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17:03: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英語教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單元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知識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往往圍繞一個主題編排內容,形成幾個場景,掌握相關的單詞、句型和對話等。又如,在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AnEnglishfriend》中,教材以Tom的相關信息為中心,通過介紹他的居住地點、家庭情況、個人興趣等,設計成幾個場景,然后將有關的知識整合在里面。介紹Tom的情況放在第一部分,一直到第五部分落實如何使用英語介紹一個人的方法,前后聯系,環環相扣。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幾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如在第一部分,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WheredoesTomlive?Whatdoeshelike?等問題進行思考。
二、以板塊為核心,因“序”呈現
在英語教材單元內部的各板塊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以一定的邏輯關系展開。但教材是死的,我們面對的學生是一幫有鮮活生命、各具特點的個體,要實現教學的針對性,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靈活處理教材,重新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特點。
1.充分利用板塊中的資源創建場景
在教材各板塊內部有很多資源,卻容易被我們忽略,其實這些資源往往更生動、更有效。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Hobbies》中,在單元的最后部分就有一首英文歌曲,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把它應用到單元導入環節,隨著明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能使學生們在音樂中獲得快樂的感受,然后產生要學習歌曲中相關句子的興趣,為后續學習做好情感和知識的準備。這樣的資源,其實在很多單元中都有,一個游戲、一首詩都可以被我們利用起來,使教學活動緊緊圍繞本單元進行。
2.有意識地應用單元中的圖片創設場景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Buyingfruit》中,第一部分是MissLi購買的水果,設計成一個場景,而在第五部分,又是MissLi購買蘋果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將兩部分內容整合在一起,從購買活動先開始,再到購買的水果,這樣既符合邏輯順序,又能讓學生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提高知識掌握的效率。
一、《牛津小學英語》概述
《牛津小學英語》是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編寫而成的,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一共有八冊教材,每學期一冊。此教材結合了國內外英語教學的優勢,不僅注重情景真實,教材的結構也非常清晰,有利于學生活學活用。
《牛津小學英語》里面涉及40多個語言功能,1000多個單詞,還有一些簡單的語法,教材將這些內容編寫在20多話題里面,這些話題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比較貼近,有利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點,并運用在生活中。另外,教材的編寫也非常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結合真實的情景,輔助以靈活好記的英語歌謠、交談課題等等,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在《牛津小學英語》的基礎上,編寫組也編寫了與之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練習冊、錄音帶、教學掛圖和卡片等等,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淺談《牛津小學英語》的優化使用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來死板地教學,加之各片區學生學習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必須要對教材進行優化,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簡而言之,就是要對教材進行拆分、重組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擴充。因為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美地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時候教材里面所呈現的內容和學生學習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進。
1.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比如《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B 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這一環節,就可以設立小組對學生所在城市進行討論,或者進行實際的活動,讓學生參觀城市著名的景點,然后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
再比如5B Unit 5 Help our parents這一章除了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以外,還可以加入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幫助家長做家務以及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而5B Unit 4 Seeing the doctor和學生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可以針對學生去醫院的經歷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以及身邊人的健康,也可以引導學生向父母進行調研,問問父母對看醫生這件事的看法。小學生的表達欲望是非常旺盛的,但是由于他們對英語掌握不夠,因此在用英語進行表達時會有一些困難,需要老師加強引導。從生活入手能加深學生的記憶,更能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
教材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補充不僅是指對知識點的補充,更多則是要教師補充一些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比如《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B Project 2 My important day,如果只是讓學生自己敘述的話,可能會比較乏味,可以組織學生相互調查,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調查結束進行分享時,學生表達的都是通過自己調查得來的結果,不僅會滿足他們的自信心,還活躍了課堂氛圍。
3.化繁為簡,重點教學
《牛津小學英語》carton time多是以對話為主的,一般會在對話結尾的地方點明對話的深意,有的是幽默搞笑的,有的寓意非常深遠。但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很容易就陷入逐字逐句講解,將本來有趣的對話搞得死氣沉沉,因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比如先讓學生看卡通片,在笑笑鬧鬧的過程中進行講解,并進行提問和分析,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有利于他們的記憶。
比如《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A第二單元是說兩個人去蕩秋千,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對話,主要內容是其中一個名為Bobby的小男孩害怕蕩秋千,而他的理由在對話中也有顯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引出why,就是Bobby為什么不敢蕩秋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去找答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也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其實是很強的,但是他們的耐心也有限,因此如何將有些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4.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
這是從整體上的教學而言,《牛津小學英語》一冊教材可能會出現前后內容相似但卻不連貫的情況,教師在進行一學期的教學前,應該通讀整本教材,將其中相似的部分整合到一起進行教學,以免教學過程散亂。當然,整合內容時也要根據相應的教學大綱來,不能想當然,避免整合之后出現更加混亂的情況。
比如《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B Unit5和Unit6一個是Help our parents,另一個是In the kitchen這兩章是有交叉性的,所以可以結合來講,比如幫父母在廚房做事,順便再探討一些餐具以及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禮儀知識。
5.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依舊以carton time為例,其實這一部分是圖文結合的,本身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過其中仍然有很多可以發揮想象的地方,教師不應該對此視而不見,可以進行適當的挖掘,發散思維進行教學。
比如《牛津小學英語》5A第四單元Hobbies的carton time有非常豐富的插圖,在進行文字教學前,教師可以先放插圖,讓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想象,在放完插圖、引導想象后,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摳除,讓學生結合插圖填空,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在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應用英語和對話的能力,因為填空的部位是需要結合英語語境才能完成的。
可以說多方位、靈活的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五年級的英語已經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加以引導,并在學生中間進行適當競爭。小學生是比較好強的,競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也能促使他們自主學習,當然,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非常弱的,教師必須時刻注意引導,不時調整他們的學習方法。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以教材為基礎,運用自身的專業對教材進行拆分、整合并加以拓展,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當然,學好英語不僅是課堂的事,更重要的則是要有一定的英語學習環境,這方面需要教師對學生甚至家長進行引導,多開發課外的英語交流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英語教材又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
我對優化教材內容的理解如下。
1.理解和尊重學生是優化教材的前提條件。
2.優化教材的策略要基于學生的興趣,認知發展。
(二)對小學教材內容的現狀分析
英語課程標準頒布后,全國小學英語教學自主選用,教材的編寫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有《PPT英語》、《牛津英語》、《新標準》、《劍橋少兒英語》、《開心學英語》等。客觀地說,教材的多樣化確實豐富了教材種類和教學內容,使各地方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問題隨之出現:教材種類的增加并沒有帶來教學內容的革新。
二、優化小學英語教學內容的實踐與探索
小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有其自身的語言規律和教學規律,把握好教材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學生的實踐,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不要為了教而教。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使教材真正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學習。
我在幾年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對如何優化教學內容總結了一些經驗,歸納如下。
(一)通過補充、刪減優化教材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遵循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或刪減,使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1.補充課外資料,豐富教材內容。
選擇一些趣味的、幽默的、符合學生英語實際水平的和年齡特征的材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生熟知并喜歡的童話故事、小謎語、幽默小品等。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力求做到趣味性、適宜性和匹配性兼具。
如在教學比較級時,我引用了下面一個小故事。
“My nose is long”,said the rat.“My nose is longer”,said the dog.
“My nose is long”,said the fox.
“My nose is longer”,said the anteater.
“My nose is long”,said the hippo.
“My nose is longer”,said the crocodile.
“My nose is the longest”,said the elephant.
2.補充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考慮到小學生有著好奇、好活動、愛表現、善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利用媒體手段,通過聲、色、畫等多種感官的刺激,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進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如《新交際英語》第七冊中的一課“houses”。課文內容有:wooden house(木房子),stone house(石頭房子),straw house(草房),ice house(冰房)等。由于現在的學生都沒見過這些構造的房子,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了解這幾種房子的性質,我在教學的開頭,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三只小豬的故事》,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幾種房子的單詞和他們的構造區別。
3.融入文化背景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
我認為,在課堂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如Sorry/Excuse me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不是如何正確發音和拼寫,而是如何運用得體。對于這一類詞語,教師應著重介紹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能了解其文化內涵。
例如,牛津小學英語3A教材中,出現人物Mr.Green,學生知道“green”是“綠色”的意思,就很容易把它翻譯為“綠先生”。這時,我就告訴學生,英語中有一部分表顏色的單詞也用于姓氏,如Green(格林),White(懷特),Black(布萊克),Brown(布朗)。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困惑,也能理解這些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書寫(大、小寫)了。
(2)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主要是通過角色表演實現的。學習了“購物”,我把教室布置成文具店,讓學生輪流當售貨員與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體會“Can I help you?”是“你需要什么?”的意思。
(二)通過替換、整合優化教材內容。
整合的方法如下。
1.教材的哪些部分是最重要的?
2.教材的哪些部分你基本保留,但哪些部分你需要修改替換以達成教學目標。
3.教材的哪些部分要去掉?
4.哪些內容要補充以滿足需要?
(三)通過創新教法優化教材內容。
教師應當培養駕馭教材的能力,成為教材的“主人”。教師應當有勇氣和能力對教材進行拓展和創新。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法可創造出一種新的互動式的學習文化。
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教學方法。
1.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設疑。
2.設置有效的小組活動。
3.設置有任務型的教學活動。
三、結語
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坝谩苯滩?,意味著教材是一種工具或材料,可以取舍,可以編輯,教師可以自主地駕馭;而“教”教材,卻意味著教材就是樣本,只能照搬,教師成了教材的工具。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是用教材教英語,而非“教”教材。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標準小學英語評價標準評析
教學中,教材作為教師授課的主要依據、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對教材進行評價,發現其優缺點而揚長避短,能促進教學活動更好的進行。近年來,我國出版了數十種小學英語教材,在這些教材中,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社)出版的《英語》(新標準)小學教材(以下簡稱NSE)于2000 年出版后在全國推廣使用,成為普遍使用的小學教材之一。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外研社出版的NSE 進行評價。
1 理論依據
夏紀梅教授在《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中指出,對教材進行評價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以特定的標準評論教材本身;另一種是結合教材使用者評價教材的適用性。本文采用第一種評價,標準參考了何安平教授關于教材評價提出的幾個標準:
第一,教材是否有利于實現英語教育的能力目標;第二,教材內容是否覆蓋課程標準提出的話題;第三,教材中的活動形式是否多樣化;第四,教材中的學習活動是否能激活學生多個層次的認知思維發展;第五,教材中是否有開放性的活動。
再結合何安平教授制定的《抽樣單元精讀評估表》評析教材是否符合以上五個標準。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文分析的對象是外研社版New Standard English學生用書第八冊。根據本次研究的需要,選取了Module 1的Unit 1,Module 5 的Unit 2,Module 10 的Unit 1 作為抽樣單元。
2.2 研究問題
NSE 學生用書第八冊教材是否符合何教授提出的關于教材評價的5 個標準?
2.3 研究步驟
首先,完成抽樣單元精讀評估表得到關于5 個標準方面的數據信息;其次,根據信息研究教材是否符合5 個標準;最后,總結與分析教材的優缺點。
3 統計結果與分析
3.1 教材是否有利于幫助實現英語教育的能力目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 對英語課程在語言技能方面的目標做出了分級規定。表1 顯示的數據說明,NSE 學生用書第八冊重聽說,輕讀寫;先輸入再輸出,數據反映了NSE“聽說領先,接受先于表達”的教學理念,但忽視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觀,強調把教育和生活聯系起來。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受到杜威的影響,提出了“生活教育”的觀點。他認為教育是為生活做準備的。“教學生活化”已經成為一種人們普遍接受的教學理念。課標根據該理念提出了與學生生活相關的24 個話題。其中二級話題項目包括個人情況、家庭與朋友、身體與健康、學校與日常生活、文體活動、節假日、飲食、服裝、季節與天氣、顏色、動物等。[1]表2 中的抽樣單元主題包括飲食、日常生活、學校生活,符合課標中的二級話題項目。
3.3 教材中的活動形式是否多樣化
王薔教授在《英語教學法教程》一書中指出外國學者Reid 提出學習者有8 種學習風格:
視覺型———學習者通過看更有效地學習。
聽覺型———學習者通過聽更有效地學習。
觸覺型———學習者通過觸摸更有效地學習。
動覺型———學習者通過身體運動更有效地學習。
合作型———學習者通過與他人合作更有效地學習。
獨立型———學習者通過獨自一人更有效地學習。
依賴權威型———學習者喜歡依賴老師的權威多過合作學習或自己學。
思考型———學習者當被給予充足的時間思考時會更有效地學習。[2]
教材中的活動形式應是多樣化的,這樣才能滿足不同風格學習者的需要,幫助他們更有效學習。從表3 可看出,教材中的活動形式有聽、說、角色扮演、畫畫等形式,這種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3.4 教材中的學習活動是否能激活學生多個層次的認知思維發展
何安平教授將人的認知思維發展進程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識別事實,即要求在閱讀中找到某些信息存在與否;第二層是理解,即要求對事實作出解釋、說明原因等;第三層是應用,即要求對文章的觀點能夠進行解釋、舉例說明,在相關場合應用并作出評判意見等。[3]教材中的活動應激活學生這三個層次的認知思維發展。表4 中項目的認知層次包括了這三個層次,所以說,教材學習活動的設置激活了學生多了層次的認知思維發展。
3.5 教材中是否有開放性的活動
何安平教授根據答案的自由度將問題分為封閉(唯一答案)、半開放(有選擇/ 提示)、開放(自由發揮)三種。[4]根據表5 數據,在教材抽樣單元項目中,開放式項目幾乎沒有。
4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教材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強調聽先于說,但忽視了讀、寫能力的培養。第二,教材的話題內容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符合課標提出的話題要求。第三,教材中活動的形式多樣,滿足了不同風格學生學習的需要。第四,教材中項目的設置絕大部分只激活了認知的第一層次,第二、三層次被激活得較少。第五,教材項目的答案形式大部分是封閉式,小部分是半開放式,幾乎沒有開放式。
5 建議
針對以上研究結論,筆者就如何改進教材編寫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適當增加項目,培養讀、寫能力。第二,更新教材話題,緊跟時代步伐。第三,豐富活動形式,滿足學生需要。第四,激活深層認知,促進思維發展。第五,開放答案形式,發展學生思維。
參考文獻:
[1]ISBN 978—7—303—13324—6,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2011:19.
[2]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3.
[3]何安平.外語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67.
[4]高凌飚,張廷凱.基礎教育教材評價:理論與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89.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插圖中涉及到許多人物,其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基本未變,但一些相關人物,如父母、兄弟、姐妹等的繪圖卻前后不一致。
(1)5B unit9 PartE My Classmate,Jim中初次介紹了Jim一家,其中Jim的媽媽來自日本,發型是黑色的。但到了6Aunit7 PartA At Christmas一課中,Jim一家圍坐在客廳中互換圣誕禮物,比較兩幅插圖便會發現Jim與其父親的形象沒變,但Jim媽媽的發型卻換成了金黃色,人物形象也變了,為什么父親的形象前后一致,而媽媽卻變了一個人呢?
(2)6B uint2 PartC例句2中問題:Jim比David游泳游得慢嗎?但插圖中出現的人物是Ben和David。由于本套教材人物較多,教師一般從三年級起就會教學生正確識別人物形象,所以學生們很容易發現插圖與例句不符。
(3)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插圖是Ben的弟弟Ron。在4B Unit2At a party中出現了Ben及其弟弟。插圖顯示Ben和弟弟的發型一致,長相相近。但在后面幾冊書中出現的Ben一家的形象卻始終不統一,尤其是其弟弟的形象。5A Unit4 Halloween中Ben的弟弟Ron與Ben的長相還比較相近,但頭發的顏色卻由橘黃色變成了棕色。同時在6A Unit2 PartD中Ben一家人在一起談論Ben的生日,與5A插圖中的人物相比,除了Ben以外,其父母、弟弟的形象全都大變。弟弟和媽媽的發型改變,爸爸的眼鏡也沒了。另外,6A Unit1 Public signs PartA與6B Unit1 Who is younger PartA中出現了Ben的表弟Jack。而這兩部分插圖中的Jack與5A插圖中的Ron的形象卻雷同。
綜上所述,本教材在插圖方面的連貫性與嚴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除了保持主要人物形象一致外,還應該考慮將其他相關人物形象固定,力求重復出現的人物形象前后一致。
二、教材插圖常識性錯誤
(1)6B Unit5 PartD介紹了廣州的天氣,并配有四季的圖片。其中第四幅圖畫的是廣州冬天的操場及周邊樹木。從圖中可以看出,樹木都是光禿禿的,跑道的一邊是白雪,操場內是毫無綠色可言。但實際上自1949年以來,廣州的氣象資料都未曾有過降雪記錄。并且據廣東省氣象局氣溫統計顯示,廣州出現氣象學意義上的“冬季”并不多,即連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地降至10℃以下在廣州并不常見。所以在廣州即使是冬天樹木依舊是郁郁蔥蔥,更不會下雪了。即使歷史上有過下雪記錄,也不能在插圖中用極端的天氣代替一般情況。因此本教材插圖的作者在繪制廣州的冬天時并未根據實際反映出真實的圖景。
(2)人物衣著始終不變與文字的時間不符
本套教材的教學內容多數與時間關聯不大,所以從3A到6B的插圖中人物服飾幾乎沒有改變。但有一些單元明確指出了時間,但人物的著裝卻沒有根據文字內容進行相應的變化。
如6A Unit7 PartE的內容犯了兩個錯誤。首先,背景介紹部分告訴學生Jim在元旦這天寫了這篇日記并配圖。但圖中畫的人物卻是劉濤。其次,本日記所記事情發生在1月1號,但從全國范圍考慮,一月份的氣溫都是比較低的。即使以華南城市廣州為例,在歷年的統計中1月份是廣州全年最冷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3.6℃。因此在這樣的溫度下人們的著裝應該以深秋或冬季服飾為主。但教材中的插圖是主人公劉濤和公交車司機穿著夏天的短袖衫,其中一位女乘客穿著短裙,這與生活明顯不符。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1 PEP小學英語教材的總特征
PEP小學英語教材是根據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由中國課程教材研究所,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加拿大Lingo Media 國際集團合編的一部小學英語教材。共計八冊,每學期使用一冊。每一冊分為六個單元和兩個Recycle,Recycle1是對前三單元的復習,Recycle2是對后三單元的復習。每個單元又由A、B、C三部分組成。A、B部分要求掌握,B 部分是對A部分語言的擴展,C部分供選學,是A、B部分知識的擴展和綜合語言運用。
PEP小學英語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例如數字、顏色、食品、服裝、玩具、動植物、身體、個人、家庭、學校、朋友、文體等,以及周圍環境和社會生活,這些鮮活的話題,教材采用兒童喜愛的表現形式,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呈現給學生,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2 PEP小學英語教材的特色
2.1 圖文并茂,游戲和活動融入語言知識,使教材從單調走向了情趣
PEP小學英語教材采用了冒泡等方式,也就是把對話的語言放在插圖上,使用箭頭引向說話者的嘴邊。這種方法非常生動形象,而且圖文渾然一體,有著兒童喜歡閱讀的漫畫效果,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外整套教材都比較重視游戲,注重在玩耍中學習英語。
2.2 文化內容及語言技能
眾所周知,小學英語課程主要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初步的英語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要學生具有初步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聽、說、讀、寫技能,PEP小學英語教材在四、五年級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語言技能,每一個unit的A、B部分都設置了Let’s Learn、Let’s Talk、Read and Write三種類型的課, Let’s Learn是一個unit中A或B部分里的基本語言內容和語言點Let’s Talk是圍繞Let’s Learn的內容主要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聽和說的語言技能, Read and Write則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讀和寫的語言技能。根據語言教學的規則聽和讀是語言的輸入形式,說和寫是語言輸出的形式,要學生說必須讓學生先聽,要學生寫必須讓學生先讀。從四年級開始到五年級教材中的Read and Write就是要以讀引寫,通過“讀”引導學生“寫”的技能的形成,因此,在四年級和五年級的Read and Write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搞清楚要學生讀什么,怎樣讀; 寫什么,怎樣寫。
3 PEP小學英語教材在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3.1 當前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存在著的誤區
PEP小學英語教材如此重視文化的滲透,如何處理好PEP小學英語教材的文化部分,使其有機地滲入到語言教學中去,卻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我在自己的教學和聽課的過程中,發現了當前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存在著以下的誤區。
3.1.1 刪除
PEP小學英語教材如此重視文化的滲透,為什么還會有人刪除呢?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PEP小學英語教材的文化部分是一個選學內容(C部分是供選擇的教學內容),因此部分教師在上完A、B兩部分教學內容之后往往會忽略C部分中的文化滲透。第二個原因是教材以顯性的方式來呈現文化的內容,就必然會使教師要面對如何用英語來向學生展示文化知識的問題,或者如何把文化知識與語言教學相結合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不是很容易能夠解決的,因此部分教師就會知難而退,采取“刪除”的做法。
3.1.2 缺少融合
部分教師在處理C部分的文化內容時沒有做到語言與文化的融合。他們的課堂往往是先進行語言教學然后再加上一個文化的介紹。這種語言與文化相脫離的教學,只是為語言教學貼上了一個文化的標簽。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必須把C部分的文化知識與A、B部分的語言內容融合起來,讓學生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進行得體的語言運用。
3.1.3 不能變通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適都要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加一個文化介紹的環節。其實PEP英語課程標準并不要求我們每一節課中都要有一個顯性的文化教學。而且C部分中的文化內容也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同時,每一單元的文化內容也不必與單元教學采取一一對應關系。我們大可以根據語言教學的需要對文化內容進行前后的調整和自主的拓展,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拓展得到更好地融合和相互的促進。
3.2 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游戲開展存在著誤區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114-02
小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的語言習慣,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但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上往往存在一些誤區: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目的就是學習一些單詞、句型和日常用語;培養語言運用能力不現實也并不重要。這誤區會使我們偏離正確的教學目的,直接導致英語教學任務的失敗。我們應重新認識小學英語教學的任務,明確教學方向,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讓我們的英語“活”起來。那么來看一下如何靈活運用冀教版小學教材。
一、課本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教授具有生活化的英語
冀教版小學英語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教材涉及飲食、蔬菜、水果、動物、日常用品、文體生活、月份、星期、季節、方向、國家、購物、交通工具、家庭等。那么,怎樣才能靈活運用教材呢?例如:在講到說英語的幾個主要國家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將英國的女皇伊麗莎白、威廉王子的大婚一并放入英國中簡單介紹。講到美國時可以出示奧巴馬的照片幫助理解president一詞,既簡單又明了。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英語,飲料瓶、包裝袋上的單詞,衣服、文具用品上的英文,路牌上、公園中的標志等,激發學生將所學內容從書本上遷移到生活中,在校園里生生見面要用英語打招呼,平時說話時,也盡量使用英語,讓學生能感覺到英語并不陌生,它就存在于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學習時可以適當地擴充一下知識,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生活。教授chicken時可以讓學生猜一猜“You are a chicken”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你是只小雞嗎?當然不是了,它的意思是你是個膽小鬼。因為小雞的膽子比較小所以用chicken來形容膽子小的人。在講到pig時可以同時教授“Let's pig out!”(讓我們出去吃大餐吧!)在講到顏色和身體部位時可以告訴學生“green hand”是“生手”的意思,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持久保持。還可以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儲備一定量的詞匯,豐富語言的表達,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打好基礎。
二、課本趣味性強,教授具有快樂性的英語
小學生剛接觸英語,在這起步階段,激發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在英語學習中感到快樂,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學生才想學、愛學、樂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制作課件、運用實物教具、簡筆畫、歌曲、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從而為綜合運用英語做好良好的鋪墊。冀教版小學英語中的大部分單詞是表示具體事物的,表示想象的不多。所以,教師在教有關學習用品、交通工具、體育用品等類別的單詞時,應盡量通過實物或實物模型來呈現單詞。在學習動物時,可以加入游戲,讓學生模仿聲音或動作,來猜測動物名稱,增強學習樂趣。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示聽音畫畫、涂色、連線或聽指令做動作等。也可以教英文歌曲,融音樂與英語教學為一體,在教唱過程中,可以把該節課的重點句型和有關的詞匯或單詞編成歌曲或韻律詩,讓學生從機械、單調、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消除學習疲勞,提高學習興趣。在教授完歌曲Find A Friend后,可以讓學生在玩丟手絹的游戲時,改唱英文歌曲。教師要靈活地轉換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既學會了靈活地使用英語,又在說英語的同時享受了學習英語的快樂。
三、課本語用性高,教授具有交際性的英語
冀教版小學英語的文章內容涉及了許多交際用語,如:問路、購物、家庭介紹等。這就要求教師要站在語用的角度,根據情況教授具有能動的、交際性的語言,因為語言是一種交際的工具,它會隨實際情況的改變而變化。教師要努力創造直觀生動的語言環境,利用實際生活情景、模擬交際情景、表演情景、直觀教具等形式創設情境,還可以多組織學生扮演角色,說一說、演一演等形式,盡可能多地給學生開口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重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英語是一種用來表達情感、交際溝通的工具,是動態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語言。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卻變成了一種近乎“模式化”的對答方式,而忽略了它的交際能力。如果我們隨意找幾個學生來對話:“How are you?”多數同學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I'm fine. Thanks. And you?”根本不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殊不知還有fine,pretty good,good,great,fantastic,just so so,not bad,couldn't be worse,so bad……這些表達的方式。有一個笑話就是調侃我們這種“模式化”的英語學習。一位剛到國外的中國留學生落水了,不會游泳,旁邊有人問他:“How are you?”中國留學生立刻回答:“I'm fine,thank you!And you?”然后那個人以為沒事轉頭就走掉了,后來中國留學生就淹死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大聲地呼救“Help!Help!”。從這個笑話就不難看出我們現在的學習還存在著許多讀死書的例子,我們的語言是“死”的。兒童在這一階段很容易產生“把英語當成學科而不是語言”的錯覺,大量時間放在背單詞、背課文上而降低了語言表達和輸出能力。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的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一)概念界定
1.教材:狹義地理解教材即是“教科書”,廣義地理解教材是指課堂內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各種形式、所有相關的教學材料。[1]2.教材的“二次開發”: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新課程理念、學生的實際水平對教材內容所進行的適度增刪、調整、整合和加工,以及合理選用和開發其他教學材料,以提供更好的教學情境,更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它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使教材的使用更加開放靈活。
(二)理論基礎
1.兒童語言學習觀它既強調兒童具有天生的語言習得能力,又重視來自外界環境的語言輸入對兒童語言習得的巨大作用。此觀點認為人從出生時就會構建對生活世界的個性化的理解,同時具有向所處的環境感悟學習的本能。2.二語習得理論語言的掌握,無論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實語句發生下實現的,都是在真實的語境中大量輸入之后,慢慢形成的語用能力。3.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不僅關注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更加注重對學生內心世界的認知,使其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二、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的基本原則
教材“二次開發”雖然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但并非教師的隨意行為,它應該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具有以下五種意識。
(一)遵循課標的原則———課標意識
教材“二次開發”要以課標為本,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與整體要求,遵循新課程理念,在此基礎上進行教材“二次開發”。
(二)基于教材的原則———教材意識
教材“二次開發”必須是在基于教材基礎之上的再構,在對文本進行深入透徹地理解、剖析的前提下靈活地、個性化地調整、運用與優化教材,使教材的“二次開發”更符合教學情景的需要。
(三)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主體意識教材
“二次開發”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切實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特質、興趣愛好、學習需求等,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刪、整合、調整和加工,選擇和改編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內容。
(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原則———生成意識
教材“二次開發”要充分考慮當前社會的科學、文化、藝術、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與資源,將教材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體現教材的時代性、前沿性,實現課程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動。
(五)經濟效能性原則———實用意識
英語教材的“二次開發”要體現“成本”最小化,盡可能用最少的物質、精力的投入,達到最佳的效果,開發的資源易找便用,能夠清晰地向學生傳遞,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六)關注核心素養養成的原則———素養意識
教材“二次開發”應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語言的學習過程不只是語言知識與技能掌握、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提高的過程,它還是學生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完善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三、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的內容
(一)對教學內容的“二次開發”
文本重構是教材“二次開發”的重要內容與方式,教師根據教材整體要求及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對教材內容進行裁剪、整合和挖掘,以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重構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文本,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1.增加或刪減教材內容無論是增加或是刪減教材內容都不是隨意而為,教師首先要明晰單元的核心語句及語用功能,在此基礎上圍繞單元主題對文本內容進行有目的的增減,以保障教材在教師的處理之后仍然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新理念的要求、教材編寫的意圖以及學生的需求。例如,新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Lesson29,教材內容只是分段介紹了ThanksgivingDay與Christmas在哪個月在哪一天,而沒有涉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的介紹。為了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加入了西方最重要的兩個節日的相關文化背景的介紹。Inthispicture,thefamilyiscelebratingThanksgiving.ThanksgivingisadaytoremembersomeAmericanpeopleinhistory.TheysailedfromBritaintoreachAmerica.PeopleeatturkeyonThanksgivingdayinAmerica.OnChristmasday,peopleeatChristmaspuddings.AtChristmaseve,childrenputtheirstockingontheirbed.TheywanttogetpresentfromSantaClaus.PeopledecorateChristmastree.Theyarehappy.在學習中西方節日時,加入節日的起源和不同的文化內涵,還可以讓感興趣的同學追根溯源,去深層次了解中西方迥異的節日文化。學習食物時,通過Myfavouritefoodanddrinks和Dif-feretfoodindifferentcountries等話題介紹,讓學生感知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傳統食品、飲食習慣以及飲食文化;在教學問候、告別、道歉、購物、過生日、受歡迎的體育活動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時,也適當補充西方文化和習俗,將外國文化恰當巧妙地融入語言教學之中。2.單元教學內容整合《新版英語》編寫特點是主題式編排,一個單元就是一個話題或一個專題,整個單元都是圍繞這一話題來建構語篇或選編對話。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單元的高度來分析一個對話或一個語篇。教師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合理地統籌單元知識,以單元為線索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調整、補充,使知識的層次和脈絡更加清晰。當然在整合中必須體現單元的整體設計,體現單元內容的邏輯關系,體現教材原有的主題,此外更要符合學生的語言水平,便于師生的教與學,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2]在教授人教社新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Seasons時,依據教材本單元共分為6個課時,依次介紹四季。我將此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四個季節共同涉及的話題:四季的順序、起始月份、氣候特點等內容重組和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既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對比學習、縱向聯系,又節省了教學時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合理調整教材順序教材順序的調整是指單元之間順序的調整以及單元內課與課之間的調換。雖然教材的編寫大都體現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逐步過渡,但是英語教材每個單元是一個獨立的整體,沒有絕對的難易,因此,教師完全可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的順序做適當的改變。[3]例如,教材中的語法現象常常在幾個單元幾課書中分散出現,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教師可將這些內容放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集中呈現、操練、講解,讓學生更加完整清晰地了解這種語法的基本內容,再次遇到稍作提示即可,這也符合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理念。[4]此外,國際國內每天都有時事發生,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時事與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調整前后順序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深對現實社會和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教學情境的“二次開發”教師、教材、學生是教學的三要素,教師是教材與學生間的“介紹人”,教師的最大作用就是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全面的個性化解讀后,將平面的、機械的、呆板的文字轉化為一個個場景、一個個任務、一個個游戲等,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突破重點,掌握核心語言。例如,在教學《精通英語》五年級上冊“Lesson27Whatabigzoo!”時,教師在黑板一側畫了一個方框,充當動物園,并發出邀請:“Hello,boysandgirls!Wemadesomeanimalsinartclass.Thisisourzoo.I’dliketoshowyouranimalsintheclass.”學生拿著自己的圖片上前展示,并將自己的動物卡張貼在動物園內,教師引導學生描述:Thisismycat.Imadeit.Ilikemycat.It’slovely.師生及時評價:It’sbeau-tiful.It’scool.貼了幾個動物后,教師引導學生描述Oh,Whatabigzoo!Thisisourzoo.Look!Thatisacat.Isthatyourcat,×××?該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教師繼續反復強化本課新的功能句子:×××madethiscat.×××madeit.然后教師放手,指導學生模仿教師繼續上前描述詢問。隨后板書并學習目標語言:Isthatyourfish?Yes,itis.No,itisn’t.教師將呆板的文字轉化成真實的語境,事先讓美術老師指導學生畫小動物,課堂上將黑板設計成動物園,讓學生在真實的問詢中,在客觀存在的信息差中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流,體現了“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英語教學理念。
(二)對資源載體的“二次開發”
教材的“二次開發”不僅僅是對文本文字的開發,還包括有聲讀物、影像、音像材料、數字化媒體材料、直觀教具、多媒體課件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些媒介都是知識的載體,為我們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語言輸入的渠道,增加了語言學習的開放性和鮮活性,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提高學習效度。
(三)對線上學習的“二次開發”
在開發英語課程資源的同時,還要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擴寬學生學用語言的渠道,“一起作業”英語網絡學習平臺就特別適合小學生課后自主復習、聽說訓練、課后檢測,而且學習目標清晰化,路徑個性化,結果可視化。每一種工具,每一次提醒,每一份獎勵,都為學生創造了更多豐富有益的教育環境,成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鼓勵自主成長的起點。這個平臺讓學生愛上“作業”,同時推進學校、家庭乃至于社會的協同教育,讓學習成為美好的體驗。
(四)對學科活動的“二次開發”
我們經常結合教材文本,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課外活動,把英語學習從有限的課堂擴展到無限的課外時空,闊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1.創建英語廣播站學校組織優秀教師,搜集、學習了國外大量教材,整理編寫了地道、鮮活的實用英語口語《英語365句》。英語教師和英語廣播站的同學們輪流利用每天中午廣播,組織全校師生進行《英語365句》口語訓練。每周五安排英語“展示臺”,學生自愿報名在廣播里向全校師生展示自己《英語365句》的學習成果。2.舉辦“英語藝術節”我們將每年的五月份定為“英語藝術節”,屆時為全校學生提供展示英語學習成果的機會,進行全校英語節目匯演。學生在參與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進一步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3.晨唱英語歌每天早上課前十分鐘全校師生通過微課視頻一起學唱英文歌《HappyEnglishHappySong》,視頻中有歌詞的解釋、教師的范讀、每句話的跟唱、歌曲動畫以及教師特意編排的舞蹈動作,而且為低、中、高段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歌曲微課視頻,班主任組織學習,英語老師巡視輔導。為檢驗學習效果,在學期末進行全?!癏appyEnglishHappySong”的匯報演出。“HappyEnglishHappySong”以唱歌的形式進行英語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又可以通過歌曲了解外國文化,拓寬國際視野,可謂一舉多得。此外我們還常常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不同的主題活動,使語言內化,做到學以致用。如開展“我的家庭演講會”介紹家庭成員及職業;設計“我愛……”展開聯想,進行演講;定期舉行“英語小博士比賽”、評選“SuperSinger”“Coolactor”,等等。學生在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中錘煉語言,英語的學科素養也在慢慢積淀。
(五)對學習環境的“二次開發”
我們還特別注重創設英語的學習氛圍,在教室里布置了“HappyEnglishCorner”,每個月更換一次,這里集匯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豐碩成果:英文賀卡、美文賞析、諺語故事、外國文化介紹、世界名勝、學生的英語小作文,等等。“HappyEnglishCorner”不斷豐富英語情景,擴展學生學用英語的空間,展示其英語學習成果。小學英語教材“二次開發”和利用是提升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還可以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沈倩.英語教材二度開發的實踐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俞紅珍.論教材的“二次開發”———以英語學科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一、認知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主要觀點包括人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
現在認識學習理論中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對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應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力,有利于知識的保持與提取。教學上主張給學生最充分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沿著仔細規定的學習程序,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學習。
二、小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寫(以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上冊,2013版為例)
1.小學英語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基礎上。五、六年級完成英語二級目標,即: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相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和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能夠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
2.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上冊英語教材的總體分析
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上冊英語教材的編寫是建立在學生學習了三年英語的基礎上,本教材和前面的教材具有連貫性和承接性。
此外,學生要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精神,本冊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多聽、多讀、多說、多寫的機會。
聽是分辨和理解話語的能力,聽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前提和基礎。說是運用口語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能力。讀是辨認和理解書面語言,即辨認文字符號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輸入能力。寫是運用書面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能力。
在記憶活動中,如果只運用一種模式十分單調,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英語和接受信息時,應充分調動多個感官,充分發揮眼、口、鼻、腦、手等感官的作用,牢固地記住所要識記的材料。
在英語學習中有很多有趣的規律性知識,這冊教材也專門設計了這樣的活動(Let’s wrap it up,Tips for pronunciation)。對學生今后的英語學有幫助。
3.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上冊教材內容的具體分析
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包括6個單元,兩個復習模塊,每學完三個單元都進行復習。由艾濱浩斯的遺忘規律可知,遺忘在學習后立即開始,最初遺忘得快,后來遺忘得慢。因此,對于學過的知識要及時進行總結復習,這樣就能對識記的內容保持長久的記憶。
內容方面,都是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是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容易接受理解的話題。這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能夠激發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英語。
形式呈現方面,本冊教材有豐富的彩色圖片,圖文并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大部分內容都配有錄音,有聲有色,變無聲的書面語言為地道的英語聽力,變刻板的書面知識為生動的語言呈現,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英語這門語言,讓語言“活起來”。
每一單元都有“Let’s try”部分。這部分讓學生聽錄音,錄音的內容是真實的生活場景的模擬,此部分結束后才是“Let’s talk”部分,由此可見聽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語言輸入才有助于合理的語言輸出,這是語言學習的普遍規律。先通過聽力部分引起學生對情景的了解,再通過對話,讓學生進行口語練習,語言和情景相交融,最大限度地還原語言活動的真實場景。
此外,Songs in each unit 部分,每一個單元的歌曲都對應該單元的內容主題。小學生在聽歌的過程中非常容易記住所學知識,因為小學生愛說、愛唱,這些歌曲富有節奏感,朗朗上口,他們的學習熱情很快就能被調動起來,而且這也是寓樂于學,勞逸結合的方式,學生既可以快樂地學習,又可以在歌曲中得到放松。
二、問題的提出
客觀地說,西北是一個經濟與教育都欠發達的地區。因此,本次教材的更改對我區所有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本人擔任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我在使用《新起點》教材中發現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大,整理和貫通知識困難,其原因是前四冊學生未學(雖然一、二年級也開設英語課,但所用教材是《快樂英語》,詞匯量小,對話內容簡單),直接從第五冊學習,造成知識斷層,學生接受費勁,學習興趣不濃。我在教學中也感到十分吃力,一節課下來甚感疲憊。
三、問題的解決及示例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教師不能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應是教材的建設者。為了彌補教材的缺陷,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復現,在教學中,我對《新起點》教材進行了分散詞匯教學,適度整合內容的舉措。這樣既優化了教學資源,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極大地保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Unit 3 Lesson 13時,本課有關食品的新單詞food,beef,bread,sausage,meatball,pancake,sandwich,tomato,potato,carrot,mantouchicken,milk,fridge一共14個。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一堂課40分鐘,對14個新詞熟練達到聽、說、認讀的要求,的確極具挑戰。為了激發和保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將本課單詞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過實物、圖片、游戲、TPR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做到三會?!霸~不離句”,這是詞匯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我將已學會的7個單詞應用于對話“Do you eat...?”“Yes, I do./No, I don′t.”中,融入了lesson 21 Part B中的句型,做到了教學內容的適度整合,學單詞不枯燥,并且突出體現了英語的實用性和交際性。同法,將另外的7個新詞在下一課時完成,通過以“舊”引“新”,由“已知”到“未知”,既復習、鞏固了上一個課時已學的7個單詞,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單詞的教學,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學生接受起來難度大大降低,學得懂,樂于學,學習興趣日漸濃厚,教學效果也越明顯,我也感到由衷地欣慰。
四、對《新起點》教材的幾點建議
1.增加中外文化背景介紹,滲透文化內涵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英語課程改革中強調了文化意識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才有興趣并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他們的語言,這樣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就可以成為文化雙向交流的參與者。
2.清晰聽力材料,提高辨音、發音的準確性
英語的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聽力是基礎。小學入門階段的聽力素材應力求語音清晰、規范,語速適中,內容由淺入深,盡量降低學習者在語音理解方面的難度,讓學習者能把重點放在熟悉、學習、模仿語音和語調上,以能盡快地確立合適自己的英語發音的一種思維方式。
3.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增加TPR活動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活動即全身反應教學法,它的優勢是強調身體的互動性、教學的生動性,以便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在游戲中學習,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在節奏與律動中,激活記憶,習得語言。
4.縮減課時內的新詞量,增加其復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