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2: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儒學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化學學科的優勢就是有趣的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不僅能揭示許多科學的理論,而且還能幫助學生解釋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更重要的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化學興趣。因此,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本著“一切以實驗為主”的原則。為了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為確保實驗成功,課前堅持預做實驗,書本上的有些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的成功率低,我會積極的加以改進,讓學生從實驗開始、到實驗結束。正是由于我在教學中,堅持以精彩的實驗引入,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以積極的態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因此學生不論是學習熱情還是學習成績都非常理想!
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我主要以實驗為主。通過鎂條燃燒前后色、態的改變,燃燒過程中發出的耀眼的白光;鐵釘投入到稀鹽酸中產生氣泡;把無色的酚酞滴入到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立即變成紅色;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點燃發生爆炸;銅綠受熱由綠色變成黑色,試管壁出現晶瑩的液滴,產生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成牛奶一樣的乳白色等實驗現象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一節課的成功后,有許多學生自愿報名,要擔當班級的化學課代表,強烈要成立化學課外興趣小組。每一節課之前爭著幫老師拿實驗儀器,甚至在每一節課之前有學生到實驗室幫助老師準備實驗!這都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興趣起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聽課的情況,調整自己的講課速度,控制自己的音調高低,用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并且自己編一些順口溜,既幫助學生記憶,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一節課,在做完實驗,分析完重要知識點以后,給學生歸納出順口溜:“一氧化碳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這樣既幫助學生記憶實驗步驟和現象,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是很有意思的。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僅有學習的興趣我覺得遠遠不夠,如何使之維持長久,如何使學生從對化學學科感興趣上升到想學化學、學好化學。這才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在平時上課是一直注重提醒學生帶著兩個重要問題:
(1)化學對我來說有什么用?
(2)化學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怎么密切?
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結合教學內容,使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例如:我們在學習空氣污染一節內容時候,談到空氣污染物的來源、空氣污染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氣污染時。帶著學生觀察我們學習旁邊的一個大型洗浴中心的鍋爐煙筒的排煙情況;帶著學生到馬路上觀察汽車在啟動、加速時候發生的現象;帶著學生到化工廠附近聞氣味、沿著化工廠的廢水溝體會!通過此舉,學習知道:汽車尾氣排放、家庭燃燒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廠的“三廢”都會造成空氣污染。我們如何治理,開發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樹植草等,并介紹每周的空氣質量周報,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在化學課的課堂上,我一直注重加強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課堂所有的演示實驗,全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總結實驗現象、自己動腦歸納實驗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課后不再需要你去死記硬背,只要回憶課堂上的實驗,就能掌握一節課所學的知識了!課后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現象,第二天進行討論。記得我在講魯教版《走進化學實驗室》一節內容時候,為了教會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事先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支蠟燭,通過對蠟燭的觀察、對蠟燭燃燒的觀察,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對教師提出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多、有研究的價值。在實驗基本操作的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講解、演示以外,堅持每節課找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其他同學充當評委,做到人人參與,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使課堂氣氛活躍,四十五分鐘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中圖分類號:G62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8-0189-01
1 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及意義
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俄語,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象。所以,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俄語的文化導人,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文化的導人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大學俄語教學,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導人文化知識時,在教語言的同時結合語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一方面要經常給學生灌輸一些俄羅斯文化習俗,另一方面還要不斷糾正一些不適合俄羅斯文化習俗的語言。大學俄語課文選材豐富,內容涉及俄羅斯歷史、地理、社會、人文、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等。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得理解課文,加深印象。而且,俄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哪一個方面都離不了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準確的理解目的語。
2 文化導入的內容
2.1 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主要是社會的生產、生活、言語、思維等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不同形態的特質所構成的復合體。當然,人們創造的各種社會成就的總和也是文化。從外語教學的角度來看,前者正是本文討論的文化導入的主要內容。有人把它稱為“交際文化”或“小文化”,把各種社會成就總和稱之為“知識文化”或“大文化”。
2.2 文化導入的概念和目標
所謂文化導入是指在俄語教學中通過俄語作為中介將俄羅斯文化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文化猶如強大的磁鐵,能把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們聯系在一起。當他們走出母語天地來到另一個語言環境時,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只有當他們認識了外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才能跨越文化障礙。文化導人的過程就是學生熟悉俄羅斯民族社會的文化現象的過程,也就是在他們頭腦里建立俄羅斯文化庫、儲存文化信息,進而培養文化能力的過程。于是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一起構成了語言交際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導人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3 文化導入的方法和途徑
注解法:教師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描寫以及特定含義的注釋,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做到語言知識講到哪里。文化知識詮釋到哪里,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如歷史性的課文要進行補充一定的時間、地點、政治背景的內容。
融合法: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主要涉及的俄羅斯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
實踐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
對比法: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可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產生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如對比不同國家兩個民族對家族關系稱謂的區別;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了俄羅斯的風俗習慣,又知道了本民族的習俗。
典故引入法:大多數人在說話和寫作時都引用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運用典故不僅可潤澤語言,使之豐富多彩,生動清晰,而且使人們更易于溝通思想。
1.蜜月期。這是大學新生入學時最初的興奮狀態,通常是新生獲得錄取通知書到開學一兩周內剛進入大學時,新生出于告別中學這一人生階段和對大學生活的期待、向往,對大學文化表現出的是興奮、好奇的狀態。
2.危機期。危機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學第一個月到第二個月也就是當新生對大學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沒有充分的準備,開始感覺到文化沖擊時會對新的文化產生生疏感,對以往的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產生懷念情緒,在這個時期也是新生心理問題多發期。
3.舒緩期。通常是開學兩個月后,正式的教學環節和正式的大學校園生活開始后,如加入社團、參加學生活動等,新生對于所處的環境進行重新思考和認識,對自我也會重新定位,開始規劃大學生活。
4.認同期。新生對大學校園主流文化的認同程度表現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選擇性地接收三種狀態,新生入學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新生能夠根據自身特點與所處的環境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化調整或重構模式,而不是簡單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減少對新文化的排斥現象。
二、文化適應理論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啟示
1.入學教育的時間跨度:根據文化適應規律循序漸進。在新生入學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適應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活動:在蜜月期可以通過開學典禮、迎新晚會等氣氛隆重的典禮儀式維持新生的興奮感,增強榮譽感;在危機期則要通過心理輔導、輔導員走訪宿舍、新老生交流會等幫助新生認識自我、轉換角色;在認同期則要通過專業教師的引導幫助新生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建立對專業的興趣,通過團學組織、社團活動豐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認同期則要指導新生在對自我和環境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目標體系,幫助新生順利融入大學主流文化,同時要重點關注一些邊緣學生。
2.入學教育的目標:幫助新生建立對大學的文化認同。要新生建立對大學的文化認同則要幫助新生實現四大轉換:角色認識由以我為中心到融入集體、學會合作,思維方式由單向型到多向型、創新型,學習目標由考取大學到素質提高、職業發展,學習方法由知識再現型到知識探索型。在入學教育中就要幫助新生正確認識大學學習內容、方法和途徑的多樣性,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和規律,主動與他人合作交往,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指導新生充分運用各種資源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入學教育的方式:師長引領與朋輩分享相結合。新生入學教育階段,輔導員、班主任要充分發揮人格魅力和專業素質對新生的引領作用,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班會、走訪學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開展適應性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學院也要充分利用師資資源,通過名師大講堂等活動,讓學校優秀教師、教學名師為新生開展專業講座,幫助新生建立專業認同。同時,優秀高年級學生往往代表的是學校的主流文化圈,他們在思想覺悟、專業學習、學術科研、學生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發揮優秀高年級學生的朋輩對新生的影響也非常重要。
班主任少不了和學生接觸,更少不了對學生言行的敦促。但現在的學生自主意識強,逆反心理重,在和學生的交談中如何把握分寸、掌握好度呢?這是我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孔子的有教無類打破了學生受教育的等級束縛,讓下層人民的子女也享受了受教育的權利。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也應該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用統一的尺度對待學生,不能歧視差生而只重視優生,要尊重每個學生,給予他們以尊嚴。孔子的誨人不倦更是為后代的教師樹立了一根標桿。無論怎樣叛逆的孩子,如果感知到你不倦的教誨,你真誠的態度,他們也會報你以坦誠和聽話。孔子的因材施教更給了我啟迪,為了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他們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和教育。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儒家教育的理念啟迪了我,讓我處好了師生之道,增強了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11-01
一、引言
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上位概念,是理解學校文化的前提。文化是歷史沉積的生存方式,是特定民族(或人群)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自覺形成和普遍認同的觀念和行為方式。教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承擔著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任,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它既處于社會、政治、經濟、傳統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又選擇性接受、傳播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于學生發展的社會非主流文化。
二、文化濡化與教育
文化濡化是指對采借過來的外來文化元素,放在本土文化中進行磨合、改造,使之與本土文化協調,融為一體的過程。文化濡化所強調的主體是人,即如何對人實施教育的問題,它使得某一文化群體的核心價值觀、、思想意識、行為方式能夠綿延不斷地傳給下一代,推進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教育是一種高級的濡化活動,教育依據其特有的目的性,利用種種手段和方式將社會群體的價值規范和思想觀念有意識的傳遞給下一代,使其掌握所屬群體的信仰和價值,形成其最初的自身信仰。年輕一代在此基礎上對外界事物做出取舍,沿著特定的方向對知識和經驗進行“聯合”與“抽象”,形成相應的社會心理結構,達成社會化。
三、學校文化中的濡化教育
(一)學校文化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外來文化以其順暢的勢頭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中,學校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被影響,被改變。文化是種沉淀,特色文化是文化的提煉,然而有些學校一味盲目追求所謂的“特色”文化,異化文化內涵,崇尚物質高消費,斥資擴充、建造新的教學樓,盲目迎合西方教學模式,推崇西化風潮;社會中出現的“國學熱”,從某些方面映照出當代學校教育中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文化教育浮于形式主義,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失去其本應有的實效性。總之,學校教育中本土文化價值觀的缺失,對文化傳統教育的漠視,使本土文化失去對學生的浸潤作用和教育價值,形成對西方文化形式上的盲從性。
面對如此的現實,我們需重新定位學校文化中民族文化的地位。薩德勒認為國民教育制度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民族性的標志,即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礎;康德爾認為一個國家的民族性是歷史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特征,民族主義和民族性是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傳統教育是產生傳統價值取向和重視社會人倫的傳統思維方式最直接的推動力,學校應該用民族文化的精神浸潤學生的心田,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學生,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科學、適時、合理的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杜絕“全盤西化”,體現“西為中用”“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文化濡化的作用,使外來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磨合,使之與民族文化相協調,增加民族文化的發展力與凝聚力,彰顯學校文化的真正特色。
(二)正確理解學校文化中濡化教育
在“濡化”的過程中,基本的信仰和價值是濡化的核心。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關注民族文化教育,正確理解“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以理性思維引導在“傳統”與“現代”中合理取舍,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盤西化,以繼承和創新為指導,正確對待教育文化的異質與沖突,科學建設學校文化。任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都只能是民族的文化為主體,離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心理結構,對外來文化的傳播和吸收就失去了根基,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因此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注重濡化教育,堅持以民族教育文化傳統為基點,在吸收外來成功教育理念和經驗上,重視外來文化的實踐環節,合理取舍,理性吸收適合本土文化的部分,并使之民族化。
四、彰顯濡化教育在學校文化中的重要性
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是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增強民族主體意識是維護民族獨立和存在的思想文化前提,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我們應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自主意識,提高自我價值,弘揚自我精神。
(一)樹立學校文化的價值主導觀
學校價值觀作為整個社會價值觀體系的一部分,從根本上說,是應該既能反映社會文化變遷乃至整個社會變遷,又能夠很好地繼承已有的學校價值傳統。提倡教育觀念的更新,強化教育文化選擇能力,既使傳統文化獲得教育的現代意義,又使外來文化獲得教育的民族意義,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將學校文化的深層價值一元化和表層價值的多元化統一起來,從根本上維護和促進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穩定和更新,而形式上則趨于多樣化,全球化。
(二)秉承學校文化創新
莊子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文化不僅要具有民族性,維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且因為民族文化處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所以必須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實現文化的創新。
(三)創設濡化載體,建設學校文化
學校要創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文化內容與方式的機制,促成學校文化由外向內的轉換,形成濡化教育載體,解決當前學生在繼承傳統文化所呈現出認知匱乏和踐行危機的現狀,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體會、領悟、接受和發揚文化傳統,使濡化教育的理念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呈現自然、良性的發展。形成學校文化參與和推進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逆向的轉換機制,使學校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溝通呈螺旋式上升,學校的文化建設呈現出另外一番新的景象。
五、小結
學校文化的濡化是現代教育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在新文化的構建中,學校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時代所賦予的精神,體現理想和現實、繼承和創新的統一,指向未來和超越的本質。學校要以文化揚棄和創新為新型文化建設的目標,在吸納世界多樣文化的同時,強調文化的濡化教育,處理好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外來文化的適應感,協調好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文化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世界文化與民族優秀文化相適應,相協調,共同促進學校文化的新發展,推動新型學校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由此可見,對于“孝”的釋義,諸多名人志士均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解讀,提出了他們各自的見解,尤其是以儒家學派的釋義較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體釋義上,盡管看似紛繁復雜,但通過對其進行精心的梳理、歸納與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內涵集中體現在兩個較為宏觀的層面也,也即是表現在物質層面中的“贍養父母”、“愛惜自己的身體”、“傳宗接代”等;表現在精神層面則是“敬愛父母”、“揚名顯親”、“葬祭以禮”。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來,上述物質層面的孝與精神層面的孝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共同構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華。具體而論,在物質層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贍養父母”。孔子及孟子均認為,孝的首義那就是作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盡量滿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養是孝德的一個重要核心。其二,作為子女,務必要做到“愛惜自己的身體”,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條較為重要的原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儒家認為,子女的身體發膚屬于父母的遺體,不能使之受到毀壞和傷害。”
再者就是“傳宗接代”也就是說儒家孝文化比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職責。“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離婁章句上》)。在儒家看來,子女盡孝有一條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這條職責,讓父母的血脈中斷,那就是一種大不孝。對于精神層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愛父母”,所謂“敬愛父母”,在孔子看來,“生,事之以禮”絕不僅僅是應付差事和對老人物質生活的關心和滿足,更是要發自內心、關心和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層面真正做到敬愛父母、關心父母、孝順父母。第二,作為子女,也不能安于現狀而碌碌無為,要積極在事業上尋求發展與進步,做到“揚名顯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此處所言的“立身”,其實質上“不僅僅是為了自身,而是為了創一番功德業績,以顯父母之榮耀,光宗耀祖,其價值仍歸于‘孝’”。[3]第三,在精神層面盡孝還體現在“葬祭以禮”。也即當父母去世時,作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禮節來安葬,而且要根據相關習俗與禮節進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
通過對儒家孝文化基本內涵的深度挖掘與初步分析,不難發現,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澤被長遠。在當前形勢下,作為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深入分析與認識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煉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將儒家孝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同大學生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注重發揮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具體而言,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責任與擔當,歷來是中華文化傳統中所備受推崇的,也是各個時代對廣大青年的殷切寄托與深度期盼。責任與擔當內容豐富,語義深遠,有包括對人類的責任、對世界的責任,對民族與國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等等,擔當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責任與擔當主要是對家庭負責、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例如古代傳統儒家文化提倡的“詩書繼世長”“非耕即讀”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奮斗,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對家庭負責。對父母負責,則強調不但要讓父母能夠較為舒適地養老、主動贍養父母之外,還要讓父母心境安寧,盡量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也是一種對父母負責的體現。而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正如所提到的“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可毀傷”,說明作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當代在校大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長期的嬌寵,他們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對家庭責任淡薄,缺乏責任與擔當意識;對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責任,很少能夠做到為父母分憂,而對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癡迷網游、熬夜等現象較為嚴重。大學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實然狀態與應然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是大學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與難點。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則剛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儒家孝文化中相關責任意識的熏染,可以逐步幫助大學生樹立責任與擔當意識。同時,通過德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與幫助,大學生對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自身的責任可以進一步升華與轉化為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的責任等,從而促使大學生真正、全面地增強責任與擔當意識。
引言
和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演變、發展都和文化息息相關,可以說,任何一種語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語音、句法、語義以及在不同場合的具體運用都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語言系統的每一個角落,影響甚至制約著語言的結構、修辭、交際模式等。在外語教學中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對加深學生對外語的領悟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把外語教學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就很難甚至無法做到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語言。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人類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的知識體系。
我們習慣于用東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盡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離,常常形成難過的關口,所以抓住英漢區別,了解背景知識,應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公共英語教學已成為整個英語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有的大學生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六級,但英語口筆頭的交際能力卻很差,說起話寫起文章來往往詞不達意,這里面原因很多,如過分重視語言的輸入積累而忽視了輸出創造,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但教學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不夠重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大學英語老師只熱衷于給學生講授語言點,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傳授和解釋語言知識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文化構成了我們“語言的底座”(Sapir,Edward.1972.LanguageDefined),對我們的英語學習效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們知道,要正確使用一種語言必須具備兩類知識,一類是有關該語言本身的結構體系方面的知識,也即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的實際知識;一類是與該語言有關的各種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實際知識,包括各種“語言的”或“非語言的”交際知識、交際規則,這兩類知識的融合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對母語和外語都是如此。學生只有在熟知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準確的使用英語,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
《大學英語》精讀的編寫在內容安排上由淺入深,融知識性、利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課文的詞匯解釋簡明扼要,練習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交際能力,這是這套教材的特點和優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教學目的和具體要求,考慮到課堂教學中的可操作性,筆者認為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以首先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關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這里所說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地理、風土民情、倫理道德、生活習慣、等影響、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一些宏觀因素。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非常必要,因為他們不象英語專業的學生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語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時間相對也少。所以在課時最多的精讀課教學中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大學英語》精讀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歷史、科技、人物、風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個方面的內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獵,課后的注釋也不可能詳盡,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給學生提供一些更直觀、更豐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冊有兩個單元都是描寫發生在圣誕節期間的故事Unit5:AMiserable,MerryChristmas;Unit7:TheSampler,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就圣誕節的起源、它的慶祝方式、它在西方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提問、組織課堂討論而導入課文教學。
2對英語習語的討論
習語是指在意義和結構兩方面都相對穩定的詞組和句子,包括諺語、格言、固定表達法等。習語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盡管英漢語言中部分習語很相近,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如“wallshaveears”和“隔墻有耳”,還有一些英語中的習語已成為漢語習語的一部分,但大多數英語習語在漢語中是沒有對應的表達方式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補充一些解釋和說明,比如介紹它們的起源,和漢語習語進行比較,引入相關的習語,等等,這樣學生既獲得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大學英語》精讀中出現的習語都很常見且具有代表性,在課堂上花一些時間進行討論是很必要的,這里僅舉一例加以說明。
Thiswasthelaststraw,Iwasveryyoung:theprospectofworkingunderawomanconstitutedtheultimateindignity.(Book2.Unit4:MyFirstJob.Line43-44)
這句習語取自“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為“再也不能忍受”,教師可在課文后面注釋的基礎上進一步舉例說明它的用法。
從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要求來看,文化導入對聽、說、讀、寫、譯的教學是一種有機的補充和促進,不會沖淡對語言基本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既要注重對具體的文化點的解釋,又要考慮到宏觀的文化背景,還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跨文化意識,要對中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學生還不可能到英語國家去親身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所以教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英語文化導入與學生興趣的結合點,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鼓勵學生在課外多涉獵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書籍報刊并指導他們進行閱讀。總之,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旦堅持下去,學生都會受益匪淺的。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才流動和競爭日益加劇,知識應用型人才也越來越為企業所看好。而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功利思想較為嚴重,一味追求英語證書,忽視了語言交際的場合、對象、目的以及語言國家的語言文化背景,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以英語為交流工具、以旅游、商務或外事文秘等為謀職方向,因此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只強調英語語言結構,而忽視語言的背景文化和相關知識的輸入,勢必會在交際過程中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
二、語言和文化
語言文化的載體,是社會交際的工具。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語言使用區域中的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下通過口語或書面語形成相互交際而使用。同時,一種特定的語言總是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國家,以及其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的。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交際的過程是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所以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分不開的。了解英語文化知識,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必然導致交際障礙、沖突和誤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
本文主要是談人們在說英語時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會風俗習慣來交談所造成的失誤。正如River所說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思維方式、等的制約和影響。Kramsch認為文化是語言學習的核心,英語教學必須與社會相適應。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侵犯了別人隱私,會激起對方的反感。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三、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不同的語言因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使用上自然地存在著很大差異,比如對待表揚,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顯著的不同,一位英美人士夸你:“Your picture is very good.”中國人一定會說:“No,it’s just so so.”這樣會引起對方的誤解:難道你是一個判斷力低下的人嗎?反之夸獎一位西方人:“You speak Chinese very well.”他則會勇于表現自我“Thank you.”或“I’m glad to hear that.”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
1.聽說技能的影響
聽力理解的過程不是單純的語言信息解碼過程,而是一種解碼過程與再構建的結合。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缺乏對異域文化的了解,勢必影響對話語深層次的理解。同樣,說的能力不僅僅是語音、語調的問題,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就會產生歧義甚至誤解。如:到別人家串門或作客,告辭時,英美人習慣說:“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辭時從不說:“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為在英語里“I’ll go first.”的意思:“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時間不早了,客人們該離開了。我先走給大家起了頭,其他客人也應該馬上離去。
2.閱讀技能的影響
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語言水平的問題,文化背景知識也十分重要。閱讀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及其他專業知識共同作用的過程。沒有一定的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會對語言學習者產生消極的影響。如:safe from Boreas and bluecoats,seemed to Soapy the essence of things desirable.(O.Henry: The Cop and the Anthem)不受北風的侵襲和警察的干擾,似乎成了蘇比所有心愿的精髓。Boreas在希臘神話中是北風之神,bluecoat指警察,因為警察身穿藍色制服。
3.翻譯技能的影響
翻譯同樣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趙元任先生說:“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翻譯”。在翻譯實踐中即使是簡單的詞語也不可背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民族風俗隨意處理。如:as thick as thieves親密無間,又如:He saw himself,in a smart suit,bowed into the opulent suites of Ritzes.(他發現自己身著漂亮的禮服,被恭恭敬敬地引進像里茲飯店一樣豪華旅館的客房里下榻。)“里茲飯店”在歐美國家家喻戶曉,以奢華著稱,后來成為豪華賓館的代名詞。
四、文化輸入的途徑
1.創設語言文化環境
教師要重視環境的設計,多收集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民族文化、文化典故、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資料。只有當學生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越了解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語言國家的興趣也就越濃厚,英語學習也就變得更積極,更有效。
2.滲透文化學習意識
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就語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隨文進行講解。比如在教學中“colour”系列單詞時,教師可列舉西方國家中,既是姓又是顏色的一些單詞,也可以補充一些有趣的習語如:White懷特(白色)、Brown布朗(棕色)、the White house(白宮)、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塊)等。另外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設置一些特定社會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背景下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學生可逐步提高根據社會文化背景來恰當地使用語言的意識。
3.在生活中注意英美文化的滲透和吸收
詞匯是語言的構建材料,是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基礎。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量才能讀懂、聽懂,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說與寫的有效表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規定大學生要掌握的一般要求的詞匯量應達到4795個,其中2000個為積極詞匯即要求學生能夠在認知的基礎上學會熟練運用(包括口頭和書面表達兩個方面),所要求的基本詞匯量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所要求的詞匯量(4500)多了近300個。如何有效地讓大學生掌握這些英語基本詞匯就成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習者不斷探討的課題。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正如Humboldt所言:“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的任何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而文化差異是影響用目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應該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環節,詞匯教學應導入文化因素,重視文化習得。
一、詞匯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構成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導入與滲透,是廣大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我根據目前學界廣泛認可的分類,結合相關教學經驗,認為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
2.詞匯中涉及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
3.詞匯中涉及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差異的,包括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道德準則及語言表達方式等。
教師在教學中把教文化作為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得體運用外語的工具,通過分析詞匯的文化內涵和外語話語的不同特征掃清其文化障礙,加深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具體方法
1.換算聯想法
英語語言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也是英語文化的發展史,這種文化也體現在度量衡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方面,與漢語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用自己熟悉的本族語近似單位衡量,這是不準確的,不利于對詞匯與文章的正確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并與學生共同換算,然后放到文章上下文中聯想,以正確掌握詞匯,準確理解作者的用意。例如《應用型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出現了200 acre ranch與4000 square foot house兩個名詞,分別釋義為“200英畝牧場和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是介紹本文主人公Monty Rorberts堅持自己的夢想,要擁有一個200英畝牧場,牧場上有一座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這也是很多美國人終其一生的夢想。可是學生并不了解這兩個單位,對于牧場和房子的面積沒有準確概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單位的轉換,得出牧場約為809400平方米,而房子大約為372平方米,這是學生所熟知的。得出數據之后學生就能聯想出這座牧場與房子的大致面積,才能理解這個夢想確實不同尋常,而主人公堅持不懈,堅持自己的夢想的精神值得大家佩服與效仿。大學英語課文中經常會出現類似英語計量單位,作為英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廣大教師關注。
2.中西文化對比法
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可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產生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六單元“Women,Half the Sky”講述了美國杰出女性的成功經歷,鼓勵著廣大的普通女性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文中多次出現superlady,superwoman之類的詞匯,“super”作為形容詞意為“excellent,splendid”,“super-”作為構詞前綴表示“superior;more than”,所以在英語中“superlady,superwoman”是對于女性的贊美。如果這個詞用于形容中國女性,則具有完全相反的意思。漢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女性一直被賦予主內的角色,對女性的最高評價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觀念已逐漸淡化,但是女性依然不愿被稱做女強人、強女人。經過中英文化對比,學生就能明白“superlady,superwoman”之類的詞一般不用來形容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中國女性。
中英在文化習俗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反映在英漢習語中,對應記憶法有助于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如“英雄所見略同”,英語相似的表達為“Great mind think alike.”,再如“三思而后行(Think before you leap.)”等,學生容易下意識將相似詞匯表達等同記憶,然而英語與漢語畢竟來自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因而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必要對比,以助于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記憶。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wit”一詞,“at one’s wits’end”是一個很重要的相關表達,部分老師在該詞組的講授中翻譯為“黔驢技窮,江郎才盡”。事實上這兩者是不能一一對應的。考察一下中國文化,南朝江淹年少時以文才著稱,晚年詩文無佳句,人們稱他才盡了,是謂“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而“黔驢技窮”來自著名的“黔之驢”,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虛有其表,本領有限。[1]在英語文化中“at one’s wits’end”意為“not knowing what to do or say because of worry or desperation”即“智盡能索,張皇失措”,因而這組中英詞匯不能對應。在詞匯教學中通過考察中英文化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詞匯的意思,從而能夠正確使用。
3.典故引入法
英語與漢語一樣,都是擁有深遠歷史燦爛文化的優秀語言,因而英語詞匯中含有相當豐富的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事件,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這些典故潤澤了語言,使之豐富多彩、生動清晰,而且使人們更易于溝通思想。
在大學英語課本中此類典故比比皆是,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對此仔細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該詞匯,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生動有趣。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五單元“poetry”一詞的講授會涉及“poet”,及學生所熟知的“Poet Laureate”即桂冠詩人,這是英語文化所特有的,英美文化中“桂冠”象征榮譽和優秀,這源于羅馬神話中阿波羅的故事。詩神阿波羅愛上了河神的女兒達芬妮(Daphne),并熱烈追求她,害羞的達芬妮為了躲避阿波羅的愛,變成了一棵桂樹,于是桂樹成了阿波羅最喜歡的樹木。作為詩神,阿波羅下令將月桂樹葉編成花環作為獎勵詩人的冠冕,而獲得這種花環的詩人便稱為“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2]再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五單元“heel”,以及“one’s Achilles’heel”涉及一個典故,只有通過文化的導入典故的講解,學生才能理解這個表達不是某知名人士的腳后跟,而是其致命弱點(one’s weak or vulnerable point;fault,especially in sb’s character,which can lead to his downfall)。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運用典故引入法講授,可以使學生對于該詞匯印象深刻,消極詞匯很輕松地轉化為積極詞匯運用。
三、結語
正如鄧炎昌、劉潤清教授所言:“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3]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文化的學習是英語詞匯輸入的一個重要方面。英語學習的最終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的語文化的掌握水平。不僅如此,實踐證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這也符合教學規律,因而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化因素,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文化的導入,這無疑對正確使用語言和成功地進行語言交際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要處理好相關因素和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相關因素分析
1.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是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個性的塑造者。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而語文教學是否卓有成效,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真正作到發揮主導作用,在備課中就必須堅持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指導學生全面掌握語文知識,從而體現教師所具有的主體和客體的雙重性。
2.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標志在于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學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又是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科學地處理好教材,創造強烈的誘因,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很重要,如兩人對話、猜謎、游戲等。在課堂活動中應該讓各類學生都能參與,并且樂于參與,通過相互間的語言交流和合作,鍛煉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學到了活的語言知識。尤其是要給后進生表現的機會,使他們通過語言實踐,獲得成功的經驗,逐步樹立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像這樣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一直在教師的認識“加工”塑造中,同時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又始終是積極主動處于認識發展的主體地位。
3.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在于教學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設計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小學語文課的每一教學內容從認識的整體上來看,都有其相對的主要和次要內容,教師要想在教學時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找出知識的主線,把握教學關鍵,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分析研究教學內容,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精心設計,認真選取,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4.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在于教學方法。大綱指出,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研究教學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和規律組織教學活動。為了促使學生主動思維,展開聯想,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氣氛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由易到難、難易適中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做到所講的內容,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
二、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
1.鋪墊復習。鋪墊復習是教師幫助學生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路搭橋工作。通過復習,讓學生做好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知識準備、智能準備。復習是講授新知識前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簡單的回顧可以承前啟后,使知識點上下銜接,渾然一體,自然過度。在鋪墊復習過程中,可以采用一問一答等方法
2.引入新課。在復習鋪墊中,教師要創設問題的情景,引發學生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根據教材的知識體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引往知識的生長點上,教師要提出帶有啟發性、思維性的問題,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是全新、難又不是太難,激發學生嘗試,探究新知的欲望和興趣,使課堂始終如一種積極的狀態。
3.探索新知。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情況和教材內容,不斷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使全體學生設入解決問題的探索之中。在學生思考之時,教師可用各種不同方式,進行外向引導,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4.鞏固練習。課堂練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方法。在弄清小學語文的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加強每個學生的聽讀練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聽寫、朗讀能力,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