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4:54: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班數學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實例內容確定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學生觀察、判定、合作、探究等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教學目標相關內容確定)
教學難點:(根據教學目標相關內容確定)
教具、學具準備:(根據教學內容準備相應的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如: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課前談話,導入新課。。。
二、探究(或教授)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出示問題:
2、合作探究:
3、精要點撥:
三、鞏固應用:(課堂練習)
一星級題目和二星級題目:(課本)
設計意圖:以基礎為主,主要激發中下層生的學習興趣。
三星級題目:(課本)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的實例為主,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星級題目和五星級題目:(課外,)
設計意圖:此題是給中上層的學生做的,從而達到培優的效果;在 培 優方面,我鼓勵他們多提問題,培養他們成為“問題”少年。
連連看看(認識長方形)
教學目標:
1.能在與正方形的比較中認識長方形。
2.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教學準備:
1.神奇口袋一個,內裝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每個幼兒一張方形紙,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紙的寬度等長。
3.《幼兒活動材料》每人一本,彩筆若干。
教學過程:
一、感知長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請幼兒邊說兒歌邊摸口袋,告訴大家自己摸的圖形名稱。
2.讓幼兒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長得有點像,長方形就像伸長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
1.讓幼兒找出正方形的紙,用對折的方法比較正方形的四條邊,四個角。
2.讓幼兒找出長方形的紙,讓幼兒用同樣的方法比較長方形的四條邊,四個角。使幼兒在操作中發現長方形的特征。
三、導幼兒發現正方形和長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導幼兒總結出正方形和長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四個角一樣大。
2.運用折紙的方法,請幼兒將正方形對折出長方形(三角形除外),長方形變成正方形,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
四、連連看看
1.指導幼兒做畫冊上的練習,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教學建議:
1.在摸圖形時可以告訴幼兒XX圖形是長方形。
2.引導幼兒發現周圍環境中有長方形特征的某些物體,建議家長幫助幼兒尋找。
日常活動與教育
1.可在智力角區里玩《圖形接龍》的游戲。
2.在美工區中玩《圖形拼圖》粘貼的游戲,讓
幼兒自己動手把彩色的幾何圖形進行自由粘貼成各種物品,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圖形的興趣。
游戲寶庫:
《小動物找家》
目的:復習幾何圖形
準備:在場地上布置四種小動物的家,分別用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表示,每一位幼兒一個幾何圖形的項鏈或胸卡。
玩法:老師扮“老狼”幼兒扮“小動物”。告訴小動物老狼在5點鐘要來抓它們,然后“大舅灰狼”往前走。“小動物”一邊喊“老狼來啦”一邊模仿動物走路。灰狼從1點鐘開始回答,按順序報到5點鐘時,就回頭抓“動物”。“小動物馬上按圖形找自己家。找促家的小動物被大灰狼抓去,停止游戲一次。
游戲建議:
1.幼兒可以換圖形
2.“大灰狼”也可請幼二來扮演
《擺火柴棍》
目的:
1.擺三角形,四角形。2數火柴根的根數(或用棉簽代替)
玩法:
1擺三角形和正方形,知道三角形用三根火柴,正方形用四根火柴
2.擺各種有趣的幾何圖形如:正方形,菱形,梯形等等并數出火柴的根數。
.
另附兒歌:神奇口袋
神奇口袋真神奇,
我國的教育事業以提高社會人才質量、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出發點不斷革新,小學教育屬于人生的起始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人格的影響很大,而小學數學對于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相關研究可以促進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方法。
一、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到位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師的首要問題,根據調查顯示,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根本沒有受過專業的優化教學方法、內容的培訓;其次,部分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教材、將教學環節認清,也難以把握數學課程中的重難點,無法對學生作出正確指導;最后,大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直接給學生灌輸知識和解題方法,沒有讓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揮,同時也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通過案例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探究
1.為學生創設數學學習情境
通過對人教版數學第四冊中有關除法的學習,小學生能夠將除法應用得十分到位,并且能夠合理綜述除法計算題的用意、條件和含義。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量的情境圖片能夠讓小學生更快地明確除法的含義。例如,在第29頁的例題3中,有一幅描繪被平均分為三組,每組5個小孩,共15個小孩,一起做游戲的情境圖。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圖片要表達的意思,然后向學生提問,如:每5個人一組,一共能分成幾組?那么學生通過情境圖的提示,立刻說出能分成3組,這也說明學生能夠完全理解情境圖所描述的含義了。而后,教師應該接著提問,例如:要是把小孩分成3組,那么每組有多少人呢?學生以敏捷的思維能力很快告訴教師每組有5個人。通過情境圖和提問設置,教師將學生很快引入到了除法的實際應用中,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教學內容,又能夠讓學生掌握除法在生活中的用法。
2.讓學生充分吸收基礎知識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68頁中,涵蓋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等知識,這一部分不僅是計算的基礎,同時也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而學生通過數數、實際體驗和操作等過程對數的概念有所認知和了解。筆者通常利用小木棒,將小木棒綁成十捆、一百捆,讓學生經過先數、再估計最后去發現規律的認知過程,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積極思考并探究數學問題。
在這一課程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首先,借助小木棒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得出10個一是10,讓學生十個十個地數,得知10個十是100,這兩種方法是學數數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學生之前對100以內額數已經有所掌握,因而能很快地掌握其中的要領,形成數字整體概念,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科書第六冊第二單元中,專業知識依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來編排。那么教師在教導學生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小木棒、橡皮、粉筆等助件,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自身的儲存庫,掌握其中的本質。例如,求解15除以5的結果,實際上就是將15分成5組,每組多少個,將整十、整百、整千轉化為第四冊除法的內容,學生通過動手排列等方法得出結果。這種方法的應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和動手實踐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將簡單除法應用到更為繁雜的除法運算中。
4.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課后練習的設計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同時通過學生估計意識的培養,體現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教育理念。在反饋練習“填一填”中,更是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空間,讓他們開放性地思考,開放性地交流,因此得到開放性的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拓寬視野。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分析問題的習慣,從而為學生自立自強地成長打下基礎。
片段:填一填 600
師:小組商量一下,你們小組準備怎么填?你們是怎么數的?
組1:400,500,600,700,800,我們是一百一百地數的。
組2:598,599,600,601,602,我們是一個一個地數的。
組3:580,590,600,610,620,我們是十個十個地數的。
組4:200,400,600,800,1000,我們是兩百兩百地數的。
組5:老師,我們把上面4個小組的結果倒過來填也可以。
師:通過這個題我們看出,數數的順序不同、數數的規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相信就會有不同的收獲。
參考文獻:
2.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時間概念,培養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頁練習十六的第1、2、3題。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大鐘面、小鐘面、鐘面頭飾。
教學設計
導入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瞧,他來了!(課件演示,教師描述:天亮了,太陽公公早早就起來了……)
2.這就是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頭放著什么呀(課件展示鬧鐘)?
4.今天我們和嘟嘟一起認識鐘表(教師出示課題,學生讀課題)。
認識鐘面
1.做鐘面。
a.(課件中鬧鐘放大,展示出鐘面)多漂亮的鐘面呀!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個?
b.請參照屏幕上鐘面的樣子,四人一組,分組做一個鐘面。比一比,哪一組做得最好看。誰愿意幫老師做一個?(讓一組同學上講臺制作)
c.(教師出示大鐘面)誰來說一說鐘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
還有12個數,我們來數一數。
數字的旁邊還有什么?再來數一數有多少格?
(課件中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分別閃動。)
2.說鐘面。
a.四人一組,拿著你們做好的小鬧鐘,互相說一說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師小結)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它們組成了一個漂亮的鐘面。
c.哪一組同學認為你們做的鐘面最漂亮?舉起你們的鐘面給老師欣賞一下。
認識整時
1.認識。
a.嘟嘟的小鬧鐘響了很長時間了,你能說說現在是幾時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長長的分針指著幾?
短短的時針指著幾?
教師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7就7時(學生跟著說,教師在黑板上貼7時的鐘面)
b.7時了,嘟嘟還在睡懶覺,再睡下去,他會遲到的!快告訴他現在幾時了。
c.(課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學,上課遲到,學校教學樓上大鐘是8時。)
唉!嘟嘟遲到了,他是什么時候到學校的?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d.(課件演示嘟嘟遲到,老師皺眉)嘟嘟因為睡懶覺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我們可不能學習嘟嘟,我們要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2.鞏固。
a.我們已經認識了整時,老師要考考大家。(課件出示10時、6時、2時。)
b.教師撥鐘,學生說幾時(5時、12時)。
c.教師說幾時,學生撥鐘(1時、11時)。
d.學生說幾時,學生撥鐘。
e.四人一組,說幾時,撥鐘。
3.總結。
a.認識了這么多時間,你能說說怎樣認識整時嗎?
b.教師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幾時。
4.認識電子鐘
a.嘟嘟現在改掉了不遵守時間的壞習慣,我們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嗎?
b.(課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間)看,桌子上放著什么?
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
c.電子鐘是幾時,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師在黑板上貼7:00)
d.小結:小圓點后面是兩個零,前面是幾就是幾時。
e.嘟嘟去哪兒了?(課件演示嘟嘟背著書包上學去)嘟嘟確實改正了缺點,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做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練習
1.練習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請我們小朋友一起去游樂場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課件演示嘟嘟來到游樂場)
b.我們在游樂場的大草坪上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好不好?(教師發鐘面頭飾,課件演示嘟嘟帶著1時的頭飾。)
c.頭飾上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萬不要找錯呀。(教師帶學生唱“找朋友”)
d.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個好朋友吧。
e.問:“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學們真聰明,去海洋館看表演吧。(課件演示海獅頂球)
2.練:老爺爺出難題。
a.這兒是游樂場的聰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爺爺不讓嘟嘟進去,他給嘟嘟出了道難題。
b.(課件演示:過一小時是幾時)請大家舉起小手,用手勢告訴老師。
3.老爺爺讓我們進去看表演了。(課件演示動物表演:小狗做算術)
總結
1.互相說一說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2.我們今天認識了鐘面,知道了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情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并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介紹教室
(一)創設情景
我們每天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一定對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氣也來到了我們的教室和我們一起學習,誰愿意給淘氣介紹一下我們的教室?
(二)介紹教室
1.學生介紹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這樣介紹淘氣只知道我們的教室中有什么東西,你能用我們所學過知識來介紹嗎?
3.誰愿意到前面給淘氣和全班同學介紹一下.
4.剛才兩位同學介紹的一樣嗎?為什么?
5.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6.小結:你們面對面坐著,因為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在敘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動二:介紹去學校各個專業教室的路線和各個專業教室
1.淘氣現在想到我們的各個專業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怎么才能到各個專業教室嗎?
2.出示圖片:學校示意圖
3.學生介紹專業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氣想到自然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應該怎樣走才能到那嗎?
5.學生選擇任意一個專業教室說路線.
三、活動三:游戲
1.淘氣:同學們,你們愿意和我一起來做游戲嗎?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學生看卡片做動作.(卡片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張.學生看到卡片后將手指指向相應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聽口令反指方向.
規則:手指指向與淘氣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動四:介紹自己的房間
1.我已經了解了你們的學校,還沒有了解你的房間呢?請你介紹一下.
2.學生任意介紹自己房間物品所擺放的位置.
教案點評:
這節課中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通過“淘氣與我們一起上課,參觀校園”這一情景貫穿全課。學生在具體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進一步感知位置、確定位置,不斷體驗探究位置與順序。對有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和運用。位置的相對性是本課中的重點、難點,巧妙的創設情景,設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進一步感受體驗前后變化的相對性。讓學生體會位置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同學們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斷推理出位置的順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本課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活動性于一體,有效的進行教學,突破難點。本節課通過游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上好一節復習課作了一些嘗試。
探究活動
聽口令指方向
游戲目的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情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游戲過程
1.教師將學生平均分成兩組,面對面站成兩橫排.
2.教師站在兩隊學生的中間.
3.教師發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學生根據教師的口令指方向.
游戲說明
1.將學生分成面對面的兩隊,一是使學生體會位置的相對性;二是增加游戲的難度.
教師也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同向的幾組.
2.指錯方向的學生可以為大家表演節目,然后繼續活動;也可以將其淘汰,等待下次機會.
營救隊員
游戲目的
1.通過有趣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會前、后、左、右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游戲過程
1.教師在操場上畫一個比較大的方格圖,方格圖中標有兩條行進的路線.
2.教師將學生平均分成兩組,每組選出一名指揮官,剩下的人再平均分成兩組,一組在方格的左面,作為被營救的隊員,另外一組在方格圖的右面,作為營救隊員.
3.營救隊員的眼睛用手帕蒙上,在指揮官的指揮下順著路線前進,如指揮官說:“向前走兩步”“向左三步”……營救隊員根據命令前進.
4.每次只能營救一名隊員歸隊.
5.最早將隊員全部營救歸隊的小組獲得冠軍.
1、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湊十法”計算8加幾進位加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計算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和掌握8加幾的計算方法。難點是進一步掌握“湊十法”,理解8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
教學思路:
本節課,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出發,設計教路為:基本訓練搭橋鋪路——創設情境造成懸念——動像啟發探究規律——樂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搭橋鋪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聽算:(開火車)
8+()=108+2+1=8+2+3=8+2+5
=9+2=9+8=(最后兩道題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二、創設情境,造成懸念
教師:今天,老師講一個“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從前,在花果山上住著一只聰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個桃子,晚上又摘了7個桃子。這個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同學們,你們比猴子還要聰明,誰知道猴子是用我們學的什么方法來計算的嗎?(湊十法)復習“湊十法”的步驟:一想,二分,三加。
三、動像啟發,探究規律
新課的教學按分層漸進的方法進行。
第一層次:教學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這一例的教學,教師主要進行動像演示,輔以啟發式的提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教學時,先出示牙刷盒里放著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教師板書:8+3=,再問:8加3應該怎樣算?
(2)通過加法算式講解“湊十”的過程。
教師: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幾一樣,用“湊十法”計算,誰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幾湊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幾)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層次:教學“8+7”
這一例讓學生再通過動像圖感知“湊十”的過程,并在感知后訓練學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圖,提問:左邊有幾個桃子?右邊有幾個桃子?求一共有多少個桃子,怎樣列式?板書:8+7=
(2)學生獨立想想怎么算?
(3)請學生小組派代表口述“8+7”的計算方法:用湊十法,看8想2,因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時教師移動7個桃子中的2個桃子和8個湊成十,再進一步點撥:剛才我們把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個、2個、5個,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嗎?(不行,因為8和3,8和4不能湊成十)
第三層次:教學“8+8”
這一例由學生四人一組合作邊操作學具邊討論算法,發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間的協作精神。
(1)指定8個男生和8個女生分左右排成兩排演唱兒歌,其余同學打拍。唱畢,教師提問:老師的左邊有幾個男生?右邊有幾個女生?求一共多少個學生怎樣列式?學生列出算式:8+8=
(2)學生前后四人合作邊擺小棒邊說說算算教師半扶半放,巡視指導。
(3)緊接著鼓勵學生觀察前三例的計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識綜合起來,自己探索出8加幾的計算規律。即:把8湊成10,要把另一個數分成2和幾,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幾得十幾。學生由以前的一個一個的數著加,到發現新的算法,這正體現出學生思維的創新。
第四層次:讓學生通過擺小圓片算出得數,再到脫離圖和學具操作計算得數。
(1)動手擺小圓片算出"8+4”的結果。
我的課堂有一名學生,課上不學,課下搗亂,可謂是讓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頭痛。我作為他的英語教師,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擺事實、講道理中失敗。面對這樣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學生,我該怎么辦?據我的初步分析,他學習英語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耐性,聽不明白就放棄學英語了,根本原因在于對自己信心不足,基礎太差,落的英語知識太多。我決心更加深入地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關愛這名特別的學生。首先,我了解到他的家庭,還有以前的學習情況,因為他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對他的教育,長期生活在一個無人關愛的世界,加上學習的不如意,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孩子畢竟還小,渴望被關注,所以靠闖禍惹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加上性格怪異,逆反心理嚴重,又特喜歡新鮮刺激的玩意兒,根本分不清是非!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現象。
在了解這樣一名特殊學生的情況之后,我對自己說不能放棄這個孩子。如果放棄了,也許他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很難挽救了。“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是英語教師神圣的職責。所以即使是像他這么令人頭疼的孩子,也不能輕言放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用深厚的愛去感化他,用實際行動感染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他的信任。
二、特殊學生在小班化課堂中的實踐研究
1.優生輔導,幫助完成學習任務。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讓學生教學生,“即知即傳”。學生一面學,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時比教師大得多。這一點在成功案例中我吸取了經驗。我主要對班中程度不一的學生編成一個由4人組成的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通過合作交流學習,以強帶弱,分組訓練,分組輔導,互相促進,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更多學習機會,更多鍛煉自己綜合能力的機會。這樣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特殊學生上課注意力最難集中,上課時思想不是開小差,就想睡大覺,同時動手能力差,有時懶得做作業,有時想做又不會做。在小班化教學中通過合理分組、排座,組成學習小M,要求優生隨時隨地關愛特別學生。既密切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師起不到的作用。這培養了特殊關愛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與健康的競爭合作精神。
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使特殊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感受成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能調動特殊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pears?”這單元時,設計一個當小記者的任務,讓優生先教會,特殊學生帶著信心饒有興趣地通過采訪完成了調查表。這樣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
2.合理評價,激發特殊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發特殊學生智力、挖掘其學習潛能的鑰匙。他之所以學習有困難,是因為他受家庭、學習習慣的影響,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我可以運用符合小班化教學方法,去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如五官體驗法、游戲法、嘗試法、動操作法等,讓他投入到有角色、有情節的游戲活動中去,通過和老師一起“說一說、聽一聽、摸一摸、聞一聞”等多種感官的體驗,在情景交融中喚起學困生對學習的興趣。例如,5B unit6單元中,學習touch your feet with your hands時,我發現張振學習時對邊說邊做十分感興趣,于是當機立斷讓他來表演,效果很好,激發了他學習英語的興趣。
他上課時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我將教材化難為易,化多為少,精講多練,用短暫時間達到最佳效果,課堂上盡量創造愉快的氛圍。有時他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開口,我盡量將難易適度的問題去問他;叫他到黑板上寫有把握的句子;朗讀事先已讀過多遍的課文。當他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常笑容地說:“Very good!”他往往因得到這兩個單詞而激動,不知怎的,我自己的心理也翻騰起來。這樣他開口的習慣慢慢地養成。一學期下來,這名特殊學生參與意識大大地加強,消除了畏懼心理,為了延長他上課專注的時間,我常結合課些游戲,教點歌曲,聽聽錄音,講些有趣的小故事等。
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不能一味地以分數來衡量。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評價標準應建立在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講究評價標準的相對性,對于特殊學生要積極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只要有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表揚。張振這名特殊學生經過一學期努力后,由低層次跨越到高層次,我給他設立“超越獎”。這對他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發展他們的數感.初步學會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
2.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發展他們的數感.并且初步學會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初步學會解決“誰比誰多
(少)幾”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理解情境圖
(一)理解主題圖
1.出示圖片:操場上
2.根據圖意請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
(1)男生有()人;
(2)女生有()人;
(3)男生與女生共有()人;
(4)男生比女生多()人;
(5)女生比男生少()人;
……
(二)嘗試解決問題
1.出示圖片:學生與椅子
2.先拿出小圓片擺一擺,說一說,再比一比.
(1)學生列式:10-9=110-8=2
(2)教師提問:“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數量比老師和同學的人數多1或者老師和同學的人數比椅子的數量少1.
(3)教師提問:“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數量比同學的人數多2或者同學的人數比椅子的數量少2.
3.思考:根據這幅圖,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鞏固練習
(一)擺一擺,填一填.
1.出示圖片:擺一擺1
教師:看圖,填一填,先觀察圖,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出示圖片:擺一擺2
教師:看圖,填一填,先觀察圖,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3.出示圖片:擺一擺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個,______比______少______個,
(2)怎樣列式?
4.出示圖片:鴨子
先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再指名回答,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三、實踐活動“小調查”
(一)出示圖片:小調查
1.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小組的男女人數.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3.全班匯報.
四、課外延伸
回家后,數一數,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個比較單子同學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探究活動
找座位
游戲目的
1.使學生熟練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
2.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游戲準備
根據學生人數準備相應的寫有口算題目的“電影票”.
游戲過程
1.把教室里的椅子擺好(桌子搬出),模擬成電影院的座位.
2.然后每人發一張寫有口算題目的“電影票”.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水槽和托盤、藍、綠、黃、紅四種顏色的盒子各九個(綠的和藍的為空盒子,綠的比藍的輕,黃和紅盒子中裝東西,輕重相近,比白藍盒子都重,四個盒子中綠的最大,藍的最小,黃的和紅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掂球游戲”感受輕重
(一)游戲
教師介紹游戲:游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后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么挑呢?
(二)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并同時遞給學生并給予協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三)小結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們的兩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二、活動二:掂自己身邊的物體,感受輕重
(一)請你從你身邊選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二)小組匯報
教師:哪個組已經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三、活動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輕重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愿意嗎?
(一)實驗一
教師:我看到想參加我們活動的同學,現在都已經坐好了,在等我把東西發給他.
1.發藍盒子和綠盒子
要求:絕對不許動,只能看,觀察觀察,猜一猜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會說給大家聽一聽.
2.你覺得他們兩個比,誰輕誰重?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誰輕誰重,趕快試一試!(學生動手掂.)
4.說說你的感受?還想接著玩嗎?
(二)實驗二
教師:想玩的同學又已經做好準備了,眼睛都看著老師呢.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黃色的盒子,還是不能動手,你再猜猜看.這3個盒子中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可以四個人小聲的商量商量,一會把你猜的道理說給同學聽聽.
2.教師請同學說自己的猜想.
3.到底誰猜的對呀?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動手試試吧!
4.教師提問:這個綠盒子怎么一會兒輕,一會兒重?它到底是輕還是重?
5.這次為什么很多同學沒猜對呢?
6.小結:看來,并不是物體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體就一定輕.
(三)實驗三
教師:如果還想玩就請把綠、藍盒子輕輕放到位子里,看哪個組的動作又快又輕!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盒子,還是不能動,你能判斷出他們誰輕誰重嗎?只憑觀察,你們能判斷嗎?
2.怎么這次有很多同學都不做判斷?怎么不發表意見了,有什么困難嗎?
3.同學們都認為,只憑觀察已經不能判斷它的輕重了,你們想怎么辦?(動手掂一掂)
4.說說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嗎?換手再掂一掂.
教師提問
(1)你們有同樣的感覺嗎?(學生出現分歧.)
(2)咱們的意見不一樣了,這可怎么辦呀?
(3)看來,在有的時候用我們的一雙小手也不能準確的判斷出物體的輕重了,那么有沒有辦法呢?
(4)小組討論,匯報.
(5)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并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對學生提出的方法,盡可能給予演示.同時,要考慮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動四:總結探索結果
(一)教師介紹生活中的測量物體重量的工具
咱們班的同學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好辦法,我們的前人就是根據你們的這些想法發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種能夠準確的測量出物體重量的工具.而且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你們見過嗎?
(二)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圖片:練一練1
2.出示圖片:練一練2
3.出示圖片:練一練3
(三)不知不覺當中,一節課就要過去了,你們上得高興嗎?老師也很高興,因為我覺得你們個個都很出色.你覺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獲?又有那些進步?這節課咱們班誰最棒?哪個小組最值得你學習?
教學設計點評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較的過程,通過多個實驗,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時,教師自創情境,從學生喜愛的游戲引入,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比較輕重的過程,感悟出比較輕重的具體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究活動
左重右輕
活動目的
1.讓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為學習10以內的加法做鋪墊.
活動準備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碼各1個,2克的砝碼2個
活動題目
在天平的右邊放入2克和6克的砝碼各1個,天平的左邊放入5克的砝碼1個,現在天
平是左輕右重.從剩余的4個砝碼中任意選擇兩個,放入天平的托盤上,以改變現在天平左輕右重的情況,可以怎樣放?
活動過程
1.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操作.
2.總結方法.
3.分組演示并說明.
參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邊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邊放入質量是1克、2克的兩個砝碼,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輕:
(1)在左邊放入質量是1克、3克的兩個砝碼,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輕;
(2)在左邊放入質量是1克、4克的兩個砝碼,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輕;
(3)在左邊放入質量是2克、3克的兩個砝碼,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輕;
(4)在左邊放入質量是2克、4克的兩個砝碼,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輕;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2.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看圖能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
3.正確、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重點
通過仔細觀察,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激趣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問題,給大家說一說?今天,小蘭和小明要去調查生活中的加法問題,你們愿意和他們一塊去嗎?
二、進入情境,探求知識
(一)出示圖片:主題圖1
1.教師:他們首先來到停車場,猜猜看,小蘭和小明會發現什么加法問題呢?
學生1:他們會發現一邊有2輛車,一邊有3輛車,一共有5輛車,2+3=5.
學生2:他們會發現一邊有3輛車,一邊有2輛車,一共有5輛車,3+2=5.
2.教師:他們說的都對嗎?
學生1:他們說的都對,因為小蘭是先數左邊的3輛,再數右邊的2輛,小明是先數左邊的2輛,再數右邊的3輛,不管怎么數,都是5輛.
學生2:他們說的都對,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數的就不一樣,列式也不一樣,但是得數是相同的.
3.小結: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數是相同的,即3+2=5,2+3=5(板書:3+2=5,2+3=5)
4.觀察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兩個算式中3和2的位置變了,得數是相同的.
教師:兩個算式中交換3和2的位置,得數不變,也就是3+2=2+3.
(教師板書:3+2=2+3)
(二)出示圖片:擺一擺1
1.他們乘車來到了公園,看到一些美麗的鮮花,你們知道他們又發現什么問題嗎?
2.我們先用小圓片代表花來擺一擺.同桌2人,一人擺,一人從不同的角度看,說出2個不同的算式.
3.反饋.
(三)出示圖片:小鳥圖
1.他們來到了大樹下,發現了幾只可愛的小鳥,你能寫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嗎?
學生1: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有3只小鳥,一共有5只小鳥,算式是2+3=5.
學生2:地上有3只小鳥,樹上有2只小鳥,一共有5只小鳥,算式是3+2=5.
(四)出示圖片:小兔子拔蘿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們看到路邊的地里,幾只小白兔正在拔蘿卜,你能給大家提一個加法問題嗎?
學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幾只小兔?
學生2:1個蘿卜加2個蘿卜等于幾個蘿卜?
學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幾只小兔?
學生4:上面有1個大蘿卜,下面有2小個蘿卜,一共有幾個蘿卜?
2.教師:你們提的問題真好,現在我們在小組內繼續提問,并討論解決所提的問題,一會兒匯報給大家.
3.小組活動并匯報.
(五)出示圖片:蠟筆圖
1.他們倆發現了這么多的加法問題,非常高興,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畫下來.他們拿出蠟筆,發現了什么?
小蘭的盒子里有5支蠟筆,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沒有.
2.教師:小明被難住了,要列出兩個加法算式,該怎么列呢?
學生:小蘭借給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從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從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圖片:排隊圖
1.教師: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小蘭和小明給我們出了一道題,想看一看嗎?
學生1:一共有10個小朋友.
學生2:小蘭排第7
學生3:從右邊數,小蘭排第4.
學生4:從左邊數,小蘭排第7,從右邊數,小蘭排第4.
三、游戲:我擺你說.
學生2人一組,用1—5個小圓片,一個人擺,另一個人說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
當學生提出兩邊各擺2個,列出的兩個算式一樣時,老師要說明:兩個算式相同時,只需列一個算式.
四、全課總結.
誰能說一說這節課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教學設計點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加法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從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問題,拉近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接著,又創設了到生活中調查加法問題的情境,使數學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學起來輕松而有趣。
2.給學生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索空間。
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在課堂上,為學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間,為學生創設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如在“停車場”、“公園”,“小白兔拔蘿卜”等問題情境中,把問題交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不論是全班交流,小組交流還是同桌交流,都讓他們自主探索,老師不加干涉,使學生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造的火花。
3.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
心理學工作者的調查表明:兒童的動作發展在兒童智能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指出,大腦指揮雙手,雙手又促進大腦,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手是大腦的老師”。在觀察鮮花圖時,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花,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最后,讓學生做“我擺你說”的游戲,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同時激發了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精神體驗。
探究活動
找朋友
游戲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游戲準備
將所有5以內的加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戲過程
1.將口算卡片發給每個學生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