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碩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1 17:12: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碩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碩士論文

篇(1)

一、建構主義理論分析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二、建構主義下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的實踐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強調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而教學則為學生主動進行意義建構提供了促進、指導和合作。學生應該轉換態度,從原來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主動的構建者。該理論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他們對知識的主動獲取和探索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力,教師也應更新觀念,從傳授知識的角度轉變為引導、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主動搜集分析相關學習資料,提出問題和假設,將所學內容與已知事物聯系起來并加以認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2.以掌握視聽說為目的

建構主義主張“為理解而學習”,這就要求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獲得系統化的知識,不僅僅能解決書本和課堂上的問題,學生要主動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突破英語學習的基本層次,把握英語新聞中想要真正傳達的信息和意義,提高英語新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英語新聞的視聽說課程,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基本英語知識,例如一些單詞句子,同時理解英語新聞中的信息和含義,并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

3.以協作為方式

語言的學習只有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充分掌握,所以進行語言意義的建構,要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多方交流,而且教師和學生需要進行學習資料的交換和探討。協作方式在英語新聞學習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更大程度地促進整個學習團隊共同目標的達成,并能夠激起學習團隊的合作和進步精神。在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或自行組織下,組成學習小組,相互交流討論,分享學習經驗和相關知識,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并形成一定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4.以情境創設為手段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獲取新的知識并賦予其某種意義,或者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重建,達成新的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能夠提高課堂學習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使學生熟悉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掌握常見的表達方式,以適應現實中多變的語言環境。所以,教師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選擇真實的符合現實情況的任務,以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和知識面,支持幫助學生意義建構的達成,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實踐策略

1.科學安排教學實踐過程

英語新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包括課程前的準備,課程中的操作和課程后的擴展三方面,下面對這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課程前準備的程序是,首先教師選擇合適的教材交給學生,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和媒體信息,整理相關詞匯句子,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其次教師在播放視聽說材料之前提出問題,播放自己整理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進行思考。再次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學生互相交流,根據他們自己的學習材料對背景進行分析。

第二,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播放時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在安靜專注的環境中進行視聽,減除外在干擾,讓學生能夠掌握材料所要傳達的信息,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和聽不懂的語句。在重復進行播放視聽材料時,教師要為其設置的問題提供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疑問。在精聽環節,教師要針對問題進行具體必要講解,補充視聽材料和更多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視聽材料的內涵和所要傳達的真正信息,并為他們傳授視聽技巧。最后,教師再次讓學生分組討論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經過一系列的視聽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英語新聞知識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視聽說教學結束后,首先,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課下對英語新聞材料進行認真聆聽跟讀,學習英語表達語調和語氣;其次,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視聽內容,讓他們在課下進行泛聽以提高聽力能力和理解能力;再次,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有趣的活動或比賽,或者鼓勵學生自己組織競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2.英語新聞的導入形式多樣化,合理使用視聽材料

篇(2)

[3]楊林.流行音樂專業方向視唱練耳課的特殊問題及教學設想(碩士論文).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16-18.

[4]楊立梅.首調唱名法的學習心理基礎.中國音樂教育,2002,2:37.

[5]趙楠.從流行音樂的角度談視唱練耳能力的培養.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2:121.

[6]王欣昕.傳統視唱練耳音程訓練的流行變革.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4:106.

[7]楊林.流行音樂專業方向視唱練耳課的特殊問題及教學設想(碩士論文).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19.

篇(3)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業設計研究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相關碩士論文,本文從工業設計論文的研究方向以及發表數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間工業設計發展的趨勢與變化,從而了解每個工業設計發展階段的新趨勢,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問題。

一、分析方法與步驟

在《中國知網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之中國學術會議文獻數據庫》分別檢索論文以及會議文獻題目中包含“工業設計”關鍵詞的文獻,在《中國知網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檢索結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為557篇。

二、結果與分析

1.時間分布。考慮到要對現有工業設計趨勢進行研究分析,所以選擇了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論文,通過使用“工業設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2000年沒有相關優秀碩士,從2001—2003年相關碩士優秀論文屬于發展起步階段,從2004—2012年每年都會很多優秀碩士,屬于迅速發展階段,相關優秀論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關數量最高峰點。

經過推斷可知,在2009年工業設計的論文達到歷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國本專科擴招是從1999年開始的,自1997年以后,隨著廣大群眾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對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同時,考慮到國家快速發展的需要,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擴招,當年本專科生招生數與1998年相比增長了47.4%。本專科規模的迅速擴大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而研究生的擴招能夠對本科生的就業壓力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攀升,錄取比例和入學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檢索到的工業設計方面的優秀碩士論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學校中,可見相關院校的工業設計發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結:由于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具有一定的刪選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發展較快的院校,并且通過涉及最多的關鍵詞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側重的工業設計發展方向或者是發展程度較深的方向。

3.關鍵詞分布。從2000年到2012年,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搜索的期刊論文中,論文的關鍵詞主要集中在產品設計、CAID構思與表達、設計教育教學、IDFORCNC(先進制造設備工業設計)、設計管理、綠色設計等。由于搜索分布時采用了關鍵詞“工業設計”,所以這里忽略“工業設計”關鍵詞的數量。所有論文相對較多的關鍵詞如下:可持續發展設計(綠色)、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學 語義學)、設計管理/用戶研究交互設計、CAID構思與表達、數據庫、設計教育、造型語言、工設工程(材料、工藝)、汽車設計、時尚設計、服務設計、品牌PI(產品形象識別)設計、人機工程、可用性、設計史、信息視覺化、故事版/情景設計、設計心理學、體驗/情感化設計、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篇:2010年,北京服裝學院屈新波在《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1}一文中論述了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借助于“需求”將產品設計與材料聯系起來。2008年,山東大學張志強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機工程理論分析與研究》{2}一文中論述了如何運用人機工程理論對健身器材進行分析,以及針對相關器材人機方面的具體研究。2006年,山東大學吳蘭萍在《面向產品設計自動化的人機工程研究與應用》{3}一文中論述了人機工程學的定義以及與工業設計之間的關系,闡述了人機工程學的原理以及產品設計的不同階段的具體內容,此外還重點分析了現有計算機輔助人機工程軟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漢理工大學劉紅在《簡論設計項目管理》{4}一文中論述了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用戶需求的多樣化,項目管理的組織及團隊建設的內容與項目管理的執行關鍵,以及設計項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業大學韓娟在《CAID系統的用戶界面研究及應用》{5}一文中論述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綜合認知心理學、人機工程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對CAID用戶模型進行分析,將基于用戶模型構建的用戶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設計過程中。

4.影響力分布。在檢索到的期刊論文中被引用頻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論文,如表2所示。

通過引用頻次最多的文章中發現,關注最多的工業設計方向多為產品設計、交互界面方面。因為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的研究較早,所以時間早的被引用的幾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說明這些優秀論文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三、工業設計研究趨勢

工業設計從2000—2012年這12年間,發展速度是迅猛的,這一點可以從優秀碩士論文的發表數量日趨增多看出來,并且也是在跟隨著社會每一步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從簡單地僅僅研究工業設計的表面內容,即“產品設計”,變成研究工業設計更加細節化的方面,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工業設計優秀碩士論文中,研究方面數量最多的依次為產品設計、設計管理、設計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續發展設計。

李北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的會議論文《未來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12}中闡述,現在工業設計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并且可以看到,工業設計是一種戰略資源,是國家創新戰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設計正在向著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領域發展。此外通過計算機使用的普及,工業設計信息化也成為主流。

通過對2000—2012年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逐年的分析發現,發表的時間與內容和2000—2012年工業設計發展的過程、發展的主題是一致的。通過對這些論文關鍵詞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工業設計在每段時間里發展的內容、重點、趨勢,這與社會的需求具有著強烈的聯系。

每篇論文的關鍵詞是不變的,在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碩士論文中,通過對新的一年與以往相比較新出現的關鍵詞進行統計,洞察出工業設計每個階段的新趨勢。如表3所示工業設計研究方向從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產品設計”、“可持續設計”等,發展成為細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從抽象的工業設計,變為具體的產品設計,后來人們發現工業設計離不開與社會、人的聯系,所以研究方向漸漸與社會、人聯系起來,最終發展成多方向的、細分的研究方向。這與現有工業設計研究人員對工業設計發展方向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2000—2012年有關產品設計、人機工程學以及設計管理等成為研究的主要趨勢。此外,還可以發現每年相比前幾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業設計發展中研究趨勢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13}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那么工業設計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現在相關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學龔克在《非物質與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14}中闡述了有關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的相關內容。

再例如,在現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計算機信息庫在工業設計專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06年第一次出現有關數據庫研究的碩士論文。例如2006年東華大學孫明華發表的《設計藝術學專業建立設計材料數據庫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東大學郝松發表了《基于產品表象信息庫的工業設計構型方法研究》{16}。

同時也發現,由于優秀碩士論文是要在社會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發表時間和評審的限制,雖然相對滯后,但是也能夠體現出近十年間的工業設計的大體研究趨勢、新的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研究趨勢的發展變化受社會發展因素(技術、環境、國情、學科交融等)的影響較大。

四、結束語

2000—2012年,我國優秀工業設計數量以及發表的內容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這也說明我國工業設計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趨深入。但是從近幾年發現,已經存在研究過(下轉第16頁)(上接第14頁)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研究課題的重復性,例如人機工程學,此間不乏相關類似課題的出現。

從2000—2012年間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中,可以看到工業設計事業發展迅速,方向由單一轉為多元化,并且呈現多學科融合趨勢。此外,研究趨勢受社會發展的因素(技術、環境、國情、學科交融等)影響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與計算機應用越來越密切,因此出現了CAID等相關研究。可以看到工業設計的研究趨勢在以后會圍繞產品設計、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AID)、設計管理等熱門話題展開。隨著工業設計的深入研究,也會出現更多新的設計概念,而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續性地圍繞用戶的人機設計,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會有更多優秀的碩士論文出現。

注釋:

{1}屈新波.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

{2}張志強.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機工程理論分析與研究[D].山東大學,2008

{3}吳蘭萍.面向產品設計自動化的人機工程研究與應用[D].山東大學,2006

{4}劉紅.簡論設計項目管理[D].武漢理工大學,2004

{5}韓娟.CAID系統的用戶界面研究及應用[D].西北工業大學,2007

{6}吳瑜.人機交互設計界面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機交互界面設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8}楊大年.中國民間兒童玩具再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4

{9}王巍.ICAID系統的實現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4

{10}王軍鋒.計算機游戲界面設計方法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07

{11}熊湘暉.產品造型設計的外觀質量美學評價理論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

{12}李北.未來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R].中國科協年會,2006

{13}我們共同的未來[R].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

{14}龔克.非物質與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D].湖南大學,2002

{15}孫明華.設計藝術學專業建立設計材料數據庫的必要性研究[D].東華大學,2006

篇(4)

廣告之所以借助原型助力主要源于當下廣告業面臨的困境:鋪天蓋地的廣告并不意味著受眾的接受,反而可能導致反感,只有能夠深植人心的廣告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廣告要想深植人心,則應能夠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原型。這是“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3]”這個時候原型不僅起了擴音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能夠深入受眾的內心深處,喚起其固有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深化廣告產品的記憶和認同。 

二、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查閱發現主要文獻如下:專著(1)本、博士論文(1)本、碩士論文(6)篇、期刊論文(33)篇。這些文章著重論述原型與廣告或品牌的關系,其他角度的相關思考不足。它們盡管可能不是相關論文的全部,但是足以代表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的現狀。歸納起來,這些文獻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原型建構廣告品牌研究 

國內專門論述原型與品牌的關系的唯一一本專著是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皮爾森的《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4]。該書提出了12種原型人物,并認為它們反復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傳說與神話故事中,也是亙古以來深藏在人類無意識心理中的“形象”,只要藉由分析這些原型/意象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便能建立起一套運用原型理論與意義管理系統來建構品牌圖騰的技術方法。[5]”該書為國內的廣告原型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幾乎決定了原型理論廣告品牌相關研究的方向和模版。以陳嬋[6]、李欣[7]、李巖[8]和陳林華[9]為代表的碩士論文,以及以曾莉芬[10]、范革新[11]、陳林華[12]、謝美英[1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幾乎都是遵循著原型如何打造品牌的思路而寫就的。 

(二)原型增強廣告效果研究 

篇(5)

[2]Bandura A,Barbaranelli C,Vittorio GC,Pastorelli C.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 87-206;

[3]肖志玲.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4]王云鵬.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興趣之間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06;

[5]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心理科學.2006.29(1):47―51.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6]胡桂英.中學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杭州:浙江大學,2004;

[7]董斐蓉,何金彩,劉文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習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全國第13屆學術年會暨重慶市心身與行為醫學專委會第2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141―143.重慶.2007;

[8]馬勇.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其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碩士論文].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9;

[9]Smith M,Duda J,emporary measur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72:156.175;

[10]龐麗娟,洪秀敏.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自主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機制.教師教育研究,2005.17(4):43―46.北京:教師教育研究雜志社;

[11]魏源.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與干預研究.心理科學.2004.27(4):905--908.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12]連榕,楊麗嫻.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田.心理學報,2005,37(5);

篇(6)

1、引言

近年來,隨著內需啟動、消費升級以及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旅游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導游服務,可以說導游服務是旅游接待業的核心和紐帶,兩者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一方面,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導游人員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導游服務的質量又直接影響著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在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環境越發復雜的今天,導游工作的高獨立性、高流失率、高職業倦怠的特點,使得他們在工作中會產生很大的工作壓力和思想壓力,他們能接受工作繁重和薪酬下降的現實,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這就需要管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拓寬管理視野,掌握幫助導游提升心理素質的方法和心理輔導的技術,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工作,從而激發團隊活力和激情,促進工作績效提升。因此,要想保證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提高導游人員的心理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心理資本概述及研究

2.1心理資本概述

心理資本,是由美國學者Luthans提出的,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一種心理資源,主要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四個要素。在個人層面上,心理資本指促進個人成長和提高績效的心理資源,在組織層面上,心理資本通過改善的員工績效最終實現組織的投資回報,提高競爭優勢。另外,心理資本具有可測量性和可管理性,可以通過訓練獲得,因此旅游企業可以通過投資與開發導游心理資本,培養他們形成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引導導游人員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工作,從而激發團隊活力和激情,促進工作績效提升。

2.2 心理資本維度研究

由于研究者對心理資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視角,因此他們確定的心理資本結構要素所開發的測量工具有所差異,從國外研究成果看,Goldsmith 等(1997)認為心理資本包括自尊和控制點兩個維度,Larson等(2004)開發了《心理資本量表》,將心理資本劃分為自我效能感、樂觀和回復力三個維度;Avey等(2006)將希望加入心理量表,將心理資本劃分為希望、樂觀、回復力、自我效能感四個維度。

筆者在綜合中國國情、導游人員素質以及國內外專家研究的基礎上,將心理資本測量標準劃分為自我效能、希望、韌性、樂觀四個維度對導游人員的心理資本進行研究。

3.導游人員心理資本測量及調研

3.1測量工具和方法

問卷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導游人員的基本資料。基本信息有關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基本人口特征的;還有有關導游人員的工作方面的如帶團時間、導游等級、工作年限、學歷等。第二部分是導游人員心理資本量表部分,問卷采用6點等級量表,正向計分條目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問卷包括4個分量表,分別為自我效能(6個條目)、希望(6個條目)、韌性(6個條目)及樂觀(6個條目),形成了最終問卷中的 24個條目。

3.2 導游心理資本評價模型構建

根據心理資本的概念、內容及導游人員心理資本量表最終構建了導游心理資本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見表1)

3.3 樣本來源和取樣

本文以青島市港中旅國際(山東)旅行社, 中國國旅(青島)國際旅行社,青島海天國際旅行社,青島匯友假期旅行社,青島招商國旅等10家旅行社及中國海洋大學導游服務公司,青島報業導游翻譯服務公司的專職及兼職導游人員作為調查對象。采取“非隨機抽樣”的方法,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3%。在整理問卷的過程中抽出漏答、基本資料填寫不完整等問卷14份,最后獲得有效調查問卷172份,有效率86%。

4、導游人員心理資本統計分析

4.1因子分析及結果評價

表中KMO值為0.65,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相伴概率值小于0.05,故適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種把變量從高維到低維作降維處理,從高維空間到低維空間的映射,保持樣本在高維空間的某種“結構”,但同時又能保留原變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由分析得到碎石圖(圖1)

碎石圖顯示了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橫坐標是公共因子數,縱坐標是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從圖中可以看到,前面5到6個因子,特征值變化特別明顯,從第六個因子后逐漸趨于平坦,因此提取6個因子可以對原標準變量的信息描述起顯著作用。通過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后,得到6個主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3%。(見表3)

通過因子分析得到的6個主因子即可看作導游心理資本的六個方面,按照6個因子所包含的條目,筆者將對導游心理資本起作用的六類因素命名為F1(韌性)、F2(樂觀)、F3(自我效能)、F4(悲觀)、F5(希望)、F6(能量)。根據因子得分函數可以得出每一個主因子171個樣本的值,每個因子的得分值為本因子所有樣本總分的加和平均值,如表4所示

經過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得出的均值分析,F1(韌性)對導游人員心理資本起到的作用為0.37331,起的為正作用,作用并不明顯;F3(自我效能)為-0.83911,說明該因子對導游人員整體心理資本起到了反作用,反作用非常明顯;F4(悲觀)負向指標,這里為正值,說明導游隊伍里大多數人克服了“如果某件事情會出錯,即使我明智地工作,它也會出錯,目前的工作中,事情從來沒有像希望的那樣發展”這兩個問題;F3(自我效能)、F5(希望)為正向指標,這里得分為負值,說明這兩個因子反映的問題在導游隊伍中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這兩個因子對導游人員心理資本有消極作用;F6(能量)為0.85396,起到的正作用非常明顯。

4.2導游人員心理資本聚類分析

4.2.1目標導游按心理資本類型劃分

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調查樣本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采用快速聚類法對被調查者進行分類,可劃分出心理資本特征明顯不同的四類導游。表5為各類型導游在6個主要因子上的得分。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根據四種心理資本類型的導游在6個因子上的得分情況,可以把四種類型的導游命名為:1型:樂觀積極向上的導游;2型:抗挫能力差的導游;3型:消極悲觀的導游;4型:對現狀樂觀而對未來悲觀的導游.

4.2.2不同類型導游心理資本分析

1、樂觀積極型:這一類型的導游屬于天生的“樂天派”,她們樂于與人溝通,總是精神飽滿的對待自己的工作,是充滿正能量的人。從分類數量上看,這一類型的導游約占總數的26.4%。

2、抗挫能力差型:這一類型的導游相對比較樂觀,工作能力較強,但心里素質較差,抗壓能力不強。當工作比較順心時,她們會如魚得水,但當工作中出現棘手的事情時,她們較容易氣餒。這一類型的導游人數最多,約占導游總數的47.5%。從年齡分布上看,她們大多在25歲-30歲之間,大多屬于“80”后,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很好的身體素質,缺少生活閱歷跟工作經驗,因此,抗壓能力欠佳。

3、消極悲觀型:與第一種類型導游心理特征恰好相反,這一類型導游缺少工作熱情,正能量明顯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跟業務能力都較缺乏,工作業績不佳,從數量分布上看,她們約占導游總數的23.5%。

4、對現狀樂觀對未來悲觀型:這一類型導游工作能力和抗壓能力都較強,但對未來極其不自信,工作期望不高,比較安于現狀,這一類型導游人數較少,只占總數的4%,是很特殊的一類人群。

5、導游人員心理資本提升策略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心理資本對導游人員的態度和行為有重要影響,那么如何通過開發導游人員心理資本來提高旅游企業的績效與競爭力呢?筆者從導游管理機構和導游人員自身兩個角度分別闡述了導游人員心理資本的提升策略。

5.1導游管理機構提升導游人員心理資本的具體措施

1、利用心理量表招聘與選拔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員工

導游管理機構利用心理資本量表來定量分析導游人員的心理資本水平,從而選擇那些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積極樂觀型員工。

2、通過心理資本開發,提升導游人員的心理潛能

從理論上講,心理資本是可以被開發、培育、管理、提升的,導游管理機構根據不同類型的導游采取針對性措施來提高導游人員的心理資本。對抗挫能力差的導游多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使他們在培訓中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并反復體驗成功,從而增強這類導游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加也會促使導游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績效。對現狀樂觀而對未來悲觀的導游,管理人員需要幫助他們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采取鼓勵政策和獎勵政策,一方面,對他們現有的成績進行適當的獎勵,另一方面,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制定合理的目標并鼓勵他們通過努力實現目標,使這類導游人員對職業未來充滿希望。另外,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增強導游人員的歸屬感。

5.2導游人員心理資本自我完善機制

首先,導游人員要學會自我肯定,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對自己所從事的旅游工作高度認同,自我賞識。同時要根據自己的工作狀況不斷提高專業素質,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其次,導游人員要清醒認識自己的現狀,找到自身不足,有針對性的提高心理資本。認為抗挫能力差的導游,就要自我進行有意識的韌性開發,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而對未來悲觀的導游就要給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標,并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努力達到目標,從而對未來充滿自信。

6、結論

本研究顯示,影響導游心理資本的因素主要是韌性、樂觀、悲觀、自我效能、能量和希望六大因子,利用聚類分析對導游心理資本進行了討論和總結,將導游按心理資本分為樂觀積極型、抗挫能力差型、消極悲觀型和對現狀樂觀對未來悲觀四大類型,并且對導游的心理資本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實證研究,對于旅游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Adler P S,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 17-40.

[2] Avolio, B J, Gardner, W L, and Walumbwa, F 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6): 801-823.

[3] Bakker A B, Demerouti E, Verbeke W.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 Human Rosources management, 2004, 43(1): 83~104.

[4] Hakanen.J.J., A.B.Bakker and W.B.Schaufeli.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teachers [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6, (43): 495-513.

[5]許萍,心理資本:概念、測量及其研究進展,《經濟問題》,2010-02-15

[6]吳慶松,基于心理資本的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源模型構建及其應用研究,《中南大學博士論文》, 2011-06-01

[7]盧飛,基于滿意度的休閑漁業體驗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9-04-20

[8] 汪慧,心理資本與議題銷售的關系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04-30

[9] 竇海燕 ,管理者心理資本、變革型領導行為和組織認同的關系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05-01

[10]莎日娜,心理資本對職業探索行為的影響研究,《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01-11

[11] 閻巍,企業員工的主動性人格與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反生產行為的影響,《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06-01

[12] 蔣蘇芹;苗元江;心理資本-積極心理學研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2-20

[13] 是凱,營造旅游景區體驗情境的要素與模式研究,《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09-15

[14] 曹鳴岐,論人力資本管理視野中的心理資本[J]. 職業時空,2006(24):5-6.

[15] 川曾暉,周詳. 開發成功心理資本[J].企業管理,2005(11):95-96.

[16] 陳維政,李金平,吳繼紅.組織氣候對員工工作投入及組織承諾的影響作用研究[J].管理科學,2006,19(6):18-23.

[17] 弗朗西斯·赫瑞比(加),鄭曉明譯. 管理知識員工[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146-188.

[18] 方偉,李超平. 工作要求一資源模型與工作倦怠心理資本調節作用的實證研究.人民大學,2008年4月碩士學位論文.

[19]惠青山.中國職工心理資本內容結構及其與態度行為變量關系實證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09.

[20] 司海燕,中學組織氣氛、教師教學效能感與工作投入的關系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06-12

[21] 舒子吁,大學生學習投入問卷的編制及其應用,《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05-01

[22] 李金星,個人—組織匹配對員工敬業度的影響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05-01

作者簡介

篇(7)

2、 提供高質量的碩士論文;

3、 有到相關權威文獻上;

4、 提供個人陳述和簡歷;

5、 碩士期間平均成績優秀;

6、 較為出色的教育背景;

篇(8)

1.引言

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和成長的環境,而家長則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可見其對幼兒的影響起到了關鍵作用。研究表明,3-8歲是獲得基本閱讀能力的關鍵期。而親子閱讀作為早期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和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國內已有研究表明幼兒家庭讀寫環境與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有關,其中家長閱讀態度、家長閱讀行為、親子閱讀策略和頻率與幼兒早期的閱讀能力有顯著相關(李晶晶,2010)。然而,在這個充滿壓力及信息化的時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父母每天要面對的是充滿壓力和競爭的工作,同時還要抽出時間照顧幼兒。此外,電視和網絡的迅速發展,讓手機、電腦和ipad成為了日常用品,這對親子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干擾。關于城市家庭早期親子閱讀的調查研究發現,城市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的總體開展現狀處于一般水平,大、中、小型城市相比,中型城市的幼兒家庭開展親子閱讀效果要優于小型城市幼兒家庭,其它類型城市之間無顯著差異(陶翠萍,2013)。

國內有關親子閱讀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逐漸增多,許多研究對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影響、親子閱讀的現狀、影響因素、指導策略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本研究對以往關于親子閱讀的研究進行整理,目的是厘清目前我國親子閱讀在幼兒早期教育中的應用情況。

2.親子閱讀的定義和形式

親子閱讀,也叫親子共讀或親子分享閱讀,可以簡單理解為父母和孩子共同進行的閱讀活動。朱從梅和周兢(2006)將親子閱讀定義為母親和孩子圍繞圖畫故事書展開討論、交流的一種分享性、個別化的閱讀活動。伍新春和郭卉菁(2004)認為親子閱讀主要指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人與兒童并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

關于親子閱讀的形式,朱從梅和周兢(2006)依據母親對幼兒的反應是否敏感,閱讀中是否有提問和討論等互動程度,將親子閱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平行式的親子閱讀、偏離式的親子閱讀和合作式的親子閱讀。其中,平行式的親子閱讀是指閱讀的過程中親子之間基本不談論或很少談論書中的內容,即父母主要是朗讀書中的故事而整個過程缺乏交流。偏離式親子閱讀主要包括無視或忽略書中的文字作用,誤讀畫面的內容,過度注意細枝末節,隨意或過度的無意聯想,表面上是圍繞書中故事進行交流,實際上已經游離于故事情節之外等情況。而合作式親子閱讀是指父母與孩子圍繞書中的故事進行有效交流的閱讀形式。

3.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親子閱讀對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過整理已有的研究發現,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幼兒的言語能力。幼兒的言語發展本來就是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學習獲得,而親子閱讀過程中父母與幼兒圍繞圖書進行互動,無疑有利于幼兒語言的學習。已有研究發現,親子閱讀能夠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的發展,例如,有利于增加幼兒的詞匯量和提高其口語表述能力(樊俊杰, 2014)。吳燕(2014)的研究同樣顯示,互動式分享閱讀能夠有效提高4-6歲幼兒的敘事能力。

(2)幼兒的閱讀能力。親子閱讀有利于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對其未來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得到了許多研究的證明(張曉怡, 2008; 朱從梅 & 周兢, 2006;)。

(3)幼兒的心理健康。親子閱讀是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開展,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由此可見,親子閱讀有利于增進親子之間關系。有研究表明,親子閱讀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滿足幼兒的依戀心理,這有助于幼兒發展出積極正面的心理品質(郭靜靜,2012)。

4.親子閱讀在早期閱讀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親子閱讀對于幼兒的影響是積極的,并得到了許多研究的證明。然而研究者發現,關于親子閱讀在幼兒早期閱讀中的應用主要開展于家庭、幼兒園和兒童圖書館。其中朱紅梅(2011)在研究中指出,幼兒園通過創建圖書閱覽室而指導親子閱讀活動的進行,培養了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習慣,同時教導家長親子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創造親子閱讀經驗的交流活動,提升家長親子閱讀的觀念。此外,許多地方的少兒圖書館也開始不斷重視親子閱讀的發展,為親子閱讀提供溫馨的環境和相關的指導,并還開展豐富的親子閱讀活動,例如:親子讀書會、親子講座等(曹桂平, 2014; 石靜, 2008; 趙玉芳, 2008)。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親子閱讀得到了很多家長和相關機構的重視,只是親子閱讀更多的應用于正常幼兒的早期發展,而較少針對于語言發展遲緩或其他幼兒。此外,不同地區和不同家庭中還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具體如下說明。

5.目前我國親子教育存在的問題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不同城市和地區的親子閱讀存在共同的問題。研究者經過歸納后發現主要存在以下現象:

(1) 關于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識。大部分家長不能科學的認知親子閱讀的價值所在,認為親子閱讀僅僅提高幼兒的識字能力和獲得知識,并且以家長為主導,并不注重閱讀過程中的交流和情感互動(王穎, 2009; 單冬雪, 2014; 楊雯B, 2014)。王穎(2009)的調查研究發現,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識主要在于豐富孩子的知識,開發孩子的智力,而對于親子閱讀在情感發展和言語發展的價值認識不夠。

(2) 關于親子閱讀的指導策略。家長缺乏指導親子閱讀的策略和方法,更多的是通過朗讀的方式進行,而較少圍繞讀物進行交流和分享(趙倩 & 徐婕, 2014)。單冬雪(2014)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家長希望通過親子閱讀實現對孩子進行說教的目的。由此可見,家長并沒有真正理解引導孩子閱讀與教導式閱讀的差異。此外,王穎(2009)的調查發現,較多家長是根據自己的摸索和經驗來指導幼兒閱讀,其次是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學習指導策略,再次是幼兒園的家庭教育指導;而在親子閱讀的互動中,家長普遍能夠注意講述和提問的技巧,會使用生動的語調,模仿故事中的行為或尋找機會表演和鼓勵孩子,但缺少創造性的延伸,例如進行角色扮演等。

(3)其它問題。較多關于親子閱讀現狀的研究表示,親子閱讀的過程,其效果和頻率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幼兒的興趣和特質,父母的教育程度,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環境等(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陶翠萍, 2013)。

總的來說,過去的研究更多的焦點是放在了家長的身上,主要還是認為家長在親子閱讀的認識和所采用的指導策略上都存在較大的不足。其次是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及親子閱讀的環境氛圍等。針對以上所述的幾個問題,許多研究者也給出了不少建議,其中包括建議家長在開展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注重與幼兒的交流和分享,營造良好的氛圍,并且更多的使用互動式閱讀,此外,家長應該了解幼兒所處的發展階段,有計劃的開展親子閱讀(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章麗 & 陳麗瑩, 2015)。

6.建議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通過以上的整理,研究者發現,過去的研究較多集中于親子閱讀的現狀調查,而較少針對親子閱讀開展相關的實證性研究。因此,將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進一步開展親子閱讀對幼兒的干預研究,尤其是那些在言語發展上存在問題的幼兒。此外,關于目前許多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缺乏指導策略方面,未來的研究可以參照國外已有的項目,同時依據幼兒的發展階段及最近發展區設計出一套適合我國幼兒家長使用的指導手冊,這樣有助于家長科學、有計劃地指導幼兒進行親子閱讀。

參考文獻:

[1]曹桂平. (2014). 試論公共圖書館親子閱讀服務. 圖書館雜志, 33(7), 47-52.

[2]樊俊杰. (2014). 0―3 歲嬰幼兒親子閱讀研究現狀述評. 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7), 89-92.

[3]郭靜靜. (2012). 淺談親子閱讀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益處.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8(9), 58-59.

[4]季燕. (2012). 3~ 6 歲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現狀調查. 幼兒教育: 教育科學, (1), 77-80.

[5]李晶晶. (2010). 5-6歲幼兒家庭讀寫環境與其早期閱讀能力的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 天津師范大學.

[6]單冬雪. (2014). 親子閱讀活動中的家長角色研究. 碩士論文. 東北師范大學.

[7]石靜. (2008). 少兒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服務的實踐與思考.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8), 110-112.

[8]陶翠萍. (2013). 城市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 碩士論文. 沈陽師范大學.

[9]王穎. (2009). 吉林市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現狀調查. 碩士論文. 東北師范大學.

[10]伍新春, 郭卉菁. (2004). 國外分享閱讀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導刊,2004,(01):56-59.

[11]吳燕. (2014). 互動式分享閱讀對 4-6歲幼兒閱讀興趣, 敘事能力的影響. 碩士論文. 上海師范大學.

[12]楊雯B. (2014). 早期親子閱讀家長指導行為研究. 碩士論文. 福建師范大學.

[13]張曉怡. (2008). 不同親子閱讀策略對 3-6 歲兒童圖畫書閱讀能力的影響. 碩士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

篇(9)

2.回憶我“音樂碩士”的學業歷程

3.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研究 

4.山東省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

5.我院首次頒發音樂碩士、學士學位

6.中美音樂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 

7.有關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

8.音樂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初探

9.綜合性大學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之研究

10.音樂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現狀與思考 

11.上海音樂學院第一個音樂碩士誕生 

12.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的研究生教育情況 

13.關于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及質量的探討與思考

14.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培養解析 

15.中美德音樂表演專業碩士教育的并置比較

16.臺灣師范大學在職音樂教學碩士培養模式探究

17.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現狀之反思

18.我國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使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分析與反思

19.積極探索 勇于實踐 積聚能量 服務社會——記流行音樂作曲與理論碩士研究生論壇

20.從NBPTS音樂教師專業標準談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碩士的培養

21.談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創新

22.淺議英國的音樂表演碩士教育

23.音樂教育研究的社會調查方法應用探索——基于108篇碩士學位論文的調查分析

24.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

2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憶我“音樂碩士”的學業歷程(上) 

27.關于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

28.談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創新

29.2000-201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方向碩士畢業論文綜述

30.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假劣之風當遏止

31.新疆音樂學碩士點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32.中美藝術管理碩士研究生入學要求比較之思考——以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為例

33.兒童鋼琴音樂在碩士研究生論文中的研究狀況綜述

34.中美音樂學科專業學位碩士培養之比較及思考

35.社會現實下的分享與抗爭——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學、教學與畢業要求

36.音樂碩士研究生擴招現狀與分析

37.音樂教育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學探索——基于108篇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

38.留美碩士座談音樂治療學 

39.論音樂學碩士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

40.高師“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樂學方向碩士論文的社會調查方法審視

42.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碩士點介紹 

43.簡論加強音樂碩士導師隊伍建設

44.學術的探討 人生的啟迪——王耀華老師一堂普通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的記錄與感想

4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教師調查問卷簡析

46.音樂學系92屆碩士研究生通過論文答辯

47.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學生調查問卷簡析

48.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定位思考

49.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習態度調查研究——以音樂舞蹈生為例

50.我國音樂教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51.我國應當設立音樂表演類碩士專業學位

52.音樂治療的臨床操作規律  

53.音樂藝術碩士教育研究中的標志性參數 

54.論藝術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平臺構建的學科價值與意義——以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學術活動周為例

5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的動態致變因素分析

56.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舞臺表演實踐的教學保證

57.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問卷的調查分析

58.《民族樂器演奏》選修課程在高校音樂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中設置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59.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研究的數學實證

60.音樂學碩士“聲樂教學與研究”方向專業課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學生馬淑慧獲音樂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

62.武漢音樂學院2003屆碩士研究生畢業

63.音樂學碩士“聲樂類研究方向”名稱需準確和規范 

64.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獲準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作

65.吉林藝術學院喜獲音樂學、繪畫藝術(油畫版畫)兩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66.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67.長江師范學院藝術碩士(音樂)學科簡介

68.來自汾河畔的歌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碩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思考

70.音樂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現狀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碩士學位論文的定量研究

71.音樂類碩士學位論文的定量評估

72.音樂節奏與英語節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選題理念 彰顯傳媒音樂特色——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綜述

74.中西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現狀比較及啟示

75.音樂藝術碩士需提高文學修養

76.思考與實踐——表演方向碩士研究生的西方音樂史教育

77.技巧·修養·境界——音樂“專業碩士”學位教學的三個基本追求

78.對吉林大學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

79.從博碩士論文看流行音樂傳播的研究

80.皖西鑼鼓——中國傳統音樂的一支奇葩——讀田耀農先生的碩士論文《皖西鑼鼓研究》

81.高師“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在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82.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會導師”的可行性研究

83.音樂殿堂里解譯密碼的行者——記徐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楊健

84.中央音樂學院一九八七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試題

85.《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序言

86.大陸電視音樂傳播的價值觀調整  

87.音樂和語言神經基礎的重合與分離——基于腦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較  

88.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  

89.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90.四川音樂學院表演專業首屆碩士研究生舉行畢業音樂會

91.民族音樂學:學術前沿與教學研究——訪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

92.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就業形勢

93.“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資培養模式與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報告 

94.國際關系中的音樂與權力 

95.關于歌劇《黨的女兒》中音響運用的實踐與探索

96.春花秋實 繼往開來——武漢音樂學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97.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談研究生教育 

98.為了一個承諾,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區域音樂文化研究 促進音樂地理理論建設

100.開啟心靈 共筑前沿——訪著名音樂心理學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動終端的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云平臺構建研究 

102.論儀式音樂的系統結構及在傳統音樂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 

104.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樂旅游資源分布規律研究

106.音樂療法配合長強穴按壓對初產婦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107.音樂療法在失語癥康復中的應用 

108.美國音樂版權制度轉型經驗的梳解與借鑒 

109.音樂干預在癡呆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110.高師音樂學碩士生課程結構失衡的審視

111.民族音樂學:學術前沿與教學研究——訪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 

112.中國當代音樂學家  

113.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概況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3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312-01

1 兒童多動癥的原因

1.1 環境原因 多動癥兒童有自身的原因易受生長環境的影響,造成注意力集中困難。這些患多動癥的兒童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集中短暫.易受外界的干擾而分心。這些兒童在上課時不注意聽講,喜歡東張西望,小動作頻繁,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作業,邊做邊玩,字跡潦草,錯誤較多。

1.2 腦組織原因腦損傷或腦發育不成熟導致腦功能輕微失調①母親孕期疾病:貧血,高血壓,腎炎,感冒等;②分娩過程異常:難產,早產,剖腹產,鉗產,顱內出血,窒息等;③出生后1-2年內中樞神經有感染中毒或腦外傷的患兒發生多動癥的機會較多。

2 兒童多動癥的表現

2.1 沖動任性 多動癥兒童在情緒和意志方面不能很好控制自己,自控能力差,不服管束當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明顯的活動增多,過分地不安靜,來回奔跑或小動作不斷,在教室里不能靜坐,常在座位上扭動,或站起,嚴重時離開座位走動,或擅自離開教室。話多,喧鬧,插嘴,惹是生非,影響課堂紀律,以引起別人注意。常發脾氣,難以忍受挫折,對刺激的反應過強,遭遇困難時,常有不顧及任何危險而或急速奔跑的表現;個性倔強、固執、急躁、表現幼稚、缺乏榮譽感、不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差。

2.2 注意障礙注意障礙為多動癥最主要的表現之一 患病的兒童注意力減退,被動注意力增強,常常為其他事物所左右,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環境的干擾而分心。注意對象頻繁地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心不在焉。以各種理由中斷,做作業時間明顯延長。也有些患者表現為著重注視一處,走神,發呆,眼望著老師,但腦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師提問時常不知道提問的內容。當他們注意到新的事物時,就對原來的事物完全不再注意。

2.3 活潑好動 上課坐不住,小動作多,話多,興奮,東張西望,擾亂鄰近同學,好招惹人,出怪聲,影響課堂紀錄。做事心神不定,有頭無尾,心慌意亂,雜亂無章。有的兒童因害怕老師而悄悄的從事小動作,如肯衣服,咬鉛筆,啃指甲等。有少數兒童特別是女孩活動不多,比較文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2.4 學習困難 多動兒童智能并不低下,但約有60%左右的學生學習困難。主要是不能專心致志,使理解,記憶,思維產生問題,學習中遇到困難缺乏耐心去克服,成績上不去,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逃避學習。

2.5 心理改變 表現情緒不穩,話多,愛管閑事,做事粗糙,有得反應遲緩,動作懶散,作業拖拉;情緒容易波動,興奮不安,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合群或喜歡與自己較小的兒童為伍;性格孤僻倔強即使打罵也無濟于事;不聽勸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產生自卑逆反心理,甚至逃學說謊,偷竊,出走,犯罪或自殺。

參考文獻

[1] 劉洋.《運用心理學原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D].

[2] 何梅.《燒傷患者自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特點及促進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D].

上一篇: 現場安全管理論文 下一篇: 神經外科醫生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日本天码AⅤ片在线电影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亚洲 |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自 | 在线视频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