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6:18: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技術創新能力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于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的定義在國際上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對于高技術產業而言,最主要的是技術創新,高技術企業要想在全球化的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創新意識,提高開發新產品和開拓市場的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將產業知識轉化為新技術,使新技術轉變為商品,在市場上得以銷售,以實現其價值并獲得經濟效益的過程和行為。對企業而言,技術創新不僅指商業性地應用自主創新的技術,還可以創新地應用合法取得的他方開發的新技術或已進入公有領域的技術創造市場優勢。本文從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產出出發構建統計指標體系。
反映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反映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的理論遴選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尤其是R&D(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的投入。R&D活動是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利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是整個科技活動的核心。
R&D人員全時當量、研發機構人員是反映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人力資源投入的總量指標,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1)各省市自治區的指標數據計算,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兩者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的、顯著性的相關關系,為了避免指標提供信息的大量重復,只需從中選取一項,在國際上,通常用R&D人員反映投入從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開發活動的人力規模,為了與國際接軌,本文選擇R&D人員全時當量。與此對應,指標體系中應包含R&D人員強度(用高技術產業R&D人員全時當量與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年平均數對比計算)這一相對指標。
科技經費籌集的目的是為了其支出,在技術創新投入指標中,可以不考慮科技經費籌集額。但為了反映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本文選擇了政府資金占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這一指標。
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技術引進經費支出、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是反映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資金投入指標。本文選擇高技術產業R&D經費內部支出,相對指標選取R&D經費強度(用高技術產業R&D經費與高技術產業總產值之比計算)。R&D經費內部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為中度的相關關系,在指標體系中可保留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其相對指標為技術改造經費強度(用技術改造經費支出與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對比計算)。R&D經費內部支出中儀器和設備支出是技術創新的設備投入指標,由于它是R&D經費內部支出中的一部分,只需選用其相對指標,即儀器和設備支出占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
(二)反映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產出指標的理論遴選
專利申請數是報告期內按照法律程序向專利行政部門提出專利申請并被受理的件數,是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申請數的總和,是國際上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技術創新產出水平的重要指標,其中發明專利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對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形成高附加值的影響最大。擁有發明專利數是企業作為專利權人在報告年度擁有的、經國內專利行政部門授權且在有效期內的發明專利的件數,更能體現專利的市場價值以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選擇擁有發明專利數這一指標來反映企業科技創新的數量,為了突出反映發明專利的狀況,也可以選擇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數的比重這一相對指標。
新產品產值是企業創新能力在生產中的具體體現,為了反映高技術產業的創新狀況,理應將此指標包含在內。新產品產值占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是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相對指標,其值越大,創新能力越強。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與新產品產值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的、顯著性的相關關系,所以在指標體系中不再包括。而新產品出口銷售率(用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與新產品銷售收入對比計算)可以反映新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經過上述分析和遴選,選擇了13項指標構成理論指標體系。即8個反映技術創新投入指標:R&D人員全時當量、R&D人員強度、R&D經費內部支出、政府資金占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R&D經費強度、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技術改造經費強度、儀器和設備支出占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5項反映技術創新產出的指標:擁有發明專利數、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數的比重、新產品產值、新產品產值占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新產品出口銷售率。
(三)反映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統計指標的實證篩選
在統計學中,通常用標準差系數來描述指標鑒別能力的大小,標準差系數越大,該指標的鑒別能力越強。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1),搜集計算我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上述13個指標數值(、新疆、青海較多指標無數據,在分析計算時將其剔除),計算各指標的標準差系數,R&D人員強度的標準差系數最小,為46.54%,顯然,這一最小值也能夠區分各個地區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將所選擇的13個分析指標全部保留。
但是,如果把我們的“百強”放到國際上比較,卻并不值得驕傲。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資料,2004年中國百強企業的總營業收入為985.7億美元,僅相當于IBM一家企業的收入水平,而榜首的海爾僅是IBM的1/8左右。因此,盡管我們看到海爾等龍頭企業的規模每年在不斷擴大,但與跨國公司比,依然瘦小。
尤其要看到的是,在看似繁榮的銷售收入增長的背后,我國電子企業的盈利能力在不斷削弱。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工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僅336億元,同比去年下降5.5%,而利潤率只有3%左右,為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電子百強”1~5月實現利潤總額48億元,同比下降53%,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有6家利潤大幅下降,京東方、TCL集團等出現較大虧損。
不少人認為,我國電子企業近年來利潤大幅下滑是由行業惡性競爭加劇、原材料漲價以及能源緊缺等原因造成的。比如海爾集團指出,惡性競爭導致家電產品的利潤率越來低,廠家與家電大賣場都不惜犧牲利潤以搶占市場份額;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與電力、汽油等能源價格上漲,給企業增加了成本包袱。美的電器稱,家電業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市場競爭進一步白熱化,行業非理性競爭行為時有發生。還有一些企業則將原因歸結于國內制造能力出現總體過剩,內需不振,以及海外市場拓展難度和風險增大等等。
筆者對上述觀點難以茍同。因為信息產業部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也就是在我國電子企業的利潤整體陷入大幅降低的同期,跨國公司如英特爾、三星電子、諾基亞等公司的利潤率卻仍在高速增長。比如三星電子盡管出于戰略調整的原因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仍達到了12.7%,這個數字是中國電子百強平均增長速度的4倍。從2004年的情況來看,情況也是如此。2004年,我國“電子百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4.07%,“百強”中排名前十名的企業僅有2家的利潤率超過5%,有4家企業的利潤率甚至在2%以下。然而,也就是在同一時期,英特爾、三星電子、諾基亞、戴爾的利潤率卻分別達到了21.9%、18.8%、14.7%和8.8%。
筆者認為,我國電子企業盈利能力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產品技術創新能力低下。以反映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為例,目前我國企業在國家申請的信息技術發明專利數量,只占全部信息技術發明專利總量的28%,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技術領域。在國際標準中,我國參與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制定的不到2%,在國際電聯制定的4000多項標準中,中國僅有TD—SCDMA等3項被采納。2004年,電子百強企業總投入為37.6億美元,而IBM、諾基亞、三星等企業都超過50億美元,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由于我國電子企業大多數從事的是技術門檻較低的行業,或者通過向跨國公司買專利技術做“代工”或做“準代工”,所以,始終只占據著國際制造業盈利最少的生產環節,銷售的巨大盈利空間都掌握在跨國電子巨頭手中。對此,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國電子企業在國際上扮演的只是一個“民工”的角色,“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掙的‘工分’卻最少”。比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冰箱、空調、彩電出口國,但2004年我國排名前十位的冰箱、空調、彩電生產企業的凈利潤,還沒有三星電子一家的利潤多。
科技創新是增強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部署。科技人才對于地方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各種方式發現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是維持一家科研單位可持續發展的必修課。那么,下面就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一談我們在搞科研開發項目的同時,在提升科研院所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我們如何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
1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錢學森先生曾有過一問,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先生說:“中國還沒有大學能夠按照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受封建思想影響,一直是這個樣子”。可以說,錢老對當下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點了中肯的一筆。我們需要的人才是有創新思維的人才,然而大部分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正如錢老所說,只為成績好,沒有敢于突破的精神。科技體系的建設尤為注重創新,如果沒有創新驅動,我們只能望洋興嘆,望先進國家之項背了。近些年來,各地方科研院所在引進人才方面,積極響應國家人事政策號召,積極引進有專業背景的人才充實科研隊伍。筆者所在的黑龍江省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也引進了一批適合我所長期發展需要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單位在引進人才方面,每年我們會根據上級人事部門公開招聘計劃,上報專業人才需求,形成我們“量身定做”的一套招聘方案。譬如我們會結合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招收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進來,為其提供實習機會,考察他們是否適合我們崗位。而且會重點考察實習生是否具有創新的能力,是否能夠獨立思考、團結協作,是否有能力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以此來判定該實習生是否符合單位的用人需求。
2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我們如何去培養人才
我們需要改變以往的人才觀,并不一定要拿多高的學歷、發表多少篇論文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個既能把科研開發工作搞好,又能做好管理的人才是我單位真正需要的人才。黑龍江省科學院非常重視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工作,科學院設有專門的青年創新基金項目,定期舉辦“TRIZ”杯創新大賽、青年科技論文大賽等活動,培養年輕人的學習能力,為其創造機會盡情施展他們的才華。同時鼓勵年輕的科技人員繼續深造,我院的“春苗”計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單位先后派出兩批“春苗”赴加拿大進行交流學習,還要派多名青年科研人員赴馬來西亞高校進行交流學習,我們鼓勵青年在重要崗位上勤于鍛煉,以提高其管理能力。我省科學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都在于加強人才的培養,提高其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科研事業做好后備生力軍。
3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我們如何使用人才
取他人之所長為己用是我單位培育科技人才歷來奉行的基本原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求,在用人方面能否達到人盡其才的效果,關鍵在于單位善不善于發現人才,能否合理分配人員和崗位。“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意思是:“能施展才能居其位,否則就不要去坐那個位置。”有為才有位,說的就是這一點。因此在人才引進方面,一定要將專業人才分配到合適的位置,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那么我們的整個科研團隊就會匯集所有的正能量,為地方乃至全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針對以上的論述,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深化人事與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省屬科研院所建立創新績效評價機制。鼓勵具有專業特長的人才進入科研隊伍,在人事和收入分配上予以傾斜,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科研開發環境。省屬科研院所可以建立相應的創新績效評價機制,對于項目鑒定,創新可以作為一項考核參數,以提高科研院所技術創新積極性。第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按照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地方科研院所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著力構建政府搭臺、院所創新和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要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利益共同體,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第三,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才。堅持以人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始終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方針,大力引進創新型人才,不斷完善激勵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著力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盡最大力量為科技人才在社會上創業發展創造機會、提供舞臺。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還要把他們安排到合適的位置,做好他們的研究,發揮他們的才干,還要有上乘的人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為各種浮躁的氣氛所干擾,專心做好科研,只有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當做自己的一份事業,才能保證地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高技術產業作為一個產業集合,具體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幾大類行業。在過去的十余年間,我國內資高技術企業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中內資的產品銷售收入從1995年的2189.0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9132.05億元;利潤從32.33億元增加到225.69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411.53億元增長到2280.5億元;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從24.1億元增加到420億元。
高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對于我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創建創新型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大力增強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可以實現高技術產業自身的發展,還有助于地提高我國產業的一般技術水平。那么我國內資高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現狀和發展潛力究竟如何呢?這一問題的研究與解答對于我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內外資高技術企業的R&D投入對比分析
R&D活動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通常使用R&D活動經費的支出和R&D人員來反映R&D投入。國際上一般使用R&D經費投入強度作為衡量經費投入數量的測度指標,即R&D經費支出與工業增加值或產品銷售收入之比。我們以R&D經費與工業增加值之比來表示R&D經費投入強度。圖一給出了三資企業和內資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的變化趨勢及數值的比較情況。從分析的情況看,三資企業的變化比較小,1998年比1997年增加了1倍多,1998-2000期間基本維持不變,2001-2005年期間維持在0.027-0.03之間。內資企業1995-1997年和1999-2001年期間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1995年為0.026,1997年則為0.041;1999年為0.043,2000年則為0.06,到2001年就增加到為0.079。2001-2005期間略有變化,2003年最低,為0.068;2001年最高,為0.079。
比較三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逐年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995-2005年這11年來三資企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始終低于內資企業。1995年內資企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是外資企業的5.13倍,而2001-2005年期間內資企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始終在外資企業的2.38倍以上。
二、內外資高技術企業的R&D產出對比分析
國內外研究者在衡量R&D產出時,常常選用專利指標和新產品銷售收入指標。本文中選用后者,因為專利申請或授權只是把研發投入轉化為知識產出,這仍屬于一種中間產出,并不能代表企業研發努力的全部產出;而新產品銷售收入則是一種容易測量的顯性研發產出指標。與專利指標相比,它能反映出研發成果的商業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工藝流程、產品質量改進等其他研發效應的最終經濟價值也要通過現實的產品或服務來體現。此外,三資企業的專利可能僅僅是在國內注冊的結果,而非在國內研發的成果。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NPT)指標體現了企業的創新活動和成熟技術的經營活動的比較情況,指標數值越高,則其創新活動越頻繁,也更有成效。通過對比我們發現,1995-1999年和2003-2005期間,內資NPT值都要比三資NPT值高(詳見表1)。1996-1999年期間三資NPTS值只有內資NPTS值的20%左右,2004-2005期間為80%。2004年內資NPT值比三資NPT值高5個百分點,2005年高6.3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2)》和《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6)》中的相關數據計算。)
三、主要結論
1、內資高技術企業R&D經費投入逐年增加,但人均R&D經費投入仍顯不足
上文的分析顯示,內資R&D經費投入強度和人均R&D經費投入都在逐年增加。R&D經費投入強度1995年為0.026, 2000年為0.06, 2001達到歷史最高的0.079,2005年為0.075;人均R&D經費投入1995年為2.79萬元,1999年為5.26萬,2005年為17.3萬。
然而,考慮到內資R&D人員投入不可能存在過剩的現實情況,我們認為內資企業人均R&D經費投入仍顯不足。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內資本企業與三資企業之間的差距。近年來雖然人均R&D經費投入增加很快,但歷史最高的2004年也還不到三資企業1998年的水平。
2、內資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逐年提升,但R&D產出效率偏低
通過上文的比較分析我們看到,1995-2005期間無論是R&D投入指標還是R&D產出投入指標都有著明顯的優化。從R&D投入指標來看,內資R&D經費投入強度和內資企業R&D人員強度都得到了較快的增加:內資R&D經費投入強度1995年為0.026,1997年則為0.041;1999年為0.043,2000年則為0.06,到2001年就增加到為0.079,2005年為0.075;內資R&D人員投入強度1995年為0.234,2001年為0.407,2003年為0.468,2005年為0.540,人均R&D經費投入1995年為2.8萬,2002年增至10萬,2005年達到17.3萬。從R&D產出效率指標來看,1995年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0.188,1997年為0.243,2003年為0.301,2005年為0.250,2003到2005期間基本在0.25以上,可見我國高技術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更新提升。
但我國內資高技術企業R&D產出效率偏低。我們發現雖然1996-1999期間內資單位R&D經費支出所能產生的新產品銷售收入要高于三資,但 2000-2005期間單位R&D經費支出所能產生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則只有三資的23%-42%;2002-2005單位R&人員投入所產生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則只有三資的10%-24%,1999年為歷史最高值,也不過為三資的57%。可見,我國內資企業與三資企業相比R&D產出效率還是偏低的。
四、啟示與建議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國內資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逐年提升,無論是R&D投入指標還是R&D產出投入指標都有著明顯的優化,但人均R&D經費投入仍顯不足,且R&D產出效率偏低。而企業技術能力是R&D產出效率偏低的關鍵因素。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而且影響R&D效率的因素更多存在于企業內部,但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涉及企業、政府、科研院所、大學等方方面面,必須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國家需要通過政策措施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間接影響企業內部行為,從而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幾點提升企業技術能力的具體建議。
1、通過政府采購,為高技術企業的技術能力積累提供市場保障
我國高技術產業雖然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但由于高技術產品研發的高度風險性使得企業的研發相對保守,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高技術企業的技術能力的積累。因此,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積累技術能力,從而提升企業的技術能力。
2、發揮政府信息資源的比較優勢
組織調動社會科技資源,通過謀劃和規劃,引導和協調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分工協作,加快薄弱環節的研發和創新,通過技術鏈的整體突破,使得處于價值鏈不同環節的企業都能分享創新收益。促進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創新鏈,中小企業通過參與大企業專業分工與協作生產,獲得大企業的技術擴散和轉移,形成企業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發展各種形式的企業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整體突破。
【參考文獻】
[1] 金碚:中國工業的技術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04(5).
[2] 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2)[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000-2011/ES(2016)02-0042-04
一、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發展概況
新世紀以來,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步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年鑒2014》的統計,2013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的從業人員達到125132人,是2000年從業人員數量40522人的3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區平均增速。2013年廣西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分別達到30810萬元和18434萬元,分別是2000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的10倍多和4倍多,兩項指標均高于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固定資產169.31億元,是2000年新增固定資產1.56億元的108倍多,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同期的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的項目建成投產率達到67.32%,高于同期的全國平均水平大約7.81個百分點。2013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1126.2億元,是2000年主營業務收入44.7億元的25倍多,不僅高于同期的全國平均增速,而且高于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利稅163億元,是2000年完成利稅7.4億元的22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區平均增速。2013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的出貨值231.8億元,是2000年出貨值億元的96倍多,不僅高于同期的全國平均增速,而且高于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的同期平均增速。在感受喜人成就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廣西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尤其是持續創新能力的問題,畢竟廣西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現階段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廣西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偏低。2012年和2013年全國綜合科技進步指數的平均數分別是60.28%和60.30%,年增長幅度為0.02個百分點。而廣西同期的數值大約是36.44%和35.97%,指數不僅沒有上升,反而降低了0.47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中,廣西綜合科技進步指數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位列第28位和第27位,該指數降幅排名第12位。(2)廣西科技進步環境的現狀不容樂觀。2012年和2013年全國科技進步環境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57.47%和58.59%,年增長幅度為1.12個百分點。而廣西同期的數值分別是36.49%和32.17%,指數不僅沒有上升,反而降低了4.32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中,廣西科技進步環境指數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位列第26位和第29位,該指數降幅排名第4位。(3)廣西科技活動的“投入-產出效率”偏低。一方面,廣西科技活動投入指數略有上升。2012年和2013年全國科技活動投入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60.54%和63.81%,年增長幅度為3.27個百分點。而廣西同期的數值分別是34.01%和38.09%,指數增加了4.08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中,廣西科技活動投入指數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位列第25位和第24位,該指數增幅排名第16位。另一方面,廣西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呈現向下調整。2012年和2013年全國科技活動產出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57.06%和59.22%,年增長幅度為2.16個百分點。而廣西同期的數值分別是10.13%和10.01%,指數數值不僅低于西部地區的許多省份,而且還略微下降了0.12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中,廣西科技活動產出指數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位列第30位和第29位,該指數降幅排名第17位。(4)在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下降的背景下,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卻逆勢上升,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扎實推進。2012年和2013年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58.12%和50.00%,年下降幅度為8.12個百分點。而廣西同期的數值分別是45.06%和45.40%,指數略微上升了0.34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中,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位列第21位和第14位,該指數增幅排名第7位。(5)廣西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呈現略微減弱的態勢。2012年和2013年全國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62.78%和62.84%,年增長幅度為0.06個百分點。而廣西同期的數值分別是54.71%和51.24%,指數不升反降3.47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當中,廣西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位列第24位和第25位,該指數降幅排名第9位。在《中國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4》重點監測的34項指標當中,除了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相關的5項指標推進速度較快之外,廣西在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效率(即科技活動投入與科技活動產出的對比)、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大多數監測指標的全國排名都比較靠后。技術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現實狀況可能會影響到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所以,為了給持續創新注入強勁的動力并營造優質的外部發展環境,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必須重點關注研發投入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環境支撐能力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努力夯實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和人員儲備,盡快改善那些發展相對滯后的、關鍵的技術經濟指標。
二、持續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及重要性評價
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Z)應該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即研發投入能力(Y1)、成果轉化能力(Y2)和環境支撐能力(Y3),如表1所示。其中,研發投入能力是持續創新能力的基礎,成果轉化能力是持續創新能力的動力,環境支撐能力是持續創新能力的保障。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會令創新活動難以持續。當然,考慮到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相對薄弱,難以同時改進《中國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4》的所有重點監測指標,所以只能部分地篩選關鍵性指標,并增加了廣西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廣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等反映環境支撐能力的新指標。指標總數合計是17項。首先借助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X1)、萬人R&D研究人員數(X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X3)、每名R&D人員儀器和設備支出(X4)和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X5)等5項指標反映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投入能力(Y1)。其次,利用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長率(X6)、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X7)、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X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X9)、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X10)和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X11)等6項指標反映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能力(Y2)。第三,筆者采用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X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X13)、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X14)、環境質量指數(X1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X16)和綜合能耗產出率(X17)等6項指標反映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環境支撐能力(Y3)。不僅如此,雖然這些指標都很重要,但是它們的重要性程度應該有所區別。換言之,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在持續創新過程當中優先解決問題的排序是不同的。一般認為,持續創新能力的判斷往往涉及較為復雜的系統分析與綜合評價方法。其中,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是最常見的一種分析手段。它是美國運籌學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根據AHP方法,鄭勤樸(2001)將企業的持續創新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組織和新市場不斷涌現,并產生經濟效益的過程。由于經濟效益是企業持續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經濟效益是企業持續創新的核心評判準則。鄧馨陽和肖燕紅(2011)從技術能力、組織能力和企業家能力等角度分析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并構建了包括技術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企業家創新能力、組織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營銷能力、財務管理能力等7個一級指標以及每千人專利申請量年增長率、科技人員比重年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等39個二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張昊一(2012)看來,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受到主體能力和框架能力的影響。主體能力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制造能力、產業化能力等。框架能力則包含生產要素的流動能力、組織能力和關系能力等。然后,根據AHP法對各級指標進行賦權。在收集和整理15位專家意見之后,筆者使用從1至9的比例標度反映不同指標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與指標因素j相比較,如果指標因素i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么比例標度bij=1;如果指標因素i稍微重要一些,那么比例標度bij=3;如果指標因素i明顯重要,那么比例標度bij=5;如果指標因素i非常重要,那么比例標度bij=7;如果指標因素i極端重要,那么比例標度bij=9。比例標度2、4、6、8所代表的重要性則是分別介于1、3、5、7、9等各個比例標度之間。例如,與環境支撐能力相比較,研發投入能力明顯重要,相應的比例標度bij就等于5。與環境支撐能力相比較,成果轉化能力顯得非常重要,相應的比例標度bij就等于7。根據AHP方法,筆者還需要進行層次總排序,即根據遞階層次結構從最高層次(目錄層)開始自上而下逐層進行合成排序,直至最低層次(方案層)。例如,上一層次B包含B1、B2、…、Bm等m個元素,其層次排序的權值分別為b1、b2、…、bm。下一層次C包含C1、C2、…、Cn等n個元素,它們對于元素Bj的層次排序的權值分別為c1j、c2j、…、cnj。當元素Ck與元素Bj之間沒有聯系時,ckj=0。于是,元素Ci相對于總目標的合成權重等于。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一致性比例CR分別等于0.0121、0.0640、0.0752和0.0977。由于CR數值均小于0.10,因此筆者可以斷定相關的各個判斷矩陣都具備滿意的一致性,判斷矩陣具備合理性。主要測度指標的權重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按重要性程度不同,它們可以被劃分為四類指標。(1)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長率(X6)、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X1)的這2項指標對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的影響力最強。它們的權值分別等于0.3012和0.1717,屬于第一類指標。(2)每名R&D人員儀器和設備支出(X4)、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X5)、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X10)、萬人R&D研究人員數(X2)等4項指標的權值小于0.10且大于0.05,屬于第二類指標。(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X3)、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X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X9)、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X12)、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X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X13)、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X11)等7項指標的權值小于0.05且大于0.01,屬于第三類指標。(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X16)、綜合能耗產出率(X17)、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X14)、環境質量指數(X15)的權值小于0.01,屬于第四類指標。
三、結論與建議
借助AHP法評價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筆者發現雖然各個指標都很重要,但是它們的重要性程度卻有所區別,即優先解決問題的排序是不同的。(1)成果轉化能力最為重要,權重約為48.69%。它是持續創新的動力。各級政府、產業園和企業必須層層抓落實,努力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激勵技術人員創辦企業。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尤其是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長率在持續創新能力評價當中的權重大約是30.12%,政府和產業園需要采取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降低高技術產業生產成本和費用,努力提升利潤增長率。(2)研發投入的重要性僅次于成果轉化,權重約為43.53%。它是持續創新的基礎。特別是要提升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它在持續創新能力評價當中的權重大約是17.17%,僅次于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長率的權重。政府應該對產業園或者企業的重大研發活動給予專項補貼。(3)雖然環境支撐能力的權重只有7.78%,但它卻是持續創新能力的保障。尤其是廣西經濟增長率(權重2.98%)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權重2.42%)的較快提高,能夠為持續的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資源和條件。所以,穩定區域經濟增長,保持投資增長的合理區間,將有助于產業園和企業的持續創新。
參考文獻:
[1]鄭勤樸.淺談定量評價企業持續創新能力[J].理論與現代化,2001(5).
一、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
關于高新技術產業,國際上一般采用技術密集度(R&D經費強度或R&D人力強度)作為確定的基本依據。美國對高技術產業的定義經常采用兩種指標,其一,產品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額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其二,科技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因為,研究與開發強度反映了產品和技術變化的速度,以及產業和公司的技術含量。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把研究與開發密集度(即R&D經費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作為界定高技術產業的標準,將相對于其他制造業而言具有較高R&D密集度的產業定義為高技術產業。OECD在20世紀80年代將R&D經費占總產值高于4%的行業劃分為高技術產業,90年代后期這一標準提高到8%,其成員國均按該組織確定的劃分標準統計高技術產業并進行國際比較。2001年OECD依照新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重新確定了高新技術產業分類標準,根據13個成員國1991年~1997年間的平均R&D經費強度(R&D經費占產值的比重和R&D經費占增加值的比重),將制造業中的航空航天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無線電、電視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精密和光學科學儀器制造業5類產業確定為高新技術產業。
歐盟《科學技術指標報告》把有很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國際競爭能力,有較大的就業潛力,同時R&D投入高于所有部門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業,化工產品制造業,醫藥品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科學儀器制造業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或先導產業。
我國對高新技術的界定基本上采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新舊兩種口徑。采取概括法,也稱例舉法,即按技術類型定義高技術產業。1991年3月原國家科委公布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條件和辦法》,對高新技術的范圍進行了規定,把新興科學與技術融合在一起,把高新技術的范圍劃定為:(1)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產業;(2)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3)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4)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5)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6)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7)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8)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9)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10)醫藥科學和生物科學工程;⑾其它的新工藝、新技術。
根據2006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共同組織編制并頒布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2006》,涉及電子信息、現代交通、航空航天、先進制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地球空間與海洋、核應用技術、農業共11個領域的產品。
二、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屬性
高新技術產業同傳統產業相比有著獨特的特征,主要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等。OECD提出的高技術產業的五個特征是:(1)強化研究與開發工作;(2)對政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3)產品與工藝老化快;(4)資本投入風險大、數額高;(5)研究與實驗成果的生產及其國際貿易具有高度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性。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知識技術密集性。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與產品或勞務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人才和R&D資金密集程度決定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層次。
第二,高投入性。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主要體現在研究與開發階段的投入,這是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在投向上的主要區別,因而技術密集度(R&D經費支出占總產值比重)成為劃分高技術產業的主要依據。從事高新技術R&D活動要取得科技成果,這項科技成果無論是自己研究產生的,還是他人研究產生的,都需要投入研究費用。通常,技術難度越大、越復雜,需要投入的資金就越多。此外,高新技術企業在產業化階段推向市場和擴大市場占有率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第三,高風險性。高新技術企業的高風險來自它所面臨的眾多不確定性因素,主要體現在:(1)技術風險。高新技術及產品R&D過程的不確定性,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產品或勞務的不確定性,存在因技術失敗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同時還有其他新技術、替代技術的產生使現有技術急劇貶值所帶來的風險。(2)侵權風險。如果企業通過大量的R&D投入所取得的技術、發明、產品或軟件等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在推向市場后被其他企業仿冒或侵權,研制該產品的企業很快便會無利可圖,甚至可能無法回收R&D費用。因而,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維護高新技術企業利益的核心工具和手段。此外,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投入意味著,如果企業的生產規模與效益、投入與產出等不匹配,企業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
第四,高回報性。高新技術企業如果創業順利,通常具有極高的收益率。這種高收益性往往來源于內在化于企業產品的知識和技術的壟斷性、排他性。借助于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的壟斷,給企業帶來超出傳統產業的壟斷利潤。
第五,創新性。高新技術是以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代價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促成技術和應用不斷創新。高新技術在產品開發中的應用加速了高新技術的滲透和輻射,只有不斷創新的產品才具有持續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創新過程的實質是技術知識的投入產出過程。無論是以新產品還是以新工藝出現的創新,其中都包含了新的技術知識。知識往往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創新正是由于包含了新的技術知識而具有一定公共品的特征,從而具有技術方面的外部性。可以說,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特征就是創新特性――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組織和制度創新。
第六,時效性。當代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高新技術成果不斷涌現,而且從研制、開發到生產應用的周期也在迅速縮短,高新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縮短,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市場競爭的激烈、時間效益特性更加突出。只有及時將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新技術產品才會有競爭力。
三、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提升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甚至惟一途徑。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雖然近年發展較快,但總體規模小,高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優勢尚不顯著,國際競爭力不顯著;企業傳統的“重產品引進,輕消化吸收”、“重模仿創新、合作創新,輕自主創新”的模式導致創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和發展水平與領先國家尚有較大差距。
以軟件產業為例,印度2005-2006財年軟件出口236億美元,整個產業產值達296億美元;中國2005年的軟件出口值為35.9億美元。從軟件外包業務看,我國的軟件外包項目大多為低端外包出口,中高端的項目很少;以做數據錄入、編碼測試等工作為主,這不利于中國軟件業的長期發展和做大做強。2005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達9.2億美元,約占全球軟件外包的2.3%;2006年達到14.3億美元。在全球軟件外包服務市場的競爭格局中,排名第一的印度約占有全球離岸外包業務50%的份額。這些數據表明,中國軟件外包業整體規模與印度相去甚遠。
為了改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鼓勵并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組織,提高高科技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知識交流,使之逐步形成企業創新能力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源。誘導企業通過學習和模仿,形成技術創新的新思維,以解決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
2.注重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最為稀缺的創新資源,是決定創新水平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創新的根本動力和競爭制勝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人才開發,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和引進自主創新帶頭人,形成企業多元創新人才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在重視完成人才寬厚的基礎知識儲備的同時,更應重視讓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分析和思考。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創新提供必需的能力基礎,使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培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培養出具備創新才能的人才,才有現實意義上的創新企業和創新產業。
3.構建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健全的風險投資體系和完善的資本市場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這是由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規律決定。時下技術創新不能夠順利轉化為實業、不能夠順利實現創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資困難。對于創業型的企業,特別重要的就是廣義的風險投資,包括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能幫助以技術人員為主的這些創業企業成長壯大。盡快建立健全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機制,通過產權抵押、知識產權專利入股等資本化操作方式分散企業創新的風險,確保企業創新的收益。
4.建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現代產權制度。加快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進程,嚴格執法程序,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沒有對創新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就沒有對創新者的利益實現保護,也就無法提高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明確市場與政府的職能,優化技術產業化的環境。
5.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環境。政府的主要責任,就是要為創新和創業構建一個好的環境。強化對高技術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重點發展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高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科研機構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建設;加強孵化服務的公共技術基礎設施平臺建設。鼓勵多種模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介服務機構,引導以生產力促進中心、風險投資機構等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提供市場化服務平臺。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財稅優惠、融資資助、研究發展經費補助等獎勵措施或優惠政策來鼓勵產品技術創新。
參考文獻:
[1]劉友金:集群式創新與創新能力集成――一個培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新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 2006,(11):22~29
中圖分類號 F276.44;F273.1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l R&D expenditure, full-time equivalent of R&D personnel, government funds, expenditure for technical renovation and 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 on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by using 18 high-tech industries' panel data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domestically funded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nal R&D expenditure, expenditure for technical renovation, government fund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 and full-time equivalent of R&D personnel have a certain positive effect, but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From the industry point of view, thes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n various industries.
Key words Technical Economics;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Empirical analysis;Panel data model
1 引 言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醞釀、興起的背景下,以消耗大量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來獲取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已不能滿足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突破初級生產要素和環境等的束縛,大力發展技術密集的高技術產業,不僅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而且使我國產業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得到提升.2014年我國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7萬億元,其中,內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9萬億元,占比46.6%.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已經發展壯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技術產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缺少核心技術,技術與專利的成果轉化率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缺乏品牌與核心競爭力等.究其根本,主要是因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尤其是內資企業的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真正的創新型國家,使高技術產業在關鍵技術上有重要突破,我國必須努力提升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那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影響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Farrell(1992)最早提出了自主創新能力(independent innovation)一詞,其意指不需要外部的手段而進行的技術創新[1].自主創新能力在經濟學中常用來指發展中國家為了對發達國家技術趕超而進行的創新,所以研究自主創新的主要是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的學者,發達國家的學者對自主創新的研究相對較少,他們對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技術創新和創新能力上.張和胡(Zhang,Hu,2012)從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環境支持三個方面,構建了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中國31個省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2];戴和陳(Dai,Chen,2016)運用高技術產業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研發、國內外技術引進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研發、對外技術引進有助于提高創新能力,而國內技術轉移對其影響不顯著,在不同地區研發和國內外技術引進對創新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技術引進對提高中西部地區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3];而國內學者對于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績效的研究,最近幾年也日漸深入.鄧路和高連水(2009)通過實證發現,內資企業R&D經費和人員投入能顯著促進創新產出的提高,技術引進對自主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4].韓晶(2010)利用SFA方法實證分析了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研究結果顯示,中國高技術產業整體創新效率有改善的趨勢[5].李向東和李南等(2011)利用高技術產業17個行業的面板數據研究了高技術產業研發創新效率,結果表明,提高研發創新效率對于提升高技術產業經濟績效有促進作用[6].支燕和白雪潔(2012)利用SEM模型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提升的路徑選擇進行了評估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技術外取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遠高于自主創新[7].肖仁橋、錢麗和衛(2012)從價值鏈的視角,利用DEA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8].趙志耕和楊朝峰(2013)利用隨機前沿知識生產函數模型研究了R&D經費、人員投入、知識存量和技術引進等因素對我國轉型時期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影響[9].劉樹林、姜新蓬和余謙(2015)利用鏈式網絡DEA方法研究了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三階段的特征[10].張娜、楊秀云和李小光(2015)從內部創新、產業組織、制度環境和技術溢出效應等四個方面考察影響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并通過構建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11].孫國鋒、張嬋和姚德文(2016)年利用DEA模型和大中型高技術企業的面板數據,對我國高技術企業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度與分解,實證研究發現,大中型國有和內資企業的創新效率要明顯低于大中型港澳臺和外資企業,此外,研發成果轉化率和規模效率低是阻礙我國大中型國有和內資高技術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12].楊浩昌、李廉水和劉軍(2016)實證研究了高技術產業聚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并分區域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高技術產業聚集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提升,并且產業聚集在東部地區的作用要明顯大于在中西部地區的作用[13].
綜上所述,國內外文獻的相關研究集中在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這三個方面,學者們用實證的方法分析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創新能力的測度和創新績效以及它們的影響因素,部分學者還分行業和地區進行了實證檢驗和比較分析,但是對于我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宋河發和穆榮平(2009)認為,自主創新能力是掌握股權和知識產權控制權以及產品收益權的能力[14].本文將以我國高技術產業大中型內資企業為研究對象,因此選擇高技術產業中的內資企業最能體現我國創新能力的“自主性”.本文運用2005~2014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數據,通過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從投入、轉化、產出等幾個方面選取指標,對影響我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2.2 變量選取
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過程,實際就是將各種生產要素融合在一起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經過轉化實現產出的過程.關于被解釋變量的選取,將從產出環節著手.回顧文獻,大部分學者是以專利作為創新能力的被解釋變量,但專利主管機構的偏好會對專利授權的數量產生影響[4],而且專利的數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創新的產出結果.為了更好地衡量創新能力,尤其是創新的成果轉化能力,我們用新產品銷售收入(NPSR)來衡量自主創新能力[11],新產品銷售收入高,說明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市場創新的能力越高.
解釋變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選取.
(1)在生產的投入過程中,選取R&D經費內部支出(RDIE)、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RDFE),以及技術改造經費支出(TRE)作為主要的投入解釋變量[15].提高R&D活動的經費支出和質量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為了擁有更多的產業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是指為進行技術改造而支出的費用.信息經濟時代的技術進步是很迅速的,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代替落后的技術和工藝,可以為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
(2)在生產的轉化過程中,選取新增固定資產(NIFA)作為主要的轉化解釋變量.新增固定資產是指本年度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這一指標可以很好地反映本年度內產業轉化能力的變化.固定資產的投入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持續和高質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有助于提高產業創新效率.
(3)在外部環境因素方面,選取政府資金(GMF)作為主要的外部環境因素解釋變量.高技術產業的R&D活動,以及生產、銷售等環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具有資金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這是一般的新創企業難以獨立承擔的.以政府資金來補充企業的R&D投入,或者以減稅、退稅和補貼的方式對企業生產、研發或其它環節給予一定的支持,這都可以緩解企業壓力,提高創新效率,促進高技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影響我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變量主要包括:投入環節的R&D經費內部支出(RDIE)、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RDFE)以及技術改造經費(TRE),轉化環節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額(NIFA),以及外部環境因素:政府資金(GMF).
2.3 數據說明
選取2005~2014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大中型內資企業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研究的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3)》篩選出化學藥品制造等18個三位或四位碼行業中的大中型內資企業2005年至2014年的數據.價格指數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其它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2005~2007年的高技術產業大中型內資企業數據不能從《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取,因此采用以下計算方法:內資企業A=全行業A-三資企業A(其中A為相對應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數據)來獲取2005~2007年的數據.《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3)》對以前分類的產業代碼和名稱進行了一定的調整,2005~2011年“通信系統設備制造”為“通信傳輸設備制造”與“通信交換設備制造”之和.2005~2011年“視聽設備制造”等于“家用視聽設備制造”.2005~2011年“計算機零部件制造”等于“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2005~2011年“飛機制造”等于“飛機制造及修理”.此外,其中政府資金和新增固定資產的統計口徑為內資企業,所以這兩個變量的大中型內資企業的數據使用內資企業的數據近似代替.為了減小數據的波動性,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部分指標使用相對應的價格指數,以2005年為基期進行平減處理.相關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如下表1所示.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激烈競爭的今天,技術創新成為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以來,不斷促進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創新型的高科技企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地區和國家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成為推進我國新經濟發展進程的中堅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157家。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對本地區技術進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進行測算和綜合評價,對于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引領技術創新先導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評價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對安徽省的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四類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產出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1.研究方法
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技術創新的成果產出,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新產品產值(X1)、新產品銷售收入(X2)和專利申請數(X3)三個指標來綜合衡量創新產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對上述三個指標進行提取和歸納,并根據主因子方差貢獻率計算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產出能力綜合得分,根據得分高低對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的強弱進行排序。
2.數據分析
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收集了該統計年鑒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個年度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產值、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專利申請數三個指標的數據樣本,并對數據整理歸納。由于部分年份指標數據存在缺失值,為了保持時間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歸分析法對缺失值進行修補。
2.安徽省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利用SPSS13.0軟件對原有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Bartlett球形檢驗統計量分別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應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時KMO值依次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變量適合作因子分析。分別對四類高新技術產業3個變量的原始數據進行因子載荷矩陣估計,第1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計解釋原始變量反映信息分別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個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計算綜合得分TS時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其權重。
通過因子分析法對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的3個變量數據進行分析,將因子得分評分標準。經計算2003年―2013年醫藥制造業因子得分FS1分別為-0.821、-0.811、-0.784、-0.751、-0.691、-0.582、0.143、0.112、0.852、1.243、2.091,以主因子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出綜合得分TS1分別為-0.797、-0.787、-0.761、-0.729、-0.671、-0.565、0.139、0.109、0.827、1.206、2.029,根據綜合得分TS1醫藥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11、10、9、8、7、6、4、5、3、2、1。2003―2013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因子得分FS2分別為-0.562、-0.677、-0.627、-0.609、-0.600、-0.622、-0.298、-0.398、0.711、1.531、2.149,綜合得分TS2分別為-0.560、-0.675、-0.625、-0.607、-0.598、-0.620、-0.297、-0.397、0.709、1.526、2.143,根據綜合得分TS2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6、11、10、8、7、9、4、5、3、2、1。2003年―2013年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因子得分FS3分別為-0.407、-0.578、-0.587、-0.404、-0.423、-0.502、-0.273、-0.538、0.162、2.742、0.808,綜合得分TS3分別為-0.389、-0.552、-0.561、-0.386、-0.404、-0.479、-0.261、-0.514、0.155、2.618、0.771,根據綜合得分TS3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6、10、11、5、7、8、4、9、3、1、2。2003年―2013年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因子得分FS4分別為-0.759、-0.701、-0.778、-0.671、-0.534、-0.608、-0.052、-0.171、1.462、2.147、0.664,綜合得分TS4分別為-0.684、-0.632、-0.701、-0.605、-0.481、-0.549、-0.047、-0.154、1.317、1.935、0.598,根據綜合得分TS4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10、9、11、8、6、7、4、5、2、1、3。根據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綜合得分TS計算出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平均綜合得分ATS分別為0.0000882、-0.0001813、0.0000000、-0.0000909,排名依次為1、4、2、3。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安徽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別為2.091和2.149,排在所處行業歷年來的第一名。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在2012年FS3和FS4分別為2.742和2.147,排在所處行業歷年來的第一名。從行業歷年排名來看,安徽省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創新產出能力總體處于上升態勢,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排名波動較大,創新產出能力不平穩。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的綜合得分TS逐步從負分變為正分,創新產出能力總體上均有所提高。其中醫藥制造業從2009年之后連續幾年綜合得分TS1均大于0,說明其創新產出能力提升較快,2013年TS1為2.029為所在行業考察年度范圍內的最高水平。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從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長較快,說明2011年后這三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有明顯提高。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3年TS2為2.143、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2年TS3為2.618、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12年TS4為1.935為所在行業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橫向對比四類高新技術產業2003年-2013年的平均綜合得分ATS可以發現,安徽省醫藥制造業排名第1,其余三類高新技術產業按排名順序依次為: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安徽省醫藥制造業平均綜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類高新技術產業,說明其創新產出能力較突出,技術創新程度提升較快。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在2003年-2010年間的ATS為負值,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落后,創新產出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建議
文章通過因子分析進行實證研究,獲得了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綜合排名情況,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總體呈上升態勢,其中醫藥制造業創新產出能力提升較快,其余三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前期較不平穩,2009年后增長較為穩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平均綜合得分有正有負,其中醫藥制造業得分為正,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得分為負,說明醫藥制造業創新產出能力相較其他三類產業較強,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進一步促進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對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要把增強創新產出能力作為核心戰略納入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中。企業要構建創新管理體系,整合企業各類創新資源,健全有利于創新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創新效應。產業集聚便于集聚區內的企業和其他組織協調,從而幫助企業快速獲得創新所需要的資源;集聚區內企業間的競爭壓力也能推動企業不斷創新。安徽省擁有合肥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蚌埠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應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積極作用,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
3.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高新技術企業要增強創新產出能力,需要提高技術創新投入,尤其對于創新產出能力較弱的高新技術產業,除了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之外,還要加大對注意對技術的引進、改造和吸收再創造的經費投入,以提高其創新產出能力。
4.政府應制定并出臺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創新產出能力較弱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寬松的政策環境。例如制定專門的高新技術產業減稅政策,簡化高新技術產業金融貸款的限制和手續,擴大其融資渠道等等。
參考文獻:
[1]蔣含明,李非.臺灣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研究[J].亞太經濟,2012,No.17506.
[2]譚開明,魏世紅.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部地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v.26.
1 引言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體現國家實力的關鍵支撐。任何國家或地區只有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在大環境的產業分工鏈條中處于高端位置。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是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的P節點。
十六大會議中就已提出“走出去、引進來”的經濟發展戰略。國際技術轉移是推行“走出去、引進來”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提高國際技術轉移服務能力、完善服務手段,幫助企業清除國際合作道路上的絆腳石,消除創新障礙和不確定性,是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根本。
2 國際技術轉移主要形式與影響因素
國際技術轉移主要指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技術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技術轉移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縮小技術差距,達到創新與提高的目的。
國際技術轉移形式多樣,主要有:(1)國際技術合作,即在完成一個技術項目需要大量資源時,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的人力、技術和資源合在一起;(2)國際間合作生產,或稱之為外國直接投資,即由甲國提供技術和某些元件,乙國提供勞動力和某些輔助元件,最終在乙國組裝;(3)特許,即一方按照性能要求和所付酬金給另一方使用產品或加工工藝的專利、版權、商標或技術知識的權利,特許是一種快速易行的技術轉移方式;(4)情報交流,通過參加國際科技專門會議,交換科技文獻資料,轉移和推廣技術知識;(5)人員交流,如交換留學生、訪問學者、雇用外國專家、在國外開設培訓班等,推進跨國技術轉移合作與交流。
國際技術轉移的過程和成效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1)技術供給方的合作意愿及技術能力;(2)技術接受方的合作意愿及技術能力;(3)技術供給方、被轉移技術、技術接受方、技術轉移發生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4)被轉移技術的選擇、轉移方式。
3 國內外技術轉移現狀與特征
當前,我國正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積極融入國際技術轉移大熔爐,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國際技術轉移。然而,我國技術轉移的進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技術引進多于技術輸出;(2)沿海發達地區技術轉移能力強于偏遠欠發達地區;(3)缺少統一的、規范的、規模性的國際技術轉移體系,尤其缺少具備綜合服務功能的國際技術轉移專業機構和高水平的技術轉移服務人才;(4)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體制與機制尚需完善;(5)技術引進成本高、技術開發后勁不足。
國際技術轉移的現狀特征主要表現為:(1)涉及的高科技領域越來越多,如有關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性能醫療器械、現代農業等;(2)技術轉移形式逐步從直接投資轉向合作開發和資源共享;(3)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技術轉移的主體,發展中國家技術開發量少、技術水平低、合作領域狹窄;(4)跨國公司已成為當前國際技術轉移的主要載體;(5)以專題研究、產品開發、技術合作為目的,不同國家、企業和科研機構相互聯合形成的戰略聯盟正成為一種新的技術轉移方式;(6)對外直接投資成為技術轉移的重要渠道,且發達國家所占比重持續上升,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持續下降。
4 提高國際技術轉移服務能力
通過分析國際技術轉移的主要形式、影響因素和重要特征,本文將從如下那么五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國際技術轉移服務能力。
4.1 培養國際技術轉移專業型服務人才
技術轉移就是讓科技與市場結合,為科技項目找市場、找資金,為企業、為資金找科技項目。高素質技術轉移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溝通協調能力、能吃苦耐勞和專業敏感度,還應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專業型復合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集專業知識積累和技能實踐為一體,通過反復實踐提高專業服務能力。此外,政府應加強對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從業人員的引導,為培養和發展專業型技術轉移服務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平臺。
4.2 構建國際技術轉移創新評價體系
科研考核評價體系是構建科技創新制度體系的關鍵內容,也是提高科研質量的重要支撐。只有進一步加強管理體制改革制度,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轉移創新評價體系,才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具體可通過如下措施:(1)加快建立全覆蓋的科研人員分類考核體系;(2)積極引入符合國際慣例的“同行專家評級”為主的定性評論;(3)建立對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以為質量導向、注重研究成果考核的多樣性;(4)建立科技創新考核評價的保障支撐。
4.3 疏通國際技術轉移通道
健全和完善技術市場法律體系,制定財政、金融、稅收、產業、技術、激勵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較為完備的鼓勵技術開發和技術轉移、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體系,完善市場環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增加技術市場的對接效率。
4.4 鼓勵技術創新,實現多方共贏
鼓勵企業創新,通過稅收、補貼等優惠措施作為激勵,調動企業與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著力推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多方共贏。
4.5 加快國際技術轉移的步伐
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大力發展技術輸出,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增強“走出去”意識,積極開辟國際技術合作渠道,建立創新合作模式。
5 結語
只有通過培養專業型服務人才、構建創新評價體系、疏通國際技術轉移通道、鼓勵技術創新、加快國際技術轉移的步伐,才能不斷提高技術轉移服務能力,幫助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發揮紐帶和橋梁作用,幫助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1、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提升企業競爭力就必須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展開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之間關系的研究。Jian Cheng Guan等從學習能力、研發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技術創新與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指出技術創新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1]。孫冰等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對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深入分析了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關鍵要素[2]。楊顯奇闡述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的4個構成要素,即知識產權管理、科研人員的引進和培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組織管理水平,對提高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參考[3]。
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發展成為現代經濟系統中一支重要力量,是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經濟浪潮的激蕩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是否有效開展,與競爭優勢形成休戚相關,而競爭優勢的形成又離不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中小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著許多問題,需要企業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協調發展,才能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2、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特點
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技術創新的有效載體,也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由于機制靈活,面對高新技術企業間競爭力日益加劇的情況,能夠表現出更加強的競爭力,突出表現在:
2.1 不具有可模仿性
中小高新企業從企業組織結構、文化形成條件和技術獨特性等因素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是其它企業很難模仿到的,哪怕是被其他的競爭對手獵取到一定的技術方法,也沒有辦法把它的競爭力完全克隆。
2.2 積累期限長
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的競爭力,往往需要企業的長期積累,因為每一項產品和技術的研發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企業競爭力的產生,也需要企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去實現,是一個反復循環的長期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每個因素的情況及掌握度,根本無法復制,長時間的實踐獲得的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更大的增加了中小高新企業的復制難度。
2.3 價值效用強
對于中小高新企業來說企業競爭力是有著長期的戰略意義的。企業的競爭力越強,競爭優勢就越突出,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滿足客戶的價值需求,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有效的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技術投資、創新技術經過戰略市場定位和科學有效的開發,必定帶來高的效用和價值,這一基本要求原理是每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在創立階段必須確立的起步點。
3、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意義
我國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安置就業人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形象地稱為“就業機器”。中小企業在很多國家中都占到企業總量的95%以上,他們對本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美國中小企業比例為99.7%,對GIDP的貢獻率為48%,容納就業人口占就業總量的53.7%。在日本,這—組數字為99.5%、57%和73.8%。我國也不例外,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在工業產值中,中小企業實現稅利占40%,就業人數占75%。在新增就業機會中,90%屬中小企業。盡管如此,中小企業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國外千人擁有小企業共49家,我國僅有9家。因此,從長遠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是顯赫而舉足輕重的。
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信息技術、工業設計、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中,中小企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加快傳統技術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新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具有高度技術密集性、高度創新性、高投入性、高收益性、高風險性、高速度、高難度、高競爭性、高滲透性、高戰略性等特征。高新技術的實用化和商品化就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4]。
4、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競爭力與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
關于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邁克爾·波特最早開始了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此后各國學者廣泛開展了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對產業競爭力的概念、影響因素、形成機制、測度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目前,學術界關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度和評估,已發展出各種評價指標體系。黃魯成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應該包括技術創新投入能力、研發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3個最基本的部分。周明、李宗植從創新產出、研發資本存量、人力資源投入、知識溢出、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5個方面對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研究[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競爭力與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
4.1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高新技術企業一般都是具有高風險的,因此技術創新活動是高新技術企業競爭力發展的關鍵。企業想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并且求得自身發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斷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5]。
4.2 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性推動著企業的技術創新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以及企業的生存發展,從而進行不斷的創新。企業面對市場競爭越強,就會迫使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的進行有效的技術創新活動。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原動力是市場的需求,而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力就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催化劑。市場的復雜化促使著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力不斷的加強,從而也推動的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加強。
(1)激烈的市場競爭機制,迫使企業為了最大化的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開發更多種類豐富、品質良好的產品和技術。高新技術企業應該比其它企業具有非常強大的抗壓力,面對劇烈的競爭,更加能夠突出高新企業的競爭力,實實在在的實力來面對市場的考驗。
(2)競爭能改變企業管理層的創新觀念,增長技術開發者的才干。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能夠使市場的參與者樹立起新的技術創新的觀念,從而又推動了企業采取新的措施來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增加人才儲備,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3)競爭使得企業加快了收集情報、資料的速度,更好、更準確的掌握高新技術開發的方向、任務和要求,準確的瞄準市場的方向,收集市場的信息,做好高新技術創新的前期準備。
創新能力已經變成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力量,競爭最根本的就是技術實力的競爭,創新能力實質上是決定了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未來是否具有競爭力。假如中小型高新企業不能夠不斷地創新,必然會被不斷發展的市場環境所摒棄,所以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著重于技術創新,建立更高效能和效率并且消耗更少的生產經營系統,以此來增加產品的功效和附加值,從而進一步提高市場的占有率,增強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6]。
5、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是創新發展主體中最富有活力的組成部分, 在帶動技術進步、促進國際貿易、穩定經濟增長、減少失業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在目前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不足、融資困難、技術設備落后、創新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缺乏技術創新人才、信息不暢、創新風險大、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管理效益較低、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證與激勵機制等問題,阻礙了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6、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問題的解決對策
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我國推進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的生力軍,然而動蕩復雜的競爭環境,使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要解決技術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在資金上加大投入,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和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增強創新能力,才能保證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長期平穩的發展。
6.1 模仿創新方案
面臨如此緊迫的壓力,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由于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力量薄弱,而創新需要許多的沉沒成本[6]。因此可以施行模仿創新的方案。即模仿先進的技術,并不斷的在原始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技術改造,從而實現低風險、低成本的創新方案。
6.2 建立有效的創新機制
這套機制首先包括有一個高效的技術創新組織機構,合理的企業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產存量,挖掘生產潛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促進技術進步,同時創新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效率以及創新的成敗與效率都息息相關[7]。其次,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
6.3 采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加大創新的資本投入
在企業的資金投入中,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由于投入資金不足,因此創新的投入和產出不能顯著的表現出來。這普遍存在我國的中小型企業中,尤其是對于風險較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想要融資是相當困難的[8]。因此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應該積極探索各種融資渠道,除了傳統的從銀行借貸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政府或其他創新基金。
6.4 強化企業領導的創新意識,增強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企業領導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決策者和組織者,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與否,企業決策人起著關鍵作用。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意識應體現出“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創新為龍頭,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思想。在走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一定要認識到只有創新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獲勝,樹立與推進技術創新相適應的現代意識[9]。
6.5 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是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
企業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能力和利用能力。企業要有較高的取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把握相關的技術領域的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把握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先進性與新穎性,在錯綜復雜的市場中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和潛在要求,保證創新成果的市場前景。
除此以外,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還必須提高企業創新管理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產品開發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創新合作戰略和集群創新戰略,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營造技術創新良好的法律環境。
7、結論與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競爭力提高乃至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企業自身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視度有待提高。因此要提升我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競爭力與創新能力,必須加大對科研人員和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強創新環境建設,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金融機構、外資等在內的多元化投資融資體系,努力提升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意識,形成有利于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Jian Cheng Guan,Richard Yam,Chiu Kam Mok,Ning Ma.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0(3):971-986.
[2]孫冰,林婷婷.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189(01):23-29.
[3]楊顯奇.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分析[J].情報探索,2011,(11).
[4]侯躍全.淺談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上海輕工業,2006,(2).
[5]黃坡,陳柳欽.產業集群與企業技術創新[M].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
[6]李明智,王婭莉.我國高技術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