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31 04:30: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翻譯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化翻譯論文

篇(1)

二、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歷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對于長輩、宗親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長輩稱呼,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稱呼有著明確的區分。而在西方國家,在長輩稱呼方面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和明顯的區別,如他們對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長輩,統一稱為“uncle”;對于阿姨、伯母、姑姑、嬸嬸等長輩,統一稱為“aunt”。因此,對于這一風俗差異,翻譯者語言在實際的翻譯中,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確定究竟應該用哪個詞匯來代指長輩身份,這樣才能使翻譯出的漢語更加地準確。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虧、吃醋等等,這些詞可以說代表著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譯者將這些詞進行直譯的話,西方人自然很難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另一層含義,甚至對此產生誤解,造成尷尬局面。對于這類詞,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進行適當的替換,如”吃醋”可以替換為“嫉妒”,從而使整體語意不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使西方人很準確的理解中文含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產生。

三、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作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整個歷史文化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威嚴正氣等寓意。而在西方國家,龍則代表著邪惡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惡恐怖、破壞社會等負面角色,如噴火惡龍、巨龍怪獸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創造出了許多的英雄角色,如馴龍高手、屠龍大俠等等,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則十分少見。此外,西方的中,有許多信封耶穌的人,他們的宗教用語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達的一種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國,佛教的“阿彌陀佛”則常常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語,盡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對于這些用語,在將其翻譯成英語時,很多時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聯系和通用的,雖然從理解上并無大礙,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需要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時,要認真區別這類詞句,要針對具體的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注重差異,這樣,才能不會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確的翻譯。

篇(2)

1文化和翻譯

1.1文化和翻譯的關系

如今,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在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廣義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組織,學校等實體,而是指如思想、習俗、家庭構成,語言等非實物的東西。簡單說來,文化就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存在的方式,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

正是由于翻譯涉及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自然而然文化和語言二者的關系就出現了。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語言,文化就無法存在和發展;而語言只有在反映某種文化時才具備自身的意義。因為翻譯首先要處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與文化相聯系的時候才被賦予真正的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在處理文字問題的時候要深層次的理解文化內涵。

由于人類社會要通過翻譯來進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對翻譯當中的一些特殊問題的時候,通過在翻譯理論的研究當中廣泛全面、系統、具體的對比區別其相同點和不同點,識別共通之處,辨別特殊性。翻譯不是簡單的將語言的傳統意義進行轉換,而是最大限度的將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韻味輸送出去,傳達各種文化信號,重現不同國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翻譯的目的

大致說來,翻譯的目的就是消除或減少原著和譯本之間的差別。的確,在翻譯中會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語言規則適用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但相對而言,語言形成完全相同的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2異化與歸化

2.1定義和要求

LaurenceVenuti將涉及文化差異的不同的翻譯處理方式劃為兩類:異化和歸化。異化是以源語言的文化為中心(SLculture-oriented),而歸化則以目標語言的文化為中心(TLculture-oriented)。

這兩種譯法的雙方都有各自的倡導者和觀點。既然我們都知道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因此當我們進行翻譯時,文化因素應該跟語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視。而如何才能使雙方和諧統一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2.2論點

在何時何地采用異化還是歸化是個問題。在英語和漢語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在各自的語言中存在大量發源于它們各自的民族的獨特文化的表達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語、文化用詞、習語和新詞匯等,它們都與源語言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考慮到這一點,以下列舉出一些關于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方式的例子和解決方法。

3例子和方法

3.1典故

對于一些反映先進文化和被經常用到的的典故,我們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獨特文化。

很多與人物事件有關的典故都來自于英國文學這座寶庫,特別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莎士比亞戲劇當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著跟他們有著相同特點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是“羅密歐”就意味著這個人年輕英俊,熱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緣。如果稱一個人為“豬八戒”的話就表示他跟《西游記》中那頭粗魯、愛尋歡作樂、行為怪異但又有些可愛的豬有些相似之處。還有很多來自于莎士比亞戲劇和后英美文學的角色和名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詞,如“夏洛克”、“葛朗臺”等等。

Whokeepscompanywiththewolf,willlearntohowl.——近狼者會嗷

Toweepcrocodile''''stear——流鱷魚眼淚

3.2宗教用語

宗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途徑。它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問題,絕不可濫用和誤用。因此要遵從他們的信仰,異化這種方式在宗教用語的翻譯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講英語的國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難發現很多對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書——《圣經》:

Amessiah————-救世主彌塞爾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也是長期流傳的文化的來源:

臨時抱佛腳——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hourofneed————-seekhelpattheleastmoment.

對歸化處理不當會造成沖突和目標語言的讀者對文化的錯誤理解,例如:

“TherewassomerealfalsitywhentheycametotreattheGoddessofMercyasafashionplateofthecourttoday.”

譯法一:中國人漸漸把慈悲女神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這可嚴重走樣了。

譯法二:中國人漸漸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這可嚴重走樣了。

佛教是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宗教,但是譯法一很難讓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們所熟知的“觀音菩薩”,因為佛教中的人物已經被換成了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中的人物。

3.3文化用詞

在各種文化中都有一些獨特的詞語或短語。也就是說,這個詞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這種文化特征帶到某個社會文化的群體當中去。當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時,就稱之為獨特文化詞或文化用詞。

因為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無法完全等同,我們最好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來履行翻譯的使命。

舉例如下:關于物質文化,西方國家有我們以前從未聽說的sandwich和hotdog,譯者將它們介紹給我們中國人就稱之為“三明治”和“熱狗”。而中國的餃子和豆腐被引進國外就稱之為jiaozi和tofu.還如,中國有“旗袍”cheong-sam;英國有swallowtail“燕尾服”;美國有jacket“夾克”。

關于社會文化,外國人都知道“中國功夫”Chinesekongfu.在英語中,有他們的church“教堂”andmissionary“傳教士”;而在漢語中有“道教”Taoism和“陰陽”yinyang。

3.4習語

習語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在英漢翻譯當中有兩類習語。一類是在一個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漸漸形成的,通常情況下將它們歸化雙方都不會引起文化誤解,如:

Selfdo,self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筍——springuplikemushroomsafteravernal

而有些習語用異化的方式更為恰當,如:

Armedtotheteeth——武裝到牙齒

3.5新詞匯

新詞是指隨著一個社會中最近或當時發生的事件,出現的人物,發明的產品等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說法。

在英語當中有的新詞匯在中文中沒有對等物,我們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詞這個首要條件下根據中文的規則想辦法創造出與他們相對應的詞語。這種情況就要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

back-to-back——雙往返機票

thumbtribe——手機一族

還有一些新生詞匯由于解釋起來過于復雜,不容易采用歸化的翻譯方式就最好異化這些詞:

bungiejumping——蹦極跳

Namitechnique——納米技術

參考文獻

[1]Eugene,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J].外國語,1993,(3).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

篇(3)

典故是旅游資料中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出自歷史事件、寓言、神話、傳說、諺語、某些作品等。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富含較濃厚的民族色彩,因結構固定,義在言外,已失去指稱意義,只有語用意義,在直譯以后讀者無法理解典故含義時,要對典故作適當轉換。采取直譯加注其背景知識和解釋原文含義,避免損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聯想意義。意譯向譯文讀者忠實地轉達原文信息,有時要作適當的文化轉換。如:“玉兔”為什么英譯成“MoonRabbit”而不譯成“JadeRabbit”?讓人誤認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點的翻譯

旅游景點的翻譯在旅游文化的介紹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譯者對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充分的學習,有條件的最好作實事求是的實地考察。想辦法拉近外國游客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生親近感,激發他們的游興。中國悠久歷史中有許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傳奇等,旅游資料中經常提到的許多風景名勝往往與他們有關。不增加說明,一般外國游客就無法理解。有時候在翻譯旅游資料中刪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大多數外國游客閱讀這些資料都是為了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興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在翻譯選詞時更應該慎重。比如說“樓”在英語中有許多個對應語,并不是可以隨便調用的。浩然樓譯為HaoranMansion,是因為這是一座公館大樓式的建筑,岳陽樓譯為YueyangTower,因為其形狀類似塔,而天安門城樓是眾所周知的類似檢閱臺、主席臺的建筑,故譯為theTianAnMenRostrum。

飲食文化的翻譯

我國由于歷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眾多菜系,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它的中、西文化差異、其原料成份及烹調方法等。如將韭菜合子譯成ChiveBox就會讓人費解,何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對應了“box”?可見譯者在翻譯菜單時對這種傳統小吃本身還不夠了解。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詞,其所指不僅限于“餃子”,還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餃、鍋貼等,蝦餃可譯為ShrimpDumpling,素菜鍋貼可譯為VegetableDump1ing。此類英譯名現已廣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狀與餃子相似,體積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詞也可適用。綜合考慮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筆者建議譯為FriedLeekDumplings。

在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翻譯時,可采用直譯:烹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魚SteamedMandarinFish、回鍋肉Twice-cookedPork、燉牛肉StewedBeef。音譯+意譯:麻婆豆腐BeanCurdSichuanStyle、西苑飯店XiyuanHotel。意譯:紅燒獅子頭BraisedMetBallswithBrawnSauce、棕子Pyramid-shapedDumpling。

公示語的翻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化語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舉辦奧運會、世博會都需要良好的國際化語言環境。然而,當海外旅游者來華發現“EntranceVisa”(憑票入內)、“FeePark”(收費停車場)、“TicketOfficeFor”(補票處),Off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規范英譯的公示語時又會作何感想呢?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設置了路街名牌,如“長安街”。路牌上漢語“長安街”置于漢語拼音“CHANG''''ANJIE”之上組合共用。像這種路標中國人只看漢字就一目了然,而無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漢字,看了標注的漢語拼音也不會明白這“JIE”意味著什么。如能將拼音CHANG''''ANJIE的“JIE”改用“AVE”或“AVENUE”豈不更恰當。公示語的應用功能特色公示語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語應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導致英譯公示語的語言風格、語氣的差異。

突出服務、指示功能的公示語廣泛應用于旅游設施、旅游景點、旅游服務、商業設施、文化設施、衛生設施、街區名稱、旅游信息咨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Departure國際出發、InternetCafe網吧、DrinkingWater飲用水、ShoppingMall購物商城、Information問詢服務、CarRental租車服務。突出提示、限制、強制功能的公示語廣泛應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設施、緊急救援等方面,如:TurnRight向右轉彎、Slow減速行駛、NoParking嚴禁停車。嚴格禁用生僻詞匯,英語公示語的詞匯選擇非常重視公眾化,嚴格避免使用生僻詞語、古語、俚語、術語。

公示語的漢英翻譯必須在漢英兩種文化中對相同使用場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語進行一對一的漢英對譯。一些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公示信息經確認實有必要保留,在暫時無法找到對應譯法的情況下應當參照實際功能需要選擇適宜形式風格進行試譯,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進行檢驗。在確認不會產生任何誤解的情況下才可廣泛應用。

總之,中國要實現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家的目標,必須重視旅游英語翻譯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語言文化差異,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恰當翻譯旅游資料,注重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旅游英語翻譯得好,會喚起外國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們領略華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譯得不好,則會破壞游客的興致,影響我國旅游事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維友.英語詞匯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英語:全國導游人員等級考試系列教材[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二、等值翻譯原則

在西方眾多翻譯理論學中,最受推崇的當屬美國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奈達在其發表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動態對等”,認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一方是原文與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譯文與譯文的接受者。同樣一個信息要用兩種語言進行表達,對象不同,卻要產生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等值翻譯的主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詞的等值要服從詞組的等值,詞組的等值要服從句子的等值,盡可能在原作與譯作各層次間找到最大的等值轉換關系,在某一級缺乏等值成分時,就要轉移到較高一級確立等值成分。

2.等值翻譯應在最大限度保存原文表層結構邏輯式和語音式中帶共性的因素的條件下,運用翻譯轉換規則進行有關語言的參數對比和轉換,翻譯成規范地道的譯文。3.在等值翻譯過程中要兼顧有關語言語符表層、語用修辭層、語義深層的等值轉換。如果層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層服從于修辭層,修辭層服從于深層。

4.原文本身無論語義層次、語用層次或語符層次,還可能存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為了在翻譯中取得輸出信息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功效,要盡可能降低冗余度。

5.思想藝術內容的等值轉換是言語形式等值轉換的動力和基礎,只有當譯者具有與原作者相同的思想,才可能反饋出具有相同的韻味的言語信息。

奈達的動態對等追求的是語義與風格的對等,盡量貼近原文。因此,要求在語法結構上和用詞方面要做相對的調整和轉換,從而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語法和用詞習慣,要自然、暢達,使譯文讀者輕松自如的讀懂和領會譯文。奈達的理論對中國的翻譯界影響最大,是對中國傳統翻譯標準的革命,是對傳統翻譯片面性的挑戰,打破了中國翻譯理論的僵局,激活了翻譯思潮,促進了翻譯界的繁榮。總之,翻譯要從宏觀篇章著眼,以句子為軸心,從微觀詞、詞組、句著手,最終完成宏觀篇章的等值轉換。

三、文化差異與等值翻譯

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產物,論文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差異。這些文化方面的差異對等值翻譯理論又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使等值翻譯只能相對等值。其中包括:

1.概念意義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任何一種語言如果以別的語言為參照,它的詞匯場中都可能出現信息損失,這是因為要用有限的詞匯指稱或描述無限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就必須對現實世界進行切分。然而,受到地理、環境、人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對現實世界的切分也會存在差異。比如稱謂,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體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稱謂語也各有特色。漢語中,稱謂體系的名目繁雜給英漢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從事翻譯的人員在翻譯稱謂時都尊重文化傳統,遵循表達習慣。中國人稱謂體系嚴格,等級分明。比如,漢語中如果兄弟姐妹較多,一般用數字表示:大哥、二哥、三弟;大姐、二姐、三妹等來排行,但在英語中沒有這種排行的習慣,他們一般僅用“brother”和“sister”就可說明此關系。如果把漢語中對兄弟姐妹的稱呼都譯成“brother”和“sister”或“elderbrother”、“youngersister”等,根本反映不了中國的這種排行稱謂文化,同時也反映了乾桂元所分析的“等值翻譯”理論是不可能的。同樣,英語中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但在漢語中,此間關系要分得很清楚,一般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之分。2.認知角度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在任何一種語言里,同一所指都可能有幾個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同樣,不同的語言在指稱相同時,也可能因對該事物的認知角度或感知方式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這種例子在表顏色的詞匯中較多。例如:Johnclaimshisbluepeppersteaktakesonly45secondstoprepare.這句話中的blue意思指的是“(牛排)煮得極嫩”。漢語中肉類未煮熟,有用“紅”指“帶血絲”,卻沒有用“藍”表示的。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顯然不可能是視覺上的差異。由于半生不熟的牛排的顏色是多層次的、模糊的,比如說呈“紫色”,而“紫色”是由“紅色”與“藍色”合成的顏色。因此是用“紅色”還是用“藍色”,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再譬如美國人談到皮肉受傷時說“bebeatenblackandblue”,而中國人則說“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碰撞受傷的皮肉的顏色也是多層次的,英語中取的是黑與藍兩種基本色,而漢語取的是暗冷色“青”以及紅藍的合成色“紫”。還有英語中的browncoa,l漢語譯為“褐煤”;但brownbread漢語卻稱“黑面包”,而brownsugar漢語又叫“紅糖”或“黃糖”。漢語的“紅茶”是就茶水的顏色而言的,而英語中的blacktea卻就茶葉的顏色而言。此外,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蘊涵著不同的意義,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聯想。

在英語里,人們反倒用“greenwithenvy”來表示“眼紅”或“害了紅眼病”,而“pinkeyes”只表示醫學上的“紅眼病”。漢語中的“黃色”有時指那些污穢的毒害心靈的思想文化,然而在英語里“yellowpages”則是一本有不同商店、公司、組織電話號碼的家庭必備書。所有這些例子都體現了人們認知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對語言的影響。

篇(5)

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對等的語匯。科技文本中經常會提到有關我國的傳統醫學,其中很多用語都是獨有的,無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對等的詞匯進行解釋。中醫中“刮痧”一詞就很典型,西方文化中沒有這個詞,并且西方人也不相信中藥與刮痧就可以治病,這就是“文化不對等”現象的典型體現。因此,只能以最大程度描述其治療過程與使用工具為基礎對其進行翻譯。而面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譯,也只能言不盡義地直譯為five elements (metal、wood、water、fire、earth)。此外,我國所特有的陰陽八卦以及屬相等方面,西方文化中也沒有對應的詞匯可以與之對等。“據說,曾經美聯社的一位編輯打電話給一位美籍華裔學者,請教中國‘羊年’的‘羊’該用sheep(綿羊)、goa(t山羊)、還是lamb(羔羊)?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后,只能如實相告‘I’msorry。’。

(2)源語詞語與目的語詞語的不同意義

每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詞匯作為民族之間傳達信息與表達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性。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習慣,不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文化的廣告宣傳的時候,在廣告的內容涉及和廣告商標的設計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性,進行文化內涵的翻譯。

然而,我國也有不少因忽略文化差異而嚴重影響產品外銷的譯例。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尊嚴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在英文文化中,由于《圣經》中將與上帝作對的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在現代英語中,dragon常用來表達“兇暴之徒”的含義。所以,在進行翻譯相關的宣傳內容時,如果根據dragon的名詞直譯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外國人理解中國文化。在翻譯“以外貿企業為龍頭”時需要注意“龍頭”的翻譯,譯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此處為了避免歧義巧妙地用火車頭代替了龍頭。再如“白翎”牌鋼筆,在出口時直譯為White Feather,沒有很好的銷量。滯銷的原因是英文中經常用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來表達“臨陣脫逃”的意思。同樣有例子舉出,有一男女內衣商標為“紫羅蘭”,竟然將其譯為“Pansy”。“Pansy”不僅有“三色紫羅蘭”的含義,也指“女性化的男子”。這樣商標的產品怎有好的銷路。不僅廣告宣傳過程會出現這樣的失誤,旅游景點的翻譯中也容易引起誤會。如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清明上河園”,曾有人將其譯為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仔細分析就發現這一翻譯會讓別人產生錯誤的理解,因為“up the river”是一個俚語,指“坐監獄”,而不是“上河”的意思。在美國硅谷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現在依據日常表達——“What’s your space?”,其中“space”是指“謀生的手段”,而不能將其譯為“空間”、“宇宙”。再如,在祝酒詞中表達對蘇格蘭人民祝福時,如果將“為了中國和英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而干杯”譯為“I wish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會讓蘇格蘭人在情感上感覺不適應,而將“English”改為“British”就會避免誤會。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看來,我們可知出口商品的銷量與品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品牌名稱的制約,由此可見商標名稱翻譯的重要性。因此,在為出口商品設計廣告與翻譯商標時,要充分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與文化背景,避免由于跨文化意識不強引起的語用失誤,特別是在源語中代表祝福的詞在目的語中卻恰恰相反。

篇(6)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篇(7)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won’tleakinyourpocketandembarrass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可是由于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可是,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shapeoftheproductbeautiful;thecolorgreen;thesmellfragrantandthetaste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green”“fragrant”“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shapeoftheproductisbeautiful;thecolorisgreen;thesmellisfragrantandthetasteis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一流(high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可是,這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從古至今,廣告活動不僅是一種商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支廣告可能蘊涵著該國廣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譯廣告的時候,譯者必須注意這些文化元素的轉換。而文化是在某個地域范圍,某些人類群體中產生、形成并存在下來的,當它被傳送到另一個地域范圍,另一個人類群體中,往往并不為他人所理解、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差異。那么,該如何消除這些文化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使廣告收到預期效果,成了廣告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請看以下例子,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于是可口可樂公司新推出一種“zerosugar”可樂,在此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人把它翻譯成:“零糖可樂”,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譯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漢語中與“靈堂”的發音是一樣的,此商品的名字雖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期待,而是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不好的東西,迷信的人稱之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稱可譯為:“無糖可樂”,既能準確表達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譯文中“零糖(靈堂)”給人帶來的誤導。

與可口可樂相似的是,新西蘭航空公司(NZAirline)最初給它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出于發音的考慮,把“NZAirline”譯為“安息航空”,這樣的名字肯定沒有中國人敢去乘他們的班機,因為在漢語中,“安息”意為“死”,是人們最忌諱的事。本來坐飛機給人的感覺已經是不安全的,危險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還跟“死”扯上關系,哪里還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該公司后來還是根據其意思(“NZ”是NewZealand的縮寫形式)譯為“新西蘭航空公司”。

而與上述兩個例子相反,“Carrefour”譯為“家樂福”,“Goldlion”譯為“金利來”,都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快樂”、“幸福”、“名利”等吉祥語的追求。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國際廣告是國際營銷中產品推廣、宣傳的重要形式。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好的廣告翻譯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輕松占有國外市場;而失敗的廣告翻譯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市場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廣告的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涉及到各種各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廣告人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使譯文既能準確地傳達產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對方的文化,使廣告能被顧客所理解、接受,才能達到產品促銷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文化語言學十年感言.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9.(4):15.

篇(8)

人們所處地域不同,文化也會有差異,每個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多方面的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翻譯過程中對某些詞匯的理解大相徑庭。中西方對“狗”(dog)這一詞語的理解則最為突出。西方把狗看做是最忠誠的朋友、最忠實的伴侶,有關狗的習語也大都是褒義的。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得意時。)而在漢語中,狗是一種相對來說較為低級的動物。“狗”這一詞條往往作為貶義詞來用,那些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大多表達了貶義。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狼心狗肺、雞飛狗跳等。另外,中西方在生活習慣方面也大不相同。就餐點而言,西方人喜歡面包加牛奶,而東方人喜歡米飯。在翻譯成漢語時,帶有“bread”的詞組完全失去了“面包”之意。例如:“breadandwater”譯為“粗茶淡飯”。再如:“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意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在日常翻譯工作中,譯者要尤為注意此類風俗習慣的差異,否則會產生很多翻譯曲解,甚至是錯誤的譯文。

(二)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也會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內在的文化差異。西方人的語言表達比較抽象是因為西方的思維方式重視抽象思維。而漢語則比較具體,這是因為中國人在語言上重意合。例如,在Thereisawhitebirdbetweenthegreenoftheforest中,“green”是典型的抽象詞,它是用抽象的表示顏色詞語來形容具體的森林的植被樣態。所以譯為“翠綠的森林中”比較合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研究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然后用符合各自思維方式的語言將原文作者的意思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

(三)生存環境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航海業在英國十分發達,一度領先于世界。他們通過航海認識了世界,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生活中有許多習語源自航海業。如allatsea(不知所措),drunkasasailor(爛醉如泥)。漢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亞歐大陸,人們的生活和土地密切相關。用“揮金如土”來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則是“spendmoneylikewater”。可見,英漢兩個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不同,他們觀察事物,反映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譯切忌照詞典上的詞義逐詞逐句對譯,不合習慣的詞使會使信息出差錯或覺得美中不足。(四)宗教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也都有不同的,翻譯時把宗教差異因素考慮進去是很有必要的。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因而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的說法。在中國,人們多信仰佛教,這使得在漢語中涉及到宗教的詞匯多與佛教有關。比如借花獻佛、菩薩、佛祖、玉帝等。所以在翻譯含有宗教的句段時就要特別注意,以免引發錯譯、漏譯,而使翻譯失去了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中西譯論的相異性

中國強調人對事物的往往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領悟;而起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西方思想哲學傳統,則強調人的理性思維,強調人對于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應當、同時也能夠作出理性的認識,并能予以形式上的解釋。

三、中英句法的差異

英語句子常常由好幾個從句和復句構成,將不同的主體粘連到一個長句中,即化零為整。但是漢語句子通常不長,鄰近的句子之間通過不同的主體分開,也就是化整為零。例如:“Thehuntforthepumabeganinasmallvillagewhereawomanpickingblackberriessaw“alargecat”onlyfiveyardsawayfromher.”(L.G.Alexander,1997)在這句話中有好幾個主體,第一層面:“huntforthepuma”beganina“village”,“awoman”saw“alargecat”第二層面:The“woman”livesinthe“village”.通過“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兩個層面的句子連在了一起,第二個層面成為修飾語。如果不調整結構直接按照這個復雜結構翻譯的話,中文譯文是這樣的:“對美洲獅的搜尋在一個某采摘黑莓的婦女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的小鄉村開始。”不用說,這個版本對中文讀者來說很費解,他們更希望看到化整為零的句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目標語言對源語言句子的結構進行解構,更合適的譯文應該是:“對美洲獅的搜尋從一個小村莊開始。那里的一位婦女在采摘黑莓時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

篇(9)

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類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資財富的總和。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包括法律道德、、知識、習俗等,還包括社會成員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Hall認為,文化現象是人類在長期歷史條件下不斷應付身邊各種情況而形成的社會心理、思想認識、行為習慣等。語言是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交往中形成的交際工具,是人類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民族心理、民族意識、歷史傳統、社會習俗、地域風貌等內容;語言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并隨著文化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同時,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們無法從文化交流活動中將思想意識分離出來,使語言成為傳遞文化的基本工具。

(二)文化語境與文學翻譯

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中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價值理念、社會心理等以及決定語言系統特征的所有文化形式。英國學者馬林諾夫認為,文化語境是某一語言團體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特點、價值觀念等,涉及哲學、政治、歷史、科學、傳統等方面的內容,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語境,同樣的表達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人們總是依靠特定的語言情景理解作品中的詞語或句子,而這種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有著密切聯系,學者韓禮德就認為,文化語境是情景語境的抽象化社會系統,情景語境體現著文化語境。在文學創作中,創作者深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并使作品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因而,文學翻譯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比非文學翻譯更為復雜,需要譯者有廣博的文化背景。文學家茅盾說過,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將原文的文化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閱讀原文時能和讀原著那樣受到啟發與感動。在跨語境翻譯中,翻譯者要準確把握文化語境,深刻理解原文體現的文化現象。語言學家馬克認為,跨文化翻譯中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文化交流障礙,如果譯者不能把握源文化傳遞的全部信息,就會使翻譯失去文化交流功能。

二、影響文學翻譯的文化因素

(一)思維方式

東西方文化差異首先體現在思維方式上,東方人重感性、經驗;西方人重理性、推理;東方人重整體、直觀,西方人重個體、抽象。在語言表達上,西方人會將主客體嚴格區分開來,用抽象的事物名詞作為句子主語,漢語則常將人稱代詞作為句子主語;英語會將句子重心放在前邊,將定語從句、狀語從句等與主句分開,而漢語習慣于講清事實再得到結論,常將句子中心放于后邊,將修飾語放到中心詞前邊,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差異直接影響著跨語境文學翻譯。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就可以翻譯為“KongYijiwasamanasthelong-gownedcustomerwnousedtodrinkinstanding”。

(二)歷史文化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相同事物可能有不同文化意蘊,如英文中的sea,sport,race,fire,castle等詞語的含義就非常豐富,而漢語中“梅、蘭、竹、菊、江”引發的聯想、產生的文化意境遠非西方人能理解。在長期發展中,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歷史文化,并涌現出許多有民族特色的人物與事件,使文化呈現出濃郁的民族色彩。如西方歷史中偉大的軍事家拿破侖被英國、普魯士等國聯軍在滑鐵盧擊潰,幾乎全軍覆沒,從而形成典故“遭遇滑鐵盧”;在中國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在荊州被東吳軍隊擊潰,并形成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典故。這里的“遭遇滑鐵盧”與“敗走麥城”雖然是不同民族和歷史的事件,卻有著相近的含義,均表達了人陷入絕境的含義。如美國大片Gonewiththewind包含著許多中國文化沒有的內涵,可以意譯為《亂世佳人》,“亂世”交代了美國南北戰爭這個特殊的戰亂時期,佳人是指影片女主角,通過這種翻譯形象展示了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經歷。

(三)自然環境

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人們會形成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如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東方有著溫暖的含義,但處于歐洲西北海岸的英國的東方非常寒冷,令人厭惡;漢語中的成語“四面楚歌”“南柯一夢”等都和特定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如果僅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很容易被別人誤解,因此,應被翻譯為“四周都被包圍”“美夢或虛幻的快樂”。再如“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中的“西北流”就與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有著密切聯系,但這使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讀者很難理解詩句的含義。

三、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與制約

文化語境是社會結構的產物,是語言系統的生存環境,具體情景語境源于文化語境,原文語篇是源語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而譯文語篇是在目的語文化背景下傳播。奈達說過,對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語言技巧更重要。在特定文化語境中,詞匯表達了人們的情感體驗、感性認識,將善惡、美丑、吉兇等思想情感體驗附加于詞匯上,使詞語有著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特色。

(一)源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文學作品是在源文化背景下產生并傳播的,作品翻譯深受源語文化語境及作者文化背景的影響。在文學翻譯中,文化語境占據重要位置,如果不了解源語言文化語境,就很難恰到好處地將文學作品翻譯出來。如魯迅的《阿Q正傳》中,“他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中國傳統社會中男女之間有著嚴格界限,儒家提倡“男女授受不親”,但西方人并不具備這樣的文化背景,因此,要用意譯法將句子譯為“herigorouslyobservedthegreatbarrierthatshouldbetwixttheheandtheshe”,準確再現了原文表達意圖與思想內涵。中國名著《儒林外史》中的“三年前被蛇咬,如今夢到繩子也害怕”翻譯為“Theburntchilddreadthefire”,但這種翻譯會失去原文的意味,因為西方文化中蛇是令人恐懼的動物,如果將“蛇”“繩子”都直接翻譯出來,就能很好地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再如《紅樓夢》中的“你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翻譯時會涉及到詞語“呂洞賓”,呂洞賓是中國道教文化里的神仙,這些西方人并不了解,因此可以用意譯加注釋的方式翻譯,“Youare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ungratefulthing!———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這樣能保持原文風格,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又如經典名著《紅樓夢》中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天”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神秘莫測的、人類無法反抗的未知力量,也指無可奈何的宿命論觀點,翻譯家Hawkes就譯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將原文的佛教文化背景轉變成基督教文化背景,迎合了歐美讀者的文化習慣。

(二)譯入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由于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同樣的意義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譯者與讀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他們會受特定文化語境的影響,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深受所處歷史文化環境的制約。目的語讀者是文學翻譯的接受者,他們接受外國文學作品是通過文化過濾而產生的,所謂文化過濾是指根據自身文化積淀與文化傳統對外來文化進行選擇、分析、借鑒、重組。如《紅樓夢》中,“世人都曉神仙好”中的“神仙”是中國道教文化的“術語”,西方人很難理解“神仙”的真正含義,為此,可以將“神仙”翻譯為“salvation”(基督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再如“Well,it’stheoldstoryofthestitchinme”,如果將“thestitchintime”翻譯為“趁早縫一針,省得來日補九針”,這樣雖然能夠表述清楚原文的意思,但并符合中國人的用語習慣,因此應譯為“小洞小補,大洞吃苦”。

(三)譯者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翻譯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之中,這使他們形成了特定的翻譯風格。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決定了語言的差異性,在文學翻譯中總會遇到各種文化障礙,好的文學翻譯不僅取決于譯者對原作的理解,還取決于他對原作承載的文化意蘊的把握。作為文學翻譯活動的主體,翻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各種翻譯技巧,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這樣才能翻譯出既忠于原著及源文化,又能為讀者接受和認可的文學作品。在文學翻譯中,試圖將源語文化價值體系強加給譯語文化價值體系是不可取的,將源語文化排除于譯語文化之外也是危險的。為此,譯者能夠采用文化歸化、文化異化、文化詮釋、文化融合、文化阻斷等方式進行文化翻譯。

篇(10)

1文化缺省的連貫重購

最早的關于連貫的研究是從Halliday開始的,一般認為Halliday和Harson合著的《CohesioninEnglish》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建立。Halliday(1994)認為連貫有五種銜接方式,分別是:照應、省略、連詞以及詞匯銜接,他還列出了替代。但此后眾多學者對此理論的缺陷進行了批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壯麟在其《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中認為除了語篇內部環境“上下文”(co-context)外,語篇產生時的周圍情況和因素即“情景語境”(situationalcontext),以及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人情的“文化語境”(culturalcontext)都有助于理解語篇的意義和交際意圖,從而使語篇保持連貫性。

由于人們在交際中又遵循省力原則,即在不降低話語準確度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話語的量(胡壯麟《普通語言學教程》)。說話者在交際過程中會省略一些此類默認共通信息,以提高交際的效率。王東風(1997)認為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做“語境缺省”(contextualdefault),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default),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是情境缺省的副類。

如果在文化缺省的情況下,聽話者沒有對所需要的社會文化信息進行及時的填補,即相應的記憶圖式沒有被順利激活,那么,就不能順利對話語所負載的信息進行解碼,不能把語篇內信息與語篇外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也就不能建立連貫。在對外國電影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理解障礙,所以字幕翻譯在文化缺省下進行連貫重構會幫助觀眾的理解,有效的接收影片的“情”和“意”。

2文化缺省下電影字幕的翻譯案例

字幕是為了便利觀眾而對電影臺詞的輔助形式,這樣無形中就對電影字幕的翻譯有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因此,當出現文化缺省,本國觀眾會的社會風俗圖示很自然的被激發出來,從而跟前后文連貫起來。但是,如此自然的情況在外國觀眾那里卻很可能不能發生,因為,兩國觀眾的社會文化知識結構并不相同,所以,同樣的文化缺省卻不能激活相同的理解圖示,從而前后的連貫出現了斷層,觀眾對影片的畫面和對話往往覺得摸不著頭腦。在美國看電視臺的肥皂劇,每每演員說上一句俏皮話,觀眾們當即捧腹大笑。我們這些英語不是母語者往往不得其意,一無表情。這是由于不諳美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難以從語篇中獲得連貫的語義,表現得便有些木然了(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例如:在美國非常賣座的一部電影MeetingtheParents(《拜見岳父母大人》)講述了忠厚的男主人公為博取岳父的歡心所遭遇的一系列糗事,以其極為生活化的語言和幽默吸引了無數的觀眾,這部充滿美國社會風情和文化色彩的喜劇片在中國也受到了相當一部分觀眾的喜愛,但是其中某些地方的字幕翻譯卻有待商榷。以下是筆者收集的臺灣和大陸三個版本的翻譯,對白發生時的情景是男主人公因為早上起床起晚了,頭發凌亂,并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見到了眾人,他十分想在眾人面前說點俏皮話但又遭遇了冷場。

原文:

演員A:Oh,look,somebodyhadavisitfromthehairfairy.

(眾人一陣善意的哄笑……)

岳父:Good.Let''''sallfinishupandgetreadytogobecausewehaveapre-activitybriefinginaboutthirty-twominutes.

男主人公:Youknowwhat?Inthatcase,I''''dbettergetupstairsandpayalittlevisittotheshowerfairy.

(男主人公極力想說些俏皮話挽回面子,但是卻言語笨拙,遭遇一片冷場。)

例1(臺灣版翻譯1)

演員A:喔,頭發像烏鴉窩一樣。

演員B:好。那我們現在就準備走,因為預演要持續三十二分鐘。

男主人公:那么,我要先上樓洗個澡再下來。

例2:(臺灣版翻譯2)

演員A:哦,有人見過發型神啦!

演員B:好。那我們趕快準備行動吧,因為預演要持續三十二分鐘。

男主人公:真的!那么我還是上樓,探探沐浴神好了。

例3:大陸翻譯版:

演員A:哦,快看,有人見過發型仙子啦!

演員B:好。那我們快點行動,因為預演要持續三十二分鐘。

男主人公:那么我還是上樓去見見沐浴仙子。

演員A所說的“visitthehairfairy”是調侃男主人發凌亂的俏皮話,來自植根于美國人中關于“小孩換牙”的一個信仰,即若換牙的小孩把牙齒用信封裝好放在枕頭底,善良又慷慨的“toothfairy”便會用錢跟他換牙齒,這是父母用來鼓勵小孩子拔牙善意又美麗的“謊言”。對與“toothfairy”有相同詞源的“hairfairy”和“showerfairy”,美國觀眾會自然而然的利用“toothfairy”的文化圖示進行解碼而抱以會心一笑。但對于外國觀眾即使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觀眾來說,這一文化習俗可能較為陌生了。故因此出現了由于文化缺省所造成的電影字幕翻譯的障礙和問題。以上三個版本的翻譯都可圈可點,不能完全把影片的文化內涵、幽默及影片意圖很好的傳遞出來,筆者以此為例在下文進行了具體分析。

3文化缺省下字幕翻譯的連貫重構

3.1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四種方法

3.1.1直譯源語言中的形象

如果源語言所激活的形象為目標語言的讀者所接受,或者一些在任何語言內比較通用的意義,可嘗試直譯,如“goldenhair”可譯為“金黃色的頭發”。但要確保兩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具有相同的內涵,如對動物翻譯,雖然動物外延是相同的但要留意它們所關聯的不同內涵。

在例2和例3中,譯者都使用了直譯的策略,保留了濃厚的美國風土人情,如將“hairfairy”和“showerfairy”直譯為“發型神”、“發型仙子”、“沐浴神”、“沐浴仙子”。但這種俏皮話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并不存在,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觀眾也很可能并未聽說過美國文化中“toothfairy”的由來,故此處的直譯就不能在中國觀眾的腦海中激活可以建立有效連貫的圖示,而是出現了真空或斷層,使大多數中國觀眾短時間內都摸不著頭腦,不能把字幕與影片的場景相聯系,更別提體會其中隱含的幽默效果了。所以直譯雖不影響觀眾對影片全局的把握,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勉強把字幕與影片的場景相對應,“連猜帶蒙”地欣賞外國風情和文化風俗。

3.1.2用目標語文化中的典型形象代替譯入語文化的形象

這種歸化式的翻譯比較常用,可以使語言洗練、通暢順達,便于觀眾理解。如譯者在例1中把“visitfromthehairfairy”譯成了本國觀眾所熟悉的“烏鴉窩”,伴隨著畫面,觀眾馬上領會到了臺詞輕松幽默的意味。

3.1.3刪除

由于文化缺省而對翻譯重構造成巨大障礙,許多譯者無奈的選擇了刪除原文的富文化色彩的語句,來獲取表面上的“通順”和“連貫”。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讀者無法了解本應了解的文化信息,但由于這種譯法刪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義真空的內容,從而使譯文語篇處于較好的連貫狀態之中,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騙性(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

如在以上例1的翻譯中,“fairy”被刪除不譯,其所隱含的有趣、善意的“toothfairy”的文化就喪失了,觀眾也根本體會不到這句玩笑話所蘊含的獨特的外國文化和幽默,影響了外國電影的欣賞。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刪除”策略是一種不可取的翻譯策略,應當極力避免。

3.1.4.意譯文化缺省下的濃厚文化色彩的語句

意譯是歸化式的翻譯策略,此做法在文學作品翻譯和非文學性作品翻譯中都比較常見,可以使字幕易于理解,達到通順與連貫,但是同時也會損失原文中的外國文化色彩。

但此翻譯策略在電影翻譯中文化缺省的連貫重構中卻不是屢屢奏效的。意譯源語言的過程很可能使其喪失豐富的文俗、幽默色彩,變為平淡的目標語語句。

3.2兩種補充方法

除了Nermark以上這四點外,王東風在《文化缺省與翻譯的連貫重構》中所分析的兩點翻譯方法,也可以對我們電影字幕的翻譯起到借鑒作用,同時作為Newmark翻譯方法的補充。

3.2.1文外作注:即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之中

此種異化的翻譯策略在文學翻譯中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可以保留外國文學作品的文化色彩和異國風情,通過文外作注的方法又可以讓讀者明曉文化背景,建立上下文的連貫。電影字幕具有瞬間性的特點,電影字幕屏內作注的情況相對較少,但也不失為一種可借鑒的方法。

例4演員:It''''scalledblack-gulffarm:Catastrophe

字幕:是叫做黑灣農場:Catastrophe(災難)

譯者的原意是想突出“Catastrophe”與黑灣農場的聯系,在強調“catastrophe”的同時又保留臺詞的暗示意義,故在此用一個括號對“catastrophe”進行了加注。如果沒有此注解,那觀眾的理解就會出現一個斷層并影響臺詞表達的效果。

3.2.2文內明示:即文內意譯,或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不借助注釋

此翻譯方法也能比較好的解決在文化缺省的情況下連貫斷裂問題,不僅保存了原文的異國風情也可避免由于跨文化而產生的文化誤讀現象。但是,原文含蓄的審美效果也會因譯文透明式(Transparent)的處理方式而受到削弱(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的連貫重構》)。如在例1中的翻譯,可以把“我要先上樓洗個澡再下來”的這種完全意譯改為“我要先上樓洗個神仙澡再下來”的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既避免了前者外國文化、幽默的缺損,又避免了完全直譯所帶來的觀眾理解障礙或文化誤讀。

參考文獻

[1]Brown,G.,&Yule,G.DiscourseAnalysi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上一篇: 小學教師論文 下一篇: 在線監測技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语中文字幕理论片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