅僅為了學語言,而是通過學語言來了解另一個國家的文化、風俗、民族心態。通過對比漢日兩種語言的人稱代詞,在了解其語用的同時,也窺探出了漢日兩國的不同文化。日本盡管在文化形成初期大力吸收了漢文化,但在本土發展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我們應該取長補短,容納百川,相互促進。這對于學習漢語或是學習日語的我們都是應值得注意的地方。
注釋:
① 見《詩經》?大雅?桑柔。
②引自國立國Z研究所『「日本大ZI想のh。
參考文獻
[1]張岱年 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 [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2]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南開大學,2003(12).
[3]金田-春彥著,潘均譯.日語概說[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
[4]木孝夫.言~と社會[M]. 中央公社.1975(01).
[5]森本哲郎. 日本Zの表とY[M].1988(03).
[6]侯仁鋒. 漢日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異同比較[J]. 東北亞外語研究, 2000(12).
[7]祝大鳴. 日語語言文化特點初探[J]. 外語學院學報, 1995(2):29-33.
[8]呂東升. 日語人稱代詞的用法[J]. 日語知識, 2001(5):15-16.
其實每天鍛煉的人即使不去健身房也依然可以把鍛煉放在心中很高的位置堅持下來,健身房不過可以更加便捷,時間效率更高一些。所以說,鍛煉二字在心中的地位才是決定了堅持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
有很多人為了減肥,想要通過節食或者減肥產品來實現瘦身,卻不敢用運動來幫助自己實現這個目標,盡管知道運動才是最有可能實現減肥的。這是為什么呢?說起來主要是兩個原因在做怪:一是,沒有危機感,畢竟肥胖在大多數人心里不過就是很多衣服穿不進、不夠優美的代名詞,不是疾病和痛苦的象征。二是,沒有鍛煉意識。身體需要鍛煉,這個意識應該是無關胖瘦的。每一個生命體都在運動中煥發活力,這是自然之道。所有的生命哪怕沒有運動也要勞動,這個世界本生就是運動不止的,如此,生命才能不息。
身體需要鍛煉,這個意識的強化意義非常大,一個因為缺乏鍛煉而身體垮掉的人他的人生價值實現可能性就極為狹窄了。況且現在大城市環境如此差,各種食物又不安全,什么農藥過量,注射各種激素,轉基因等等,身體抵抗力本來就差,就沖這些就該好好警醒自己注意保護好身體。
鍛煉意識對于肥胖者有何好處呢,與其立志減肥不如立志鍛煉身體,因為我們轉移了一個沒有危機意義的動機,取而代之的卻是生命體不能忽視的健康動機。肥胖者從這個動機出發,不僅可以提高減肥的成功率還能收獲健康的身體。
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始于改革開放之初,至今為止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轉折型起步期,在1979~1995年,首鋼集團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二個階段是常規型發展期,在1996~2003年,海爾集團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三個階段是加速發展期,2004年至今,這個階段的典型代表是聯想集團。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企業,在成長和國際化發展中積極學習外國先進企業。由于日本與中國同是非西方語言文化國家、同屬儒家文化圈、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同是后來者,所以日本企業成為中國企業最重要的學習對象。
對應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三個階段的三個代表企業,我們從日本企業中尋找了三個有比較高的可比性的企業:川崎制鐵、松下、索尼,然后分別對首鋼與川崎制鐵、海爾與松下、聯想與索尼三對企業的海外發展進行分析和比較。
一、中國首鋼集團與日本川崎制鐵公司
(一)首鋼的國際化發展
首鋼的前身是1919年建立的“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鐵廠”,至1949年只生產了28.6萬噸生鐵,無煉鋼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靠本國的能力發展成為一個從采礦、煉鐵到煉鋼、軋制的鋼鐵聯合企業。1993年粗鋼產量達702萬噸,在中國同業的排名第2位,該年利潤為42.6億元。本文主要研究首鋼1949-1995年間的發展。
首鋼的國際化發展,至今為止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7年。主要是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競爭力,在國內辦中外合資企業、獲得國際合作經驗,產品出口、了解國際市場。1985年首鋼辦了第一個合資企業;1980年第一次產品出口,當年創匯120萬美元;到1987年出口額達670萬美元,主要是鋼鐵產品。
第二階段,1988~1991年。出口擴大,海外投資起步。1991年首鋼綜合出口創匯達2.1億美元。1990年,首鋼派出的專家成功地完成了美鋼聯(USX)7座大型轉爐自動化改造的軟件設計項目。1988年7月,首鋼投資34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麥斯塔(MASTA)工程公司70%的股份。麥斯塔公司是國際著名的老牌冶金工程設計公司。
第三階段,1992年以后。海外經營迅速擴大。1992年10月,首鋼斥資2000余萬美元與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等聯合收購上市的香港東榮鋼鐵股份公司,首鋼擁有51%股份。1993年2月又收購了寶佳公司,4月收購了三泰電子公司,5月收購了開達投資公司,8月收購了海成公司。1992年11月,首鋼競標獲勝,以1.2億美元收購秘魯鐵礦公司(HierroPeruCo.)全部股權。首鋼在香港收購上市公司后,抓住機會實行供股集資。1993年首鋼出口創匯和海外經營額達到6.3億美元。
(二)川崎制鐵的國際化發展
川鐵的前身是1918年川崎造船所建立的鋼鐵廠,1950年獨立出來成立“川崎制鐵株式會社”,1974年鋼產量達到1600萬噸。2002年9月,川崎制鐵與日本鋼管公司合并為“JFE控股公司”。本文研究的是1950-1990年間川崎制鐵的發展。在這一期間,川崎制鐵的海外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66年,產品出口、原料進口、引進技術。由于日本大型鋼鐵企業的焦煤和鐵礦主要靠進口,所以他們必須積極出口鋼材換取外匯。川崎制鐵從50年代初就出口鋼材,60年代已經大批量出口,與此相適應的就是建立國際銷售網絡。1961年在美國建立貿易辦事處,1964年在西德建立歐洲辦事處,然后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辦事處。在這個階段里,川崎制鐵從歐美引進了8項重要技術,包括純氧煉鋼、連鑄、計算機管理等等。從1962年與巴西鐵礦公司簽訂長期供應合同起,陸續與外商簽訂多項鐵礦和焦煤的長期供應合同。另外,1964年川崎制鐵向菲律賓鐵礦公司提供選礦和燒結技術援助。
第二階段,1967~1974年,原料跨國化。從1967年起,川崎制鐵開始在原料領域進行海外直接投資,該年在菲律賓建立合資公司PCP生產球團礦。1971年起,川崎制鐵陸續在巴西、利比里亞、加拿大、澳大利亞參股幾家鐵礦煤礦的建設。1974年末,在菲律賓設立獨資的燒結礦企業PSC公司。
第三階段,1975~1990年,生產跨國化。1975年,川崎制鐵的股票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早在1974年3月,川崎制鐵已經與巴西政府、意大利依爾瓦公司三方在巴西合資設立圖巴朗鋼鐵公司(CST,設計年產量300萬噸鋼),川崎制鐵占24.5%的股份;但真正建設是70年代后期,1983年11月高爐點火開始生產。1984年在美國合資建立加州鋼鐵工業公司(CSI),川崎制鐵占20%股份。1985年在巴西合資建立鐵合金生產企業,川崎制鐵占20%股份。1989年在美國合資建立ArmcoSteelCo.,設計年產量450萬噸薄板,川崎制鐵占50%股份。
(三)首鋼與川崎制鐵的比較
相同的方面有:(l)都屬于后發展的企業。川崎制鐵和首鋼的真正發展都是在50年代以后,它們在誕生和發展,尤其是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是一大批同行業中的先行者的激烈競爭環境。(2)核心技術是“外來的”。這是伴隨著上一項特征在技術方面的必然現象。
差異的方面有:(l)基本路線的差異。川崎制鐵屬于較早國際化的路線。首鋼則不同,其先期,主要指1949年到l978年期間,是屬于關起門來、以自力發展為主,在企業規模已經壯大到一定水平,即在進入80年代國門打開,首鋼才開始其國際化進程。所以,首鋼屬于自力發展到相當大的程度,再搞國際化的“轉折型”路線。(2)活動方式的差異。相比較而言,川崎制鐵的國際化顯示循序漸進方式,例如:先出口鋼材和進口鐵礦焦煤,然后在各國設辦事處;相隔8年左右才開始對外國礦業直接投資,而且是少數股權;又隔了七八年,才開始在外國合資搞生產企業,直到1989年的合資項目中所持股份才提高到50%。相比之下,首鋼的國際化則顯示突發和躍進性,例如,在美國剛設了第一個機構才幾個月就收購了一個工程技術公司,這作為其初次海外直接投資已經帶有某種“躍進性”;在南美洲大陸上幾乎沒有什么經貿活動的情況下,一下子投資1.2億美元全資收購了秘魯鐵礦,更是兼具突發性和躍進性的活動。(3)股權策略的差異。在海外直接投資中,川崎制鐵堅持以少數股權為主,首鋼則以多數股權為主??偠灾?,川崎制鐵走的是低風險路線,首鋼則是高風險路線。我們將上述差異歸納如下(參見表1)。
表1首鋼與川崎制鐵國際化歷程的主要差異
基本路線
股權策略
進展方式
川鐵
較早國際化。
少數股權為主
循序漸進為主。
北美例:先出口、再設貿易機構、
再合資礦業、再辦合資生產廠。
首鋼
先關門自力發展到
較大規模后,才開
放搞國際化
多數股權為主
突發和躍進較多。
南美例:沒有任何經貿活動的前
提下,投1.2億美元獨資辦礦。
二、中國海爾與日本松下
(一)海爾集團
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虧損147萬元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從事電冰箱的生產和銷售。到2009年,海爾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據市場研究機構歐洲透視(Euromonitor)的數據,海爾在全球白色家電品牌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場占有率5.1%,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的跨國公司。海爾集團海外發展有以下特點:
(1)海爾是中國常規型海外發展的典型企業。
(2)海爾是中國企業投資新建方式跨國化的代表者。海爾的海外投資采取了以綠地新建為主的進入方式,請見表2。
時間
地點
進入方式
功能
股權
1996年8月
印尼
新建
生產銷售冰箱
合資
1997年6月
菲律賓
新建
生產銷售冰箱等
合資
1997年8月
馬來西亞
新建
生產銷售洗衣機
合資
1997年11月
南斯拉夫
新建
生產銷售空調
合資
1999年4月
美國
新建
銷售家電
合資
1999年4月
美國
新建
生產冰箱
獨資
1999年9月
伊朗
新建
生產銷售洗衣機
合資
2000年
尼日利亞
新建
生產銷售家電
合資
2000年
越南
新建
生產銷售冰箱
合資
2000年
孟加拉
新建
生產銷售家電
合資
2000年11月
烏克蘭
新建
生產銷售空調
合資
2001年3月
巴基斯坦
新建
生產銷售洗衣機
合資
2001年
突尼斯
新建
生產銷售冰箱等
合資
2001年6月
意大利
并購
生產冰箱
獨資
2003年
約旦
新建
生產銷售洗衣機
合資
2007年
泰國
并購
生產冰箱
獨資
表2海爾集團的海外投資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海爾人》近年各期數據整理。
(3)海爾是中國企業漸進方式跨國化的代表者。無論放在中國的范圍、還是放在全球的范圍,海爾都是一個漸進主義的典型。海爾在海外投資過程中還有以下特點:1)地域的角度:由進到遠。先是香港(設貿易公司),然后是東南亞,再后是美國歐洲,等等。2)經濟文化的角度:從相似到差異。先是在發展中國家里選擇了華人經濟文化影響較大的印度尼西亞,然后在發展中國家里選擇了英語和天主教文化的菲律賓,再后是西方文化的美國歐洲,等等。3)產品/業務的角度:從單一到多樣。先是選擇與當地公司相比最具競爭優勢的一個產品/業務進入,然后再逐漸增加產品/業務。
(4)高度重視合資合作。海爾作為國際家電行業的一個后來者,在至今為止的十幾項海外投資中,只有美國工廠、意大利工廠和泰國工廠是獨資的,但他們只承擔生產職能,營銷公司仍然是合資的。在產品設計環節上,海爾同樣采取了合資合作的方式。
(二)松下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是日本工業企業戰后首批海外直接投資者,并且長期保持著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數目最多的第一位置。
二戰后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國際化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產品出口階段,1951~1960年。1951年松下公司開始向東南亞、南美出口干電池、收音機等產品;1953年出口擴大到美國,先在紐約設立了辦事處,1954年出口美國收音機,1959年在美國設立了貿易公司。在這個階段里的1952年,松下公司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在日本建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引進了飛利浦的先進技術。
2)發展中國家建廠,1961~1967年。1961年松下公司在泰國進行了初次海外投資,與當地公司合資建立生產干電池的工廠,揭開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工廠的序幕。到1967年底,松下公司已經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了8家工廠。
3)發達國家建廠,1968~1978年。1968年松下公司分別在澳大利亞和法國投資建廠,進入在發達國家建工廠的階段。1973年松下公司進行了首次海外并購,在西班牙收購了一家小型吸塵器工廠。
4)發達國家建大型工廠,1979~1989年。1979年松下公司在美國投資建設大型彩色電視機制造廠,進入在發達國家進行大項目投資新建的階段。
5)大型海外收購,1990年起。1990年松下公司耗資71億美元收購美國音樂公司(MCA),開始大型海外收購。對MCA的收購最后以失敗告終。
表3松下電器的海外發展
年份
投資地
股份
產品
1961年12月
泰國
48.6%
電池等
1962年10月
中國臺灣
60%
收音機等
1965年 9月
馬來西亞
43%
家電
1996年 3月
哥斯達黎加
100%
電池等
1996年 3月
秘魯
100%
電池
1966年11月
坦桑尼亞
100%
電池等
1967年 9月
菲律賓
80%
家電
1967年12月
巴西
100%
電池、收音機
1968年 2月
澳大利亞
100%
音響等
1968年 3月
法國
100%
收音機等
1970年 7月
印尼
55%
家電
1970年 9月
比利時
50%
電池
1972年 5月
印度
40%
電池
1972年 5月
加拿大
100%
音響等
1973年 9月
西班牙(收購)
99%
吸塵器
1974年 6月
英國
100%
音響等
1979年 4月
美國
100%
彩電
來源:《海外進出企業總覽’96》東洋經濟新報社1997年。
(三)松下與海爾的比較
(1)先談相同之處,松下與海爾同為各自國家企業海外漸進式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是綠地新建進入方式的典型代表,還是合資合作的典型代表。日本松下公司一直是海爾學習的榜樣,張瑞敏曾指出:“松下就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經過四五十年的奮斗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品牌。人們都說通過松下來了解日本,那么能不能通過海爾的努力也形成一個大品牌,依靠這個品牌來了解中國。”我們認為,海爾學松下公司學得非常好,在有些方面還超過了松下公司。
(2)松下公司在日本電子行業企業海外發展中,實際上是一個戰略跟隨者,他跟隨的是真正的先行者索尼公司。例如:索尼公司率先在海外設立工廠——1960年5月在愛爾蘭建立的收音機工廠投產,松下公司跟隨著于1961年底在泰國建立工廠;1961年索尼公司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發行ADR(預托證券)的日本企業,后來在1970年其股票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而松下公司則在1971年也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索尼公司1989年耗資34億美元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影視公司,松下1990年耗資71億美元收購美國音樂公司。
海爾與松下不同,他在中國家用電器行業海外發展中一直處于領頭羊的地位,例如在出口發達國家市場、自主品牌、海外建廠、收購歐洲企業等等。
(3)海爾在海外發展的速度/節奏上明顯快于松下。請見表4,我們可以看出,在海外發展的每個階段,海爾都比松下明顯的快,幾乎都要快一倍。
表4海爾與松下跨國化比較
松下 海爾
1.從出口到海外建廠: 1951-1961=10年 1990-1996=6年
2.建廠:發展中到發達 1961-1968=7年 1996-1999=3年
3.從建廠到收購: 1961-1973=12年 1996-2001=5年
4.從建廠到境外上市: 1961-1971=10年 1996-2003=7年
5.從小購到大購: 1973-1990=17年 2001- =?
6.從建廠到建R&D: 1961-1976=15年
到1997年14個,300人 已建D&D 9個
7.CEO當地化 : ? 1999年美國公司
資料來源:邦光史郎:《松下電器門產業》東京講談社1990年?!逗柸恕犯髌?。
(4)在干部當地化方面超過松下公司。日本公司在跨國化上最差的項目就是干部當地化,尤其是CEO當地化,松下公司也不例外。從表4的第7項可以看出,海爾在CEO當地化上超過了松下公司。張瑞敏曾談到:“有時候我想美國公司為什么往往會比較成功地進行國際化,日本公司為什么有時候不太成功,因為日本公司很難接受外來人。例如在中國,一個人到日本公司去干,升到比較高的位置不太可能;而美國人在中國開公司,有時候甚至美國人都可以不來,全用你中國人,反而比他們自己在這兒做要好得多?!?/p>
三、中國聯想與日本索尼
這一對企業在可比性上不如前兩對企業,我們選擇他倆主要是想分析國內市場作用的差異,因此采用簡練的表述方式。
聯想公司1984年誕生于中國北京的中關村,雖然也有一些國有背景,但一直被視為民營企業。初期,由于行政管制不許可聯想生產電腦,只好在1988年闖到香港去開發經營電腦主板,面向國際市場銷售,獲得成功。1994年聯想出口主板500萬套,占全球市場10%,進入全球前五名之列。
電腦主板業務的成功,聯想被中國政府批準生產電腦。從1990年起聯想在國內建立起個人電腦的生產和銷售網絡,一路披荊斬棘終于在1996年打敗IBM、康柏等成為中國PC市場第一,并保持至今。隨著在國內PC業務的上升,聯想逐漸放棄了主板的生產和(國際)銷售。2001年,一方面中國加入WPO,另一方面PC行業平均利潤下降,聯想采取多元化戰略,仍然面向國內市場;三年后宣告多元化戰略失敗,裁員收縮戰線。此時IBM找上門,希望把PC部門賣給聯想。聯想決定一搏,2004年底以17億美元收購IBM-PC。
日本索尼公司1946年成立,由于國內電器市場規模有限而且競爭激烈,“戰后才產生的索尼在國內難以取勝”。所以從1953年起決定把經營重點轉到國內市場,第一個目標是外銷內銷各占50%;1959年基本實現該目標后,開始海外建生產廠和銷售公司。進入70年代,索尼在美歐多地大興土木建工廠,逐漸形成全球生產體系。在索尼總銷售額中海外市場的比重,70年代末已達到65%,1990年則達到75%。
索尼與聯想在各自國家同期的企業中,都是擁有優秀企業家和較多技術能力的佼佼者,但主要由于日本與中國國內市場規模的差異,使兩者走上不同的成長道路。索尼很早就把重點轉向國際市場,并越走越堅決;聯想在初期由于行政管制被迫去開發國際市場,一旦行政批準就一頭扎入國內市場,并完全放棄國際市場,即使遇到困難后仍以國內市場為目標實施多元化戰略,最后是臨危一搏抓住IBM送來的機會開始跨國化發展。不過聯想的這種跨國化方式也創了一個記錄:大型企業以大型跨國并購方式直接“走出去”,在日本企業中尚無先例。為此我征詢了多位日本學者,也得以證實。
四、小結
日本企業一直是中國企業在成長和國際化方面的學習對象。從以上三對企業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超強的學習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實際成果。
在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初期,首鋼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與日本川崎制鐵相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企業沒有經驗、由于體制的原因膽子又大,所以,往往事倍功半,成績不理想。
但是到了第二個階段(1996-2003年),通過海爾與日本松下公司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海爾的學習非常優秀,在發展速度和任用國際人才方面,已經開始超過老師。
在第三個階段(2004年至今),聯想公司等中國企業正在嘗試超越老師的模式。聯想的國際化道路在中日企業成長的歷史中創了兩個記錄:一個第一是大型企業以大型跨國并購方式直接“走出去”——這在日本企業中尚無先例;另一個第一是在制造業以“蛇吞象”方式跨國并購——2004年聯想年營業額30億美元,IBM-PC年營業額90億美元——這在日本企業中也無先例。當然,這種通過跨國并購一步就實現全球化的“聯想道路”,是企業國際化諸種道路中風險最大的極端形式。
2004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制造業領域頻頻出現大中型并購發達國家企業的事項——2010年中國吉利公司并購瑞典Volvo轎車又是“蛇吞象”——其比重和頻度超過了日本企業。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跨國并購上升為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主導方式。根據《世界投資報告》上的數據推算,在全球向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中跨國并購的比例,20世紀50年代大約是30%,60年代大約是40%,70-80年代在50%上下,90年生重要變化,請見表5。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跨國并購的統計口徑并不一致,所以表中括號中的比例數只是近似數。從表中可以看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量中跨國并購的比例在90年代中期以后已經達到80%上下,2007年高達89.3%。
表5全球跨國并購總額
1990年
1506億美元
(62.7%)
1995年
2290億美元
(65.4%)
1997年
6500億美元
(69.9%)
1999年
8650億美元
(83.2%)
2000年
12660億美元
(89.7%)
2005年
7160億美元
(75.5%)
2006年
9740億美元
(74.5%)
2007年
16370億美元
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始于改革開放之初,至今為止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轉折型起步期,在1979―1995年,首鋼集團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二個階段是常規型發展期,在1996-2003年,海爾集團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三個階段是加速發展期,2004年至今,這個階段的典型代表是聯想集團。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企業,在成長和國際化發展中積極學習外國先進企業。由于日本與中國同是非西方語言文化國家、同屬儒家文化圈、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同是后來者,所以日本企業成為中國企業最重要的學習對象。
對應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三個階段的三個代表企業,我們從日本企業中尋找了三個有比較高的可比性的企業:川崎制鐵、松下、索尼,然后分別對首鋼與川崎制鐵、海爾與松下、聯想與索尼三對企業的海外發展進行分析和比較。
一、中國首鋼集團與日本川崎制鐵公司
(一)首鋼的國際化發展
首鋼的前身是1919年建立的“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鐵廠”,至1949年只生產了28.6萬噸生鐵,無煉鋼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靠本國的能力發展成為一個從采礦、煉鐵到煉鋼、軋制的鋼鐵聯合企業。1993年粗鋼產量達702萬噸,在中國同業的排名第2位,該年利潤為42.6億元。本文主要研究首鋼1949~1995年問的發展。
首鋼的國際化發展,至今為止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7年。主要是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競爭力,在國內辦中外合資企業、獲得國際合作經驗,產品出口、了解國際市場。1985年首鋼辦了第一個合資企業;1980年第一次產品出口,當年創匯120萬美元;到1987年出口額達670萬美元,主要是鋼鐵產品。
第二階段,1988~1991年。出口擴大,海外投資起步。1991年首鋼綜合出口創匯達2.1億美元。1990年,首鋼派出的專家成功地完成了美鋼聯(USX)7座大型轉爐自動化改造的軟件設計項目。1988年7月,首鋼投資34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麥斯塔(MASTA)工程公司70%的股份。麥斯塔公司是國際著名的老牌冶金工程設計公司。
第三階段,1992年以后。海外經營迅速擴大。1992年10月,首鋼斥資2000余萬美元與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等聯合收購上市的香港東榮鋼鐵股份公司,首鋼擁有51%股份。1993年2月又收購了寶佳公司,4月收購了三泰電子公司,5月收購了開達投資公司,8月收購了海成公司。1992年11月,首鋼競標獲勝,以1.2億美元收購秘魯鐵礦公司(HierroPeru Co.)全部股權。首鋼在香港收購上市公司后,抓住機會實行供股集資。1993年首鋼出口創匯和海外經營額達到6.3億美元。
(二)川崎制鐵的國際化發展
川鐵的前身是1918年川崎造船所建立的鋼鐵廠,1950年獨立出來成立“川崎制鐵株式會社”,1974年鋼產量達到1600萬噸。2002年9月,川崎制鐵與日本鋼管公司合并為“JFE控股公司”。本文研究的是1950~1990年間川崎制鐵的發展。在這一期間,川崎制鐵的海外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66年,產品出口、原料進口、引進技術。由于日本大型鋼鐵企業的焦煤和鐵礦主要靠進口,所以他們必須積極出口鋼材換取外匯。川崎制鐵從50年代初就出口鋼材,60年代已經大批量出口,與此相適應的就是建立國際銷售網絡。1961年在美國建立貿易辦事處,1964年在西德建立歐洲辦事處,然后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辦事處。在這個階段里,川崎制鐵從歐美引進了8項重要技術,包括純氧煉鋼、連鑄、計算機管理等等。從1962年與巴西鐵礦公司簽訂長期供應合同起,陸續與外商簽訂多項鐵礦和焦煤的長期供應合同。另外,1964年川崎制鐵向菲律賓鐵礦公司提供選礦和燒結技術援助。
第二階段,1967~1974年,原料跨國化。從1967年起,川崎制鐵開始在原料領域進行海外直接投資,該年在菲律賓建立合資公司PCP生產球團礦。1971年起,川崎制鐵陸續在巴西、利比里亞、加拿大、澳大利亞參股幾家鐵礦煤礦的建設。1974年末,在菲律賓設立獨資的燒結礦企業PSC公司。
第三階段,1975~1990年,生產跨國化。1975年,川崎制鐵的股票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早在1974年3月,川崎制鐵已經與巴西政府、意大利依爾瓦公司三方在巴西合資設立圖巴朗鋼鐵公司(CST,設計年產量300萬噸鋼),川崎制鐵占24.5%的股份;但真正建設是70年代后期,1983年11月高爐點火開始生產。1984年在美國合資建立加州鋼鐵工業公司(CSl),川崎制鐵占20%股份。1985年在巴西合資建立鐵合金生產企業,川崎制鐵占20%股份。1989年在美國合資建立Armco Steel Co.,設計年產量450萬噸薄板,川崎制鐵占50%股份。
(三)首鋼與川崎制鐵的比較
相同的方面有:(1)都屬于后發展的企業。川崎制鐵和首鋼的真正發展都是在50年代以后,它們在誕生和發展,尤其是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是一大批同行業中的先行者的激烈競爭環境。(2)核心技術是“外來的”。這是伴隨著上一項特征在技術方面的必然現象。
差異的方面有:(1)基本路線的差異。川崎制鐵屬于較早國際化的路線。首鋼則不同,其先期,主要指1949年到1978年期間,是屬于關起門來、以自力發展為主,在企業規模已經壯大到一定水平,即在進入80年代國門打開,首鋼才開始其國際化進程。所以,首鋼屬于自力發展到相當大的程度,再搞國際化的“轉折型”路線。(2)活動方式的差異。相比較而言,川崎制鐵的國際化顯示循序漸進方式,例如:先出口鋼材和進口鐵礦焦煤,然后在各國設辦事處;相隔8年左右才開始對外國礦業直接投資,而且是少數股權;又隔了七八年,才開始在外國合資搞生產企業,直到1989年的合資項目中所持股份才提高到50%。相比之下,首鋼的國際化則顯示突發和躍進性,例如,在美國剛設了第一個機構才幾個月就收購了一個工程技術公司,這作為其初次海外直接投資已經帶有某種“躍進性”;在南美洲大陸上幾乎沒
有什么經貿活動的情況下,一下子投資1.2億美元全資收購了秘魯鐵礦,更是兼具突發性和躍進性的活動。(3)股權策略的差異。在海外直接投資中,川崎制鐵堅持以少數股權為主,首鋼則以多數股權為主。總而言之,川崎制鐵走的是低風險路線,首鋼則是高風險路線。我們將上述差異歸納如下(參見表1)。
二、中國海爾與日本松下
(一)海爾集團
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虧損147萬元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從事電冰箱的生產和銷售。到2009年,海爾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據市場研究機構歐洲透視(Euromonitor)的數據,海爾在全球白色家電品牌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場占有率5.1%,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的跨國公司。海爾集團海外發展有以下特點:
(1)海爾是中國常規型海外發展的典型企業。
(2)海爾是中國企業投資新建方式跨國化的代表者。海爾的海外投資采取了以綠地新建為主的進入方式,請見表2。
(3)海爾是中國企業漸進方式跨國化的代表者。無論放在中國的范圍、還是放在全球的范圍,海爾都是一個漸進主義的典型。海爾在海外投資過程中還有以下特點:1)地域的角度:由進到遠。先是香港(設貿易公司),然后是東南亞,再后是美國歐洲,等等。2)經濟文化的角度:從相似到差異。先是在發展中國家里選擇了華人經濟文化影響較大的印度尼西亞,然后在發展中國家里選擇了英語和天主教文化的菲律賓,再后是西方文化的美國歐洲,等等。3)產品/業務的角度:從單一到多樣。先是選擇與當地公司相比最具競爭優勢的一個產品/業務進入,然后再逐漸增加產品/業務。
(4)高度重視合資合作。海爾作為國際家電行業的一個后來者,在至今為止的十幾項海外投資中,只有美國工廠、意大利工廠和泰國工廠是獨資的,但他們只承擔生產職能,營銷公司仍然是合資的。在產品設計環節上,海爾同樣采取了合資合作的方式。
(二)松下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是日本工業企業戰后首批海外直接投資者,并且長期保持著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數目最多的第一位置。
二戰后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國際化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產品出口階段,1951~1960年。1951年松下公司開始向東南亞、南美出口干電池、收音機等產品;1953年出口擴大到美國,先在紐約設立了辦事處,1954年出口美國收音機,1959年在美國設立了貿易公司。在這個階段里的1952年,松下公司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在日本建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引進了飛利浦的先進技術。
2)
發展中國家建廠,1961~1967年。1961年松下公司在泰國進行了初次海外投資,與當地公司合資建立生產干電池的工廠,揭開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工廠的序幕。到1967年底,松下公司已經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了8家工廠。
3)發達國家建廠,1968~1978年。1968年松下公司分別在澳大利亞和法國投資建廠,進入在發達國家建工廠的階段。1973年松下公司進行了首次海外并購,在西班牙收購了一家小型吸塵器工廠。
4)發達國家建大型工廠,1979~1989年。1979年松下公司在美國投資建設大型彩色電視機制造廠,進入在發達國家進行大項目投資新建的階段。
5)大型海外收購,1990年起。1990年松下公司耗資71億美元收購美國音樂公司(MCA),開始大型海外收購。對MCA的收購最后以失敗告終。
(三)松下與海爾的比較
(1)先談相同之處,松下與海爾同為各自國家企業海外漸進式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是綠地新建進入方式的典型代表,還是合資合作的典型代表。日本松下公司一直是海爾學習的榜樣,張瑞敏曾指出:“松下就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經過四五十年的奮斗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品牌。人們都說通過松下來了解日本,那么能不能通過海爾的努力也形成一個大品牌,依靠這個品牌來了解中國。”我們認為,海爾學松下公司學得非常好,在有些方面還超過了松下公司。
(2)松下公司在日本電子行業企業海外發展中,實際上是一個戰略跟隨者,他跟隨的是真正的先行者索尼公司。例如:索尼公司率先在海外設立工廠――1960年5月在愛爾蘭建立的收音機工廠投產,松下公司跟隨著于1961年底在泰國建立工廠;1961年索尼公司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發行ADR(預托證券)的日本企業,后來在1970年其股票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而松下公司則在1971年也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索尼公司1989年耗資34億美元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影視公司,松下1990年耗資71億美元收購美國音樂公司。
海爾與松下不同,他在中國家用電器行業海外發展中一直處于領頭羊的地位,例如在出口發達國家市場、自主品牌、海外建廠、收購歐洲企業等等。
(3)海爾在海外發展的速度/節奏上明顯快于松下。請見表4,我們可以看出,在海外發展的每個階段,海爾都比松下明顯的快,幾乎都要快一倍。
(4)在干部當地化方面超過松下公司。日本公司在跨國化上最差的項目就是干部當地化,尤其是CEO當地化,松下公司也不例外。從表4的第7項可以看出,海爾在CEO當地化上超過了松下公司。張瑞敏曾談到:“有時候我想美國公司為什么往往會比較成功地進行國際化,日本公司為什么有時候不太成功,因為日本公司很難接受外來人。例如在中國,一個人到日本公司去干,升到比較高的位置不太可能;而美國人在中國開公司,有時候甚至美國人都可以不來,全用你中國人,反而比他們自己在這兒做要好得多?!?/p>
三、中國聯想與日本索尼
這一對企業在可比性上不如前兩對企業,我們選擇他倆主要是想分析國內市場作用的差異,因此采用簡練的表述方式。
聯想公司1984年誕生于中國北京的中關村,雖然也有一些國有背景,但一直被視為民營企業。初期,由于行政管制不許可聯想生產電腦,只好在1988年闖到香港去開發經營電腦主板,面向國際市場銷售,獲得成功。1994年聯想出口主板500萬套,占全球市場10%,進入全球前五名之列。
電腦主板業務的成功,聯想被中國政府批準生產電腦。從1990年起聯想在國內建立起個人電腦的生產和銷售網絡,一路披荊斬棘終于在1996年打敗IBM、康柏等成為中國PC市場第一,并保持至今。隨著在國內PC業務的上升,聯想逐漸放棄了主板的生產和(國際)銷售。2001年,一方面中國加入WPO,另一方面PC行業平均利潤下降,聯想采取多元化戰略,仍然面向國內市場;三年后宣告多元
化戰略失敗,裁員收縮戰線。此時IBM找上門,希望把PC部門賣給聯想。聯想決定一搏,2004年底以17億美元收購IBM-PC。
日本索尼公司1946年成立,由于國內電器市場規模有限而且競爭激烈,“戰后才產生的索尼在國內難以取勝”。所以從1953年起決定把經營重點轉到國內市場,第一個目標是外銷內銷各占50%:1959年基本實現該目標后,開始海外建生產廠和銷售公司。進入70年代,索尼在美歐多地大興土木建工廠,逐漸形成全球生產體系。在索尼總銷售額中海外市場的比重,70年代末已達到65%,1990年則達到75%。
索尼與聯想在各自國家同期的企業中,都是擁有優秀企業家和較多技術能力的佼佼者,但主要由于日本與中國國內市場規模的差異,使兩者走上不同的成長道路。索尼很早就把重點轉向國際市場,并越走越堅決;聯想在初期由于行政管制被迫去開發國際市場,一旦行政批準就一頭扎入國內市場,并完全放棄國際市場,即使遇到困難后仍以國內市場為目標實施多元化戰略,最后是臨危一搏抓住IBM送來的機會開始跨國化發展。不過聯想的這種跨國化方式也創了一個記錄:大型企業以大型跨國并購方式直接“走出去”,在日本企業中尚無先例。為此我征詢了多位日本學者,也得以證實。
四、小結
日本企業一直是中國企業在成長和國際化方面的學習對象。從以上三對企業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超強的學習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實際成果。
在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初期,首鋼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與日本川崎制鐵相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企業沒有經驗、由于體制的原因膽子又大,所以,往往事倍功半,成績不理想。
但是到了第二個階段(1996~2003年),通過海爾與日本松下公司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海爾的學習非常優秀,在發展速度和任用國際人才方面,已經開始超過老師。
在第三個階段(2004年至今),聯想公司等中國企業正在嘗試超越老師的模式。聯想的國際化道路在中日企業成長的歷史中創了兩個記錄:一個第一是大型企業以大型跨國并購方式直接“走出去”――這在日本企業中尚無先例;另一個第一是在制造業以“蛇吞象”方式跨國并購――2004年聯想年營業額30億美元,IBM-PC年營業額90億美元――這在日本企業中也無先例。當然,這種通過跨國并購一步就實現全球化的“聯想道路”,是企業國際化諸種道路中風險最大的極端形式。
成立于1997年6月的網易,如今已度過了12個年頭。在追尋門戶的過程中,網易慢慢地被外界誤認為已轉變成一個網游公司,而不再是純粹的門戶網站。但在丁磊的心里,一直有著濃厚的門戶情節。2007年,他還信心滿滿地表示要重視內容建設,并宣布為此加大投資?,F在,丁磊重新確立的門戶戰略能讓網易獲得成功嗎?其“大門戶戰略”是否能對競爭者造成打擊?
諸般跡象表明,進軍博客不是網易的率性而為。今年5月,網易博客就啟動了一場尋找“油菜”的大型活動,旨在從網易9000萬博客用戶中,挖掘出充滿才情的博客,他們不一定是當紅明星,不一定是著名作家,只要足夠“油菜”(取“有才”的諧音),即可進入網易新開發的“油菜地”。當時,業界即認為網易博客的目光已經從記錄轉向發掘,轉向高品質分享。緊接著,在7月,網易博客首頁的正式改版則將其目標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新銳、人文、生活”成為其全新的定位。
網易選擇讓博客充當門戶重整戰略的先鋒還有其深遠的考慮。在網易的應用平臺中,最讓網易值得驕傲的就是博客。也許是為了驗證丁磊所說的“大門戶戰略”,網易博客此番變臉,是在互聯網工具的基礎上加入了生命,即文化。據悉,網易博客的此次定位代表了現代人生活的三種狀態。新銳,即血氣方剛、睿智、思考勇敢的趕海一族;人文則代表著人文關懷。因為人文素養、人文氣息也是現代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而生活則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需要面對的課題,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好一點,希望自己的生活輕松一點,希望自己的生活色彩豐富一點。在歷史上,網易的文化頻道就曾因體現出這樣的理念而名噪一時。
網易博客在門戶網站中起步最晚。2006年,當搜狐、新浪的博客運營得紅紅火火時,網易博客才不緊不慢地入座。
“后來者不一定沒有優勢,關鍵是堅持”。結果證實了丁磊的預示。兩年后,當其他門戶博客已逐漸淡化時,網易仍在一如既往地堅持在博客方面的投入。如今,網易博客已經推出手機版等多項功能,甚至開始與網易游戲結合推出網易玩客。丁磊說:“只要腳踏實地,就一定可以成功?!苯裉斓木W易博客,用三年的時間積累了9000萬用戶,但必須指出的是,他們也同時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網易能否把這個被人們看做是“沒落”的互聯網應用做出彩來。作為web2.0概念中最火的功能。博客在2006年前后炙手可熱。但在大量的服務商和資金涌入之后,它卻沒能讓人獲得相應的回報,并且,至今看來,博客依然沒有找到賺錢的商業模式。即便是網易博客,其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之中。
另外,博客另一個重要的挑戰是SNS,它因為簡單、輕松和好玩,對用戶的黏性遠遠在博客之上,因而一出現就變成了資本和市場的寵兒。博客則如同過氣明星,從資本的寵兒變成棄兒,也只能徒喚奈何。
在深圳這個喧鬧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里,有那么一方土地,那里紅樹綿延、清波蕩漾、水鳥成群,充滿自然的生態之美。這個地方正是發現之旅的最后一站—深圳華僑城濕地。華僑城濕地位于歡樂海岸項目北區,是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紅樹林濕地,擁有近4萬平方米紅樹林景觀,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等數十種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濕地內設有生態教育基地、親水棧橋和觀鳥亭等生態設施,集生態觀光與環保教育功能于一體,也是深圳的全新 “生態名片”。
清晨,發現團隊便抵達華僑城濕地生態教育基地,見到從香港趕來的譚鳳儀教授一行。譚鳳儀教授是位濕地生態的專家,身為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教授的她在濕地生態、污染環境修復及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此次前來,譚教授更是帶上了數位得意門生前來觀察研究濕地。
一輩子做濕地研究及濱海濕地修復的譚教授與華僑城濕地有著極深的淵源。譚教授回憶道,“數年前的華僑城濕地還是一片臭水灘,布滿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幾近成為死水區,整個濕地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2007年華僑城集團正式接管華僑城濕地后,她參與了華僑城濕地的整體規劃指導,從植被地引入培養到整個華僑城濕地濕地生態系統的構建。本著“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華僑城濕地在譚教授的指導下,先后啟動了500米長的小沙河出??诙挝鬯嘏拧?.45公里的生態圍堰修建、3.3公里的鐵板網圍墻修建、6.3公里的外引水、20.6 萬平方米的清淤還湖等工程,通過截污治污、生態凈化、濕地植物配置、改善了濕地水質,恢復潮間帶生境、營造適應鳥類棲息環境,維護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譚教授及其他眾多濕地保護者的努力下,經過長達6年“保護性修復”的華僑城濕地以其原生態的環境資源、優美的植被景觀成為了深圳城市中心名副其實的“綠腎”,成為深圳灣紅樹林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能夠重新來到華僑城濕地,看到這片美麗的濕地,譚教授尤為激動。這對她來說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研究理論得到了很好的實踐,最為重要的是向業界證明濕地是可修復的,可讓更多人參與到濕地的修復及保護中來?!叭A僑城濕地作為深圳灣濕地的重要一環,對于我們港深兩地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對于深圳灣生態圈不可或缺。”所以她呼吁大家能積極參與到濕地的保護中來,無論是政府、企業、民間組織還是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守護濕地和大自然。
2012年春節,“誕生”在卷紙上
讓不少網友羨慕的這些漂亮的文字和圖畫,其實是出自一位從沒學過畫畫的“理科男”之手。
“一開始什么都不懂,自己慢慢琢磨出來的?!比Π中χ嬖V記者。今年34歲的“圈爸”名叫王孝賢,江蘇常熟人,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南京。2009年女兒圈圈剛出生時,這位幸福的爸爸就決定記錄下女兒的成長。一開始,他選擇了記日記的方式?!懊刻於紝?,主要內容就是每天吃了什么,上了幾次廁所之類的?!北M管很認真,但老婆挺“不屑”,“這有什么好看的?!蓖跣①t自己也發現,這些日記不生動也不有趣,而且此后再也沒翻過。于是,從圈圈兩歲半起,他“改變風格”,開始了漫畫的創作歷程。
最早的一幅,是一張畫在卷紙上的全家福,創作時間是2012年春節。“紙在隔壁懶得去拿,抓到什么就直接畫了。”王孝賢笑著說。雖然繪畫技巧不能和現在相提并論,但這寶貴的第一幅女兒漫畫,還是被王孝賢精心保存至今。到現在,他已經畫滿了三本。
“一開始連怎么構圖、比例如何,都不懂,后來翻出以前的一些繪本,開始模仿著里面的結構畫?!蓖跣①t頗為自豪地說,“現在已經不用模仿了,知道怎么畫了。”
每天1小時
用漫畫記錄女兒生活細節
“沒有什么‘大事’,都是生活里點滴的細節,一旦發生了,我就趕緊記下來,晚上再畫在本子上?!蓖跣①t說。而他所有的畫,也基本都沒什么“主題”。女兒無邪的童真舉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片段、父女倆或溫馨或搞笑的瞬間等等,是他主要的靈感來源。
王孝賢說,他一般會選出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先用鉛筆畫草稿,再用水筆描一遍,然后完成細節,包括打陰影等等,最后用毛筆寫下一段說明文字。完成一張,大約耗時30分鐘到1小時。“為了防止遺忘,我會隨時把女兒說過的有意思的話,錄在手機里,晚上畫畫的時候拿出來放。”
有客人來
外公拿出漫畫熱情推薦
從今年元旦起,王孝賢將漫畫搬上了給女兒新買的《日課》本上。這是一套分為春、夏、秋、冬四本的民國老課本,近幾年被出版社重新出版,每頁的左邊是老的民國教材,右邊是空白頁,正好畫畫?!百I毛筆,也是為了‘配合’左邊的民國課本。”正因為此,《圈圈繪畫日記》也被不少人盛贊為“好有民國風”。
“畫完的畫,我還會當故事讀給圈圈聽,她很樂意。”王孝賢說,這些故事,圈圈有的喜歡、有的討厭?!跋矚g搞笑的,不喜歡有她生氣內容的,有時還會責怪我,‘畫這干嗎?’”
在王孝賢看來,和照相最大的不同是,繪畫可以做到“情景再現”。“有的事過得太快,當場來不及拍下來,又沒法讓孩子重新擺造型,而畫下來,就不會錯過了?!?/p>
因為和圈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王孝賢的漫畫里,也經常出現二老的身影。“一開始,圈圈外公看我畫畫,還開玩笑地說我‘吃飽了飯沒事干’?!蓖跣①t笑著說,“現在老人家是半個‘粉絲’,除了會不時問一句,‘今天的有沒有畫好’;看到我正在畫,會過來看看畫什么,補充點細節;如果有客人來,還會專門拿出《圈圈繪畫日記》,向他們熱情推薦。”
網友贊嘆
這位家長太有才了
最近,圈爸將自己的部分作品發上網絡,溫馨的畫面,加上平實而細膩的文字,頓時在網友中引發一陣不小的轟動?!斑@位家長太有才了吧!”“女兒太可愛了,萌哭!”“每一張畫,滿滿都是愛啊!”……因為圈爸在每一幅圖畫下,都特意用毛筆寫下“圖片說明”,這甚至還激起無數網友的購買沖動,“太美了,請問本子和筆哪里可以找到?”
鏈接
給孩子畫畫的有愛爸爸,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