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34: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茶文化的含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要:習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漢語言學習中占據著一定的比重。本文對英漢語言中有關“狗”的習語進行了分類,并從其意義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進行了對比,從而指出在英漢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習語 差異 文化因素
漢英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漢英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學習的難點。
關于“狗”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哺育動物,種類很多,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毛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一種家畜,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有的用來幫助打獵、牧羊等。”這是對“狗”的一種公正評價。英語中的解釋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來,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在對“狗”的一般性認識上是相同的。然而,在習俗方面,對“狗”的態度上存在著典型的差異。本文試圖通過對比,揭示出漢英兩種語言中關于狗的習語的意義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漢英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1 漢語中關于含“狗”習語的意義分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過書籍、報刊、民間、網絡等途徑共搜集到包含“狗”的習語409條,其中“貶狗”類習語347條,占包含“狗”的習語總量的84.8%。通過逐條分析,對“貶狗”類習語中所包含的意義和感彩進行分類統計,大致分為三類。
1.1 利用狗愛吃的特點。如:狗吃桐油――吃的沒有吐的多;狗舔熱油鍋――舔怕燙,不舔舍不得。天落饅頭――狗造化;街頭的狗――誰有吃的跟誰走
狗做為一種雜食性動物,很多東西都能入得其口。在舊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人的溫飽問題尚難解決,這也決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須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飽肚子的東西來吃, “熱油鍋”當然舔不得,但狗又經不住香味的誘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饅頭,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這些都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了狗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黃鼠狼――連撲帶咬;狗生氣咬豬腿――拿別人出氣;過路人打狗――邊打邊走;裁縫師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從《說文解字.犬部》:“獨,犬想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也正由于狗好斗、兇殘的性格使得人們對狗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恐怖和厭惡,見到狗后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一種防備心理,于是便有了“過路人打狗――邊打邊走”。
人們馴養狗而不是其他動物來幫助人打獵獲取食物,看家護院等這類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兇殘的性格。古代地主為了鎮壓不服從于他的農民,往往會養幾條惡狗,平時供它們好吃好喝,以備關鍵時候能出來幫助他們來鎮壓平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惡,不分對象的。這也和它重利忘義、趨炎附勢的性格有關,因為狗只有討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們就通過狗的這些習性來比喻生活中具有這類品質的人,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點。如:文盲寫信――狗屁不通;狗碰木頭樁――無事自忙;掛羊頭賣狗肉――不是真貨;狗戴禮帽――假裝文明人
由于當初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沒有很好的娛樂條件,于是便把狗當成了玩弄的對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著炸,狗嚇得亂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點點下降了。人與狗的地位的懸殊導致人們在看狗時不自覺的就帶上了有色眼鏡,其實就是古代殊途觀念的影響。
總的來說, 漢語中的“貶狗”現象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即農耕民族的一種文化以及中國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殊途觀念的影響;第三就是語言本身的特點。語言是一個民族心理的產物,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狗”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典型的文化語詞。“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容有鄙視、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習語中,“貶狗”現象也較為常見了。
2 英語中關于含“狗”習語的意義分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甚至把它作為家庭的成員。冷幽默的英國人甚至敢用他們萬能的上帝來開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過來寫,不就是dog狗么?愛狗也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人們會告訴你love me, love my dog,愛我?先愛我的狗,有點像中國的“愛屋及烏”。
因此,這種愛狗的心態使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類似于漢語中說的“你真是走了狗運”,但人家是褒義的,而我們則多少帶點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be top dog(處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關狗的習語:這些習語都是抓住狗的各種性格和特征來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難像漢語的習語那樣進行分類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點。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無聲之狗會咬人,實際是說平靜之水會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說者自說,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費心機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愛吃的特點。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惡習難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讓貪婪的人看管錢財。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應該得到好骨頭)有功者受賞。
2.3 利用狗被寵的特點。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詩人品達羅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頌》(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這樣一句詩: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終有得意時,晨時歡笑夜中悲)。從中可以看出,詩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賤的人”he。但是這詩句就這樣斷章取義地流傳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風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去不遠。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墻。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謀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讓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驚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一般都是通過狗的一些性格特點來比喻人的一些行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義色彩,雖然少數也含有點貶義色彩,但從語氣來看,也沒有中國有關“狗”的貶義語那么強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語言是一個民族心理的產物,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
3 小結
從以上漢語習語中的“貶狗”現象及其與英語習語的差異中我們可以發現,語言意義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約的。一個詞的詞義究竟是沿著褒義方向引申還是沿著貶義方向發展,往往與民族對該詞的情感、心理的好惡有密切關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這種“制約信息”的文化規約,不了解其他民族語言與本民族語言的相異部分,交際行為所傳達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時還會引起誤解。雖然這些習語在書面表達上不像其他詞匯用的那么頻繁,但是它概括了人們的認識成果,充實了詞匯的寶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英漢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明白這些習語背后的文化差異,切忌望文生義,從而產生錯誤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H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決定語言和思維的是客觀存在,是一個民族所處的地理和社會歷史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韓中兩國同處東亞文化圈,歷史上韓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的影響,因而有很多相同之處,如相同的膚色和長相,相同的氣候條件等。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歷史上曾經是落后的農業國的韓國也實現了現代化,然而因為受到了大量的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文化思想、思考方式和生活態度的影響,傳統的東方文化也正在逐步發生改變。
1 韓漢文化差異的理性解讀
語言根植于某一種具體的文化當中,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所以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等多角度去理解。韓漢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首先表現為價值觀念的不同,這種不同給其在語義上的轉換帶來了一定困難。漢文化是一元文化,而韓國文化是多元文化,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他文化的價值內容。
1.1 地理環境與文化差異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從地域上看,中韓兩國,雖同處歐亞大陸東北部,但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不同,相應的也就產生了風格迥異的本族文化。韓國三面環海,其民族語言在很大方面就會沾上海洋的特征。如我們熟知的俗語:(揮金如土),(蓄水),(落湯雞)等就囊括其中。與此相反,漢民族祖居歐亞大陸,面向大海,背倚陸地,因此其文化是多樣性的,即:不僅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更多受到陸地文化的影響。正如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還有“卷土重來”、“灰頭土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等舉不勝舉。在韓語中,“風”()大多數被用作貶義詞,并且韓語中“風”只有“”這個概念,不區分什么東風,西風,北風,翻譯的時候要根據語境來。然而漢語中的風分為“東風”和“西風”,每當吹起東風,整個神州大地便是草長鶯飛、山花爛漫的時節,所以“東風”在漢文化中是和煦溫暖的,是褒義詞。如:唐德宗的“東風變梅柳,萬匯生春光”,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而“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用來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如唐朝賈島的《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元朝馬致遠的詞《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又同是馬曲的《小桃紅》中的“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其中的意境也更是讓異域人士感到相當費解。
1.2 民俗風情與文化差異
除此之外,由于民俗差異,也給韓漢兩民族帶來了文化上的差異,這一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下轉第232頁)(上接第183頁)語上顯得尤為突出。虎這種動物是韓國的象征,所以虎被韓民族賦予眾多含義。韓國人將虎比為勇猛和幽默的兩面表情,同時認為虎聰明,通人性,知恩圖報,如:1988年首爾奧運會時,韓國人選擇較具東方色彩的小老虎作為首爾奧運會的吉祥物,取名為“(虎多力)”。這個名叫“Hodori(虎多力)”的老虎被設計成為一只友善的動物,代表了韓國人熱情好客的傳統。韓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虎文化”。
在漢語中,“虎”常與“狼”并稱,因為狼在漢族人眼中是一種極兇殘的動物,非常讓人討厭,所以這類詞多為貶義,如:虎狼之心,前怕狼,后怕虎等。另外在漢語中“虎”也常與“龍”為伴,這類詞有的為褒義,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藏龍臥虎等;有的帶有貶義,如:龍爭虎斗,虎踞龍盤。
2 韓漢語言的翻譯策略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韓漢兩種語言在互譯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這并意味著韓漢兩種語言就不能相互轉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全世界人類的語言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境、身體結構等方面所體現的共同點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不同語言之間相互的轉換成為可能,而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來實現。
2.1 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改變原文的語言、文化等特征,引導讀者向接近作者,同時適應并接納原文的文化特色。其翻譯的前提是,承認語言是具有差異性的,交際由于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的文化差異而變得復雜化。而異化翻譯承認并發展差異,并且盡量在目的語中表現出該類的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等值,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比如:“以卵擊石”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翻譯成“”。但是,異化翻譯也難免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如它通常會使譯文的句式比較生硬,甚至晦澀難懂,這就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到一定的困難。
2.2 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從理論上講是把語言看成是交際的工具,強調通俗易懂,盡量避免多義和歧義。當原文和譯文因為文化差異而無法通達的時候,“要用譯語文化代替原語文化”。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用通俗易懂的目的語來進行翻譯,用目的語當中占據“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來代替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如:“(字面意思是畫中的餅,漢譯為畫餅充饑)”,“(字面意思是捂著眼睛學貓叫,漢譯為掩耳盜鈴)”,“”(字面意思只有上游的水清了,下游的會才會清,漢譯為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帶來文化信息的遺失。
3 結束語
翻譯是語言和文化的橋梁,歸化和異化只是翻譯過程中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而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哪一種策略和手段,最終還要看翻譯的目的,讀者的對象和語言的環境等。我們應該將二者很好地結合,充分體現其辯證統一的關系充分體現,既再現了原作的風格,又結合了讀者的文化及語言習慣,這樣才能促進韓中文化的順利交流,才能進一步實現韓中文化建設的互補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韓]樸英順.韓國文化論[M].韓國文化出版社,2002.
[3] 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出版社,2011.
[4] 吳雪云.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發展[J].教育評論,2009(8).
[2]潘章仙.漫談漢英顏色詞的文化內涵[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5).
[3]張靜.漢英語顏色詞“綠”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J].科技資訊,2012(12).
[4]張國穎.色彩繽紛的英語世界―淺析文化詞的文化內涵[J].科技視界,2012(2).
商標的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語言、地域文化、消費心理、和審美價值的差異,決不是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機械翻譯活動。實踐已經證明,成功的商標的翻譯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失敗的翻譯,不僅會給公司或國家帶來慘重的經濟損失,還直接影響公司或國家的形象。本文主要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討論商標的翻譯,探討文化內涵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1. 文化內涵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商標是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在進行商標的翻譯時應充分考慮影響商標翻譯的各種因素,考慮英漢兩個民族語言、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文化差異,力求音意俱佳,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激發其購買欲望。
1.1 文化內涵對以人物命名的商標的影響
中國的芳芳牌口紅,出口到英國美國加拿大等英語國家,銷路不暢。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標音譯成漢語拼音“Fang-fang”,英文讀者一看便生起一種恐怖之感,因為“fang”恰好是一個英文單詞,其意義是(1)a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or wolves(狗或狼的長牙);(2)a snake’stooth with which it injects 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費者看到“fang-fang”商標時,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紅的少女,而是張牙舞爪、毒汁四濺的瘋狗、惡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標對中國人而言卻能產生更美的聯想,不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聞到了她周身襲來的香氣。有此可見中西方民族文化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1.2 文化內涵對以動物命名的商標翻譯的影響
首先以孔雀為例,在中國和西方,它們擁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國孔雀象征著美麗和耀眼的顏色,人們看到孔雀牌彩電,就會聯想到有著最好色彩的高質量的電視機。然而,在西方國家,peacock(孔雀)被認為是一種邪惡的鳥,會給人們帶來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為商標的商品也不會熱賣。
在漢語中,蝴蝶象征著友誼和愛情免費論文。中國有很多蝴蝶牌產品,很受消費者歡迎。然而英語中butterfly意味著輕薄,輕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為商標,西方消費者會認為這種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費者不喜歡將鳥類或者昆蟲的名字用作商標名稱,因為會使人聯想到劣質商品。
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文化差異,中國有不少的熊貓牌產品,如電視和香煙,許多企業都愛用panda作為自己產品的出口商標翻譯。這些產品在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都很受歡迎,但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便賣不出去,因為穆斯林國家傳統上禁吃豬肉,而熊貓長的像肥豬,顯然,熊貓牌得產品會受到排斥而沒有銷路。因此商標翻譯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不能忽視宗教信仰、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以防用語失效。用語失效是指不合時宜的翻譯或不符合習慣等導致交流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
1.3 文化內涵對以植物命名的商標翻譯的影響
在中國,倍受青睞,有高潔堅貞之美譽。有許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廣東中山“”牌電熱驅蚊片,商標翻譯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國日本西班牙比利時無人問津,因為這些國家都把作為喪葬花卉,一般只在舉行葬禮時才使用。但該產品深受芬蘭瑞典意大利德國墨西哥人民的喜愛,因為芬蘭的國花為繡球菊,瑞典的國花為白菊,意大利的國花為矢車菊、墨西哥的國花為大麗菊。
1.4 文化內涵對以數字命名的商標翻譯的影響
在漢語中,“4”和“死”讀音想同,因而人們忌諱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語國家被禁忌,因為耶穌在那天被送上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國家樓層不設13層,公共汽車不設13路。中國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文化差異,英譯名為“Three Guns”,這一產品若銷往日本、哥倫比亞和北非地區,定會倍受歡迎,因為數字“3”在這些地區具有積極意義。但若銷往乍得、貝寧等地,應改換譯名,因為在乍得奇數被視為具有消積意義,在貝寧“3”具有巫術之意。而出口英國的商品則不宜用“666”因為它在圣經中象征惡魔。 中國許多企業競相以“8”字為產品命名,人們取“8”與“發”諧音,并賦予“八”周全,積極之意;在日語中“八”也有運氣越好、事業越來越旺的含義;而在英語中具有相似意義的數字為“7”,例如美國的“七喜”牌(7-up)飲料。
2. 商標的翻譯方法
商標翻譯不僅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還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的藝術。翻譯出的商標不僅能給人以美感,內容積極向上,思想健康,還要堅持譯文的標準化。好的譯文能增強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一般來說,商標主要有以下四種譯法。
2.1 直譯法
直譯即將商標的字面意思直接譯出。直譯法的優點是保留原名,準確的傳達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陽神)口服液——力量無比,Pony(小馬)——小巧快捷,Fair Lady(貴婦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貴、豪華舒適,American Standard(美標)潔具——規格齊全、質量上乘,Crown(皇冠)轎車——皇家風范、豪華氣派等。這種商標翻譯,顧名思義,容易讓消費者引起聯想文化差異,情不自禁地對商品產生好感,從而有利于商品的銷售。
2.2 音譯法
采用音譯法的商標名,多由人名、企業名或其他專有名詞構成。在英文商標和中文商標的翻譯中均有此種翻譯方法免費論文。采用音譯法不僅可以保留原商標名稱的音韻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記憶,而且可以體現商品的異國情調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門子),Audi(奧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 意譯法
有的商標采用音譯法無法體現產品特征或象征意義,采用意譯法則可直接體現出寓詞優雅、詞語華麗的特點。用意譯法翻譯的商標名,通過精心選字,可以形象表達產品的效用,準確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費者記憶。如英文商標“Dynasty”的葡萄酒譯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陳年好酒。中外合資的洗發產品“飄柔”的原詞為“Rejoice”,譯者并沒有采用音譯法,而是意譯為“飄柔”,給人以輕揚飄逸的感覺。中國商標中的“永久”牌自行車譯為“Forever”給人“經久耐用,直到永遠”的感受。
2.4諧音取義法
即利用漢字表音又表義的特點,精心選取適當漢字音譯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發音,同時又能體現商品的特性文化差異,補充在翻譯過程中所出現的語義信息損耗,有利于誘發消費者進行有益的聯想,便于記憶和加深對商品的印象。簡單講,就是力爭形神兼顧。如“Benz”譯為“奔馳”,暗示出車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動感十足;“Ronstar”譯為“農思它”,農民一看便知是農用產品。還如“索”牌塑料繩具譯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堅固耐用”的含義。
3. 結語
東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種族淵源、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商品的認知角度、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消費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因此,商標的翻譯既要體現商品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內涵,又要符合銷售市場消費群體的文化園傳統心理和消費觀念。譯者必須勇于創新,擺脫追求語言形式對等觀念的束縛,譯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場效應的譯名。
【參考文獻】[1]郭健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譚載喜.奈達論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4]王艷,衣進韜:商標翻譯中華民族文化的順應性[J].美國教育評論,2007(2):69-71
一、漢英文化差異不容忽視
本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文化”一詞的定義第一條,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包含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語言是人類最杰出的創造物之一。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變革、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引起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社會習俗、行為方式及有情感的語言表達方式上,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必然會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漢語中有“三生有幸”“一塵不染”等反映佛教觀念的詞匯,“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反映政策的詞匯;英語中也有“Sword of Damocles”(達摩克利斯之劍)等反映歷史的詞匯。可見,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的交換,而且是一種文化的對接。文化的共性使這種對接成為可能,同時文化的個性決定其不可能完美。文化的個性形成文化差異的鴻溝,譯者的使命就是架設跨越鴻溝的橋梁。[1]因而,如何優化自己的翻譯策略便成了譯者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二、兩種翻譯策略及之間的關系
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明確地提出了歸化與異化的問題:“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魯迅這里的所謂“洋氣”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異化”。所謂歸化,就是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異化,則是認為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2]當然,關于歸化與異化之爭可謂古今中外皆源遠流長。在中國,古有佛經翻譯的“文質之爭”,經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與梁實秋之爭,直到1987年劉英凱《歸化――翻譯的歧路》將兩者之爭推向;在國外,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Cicero,Horace和Jerome等人所論及的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譯,即直譯的雛形)和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意譯),十八至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翻譯家Schleiermacher有一句名言:“譯者要么盡量不打擾原作者而讓讀者靠近作者,要么盡量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文論和文學翻譯領域出現文化轉向時,歸化和異化之爭才正式取代直譯和意譯之爭,逐漸成為當今翻譯理論的熱門話題之一。[4]無論是歸化派還是異化派,他們都有關于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讀者接受等方面的考慮。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文化交流的頻繁,我認為讀者們對異域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多,尋求異域知識的好奇心也被不斷刺激,各種異域的表達不斷地被引進與接受,因而從長遠角度來說異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歸化與異化目前看來仍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沒有完全歸化的譯文,也沒有完全異化的譯文。
三、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優化
上文提到,歸化與異化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但由于兩種策略各有所長,如何優化翻譯策略就變得極其重要,以下結合翻譯實例來分析兩種策略的優化利用。
例如:至于才子佳人等書……更有一種風雨筆墨……(曹雪芹,《紅樓夢》)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楊憲益、戴乃迭譯)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David Hawkes)
從翻譯的類型來看,原文中“風月”二字本意指風清月明,在詩詞歌賦中常用以比喻男歡女愛,是一個極富中國文化韻味的詞語,楊戴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向讀者傳遞出原文本的文化內涵。從這一點看,霍氏的歸化譯文略顯單薄。通常情況下,以介紹源語文化為目的的哲學著作、歷史、典故、民間故事等類型的翻譯,異化策略用得較多,因為這類翻譯的目的就是要把源語文化介紹給目的語的讀者,使其體會、了解源語文化。而對于一些實用性文體的文章,如新聞報道、廣告、宣傳資料、通知等的翻譯,一般可遵循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較多地采用歸化策略,以達到通俗易懂、表達清晰的效果。如關于著名電影“Waterloo Bridge”的歸化翻譯《魂斷藍橋》運用得就恰到好處,譯者翻譯時避免了Waterloo(滑鐵盧)給人以介紹戰爭的誤導,而是聯系影片的愛情主題,譯成了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藍橋”,使中國觀眾聞聯想起典故,表達效果極佳。[5]從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接受來看,楊氏采用異化策略將文化信息傳達給讀者,弘揚中國文化的同時希望對中國文化有一定基礎的目的語人群能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包括對“風月”這一意象的把握;而霍氏的譯文顯然更針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的人群。我們可以此來考察“五四”期間異化翻譯發揮的作用。魯迅極主張“直譯”、“硬譯”、“寧信而不順”,借助翻譯來改造漢語、豐富漢語,使漢語更細致精密,更富有表現力,更具有邏輯性。異化翻譯此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發展,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的發展。在這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見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各有千秋,如何使它們的作用在文章中得以優化則需要考慮以上因素,在全面分析后方可知曉。
四、結語
歸化與異化的爭執從未間斷,學者的爭執業已從語言層面上升至文化層面。目前看來二者是在處理文化差異時必須面對和采用的翻譯策略,歸化譯文有較高的可讀性,讀者群較為龐大,讀起來通順易懂;異化譯文可以盡可能多的傳遞文化信息,使讀者體驗異域表達與文化風味,它們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與完善。或許若干年后,在另一個較大的學術轉向之后,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這兩種翻譯策略,從更多的角度探討二者的優化利用。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李亞丹主編.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4.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2).
中圖分類號:H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來講,溝通的關鍵在于語言。
“跨文化交際不僅是語言問題,同時還隱含著文化問題。所以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要使交際雙方順利傳遞和接受信息,需要了解語言背后容易引起誤會和心理沖突的文化因素。否則,交際可能會出現誤解、不快甚至惡性事件等。”[1]大批學者都已從成語、諺語、委婉語等諸多方面對文化差異進行了對比與研究。隨著世界各地跨文化交際與交流的增加,對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日常溝通差異進行對比是十分重要的。日常溝通所使用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看似淺顯易懂,實則內涵豐富。
本文將從問候語、稱贊語及致歉語這三方面對比分析漢語和英語在日常溝通方面的所體現出的文化差異。使學習者意識到熟悉兩國文化的重要性,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溝通的障礙和誤解。
一、問候語的比較
“問候語是指雙方見面時彼此問好的話語。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漢語和英語的問候語有很大差異。英語問候語比較簡單、單一和籠統,一般不會因為場合不同而改變。漢語問候語恰恰相反,與前者相比稍顯復雜,尤其是帶有十分濃重的中國文化色彩。”[2]
談及中西方的問候語差異,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一名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正趕往中午的約會,路上遇到中國學生。“吃了嗎?”中國學生問。但美國學生只是笑著點了點頭,揮手告別走了,令中國學生十分費解。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都推崇“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人們對吃都賦予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內涵。在見面打招呼這方面,“吃了么?”只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相當于西方人見面時的“Hi” “Hello” 或者“How is everything going?” 美國學生不知道,這一句“吃了嗎?”只不過是中國人說“你好”的一種方式。他們字面上理解為“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用過午餐了嗎?”聽起來顯得相當怪異,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含有暗示的意思:“如果我沒有用過午餐,你是不是想和我一起?”或者類似的意思。事實上,相當多的美國人不明白為什么中國人總是問此類問題。中國人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會讓他們思考,是不是擔心自己因為經濟拮據或者別的原因遭受吃飯問題的困擾。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使用非常普遍和頻繁的中文問候方式,那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按照字面翻譯為中文,意思是“你要去哪里?”大部分講英語國家的人得到這個“問候”時候第一自然反應是“不關你的事”,他們會覺得這是非常私人的問題。
在英美社會里,人們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個人利益(egotism)神圣不可侵犯,一切“禮貌原則”所包含的日常生活用語必須以這一點為中心。“他們不太強調社會群體或他人對自己的約束和干涉,而更講究個人擁有的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和自由。”[3]所以,在中國人問他們“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是“Who are you going to visit?” 時,他們會有受冒犯之意。
“每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都會在語言上留下一定的烙印,而運載這些烙印的詞語、句子或其他語言表現形式,凡是本身因不為跨文化交際的人所熟悉,便會出現上述誤解和心理上的沖突或反感。”[4]
二、稱贊語的比較
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稱贊。我們會稱贊別人,也會受到別人的稱贊。中西方人在接受稱贊和稱贊別人時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佛教的哲學和儒家文化都提倡否定自我,中國傳統文化更體現一種‘循例從眾,拘謹自制’式的自我觀念。深受佛教文化影響和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國人向來以謙遜為美德,總是以丑化或者貶低自己來表現自己的謙遜。”[5]所以,中國人不習慣于自我稱贊,對于別人的稱贊也會予以否認,以示謙虛。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極端崇拜個人主義。美國人強調個人意志優先,因此,他們習慣于自我贊揚,肯定自己。對別人的稱贊也會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中國官員與妻子訪問一個講英語的國家。當美國官員看到中國官員美麗的妻子,稱贊她“哇,你的妻子好美麗”,雖然中國官員內心感到高興,但由于保持謙虛的傳統,他回答說“哪里哪里”, 于是翻譯員直譯為“where?Where?”美國人又直言不諱地回答“和臀部”,鬧得彼此都很尷尬。
“跨文化交際的日常對話中,首先要有一種‘入鄉隨俗’的意識和盡快進入另一種文化角色的參與意識,這樣才能使得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并為下一步更深入的交往奠定一個良好的感情基礎和心理鋪墊。”[6]
三、致歉語
“道歉語是一種常用的禮貌用語,也是語用學禮貌原則的重要體現。在某種場景下,當自己的言行妨礙了對方或者損害了對方,都應該向別人致歉意。” [7]相比較于問候語和稱贊語,中西方在致歉語方面比較相近。在中國,最常用的道歉語是“對不起”、“不好意思”、“抱歉”、“很遺憾”等等。而這些致歉語在英語中也是十分常見的。不同的是,除了在表達歉意時會用這些道歉語之外,英語國家的人在請求別人或者是打斷別人時也會常用“Excuse me”來表達歉意。例如,在聚會或者用餐要去洗手間時,他們會說“Excuse me” 。在路上向陌生人問路的時候會用“Excuse me ”。但是當中國人遇到上述情況時,一般不會說“抱歉”和“對不起”。在漢語中,類似于“Excuse me ”這個說法在不同的場合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例如,求人辦事時,一般用“勞駕”,請人讓路時一般說“借過”等。中西方道歉語中也許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婦女的態度,由于古代中國婦女的地位低下,漢子里以女字為部首的貶義詞較多。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家庭中,那種對婦女彬彬有禮的道歉語很難找到。
在跨文化交際中,忽略文化差異的存在會造成交際的障礙或失敗 ,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更容易造成外國人和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學習英語不僅是要學習一門語言,更要學習西方的文化,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去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公謹 丁石松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7.209
[2]顧軍霞.漢英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1.(6).156
[3]孫芳琴.語用與文化比較.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8.09
[4]張公謹 丁石松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7.210
二、動物商標翻譯文化意義對比
1.聯想共鳴。動物詞匯在各民族的文化中被賦予不同的聯想意義,能更加生動的反映某種特殊的品質,使得動物詞匯更加的生動形象。雖然大千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動物物種但是多帶有相同的特點,因此我們在賦予他們聯想意義時,也大多大同小異。比如,在英漢文化中對于“狐貍”和“fox”的聯想意義基本沒有差別,多來形容一個“狡猾、疑心重或者精明”的人。同時,在英漢文化也賦予“狐貍”以“詭計多端”的形象。再如,公牛和“bull”也被賦予相同的聯想意義,因此,如公牛電器,在商標英譯時直接翻譯成“BULL”是可取的,也能在西方文化中產生共鳴。
2.聯想碰撞。動物商標翻譯的聯想碰撞指的是同一個喻體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所產生的聯想意義卻不同。所有詞匯的意義在于人們所賦予它們的聯想意義,因此由于宗教、地理、信仰、文化、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詞所含有的聯想意義就會不同。動物詞匯也自然是一樣,因此在動物商標英譯過程中要格外的注意。比如:白象牌(WhiteElephant)在中國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牌子,在中國文化中大象就被賦予穩重可靠的品質,因此“大象牌”的電池在中國自然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在國外卻沒有收到同樣的商業效益,原因就在于“WhiteElephant”在劍橋字典中的意思卻是“some-thingthathascostalotofmoneybuthasnousefulpurpose”即:昂貴卻無用的東西。那么自然英語國家的消費者自然不去購買這個牌子,因此這個動物商標翻譯是失敗的。再如,“五羊”牌自行車翻譯成“FiveRams”,Ram,在英語中的意思是有羊羔的意思,但是同時它也被賦予其他的聯想意義即“碰撞”,那么這個牌子的自行車自然就會給西方的消費者帶來一種不安全的感覺。
3.聯想空缺。動物詞匯的聯想空缺指的是一種動物詞匯在某個名族文化中擁有豐富的聯想意義,但是在另一個民族文化中卻沒有任何的意義。比如:“鳳凰”在中國文化中代表“高貴、皇族、吉祥如意”之意。如攀龍附鳳,阮鳳和鳴等。但是“phoenix”僅僅是希臘傳說中的一種長生鳥,能活百年,而后涅槃重生。再如大鵬牌文具譯成“ROC”,大鵬鳥在中文中具有豐富的聯想意義,它是漢民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最大的鳥,寓意是大鵬展翅、鵬程萬里,比喻一個人擁有無量的前途。但是翻譯成“ROC”卻丟失的原有的寓意投,它只是“中華民國”的縮寫,因此不能夠傳達其真正的聯想意義。
三、基于目的論的動物商標翻譯策略
用動物詞匯來當作一個產品的商標目的在于動物擁有豐富的聯想意義,而且可以生動形象的向人們展示商品的特點。因此動物商標的作用就在于文化移情,展示民族文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把握聯想意義,取吉求利,迎合消費者心理,那么動物商標翻譯過程中更加要注重他的恰當翻譯。
1.直譯。直譯法在動物商標翻譯中比較常見,這種方法使用與動物之間擁有共同的聯想意義的動物詞匯。比如:公牛牌電器直接翻譯成“BULL”;熊貓牌直譯成“Panda”,雙狗牌直譯成“TwoDogs”等。直譯方法的特點大家都知道,他可以原汁原味的保留喻體和寓意,能夠準確的展示商品特點,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有利于商品的推廣。
2.音譯。許多動物商標在翻譯過程中會采用音譯,即直接用拼音代替翻譯,例如:老鳳祥(LaoFengXiang)、銀鷺(YinLu)、大紅鷹(DahongYing)等。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這種翻譯方法并不能達到迎合西方消費者的作用。因為西方的消費者對中國的文化的了解需要一個時間的跨越,因此從競爭的角度而言,不利于產品的競爭。
3.對應譯法。對應譯法適用于聯想碰撞的動物詞匯,即英漢動物詞不對等情況下,可以找尋對等意義的其他動物詞替代。這樣不僅尊重不同文化的用詞習慣,同時更加可以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概念,用一個熟悉的相同意義的動物聯想詞替代陌生的動物詞。例如:玉兔牌(JadeRabbit),玉兔對于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它出自于中國古代神話嬋娥奔月。但是JadeRabbit卻沒有這場意思,Jade在西方文化中指的就是正真的玉石,和原來的意思南轅北轍,因此在翻譯中我們可以試圖譯成“MoonRabbit”。再如,在漢語中用“虎”來形容一個人很“勇敢、威武”,如“如虎添翼”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卻用“lion(獅子)”來表達這層涵義,因此在動物商標翻譯時,應該注意替換翻譯。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對應翻譯法不僅可以讓動物商標起到文化移情的作用,同時也可給英語消費者提供熟悉的喻體,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有利于商品的宣傳和競爭。
1.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產生差異的原因
1.1地域文化不同
英國屬于海洋文明,中國屬于黃土文明。英漢兩個民族對于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賦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當中,土地是人們生存的根本,耕牛是非常寶貴的財富。牛的形象都是埋頭苦干、無私奉獻,歷來受到人們的贊頌。漢語中贊美牛的詞語很多,如汗牛充棟,健壯如牛,力大如牛,孺子牛,壯實如牛等。
在西方,牛是民間傳說和宗教中的圣物。它強壯有力,受到古代人的崇拜。bull 也可以指粗壯,好斗的人,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行為莽撞的粗人。關于牛的創造力的古老傳說還打動了西歐金融市場的人士。他們用bull market來指股票上漲行情,俗稱牛市,bull指在股票市場中買進股票、希望在其價值上漲時賣出以獲利的人,即買空者、多頭。
1.2歷史文化不同
歷史文化常常影響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導致了不同的民族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的差異。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封建社會,龍是帝王的象征,歷代皇把自己稱為“真龍天子”。時至今日,龍在人民心中仍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把自己的國家稱作“東方巨龍”,龍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漢語中有著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比方說“龍馬精神”“畫龍點睛”,都展現了龍在漢文化中的內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卻認為龍是一種猙獰的怪獸,是邪惡的代表,是惡魔的化身。在英語中,“dragon(龍)”給人的聯想是兇惡、殘忍,“dragon”也被用來指“兇暴的人”,甚至被來表示“兇神惡煞”和“惡魔”。
1.3習俗文化不同
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各個民族的習俗文化也存在很大不同。英漢兩民族由于各自的習俗文化不相同,對于相同動物也有著不同的愛憎褒貶象征。比如,西方國家的人們一直以來喜歡養寵物,而且以狗為甚。他們養狗不但是為了用來看家、打獵,而且經常是為了可以做伴,他們把狗當作是人類的好朋友。有的人無兒無女,就拿狗來代替,這些狗能得到相當多的“優待”和“特權”。它們不但有吃、有穿、有戶口,還有專門的墓地,而且有音樂家專門為它們譜“狗曲”。當它們得病時,主人會請獸醫,還會請心理學家、專科醫生來治療。它們可以住在裝有空調設備的“高級狗旅館”里。所以,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在英語里有很多帶“dog(狗)”的表示褒義的句子和短語了。比方說,“A lucky dog”指幸運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指愛屋及烏,“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應受獎賞,“Every dog has its day”意為“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相對來說中國人養狗的目的主要是用來看門,所以,狗的地位在中國比起英語國家的同類來說要低得多了。中國人對待狗的這種態度,在詞匯中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在漢語中以“狗”為喻體的成語和諺語幾乎都帶有貶義。比如,“喪家之犬”、“走狗”、“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等等。
2英語動物詞的翻譯方法
2.1直譯法
在一定程度上,直譯既忠實原文的內容,又符合原文的結構形式,同時也豐富了譯入語的表達方式。在表達形式與意義上,英漢動物詞匯有重合的現象,英語和漢語都常用一些動物詞或習語來表示人物品質和事物性質,并且在意義形象及風格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可按字面意思來進行翻譯,比方說:
(1)Skating combines entertainment with exercise.
滑冰融娛樂與運動為一體。
(2)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
(3)You can’t comprehend it,if I explain it,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
你不明白,給你說也是“對牛彈琴”。
2.2意譯法
意譯是指從意義出發,只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的方法。因為英漢兩種語言當中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一些文化現象直譯不了,又找不到對應的說法,這時就只好意譯。所以翻譯的時候,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詞義的褒貶、輕重、聯想方面的差別,加以改造,表情達意。假若望文生義,就會鬧出笑話。動物詞匯的出現與每個民族的歷史、地理環境、背景和風俗習慣以及等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人們賦予動物詞匯的意義也不相同。有的時候英語當中有些詞組或習慣用法表面上與漢語不謀而合,實際上它們的意義并不是字面上的簡單的總和而是意在言外。所以翻譯的時候也應考慮詞義的褒貶以及輕重方面的差別,適當的進行改造。
比如:
(1)The general said that the president was just crying wolf when he said that the army was too weak to fight for the country.
將軍說總統所言有關軍隊太弱,不能為國作戰的話是假的。
“cry wolf”這個習語源于《伊索寓言》,就是那個著名的狼來了的故事,后來“cry wolf ”就演變成了說假話虛擬警報。
(2)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no fish約翰為人忠誠可靠。
其中“eat no fish ”出自一個典故,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派在星期五吃魚的習俗,因此,“to eat no fish”表示的是“忠誠”的意思。
結束語:
英漢語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動物為喻體的詞匯。因為各自文化的差異,這些內涵不同的詞匯在跨文化交際中以及在翻譯理論等方面時常引起誤解或導致交流的失敗。所以不管學習哪種語言都要注意這些帶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詞匯,掌握它們的寓意,熟悉它們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通曉語言,實現無障礙的交際。
參考文獻:
藏漢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如果沒有翻譯,其局限性簡直不能想象。正是因為翻譯家的偉大創作,藏漢民族的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和共同進步才成為現實。然而,藏漢文學中的聯想意義在翻譯中最難處理,因為它在文學語境中有其特殊的含義,這種含義在詞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對于文學來說卻又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必須了解藏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否則給藏漢翻譯活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出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
現代很多人認為只要略懂藏漢兩種語言就可以進行藏漢翻譯活動,于是大膽地進行創作,但結果卻往往停留在文字轉化的階段,而達不到再創造的境界。
第二、影響藏漢翻譯的文化因素
一、風俗習慣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藏漢民族在打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等方面的習俗則具有相應的民族特色,如漢族人見面打招呼時常會說這樣的話:“吃飯了嗎?”,在漢文化里,這句話并無含義,只不過是禮節性的、見面打招呼的一種方式。然而,藏族人對這類打招呼的方式還不太理解,像這樣的見面問候語,在應根據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用藏民族的習慣用語,諸如“陪昂”、“秀昂”、“古康桑”(近似于這些音)等之類的語言可能會更好。
在稱謂方面,兩個民族的語言里對一個概念的指稱和適用范圍也不盡相同。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決定的。由于漢民族注重家族觀念,體統的家庭很大,所以稱謂比較發達,以區分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像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之間的界限區分得很清楚。而在藏民族地區由于注重所謂的核心家庭,稱謂詞匯也就不夠發達,藏語中的“阿佳”和“阿覺”(近似于這些音)可以分別用來表示有血緣關系和無血緣關系的并年長于自己的所有哥哥姐姐。所以很多漢族對這種稱謂感到很不理解。在很多情況下,翻譯這種文字的時候就需要加以注重,以免引起誤解。
二、文化心理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文化交流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文化交流,人類就沒有進步,就沒有今天世界這樣繁榮興旺的社會。”藏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和歷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兩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這對一個民族心理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歷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歷史典故以及許多忌諱和好惡的差異上得到體現。以數字“3”為例,這個數字從古到今在藏民族心目中的意義很特別,它代表著圓滿、至高無上、吉祥如意等意思,但藏族人的眼里“21”永遠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在很多人無論做任何事都不會選擇這個數字,但在漢文化中,這個數字卻沒有這種意義,反而有更好的意義表達,比如,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用這個數字就可以表達對令一方的愛意。這些非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文化內涵,譯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藏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之后才能夠準確把握。而“4”這個數字由于和漢語中的“死”讀音相近,所以很多漢族同胞現在還是不喜歡這個數字,尤其是電話號碼。相當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為尾號的號碼。至于“8”這個數字由于與發財的“發”諧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熱捧。而在藏族人的意識中,4、8和9只是極普通的自然數符號。由于兩個民族相互交融,文化的相互影響,現在一些藏族人也對這些數字有不同的理解,但開始在藏民族的文化中對其并沒有這些特殊的意義。
談到漢文化,人們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龍”字,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古代的帝王總把自己描述成龍的化身,自封為“真龍天子”以達到奴役思想、馴服百姓、鞏固政權、安邦治國的目的,而老百姓則把龍當作自己的神靈來加以崇拜,稱自己是龍的傳人,祈求這個神靈之獸的保佑,因而“龍”就成為了漢民族的圖騰,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標志。于是漢語中就有了很多由“龍”字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詞語,如望子成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畫龍點睛,龍子龍孫等美好形象。但藏族人看來,“龍”只是跟其他動物一樣,不會認為它很神圣。
三、地理環境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各地的氣候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對當地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以及詞語的含義也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例如漢語中的“東風”一詞喻指“春天”,象征著“溫暖”,但在,“東風”并不一定標志著這樣的含義。
四、思維方式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藏漢民族不同的地域、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差異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特別是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思維方式的差異。
翻譯工作者在進行藏漢之間的語言轉化時,要高超越過兩個民族文化之間的障礙,準確地把握兩種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
首先,從語句的銜接方式來說,藏語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連接詞語將句子(或分句)連接起來;而漢語大多用意合法,即靠意義上的銜接而并不一定依賴連接詞。
藏語語法相當嚴密,注重形合,外形嚴謹,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一般由一些功能詞和某些特定的短語、分句進行連接。我們都知道,漢語是重意合的,很多句子或分句之間不分主次關系,只是通過意義來進行銜接,連接詞用得很少。試比較下列的句子:
(1)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
(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3)有志者事競成。
以上三個例子如果翻譯成藏文分別可以通過關聯詞語“醒”、“將”、“拿”(近似于這些音)幾個來表示。
其次,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的差異。漢文化強調整體思維模式,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和諧與統一,“和為貴”就是這種思想很好的體現。
因此,在漢語中作為行為主體的主語,通常會被省略,也就是常說的無主句。但藏語中卻大不一樣,它強調的是主體和客體的對立,在語言上的體現就是所謂的主謂兩分,除了祈使句以外,每一個藏語句子都要有主語,否則這個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進行藏漢互譯時,很多漢語句子需要我們根據具體的語境為它們添加主語。
五、結語
英漢語言中許多詞匯都常帶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種文化信息在交際中發揮著功能作用,即可稱為文化功能。英語和漢語產生、發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獨特的文化必然會反映在其詞語中,詞匯不只僅限于表達表層的所指意義,而是蘊涵著深層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文化內涵, 能生動地體現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學習英語時通過對詞匯文化意義的了解學習從而對英美等國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意識等有所了解,這將有利于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避免語用失誤。
一、英漢詞匯文化意義差異的含義
通常英漢詞匯意義都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指稱意義,這是詞匯的原本含義。一般來說,這一部分意思是詞語的字面意思,或者說是表層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釋;二是詞匯的文化意義,這是詞義的隱含意義,這部分能顯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這方面的解釋。
人類是通過語言來反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但由于人類不同群體所處的環境、歷史、政治和經濟各不相同,對客觀世界的感知結果也不盡相同,許多詞匯都帶有與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關的內涵意義,由此構成不同語言詞匯意義的文化差異。英漢兩種語言都有大量對應的詞語,其意義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義有較大差異。這就是英漢詞匯文化意義的差異性。
二、英漢詞匯文化意義差異的表現形式
英漢詞匯文化意義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文化意義部分相同
在英漢兩個民族的文化中,對應詞語在某些方面會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聯想,而在其它方面卻不會。如:英語rose和漢語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內涵,都象征“愛情”,但在英語成語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義卻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常將“貓頭鷹”與“倒霉、厄運、不吉利”等聯系起來,認為它是不吉利之鳥,在這點上,英漢兩種語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內涵,但除此,在英語中owl還有“精明”、“神情嚴肅的人”等文化意義。漢語中“叔叔”是指父親的弟弟或比父親年輕的長輩,在英語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brother,grandpa等詞所指的關系是一種有某種血源的親戚關系,可在漢語文化里面對不同的社會關系也可能會用到這些詞,如這樣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給你講故事。” ,某個英雄犧牲了,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來送你。” 在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內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語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義基本相同
雖然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兩種語言的文化意義不同,但英漢兩語言群體在對某些事物現象的認識上大同小異。例如: donkey(驢)在英語中象征“愚蠢”、“固執”、“倔強”; 漢語中也有“蠢驢”、“犟驢”等說法。 parrot(鸚鵡)一詞,在英語中表示“機械地重復別人的話的人”;漢語中也有“鸚鵡學舌”之說。
三、英漢詞匯文化意義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個民族特有的物質環境、社會結構、精神信仰往往通過這個民族特有的詞匯表現出來。不同民族無一不將其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及其對于世界的認識的獨特性反映在民族語言的詞匯當中,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造成英漢詞匯意義的差異。具體說來,影響英漢詞匯意義差異的文化因素主要有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學藝術傳統三個方面。
1.自然環境的不同由于生活地理位置不同,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就造成了文化意義上的差異。比如“東風”二字對生活在中國文化環境中的人來說,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美好、春天”。英國地處西半球大西洋東岸,是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夏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人們常常用“美好”、“可愛”、“溫和”來形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