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發展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通信發展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通信發展史論文

篇(1)

一、引言

移動通信是指移動用戶之間,或移動用戶與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半導體、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其應用領域的擴大和對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動通信在技術上和理論上向更高水平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移動通信已成為現代通信網中不可缺少并發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移動通信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指蜂窩式模擬移動通信,技術特征是蜂窩網絡結構克服了大區制容量低、活動范圍受限的問題。第二代移動通信是蜂窩數字移動通信,使蜂窩系統具有數字傳輸所能提供的綜合業務等種種優點。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所擁有的各種優點,克服了其缺點外,還能夠提供寬帶多媒體業務,能提供高質量的視頻寬帶多媒體綜合業務,并能實現全球漫游。現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術,第三代技術還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術的設想。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標準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動通信簡介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概念可稱為寬帶接入和分布網絡,具有非對稱的超過2Mbit/s的數據傳輸能力。它包括寬帶無線固定接入、寬帶無線局域網、移動寬帶系統和交互式廣播網絡。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比第三代標準擁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動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無線平臺和跨越不同的頻帶的網絡中提供無線服務,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寬帶接入互聯網(包括衛星通信和平流層通信),能夠提供定位定時、數據采集、遠程控制等綜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是集成多功能的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是寬帶接入IP系統。目前正在開發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將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們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裝置無線訪問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過于它具有更快的無線通信速度。專家預估,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速度可達到10-20Mbit/s,最高可以達到100Mbit/s。

(二)網絡頻譜更寬

要想使4G通信達到100Mbit/s的傳輸速度,通信運營商必須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網絡在通信帶寬上比3G網絡的帶寬高出許多。據研究,每個4G信道將占有100MHz的頻譜,相當于W-CDMA3G網絡的20倍。

(三)多種業務的完整融合

個人通信、信息系統、廣播、娛樂等業務無縫連接為一個整體,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4G應能集成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從無線局域網和藍牙等室內網絡、蜂窩信號、廣播電視到衛星通信,移動用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標準漫游到另一個標準。各種業務應用、各種系統平臺間的互聯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戶要求,更富有個性化。而且4G手機從外觀和式樣上看將有更驚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鏡、手表、化妝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為4G終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僅表現在4G通信的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機可以實現許多難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機將能根據環境、時間以及其他因素來適時提醒手機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盡快地被人們接受,還應該考慮到讓更多的用戶在投資最少的情況下輕易地過渡到4G通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4G通信系統應當具備全球漫游、接口開放、能跟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以及能從2G、3G平穩過渡等特點。

(六)實現更高質量的多媒體通信

4G通信提供的無線多媒體通信服務將包括語音、數據、影像等,大量信息透過寬頻的信道傳送出去,為此4G也稱為“多媒體移動通信”。

(七)通信費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僅解決了與3G的兼容性問題,讓更多的現有通信用戶能輕易地升級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許多尖端通信技術,因此,相對其他技術來說,4G通信部署起來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時在建設4G通信網絡系統時,通信運營商們將考慮直接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

三、4G移動通信的接入系統

4G移動通信接入系統的顯著特點是,智能化多模式終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臺,通過各種接技術,在各種網絡系統(平臺)之間實現無縫連接和協作。在4G移動通信中,各種專門的接入系統都基于一個公共平臺,相互協作,以最優化的方式工作,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通信需求。當多模式終端接入系統時,網絡會自適應分配頻帶、給出最優化路由,以達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動通信的主要接入技術有:無線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例如2G、3G);無繩系統(如DECT);短距離連接系統(如藍牙);WLAN系統;固定無線接入系統;衛星系統;平流層通信(STS);廣播電視接入系統(如DAB、DVB-T、CATV)。隨著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新的接入技術將不斷出現。

不同類型的接入技術針對不同業務而設計,因此,我們根據接入技術的適用領域、移動小區半徑和工作環境,對接入技術進行分層。

分配層:主要由平流層通信、衛星通信和廣播電視通信組成,服務范圍覆蓋面積大。

蜂窩層:主要由2G、3G通信系統組成,服務范圍覆蓋面積較大。

熱點小區層:主要由WLAN網絡組成,服務范圍集中在校園、社區、會議中心等,移動通信能力很有限。

個人網絡層:主要應用于家庭、辦公室等場所,服務范圍覆蓋面積很小。移動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過網絡接入系統連接其他網絡層。

固定網絡層:主要指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組成的固定通信系統。

網絡接入系統在整個移動網絡中處于十分重要。未來的接入系統將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技術革新和突破:為最大限度開發利用有限的頻率資源,在接入系統的物理層,優化調制、信道編碼和信號傳輸技術,提高信號處理算法、信號檢測和數據壓縮技術,并在頻譜共享和新型天線方面做進一步研究。為提高網絡性能,在接入系統的高層協議方面,研究網絡自我優化和自動重構技術,動態頻譜分配和資源分配技術,網絡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統間協作。提高和擴展IP技術在移動網絡中的應用;加強軟件無線電技術;優化無線電傳輸技術,如支持實時和非實時業務、無縫連接和網絡安全。

四、4G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關鍵技術

(一)定位技術

定位是指移動終端位置的測量方法和計算方法。它主要分為基于移動終端定位、基于移動網絡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種方式。在4G移動通信系統中,移動終端可能在不同系統(平臺)間進行移動通信。因此,對移動終端的定位和跟蹤,是實現移動終端在不同系統(平臺)間無縫連接和系統中高速率和高質量的移動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二)切換技術

切換技術適用于移動終端在不同移動小區之間、不同頻率之間通信或者信號降低信道選擇等情況。切換技術是未來移動終端在眾多通信系統、移動小區之間建立可靠移動通信的基礎和重要技術。它主要有軟切換和硬切換。在4G通信系統中,切換技術的適用范圍更為廣泛,并朝著軟切換和硬切換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三)軟件無線電技術

在4G移動通信系統中,軟件將會變得非常繁雜。為此,專家們提議引入軟件無線電技術,將其作為從第二代移動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橋梁。軟件無線電技術能夠將模擬信號的數字化過程盡可能地接近天線,即將A/D和D/A轉換器盡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進行信道分離、調制解調和信道編譯碼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個無線電通信平臺,在平臺上運行各種軟件系統,以實現多通路、多層次和多模式的無線通信。因此,應用軟件無線電技術,一個移動終端,就可以實現在不同系統和平臺之間,暢通無阻的使用。目前比較成熟的軟件無線電技術有參數控制軟件無線電系統。

(四)智能天線技術

智能天線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以及數字波束調節等智能功能,能滿足數據中心、移動IP網絡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線成形波束能在空間域內抑制交互干擾,增強特殊范圍內想要的信號,這種技術既能改善信號質量又能增加傳輸容量。

(五)交互干擾抑制和多用戶識別

待開發的交互干擾抑制和多用戶識別技術應成為4G的組成部分,它們以交互干擾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動電話系統,消除不必要的鄰近和共信道用戶的交互干擾,確保接收機的高質量接收信號。這種組合將滿足更大用戶容量的需求,還能增加覆蓋范圍。交互干擾抑制和多用戶識別兩種技術的組合將大大減少網絡基礎設施的部署,確保業務質量的改善。

(六)新的調制和信號傳輸技術

在高頻段進行高速移動通信,將面臨嚴重的選頻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為提高信號性能,研究和發展智能調制和解調技術,來有效抑制這種衰落。例如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自適應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擴頻接收、跳頻、FEC(如AQR和Turbo編碼)等技術,來獲取更好的信號能量噪聲比。

五、OFDM技術在4G中的應用

若以技術層面來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是以CDMA為核心技術,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則以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矚目,特別是有不少專家學者針對OFDM技術在移動通信技術上的應用,提出相關的理論基礎。例如無線區域環路(WLL)、數字音訊廣播(DAB)等,都將在未來采用OFDM技術,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則計劃以OFDM為核心技術,提供增值服務。

在時代交替之際,舊有系統之整合與升級是產業關心的話題,目前大家談的是GSM如何升級到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而未來則是CDMA如何與OFDM技術相結合。可以預計,CDMA絕對不會在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中消失,而是成為其應用技術的一部份,或許未來也會有新的整合技術如OFDM/CDMA產生,前文所提到的數字音訊廣播,其實它真正運用的技術是OFDM/FDMA的整合技術,同樣是利用兩種技術的結合。因此未來以OFDM為核心技術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也將會結合兩項技術的優點,一部份將是以CDMA的延伸技術。

六、結束語

對于現在的人來說,未來的4G通信的確顯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認為第四代無線通信網絡系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技術系統。總的來說,要順利、全面地實施4G通信,還將可能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人們對未來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傳輸速度將會得到極大提升,從理論上說最高可達到100Mbit/s,但手機的速度將受到通信系統容量的限制。據有關行家分析,4G手機將很難達到其理論速度。

其次,4G的發展還將面臨極大的市場壓力。有專家預測,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體服務將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此時覆蓋全球的3G網絡已經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時,整個行業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術,對于4G技術的接受還需要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

因此,在建設4G通信網絡系統時,通信運營商們將考慮直接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動通信從3G逐步向4G過渡。

參考文獻:

篇(2)

一、引言

移動通信是指移動用戶之間,或移動用戶與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半導體、集

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其應用領域的擴大和對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動通信在技術上和理論上向更高水平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移動通信已成為現代通信網中不可缺少并發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移動通信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指蜂窩式模擬移動通信,技術特征是蜂窩網絡結構克服了大區制容量低、活動范圍受限的問題。第二代移動通信是蜂窩數字移動通信,使蜂窩系統具有數字傳輸所能提供的綜合業務等種種優點。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所擁有的各種優點,克服了其缺點外,還能夠提供寬帶多媒體業務,能提供高質量的視頻寬帶多媒體綜合業務,并能實現全球漫游。現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術,第三代技術還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術的設想。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標準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動通信簡介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概念可稱為寬帶接入和分布網絡,具有非對稱的超過2Mbit/s的數據傳輸能力。它包括寬帶無線固定接入、寬帶無線局域網、移動寬帶系統和交互式廣播網絡。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比第三代標準擁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動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無線平臺和跨越不同的頻帶的網絡中提供無線服務,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寬帶接入互聯網(包括衛星通信和平流層通信),能夠提供定位定時、數據采集、遠程控制等綜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是集成多功能的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是寬帶接入IP系統。目前正在開發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將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們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裝置無線訪問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過于它具有更快的無線通信速度。專家預估,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速度可達到10-20Mbit/s,最高可以達到100Mbit/s。

(二)網絡頻譜更寬

要想使4G通信達到100Mbit/s的傳輸速度,通信運營商必須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網絡在通信帶寬上比3G網絡的帶寬高出許多。據研究,每個4G信道將占有100MHz的頻譜,相當于W-CDMA3G網絡的20倍。

(三)多種業務的完整融合

個人通信、信息系統、廣播、娛樂等業務無縫連接為一個整體,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4G應能集成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從無線局域網和藍牙等室內網絡、蜂窩信號、廣播電視到衛星通信,移動用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標準漫游到另一個標準。各種業務應用、各種系統平臺間的互聯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戶要求,更富有個性化。而且4G手機從外觀和式樣上看將有更驚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鏡、手表、化妝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為4G終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僅表現在4G通信的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機可以實現許多難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機將能根據環境、時間以及其他因素來適時提醒手機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盡快地被人們接受,還應該考慮到讓更多的用戶在投資最少的情況下輕易地過渡到4G通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4G通信系統應當具備全球漫游、接口開放、能跟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以及能從2G、3G平穩過渡等特點。

(六)實現更高質量的多媒體通信

4G通信提供的無線多媒體通信服務將包括語音、數據、影像等,大量信息透過寬頻的信道傳送出去,為此4G也稱為“多媒體移動通信”。

(七)通信費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僅解決了與3G的兼容性問題,讓更多的現有通信用戶能輕易地升級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許多尖端通信技術,因此,相對其他技術來說,4G通信部署起來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時在建設4G通信網絡系統時,通信運營商們將考慮直接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

三、4G移動通信的接入系統

4G移動通信接入系統的顯著特點是,智能化多模式終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臺,通過各種接技術,在各種網絡系統(平臺)之間實現無縫連接和協作。在4G移動通信中,各種專門的接入系統都基于一個公共平臺,相互協作,以最優化的方式工作,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通信需求。當多模式終端接入系統時,網絡會自適應分配頻帶、給出最優化路由,以達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動通信的主要接入技術有:無線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例如2G、3G);無繩系統(如DECT);短距離連接系統(如藍牙);WLAN系統;固定無線接入系統;衛星系統;平流層通信(STS);廣播電視接入系統(如DAB、DVB-T、CATV)。隨著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新的接入技術將不斷出現。

不同類型的接入技術針對不同業務而設計,因此,我們根據接入技術的適用領域、移動小區半徑和工作環境,對接入技術進行分層。

分配層:主要由平流層通信、衛星通信和廣播電視通信組成,服務范圍覆蓋面積大。

蜂窩層:主要由2G、3G通信系統組成,服務范圍覆蓋面積較大。

熱點小區層:主要由WLAN網絡組成,服務范圍集中在校園、社區、會議中心等,移動通信能力很有限。

個人網絡層:主要應用于家庭、辦公室等場所,服務范圍覆蓋面積很小。移動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過網絡接入系統連接其他網絡層。

固定網絡層:主要指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組成的固定通信系統。

網絡接入系統在整個移動網絡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未來的接入系統將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技術革新和突破:為最大限度開發利用有限的頻率資源,在接入系統的物理層,優化調制、信道編碼和信號傳輸技術,提高信號處理算法、信號檢測和數據壓縮技術,并在頻譜共享和新型天線方面做進一步研究。為提高網絡性能,在接入系統的高層協議方面,研究網絡自我優化和自動重構技術,動態頻譜分配和資源分配技術,網絡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統間協作。提高和擴展IP技術在移動網絡中的應用;加強軟件無線電技術;優化無線電傳輸技術,如支持實時和非實時業務、無縫連接和網絡安全。

四、4G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關鍵技術

(一)定位技術

定位是指移動終端位置的測量方法和計算方法。它主要分為基于移動終端定位、基于移動網絡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種方式。在4G移動通信系統中,移動終端可能在不同系統(平臺)間進行移動通信。因此,對移動終端的定位和跟蹤,是實現移動終端在不同系統(平臺)間無縫連接和系統中高速率和高質量的移動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二)切換技術

切換技術適用于移動終端在不同移動小區之間、不同頻率之間通信或者信號降低信道選擇等情況。切換技術是未來移動終端在眾多通信系統、移動小區之間建立可靠移動通信的基礎和重要技術。它主要有軟切換和硬切換。在4G通信系統中,切換技術的適用范圍更為廣泛,并朝著軟切換和硬切換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三)軟件無線電技術

在4G移動通信系統中,軟件將會變得非常繁雜。為此,專家們提議引入軟件無線電技術,將其作為從第二代移動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橋梁。軟件無線電技術能夠將模擬信號的數字化過程盡可能地接近天線,即將A/D和D/A轉換器盡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進行信道分離、調制解調和信道編譯碼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個無線電通信平臺,在平臺上運行各種軟件系統,以實現多通路、多層次和多模式的無線通信。因此,應用軟件無線電技術,一個移動終端,就可以實現在不同系統和平臺之間,暢通無阻的使用。目前比較成熟的軟件無線電技術有參數控制軟件無線電系統。

(四)智能天線技術

智能天線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以及數字波束調節等智能功能,能滿足數據中心、移動IP網絡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線成形波束能在空間域內抑制交互干擾,增強特殊范圍內想要的信號,這種技術既能改善信號質量又能增加傳輸容量。

(五)交互干擾抑制和多用戶識別

待開發的交互干擾抑制和多用戶識別技術應成為4G的組成部分,它們以交互干擾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動電話系統,消除不必要的鄰近和共信道用戶的交互干擾,確保接收機的高質量接收信號。這種組合將滿足更大用戶容量的需求,還能增加覆蓋范圍。交互干擾抑制和多用戶識別兩種技術的組合將大大減少網絡基礎設施的部署,確保業務質量的改善。

(六)新的調制和信號傳輸技術

在高頻段進行高速移動通信,將面臨嚴重的選頻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為提高信號性能,研究和發展智能調制和解調技術,來有效抑制這種衰落。例如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自適應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擴頻接收、跳頻、FEC(如AQR和Turbo編碼)等技術,來獲取更好的信號能量噪聲比。

五、OFDM技術在4G中的應用

若以技術層面來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是以CDMA為核心技術,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則以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矚目,特別是有不少專家學者針對OFDM技術在移動通信技術上的應用,提出相關的理論基礎。例如無線區域環路(WLL)、數字音訊廣播(DAB)等,都將在未來采用OFDM技術,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則計劃以OFDM為核心技術,提供增值服務。

在時代交替之際,舊有系統之整合與升級是產業關心的話題,目前大家談的是GSM如何升級到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而未來則是CDMA如何與OFDM技術相結合。可以預計,CDMA絕對不會在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中消失,而是成為其應用技術的一部份,或許未來也會有新的整合技術如OFDM/CDMA產生,前文所提到的數字音訊廣播,其實它真正運用的技術是OFDM/FDMA的整合技術,同樣是利用兩種技術的結合。因此未來以OFDM為核心技術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也將會結合兩項技術的優點,一部份將是以CDMA的延伸技術。

六、結束語

對于現在的人來說,未來的4G通信的確顯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認為第四代無線通信網絡系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技術系統。總的來說,要順利、全面地實施4G通信,還將可能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人們對未來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傳輸速度將會得到極大提升,從理論上說最高可達到100Mbit/s,但手機的速度將受到通信系統容量的限制。據有關行家分析,4G手機將很難達到其理論速度。

其次,4G的發展還將面臨極大的市場壓力。有專家預測,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體服務將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此時覆蓋全球的3G網絡已經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時,整個行業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術,對于4G技術的接受還需要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

因此,在建設4G通信網絡系統時,通信運營商們將考慮直接在3G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動通信從3G逐步向4G過渡。

參考文獻:

篇(3)

當今,全球無線通信產業的兩個突出特點體現在:一是公眾移動通信保持增長態勢,一些國家和地區增勢強勁,但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二是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熱點不斷,研究和應用十分活躍。

資料顯示,在全球電信市場普遍低調的背景下,移動通信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統計顯示,2003年全球移動用戶數增長率在17%以上,總計達到13.54億戶。在市場值方面,全球移動業務市場在2003年已達到4680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11.3%以上。

盡管全球移動市場在增長,但這種增長也呈現出很大的不均衡性。從用戶數來看,在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移動用戶普及率已經很高,因此新增用戶數日益減少;而在亞洲、非洲等地區,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移動用戶數增長迅猛。從用戶創造的價值來看,歐美發達國家的ARPU值遠遠超過了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從數據新業務市場的增長來看,韓國、日本呈現爆發態勢,已成為全球移動通信發展的新熱點。

目前,我國的移動通信市場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局面,截至4月底,移動用戶總數達到2.96億,用戶普及率達到20.9%。考慮閑置的充值卡和一人雙機的情況,我國移動通信由于用戶普及率相對還比較低,仍有相當巨大和持久的增長空間。但我國的移動通信領域已進入了全面競爭的時代,GSM、CDMA乃至小靈通等網絡激烈爭奪用戶,這已導致了資費下降,用戶ARPU值下降的情況。目前我國的GPRS、CDMA1X等2.5G數據業務發展態勢不錯,并已逐步培育了用戶群。而3G還處在技術試驗階段,政府依然保持謹慎態度。

除傳統的公眾移動通信外,全球的寬帶無線接入領域近期研究和應用十分活躍,熱點不斷出現,給無線通信業界帶來了清新的空氣。這包括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WLAN技術、WiMAX技術、UWB技術等等,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這些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給整個無線通信產業注入了勃勃生機。

二、熱點解析:五大技術引領應用模式各展所長

前文對全球無線通信領域的發展情況作了概要性介紹,以下將重點就當前無線通信領域的焦點問題和熱點技術展開較深入的介紹和分析。主要包括3G、3.5GHzMMDS、WLAN、WiMax、UWB等五大熱點。

1.舉世矚目的3G

今天,第三代移動通信3G格外引人矚目,成為無線通信產業的最大熱點。

首先,從技術角度來看,3G主流技術已經基本成熟。cdma2000由于技術本身的平滑演進特性,進入3G的障礙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不斷更新的影響,阻礙了商用進程,但目前主體標準已經定型,具備了規模商用的基礎。TD-SCDMA技術要相對滯后一些。

總的說來,當前的3G技術已經能夠支持規模化的商用網絡部署。

其次,目前歐美等運營商已經進入了3G網絡部署階段。3G網絡的商用部署正在全球一步步地鋪展開來。截至2004年3月底,就WCDMA而言,全球已經發放了120份牌照,簽署了91份商業部署合同,目前已有二十多家網絡投入商用,預計到2004年年底總數將超過40家。目前兩家韓國運營商STK和KTF在使用cdma20001xEV-DO,日本KDDI也開始了EV-DO網絡的商用,而Verizon也即將參與該制式下3G網絡的部署。

應該說,2004年已經進入了全球3G的商用部署年。

第三,部分運營商的3G用戶數量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局面。最早推出3G商用業務的NTTDoCoMo近期宣布,在距離突破200萬用戶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內,他們的3G用戶總數就增長至300萬大關。5月中下旬,和記黃埔表示,在過去兩個月中,3G用戶數出現了快速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達到了173萬。截至2004年1月1日,全球使用cdma2000(包括CDMA1X)系列和WCDMA標準制式的3G用戶數已經達到了7300萬。

從全球來看,3G商用在部分地區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四,我國3G處在黎明的前夕。我國對3G一直采取積極穩健的態度,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第二階段的網絡技術試驗,或稱外場測試。自今年3月起,開始啟動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測試工作,由6大運營商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進行。測試的重點包括:3G網絡覆蓋、容量等性能試驗;不同3G技術之間、3G和2G技術之間的干擾、共存;各種3G業務及業務兼容性試驗;3G終端和系統之間互操作試驗;3G和2G之間的互操作試驗。

預計此階段試驗將在今年10月份完成,試驗將對我國對3G的決策工作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由于此次試驗由運營商參與,且屬于網絡試驗。因此,預計若此次試驗結果令人滿意的話,我國的3G牌照發放工作有可能順勢展開。

趨勢分析3G一波三折,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對3G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并在今天留下了心理陰影。對3G問題,我國應如何把握呢?筆者認為,目前,3G已處在商用的爆發階段,由于3G技術和產品的成熟,3G的商用已不容置疑地擺在了我們面前。歐美等國運營商加緊部署3G網絡以及日韓等國3G用戶的快速增長,表明3G已經成為全球移動通信領域新的成長點,我國需要當機立斷,盡快開展3G牌照的發放工作和商用部署工作。這樣才不至于坐失機遇,在本來領先的移動網絡建設中落后。同時,3G也為國內的電信制造商提供了絕佳的機遇,這也是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的一次發展良機。

應該說,目前3G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市場還處在啟蒙階段,殺手級的業務還沒有呈現,終端還不夠多。在我國,政府將考慮對市場競爭度的把握,涉及3G網絡發放幾張牌照的問題,同時,還將考慮設備國產化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屬于次要矛盾,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選擇恰當時機盡快推動3G網絡平臺的建設,這才是解決以上矛盾的關鍵環節和引導環節。

這主要是因為我國3G網絡建設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移動話音用戶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就能夠避免出現因為發展初期新應用新業務不足無法支撐網絡生存的狀況。同時,我國有迫切需要進入移動市場的“新”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如果被允許經營移動通信業務,其網絡建設必然會選擇3G,這從中遠期的網絡成本上要遠遠低于2G技術。此外,盡快發放3G牌照,對解決現有的小靈通(PHS)的矛盾,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日本都已經棄PHS而轉攻3G,其目的十分明顯,即要糾正自己早期大上帶有強烈本土化特征的PHS導致失去移動領域國際領先地位的失誤,重新用全球性的先進技術武裝自己的移動通信產業,實現在該領域的戰略性崛起。如果我國反其道而行之,將是不明智的,這關鍵還是政府的決策引導問題,而不能抱怨運營商。總之,3G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遲遲不進行網絡的建設,其他的矛盾將繼續積聚,難以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2.3.5GHz寬帶固定無線接入的推廣應用

3.5GHz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MMDS,是工作于3.5GHz無線頻段上的中寬帶無線接入技術。今年4月份,第三批3.5GHz寬帶固定無線接入頻率評選(招標)工作在我國進行,使MMDS技術在我國的應用進一步擴大,這也使3.5GHz固定無線接入技術成為今年業界的熱點之一。

在此次評選(招標)工作中,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五大運營商分別獲得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7個省(區)的3.5GHz頻段2×30MHz頻率使用權,并將獲準經營相應電信業務。加上此前的兩次3.5GHz頻率使用權分配,我國3.5GHz頻段已在絕大部分地區分配完畢。這表明,我國的3.5GHz寬帶固定無線接入進入了規模商用。

前一段時間,無線電管理局副局長劉巖率領由無線電管理局、電信管理局、電信研究院共同組成的調研組,對第二批3.5GHz中標企業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現,在第二批中標的9家企業中有7家建設開通了網絡,這7家企業在一半以上的中標城市建設了自己的網絡。目前運營商傾向于提供的業務包括:語音接入業務(本地和IP電話),數據專線業務,Internet接入業務等。調研中還發現,如果將3.5GHz網絡作為單一網絡來經營,盈利困難比較大,特別是對于大型企業。調研中,運營企業對進一步獲得3.5GHz頻率資源表現出了很大熱情。

趨勢分析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因為其高帶寬、建設速度快、接入方式靈活等特點,受到了業界的關注。但這項技術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高頻段26GHz的LMDS技術受天氣影響較大,而3.5GHzMMDS技術在我國又受到了帶寬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對于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我們應該回歸理性的認識。它具有自身的優勢,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在應用中要實事求是。

就目前重點推廣的3.5GHz技術來看,運營商的經營經驗表明,若單獨把MMDS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網絡來運作,由于其技術、用戶規模和頻率帶寬的限制,較難實現盈利。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放寬眼光,把它推廣至更大的應用領域。比如可以考慮像現在某些運營商所采用的,將之作為移動基站的回路。

對于3.5GHzMMDS技術,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其綜合業務的應用,比如數據增值業務的開發和經營。同時也要從全局的角度考慮,使之成為移動通信網絡的有效補充手段。這樣才能充分發揮3.5GHz頻段的效率。未來,隨著3G技術的商用,3.5GHz將有望成為移動網絡重要的接入補充手段,并對3G網絡的搭建起到支撐作用。

3.沸沸揚揚的WLAN標準之爭

無線局域網技術WLAN(Wi-Fi),其技術標準為802.11,可實現十幾兆至幾十兆的無線接入。我國目前發展的主要是802.11b標準的WLAN網絡,支持11Mbps的無線接入。作為近年來的一項新技術,WLAN在歐美等國快速發展,在我國近兩年也得到了幾大運營商的追捧。而自去年開始的WAPI標準之爭,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目光。

2003年5月12日,由中國寬帶無線IP標準工作組負責起草的無線局域網兩項國家標準(即WAPI標準),由國家信息產業部報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頒布。2003年12月1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2003年第113號公告,宣布對無線局域網產品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要求所有產品都要加載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保密協議WAPI,從2004年6月1日起,不符合WAPI標準的無線局域網產品不得出廠、進口、銷售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但2004年4月22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表示中國已經同意美方提出的要求,不在2004年6月1日最后期限到來之時強制實施WAPI標準。2004年4月29日,國家質檢總局、認監委、國標委聯合了2004年第44號公告。公告強調:WAPI標準實施時間只是推遲,并沒有取消,也沒有取消標準的強制性屬性。

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WAPI標準之爭,除了國家出于自身信息安全的考慮外,我國無線通信設備廠商希望成長壯大,占領新興技術市場的渴望也是重要因素。但該標準的無限期推遲,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那就是,我國的無線技術的核心能力,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還難以撼動國際主流的技術集團。同時,我國通信技術標準的制訂策略,還存在封閉性的問題,這也是其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攻擊的重要原因。當然,WAPI標準的推遲執行,也是出于更大的國家利益的考慮。

趨勢分析WAPI標準之爭,表明WLAN技術在全球的重要戰略地位。其戰略意義不只在于網絡的部署、用戶的發展、業務的經營范疇,更在于其對IT通信產品領域的巨大拉動力量,特別是對計算機芯片的突出貢獻。因此,我國應該積極推進WLAN核心技術的研究工作,這不僅涉及通信產業,而且涉及IT領域的巨大利益。

拋開WAPI標準之爭,我們如何把握WLAN技術的發展趨勢呢?應該說,WLAN在我國目前的工作,陷入了低潮階段。這主要是受制于WLAN技術自身的限制,比如其漫游性、安全性、如何計費等等,還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另外,高端商業用戶的不足,使網絡建設的投資收益比較低,因此也影響了運營商的積極性。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WLAN技術將在特定的區域和范圍,特別是熱點區域和高速信息接入領域,發揮對移動通信網絡的重要補充作用。3G網絡商用后,WLAN將成為彌補3G固定區域高速覆蓋的不足。總體來看,WLAN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但其在運營領域的發展速度估計會低于過去的預期。

4.寬帶無線技術新寵WiMAX

有資料顯示,“WiMAX”已經成為近期互聯網上搜索量最大的通信關鍵詞,該項技術以其遠覆蓋和高帶寬特性,成為無線業界的新寵。

WiMAX全稱為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系統,其技術標準為IEEE802.16。WiMAX也組織了自己的聯盟。目前這個聯盟已經發展了數十家會員,該聯盟由Intel牽頭,我國中興通訊也名列其中。WiMAX的目標是促進IEEE802.16的應用。

WiMAX相對于Wi-Fi的優勢主要體現在Wi-Fi解決的是無線局域網的接入問題,而WiMAX解決的是無線城域網的問題。Wi-Fi只能把互聯網的連接信號傳送到300英尺遠的地方,WiMAX則能把信號傳送31英里之遠。Wi-Fi網絡連接速度為每秒54兆,而WiMAX為每秒70兆。有專家認為,WiMAX的覆蓋范圍和傳輸速度將對3G構成威脅。在成本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使得業內人士將WiMAX技術看作是一項打破產業格局的技術。

近期,英國電信(BT)、法國電信、Qwest通信公司、Reliance電信和XO通信加入了WiMAX論壇,目前WiMAX論壇已經擁有98個成員,運營商占25%。今年初,Intel也宣布,下半年開始將會在其生產的芯片中部分采用WiMAX標準。

趨勢分析對于今天異常火熱的WiMAX技術,我們該如何看待?它會成為3G技術的終結者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盡正確。首先,從技術自身角度來看,WiMAX還不具備公眾移動通信網絡的廣域漫游、安全特性、終端便攜等移動特性。其次,WiMAX標準還不成熟,因此預計商用還需要至少兩年以上的時間,規模普及還要五年左右的時間。其三,WiMAX的特點是高速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其還沒有對實時話音業務的高效支持能力,這將限制其作為公眾移動通信的應用。其四,WiMAX的產業規模以及技術和設備成熟性還遠遠難以和3G相抗衡,其推廣期也將滯后于已經開始啟動的3G技術。其五,WiMAX技術有可能受到傳統移動通信運營商或制造商的抵制,從而限制其發展。

對于WiMAX技術,筆者認為它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尚處在襁褓階段,目前還難以對當前的全球無線通信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由于3G的實施,WiMAX將可能成為未來3G網絡的補充手段,在高速信息接入領域發揮其特性。但受其自身移動性和話音支持能力的限制,WiMAX不大可能殺死3G。

5.超寬帶無線接入技術UWB

無線技術領域的活躍除表現在新技術不斷涌現外,還表現在其傳輸能力的不斷拓展。近兩年,一項超高速的無線接入技術受到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UWB。

UWB是一種時域通信技術,它采用超短周期脈沖進行調制,把信號直接按照0或1發送出去,而不使用載波,這與此前的無線通信截然不同。脈沖調制產生的信號為超寬帶信號,譜密度極低,信號的中心頻率在650MHz~5GHz之間,平均功率為亞毫瓦量級,抗干擾和多徑的能力強,具有多個可利用信道。與CDMA系統相比,時域通信系統結構簡單,成本相對較低。UWB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的顯著特性。

UWB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速率。XtremeSpectrum公司預測,他們即將開發出的產品具有在10米內傳輸約100Mbps的能力,Intel則把目標定在了500Mbps。

趨勢分析對于UWB技術,我們應該這樣看待,它以其獨特的速率鋒芒以及特殊的應用范圍,也將在無線通信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由于其高速、窄覆蓋的特點,它很適合組建家庭的高速信息網絡。它對藍牙技術具有一定的沖擊,但對當前的移動技術、WLAN等技術的威脅不大,甚至可以成為其良好的能力補充。

三、走勢把握:接入多元網絡一體綜合布局代表方向

以上,就當前無線通信領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敘述和討論。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握中期未來無線領域的發展趨勢呢?

首先,無線通信領域各種技術的互補性日趨鮮明。這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接入技術具有不同的覆蓋范圍,不同的適用區域,不同的技術特點,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實現互補效應。3G可解決廣域無縫覆蓋和強漫游的移動性需求,WLAN可解決中距離的較高速數據接入,而UWB可實現近距離的超高速無線接入。因此,在政策上我們應該綜合推進各種無線接入的發展,推進組網的一體化進程,通過建網的接入手段多元化,實現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覆蓋,達到市場細分和業務的多元化,解決移動通信發展不均衡的狀況。

其次,我國政府應該給企業配置更多的無線頻率資源,推進不同技術相關頻譜的規劃和應用工作。這樣才有利于不同的企業根據不同的發展策略和市場需求,綜合地規劃自己的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當然,政府也需要加強對有限頻率資源的管理,對于企業閑置不用的頻率占用,考慮適當的手段予以收回。

其三,從公眾移動通信網絡發展來看,3G已經成為全球包括中國移動網絡演進的主要進程。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由于其移動話音用戶的普及率高,通過發展用戶實現增長的模式已成為歷史。因此,他們期望通過3G搭建更大的業務平臺,從而實現利潤的新來源。由于3G技術的成熟,目前3G商用網絡部署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啟動。就我國而言,也要借鑒歐美的經驗,在用戶數量增長放緩之前,就應提前培育新興移動市場。目前,政府應該開始積極考慮3G牌照發放和商用問題,把握住這個移動業界的巨大歷史機遇。

其四,從寬帶無線接入技術來看,全球該領域發展十分火熱。該領域的發展呈現出向高帶寬快速躍進、覆蓋范圍逐步擴張的趨勢。未來,該領域還可能出現更強大的新技術,從另一個角度對整個無線通信產業起到推進作用。但從近期來看,我們對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發展應該有一個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把握。目前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主要集中在固定環境下的高速接入,其移動性和話音支持能力無法和公眾移動通信網絡抗衡。在發展中,我們應該從全局的觀點來把握,使之成為與移動網絡互補的重要技術手段,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其技術個性,又防止出現不必要的資源競爭和浪費。

其五,未來的無線通信網絡應該是怎樣的呢?專家認為,未來的無線通信網絡將是一個綜合的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各種無線技術都將在這個一體化的網絡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找到自己的天地。從大范圍公眾移動通信來看,3G或超3G技術將是主導,從而形成對全球的廣泛無縫覆蓋;而WLAN、WiMAX、UWB等寬帶接入技術,將因其自己不同的技術特點,在不同覆蓋范圍或應用區域內,與公眾移動通信網絡形成有效互補。

其六,更遠的未來,按當前專家們的預想,通信信息網絡將向下一代網絡NGN融合。在未來NGN概念中,固定網絡將形成一個高帶寬、IP化、具有強QoS保證的信息通信網絡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各種接入手段將成為網絡的觸手,向各個應用領域延伸。而3G、寬帶固定無線接入、各種無線局域網或城域網方案,都將成為大NGN平臺的延伸部分。從而形成集固定無線手段于一體,各種接入方式綜合發揮效用,各種業務形成全網絡配置的一體化綜合網絡。當然,這一進程將是漫長的,也必將遇到很多挫折。

篇(4)

集群通信系統在中國的發展走過了二十多年,從市場應用的角度看,二十多年足足是一個新的技術起步,成熟,甚至被取代的周期。近幾年來針對集群通信方面進行多個專題的討論,從模擬到數字,從共用專網到專用專網,從體制標準到技術創新,從企業研發到市場應用,從社會需求到應急聯動通信等,本論文擬對于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體制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集群通信網絡的概念

集群通信系統是共享資源、分擔費用、向用戶提供優良服務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價的先進無線調度指揮系統。對于指揮調度功能要求較高的企、事業、工礦、油田、農場、公安、武警以及軍隊等部門都十分適用,集群通信采用單工或半雙工方式,要求接續時間小于500毫秒,具有調度級別控制等。同時對于集群通信還提出了傳輸集群、準傳輸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義。

隨著集群通信的發展和用戶的需求,集群通信也從原來的模擬集群向數字集群過渡。但這種過度并不是簡單的將原來的模擬話音轉換為數字話音和提供數據傳輸功能就可以稱為數字集群了。其實,綜觀國際上提出的數字集群來看,數字集群的標準都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而發展起來和提出的。

二、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的運行

數字集群通信是繼手機、小靈通之后的第三大戰場,正在成為電信領域開發的新重點,運營商、設備商正在展開一場新的角逐。在設計中針對了專業無線用戶的需求,特別適合在政府和商業領域的專網使用。

2.1數字集群通信的標準

TETRA(陸地集群無線電)系統在指揮調度方面應用的比較多,可完成話音、電路數據、短數據消息、分組數據業務的通信及以上業務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種附加業務。在大區制條件下最大覆蓋半徑56公里。TETRA擴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塊化,適用于小、中、大型調度系統;設計組網靈活,既適應于專用調度網,也適應于共用調度網。TETRA話音編碼方式采用代數結構碼本激勵線性預測編碼,具有良好的話音質量,即使在強背景噪聲干擾下也可聽清,話音質量并不像調頻系統那樣隨場強減弱而降低。大量實驗證明,TETRA系統的話音質量比GSM系統好。因此,大量應用于應急、調度、指揮等專網應用系統。

iDEN(集成數字增強型網絡)系統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調度通信/蜂窩雙工電話組合系統。它在傳統大區制調度通信基礎上,大量吸收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優點,如采用雙模手機方式,增強了電話互聯功能;采用小區復用蜂窩結構,提高了網絡覆蓋能力。選用這種編碼是先進的,但技術公開性不好,價格較貴。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都較好。

2.2數字集群系統設備安全

設備是網絡的基礎,設備的安全是保障網絡安全的基礎,只有保證網絡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證網絡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礎設備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對于交換機,硬件上應實現關鍵部件的熱備份。軟件上,關鍵的用戶數據、配置數據應當及時、定期進行備份。對于基站系統要考慮其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如射頻干擾、雷擊、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統的備用電源應根據基站覆蓋區的重要程度適當配備,以應變突發事件。系統主備用倒換能力是系統可靠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如倒換時間、倒換過程對正在進行的業務的影響等。完善的監控告警機制可大大提高網絡的可靠性,如系統部件可自我診斷和修復、系統可隔離故障模塊、及時產生告警信息。此外,調度臺、終端存儲了用戶的重要信息,這些設備由用戶控制,應由專人維護,以保證相關用戶信息不被外界竊取。

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是一種特殊的專用通信系統,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眾移動通信系統,所以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運營者必須從各方面考慮如何增強系統的抗災變能力,如何使系統更安全可靠的傳遞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視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問題,才能使數字集群系統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未來數字集群通信技術發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數字集群在基站與手機之間,信息完全依靠無線電波的傳輸,很容易被人們從空中攔截,在通話狀態、待機狀態都會泄密,即使關閉電臺,利用現代高科技,仍可遙控打開,繼續竊聽,從中截取、破壞、調換、假冒和盜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毀性

專業移動通信在使用過程可能遇到惡意破壞的人為因素或雨雪災害的自然因素等影響,導致網絡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來PPDT系統要求可靠、準確地提供業務,具有高的抗毀性和可用性。通常情況下,系統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極端情況下,系統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證系統能滿足基本的集群業務需求。

3.3高環境適應性

專業移動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層和空間,會遇到各種惡劣的氣候、地形和環境;因此,要求通信裝備必須能抗拒酷暑、嚴寒、狂風、暴雨等惡劣氣候條件;必須適應山岳、叢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維空間的不同地形環境條件;既可車載船裝,又能背負手持,要經得起各種移動體的安裝機械條件;在嘈雜的噪聲環境,要具有背景噪聲濾除功能,使通話對方聽不見噪聲干擾,話音清晰;在高速行駛時,通信不能中斷,質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運行。

四、結論

集群共網畢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這些共網往往是調度功能要相對弱一些,即使是利用與專網相同的系統來組建的共網,也同樣會相對使得調度功能減弱。那些在公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調度系統由于是在原來的系統協議和結構上增加了調度功能,由于原來的體制、協議和系統結構是以公網的電話業務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夠符合專業用戶對專網的需求,應該講目前還是達不到的。

參考文獻:

篇(5)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于統計學,同時屬于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為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采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注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為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并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于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了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于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么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煉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著教學的內容,因為它影響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6)

    新經濟也被稱之為知識經濟,它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新經濟使得知識、信息和科技的經濟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高新技術日益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本加速向高新技術產業流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柔性制造系統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識為基礎的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日益提高。人類的生產生活日益走向知識化、智能化。從產業角度看,新經濟時代最突出的表現是生產、交換和流通的勞動資料——電子計算工業與通訊工業逐步成為新經濟的主導產業。以電子通訊為手段的信息工業、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生物工業、宇航工業、海洋工業成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它們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風險、高潛能等重要特征。這些工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彼此促進,成為新興的工業群。

    傳統產業一般指應用傳統技術占所有的技術總數55%以上,并以傳統產品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鋼筋、水泥、機械是傳統工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因此,它的產業大多是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傳統產業的特征。所以“傳統產業亦被稱之為‘大煙囪工業’。它同資本主義制度一同誕生,并一度被視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象征”。在知識、信息和科技的沖擊下,西方工業化國家中的傳統產業日益走向衰落,盡管其社會貢獻的絕對額仍然很大,但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所創產值正加速增長。例如,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膠、鋼鐵、紡織、食品、煤炭等傳統產業其產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傳統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國的鋼鐵產量50年代是1億噸,80年代只有7千萬噸,開工率只有42%,西歐的鋼鐵工業80年代中后期開工率也只有40%。這說明,當年興旺一時的傳統工業正在走向衰落。傳統產業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對新經濟的挑戰,傳統產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日漸喪失,和高新技術產業相比,其市場競爭力愈益下降。傳統產業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知識和科技一定時期內的專有性和壟斷性,使得誰擁有尖端技術、核心技術,誰就能獨占壟斷利潤,高科技含量必然帶來高附加值。傳統產業使用的是大眾化、傳統型技術,只能分享社會平均利潤,單位產品營利能力下降,市場競爭力必然下降。

    2.相對于傳統產業,由于新經濟時代科技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得產品、服務的功能、效用更趨多元化、便捷化,價格更加低廉,市場需求更旺,相比之下,傳統產品則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漸萎縮。

    3.傳統產業是“大煙囪工業”,在人類日益重視生活質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態破壞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紛紛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來規制傳統產業,促進新經濟的發展。所以,傳統產業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淪為“夕陽產業。”

    4.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是“鋼筋、水泥加機械”,其發展的規律是: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收益遞減。而新經濟時代,由于知識的可積累性、可復制性,以及其生成的加速化和傳遞手段的快速發展和完善,使得新經濟中的部分產業成為邊際收益遞增的產業。

    可見,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新經濟時代的知識、信息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產業化。

    二、工業化國家傳統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傳統產業在不發達國家有許多仍然是支柱產業,占到國民生產值的85%以上,構成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即使在工業發達國家,傳統產業也并未被完全拋棄或替代。各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繼續發揮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適應新經濟的發展。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陷于困境的傳統產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1.“重新現代化”策略。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二是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中,從時間中、空間上、手段上縮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距離,將傳統產業融入新經濟浪潮中。這一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要點:①認為傳統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傳統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條件。包括:資源、人才、技術、環境、市場以及傳統產業所具有的輔助工業系統和基礎設施。例如:計算機設備制造依賴于機械工業、新材料技術依賴于化學工業、海洋及生物技術依賴于傳統的化學和醫學工業。再如,美國“硅谷”的8000多家企業,高科技企業只有3000家,其余只是一般的機電制造加工廠,它們完全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密切相關的加工配套服務。所以,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的終結,兩者相互依存。②運用高新技術來提升傳統產業。包括:運用自動控制技術改造生產設備;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運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改造傳統產品,使產品向低物耗、低能耗、便捷化方向發展;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管理方法,使企業管理變得更科學。③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中,改變企業傳統的物質流、價值流、信息流的運作形態,用新經濟來裝備傳統產業。

    2.民族產業保護策略。民族產業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起來的,對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這些產業絕大多數屬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鋼鐵、造船、汽車、造紙等。為了維持并振興傳統產業,工業化國家制定了許多保護民族產業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反傾銷措施,對出口國產品施以高額關稅,阻礙產品進口,如歐盟長期對我國的照明燈具、顯像管、自行車等產品實施反傾銷,使得這些產品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日漸縮小。采取配額制,限制產品進口,如美國對服裝進口采取嚴格的配額制,本國產品占國內市場的90%。采取國家補貼或收歸國有,將傳統產業置于國家的保護之下。

    3.傳統產業轉移策略。傳統產業的優勢體現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本上,當這些傳統產業在本國逐步喪失比較優勢時,把它們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用那里廉價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和原材料資源,使得這些傳統產業再次獲得比較優勢。傳統產業一般屬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產業,將這些產業轉移到國外也是工業化國家出于對自身環境保護的需要。就行業來看,它們一般是水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

    新經濟條件下工業化國家的傳統產業發展道路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1)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通過引進高新技術,可以使傳統產業再現生機。(2)傳統產業仍然是新經濟時代的產業基礎,高新技術企業離不開它,電子商務、互聯網絡也離不開它。(3)技術落后是傳統產業喪失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實現技術升級是傳統產業出路所在。(4)國家政策保護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我國傳統產業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50年的建設,形成了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過去只注重于傳統產業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忽視了技術研究與開發,企業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使得傳統產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物耗、能耗高。面對新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傳統產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這是因為:(1)我國傳統產業面廣量大,占全部企業數的2/3。這些傳統產業對我國城鎮職工就業、保證社經濟穩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7%屬于傳統產業創造的,國家財政收入的70%左右來自于傳統產業。高新技術所占比重很小。(3)傳統產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能耗高、效率低。(4)傳統產業內部由于體制等原因,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無論是從外部引進技術還是內部開發力度都不夠,一些傳統的工業部門始終在低層次、低水平上循環、重復。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的設備近1/5老化,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設備老化率達25%,超期服役率達39%,據調查,我國機械工業的設備大部分仍然停留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水平,還有少部分是50年代的水平,擁有80年代以后的技術水平的機械設備占全部總數的25%左右,美日德三國在1985年其機床的數控化率達到50%,1999年,數控機床達到97%以上。而到1999年,我國的數控機床僅占機床總數的5%左右。能源利用率方面,美日德在1999年能源利用率達到65%-75%,而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35%。從技術創新體制上看,美國85%的大型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而我國大中型企業自身擁有研究開發機構的比重不到10%,美國專利技術的商品化率為78%,而我國不到20%,大量的專利技術被閑置,推廣應用的比例很低。

    四、我國傳統產業發展的方向與對策

    1.調整傳統產業資產存量,優化產業結構和規模結構,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首先,要結合產品結構的調整,壓縮市場供過于求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企業。例如,普通棉紡、普通機械、食品、化工等企業。堅決淘汰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生產效率低下的生產企業。如小玻璃、小煤窯、小造紙、小化工等企業。大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為基礎的先導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其次,要通過資產重組、收購兼并、改變傳統產業那種數量多、規模小、層次低的結構現狀,使傳統產業向“大而強”、“小而精”的方向轉變。通過規模結構優勢來提升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2.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結構。針對我國傳統產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的現狀,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就是要加強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輻射和滲透作用,用高新技術來裝備和改造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工藝流程。

    首先,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設備。這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功能替代,二是在原有的設備上增加自動控制系統。功能替代最成功的案例是用激光排版技術代替傳統的手工鉛字排版設備,實現了計算機對書報的自動編輯排版。此外數控機床代替人工機床,變頻調速電機代替普通交直流電機,它提高了產品的加工精度,降低了物耗、能耗,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傳統設備的基礎上,加上自動控制系統的目的是加快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傳統產業的控制功能一般由專門的控制部件來操作完成,結果產品完成的精確率低,誤差率高,控制設備的通用性差。實現計算機自動控制后,由計算機根據編程內容來控制復雜的操作系統,節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篇(7)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國內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統計信息工作為醫院高層制訂和完善醫院規劃、目標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已成為當今醫院管理發展的重要環節。但新時期下,醫院統計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而醫療事業要得以長足的發展卻又不可避免地觸及這一領域。因此,如何充分認識醫院統計信息管理工作的現狀、如何充分發揮醫院統計信息的職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醫院統計信息管理現狀

目前,醫療服務體系中的統計工作正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其內容、范圍及服務對象均有較大的拓展和延伸。醫院統計工作是實現醫院內部發展的必要渠道,但統計工作現狀卻不盡人意,遠不能滿足醫院現代化建設和科學管理的需要,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醫院統計專用程序體系相對落后。隨著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統計系統得以更新和完善,但醫療統計報表的固定模式和單一統計指標不能滿足醫院醫療管理的多層次需要。統計指標程序體系不完善,勢必影響醫院全方位、立體化統計數據的展示,容易誤導醫院高層決策。同時,國內醫院的統計程序大都停留在單機運行和手工操作階段,使一些醫院信息系統數據無法直接提取利用,統計人員需要重新進行抄寫、計算、錄入,這就造成了醫院人力、物力資源不必要的消耗。

2.醫院統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認識。現階段,大部分醫院的領導者認為統計只是簡單的數據匯總和統計而已,是一項可有可無的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輔工作,卻忽略了對數據信息的有效利用,將統計科室其歸類于后勤部門,在人力、物力、財力上舍不得投入,導致使用醫院信息系統(HIS)和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MIS)的醫療衛生機構非常少,大大降低統計人員的主動性。

3.統計數據檢驗方法匱乏造成醫院統計數據的失真。國內醫院統計數據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報送,統計人員再按其所報數據進行錄入整理。但所報送數據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卻缺少相應的檢驗措施,而個別臨床科室為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費用,對住院時間較長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讓病人中途結帳出院,再次辦理入院手續,人為增加醫院出院病人數量,造成統計數據的失真,降低數據的可信度。

4.統計隊伍人員配備不合理,整體素質相對偏低。據不完全統計,醫院統計人員大部分并非專業出身,知識貯備陳舊,醫學統計理論匱乏,衛生統計專業技術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對統計工作獲得的大量數據只能說“是什么”,不能回答“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長期處于較封閉的環境中,以致于對統計信息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

二、加強醫院統計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徑

新時期,醫院統計工作要適應醫院的深化改革,是統計工作改革的重點。醫院統計信息管理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和提高醫院統計工作水平,充分發揮統計在醫院管理中的職能。

1.加大醫院統計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軟件的投入,提高對統計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醫院管理正處于高度信息化時代,醫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的發展使統計工作的基礎性地位更加重要,醫院領導應重視統計工作,將其列入醫院管理體系,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不斷改善統計工作條件,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統計信息系統,充分發揮統計信息、咨詢、監督、預測的整體功能,以更好地為醫院管理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2.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增強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醫院統計信息管理,必須從單一業務分析向全面綜合分析轉變,建立一套與醫院管理、醫療、經濟運行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形成統計數據分析成果,使決策層對醫院情況全方位把握,將醫療質量統計、醫療效率統計、社會效益統計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比較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成本性態分析法等手段強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統計核算、會計核算、業務核算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

3.制定可行的統計數據核查體系,把好統計信息質量關。統計的生命在于數據的準確性。制度不健全、統計口徑不統一,勢必導致醫院統計數據誤差,影響統計分析的結果。因此,要完善內部統計制度,健全各種原始登記、臺帳和報表制度、規范統計工作制度、統計監督制度、統計周期數據普查制度,提高統計工作規范化、統計分類標準化、數據處理現代化水平。要加強對統計工作的監督核查,強化臨床、醫技等業務部門對統計人員的業務指導,規范數據采集點的數據質量,確保采集數據準確無誤。

4.明確統計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醫院統計工作機構。目前有些醫院沒有單獨設置統計機構,由兼職人員負責統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統計工作,影響了統計作用的有效發揮。通過設立一個統計機構,對全院各項業務統計工作實行匯總、組織、指導、協調、監督,有效地實現統計工作主體明確化、統計職責具體化、統計工作責任化。

5.提高統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搞好統計工作歸根到底要靠專業人才,需要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統計人才。統計人員必須嚴格貫徹《統計法》,遵守統計工作職責,拓寬知識面,掌握與醫院統計相關的多學科知識,熟悉統計業務,掌握一定計算機知識,增強統計服務意識,能根據管理需要分析統計資料,調整統計項目,靈活運用統計方法,滿足不同需要,認清當前形勢,不能被動等待,應積極地去面對問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醫院發展的需要,為醫院管理服務。

總之,在醫療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醫院統計信息管理將面臨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關注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不斷開拓創新,將統計工作與醫院現代化管理密切聯系起來,實現統計信息規范化、標準化和資源共享,大大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和統計工作的效率,為醫院的現代化管理和穩步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篇(8)

從目前我國各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考察,美術教師的創新能力是不容樂觀的,這使得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成為薄弱,最終造成一些學生高分低能,遠不能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未來社會的要求。導致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主體意識的抑制

普通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等到充分的發揮,但是慣性思維的形成對普通高校美術教師的創造主體意識的發揮存在抑制作用。慣性思維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它的形式化結構,二是它的強大慣性。當客觀環境無變化時,它有助于人迅速地解決問題,這是慣性思維的積極影響;但當環境變化時,它又常常阻礙人們去解決新問題,這是慣性思維的消極影響。在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存有許多慣性,需要我們努力去克服。特別是美術教學活動中,慣性思維很容易造成教師建立主觀片面的判斷,影響了美術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發展,嚴重阻礙了美術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慣性思維對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的影響的研究。

二、教學理性的制約

高校教學理性權威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高校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堅持知識的理性權威和絕對主義,把接受普遍的、確定性的、客觀的或絕對的知識作為認識的根本目的。其前提是堅守真實世界的客觀性、真實性、結構性和存在性,學習就是為了達到與客觀世界一致的目標或結果,所有學習結論都具有同一性、同步性和統一性。但是,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發展要求非理性、情感、直覺與靈感等人格特,正需要寬松自由與休閑的生活環境,所以教學的理性權威制約了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行為與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教學內容的確是確定性太強,沒有給予教師和學生太多思維的空間。如在理論課程教學中,學生似乎只要記住確定的知識,而無須進行更多的思考。例如在美術鑒賞課程中,“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藝術家”、“李唐、馬遠、夏圭、劉松年并稱南宋四大家”等結論是給定的,而在技法教學中,完善的畫理畫論、約定俗成的筆墨紀律、范式化的大師作品等均造成一種要求追捧的學術壓力,似乎不可超越。

三、哲學修養的缺乏

普通高校美術教師的個人哲學修養、人文社會科學底蘊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因此,美術教師要注意人文知識的積累。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美術教師沒有接受西方思想的傳統與習慣,致使他們很少有對新思想的領悟與理解。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一個知識體系,是對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歷史、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價值觀念和道德觀的導向性,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使教師在文品、學品和人品方面不斷提升,良好的品德和文化修養、人格魅力促進專業知識的創新和專業素質的提高,達到學科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在教育教學中的和諧統一。

四、環境寬松度的缺失

環境是一種無言的教育,開放自由的環境是提高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的保障。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物質情境的影響;第二,人際情境的影響;第三,文化情境的影響。所謂“辦大學就是辦氛圍”。一個人能否產生創造性思維和成果與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兩個方面都具有很大的關系。而創新精神能否得到很好的發揮,則與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創造環境密切相關。

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師的學術環境是有待改善的,還未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主要是沒有營造一個求實、創新、寬松、協作的學術集體。近親繁殖、思維禁錮、各種學術流派和研究方法不能夠很好的交叉融合,教師高高在上,不能和學生平等對話、學術上少見自由、平等的討論和創新思想火花的迸發、不能鼓勵探索、不能寬容失敗、公平合理的職稱評定和聘任制度很多時候流于形式等等。

五、職稱評定體制的影響

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聘制度給普通高校美術教師的創新能力的發揮制造了不少阻力。其主要是高校職稱評聘的弊端導致的結果。

第一,“平均主義”、“論資排輩”的觀念嚴重阻礙優秀青年人才的成長。第二,現行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實際上是待額評聘制。第三,現行高等院校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第四,評聘重評審輕聘任。第五,考核制度和辦法不完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核制度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長期以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影響。

總之,制約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時各種制約因素是相互作用、彼此聯系地影響著創新能力的發展,客觀正確地分析這些因素,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逐步給予解決,才能使其創新能力不斷得到發展與提高。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9-000-01

從目前我國各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考察,美術教師的創新能力是不容樂觀的,這使得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成為薄弱,最終造成一些學生高分低能,遠不能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未來社會的要求。導致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主體意識的抑制

普通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使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等到充分的發揮,但是慣性思維的形成對普通高校美術教師的創造主體意識的發揮存在抑制作用。慣性思維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它的形式化結構,二是它的強大慣性。當客觀環境無變化時,它有助于人迅速地解決問題,這是慣性思維的積極影響;但當環境變化時,它又常常阻礙人們去解決新問題,這是慣性思維的消極影響。在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存有許多慣性,需要我們努力去克服。特別是美術教學活動中,慣性思維很容易造成教師建立主觀片面的判斷,影響了美術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發展,嚴重阻礙了美術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慣性思維對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的影響的研究。

二、教學理性的制約

高校教學理性權威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高校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堅持知識的理性權威和絕對主義,把接受普遍的、確定性的、客觀的或絕對的知識作為認識的根本目的。其前提是堅守真實世界的客觀性、真實性、結構性和存在性,學習就是為了達到與客觀世界一致的目標或結果,所有學習結論都具有同一性、同步性和統一性。教學方法基本上延續傳統的講授式,即使在課堂上提倡討論的教學方法,但討論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進一步明確并牢記已有的結論,在這種前提之下無助于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的產生[1]。但是,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發展要求非理性、情感、直覺與靈感等人格特,正需要寬松自由與休閑的生活環境,所以教學的理性權威制約了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行為與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教學內容的確是確定性太強,沒有給予教師和學生太多思維的空間。如在理論課程教學中,學生似乎只要記住確定的知識,而無須進行更多的思考。例如在美術鑒賞課程中,“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藝術家”、“李唐、馬遠、夏圭、劉松年并稱南宋四大家”等結論是給定的,而在技法教學中,完善的畫理畫論、約定俗成的筆墨紀律、范式化的大師作品等均造成一種要求追奉的學術壓力,似乎不可超越。

三、哲學修養的缺乏

普通高校美術教師的個人哲學修養、人文社會科學底蘊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因此,美術教師要注意人文知識的積累。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美術教師沒有接受西方思想的傳統與習慣,致使他們很少有對新思想的領悟與理解。不善于學習新的哲學思潮,使美術教師更多習慣于復制、照抄與募仿,在自我圈子里追求個人的功利價值或孤芳自賞,缺乏對自己全面發展和人格塑造,尋求自身精神的升華和生命的意義。與此同時,他們也無法在學科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中,在古今中外的比較鑒別中下功夫,以此來提高個人的學習品位和創新能力。人文知識在于多方積累,人文素質在于長期養成。哲學是方法論,是以提高人的品位和質量為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一個知識體系,是對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歷史、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價值觀念和道德觀的導向性,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使教師在文品、學品和人品方面不斷提升,良好的品德和文化修養、人格魅力促進專業知識的創新和專業素質的提高,達到學科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在教育教學中的和諧統一。

四、環境寬松度的缺失

環境是一種無言的教育,開放自由的環境是提高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的保障。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物質情境的影響;第二,人際情境的影響;第三,文化情境的影響。所謂“辦大學就是辦氛圍”。一個人能否產生創造性思維和成果與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兩個方面都具有很大的關系。而創新精神能否得到很好的發揮,則與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創造環境密切相關。

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師的學術環境是有待改善的,還未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主要是沒有營造一個求實、創新、寬松、協作的學術集體[2]。近親繁殖、思維禁錮、各種學術流派和研究方法不能夠很好的交叉融合,教師高高在上,不能和學生平等對話、學術上少見自由、平等的討論和創新思想火花的迸發、不能鼓勵探索、不能寬容失敗、公平合理的職稱評定和聘任制度很多時候流于形式等等。

五、職稱評定體制的影響

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聘制度給普通高校美術教師的創新能力的發揮制造了不少阻力。其主要是高校職稱評聘的弊端導致的結果。

第一,“平均主義”、“論資排輩”的觀念嚴重阻礙優秀青年人才的成長。由于長期以來實際職稱評定所帶來的弊端,使得在一些高校中重資歷、輕水平、忽視能力的現象普遍存在,以至于在一些學校教師職稱結構已快呈“倒金字塔”的不合理狀況。

第二,現行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實際上是待額評聘制。專業技術人員認為只要任期屆滿,就應該晉升,一旦取得任職資格,學校領導就要聘任,聘任就要兌現工資,聘任以后就終身享受待遇。這種資格與待遇掛鉤,但與崗位職責嚴重脫節,造成了“因人設崗、有崗無責、論資排輩、人浮于事”等弊端。

第三,現行高等院校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在評審條件中,對教師的著書立說、論文、科研項目鑒定和獲獎等都有具體規定,而教學工作量、教學效果等都被認為是軟條件,存在著一硬一軟的現象。于是,很多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搞科研,輕視教學工作,影響了教學質量。

第四,評聘重評審輕聘任。目前在許多高校中,聘任制流于形式,不聘任或不續聘的人員極少。幾乎有了任職資格,也就等于聘任上了崗,并且一直被聘任到退休。一旦職稱到手,壓力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消失了,不思進取。

第五,考核制度和辦法不完善。教師考核工作的初衷是對教師一年工作的數量、質量進行評價,獎優罰劣。但目前許多高校的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應有的激勵作用和生命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核制度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長期以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影響。

總之,制約高校美術教師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時各種制約因素是相互作用、彼此聯系地影響著創新能力的發展,客觀正確地分析這些因素,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逐步給予解決,才能使其創新能力不斷得到發展與提高。

篇(10)

一、巴克禮與《臺灣府城教會報》的誕生

談到報紙的問世,必然要涉及印刷事業;因為沒有印刷活動,就不會有報紙的出現。目前有關臺灣印刷活動的最早記載,出自《中國印刷史論叢》(史篇)。書中稱,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臺灣鎮總兵官武隆阿曾刻銅活字印《圣諭廣訓注》。但該書并未明確《圣諭廣訓注》是否在臺灣刊印。如果該活動發生在臺島,則應是臺灣最早的印刷出版記錄。但據考證,清道光年以前,臺灣鮮有中文印刷的記載[9]。臺灣第一部新式印刷機出現于1881年6月,是由基督新教英國長老會(Foreign Mission Schem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傳教士提供的,目的是“以備印刷羅馬字印刷品之用”[10]。而《臺灣府城教會報》的誕生,正是歸功于這臺印刷機。

創刊于1885年7月12日的《臺灣府城教會報》,乃是臺灣本地編輯、印刷和發行的第一份近代化報刊。因為它采用閩南語羅馬拼音“白話字”刊行,而非使用漢字出版,所以我們稱其為臺灣最早的大眾傳播媒體[11]。而它的誕生,則肇始于英國長老會的入臺與“白話字”的傳播。

1.英國長老會臺南開教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一百多年,是基督新教宣教史上的空前拓展時期,基督的福音被傳播到幾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對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均產生了重大影響。1807年9月4日,英國倫敦傳教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抵達澳門。他不僅是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的新教傳教士,而且被喻為該教在華傳教的“開山祖”[12]。之后,英國長老會對在中國傳播福音的興致與日俱增,遂派遣威廉?伯恩思(William C. Burns,1815―1868)于1848年前往香港。伯恩思1851年7月抵達廈門,成為該會在廈門地區開展傳教活動的第一個傳教士[13]。隨之,英國長老會便以廈門(1851年確立)和汕頭(1858年確立)為中心從事宣教活動。

1858年,中英簽訂《》,將臺灣南部的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不久,打狗與基隆兩個港口也開埠通商。1860年9月,英國長老會駐廈門傳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及駐汕頭傳教士馬查肯(H. L. Mackenzie,又名金輔爾)二人訪問臺灣的淡水及艋等地,宣傳福音并分發圣經及基督教宣傳品。他們發現閩南語在島上通行,也遇見一些在廈門聽過福音的人。而且,當地人對他們表示友好,樂于聽道。于是,他們便極力建議本國教會海外傳教部,讓其將臺灣發展并納入廈門傳教區[14]。這便是基督新教入臺宣教的契機與初始。

1864年,杜嘉德與同會另一名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 Maxwell,1836―1921)及三位助手抵達臺南,進行為期三個星期的開教調研。1865年5月,馬雅各作為第一個正式前往臺灣履職的傳教士與其助手陳子路、黃嘉智、吳文水等至臺,并于6月在臺灣府城(即今臺南市)開始宣教工作,成立臺南教區[15]。

應該說,英國長老會在臺灣的宣教事業“是19世紀基督教大宣教運動的支流之一” [16]。

2.巴克禮與《臺灣府城教會報》的創刊

1875年,也就是英國長老會臺南教區成立10年后,該會年方26歲的巴克禮博士(Thomas Barclay,1849―1935)遠涉重洋來到臺灣。巴氏在臺宣教長達60年,酷愛府城,死后亦選擇長眠于斯,葬于臺南市基督教墓園。他是臺灣教育現代化的先鋒,其一生除創立臺灣第一所大學――臺南神學院外,還將基督教圣經由原典翻譯成閩南語羅馬拼音字,并推行“白話字”運動,加強教民文化素養的普及與提高[17]。《臺灣府城教會報》的創刊,更是他對臺灣文化教育事業的重大貢獻之一。

臺南教區創立近20年,傳教區域逐漸擴大,教務聯絡也隨之日趨困難。當時來華傳教士人力有限,所以前往教區各地巡視教務的時間自然越來越少。另外,最初本土受洗的教徒大多為生活迷茫之人,本身對基督教義認識膚淺,極易在受到挫折時重新回復到原來的。因此,交流教會內部信息,堅定信徒耶穌信仰以及闡釋介紹基督教義,便成了燃眉之急的事。據后來創辦的“教會報”第81卷(1892年1月)載文回顧描述當時的情形:“教會愈設愈廣,教徒愈來愈多,每人境遇不同,所結的果實也各異,信徒見聞只限于附近地區,較遠教會的情形,要看教會報才能明白。凡是登在教會報的,均屬重要且需讓信徒明白者。如某處教會熱心興旺,有何好規約,有何好榜樣,或增設教會,盡力捐獻,增聘牧師,人數增長,值得別處教會學習。此外,教會有何毛病煩惱諸事,值得讓別處教會預先防患。再者,教會報會提供有才德者言論的園地。未有教會報之前,講經論道的傳教先生雖滿腹經綸,但只有附近的信徒能得到教訓,遠處者無法得到。”[18] 由此可見,當時的教會特別需要出版發行一份報刊,以聯結遠近各地教會,穩固教會組織,使信徒互相勉勵;同時,教會也需要提供一個靈修園地,讓對教義有深刻體會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心聲[19]。

另外,西方傳教士入臺初始,使用的圣經、圣詩等傳教讀物均在廈門印刷。這對當時臺灣的傳教工作造成諸多不便。1880年5月,馬雅各返英,表示愿意提供一臺小型印刷機給臺灣教會。1881年6月,印刷機(包括附件,如排字架、鉛字等共11箱)運抵臺南。但是,當時無人知道印刷機的使用方法。同年10月,巴克禮利用首次返英度假的機會,入格拉斯哥學習撿字、排版等印刷技術。1884年1月,巴氏假畢返臺,即于臺南新樓前門附近興建一間印刷廠,并將之命名為“聚珍堂”,俗稱“新樓書房”[20]。

1885年7月12日,《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面世,周期為月刊。創刊號為4面,從第二期起至以后數年均維持8面[21]。該報之所以在印刷廠建成后很久才誕生,主要是受當時法國軍隊攻擊臺灣的影響。雖然該報的創辦工作一直是在巴克禮的主持下完成的,但臺南教會直至1885年8月26日的教務會議才正式決定由他來主理社務[22]。巴克禮此后為該報的運作與發展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3.“白話字”的傳入與傳播

由于《臺灣府城教會報》自創刊至1969年3月的八十余年皆以本土化的“白話字”刊印,所以我們研究其創辦,還必須了解“白話字”產生的背景及其在臺灣的傳播。所謂閩南語羅馬拼音“白話字”(peh-oe-ji),即基督新教傳教士在廈門、臺灣一帶推行的一種以羅馬拼音來標識閩南語語音的文字。它在教會中一直流行,是最重要的傳播福音與教育信徒的語文工具,至今已有一百好幾十年的歷史[23]。

“白話字”傳入臺灣,主要歸功于西方傳教士。基督新教傳教士入華后,為了更好地接近本地民眾,一般采用當地的語言作為傳教工具。19世紀初,為方便外國傳教士學習本地語言,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erst,1796―1857)、美國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44)等先后于1837年和1842年用羅馬拼音來標記閩南語,并出版學習用書。而將羅馬拼音法推行于實際應用者,則是駐廈門的傳教士,尤其是美國傳教士打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1892)。打氏于1852年在廈門刊印一本羅馬拼音字的初學指南,并翻譯刊行《路得書》[24]。當時,入臺的外國傳教士大都學習過“白話字”。而且“白話字”也是他們學習本地語言的良好工具,普遍使用于傳教事務之中。他們不但習慣用這種文字書寫,還以它來翻譯圣經和編纂字典[25]。

另外,臺灣開教之初,入教的信徒中婦女幾乎沒有識字者,男子中能讀解漢字者亦不過十分之一左右[26]。當時的漢人信徒“大多屬于低階層,未受教育者居多”,“略識或不識漢文”乃早期漢人信徒的共同之點[27]。由于最初的信徒少有識字者,加上學習漢字相當困難,非三五年的時間無以為功。所以,想要信徒在短暫時間內具備閱讀能力,傳教士只得另辟途徑。這樣,他們學習本地語言的方法――即識讀閩南語羅馬拼音“白話字”之法,便成了最佳選擇,而且“白話字”容易學習,只需幾個月的工夫即可[28]。

巴克禮曾回憶說:“甫抵臺灣,我便確信三事,而且五十余年來的經歷讓我堅信此念。第一,若要建立一個健全而又富有活力的教會,所有信徒,不分男女,都必須自己研讀圣經。第二,使用漢字永遠無法達此目標。第三,使用羅馬拼音的‘白話字’便可達到目的。”[29] 此外,巴克禮還在《臺灣府城教會報》的發刊詞中清楚表明:“我們所傳的道理都是神的教訓,假使不是神的道理,我不敢講。所以,我要請大家來看神的圣經,假使你們都能懂,以后就不必一定要外國牧師來講道理給你們聽。”“因為你們若自己可以看得懂圣經,受神的感化,雖然沒有人來解釋,你也可以知道上帝的旨意。可是,你們國家文字真好(意指深奧),很少人看得懂,所以,我們要另外用一種辦法,即寫白話字(指羅馬拼音的閩南語),來讓你們看,使容易認識。這種文字同音很少,我希望大家都愿意來學這種白話字,以后我印的東西,你們都可以看得懂,不要因為已懂得孔子的文字,就不來學白話字。同時,也不應看不起它,這兩種文字都有用處。不過,這種白話字看起來更容易明白,所以,我們要讀它,對以后再讀孔子的文字也大有幫助。”“總之,白話字要先學,假使你不讀的話,你便看不懂以后所印的東西。所以,我要奉勸各位,教徒或教友,男女老幼,識字或不識字的人,都要快快來學。”[30] 綜上所述,巴克禮認為,教徒要理解教會的教義,就一定要經由圣經入門,所以希望他們能自行閱讀圣經;而中國的文字很難學習,且甚少人懂,因此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識字與否,都要學識“白話字”。所以,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選擇使用“白話字”,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為鼓勵信徒學習“白話字”,1884年,駐廈門英國長老會牧師佟獻理(Tong Hian-Li,音譯)發起以“白話字的利益”為題的有獎征文活動,邀請廈門和臺灣所屬教會的會友參與討論學習“白話字”的好處。翌年,《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中公布了評審結果,并將第一、二名的文章連載于后來的“教會報”上[31]。

二、《臺灣府城教會報》的歷史沿革

《臺灣府城教會報》自1885年7月12日在臺南創刊后,就始終肩負著神圣而頑強的歷史使命,不斷開拓發展。盡管歷經清朝統治、日本殖民以及民國治臺等政權更迭,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刊3年8個月(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以及由“白話字”版改為中文版的準備期間停刊8個月(1969年4月至11月)之外,一直持續發行至今,被稱為臺灣發行歷史最悠久的報刊[32]。不過,雖然該報始終以臺南為基地(今社址仍在臺南市青年路),但其名稱卻是經歷數度變更。下面我們通過考察該報名稱之更易來考察其歷史發展軌跡。

1. 1885年7月――《臺灣府城教會報》

馬雅各醫生初抵臺灣之時,臺南乃臺灣首府。當時的臺南是臺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僅人口繁多,而且商業昌盛,所以被長老會首選為傳教中心。因教會以臺灣府為據點創辦報刊,故該報命名為《臺灣府城教會報》也就不足為奇。雖然1887年原臺灣府改名臺南府,但該報名稱卻并未更改。

2.1892年1月――《臺南府城教會報》

“教會報”的第一次改名是1892年1月,也就是從第81卷起。其改名的詳明原由至今仍不得而知,因為既沒發表任何更改名稱的聲明,也未見其他相關史料記載更名之因。據吳學明博士推測,當時的臺灣府已易名臺南府,所以,該報改名為《臺南府城教會報》乃為當時政治現實之需要[33]。

3.1906年1月――《臺南教會報》

1895年中日結束,《》簽訂后,中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治時期,雖然臺灣地方行政機構數度變革,但“教會報”仍沿用舊名,未加變更。直到1906年1月,也就是從第250卷開始,該報才易名為《臺南教會報》。此次改名與上次一樣,理由不詳,而且改名時連刊頭設計也未加更易。也許如第一次改名那樣,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政治需要。

4.1913年7月--《臺灣教會報》

1913年7月以前,“教會報”主要以臺灣南部地區作為報道和發行的對象。而此前的臺北長老會,也一直期待創辦一份屬于自己的教會報刊。1911年9月12日召開的臺北長老中會第十三次會議,曾決議由陳清義研討創辦教會報刊之詳細事宜。陳氏通過市場調查,發現有意預訂該會欲出版之教會報者,僅250人左右。加之,當時南北教會合并之事已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商議,故1912年2月27日舉行之臺北長老中會第十四次會議決定“待日后望南北教會合成之后再行設法”[34]。于是,臺北長老會創辦教會報刊的構想便告暫緩。1912的2月、4月,臺北與臺南教會分別通過“南北教會聯合章程”,并于同年10月24日在彰化西門教會禮拜堂舉行兩會聯合的“臺灣大會”。1913的5月22日,“臺灣大會”決議將教會改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35],并共同使用一種教會報刊。這樣,征得臺南教會的允諾后,“教會報”自1913年7月,也就是從第340卷始,易名為《臺灣教會報》。

5.1932年5月――《臺灣教會公報》

1932年3月1日,臺灣南部教會大會決議,將原屬長老會臺南會的《臺灣教會報》、高雄中會的《教會新報》和臺中中會的《福音報》合而為一[36],遂自1932年5月起,亦即第566卷始,“教會報”又更名為《臺灣教會公報》。但隨著日本對英美仇視敵對程度的加深,該報至1942年3月發行第684卷后,迫于臺灣總督府的壓力,不得不停刊。

6.1945年12月――《臺灣教會月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高金聲牧師自籌經費,利用原《臺灣教會公報》的設備,以個人的名義申請復刊,同時將該報刊更名為《臺灣教會月刊》,并于同年12月發刊。但《臺灣教會月刊》僅出版一期(即第685卷)后,就被臺南長老會所接管[37]。

7.1946年2月――《臺灣教會公報》

1946年2月,《臺灣教會月刊》發行僅一期后,也就是從第686卷起,即恢復舊名《臺灣教會公報》出版,沿用至今。但期間亦有過幾次大的變化,如1962年將月刊改為半月刊;1969年3月出第1049、1050卷合刊后,由于受推行“國語運動”的影響,宣告停業,直到1970年1月(即第1051卷)放棄使用八十余年的“白話字”,改以漢字復刊;1973年12月(即第1088卷)又將半月刊改為周刊,直至今日[38]。

三、《臺灣府城教會報》的現代報刊特征

《臺灣府城教會報》雖是以傳播教會信息、溝通信徒靈修、開闊教友視野為主旨而創辦的,但其所刊載的內容卻異常豐富,所反映的文化也相當多元,而且充分顯現出現代報刊的特征。

1.“教會報”的主要內容

吳學明博士通過細致分析,將“教會報”的主要內容概分為以下幾個部分[39]:

一是報道教會內部信息。“教會報”具體報道的內容包括各地教會的信息,中會、大會及傳教士會議的信息,主日學、小學、中學、女學及大學等各級教育機構的信息,英國宣教師或牧師巡視教會、問道、施洗的信息,各教會牧長的信息,以及本地和外籍傳教士所撰游記與見聞的報道,等等。這也是早期教會報刊的共同特色。

二是刊載信仰靈修知識。這主要表現在對教義的介紹和對民間傳統的批評。“教會報”創刊的首要目標,就是發展增強教會勢力和堅定信徒靈修信仰,所以刊發了大量此類文章。如為增進信徒圣靈,刊載“主日神糧”、圣詩、查經等靈修文章。再如1887年發行的“教會報”,每張均印載有“主日神糧”;一些還刊登有“論彌賽亞”(第174―177卷)、“論祈禱”(第179卷、第230卷),或連載有“廟祝問答”、“辯神主論”、“天路歷程”等翻譯的傳教作品。這些文章可提供傳道或長老作禮拜講道用的參考材料。另外,臺灣民間是傳教士在臺所遇到的最大阻力,因而教會對之予以了不遺余力的批評。傳教士對本土宗教神明十分鄙視,對各地的迎神活動也多以其自身的價值標準加以評判,所以,“教會報”在所謂“破除迷信”上著力甚多,如刊登“北港媽的新聞”(第8卷)、“迎佛吵架”(第22卷)、“玉皇、天后、城隍的來歷”(第75卷)、“論偶像”(第178―191卷)、“禁“(第185卷)等文章。

三是宣導教會觀念主張。鑒于基督教義與臺灣傳統社會價值的差異,所以“教會報”刊載了大量相關論文,借以引導本地信徒建立正確的信仰觀念。特別是當時長老會禁止信徒吸食鴉片、纏腳、養媳、娶妾等行為,因此“教會報”在此方面予以了深入的討論。如“論喪事”(第57―62卷)、“縛腳的要論”(第75卷)、“論綁腳”(第186―189卷)、“勸人溜腳”(即勸人解放小腳,第154卷)、“臺南天足會”(第183卷)、“論鴉片的危險”(第49卷)、“論吸食鴉片”、“論救吃鴉片的人”(第31卷)、“論鴉片”(第217卷)、“論養女”、“請教婚姻的事”、“論利害孩童”、“勸戒嫁娶的條規”(第155卷)、“論風俗”(第180―181卷)、“酒、茶、檳榔”(第327卷)等文,就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四是擴展信徒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時事報道、天文地理與科學技術。時事報道方面,如“皇帝登基”(第14卷)、“臺灣要改做行省”(第11卷)、“”(即中日,第232卷)、“清國戰爭”(即1900年與八國聯軍之戰,第233卷)、“日俄交戰”(第233卷)、“歐羅巴洲的交戰”(第332卷)、“女王過世”(第191卷)、“英王即位”(第209卷)、“撞破大船”(即1912年4月14日鐵達尼號首航在大西洋沉船事件,第327卷)等。天文地理方面,如“蘇伊士運河”(第423卷)、“死海”(第515卷)、“世界最大間的旅館”(第517卷)、“呂宋”(第344卷)等。科學技術方面,如“銅線信”(即電報,第40卷)、“對時鐘的方法”(第134卷)、“如何看羅馬數字”、“火車的起因”(第189卷)、“飛行機”(即飛機,第315卷)、“蚊子毒的病”(第211卷)、“鼠疫”(第216卷)、“狂犬病”(第219卷)、“傷寒論”(第305―307卷)等。

另外,“教會報”還以精美的銅版畫,圖文并茂介紹各種動物,如獅子、驢、駱駝、鷹、刺猬等,介紹造紙廠、制糖廠、煤礦等,給讀者以賞心悅目之感。

2.“教會報”的現代報刊雛形

由“教會報”所刊載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該報雖然是為了傳教事業而創辦,但其所傳遞的信息卻遠遠超出了宣教的宗旨,既有記錄當時臺灣社會生活百態與重大事件發生過程的文章,又有類似文藝創作評論之類的作品――前者有如新聞報道,后者形同副刊小品,其功能與綜合性報紙無異[40],可以說是臺灣現代報紙的雛形。

傳遞信息、監視社會、教化讀者、娛樂受眾,是現代意義報刊所必備的功能。“教會報”從創刊之日起,便以此作為辦報方針,且充分展示了這些特征。

在傳遞信息方面,“教會報”不僅刊載了大量教會內部的各類信息,還報道了許多臺島內外、國內國外的社會新聞。以1887年為例,就有“廈門火藥局”、“香港的輪船”、“府城內”、“汕頭”、“東港”等火災報道;有“黃河決堤”、“澎湖的消息”、“澎湖船難”、“臺灣鐵路”、“電報”等各類新聞。更難能可貴是,該報的時勢報道同樣具有相當的靈敏度與時效性。如中日期間,連續刊載兩國“交戰的消息”、“劉欽差的告示”、“和約的條款”等文,接著又發表“論日本國”、“日本的耶穌教”、“日本話的根底”、“日本的水災”等介紹日本國情與自然環境的文章[41]。

在監視社會方面,“教會報”始終把握時代的脈搏,注視民眾的思想,并進而發表與之相適應的評論。如基督新教入臺傳教之初,普遍遇到本地住民的抵制,其主要原因在于兩者宗教觀念相去甚遠。此時的臺灣社會民間信仰,特別是對宗教諸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可謂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外國傳教士宣教事工的展開。“教會報”及時發表了許多討論和批評當時臺灣民眾宗教理念與宗教行為的文章,雖然其中的言論是從西方的宗教觀念出發,不一定獲得認可,但報紙主辦者的這種辦報策略,作為充分發揮傳播媒介對社會監視、引導功能的一種手段,還是值得稱道的。

至于教化讀者、娛樂受眾兩方面的功能,這是“教會報”創辦的根本目的與宗旨,自不在言。本文在闡釋該報的主要內容時已做詳明介紹,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四、結語

《臺灣府城教會報》不僅是“臺灣創刊最早的刊物”[42],“臺灣新聞史的肇端”[43],“為臺灣新聞傳播發展開創嶄新的一頁”,而且“在臺灣文化史上也是一件大事”[44]。它透過傳教士及臺灣本地信徒的書寫,在報道臺灣基督新教長老會百余年來的發展軌跡之余,也保存了相當部分有關臺灣社會動態的記錄,抒發出有別于官方文本的民間思想。如登載大量長老會最早在臺灣推動西式教育,教會各級學校生源狀況、學生數目、師資力量、課程設置、經費使用、教學評估等信息;登載教會所屬醫院及相關醫務人員的具體情況;登載早期傳教士對臺灣原住居民社群的宗教、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查報告;登載有關“白話字”好處的討論以及這種文字在臺灣推廣、應用的情形;登載臺島民俗民情、對外交往、自然風物、天災人禍等等方面的記錄,均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可以說,它是研究臺灣教會史、社會史、交通史、語言史、文字史、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等的活檔案。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發掘它的文獻價值。

注 釋:

[1]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插圖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頁。

[2]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25頁。

[3][13]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7頁,第192頁。

[4][8]〔新加坡〕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32頁,第5頁。

[5]陳才俊:《基督新教在南洋的對華拓教活動》,載《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7期。

[6][19][25][33][38][39][41][42]吳學明:《〈臺灣府城教會報〉及其史料價值》,臺北: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2002年10月16日―18日),第10頁,第2頁,第3頁,第6頁,第7頁,第7―9頁,第9頁,第1頁。

[7][32][43]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標題目錄(1885―1895)》,載《臺灣神學論刊》第25卷(2003年)。

[9]辛廣偉:《臺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

[10][22]Campbell, 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p19, p66.

[11]林昌華:《甘為霖牧師―十七世紀臺灣教會史研究者》,載《臺灣風物》第54卷第1期(2004.3),第167頁。

[12]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頁。

[14][15][16][2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1995年版,第6頁,第7―8頁,第6頁,第72頁。

[17]張明蘭:《關于巴克禮博士的人與事》,省略.tw/20030524/news/nxyzh/

[18]《論教會報》,載《教會公報》第81卷,光緒十八年一月,第3頁。轉引至吳學明:《〈臺灣府城教會報〉及其史料價值》,第2頁。

[20][40][44]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2頁,第73―75頁,第71頁。

[21][24]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頁,61―62。

[23]呂興昌:《白話字中的臺灣文學資料》,臺北: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1994年12月6日,ws.twl.ncku.edu.tw/hak-chia/lu-hen--chhiong/lu-heng-chhiong.htm。

[26] M. Dickson, Letter, Jan. 31, 1872.The Messenger, May, 1872. p113.

[27]陳梅卿:《清末臺灣英國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載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臺灣》,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年,第79頁。

[29]Edward Band, Barclay of Formosa,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Ginza, Tokyo, 1936, (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Taipei ,1972.), p67.

[30]潘賢模:《臺灣初期的新聞事業》,載《報學》第2卷第5期(1959年),臺北:臺北市編輯人學會,第25頁。轉引自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第72―73頁。

[31]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教育資料選譯――白話字的利益》,載《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4期(1999.5)。

[34]《臺北長老中會第十四回聚集之會錄(春會)》,1912年2月17日,第2頁。

上一篇: 汽車電子技術論文 下一篇: 建筑欣賞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资源站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亚洲视频 | 久久人精品婷婷香蕉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 | 日本新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