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16:42: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說明文中的記敘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加具體可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記敘是表現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一種表達方法。 有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常常體現在它們的發展過程中,因而記敘這種過程就成了一種說明方法,即記敘性說明。 記敘的著眼點不在巨細無遺地展現發展過程的細節,而在于介紹過程的概況及其特點。 如茅以升的 《中國石拱橋》 中有這樣一段:
趙州橋橫跨在 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到解放的時候,橋身有些殘損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徹底整修,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這段文字概括地記敘了趙州橋的發展歷史,著重說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 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老和使用時間之久遠,這樣就使讀者對趙州橋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說明文中的描寫能夠更具體清晰地顯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給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說明文中的描寫,是起輔助說明作用的,這種描寫十分簡潔,必須在力求真實的前提下進行,不能夸張、渲染,也不能含蓄、隱晦。 如 《大自然的語言》 一文中開頭一段這樣寫道: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這段文字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寓說明于描寫之中,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為下文進一步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三、說明文中的議論著眼于說明特征,意在深化讀者對事物特征的認識,往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說明文中的議論,是對說明的事物做扼要的概括或簡明的評說,內容上必須高度概括,要求字簡詞精,句短意明,點到為止。 如葉圣陶的 《蘇州園林》 中有這樣一段: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其中的議論簡潔明了,意在說出蘇州園林中為什么沒有寶塔那樣的松柏和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凸顯了蘇州園林的特征。
四、說明文中的抒情可起到教育、鼓舞的作用,但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強化讀者對說明對象的認識。
說明文中的抒情,應該建立在對事物準確周密的說明的基礎之上,不求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而是要有助于讀者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 如黃傳惕的 《故宮博物院》 中的最后一段這樣寫道:
事實上,這位45歲的中國體視學領軍人剛剛在2007年9月當選第十二屆國際體視學會副主席。這不僅確定了他在國際體視學領域的地位,也證明了我國體視學研究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國內外同行羨慕他、祝賀他,然而,此刻,他想得更多的卻是他的科研規劃和發展遠景:在5年內建立一所國內先進的神經體視學研究所,10年內在老年神經生物學領域內有新的建樹,用畢生的精力把新體視學方法推廣到全國各地的生物醫學實驗室。
進入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學習。使唐勇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
1987年,25歲的唐勇考入華西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讀研期間,發生了一件影響唐勇一生的事。當時,在中國最早應用體視學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高賢華教授邀請了世界著名的體視學專家、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蓋德森(Gundersen)教授來華講學。蓋德森教授是新體視學方法的發明者,也是世界公認的新體視學方法的奠基人。唐勇第一次有幸面對面地接近世界頂級科學家,對體視學的濃厚興趣使他渴望得到蓋德森教授的指導和訓練。
1993年,唐勇研究生畢業后以出色的英語及優異的成績順利獲得了公派赴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學習深造的機會。1994年2月,唐勇終于來到了蓋德森教授的身邊,進入了國際一流的體視學實驗室,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
良好的學習背景、極強的悟性和出色的數學能力,使唐勇很快得到了蓋德森教授的賞識,他非常喜愛這位聰明、勤奮、善于探索的中國學生。1995年,唐勇順利地以訪問學者身份轉讀博士學位,成為蓋德森教授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亞裔體視學博士研究生,并很快成為蓋德森教授所有博士生中的佼佼者。
在蓋德森教授的指導下,唐勇的科研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迅速成長為新體視學研究的專門人才。1994年至1996年間,唐勇與蓋德森教授合作,首次闡述了《定量研究人大腦白質及白質神經纖維的體視學方法》和《定量研究人大腦皮質突觸數目的體視學方法》,這兩種方法為神經系統的定量研究奠定了牢固基礎。1995年,唐勇撰寫的論文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體視學大會上獲得國際青年體視學家論文比賽第3名,當時唐勇只有33歲;1996年,在愛爾蘭召開的歐洲電子顯微鏡學術會議上,唐勇被特邀作了《體視學在電鏡中的應用》的報告1998年,唐勇在他的研究中首次發現,老年大腦白質萎縮是因為細小直徑的有髓神經纖維退化所致。這一重要發現為老年大腦功能降低及尋找延緩大腦衰老的方法提供了依據。唐勇將這一成果發表在美國《老年神經生物雜志》上,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并得到極高的評價和肯定。這一發現對老年大腦的研究有著極其深遠和重要的意義,它打破了神經生物學界對老年大腦萎縮的傳統認識,為人們今后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
在美國三所實驗室的經歷和磨練,猶如唐勇人生的一次三級跳
當唐勇把自己在丹麥奧爾胡斯大學3年時間完成的博士畢業論文交給蓋德森教授時,受到了盛贊:“唐,你的論文是我所有學生中完成最好、最精彩的!”蓋德森教授希望唐勇博士畢業后留在他的實驗室完成博士后,唐勇沒有同意,他想到美國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讓一直倍加欣賞唐勇的蓋德森教授多少有些失望。
1998年4月,唐勇拿到美國H-1簽證,來到位于芝加哥的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后研究員,繼續他的“大腦記憶與突觸關系”研究。由于對大腦老年改變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唐勇9個月就拿到了美國為科學上有特殊才能的人頒發的綠卡,而一般人要5年才能拿到。
然而,唐勇很快就發現,美國西北大學實驗室的設備和研究水平都無法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提高,這讓唐勇有些失望,他下決心離開這里。他向美國多所大學和實驗室發出求職信,短短一個月內,竟然接到了全美12所大學或實驗室的邀請信,最吸引他的是實力非常強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內科。
1999年3月,唐勇來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完成他的博士后研究。這一年,他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慢性酒精中毒病人的大腦白質不存在神經纖維退化。他的發現否定了長期以來關于慢性酒精中毒導致白質神經纖維退化的假說。
從1999年到2001年的3年問,唐勇不僅為洛杉磯分校神經內科建立了具有完整體視學分析系統的實驗室,指導研究生運用體視學方法完成課題研究,而且還幫助這一團隊成功獲得了3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基金資助,共獲得了約600萬美元的基金經費,這3項基金申請中的體視學的實驗設計全都是唐勇完成的。
獲得了指導一個大型科研團隊的經驗后,唐勇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戰。他渴望到全美著名的紐約大學西奈山醫學中心老年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培養自己駕馭一個更大實驗室的能力。
當向導師辭行的時候,導師一再挽留,他實在想不明白,這里這么好的條件和待遇為什么留不住唐勇。他試著對唐勇說:“錢不是問題。”唐勇真誠地回答說:“對于我來說,時間比金錢更重要。”
盡管紐約大學西奈山醫學中心給他的年薪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還低1萬多美元,唐勇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紐約大學西奈山醫學中心。該中心的實驗室和導師吸引了他。神經生物學實驗室的約翰森?莫里森(John Morrison)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專家,而莫里森教授的老師則是世界最著名雜志《科學》的前任主編,能與這些世界頂級科學家合作是唐勇夢寐以求的。
2001年,唐勇以資深博士后的身份進入了紐約大學西奈山醫學中心。在西奈山醫學中心,唐勇進一步釋放出了自己的才能。他幫助中心應用體視學方法進行神經生物學實驗,并幫助中心建立了雌激素與老年腦研究的標本庫。2002年,他首次發現并報道了雌激素替代治療能顯著增加猴前額葉皮質興奮性突觸的數目,這為雌激素替代治療能預防衰老找到了根據。這一研究結果被32屆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從
13500篇論文摘要中選出,在新聞會上,并與2000年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格雷嘉(Paul Greengard)教授一起發表了這些研究成果,2003年美國著名的《科學》雜志也對唐勇的這項研究成果予以了報道。
在紐約大學西奈山醫學中心3年多的時間里,唐勇為莫里森教授負責的美國重大基金課題《雌激素和老年腦》完成了5年1000萬美元的大型科研實驗中全部體視學的實驗設計,被美國同行稱贊為“全美國最懂體視學的人”。
在美國三所實驗室的經歷和磨練,猶如唐勇人生的一次三級跳。當他確信自己已經具備了獨立創新的科研思維能力,并已獲得了駕馭大型實驗室的經驗,可以駕輕就熟地完成大型科研實驗設計時,回到祖國的思緒開始在腦海里不停涌動。
然而,如果回國,在美國上高中的兒子怎么辦?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又一次成為他的堅強后盾。兩人商定,唐勇先期回國,妻子留在美國陪兒子考上大學后再回國。困擾唐勇半年之久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做好了才回國,回國后才能做得更好。”這是埋藏在唐勇心底的肺腑之言
2004年7月,唐勇只身一人回到了闊別10年之久的祖國。在眾多橄欖枝中,他選擇了自己家鄉的重慶醫科大學,落足在哺育他的巴山渝水,準備從這里開始實現報效祖國的理想。
面對媒體,唐勇微笑著說:“做好了才回國,回國后才能做得更好。”這是埋藏在唐勇心底多年的肺腑之言。如果蓋德森教授聽到這句話,一定能夠理解和原諒當初唐勇離他而去、只身赴美的選擇。
為了安心在國內工作,唐勇有意斷了自己的后路,回國一年都沒有去美國,讓綠卡過期。讓他欣慰的是,在他回國一年后,兒子被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錄取。優秀的兒子與杰出的父親一起,在不同的起跑線上為自己的理想放飛。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的快速發展不一定等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涸澤而漁、盲目求全求大、追逐短期經濟利益等行為只會嚴重挫傷高等教育騰飛的翅膀。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我們的大學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踐行大學文化使命,真正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是個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問題。
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高校之一。考察哈佛大學當代文化建設的相關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中問題癥候所在,尋求解決辦法,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梳理哈佛大學發展的歷史,可將其文化建設迅速發展的經驗總結如下。
1 求真務實的大學理念
在3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哈佛大學并非一帆風順,但從建校基礎和歷史積累看,她能夠適應美國社會進步和變革的需要,扎根本土,博采眾長,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從社區性的宗教教育機構發展為世界一流的高度學府,高居世界高等教育皇冠的巔峰,其先進的教育理念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
首先是哈佛大學提倡精英教育。哈佛大學根據美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于19世紀后期提出精英教育理念,建成了前所未有的“精英型”大學。第二是堅持真理與學術至上。哈佛大學的校徽上用拉丁文寫著“Verities”即“真理”,把追求真理作為校訓。第三,堅持古典自由教育。哈佛把自由教育作為培養精英人才的必由之路,不斷更新自由教育理念,改革自由教育模式,這對防止哈佛的落后和倒退,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以人為本的建筑文化
大學的建筑是大學的歷史、實力和辦學理念的見證。從大學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她的歷史、文化、精神、氣質、魅力和力量。走訪一所大學,其建筑是留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對學校的評價,也往往是基于這第一印象。
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是哈佛大學一道亮麗的風景。1720年的馬薩諸塞樓,1763年的霍利斯樓,1805年的斯坦頓樓等等,與青春學子相互映襯,好像二百余年的美國歷史向你迎面撲來,向世人講述哈佛成為經典的秘密所在:物質發展可以日新月異,而塑造精神與文化的家園,卻依靠閱歷、堅持和耐心。
哈佛大學老校區大大小小有30多個校門,沒有鎦金,沒有招牌。與校門的簡樸形成對比的是哈佛大學氣勢浩大的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建筑群落。哈佛大學圖書館就有八十多座,總藏書量超過1500萬冊,是世界第四大“百萬圖書館”,大部分建筑恢宏磅礴、莊嚴典雅,讓人嘆為觀止。
哈佛大學建筑風格中的簡約與繁復、低調與奢華,看似隨意的選擇,卻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其文化建設始終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價值中心的嚴肅取向。
3 自由、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哈佛大學,學生擁有非常自由的學習權力。既有選擇某一門課程的權利,也可以轉專業,或離校,或注冊一些無學分的課程,也可以選擇多種交叉學科課程。這種不受知識領域的禁錮,不以短期就業利益為目的的課程修習方式,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發展意愿,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健康發展。
哈佛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當年,著名的通識教育計劃實施后,哈佛大學沒有停下探索自由教育形式的腳步。1979年,哈佛大學建立一套共同的 “核心課程”體系。九十年代中期,哈佛大學修正了培養“全人”的目標,更改為倡導為新世紀培養“新人”。2007年提出了新的通識教育計劃。在不斷改革中,哈佛大學的很多課程日益超出固有的學科界限,獲得新的突破性發展。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批評(下轉第15頁)(上接第10頁)和自我審視逐漸成為哈佛大學的優良傳統,也是哈佛大學積極地應對各種變化和挑戰的法寶。
4 獨立、嚴謹的學術文化研究
獨立思想是哈佛大學的首要原則。哈佛大學允許并鼓勵教師和學生從自己的個性中尋求趣味性,大學主要是使學生成為發現、解釋、創新或形成新思想的人,教學也從傳統的填鴨式轉變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教育。
嚴格的學術規范是獨立思想得以科學論證的重要保證,抄襲、剽竊和改頭換面的移植,是哈佛教學、研究和學習的大忌。教師要取得授課資格必須先發表規定數量高質量的論文。對于學生做學術研究,則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必須扎實,并在嚴謹的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發現的新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堅決杜絕杜撰和抄襲他人成果的現象出現。
5 開放、包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提升了哈佛大學校園文化的品位。哈佛大學有眾多運動代表隊,各種社團、樂隊,各種學生組織,各種對外界開放的論壇。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熱情, 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和能力,養成相互之間的協作精神。
大學文化似清泉、如空氣、像陽光,是大學賴以生存的靈魂和土壤,以特有的環境氛圍,影響著場域中的每一分子。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大學文化,猶如不同的泡菜壇子里,味道迥異的鹵水味道,決定了泡出來的白菜和蘿卜風味所屬。哈佛大學獨具特色的大學理念、環境氛圍、人才培養模式、學術研究品格、校園文化活動等,熏陶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
大學文化所具有的傳承、創新、引領等重要功能,決定了她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大學要做好文化建設,就要有選擇性地吸收和借鑒哈佛大學的發展經驗,回歸大學文化使命,構建現代大學理念,加強系統的校園環境體系建設,加強“科學、民主”的現代大學制度和“自由多樣”、“育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等的建設,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大學文化建設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大學綜合實力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http://harvard.edu/(哈佛大學網).
[2] 陳利民.哈佛大學辦學理念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3] 周璇.哈佛大學的特色發展戰略[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4] 崔乃文.博克大學社會服務思想的新解讀——服務倫理的視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9(1).
[5] [美]德里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團隊核心
“廣東省粵鐵瀚陽綠色建設及生命線工程信息化管理與安全評定院士工作站”院士及其團隊共6人,其中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4人。同時成立了由8名工程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負責對接及參與院士工作站工作,其中3人具有高級職稱。
Frieder Seible(弗雷德 .塞泊)1999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并被評為結構工程杰出教授。現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雅各布工學院院長,鮑威爾結構研究中心主任。他創建了當今世界最大的結構實驗與研究中心—Charles Lee Powell Structural Research Laboratory(鮑威爾結構研究中心),在結構抗震、抗爆及復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ENR(工程新聞紀錄)評為“過去125年來土木建筑行業最有影響力的125人之一”。
Frieder Seible教授所主持和參與的課題及項目100余項,發表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400余篇,技術報告200余篇,國際會議和特邀講座、報告500余場次,獲得專利2項,自主研發軟件6項。因他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美國總統青年成就獎、德國洪堡研究獎、美國公路與運輸協會標準 (AASHTO)特殊貢獻獎、K.B. Woods杰出論文獎、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Raymond C.Reese研究獎、美國混凝土協會(ACI)杰出工程項目獎等40多項美國及全球多個國家的榮譽獎項。
Frieder Seible教授自1993年開始到中國進行合作交流,在過去近20年內,他在中國的橋梁抗震抗爆的設計及研究、“產學研”戰略聯盟、中美高鐵合作及高校學術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土木工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劉人懷教授作為我國板殼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開拓者之一,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2000年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首批院士;板殼結構分析與應用專家、管理科學專家;暨南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原副主任。現任暨南大學教授、董事,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學部主任,教育部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美籍華人孫峻嶺1963年出生于中國,美國加州大學工學博士,美國注冊工程師。獲2004年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學報(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ASCE)年度橋最佳論文獎-Arthur M . Wellington Prize(繼林同炎先生后又一華人獲此殊榮)。回國創業獲得“新僑創業杰出貢獻獎”。
孫峻嶺博士設計的特大橋梁分布世界各地,主持或參加的重大國際工程,曾三次獲得被譽為工程界的奧斯卡金獎—ENR(Engineering News-Record)年度工程大獎,兩次獲得中國詹天佑獎。
科研創新
廣東粵鐵瀚陽科技有限公司是廣州瀚陽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廣東粵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與廣州瀚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并于2011年注冊成立的一家從事專業高端信息展示技術、基礎設施綠色化低碳建設及安全評估檢測信息化技術的合資公司。
廣東粵鐵瀚陽科技有限公司所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引進了Frieder Seible教授和劉人懷教授兩位院士,以及樊可清教授等專家作為長期的合作伙伴,與美國加州大學結構實驗與研究中心、美國加州大學信息化研究中心、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城市生命線工程結構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重大工程災害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聯盟。此外,與Moffatt&Nichol、DEA等世界著名企業形成了企業級技術合作戰略聯盟。
粵鐵瀚陽院士工作站主要針對近年來所面臨的大型工程建設、管理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發揮院士的高端科技能量和社會號召力,充分利用美國加州大學結構研究中心和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基礎和優勢,在綠色建設及生命線工程信息化管理與安全評定方面開展與項目相結合的研究活動。同時,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契機促進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并且,通過舉辦國際技術研討會,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提高工作站的技術水平;建立了國際聯合實驗室,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核心技術科技團隊,為博士后企業工作站做準備。
一 網絡時代的空間概念
人類不知不覺地邁步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雖然我們依舊立足在現實的實體世界里,但無垠的網絡空間顯然是“更遼闊的戶外風景”,當代著名建筑師Rem Koolhaas認為全球互聯的電腦屏幕就如同一扇扇的“窗戶”。人們從相聚在實體的場所到相聚于空間的界面。伴隨著網絡科技的進步,各種不同功能主題的場所在網絡空間里相繼出現。人們不但可以通過簡單鼠標鍵盤或是肢體語言透過電腦系統直接與存在于網絡空間中的人與物作互動,而且還能獲得如身臨其境般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心靈等多通道的空間感知體驗。
網絡空間的出現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行為方式。美國加州大學建筑系教授馬可斯.諾瓦克認為;“有人存在是建筑的問題,網絡空間有自己的建筑體。”網絡空間的出現確實有別與以往任何時代,人們每天在這里常態化的流連忘返,長時間的生活工作休閑。在這樣驅使因素下,建筑空間有了向網絡空間延伸與拓展的理由,而不再僅僅停留在實體世界里。
作為解決人類活動與居住問題的建筑空間在當代的發展是多元化的趨勢,其中包括了建構于網絡空間的虛擬建筑空間的出現。虛擬建筑空間可以理解是指電腦對建成或構想的建筑物進行模擬的三維靜態數位化空間,而網絡空間則是動態的、具有流動性的多維度空間,它連接全球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提供即時性的圖像與文字信息,人們共同的參與,信息的收集與發送是網絡空間的存在的前提條件。在網絡空間建構的建筑空間(虛擬)。當實體建筑空間長久的固化不變,在某些功能與使用上顯然難以靈活應對當代人的需求時,網絡建筑空間的出現是滿足人們新行為模式并與之相應的空間類型。
二 AMDM
2010年8月世界著名的軟件制造商Adobe對外開放了Adobe數位藝術展館(簡稱AMDM)。該展館建筑屬于上文提到的網絡建筑空間類型,由意大利建筑師因諾琴蒂(FilippoInn ocenti)與扎哈(Zaha hadid)事務所,網站數位設計機構UNIT9聯合創作的。建筑師起初按照建造實體建筑的方式進行構思設計,采用虛擬實境的媒體技術進行建造制作。建成后的AMDM是一座虛擬的建筑空間體,用于保存和展示數位藝術作品,并為每件作品提供專業人士的評論與意見,人們通過網絡空間來到這里接收最新的即時的展示資訊,并可以與建筑空間、場景、展品、人進行互動。(圖1)
圖1:Adobe數位藝術展館外型
“真正的建筑”
該項目的業主Adobe公司是總是善于不斷制造讓世人感到驚喜的圖像效果而聞名于世,他們的口號是“Making the impossible” (正不斷地實現不可能)。為了凸顯Adobe的地位和影響力,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數位藝術展館顯然是最好的宣傳方式。Adobe要聘請具有前瞻性的建筑師來設計這個項目,他們給建筑師的要求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藝術容器,不受現實世界的約束的容器。同時它是免費的展館,坐落在固定的地址上,每周七天24小時開放。一般情況下,優秀建筑師的能力是隨時隨地都能在不同的場地條件下設計建造建筑,但這個項目的與眾不同的是業主并非想去建造一座真正的實體建筑,而是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利用網絡空間都能進入的建筑,最后中選的建筑師因諾琴蒂回憶說“他們要找的是一個真正的建筑師去做真正的建筑。”
“虛擬的,物質的”
意大利建筑師菲利普·因諾琴蒂(Fili ppo Innocenti)因作品“流動城市”而聞名于世,他與另一位備受推崇的虛擬建筑師皮埃羅·費雷斯科巴蒂(Piero Frescobaldi)一同為AMDM項目進行創作。AMDM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被要求建構于網絡的,所以它是虛擬的。起初,因諾琴蒂認為這是創作上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因為簡單和制約不多,例如沒有太多來自于功能規劃、工程限制、預算以及自然的因素,設計師可以玩弄缺乏重力的極端空間。(圖2)但創作開始不久因諾琴蒂就出現困惑了,他意識到高度抽象的空間是否能為人們所認知的問題,如果人們不能認知這種新的空間形式,則明顯就不是Adobe所要的了。因諾琴蒂漸漸意識該項目的難點而并非那么簡單。于是他的團隊重新從零開始作研究,探討虛擬空間項目的一些設計依據和如何為人所接受的方法。因諾琴蒂回憶在構思設計AMDM建筑空間時不停地思考幾個問題,在這個虛擬空間里他們能做些什么?與現實空間又有什么區別?有什么理由能讓人們對這個網絡建筑項目感興趣?這個網絡建筑的價值在哪里?業主Adobe也提示認為,“AMDM概念特殊性是在于我們想要一個挑戰極限的物質的、虛擬的空間”設計小組漸漸地清晰了AMDM的設計理念與依據: 一個讓人驚喜;也讓人感覺是“物質”的空間設計顯然就是Adobe所要的。
圖2:意大利建筑師菲利普?因諾琴蒂(FilippoInnocenti)的構思草圖
“空間的隱喻”
柏拉圖把現實的實體空間比喻成物理的容器,實體空間受限于基地的地理屬性:重力、氣候和地理等物理限制,同時給人以恒常性物體知覺,透視、深度、材質、色彩、光影等等都是對于人們來說形成實體空間的必然要素。相比之下,網絡空間里其獨特的即時性、交互性、場景的移動性、音效性特征又是實體空間難以具備的空間要素,但是網絡空間畢竟抽象,結合人們對實體空間的認知經驗及發揮網絡空間的特長顯然是AMDM設計的關鍵所在。因諾琴蒂最終選擇了以用實體空間隱喻的方式為AMDM設計,同時發揮網絡的超鏈接的空間特點。這座號稱在現實中會占據超過62萬平方英尺(157680M2)面積的建筑,裙樓是類似樂隊指揮臺式的螺旋結構,也像是盤旋的紐帶所形成的鳥巢,裙樓是主要的展示空間和聚會空間。中部開放的中庭將是展示的主要區域,這里將包括探討人與技術關系的數位藝術品、廣播媒體作品和另類藝術發展的作品。人們在 “漫步”的同時可以從各個方向自由進出該建筑體。從盤旋的紐帶指揮臺造型拉升起來的是一組更為壯觀的流體造型的主體塔樓,像是未來主義的仙人掌造型,主體塔樓功能安排是收藏展館的藏品,隨著展品的不斷增加,主樓的造型也不斷升高。造型上的靈活,功能上的重構使AMDM空間能夠適合普通群眾和藝術家的視野。設計師說:“這個項目建造的空間是虛擬的,但是我們必須將人們的聯想與現實的世界結合在一起,以便人們能以現實空間的經驗在這里自由遨游。”(圖3)
圖3:Adobe數位藝術展館結構分布圖
時間與空間
AMDM是一座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互動的、自主操控的、即時的、三度空間的網絡空間建筑體。這種新類型建筑被建構與運行于全球互聯的網絡,不需要衛兵把守,也不需要大門,更沒有閉館的時間,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人們可以同時來到這里觀賞研究數位藝術作品。Adobe認為這種數位媒體的展館在傳統展館中不可能實現的,無論是對藝術事件的關注、對藝術家的創作或是參觀者的到來都是獨享自由的。由于是按照人們對實體空間的經驗來設計建構,為在線不同時空的世界各地人們所共享,設計師也在思考該建筑的外形時,強調AMDM的形式應該是適合于出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圖4)設計師做了很多個實驗,將這個建筑放置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協調比較,通過不斷地思考與嘗試,實現把造型上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最終使得這座虛擬的建筑可以“建”并且和諧地“建立”在世界不同的城市,并且與所在城市景觀保持協調。
圖4: Adobe數位藝術展館號稱可以在任何地方“建造”
AMDM的細節
AMDM設計師從自然界中去尋找空間設計的構造靈感,透過交互的計算機界面,給予參觀者如身臨其境般的暢游尋覓感受。在場景創作中,設計師參考了動態的章魚,花朵和水母的造型,并將這些元素與機器,眼睛,耳朵等結合在一起,以視覺與聽覺綜合的虛擬藝術方式呈現在新概念的AMDM里,彰顯虛擬藝術個體的特殊性,體現藝術與技術的交融。AMDM還特別聘請了一批在藝術、技術及商業領域專業人士監督展館作視覺形象,保證展出效果的質量,鼓勵數位媒體藝術創新。(圖5)
圖5: Adobe數位藝術展館內部主題展覽場景
三 空間設計的思考
網絡空間是一個全球性的、龐大的、各種資訊互聯的集合體,也是一個全新的空間形態。AMDM的淺層意義是順應時代讓人走入實體空間以外的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空間,在這里自由翱翔、自由體驗; 而深層意義卻是表明物體,空間,建筑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義,物體與空間的體系正在透過全球的網絡以新的方式被構筑、被導航、被體驗、被理解。這是一種新的充滿流動性,發展中的,未形成固定格式的空間類型,它建構在數位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渴望探求更多未知世界體驗的動機之上。AMDM設計類型的出現提示設計師空間的設計范圍正在擴大,從過去單一的實體空間向著網絡空間延伸,這種伸延是信息時代的必然,也是新空間形態的出現,是設計師新的創作思考和機會的出現。設計師應該以新的理念重新認識空間的概念和可能性,并以新的方式進行空間設計。
四 結論
網絡空間的存在與發展改變人的生活行為方式,隨著人行為方式變化促使新的空間類型的出現。虛擬建筑使得空間以新的方式改變實體空間“不能動的本質”,得以成為不斷與外界交流的動態空間。虛擬空間的構筑也不再僅僅是過去人們空間觀念里的表現工具,而是成為一個傳播與被理解的對象。虛擬空間構筑雖然不能解決我們物質生存問題,但是給于設計師更多的機會,因為它創造了更多場所、更多的類型與手段實現數位資訊時代人們豐富的相互溝通形式。我們應該接受在信息時代的社會,設計師既能夠在如往常的實體世界中營造建筑空間,同時也應該接受來自伴隨信息社會成長起來的新的空間設計任務的出現。今日的空間概念已經蔓延進入網絡世界,設計師須提升認識與理念,在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中同時進行新的設計探索。
參考文獻
[1]威廉·米切爾,,范海燕,胡泳譯 《比特之城》[M],三聯書店,1999.12
[2]田韌,數字時代的虛擬建筑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張菁,建筑虛擬空間發展問題探討[J],華中建筑第26卷 1/2008
[4]趙思嘉、董屹,從古根海姆虛擬博物館看未來藝術博物館建筑[J],山西建筑 5 / 2010
[5]魏萌,數字時代的媒體設計趨勢_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設計反思[J],藝術與設計
[6]William Mitchell,“City of Bits” [M] MIT Press 1996
[7]DOUGLAS DAVIS,ART/ARCHITECTURE; The Virtual Museum, Imperfect But Promising,the NEW YORK TIMES 9/24/2000
[8]Eleonora Cardellini ,the virtual museum of architecture, DPAU Italy 2000
[9]Tim McKeough,Grand Opening:Adobe Digital Art Museum by Architect Filippo Innocenti 10/5/2010
http:///news/daily/archives/2010/10/101005adobe_digital_museum_innocenti.asp
[10]Lidija Grozdanic,Adobe Museum of Digital Media / Filippo Innocenti,architectural record 10/31/2011
http://evolo.us/architecture/adobe-museum-of-digital-media-filippo-innocenti/
0.引言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個性化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特點。打好“文化牌”,彰顯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威尼斯,還是現代國際大都市巴黎、紐約、芝加哥,座座堪稱文化藝術宮殿、建筑博物館,處處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進這些城市,就仿佛走進了他們的歷史。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處理好建設與繼承的關系,在發展中傳承歷史文化。否則,城市一旦失去歷史陳跡,猶如人失去鮮明的個性,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而遺憾卻是永遠的。
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1.規劃與人文精神
城市規劃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第四次會議發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區原則影響了現代城市規劃將近半個世紀。這種功能主義的原則,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學派提出挑戰,使城市規劃、建筑開始從古典的放射、圓形廣場一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功能主義又使城市規劃、建筑逐漸陷入機械主義,它刻板地分區肢解了城市的有機結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聯系,破壞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結果是使城市形態單調、布局混亂、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義的影響,城市空間因最大限度的商業性開發,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污水、廢氣、噪聲、交通事故等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城市在拋棄了人文精神的同時,便從“文明中最偉大的創造”變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壞”,也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危機。
20世紀60年代,重新關注城市的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城市規劃中的人文理念開始復蘇。與此同時,國際規劃、建筑界人士開展了“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城市人民”。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將得到完全意義上的復興與再生,人文因素將是21世紀城市文明的靈魂。
人文因素在中國的造城運動中是歷史悠久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國城市運動中的代表作之一,彰顯出皇權的氣勢和霸氣。現代的城市建設也需要這種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在繼承與發揚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為城市打造一種文化的底蘊。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現
1990年6月2日,國際建筑師協會第十七次大會發表了《蒙特利爾宣言》。其開頭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現,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類的建筑活動不僅是一項物質生產活動,而且還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數是由于建筑藝術的魅力營造出來的。建筑是時代的象征。希臘雅典衛城建于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護神雅典娜帕提農神廟。衛城建筑群是雅典這個黃金般的古典時期的紀念碑,是雅典全面繁榮昌盛的見證。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筑主要是國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專為榮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權。這個時期建造的盧浮宮東立面、旺道姆廣場、凡爾賽宮及園林,都體現了路易十四“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風格”。建筑語言常常是民族的語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大樓,他以“中文的構思、英文的設計”,使這幢大樓滲透著深刻的人文含義:塔身,象征著雨后春筍;風格,體現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樓的外表面,展示出寶石圖案。有學者說,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語言場教養、熏陶和塑造出來的。維也納的建筑群及人文環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大師;德國的一批具有藝術特色建筑群和濃郁人文精神的城市,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強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個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廣大居民,提升這座城市的文明素質,使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發展的推動力。
2.杭州城市建筑的歷史文脈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總稱,包括村莊聚落、集鎮聚落與城市聚落。杭州城市聚落發展的實質是杭州市區建成區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1山麓孤丘原始聚落萌芽階段(公元前222年以前)杭州城市聚落萌芽于杭州市區地域范圍之內的山麓孤丘,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和25米兩層等高線上。現代的考古發現如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地“老和山遺址”,就在這一地帶。
2.2沿“陵水道”發展階段(公元前222年——公元610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錢塘、馀杭、馀暨三縣后,錢塘縣就成為今天杭州城市聚落的發端。這些聚落中心,均位于當時水運交通線“陵水道”的沿線。陵道即陸道,陵水道是挖土修筑陸道而形成的人工渠道。“陵水道”在今杭州境內的行經路線,是從臨平鎮寶石山麓利用淺灣向西沿武林山(即今西湖群山)山麓一線繞行至南邊吳山岬角后,再折南而至鳳凰山麓的古柳浦,然后再西行從狹中渡浙江抵西陵通會稽。
2.3沿“江南河”發展階段(公元610年——1919年)公元610年,隋在秦漢“陵水道”的基礎上疏鑿“江南河”,江南河南終端即為運河杭州段,分為杭城北段與杭城段。江南河杭城段的河堤將天然形成的西湖人為地圈固起來,至唐代增筑湖堤,加高水位,使西湖之水成為運河的水源,同時又成為運河東岸沿河堤發展起來的杭州聚落的淡水源。
2.4城區建筑風格卻有三次較大的變化。第一次是隋唐五代時期,杭州建城規模擴大,開始出現城墻,城市布局隨之以坊巷格局體現;單體建筑的風格,由于中原移民南遷帶來了北方建筑的痕跡,即土木建筑逐漸趨于主流地位,大型的宗教建筑也隨著城市建筑的大量興建而出現。第二次是南宋時期,由于皇室遷都杭州,使南宋時期的杭州建筑也隨之有了北方皇室的華麗氣派,可從留存至今的南宋京城圖、皇城圖和大量南宋繪畫看出當時的情景。這一時期的杭州建筑特色,包括西湖園林建筑,開始出現了依山傍水順勢、精雕細琢的皇家園林,畫家、文人設計而造的私家園林,對杭州西湖的建設及其對外影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元明清時期,由于杭州是東南重鎮,也是歷史時期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城市之一。
3.杭州新人文精神與城市規劃建設
3.1城市功能布局
杭州城市未來將形成組團式的分區空間結構和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區、三個副中心、六個組團和其他各區塊功能更加合理、明確,各功能區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城市中心將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多功能尤其是生產功能、農業功能,通過全市整體調整,向其他功能區疏解、歸并,以增強現代服務功能,充分體現主城的繁榮繁華;通過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引導,使城市各大功能區,主體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備,特征明顯,品位較高。在未來城市總體功能布局上,體現大氣和諧;在分區功能布局上,體現精致和諧。
3.2城市中心空間上的三大和諧。
杭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城市中心空間上必須重視三大和諧。
歐美日等國家及地區的建筑組織紛紛提出了“生態建筑、可持續性建筑、綠色建筑”等理念,以尋求與環境相融、降低環境負荷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的節能環保建筑。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住宅業發展迅猛,“綠色生態住宅”這一理念逐漸被國人接受。但是綠色生態住宅的內涵、特征、評價標準以及實現策略等仍然模糊,這和我國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地位很不相稱。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 生態建筑和環保綠色建筑概述
1.1 綠色生態建筑的概念
綠色生態建筑是指人類建筑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樣式,既是節能環保、健康舒適、講求效率的建筑。綠色生態建筑要求在建筑設計、建造和使用中充分注意環境保護,將建筑物與環保、高新技術、節能等緊密結合起來,在有效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 創造出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間結構,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建筑節能設計是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核心內容。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是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目的。
1.2 綠色生態建筑的特征
1.2.1 健康:綠色生態建筑環境需要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有效降低不良自然環境的侵害,有效避免自然災害的侵襲。綠色生態建筑物附近種植樹木防風、遮蔭, 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 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 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
1.2.2 節能:建筑物的資源、能源消耗要降至最低程度。色生態建筑物能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可能使用地熱、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在滿足人們健康、安全和舒適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能源。
1.2.3 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建筑物應該事先可持續發展,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回收及重復使用。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磚石、鋼材、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應盡可能結合實際情況做到回收利用, 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最終實現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另外,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有效降低建筑運行、管理和維護等費用,構造資源和能源的循環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建筑。
2 國內外綠色生態建筑發展現狀
2.1 早期,西方國家對綠色生態建筑的研究主要表現有生物氣候地方主義的設計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后,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理論得到了飛速發展。 綠色運動中的生物建筑運動、深層次生態學、蓋婭運動的發展以及后來可持續發展思想均在這個時期完成。逐漸由人體對氣候的生物反映發展到為利用替代能源以及適用技術的建筑設計,逐漸轉向尋求人、建筑和自然界三者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建筑設計。
在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方面,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目標、設計原則和方法、相關法規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日漸成熟。德國的《細節》,日本的《建筑與都市》、《新建筑》,英國的《建筑評論》、法國的《技術與建筑》等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雜志均出版了生態建筑專輯, 多次分析和介紹了生態建筑的優秀作品。
在生態建筑評估方面,加拿大“綠色建筑挑戰”(Green Building challenge,GBC) 己經吸引至少19個國家加入了其進程,包括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南非、智科、南韓、西班牙和威爾士等國家和地區;英國開發了最為著名的“建筑物研究組織環境評估方式”,當前英國新建寫字樓市場中有15%到20%的比例都認同和參與這個評估方式;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導則是一套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主推的自我評價系統,可用于新建、己建的商業、公共建筑或高層住宅建筑,提供一套構成“綠色建筑”的權威標準,并且可通過“整體建筑”的觀點進行建筑物生命周期環境性能評價。
2.2 國內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
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直到目前,針對綠色生態建筑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國內外建筑界對綠色生態建筑的概念有很多不重樣的解釋。國內部分人認為綠色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物的內外進行單純的建筑節能、綠化處理和建筑平面的劃分的。很顯然,這些觀點對綠色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目前,我國對綠色生態建筑的研究還停留在了生態學與建筑學的相互融合、國外先進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經驗介紹等理論研究方面。盡管已有大量生態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出版和發表,使得綠色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工程實踐、計算機模擬和環境效果測試分析等實踐方面的探索還遠遠不夠。
相關政策尚不到位。發展綠色生態建筑,只進行綠色生態環境的宣傳和教育是不夠的。不僅僅需要建筑商和地產商的努力,還需要國家從法律層面上建立相應制度推動生態建筑及其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如建立示范性生態住宅小區、建立節能建筑補貼標準、無償推廣使用各種綠色生態技術和建立市場準入制度等。
3 綠色生態建筑的實現策略
3.1 遵循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準則
3.1.1 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綠色生態環境。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拋棄“人類中心論”的錯誤認識,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與危害。要做到在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的同時,注重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1.2 使用清潔能源,并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使用。綠色生態建筑要通過合理的設計、采用綠色環保的技術、材料、產品,實現潔凈生產、工藝生態化。在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時,要注重建筑材料、建筑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實現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降低能耗。
3.2 加強全社會的綠色生態意識教育
只有樹立正確的的綠色生態建筑意識,才能實現綠色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加強建筑師生態意識教育,對其進行歷史、社會人文和生態環境的培訓,提升其時代認知水平。其次在全社會普及綠色生態教育,提倡節能、環保和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營造一個接受并追求綠色生態建筑體系的社會,綠色生態建筑的市場才能可持續發展。
3.3 建立綠色生態建筑發展政策及標準體系
在政府層面出臺強制推廣與激勵先進相結合的綠色生態建筑政策,通過相關政策法規的鼓勵和正確引導,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建立一系列建筑法規和技術標體系,進一步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3.4 推進綠色生態建筑技術的發展
在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中,充分運用高技術的節能環保措施,建立完善的環保技術和節能產品支撐體系。如大力推廣外遮陽、自然通風、透水型鋪地材料、人工濕地、中水回用等各種綠色建筑技術和產品,推進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應用。
4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綠色生態建筑的認識的提高,節能環保科技的發展,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勢轉變勢在必行。綠色生態建筑理念將會奠造藝術與生態共融,將會把城市景觀環境建筑與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建筑與環境保護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的特點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并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把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為縱線,世紀年代作為橫線,制作了一幅科技發展的示意圖,它清楚地表明:無論是以前4000年,還是近50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事實上一點沒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穩緩地前進”。他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一文中還指出:“我常喜歡用一種相對來說緩緩上升的曲線來說明中國的演變,顯然這曲線比歐洲同一時期,譬如說公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演變過程的曲線上升得高,有時高得多。”(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第65-85頁,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國四川大學周仲壁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周孟璞兩位先生在《中國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雜志》13卷11期第333頁。)一文中也以中國的自然科學大事、西歐的自然科學大事和著名科學家的人數作為縱坐標,世紀年代為橫坐標,制作了三條增長曲線,從中國的那條曲線看,同樣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增長是緩慢而連續的。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于新興封建制度優勝于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春秋末期出現了塊煉鐵滲碳鋼,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白口鐵處理技術,這些冶鐵技術的發明,是一個突出的標志,正是它大大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農業,戰國末年寫成的《呂氏春秋》,其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稱得上是這種農業科技的論文開端。以都江堰、鄭國渠兩個大型灌溉工程的興建為標志,展現出為農服務水利工程設施的空前發展。《考工記》中生產工具、樂器、建筑、交通運輸、皮革制造、染色、樂器、玉器等36項專門實用工藝技術的記述,顯示了這一時期手工業內部的細密化及其技術的規范化與科學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它記載了大量實用力學知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工程技術知識的總匯。《墨經》中包含有關于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學、邏輯學以及對物質結構的猜測等科學成就,它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幾何光學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比歐幾里德幾何光學要早百余年。同時,它也是古代力學與光學論說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線傳播思想的揭示,使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麗的光彩。可以這樣說,《考工記》與《墨經》一起作為我國古代經驗科學出現的標志,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的豐富經驗進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數學、天文學與歷法方面都有了廣泛的發展與進步。十進位值制和籌算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為后世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數學體系的形成確定了基礎。有關天象觀測的記載詳盡準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為天文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料。在地學方面,《山海經》、《禹貢》、《管子、地員》等著作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的地理知識已從地理資料的積累,上升到進行某種形式的綜合論述與區域對比,以服務于當時的政治、經濟需要。醫學方面,以《黃帝內經》等著作為代表,以人體器官整體觀、陰陽五行論與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的研究與實踐為重點,兼及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諸多方面,構成了我國特有的醫學體系的最初基礎,并在臨床上顯示出杰出的貢獻。
我國人民尋求對自然界物質本源的認識,繼五行、陰陽說之后,元氣說與原子論是兩大發展線索,它們的確立都分別肇始于這個時代的荀況與墨翟。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算術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傾向于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歷法已確立了我國后代歷法體系、規范和基本內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制和對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領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它為后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藥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實際應用。《汜勝之書》可以說是對農業知識的總結。《論衡》、《淮南子》、《淮南萬華術》、《周易參同契》、《爾雅》等書中也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知識。
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制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現,并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筑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制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紙術更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的創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與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說的對立與斗爭,是我國科學思想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華。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達到高度發展階段的又一時期。
我國的科學技術自兩漢而后,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術發展,并呈現一股繼續高漲的趨勢。前者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貢獻,可以劉徽與祖沖之的數學、裴秀與酈道元的地學、賈思勰的農學、王叔和、皇甫謐與陶宏景等的醫藥學、葛洪的化學等為標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風、一行等的天文學、李淳風與王孝通的數學,孫思邈的醫藥學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天人論與宇宙觀等。這種趨勢困宋元時期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理學形成、戰爭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強化。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政權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舉行多元化考試,獎勵發明創造和培養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長、推動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而安定與富裕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出版業則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懷疑、探索、創新的學風催促知識分子中具有務實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國計民生。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著科技的發展。這一切使宋元時期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不論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均有突出成就。
作為世界古代文明標志的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三大發明的出現或大規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蘇頌、郭守敬、李冶、秦九韻、楊輝、朱世杰、趙友欽、畢升、陳@①、王禎、李杲、李誡、曾公亮等為代表的科技名家輩出,碩果累累,以《夢溪筆談》、《營造法式》、《四元玉鑒》、《武經總要》、《王禎農書》、陳@①農書》、《革象新書》等為代表的科技著作紛紛面世,正是諸多尊敬的科技前輩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斷將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杰數學四大家為代表,使宋元數學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大規模的恒星觀測,各種天文觀測儀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它的發展高峰。沈括在磁學方面的成就在當時是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學派和相應的醫學流派使中國醫藥學得到全面發展。以陳@①《農書》與王禎《農書》為代表,先后總結了宋元時期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后者所附錄的“農器圖譜”展示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為后世記述農具圖書的范本,反映了當時農學的高度發展。宋代動植物志、譜錄的大量出現并形成出書,和宋景《歐希范五臟圖》、楊介《存真圖》所顯示的解剖學上的發展,應該說這時的生物學也是成就不小的。在這一時期,地學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不僅總結了唐宋以來的地理學成就,還根據實地調查,在制圖方面取得成績,其精確度已達至較高水平,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輿圖的范本。杜綰著《云林石譜》的出現,反映了礦物學在宋代已較前有了很大進展。在這些學科發展的同時,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機械制造、建筑、紡織、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以張載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自然觀和以沈括為代表“驗跡原理”和科學方法與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學方法,無疑是哲學和科學發展到北宋時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對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朱熹的理一元論的自然觀對當時科技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時期雖相對于前發展勢頭明顯下降,但這一階段問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朱載育的《樂律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與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都分別顯示其集醫藥、樂律、農業和地學大成的特點。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更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學技術著作,不僅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顆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奪目的瑰寶。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氣本體論使張載的自然觀更臻完善和具體化。明末清初中西科學成就交融與會通的起步以及清代傳統科技仍然緩慢推進也是清晰可見的。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建筑師之一,其一生都在為“有機建筑”設計而探索和奮斗。在長達72年的設計生涯中,他不斷地吸收知識,發散思維,道法自然,運用自己的獨創精神,為建筑界注入新的活力,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建筑瑰寶,其理念、風格至今影響著我們的建筑發展。
一、賴特的生活背景
1867年6月8日,賴特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里奇蘭中心,父親曾是巡回牧師,后為鄉村樂師,賴特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音樂藝術熏陶。他從父親那里領悟到聲音的交響猶如樓宇的壯麗。他的母親―安娜?瓊斯在賴特年幼時就注重對他的教育,一開始便有意識地讓賴特接受弗勞貝爾積木玩具的訓練,這也影響了他日后的哲學基礎和設計原則,培養了他極強的空間感和對形體的敏銳性。從11歲開始,賴特總是在農場度過夏天,莊園生活又使他深刻了解并深深的愛上了自然。這些童年的經歷對賴特日后的建筑設計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之后,賴特在麥迪遜市的維斯康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887年,他離開大學到芝加哥當建筑繪圖員,不久就進入艾德勒與沙利文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六年里,沙利文對賴特傾囊相授,賴特也憑借自己的艱苦努力,從臨摹到獨創,基礎不斷堅實。
二、賴特的主要創作理念和建筑風格分析
建筑凝結了設計師對于自然和生活的認識和理解。賴特的建筑作品無一不在傳達著一個理念――對自然的追求:“自然是萬物之神!”。這種對自然的追求是他建筑作品的主要特征。他提出的大草原風格、“美國風”建筑、有機建筑理念、對材料的認識和尊重等,都是對這一特征的表述。
1、大草原風格
1900―1910年,賴特的住宅設計大多是“草原式住宅”,它的特點在于將低的、橫的線條和它周圍的平原風景混合在一起。大草原住宅往往環繞著一個中央的煙囪,不再由嚴格定義的房間組成,而是寬敞的、開放的間隔空間,故意模糊了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的區別。正如賴特說:“一個真正的空間不是一個集裝箱,而是包含間隔的內部空間。”他的大草原風格最杰出的建筑是1909年建于芝加哥的羅賓別墅。
大草原風格在美洲本性的發展過程中喚起了關于土地的神話。人們用大草原來標識這樣的郊外建筑似乎是對正在飛快消失的實際的大草原的一種諷刺。建筑師們相信他們能夠表述重要的文化價值,傳承民族經驗的精華。家,對于賴特來說,也許是一個掩蔽的場所,但同時也是一個智者用以反映鮮明的美洲本性的載體。
2、“美國風”建筑
20世紀30年代,賴特設計了很多“美國風”住宅,它們以簡單的幾何學為基礎,基地與地面平齊,省去開挖地基的開支,不但雅致實用,而且適應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之后的社會狀況和審美趨勢,因此受到了極大歡迎。
典型的“美國風”住宅由兩個部分組成:起居空間包括一個以壁爐為中心的起居室、一個作為餐廳的凹室和一個對起居室開放的廚房。私人空間可能包括一個書房、客房或附帶工作室的臥房,這些空間通常都沿著走廊規律地排成一行。以起居空間為主,私人空間為次,壁爐是整個住宅空間的中心。平面從這里延伸向門廊和外部平臺,強調從內部空間到外部空間的延伸,打破了舊住宅的封閉感,增強了空間的連續性。1933年的威利別墅是第一幢體現賴特“美國風”風格的建筑,1936年羅伯特?納斯卡別墅,將這一點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
“美國風”建筑是對友善的大草原建筑及極具防御性的塔里埃森建筑風格的一個平衡,采用了許多獨特的技術措施,其造價經濟、簡潔實用、施工迅速方便,有一種現代的自然美。賴特緊緊抓住了這些特點,因而他使建筑既保持著美國文化的傳統,又富有時代氣息。
3、有機建筑理論
賴特將建筑看成是有機的生命,與一切有機生命相類似,處于連續不斷的發展進程之中。他所定義的“有機建筑”也就是要適應時間、適應地點、適應人。這三個概念貫穿了他一生的設計。適應時間意味著建筑應屬于他所建造的時代,使用當時的材料和方法來進行設計,也就是說所建造的建筑應該運用當時的審美原則和材料來進行設計,具有那個時代的現實特征。適應地點是指一個建筑要同它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同風景相協調、盡可能最好地利用自然。適應人是指建筑的第一要務是服務于人。因而建筑的平面都是以人的尺度來設計。
賴特主張設計每個建筑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理念,將其貫穿于建筑的每個局部,使之相互關聯,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達到整體與局部的相互統一。他認為建筑之所以為建筑,其實質在于內部空間。他倡導著眼于內部空間來設計,屋頂、墻、門窗等實體都處于從屬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傳統的設計觀念,為建筑界開辟了新的境界。賴特的流水別墅正是有機建筑的杰出代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設計理念在這個建筑設計上的運用與體現。
三、經典作品分析――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由賴特于1935-1939年建于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別墅主人為匹茲堡百貨公司老板德國移民考夫曼,故又稱考夫曼住宅。在瀑布之上,賴特實現了“方山之宅”的夢想。懸空的樓板鉚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層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大房間,通過空間處理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種從屬空間,小梯與下面的水流聯系,正面在窗臺與天棚之間,是一金屬窗框的大玻璃,虛實對比十分強烈。整個構思大膽,成為世界著名的現代建筑之一。
從流水別墅的外觀,我們可以讀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橋、便道、車道、陽臺及棚架,沿著各自的伸展軸向,越過山谷而向周圍凸伸,這些水平的推力,使空間秩序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巨大的露臺扭轉回旋,整個建筑看起來像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又像是盤旋在大地之上。這個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創造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新體驗,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時間的質地,在這兒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別墅的建筑造型和內部空間達到了偉大藝術品沉穩、堅定的效果。這種從容鎮靜的氣氛、力與反力相互集結之氣勢,彌漫在整個建筑內外及其布局與陳設之間。流水別墅可以說是一種以正反相對的力量在微妙的均衡中組構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說是水平或傾斜穿插推移的空間手法,交錯融合的稀世之作。
四、結語
賴特運用自己的思想和設計理念,重新解釋了傳統,強調人和環境因素,重視工業化材料的運用,特別是鋼筋混凝土的采用,給以后的設計師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在他長達72年的設計生涯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設計思想和理念隨著時展而日趨完善的變化,這些眾多高質量的建筑作品也與其勤奮和敬業精神是分不開的。我想作為一名設計師,需要的正是賴特這樣對自身理念的堅持和探索、對自己工作的熱忱傾注,因為愛而全身心投入,支撐我們邁向偉大而漫長的設計之路。(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大師》編輯部編著,建筑大師MOOK叢書弗蘭克?勞埃德?賴特[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世界著名的音樂史家和舞蹈史家庫爾特·薩克斯在其著作《世界舞蹈史》序言中提到:“舞蹈是一切藝術之母。音樂與詩歌存在于時間;繪畫與建筑存在于空間,只有舞蹈既存在于時間同時也存在于空間。”因此,關于舞蹈形式的審美方式與審美理念自然與音樂、詩歌、繪畫,以及建筑等其他藝術類別存在差異,通俗地說,舞蹈本質上就是人體動作的一種藝術,但是此類已經藝術化了的人體動作,必然是通過了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所以,舞蹈是心、靈與形的完美統一,舞蹈的形體表現,就是人類精神外在的表現。
我國舞蹈形式的演變已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對舞蹈形成緣由的推理,“夫樂之在耳曰聲,在目者曰容,聲應乎耳,可以聽直;容藏于心,難以貌觀。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稻厲以見其意,聲容選和,則大樂備矣。……此舞之所由起也。(杜佑:《通典》第一四五卷)”①相比于西方早期更為普及、更為大眾化的舞蹈形式,我們的舞蹈更是倡導一種觀賞性的特質,正如國外詩人芳登以詩歌形式記載的:“多年前一個中國人來到法蘭西,出席了宮廷的盛大的舞會。人們問他是否知道這種歡樂活躍的游戲,遠在國泰,何以名之?他笑了笑回答說:‘那里也跳這種舞蹈,可我們卻留給別人去跳。’”②有趣的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轉型,加之藝術門類發展的專業化、深入化,使得當今的舞臺形式也開始逐步呈現表演和觀賞性質的特征,而通過當下這些特性帶給我們的舞蹈教學形式的轉變,也值得再次商榷和討論。如今舞蹈的舞臺特性已使舞蹈教學的培養機制進入程序化、職業化的態勢,而且以多樣性的教學形式為依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時,我們也應該留意到,舞蹈教學的過程,不應該只讓學習者理解和掌握舞蹈動作最基本的技能與技巧,而且,在培養學習者進行動作訓練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通過參與舞蹈的表演來獲得審美意識,還有學會如何了解舞蹈的審美能力,二者都對學習者領悟舞蹈藝術的內涵是極具輔助效應的。因此,在對學習者進行舞蹈訓練的過程中,使他們逐漸領悟舞蹈藝術真、善、美的感染力,從而使他們能夠在思想上受到啟示,在認識領域得到提升,最終達到舞蹈藝術完美和極致的表現則顯得非常必要了。而如何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采取具體的指導方法來進行審美價值的培養,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首先,應該著力培養學習者的舞蹈審美能力,要讓學習者懂得,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欣賞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能夠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新的靈感,因為舞蹈正是來源于日常生活,并且是反映日常生活的一種身體藝術,也是對生活真諦的一種總結和演繹,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到舞蹈藝術的真正內涵其實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超越和超脫,日常生活有太多平凡與平淡的因素,它在給予我們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等一系列生活準則的同時,人類自身的本能意愿又企圖達到行而上的超高境界,所以,日常生活的累贅與煩擾自然會使我們要求精神上的釋放,而惟有擺脫眼下的累贅和煩擾,自然就能享受更多的狂歡似的表白,極度的喜悅、愛戀、痛苦、憤怒、恐懼、感傷都可以使人類選擇用動作而非語言來得以闡釋此種情緒,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演變和隨之有節奏的音樂配合都可以形成新的舞蹈形式。 因此一定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新的思考亮點,這樣才能對審美價值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2)要掌握豐富的舞蹈常識,不僅使學習者從整體上對中外舞蹈發展的體系有所了解,而且也要對舞蹈知識的細化范疇有所領悟,如針對我國少數民族舞蹈形式的豐富多樣性,就要懂得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如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哈薩克族舞蹈、傣族舞蹈、苗族舞蹈、朝鮮族舞蹈等;除此之外,也要對舞蹈的類型,即古典、現代、民族、民間四大類都在心理和知識結構上有所掌握。(3)要積極主動地接觸和了解新形(下轉第85頁)(上接第81頁)式的舞蹈流派,要時刻關注當下最流行、最前沿和普及最廣的舞蹈文化,由于舞蹈的發展演化總是與時展的脈搏相一致,所以緊跟時代潮流,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舞蹈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去,無疑會對舞蹈審美價值的培養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教師在向學習者傳遞舞蹈常識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學習者的主體意識,不能一味地以“填鴨式”的灌輸,還有讓他們刻意地去模仿等,而要讓學習者努力去尋找對于舞蹈的內在感覺,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要從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人體舞蹈動作中來體會不同特色的、不同風格的舞蹈藝術的美,舞蹈藝術的審美過程,也就是以舞蹈的審美體驗為主線而展開的審美能力的訓練培養過程。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習者為主體,采用適合培養學習者創造性思維的教育方式,要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自覺性、想象力,要使他們能夠更加自信地去排演每一個動作,使他們懂得在訓練的時候如何運用、支配身體,在對教師的動作進行模仿的時候,也能尋找到內在的自我感受,從而取得新的成果。
再者,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的時候,也要潛移默化地向學習者傳遞舞蹈藝術的美的一些獨特特征,南京市歌舞團的楊光蓓先生在《淺談舞蹈藝術的美》一文中,對舞蹈美的特征進行了總結性的概括,一是可視性,二是動態性,三是抒情性,四是文學性,五是時代性。楊先生的觀點言簡意賅,從宏觀上對舞蹈美的特征進行了新的概括。從中國原始社會的舞蹈到近現代、當代的發展過程里,舞蹈形式的演變正呈現一種歷時形態的發展,它在自身領悟始終處于完善和擴充的范疇之內,但它最終所要呈現給觀眾的,依然是一種審美的享受,人們通過欣賞舞蹈來感受愉悅和崇高,并獲得精神上的洗禮,而舞蹈在以職業化、專業化的形式展現著藝術美價值的同時,依然是在以動態的形體變化來抒發一種真情、而這種真情又來自于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夢想和情緒基調。
總之,我們在進行舞蹈審美教育的時候,要始終把握它的審美特征。“就其物質存在形態而言,舞蹈美依附于表現性的人體運動美;說得更徹底一些,舞蹈美是表現性人體運動創造的意象美。因此,舞蹈美欣賞的審美基點,不能不立足于美的人體運動。”③舞蹈的形體展現,要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直觀地與觀眾獲得精神上的共鳴,即達到“心有靈犀”的完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藝術可以說是一種迥異于電影的具有動態效果的畫面組合,它猶如一位善于抒情的詩人憑借他的藝術直覺和對人類真情的理解來傳導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從動作開始,連續不斷地傳遞著人類有史以來的情感的真諦。正如瑪莎·格朗姆所說 “舞蹈的魅力在于,它揭示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而是‘人類靈魂深入的景象’”。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