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R19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372-02
寧波是東部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達,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前來打工,流動人口子弟學校也應運而生。本研究以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生為對象,進行青春期性健康知識、性觀念、異往等方面認知現狀的抽樣調查,旨在為學校及有關決策部門在流動人口子弟學校開展青春健康教育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式對寧波市兩所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一第二學期學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剔除無效答卷,得到有效答卷281份,有效回收率為93.67%。281人中男生160名(56.9%),女生121名(43.1%)。
1.2 調查工具和方法 在參考《山西大學生性健康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1]、《大學生性心理的調查與分析》[2]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問卷的初步編制》[3]基礎上,調查人員自編了一套包括學生基本情況、青春期性健康知識、性觀念、異往、自我接納等方面的46道題的問卷。問卷分3種題型:①等級量表式題型,分5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為完全不同意、比較不同意、不確定、比較同意、完全同意,計分從低到高,分別為1,2,3,4,5分;②是否題型;③多選題型。本問卷采取無記名形式,絕對保密,當場填寫當場交卷。力求問卷真實可靠。全部問卷資料由調查人員檢查核實后進行編碼,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并對共性問題進行重點分析討論。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281名初一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4.21歲,最小12歲,最大17歲,年齡差距大,年齡段偏大。年齡分布見表1。
表1281名初一學生年齡分布n(%)
281名被調查學生中,88名女生性生理發育已成熟,已經歷了月經初潮,占被調查女生數的72.7%;29名男生性生理發育成熟,已有了遺精現象,占被調查男生數的18.1%;有24.9%的學生清楚自己還沒有月經和遺精現象;有33.5%的學生不知道月經和遺精是什么。
2.2 青春期性健康知識認知
2.2.1 對青春期性知識認知 見表2。
表2281名初一學生青春期性知識認知情況n(%)
2.2.2 對青春期衛生保健認知 67.6%的學生認同男性和女性都應該每天清洗自己的外生殖器官,32.4%的學生不知道,其中男生不知道率高于女生;63.0%的學生清楚女性經期不能坐浴、,37.0%的學生不清楚。
2.2.3 對預防艾滋病知識認知 見表3。
表3281名初一學生對預防艾滋病知識的認知情況n(%)
2.3 性觀念 各題項(反向題)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性觀念總均分為3.07分。題項“我認為性是骯臟的、羞恥的、是見不得人的”得分為2.5±1.6分;題項“我認為性幻想、性夢是一種不道德的現象”得分為2.9±1.2分;題項“我認為是病態的、下流的”得分為3.6±1.2分;題項“我認為偶而也會影響今后的得分為3.3±1.1分”。
2.4 異往 各題項的總均分為2.75分。題項“我渴望深入了解異性”的平均得分為2.7±1.2分,題項“只要不影響學習,我認為我們可以談戀愛”平均得分為2.7±1.4分;題項“只要真的有感情,我認為我們可以發生”平均得分僅2.0±1.2分。男、女生異友情況見表4。
表4281名初一男女生異友情況n(%)
2.5 自我接納 各題項的平均得分均在3.7分以上,總均分為3.8分,見表5。從性別差異的檢驗來看,男生自我接納的總均分(4.15)要顯著高于女生(3.45),t=5.87,p0.01。
表5281名初一學生自我接納得分情況
3 討論
3.1 青春期性健康知識缺乏 調查發現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一學生青春期性知識缺乏,有33.5%的學生不知道月經和遺精的知識;知曉女性第二性征和男性性發育成熟標志的學生分別只有65.1%和58.0%。學生對懷孕知識更為缺乏,只有45.2%的學生清楚“一次就可能導致懷孕”,這與胡序懷等[4]對深圳中學生性健康知識現狀調查結果一致。本調查中發現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生年齡段偏大,因而在被調查學生中40.2%的學生生理發育已成熟,尤其是女生生理發育成熟者已占72.7%。性生理發育成熟,性知識認知滯后,其結果只能是增大這一特殊群體的青春期傷害風險。
對于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的認知不盡人意,有37.2%的男生不認可“男性和女性都應該每天清洗自己的外生殖器官”,他們可能錯誤地認為女孩生殖道的清洗保護很重要,男孩沒必要那么在意。其實頭部冠狀溝內很容易聚積污垢,形成“包皮垢”,很容易導致包皮和頭發炎。有37.0%的女生不知道“女性經期勿坐浴,不能發生”。基本性衛生保健知識的缺失,有可能給他們的性生殖健康埋下一定的隱患。
對于預防艾滋病知識的認知,學生掌握情況也不理想。特別是對“血液檢查可檢測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題項,只有40.6%的學生知曉。近年來,我國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由經血液傳播轉為性傳播,青少年正處在性活躍期,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人群,如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匱乏,將使他們缺乏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能力。
由此可見,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學生急需“青春健康”教育,以提高他們青春期性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使他們了解、呵護自己的身體,避免青春傷害。
3.2 性觀念存在偏差 性觀念即對有關性問題較為穩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態度評價,包括性觀點和性態度。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生可能因“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導致科學的性知識的缺乏,同時受環境和中國傳統文化“性禁錮、性愚昧與性壓抑”的影響,性觀念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對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學生開展科學的性觀念教育。
3.3 與異往表現較大的“寬容” 性 生理的成熟帶來了對于異性的生物情感意識、敵對態度的減弱和情感反應的發端[5]。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生對與異往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寬容”,有33.5%初中生已有了深入了解異性、獲得異情的欲望,并有的已經開始了戀情,更有少數學生已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源于性成熟的提前、生活環境的特殊和教育的缺失,初中男女生對異往的“寬容”和超越友誼交往的現狀不容忽視。因而在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生中開展青春期人際交往、愛情與迷戀的區分及未來規劃等的教育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3.4 自我接納情況男生好于女生 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男生的自我接納情況較女生為好,原因可能為男生生理發育較女生為遲。81.90%的男生尚未有遺精現象,相比72.7%已經歷月經初潮的女生而言,男生的身體形態差異較小,心理共容性較大,從而使得男生的自我接納情況好于女生。
4 結論 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學生“青春健康”認知現狀較差,建議對流動人口子弟學校初中學生開展“青春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白建.山西大學生性健康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0,19(12):27-29.
[2] 王麗.大學生性心理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6):431-433.
【中圖分類號】R589.25 R339.35 R1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9817(2011)09-1081-02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營養狀況的改善,伴隨生長發育呈現“旺盛”的長期趨勢,同時兒童期脂肪重聚的年齡提前,提示著這一群體體重增速相對快于身高,因此兒童期的超重、肥胖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脂肪的過度積聚是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重要因素,這在國內外的諸多研究中已被證實:如Lee等在對354名美國女生的生長發育進行長期觀察后發現,36個月的體質量指數(BMI)值以及36個月至小學一年級間BMI的增速與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呈顯著正相關,并假設肥胖可能是美國女生青春期發動年齡提前的重要原因。青春發動時相的異常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效應――增加心理行為障礙的風險,為學校衛生工作帶來挑戰。青春期發育的客觀評價需要專業知識的輔助,大多數青少年往往無法做出準確評價。為了解超重或肥胖是否影響青少年自評青春期發育水平,并為研究和制定有效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筆者開展了本次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運用橫斷面調查法,于2010年10月整群選取蚌埠市某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級在校學生1693名,其中男生906名,女生787名;年齡為10~17歲,平均13.45歲。
1.2方法與指標在知情同意基礎上,按照自愿原則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學生自評發育水平指標為“你認為你的發育水平與同齡人比較是?”。其中有5個選項(明顯要早、較早、同步/一致、較晚、明顯要晚),分別賦值為:同步/一致=0;明顯要早和較早=1,較晚及明顯要晚=2。
身高和體重為主要體格測量指標,由事先經嚴格培訓人員完成。測量前要求學生脫去外套和鞋,測量時身高精確至0.1cm,體重精確至0.1kg,測2次取平均值。根據所測身高、體重值,計算個體的BMI。依據中國肥胖工作組制定的“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l分類標準”篩查超重和肥胖。
1.3統計分析利用X2檢驗反映各人口特征青少年自評發育水平分布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超重肥胖與自評發育水平的相關性。
2 結果
2.1青春發育提前和延遲報告率學生自評正常報告率為65.1%,發育較早報告率為14.6%,發育較遲報告率為19.8%。雖然發育評價在各人口統計學特征中的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也呈現一定的趨勢:男生較女生更易報告發育較晚;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自評發育較早或較晚的構成比均高于自評經濟狀況中等或較好者;自評肥胖或超重的學生認為發育較早的比例為19.2%,顯著高于自評非超重或肥胖人群。2.2超重、肥胖檢出率學段和性別分布初中生超重發生率為16.2%,肥胖發生率為9.5%。肥胖檢出率最高為12歲組(11.7%),其次為11歲組(11.1%);超重檢出率最高為14歲組(18.8%),其次是12歲組(15.9%)。男生超重檢出率為21.3%,肥胖檢出率為14.1%;女生超重檢出率為10.3%,肥胖檢出率為4.1%;男生超重或肥胖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女生。
2.3超重和肥胖組自評發育水平報告率比較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以及正常組間自評發育水平報告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其中,超重女生組自評發育較早的報告率為35.00%,肥胖女生組中自評較晚的報告率為36.67%。
2.4超重、肥胖與發育水平的相關性見表3。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發育較早與發育正常相比,與非超重或肥胖學生相比,超重組青少年更傾向于報告發育較早。發育較晚與發育正常相比,肥胖組學生比非超重或肥胖組更傾向于報告發育正常。男生比女生更易評價發育較晚。
3 討論
一、初中男生語文學習現狀的前期調查與分析
初中語文,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石的學科。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還是將來出國深造等,語文素養對每個學生的發展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社會的要求和人們的共識。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一帆風順呢?為此,學校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對初一至初三六個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統計如下。
調查的項目小學語文學習狀況初中語文學習興趣初中語文學習心理初中語文學習成績
班級人數優秀一般差濃厚一般沒興趣愉悅冷淡困惑優秀一般差
初一(2)(5)5249.6%38.2%12.2%28.6%50%21.4%20.7%46.6%32.7%15.5%45.6%38.9%
初二(7)(10)5451.7%40%8.3%19.7%47%33.3%16.7%41.6%41.7%10%43.3%46.7%
初三(13)(14)4944.3%43.7%12.0%9%37.7%53.3%9.3%32.3%58.4%8%33.3%58.7%
從調查表中,我們不難發現:初中男生一般在小學時的語文學習興趣強烈,且成績較為優異;進入初中,隨著語文感性特征的凸顯,男生語文學習興趣遞減,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語文學習中存在普遍的現象是:女生的學習成績大多好于男生,隨著年級的遞增,男生的學習困惑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伴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內容的不斷調整和深入,語文內容的形象性和感性日益突出,男生原有的以識記為主的學習方法逐漸淡出舞臺。以能力立意為主的試題,往往會讓學生無從下手,屢試屢敗。他們困惑、迷茫、焦急、煩躁,無從排解心中的郁悶,有的嚴重影響到其它學科的學習,甚至影響自身心理地健康發展。
可見,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從升學要求來講,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必須進行語文測試,若這一學科成為學習上的嚴重障礙,則于升學深造不利;語文又是一種素養及文化修養,作為未來現代化建設的新型公民,以“語文”來體驗生活和觀察世界,以“語文”來思考問題,也是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迫切要求。因此,現在超前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對培養初中男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改善公民素質,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產生的深層探因
1、初中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導致了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為其本質屬性,以知識性、文學性、實踐性、綜合性為一般屬性的基礎學科;它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它的主要內容是文學教育,即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工具性是語文的附屬特性。
到了初中,語文的人文性特征日漸凸現。和小學相比,它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內容更是抽象、靈活、感性。語文是一門值得回味的、動態的、情感的審美學科,而不是僵化的、絕對的、封閉的規則體系。再加之初中語文明線上是關于語文知識的傳授,暗線上是關于思想情感的滲透,學生的著眼點很大程度上只關心“知道了什么”,而不關心“我體驗到了什么”。初中男生大多長于抽象思維及邏輯推理,而短于形象思維。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困惑心理的必然性。
2、青春期生理機制的不斷變化,造成了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
正處于人生豆蔻年華階段的初中男生,他們渴望理解,向往美好。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及身體發育的日漸成熟,他們對異性的態度由封閉、被動轉為好奇、主動。開始關注對自我的認識,對青春期的自我認識,對人際交往學習的認識,尤其是與異往和校外人際交往;對未來社會對人要求的認識。因此,上課時注意力極易分散,沒有小學時的“正襟危坐”、“聚精會神”。課余時間,他們傾向于與他人交往,注重發型、衣著打扮。這客觀上導致興趣點分散,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就會減少。同時初中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十分脆弱,有時外界的“一事”、“一言”會導致他們幾天精神萎靡,不能自制。如果消極負面情緒得不到勸慰和疏導,便會出現心理壓抑、焦慮和抑郁,既而嚴重影響學業進步。這就與語文學習需要的“執著、堅韌”精神,大相徑庭,格格不入。
3、受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性的影響,引發了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
初中女生對于識記性強,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如語文、英語、社會思品等興趣濃厚。因為它們容易感知,容易產生聯想與想象,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與此相反,初中男生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感情上往往不夠豐富細膩,不愿意關注現實生活。初中男生特定時期的心理品質,讓他們對待語文,如同“九天玄女”,“高處不勝寒”。我們知道要學好語文,需要情感的投入,生活的體驗,甚至體察細微,身體力行,這就使初中男生不寒而栗,畏懼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之初中男生語文學習的“模式化”思維嚴重,回答問題總喜歡像數學那樣“找框框、尋套路”。然這一招并不靈驗,結果愈考愈挫,喪失了學習信心,產生了困惑心理。
三、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如下策略:
(一)“數據分析+三年跟蹤”的積累資料庫策略
根據抽樣調查的表格數據,進行抽取樣本對比分析,著眼于三個參變量:“初中”、“男生”、“語文學習”。一定的量變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質變,男生在語文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應該從語文學科發展的特征、男生生理變化特征、男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諸多因素去考慮,進行三年的跟蹤,然后制定合理有序地矯正措施,幫助他們消除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其主要數據分析表格設置和操作程序有:
1、初一新生入校后立即發放問卷調查表,及時了解他們進入初中后的語文學習狀況、心理狀態等。具體包括《初中語文學習心理調查表》、《初中語文知識重難點掌握程度調查表》、《初中語文學習認知水平調查表》等。
2、初一下學期結束后再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男生的語文成績的波動狀態及語文學習心理動態。具體包括《中小學語文知識銜接點調查表》、《初一語文學習困惑心理調查表》、《初一語文學習自信程度調查表》等。
3、初二下學期結束后,再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男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其語文成績變化、本階段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產生程度、困惑心理的緩解及消除程度。具體包括《初二語文學習狀態調查表》、《初中語文想象思維能力調查表》、《初二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緩解程度調查表》等。
4、初三學生中考結束后,立即進行信息反饋,了解中考語文答題的心理狀態及在此方案實施的前提下,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緩解、消除程度及在中考應試中發揮的作用。具體包括《中考語文成績統計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意向調查表》、《初中階段語文學習調查表》、《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消除程度調查表》。
(二)“群體親近、疏導+個性教育”的心理輔導策略
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的困惑心理,一般是不易被察覺到的。究竟有哪些困惑,這些困惑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往往是秘而不宣,教師一般只能從分析表象去感知。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讓學生消除心理隔閡,暢所欲言,直抒胸臆。“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必須最大可能的贏得學生的認同,讓他們首先愿意聽語文課;只有愿意聽課,才有聽懂的可能,也才有學好的可能。平時采取的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談話式、書信式、網絡式。教師要根據學生暴露出的困惑,從自身的客觀背景,性格特征,學習動機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思考,然后做好分門別類的安撫和疏導。其具體做法如下:
1、增強學習信心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細微的、瞬間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以增強學習信心;要把語文學習的落后歸因于努力不夠,書讀的不多,而不要認為是他們能力低,頭腦笨。例如某實驗班中的小戴,因患小兒麻痹癥,性格內向,言語不多,成了班中的學困生。可是一次偶然的表現,改變了他,也改變了我。有次上課,從來不抬頭的他,竟然抬頭看我上課,我心中大喜,于是靈機一動,及時地對他進行表揚,鼓勵同學向他學習-----抬頭挺胸,認真聽講。接下來的課中,發現小戴始終抬起頭,認真聽我上課。課后我順勢而導,進一步鼓勵他:“你今天的表現讓老師很激動,老師相信你能學好的,老師也會幫助你的!”后來,他變了,漸漸地卸下了自卑的包袱,增強了學習信心,消除了語文學習上的困惑心理,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地改變,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2、提高學習興趣雖然初中男生的性情比較豪放粗獷,但心理比較脆弱,對他們也要多加關心。我們提倡作文、試卷面批面改,多寫激勵性評語,多與他們交流,使之樂于與老師相處,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依賴感。這樣有利于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深刻體會到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學會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根據作文要求,我每次都要特意“照顧”男生,尤其是對作文有畏懼心理的學生,更是倍加呵護,生怕戳傷他們的自信心。提出每次作文只要滿足一個要求,作文就打80分,如果讓我在作文中還能發現到其他優點,每處再加一分。這樣,他們的作文自然打上高分。我尊重學生,寬容學生,贏來了學生對我的尊重。學生“愛屋及烏”,從心理上開始接納作文,漸漸地喜歡上作文,自然更樂意上語文課了。
3、加強個別交流要重視同男生的個別交流,針對男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教師要對所提出的解決方法、效果及實施后存在的問題做好記載。針對意志薄弱的男生,我們采用認知療法、轉移注意力療法,經常鼓勵他們要知難而進,勤學好問,持之以恒地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和進取精神;對上進心強的男生,則采用升華的方式,讓他們將目標轉化為動力,不斷提高自己;對較自卑的男生,除采用認知療法外,重在采用過度代償療法。當然,對于各種心理問題,并不是簡單的采用某種療法,更多的是綜合療法。
例如在與張某談話中,了解到造成張某厭學心理的真正原因,便下定決心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為此,我多次找他談話,勉勵他,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獲”,付出總有回報的理念。幫他制定學習計劃,作息時間表,并再三叮囑,要克服缺點,遵照執行。先從上課,再到作業,由淺入深,提出要求,不斷約束松散拖沓行為,養成語文學習習慣。值得欣慰的是一學年下來,張某進步顯著。
4、鼓勵自我認同心理學家艾里遜認為:青少年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同觀。現代心理學家研究成果已證明:個人的自我認同水平對心理健康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我們要求男生在生活中抬頭挺胸,面帶微笑。因為好的姿勢和面部表情會改變人的心境、氣質、態度和自我感覺。要鼓勵男生學會自己相信自己,學會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個別咨詢的時候,尤其強調要寬容善待自己,用這種積極的方式去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只有這樣,才會真正擁有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保持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狀態。
5、倡導心理咨詢男生的心理狀態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的優劣,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制,鼓勵男生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向專職的心理教師和咨詢師傾訴,真實反映各種心理困惑,然后根據心理學原理,加以及時疏導,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參與學習。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生平時有問題可以去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問題等。
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設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等發展性輔導的心理課程等。
(三)“四動+八化”的語文實踐活動策略
1、引發多角度互動策略初中男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的困惑心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語文課難聽懂,二是語言品析難理解。初中語文課程固有的性質,要求教學貼近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因此,生動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是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一劑良藥。教師要在平時教學中,注入新的教學理念,注重語文知識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整合;把單一的耳聽,化為“手動、口動、腦動、眼動”(四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掌握語文知識,感受語言魅力,引領學生去遨游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2、充分體現“八化”策略繁瑣問題簡單化、陌生問題熟悉化、正面問題反面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整體問題局部化、運動問題靜止化、恒等問題不等化、一般問題特殊化(八化)。例如,抽象問題具體化,是針對男生擅長于抽象思維,而短于形象思維而提出的,對于言語教學而言,抽象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問題,應引導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從最簡單的生活體驗入手加以剖析,從而感悟思想內容。又如,陌生問題熟悉化是指在新情境、新的問題背景下,誘導學生如何理解感受,直至深刻體驗。很陌生的問題,只是問題的表象,其解決方法思路都是已學過的或十分熟悉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如何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形象,從而領會文章的主旨。再如,正面問題反面化是對時代久遠,學生體驗不深的古人作品,正面入手往往較復雜,要考慮的因素較多,一時難以理清頭緒。如對文中人物的評價問題,可以直接有效地從反面入手。還有一般問題特殊化,是指“一般的條件”“一般的結論”不易發現,其語文特征,若從極端情形、特殊角度考慮,則豁然開朗。如,對詩歌“意象”的領會,就應采用“特殊化”策略,引導男生領悟詩人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懷。
(四)“激活最近發展區+有的放矢”的長足實效策略
語文的主戰場是課堂教學,因此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防微杜漸,是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困惑心理的重要環節。尤其要做好的是以下幾方面:
1、注意銜接,平穩過渡搞好中小學內容的銜接,可以彌補男生在學習內容與思維方法上的落差。小學語文基本上是平面型直觀性語文,進入初中轉化為立體型情感性語文。做好中小學教育銜接,讓師與生、教與學,雙雙提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相互了解,相互適應,把“突變”變成“漸變”,在“漸變”中順利完成小學升初中的銜接過渡。如開學后就做好轉變學生學習觀念的銜接:在給初一新生上課之前,就要明確告知學生,轉變學習語文的觀念很重要。向學生講明小學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閱讀理解少,時間充足,重機械記憶,形象思維。初中由于課程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偏少,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老師講得少,學生自學多,學生學習地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
2、找準難點,有的放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優劣,并不全取決于記憶和背誦講授內容的能力,而是最終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用學生的眼光去發現教學過程中的難點,認真研究教材,深入學生,選擇教法。在語文學習方面,男生比較理性,學習較隨意,喜歡做以識記為主的基礎題,而對以感性理解運用為主的閱讀寫作,以及綜合性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勉為其難了。盡管男生適應性和創新意識較強,但他們思想松懈、自由散漫,上課不記筆記等缺點,導致他們往往捕捉不到課堂講解的重點和能力訓練點。因此,教師要指導男生“敞開心扉”,讓他們暴露學習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聽課,規范語言表述。對探究性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先指導他們學會篩選信息,分析問題,形成自己觀點,然后學會用語言來表述自己觀點等語文思想。這樣有的放矢的將“困惑”轉化為若干易于解決的小問題,“困惑”也就不困惑了。
3、循序漸進,春風化雨“分散難點,逐步提高”,也是預防困惑心理產生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規律。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設計適度的臺階。臺階過高學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心理上產生困惑感,久而久之會喪失自信心;臺階過平,難以激起學生追求知識的心理,也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熟悉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課時適度臺階。一節課只突破一兩個難點,一次作文只實現一個小目標,一套試卷只設計兩到三個難點問題,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信心倍增。教學中還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分析引導,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這樣既有利于提高男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情感觸發,讓每個人都能學有所成。
4、精心打造,激活特區初中語文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思想方法、情感體驗上,都存在很多難點,這些都是初中男生易產生困惑心理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提供學生最近發展區,使語文教學建立在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可能達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上,并據此確定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教學的進度,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身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八種智能,每個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其中的多項技能,人類個體的不同在于擁有技能的程度和組合不同。而男生似乎在語言智能上,天生不及女生,教師要充分挖掘男生身上的其他多種智能,并利用其某一高程度智能,喚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悅,來樹立其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使之信心十足的發展言語智能。例如,利用男生喜歡歷史的特點,在上《隆中對》一課時,課前就布置男生去完成查閱歷史資料,了解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以及劉備為什么要三顧茅廬的時代背景。結果發現課堂內男生特別興奮,極力表現自己,發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課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顯然不錯。
春風雨云渡,舟過水無痕。消除初中男生語文學習中的困惑心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見效的容易事。所以教師平時要指導男生做到:多讀、多寫、多想、多問,積累一切同語文有關的知識(甚至看似無關的),辦一個“零存整取”的語言“存折”(精致便攜的小本子),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有精彩美妙的語言素材統統存進去,使之“滾雪球”般日漸壯大、豐富、充實。“錢包”鼓了,學生自然就“材”大“氣”粗、左右逢“源”了,自然會培育出心靈的綠洲,釋放出燦爛的陽光。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5-0451-01
【關鍵詞】 營養狀況;營養不良;肥胖癥;學生
德宏州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總面積11 526 km2,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地,總人口105.8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中,傣族33.73萬人,景頗族12.89萬人,阿昌族2.8萬人,傈僳族2.58人,德昂族1.31萬人。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學是一所重點中學,分初中部和高中部,面向全州以高分擇優錄取招生,學生多來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民族。
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營養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育。為了解學生的營養狀況,以便更好地開展學生營養不良、肥胖的防治工作,德宏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3月對德宏州第一中學學生營養狀況進行調查,現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德宏州第一中學初一~高二年級學生共2 547名,其中男生1 143名,女生1 404名;初中學生1 500名,高中學生1 047名。
1.2 方法 測試人員由統一培訓的專業人員組成,器械統一提供,并定期校準。同時按規定對一定比例的受檢者進行復檢,誤差率控制在5%以下。嚴格按照《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身高、體重測量。采用“1995年全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評價現時營養狀況[1-2]。學生營養不良和肥胖評定以同等身高標準體重值為100%,體重在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狀況良好,低于90%為營養不良,大于110%為超重,大于120%為肥胖。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總體營養狀況 2 547名受檢學生中,檢出營養不良學生885名,檢出率為34.75%;超重177名,檢出率為6.95%;肥胖155名,檢出率為6.08%。
2.2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檢出營養不良男生322名(28.17%),女生563名(40.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54,P=0.000);超重男生87名(7.61%),女生90名(6.4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1,P>0.05);肥胖男生94名(8.22%),女生61名(4.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59,P=0.000)。
2.3 初、高中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初中生檢出營養不良478人(31.87%),超重124人(8.27%),肥胖121人(8.07%);高中生營養不良407人(38.87%),超重53人(5.06%),肥胖34人(3.25%)。初、高中學生營養不良、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3.35, 9.79, 25.06, P值均<0.01)。
3 討論
監測結果顯示,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學學生營養狀況與國內許多文獻報道一致[3-4],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要降低營養不良率,而且要重視對肥胖的預防。
男、女生營養狀況不同的原因可能是:(1)女生進入青春期比男生早,青春期突增階段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加大,而女生有挑食、偏食、吃零食的習慣以及部分女生為追求形體苗條而盲目控制飲食,使營養素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2)男生則希望自己體格健壯、肌肉發達,進食量大,肉、禽、蛋類高能量食品的過多攝入以及學習負擔過重,體育鍛煉相對減少,使能量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堆積,造成肥胖率增高。
初、高中學生營養狀況的差異原因可能是:(1)高中生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但由于學習負擔過重,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身體對各種營養素需求增高,營養素攝入量不能滿足旺盛的生長發育需要;(2)初中生比起高中生學習任務相對較輕,且喜好零食、含糖飲料等高能量食品;(3)家長普遍認為初中生剛進入青春期,應加強營養,但又不了解青春期的特點,缺乏營養知識,過多地給孩子高能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造成營養過剩。
因此,學生的營養問題應得到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必須做好學生的營養干預工作,大力加強營養知識的普及和指導,提倡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指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加強體育鍛煉,確保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研究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2.
[2] 白呼群,主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說明及技術規范.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30-31.
一、國外研究現狀
男性唱歌在國外似乎一直都不被鼓勵和支持,在中學合唱團招募男成員非常困難,這可能是因為其對男子氣慨有了強烈的認知,歌唱對于他們而言是女性風格的做為,他們的消極態度與變聲期也有關系。
(一)性別定型
Hall(2005)Tibbetts(1975)Welch、Sergeant& White(1997)發現,男性對唱歌的負面態度在五歲之前就形成了,在接受正規教育時就表現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差異,甚至在兩歲就已經開始對唱歌持拒絕態度;Gates(1989)和Swanson(1984)調查顯示,中學合唱團的女性成員已經超過男性的一半;Swanson(1984)Castelli(1986)、Gates(1989)、Gastler、Koza和Mizener(1993)Phillips(1995)也發現,中學男生不喜歡唱歌,拒絕歌唱,他們認為唱歌這件事情不酷,因此為學校合唱團招募男成員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難題;B. Gasder(1993)調查了55個兒童合唱團,發現女孩和男孩的比例為2:1,在此之前Gates (1989)在中學樂團的調查中得出了5:2的驚人比例;1988年,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做了一項調查,只有23%的七、八年級學生參與合唱活動,Mizener在1993年的調查中發現這個數據已經下降到12%,如果這些數據準確無誤,那么就意味著當時只有3.3%的男生參與歌唱活動,他們不愿意被人嘲笑參與到一個女性風格的活動當中;Moira Szabo(1999)認為,中學男生不參與歌唱活動一方面是不受父母的支持,另一方面則是他和他們的父母都認為唱歌屬于女性活動,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偏見,Koza(1990,1993)提出,音樂在一些家長們心中是柔軟的,懦弱的,甚至是娘娘腔的,關于歌唱和音樂,女孩在這方面的興趣顯得更加理所應當;Harold、Eccles、Yoon,、Aberback,、Freedman-Doan(1991)調查發現男孩在體育上的興趣得到家長更多的鼓勵,而對于女孩則更加鼓勵學習音樂;Kennedy(2002)調查研究了初中男生在合唱團的參與情況,她采訪調查了八、九年級的歌唱情況,她發現男生們仍然不享受歌唱。研究證明,同伴的影響可以幫助男生們克服加入合唱團的障礙,她發現了積極的一面,男孩們在歌唱時會為自己的能力和音樂家的向往感到自豪;Harrison (2007)翻閱了1916-2005年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小男孩還是成年男性對唱歌的興趣都不大,他們都喜歡選擇比較陽剛的樂器,男性對歌唱的守舊古板印象限制了他們對音樂的選擇。
(二)變聲期
Swanson (1984)認為男孩變聲期是青春期重要的、微妙的經歷,認真對待敏感的他們;Castelli(1986)提出,變聲期是男生退出合唱團的主要原因;Gates (1989)發現,六年級男生對歌唱的興趣顯著下降,性別鑒定、網絡教育、社會期望、變聲期是合唱團招募男成員的主要障礙;Killian(1997)重申了男生變聲期聲樂教學的重要性,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Moira Szabo(1999)提出,應該讓男生在變聲期間意識到自己音域的變化,順應自然的發展,如果能在小學期間就培養他們對唱歌積極的態度,會大大激發他們的歌唱興趣;Shawn Taylor(2009)提出在男孩的聲音不斷在變化,變聲期間很多變化不可預測,老師們需要適應這種變化,選擇適合其聲音的音樂,用充足的資源應對這種變化,讓男生們在合唱中找到真實的聲音。
由此可見,國外關于初中男生歌唱認知有大量的研究,關于變聲期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關注,但關于歌唱的性別定型我們就并沒有明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根據中國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學習、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
二、國內研究現狀
相比于國外學者的研究,國內學者關于男性唱歌認知的成果甚少,基本都是從專業角度去探討唱歌這件事本身,而中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環境、價值觀不同,關于國內初中男生對唱歌的認知值得進一步討論。
孫仲瑜指出,初中階段正值學生變聲期,男生們因為變聲的緣故會覺得自己聲音很難聽,不愿意唱歌,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聲音最尷尬的時期,沙啞、粗拙,聲帶不能保持平衡,變聲期沒過渡好,對唱歌的興趣也會消退;駱碧華認為,變聲期的學生身體發育給心理也帶來不少變化,盲目的成熟、激動、大聲喧嘩,非常容易傷害聲帶,教師要耐心地引導,用優美的音樂感染他們;杜磊(1987)指出,處于變聲期的學生很迷茫,他們大多都不知道變聲是怎么一回事,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這個生理現象,另一方面要在音樂課時鼓勵學生,不要讓自然的生理變化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自卑;郭彪、郟國瑜指出,變聲期聲帶長期處于充血狀態,喉部氣管同時在迅速增長,各種肌肉出現不協調現象,很多男生聲帶反應遲鈍、音域變窄,一般只有一個八度左右(b―c2),聲音的不舒適會減退其對歌唱的熱情;郭煉研究發現,由于初中生處在特殊的年齡段,此時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給組建合唱團帶來許多困難,由于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孩子性成熟提前,變聲期也隨之提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很多孩子變得不聽話,男生本來適合歌唱的就不多,再去掉一些叛逆不愿意參與的,合唱團能選擇的所剩無幾,加上“應試教育”的壓力,老師、家長雙向夾擊,很多學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活動,削弱了音樂興趣;朱小義說,初中男生在變聲期間嗓音變化明顯,聲帶一般加長6~10毫米,音高降低一個八度,此時錯誤的發聲方式會讓他們失去對唱歌的自信;孫茴指出,我國中學合唱團普遍存在“陰盛陽衰”的情況,男生歌唱的有利因素為:變聲期喉結增大,聲音變粗,男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肺活量比較大,喜歡挑戰,在期間男生的聲帶容易閉合不全,并且很少有男生從小接觸音樂,表現作品會弱一些,再加上天性比女生好動,在聲樂教學上要比女生困難許多。
我國關于初中男生歌唱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渡過變聲期、正確發聲的階段,忽視了男生歌唱態度的歸因,正如很多人認為舞蹈更適合女孩一樣,男生歌唱一直受到多方面的言論、思想壓力。作為教育者,我們不僅要關注初中男生變聲期問題,更要從心理上讓其認可男性歌唱的魅力,從而積極地、自然地歌唱。
參考文獻:
[1]Warzecha.M,(2013).Boys’Perceptions of Sing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32(1),43-51.
一、引言
青春期是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人體迅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走向社會的轉變階段。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體的生理變化,形成正確的兩性價值觀,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增強責任感。而高中生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相較于初中生,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他們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距離真正的成熟還相差很遠。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他們對于自身出現的一些生理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卻懵懵懂懂不深入。遇到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對于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成為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首要執行者。
二、高中生性心理現狀
調查顯示,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對性的不正確認識,多數人認為談性不好,對首次遺精感到害怕,認為遺精有害,不知道遺精、月經是正常現象等等。高中男生的發生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后都存在愧疚心理,甚至感到有罪惡感。個別學生行為失控,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出現月經不穩定和痛經狀況的女生多半與對性生理現象認識不正確產生的心理壓力有關,而且這在高中女生中占很高的比例。高中生在對戀愛的認識上,認為各方面未成熟、不宜談戀愛、早戀是糊涂錯誤行為的占大多數。學生們對早戀問題還是有一定正確認識的。
三、高中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的問題我們可以感受到進行高中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性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要傳授給學生大量的性知識,而是要學生學會正確的性態度和正確的。性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青少年只有很好地解決性的問題,才算獲得了良好的人格。
四、高中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問題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無到有,從最初的遮遮掩掩、步履蹣跚發展到現在的逐漸普及,取得的成就值得稱贊。但學校的青春期教育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和解決。學校對高中生的性教育依然是比較薄弱和滯后的,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依然嚴峻。
1.沒有設置獨立的青春期性教育課程。在我國,青春期性教育至今未被列入課程大綱,性教育在正規教育體制中形同虛設。學校大多采取學科滲透的方式開展青春期性教育, 一般是通過生物課、思想品德課、班會課等進行滲透, 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時數。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統一性和時序性,也不容易使學生對性形成正確的認識。加之任課教師對性問題可能存在的排斥心理,使有關性內容的教學被選擇性忽略,造成了走過場的事實。
2.封建的性罪惡、性觀念還未完全破除。由于封建意識的長期束縛,人們把性的問題看做, 把性與下流等同起來。談性色變、羞于談性是中國老百姓的普遍感受。由于舊觀念的束縛, 有些學校對性教育的知識輕描淡寫, 對一些關鍵問題停留在“點到為止”的水平;有些教師就干脆避開課本中的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識而不講。封建意識長期影響所造成的愚昧和偏見, 使我國的學校青春期性教育困難重重。
五、高中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這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優點是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較系統的性科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語言進行講授。
2.讀書指導。即在青春期教育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有關青春期性教育的課外讀物。
六、結論
我國高中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還比較薄弱, 如何從國情出發,開展青春期性教育,做到針對性強、適時、適度、適當并卓有成效,仍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做好高中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需要我們的領導者和教育者齊心協力、共同努力,還要進行多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相關人員的支持、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61-03
一、引言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的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幸福感。我國應試教育主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著自我角色混亂、情緒起伏不定,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織等困擾,不能較好地處理人際關系,主觀幸福感較低。以前的許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老年人群體的實證研究,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初中生群體的人際關系對其幸福感的影響,以進一步探討人際適應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樣本選擇的是海南省海口市初中部三個年級的學生,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78份,問卷有效率為92.7%。其中初一83人,初二109人,初三86人;男生118人,女生160人。
三、研究方法
(一)調查工具
1.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選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共28道題,每道題作“是”或“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翟礁擼說明其受到人際關系困擾越嚴重。量表從四個方面調查了與人相處時存在的困擾程度,分別是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與異往困擾。
2.牛津幸福感問卷(修訂版)
該問卷由Argyle編制的29題牛津幸福感問卷修訂版,共29個問題,每個問題有A、B、C、D個項,分別記0、1、2、3分,只有1個維度,將各題得分相加即為幸福感總分。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七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78。
(二)數據處理
SPSS19.0統計軟件用于數據統計處理。
四、初中生人際關系困擾狀況及差異分析
初中生人際關系困擾在性別上的分析顯示,人際關系困擾各因素在性別上不存在明顯差別。人際交談困擾男生(M=2.68)高于女生(M=2.65);人際交友困擾男生(M=3.54)較高于女生(M=3.40);在待人接物困擾女生(M=1.64)高于男生(M =1.55);與異往困擾女生(M= 2.24)較高于男生(M=2.12)。在年級上的分析上顯示人際關系困擾各因素不存在明顯差別。然而初二這一年級在人際關系困擾中有較多的交談困擾、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人際關系困擾因素中與異往困擾這一因素在鄉鎮、城市有明顯差異(P=0.049*),居住在鄉鎮的學生人際關系困擾得分(M=2.39)明顯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學生得分(M=2.04)。在獨生和非獨生上的分析顯示人際關系困擾中與異往困擾這一因素在獨生和非獨生有明顯差別(P=-0.048*),非獨生在與異往困擾上成績(M=2.21)明顯高于獨生子女(M=2.17)。
五、初中生人際關系困擾狀況及差異分析
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獨生和非獨生上的分析上顯示初中生主觀幸福感不存在明顯差別,但在表中可看到非獨生在主觀幸福感上(M = 50.60)比獨生子女得分(M=55.32)高。分析顯示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鄉鎮、城市上不存在明顯差別,居住城市的初中生在主觀幸福感上(M= 55.75)比鄉鎮子女得分(M=52.7)較高。在性別上的分析顯示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都不存在明顯差別,但男生在主觀幸福感上(M= 54.15)比女生(M =54.96)得分較高。在年級上的分析顯示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都不存在明顯差別,但初一在主觀幸福感上比初二初三年級得分較高。
六、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困擾及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
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困擾及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顯示主觀幸福感與人際關系困擾各因素成負相關,這說明初中生人際困擾越多,主觀幸福感就越低。同時,也可知人際關系困擾各因素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
七、初中生人際關系困擾的狀況
雖然人際關系困擾的各個因素上沒有性別差異,但在人際交談困擾和人際交友困擾上男生得分較高于女生,在待人接物困擾和與異流困擾上女生得分較高于男生。在海南許多中學都存在這種現象,男生之間互相因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女生太過于靦腆,不敢與異性接觸。在人際關系困擾中初二學生有較多的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在中國教育體系下,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較多的課程,到了初中更是鋪天蓋地。而初中是青春期最為叛逆的時段,初中生有許許多多關于人際關系的困擾,更造成了許多心理上的負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深入他們的內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惑。學校也要加強對于人際關系的輔導,營造班級互幫互助的氣氛。
人際關系困擾因素中與異往困擾這一因素在鄉鎮、城市有明顯差異,居住在鄉鎮的學生人際關系困擾明顯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學生。有許多研究都表明鄉鎮學生在市區上學人際關系困擾很多,不能很好地適應城市的環境。本次研究調查的是海口市市區的初中,有來自當地市區的,但是大多來自鄉鎮。鄉鎮的學生大多寄宿,不適應城市生活,他們的父母思想過于保守,不了解孩子心理。
不同于其他研究,非獨生在與異往困擾上成績明顯高于獨生子女。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進行幾位問題初中生個別談話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是非獨生子女,在家中父母沒有關注他們的內心,他們懷有很強的戒備心理。在青春期時沒有正確的指導,對男女關系有一定偏見。
八、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
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獨生與非獨生上不存在明顯差別,但非獨生在主觀幸福感上比獨生子女得分高。獨生子女較低的幸福感,與其他研究是相同的,當今獨生子女較為霸道,沒有學會分享。現在許多中學已經重視這一問題,開展關于分享、寬容等的教育,使獨生子女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鄉鎮上都不存在明顯差別。生活在城市的初中生在主觀幸福感上比鄉鎮得分較高。居住在城市的學生性格更加開朗,而居住在鄉鎮的學生不太適應城市的生活和學習,承受了太多人的期望。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融入。學校教師應該了解他們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男生在主觀幸福感上比女生高。女生的與異流困擾高于男生,女生心思細膩、靦腆;而男生在青春期更加釋放自己,更喜歡通過打籃球等來釋放自己。
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都不存在明@差別。初一在主觀幸福感上比初二、初三高。在整個初中階段初一是最輕松的,學校在這一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讓同學們更加適應初中生活。在這時期,學校組織許多活動來迎新,所以主觀幸福感在這一學期最高,也反映了學校在這一方面的重視。
九、初中生人際關系困擾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困擾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狀況是匹配的,人際關系困擾狀況可以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
十、結論
(一)人際關系困擾中與異往困擾在區域上(鄉鎮、城市)有明顯差別,生活在鄉鎮的學生人際關系困擾明顯高于在城市的學生。
(二)初中生人際關系困擾因素中與異往困擾這一要素在地域上(鄉鎮、城市)有明顯差別,居住在鄉鎮的學生人際關系困擾明顯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學生。
(三)人際關系困擾對主觀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偉.試論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J].衛生職業教育,2005,23(5):13-141.
[2]岳頌華,張衛,黃紅清等.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93-98.
[3]陳雪.初中生人際信任和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棗莊學院學報,2008,25(6):56-59.
[4]丁新華,王極盛.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1):59-66.
[5]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1):46-51.
[6]何瑛.主觀幸福感概論[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4):73-81.
[7]孟慧.梁巧飛.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33(1):96-99.
學生青春期的思想波動,總是充滿神秘和興奮的,一旦處理不好,勢必會使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產生極強的逆反心理,甚至會影響他們的性格,而且由于臨近期末,孩子們的壓力都比較大,所以,我只是暗中觀察,并委托科任教師幫忙觀察。接下來的假期里,我分別與兩個孩子的家長進行了溝通,家長們一致的反應是:孩子短信息特別多,尤其是他們兩個之間的信息往來非常頻繁。但是即便如此,若老師或家長把“早戀”的帽子扣到孩子頭上,他們也斷然不能接受!
新學期開始了,我的各項工作基本就緒后,打算找個合適的時機和這兩個學生分別進行交流。我首先將以前從老教師那里學來的經驗加以整理,然后向有著豐富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德育主任請教。就在我準備的過程中,一個意外催化了這個過程。有一天,一個家長打來電話詢問自己孩子新學期的狀態,然后在提到孩子們獨立的思想和早熟時說道:“孩子說,她和他在昨天的實驗課上都拉手了!”這促使我準備的談話必須盡快進行了。
第二天中午,我首先找來了那個女生,交流中,我提到了男生,但是沒有具體說什么,她馬上開始澄清:“老師,我們就是好朋友,他英語不好,我數學不好,我們倆就互相幫助……”從她的話中,我能感受到她在極力地掩飾。我非常誠懇地告訴她:“在老師的心目中,你們兩個都是很好的孩子!”然后我給她講了某一年長春遭遇暖冬,桃花、杏花等等都誤以為春天來臨,競相開放,可是馬上在嚴寒中凋零甚至很多失去了生命的自然現象。又和她交流了友誼和愛情表現形式和目標指向的差別。接下來和她交流了家長會時爸爸的殷切希望,并且我相信她一定能夠為同學們樹立一個樂觀上進、全面發展的好榜樣……她最初的戒備消除了,很輕盈地從辦公室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8-0175-02
在初中教育中,你會發現一類為數不多的男生,他們的數學、語文成績低下,常在60分線上下徘徊,但他們的歷史、地理成績卻相當不錯。這類學生常令家長、教師捉摸不透,對于他們的智力、學業走向難于把握。筆者從2002年9月始,至2011年7月,在廣東省中山市一些初級中學中,對這類學生進行了跟蹤、對照研究,發現這類學生潛力不小。現將最新的研究設計、分析作一系統梳理。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設置兩個組:一為試驗組,二為對照組。
(1)試驗組:38名,男性,初中畢業時年齡15~17歲,平均15.7歲。他們在初中就讀期間,數學較差,6個學期中,至少有3個學期末的數學成績高于50分,低于60分。歷史、地理成績不錯,學期末成績均高于90分。他們身體健康,好動,口才不錯,善辯。
(2)對照組:38名,男性,初中畢業時年齡15~17歲,平均15.8歲。發現一名試驗組學生時,在同一個班上尋找一位本組學生。他們的數學成績,至少有3個學期末成績高于50分,低于60分。歷史、地理成績較差,或雙門僅及格,或有一科不及格。他們身體健康,好動,口語表達力不強,不善辯。
兩組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在當地均屬中等水平,兩組家庭的教育文化背景亦大體相同。而兩組在當地同一學校(包括高中期間)就讀,其教育水平、教育環境都類同,因而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2.項目和標準。共分3個,即3個評價及比較的項目:①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學率。②高中三年各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差,≥90分為進步顯著,在70~89分間為進步,顯著和進步合稱總進步(率)。69分以下為無進步。③高考后升入重點大學的人數(二本和二本以下不計入升學)與其升學率。
3.統計處理。選用醫學統計SPSS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的平方檢驗。比較兩組間各項數據,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則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
二、研究結果
1.初中畢業升入高中,試驗組升學率為94.74%(36人),對照組為52.63%(20人),兩組比較,P
2.升入高中并參加高考后兩組間比較,見表1。
3.在本研究完時限內,研究對象無一例死亡,無重大疾病而退學,無犯罪入刑,無退學、逃學者。
三、結果討論
1.我們的教師往往要接受學生家長的詢問:“我的孩子,將來能不能在更高一級的學校中,接受更高的教育?”其實,要較準確地回答這一個問題,判斷一個學生將來的發展前景,不僅要看他的家庭經濟、文化教育環境,要看社會的大環境,更應在不同類型的學生中,去尋找他們發展潛能的蛛絲馬跡。筆者注意到,在初中階段的男生中,有3%到5%的學生數學成績不好,甚至較差,但歷史、地理兩科成績相當不錯。他們將來受更高一級教育的前景,究竟怎么樣?是否能成為可教之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因此便設計了這一研究調查。研究結果是,這一部分學生中,有不少人可能成為可教之才,我們的教育者不應放棄這一部分(類型)學生。在為他們作教育設計時,也不應該過早地將他們驅入社會或職高教育中去。
2.本組研究的對象均為男生。這是因為初中的男生相對于女生而言,還不太“懂事”,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還(相對)較低。特別是在今日社會大環境中,比較之下,男生更易受到社會影響的沖擊。但教育者早就注意到,這批“不懂事”的學生,一旦“懂事”,則進步較快,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就可以超越同班的一部分女生。這是因為女學生在14~17歲時的生理變化,如月經來潮,可因貧血致思維能力下降,注意力渙散,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變化。這在高級中學里,幾乎是大多數教師都了解的現象與規律[1]。這正是本文選擇男性初中學生當作研究對象的理由之一。
3.我們選擇試驗對象的準入條件之一是“口才較好,善辯。”這是因為口才較好,善辯,說明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太差,也就是說其大腦皮質功能還不錯[2]。雖不明世事,學習尚不十分努力,但他們的大腦皮層已具備潛能而蓄勢待發。只要合理地開發,誘導他們對數、理各科的興趣,并認真學好它,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準入條件之二是“好動”。初中男學生好動,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他還靜不下心來。但請注意,這種好動與兒童期的多動癥,則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后者多系體內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比例失調引致的病理過程,而前者則是青春期、生理性躁動的正常表現。當然,靜不下心來,也就無法充分利用大腦去思考,去分析。這便是數學、理化成績趕不上的原因之一。但正如上述,青春期生理性的躁動——好動,并不會影響,甚至破壞大腦的潛能。這正是他們可以后來居上的生理解剖基礎。
5.歷史、地理成績不錯,能說明什么?
(1)初中教育時,幾乎沒有一位家長會去關注其子女的歷史、地理成績。在他們看來,這兩門功課并非主科,將來用處不大。家長們看重的是,第一數學、外語,第二物理、化學,第三語文。其實這種認識,在不少教師中也存在。因此,可以這么講,在初中階段,極少有家長以及老師,會去提醒某學生要學好歷史、地理這兩門課。而試驗組的學生,在沒有壓力,沒有提醒的情況下,讀好了它,這至少說明了他是可以將書讀好的。
(2)地理課,內容既具故事性也具趣味性。能學好這兩門課,至少可以證明,這類學生對學習——讀書,并未到完全性厭學的程度。這一類學生好動,容易受到社會大環境的沖擊可影響。但他們對一定對象的科目,是不排斥的,是尚存興趣的,對一些科目沒有厭倦感。一旦他們“懂事”,對先前排斥、厭煩的科目,會較快地燃起學習熱情、興趣。因此,這說明這一類學生和完全厭學那一類型學生是有質的區別的。
(3)歷史、地理這兩門功課,一是要有興趣,二也是更重要的,記憶力要好要強。記憶力差的學生,雖然他(她)對這兩門功課頗有興趣,但終歸成績不會十分理想。而興趣與記憶力都具備的學生,學好這兩門功課是并不困難的。我們在研究中已注意到一種現象,雖然他們的歷史、地理兩科考出高分,但他們平日在這兩門功課上,也并未耗費最多的精力。人們在評價一個人聰不聰明的時候,記憶力的強、弱,好、差和聰明與否聯系得十分緊密,是呈正相關的。在一些大學中,對學生記憶力的要求,就相當高。如臨床醫學等。有人作過這種評價,說一個人記憶力好,至少是大半個聰明人了。這類記憶力好、強的初中男生,一旦逐漸“懂事”后,其學習潛能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和提升。
6.平方檢驗(chi square test)讀作卡方檢驗。是一種用途比較廣泛的對假設的檢驗方法[3]。在醫學臨床,特別是設對照組的療效判斷上,應用得極其普遍。本文用此方法來檢驗不同類型的初中男生,發展的前景是否存在差異。而其統計結果,也支持了我們在上面所作的討論、分析與結論,即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非常顯著。
7.結論。對于此類初中男生,若他們的數理科目成績不好,甚至較差,但歷史、地理成績優異的話,家長和教師就不應該放棄他們,而應循循誘導,積極地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讓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可造之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