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7:52: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任務驅動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1合理引入教學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實施的首個環節就是要進行任務設計,這是整個“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否奏效的關鍵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針對該環節予以重點準備。通常,教師可以在教學子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設計。其中,為了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合理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獲得成就感的意識,在上課之初就直接指出通過這堂課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最終可以在實際生活或者學習中的哪個部分予以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實現哪一項目標,可以完成什么工作等。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提出整體性的要求,讓學生清晰的了解自己學習哪些技能和怎樣獲得其中的知識。在教學子目標展示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案例展示的方式實現目標需要的相關技能,然后將驅動任務引入到課堂中。另外,在制定任務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出教學工作的現實性特點與應用性要求。若所制定的任務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所制定的任務就是失敗的。
2.2合理的教學分組與清晰的任務分工(1)合理的教學分組教學小組是開展協作教學的主要方式,小組之間的學習不再是傳統的共同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的小組,而是一個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而需要相互信賴、彼此依靠的小團隊。從具體的實踐效果來看,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下開展協作學習的小組,其學習效果要明顯高于傳統的授課班級。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學小組對于計算機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小組分配的基本原則是各個小組具有足夠但是不過分多的學習信息量;確保每一名學生在各自的小組過程中都能夠承擔對應的學習任務,并有成功學習知識的機會;要對每一名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團隊合作意識進行培養;確保每個小組之間的學生可以形成積極、信賴的合作關系。總的來講,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習小組之間形成有機的交流,學生在獨立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時,還必須要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最終達成共同的學習任務。這就要求任何一名學生都必須認識到其自身與各個小組之間的內在聯系,若自己不成功,小組也將不能完成學習任務,使得其形成“同舟共濟”的意識。(2)清晰的任務分工讓每一名學生都積極的投入到任務驅動教學小組過程中的首要條件就是要進行明確的分工。這時,學生可以通過建立個人任務分工表,并將之提交給教師,便于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任務開展過程中能夠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督促。每一名學生都要承擔其對應的工作,即獲得特定任務下的角色,這對于整個小組學習效果的好壞至關重要。因為學生學習角色與學習任務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通過合理的角色分配能夠使得整個學習任務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確保學生具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合理的角色分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因此要盡量為每一名學生都提供足夠的知識擴充以及技能展示的機會。這就要求角色的分配要靈活,可以隨著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任務的整體進度進行適時的調整。例如,每個學習小組內的角色分配最好是基于學生自身的醫院進行組合和分配,必要的時候可以由老師在對學生特點的了解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2.3設計良好的協作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環境是保證學生合理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也是使得學生學習活動得以保持高水平狀態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協作學習環境是實現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物質支撐。一個完整的協作學習環境主要包括空間環境、組織環境以及硬件技術支撐。其中,組織環境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組織結構,例如小組劃分、學生間的功能分配等;空間環境則是指協作學習的基本場所,例如實踐機房、學生自習室等。通常,任務驅動教學一般在教學機房中進行。在組織協作環境下,教師讓學生盡量坐在一處,使得他們擁有相同的學習材料,并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意見交流氛圍。
課前任務設計十分重要。在學習計算機理論時,學生往往會因為計算機方面的專業理論術語較多且長篇敘述較多,在操作問題、方法上存在模糊、困難,因此設計好課前任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每一章的內容進行分解并歸納為若干個主題,圍繞每個主題來設計任務實例,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掌握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在進行任務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自學或者分組討論的形式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例如在學習XP系統的基本操作時,要通過設計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打開電腦,進入系統之后要引導學生查看硬件配置情況,并且使學生能夠設置個性化的操作環境,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實際情況。因此,任務的制定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讓學生能夠理解知識也能夠完成任務,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1.2任務展示及分析
在設計好任務以后,教師要避免進行講解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要積極鼓勵學生對人物進行分析和討論,讓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問題,由教師進行啟發和引導。問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可以憑借已有的知識自己解決的,提倡學生自主思考給予方案和思路;另一類是需要根據任務設計中的新內容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在任務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適當的點撥,程度要使得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在進行Powerpoint的制作中,要使學生了解任務,分析主題創意,結合自己的知識來進行制作。
1.3任務的完成
在對問題進行分析之后,讓學生通過上機操作來完成任務。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明確教學的任務、方法、步驟之后,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自主探究,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給出指導和建議,為學生提供幫助,協助學生完成任務。對于學生遇到的普遍性的問題,要進行集中的講解、演示,提高教學效率。如利用Word來制作求職簡歷的表格,在學生明確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教師再提醒學生對創建表格、編輯、輸入文字等方面知識進行回顧,以便更好地記憶學過的知識。對于學生在制作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指導解決,便于完成下一步的工作,將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1.4任務評價
在學生完成任務后,評價學生對于任務的完成情況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提高。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要組織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將學生完成的結果進行展示、評價,以便及時反饋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個階段是形成和提高學生知識的重要階段,教師對學生任務完成結果的評價要具有客觀性、科學性,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任務評價中來,努力引導學生提高完成任務的能力。對于任務完成過程中表現不太好的學生,要對其進行指導和鼓勵。如對Flash作品進行評價,將符合主題的程度、運用技術的簡單和復雜、顏色的合理搭配、元件的逼真程度等給予不同的分值,以此作為評判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在任務驅動法的實施中,要注意幾個問題:在教學任務的設計上,要具有趣味性和新穎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任務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任務也要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需要完成的任務,有目的的進行操作,使學生及時轉換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思考的精神;另外也要注意任務設計要有差異性,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起點、水平、需求的區別來分別設計任務,正確對待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這樣才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喪失教師主導作用
任務驅動法的特點之一就是學生的自主性。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些老師誤解了其含義,以為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完全讓學生來主宰課堂,喪失了作為老師的主導作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不夠和自主性不是很強的問題,導致有些自制力不高的學生在沒有老師監督管理的條件下玩電腦游戲。在分組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些學生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小組有學會的就可以了,所以不去親自實踐。還有些學生因為求勝心強,而出現“重結果,輕過程”的心理,這恰恰是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的。
(二)傳統信息技術教材不利于任務驅動法的實施
教材是學習信息技術的主要可靠依據,然而在任務驅動法的實施過程中,許多課堂仍然采用傳統的教材,信息技術傳統的教材一般是從信息技術的原理概念出發,先進性抽象的概括再進行具體的實踐簡化。這種傳統的教材雖然在傳統的教學中適用,但在任務驅動法的實施過程中并不適用,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老師僅僅是利用任務驅動法,將課本上的知識交給學生。用任務驅動法去匹配教材,卻忽略了教材的選取是否有利于任務驅動法的具體實施。
二、任務驅動法為核心,教師為主導
現代信息教育課堂的改革往往生搬硬套的將任務驅動法直接放到課堂之中,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只有以布置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適應具體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把任務驅動法的實施落到實處。
(一)合理構建任務驅動法模型
在小學信息教育課程中要任務驅動法主要是按照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這四個流程來進行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分為以下幾點進行:
1.創設情境呈現任務:任務的設置是任務驅動法實施的關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的水平和本次課程要完成的目標巧妙地將任務和問題分成模塊,激發學生各個擊破的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擬定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教師在斟酌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先有學生獨立探索,遇到問題則對學生進行輔助完成。
2.確定問題,明確任務:學生在得到任務后,很多時候不明白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處理方式毫無條理,這時候教師要創設一條學習和探索的主線,并且為學生提供資料,告訴學生哪個問題應該去哪些網站可以有資料參考。
3.綜合測評: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綜合測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展示,在別的小組展示的過程中,自己的小組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老師正確引導學生互評、自評。然后又對本次任務進行整體點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讓任務驅動法在教材中有效滲透
1.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排教材:以一系列的信息處理任務當作主線來進行組織編排,就是把教學內容的難易按板塊分開,然后把相近的有聯系的內容放在一起。一個層次結束后再進行下一個更高的層次。
2.教材的選取要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編寫教材要以基礎的操作為切入點,越是基礎的東西越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好多操作具有很大的共性,讓學生通過某些基礎課程進行遷移,舉一反三。例如在word和exal的基本處理中都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3.處理好基礎與創新的關系:信息技術是一個由知識到技能逐步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需要發散思維的過程,教材的編寫除了要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還要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留有一定的空間。
4.注重課程的結合:學科之間都是相通的,在數學語文和外語的學習課程中,有好多問題都能拿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層面來進行解決,使得學生的學習有效的遷移,綜合的利用,可以互相滲透。
1.2評價結果教學活動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發放自制的問卷進行相關調查。發出問卷64份,收回有效問卷5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2%。
1.2.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學習的多個方面均有積極意義在對實驗組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組合作、溝通交流、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4個方面均有超過50%的學生認為有促進作用。認為對小組合作有促進作用的學生占71.2%,認為對溝通交流及自主學習有促進作用的學生分別占69.5%和57.6%,認為對獨立思考有促進作用的學生占54.2%,具體見表2。
1.2.2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及最后階段的點評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絕大多數實驗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表示滿意,對教師的指導和點評的滿意率分別達到89.8%和67.8%。說明教師在整個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依然是學習效果的重要保障,具體見表3。
1.2.3學校的硬件設施尚不能滿足目前教學改革的需求表3的結果顯示,無論是實驗室設備,還是學校圖書館資料、網絡等信息資源,均不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學生對網絡使用的不滿意率高達100.0%。
1.2.4兩組學生階段學習結束時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見表4)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2討論
循環、消化章節涉及臨床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只有護士對這類疾病判斷準確、處理及時,才能配合醫生的治療。學生的溝通能力一直是薄弱之處,在本次學習任務的設計中,交流的內容有詢問、宣教、指導、示范、治療解釋等,基本涵蓋了臨床護理工作中所有的護患溝通內容。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還提高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2.1明確任務要求學生準確領會學習任務,并在任務的要求下自主完成理論部分的學習。如果學生對任務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驅動源”就無從談起,還會影響學習效果。
2.2完善配套設施本次課約1/3的時間在實驗室進行,首先,要求有足夠的場地及設備來滿足學生的練習和討論,例如仿真內科病房要有心電監護儀、超聲霧化儀、氧氣瓶及吸氧管、靜脈補液設備等;其次,實驗室要有方便學習小組學習、討論的桌椅板凳,如果條件允許,還可配置電腦,以便學生隨時查找相關資料;再次,實驗室應對學生開放,滿足學生課外練習的需要,使學生能自由安排課外練習時間。
1.2任務設計的真實性教師設計的任務要切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不要覺得學習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在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做讓學生更有學習成就感,對學習更有興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上VF和Access這類數據庫課程時,可以設計本班或本學校學生的數據庫,本班或本學校學生的成績數據庫等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學生在完成這些真實的任務中,不僅靈活的掌握了新知識,而且提高了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創造性原則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去考慮和解決這個任務,試著用不同方法去解決這個任務。在完成任務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已有的固定的思考模式的約束,敢于設想、敢于創新,提倡和鼓勵學生去大膽的去嘗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最終的結果不一定只是單一的一個,允許出現不同的結果,任務驅動教學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重點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式的學習方法,利用這種新方法去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對于大三的多媒體課程,學生在學習制作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去探索、去創新。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們從網上搜到自己需要的資料,還可以在學校的圖書館收集資料,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各種素材,再利用自己學習熟練掌握的工具軟件作出具有自己設計的作品。
1.4開放性原則開放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任務驅動法里的老師布置的任務是半開放式或開放式的,這樣可以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二,完成任務的方式也是開放式的。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和以前有很大區別,都是開放式的,不再具體規定和限制。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也和以前大不相同,也是開放式的。學生在完成整個任務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方式也是開放式的,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從網上、閱覽室、圖書館等不同地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1.5協作性原則協作是學習計算機課程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和要求,“學會共同生活”是國際上教育的四個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之一。④教師在監控學生完成設計任務時,除了讓學生完成任務,更要引導和培養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協作的精神。讓學生學會和別人交流知識和經驗,懂得欣賞和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在完成任務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小組為單位相互協作完成任務。每個小組中每個學生完成任務的一部分,最后大家綜合完成整個任務。
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步驟
2.1提出任務,設置情景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設置出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教學情景。一般情況下教師通過復習舊內容引出新知識,從而引出新的學習任務,新任務才是本次課的主要任務。任務盡量切近現實生活,切近現實生活的任務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⑤老師布置的任務要能全面涉及到所有將要學到的新知識點。
2.2分析任務學生接到任務時,教師先整體講評整個教學任務。教師可以演示自己或以前學生的作業給學生示范,告訴學生對這個設計任務在知識點上、表現手法上、創新性等方面的具體要求。⑥然后學生分組相互交流討論,尋求解決任務的辦法。由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先讓學生相互之間大膽的討論,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最終討論的結果做概括講解,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不要講得太少,也不要講得太明白。讓學生自己在下面多做些工作。
2.3搜集材料,完成教學任務解決問題遇到的新知識點,需要學生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和查看相關的參考書。材料搜集好之后,學生在學生機房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期間,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講解,輔導和答疑,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共同協作,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2.4展示學生成果,教師評價成果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一一仔細檢查,對完成的任務中創意新穎的,有創新的,一一給予表揚,肯定學生的付出,并指出還需要改進的地方。除了老師評價外,學生也要積極參與討論,相互肯定。最終老師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并再次修改自己的成果中的不足之處,設計出更高更出色更完美的任務。⑦
二、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
在計算機實際教學過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需要劃分為以下環節,即:開始—提出任務—自主探索或協作完成任務—自定任務—任務討論—任務評價—結束。具體應用分析如下:
(一)提出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為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任務的設定對該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根據計算機教學現狀,合理的提出任務,才能保證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效果。設計教學任務時,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整體性的考慮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盡量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基礎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側重情感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的設置難度要適中,既要保證學生有一定的探索價值,也不能過于簡單。任務設置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使學生保持謙虛的態度,拓展學生的思維,擺脫傳統教學任務的束縛,涵蓋計算機教學內容,使教學任務更加創新。
(二)學生自主探究或共同協作完成任務
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強,教師在教授計算機課程時,不能將所有的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交給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授、自主學習的度進行正確的把握。在計算機課堂中,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遇到的問題,應讓學生占據課堂的主體,根據設計的任務進行主動的探索。學生學習計算機軟件時,可以運用自身積累的知識,大膽的嘗試和摸索,通過自己的研究掌握軟件應用的技巧,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從學習計算機知識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三)開展任務討論,強化師生間的溝通
在學生進行計算機教學任務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當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進行任務討論,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在學生提出的設想基礎上,教師要逐步的引導學生,彌補學生自身的不足,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和補充,對學生思路的擴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能夠集思廣益,在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任務討論環節中教師的介入是保障學生學習效果,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討論時,要注意引導的合理性,不能直接指正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帶領學生擺脫之前的思考約束,站在全新的角度進行思考,深化問題。在師生共同參與任務討論的情況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可以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慢慢誘導學生,轉變錯誤的思考方式,在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最終完成任務,學到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并掌握學習的方法。
(四)評價任務,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完善
計算機課程中教學任務的評價不僅可以更好的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還能為學生的計算機學習提供保障。計算機教學任務評價的過程中,要需要滿足計算機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應摒棄選拔、甄別等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建立以加快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評價策略,適當的減輕分數在評價中所占的比重,使評價的診斷、激勵、發展的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為了增強的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原有的評價、考核制度改為等級分制,使學生間的相對評價作用減弱,盡量考慮每位學生的狀況,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學生在積極性的評價下能夠更好的投入到計算機學習中,熟練的掌握知識。由于計算機課程的特殊性,需要學生自主進行創作,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肯定,鼓勵學生不斷做出創新,使學生的個性能夠在計算機作品中充分的展現出來,這才是計算機教學的根本所在。
2.以任務為驅動。以情境為主線,把每項情境中分為各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根據任務,完成學習和實踐。任務驅動法要求有任務的設計要具有真實性、針對性、連貫性。因此,在設計任務時,需要教師對每項任務進行認真詳細的揣摩和實踐。因此,設計每項任務有三個步驟和環節:前任務(Pre-task)、任務中(While-task)、后任務(Post-task)(JaneWillis,1996)。(1)前任務:在實施各項任務前,教師要以如提問、啟發、案例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目標和主題,引導學生了解所要完成該項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當然,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完成該項任務所需要的背景知識和理論知識。在掌握了知識后,才能進一步實施好該項任務。如在對商務工作的準備名片和簡歷的寫作中,教師可以準備幾份比較正規的真實的名片和簡歷展示給學生,了解名片的作用和構成,簡歷的寫作特點等等,對簡歷中所用到的詞匯、語言和寫作特點進行講解引導并讓學生進行適當模仿,為任務中階段任務的實施做充分的準備。(2)任務中:在任務中階段,教師根據情境設計任務,如在名片和簡歷的寫作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畢業時,需要找工作,完成個人的簡歷,并設計自己理想職業的個人名片。在這樣的任務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結合自己理想的目標,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現實和理想相結合,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任務的趣味性。當然,為保證寫作的質量及檢驗學生寫作的能力和水平,教師在任務中仍然需要繼續引導學生控制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探討的時間及寫作的時間。(3)后任務:在后任務階段,學生需要展示自己的任務成果,以及對任務成果的點評。當然,在點評時,可以采用自主評價、互相評價、案例評價、小組評價及教師評價等等方式進行。如在名片和簡歷的寫作任務中,就可以采用互相評價及案例評價的方式,互相評價各自的簡歷和名片,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之后,教師可以從全體同學中選出幾份典型的進行評價,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任務中語言形式和格式等的認識,提高語言的準確度,從而掌握名片和簡歷的寫作知識和技巧。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商務英語寫作評價策略
1.對情境任務設計的評價。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情境及任務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其關系到整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情境設計要符合真實的商務活動,任務設計不僅僅要真實可信、嚴謹,任務設計還需要有一定的新穎性、規律性和邏輯性。因此,對于每一項任務的設計,教師需要深思熟慮。在實施情境任務前,需要同行對情境和任務的評價;在情境任務實施中,需要評價學生對任務的認識和反應;在情境任務實施后,需要學生對情境和任務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助于教師反復琢磨情境的設置和任務的設計,從而在不斷的教學和實踐中,完善情境和任務,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設計商務關系建立中的情境和任務時,就需要《外貿英語》及《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老師對任務的設計進行評價,完善任務的設計。
2.對任務過程的評價。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對任務的過程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在任務實施過程的各種反應和參與程度,評價課程的進展情況及時間進度。過程的評價有助于教師評價任務的可行性、時間的控制性、任務的完成性。如在每次完成后,可以設計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讓學生評價任務完成的過程。對任務過程的評價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控制任務的完成,更好地完善任務過程。
3.對任務結果的評價。對任務結果的評價其實就是對商務英語寫作的評價。筆者認為,對任務結果的評價即商務英語寫作的評價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進行:對商務英語寫作格式的評價:商務英語寫作的每一個任務,都需要有特別的格式,如簡歷、名片、商務信函等等,都有其獨特的格式。商務英語的寫作格式需要規范化,因此,正確使用寫作格式是商務英語寫作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對商務英語寫作詞匯的評價:詞匯是構成寫作內容的奠基石,商務英語寫作的內容依賴于其詞匯的運用。因此,商務英語寫作的詞匯準確度、專業詞匯的使用、詞匯量的多少等等進行評價。對詞匯的評價可以通過對詞匯的實意詞密度、詞匯變量、詞匯重復度以及詞匯差錯率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價(JohnReadAssessingVocabulary)。通過對詞匯的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詞匯量、語意的運用程度、專業詞匯的掌握和運用等等。對商務英語寫作語篇的評價:對商務英語寫作語篇的評價包括文章結構的完整性、語言運用的流暢性、文章內容的針對性、語境的銜接性等等。好的語篇應該是選詞準確,文章結構完整嚴密,語義連貫,語境銜接。語篇的評價應該在商務英語寫作評價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好的銜接、連貫及篇章結構是寫作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銜接可以把意義相關的句子和段落有機流暢地連貫起來結合成為一個整體。連貫是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在概念邏輯上合理恰當地連為一體的語篇特征。篇章結構是整篇意義相互關聯并有序連接的段落組成的。通過對語篇的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整體的思維方式、對篇章布局的掌握及對寫作內容中心思想的理解。對商務英語寫作中的寫作原則的評價:Bobbye(1984)在他的BusinesscommunicationFundamentals中對商務英語寫作提出了6c基本寫作原則:正確(correctness),包括完整(completeness)和準確(accuracy),簡明(conciseness)、具體(correctness)、文采(colorfulness)、得體(considerateness)和連貫(coherence)。國內許多學者諸葛霖尹小瑩、王萍、王洪建、莊學藝、周耀宗等都提出了商務信函的寫作原則(writingprinciples),包括完整原則(completeness)、具體原則(concreteness)、清楚原則(clearness)簡潔原則(conciseness)、禮貌原則(courtesy)、體諒原則(consideration)和正確原(correctness)(胡志雯.2003)。根據這些寫作原則;商務英語在語言特點方面有著與普通英語寫作典型的不同之處。對這些商務英語寫作原則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內容,充分考慮寫作布局,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判斷思維能力。對商務英語寫作中評價模式的評價:商務英語寫作中的評價模式可以包括自主評價、小組評價、互評、案例評價及教師評價。對評價模式的評價可以有助于教師掌握各種評價的有效性,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自身的情況并能通過評價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1.2布置任務在與任務相關的理論章節內容講授完畢后,教師將小組任務以書面的形式下發給組長并同時將任務內容上傳到網絡平臺。同時,向學生講解任務完成的整個時間安排與要求。整個任務的完成需要經過各組任務分析、資料收集與分析、資料提煉并制作多媒體課件,由3位組員一起或推舉代表進行任務完成的多媒體課件匯報并與全班同學進行討論交流。注意,要求在任務報告中注明每位組員對于任務的貢獻。鼓勵學生搜集生活和學習中發生在身邊的保險案例,比如,人身保險中的學生意外傷害險案例、醫療保險中覆蓋大學生群體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案例等,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3資料收集、分析、提煉與多媒體課件制作學生課下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進行分工,查閱有關資料,以課本為輻射點,涉及網絡平臺、圖書報刊等渠道,收集信息、整理資料,而后由組長組織進行反復討論,理順任務要點和解決方法,對資料進行提煉,按照教師的要求制作多媒體課件。
1.4任務完成匯報與交流在帶領學生簡單回顧理論知識以后,由該組成員或推舉代表上臺匯報任務完成情況———自己小組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匯報期間組員和全班同學間可自由提問,匯報后先請同組組員進行自我評價,然后請全班同學對該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要求提出3個優點和3個不足之處。各小組完成任務后的討論與評價,使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取長補短。
1.5任務總結與評價最后,需要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從任務分析、資料搜集、提煉與制作和任務匯報等過程分別予以優點和缺點的指導,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資料的豐盈度、與知識點的契合度、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根據全班同學和教師提出的優缺點,小組繼續完善任務完成報告和心得體會。在此過程中將各知識點進行總結貫穿,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鍛煉其書面表達能力。
2保險學任務驅動法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2.1制定合適的任務任務是學生搜集組織資料和解決問題的導航,所以恰當的任務至關重要。好的任務可以將枯燥無味的專業知識嵌入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在解決任務的同時,學到相關專業知識,并切身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任務首先應該與所學知識密切相關,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如在講解保險概述中的“重復保險”概念及其賠付原則時,教師采取情境式任務:某同學在A、B和C三家保險公司各不知情的情況下,分別與其簽訂3份保險合同,且三份合同的保險金額大于保險價值時,若保險事故發生,該同學可獲得多少賠償金額?學生在完成該任務過程中,可深入理解重復保險的概念、與共同保險的區別及具體的賠償方式,在具體的任務中,掌握相關概念和保險的運行方式。
2.2教師在任務驅動法中的作用任務驅動法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要扮演好設計者、指導者和觀眾三重角色。教師首先需要對課程整個內容和體系進行宏觀把握,才能在恰當的授課時機使學生適時完成任務,鞏固所學知識。為任務提供具體內容、人員分配、組織機構、流程設計和秩序維護,都體現了教師設計者的重要作用。評價和歸納總結階段,教師要對整個小組任務完成的結果、成效和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對任務的更好完善提出方向性指導,引導學生在任務完成后進行反思和升華,從而使整個任務善始善終。同時,當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有任何問題或存在爭論時,教師需要引導和啟發學生,使其沿著自己的思路親自探索有疑問的答案,教師充當任務顧問和參考資料的角色。
2.3任務驅動法應與其他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不同方法。任務驅動教學的開展必須以必要的基礎理論講授為前提,在掌握概念后才能深入理解任務。保險學課程專業詞匯和抽象概念較多,只有在理解這些詞匯和概念的基礎上,才能分析和解決任務。例如在講述保險基本原則中的“損失補償原則”時,只有學生對“全損或推定全損”、“物上代位權”和“代位追償”等一系列概念具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準備定位所需資料,否則,很難有效率地在圖書館和網絡平臺搜集和組織相關資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各部分內容選擇合適的方法,并可將各種方法結合運用,比如在講解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相關內容時,可引導完成任務的同學結合角色模擬等形式,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的意義建構。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時,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基礎。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對學過的知識、技能進行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進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因此,適合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內科護理內容,必須包含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技能。例如,各系統常見病的護理。首先,這些內容能夠實現專業課程間的融會貫通。護理評估的過程要用到健康評估課程中學到的評估技能,護理診斷要運用護理學基礎中學過的護理診斷相關知識,護理措施要運用護理學基礎中學過的各項護理基本操作技能。如學習“糖尿病病人的護理”這一節時,學生要掌握的一項護理技能是使用胰島素注射筆進行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注射屬于皮下注射,學生已經在護理學基礎課程中學過這項技能,具備學習新技能的經驗,可以此為基礎進行新知識和技能的主動建構。其次,這些內容是基于工作過程進行編排的,與臨床護理崗位更貼近,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要求,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協作、溝通能力。
1.2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常見病的護理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教學,學生需要掌握內科常見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與護理措施等內容。實踐教學則要求學生具備對病人進行整體護理的能力,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對具體病例進行護理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并制訂護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護理”這一節,教學大綱在理論方面的要求是掌握護理評估和護理措施,熟悉護理診斷;在實踐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獨立、規范地按照護理程序解決病人的護理問題。祁云嵩等提出,任務驅動教學適用于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課堂教學。吳靜也認為,任務驅動教學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因此,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目標。
1.3教師要有適合學生的、與臨床貼近的驅動資源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創設貼近工作崗位的臨床情境,在分析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講解、展示圖片、播放錄像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指導,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要有適合學生的、與臨床工作貼近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供學生學習、借鑒,促進其順利完成任務。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這一節,教師現有的驅動資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癥狀的圖片及心功能分級的教學錄像等,能夠滿足開展任務驅動教學的需要。
2高職內科護理適合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內容分類
根據上述條件,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確定了內科護理適合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24節內容。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將這24節內容劃分為3類。第一類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內科疾病護理。學生對此類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課程中學過相關的知識技能。這一類包括8節內容,分別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護理、肺炎病人的護理、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護理、冠心病病人的護理、胃炎病人的護理、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糖尿病病人的護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護理。第二類為醫院內科常見但日常生活中較少見的內科疾病護理。學生對此類疾病了解較少,但這些疾病是醫院內科的常見病,這部分內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這一類包括12節內容,分別是支氣管哮喘病人的護理、支氣管擴張病人的護理、肺結核病人的護理、心臟瓣膜病病人的護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人的護理、肝硬化病人的護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護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護理、貧血病人的護理、急性腦血管疾病病人的護理、癲癇病人的護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護理。第三類為醫院內科重癥疾病的護理。此類疾病癥狀較復雜,學生需要在學習相關系統的常見病之后學習這類疾病的護理。這一類包括4節內容,分別是呼吸衰竭病人的護理、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肝性腦病病人的護理和慢性腎衰竭病人的護理。
3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任務驅動教學設計
適合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分為3類,根據各類型內容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任務驅動教學。針對內科護理課程特點與學情,在遵循任務驅動教學主要特征的基礎上,按照“五部曲”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增加課前自學環節,促進自立學習型教育的轉變。教師、學生、任務三者互動,體現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經驗型任務驅動教學
基于經驗型任務驅動教學是指提出任務后,借用來自生活中的知識和已學過課程中的相關知識來完成任務。適用基于經驗型任務驅動教學的內容特點:首先,適用于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內科疾病護理,學生對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課程中學過相關知識和技能。適用教學內容類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內科疾病護理。適用教學內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護理、肺炎病人的護理、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護理、冠心病病人的護理、胃炎病人的護理、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糖尿病病人的護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護理。例如,兒科護理課程學過肺炎患兒的護理,其與成年肺炎病人的護理有共同之處;糖尿病病人的護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島素,護理學基礎學過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學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經驗來完成任務。
3.2學做結合型任務驅動教學
學做結合型任務驅動教學是指:提出任務后,教師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護理評估和護理措施要點,學生根據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完成任務。適用學做結合型任務驅動教學的內容特點:適用于內科常見但日常生活中較少見的疾病護理,對學生而言是新內容,需要教師講解,學生應用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完成任務。適用教學內容類別:醫院內科常見但日常生活中較少見的疾病護理。適用教學內容:支氣管哮喘病人的護理、支氣管擴張病人的護理、肺結核病人的護理、心臟瓣膜病病人的護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人的護理、肝硬化病人的護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護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護理、貧血病人的護理、急性腦血管疾病病人的護理、癲癇病人的護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護理。例如,教師講解癲癇的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要點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體狀況等方面的資料,完成護理評估任務。學做結合型任務驅動教學設計見圖2。
3.3遷移升華型任務驅動教學
2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學教學中的過程設計
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明確目標、布置任務、學生分析并完成任務和總結評價四個步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來開展任務驅動教學。
2.1明確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籌劃
任務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信息技術類課程來說,在知識點與技能的掌握方面效果明顯,但是對于市場營銷學這類的綜合應用性學科來說,學生市場營銷觀念的樹立,市場敏感性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企業市場策略的制定要建立在對市場情況系統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對企業市場營銷活動要從多角度進行全面剖析。如果在開展任務教學法之前,教師沒有對課程的整體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簡單地將各章節內容分開,很容易讓學生斷章取義,不利于學生掌握實際分析與應用能力的形成。
2.2分模塊布置任務,對學生因材施教
在明確教學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分模塊處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比如,在環境分析部分,可以讓學生針對某具體企業的宏微觀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在消費者行為分析部分,可以讓學生對指定的人群進行行為分析,或者讓學生對指定的產品進行目標客戶群體的判斷等;在營銷組合部分,可以讓學生自行收集企業資料并進行營銷組合的分析。通過分模塊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模塊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讓學生更系統地掌握整體學習內容。
2.3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做好引導、輔助工作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明確的任務推動學生去主動地學習、思考,自主收集知識并解決問題,以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但這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撒手不管,任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完成任務。在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指引學習路線和思考的路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提供指導幫助。
2.4總結評價,及時鞏固學習效果
在學生完成預定任務后,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任務完成的結果進行全面評價,可以包括學習過程、結果以及學生的語言表達、儀表儀態等等。在評價的時候,評價方式也可以多樣化,可以直接由教師進行點評,也可以由學生之間進行成果展示后進行自評或互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綜合分析、點評。在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點評的藝術性,既要真實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不足,明確以后學習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3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學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事項
3.1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學生在學習能力、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對學生布置任務、指導學習、總結評價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力培養的發展規律和課程章節內容的特點來對教學的總體任務進行劃分,為學生布置明確、適合的學習任務,因材施教。例如,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對能力強、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可以布置難度高、綜合性強的任務,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對于能力較弱、學習積極性不夠的學生則要布置一些難度相對較低、規模較小的任務,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在學生努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對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重點指導,不斷鼓勵,督促這些學生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3.2要將任務驅動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
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由哈佛大學首創的教學方法,最初應用于法律專業的教學中,后被引入經濟類、工商管理類課程的教學中。它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將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由學員根據案例提供的信息進行思考分析,最終形成判斷。市場營銷學課程中,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是課程教學的重點。將案例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結合,由教師為學生布置任務,由學生在擬真的案例環境中收集與任務相關的資料,并根據信息自行分析或進行小組討論,制定出完成任務的方案。通過這種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要注重雙向的交流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注意和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在布置任務時,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與想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思想動態,要做好引導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總結評價時,不但要評價學生任務完成的結果,還要幫助學生分析其學習過程與優缺點。尤其是對于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要通過及時的雙向交流,了解學生沒有完成任務的原因,對其提供指導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