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6 16:29: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

篇(1)

新生兒科主要面對的是出生28天內的患兒,因患兒沒有溝通能力,臟腑嬌嫩,免疫能力低,所以患病后病情發展迅速,并發癥多,甚至引起較高的致殘和致死率,影響患兒的一生。新生兒科的護理工作比較繁復,不僅由護士擔任,日常活動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加強對家長的健康教育,杜絕用傳統的不科學的方式進行護理,是護理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文就在護理中開展對家長的健康教育對患兒病情的影響展開討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06例新生兒患者,包括男嬰128例,女嬰78例;179例足月兒,27例早產兒;日齡3-28天,平均(17.5±2.6)天;均為單胎;身高(41-55)cm,平均(50.1±0.4cm);體重(2005-4105)g,平均(3455.5±15.2)g;出生時的Apgar評分(7.4-9.6)分,平均(8.7±0.6)分;為便于研究,入選患兒的入院原因均為吸入性肺炎。患兒家長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1例,在高中以上65例;將患兒和家屬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兒的性別、日齡、體重、身高、Apgar評分和家長的文化程度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的56例家長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對干預組150例家長進行加強健康教育,教育內容包括母乳喂養知識,科學護理知識,喂養、洗浴的技巧方法,預防紅臀等感染的方法[1]。

1.3 觀察要點 比較兩組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新生兒病情好轉時間,并發癥,出生后8個月時的智力發育情況。健康知識評分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從新生兒護理方法的細節出題,共25題100分,分值越高知曉率越高[2];智力評分從適應性、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育、語言能力進行比較,每項5題,共100分,分值越高智力發育水平越高[3]。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分別用卡方11.0和SPSS12.0分析,用%表現計量資料,用±表現計數資料,用t表示組間差異,如果p

2 結 果

2.1 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新生兒病情好轉時間,并發癥比較 具體見表1。

3 討 論

新生兒期發病對預后有一定影響,尤其是損傷智力[4],加強護理是減少并發癥,控制疾病發展的關鍵,但醫護人員不能代替家長的職責,為了提高家庭護理質量,對家長進行科學的育兒知識教育是有必要的。本次試驗的干預組比較,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和執行率更高,患兒恢復快,并發癥少,對智力影響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建議在新生兒科臨床工作中,注意加強對家長的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董云紅,劉曉燕.注重細節在新生兒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661-662.

篇(2)

對一個健康的母親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兒,出生后早期得到充足的母乳喂養應該是最理想的營養與喂養方式。

1營養豐富。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與飲料,它含有最適合嬰兒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素。

2易于吸收。母乳的質和量會隨著嬰兒生長發育而不斷變化以適應嬰兒的需要,這些營養成分的比例適當,易于嬰兒的吸收與利用。

3增強抵抗力。母乳中含有豐富的抗體、活性細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質,可增強嬰兒的抗感染能力,從而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率以及預防某些過敏性疾病。

4簡單方便。與人工喂養相比,母乳喂養簡便、經濟、溫度合適、且促進母嬰感情及嬰兒身心健康發展。

母乳喂養新鏈接

近期公布的由中華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分會兒科學協作組、外科分會新生兒組、兒科分會新生兒專業學組共同創立的“新生兒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對母乳喂養的適應癥與感染癥均有明確規定。

對懷疑或明確診斷為半乳糖血癥嬰兒、母親患有活動性結核病、HIV病毒、CMV病毒感染或正在接受同位素放療(乳汁含放射性物質)、抗代謝藥物治療,以及母親正在吸毒、酗酒等,應嚴格限制母乳喂養。對于肝炎病毒攜帶者也建議避免母乳喂養。

在上述情況下,專家們建議采用與母乳成分接近的配方乳喂養新生兒。并希望這些嬰兒定期做醫學檢查,以早期發現嬰兒的圍產感染。

篇(3)

2006~2007年確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患兒32例,其中女15例,男17例;出生體重2500~4000g。母親孕周37~41周,年齡21~32歲。按住院先后順序設為單號和雙號,單號為干預組,雙號為非干預組。同期出生的15例正常新生兒為正常對照組。

方法:①新生兒HIE的分度采用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組制度的標準[1],治療按韓氏等[2]整理的新生兒HIE治療方案。②早期干預的大綱參考《新生兒行為和0~3歲教育》[2]。干預的內容是根據小兒智能發展的規律,按不同年齡段在4個領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訓練,使其能逐漸接近或達到該年齡階段應達到的發育水平。

4個領域分別為:①動作的訓練,主要指大動作的訓練;②認知能力的訓練,包括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的訓練;③語言的訓練;④個人和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干預組患兒每2個月隨診1次,評定上2個月干預的效果并指導家長制定下2個月的干預方案,對于不足之處,建議回家加強干預的力度。

早期干預的效果評定選用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中國城市版,在患兒1歲時由受過該量表專門培訓并取得合格證的人員進行評定。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顯著性大檢驗。

結 果

新生兒HIE干預組及非干預組在智能發育上存在差異。干預組的大運動發育基本可與正常兒平行,能抬頭、獨坐、爬行、獨站、獨行的時間僅稍落后于正常,11例可在7~8月齡時完成爬行動作,3例1歲時仍不會爬行(其中2例為重度HIE),而非干預組的動作發育則明顯落后于正常兒;僅6例能在7~8月齡兒完成爬動作,3例1歲時仍不會爬行。同時干預組在語言發育及精細動作的能力方面也明顯好于非干預組。

新生兒HIE及正常對照智能比較(X±S),見表1。

不同程度新生兒HIE智能比較:與正常對照(109.00±5.40)比較,t=1.516,P>0.05,32例新生兒HIE中有重度5例,其中有后遺癥3例:腦癱2例,癲癇1例,他們于1歲時的智能均顯著低于正常兒。5例中有2例雖然作了早期干預,但效果不明顯,智能仍然很低。

討 論

新生兒HIE是新生兒窒息后的并發癥,是圍產期足月兒腦損傷的最常見的原因。0~2歲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早期干預有利于促進受傷大腦的功能代償,可能減輕腦損傷所致的智能發育落后。

小兒大腦的正常發育和功能維持,除由其本身因素決定外,需要不斷積累感覺經驗,促進其發展。目前國外對早產兒的早期干預效果較肯定。我國窒息兒早期干預協作組的研究也表明,干預后患兒的智力發育指數比常規育兒組高,而且窒息兒通過早期干預后無論在智力和運動方面均趕上正常對照兒童。說明早期干預對促進窒息兒的智力發育、防止傷殘是有效的。我們發現,對新生兒HIE進行早期干預后,干預組的患兒1歲時的智力發展指數比非干預組高,差異顯著,但其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卻要低一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之,早期干預對促進輕、中度HIE的智力發育、有效。

篇(4)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b)-0180-02

新生兒急救體系分為新生兒復蘇及轉院前急救、危重癥新生兒轉運、NICU 治療三部分。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是新生兒急救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三級轉診系統對保障母嬰健康至關重要。成功轉運對降低危重新生兒的病死率有重要意義[1],也是提高危重新生兒存活率極為重要的一環。

1 國內外新生兒轉運歷史及效果

1900年,美國芝加哥Lyiyzin醫院的Deloee醫生報道了首例用可移動溫箱轉運病危的早產新生兒。1950年,美國成立新生兒轉運系統(NETs)。因此,我國建立適合本地區經濟水平及發展狀況的NETs顯得十分必要。發達國家較早建立的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NETs)已證明對保障母嬰健康至關重要[2]。院前轉運使危重患兒直接進入NICU病區,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湖北省統計數據顯示,該省新生兒死亡率己由2003年的15.23‰降至2007年的9.92‰[3]。

2 新生兒轉運的條件

2.1 良好的轉運設施

主要是轉運人員、轉運培養溫箱、轉運呼吸機。需要轉院的新生兒(早產兒)不只是簡單地鼻導管或面罩吸氧,重癥新生兒可能在轉運途中或到NICU后很快死亡,這和轉運設備有很大關系。對于危重患兒,選擇轉運時機十分重要,在轉運途中應具備心肺復蘇、急救藥物、受過正規、嚴格訓練的醫生護士等,搶救應爭分奪秒。新生兒轉運是很重要地問題,在我國醫療條件差距很大,做好轉運前的準備工作相當重要。

2.2 合理選擇轉運時機

應當對新生兒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判斷轉運的合理時機。通知轉運目的醫院,做好準備。還應該結合醫院的醫療水平,及時判斷是否有處理該危重患兒的能力。所以就需要醫生對常見新生兒危重癥的認識和治療有充分、足夠的經驗,才能做出合理的抉擇。醫生應當判斷是否具備轉運的標準。

3 新生兒轉運制度

(1)新生兒科二線值班醫生、急診科有經驗的值班護士及值班司機組成本院新生兒轉運小組,負責各下級醫院新生兒轉診工作。

(2)各級醫護人員接到轉診要求時應做好相關記錄:患兒一般情況,陽性體征和輔助檢查、診斷、治療和目前狀況,前往轉運醫院路徑。然后通知出診醫生和急診科護士,由急診科護士通知司機。不得以任何原因推諉轉診要求。

(3)正常情況下接到轉診要求后5 min內出診。若遇轉運小組外出轉運未回,通知備班轉運小組。特殊情況下不能及時出診,相關人員應及時與對方溝通,由對方決定是否堅持要求轉運。

(4)急診科和司機負責救護車每天的安檢工作,保證行車安全和藥品物品及設備的正常狀態。

(5)轉運全程要沉著冷靜,防止忙中出錯。窒息患兒應按新生兒復蘇程序進行,如到達時已復蘇,應評估患兒,包括生命體征情況,有無休克、酸中毒,是否需要氣管插管呼吸支持等;低體溫、休克、酸中毒是導致轉運途中病情惡化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轉運前復蘇和穩定對于患兒安全至關重要。特殊情況患兒,如食管閉鎖、先天性膈疝及腹裂患兒轉運中的處理應參照本科《新生兒診療常規》中有關新生兒轉運制度方面的內容。

(6)轉運過程中患兒應置于轉運溫箱中,并妥善固定;必要時接好氧管或呼吸機,調整好呼吸機參數;接好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接好推注泵,控制好輸液速度[4];注意處理轉運途中出現的意外情況,如氣管插管脫出、堵管、氣胸,病情惡化等。

(7)轉運回醫院后再次評估患兒情況,并迅速送入NICU。與新生兒科接診醫生做好病情交班工作。

4 新生兒轉運技術評估

新生兒轉運不是一個簡單的運送過程,而是一個連續的監護治療的過程,相當于一個流動的NICU[5-7]。國內李海英[8]研究報道,青島市所轄縣級市膠州市在實施S.T.A.B.L.E.項目培訓后,轉運新生兒部分生命指標和實驗室指標等均較對照地區和培訓前項目地區有明顯改善[9]。陳運彬等[10]對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運作10年的遠期效果隨訪表明,規范的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運作大大改善了轉運的危重新生兒的預后和生存質量,而且建議必須在轉運過程中盡快穩定病情,出院后認真進行隨訪工作,對隨訪中存在體格、智力發育障礙的患兒早期進行干預。由于新生兒轉運系統投入頗大[11],且與收益不相符合,所以這項工作的開展在我國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近年來全國各地不同醫院均不同程度開展了危重新生兒轉運業務。

5 總結

國內的研究表明:以NICU為依托的新生兒轉運系統是目前降低新生兒病死率的有效轉運模式,建立良好的轉運網絡,通暢的轉運流程和專業的醫護人員是保障成功的關鍵[12-13],但國內對新生兒轉運業務都沒有規范的管理,各醫院的轉運程序和方法差別較大。陳運彬[11]對國內外新生兒轉運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不足、當前的熱點問題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均做了闡述。隨著新生兒轉運工作探討的增多,轉運技術的進步及規范,相信新生兒轉運流程會越來越優化,轉運技術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 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2] Woodward GA,Insoft RM,Pearson-Shaver AL,et al. The State of pediatric interfacility transport:consensu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ediatric and neonatal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medicine leadership conference[J]. Pediatr Emerg Care,2002,18(1):38-43.

[3] 胡祖斌,夏世文,龔正濤. 建立區域性新生兒急救轉運系統的探索與體會[J]. 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0,1(2):92-94.

[4] 封志純,王斌,黃為民,等. 珠江三角洲新生兒轉運網絡工作報告[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1999,1(4):214-217.

[5] Broughtons J,Berry A,Jacobe S,et al. The mortality index for neonatal transportation score:a new morta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retrieved neonates[J]. Pediatrics,2004,114(4):E424-E428.

[6] 張愛梅,陳雪莉,劉明耀,等. 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的進展[J]. 醫學綜述,2010,16(13):1998-2001.

[7] Kumar PP,Kumar CD,Venkatlakshmi A. Long distance neonatal transport-the need of the hour[J]. Indian Pediatr,2008,45(11):920-922.

[8] 李海英. S.T.A.B.L.E.在新生兒轉運中的應用及不同轉運方式新生兒臨床及轉歸對比分析[D]. 青島大學,2011.

[9] 李靜,史寶海,陳震. 114例危重新生兒轉運臨床分析[J]. 新生兒科雜志,2003,18(1):32-33.

[10] 陳運彬,張小莊,帥春,等. 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運作10年的遠期效果隨訪[J]. 中國婦幼保健,2005,20(8):908-910.

[11] 陳運彬. 新生兒轉運的現狀和挑戰[J].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1):10-14.

篇(5)

新生兒肺炎是臨床常見病, 如治療不徹底,易反復發作,影響孩子發育,容易造成新生兒死亡,隨著圍產期因素及早產兒的增多,新生兒肺炎近年來發病率增高,新生兒肺炎以彌漫性肺部病變及不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其特點【sup】[1]【/sup】。新生兒肺炎發展變化快,并發癥多, 輔助檢查主要依靠胸部放射檢查,早期診斷可明顯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本文對我院新生兒科2009~2010年收治的181例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臨床及 CR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對新生兒肺炎的認識及早期診斷正確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181例,男101例,女80例。年齡1~28天。胎齡足月者96例,早產兒85例。出生時體重<1500g 21例,1500~2500g 49例,>2500g 111例。其中順產103例,剖腹產53例,難產25例。圍生期窒息史69例。

臨床表現: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表現上不完全一樣,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典型,無明顯的特異性。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反應較差、不吃不哭,一般不發熱,咳嗽輕。有時就是“感冒”癥狀,如鼻塞、嗆奶。雙肺呼吸音粗,部分患兒可聞及濕音。

檢查方法:采用南京醫療器械廠PLX 102移動X光機或島津BSX-50AC X光機攝仰臥前后位胸部正位片,用德國AGFA CR系統進行圖像處理。盡量于新生兒平靜呼吸的吸氣終末曝光攝片。常規對新生兒進行防護,特別是對性腺等腺體器官加強防護。診斷由3名主治醫師以上進行集體閱片。

結 果

181例新生兒肺炎中支氣管肺炎95例(52.5%);間質性肺炎40例(22.1%);大病灶肺炎28例(15.5%);大葉和(或)節段性肺炎18例(9.9%)。新生兒肺炎的CR表現具有多樣性,發展變化快。主要表現如下。

肺紋理改變:肺紋理增多及肺門影模糊,是常見的重要的征象,雖不具特征性,但幾乎所有的支氣管肺炎都有此征。表現為肺紋理增多、增深,邊緣模糊,肺門陰影濃密模糊。本文146例有此征象(80.7%)。

病灶影:①小病灶:多見于支氣管肺炎,雙肺野見多發點片狀高密度影,病灶可互相融合,多見于兩肺中下野中內帶,本文99例(54.7%);②大病灶:可見斑片狀邊緣模糊的高密度影,單發多見,本文28例(15.5%);③大葉或節段性病灶:肺實質浸潤影呈全葉性或節段性,可同時伴有小病灶存在,本文見18例(9.9%)。④間質條紋狀陰影:雙肺野見不規則條紋狀密度增高影,邊界清楚,部分交織成網狀。本文40例(22.1%)。

局限性肺氣腫:肺野內局限性透亮區,并可有同側橫隔平坦現象。本文見38例(21.0%)。

急性肺膨脹征:不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但是一個重要的早期征象, 可見于各型肺炎,本文見39例(21.5%)。

支氣管充氣征:為本病的特征性表現之一,本文見59例(32.6%),表現為支氣管及其分支充氣顯影,呈管狀透亮影。

心后影征:下葉肺炎由于肺泡實變,整個心影后的密度增高。使肺血管紋理失去對比而不能顯影,本文見27例,占15.0%,多見于左側心后影。

上縱隔、心緣和(或)橫膈模糊征:表現為上縱隔、心緣和(或)橫隔的全部或部分輪廓模糊不清,這是與之相鄰近的肺實質病變的反應。本文見32例(17.7%)。

并發癥:葉間胸膜反應,本文見9例(5.0%);肺不張,本文見16例(8.8%);氣胸,本文見8例(4.4%);少量胸腔積液,本文見3例(1.7%)。

討 論

新生兒機體反應能力較差,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在較早發生時無明顯的癥狀和體征,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反應較差、不吃不哭,隨病情的發展,出現鼻翼煸動、、凹陷征,心率增快。起病較晚的癥狀相對比較典型,足月兒常發熱,但也可體溫正常。肺部可聽到粗細不等的濕音。本文中109例無明顯癥狀和體征。新生兒肺炎癥狀和體征多不典型,CR片所見是診斷本病的重要的依據。

新生兒肺炎按病因分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多在圍產期時宮內缺氧,胎兒呼吸中樞受到刺激,引起胎兒深度吸氣,羊水和胎糞被吸入胎兒肺中,吸入物導致肺泡實變;其次由于吸入物刺激,導致毛細血管充血水腫和滲出,使肺實變加重,并發細菌感染。感染性肺炎多見于晚期新生兒,是由于感染各種病原體所致。早期新生兒肺炎以吸入性肺炎多見,晚期新生兒肺炎以感染性肺炎為主,兩者CR表現不易區分。

新生兒肺炎CR表現:早期主要表現為肺紋理增粗、模糊,隨病情的發展沿肺紋理出現模糊點片狀高密度影,以后沿肺紋理擴散,可融合成大片,小段肺不張或肺氣腫常同存,還可表現支氣管充氣征,心緣或膈面模糊征等。各種變化可單獨或合并存在。

新生兒肺炎的CR表現多樣化,新生兒的胸部CR片,具有以下特點:因為新生兒的肺臟不是完全張開,因此肺野的范圍較小,胸腺較大,縱隔脂肪組織多,而且臥位攝片時心影也放大,肺門影較小,肺紋理較細。正常新生兒的肺野看不到肺紋理。根據新生兒解剖特點,在觀察新生兒CR片時要著重觀察兩肺中內帶,特別是右肺中內帶中下肺野,因肺炎病灶多出現在這些部位;早產兒因肺發育不成熟,其CR片表現為肺部透明度低,肺紋理增多,有散在細小顆粒狀陰影等特征【sup】[2]【/sup】,在診斷時需注意加以鑒別。

新生兒肺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典型,由于新生兒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時治療,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敗血癥乃至死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明顯提高新生兒肺炎的治愈率。胸片應作為新生兒肺炎常規檢查【sup】[3]【/sup】,對臨床可疑病例,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及時進行X線檢查,可做為臨床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對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新生兒臟器嬌嫩,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盡量減少X線輻射對新生兒的影響,原則上應盡量避免接觸X線。如果病情確實需要,根據防護優化原則,建議新生兒的非攝片部位進行防護,攝片要一次完成,盡量減少攝片條件;攝片時要選擇新生兒平靜安睡、呼吸平穩時或吸氣末尾時曝光【sup】[4]【/sup】,實際工作中可能較難掌握。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 X光機曝光時間短,CR系統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比傳統X線有輻射劑量低、照片質量高等優點,只要新生兒安靜、仰臥前后位,一次曝光就可攝出高質量的胸片。

總之,新生兒肺炎臨床癥狀不典型,CR片表現多樣化,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于提高新生兒肺炎的治愈率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改善預后,降低新生兒病死率。CR檢查可為新生兒肺炎的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是臨床工作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由于新生兒肺炎無特異性,臨床表現與CR表現常常不吻合,影像醫師在診斷時應密切結合臨床,全面綜合分析,做出正確診斷。對臨床懷疑新生兒肺炎的患者,建議盡早進行胸部CR檢查,及時做出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吳瑞萍,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78.

篇(6)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049-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指各種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部損傷[1],至今仍是威脅新生兒生命和健康的嚴重疾病,除窒息復蘇外尚無公認的有效防治方法,雖然產科和新生兒監護技術不斷發展,但HIE發病率仍很高,病死率和成活者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率均較高[2]。因此,HIE的早期診斷以及及時規范治療,越來越引起所有兒科工作者的重視。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中,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腦活素治療療效明顯,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收治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84例。診斷均符合1996年杭州會議修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胎齡(38.02±2.31)周,年齡(4.89±3.72)h,出生體重(3.21±1.25)kg,1 min Apgar評分(3.96±1.01)分;對照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胎齡(38.11±2.05)周,年齡(5.25±2.69)h,出生體重(3.56±0.98)kg,1 min Apgar評分(4.12±0.74)分。兩組基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已排除了各種感染、先天畸形、代謝性疾病及母親分娩過程中應用藥物史等病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維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維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維持血糖在正常高值,魯米那止驚,速尿、甘露醇降低顱內壓,甲氯酚酯促進腦細胞代謝等綜合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用腦活素3-5ml/d,加入10%葡萄糖液30ml持續靜脈點滴,維持4~6 h,療程10-14天。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用藥48 h內患兒意識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復;有效:用藥48 h內患兒意識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復;無效: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病情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x2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P

2 結果

治療組用藥5天后,顯效32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用藥5天后,顯效12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3.8%。兩組資料均值比較用x2檢驗,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是由于嚴重低氧血癥造成腦缺血性損害,出現腦水腫腦組織損傷,而其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多見偏癱、癲癇、智力低下、學習困難及視聽障礙,中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對智能影響更大[4],目前國內新生兒窒息的發病率在不同條件的醫院和地區為3%-10%,病死率為2%-15%,由此引起的智力、行為障礙為1.3-15.3%,因此HIE患兒的治療顯得極為重要,缺氧缺血引起腦組織的病理生理改變最早、最基本的是能量代謝障礙,隨后發生一系列“瀑布”反應,如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細胞內鈣超載以及興奮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促使受損神經細胞趨向死亡。腦活素對神經細胞生長、軸漿轉運和再生起重要作用;能明顯清除自由基,降低內皮素,防止缺血區血管及微小血管強烈痙攣所造成的腦組織持續損傷,減少細胞凋亡,因而對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有保護作用[5]。本文觀察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綜合療法相比,腦活素治療HIE在總有效率有所提高,患兒驚厥易于控制,意識障礙、肌張力等神經癥狀、體征恢復快,療效顯著,無任何毒副作用,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7-228.

[2]趙臨風.HIE預后.中華兒科雜志,1996,34:76.

篇(7)

1 ABO 及 Rh( D) 血型抗原的發育

ABO 血型抗原(簡稱ABO抗原)在人體胚胎發育早期(5~6 w) 即可檢出;絕大多數新生兒出生時其 ABO 抗原采用血清學方法即可檢測出,但抗原數量和凝集強度不及成人。研究顯示,新生兒的ABO抗原成熟程度只有成人的約60%,尤其是早產兒和有血液和免疫系統疾患的新生兒,常出現ABO抗原減弱的現象;而如果患兒為ABO血型亞型,其血清學表現也不是很典型,況且患兒多數是出生以后第1次作血型鑒定,無歷史資料可參考,這就給這些主要依靠正定型確定血型的患兒的 ABO 血型鑒定帶來了很大困難。另一方面,新生兒自身可用來輔助鑒定血型的檢材(如唾液等)不易獲得,同樣是造成其血型鑒定困難的原因之一。因此,多數專家建議如果嬰幼兒ABO血型無法確定,患兒又必須輸血的情況下,最好輸O型洗滌紅細胞,以免患兒產生意外抗體對今后的輸血造成障礙[1]。

Rh(D)血型抗原[簡稱Rh(D)抗原]是構成紅細胞的重要成分,因此在胚胎早期即可檢出,至新生兒期幾乎都能正常檢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生兒的臍血標本易被華通氏膠污染,且新生兒直接Coombs試驗陽性者較多,因此應注意假陽性結果。遇到直接 Coombs 試驗陽性患兒,應先洗脫其紅細胞表面致敏的抗體,至直接Coombs試驗陰性后再作定型; 對華通氏膠污染的標本則必須反復洗滌后方可定型。這個原則同樣適用于ABO血型正定型。

2嬰幼兒ABO血型抗體的產生規律

嬰兒出生后,會不斷地被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A、B抗原及其結構類似的物質所免疫,逐漸產生抗-A、抗-B和抗-A,B。如大腸桿菌O86含有B血型物質(簡稱B物質)、某些肺炎球菌含有A血型物質(簡稱A物質)等,這些物質能被人胃腸道吸收免疫。由于對自身抗原存在免疫耐受性,因此A型個體不被A物質免疫,而與B物質起免疫反應形成抗-B;同理,B型個體不被B物質免疫,而與A物質起免疫反應形成抗-A;O型個體血清中則存在抗-A、抗-B和抗-A,B,而 AB型個體中不存在抗-A、抗-B。美國 AABB《血庫和輸血機構標準》規定,≤4個月嬰兒的受血者ABO血型鑒定,只要求用抗-A和抗-B試劑作紅細胞血型鑒定(正定型),而不必作反定型。我國目前尚未明確規定對多大的患兒需要作反定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輸血科及國內多家兒童醫院輸血科對≤6個月的嬰兒受血者,鑒定 ABO 血型只作正定型,如果正定型反應強度正常,即以正定型結果為準,給患兒選擇同型血液制品輸注;對>6個月的嬰兒受血者則同時作正反定型相互印證,如果這類嬰兒受血者的反定型不能檢出相應抗體,則應采用更加敏感的方法鑒定,并結合患兒臨床診斷進一步分析,或送上一級血型參比實驗室作血型確證試驗,以確保患兒輸血安全[2]。

3兒科輸血前檢測的特點

兒科患者血型抗原和抗體發育的特點決定了兒科輸血前檢測具有如下特點:①患兒ABO血型正反定型常常出現不一致的現象;②患兒ABO血型正反定型常常出現弱凝集;③給患兒ABO異型的血液作交叉配血,預期的凝集不一定出現或凝集極弱,故在給嬰幼兒作交叉配血時應該首先保證ABO血型的正確性;④新生兒換血或圍產期新生兒輸血治療要考慮來自母體IgG抗體的干擾,往往不能輸與患兒同型的紅細胞;⑤由于兒科患者經常輸洗滌紅細胞或其他特殊定制的血液成分,且這些血液制品只能給某個特定患兒輸注、保存期又短,因此意外抗體篩查顯得尤其重要。

4兒科輸血展望

由于兒科輸血前檢測與成人有許多不同之處,且兒科輸血工作繁鎖、工作量大、異型輸血常見,同時兒科患者病情變化快,對血液制品規格、種類要求復雜,因此兒科輸血需要各級血站的大力支持,而且兒科輸血工作迫切需要強大的信息化支持和電子配血系統,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證患兒輸上相合的血液成分。另外,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兒科輸血前檢測規范及兒科輸血技術規范,使兒科輸血工作者能夠"有法可依",使兒科輸血工作能夠盡快實現規范化。

篇(8)

為了解《臨翔區兒童發展規劃綱要》的5歲以下兒童率指標的完成情況、兒童死亡率的動態變化及原因,找出圍產期保健和兒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針對性地制定干預措施,從而提高兒童保健質量,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現將臨翔區2001~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進行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依據衛生部婦幼衛生司1991年下發的《中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方案》及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由縣、鄉、村三級婦幼保健網絡收集、整理及審核上報的轄區范圍內2001年~2010年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年報資料,包括本地戶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同時,還收集《云南省2010年婦幼衛生工作主要指標匯編》中臨滄市及云南省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相關信息。

方法:采用生態學分析方法對轄區范圍內2001~2010年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進行分析。主要指標包括年齡別死亡率、死因順位、死亡前就醫情況。

統計學處理:對歷年來的年報資料死亡率與構成比的描述、X2檢驗、X2趨勢性檢驗。

結 果

臨翔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2001~2010年臨翔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了18.57‰,其中嬰兒死亡率下降了14.84‰,新生兒死亡率下降了9.39‰,經趨勢性X2檢驗,5歲以下兒童的年齡別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趨勢。經X2檢驗,2010年臨翔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已分別低于臨滄市(19.31‰)及云南省(15.31‰)水平。見表1。

死因順位分析:在431例死亡嬰兒中,共調查到339例嬰兒的死因,主要死因為出生窒息、肺炎、早產等,其他原因死亡27例(6.26%);而1~4歲兒童死亡110例,調查了99例的死因,主要死因為意外及肺炎。見表2。

死前就醫情況及死亡地點分布:有40.5%的兒童死前未就醫,死亡地點主要是在家中;死前就醫主要在村衛生室及縣級醫院。在就醫途中死亡的比例僅7.02%。見表3和表4。

討 論

10年來,臨翔區新生兒、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不僅實現了《臨翔區兒童發展規劃綱要》的終期目標,而且低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實施了“降消”項目、新農合政策、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項目,政府加大了對婦幼保健的投入,改善了產、兒科的急救條件,規范了產、兒科的各種醫療搶救常規。

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是降低嬰兒死亡,工作重點是降低新生兒死亡。但調查表明嬰兒的死因順位依次為出生窒息、肺炎、早產、腹瀉、先天異常和營養性疾病等,提示圍產期保健仍是我區的薄弱環節,今后工作的重點應加強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培訓,提高產兒科的新生兒疾病的診治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加強圍產期保健,減少早產的發生。

5歲以下兒童死前的醫療衛生利用調查顯示:多數家庭在兒童死前發生了就醫行為,就醫地點主要在村衛生室及縣級醫院;死亡地點主要是在家中,在就醫途中死亡的比例較低,提示我區的兒童保健網絡相對健全,但村醫的醫療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建議:①重點加強新生兒窒息復蘇和新生兒疾病診治的培訓:對各級醫療單位產科、兒科醫師加強有效培訓,重點是圍產期與新生兒期保健。產時必須詳細觀察產程,提高產科質量,加強產兒科合作,改善產科搶救措施,加強新生兒插管技術、早產兒低體重兒的喂養護理保健常規等。②多部門協作加強兒童先天性疾病的預防保健工作:在5歲以下兒童死亡中的先天性疾病占有較高的比重[1],不僅需要加強孕產婦系統管理、重視母孕期營養,加大孕婦保健知識宣傳培訓,普及遺傳優生知識等一系列醫療,而且需要得到政府、婦聯、民政、財政等多部門的密切配合。③加強基層兒童系統管理:調查發現5歲以下兒童死因漏報率較高,應加強基層兒童系統管理,尤其是切實加強新生兒訪視,并進行ARI和腹瀉的預防及監測[2],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把高危兒、體弱兒在最基層的專案管理起來,提高高危孕產婦及高危兒管理率,識別處理好圍產兒異常的診治、篩查和及時轉診工作。④預防意外事故發生:溺水、交通意外等是1~4歲兒童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要加強家庭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家長識別生活中的有害習慣及行為對兒童產生的危害,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建立農村托兒機構或組織農忙臨時托兒站,預防意外發生。

篇(9)

1 引 言

新生兒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更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源泉。在婦產科學中,新生兒特指包括出生當天在內至生后28天的活產嬰兒,新生兒期間是嬰兒脫離母體逐漸適應外界生活的過渡階段[1]。一方面,新生兒組織器官發育未完善,難以完全適應外界嶄新環境;另一方面,多數產婦為初產婦[2],又多為獨生子女,缺乏新生兒護理知識,若護理不當,極易導致新生兒發病甚至死亡。作為婦產科工作者,為新生兒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責任重大,肩負著幼小生命體的安康及新生兒家庭的幸福與和諧,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細致的服務至關重要。結合新生兒臨床護理經驗,筆者認為,對新生兒的普通護理、疾病預防兩個方面是新生兒護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有必要加以認真探究和深入臨床實踐。

2 臨床資料

2.1 研究總體與樣本 研究總體為筆者所在醫院婦產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兒;研究樣本為通過便利抽樣,選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兒。

2.2 入選標準 胎齡在37至42周之間的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g,無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親沒有妊娠并發癥,且愿意母乳喂養新生兒。

2.3 排除標準 凡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新生兒均不作為研究樣本:①新生兒需供氧或使用輔助呼吸者;②新生兒的母親在一周內有發熱、感冒等身體不適情況發生;③新生兒的母親有子宮破裂、產后出血等現象發生。

3 護理方法

筆者對研究樣本的90例新生兒,采取人性化護理,同時對可能出現的疾病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新生兒患病,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過新生兒期。

3.1 普通護理

3.1.1 臍帶護理 新生兒的臍部是細菌入侵其身體內部的主要途徑[4],因而臍部護理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關鍵一環。臍部護理重點在于清潔衛生,在臍帶脫落前,需按時用消毒棉簽蘸濃度為75%的酒精對新生兒的臍部進行擦拭,再選用已消毒的干紗布覆蓋臍帶表面,通過醫用繃帶將紗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發生臍部沾染新生兒尿液,需立即對臍部進行消毒并更換敷料。新生兒臍帶在一周左右脫落后,仍需保持臍部的清潔與干燥,至此無需再使用敷料進行覆蓋。

3.1.2 保溫護理 將新生兒放入溫暖柔軟的棉被中,室溫不宜過低,應保持在22-24度之間,早產兒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4-26度之間。定期觀察新生兒的體溫,新生兒的腋下溫度的理想狀態為保持36-37度之間。若新生兒出現面紅耳赤,其體表溫度超過37.5度,則表明室溫稍高或過度保暖。在對新生兒進行其他護理時,要減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體表面積,盡量避免熱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兒的居室環境應保持適宜的濕度,一般在55%-65%之間。

3.1.3 喂養護理 新生兒脫離母體約半小時后即可讓其吸吮乳汁,提早哺乳不僅有益新生兒的營養健康,更能促進產婦乳汁的分泌和子宮復舊。在新生兒喂養中,常發生溢奶,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護理。方法一:在喂奶后30分鐘內將新生兒輕輕直立抱起,讓新生兒的頭部依靠在產婦肩部,產婦一手托著新生兒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狀態從新生兒腰部以從下向上的方向輕叩新生兒背部,排出其吸吮乳汁時吞入胃部的多余氣體,時間在5至7分鐘為宜,輕叩完畢需將新生兒以右側臥位的方式置于干凈的新生兒護理床上。方法二:發生溢奶時,應第一時間清除新生兒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液,如新生兒為仰睡,可將其翻側過身,讓溢出的奶液流出,避免嗆入氣管;如新生兒嘴角或鼻腔有奶液流出時,應立即用純棉、吸濕力強的毛巾擦拭干凈,而后按方法一輕叩其背部約4-6分鐘。

3.1.4 衣著護理 新生兒的衣服應當盡量選擇純棉、柔軟的面料,保證衣服的舒適和寬松,若是舊衣服,要洗凈并消毒。新生兒穿衣時,要仔細檢查其各部位的皮膚表面,看是否有擦傷的地方,若出現擦傷,要立即護理治療,避免出現感染。由于新生兒尿量少、尿次頻,需勤換尿片,每次為新生兒進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換潔凈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溫水洗凈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換新的潔凈尿片。對女嬰在換洗時需注意由前往后洗,盡量避免外陰感染等。如有條件,盡量人工定期把尿,以減少新生兒紅臀的發生。

3.2 疾病預防

3.2.1 呼吸道感染的預防與護理 首先是做好預防。產婦分娩前應避免呼吸道感染,產后新生兒及產婦的房間需經常通風換氣,定期消毒,要盡量避免人員近距離探望產婦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兒第一聲啼哭前應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對呼吸道感染輕癥新生兒的護理。若表現為輕微的流涕等癥狀,其他狀況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觀察新生兒的鼻道,有異物應清理干凈,同時哺乳不宜過量,每次需定量,可通過增加哺乳次數來彌補哺乳量。

3.2.2 生理性黃疸的預防及處理 處理時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新生兒出現鞏膜、皮膚或其粘膜出現黃染,但睡眠及精神狀態穩定,大小便正常,可建議產婦適量增加液體攝入量,以輔助新生兒從母體得到足夠的水分進而改善其體內代謝水平;二是若黃疸逐日加重,其手、腳心亦出現黃染,但精神狀態良好,大小便等無異常,則需建議產婦停止母乳喂養,時間2-3天為宜,待黃疸癥狀減輕后再繼續母乳喂養;三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后,可游泳和撫觸,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黃疸排除。

3.2.3 破傷風的防范與護理 一是產婦生產過程中,醫生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實行無菌操作,從而將新生兒患破傷風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醫護人員需指導新生兒家屬對居室嚴格清掃與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兒患此病的概率[3]。

4 結束語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及悉心照料下,90例樣本中除1例新生兒出現肺炎并需轉新生兒科治療外,其余新生兒均在正常時間出院。由此我們堅信,通過為新生兒提供優質的護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夠極大程度地降低新生兒發病率及死亡率,促進新生兒的健康發育和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范玲.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2.

[2] 孫少華.母嬰同室中新生兒安全問題分析及護理對策[J].臨床誤診誤治,2008,21(12):87.

篇(10)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各種醫療技術設備的推陳出新,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設施更加完善,新生兒急救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早產兒的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顯提高。一項早產兒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國23個省市自治區,52家醫院的早產兒出生率為9.90%[1]。另有報道早產兒存活者中留有不同傷殘者占10%~20%[2],指出神經系統和肺損傷是早產兒遠期后遺癥的兩個主要方面[3],可導致早產學齡兒學習困難。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專業的健康照護者面臨的挑戰,已從保證早產兒存活發展到使他們的發育和預后最優化。早產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產兒得到父母的全程照護,各方面均達到完善狀態,對提高早產兒生存質量和人口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早產兒實施FCC,國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而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現就早產兒實施FCC的研究現狀作一簡要綜述,為臨床提供參考。早產兒生理發育特點及臨床表現早產兒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組織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較足月兒差,特別是重要器官的功能發育不成熟,使早產兒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感染、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營養缺乏和生長發育遲緩等[4]。如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出現忽高忽低現象,不能維持穩定的正常體溫,常因寒冷而導致寒冷損傷綜合征;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容易使早產兒出現青紫發作、肺膨脹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嘔吐、腹脹、腹瀉等;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易導致腦室管膜下及腦室內出血,有時伴有腦實質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早產兒的第1年是生長速度最快、大腦發育的可塑性最強的階段[5],腦發育早期是“易損性”與“可塑性”并存的時期,“可塑性”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特性,其結構和功能可隨體內外環境變化而發生改變,但未成熟腦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時其“易損性”也會增加,從而導致發育異常和行為問題。因此,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監護,住院時間延長。NICU環境與胎兒子宮內環境、健康新生兒的環境有著巨大的差別,致使早產兒宮外面臨的環境有害因素多,如強光和噪音、作息時間不規律、缺乏規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頻率的非預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適、親子分離等,這些刺激可單獨或同時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包括未成熟的腦發育)產生直接或潛在的不良影響[6]。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護理即為促進家庭系統及其家庭成員,以達到最佳的健康水平為目的而進行的護理實踐活動,其服務的對象是整個家庭。FCC模式是系統化整體護理的一種形式,是以患者為中心護理工作的延伸,是適應當前醫學模式轉變的積極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紀中后期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顯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多數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與家庭關系緊密且相互影響,因此提出開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兒當作單一的臨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識到患兒屬于一個家庭、一個社區和一種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讓家庭融入新生兒的出生、計劃和健康服務的評估,發揮家庭在養育、護理、選擇等方面的作用,更強調人是綜合體,進一步強調家庭在患兒疾病治愈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兒及家庭,傳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兒選擇權,強調患兒、家庭及照顧者間的協作,給予力量及支持,有彈性,授權[8]。FCC護理理念已比較成熟,所總結出的8條基本原則[9]及在實踐過程中拓展出的9項基本內容[10]都強調家庭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的作用。實施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影響FCC的概念最早由范麗于2001年引入我國[11],引起了兒科、產科等護理界研究熱潮。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樓建華團隊[12,13]調查的兒科護理工作中,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實施FCC模式,結果得到了家長的認同,家長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兒能得到很好地照顧。趙敏慧等[14]對比分析了讀懂早產兒行為與個體化照護指導,對父母和早產兒互動行為認知及情緒的影響,發現上述做法能有效促進父母早產兒互動行為的認知和積極情緒的形成。該學者進一步研究了FCC對早產兒母親情緒及早產兒生長發育水平的影響,結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產兒父母的抑郁情緒,且能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但這對護理人員是一大挑戰[15],需要醫護人員與家長保持長期的、良性的溝通。楊青麗等[16]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母親和早產兒的唾液皮質醇水平的影響及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反應性唾液皮質醇的水平無影響。當前國內大多數早產兒被收治在新生兒病房,父母不能參與照護,因此常會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最終導致他們對早產兒的治療及照護缺乏足夠信心,有的甚至還會出現消極行為。而FCC填補了早產兒父母對早產兒照護知識的空白,可以很好滿足其需求,減輕壓力。

早產兒實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與醫療人員共同參與早產兒的住院護理時,父母不僅獲得了更多的護理知識,在促進孩子行動的能力及對早產兒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強[17]。措施包括:關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醫護人員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建立早產兒個人檔案;通過課堂培訓、一對一操作示范、小冊子及視頻、網絡電話咨詢答疑等,對家長如何妥善照顧孩子進行科學指導;幫助父母認識早產兒的外表、行為和情況,指導父母讀懂早產兒的行為暗示和促進生長發育;為母乳喂養、袋鼠式護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導和硬件支持;并與父母共同制訂個性化的出院計劃;出院前提供單獨的房間,練習照護技能,為早產兒出院后父母對其護理奠定基礎,如懷抱與喂養,洗澡與日常護理,撫觸與被動操,急救等,進而保證早產兒從病房向家庭護理轉移的順利完成。

實施FCC后,患兒出院回家,護士的角色有新的變化。在一些發達國家,早產兒出院后由社區護士做好持續的家庭訪視,有利于促進父母的照護技能、社會支持質量及母乳喂養率,患兒生長發育良好,親子互動增加。目前我國社區護士進行家庭護理較少,資雪梅等[18]將FCC作為理論基礎,觀察營養供給、信息刺激、親子交流等干預措施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顯示,家庭護理干預后,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明顯優于干預前,有效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對新生兒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有一定促進作用。王延榮等[19]探討新生兒家庭護理的干預效果,對新生兒出院后 3 d 由專業護士上門通過現場示范、口頭講解、發放宣傳手冊等,給年輕父母普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幫助解決護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認識問題,結果顯示產婦在新生兒護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提高新生兒健康水平。國外有報道建議在進行家訪時,所有照顧者及決定家庭經濟者均應在場,以確保護理人員的建議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實施。護理人員在隨訪過程中,應正確評價早產兒發育指標,監測其發育狀況,早期發現其發育異常,有助于早期治療,改善患兒的預后,提高人口素質[20]。張坤堯等探討早期家庭干預對高危兒認知發育的影響,干預組采用家庭式干預模式對患兒進行早期干預,結果顯示,6月齡始各年齡段患兒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指數均顯著高于未干預組,1歲時Gesell智能檢查,五大功能區發育均先于未干預組,表明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家庭干預,系統管理,可促進其認知發育,減少傷殘發生[21]。

綜上所述,FCC護理模式是“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核心體現,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綜合護理措施,通過指導家長參與照護,可以使早產兒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維護的服務,提高父母的育兒知識。早產兒出院后持續的家庭訪視及積極、持續的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提高早產兒的生命質量。但在護理人員不足的情況下,要實施FCC會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國FCC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應端正醫護人員對FCC的態度,優化護理人力資源和素質;通過各種途徑使家屬認識到FCC的優勢,改善護理現狀,促進其推廣實施,以利于兒科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燕.出生早產兒流行病學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調查[D].上海:復旦大學,2012.

[2]李玉鳳,劉世新.早期護理干預對早產兒智能發育的促進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3):18111812.

[3]羅蓉,母得志.建立早產兒腦損傷的隨訪與早期干預體系[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4(2):265269.

[4]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產兒出院后的養育[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繩宇.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實施發育支持護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現狀[J].護理雜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探討及安全管理[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481484.

[9]謝立華.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現狀[C].2011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的應用現狀[J].護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麗.以色列“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7173.

[12]沈寧,何萍萍,樓建華.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現狀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麗華,沈 寧,等. 家長對“以家庭為中心護理”的認識[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885887.

[14]趙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讀懂早產兒行為與個體化照護指導效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8,23(19):79.

[15]趙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早產兒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3537.

[16]楊青麗. 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早產兒及其母親的唾液皮質醇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6):111,113.

[17]申葉林,黃碟卿.加拿大多倫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護理對我國的借鑒[J].護理學報,2008,15(2):261269.

[18]資雪梅,康錫秀.“以家庭為中心” 的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家庭護理干預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2(5):441443.

上一篇: 高效人際溝通技巧 下一篇: 學前兒童德育的概念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另类一区 | 日本韩国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看 | 亚洲欧洲视频一区直播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