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1 22:55: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計算機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計算機教案

篇(1)

1 要充分關注學生。在設計教案中,要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探索,學會創造,要給學生富足自主自由的思維空間,要以“問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思考,要讓學生會“問”,開辟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實行教師角色的轉換。

2 要體現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有助于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每個教師都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有意識地積累資料,進行經驗總結。

3 設計的教案要有針對性。設計教案過程中一定要熟知不同學習個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的差異,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教案。在設計教案時,學習目標制定上要體現層次性,在問題設計上要有梯度性,在練習設計上要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案,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4 設計教案要有創新性。技術層面和藝術層面的教案是教師對教學的具體把握,是教師個人教學思路,教學經驗,教學風格的綜合;教改層面的教案則是教師對教學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納,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在設計教案時要注意二者的關系。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不能設計出一份扎實、細致、實用性強的教案:相反,只有教學經驗、教學思路,而不能積極地吸收、借鑒新理念也不能設計出一份新穎、有創意。體現教學新發展的教案。因此,只有兩者結合起來,關注新理念,同時將新理念融會貫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學風格中,有發現、有突破、有創新,隨著多媒體及網絡的介入,各種教參豐富多樣,內容上加強豐富性,形式上加強多樣化。注重知識內容的新、準,才能設計出好的教案。

無論新、老教師,我們要滿足時代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必須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在設計教案時,要繼承傳統教案的優秀部分,摒棄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部分。認真鉆研教科書,吃透教材,查閱資料,了解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從而使自己設計的教案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更要吸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期更適合不同層次和專業學生的要求。

二、教案設計的意義

1 教案設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過程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活動。教學的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并能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理清授課思路,提煉教材中心,指導教學實施,保證授課質量。

2 教案設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認真編寫教案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教師只有下功夫,積累素材,總結經驗,提高水平,改進工作,在教案編寫過程中。教學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3 教案設計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編寫教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認真編寫教案,對于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無疑是很有價值的。

4 教案設計有利于課程建設。精品課程的產生,不但要求教師精通學科的特征內涵、學生的基本情況,也要精通計算機軟件硬件的有效使用,這些恰恰是教師備課編寫教案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精品課程的建設有利于學管理;嚴格教學要求、把握考試標準,有利于教學質量的監控提高。

篇(2)

案例教學法是充分利用案例開展教學、培養并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中職計算機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專業課程,運用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理論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獨立思考以及集體合作,參與實踐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計算機專業水平。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推行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的主要特點

1.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通常是以教師以及教材為核心,并不注重調動學生學習潛能,實際操作水平比較差。而案例教學法則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充分發揮其主導性,引導他們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解決具體問題。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收集各種相關資料和信息,學會對所查到的資料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并且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2.案例教學法能夠培養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重視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及自覺性,通過個體思考或者群體配合的方式進行分析和判斷,努力需求各種答案,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不僅能拓展理論視野,提高分析案例的技巧,同時在探索理論怎樣更好地應用到實踐,將理論有效轉化為實踐應用,實現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水平。

3.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并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案例教學使得學生相互之間能夠充分交流心得以及分享經驗,促使他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特定的環境中,在學習中處于主導地位,需要獨立思考,從而使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實施案例教學時,需要小組合作,倡導思維碰撞,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溝通。更加關鍵的時通過案例教學,學生能夠做到“邊做邊學”,使知識得到了內化,是自己切實掌握了可以駕馭的知識,所以能夠用來解決類似學習情境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減少了他們適應社會的時間。

二、案例教學的設計及應用

1.選擇適宜的案例。選擇適宜的案例是實行案例教學法的基礎,所選擇的案例需要具備一定的深度與擴展性。教師必須結合教學要求以及進度設計案例,講解和案例有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對案例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選擇案例應注意如下四點:精、實、新、深。第一,案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教學案例必須涵蓋大部分的知識點;第二,案例具備很強的實踐性:所設計的教學案例必須與學生學習、生活緊密相連,可以被學生理解并接受;第三,案例必須新穎:所設計的案例應當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第四,案例具備一定的深度:所選取的案例選中的知識內容應由易到難,使得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在課堂上實施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關鍵是能夠在課堂上實施,在課堂上組織案例討論,目的是為了分析問題,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與途徑。在實施案例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鼓勵他們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不同的分析結果,通過教師適時地指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查閱相關資料。

3.對案例教學的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在學生討論完案例之后,教師應及時進行點評;并補充講解有關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技能。學生在上機操作時,根據課堂上討論的方案來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對學生來說,評價的重點應當根據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以及是不是具備良好的實踐操作技能等指標來實施評價;對教師來說,主要從所選擇的案例是否適當以及教學方法、藝術等這些方面實施評價,評價各種綜合因素才能順利實施案例教學,進一步提高案例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效果。

三、實施案例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不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必須有十分豐富的教學以及實踐經驗,并且能夠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此外,教師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改進并完善教案,并且敏銳地洞察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善于從實踐生活中提煉加工出科學可行的教學案例。

2.與學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循序漸進地實施案例教學。在課程教學的初期適當地和學生共同分析討論案例,主要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實施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能夠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水平以及探索、協作、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實施案例教學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結束語:

案例教學具有實踐性,啟發性,能較好的開拓學生學習視野和提高學習能力。案例教學在眾多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之,在計算機基礎授課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能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知識點,進行有目的的學習,但是案例教學不是萬能的教學方法,應根據課程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對案例教學法的介紹,相關概念的闡述和教學實施過程的設計,完成了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教學過程和教學任務要求。

篇(3)

0 引言

《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大學生計算機教育的第一層次,是高職人才培養中各專業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支撐基礎。高職高專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的任務是:讓學生更好地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問題和日常事務問題,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大屏幕投影教室和多媒體操作演示的普遍應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中強調“精講多練”,授課信息量大,效率高在教學改革中,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增長,計算機基礎教學應著力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社會迫切需要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計算機人才,這對計算機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對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大屏幕投影教室和多媒體操作演示的普遍應用,教室制作幻燈片,學生通過屏幕聽教師講解理論知識、觀看教師操作演示,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多媒體教學中,使用了視、聽效果,能明顯地提高學習效率。但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授課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多媒體變成了簡單的電子教案,教師的活動局限在電腦前,授課成了電子教案的演示――“照片宣科”,授課時間一長,學生思想不集中,聽完課之后,學生對所講內容只有一個粗淺印象,回到機房完成上機練習,還得花大量的時間。這主要是先進的教學手段沒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應用;在教學理念上沒有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上理論性太強,或操作太簡單。

2 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定義及優點

2.1 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構建主義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一種模式。它最大的優點是把學習設置到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學習目標十分明確,學生在學習內容之前就能明白這次課所學的知識能解決什么問題,從而以問題的探索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2.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真實的生活情境或事件為題材供學生互相討論之用,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最大的優點是能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得到發揮,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以及綜合素質。

2.3 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

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是結合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兩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上采用任務(問題)驅動方式,設計典型的具體案例。它最大的優點是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得到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 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一般有6個步驟:設計任務;設計案例;分析案例;改造拓寬案例;案例的制作與實現;教學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3.1 設計任務

案例教學中任務設計的優劣對整個教學過程至關重要。因為要根據教學目標將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具體的任務,再根據任務來組織教學。因此設計任務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任務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

(2)任務的設計要考慮其可操作性。

(3)任務的大小和難度要適當。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教學的重難點和知識點的聯系性。

(4)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3.2 設計案例

教學案例的設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案例的設計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理解應用知識、提供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根本出發點。設計案例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3.2.1 案例要有針對性

這里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案例要針對教材,要緊扣教材的難點、重點和基本理論,而且案例還應有一定的系統性,前后連貫,由簡到難的編排。其次案例要針對學生,避免“萬能”案例的使用,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專業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與之適合的教學案例,即使是再經典的教學案例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最后案例還要針對教師,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對案例的使用應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和更新性,避免案例的“永恒”性。

3.2.2 案例必須典型

對于同一教學內容必定有許多案例可用,應選用有代表性、全局性、能體現同類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這種案例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客觀事物規律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示范作用。

3.2.3 案例要具有擴展性

案例編排時留有問題,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分析和創新,以真正實現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一個好的案例要能給予學生真正的實踐指導,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把握所授知識。

3.2.4 案例要有合理性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案例的設計要從實際生活出發,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教材的具體內容看,案例不僅能體現教學目的和要求,也要反映實際生活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和所學知識的實用性。

4 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的教學設計舉例

以下是針對英緬專業的學生,以《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程》一書中“WORD字處理的郵件合并”這一節進行的教學設計。

4.1 教學設計準備

4.1.1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制英緬專業某班的學生,共有23人,據統計,本班有80%以上的學生來自臨滄各個縣市的農村,在本課程學習前,學過、用過WORD字處理的只有2人。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學過WORD的輸入與編輯、字符的設置、段落的設置、頁面的設置、各種對象的插入,很多學生認為WORD主要功能是輸入一些文字并設置相應的格式,象廣告、報紙的排版等方面他們覺得可以用WORD來實現,但卻不知道怎樣制作信封、標簽、請柬等,本節課的學習就是解決這一類問題。

4.1.2 教學內容和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是為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與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或過程有關的知識內容,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都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展開,所以明確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將為基于案例教學法中的選取依據指明方向。本節內容是WORD字處理的郵件合并,包括文本框的插入、剪貼畫的插入、藝術字的插入、自繪圖形的插入、數據源的創建等等,難點是郵件合并。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將掌握信封、標簽、請柬等的制作。

4.1.3 案例的選取和設計

本案例選擇的是“茶博會邀請函的制作”,選擇這個案例,主要有幾下原因:首先,這些學生都來自臨滄各個縣市,茶葉是臨滄的主要特產之一,學生對案例素材比較熟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其次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之情,他們都想制作一份新穎美觀的邀請函;最后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4.2 教學實施過程

4.2.1 新課引入

讓學生觀看一些茶葉的視頻和圖片,學生看到一棵棵茶樹、一片片茶葉、一個個茶餅,好象自家的茶樹和茶餅,心情無比激動,激情一下被調動起來,使新知識的學習成了學生內心的需要,從而使這節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降低了學習難度。

4.2.2 案例呈現

給學生呈現我制作的“茶博會邀請函”后,學生的激情被調動起來,個個躍躍欲試,緊接著有一些同學會由喜悅轉為疑惑:“怎樣制作茶博會邀請函”?這樣就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4.3 案例分析

將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點、難點及重點融合在案例的任務里,為了更好的解決重點、突破難點,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來講解案例,因此把本案例設計成三個任務。

任務一:制作茶博會邀請函模板。這部分的內容學生已經掌握。

任務二:數據源的創建。這部分屬于新知識,用Excel來創建數據源。

任務三:數據源的插入。啟動郵件合并向導來操作。

4.4 總結評述

對案例進行分析,把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識點、難點和重點進行講解和歸納,并提出一些新的任務讓學生在上機課時自己完成。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展開基于任務案例教學法的教學研究過程。

5 結束語

通過教學實踐表明,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實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創新能力,所以在計算機網絡教學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學將會很好地解決傳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構建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 陳娟,李志平.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科學,2009(1).

[3] 郭外萍.“案例+任務驅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06(32).

[4] 邱富杭.“案例+任務驅動”模式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特色與應用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3).

[5] 崔玉波.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示例教學之我見[J].計算機教育,2005(95).

篇(4)

1.《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特點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面向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使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辦公、利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解決所學專業中具體問題的能力。本課程內容具有理論章節多、實踐操作強的特點。

2.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

2.1地區文化差異導致學習的不適應

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勢必會導致文化教學水平有很大的差異。相比于漢族地區,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這種落后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基礎教育環節比較薄弱、課程內容單一枯燥、師資力量不足。這些缺點致使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思維模式單一、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當其進入高校學習,會明顯表現為之前的知識和目前所學的嚴重脫節、跟不上課堂的節奏、無法理解講課的內容。

2.2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經濟條件落后、基礎薄弱

根據整個新疆地區的發展情況,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相對緩慢,家庭收入有限,家庭成員較多,需要擔負學生上學高昂的學費、生活費等金額,根本無力再為其配備計算機、平板電腦等硬件設備。有些少數民族同學在入高校之前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電腦,更別談對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了。

2.3民族習慣和語言的差異帶來強烈的民族意識

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和民族特征,且使用語言不統一,少數民族學生來到高校學習,依然會保留自己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有些學生甚至不能全部理解漢語老師講授的內容,需要翻譯才能接受,與其他人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果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無法得到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就有可能引發矛盾和沖突[1]。

3.案例導向教學模式研究

3.1教學內容的構建和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征,通過典型案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做進一步研究,使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能夠更加符合當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著重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特點,采用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方法,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以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使少數民族學生都能從中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主動學習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為一體[2]。

基于少數民族學生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模式,以實際應用為主線,面向不同少數民族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需求為向導,完善《大學計算機基礎》系統性或完整性的教學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結構,通過典型案例突出實踐環節。講授內容主要包含Windows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四大模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遵循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的原則,把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探索精神和創新欲望。

教學過程始終圍繞加強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綜合知識應用能力進行設置,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和綜合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總體培養目標。

3.2案例導向教學模式設計策略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構建、整合、優化與少數民族學生相結合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統教學模式,需要針對少數民族新生的學習特點與側重目標,才能把計算機基礎課的內容融為一體,使教學方法得以創新與定位。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新生入學基礎薄弱的特點,通過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模式,將實驗教學環節貫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全學程機房授課,結合案例引導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實例操作和自主性學習,激發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使其較快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

根據需求,對教師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進行收集、整合與優化,制定出一套適合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內容和實踐上機操作,整合少數民族學生需求的多樣化典型教學案例;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經典案例庫,以典型案例為教學內容,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需求,使案例系統化、分類化。

構建案例導向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構筑合理的知識結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少數民族學生在興趣、實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3.3構建基于網絡的開放式教學平臺

根據整合后的以案例導向為驅動的教學模式框架,我們使用基于網絡環境下用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典型案例導向綜合網絡教學,該平臺服務于整個教學與上機操作的全過程,其主要特征:①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相關案例在線觀摩學習、多種學習資源共享下載與論壇討論等學生使用信息;②為教師上課提供豐富的各種類型的素材,教師可以隨時上傳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學生在線測試,或者與學生進行實時交流。通過該網絡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增強學生對相關計算機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創新能力,以科學素質為核心,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同時反映出教師的導學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08-73-03

Research on applying advanced VBA application cases to non-computer majors teaching

Gao Honghao, Zhuang Weiming, Song La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 Most colleges have opened the advanced office automation and macro application course as a public basic course, but the problem of content complex and progress lag is ubiquitou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case teaching as the guide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VBA advanced application and to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programm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Taking the macro and its automatic recording, macro code upgrade, binding calls for control and macro three parts as the practice case taught in classroom,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technology,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of learn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of office automation to practice.

Key words: advanced office automation; VBA; macro code; case teaching

0 引言

向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教授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計算機技能相結合并更好地服務于專業學科領域。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對學習和掌握計算機技能的期望不同,加之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不同專業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上海大學實行大類招生,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及團隊協作的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要解決的迫切任務[1]。高級辦公自動化與宏應用[2]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師主要講授微軟Word、Excel、PowerPoint軟件應用,以及VBA高級應用的程序設計。VBA是Microsoft Office系列的內置編程語言,是開發語言VB(Visual Basic)的一個分支,可供用戶編寫宏,對Office進行二次開發。由于其是面向對象編程技術,并具有良好的可視化設計效果,因此適合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編程的入門語言。由于課程覆蓋學生面大,涉及專業類別多,對于如何進行教學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多年來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并歸納了一些問題。一方面,學生對于基礎辦公軟件操作的重視程度不高。對于這部分知識,學生往往淺嘗輒止且易于滿足,在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經常無法獨立解決。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編程基礎薄弱,學生對VBA高級應用部分的學習興趣低迷,部分學生甚至主動放棄學習這部分課程內容。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發現,學生更加容易接受面向應用的案例教學,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之枯燥的理論教學有明顯提高。目前,教學模式急需從以VBA理論講授為中心轉變到以案例實踐為中心[3-5],對課程的課內授課、課內實驗、課外實踐等內容作進一步調整與完善,同時設計課程有關的輔助軟件或硬件,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

本文針對VBA高級應用部分的知識點,從教學實際問題出發,選取典型教學案例,構建課程的教學體系。以案例教學為向導,改變傳統的編程語言授課模式,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教學質量有明顯地提高。

1 宏與自動化錄制

宏(Macro)是一個程序段,或一個子程序,其由一系列的命令(包括Word、Excel、PPT命令)和指令組成的,是完成特定任務的指令集合,實現任務自動化執行。有兩種創建宏的方法:錄制宏和編寫宏。錄制宏是指通過宏錄制器的方式進行:宏錄制器的打開需要選擇選項卡[視圖][宏][錄制宏],然后打開宏錄制器對話框。如圖1所示,是以Excel為例的錄制宏對話框,包括宏的名稱和保存位置。編寫宏是指在Visual Basic編輯器(VBE,Visual Basic Editor)上編寫宏代碼:可以按組合鍵“Alt+F11”快速打開編程環境。

圖1 以XLS為例的錄制宏對話框

錄制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一系列操作過程記錄下來并由系統自動轉換為VBA語句。這種方法較為簡單,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學過程中側重介紹宏錄制器,設計案例1并通過分析和現場操作來解釋錄制宏。

案例1 針對圖2的學生成績表,通過錄制宏的方法來設置總分和平均分。要求設置兩個按鈕,分別是“總分”和“平均分”,當執行“總分”宏時,統計表格中的總分,當執行“平均分”宏時,統計表格中的平均分。

圖2 學生成績表

分析案例1可知,需要錄制兩個宏:“總分”和“平均分”。現場演示錄制宏,錄制如表1和表2所示的代碼,分析其不同點和相同點。在課堂上,留給學生1-2分鐘時間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錄制宏是否可能轉化并保留一些不必要的步驟?

分析代碼知,代碼2比代碼1多了幾行,而其最終效果卻是一樣的,即計算總分。相比代碼1,代碼2的第5行至第10行代碼是多余步驟,分析其操作可知是清除Range("H2:H21")的內容。這表明錄制宏有方便性,也有復雜性。錄制宏是根據用戶操作步驟所做的自動轉化,那么就會存在記錄了許多不需要的資料和步驟的問題。同樣,錄制的宏無判斷或循環能力;人機交互能力差,即用戶無法輸入,計算機無法給出提示;無法顯示對話框和自定義窗口。從這點引出學習VBA代碼編程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編程可以更好地寫出VBA程序。

表1 代碼1

[1 Sub 總分()

2 Range("F1").Select

3 ActiveCell.FormulaR1C1="總分"

4 Range("F2").Select

5 ActiveCell.FormulaR1C1="=SUM(RC[-4]:RC[-1])"

6 Selection.AutoFill Destination:=Range("F2:F21"), Type:=xlFillDefault

7 Range("F2:F21").Select

8 End Sub\&]

表2 代碼2

[1 Sub 總分()

2 Range("F1").Select

3 ActiveCell.FormulaR1C1="總分"

4 Range("F2").Select

5 ActiveCell.FormulaR1C1="=SUM(H2B2:RC[-1])"

6 Range("H2").Select

7 ActiveCell.FormulaR1C1="大學"

8 Selection.AutoFill Destination:=Range("H2:H21"), Type:=xlFillDefault

9 Range("H2:H21").Select

10 Selection.ClearContents

11 Range("F2").Select

12 ActiveCell.FormulaR1C1="=SUM(RC[-4]:RC[-1])"

13 Selection.AutoFill Destination:=Range("F2:F21"), Type:=xlFillDefault

14 Range("F2:F21").Select

15 End Sub\&]

2 宏代碼進階

錄制宏的代碼其實就是VBA代碼,在VBE環境下是允許用戶手動修改。為了引導學生編寫代碼,接著設計一個實例:錄制部分宏和手動修改相結合。

案例2 編寫一個宏程序Perimeter,用于計算圓周長,其中A1單元格為半徑長度。

分析案例2可知,需要錄制一個宏,然后在宏內編程或修改代碼。首先,通過宏錄制器錄制一個空白宏并將其命名為Perimeter。如下:

Sub Perimeter()

End Sub

其次,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S=2*p*r,引導學生考慮其中的變量情況以及變量的設置情況:整數型或浮點型?提示學生圓周率p肯定是小數,變量S必然是浮點型。留給學生1-2分鐘思考,再給出VBA代碼用Dim設置變量S和r以及其類型double。

圓周長是根據A1單元格的半徑長度計算出來的,需要學生回憶學過的賦值語法r=Range(“A1”).value取值。考慮圓周率p的取值情況:可以直接取數值,亦可以定義VB的符號常量。向學生說明符號常量的定義方法和使用場景,通常用const關鍵字來定義符號常量,但是符號常量在VBA執行過程中是不允許改變的。

表3 代碼3

[1 Sub Perimeter()

2 Dim S As Double

3 Dim r As Double

4 const PI=3.1415

5 r=Range(“A1”).value

6 S=2*PI*r

7 Msgbox S

8 End Sub\&]

最后,給出表3所示的代碼,其中包括:變量和符號常量的定義(第2行至第4行)、變量使用(第6行)。接著給出一個案例,修改并互換第5行和第6行,介紹順序結構的概念。情況1:r=Range(“A1”).value先賦值再計算S=2*PI*r,則結果正確。而情況2:S=2*PI*r先計算后賦值,則結果錯誤,因為計算時r并未賦值,其值由VBA賦0參與運算。

3 控件與宏的綁定調用

宏的調用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在VBE環境執行模塊,另外一種以Office的控件執行。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重點介紹Office控件的按鈕與宏調用功能綁定。

案例3:在Sheet1的B5單元格中創建一個 “計算器”按鈕,單擊該按鈕,彈出一個如圖3所示的計算器,并能進行簡單的四則運算。

圖3 計算器界面

首先,打開VBE環境需要執行選項卡[文件][選項][自定義功能區][開發工具],打開開發工具視圖選項卡。接著,單擊“插入|用戶窗體”,插入UserForm1窗體,選中UserForm1窗口,浮現工具箱(如圖4所示)。在主窗口中添加相應控件,根據圖3示例界面的需要修改控件屬性。

圖4 工具箱

其次,為了實現宏調用,在VBE中單擊“插入|模塊”,插入了“模塊1”,雙擊左上VBAProject窗口中的“模塊1”,打開編輯窗口,在編輯窗口中輸入以下代碼:

Sub Openform()

UserForm1.Show

End Sub

其中,Openform是手工定義的宏名稱,而不是通過錄制宏的對話框設置的,Userform1.show表示顯示調用用戶設計的窗體Userform1。

最后,單擊“開發工具|控件”打開插入控件工具欄,在工具欄上選中“Commandbutton”按鈕,使得鼠標變成“+”,在B5繪制“按鈕1”,彈出“指定宏”對話框,選中“Openform”宏名并單擊“確定”。設計完成后,在界面上點擊按鈕測試窗體是否正確展示。

4 結束語

本文設計了三個教學實例,分別介紹錄制宏、VBA模塊修改以及函數調用之間的關聯性。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上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6]。所述的案例教學正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案例教學能使學生熟悉Office軟件及其操作技巧,能針對具體問題能靈活地駕馭軟件,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洪皓,朱永華,陳章進.基于MOOCs平臺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課

程建設[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6:90-94

[2] 莊偉明,嚴穎敏.辦公自動化基礎與高級應用[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3] 諶衛軍.教學與教案設計[J].計算機教育,2013.17:112-118

[4] 邱石.教案設計六要點[J].教學與管理,2003.30.

[5] Chen W J, Li X, Liu W D.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ming to

篇(6)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在醫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中職衛生學校的學生畢業后擔負著各級醫院的醫療、護理等工作,他們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計算機對病人進行各種檢查、填寫病例數據和資料等。所以,中職衛校學生掌握必備的計算機知識已成為一項基本技能。

為充分發揮“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理念,讓學生真正抬起頭來聽課已經成為我們每個職業教育者認真探索和努力實踐的課題。通過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深入解讀之后,結合職業教育本身的特性,筆者嘗試把“學案導學”應用在計算機教學課堂上,讓教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究者和收獲者,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學得快樂而有成就,教師教得輕松而倍感欣慰!

一、“學案導學”概述

所謂“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使學生邊操作邊思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時有更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讓學生更加注重課前的預習,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益有著重要作用。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主要包含設計學案、依案自學、討論交流、點評提升、檢查反饋等環節。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后,根據學案要求自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相互交流討論,師生共同研究學習,最后對知識點進行點評,檢查反饋。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思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能滿足高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學案教學的基本形式:情境導人――明確要求――分組學習――知識構建――鞏固拓展――總結反饋。

二、“學案導學”在中職衛校計算機課堂中的應用

(一)學案的準備

“學案導學”的關鍵是學法的指導,要重視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所以在學案設計前,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所授課程,對課程中的重點、難點要心中有數,學生課前應該預習什么,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怎樣引導學生去解決,這都是教師在編制學案時應該預先考慮的。學案不是教案,更不是實驗報告。學案是給學生看的,學案要能把學習的重點清晰明了地展示給學生,能夠準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和反思。比如在實踐課中,由于操作的步驟較為復雜,很多學生做完上步就忘記了下步,學案的設計要很好地幫助學生記憶相關步驟,但學案關于步驟的說明也不能過于詳細,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然不僅達不到“學案導學”應有的效果,還會養成學生的惰性。學案的關鍵在于“導”,教學生方法,注重學法的點撥。

(二)“學案導學”的實施

第一,創設情境。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設計課堂導入環節,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來導入,也可以通過專業實踐與其他課程的聯系來導入,從而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自主學習,先學后教。教師將精心制作的學案分發給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點,合理安排活動方案,并給予學法上的指導和建議,自主學習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順利地消化課堂上的內容有很大的幫助。學案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上出現的突況往往是課堂的魅力所在。如果不注重課堂的實際情況,一味地按照學案按部就班,就容易迷失教學方向,這反而限制了老師的發揮空間。對于突況的處理,要求教師平時要注意素質能力的鍛煉,注重業務水平的提高。

第三,小組合作,教師引導。課堂上,通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學案的指導下自主探索。分組時要注意優差生結合,如果小組分配得不合理,就容易出現優者更優,差者更差。因此,學案中對于分組要做好明確的安排,讓組內每個成員都有事干,共同提高,評價標準是組內每個成員都按要求完成相應任務,如果優生在合作過程中不指導差生,自己的成績最后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跟蹤指導,實時答疑,同時要注意激勵引導。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第四,知識建構。中職的計算機課的操作部分占很大比重,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教師演示,然后學生跟著做,不利于知識的建構。學生很多時候學會了結果,卻沒學會方法,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學案導學”的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演示不超過15分鐘,在剩余的時間里,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學案對操作中的要點作出說明,并橫向、縱向拓展,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這樣學生在會學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

第五,課后拓展。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要安排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相互展示,讓學生相互發現問題,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教師注重總結,利用學案引導學生評價學習成果。學案包含相應的評價表格,讓學生對學習進行評價,包括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對同學的評價、對老師的評價、對作品的評價。同時,要求學生學習結束后進行教學反思,對學習成果進行歸納,引導學生進行課后拓展,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深化,并布置實用性強的作業,讓學生學以致用,在下次課上進行展示。

第六,檢測學習。為檢查學習效果,教師要安排課堂測驗,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這樣做有利于師生共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進而調整改進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記自己的引導者角色,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進度,巡堂輔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答,善于總結,注重引導學生的有效合作,及時激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在課堂里充滿興趣和激情。

中職學生的基礎不同,所以在設置學案時要多方面考慮,對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注重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相應的探究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多關注后進生,對后進生要多引導、督促。“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還有很廣闊的前進空間,筆者會繼續認真研究,使“學案導學”更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為鄂爾多斯市衛生學校)

篇(7)

“案例”教學法最早于1870年由當時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ehdstophereolumbusLangdell教授創立,普遍被應用于醫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用來教授他們業務實踐中的重要思想、內在原理和技能。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實際案例作為被剖析的對象,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和尋找實現途徑等工作。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知識的基場出上,通過獨立思考和集體合作,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任務上,要求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研究積累經驗,以發展自己的創造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師引導下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活動在教學中處于主要地位,教師則起引導作用.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的獨立分析研究為主,教師的傳授、指導應配合學生進行.在教學過程上,總是從案例開始,然后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引導學生做好獨立分析研究工作是教學的中心環節,而教學的準備、教師的指導都是為學生的分析研究服務的.例如,本文作者在講授《網頁設計與制作》這門計算機專業課時,首先向學生講授了如何使用DrealnweaverMX網頁編輯工具將圖片插入網頁中和在網頁中如何設置字體格式等網頁制作的基本知識,然后將一個真實的表現歡慶圣誕節節日的網頁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這張網頁進行分析,并提出實現方法,在上機的時候,學生按照自己在課堂上提出的方法進行網頁制作,結果教學效果很好.

二、案例教學的基本程序

案例教學雖然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但是只有注重其流程并確保每一環節的有效實施,才能夠保證整個案例教學的成功.“案例”教學法基本流程大致是:設計教學案例一>組織案例討論->實現案例并總結.

1.設計教學案例

設計教學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設計案例,并充分備課,講授并解析與案例相關的理論和技能,分析案例討論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以提前查閱相關資料應對。設計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案例必須典型。教學案例要能涵蓋課程的絕大部分知識點。二、案例要具有實踐性。要求設計的教學案例要和現實相吻合,能夠被學生理解.三、案例必須具有針對性。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來選擇或設計教學案例。四、案例必須具有系統性.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間應該相互聯系,前后連貫,并要由易到難地編排.

2.組織案例討論.

組織案例討論旨在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于同一個案例,不同的學生允許提出不同的分析結果和實現方法。有的學生找到的方法比較繁雜但容易理解,有的學生則能發現較為簡易的實現途徑但難以理解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濾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細節,發現案例中主要的結構和案例與理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案例的關健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內容與相應的若干條理論知識聯系起來。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教師關鍵要做好啟發引導工作,想方設法創造自由寬松的討論氛圍,在宏觀上把握和指導好案例討論,讓學生成為案例討論的真正的主角,同時又不至于出現大的方向性的偏差。

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積極地獨立思考,大膽地交流研究.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對學生的大膽回答要及時加以鼓勵,即使學生的回答有點偏離正確答案,也不要急于評判,可以讓他們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學生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良好心態下進行創造性的探索。

3.實現案例與總結.

案例經過學生的討論后,教師應該及時做出講評,并再次講授案例分析中所需要用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在學生上機實踐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按照課堂上討論的方案來實現案例。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把要求掌握的知識記牢,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1.“案例”教學法從問題入手,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之間的交互,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通過把一些真實的典型的案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做出反應,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形成新的理論視野,增長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論如何運用于實際,從而及時而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加強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例如,本文作者在講授《網頁設計與制作》這門課的過程中,給學生出了一個實際的課題一一制作個人求職網站,學生需要結合所學網頁設計制作知識,根據設計任務,分析求職素材,獨立作出設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和實踐動手能力。

由于案例教學的特點,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接受知識與主動探索并舉,學生將應用所學的基沛出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對教學案例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考、分析和實現.采用“案例”教學法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新的開拓,通過閱讀和分析,.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本文作者在講授HTML語言中的<MARQUEE>標簽時,先給學生講解移動文字的案例,再提出移動圖像的設計要求,讓學生自由探討可行的實現途徑.

“案例”教學法強調在教學中應將教與學的過程視為一種社會的交往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師生能夠相互交流,并且在此情境中學生能夠通過反復的練習,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因此,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真正被放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不會要求他們強記內容,但必須積極思考,如此反復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會有所提高,從而實現動手能力強的人才的培養目標。

2.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教學過程生動形象,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可以進行典型示范引導,又可以進行個人單獨練習,還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例如,在《網頁設計與制作》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剛開始介紹DreamweaverMX網頁制作工具時,由于學生對DreamweaverMX網頁制作工具的使用還比較生疏,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案例講解法,等學生熟練使用DreamweaverMX后,教師則可以采用案例討論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往往是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研究來引出帶有普遍的內在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而言,是“做中學”,通過案例教學獲得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駕馭的知識,因而能立即被用到解決處理類似學習情境中的現實問題,以減少學生適應社會的時間.

四、案例教學應該注意的兩個問題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足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學生沒有信心和意識對教師的講解提出質疑,更談不上什么創新。而“案例”教學法正是一種科學、民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歸納和探索,尊重學生的意見,因而較傳統教學方法更能順應素質教育培育創新人才的需要.萬能的教學方法是沒有的,而要科學地運案例教學,就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只有雙師型的教師才能采用“案例”教學法.

以學生的探討獲取知識很可能費時過多,若沒有高水平的雙師型的教師指導,學生的獨立研究也容易產生盲目性。因而采用“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水平及教師的責任心要求相當高:既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并將理論與實踐融匯貫通;既要求教師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教案,又要求教師敏銳地洞察現實中的問題,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加工出適宜教學的案例來.

2.案例教學要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

篇(8)

首先,需要采用典型的案例,選擇的核心需要對計算機課堂中所包含的教學知識進行涵蓋;其次,需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案例,在教師方面需要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對案例進行設計與完善;再次,需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案例,其原因是只有合理的案例才會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最后,需要從系統性入手,在課堂中教師可采用多個案例的方式,并且每個案例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并且出現的順序應該從易到難。

2.實施階段

在對案例進行設計后,就可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首先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引導,然后需對案例進行展示。伴隨著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逐漸完善的情況下。展示案例的種類較多,如可以通過錄音播放、幻燈片播放等,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還可以通過表演的方式教學。而從教師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來分析與設計下一步的案例。將案例展示后即正式進入到正題,教師可以根據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向學生提出,而學生對問題進行解剖與分析,對于問題的展現,可按照難易程度、內外順序等方式,逐漸引導學生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靠攏。而探討與分析的樣式也逐漸增多,首先在學生內部可以自由構建小組對課堂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一定時間后可派出每個小組的代表與教師進行溝通。在遇到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保證學生能夠在尋找正確答案時獲取更多的知識,并且在個人學習能力與知識層面上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案例總結階段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表現或者其中所涉及的問題進行總結。具體來說,就是對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重復與鞏固,達到學生徹底理解案例教學的目標。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案例所包含的內容進行反復的分析,與此同時將理論知識進行擴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舉例分析

以開發程序為例,教學初期可通過留言板的方式,對留言板應該具有的功能進行分析與整合。然后,教師對學生的想法進行整理與完善,經過一系列分析后可判斷出以留言板而開發程序為案例共需要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用戶登錄、注冊、找回密碼和發表留言。設計后需要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以對程序進行具體步驟進行設計,如對用戶注冊階段數據庫的建立以及登錄界面的優化等。在面對不同案例時,學生都需要遵循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同樣,在對數據庫與注冊用戶的數據連接時,需要采用什么技術手段來解決該問題。對此,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或者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自主解決,實在解決不了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對出現問題較多的地方進行集中處理。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不但解決了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同時還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增強了他們的實際應用技能。最后,需要對課堂中的案例進行總結。根據不同類型的案例,可以以學生自己評價、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和教師評價集中方式,可以保證在完成案例后獲取更多的知識與經驗。以在后期的學生中有著明確的努力方向。例如,在前端界面與數據庫連接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字符串編寫代碼或者數據庫連接控件等多種方式,并且每種方式都可以成功連接,那么在設計的后期就需要考慮每種連接類型的優勢與劣勢以選擇更好的連接方式。總之,通過對計算機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后,可以看出采用案例教學法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生的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案例設計之前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要求以及教學目標等多方面考慮后,設計出完善的教學案例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盡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最終達到培養出符合時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篇(9)

1.計算思維簡介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迅速發展,計算思維作為問題求解、系統設計和人類行為理解的一種思維方式受到廣泛關注。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2006年3月在美國計算機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雜志上給出和定義。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一是學會認知,即學會學習;二是學會做事;三是學會共同生活;四是學會生存。從計算機基礎教學能力培養目標看,涉及計算機學科專業能力的是:對計算機的認知能力和應用計算機的問題求解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恰好反映了計算思維的兩個核心要素:計算環境和問題求解。

2.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本定位

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對計算環境的認識,更重要的應該培養學生掌握在計算環境下的問題求解方法,這是今后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重要基礎。另外,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還展現了計算機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為將來創新性地解決專業問題奠定基礎。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不僅緊緊圍繞現有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根本任務和核心知識內容,而且反映了計算機學科的本質,也體現了通識教育應有的特征。顯然,這樣的教學定位,不僅擺脫了以“操作技能”培養學生計算機能力造成的“危機”,也更好地詮釋了課程建設的目標,更好地體現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基礎特征。

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實現大學教育目標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現在:計算機不僅為解決專業領域問題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計算機及互聯網有了極其豐富的信息和知識資源,為終生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及良好的學習工具;善于使用互聯網和辦公軟件是培養良好的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礎;在信息社會里,計算機使用者的道德規范與社會責任是培養良好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內容。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

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國家建設所不可缺少的。復合型的知識結構、良好的思維方式以及勇于探索的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不僅承載著優化大學生知識結構的使命,也是培養大學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載體,更是訓練大學生掌握計算機學科領域獨特思維方式的教學內容。計算機基礎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必然組成部分,在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具體做法

計算思維代表著一種普遍的認識和一類普適的技能,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對計算思維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針對這一目標,本課題面向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案、教育技術進行調整,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依托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科學的考核方式,使學生構建起基本的信息素養與學習能力,能夠“自覺”的學習計算機的相關技術和知識,以達到有興趣和會用計算機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對復雜事物進行抽樣、分解的能力,并能夠將復雜問題歸納推倒至他們熟悉的簡單問題上去,終身受益。

以實踐為主線、以計算思維為導向,從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新入手,在不弱化“計算機軟件的使用”的前提下,提升到“計算思維”訓練的層面,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課程的教育教學技術研究和實踐:

(1)結合教學團隊建設,構建計算機文化素養平臺。

從計算機文化素養的角度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如計算機發展歷程、圖靈獎、計算機硬件設備展臺,還有組織學生進行微機組裝實驗以及市場調研等活動。從計算機文化素養的角度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如計算機發展歷程、圖靈獎、計算機硬件設備展臺,組織學生進行微機組裝實驗以及市場調研等活動。建立“開放性的實驗環境”,供學生隨時上機實驗,以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講解與實際操作內容不同步的矛盾。

(2)按分類分層的原則進行教學內容重組;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我校在校學生有本科和專科層次的學生,有理科專業(數、理、化)和文科專業(中文、英語、政治、教育等),還包括藝體類專業(美術、音樂和體育),層次和類別較多。以前計算機基礎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大綱,講授相同的內容,采用統一的考核和評價體制,造成的直接影響是本科層次的理科類學生“吃不飽”,而專科類的文科及藝體類學生不能“消化”,這是教師和學生都不愿接受的事實。在分層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就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環節及考核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一套適應我校具體情況的教學體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也為同類兄弟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提供了參考依據。

根據“1+X”課程設置方案中的課程整合要求,按照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對計算機基礎所要講述的內容提出相應調整方案。

一是根據文科和理科專業不同的需求特點,實行按文科、理科等不同的學科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分開授課,以滿足不同學科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不同需求。

二是根據學生基礎進行分層。隨著中小學對信息技術的重視以及地區上的差異,學生進校時的計算機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鑒于此,采用普通班、提高班及特色班,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自主選擇班級,實行動態管理。

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將我校的在校學生按學歷分為三個層次:本科、專科及函授。針對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時間和內容上均不相同。根據文科、理科及藝體類專業不同的需求,分別組織教學內容,制定教學大綱,確立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結構。

(3)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新,培養學生計算機文化素養、應用計算機和計算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在計算思維能力教學中,需要對計算思維重新闡釋成如何開展教學的問題,簡單地說: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J].中國大學教學,2010(9).

[2]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march2006.

[3]putationalthinkingand thinkingaboutcomput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J].seriesa,july,2008.

[4]jancuny,larrysnyder,jeannettem.wing.demystifyingctfornon-computer scientists[J].workinprogress,2010.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9)04-0068-02

案例教學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去啟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求解答案的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判斷和決策“干什么”的問題,來鍛煉學生“怎么干”的職業行為能力。

案例是把實際經驗引入課堂的一種有效工具。隨著高職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基礎課承載著大信息量、少課時的教學矛盾,承擔著大學生信息化核心基礎能力的培養任務。而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目標是獲取知識,知識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過引入真實的工作案例,將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變無形知識為有形的結果,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而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 教學案例的設計原則

計算機基礎課信息量大、知識零散、操作性強,但能力培養與實際應用脫節,作為一門各專業開設的通識課程,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的培養提供了應用工具,其教學案例的設計應遵M如下幾個原則:

1.1 實用性原則

教學案例應來源于企業實際需求,通過調研和分析企業生產過程和社會需求,把企事業單位實際生產的產品和生產流程制作成案例,給學生營造一種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提高利用計算機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

教學案例只有面向企業生產一線,面向實際應用,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課程充滿活力。

1.2 先進性原則

構建案例的知識和技能要舍棄過時的、失去用途的內容,及時引進最新的技術。案例能反映當前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及時跟蹤信息化發展潮流、與時俱進,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計算機軟件的不斷升級,各種新技術、新功能不斷涌現,知識點的選擇上就應具有先進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傳與下載、郵件收發與管理、實時通訊等是Internet的一般應用,而FTP服務器的架構、網絡U盤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設計時要靈活選擇知識點,充分體現新技術給社會帶來的便利。

1.3 典型性原則

教學案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際工作事務,能突出軟件的主要應用功能、反映辦公事務的常規事務和主要特點。學生通過一典型案例的學習,能夠舉一反三,具備解決相關工作事務的能力。如在文字處理軟件中重點設計文檔編輯、圖文混排、實用文檔的制作等功能,而在電子表格中則突出數據計算、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現幻燈片版式、設計模板、動畫效果的設置功能。

1.4 服務性原則

計算機基礎教育是要使學生掌握信息加工和處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辦公事務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為后讀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能夠利用計算機工具,為學習專業知識提供方便,為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信息化服務平臺。

計算機基礎案例應融合更多的專業知識,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案例,服務于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教學時把通用的教學案例和專業特色案例有機結合起來,使不同的專業選擇性地學習服務職業崗位的專業案例,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2 教學案例的設計方法和技巧

2.1 案例的設計方法

(1)開展社會調研、分析企事業單位和畢業生的反饋信息,根據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和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2)根據職業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綜合能力領域;

(3)獨立職業崗位信息化能力,根據認知規律重構課程結構體系;

(4)根據完整思維和職業特征分解學習領域,分工撰寫案例初稿;

(5)舉行案例會議,對所寫的案例內容和形式進行討論,提出個性意見;

(6)最終確定案例編寫的形式和內容。

2.2 案例的設計技巧

以案例為載體重構課程內容體系,需要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課程內容的選擇問題,應該以實用、夠用為原則;二是知識點的組織問題,應該以一個完整的職業行為過程為主線,重新串連知識和技能。

(1)內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認為“學習情境的設計要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來解決內容的取舍問題”。

教學案例是對生產一線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典型工作任務所內涵的知識和技能才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是要重點突出的知識點;同時要注意舍棄過時的、陳舊性的知識,補充新的技術和功能。

在知識點的選擇上,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能力,將知識點劃分為不同的層面。基礎層面是主體部分,必須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現的內容:同時要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挑戰空間,提高層面的內容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內容的重構

高職教育課程開發的原則是“知識的總量未變,知識排序的方式發生變化”。教學案例要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將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整合,按照工作過程序化知識順序,重組課程內容。

如“制作大學生畢業論文”教學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載、文檔編排、圖文排版、復雜文檔的制作、電子郵件的收發、網絡實時通訊等知識點按照論文書寫的進程進行了序化和重組,改變了傳統的學科式教學順序,更突出了工作的過程性。

3 教學案例的創新

3.1 綜合案例的創新設計

學科體系課程的內容編排是一種“平行結構”,課程教學往往以知識點講授完畢為標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多呈現單一性。

而以案例為載體組織的課程內容是一種行動體系的課程,其內容編排是一種串行結構。知識和技能的組織通過案例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的案例中會有交叉和重復。教師一般會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選擇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布局。

同時,教學中必須考慮到事務的綜合復雜性,教學案例的設計應該體現這種綜合性,必須設計一類涵括學習領域主要知識和技能的案例,既鍛煉學生各項技能的綜合運用,又提高學生處置復雜事務的條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如在計算機基礎中設置投標書文檔制作案例、就可以將課程中的主要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事務的能力。

3.2 職業化案例的創新設計

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傳統的教學思想更強調課程的通用性,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處,而在職業教育中,基礎課程同樣是為職業崗位提供服務,為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因此,教學案例的設計應該職業化。

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根據不同的職業特征,分析該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將其信息獨立出來,進而設計教學情境,開發教學案例,使計算機技術和職業崗位進行緊密融合,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如汽車專業,教學時進行汽車說明書的設計和制作;建筑專業,設計制作工程造價概預算表;經濟管理專業,制作會計實務報表等,可以直接實現計算機技術對職業崗位服務的功能。

4 案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案例的設計應該根據知識和技能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順序合理布局。案例要對學生的學習有指導意義;

(2)設計的案例要來源于實際工作環境,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加工處理。

(3)設計的案例應避開感情的宣泄。應避免使案例的問題重心轉到個人的情感層面上去。

上一篇: 誠信心得體會 下一篇: 班干部發言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国产美女菊爆在线播放 | 一级AV大片久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小说区图片 | 日韩艳情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片a免费不卡看片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