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17:01: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冬至和立冬的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離職證明,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的書面證明,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后必須出具的一份書面材料。
解除勞動合同證明
茲有本單位職工 ,性別 ,身份證號碼 ,
勞動合同類型為 ,(有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為期限勞動合同),工作崗位為 ,勞動合同起止時間為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單位實際工作年限起于 年 月 日,共 年 個月。因(1)勞動合同期限屆滿,(2) ,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 條第 款第 項規定,本單位于 年 月 日終止(解除)與該職工的勞動合同。
特此證明。
用人單位蓋章
年 月 日
注:本證明書一式四份,原合同雙方當事人、失業保險機構、社保經辦機構各一份。
離職證明
茲有 (姓名)同志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期間在我公司擔任 職務,在職期間,工作努力,無不良工作表現。現因 原因申請離職,并已正式辦理離職等相關手續。以后其一切相關事宜均與我司無關。
特此證明
公司單位(蓋章)
年 月 日
解除勞動合同證明與離職證明的區別:
1、離職證明,是表示是員工自己主動、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一、時間不同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二、含義不同
立冬:表示冬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歷的12月22日前后。
三、氣候不同
1、立冬
我國古代將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2、冬至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立冬節氣的來歷說明“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節氣的習俗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撫恤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關于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區別立冬和冬至是兩個不一樣的節氣,時間、寓意、氣候特征、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時間不同
立冬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晝時間變長,黑夜時間變短,同時也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氣候特征不同
立冬時,氣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陰雨寒凍轉變,并不是特別冷;冬至時氣溫下降明顯,天氣寒冷、干燥。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立冬吃餃子寓意著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餃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了,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銳,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說,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制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于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并酸堿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體吸收。
合于中國人的腸胃于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于術數”的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說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飲食要以溫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伙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當天吃什么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吃咸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咸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其實,吃咸肉菜飯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吃咸補腎。咸味自古被列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氣逐漸寒冷,最易傷害腎的陽氣。咸味食物入腎,能起到補腎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宜過多吃鹽。
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萬不可“跟風”吃,講究“一人一方”,先吃“開路方”試探性調補,做適當調整后再開正式藥方。
喝草根湯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吃糍粑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蘋果
蘋果熟吃可止瀉,生吃可治便秘,飯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員還發現,—天吃一個蘋果,對肺大有好處,可以減輕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惡化。
2、柿子
柿子的營養價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質1.36%,脂肪0.57%,以及粗纖維、胡蘿卜素、鈣、磷、鐵等元素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熱解毒,是降壓止血的良藥,對治療高血壓、痔瘡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療效。
3、菱角
菱角的營養價值可與栗相媲美,每百克鮮菱肉含蛋白質3.6克,脂肪0.5克,糖類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黃素、維生素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物質,含有多種氨基酸,被視為養生之果和秋冬進補的藥膳佳品。
4、冬棗
冬棗是VC含量非常驚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當中,維生素C含量可以高達380~600毫克,是蘋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連同樣是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風。
5、柚子
中醫認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養肺和緩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類胰島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體、美膚養容,是醫學界公認的最具食療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和冬至什么區別時間不同
立冬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晝時間變長,黑夜時間變短,同時也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氣候特征不同
立冬時,氣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陰雨寒凍轉變,并不是特別冷;冬至時氣溫下降明顯,天氣寒冷、干燥。
冬至的文化習俗1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后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涂一瓣,涂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有的在這一天“曬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文化習俗2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2015年的冬至是:2015年12月22日。
冬至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餃子,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而南方則吃湯圓、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湯圓
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在超市銷售冷凍制品專區可以看到,冷柜里擺滿了狀元、哈好妹、灣仔碼頭等各種品牌的速凍餃子和餛飩。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云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了餃子后,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南一帶吃湯圓
古詩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種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凍湯圓被擺在了顯眼位置,每個品牌的廠家促銷員都擺上一個電磁爐,將煮好的湯圓送給消費者品嘗,以此吸引大家購買。
據了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為冬節。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團,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餡料,制成湯圓。對于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合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廣東人吃冬至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里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咸肉、熏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為了吸引市民購買,有的超市還派出工作人員,在超市外面擺起臘味品攤檔,向過路的市民銷售臘肉制品。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泉州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于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于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于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寧夏銀川冬至這一天“頭腦”也能吃!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
冬至的文化習俗3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飲食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則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現在,我們共同閱讀全國各地冬至有什么不同的飲食風俗。
北方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臺州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并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冬至的文化習俗4霜降剛剛過去,接下來,我們就要迎來今年的立冬時節了,那么大家知道立冬時節習俗都有哪些嗎?各地的立冬時節習俗有什么不同嗎?
立冬時節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的比喻。
關于立冬時節習俗,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習俗主要是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的文化習俗5冬至
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溫馨小貼士提醒您:
1.怕冷與飲食中缺少無機鹽有關,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
2.冬季保健應適當吃“冷”,常飲涼白開水有預防感冒之效。
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
3.香菇味道鮮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還能阻止血管硬化。
4.冬季常吃蘿卜,可達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之功效。
5.多吃蔬菜、水果,如葡萄、蘿卜、梨、柿、蓮子、百合、甘蔗、菠蘿、香蕉等,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潤肺之效;
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少食用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癥狀。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耐寒能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因此,冬季適當增山芋、藕、大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中含有大量礦物質和熱量,經常食用也可增強人體抗寒能力。
6.冬天想通過食物“保暖”,不一定非要多吃性熱的食物。
低溫會加速體內維生素的代謝,飲食中應及時補充。 7.冬季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加衣物,防止受涼。常吃些大蒜可以預防感冒。
8.積極參與健身運
動,慢步、爬山、散步、游泳等等,都能使身體得到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凍瘡應多參加各種運動,經常搓手、跺腳。
9.冬天適當吃點涼菜還有利于減肥。
3、立冬節氣不俗,五大誤區別涉足:稍稍降溫蓋厚褥,蒙頭睡覺空氣污,日曬過長骨質疏,緊閉門窗不出戶,運動減少屈指數。擺脫誤區,立冬健康必須!
4、這年頭,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超人當機器人用,機器當外星人用,而且不壞還不帶維護的,親愛的朋友們,好好保護身體,多多珍惜自己哦!
5、最新天氣預報:預計今天白天、夜間到接下來的幾天,本人將由輕輕想你轉成超級地想念你;心情愉悅度將隨著冷空氣降低5-10度左右,受低秋將去冬要來的影響,
6、天氣漸漸冷了,我悄悄把溫暖的祝福送給你。讓快樂和溫馨時刻伴隨你身邊,讓好運和驚喜,時刻出現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7、天冷了,意味著冬來了,身上冷了知道要加衣服。感情冷了怎么辦?我們好久不見,你是否把我淡忘。為了表示我的存在,以此條短信給我們感情加溫。你感覺到沒?
8、紛飛的雪花曾是我美麗回憶的書簽,月光中在五彩圣誕樹下翩翩起舞曾是我可愛的夢想,在這特別的日子,讓我用真心的問候祝你每天都快樂!
9、霜后的秋扁豆含較高的豆素,在體內不易消化,抑制凝血酶引發食物中毒。在扁豆菜肴臨出鍋前投入適量蒜蓉,可殺菌解毒。
10、養生之道:平時宜打開門窗通風,臥室宜干勿潮,被褥勤曬殺菌除濕;床頭可擺薄荷油,有祛病毒功效。告訴你關心的人哦!
11、立冬臨,天氣越來越冷,友情越來越深。雁南飛,思未眠,落葉紛紛,每一片都系著真情;添衣衫,心溫暖,祝福聲聲,每一句都裹著關心:愿快樂與你同行!
12、天冷了,大樹發抖了,小草打冷顫了,老牛燒碳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絨了,螞蟻買暖水袋了,小強冬眠了,你還看什么?多穿一件衣服吧!
13、寫封短信,歡笑是內容,祝福是主題,想念為信封,蓋上問候郵戳,郵編是1314,地址是你的心里,署名:朋友。快樂郵遞,祝愿你笑看,天天好心情!
14、冬天里找個男人填床的女人是最蠢的,因為那只是身體的溫暖;如果你找個知心的女人填床,那卻是從里暖到外的熱度。早安!
15、葉兒落,草兒黃,風變冷,雨變涼冷冬至,寒霜降,可愛的人兒要多穿衣裳。親愛的朋友,季節變換,注意防寒。天氣冷暖,你我相知。
16、因為有你,這個冬天有了浪漫,一切都很溫暖。我要讓你懂我全部的心思,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是默契。我愿意走入你的心田,成為另一個你。在愛情的國度里,總會有一個主角一個配角,累的永遠是主角,傷的永遠是配角。人生可以重復著初戀,卻不可以重復著后悔。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早安!
17、揭密五個最佳喝水時間點:1起床后;2三餐前約1個小時;3上午下午工作間休;4下班時;5睡前2-3個小時。
此鏡的直徑18厘米,厚0.5厘米,構圖豐富飽滿,寓意深刻,制作精良,地張平滑,線條流暢。紋飾由鏡鈕處向外延伸達五層之多。
除鏡鈕為伏獸鈕之外,第一層為四神圖案。四神也稱四象,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喜愛的吉祥物。這四組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分別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季。
第二層為文王八卦,在八卦紋飾之間隔的文字為篆書的“天干”;文王八卦所反映的是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是建立在中國古天文學基礎之上的。“天垂象”、“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易學之基礎,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基礎和法則。
第三層為十二歲次神仙,歲次也叫年次。古代以歲星(木星)紀年,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為標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歲星(木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
第四層為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其紋飾中還間雜著“五毒”圖案。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種源于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于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在多個國家和民族被廣泛使用。五毒是指蝎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一些害蟲。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2-0085-1.5
該書著重講述的是詞類和句法結構的問題。其中第三章到第六章、以及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講的是詞類,包括體詞、謂詞、代詞、介詞、副詞和語氣詞六大類;第七章到第十二章講的是各種句法結構(也可以稱為詞組或短語),包括主謂結構、述賓結構、述補結構、偏正結構、聯合結構和連謂結構;其余各章涉及了語法單位、詞的構造、復句等問題。
我認為這本書最突出的地方,是詞組本位的句法分析觀,這是熙先生首先提出并首先實踐的。他主張以詞組為基點進行句法分析,將詞組和句子看成實現關系,用詞組的規則解釋句子的構造規則,根據詞在詞組中的分布考慮詞類,用層次分析法分析詞組的層次和關系。這種詞組本位觀及層次分析方法在八九十年代成為語法教學的主流,至今在國內也是影響最大的。
關于語法本位觀,除了熙的詞組本位,還有馬建忠的詞本位、黎錦熙的句本位、徐通鏘的字本位以及邢福義的小句本位,詞組本位的句法分析觀最切合漢語語法的實際。詞組本位是建立在漢語的詞組構造原則與句子構造原則基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符合漢語語法的特點,顯示了高度的概括力。《語法講義》和《語法答問》的出版,標志著詞組本位的句法分析觀基本上擺脫了印歐語法的干擾,打破了傳統的束縛,走向了新的成熟階段。
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出了不少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陸儉明先生將其概況為以下幾個方面:關于詞的語法功能是劃分詞類的本質依據的觀點;關于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的觀點;關于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詞組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的觀點;關于粘合和組合的觀點;關于指稱和陳述的觀點①等等。
下面具體談一下我讀這本書遇到的具體問題以及一些我不大認同的地方。
1.第二章第六節中,復合詞的主謂式有個例子是“冬至”。書中把“冬至”看成是一個主謂結構,把“至”看成一個動詞,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第一,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至”有個義項是極點,下面舉的例子中就有冬至,可見“至”在這個義項上是一個名詞。其次,如果把“至”看成動詞,把“冬至”解釋成冬天到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冬至不是冬天的開始,立冬才是冬天的開始,冬至在冬天的所有節氣中處于中間位置,而且在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形象地說,冬至是在冬天這條拋物線的最高點上。“至”應該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冬至”這個復合詞不是主謂式,而是偏正式。
2.第四章介紹體詞,書中說體詞包括名詞、處所詞、方位詞、時間詞、區別詞、數詞、量詞以及一部分代詞,就是把處所詞、方位詞和時間詞作為和名詞并列的詞類了。陸儉明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中將各家很有影響的現代漢語教材或語法著作劃分的詞類進行了統計分析,只有《語法講義》從名詞中獨立出處所詞、方位詞和時間詞,《現代漢語語法講話》把這三類詞歸入名詞,但單獨提出來,看作是名詞里的特殊的三小類詞。其他各家都把它們歸入名詞。陸儉明認為“熙先生把它們從傳統的名詞類里邊分出來,分別單獨立類,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考慮到它們各自包含的詞數量太少,再說,對于它們的特殊性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來顯示,不一定要非得將它們單獨立類才行”。②我也覺得把時間詞、處所詞和方位詞看成名詞下的三小類比較合適。這樣,在《講義》的基礎上減少3類,剩下14類,既不太少,也不太多,比較適宜。
3.第五章第一節中,提到了這樣一類動詞,可以受“很”修飾,又能帶賓語。受“很”修飾的時候,后頭不能帶賓語;帶賓語的時候,不受很“修飾”。作者認為此類動詞帶賓語的時候是動詞,不帶賓語的時候是形容詞,看成是動詞和形容詞的兼類。書中所舉的例子是“委屈”、“端正”、“鞏固”、“嚴格”。我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這類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后面帶賓語的時候,有使動意義。例如書中所舉的例子“委屈你了”、“端正學習態度”、“鞏固國防”、“嚴格手續”,都可以理解成使什么怎么樣。我認為這類詞可以歸為形容詞,后邊帶賓語的時候,可以看成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樣比看成兼類詞要好寫。雖然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古代漢語的用法,但是現代漢語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古代漢語的一些特點,詞類活用在現代漢語里未必不存在,只是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4.第七章講的主謂結構里,時間詞和處所詞作主語是個復雜的問題。書中舉了以下兩組例子:
A B
今天是中秋今天下午開會
八號是星期三晚上會下雨
北京是首都教室里會下雨
蘭州在黃河邊上墻上掛著地圖
A組中的視角處所詞語明顯是被判斷、說明、描寫的對象,因此肯定是主語,這類格式跟名詞或代詞作主語的主謂結構沒有多大區別。問題在于B組,對于這種句式,有兩種觀點,書中認為這類格式依然是主謂結構,是時間詞和處所詞作主語;另一種觀點是把這類格式解釋為偏正結構,把前邊的時間詞和處所詞看成狀語。我覺得書中的觀點是比較合理的。B組的最后一個句子與其他的又不同,這是一個存現句,“墻上”是主語。
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時間處所詞語和一般的名詞同時出現;二是沒有一般名詞,時間詞和處所詞同時出現。例如:
(1)去年我們學過這門課。
(2)去年學校開過這門課。
張斌認為,在一般性名詞、時間詞和處所詞之間,應該以一般性的名詞為重,在優先級上,一般名詞>處所詞>時間詞。在一般名詞和處所詞時間詞同時出現的時候,一般名詞看成主語,其他的都看成狀語。而在《講義》中,則沒有時間詞名詞作狀語的說法。
書中把(1)、(2)兩個句子都看成主謂結構作謂語,也就是把一般名詞、時間詞和處所詞都看成主語。如果按照張斌的說法,(1)中的“去年”應該看成狀語,(2)中的去年也應該看成狀語。相比之下,我認為張斌的這種觀點更容易令人接受。
5.在連謂結構這一章,作者認為“漢語的介詞大都帶有動詞的性質,所以介詞雖然不算謂詞,可是‘介詞+賓語+謂詞性成分’的格式跟由謂詞組成的連謂結構性質十分相近,可以算是連謂結構的一種”,而且在第十三章中說“所有的介詞結構都能作連謂結構的前一個直接成分。書中舉的例子如下:
在草地上/躺著
把這首詩/抄下來
跟你/開玩笑
書中對連謂結構的定義并不很具體,只定義為“謂詞或謂詞結構連用的格式”。我本科學的邢公畹主編的《現代漢語》把連謂詞組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謂詞或謂詞性詞組連用,彼此間沒有偏正、述賓、述補、主謂、聯合等語法關系,中間沒有語音停頓或關聯詞組,連用的謂詞或謂詞性詞組都能和同一主語形成主謂關系”。顯然這個定義比《講義》中的定義更為精確。介詞雖然大部分是由動詞變化而來,但既然已經看成介詞,就是虛詞,不能和動詞一樣。因此,這種介詞結構是介詞詞組作狀語的偏正結構,而不是連謂結構。
【注釋】
①陸儉明:《熙先生在漢語語法研究上的貢獻》,《漢語學習》,1993年第3期。
②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參考文獻】
[1]陸儉明.熙先生在漢語語法研究上的貢獻[J].漢語學習.1993(03).
[2]宋玉柱.讀《語法講義》獻疑[J].
[3]江邊.《語法講義》讀后[J].語文研究.1987(08).
首先,要注意一年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轉折點。
中國的夏歷兼有太陰歷和太陽歷的優點,準確地測出了一年的24個“節氣”交于何時,這就點明了一年之中有24個大的磁場、氣場的轉折點。在24個節氣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8個節氣為重點;而又以“立春”為重中之重。也就是說,“立春”的到來,意味著“年”與“年”之間的磁場包含氣場的大轉變,因此,真正的“過年”應該指“立春”而非陰歷正月初一。歷史上即曾有“”以“立春”為“春節”。
有些人在“立春”前身體很好,然而“立春”一過,感到很不舒服;也有些人正相反,在某一年生病,而“立春”一過,病情大有好轉……這都說明各人對每年的磁場和氣場的變化有不同的適應性。
那么,如何來判斷每年的磁場、氣場特性呢?以十二生肖來比喻12種人的性格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用生肖來比喻磁場、氣場特點不科學,用“五行”來區別,只有五大類,太簡單。我們的祖先測定磁場、氣場變化為六十年一個大循環,于是把五行細分后,創造了一個“六十甲子納音表”。過去江湖術士以此來“算命”,預測人的“命運”。從社會科學角度看,這是唯心的預測,而從自然科學來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對每年磁場、氣場的適應性,則大有參考價值。(古人按古樂六十律的構成方法用五行與六十甲子相納配,故稱“納音”)
當然,一個人致病的原因很多,抵抗力的不同也與后天的鍛煉及養生有關,不能一概而論。但了解每年的磁場、氣場的總的特性,以及自己的適應與否,提醒自己注意養生,有益無害。
總之,以上所說為傳統文化中難以一一用現代科學檢驗真偽的“玄妙”之學,既不可不信,也不可迷信。只能用作研究養生之道時的一種參考。尤其是當代科學家都知道每年的磁場有變化,但至今沒有人能用現代科學總結出變化的規律,因此傳統的“玄妙”文化有一定的吸引力。“科學”是好東西,“迷信”是壞東西,“玄妙”文化則介于兩者之間,意味著高深莫測而值得研究。如果是憑空玄想,純屬無稽之談;而如屬生活中經驗總結則大有參考價值。
又如,按傳統風水學說,最好的住宅風水應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到底有無道理?這可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一是搞清這種說法的“來龍”;二是搞清這種說法的“去脈”,即實際指示情況;三是用現代科學目光來考察檢驗。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觀測天象的需要,有意尋找一些星體作為坐標定位,以便發現天體運行規律。于是在黃道帶、天赤道(為便于觀測,假想天體為球體,以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為“黃道”,延伸地球赤道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稱“天赤道”)的兩側繞天一周選取了由西向東排列的二十八顆星作為觀測日、月、五星在星空中的運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對標志,稱為“二十八宿”。分成東南西北四方,共四組,每組七星,并就四組星的排列形狀分別以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四象”,即: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按夏歷,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東北偏東)時為一年之始,所以“六十花甲”的第一年“甲子年”的正月初一應為“角”星值日,為星期四。所以1924年2月5日(甲子年春節)和1984年2月2日(甲子年春節)都是星期四,“角”星值日。
從觀天體的“四象”變為觀地面風水的“四象”,并無直接關聯,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全屬穿鑿附會,但從風水先生們的現實解說來看則另當別論。
所謂“左青龍”――指左東方有一條活水河道;“前朱雀”――指前南方為空曠、活躍的場所;“右白虎”與“后玄武”――指右西方、后北方為高山丘陵地形,或解釋為現代都市中高樓大廈(古人論方位時為“左東、右西、前南、后北”,仍保留仰首看天的習慣)。
這樣的地理環境描述,從象征意義上看,簡直就是中華神州的縮影:“西北高、東南低”。而從實際意義上考察卻又不無科學含義。
所謂春、夏、秋、冬四季,嚴格地說只有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才能出現,它們的差異主要是地面接受太陽光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陽能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太陽高度角的大小,太陽高度角越大,其輻射強度越大,地面上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能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小。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轉時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隨著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就南北來回移動,結果引起了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產生了四季更替。
二、四季的劃分
春、夏、秋、冬四季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劃分的依據不同,四季的長短、起止時間就不一樣。四季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天文四季。這是以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為依據劃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大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角最小的季節。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天文四季不甚考慮實際氣候的寒暑情況。
2.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首。這種四季符合天文條件,即當太陽高度角最大,白晝最長的三個月是夏季;太陽高度角最小,白晝最短的三個月是冬季,其余太陽高度角、白晝適中的六個月為春、秋季,但同樣與實際差別較大。如二月初立春時并沒有多少春意,特別是我國北方,人們還在“北風吹,雪花飄”的嚴寒中歡度新春佳節;八月正值炎炎酷暑,卻為秋季的開始。
3.西方國家的四季。西方國家習慣上以“兩分”“兩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之首。它仍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為依據,在時間上比我國傳統的四季推遲約一個半月。這種四季在有些地區與我國實際氣候基本一致,如春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冰融雪消,萬物蘇醒,人們才真正感到春降人間。
4.氣候統計學四季。按陽歷的月份把3―5月定為春季,6―8月定為夏季,9―11月定為秋季,12―2月定為冬季。這種四季比較接近西方國家的四季。
5.候溫四季。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與“桃花開、蟬始鳴、雁南飛、冰霜凝”等物候現象和諧一致,氣象部門以實際氣溫作為四季劃分的依據。
我國古代有5天為1候的規定,“5日謂之候,3候謂之氣,6氣謂之時,4時謂之歲”。全年72候。現代氣象學規定:每候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稱為候溫,候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低于10℃時為冬季,介于二者之間為春、秋季。這種四季的特點是反映草木榮枯,花開果熟,鳥獸繁衍,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受到人們的重視。另外,這種四季在不同氣候帶或不同地區,乃至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各季的長短與起止時間是大不相同的,有長有短,有早有遲。而且不是到處都有四季,有的地方只有三季,兩季,甚至一季,也不一定都用春、夏、秋、冬來表示。
三、四季的地理分布
1.熱帶雨林氣候帶(赤道雨林氣候帶)。受赤道低壓槽控制,該地盛行赤道氣團,全年皆夏,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8℃左右,年降水量大都超過2000毫米,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2.薩瓦納氣候帶。受赤道低壓槽和信風交替控制,該地干濕季節明顯交替。以北半球為例,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5月―10月,赤道低氣壓控制,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
3.熱帶季風氣候帶。受赤道低壓槽控制,加上海陸熱力因子的影響,該地風向季變明顯,一年分成旱雨兩季。每年6―9月,夏季風(西南季風)來臨,形成高溫多雨的雨季;10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風(東北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形成旱季。
4.南極洲。由于緯度高、地勢高等原因,該地氣候酷寒,冰川廣布。一年中有長時期的極夜受不到太陽光照射,氣溫極低;到了極晝期間,雖然日照時間很長,但太陽高度角小,其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實際上是全年長冬。
5.北冰洋地區。該地由于緯度高,全年嚴寒,皆為冬季。
6.溫帶。該地四季分明,一年中春暖,夏暑,秋涼,冬寒,相當分明,但由于溫帶跨緯度多,從低緯到高緯,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變化大,四季長短亦有不同,從低緯的夏長冬短逐漸過渡到高緯的冬長夏短。
四、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
1.根據洋流判斷。有些洋流特別是北印度洋海區的洋流受定向風的季節變化,而且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點。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海水自東向西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海水自西向東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2.根據風向判斷。有些風向是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無論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還是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季節性都很強。
東亞季風,夏季――東南季風,冬季――西北季風。
南亞季風,夏季――西南季風,冬季――東北季風。
澳大利亞北部季風也很明顯,夏季(1月)――西北季風,冬季(7月)――東南季風。
3.根據植物景觀判斷。有些自然帶特別是薩瓦納帶景觀季節變化很明顯,夏季雨量充沛,花草茂盛,充滿生機;冬季干燥,草木枯黃。
4.根據動物遷徙判斷。隨著植被的季節變化,有些動物發生遷徙,以尋找食物或相適應的生存環境,如熱帶草原中長頸鹿、斑馬等都隨季節性遷移。
5.根據漁汛判斷。舟山漁場的漁汛冬夏不同,夏季墨漁汛,冬季帶漁汛。
6.根據等溫線的彎曲判斷。在北半球,大陸等溫線向南(低緯)彎曲,說明比同緯度海洋氣溫低,是冬季;大陸等溫線向北(高緯)彎曲,說明比同緯度海洋氣溫高,為夏季。海洋上等溫線彎曲方向相反。
7.根據雪線高低判斷。氣溫的季節不同,引起高山永久雪線高低的變化。夏季氣溫高,冰雪融化量大,雪線升高;冬季氣溫低,雪線低。這樣可以用雪線高低來判斷季節的變風。
8.根據北斗星斗柄指向判斷。隨著地球公轉,北斗星(大熊星座)繞著北斗星作逆時針方向運動,斗柄的指向也就隨季節發生變化,根據斗柄的指向可判斷季節,我國古代就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之說。
9.根據氣壓中心判斷。由于海陸熱力的差異,有些氣壓帶被切斷,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高壓被熱低壓切斷,副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為夏威夷高壓,北大西洋上為亞速爾高壓;冬季,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冷高壓切斷,使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為阿留申低壓,北大西洋上為冰島低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