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出口貿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0: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花卉出口貿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花卉出口貿易論文

篇(1)

關鍵詞:

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國際貿易;影響;對策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相關理論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內涵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環境貿易壁壘,從其意義上說,它是指那些以維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關國際貿易活動的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及其相應的行政措施,以避免這些貿易活動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

(二)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及原因談起綠色貿易壁壘,也許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剛開始其實并沒有“綠色貿易壁壘”這一專業名詞,其相關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術貿易壁壘之中,所以綠色壁壘其實是技術貿易壁壘的一種形式。綠色貿易壁壘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于各國[2]。從其背景來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

1.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迫切需要改善環境。隨著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和健康,從而引發了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思考。國際社會關于環境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漲,世貿組織也在相關文件中指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3]

2.傳統的非關稅壁壘已不能滿足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需要。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重創,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國開始考慮實行貿易自由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GATT和WTO的運行,關稅壁壘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也受到了限制。發達國家為了限制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開始尋求新的貿易保護,貿易壁壘應運而生[4]。發達國家工業的迅速發展,產生的經濟污染也給環境問題帶來傷害。這些問題的產生使得國際社會不得不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其中WTO和GATT在對外貿易中也對環境問題做出了相關規定,這些環保浪潮的興起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是綠色壁壘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憑借在國際貿易中占據的主導優勢,由此造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問題上尖銳化。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快速發展的經濟,不得不考慮從別的國家獲取資源。另外,發達國家為了保持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領導地位,便讓檢驗不合格的進口產品限制在本國市場之外,因此使得綠色貿易壁壘迅速在國際市場中發展開來。

二、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總體現狀

(一)河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河南省作為傳統農業大省,但農產品出口量在全國來說并不大,而且相對于農產品出口大省山東省來說差距較大。2006—2013年,河南省農產品出口額呈增長趨勢,但相對于全省總出口額來說河南省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省產品總出口額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過10%,這種趨勢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綠色貿易壁壘引起的。隨著河南省政府和企業對農業的扶持,農產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長趨勢。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農產品達93.1億美元,出口總額再創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總數已達17余家,位居全國第二。從出口種類來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數優勢產品,而產量居全國前列的小麥、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農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河南省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地區,在這些地區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市場[6]。從2011年情況來看,河南省出口到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農產品分別達到7.12億美元、1.47億美元和1.13億美元,所占比重分別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農產品總出口額的比重達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場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綠色貿易壁壘比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來,河南省農產品還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際國家開拓市場,加快農產品出口。

(三)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隨著河南省近年來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河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以傳統貿易方式出口的農產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貿易方式。加工貿易對技術和人才要求較高,而河南省生產技術相對比較落后。但隨著河南省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增強,加工貿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發展,已逐漸成為農產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來,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產品的出口額增長迅速。出口額由2008年的15多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228多億美元,并且超過了傳統貿易方式。

三、規避綠色貿易壁壘,擴大農產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傳統農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農業生產技術,不得不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培養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另外,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不能形成統一的出口市場,限制了河南省農產品的對外出口。

(二)廣泛建立農產品行業協會,應對綠色壁壘農產品行業協會是由同類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眾多市場主體為實現共同利益和可持續發展而自愿組成的具有行業代表性的社會團體[8]。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農產品行業協會便紛紛要求進入中國市場,為本國農產品開辟國際市場,由此可見,農產品行業協會對農產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雖然也建立了農產品行業協會,但目前只有4家,鄭州市2家,南陽市1家,濮陽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農產品行業協會的步伐,對于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轉變農產品出口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發展目前,河南省農產品的出口貿易主要是傳統貿易方式。因此,農產品出口不注重對環保質量的檢測,很容易因為農藥殘留超標不符合出口國家的檢測標準而遭到出口國的綠色壁壘限制。而且出口初級產品的利潤也較低,所以轉變農產品出口方式,促使農產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標準的加工貿易發展,對于擴大農產品出口、規避綠色貿易壁壘十分必要。

(四)適應市場化潮流,開展綠色營銷現如今,綠色營銷已經成為一種人們比較關注的營銷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費者接受。因此,開展綠色營銷也成為出口企業應對綠色壁壘的一個有效手段。企業可針對貿易國特定的綠色壁壘,積極進行市場調研,探索相應的綠色營銷方式,研發綠色產品、綠色包裝,樹立綠色形象,形成一個綠色營銷體系[9]。在推廣綠色品牌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市場口碑,加快農產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國際標準認證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標準化專門機構,它在國際標準化中占據主導地位[10]。ISO14000系列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編制的環境體系管理標準,在制定環境標準時綜合考慮了其他國家的情況,最大限度地使標準能在國際社會中普遍適用[11]。因此,實施ISO14000標準是對外貿易的“綠色通行證”。而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的市場大部分是歐美國家,所以河南省企業必須提高農產品出口質量檢驗標準,使農產品獲得ISO14000國際環境認證,這樣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農產品檢驗能夠通過發達國家嚴格的檢驗標準,順利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參考文獻:

[1]王紅梅.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貿易與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2]嚴艷榮,劉成群.綠色壁壘對我國花卉產品出口的SWT0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21).

[4]桑玉芬.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胡紅月.河南省食品農產品出口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

[6]何學松.后危機時代綠色貿易壁壘對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江蘇商論,2012,(2).

[7]車.河南省農產品出口市場研究[J].中國商貿,2010,(4).

[8]丁長琴.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5).

[9]呂玉花,毛健.行業協會對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作用[J].經濟導刊,2010,(6).

篇(2)

中國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關于對茶葉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關神農氏的傳說"神農為民嘗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為藥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成書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已有了有關茶的文字記載,在三國時代(公元222~280年),茶已開始成為日常的嗜好飲料。到了唐朝時,茶已相當普及,唐朝元年陸羽所著《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烹飲方法及用具作了詳細的論述,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陸羽也被人尊為"茶圣"。

關于茶的原產地有種種說法,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茶出自高原的東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帶,最早被看成是一種藥茶,后來,逐漸繁殖到內地,一是順黃河而下,二是順長江而下,到公元3世紀,已普及到民間成為嗜好品了。進入公元8世紀,茶葉已成為農家的專業或副業而大面積種植起來。公元8世紀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侶引入日本,17世紀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亞,1788年傳到印度;1869年進入斯里蘭卡,1833年已廣泛地被移植到俄羅斯等國家。在云南,有一條始于唐代,從云南西部經、印度到中亞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在宋朝達到鼎盛時期,是中國西南與中亞地區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同時茶也一直是內地與地區的大宗貿易貨物。

與茶葉近緣的同組(TheaSection)野生種類,據載共有12種,5變種,大多分布于中國南方,其中不少種類當地百姓長期采制作茶飲,如貴州普百縣的"炒青茶"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紅河一帶的"苦茶"為厚軸茶,鳳慶、大理一帶的"野?quot;"感通茶"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時,就曾記錄為"感通茶"的采制工藝。

據現代藥理研究,茶葉內含物主要有維生素、蛋白質、咖啡因、茶堿、茶多酚、單寧、揮發油等,其中茶堿、茶多酚有強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過量攝入對健康不利,目前國內外都在對降低咖啡因的含量進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強、對人體刺激小的優質保健茶。

二、中國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屬植物中另一類有重要經濟意義的作物,在中國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還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國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幾種,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紅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廣東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騰沖的紅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如騰沖的紅花油茶就是一種優質食用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會逐漸減少,而茶油作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營養價值高的優質食用油,市場需求會逐步增加。油茶種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還可以作為肥料、殺蟲農藥。目前,對油茶的研究還不是很多,在育種、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營養成分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時還可將油茶的栽培與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為山區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屬植物另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方面是觀賞花卉,現代的人工栽培范圍遍布中國長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傳統上作為觀賞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屬植物均是山茶組(Sect.Canellia)種類,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稱"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現"山茶"的名稱,北宋陳景沂的《全芳備祖》,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彥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晉《群芳譜》中都有對山茶形態、分類、用途及栽培的詳細記錄,歷代文人對山茶也有許多題詠。

約在公元7世紀初,茶花傳入日本,并于18世紀時傳入歐美,目前栽培品種已達1.5萬余個,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為各國不可或缺的庭院觀賞花木,而且有的國家進行大宗的商品化生產,作為出口創匯的物資之一。

云南山茶雖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隋唐開始,宋、元、明以后漸盛,但地處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國知道較少,云南山茶的學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紀中葉,但到20世紀后半葉才引起各國園藝學家的重視。云南山茶花大色艷,花型變異較多,極具觀賞價值,而且野外分布較多,常易形成自然雜交新品種,如騰沖野生紅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雜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區別的新品種,90年代初由騰沖縣城建局組織了對紅花油茶林中自然雜交新品種的鑒定,經專家仔細研究后共評審鑒定了62個云南山茶新品種。1995年又從昆明震莊國賓館的栽培品種中鑒定出10個新品種。我國茶花育種應發揮我國茶屬眾多的種質資源優勢,進行種間和屬間遠緣雜交,培育出我國特色的茶花新品種。目前對新品種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屬植物雜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種,如美國已培育出的"香粉紅"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個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種;

2.不同茶色茶花的選育:茶花的花色僅有紅色(從粉紅、銀紅、桃紅到深紅)或白色,60年現了黃色的金花茶,以后又發現了20多種開黃花的種類,但黃色花的花型較小,花瓣較少,觀賞價值不太高,目前國內外正在將黃色花的種類與茶屬其它植物雜交,希望能得到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黃色品種;

3.培育矮化品種:茶花株型高大,特別是云南山茶本身就是喬木,枝條長,葉大而稀,不宜在居室內栽培。可利用茶屬中矮生的植株,雜交得到節間短,株形豐滿的新品種,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化和美化居室環境與城市環境的要求日益高漲,這為茶花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許多南方省市的居民都有栽植茶花的愛好,昆明、溫州、重慶等城市還把茶花定為市花,并成立了中國茶花協會,進一步促進了茶花的普及推廣??梢灶A期,山茶花作為中國原產的著名花卉,是極有市場價值的優秀花卉。

[參考文獻]

篇(3)

0引言

近年來,江、浙等省在松樹上發生了一種毀滅性的國際檢疫對象,該松樹危險性病害致病力強,寄主死亡速度快,傳播擴散迅速。轄區內松林均為該危險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傳播媒介昆蟲——松褐天牛分布廣泛,氣候條件又屬于該病害發生的適生區,為其自然傳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周邊鄰省也已發生危險性病蟲害。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同國內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害隨松材及其制品、包裝材料等人為傳入我區機會與日俱增,該松樹危險性病害已成為威脅我區林業和生態建設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勢十分嚴峻。若不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數百萬畝松林必將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將面臨毀滅性的危險,對林業和生態建設以及對外出口貿易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把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為了把危險性病蟲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應采取以下除治與預防措施:

1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1.1以系統工程和可持續控制為指導,以保護森林資源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為目標,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堅持防治與營林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依法防治,強化政府行為,倡導群防群治,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達到有效遏制其擴散蔓延的目的。

1.2具體措施:①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的基本方針,認真扎實抓好預防監測工作。②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基本方針,以預防的總體戰略出發,根據有關因素對全區除治與預防工作進行科學區劃、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對不同類型區的目標任務和對策都要有所區別,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堅持政府組織,全社會參與、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各級政府是危險性病蟲害防范的責任主體,負有首要責任。預防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社會各個方面,是一項集政府行為、社會行為和部門行為于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各個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堅持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基本方針。在危險性病蟲害防范過程中,認真貫徹《植物檢疫條例》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以法律為武器,堅持依法除治,依法預防,防止人為傳播。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強化行業管理。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有效的病蟲害控災機制,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除治與預防水平的基本方針。除治與預防工作技術性強、難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不斷研究出先進除治預防手段,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除治預防水平,提高除治預防成效。

2認真開展危險性病蟲害疫情監測調查

為了切實加強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時組織實施疫情監測調查,對松林進行全面、認真普查,對旅游景點進行常年定點監測,及時了解掌握危險性病蟲害的疫情動態,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發現極個別松樹枯死,立即取樣送上級林業科技部門檢驗,發現重大的危險性病害后,要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組織的調查培訓,并立即對全區松林進行危險性病蟲害普查。根據松樹危險性病害除治與預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強危險性病蟲的監測普查工作,實行定點監測,定期巡查與全面普查相結合,做到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徹底除治。

3及時對森林蟲害進行化學藥物除治與預防處理

3.1積極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資金投入,為徹底除治危險性病蟲害奠定基礎。

3.2營林措施。要盡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圍內所有枯死木、瀕死木清理工作,對林地剩余的其他風折木、砍伐后遺留下來的剩余松樹枝椏也一并清除,按有關技術方案要求,全面進行藥物除害處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達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圍內的所有枯死側枝清除和除害處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達100%;完成因郁閉度大、需要進行衛生伐的全部作業。將所有松木枝椏和松木藥物處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點燒毀。

3.3化學藥物處理。開始掛設天牛成蟲誘捕器:完成林內噴灑16%蟲線清乳油,名木古樹每木注射16%蟲線清乳油等化學防治松褐天牛。

4加強檢疫檢查執法力度

4.1對本轄區范圍內所有的松林進行嚴格封鎖,不準調運。

篇(4)

稅收優惠是我國主要的稅收支出形式,他是政府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在法定基準納稅義務的基礎上,對一部分負有納稅義務的組織和個人免除或減少一部分稅收。而一般認為,稅式支出(TaxExpenditure)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目標,通過對基準稅制的背離,給予納稅人的某種優惠安排。稅式支出的主要形式主要有:稅收豁免、稅額減免、納稅扣除、稅收抵免、優惠稅率、稅收遞延、盈虧相抵、優惠退稅、稅收饒讓、加速折舊等。從嚴格定義來講,稅收優惠的范圍廣于稅式支出,但從實踐來看,應使稅收優惠盡量多的納人稅式支出體系,以便于對范圍和數量進行分析,從而增加對稅收優惠的管理和控制,優化稅收政策。

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末即年代初逐步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稅收優惠不統一、內容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一、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的內容

所謂稅收優惠,實際就是指政府利用稅收制度,按預定目的,以減輕某些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的某些活動或相應的納稅人。政府實施稅收優惠并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是指稅法中規定的對某些活動,某些資產,某些組織形式以及某些融資方式給予優惠政策待遇的條款,其實質就是減免其優惠對象的稅負,但方式多種多樣,如對制造業的投資給予免稅期和稅收抵免,給予特定資產以加速折舊,對小企業按低稅率征稅,對債務融資和股票融資的稅收待遇不同,對住房所有權的估算所得不征稅,對無形投資的投資區分研究和開發支出等。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細則對現行的稅收優惠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稅收優惠幣點轉向“產業優惠為主、地區優惠為輔”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原有優惠政策進行了整合,重點轉向“以產業優惠為王、區域優惠為輔”,對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所得稅上的優惠對待,發揮了稅收優惠在體現稅法政策性上應有的積極作用,有效配合了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明晰了國家產業扶持的重點。

2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三免三減半”

新稅法將基礎設施項目優惠政策適用范圍由部分地區擴大到全國,適用對象由外資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并實行統一的優惠方式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聽得,實行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3非營利公益組織收入免征所得稅

新稅法中新設了此項優惠,對各類非營利公益組織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所得稅優惠。同時,嚴格規定非營利公益組織享受稅收優惠的條件,防止偷漏稅現象發生。

4農、林、牧、漁業項目繼續實行免征優惠

新稅法繼續實行稅收優惠向農業產業傾斜的政策,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所得免稅政策并實行統一的優惠方式。企業從事農、林、枚、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以及海水養殖、內陸養殖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5從事環保節能項目的所得實行“三免三減半”

企業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實行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6賦予民族自治地方在稅收優惠上的一定自力

在以產業優惠為重點的同時,新稅法仍然保持了對區域優惠的關注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在稅收優惠上的一定自力。

二、稅收優惠的積極作用

1吸引了大量外資,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實行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各種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來,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來我國進行投資。吸引了一批外資來華投資建場,外資的進入,促進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的改善。

2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積極引導投資方向

我國稅收政策通過采取各種優惠措施,積極鼓勵企業投資于國家急需的行業和地區,對我國產業政策的調整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社會需求總量由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構成,稅收是消費和投資的一個變量因素,對個收入和支出增稅將影響個人的消費支出;對企業收入和支出征稅,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支出。稅收對需求總量的調節作用,主要是根據經濟情況的變化,制訂相機抉擇的稅收政策來實現經濟穩定。在總需求過度而引起經濟膨脹時,選擇增稅的緊縮性稅收政策,以控制需求總量;在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經濟萎縮時,選擇減稅和實行稅稅收優惠的擴張性稅收政策,以刺激需求總量。

3扶持補貼的迅速及時,增強政策效果

稅收優惠形式的稅式支出,是稅收收入過程和補貼過程同時實現的,減少了稅收收入的征收、入庫等過程,直接形成了財政的補貼,因此,較直接財政支出更為及時,減少了政策的時滯,增加了政策的時效性。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和投資三個基本要素。土地要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的增長,但不會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已為世界各國的經濟建設實踐所證明。勞動要素由于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存在無限供給和發達國家的高失業率,也不會構成經濟增長的首要約束條件。因此,投資形成的快慢,將構成經濟增長的首要約束條件。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我國出口貿易

需求、投資和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通過對出口商品實行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國家進出口貿易的飛速發展,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并增加國家外匯儲備。在總需求和總供給關系中,如果出現總供給過大或過小的經濟失衡,既可以通過控制需求來取得經濟平衡,也可以通過控制供給來實現經濟平衡。因總供給不足引起的經濟失衡,通常是由于供給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某些部門,如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通訊等部門發展滯后;而其它一些部門,如紡織、機械、建材、鋼鐵等出現了供給過過大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就要通過調整供給結構來調節供給,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

三、稅收優惠的政策控制途徑

篇(5)

二、關于經濟作物的研究

經濟作物是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種植的重要農作物之一。經濟作物的種類包括甘蔗、蒲葵、茶葉、花木、蔬菜和水果等。20世紀70年代編寫的《珠江三角洲農業志》,其中第四本關于珠江三角洲蠶桑業發展史,第五本關于珠江三角洲主要作物和畜牧、林木歷史,第六本關于珠江三角洲果木業發展概況和荔枝龍眼、柑桔、香大蕉、菠蘿四大(筆者認為是“五大”)水果生產發展史,這些都涉及到了珠江三角洲經濟作物種植的歷史。[10]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作物種植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主要經濟作物專業區。據葉顯恩等人的研究,明清時期在珠江三角洲開始逐漸形成甘蔗、茶葉、蒲葵、蔬菜、花木和水果等專業種植區。例如甘蔗的種植,至明末已經形成以番禺、東莞和增城為中心的甘蔗產區。[11]劉正剛等對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果樹栽培進行了討論,指出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們對果樹的認知、分類更為細化,通過接枝、駁枝等技術培育果樹的新品種,在實踐中注重氣候、土壤、防護等對果樹栽培的影響,對果品貯藏也進行了新的嘗試,進一步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商業化發展。[12]陳偉民對宋代嶺南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產經驗進行了討論,經濟作物論述主要分副食作物、纖維作物、辛香作物、果樹作物、糖料作物、花卉作物和林木作物七大類分述。[13]王雙懷討論了明代華南的棉花、蠶桑、諸麻、甘蔗、茶葉、芝麻、油菜、油桐、烏桕、荔枝、龍眼、檳榔、杉樹、諸竹、諸菜、香料、染料和藥材等經濟作物的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認為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經濟作物的生產具有較大刺激作用,而經濟作物的增長反過來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4]司徒尚紀討論了明代廣東農業和手工業分布的特點,認為明代廣東農業中,經濟作物種植業是最發達的商業性農業,其中蠶桑、甘蔗、水果、魚苗、蒲葵、種香、花卉、蔬菜等,已形成商品性集中產區,成為商品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的農業地理特征。[15]唐森、李龍潛分析了明清時期廣東經濟作物的種植情況,認為由于糧食作物品類的單調,水稻所產又不足供食,廣東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發展,在明以前肯定受到極大的限制。明清時期廣東經濟作物的種植情況出現了新的趨向,諸如明清廣東經濟作物品類繁多,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隨著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專業化的農作物區的出現;明清時期廣東經濟作物種植的目的,已不單純地為了滿足生產者本身的需求,而是作為商品生產投入流通領域去獲取交換價值。[16]李華分析了明清時期廣東農村經濟作物的發展,認為廣東農村種植經濟作物有悠久的歷史,但經濟作物大面積生產,農產品的商品化,則是從明朝嘉靖、萬歷年間開始的,到了清中葉,廣東有些府州縣農村經濟作物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已經超過了江南五府而躍居第一位。

三、關于農業商業化的研究

篇(6)

中國分類號:J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5-211-3

中國象牙雕刻經過數幾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蘇州、廣州、北京為代表,各自形成了地方牙雕的色彩。蘇州牙雕典雅醇厚、文化氣息濃厚;北京牙雕古樸典雅、帶官宦氣質;而廣州牙雕精細工整、玲瓏剔透、富有裝飾性。

廣州牙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廣州就有象牙雕工藝了。在《淮南子》卷18《人間訓》中說:“秦始皇統一嶺南,其目的之一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1983年,在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趙昧墓西耳室,就出土了5支原支象牙,但已全部朽裂,同時出土了其它牙雕器物,如象牙厄、象牙泡釘、象牙算籌,殘牙雕器等,這是廣州最早的漢代象牙雕刻品的歷史實物見證。晉代,廣州出現了象牙編織的精湛工藝,據王隱的《晉書》記載:“車永為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細簟”。足證當時廣州工匠已掌握了牙雕塑技藝。在南越王宮遺址唐代地層里出土了象牙圓雅人頭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這說明廣州的牙雕工藝一直在持續發展。但是,清初前,廣州牙雕并未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蘇州樣,廣東匠”說明廣州牙雕盡管工藝水平高,但還處于對蘇州牙雕的模仿狀態而已。到了清代,由于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繁榮的對外貿易,促使廣州牙雕迅速發展成為在中國牙雕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一、廣州牙雕地位的確立

1644年,清世祖統一中國,各行各業都有待重整旗鼓,百業待興。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東南亞、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為廣州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廣州文化、經濟得以繁榮發展;中西文化的交匯,帶動了廣州牙雕工藝水平的提高,廣州牙雕在這個大前提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廣州象牙雕刻和牙絲編制的工藝精細巧美,深得宮廷顯貴喜愛

廣州象牙大多來自東南亞,廣州象牙雕刻與牙絲編制工藝憑借進口象牙的方便條件得到發展。精美的象牙制品被清代廣東官員作為土貢進貢朝廷。據《宮中?進單》所記可以窺見一斑:雍正九年五月初一日廣東巡撫鄂彌進象牙面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廣東總督郝玉麟進象牙扇4柄;雍正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廣東巡撫鄂彌達進牙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廣東總督郝玉麟進牙扇4柄;雍正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象牙葵扇50柄、鶴頂牙扇5柄;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廣東總督鄂彌達進牙扇5柄,牙牌掌扇50柄,牙香囊100枚;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牙扇5柄、牙席2副、牙枕4個、牙座褥4副;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廣東海關監督毛克明進象牙席2床;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象牙扇5柄;同年閏四月十九日廣東巡撫楊永斌又進象牙扇5柄。上述雍正時期廣東官員貢進內廷有象牙雕刻和牙絲編綴兩種。牙絲編綴在清代廣州象牙工藝中堪稱一絕。它首先將碩大而堅硬的象牙劈成篾子,再編綴成席、枕、座褥等涼爽宜人的夏季用品,以及編綴大小龜背紋或線紋等牙絲工藝品。由于用料貴、耗料大、工程復雜、勞民傷財,激起民憤。雍正二十年降旨嚴禁廣州編制牙席,乾隆朝繼之,牙席編制遂絕;然而,牙絲編綴工藝仍代代相習,根據宮廷裝飾陳設需要,設計制作用料較少的工藝品,如牙絲編織扇、牙絲編織燈籠、花籃、香薰等,象牙工匠師精心構思、精工細做,將編織與浮雕巧妙結合,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獨具特色的新型裝飾風格。廣東官員向內廷進貢牙絲宮扇即為明證。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兩廣總督長麟仍進牙絲宮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廣東巡撫郭世勛也進牙絲宮扇5柄。據《宮中進單》所記,從雍正至乾隆年間,每年歲貢中,廣東官員均以牙絲編織執扇五柄或十柄按數向朝廷交納。這些進貢用來陳設用的象編織扇,有的交到圓明園,有的直接交到宮內敬事房,也有的被送往熱河等行宮??梢姡瑥V州牙絲編綴因其工藝精巧細密、雍容華貴,迎合了宮廷顯貴的需求,并深得其喜愛。

(二)廣州牙匠當差宮廷造辦處,影響了整個內廷的象牙雕刻藝術

廣州象牙工藝精湛,技藝高超,作品美侖美奐,得到雍正乾隆等歷朝皇帝的欣賞。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記載,自雍正至咸豐年間(1723年-1861年),留有名字的廣州牙雕藝人就有十五名之多,他們為宮廷牙雕的繁榮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雍正七年(1729年)由廣東巡撫祖秉圭薦舉,陳祖章入清宮造辦處牙作當差。當時,施天章等人在造辦處牙作已效力多年(施天章,嘉定人,封錫祿入室弟子),善工竹雕,雍正時期在造辦處極為活躍,擔任“序班”。陳祖章進入牙作之后,施展技藝,在蘇州南匠控制的牙作內顯露鋒芒。因失勢,施天章辭職回鄉。乾隆五年由陳祖章領著一班廣東牙匠顧彭年、蕭漢振、陳觀泉(祖章之子)以及常存,按畫院處員外郎陳枚的畫稿用了一百多天時間完成象牙雕極品“月漫清游”冊12頁,此冊頁刻畫宮中仕女從正月到十二月的節令生活,均以象牙雕刻為主,分嵌各種彩石、青白碧玉、紅藍寶石及瑪瑙、玳瑁等,布置成各種景物。它是一種風俗性的牙雕杰作,“月漫清游”冊運用廣州牙雕特有的“鑲嵌”技法,集中了能工巧匠于一堂,反映了十八世紀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的發展水平。它標志廣東牙匠開始壟斷宮廷牙雕的創作,地位越來越顯赫。乾隆時期被召進宮廷造辦處當差的廣州牙匠有李裔唐、蕭漢振、黃振效、楊維占、司徒勝、黃兆、李爵祿等人。他們都是出類拔萃、技藝高超的牙雕藝匠。其中,黃兆從乾隆十四年進內行走起至乾隆六十二年,在造辦處牙作效力達四十八年之久??梢哉f,乾隆時代造辦處牙作是以廣東牙匠為主體的,內廷的象牙雕刻藝術基本上由廣東牙雕藝術變化而來的。

在《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和廣東地方志等都記載了廣州牙匠在宮廷造辦處當差的相關活動資料。

陳祖章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在清宮造辦處當差共十四年,為清宮制作了許多象牙雕刻品,以“月漫清游”冊最為突出,最后以“年邁眼遲,不能行走”為由,“懇祈回籍”。

蕭振漢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乾隆三年(1738年)入清宮造辦處當差,乾隆六年(1741年)參與牙雕“月漫清游”冊頁的創作生產活動。

黃振效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是擅長高浮雕的高手。因雕刻象牙“漁家樂筆筒”進獻清宮而受到乾隆賞識,于乾隆三年(1738年)奉召入清宮造處牙作供職。他制作的象牙雕刻品有筆筒、臂擱、火鐮套和花囊等。因技藝高超,故有些作品被乾隆帝恩準刻上其名款。乾隆九年因患重病而回鄉。

黃兆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他從乾隆十四年(1749年)進入清宮造辦處,至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為止,在清宮當差效力達四十八年之久,曾雕刻過“五百羅漢朝圣”等作品。

李爵祿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進入清宮造辦處牙作,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止,他在造辦處二十余年,專做象牙活計,以“仙工”出名。制作了“象牙雕玲瓏套盒”、“象牙仙二塔”、“象牙佛”、“象牙觀音”、“象牙花籃”等作品。

楊有慶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藝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廣東海關監督德魁薦入清宮造辦處牙作當差,接替當時患病已欲告退的象牙雕藝人李爵祿之職。楊有慶入值造辦處牙作提交的第一件“試做”成果是一件精巧的小象牙盒和一份他設計的圖樣,乾隆帝過目后,對其手藝表示滿意,遂獲準正式進造辦處牙作供職,專做象牙小盒活計。

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廣州著名象牙雕藝人入值清宮造辦處當差的還有楊維占、陳觀泉,司徒勝等人,他們在清宮中用他們靈巧的手藝,高超的技藝,創作了許多藝術精品。

從《清檔》記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時期廣州牙雕在造辦處南匠中的地位漸高,而作用與日俱增。由雍正時期附庸于蘇匠的地位,經過乾隆初年與蘇匠的反復較量,終于取得優勢。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作為地方特色的廣州牙雕正在影響宮廷牙雕。二、行業組織的成立

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廣州象牙雕刻品作為西方人的旅游紀念禮品和外銷品出口到西方。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在廣州現在的解放中路和惠福路交界附近出現了專營象牙制品的店鋪。清嘉道年間,廣州牙雕業迅速發展,居全國前列。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出現了牙雕業行會,以規范行業的運作。清末,又成立了大牙行,且在廣州小新街設有象牙會館。這標志著廣州象牙雕刻行業能有序地持續發展。

(一)象牙會館

咸豐三年(1853年),中國民間的牙雕藝人在廣州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象牙手工業行會組織―――象牙會館。象牙會館下設兩個堂口:“慎玉堂”和“懷仁堂”?!吧饔裉谩庇址Q貢行,是以經營藝術性較高的商品,并兼做牙雕貢品為主,如:人物(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象牙球、象牙塔、梳妝用品等精致高檔的象牙雕刻。經營方式是由商號承包,產品制成后,先由地方官員或粵海關有關的官員過目認可,貢給朝廷珍藏,其余由商號自行處理,或零售或出口外銷。當時貢行行址在今廣州海珠路三府前41-43號。著名的貢行商號有聯盛號、同盛號、同興號、順記、伍晉記等。貢行的所有商店負責人,均是學徒出身的手工業作坊業,他們實行“師傅帶學徒”的方式傳承,嚴禁婦女從事象開雕刻工作。貢行的產品獨精,均由聞名的工藝牙匠設計制作,工藝品的風格化和多樣化是貢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點,是區別洋行的主要原因。

“懷遠堂”又稱洋行,是以制作光身的民間生活用品為主,大多是內銷。產品有筷子、煙嘴、圖章等。雖有制作出口人物象牙球類,但藝術價值較低,主要以統一規格,批量出售。從業人員不少。

(二)大牙行

清末民初出現了大牙行,由于嚴格的行規,使得一些不屬于貢行或洋行出身的自學成材的象牙手工業作坊主不能自立門戶,于是成立大牙行。他們以別具風格的作品示眾,得到歡迎。大牙行比貢行的陳規陋習簡便,以帶徒為主;在組織原料的進口上,對貢行有所威脅,于是貢行商號開始轉向大牙行,大牙行成為民國初年貢行的替身。

三、廣州牙雕三大工藝特點

(一)精雕細刻、玲瓏剔透

精雕細刻、玲瓏剔透是廣州牙雕的工藝特點,也是廣東雕刻工藝的特點。廣州樂雕吸收了木雕,竹雕的技巧,并有所創新。廣州氣候溫暖濕潤,象牙不易脆裂,故刀工技法多種多樣,尤善于綜合起突、隱起、陰刻、鏤雕、鉆雕于器物一身。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能實現。至清晚期,這一特點更加發展并走上極端。如最具代表性的“鏤雕多層象牙球”、為祝賀慈禧太后40壽辰而制作的貢品“象牙船”,就是明顯例子。與鏤雕相近的技藝有通雕,把鏤雕、通雕結合運用是廣州牙雕的一大特點,其代表作如“畫舫”。

象牙圓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材料,雕刻成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造型。一般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多采用這種表現手法。廣州市文物總店藏有一件清代“大國大封相”的人物象牙座件,它運用了鏤雕,通雕,圓雕等多種技法完成,人物形態各異,雕工精細,充分體現牙雕工匠鬼曲神工的超群技藝。

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現立體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后層次關系和半立體效果,是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造型形式。象牙浮雕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廣州象牙雕刻往往根據器物形狀巧妙地進行各種浮雕,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立體感很強的層次效果。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象牙雕花卉圓粉盒,此盒作于19世紀中葉,是廣州象牙作坊牙匠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特意為清宮的嬪妃精心設計制作的。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在立體圓形的象牙粉盒蓋頂端,圍蓋鈕刻著兩條戲珠行龍,行龍威猛且盤繞。盒壁通體深刻牡丹、、月季、葫蘆等果實花卉圖案,寓意“富貴平安、福壽綿長”。盒蓋內壁嵌有一面小圓鏡,靈巧方便,配上規矩工細,構圖考究的盒壁,使作品顯得雍容華貴,充分體現出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風格。

(二)講究牙料漂白,善用“茜色”,富有裝飾性

廣州牙雕講究牙料漂白。廣州牙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對材料進行特殊的漂白處理,使牙雕作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能保持象牙質白瑩潤的效果。這是廣州牙雕與蘇州牙雕最明顯的區別。蘇州牙雕一般不做漂白處理,接觸空氣和塵土后,牙雕表面泛黃,時間愈長,黃色愈重。

廣州牙雕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鑲嵌”和“茜色”的特殊工藝,突出象牙雕刻制品在視覺上的華美和新奇。牙雕中的鑲嵌,是指象牙雕件與其他多種材料(如:柴檀木、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組合鑲嵌于同一件器物上,使圖案的層次鮮明,立體感強,同時這種鑲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塊牙料雕鏤不能做大作品的局限。在象牙制品上“茜色”為清代廣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败缟奔慈旧怯密绮莸雀鞣N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廣州牙雕的茜色,色彩斑爛,更富裝飾性。清代“牙雕廣東十三行圖插屏”,工藝精湛,茜色淡雅,是廣州牙雕巧妙運用茜色的代表作。

廣州牙雕中的鑲嵌、茜色,強調的是工藝作品的整體裝飾性和立體感,與蘇州牙雕中維持或突現象牙質地的美感,透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內容截然不同,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毋庸置疑,廣州牙雕的這種追求,與它的進出口貿易地位和所受的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三)題材豐富、造型百態

清代廣州以其天時地利的特殊條件―――唯一貿易港口,促進了其牙雕工藝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牙雕作品除了進貢朝廷和內銷外,還成為主要的外銷工藝品。廣州牙雕在充分發揮雕刻、鑲嵌、編繪的技巧上,注意品種創新,并以其豐富的題材,千姿百態的造型,贏得人們的喜愛,如:顯示其鏤雕技藝的象牙球、香熏、宮燈、花籃,火鐮套,方盒、鏡奩和瓶類;顯示其編織技巧的象牙席、開扇、燈罩;顯示其“茜色”和“鑲嵌”工藝的立屏、掛屏、筆筒、鳥籠等。

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牙雕作品上的裝飾除了傳統的題材,還吸收了外國一些圖案。如大卷葉西蕃蓮紋、寫實花卉等,整體布局繁而密,不見留空。同時吸收了西方美術中的明暗對比法,使作品更有層次,更富有立體感。

四、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

在廣州牙雕的豐富品種中,以象牙扇、象牙球、象牙燈、象牙龍船為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它們集中反映了廣州牙雕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紛繁奇麗、裝飾性強的特點。

(一)象牙扇

牙扇是用象牙劈絲、磨光、編織等技法制成的。清代廣州象牙扇奇麗精巧、雅逸華貴,充分展現了牙雕匠師高超的審美情趣和編織技藝,創造了工藝品的典型。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代象牙鏤空嵌畫折扇,制作于十八世紀,做工奇麗精巧。該扇由二十八檔象牙片組成,兩條邊上是粗檔,中間的牙片厚薄均勻,上下一致。每檔扇骨以極細密的鏤空金線紋為地,扇骨的上部頂端,修刻成半圓狀,鏤空雕出瓣紋,扇中央有三個開光區,左右分別雕飾鏤空斜方格網狀紋和瓣紋。中央的開光區嵌繪一幅小的山水人物畫,畫中描繪一對男女在園林中漫步的情景,此畫設色艷麗清雅,線條明暗分明,顯露畫工吸收了西洋繪畫的技法。

(二)象牙球

象牙球在明代又稱“鬼功”,是最富特色的廣州象牙雕品種。其獨到之處是用一塊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鏤空成層層相套的球體,球體精巧剔透,各層鏤空雕花,轉動靈活。清代嘉慶年間,廣州牙雕藝人翁玉章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能夠鏤雕多層可以轉動的牙球,成為廣州近代象牙球鏤雕工藝的創始人。象牙球制作要經過選料、裁料、銑車成球、鉆孔眼、鏤脫分層、球面浮雕,內層戳花,打磨成品等多道工藝。其中鏤脫分層技術性強、難度大,制作者無法看到刀具在球內的游刃,全憑感覺和技藝控刀,堪稱鬼斧神工。

(三)象牙燈

象牙燈早期多為頂立式,和瓷器中的薄胎皮燈造型相似,比較簡單,后來,牙雕藝人注意品種的改良創新,通過把人物故事與雕刻技藝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刻“寶蓮燈”。寶蓮燈是一盞玲瓏通透,子母結合的大型走馬燈。它外面刻有幾組蓮花形狀的浮雕圖案,內層的轉桶雕有“初會”和“劈山救母”兩幅代表故事的圖畫。一只展翅飛翔的云鶴銜吊著走馬燈,在它的下邊是一群載歌載舞的仙女和底座上三圣母與劉彥昌成親的歡樂喜慶的情景相映。整體華麗堂皇,觀賞性強。

(四)象牙龍船

象牙龍船為廣州牙雕出類拔萃的又一代表作品。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設計并雕刻船身造型,再從船身自下而上逐層進行立體設計,雕刻每層所需的構件,然后把雕好的各個構件以多種拼接方法鑲嵌成多層的大型牙船。這些牙船如微縮的古代豪華游船,船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門窗開合自如,人物眾多,神態各異,配上精致的燈飾、飄揚的彩旗,氣勢雄偉壯觀。廣州博物館藏有清代象牙雕龍船,此船長93厘米,寬17.5厘米,最高點53厘米,是當時為慈禧太后40歲誕辰而制作的貢品。船體用多塊象牙拼裝而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船艙分三層,船底層有28人,其中船首5人,艙內6人,左右船舷漿手各8人,船尾舵手1人,中層13人,頂層刻2鳥,各層布局合理,構思巧妙。船體保持象牙質地天然白色,人物、花草、旌旗等多施彩繪,相映之下更色彩鮮明,另外在人物的刻劃布置上則寄寓萬壽吉祥之意。該象牙龍船采用通雕工藝,使作品整體玲瓏剔透,精巧富麗。它充分地反映了清末廣州牙雕工藝的高超水平。此船于1963年5月北京故宮博物院移交廣州博物館收藏。

清代廣州牙雕是嶺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在全國牙雕藝壇上獨占鰲頭一百多年。它顯現了東方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多樣性,并以其技藝精湛、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等多方面藝術成就令世人嘆為觀止。它給后人留下繁花似錦、爭妍斗麗的藝術財富是不可言喻的。

參考文獻:

[1]王子今.西漢南越的犀象―――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資料為中心(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山大學歷史系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編著《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P131―13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赫崇政,成昭平,蔡國聲.竹木牙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4.

[3]林明體.嶺南民間百藝[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219-221.

[4]朱家,曹者祉主編.中國古代工藝珍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11.

[5]楊伯達.從清宮舊藏十八世紀廣東貢品管窺廣東工藝的特點與地位(見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6]楊伯達.元明清工藝美術總敘(見于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上一篇: 工業法論文 下一篇: 房屋結構設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日本婬片在线视频 | 天天一本大道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V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