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設計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7 17:57: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機設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電機設計論文

篇(1)

1.2電磁設計。由于該電機主要用于發電運行,因此應參照發電機相關設計規格進行電磁計算。同時由于電機熱參數通常很高,相應的軸向散熱要求很驗證達標,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從而改善通風散熱情況,優先選擇相應的通風溝結構為9段分形式的通風溝,且每段為8厘米長。

2結構設計

2.1外形與總體。本文高速直流電機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其要用于拖動立式水輪機進行高水頭水力性能實驗,因此設計為立式結構。

2.2定子設計。通常情況下高速直流電機的供電電源采取靜止整流供電,要想適應運轉負荷的高變化頻率等要求,相應的定子機座會采用疊片機座的形式。做為重要零部件的主換向極沖片的厚度應為1毫米的Q235鋼板沖制而成,而主極線圈的選擇應為聚酯亞胺漆包線QZYB-2/155,從而達到加大主極線圈與換向極線圈之間間隔的效果,這更有利于電機的散熱。

2.3電樞設計。將0.5毫米厚的厚DW310-50無取向冷軋硅鋼片進行沖制,制得電樞沖片。同時,電樞鐵心為無緯帶綁扎固定繞組結構,這種結構可以有效的降低電樞槽高。采取徑向通風方式進行電樞通風。電樞線圈的結構采用用單疊異槽和均壓線形式,同時由于在電機進行高速轉動時,換向片在較大離心力的作用下十分容易發生變形,故換向器采用綁式結構。換向片及整體升高片所使用的制造材料均為銀銅梯排。

2.4軸承。上軸承采用7022A單列向心推力球軸承(其脂極限轉速為3600r/min),由定子機座承擔轉子全部重量。下軸承采用6024C3單列向心球軸承,起導軸承作用及臥式試驗時承受雙向軸向力。因電機為立式安裝,為防止軸承漏油,油脂粘到換向器護環使碳粉堆積。軸承采用三層毛氈密封,有效防止漏油。

2.5通風。要想解決電機通風散熱問題,提高電機相應的運行質量及測試準確度,在對電機進行通風設計時,在電機的上部置有4個出風品,且每個通風口都安裝有徑向出風防破損裝置。同時使用兩臺LKW355S-4低噪音音風機鼓風,共同構成風冷相應的電機風冷系統。鼓風機拖動電機中心到電機中心距離約950毫米。風機出風口裝一風筒,風筒與電機進風口距離為3到5毫米。

篇(2)

二、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如果教師僅根據教材對內容進行枯燥的講解,無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容易溜號,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可以通過引進研究型教學模式、師生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所謂“研究型教學模式”即將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將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如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圍繞某類主體調查搜索、加工、處理應用相關信息,回答或解決現實問題。比如,以射頻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為開放課題,學生通過查資料,分析整理,更深刻體會了射頻技術在智能家居、交通物流、兒童防盜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把“自我”融入到課程中,敢于承擔責任,善于解決問題。

三、讓學生走上講臺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可以改變以往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走上講臺可以將傳統的講授方式轉換為專題研討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專題內容,如射頻器件模型、射頻電路設計、射頻技術發展、射頻技術的應用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有個專題內容作為核心,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檢索資料,組織分析資料,最終走上講臺向老師和其他學生講述相關的內容。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也能使學生對相關的問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形成對問題各抒己見、取長補短的研討學習方式,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及綜合表述能力。

四、通過實踐教學加深理解理論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是掌握一門技術的基礎,但實踐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的同時,須要通過設計實踐來強化鞏固。實踐教學的引入,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洞悉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幾個開放的課程設計內容來讓學生主動研究探索。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本人已經有計劃地進行了實踐教學活動,例如,在實踐教學中,曾經給學生布置了“用于GPS的低噪放電路設計”的實踐設計。在該設計過程中,學生須要深入理解多方面知識,比如明確GPS的頻段、確定低噪放的電路結構,并有效評估電路性能等。為了課程設計的順利進行,學生須要進行查閱分析資料、軟件安裝、軟件學習、電路設計、課程論文撰寫等幾個環節的分析設計工作,并最終在實踐中系統深刻地理解掌握課程的理論內容,為以后的工作及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3)

1、引言

從物理或數學意義的角度講,不同電壓等級網絡的綜合規劃對獲得全局最優解,得到總體上最大的經濟效益是必要的。然而,輸配電系統的同時綜合規劃長期以來并不被人們所重視,在實踐中,人們普遍采用將各電壓等級系統分層規劃的策略。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

①輸配電系統的網絡結構不同,進而導致優化算法不同;

②各電壓等級綜合規劃導致問題規模激增。另外,各級電網的分層管轄也是造成分層規劃的一個實際原因。

本文對多電壓等級、不同網絡結構的輸配電系統綜合規劃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知識的最短路遺傳算法的解決方法[1].文獻[1]利用最短路遺傳算法求解了配電系統重構問題。實際上,網絡規劃問題與網絡重構問題可被看成一類問題,只不過是弧費用的計算方法不同而已,即規劃問題的弧費用需要用分段函數來表示,從而考慮固定投資和不同的線型。

2、不同電壓等級的開環系統綜合規劃

在電力系統中,為了避免電磁環網,高中壓配電網必定是開環運行的。這時就能利用能生成樹狀網絡的最短路遺傳算法來求解不同電壓等級的開環系統綜合規劃問題。對于規劃問題中根據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需要閉環設計的系統,可以先應用本文的方法得到樹狀網絡,然后采用文獻[2]的方法進行專門的聯絡線優化,以構成環網。最短路遺傳算法是在同一個電壓等級中實現的[1],這樣才能直接將負荷潮流迭加到各弧的流量上。對于多電壓等級系統,只需仿照標幺值計算的原理將各電壓等級的電氣量折算到某一選定的電壓等級上,就可以采用最短路遺傳算法進行網絡的全局優化。

3、開環與非開環混合輸配電系統綜合規劃

如果需要進一步將開環與非開環系統綜合規劃,或配電系統允許弱環運行,最短路遺傳算法就不能直接應用了。

但是,經過下述2個改變以后,最短路遺傳算法即可近似地求解上述問題了。

3.1節點入度限制

首先,應允許在不需要放射運行的節點構成環。這可通過檢測和限制節點入度數的方法來實現。最短路遺傳算法中,在形成尋路網絡Gm時,當某個中間節點k的入弧數Nin-x-m=1時,則其余指向該節點的有向弧(潮流必為0)均舍棄,這保證了最終形成的網絡為放射狀。現在,對每一節點規定最大入弧數,即最大入度Nin_k_MAX,若節點k屬于放射狀運行系統,則令其為1,否則令其為該節點最大允許的進線數。Nin_k_m記錄節點k入弧數的變化情況,其初始值為0,并有機會逐漸增加。當時,其余指向該節點的有向弧(潮流為0)均舍棄。即實現了不同運行方式系統對網絡結構的要求。經過以上改進的最短路遺傳算法就可以解決開環與非開環系統綜合規劃在網絡結構方面的要求。雖然,從原理上說它得到的只是較優解。

但可證明當各負荷大小趨近于0時,這種方法得到的解就會與全局最優解一致。當負荷越大時,其解越可能偏離最優解,因為此時該負荷有很大可能是由多個實際電源點供電。由于負荷通常在較低電壓等級,而允許成環網運行的網絡是在很高的電壓等級,且低壓負荷的容量比高壓環網系統中元件的容量要小得多,所以,可近似地認為負荷點是由一個(實際)電源點供電,因此用最短路遺傳算法獲得的解將接近于實際最優解。

3.2有功潮流

由于網孔的出現,使得以負荷復電流(或功率)直接迭加構成線路中潮流的方法失去了合理性。因為只有一個虛擬源點,對于同時由2條以上供電路徑供電的節點來說,可能會導致矛盾的節點電壓。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此時可只考慮有功功率的優化。實際上對于允許環網的系統規劃問題,現有的方法[3]也全是只考慮有功優化,而無功配置和電壓控制由專門的無功優化來完成。這是因為:一方面,無功設備的投資一般要比線路、變壓器和有功電源的投資小得多;另一方面,無功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可獨立于有功潮流的控制。

4、基于知識的高效最短路算法

盡管最短路遺傳算法不會有維數災問題。

但是基本的Dijkstra最短路算法的計算時間復雜性是O(N2),其中N是規劃問題的網絡流模型的節點數,因此,基于最短路算法的局部優化算法的計算時間復雜性是O(N3)(認為負荷數與節點數成一定比例);若遺傳算法的種群個體數和最大代數取固定值,則最短路遺傳算法的計算時間復雜性是O(N3)。可見隨問題規模的增大,最短路遺傳算法的計算時間也將很長。實際上,直接在輸配電系統規模非常龐大的網絡上利用常規的最短路算法為某一個負荷點尋找供電路徑是很不必要的。對于一個負荷點來說,整個系統中可能為其供電的元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能根據輸配電系統的實際信息把這一小部分元件提取出來后再應用最短路算法,則最短路算法的尋路時間將大大縮短。而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最短路算法的計算時間復雜性決定了整個算法的計算時間復雜性。我們稱這個被提取出來供尋找負荷m的最經濟供電路徑的網絡為尋路網絡Gm.用以提取尋路網絡的方法應具備以下特點:

①易于計算機實現。

②在保證不丟失最優解的基礎上,盡可能縮小尋路網絡。下面,以一個實例來說明如何實現基于輸配電系統知識的最短路算法。

若現有10kV,66kV,220kV,3個電壓等級系統,要尋找負荷m的最優供電路徑,則可按以下步驟提取尋路網絡Gm.

(1)將輸配電系統按電壓等級分層,負荷點通常在最底層10kV層,虛擬電源點在最高電壓等級層220kV層。

(2)定義元件Aij到負荷點m的距離為式中為元件Aij的起點坐標;XB-ij、yE-ij為元件Aij的終點坐標;Xm、Ym為負荷點m的坐標;Kij-m為元件Aij到負荷點m的距離調節系數,通常取1,可用于考慮一些特殊供電情況。按最大供電半徑Rm選擇出可能給負荷點m供電的10kV區域:若10kV元件(線路、變壓器或變電站)與負荷點m的距離大于Rm,則認為其不可能為m供電,因此不加入尋路網絡。反之,則將相應的元件加入負荷點m的尋路網絡。

(3)通常希望盡可能通過具有主干線型或可靠性高的主干網絡傳送電能,并且減少電能在主干線型和次要線型間的轉換。因此,規定最大精細尋路半徑rm.在此半徑之外,凡是具有非主干線型或位于次要分支線路或非主干路由(對于規劃問題由于許多路由上線型未確定,因此這里用“非主干路由”一詞)上的元件都不加入尋路網絡,而在此半徑之內的元件全加入尋路網絡。

(4)經上述步驟形成的10kV系統范圍內的尋路網絡Gm_10包含有若干66kV/10kV變電站,它們對于10kV負荷點m來說是可能的供電點,而對于66kV系統來說是可能的負荷點。對這些變電站的每一個均采用與步驟(2)、(3)類似的方法,可得到其在66kV系統范圍內的尋路網絡,這些網絡的并集構成負荷m在66kV系統范圍內的尋路網絡Gm_66.

(5)同理,Gm_66中所包含的220kV/66kV變電站也可看成220kV系統的負荷點。采用與步驟(4)同樣的方法可獲得負荷點m在220kV系統范圍內的尋路網絡Gm_220.當然,Gm_66中也可能包含發電廠,此時,可認為其是通過一條無損耗、無費用的虛擬弧,由設于220kV系統的虛擬源點供電。

(6)獲得負荷點m在整個輸配電系統的尋路網絡為顯然,經過以上步驟處理后,得到的負荷點m的尋路網絡Gm要比初始的整個網絡要小得多,因此最短路算法的計算量也將大大縮小。

5、結論

本文對多電壓等級、不同網絡結構的輸配電系統的綜合規劃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解決了電壓等級折算問題后,給出了基于最短路遺傳算法的純開環輸配電系統綜合規劃的方法。以此為基礎,通過控制節點出入度,并且只針對有功潮流進行優化,又提出了開環與非開環混合的輸配電系統綜合規劃問題的近似解決方法。為了解決輸配電系統規模大而造成的計算量問題,給出了基于輸配電系統知識的最短路算法的實現方法。

參考文獻

篇(4)

1.1電阻測量法

1.1.1分段測量。分段測量是在機電設備電氣線路故障中十分常用的測量方法,以線路里自然斷開的點為分段點,把線路分成2段或是3段,先分別測出每段線路的阻值,倘若阻值無窮大,就說明該段存在斷路故障,然后就可以逐級檢查該段線路,直到準確找出故障點。

1.1.2分階測量。這里的分階測量同電壓測量法里的分階測量比較類似,主要不同就是電阻值的測量。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測量時要斷開電路電源,避免燒壞萬用表;斷開被測量電路和其他電路,避免其他電路尤其是同被測量電路并聯的電路影響測量結果,誤導后續工作;如果測量值和理論值相近或是相等,就表示線路接線沒有故障,倘若測量值比理論值大很多,就表示線路里有接觸不良的情況,如果測量線圈等負載,且電阻值為零,就說明線圈有短路情況;測量時要注意萬用表的實際量程[1]。

1.2短接測量法

1.2.1局部短接。在電壓正常的情況下逐一短接相鄰的兩個標號點,如點1-2、點2-3,如果短接到某兩個點KM1出現吸合,就表示這兩點間有斷路情況。但這種方法只適用在一個故障或是線路元件少的時候。

1.2.2分段短接。通常將短接線一端固定在L1點,另一端逐段移動,減少短接次數,節省更多時間。如短接線一端固定在L1點,另一端移動到3號點,倘若KM1出現吸合,就表示故障范圍在點3-L1之間;再將短接線移動到點1或是點2,直到確定故障具置,而點3-5就可以不用測量了。倘若KM1沒有出現吸合,就表示故障在點3-5之間,這時就應將短接線移動到點4-5實施分段短接,直到確定故障位置。倘若斷路點在點6-L1之間,那么短接的時候就要同時按下開關SB2[2]。這種方法通常用于測量次數多或是只有一個故障的線路。

1.3電壓測量法

1.3.1分階測量。分階測量屬于實用性較強的方法,主要是把萬用表的一個表筆同被測量電氣設備一端連接起來,另一端就分別連接電路里不同點位點,基于不同點萬用表的實際讀數確定電路的故障位置。如果萬用表兩個表筆間不存在故障,那么萬用表的讀數與電源的電壓就應一樣。點同被測量點間的電壓為零,就表示這兩點間有斷路情況,這時就要借助萬用表在兩點間逐個測量,確定斷路點。

1.3.2分段測量。分段測量基本原理同分階測量基本原因一樣,在分段測量里是逐段檢測電氣設備,這種檢測方式適用于斷路范圍比較廣的電路檢測,可以節省很多檢測時間。通常來說,逐段檢測法常被運用到大型電氣線路的斷路檢測。

篇(5)

1.1電路圖的設計。作為電子設計中的重要環節,設計結構完善、功能全面的電路圖很有必要,這是確保電子設計最終產物能夠正常使用的根本保障。在電子設計者進行電路原理圖的設計工作時,完全可以借助Protel工具,實現原理圖的輸入。Protel蘊藏著資源豐富的電子器件庫,在Protel的輔助下,設計者在繪圖期間能夠結合設計需求,靈活使用各類電子器件,大大簡化了設計的工作量,同時提高了電路原理圖的精密度。譬如,使用者繪制完成元器件后,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其放在任何一個位置,僅需通過拖動就能實現,無需進行其他調整參數等操作。

1.2模擬數據。電子線路CAD技術還能起到模擬數據的作用,以便設計者根據模擬電路運行產生的數據,檢驗電路設計有無異常。同時,可結合模擬數據,對電路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Protel軟件本身自帶多種模擬功能,設計者可通過模擬功能的運用,對電子設計在通電情況下的溫度、瞬態、靈敏度等情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確保該電路的功能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另外,還可利用數據模擬,了解電路各環節的運行情況,以便設計者及時察覺線路異常,并盡快采取措施進行調整。

1.3設計PCB板。利用Protel軟件,將電路設計圖進行布線,最終形成的電路板即為PCB板。PCB板的設計,離不開電路原理圖的導入,而電路原理圖的導入工作,勢必需要借助Protel軟件的數據模擬功能。同時,為確保PCB板的設計達到理想效果,電路原理圖與PCB板中的各類元器件的電氣特點務必要保持一致。只有這樣,設計者才能借助Prote軟件的布線功能完成布線工作,并在后期,通過人工調整的方式,進一步改善布線工作的效果,使電路布線更加精確、整潔。

2運用電子線路CAD技術提高電子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建議

電子線路CAD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際結合性很強,具有一定實踐性的新興課程,是當代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電子線路CAD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鍛煉學生PCB板的設計能力,能夠結合設計需要,完成各種類型的PCB板布局與布線。作為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高職學生,務必要掌握:CAD軟件的應用能力、原理圖繪制能力、原理圖元件制作能力。PCB板設計能力、新元件封裝制作能力、單面PCB板設計與編輯。雙面PCB板設計與編輯,并了解一定的有關多層PCB板設計與編輯以及電子線路仿真知識。結合電子線路CAD技術在電子設計中的應用情況來看,為能有效完成電子線路設計工作,全面落實電子線路CAD技術的教學很有必要。然而,從目前教學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在高職電子設計課程的教學工作中,電子線路CAD技術的應用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學生在對電子線路CAD技術始終無法真正掌握電子線路CAD技術,也不能通過靈活應用該技術,順利完成電子設計工作。學生對該技術的學習,往往只是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實踐操作方面的內容,多呈現出臨時性記憶的特點,一旦離開教師的輔導或一定時間未接觸,就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結合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發現運用以行動為向導的項目教學法效果更佳。告知電子設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先整體后具體。在開展CAD技術的教學工作時,教師應提前對該技術的應用價值與學習意義進行介紹,告知學生這一知識要點的學習難度與學習目的,使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后,再進行各項目的教學與實踐;

(2)循序漸進。學生初步接觸CAD技術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簡單嘗試,帶領學生運用該技術進行難度系數低的電子設計,然后不斷增減難度,由淺入深,加強學生運用該技術的能力。比如說,相較于高頻電子產品,低頻電子產品的電路設計更為簡單,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時,應從低頻電子產品的設計入手,待學生完全掌握操作技能后,再逐漸轉向高頻電子產品的電路設計;

(3)鼓勵創新。在使用CAD技術進行電子設計時,教師應在學生CAD技術掌握到一定程度時,鼓勵學生積極創新,進一步增強學生電子線路CAD技術應用的靈活性;

(4)要求學生將理論落實到實踐。子在學生運用CAD技術完成電子設計任務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將設計轉化為成品,而不是停留在電腦的設計。將設計轉化為成品,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成就感,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CAD技術的魅力,今后愿意更加專注地投入學習。

篇(6)

2)考慮到開通期間內部MOSFET產生Mill-er效應,要用大電流驅動源對柵極的輸入電容進行快速充放電,以保證驅動信號有足夠陡峭的上升、下降沿,加快開關速度,從而使IGBT的開關損耗盡量小。

3)選擇合適的柵極串聯電阻(一般為10Ω左右)和合適的柵射并聯電阻(一般為數百歐姆),以保證動態驅動效果和防靜電效果。根據以上要求,可設計出如圖1所示的半橋LC串聯諧振充電電源的IGBT驅動電路原理圖。考慮到多數芯片難以承受20V及以上的電源電壓,所以驅動電源Vo采用18V。二極管V79將其拆分為+12.9V和-5.1V,前者是維持IGBT導通的電壓,后者用于IGBT關斷的負電壓保護。光耦TLP350將PWM弱電信號傳輸給驅動電路且實現了電氣隔離,而驅動器TC4422A可為IGBT模塊提供較高開關頻率下的動態大電流開關信號,其輸出端口串聯的電容C65可以進一步加快開關速度。應注意一個IGBT模塊有兩個相同單管,所以實際需要兩路不共地的18V穩壓電源;另外IGBT柵射極之間的510Ω并聯電阻應該直接焊裝在其管腳上(未在圖中畫出),而且最好在管腳上并聯焊裝一個1N4733和1N4744(反向串聯)穩壓二極管,以保護IGBT的柵極。

2實驗結果及分析

在變換器的LC輸出端接入兩個2W/200Ω的電阻進行靜態測試。實驗中使用的儀器為:Agi-lent54833A型示波器,10073D低壓探頭。示波器置于AC檔對輸出電壓紋波進行觀測,波形如圖5所示。由實驗結果看,輸出紋波可以基本保持在±10mV以內,滿足設計要求。此后對反激變換器電路板與IGBT模塊驅動電路板進行對接聯調。觀察了IGBT柵極的驅動信號波形。由實驗結果看,IGBT在開通時驅動電壓接近13V,而在其關斷時間內電壓接近5V。這主要是電路中的光耦和大電流驅動器本身內部的晶體管對驅動電壓有所消耗(即管壓降)造成的,故不可能完全達到18V供電電源的水平。

篇(7)

該院的科技項目大多屬于自主立項。科技項目立項主要根據院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結合院業務發展需要及解決勘測設計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一與國家的產業鼓勵政策和發展方向保持一致,開展引領型科技研究;二立足專業前沿,了解相關技術在國際、國內和行業中的發展水平,體現目前市場特色和先進性,根據市場需求開展領先型科技研究;三解決生產實踐和工程中的難點和問題開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改善工藝,提高效率;四在提高工效、設計質量等方面做標準化、模塊化,結合工程實際和三維設計開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每年末申報下一年度的科技項目。項目實行項目經理(即負責人)負責制,立項經過嚴格的程序審批,由項目負責人提出立項申請(包括項目內容、所用關鍵技術、預期目標、成果、進度計劃、人員分工、經費概算等),經其所在部門領導批準、院科技專責審核、分管部門的院領導批準。在所有項目中,經院科學技術委員會集體討論選拔出一些有技術含量、有影響、有深度的項目作為院重點科技項目,形成一般項目和院級重點項目分級管理。項目立項時,要分析評估科研項目在技術、資金、人員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風險,使企業在較低的風險水平上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創新收益;與外單位合作開發的項目,要對合作單位進行盡職調查,簽訂合同,明確雙方投資、分工、權利義務和研究成果產權歸屬,同時分析評估項目在技術、資金、人員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制定風險防范措施。委托外單位承擔的科研項目要進行招標,簽訂外包合同,明確研究成果的產權歸屬、研究進度和質量標準。

1.2實施過程

科技項目的管理分院、室兩級管理。項目在進展過程中,一般項目主要由部門領導負責協調、督促、檢查項目計劃實施情況。安全技術部(科技主管部門)每季度對一般項目、每月對院級項目的計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必要時請專家對階段性研究成果進行評審。

1.3結題評審

項目完成后,項目負責人將所有項目材料(如技術報告、圖紙、軟件編制說明書、軟件測試報告、用戶操作手冊等)準備齊全、規范,報安全技術部科技主管,申請結題評審。(若因某些原因中途要取消所立項目,項目負責人應提出“科標業項目撤消申請”,說明其理由,經安全技術部科技專責審核、主管院領導批準后方可取消所立項目。)一般每年四季度集中進行結題評審。結題評審由安全技術部組織、院科學技術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對項目進行評審。評審先進行形式審查,然后再由相關專家仔細審閱,提出初步意見。最后開會討論,由評審委員會給出最終評審意見。

1.4經費

科技項目的經費來源于上級補助的專項經費和院自籌科技經費。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暫時按項目計列。項目經費在評審委員會對項目進行評審時一并討論確定。項目金為項目批準經費減去實耗成本,實耗成本指項目的直接耗用成本(不含人員的工資、“七金”)。項目金待項目完成、結題評審、項目所有材料完成歸檔后(評審結束一個月內)結算,由項目負責人負責分配到項目組每個成員。對于項目組中途取消的項目,其所發生的直接耗用成本即為該項目經費。

1.5獎勵

評審時,評審委員會對所有項目根據創新性、應用性、效益性、推廣性幾個方面進行打分,評出優秀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并頒發獎金。科技進步獎每年評審一次,凡獲院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的成果可以推薦向院外申報更高級別的獎項。

1.6考核

科技項目納入綜合業績考核,安全技術部每年對各部門科技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因主觀因素未按期完成的,嚴格按照《全面考核管理辦法》,扣部門考核分。

1.7保密

對于有創新、有突破的技術,及時確認是否申請專利或作為非專利技術、商業秘密進行管理。對于確認需要保護的技術及時申報專利、作為技術秘密保護的申請行業專利技術。為鼓勵員工開展個人創新和知識產權創作活動,專利、專有技術的成果完成人均獲得相應榮譽和獎勵。

2科技項目管理經驗

近幾年,該院科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實現了專利、軟件著作權、專有技術多方面零的突破。思考近年來科技管理工作,取得的經驗有:

(1)院領導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科技管理機構、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配置有經驗的科技專責管理人員。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各項管理工作規范有序,科技組織和管理機構、機制健全,配置有經驗的科技專責管理人員。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出臺了《全面考核管理辦法》、《目標管理辦法》、《經營業績考核管理辦法》、《專利及專有技術管理辦法》、《科標業及科技論文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較完善的管理制度。

(2)科技工作有目標、有計劃、有考核、有落實、有措施,科技管理規范、扎實有效;滾動制定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工作目標、指標和科技計劃、完成措施,指標分解到部門,研發項目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責任落實到人。對科研項目與生產任務同等重視,同步安排。在眾多立項的項目中,選拔一些有深度、有影響的項目作為院管重點項目,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每月按項目進展計劃檢查實施情況,并在月度例會上公布,納入綜合業績考核,確保按計劃完成。

(3)科技交流和技術合作為科技創新鋪路搭橋。近兩年,隨著我院科技管理力度加大,我們不定期邀請西安通大專利有限責任公司專利專家來我院指導專利申請、著作權等有關知識產權申報方面的工作。使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明顯加強,申報技巧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加大科技創新獎勵力度,調動了科技人員創新的工作熱情近幾年,我院修編了《專利及專有技術管理辦法》、《科標業及科技論文管理規定》,加大了科技創新獎勵力度,進一步調動了科技人員創新的工作熱情。

3存在問題

雖然我院在勘測設計、科技創新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國其他電力設計院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創新與綜合能力不強,項目起點和研究平臺低,缺少核心技術,在業務中起關鍵作用的專利很少;二是雖有大量工程技術人員,但研究型創新人才少,尤其缺乏專家型、大師級的復合型領軍人才;三是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設計人員重生產、輕科技,沒有形成生產、科研兩條腿走路的有效機制。

篇(8)

(一)設計理念的變化

酒店社會形象由注重標志性而趨向社會服務性,其空間組織由封閉型趨向開放型,服務項目由綜合性趨向特色與個性。裝修風格由單一趨向多元化,由只注重社會效益趨向更注重經濟效益。

(二)服務項目的變化

1.客房

作為酒店主要服務項目之一的客房,其類別由過去雙人標準型客房為主趨向由含有單床間,雙床間、靈活的三床間、商務套房等多元型客房組成,客房平面形狀,面積大小也更趨多樣化。

2.餐飲空間

餐飲空間是酒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酒店變化最大的項目。過去酒店餐飲主要以住店客人為主,并較多的考慮“涉外”因素,普遍要求咖啡廳、正式西餐廳,封閉式酒吧等設置,因此,脫離了中國日益開放的國情,影響酒店餐飲經濟效益。

(三)服務功能的變化

星級酒店已脫離過去僅僅“涉外”的封閉狀態,而面向全社會,其服務功能呈社會化、大眾化的趨向,酒店餐飲、通訊錄健休閑、娛樂購物等都有市民參加,市民的婚慶、高考、會友等光顧酒店客房也是常事,而酒店客人也常依托社會設施進行多樣化消費,使之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另外,由于酒店客源結構的變化,不同客源需求不同層次的市場,要求市場定位和分工更加細化,使其服務功能更加專業化,服務功能多層次化。

二、星級酒店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人性化的設計準則是星級酒店設計的主要方向

酒店是當地社會和商業人士聚集的場所,表現地位,顯示財富。在大量高檔材料的堆砌之下,裝修的豪華掩蓋了對消費者身心的關注與呵護。隨著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浮躁逐漸被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所代替,并勢必成為星級酒店動態化設計的主要方向。因此,酒店設計應為“舒適性設計”,滿足客人的精神追求,營造更為溫馨的環境氛圍,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變的本性;擯棄繁瑣奢華、彰顯財富的設計手法,體現文化內涵,以更親近自然的設計語匯體現設計文化,反映創新意識。

(二)體現生態價值觀是酒店動態化設計的技術準則

酒店設計認真實行綠色設計的原則。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圈內不可再生資源建立循環資源系統,積極利用再生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光、太陽能,積極組織被動式的自然通風,節約能源,加強天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積極開發和使用真正環保型的裝飾材料。

(三)追求全新的時代氣息是酒店設計的生命力

概念是設計的原動力。時尚的設計則反映出時代氣息。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新技術、的層出不窮,為設計行業追求全新的時代氣息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語匯;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繼續運用反映著人類追尋淵源,親近自然的情懷,金屬和玻璃等富有時代特點的新材料,給人們帶來全新的時代情趣,也傳遞著豪華、穩定、氣派、永恒。當今信息時代的到來,改善著全人類的生活模式,而酒店設計中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室內環境的整體品質。

(四)尋求地域文化與國際審美情趣的有機結合是酒店設計的文化取向

酒店設計既是一項建筑活動,又以酒店形象反映一種文化氣量。由于其存在于某一地域環境之中,主要服務于某一人類群體而呈現其地域性。設計中容入地域文化,追求個性化理念,彰顯獨特風格是做好酒店動態化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高星級酒店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服務空間,在面向世界的社會環境中,建筑文化的外來元素逐漸滲透于傳統文化內涵之中,并與其重新整合形成相對統一的國際審情趣;高星級酒店室內設計是最能反映和代表當地潮流的一個領域,也成為時尚性的重要載體。

三、星級酒店設計的技術措施

(一)將星級酒店融入城市聚居的大環境

建筑學科涵蓋了城鄉規劃、建筑設計、景觀環境規劃、室內設計等諸方面,是研究人類聚居環境的綜合性學科。星級旅游酒店的動態設計需要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相結合,更需要立足于建筑學科進行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要做好酒店的動態設計,需在更為宏觀的角度上去深入了解酒店所在城市的聚居總體環境,去研究酒店在這總體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將來發展趨向,這是做好的酒店動態設計的關鍵。

(二)在星級酒店設計中引入“城市廣場”的理念

追溯人類城市建設發展史,“城市廣場”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當今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使功能綜合,設施齊全的酒店越來越成為城市生活的組成部分,酒店客人消費的多元化依托于社會環境的支撐,而酒店經營者也希望借助社會消費來提升酒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酒店設計的空間安排與人流組織上引入“城市廣場”的理念;在保證酒店客人活動相對獨立的同時,公共活動空間向社會開放,組口血未干社會人流便捷地到達各個服務項目。另外酒店作業城市廣場,應注重與城市大環境的“銜接點”與“綿延帶”的處理。酒店的各種動線的出入口即是與城市環境的“銜接點”,而人們視覺上,心理上與城市空間的交流面即是“綿延帶”。

(三)組織“可持續發展”星級酒店的空間構架

篇(9)

二、電廠電力孤網電力系統設計

2.1 礦熱爐電力設計

鎳鐵冶煉廠對自備電廠的升壓變壓器沒有特別要求。升壓變壓器的電壓等級取決于項目所在地的電廠和冶煉廠的建廠條件和供電半徑等因素,需在現場考察及進行相關設計工作后確定。就目前來說,與50MW的發電機組相適應的礦熱電爐容量約36MVA,如果電廠與鎳鐵冶煉廠合建在統一廠區,由于供電半徑較小,36MVA左右的礦熱爐亦可由電廠10kV電壓直配;但從發展情況考慮,為適應礦熱電爐的大型化也可按升壓到35kV電壓等級。礦熱電爐在非正常生產狀態下對電網造成的沖擊大致分為電極在爐內發生短路故障造成的電流突增和發生故障后保護裝置動作跳閘甩負荷兩種類型。通常在設計時采取恰當選擇電爐變壓器的阻抗來限制短路電流沖擊的幅值,工程上一般要求將短路電流值限制在額定電流的3.5倍以下;而跳閘后的甩負荷沖擊的幅值與電爐的運行功率有關,但超過發電機組在沖擊發生前穩態發電功率10%是完全可能的。由于電爐在生產運行時出現故障的時間具有隨機性,事先無法準確預測,故在自備電廠的設計中考慮應對該沖擊的措施。

2.2 電氣主接線

本工程建設2×200t/h燃煤鍋爐和2×50M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機孤網運行。 發電機出口電壓為10.5kV,發電機設出口電壓母線,高壓廠用電電源由發電機出口電壓母線引接,每臺發電機配置一臺60MVA35/10.5kV升壓變壓器將發電機發出的電能經升壓后送至電廠35kV變電所。本工程為孤網運行,因此設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廠用起動及備用電源并設置高壓起動/備用段,柴油發電機選用4臺2000kW,出口電壓11kV。

鍋爐送、引風機、電動給水泵及循環水泵采用高壓電機,工頻運行。10.5kVI段高壓廠用母線帶1#發電機出線斷路器柜、1#機組高壓負荷、10.5kV高壓廠用I段與10.5kV備用段聯絡柜、1#主變低壓側斷路器柜。10.5kVII段廠用母線帶2#發電機出線斷路器柜、2#機組高壓負荷、10.5kV廠用II段與10.5kV備用段聯絡柜、2#主變低壓側斷路器柜,10.5kV廠用III段主要為電站公用系統供電母線。在高壓廠用電源進線回路及10.5kV分段處加裝串聯電抗器。

2.3 廠用電系統

高壓及低壓廠用電源按機爐分為兩個工作段、一個公用段及一個備用段,對應的機爐負荷接在對應的母線上:1#爐所用的送、引風機、1#、2#鍋爐給水泵、1#循環水泵、1#廠用工作變壓器等接在10.5kV廠用I段上;2#爐所用的高壓送、引風機、3#鍋爐給水泵、2#、3#循環水泵接線、2#廠用工作變壓器接在10.5kV廠用II段上;公用負荷由公用變壓器引接,電源引自10.5kV公用母線。

三、電廠電力孤網運行方案論證

3.1 正常運行時

正常生產時,兩臺機組同時運行,機組出力均為70%,可滿足全廠100%用電負荷。當1臺機組檢修或甩負荷時,另外一臺機組出力在100%,可滿足全廠70%左右的用電負荷。正常運行時,機組負荷控制轉變為頻率控制,要求調速系統具有符合要求的靜態特性、良好的穩定性和動態響應特性,以保證在用戶負荷變化的情況下自動保持電網頻率的穩定。

3.2 電廠啟動

由于孤網運行,投運前由1#機組發電利用黑啟動柴油發電機組,啟動輔機后投入運行,對外供電。1#機組運行后帶動全廠70%的負荷運轉,并啟動2#機組的輔機運行,進而啟動2#機組發電,直至兩臺機組同時運行,滿足按全廠100%的自供電率,逐步進行電廠和冶煉廠的生產,實現全廠電力負荷平衡。

3.3 發電機甩負荷或非計劃跳機時

當機組發電機甩負荷或非計劃跳機時,全廠用電出現短時供電不足,此時電廠供電量僅滿足全廠約70%的負荷。為了不致將系統電壓拉低,造成系統崩潰,應在中央配電站設置低周減載保護,根據工藝要求,對部分負荷進行切除,減少用電量,同時減產運行,保障安全生產。若工藝需要,部分負荷無法切除,同時又無法滿足剩余發電機穩定運行,則根據需要在相應的系統側設置柴油發電機組,以確保分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3.4 當用電負荷出現較大波動時

當系統負荷瞬時出現大負荷停機時,電力網絡電壓上升。若全廠40%以上負荷停機,則直接解列一臺發電機組,用剩下的另外一臺機組帶全廠負荷。

若全廠40%以內大負荷停機,則汽機保護裝置瞬時動作,可維持系統頻率在50±5Hz以內,系統仍滿足穩定運行條件。

若全廠小負荷波動,則可通過DEH的精確調整,以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

若全廠40%以上大負荷啟動,則需要經過調度提前進行通知,調整鍋爐及汽機的運行參數。

篇(10)

機床配色設計時首先要以機床的功能為出發點,繼而與產品的形態、結構、功能達到統一,利用色彩設計使工程機械發揮其功能作用并有更好的生產效果。數控機床體積較大時,配色應采用光澤度較低的淺色系色彩,從而使操作者減輕沉悶感,可采用飽和度較低而亮度較高的暖色作為裝飾配色,但裝飾面積不宜過多,避免造成操作者的情緒亢奮。

2)環境性原則。

機床的工作環境一般都在室內進行,機床的配色要比底面色彩明度高、色調淺,而比墻面色彩明度低、色調深。這里所指的工作環境,除了工作車間外,有時也指地域性的氣候環境,這時就要強調機床配色與氣候的相融性。例如炎熱地區宜采用冷色系配色,寒冷地區則采用暖色系的配色。

3)人機關系協調原則。

機電產品的作業環境一般較為惡劣,需要作業人員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應在色彩上給他們提供一個和諧輕松的環境;合理的色彩設計能夠避免操作人員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使機床外部造型具有良好的可視性,根據操作人員的人機工程學要求來設計,可以使操作者在操作機床的過程中迅速做出反應,也確保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4)工藝性原則。

配色方案采用的裝飾工藝是否容易實現也是在色彩設計中不需考慮的問題。對于大型的鑄件、鍛件通常采用明度和純度偏低的色調,表面平整光潔的型材沖壓、折邊、焊接等工藝制造的產品,可采用明亮、淺談、純凈的色調,使產品顯得干凈利落。此外,采用材料本質的色彩,既能在產品的總體色彩中起到豐富色彩變化的目的,又可以顯示出高超的加工工藝,使“形”“色”“質”達到統一。

5)美學原則。

在工程機械產品色彩設計中,要充分運用美學原則,如:對比與協調、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均衡與穩定、節奏與韻律、主從與重點、過渡與呼應等。把握好機械產品的造型,將色彩與造型完美地結合,在機床上部分配以飽和度較高、明度較大的色彩,在機床的下部分配以飽和度低、明度小的色彩,可以給人以安全、穩重的感覺。

6)流行性原則。

人們的審美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某一階段會有某些色彩受到多數人的喜歡,這就是所謂的“流行色”。在機電產品的色彩設計中也應考慮“流行色”的因素。近年來,國外機電產品已呈現多彩化的趨勢,而國內很多機械產品的色彩還是以往的慣用色,國內大眾對工程機械色彩改變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大多為重型機械更新周期比較長,其流行色的周期相對其他產品也比較長。但流行色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注意其審美觀的發展趨勢。

二、產品色彩設計原則在機床中的應用

現代機床類產品有一個共同點,多數工作環境都在室內,且與人的關系密切。以這些特點為依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數控機床的色彩設計方法。

1)機床主色調設計。

在機床色彩設計面積最大的部位為床身、主軸箱、減速箱、底座、立柱等,這些部位是突出機床色彩風格特征的關鍵部位。大部件外形大多規則,且一般都有固定位置,不會任意搬動,所以這些部位在設計時要求體現出理智、沉穩、安靜、厚重等的特征。在設計數控機床主色調時,總體要求采用亮度和飽和度適中的淺色調、暖色調或者冷色調為宜,并視情況為有所變化。

2)機床重點部位色彩設計。

機床重點部位配色,如操作控制面板、儀器、儀表、刀架、按鈕操作面板等,工作時通常在這些部位操作頻繁,對于這些部位的配色設計應該用柔和、舒適、輕快、隨和的色彩。控制面板色調配合機床的總體色調,一般采用單色配色方式。面板元器件數量較少而面積又比較大時,采用多色配色方式,起到分割控制面板的作用,從而使面板更規整化;對于控制面板上的按鍵、顯示器、指示燈等常裝備元器件的配色設計,可選用清晰、爽朗的顏色與面板主色調搭配;儀器、儀表作為機床的重點部件,其配色可以根據機床的主色調進行再設計。儀器、儀表的配色包括面板和外殼兩部分,外殼通常采用暖色調,以體現儀器、儀表的輕巧度,也可采用深以達到純凈、簡單的視覺效果。而對于像儀表柜這類體積較大的部件,若采用單色可能會過于單調,這時可在殼體的配色設計上采用多色處理,在側面采用與殼體色調相調和的近似色調,并在亮度上加以改變,最終獲得統一又不乏味的視覺效果。最后,對機床危險性多發的部位進行色彩設計時,一般采用符合安全規定的警示色,達到醒目、緊張的感官效果。

上一篇: 稅收法律論文 下一篇: 測量工程師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全国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第一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视频国产欧美视频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99 | 中文欧美一区不卡二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