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5: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口腔護理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322.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166-01
口腔為消化道的第一通道,食物由口腔進入消化道,口腔環境衛生對于機體很重要,是最容易滋生細菌和微生物的部位。當人體處于正常水平時,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口腔通過飲水、咀嚼、刷牙、漱口等都會起到自潔作用,能清除一定的細菌,因此發病幾率較低。一旦身體患病,會導致抵抗力迅速下降,如果口腔衛生條件不好,厭食、發燒等原因都會加速口腔內的細菌繁殖,導致口腔感染。由此可見,患者要做好口腔衛生,防止口腔疾病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口腔癌術后120例患者,隨機將其分為治療組60例及對照組60例。治療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5.7歲,其中舌癌患者22例,頰癌患者18例,牙齦患者10例,口底癌患者5例,腭癌患者5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2.6歲,其中舌癌患者20例,頰癌患者19例,牙齦患者11例,口底癌患者6例,腭癌患者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口腔pH值、護理前口腔黏膜狀況、舌苔狀況、口臭狀況以及口腔細菌定性檢查等結果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方法治療組使用1%聚烯吡酮碘液進行口腔護理,對照組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筆者采取棉球擦洗法對口腔進行清潔,基本操作手法為:使患者坐好,頭部向后仰,基本保持傾斜30°,張開口,發出“啊”音,使得咽喉部分露出,使用咽拭子在患者舌上、舌下、舌面、上下牙齦、頰部、兩側腭弓、咽部進行擦拭,待處理完畢后,將拭子迅速塞進培養管中,并密封好。讓患者采用溫開水漱口。隨后,治療組將無菌棉球浸入1%聚烯吡酮碘液后進行口腔護理,對照組患者使用無菌棉球并由生理鹽水浸泡后進行口腔護理。均要對兩組患者口腔內的牙齒內外、咬合面、硬腭、頰部、舌上、舌下、舌面進行擦洗干凈。經口腔護理后,詢問患者口腔護理后的舒適度,并認真觀察,患者在擦洗過程有無出現惡心嘔吐、口臭、口唇干裂等不良表現,并統計人數。
1.3統計學處理本文中所有數據采用PEMS3.1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結果
治療組出現口唇干裂、口臭、惡心、口感不舒適的人數均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口腔不良反應的預防
3.1.1甲氨蝶呤為抗葉酸類抗腫瘤藥物,其藥理作用特點干擾了黏膜上皮細胞的正常代謝,因此易引起黏膜損傷,其中以口腔黏膜損傷為主。隨著甲氨蝶呤使用劑量的增加,血藥濃度的增高,口腔黏膜潰瘍發生的危險也相應增加,它嚴重影響患者進食、造成營養缺乏、電解質紊亂,甚至可導致全身性感染而威脅生命,化療期間口腔黏膜的護理十分重要。對進行HD-MTX化療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和過冷過熱易消化的食物、戒煙戒酒,避免口腔黏膜受不良刺激。加強衛生教育,指導患者保持口腔清潔,用軟毛刷刷牙,進食前后要漱口,睡前要認真刷牙、漱口,教會患者正確的漱口方法,盡量延長漱口液與口腔黏膜的接觸時間,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口腔細胞水分并促使MTX代謝分解從腎臟排出,減輕對黏膜的毒性刺激。每天進行口腔檢查,觀察黏膜情況。
3.1.2可根據口腔酸堿度選擇有效的漱口液,正常人口腔PH值6.6~7.1之間。
當PH值至5.0~5.5時不能有效抑制口腔中細菌[3]。在酸性條件下容易出現白細胞溶解,釋放出溶媒體酶,導致局部組織損傷[4],易發生口腔感染和潰瘍。PH值在5.0~5.5時可選用堿性漱口液,如5%碳酸氫鈉注射液;PH在6.0~7.0時選擇朵貝爾溶液、生理鹽水進行漱口,但如無條件進行口腔酸堿度檢測時,可選擇堿性漱口液進行漱口,如碳酸氫鈉漱口,6次/d以上,維持口腔正常PH值,避免口腔黏膜持久地受酸性環境影響而導致黏膜受損,利于口腔黏膜修復,同時清除菌斑、抑制致病菌生長,減少口腔細菌定植,保持口腔清潔濕潤,能有效地預防口腔感染并發癥發生。
3.2.口腔黏膜潰瘍的護理
3.2.1飲食護理化療期間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魚、瘦肉、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當患者因口腔黏膜潰瘍疼痛而不想進食時,應向患者講解進食的重要性,鼓勵其少量多餐,進流食或半流食。對疼痛難忍的患者,可給予生理鹽水100ml加利多卡因0.1含漱,待疼痛減輕后進食,必要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支持。
3.2.2口腔黏膜的護理
①口腔潰瘍患者加強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潔,可用生理鹽水250ml+5%碳酸氫鈉注射液250混合后,在餐后及睡前進行含漱,每次10min左右;口腔潰瘍患者,疼痛明顯,除使用上述藥物,加強口腔護理外,增加生理鹽水500ml加利多卡因0.1g和維生素B125mg含漱,促進黏膜修復、愈合、鎮痛;對口腔潰瘍患者,在加強口腔潰瘍護理的基礎上,可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和亞葉酸鈣10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交替漱口。并根據患者口腔潰瘍及全身情況選用制霉素片等溶液漱口,防止因潰瘍并發厭氧菌或霉菌感染。②對發生口腔潰瘍患者,還應根據患者的MTX的血藥濃度情況,判斷是否MTX蓄積所致,如果是,應加強MTX的解救治療,也可使用CF漱口。
1 口腔護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與外界相通,后經咽峽與咽喉相續。在人體的口腔中存著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當機體的防御功能下降時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為了預防這種“病從口入”的現象,一些適當的口腔護理措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護理是指借助相應的口腔護理用具結合一定的技術方法,在適當的口腔護理液的輔助下達到舒適口腔、口腔清潔、去除口腔細菌、防治口腔炎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護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口腔護理影響著人們身體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口腔衛生對營養的攝入和吸收至關重要。牙齒和其周圍組織已被證明有助于維護適當的營養狀況,因此也有助于維護總體的健康狀況[2]。有研究表明,沒有牙齒的人在消耗蔬菜、纖維素和胡蘿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組織是細菌和其他傳染病攜帶者的溫床,這些病毒攜帶者通過血液進行傳播能夠誘發腦血管和呼吸疾病[4]。最后,口腔健康還影響者社交的正常進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與他人溝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礙,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護理而引發的口臭或牙齦出血等疾病,因此當病患在與他人交談時會擔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說話猶豫,甚至不愿與他人進行交談[5]。綜上所述,良好的口腔衛生在保持人體生理健康和社會健康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做好口腔護理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6]。
3 現代口腔護理的理念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口腔健康問題,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質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現出對口腔護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視程度。口腔健康和身體健康水平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口腔健康情況通過生物學、心理及發育等多個環節與全身健康狀況相互影響。隨著護理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口腔護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經不在局限于簡單的口腔清潔。口腔護理已從單純的口腔疾病的預防發展到為了保持和促進身體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科學技術層面[7,8]。
首先,在口腔護理過程中,人們不僅要重視口腔護理的效果,同時更要重視口腔護理時的舒適度。舒適不僅表現出對患者的關愛,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關注患者的感受是整個護理過程的要求之本。鄭玲[9]運用整體護理的觀點對口腔護理現狀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護理操作時,要注重考慮舒適感,即口感、視覺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適感。
此外,在口腔護理過程中要關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強調了護理中患者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在口腔護理的常規方法中存在些許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這時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輔助,同時也需要患者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時增強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了解和整體評估,除了觀察患者的口腔情況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識和自理程度也需要進行詢問,以便對患者在口腔護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導和幫助,促進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護理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相應的口腔護理措施和指導原則,選擇適宜患者的器械設備和藥物,學習和運用循證思維指導醫護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實踐和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的實踐。Ross A等[12]在口腔護理培訓時,依據循證醫學的證據,建立了口腔護理前的評估標準,對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齒及唾液五個部分進行評估,依據評分情況制定適合患者的口腔護理措施,如此對口腔護理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和調整有利于提高整個口腔護理過程的質量。
4 口腔護理基本步驟
首先,在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前,應對病患的口腔及全身進行充分了解,如牙齒的松動和咬合情況,有無齲齒和義齒,牙齒及口腔的清潔程度,牙齦健康情況,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潰瘍、糜爛現象,舌的靈活性、色澤等;其次,觀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與不能做的事情,判斷其自理程度;再次,遵從病患的要求,選擇病人感覺舒適且不疲勞的進行接下來的護理措施;然后,綜合各種口腔護理方法的優缺點,選擇適當的組合實施對患者的口腔護理;最后,在對患者結束口腔護理時,要告訴患者口腔已經清潔干凈,并告訴患者在口腔護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記錄即可[13]。此外,在口腔護理過程中要注意一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對患者說明該步驟的目的和過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讓患者有所準備,盡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強實施操作,操作時要耐心、仔細、迅速,盡量減輕病人的不適感。第二,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細心觀察病人的口腔狀態,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發現患者有面色變化,要及時進行詢問,了解病人的感受,并進行適當的調整。第三,實施后,要仔細觀察口腔,細看護理后的口腔狀態是否有所改變,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現異常,觀察護理效果。
5 口腔護理基本方法
5.1 含漱法
該方法簡單、易操作,患者的可實行性強,具體實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頭在口腔內上下、左右、前后反復多次攪拌,并使藥液保留在口腔內3-5分鐘即可,每1-2小時含漱一次,在晨起、飯后30分鐘和睡前含漱尤為重要。該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環境,并能有效清除殘渣及分泌物,減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潔,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選擇[14]。
5.2 沖洗法
目前,該方法是臨床上效果較好且應用較廣的口腔護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損傷嚴重,口腔中有夾板、鋼絲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張口受限等情況。對于以上現象,齊會萍等[15]提出了一種注射式負壓吸引法,該方法操作如下。醫護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緩慢注射漱口液,同時右手持負壓吸氣引管進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驟同步進行,直至口腔全部沖洗干凈即可。該方法操作簡單,口腔清潔徹底,適用于口腔損傷嚴重,或張口受限的患者。
5.3 口腔擦拭法
有文獻說明,含漱法在清潔口腔時只能暫時減少游離細菌的數量,對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無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口腔護理方法,主要適用于有出血傾向、無牙、開口困難、不能含漱、有意識障礙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體操作步驟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紗布或者棉棒,從患者牙的外側前牙開始由外至內一顆一顆的進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內側也是同樣的方法,擦拭過程中要對牙床進行按摩,牙與牙頸結合處容易存留殘渣,要用小棉棒進行反復擦拭,同時也要注意頰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口腔護理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僅對口腔護理的理念、步驟與方法做了簡要的闡述。近年來對口腔護理的研究,更注重個體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樣化,事實上,在我國,人們對口腔護理的研究還十分有限,護理方法較為單一,口腔護理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進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國開展口腔護理干預和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舉,以此來制定適宜不同病患的口腔護理方法是人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計惠民,方成根.口腔護理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劉敏,孫伯英.電動牙刷結合氧化電位水預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2005,21(7):6-9.
[8]農小群.口腔護理研究新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8):98-100.
[9]鄭玲.運用循證思維指導口腔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2007,23(2):32-33.
[10]蔣偉亞,朱春燕,胡芬.應用Orem自理理論指導顱骨牽引病人自我口腔護理[J].護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11]丁廣香.臨床口腔護理的現狀認識與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2,10(6):57-60.
[12]Ross A,Crumpler J. The impact of 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role of oral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7,23(3): 132-136.
[13]王金鳳,陶穎芝.口腔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7):299-301.
[14]劉萍,席淑華,馬靜.口腔護理工具與方法新進展[J].上海護理,2009,9(1):73-75.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491-01
1 心理護理
1.1 兒童心理護理:根據心理護理的基本原則,對臨床常見的正畸心理,如怕疼、怕拔牙、怕別人嘲笑、擔心效果、擔心復發、猶豫、緊張、焦慮、自卑心理做正確的心理輔導。使患者一開始就能感受到關心和被重視,心理上得到安慰、放松,取得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屬信任,爭取主動配合。
1.2 成年人心理護理:成年人心理發育已成熟,有較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較強的自主行為。針對成年人的心理特點,護士要耐心地聽取患者的意見,詳細地解答各種問題,采取積極地因勢利導的方法主動介紹正畸治療的方法、步驟、療程、就診所用時間等,消除患者的疑慮,堅定治療信心,以便取得積極有效地配合。對于錯牙合畸形嚴重的患者,由于其生理缺陷,常常引起沉重思想包袱、有自卑感,給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造成了很大障礙。他們顯得焦慮不安,畏縮害羞,對治療信心不足,甚至對醫護人員也缺乏應有的信心。針對這些患者,心理護理顯得更為重要。在接診時要特別注意熱情、周到,要富有同情心,而決不能流露出歧視的態度,要使他們感到溫暖,從而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賴。預約復診時間要征求他們的意見,使他們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保持輕松、愉快。[1]
2 治療護理
2.1 治療前護理
2.1.1 牙周潔治:患者在矯治前都應該進行牙周潔治,在矯治中由于口腔衛生難于維護,牙面上容易附著軟垢,容易產生牙結石,牙齦發炎等,對于那些自身難于處理的患者需要醫護人員為其牙周潔治。[2]
2.1.2 口腔衛生宣教:正畸治療前,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長進行充分溝通,耐心向患者講解口腔衛生的重要性,指導口腔衛生常識,強調保護牙齒及刷牙的重要性,Bass45度傾斜刷牙方法,刷牙法現場指導并在模型上演示向患者說明口腔衛生保健的重要性,要求早、晚及飯后刷牙,每次刷牙不少于3min。用牙刷清潔不到的部位,用牙線來輔助清潔。以后復診均反復強調,并且強調每天飯后漱口、刷牙,吃零食后必須漱口,讓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自覺維護口腔健康。
2.2 治療中護理
2.2.1 教會正確的刷牙方法:采用Bass45度傾斜刷牙方法:使用時將刷毛與牙長軸呈刷毛尖伸入齦溝水平略顫動(2-3mm)不少于10次后再順牙間隙刷。刷洗牙合面時刷毛緊壓牙合面使毛端深入溝裂點隙作短距離前后向顫動。每天早晚刷牙,飯后刷牙,刷牙時要內外刷,要求每次刷牙時間保證在3min以上,最好采用正畸專用牙刷,兒童需家長認真監督,保證刷牙的質量。如果沒有特制的專用牙刷也可以自制(即把普通牙刷中間一排減去2.5mm即可),難以用牙刷清潔干凈時,可輔用以牙線,以使口腔衛生得到良好的維護。
2.2.2 使用漱口液漱口:為了控制治療期間菌斑在牙面上的堆積,一些學者強調口腔衛生宣教的同時,還可采取一些措施。口腔含漱劑對口腔衛生維護也很有效,如洗必泰、口寶、雙氧水等漱口液,進食后嚼多元醇香口膠等,臨床上可向正畸患者推薦使用可以促進牙釉質脫礦后后再礦化的漱口液,但洗必泰溶液的長期使用有牙齒著色等副作用。
2.2.3 菌斑檢測:定期用堿性品紅(菌斑顯示劑)監測菌斑指數的情況,臨床正畸過程中可配合定期使用氟保護膝,以防止牙齒齲壞[3]。牙菌斑顯示劑是檢測刷牙效果的最好工具,通過讓患者牙菌斑染顯示牙菌斑堆積的情況使患者直觀地了解菌斑易于積聚的牙齒及牙面,在宣教時有針對性地講解刷牙的重點部位可以幫助患者有效清除牙菌斑。
2.2.4 適當的鼓勵措施:根據小孩心理采取適當的鼓勵措施,對于刷牙情況比較好的孩子,給予牙刷、牙線、正畸護理套裝等物質獎勵,或者給予周末復診等優惠時間獎勵。對于逆反心理較強或者依從性較強的患者,給予適當的心理指導。嚴格監控矯治器佩戴情況及口腔衛生狀況[4]。
2.2.5 定期隨訪:及時到位的隨訪:對每位患者建檔,由專職護士每周1次電話隨訪患者。特別是在戴矯治器的初期,家庭隨訪很有必要,交代飲食注意事項,詢問有無按指導刷牙,有無按醫囑要求戴用及更換彈力橡皮圈等。如出現嚴重疼痛,牙齒松動,帶環、托槽脫落及矯治器損壞時,應及時來院檢查,由醫生根據情況妥善處理。如出現牙齦炎癥及口腔潰瘍,應及時治療。及時提醒患者按時復診[4]。
2.3 治療后護理:正畸治療結束后,患者進入保持階段,常用的保持器有活動式保持器、舌側固定式保持器以及壓膜保持器,無論采用何種保持器,仍然需囑患者堅持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并每隔6-12月復診一次。
正畸治療過程中,要想達到理想的矯治效果,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口腔衛生環境,因此,口腔護理的好壞是治療中的關鍵,應當引起正畸醫生和專業護士的足夠重視。只有完善的口腔護理及正畸患者的積極配合,才能提高矯治的整體水平,最終達到口頜系統的平衡、穩定及美觀。
參考文獻
[1] 秦德川,高愛蘭.成年人錯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療及心理護理.淮海醫藥,2001,19(3):235-236
【關鍵詞】手足口病; 口腔護理; 護理體會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患兒除手足、臀部有散在皮疹和皰疹外,口腔黏膜亦出現皰疹、潰瘍,表現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發熱、哭鬧不眠甚至張口困難等,如何做好口腔護理,促進口腔潰瘍盡快愈合,保證營養,預防并發癥是護理此類患兒的實際問題。2009年 4月 ~ 2011年1月本院兒科收治手足口病 1015 例,現將手足口病患兒口腔護理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本組手足口病 1015 例,男 635 例,女380 例; 年齡7個月 ~ 5 歲,平均年齡 3 歲。給予加強口腔、皮膚護理及全身抗病毒治療,均治愈出院,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1. 2 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患兒主要表現皮膚黏膜為手足、口腔、周圍出現皰疹,口腔黏膜皰疹多分布在舌、頰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體等處,破潰后形成口腔潰瘍,表現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發熱、哭鬧不眠甚至張口困難 。
2 口腔護理
2. 1 保持口腔清潔: 3 歲以上患兒應早晚刷牙,飯前飯后用溫開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3 歲以下不會漱口的患兒,可以用溫開水棉簽輕輕地清潔口腔。盡量不用生理鹽水漱口,因為鹽水容易刺激潰瘍面可加重口腔疼痛。嚴禁用刺激性、腐蝕性溶液漱口。
2. 2 口腔用藥護理: 患兒口腔潰瘍、疼痛較輕者,用碘甘油或貫新克涂抹潰瘍處以促進口腔潰瘍的愈合。對拒食、流涎、張口困難、哭鬧不眠者等,應遵醫囑應用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噴霧劑噴口腔,以減輕口腔的疼痛,2 ~3 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潔口腔的作用。還可將 Vit E 或魚肝油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以止痛,使糜爛早日愈合。口腔潰瘍癥狀相對嚴重的患兒,可以給患兒含服華素片;如果患兒不配合可將華素片研成粉末,用棉簽沾上敷于潰瘍面,療效很好。華素片的主要成分“西地碘”能在口腔局部迅速殺滅各種致病微生物,從而有效收斂消腫,改善潰瘍面的血液流通,迅速緩解口腔潰瘍給患兒帶來的疼痛,并促進受損的口腔黏膜愈合。口腔潰瘍帶來的疼痛,并促進受損的口腔黏膜愈合。同時可口服維生素促使糜爛早日愈合。口腔涂藥后,囑患兒閉口10min,不可馬上漱口及飲水、進食,以保證療效。
3 飲食指導
應給予患兒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潰瘍引起疼痛。
4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住院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加上口腔潰瘍引起的疼痛,往往會哭鬧不安,醫護人員要關愛他們,體貼他們,多與他們溝通,取得其信任以消除恐懼心理。同時提供適當的、有益的游戲、繪畫、看電視或講故事以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
5 小結
近幾年來,手足口病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嬰幼兒健康,衛生部已將手足口病納入傳染病管理,要求各地加強防控。護理人員應及時實施有效的對癥治療和護理,以縮短療程,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謝似平,李映蘭 . 口腔護理方法的研究進展[J]. 現代護理,2008,1( 27) : 1.
[2] 黃玉華,劉麗華 . 634 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 護理研究,2009,23( 3) : 59.
1.2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土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口腔護理比較,見表1。
2.2兩組護理工作量的比較觀察組在口腔護理操作所需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3兩組患者口腔護理過程中舒適度比較對照組在口腔護理過程中患者舒適度方面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3。
3討論
頜骨骨折患者常并發牙外傷和軟組織損傷,創口與口腔相通,口腔內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為了重建和調整咬合關系,恢復口腔咀嚼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除了進行開放復位+堅強內固定術外,通常會行頜間牽引固定,患者不能張口運動,口腔自潔作用差,口內分泌物不能及時清除,但是由于牙弓夾板、牽引皮筋和結扎鋼絲的存在,又不利于進行口腔護理,嚴重妨礙口腔衛生的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是預防骨折合并感染、促進骨折愈合的重要手段[3],因此做好口腔護理對頜骨骨折的病人相當重要。口腔沖洗法的確能起到準確沖洗,清潔牙間隙,去除遮擋部位污垢的作用[4].但本方法需兩名護士配合操作,耗時長,需要器材多,操作結束后,患者和護士的體力消耗大,均感到疲勞;反復注入和抽吸使沖洗器和吸引裝置出入口腔頻繁,且注射沖洗液時用力不均勻,都會導致患者不適。再者,如何避免口腔沖洗時沖洗壓力和負壓吸引力可能對口腔黏膜組織的損傷,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另外在進行沖洗時,沖洗和吸引必須配合妥當,隨時觀察患者呼吸情況,特別是口腔內組織腫脹疼痛者,避免沖洗液引起的嗆咳,甚至窒息。
【關鍵詞】口腔護理,棉球擦拭,含漱,沖洗
1 引言
口腔護理是基礎護理技術操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疾病的手段之一,它能提高人工氣道病人咳嗽反射的敏感性,而經口氣管插管病人的口腔護理一直是棘手的護理問題。近年來很多臨床護理工作者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但一直未得到安全有效被廣大護理工作者一致認可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包括棉球擦拭法,沖洗法,刷牙法以及含漱法等,并在此基礎上著重講解了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
2 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
作者通過多年工作經驗,并結合相關資料總結了四種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棉球擦拭法,沖洗法,刷牙法以及含漱法。
2.1 棉球擦拭法:擦拭法是國內傳統的口腔護理方法,即用相應的口腔護理液濕潤棉球后,按一定的先后順序清潔濕潤口唇、牙齒各面、頰部、舌及硬腭。近年來有許多報道在傳統擦拭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如將棉球擦洗改為紗球擦洗,結果表明紗球較棉球能更有效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及軟垢。其他改進方法還有長棉簽擦拭法、手指纏繞紗布擦拭法等。擦拭法適用于昏迷、不合作的患者,但傳統的操作方法存在視野不清晰、開口困難等缺點。國外護士在危重癥病房經常使用一次性棉頭拭子、海綿刷擦拭為患者清潔、濕潤口腔。研究證明,擦拭法能有效去除菌斑,但存在清洗范圍小、壓力不足等缺點,當口腔分泌物、污物較多時難以擦拭干凈,建議在口腔護理前先行吸引或結合沖洗法進行口腔護理。
2.2 沖洗法 :沖洗法是用注射器或注洗器抽取生理鹽水或其他口腔護理液,從不同方向對患者牙面,頰部,舌面,咽部,硬腭進行緩慢沖洗,邊注邊用吸引塑料接管將口腔內液體吸凈。沖洗法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口腔護理效果優于傳統擦拭法且操作時間短,對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必須結合口腔擦拭或使用牙刷用具才能有效去除菌斑。
2.3 刷牙法:牙刷是正常人保持口腔衛生的常用工具,也是去除牙菌斑,刺激黏膜最有效的用具之一。國外調查顯示,ICU病房護士使用牙刷為81.6%的非插管患者和38.9%的插管患者提供口腔護理國內近年也有學者對牙刷用具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意識清醒的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在護士,護理員指導或協助下讓患者自行用牙膏刷牙,刷牙前后用清水漱口,與常規棉球擦拭護理組相比,其口腔清新率更高,咽喉干痛發生率更少。有學者建議在為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使用兒童牙刷較為方便,能有效去除菌斑,提高口腔護理質量。
2.4 含漱法:含漱法適用于無意識障礙的患者,頻繁漱口能夠使口腔濕潤,清除大塊殘渣和分泌物,減少牙菌斑,含漱的動作還有利于口腔周圍肌肉的運動,能促進口腔的自潔作用。含漱的方法用舌頭上下,左右,前后反復的攪拌,每日含漱>5次,每次含漱>3min。使用不同的含漱液進行含漱可達到不同的目的。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含漱液及含漱頻次,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口腔并發癥的發生。
3 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
在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上,國內報道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口腔沖洗法優于口腔擦洗法,另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口腔擦洗法優于口腔沖洗法。國外近期報道,護士人員大多傾向于口腔沖洗法,用泡沫棉簽為病人進行口腔護理,但由于泡沫棉簽不能發揮擦洗的作用,無法將危重病人牙齒上寄植的牙菌斑移除,是一種無效的護理操作,病人將受到潛在的致命性醫院感染的侵襲,因此許多研究仍建議護士每天至少為病人進行口腔擦洗一次。
在口腔護理的頻次上,國內意見不一,有建議每四小時一次,也有人建議一天兩次,國外調查顯示72%的護士回答為非氣管插入病人的口腔護理采用一天兩到三次,而對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的次數一天五次,或者更多。對ICU病人,進行口腔潤濕一小時兩到四次,可以緩解黏膜干燥,口腔護理的次數每天至少三次。
分析國內外有關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的文獻,所選用的藥液最常用的洗必泰雖然在預防心臟外科病人的呼吸道感染方面有效,但對其他病種病人的效果尚缺乏系統研究。在方法上,國外研究發現單純的口腔沖洗,無法有效地去除病人的牙菌斑,只有通過口腔擦洗才能有效地去除牙菌斑,建議每天至少為病人進行口腔擦洗一次,另一方面國內研究發現單純的口腔擦洗也無法對口咽區等特殊部位進行徹底的清潔,可見對難以擦洗的部位進行口腔沖洗是非常必要的。在口腔護理的頻次上,已查閱到的數據是護理人員根據臨床觀察、臨床經驗總結出的結論。至于經口氣管插管病人何時開始口腔護理目前沒有報道。
4 總結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的途經之一,口腔的溫度、濕度和食物殘渣最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病人由于機體抵抗力低下,飲水、進食減少,常可為口腔內微生物大量繁殖創造條件,從而易引起口腔炎,使口腔發臭,影響食欲及消化功能,甚至由于感染導致腮腺炎,中耳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口腔衛生對人體健康關系密切。
對經口氣管插管的危重病人而言,目前尚需通過嚴謹的臨床對照研究來確定最為理想的口腔護理方案,包括口腔護理的藥液、過程、方法、頻次等;同時也需通過研究闡明口腔護理措施對病人預后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金鳳,陶穎芝,姜萍,吳后男. 口腔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07) .
[2] 譚少屏,葉妙紅,梁燕娜,譚玉玲,梁潔平,許瑞香. 沖洗法在經口行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12) .
說課是指講課教師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在一定場合說說某一教學課題打算怎樣上,以及為什么打算這樣上的教學分析及其理論依據。說課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學法、說教法、說教學程序。下面談談口腔護理的說課設計。
1 說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口腔護理是四年制中職護理《護理技術》中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該內容不僅是第五章(病人的清潔護理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該操作也是二十二項操作中臨床應用較廣的一項。該節內容包括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及保健指導,一般的口腔清潔法,特殊的口腔護理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重點掌握口腔護理法。
根據教學大綱及臨床實踐,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重組:(1)增。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臨床上是根據病人口腔的酸堿度來準備漱口溶液的,所以在課前發給學生口腔“pH”試紙。(2)調整。將教材中“口腔衛生保健指導及協助病人口腔清潔法”作為自學內容,同時給出思考題。(3)突破。對教材內容高度概括,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出條理清楚、將知識點巧妙聯系起來的板書,如將口腔護理的目的與常用的漱口溶液有機地結合起來。
1.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及臨床需求,設定以下的目標。
1.2.1知識目標
闡述口腔衛生的保健指導;熟悉口腔護理的目的;掌握常用漱口溶液及臨床作用;掌握口腔護理注意事項。
1.2.2 技能目標
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正確實施口腔護理。
1.2.3 情感目標
關心和尊重病人,具有“愛傷”觀念。
1.3 教學重點、難點
給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需要準備漱口溶液,漱口溶液種類較多且臨床作用不同,需要根據病人口腔不同的狀況來進行正確選擇,這是重點。進行口腔護理時,要求牙齒的每一面、舌面、硬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擦洗,這是難點。結合教學大綱及本節的具體內容把常用漱口溶液及臨床作用,正確實施口腔護理作為重點;把口腔護理擦洗順序作為難點。
1.4 課時安排
該內容共2課時,第1課時,主要以自學、講授點撥、討論、示教為主,第2課時,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本說課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的。
1.5 教具準備
口腔護理用物、多媒體課件、VCD教學片、模型人。
2 說學法
我校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學習的自覺性不夠,厭學、怕學的現象相當普遍,但學生好奇心很強,興趣比較廣泛。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一方面要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中等職業教育留有較多的自學時間,也就是說自學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于課前、課后布置各種思考題、各種參考書供學生自學,監督其完成,并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案;另一方面,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更主要的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注重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樂于探究,慢慢地養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現狀及臨床需求,綜合地運用了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總體上的思路是:“感知――理解――模仿――遷移――運用”。具體講是采用講授點撥法、討論法、自學指導法、演示法等方法,穿插現代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4 說教學程序
4.1 課前安排。
組織學生觀看“口腔護理”VCD教學片。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口腔護理操作有一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給出課前思考題:如何做好口腔衛生的保健指導?要求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補充,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及視野,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自學的習慣。
4.2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口腔潰瘍圖片,創設“假如你們面對病人會怎么辦”的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采取護理措施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讓學生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4.3 討論。
圍繞著教學內容給出討論題:①我們口腔中有沒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為什么沒有引起我們(健康人)口腔發生炎癥、潰瘍、口臭?②口腔護理的對象是什么?③口腔護理的目的?這些討論題層層深入,前一討論題為后一討論題作好鋪墊。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滿意的答案。這樣設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因能總結出正確的答案而獲得樂趣、成就感,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
4.4 講授點撥。
這一程序任務是突出重點,分解難點。第一步圍繞著“如何選擇漱口溶液”展開講授點撥,把口腔護理的目的與常用的漱口溶液聯系起來。第二步進一步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在臨床上,又是如何選擇漱口溶液呢?巧妙地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請同學把課前發下的“pH”試紙拿出來,通過實驗感受口腔內的酸堿度。結論:臨床上根據酸堿度選擇漱口溶液。上述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步步深入,培養尋找事物之間聯系的探究精神。第三步圍繞“口腔護理擦洗順序”來講授,這步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按一定順序進行操作,避免遺漏。
4.5 講授演示。
設計一典型案例,按護理程序對“病人”進行口腔護理。第一步:分解操作;第二步:按操作程序一氣呵成。除了注重操作的流程外,護理操作用語及非語言(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在示教中得以充分地體現。這樣設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第二課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通過教師對模型“安妮”的關心與親切交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愛傷”觀念的培養。
4.6 板書設計。
設計的目的突出重點、難點,顯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4.7 歸納總結。
1.2檢測方法口腔護理1~5d,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對口腔護理前(晨起未洗漱前)及護理后患者進行口腔黏膜炎分度、菌斑指數及牙齦指數評估,同時用咽拭子取口腔分泌物送檢,檢查芽生孢子和假菌絲,并進行對比分析。
1.3評價指標
1.3.1口腔黏膜炎分度[5]將OM的嚴重程度分為4級。0級:無癥狀;1級:紅斑/疼痛,不影響進食;2級:潰瘍/紅斑,仍能進食固體食物;3級:潰瘍及嚴重的紅斑,不能進食固體食物;4級:潰瘍融合成片,有壞死,不能進食,其中3級和4級為重度黏膜炎。
1.3.2菌斑指數法采用由Turesky改良的Quigley-Hein法[6]用菌斑顯示劑涂布于牙面,漱口后再檢查著色的菌斑在牙面的分布部位和范圍,這種方法的計分標準相對比較客觀,該指數主要體現口腔衛生狀況,觀察患者使用漱口液后口腔菌斑的情況。計分標準:0分為牙面無菌斑;1分為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分為牙頸部連續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分為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少于牙面的1/3;4分為菌斑覆蓋面積至少占牙面1/3但不超過2/3;5分為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1.3.3牙齦指數法采用牙齦指數觀察法[7],按牙齦病變的程度分級,檢查時,將牙周探針放到牙齦邊緣齦溝開口處并沿齦緣輕輕滑動牙齦,組織只被輕微的觸及,計分標準:0分為牙齦健康;1分為牙齦輕度炎癥牙齦的色有輕度改變并輕度水腫,探診不出血;2分為牙齦中度炎癥牙齦色紅水腫光亮,探診出血;3分為牙齦嚴重炎癥牙齦明顯紅腫或有潰瘍,并有自動出血傾向。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P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定量資料用(x珚±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牙周健康狀況、口腔黏膜炎分度比較
3討論
3.1化療所致OM的機理及口腔護理的重要性
3.1.1化療所致OM的中醫理論OM屬中醫學“口瘡”、“口瘍”范疇,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發病機理為氣血損傷所致、陰津耗損為本虛,熱毒熾盛為標實。化療藥為峻猛藥毒之邪,使脾胃受損,耗氣傷陰、傷津,虛火上乘;或熱毒內伏心營,循經上擾而發病。《內經》:“諸痛瘡瘍,皆屬于心。”臨床口瘡除見陰虛火熱證以外還可兼見脾氣虛、心脾積熱之象[8]。
3.1.2化療后并發口腔潰瘍的主要原因有化療藥物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更新較快的黏膜上皮細胞也有明顯的殺傷作用;化療后患者中性粒細胞減少,免疫力低下,機體防御能力下降;加上患者進食減少,水分補充不足,所致口腔自潔作用減弱,使寄生于口腔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口腔內環境遭到破壞,口腔pH值降低,從而導致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并非在使用化療藥物后立即出現,而是在體內代謝物質耗盡,上皮細胞脫落更新后才表現出來,在化療后3~5d為最明顯,一般持續7d左右。其發生率極高,可以通過選擇高效的口腔護理液進行規范的口腔護理對其進行預防。
3.2兩種漱口液的作用比較
3.2.1加味二辛煎的作用及安全性石膏、細辛名“二辛煎”,方出《景岳全書》,治療“陽明胃火上炎所致牙根、口舌腫痛不可忍”。生石膏具有收斂生肌、除煩止渴和清熱瀉火等功效[9],細辛氣味辛溫,揮發油有很強的解熱、抗菌、局部麻醉、鎮痛作用。能散浮熱,解火郁,故能消死肌瘡肉,又長止痛。《綱目》云:“治口舌生瘡”。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細辛具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抗菌作用。生石膏性微寒,其味甘辛,歸于太陰肺經,和陽明胃經,其寒能清熱,甘能緩和微寒之性,使其不傷正氣,且甘能生津止渴,使其清熱而不傷陰,辛能透表解肌發斑,其質重氣浮,入肺經既能清泄肺熱而透疹,又能清泄氣分實熱,以解肌入胃經,清瀉胃火而化斑[10]。佐生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利咽除臭、調和諸藥,并對口腔黏膜起到保護作用。現代藥理研究其在試管內對葡萄球菌、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均有抑菌作用[11]。我院自制的“加味二辛煎”在方中加入生甘草以調和諸藥,不但調整了方劑的口感,其本身也有清熱、除臭和抑菌作用,加強了“二辛煎”的作用。經臨床預實驗,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輕工業聯合會
主辦單位:黑龍江省輕工科學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23-1559/T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引言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由于不能進食、吞咽、咀嚼功能受限,口腔處于經常性開放狀態,容易造成患者口腔黏膜干燥,唾液減少,口腔的自凈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減弱,使大量細菌在口腔內繁殖,二十四小時內形成口腔菌斑。從而引起醫院內肺炎的發生,口腔護理促進衛生,清楚口腔分泌物,從而可減少口咽部細菌和牙菌。因此做好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
1.1操作前準備
(1)患者準備1)對患者的意識、合作程度行有效的評估。指導其配合,做好解釋工作,說明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意義和必要性,確保患者配合;煩躁患者予以鎮靜處理;昏迷患者應備開口器。2) 一般取半臥位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
(2)操作者及環境準備1)檢查患者的口腔氣管以及氣管插管的有無異常情況。2)清除氣管和口腔內的痰液。3)無菌要求嚴格,操作者要徹底洗凈雙手,戴無菌手套及口罩,保持環境清潔及舒適。
(3)口腔護理液的準備在清洗前應檢測患者口腔pH 值,根據pH 值選擇不同的護理液。1) 0.9% 氯化鈉溶液為臨床常用的口腔護理液,只能起到清潔口腔,稀釋和機械沖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無殺菌作用。2) 過氧化氫也是臨床常用的口腔護理液,有防腐、防臭作用。3) 甲硝唑具有抗菌譜廣、殺菌力強、不良反應少、用藥方便等優點。4) 洗必泰對口腔細菌有殺滅作用,可有效去除牙菌斑的作用。5) 碘伏對細菌、芽孢、病毒、原蟲都有很強的殺菌效果,且不受pH 值的影響。
1.2 操作方法
(1)嚴防液體下漏至氣管賴玉蓮等報道認為,進行口腔護理時,應用氣囊測壓器檢查氣管導管氣囊充氣是否足夠,充氣不夠者用測壓器注入空氣至25cmH2O,使氣管導管與氣管壁的腔隙處于密閉狀態,以免液體下漏至氣管。
(2)防止氣管導管移位進行口腔護理時,導管脫出可導致急性缺氧。付燕等報道,在做該項操作時,一定要保證患者能夠密切配合,以防脫管和移位。操作前后應嚴格檢查氣管導管于門齒處的刻度,并做好記錄,以防氣管導管移位。
(3)口腔清洗的方法
1)擦洗法傳統的0. 9% 氯化鈉溶液棉球擦洗法雖然能有效擦去牙菌斑與污垢,但不夠徹底,口腔內置留氣管導管、牙墊,很難對牙內面、牙縫、舌下面、舌根部、咽喉部等死角部位的污垢進行有效清除。謝紅英等[2]采用喉鏡協助法在麻醉喉鏡明視下用擦洗法進行口腔護理,可有效清除死角區域污垢,減少細菌繁殖,從而提高口腔護理質量。
2)沖洗法可選用0. 9% 氯化鈉溶液、碳酸氫鈉、過氧化氫溶液等對口腔反復沖洗吸引,直到吸出液澄清為止。口腔沖洗時沖洗液與口腔充分接觸,可增口腔的濕潤度以及牙面上的牙垢,但可能造成含有大量細菌的沖洗液進入氣管導管氣囊上部的間隙,容易導致吸入性肺炎。
3)擦洗+ 沖洗法單純的口腔擦洗法或口腔沖洗法,均不能對口腔進行徹底清潔,而擦拭能有效去除牙菌斑,再利用0. 9%氯化鈉溶液等沖洗,可有效減低患者口腔內細菌的聚集,提高口腔護理質量。
(4)口腔護理的頻次國內報道不一,張海魁等建議1 次/4h,譚少屏等建議2 次/d; 蔣玉梅等研究發現,如果每天為患者做2 次口腔擦洗,口腔護理前的菌落計數上午只有下午的50%左右,甚至更低,故支持1 次/8h 的觀點。Jones 等調查顯示約60%ICU 護士為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濕潤2~4次/h,可以減輕黏膜干燥,建議口腔護理的次數為≥3 次/d。
1.3 注意事項
(1)預防交叉感染嚴格消毒隔離,預防交叉感染,仔細檢查導管氣囊內的壓力,防止分泌物、沖洗液誤吸入呼吸道,并注意固定導管,防止導管移位。
(2)防止嗆咳進行操作時勿接近腭垂的部位,以免引起患者惡心、嗆咳的發生。當嗆咳或惡心時,胸腔內壓力增加,氣囊與管壁間隙增大,分泌物下墜增加,有可能增加VAP 的發生率。
(3)防止損傷操作時要細心、耐心、有責任心,動作輕柔迅速,盡量減輕患者痛苦。操作完成后,抽去氣囊增加的氣體,以防壓力過高導致黏膜糜爛、壞死; 并妥善固定氣管插管和牙墊,聽診雙肺呼吸音,確認氣管插管無移位。
2 總結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入侵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正常人每天通過飲水、進食、刷牙、漱口等可達到減少和清除致病菌的目的,口腔通常不會出現問題。但對于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由于其機體免疫力低下,易出現口腔內細菌的聚集以及菌群失調,使口腔黏膜出現炎癥、潰瘍、糜爛等并發癥,引起口腔及下呼吸道感染; 而且氣管導管的阻擋,影響了口腔護理的效果。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各患者不同的情況,采用積極有效和安全的口腔護理方法,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加強對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保證口腔清潔,減少分泌物積聚和抑制致病菌繁殖,預防口腔感染及降低VAP 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