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7: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J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11-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簡介:謝靈(1954-), 女,安徽蚌埠人,教授,從事軍事寫作學、軍事文藝理論、軍人審美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建筑是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藝術之一。在西方古典藝術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建筑藝術。古典美學家常將建筑、雕刻和繪畫稱為三大造型藝術,足見它在藝術殿堂的重要地位。建筑藝術并不是單純的精神生產,它還是一種物質生產,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重視研究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一般地來說,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筑的音樂性,可以使人獲得多方面的美感
《紅樓夢》中的描繪的大觀園的建筑構圖美,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極富音樂美的。書中第四十二回通過薛寶釵的口說:“這園子都是像畫兒一般,山石樹木,樓閣房屋,遠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是這樣。你若照樣兒往紙上一畫,是必不能討好的。這要看紙的地形遠近,該多該少,分主分賓,該添的要添,該藏該減的要藏要減,該露的要露。這一起了稿子,要端詳斟酌,方成一幅圖樣。”這里談的雖是大觀園,但它的多少、主賓、添減、藏露、疏密、高低,不仿佛就是節奏、韻律、和聲嗎?不仿佛就是建筑的音樂性嗎?
建筑和音樂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德國古典美學家謝林(1775―1854),在其《藝術哲學》一書中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此后,又有人加以發揮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歌德和黑格爾都很重視建筑和音樂的緊密聯系。歌德曾經贊美建筑是凍結的音樂,以致他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廣場的柱廊內散步時,仿佛聽到音樂的節奏與旋律。黑格爾對于弗列德里希?許萊格爾曾經把建筑比作凍結的音樂說,也極為推崇。
建筑吸取了音樂的詞匯來雕塑自己的形象,這就構成了建筑的音樂性。正因為如此,可以使人獲得多方面的美感,而且可以展開想象,把欣賞者的視覺和聽覺連結在一起,從而進一步獲得聽覺上的美感。當你在頤和園長廊里漫步的時候,你可見到長廊回環曲折,節奏分明,具有的韻律美,它簡直是無聲的音樂。它的廊柱仿佛是音符,長廊和山之間有二十幾組美麗的建筑,如聽鸝館、云松巢,奇瀾堂、畫中游,景福閣、湖山真意,意留云在樓臺亭閣。它們用美的魅力,把你的視覺和聽覺之間,架起了一座通感的橋梁。
具體地說,建筑的音樂性首先表現為和諧。許多建筑家認為,從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音樂和諧的見解中最先推斷出了一種建筑和諧的理論。和諧的靈魂是多樣統一。頤和園內的十七孔橋,橋孔呈半圓形,第九個橋孔居中最大,兩旁的橋孔則分別由大到小,彼此對稱,十七個孔雖各有變化,而呈現出多樣性,但都統一在弧形中,中國古典橋梁建筑一般都是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橋孔排列在孤形體這一完整的形象中,它單純、清朗、均衡、對稱,主次分明,極其和諧。
正因為建筑有這種音樂美的特征,所以建筑藝術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塑造完美個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的構造性,提升人的品格的功用
建筑是物質產品,是人類審美理想的“外化”,蘊涵著豐富的象征意義。人們往往從外化的美的事物中觀照自身,得到。而建筑藝術是人類觀照自身最方便,最重要的鏡子。
我們觀賞北海的承露盤,系一聳立的華表,其頂端站一個人物雕塑,人雙手捧盤超過頭部,承受天然的甘露。華表周圍雕滿流動的祥云圖案,巨大的白龍,左右回旋,仿佛在飛騰,整體建筑形象,鮮明生動,典雅莊重,清朗流暢,顯得既崇高又優美,充分發揮了直線韻律(聳立的華表,站立的人物雕像)與曲線韻律(云紋、龍圖、承露盤)的造型功能。
梁思成提倡的大屋頂式建筑,是吸收了中國古典建筑精華與現代建筑優點相結合的產物,也體現了直線韻律與曲線韻律的結合。建筑的音樂美,是此時無聲如有聲的美,乃似動實靜的美。這種富有聲于無聲,寓動于靜的現象,是音樂的特質滲透到建筑中的結果。這種結果的獲得不僅要靠視覺,還要靠聽覺;不僅靠聽覺,還要靠想象、聯想。因為建筑畢竟不是音樂。它那三維空間的形體構造,必然訴諸視覺感官的觀照,才可被人認識。它不會發出音樂的聲響,因而人們也就不可能把它當成實際上的音樂看待。人們只有架起通感的橋梁,充分發揮想象、聯想的作用,把視覺和聽覺聯系起來,才可通過視覺去誘發聽覺,從而領悟建筑中的音樂性,這種音樂性,僅僅是就其象征的暗示的比喻的意義而言的。
你到過長城嗎?當你看到長城的時候,一定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不由得會感慨:“啊,偉大的萬里長城,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你即使從未寫過詩,此時也會詩情大發,想吟誦一番。你深有這樣的體會:長城宛如巨龍,在祖國的北方迤邐起伏。氣勢磅礴,氣概恢弘,給人以壯美的感受。連黑格爾也很贊賞萬里長城的建筑藝術。長城是由無數石塊堆砌而成的,但它的價值決不止于石塊,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見證,它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樣,都是巨大的石頭交響樂。但是,長城畢竟是一種建筑,而不是音樂。我們說它是石頭交響樂,乃是就其象征意義而言,是指它的構造象征某種音樂性,暗示音樂的特質。不僅長城如此,凡是建筑都是如此。
我們觀賞杰出的建筑藝術精品,總是感到自豪驕傲,充滿自信和力量,這就是建筑美對人所產生的“”
功用。建筑藝術的內涵越豐富深刻,這種“”功用也就愈加強烈。
三、建筑的史詩性,具有時代的觀照功能
建筑是“石頭寫成的史書”,是“時代的鏡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對巴黎圣母院所表現出的時代文化、歷史意義作了如下的表述:“這是人民的貯存;這是世紀的積累;這是人類社會不斷蒸發而剩下的沉淀……真的,這座建筑物上一層層藝術的積累,可以作為好些厚厚的書本材料,這都是人類的通史。”雨果認為,“這個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個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頁,并且也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
北京的故宮更是中華民族一部史書。它是在元代大都宮殿基礎上逐步改建,擴建而成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營造北京宮殿。清代加以擴建,故宮環以城墻,叫紫禁城。如果把故宮比做巍峨壯麗、氣魄雄偉的交響樂,那么,從中華門到天安門約有1.5公里長的建筑群,便是它的前奏曲。進入午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典麗堂皇,巍然屹立在故宮中軸線上,特別是太和殿,是中軸線上三大殿的中心,也是故宮宮殿的主體,俗稱金鑾殿。明清兩代皇帝登基,朝會大典,即在此舉行,它是皇帝發號施令的主要正式場所。三大殿支撐著高大朱色圓柱,殿內裝飾著美麗的彩繪,屋頂的黃瓦閃爍著奪目的金光,巨大的廊檐向上翻卷,仿佛要起飛。太和殿前鋪陳的云龍階石,仿佛在游動,還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無不襯托出主體建筑的美,而太和殿就仿佛是故宮交響樂章的主題歌。故宮在中軸線上排列著三宮:乾清宮(皇帝寢宮)、交泰殿(宮廷小禮堂)、坤寧宮(皇后寢宮),乾清宮是主體部分,其他則是從屬部分。總之,故宮是由許多建筑群構成的,每個建筑群又由許多獨立的建筑物構成,成為具有三維空間的藝術品,秩序井然,貫穿有序,構成了多樣統一的和諧美。當你暢游故宮之時,你的感覺、知覺、想象會出現一個美妙神奇的境界,你的耳中就不由得回旋著一組組、一串串木石瓦建筑音符譜寫而成的大型交響樂。同時,更令你感慨的是仿佛聽到歷史的回聲,仿佛看見明清兩代王朝的歷史畫卷。
凡是偉大的建筑藝術,都是一個時代人們審美意識的積淀,都是歷史文化的縮影,因而都具有時代的觀照功用。另外,某些建筑還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建筑是一種抽象的表現藝術,一般不摹仿和再現現實,也難于敘述出某一題材的內容情節,而是以獨特的藝術語匯和象征手法,傳達和表現出某種意境、氣氛和情調,能使人產生某種聯想、想象和比較,造成思想情緒上的激動。例如,我們到南京瞻仰中山陵,就會從內心產生一種仰慕敬佩之情;我們到蘆溝橋參觀中國人民紀念館,就會從中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教育。
四、建筑的實用性,可以調節人的身心的平衡
建筑藝術是一門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但建筑藝術只是為我們創造一個美的空間形象。它真正的“價值”來源于欣賞主體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體驗與鑒賞活動。它是欣賞主體在審美過程中體驗到的一種主觀心里意緒。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環境空間更加藝術化,就必須能夠發現、感受建筑藝術的美,能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去充分領略它的魅力。而這里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對人在欣賞建筑藝術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藝術是一種實用藝術,它是實用與審美的統一
它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根據物質材料的性能和規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去造型,創造出一個既適宜居住和活動,又具有一定觀賞性的空間環境的實用藝術。它一方面具有實用功能,是一種技術活動,在適合物質材料的性質和規律的情況下,改變物質材料的面貌,使它適合人類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審美功能,是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它在按照美的規律造型的過程中,積淀著人類的審美感受。物化著人類的精神體驗。建筑藝術的實用性。一方面表現在建筑的內部空間適用于主體的活動需要。另一方面還表現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適應于材料的結構功能。建筑藝術直觀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與功能、藝術與技術的統一。
其次,建筑藝術是一種空間創造藝術,它的審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現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
建筑藝術雖然始終是適用于審美、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現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為一門藝術。所以,建筑藝術通過綜合運用空間、形體、比例、尺度、質地、色彩、裝飾等建筑語言,根據對比、同一、均衡、節奏韻律等造型規律,創造出可視的三維空間藝術形象。總之,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首先集中體現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會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悅,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優美、或獨特、或怪誕。但建筑作為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它的審美特征出了與它自身的空間形式有關外。還體現在它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中。建筑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固定的工程形態。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環境集體的一個部件,因而處理好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構成它的審美屬性的重要條件。如果建筑能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建筑與環境相得益彰,就會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強它的審美特性。
第三,建筑藝術還是“凝固的音樂”
建筑與音樂的確存在相類似和關聯的地方,建筑物質材料合乎規律的組合,能給人以類似音樂的節奏和韻律的美感。同時,建筑藝術與音樂的關聯還表現在二者都運用數比率。所以我們說,建筑具有音樂的某些審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由于建筑既是一種物質生產,又是一種藝術創作。它所選用的物質材料、結構方式、建筑造型和藝術風格,不僅直接體現著一定社會、時代的物質技術水平和政治、經濟情況,而且也凝聚著一定的階級、民族、時代的心理情緒、精神風貌和審美理想。積淀著社會歷史文化的記憶。因此,人們把建筑稱作用“石頭寫成的歷史”。欣賞建筑藝術。就像是閱讀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第五,建筑藝術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點
建筑藝術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是對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種直接的、具體的描摹、再現客觀生活,它通過抽象的線、面、體的表現手法去隱喻、象征的表現精神觀念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真實。總的說來,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藝術的重要特征,象征、隱喻的運用使建筑藝術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精神功能。但這種象征應該自然的從建筑本身中流露出來,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飾的表達和擺弄,可以說,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總之,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在人們欣賞建筑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們充分地掌握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無論我們身處室外還是走在大街上,始終不能擺脫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間與巨大觸目的建筑形象,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對建筑藝術進行鑒賞和審美。
那么建筑藝術與工業設計相結合,工業設計的審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8-0035-01
一、建筑藝術與舞蹈藝術共通性研究的意義
如果說:“建筑是冰凍的音樂,舞蹈是流動的音樂。”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繪畫是視覺的藝術,那么,舞蹈則是流動的、韻律的藝術!舞蹈是人類藝術中最古老的藝術。在聲音形成之前,人類就已經開始用手勢等形體語言來表情達意了。舞蹈在漫長的發展中,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走過了一個從實用性、娛樂性又到表演性的過程。舞蹈是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在時空中運動的動態藝術,也是融合了音樂、舞臺美術、服裝設計等綜合藝術。人們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意識到即使是距離最遙遠的門類,也可以在超越藝術實體的境界中得到融合。特別抽象審美與具象審美在審美活動中的奇妙變換與融合,從而探索美的生成機制。
二、國內關于建筑藝術與舞蹈藝術共通性研究的現狀
(一)節奏、韻律等外部形式特征
學界對建筑藝術與舞蹈藝術在節奏、韻律等外部特征上的探討可以說是最豐富和集中的。宗白華先生曾對舞蹈做了形而上的把握,認為舞是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音樂在與舞蹈的配合中升華,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和建筑的藝術》中說道:“ 建筑的節奏、韻律有時候和音樂很像。北京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就是一個有趣的的例子。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個扁平的不顯著的月臺;上面是兩層大致同樣高的重疊的須彌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臺,專門名詞叫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欄桿,欄桿上是一個三層蓮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兩層須彌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層檐子,最上是攢尖瓦頂,頂尖就是塔尖的寶珠。按照這個層次和它們高低不同的比例,我們大致(只是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聽到)這樣一段節奏”在對它的層次進行分析之后,為之譜出一支曲來,這在中國建筑界內外被傳為佳話。建筑用音樂來詮釋尚且有如此之不同凡響效果,音樂作為舞蹈的伴奏與舞蹈詮釋生命的形態更是體現人與自然的奇妙關系。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地說明了舞蹈是表現人們最激動的情感的產物。
金學智先生在《中國園林美學》中論述《園林品賞與審美文化心理》的時候曾提到,節奏和韻律,正是“建筑、園林中無聲地流注著的音樂的精神”,并將這種無聲韻律的表現形式分為對稱協調、比例、重復變化齊一、層遞、循環回旋五大類。這與舞蹈的外在形態很像,不過舞蹈不僅僅是動作形式的外在表現,它在動作形式之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
(二)時空感交織的內部欣賞過程
一般說來,建筑被歸為空間藝術,而音樂被稱為時間藝術,舞蹈則是二者的結合體。因為建筑是冰凍的音樂,舞蹈是流動的音樂。從藝術角度講,流動與凝固的狀態是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狀態,但它們都有著共同的藝術靈脈與潛質;都給人以視覺美的享受及陶冶。它們雖各有其完全不同的界域和詞解,但它們統屬于藝術審美的范疇!
漫步于建筑當中就是一個時間流動的過程,而欣賞舞蹈也會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抽象的空間。陳志華先生在《建筑藝術散論》中單辟一節闡述他對于“建筑是 凝固的音樂”這一觀點的看法。他認為,建筑之所以常常被比作音樂,就在于“建筑不僅是一個空間的藝術,而且是一個時間的藝術”,“從門廊到大殿,藝術處理就像音樂的序曲、擴展、漸強、、漸弱、休止。”如舞蹈中的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三者都有旋律的重復。
舞蹈是藝術之一,于四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借助音樂,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自然”和“人文”兩極端之學科之橋梁作用。“時空”運用性特強。
1.審美主體的心理通感
建筑藝術與舞蹈藝術的審美共通性不僅僅在于其形式等外部結構特征,更重要的,還在于由這些形式特征所引發的審美主體的心理和情感感受。舞蹈與建筑雖是不同的門類,但都有著藝術的魂魄與靈脈!它們的展現處于動與靜之間,其實質都是一種魂魄的展現!都是藝術創作的源脈及精煉!它一旦與人的靈魂交融,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就會自然的提升藝術的感受、想象、及釋放等可貴的能力。藝術享受的最高境界,我覺得就是達到一種“虛靜若動”的感知!在靜中體驗動的旋律,即在凝固的本體中感受震撼心靈的動律!
說到建筑,我們可以聯想羅列出許許多多大氣磅礴、流光異彩、幾何繽紛的藝術勝境!那矗立在塞納河旁莊嚴肅穆的巴黎圣母院;那富麗堂皇的著名的羅浮宮;那神奇悠久的埃及金字塔等等;以及我們自己疆域的各地,那一座座透著靈性的、風格各異的樓盤寓所,如北京古香典雅的四合院;天津精巧別致的五大道,青島高低錯落、神話般的紅磚綠瓦,還有那如詩如畫的江南竹樓,小橋人家等等;這一切靜的物質中都真切的透出一種生動、鮮活的藝術內質,或大氣磅礴,或端莊典雅,或輕柔如紗!
說到舞蹈,我們又可以自然的想象出各種舞蹈流派透出的神韻精華!如國標舞剛柔相濟的韻律;民族舞輕盈獨特的柔美;芭蕾舞舒展高雅的綻放,以及現代舞熾烈燃燒的激情,都深深映照出藝術的巨大魅力!那舞中的舉手、投足、抬頭、揚胸,還有舞蹈的靈魂之器、即清澈靈動的眼神,會將整個流動的形體化成語言,將其升華到一個至高至純的境界!歷史、時代流中體現的精神同構。
建筑藝術與舞蹈藝術作為時代精神與社會精神的產物,必將體現出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20年前,楊麗萍用《雀之靈》里那只充滿靈性的手,在我們心海里鐫刻下令人無法忘懷的印記。“舞蹈是生命的一種體現,它不是空泛的東西,如果空泛了舞蹈就沒有靈魂了。
2.建筑、舞蹈、音樂
當人們欣賞舞蹈的時候,不會想到除了舞蹈形態以外的因素,而建筑師則會考慮如何運用它的形體美來詮釋建筑的價值與建筑的功用價值,如何以它的外觀最直接的為人們所感知的,空間的、體積的、造型的、線條的、形態的種種因素,構成人們對建筑的審美經驗的核心。
藝術來源于生活。人是自然的,誰也不喜歡生硬機械的建筑環境,這就要我們以生命的眼光去看待建筑。楊麗萍說“原生態”是最自然、最接近人性的表現形態,它是根據生活、根據人性而來的,它是質樸的。就如我國近幾年,出現的鳥巢、水立方等外形類似于原生態的建筑漸漸地融入到人類的環境中。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建筑與舞蹈之間有一座橋梁,因為我們的精神結構,在音樂與建筑兩種情境中是相同的。
三、審美主體在建筑藝術與舞蹈藝術共通性中的重要性
前人關于建筑藝術和舞蹈藝術審美共通性的探討時,重點關注兩者在審美客體的特征,尤其是建筑和舞蹈的結構和形式,如和諧的比例、能被人感受和理解的方面。也有許多建筑家和舞蹈家談到了自身在實踐創作上從對方汲取的靈感和體驗。他們不僅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更是充分向我們展示了研究建筑藝術和舞蹈藝術審美共通性研究不應當止步于其客體共通的審美屬性,還應深入挖掘在審美主體情感、審美心理活動過程、以及審美價值等多方面的共通性,因為兩者不論是何種結構和形式,能夠引發人共通的審美感受的,最終還是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被這些結構和形式所喚起的人的心理反映和情感反映。
參考文獻:
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文化建筑的快速發展,各類圖書館、文化館、展覽館、美術館、劇院等文化建筑數量與規模也獲得了飛速增長。在文化建筑自身結構與功能設計上,如何從環境藝術設計上增強文化建筑的藝術價值,需要從關注人的審美藝術需求來探討文化建筑的藝術性表現。
1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
文化建筑具有廣泛性,以滿足人們參與、游嘻的綜合性場所。如展覽廳、博物院、音樂廳、游樂園等。當然,也包括過去的歷史遺跡,如一些傳統學府建筑等。環境藝術設計是基于環境要素,從建筑的內部結構、使用功能上,融入環境學、藝術學理念,突出建筑環境的舒適性、美觀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滿足文化教育,而環境藝術設計是發揮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礎。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實際需求的滿足,實現建筑內部結構、外部環境、建筑內部、外部環境的有序性、和諧性。作為一種泛稱,文化建筑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如何從藝術審美心理上來增強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載體,從環境藝術設計思路與手法上,強調不同的設計理念。如對于傳統封建王朝的建筑,設計師往往通過相對獨立的組墻來劃分統治者與平民的領土。當然,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于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不同建筑設計師也更加強調藝術審美與文化價值。文化建筑本身作為一個建筑綜合體,其建筑內部結構、使用功能的設定,必然要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相關聯,而體現在美學理論中,即是建筑的直觀美學與客觀美學價值。
2審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
2.1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創造
從審美學視角來探討環境藝術設計,其根本在于通過環境要素的藝術化處理,使其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為了營造公共的審美空間,而藝術設計是基于人的審美規律、人的需求來布置的環境空間結構。馬克思提出“勞動”是靈活的、而并非機械的、“死”的勞動,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規律的創造性勞動。所以,對于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本身就是在創造審美的過程,表現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強調“越是復雜、高級的生產勞動,越需要進行周密的藝術設計,來體現審美創造的意義”,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審美創造,其本身在于對美的呈現與實踐,創新作為藝術設計的生命,也需要從環境藝術的公眾性、流行性上,融入時代性審美愛好與審美思想,并為受眾所接受。當然,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還需要倡導獨創性、前瞻性,要基于社會公眾對藝術審美的發展趨向,來推陳出新。如意大利設計師李斯特在設計椅子時,并非僅限于對椅子的設計,而是在設計一種坐的方式。可見,對于環境藝術設計本身的審美創造,包括對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動的滿足,更是體現藝術設計社會性的基本內容。
2.2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欣賞
從審美心理上來審視環境藝術設計,其本身不僅要突出藝術設計的內涵,還要體現審美心理的滿足。審美欣賞是基于受眾的心理體驗和感知所獲得的一種審美愉悅和享受。同樣,在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審美欣賞,需要從建筑的設計結構、功能表現、色彩、造型等方面,來滿足受眾的審美愛好,增強建筑環境的審美意義。對于文化建筑中的環境藝術審美欣賞,其意義在于對文化建筑藝術形式的表達。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滿足使用價值的同時,通過技術手法來營造獨特的審美欣賞環境,來激發人的情感愉悅,從而獲得合理的、悅目的精神滿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結構美、文化建筑的內部裝飾美等。
3以首都博物館為例探析環境藝術設計與審美心理
3.1從博物館環境藝術設計中來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從建筑環境設計上,一方面來體現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藝術性情感;另一方面從建筑環境設計本身來傳達特定的精神價值和藝術風格。如建筑結構對生活現實的貼近,建筑環境對公眾情感的服務等。建筑設計師作為文化建筑的導向者,其思想與審美感受往往對建筑主題的設計影響較大,特別是在激發人與環境的協同關系上,要通過建筑環境藝術氛圍的搭建來強化文化建筑所承載的獨特藝術審美體驗。首都博物館作為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保存場館,其所陳列的文物獨具文化價值。在進行文物陳設、布置與分類管理上,按照時間、類別、內容、主題等不同進行合理劃分,并結合文物自身特性來優化博物館的內部結構,既突出了對文物的保護與收藏,又能夠從博物館環境藝術營造上,考慮到對受眾內心審美的訴求。
3.2博物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設計思維變化
對于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思維的探討,過去的設計理念傾向于對服務功能的突出,并適度融入審美文化來增強文化建筑的藝術內涵。如通過導入一些藝術符號,借助環境藝術設計要素來提升文化建筑的審美意象。但對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蘊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環境藝術設計無法從中反映和呈現,受眾也無法從抽象的藝術符號中來感知文化建筑的設計思維。因此,迫切需要從現代設計理念與審美意蘊的融合上,突出服務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環境藝術意蘊的增強。首都博物館主展廳設計寬敞明亮,各陳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進行整齊排列,表現出室內文物與室內環境的渾然一體,也增強了博物館自身歷史文化的濃重氣息。
3.3博物館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審美視野的傳達
環境藝術設計與文化建筑審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單純的依靠設計來表現豐富的思想內涵,而是從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務價值、設計價值上,來充實和豐富文化建筑的審美視野的延伸,擴充文化建筑的審美意蘊傳達效果。
4結語
在塑造和培養審美習慣中,設計師需要從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識,豐富人文導向。同樣,在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主客體建筑元素的融合,從物質性、藝術性上創造審美文化,增強文物與建筑結構之間的關聯性,滿足觀賞者在觀賞過程中體味和感受博物館空間環境的多樣性,消除審美疲勞。
參考文獻: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文化是人文和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一個地區吸引外來資產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取決其文化的產出。文化建筑,歷來是表達城市地域特征、文化特點,展現人文精神的載體。
如何能夠最大化的滿足人們對于這一類建筑的使用需求的同時,滿足他們的審美需要,是設計領域長期研究的課題,因而、深入了解文化建筑的藝術特質,掌握文化建筑的藝術設計勢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下,無論是審美還是其他活動,都處于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文化建筑及其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絕對不能僅僅只是建立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還必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才能賦予文化建筑更長久的生命力。
1.審美、文化建筑以及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1.1關于審美
審美、是客觀存在的感受和體驗,它更多來源于人們的心理活動,同時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
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在其作品創作中,審美活動既有助于設計者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時又可以輔助他們更準確的把握受眾的心理,使創作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達到其“天人合一”藝術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屬于公共建筑,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進行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場所。文化建筑包含的類型較多,常見的有展覽建筑、文教建筑、紀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環境的風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國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準越高,就說明這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數量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見表1)。
1.3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文化建筑的設計是功能-藝術-技術的空間組合,三者應達到高度的統一。優秀的建筑設計不能脫離總體關系孤立地進行,應將它融入特定的環境之中去考慮。
(1)在建筑設計的環節中,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以環境來作為襯托,結合整體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與相應的標準,通過物質手段的輔助以及美學原理的分析,從而創造出能夠滿足當下民眾物質文化生活的室內以及室外環境。
(2)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僅僅可以實現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價值,還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體現環境氛圍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層次的要素和特征。
(3)環境藝術設計必須要將人作為設計的根本,設計的主要理念必須要圍繞著為更多的民眾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來作為根本。
(4)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僅要有調整自然環境的能力,也必須要能夠照顧到視覺秩序,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裝飾人的存在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等,只有將各方面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是一個合格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作品。
2.從審美角度來考量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
綜上所述,文化建筑物的環境是對建筑功能的進一步深化和延續,是建筑內涵的深層次的表現。我們從審美、審美活動的角度來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考量的話,可以從以下的幾個角度入手進行探討:
2.1審美主體更趨向于大眾化
①社會經濟及文化水平的飛速發展極大的豐富了大眾文化,環境藝術設計也正是傳達和弘揚了這種大眾文化。②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社會文化,抑或是公眾的需求,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作為文化建筑,也必須要順應這種趨勢,力求創設出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為公眾營造出更為寬泛的空間。從藝術的寬泛概念來看,一切都應該是藝術,而文化建筑應該是將普通的生活當作一種人文景觀,從大眾的生活之中尋找靈感,從而去展示人類生活中不曾被留意到的美。
以桂林木龍湖景區為范例:景區交通流線序列為入口、小廣場、游客觀演臺,一次穿越花鼓樓、木龍塔、水榭,最后走過古城墻回到入口廣場,因而、景區交通流線也是完美的景觀流線。
綜上所述,無論是大范圍的文化建筑,還是與之相關的環境藝術,都必須是與民眾的生活相關的、符合他們的審美觀念,并可以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休閑場所的。
2.2信息傳達手段的多元化與建筑的人性化
(1)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獲得了空前的發展:①傳播的手段和速度都與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那種單一的信息交流方式被打破,呈現出一種網狀的態勢。⑦人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了一起,從而傳輸的介質和載體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③文化建筑的藝術設計可能會帶來的視覺信息傳播,不僅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民族以及國界,這種傳播方式甚至對以往的那種自上往下的傳播格局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整個社會網絡關系之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參與到信息的交流中。
(2)范例分析:①現代劇場在傳統的“觀賞與被觀賞關系”這一基本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觀演互動融為一體的親密空間。②在桂林新區建筑群大劇院、博物館等設計中,室外設置大面積的前廣場組合水景景觀和建筑小品,使建筑內外空間流動,用設計手段引導市民積極參與,促進其城鄉的文化交流。
(3)上海大劇院(圖2),是中國傳統圖騰的現代詮釋。地基是方形的、屋頂是拱形的,象征“天圓地方”。側墻正面裝有玻璃,面向廣場,可以使人們飽覽全城景勝。
2.3文化傳達的過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1)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考量信息,它具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特征。所謂的限制性信息,是指它可以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來,而非限制性信息,不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本身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它需要用自身的感覺來體會,但是每個人的感覺又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出現很大的模糊性。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得到的是,環境藝術設計過程必須要傳播的文化信息肯定不是限制性的確定信息,而是這種非限制性的,正是這種非限制性的、模糊的信息,才更需要人們去不斷的聯想。
(2)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根據人與建筑的關系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的,而人作為一種復雜的高級動物,他的感覺和品味很難做到高度統一,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覆蓋范圍又非常的寬泛,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對于文化建筑所傳達的信息,沒有必要整體把握,僅僅需要抓住自己感興趣的一點或者最主要的一點進行感受和分析。
例如,上海東方東方藝術中心(圖3):似五瓣之蓮花,中心外殼通透,三個音樂廳如珍寶般地被裝在里面,外壁點綴有七彩陶瓷珍珠。整個建筑充滿活力,如流動的曲線般優美。
2.4審美是一種直觀性的活動
視覺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形式。與人的其他感官相比,視覺手段更加的直觀,譬如說和語言相比,視覺具有圖像優勢,所以,審美活動的直觀性也是當下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的一個必須要注意的特點,通過環境藝術設計手段來傳達的信息,通常都是通過視覺手段實現的,可能也需要其他的視聽媒介和設計圖像的方式對整體的觀感進行傳播,從而完成對作品的影響。
例如,東京藝術大學演奏廳:設計注重其周圍的神社和樹木的歷史以及信仰精神方面的環境。該廳設計時,使用木頭、石頭、皮革等材料,并采取了獨特的嘗試,當頂棚過到最高的15m時,光線從上面泄下,如同置身森林中的廣場,從“森林”中釋放出全部的音樂。
3.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建筑的審美主體更加趨向于大眾化。而大眾的審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與實現人的發展,在于促進和諧發展、創建和諧世界,在于使這世界因為人們的生產活動而變得更加美好。所以說,雖然審美是主觀的心理活動,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民俗習慣、社會制度、倫理道德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等客觀因素。環境設計各要素問的關系猶如生物學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鏈,維系著自然萬物的萌發,并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得文化建筑物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體現出人類與環境的共存,體現人與環境新的高層次的平衡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潔,仲利強.當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間設計[J].中外建筑,2009,(04).
[2]徐海瀅.淺談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0,(11).
[3]陳英樺.以審美角度淺析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J].藝術研究,2011,(3).
[4]最新建筑設計詳圖資料集.文化,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5]體現國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建筑創作,2005(03).
收稿日期:2013-4-16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6-0200-01
中世紀是上帝主宰一切的時代,基督教的藝術理想是上帝至美。中世紀的美術基本上就是宗教美術,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教堂。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爾馬斯曾說過:“教堂是塵世之天國,神們在這里生息活動”。中世紀的教堂建筑深受基督教藝術理想的影響,形成了建筑結構和裝飾藝術融為一體的高度統一,具有實用和象征意義,同時起到了宣揚基督教教義的目的。
一、重視“啟示”的中世紀藝術
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義,是以神學本體論為主導的。早期尤為強調上帝的“啟示”是人們獲得真理的唯一途徑,藝術作為人與上帝之間的障礙,是遭到排斥的。當時的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純粹的精神性,反對偶像崇拜。在這種強調精神信仰的需要下,幾乎禁止陳列和崇拜各種畫像。但在隨后不久,基督教藝術在朗吉努斯、托馬斯?阿奎那等人的美學思想影響下有所改變,使得基督教藝術也具有了獨立的審美意義。
“基督教藝術理想不同于希臘藝術理想的,因為希臘藝術理想的思想基礎在與藝術與真理(理念)的關系,屬于世俗哲學層面,重視實踐性的表現;而基督教藝術理想的思想基礎在于藝術與上帝的關系,屬于神學與信仰范疇,重視思維與體驗內容,以保障上帝的核心教義。這導致基督教藝術理想尤其注重啟示。”(《西方傳統藝術理想論》第二章)。
二、神學影響下的中世紀哥特建筑藝術
(一)外觀造型上的特點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外觀造型以高聳的塔尖為特色,應用十字拱、飛拱、修長的立柱以及肋穹框架結構來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如法國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就是飛拱,飛拱支撐了中殿,同時在建筑的外部建造了扶跺,通過扶跺來解決側推力的問題,這種外扶跺是從外面加力,使重力集中在相當少的幾個點上。因此教堂的墻壁功能已于過去不同,過去的墻只起支撐作用,而改進后,修墻則可以從上往下修了。哥特式建筑的尖頂建筑,光線充足,空氣流暢,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同時,在體量和高度上也創造了新紀錄。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墻還是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基督教神學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哥特建筑展示給人們的是天堂里的神宮,是一座上帝之城。
(二)內部結構的特點
由于內部結構的改進,使得教堂內部空間也發生了變化,有了飛拱的之撐,中殿越來越高。柱頭消失了,肋拱從圓柱的頂端像麥束一樣自然開放,形成一直向上延伸的結構。哥特式教堂內的結構中,由于建筑師們巧奪天工的設計,人站在教堂的不同角度,視野里沒有一根柱子,仿佛它們剎那間消失了。在這樣的教堂里做禮拜,陽光透過色彩斑斕的玻璃,把五顏六色的光灑落在人們身上,使他們產生一種溫暖神秘的感覺,似乎走進美麗的童話世界。這種如仙似幻的感受,會化解人們的痛苦,撫慰落淚的心靈。這種內部結構的設計也是深受神學思想影響的,哥特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沖力,把人們的理想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基督教的神學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從審美的層面看,哥特式建筑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沖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志,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三)教堂建筑的裝飾特點
通過采用尖券、尖拱和外扶垛,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窗戶使用彩色玻璃鑲嵌,使尖塔得以輕巧高大,當然也失去了做墻體雕刻的余地,成為與羅馬式教堂的重大區別之一。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與哥特建筑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圣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臺畫面。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這種彩色玻璃窗畫看起來更像馬賽克而不像繪畫,由于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玻璃制造師們很巧妙地組合顏色,使透過的光線變得柔和舒適,讓人產生一種在和煦陽光里的愜意,產生奇妙的遐想。
(四)教堂建筑的意蘊體現
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在意蘊上,借助哥特式內部空間的高曠、單純、統一的特征,整個建筑呈現雄偉直升的外觀造型和開闊的內部空間,加上鑲嵌彩色玻璃的長窗,整個教堂具有濃厚的、神秘的宗教氣氛,引人升入天國的寓意,也是理解基督教精神及其神學形態影響下的藝術理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說,哥特式建筑不論在結構技術上,還是造型藝術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哥特式建筑較之先前的基督教早期建筑藝術更加接近生活和寫實,教堂建筑遍布歐洲,不論是法國巴黎圣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還是意大利米蘭大教堂,都已成為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形態影響下的哥特式建筑的集中體現。
三、哥特式建筑的美學特色
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學精神在審美趣味上的最典型的反映。它對動態和垂直空間的追求,體現了信徒對“天國”的向往;建筑結構上的輕盈、飛騰以及在外部輪廓和內部空間的形式上對于光影變幻的追求正是符合了基督教的精神,正如托馬斯?阿奎那所說:“一件東西(藝術品或自然事物)的形式放射出光輝來,使它們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豐富性都呈現于心靈。”哥特式建筑具有超凡脫俗、遠離塵世的精神之美,成功地表現了基督教理想的崇高精神。哥特式建筑完美地將基督教的精神與建筑結構技術的探索結合起來,在哥特式教堂內,能感到一種不斷增強和不斷上升的感覺以及把自身推向天國的升騰之感。哥特式藝術既是中世紀藝術的巔峰,同時又預示著中世紀藝術的結束、孕育著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最后,用羅丹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人們從大教堂帶走的記憶,使人不由得不肅靜;正是在這種無邊的肅靜里,靈魂才能體驗無上的欣慰,思想的歡樂。人們可以思考大自然通過藝術而給予我們的忠告。人民就可以尋找法則。”
參考文獻:
[1]李健群著.歐洲中世紀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到來,社會經濟也不斷發展起來,生活經濟水平更是有了顯著的提高,于此同時,人們的審美觀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傳統的建筑環境設計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他們對建筑和環境設計有了更高的審美標準。現在的文化建筑提高了城市建筑的實用性與美觀性,已不同于傳統的文化建筑。基于審美視角,我們需要探究現在社會的審美需求,分析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與審美的關系,并提出要基于人們的審美視角的設計構思。
1審美心理
1.1審美概念
審美心理,往往人們將其釋義為對美的感受及體驗。具體來講,最主要的其實是人們在美的體驗中享受情感自由的過程,審美是客觀存在的感受和體驗,更多的是來源于人們的心理活動。審美具有直觀性、模糊性、和大眾化性。審美的直觀性就是建筑、環境設計通過具體的文字、圖案、顏色等傳遞給人們的視覺與感覺上的審美;審美的模糊性是通過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一些傳達主流思想不明確的事物進行修繕;審美的大眾化性是現在在更多的關注文化傳承的同時,并結合大眾需求,創造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相貼近的設計。
1.2審美需求
審美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感受,是在心靈活動中對于事物的一種主觀性的評價,馬洛斯關于人類實現愿望和要求中對審美的需要通常有對稱、井然有序、外觀美、平衡。審美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及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對于建筑與環境設計的審美而言,現在更多的融入了文化傳統和人們對文化和藝術的審美需求,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是多樣化的,但是主體發展趨勢還是崇尚自由與陽光。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對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也間接的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是人們的思想、審美畢竟是在不斷的除舊更新,自由與陽光、大眾化是現在的文化建筑與環境設計中傳統文化與新的審美需求相結合的審美趨勢。審美需求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其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受眾者需要的是多層次、多感官、立體形態的一種體驗方式,而非傳統的單一取向性的審美體驗,第二受眾者還需要將多元文化風格和藝術風格一起進行審美體驗,并非單一文化風格和藝術風格的體驗,現如今審美的體驗已經不依靠于視覺進行簡單的判斷,而是通過我們每位大眾多種感官共同協調而形成多方面、綜合性的一種體驗,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工程模式,其中方方面面都是文化中的體現,我們從當今的環境藝術設計中發現,設計者更多的是通過綜合性的方式,給我們進行全方面的審美體驗,影響我們審美體現的手段已經越來接近于自然,朝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方向發展。
2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文化建筑與環境設計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信息交流中心場所。在建筑設計中,環境藝術設計要創造出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的設計,是要結合整體的建筑以環境作為襯托、輔助與美學原理;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既能展現建筑的室內外環境使用價值,又能體現建筑的精神層次和建筑特征。
3文化建筑與審美
建筑的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產生的物質內容,它充分反應了地域文化的特點及體現周邊特色的靚麗風景。文化建筑中的審美,可從審美大眾化、模糊性、直觀性這幾方面創造出供人們欣賞并提供服務的公共交流場所。文化建筑是人們日常社會活動中缺一不可的公共建筑,并且文化建筑越多,水平越高,更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人民群眾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文化建筑也在不斷的追求著人們的主體審美趨勢,以視覺為文化基礎,創新出新的形象,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以自身的文化特性與大眾需求來吸引更多民眾。
4環境藝術設計與審美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首先要遵循美的法則,其中基本的審美原則為:第一、比例和尺度:比例在建筑環境之中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要素,選擇合適的比例,能提高文化建筑環境設計的美感。第二、均衡和主次:主次可以有效避免設計作品的松散和單調的現象,均衡和主次是相互聯系的。第三、反復和韻律:合理采用反復和韻律可以增加節奏感。因此在結合人們需求的同時美的法則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審美要素會使得建筑環境設計中的整體感更和諧,視覺上會富有生動、活潑的美感,整體會顯得具有節奏感。環境藝術設計基于人們的審美視覺角度,并依靠于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承載著文化傳統,為生活提供更多藝術環境。
5結語
總而言之,在保證建筑的環境設計功能方面,我們的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都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審美視角之上的藝術構思,在當今世界的多元化的藝術審美形式中,注重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才能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與活力的建筑與環境設計。因此,文章從審美的主流、文化建筑、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三方面分析審美視角,對日后的設計水平有著很大提升幫助,以提升國內城市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萬然,朱華亮.基于審美心理角度的我國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6).
[2]霍迪.從審美角度探討文化建筑中的環境藝術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5(03).
1基本概念
1.1關于審美
市美、是客觀存在的感受和體驗,它更多來源于人們的心理話動,同時受到客觀囚素的制約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在其作品創作中,市美話動既有助于設計者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時又叫一以輔助他們更準確的把握受眾的心理,使創作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達到其“天人合一”藝術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屬于公共建筑,是人們日常生話和進行社會話動小叫一缺少的場所。文化建筑包含的類型較多,常見的有展覽建筑、文教建筑、紀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環境的風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國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準越高,就說明這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數量也旱現出小斷增加的態勢(見表D}
1.3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文化建筑的設計是功能一藝術一技術的空間組合,三者應達到高度的統一。優秀的建筑設計小能脫離總體關系孤立地進行,應將它融入特定的環境之中去考慮。
(1)在建筑設計的環節中,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以環境來作為襯托,結合整體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與相應的標準,通過物質手段的輔助以及美學原理的分析,從而創造出能夠滿足當下民眾物質文化生活的室內以及室外環境。
(2)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僅僅可以實現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價值,還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體現環境氛圍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層次的要素和特征。
2文化建筑的審美特點
2.1審美主體的大眾性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說,環境藝術設計正是傳達與弘揚了這種大眾文化。在社會文化民主化、價值觀念多樣化、公眾需求多元化的現今時代,文化建筑應當為民眾不同的文化需求營造新的空間以及創造新的形象。“一切都是藝術”,文化建筑應該是把日常生活當做文人景觀,擁抱大眾生活,傾力展示人類與環境的見證物場所。文化建筑以及室內外環境應該是易于接近與理解的、能為民眾自我學習提供服務的、可以促進文化傳播的公共交流“論壇”的理想模式。基于審美主體的大眾化,文化建筑依靠自身的公共文化特性來吸引民眾的眼球,從而把自己打造成公共文化中心。
2.2文化傳達的模糊性。
信息具有限制性與非限制性之分的特點。限制性信息可以用精準的言語來描述;非限制性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它需要用感覺來體會,只能依靠比較含糊的言語來描述。然而,環境藝術設計所要傳播的文化信息正是這種模糊性很大的非限制性信息,當其表達不清楚的時候需要人們去修繕和聯想。所以,不管是接收到的信息量,還是接收到的信息內容,都因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而有所區別的。由于室內外環境設計主要是對人與建筑關系進行研究的學科,一方面人自身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擁有許多的模糊性思維,難以用精準的言語來描述;另一方面室內外環境設計學科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復雜性越高精確表達的程度就越低。所以,人們不能對所傳播的文化信息一點一點地仔細思考,而只能抓住其中的主要部分。
2.3審美知覺的直觀性。
在這視覺傳達時代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通常以“視覺”為文化傳達的存在基礎,又因為在人類所有的感官中只有視覺與聽覺屬于認識性的感官,所以視聽有別于其他感官形態,它能夠直觀有效地把握世界,領會其含義。更深一層講,在人的視聽感知中,視覺比聽覺更具有優勢,因為它不僅僅具有感知和理解的直接性,而且還能跟圖像與形象緊密相連。由此可以把視覺與聽覺的關系轉變為視覺-圖像與聽覺-語言這兩層關系。換言之,相比聽覺,視覺具有圖像對語言的優勢。
3文化建筑環境設計中的審美要素
3.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在空間中體現為長、寬、高之間的比值。建筑環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要素。根據審美經驗,建筑物環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關系的時候,整體感覺更和諧,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環境給人感覺上的大小印象。尺度與建筑物的真實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但尺度與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審美原則的尺度是一種基于建筑物環境大小而產生的感覺。文化建筑設計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關,在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應當反復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選擇最佳值和最合適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3.2均衡與主從
均衡是指在設計的空間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平衡關系。在自然界中,相對靜止的物體能產生視覺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中,這種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則,也能達到整體的審美要求。主從與均衡看似相同,其實存在很大區別。主從體現的是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區別,即各組成要素在整體中所處的地位與所占的比重對整體效果的影響。主從設計可以有效避免設計作品松散和單調的現象。建筑設計中,主從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聯系的,過于注重均衡則無主從,過于主從則失去均衡。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全面考慮均衡和主從產生的審美效果,從平面與立面、外部環境與內部空間、從局部到整體等各方面處理好主從與均衡關系,力求取得完整統一的效果。
3.3反復與韻律
[摘要]本文從視覺文化時代的藝術轉向出發,結合中國畫論與西方哲學等文藝理論,以藝術家朱書賢、常陵的藝術作品為具體切入點,討論當今藝術文本結構的審美化生存,可以為之的路徑與方式。
[
關鍵詞 ]視覺文化時代;藝術文本敘事結構;審美化生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30
1從圖到圖,一眼萬年:視覺文化時代的藝術轉向
鼓樂喧天的祭神儀式、嚴陣以待的狩獵場面……在我們向那些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遺存面壁凝視時,它們凸顯出的不僅僅有篳路藍縷的人類活動軌跡,還有人類記錄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和能力。“制圖和讀圖是人類走出愚昧,從一般動物中離析出來的最偉大的一步”王海龍.視覺人類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4.,圖其形繪其影的“敘事”行為已然定化為人類的生存方式之一。伴隨著大浪淘沙般升騰跌宕的自然抉擇,人類終于以蹣跚向前的腳步邁入了這個新世代。拜經濟發展與科技發達所賜,當下新技術的不斷引入和傳媒的日益擴張,營造出了視覺機制的高位主宰和視覺文化的廣泛滲透的氛圍。
當持續了四個多世紀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在20世紀不情愿地被附加上 “L·H·O·O·Q”的標簽;當夢露的迷人肖像以變色龍的方式重復出現,我們仿佛已經嗅到了視覺文化沉浸于敘事格局之中的整合之味。從圖到圖,一眼萬年,生活世界的視覺化、圖像化這一次又垂青于人類,不同的是,人類此在的界域已經裂變為視覺文化的競技場——以文字和語言為中心的理性形態,正逐漸為以圖像為中心的感性形態所取代,人們對于文本的主體認知方式繼而由精讀轉向略讀、由凝神關照轉向眼球效應,圖像在一步步滑向話語的附庸和感官的刺激物。
2詩意棲居地之上的審美化生存
凡是詩性尚未泯滅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地沉淪于世界的蠅營狗茍,都不會深陷在日常奔走和忙碌中而對存在的呼喚聽而不聞,都不會一生低頭于足下的小利而不仰望天空。章國鋒,王逢振.20世紀歐美文論名著博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59.
——海德格爾
在如此一個圖像增殖與侵蝕的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文化的規劃一直便致力于嘗試以種種障礙和未知形象將空間填滿……它總是充滿著未被承認的障礙,這些障礙從來不允許我們實際上“看到”存在于我們的期待之外的東西。”羅崗,顧錚.視覺文化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3.在海氏那里,“詩意地棲居”具有一種遮蔽的力量。
的確,在當今大眾經驗重構、審美范式轉換的情境之下,如何使審美與現實、藝術與生活達到雙向互動和深度溝通;如何使藝術文本敘事結構在日常體驗與美學意義、審美愉悅與價值提升之間,制衡圖像淪落所帶來的無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輕,以實現詩意棲居地上的審美化生存,成為當下藝術的職責與業績所在。石濤有云“筆墨當隨時代”,置身于其中的藝術家們即時調整文本敘事結構的轉向步伐,平視之眼的朱書賢“以平視感的姿態開啟感官之門”,深情冷眼的常陵開始了“一花一世界的詩意撩撥”,他們以超文本的立體方式吸納慧智,在推動藝術創造的人性化表達和審美化建構的同時,在學術關照的層面上不斷厘定本土文化的精神坐標。
3藝術文本敘事結構之——關涉與遙望:此岸與彼岸
文藝復興以來關于藝術的樸素“鏡子說”,毫不懷疑詞與物的一致性;而進入視覺文化時代以來,書寫與現實的非同一性卻是所有語言固有的,沒有一套言說世界的言辭能包含世界的真。當代藝術在實施著鏡城突圍的行動,它不斷抹平了“虛擬真實”與“實存真實”,走向“超真實”。人們在創造著現實,也在構筑著理想世界,力求走近精神“彼岸”。這種“超真實”/“幻象”生在此岸,活在彼岸,成長在此岸至彼岸的路程中。在佛教構筑的世界里,此岸與彼岸是現世與來世、苦海與佛國的兩極。而筆者此刻所議的此岸與彼岸,其所指不僅包括此在和彼在,亦有一種地域上(如本土與海外、東方與西方等)越界與連接的概念。即藝術家們既要以入世的治學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在創作中關照,又要在此岸遙望彼岸、從彼岸關涉此岸,透過秩序的網幕,使鴻蒙之理見:李來源、林木的《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307頁:石濤有“天地氤氳秀結,四時朝暮垂垂,透過鴻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閃閃發光。
朱書賢借助《黑霧》與《黑色種子·抽芽》文本敘事中源自自身經驗、看似稀松平常的現實情境,將此案與彼岸的關涉與遙望,演繹為“浪漫”與“現實”之間的懸浮與依托。“每當我察覺浪漫這東西時,感覺它的存在像是一層透明的薄膜,懸浮于現實事物的表面,使得事物看起來時而真實,時而虛幻,下一個瞬間,就消失不見。”摘自朱書賢《浪漫——懸浮于現實之上的一層薄膜》一文。兩部作品均為我們設定了“黑色”之夜和“白色”之亮的現場氛圍,黑與白的交接之處便是無窮盡的“灰色”主調。藝術家將創作視為“再現薄霧般的浪漫”,可是這浪漫卻沒有依附在抓人眼球的新奇形態中,沒有披戴上濃妝重抹的色彩,而是彌漫于充斥在影像中的主色調灰色之中——主體與客體在這里均被籠罩在純度不高、亮度不夠的灰暗調子里。
回到顏色本體上來看,因似晦澀的灰色之于黑白,就好似浪漫之于現實。它不同于黑白的極端,而是以朦朧、內斂、神秘的形狀,更富于彈性地介于兩者之間。“灰色給人以時間、空間上的距離感更強烈,其遠方為遙遠的過去”[德]愛娃·海勒(Eva Heller).色彩的性格[M].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330.。如果說“黑色”之夜和“白色”之亮分別對應于“此在的遮蔽”和“彼在的敞亮”,那么這種以枝枝蔓蔓的灰色姿態為代表的視覺效果的壓抑,無疑助藝術家一臂之力撥開“黑霧”,將關涉此案、遙望彼岸的實施凝結為破土而出、抽芽壯大的“黑色種子”。
擁有十年留法經歷的常陵,在此岸的法國時思蜀而不樂,記憶中的母土魂牽夢縈,他欲罷不能地迷戀著彼岸的溫暖;回到2005年的臺灣,此岸的故鄉社會結構、現實面貌、文化境遇較前有了根本改變,此刻的臺灣與記憶中彼岸的臺灣無法建立起即刻的連接,從此岸到彼岸的跳轉,實質是從本土的缺席轉到現時的在場,記憶中對于母土上下文關系赫然橫亙出一條現實的鴻溝。藝術家由此在對于彼在的原有期待并沒有實現,這種悵然所失的情緒,促使常陵開始了以臺灣的特色飲食——“五花肉”為視覺識別碼的身份追尋。常陵的溫情回眸,在“異鄉”和“原鄉”之間巧妙切換,他用特殊的減去法,揮灑書寫的痕跡,流動油畫的顏料,而由此產生的類似于水墨的表達效果直接帶入了文人畫中的精神元素。
從構圖飽滿的暖色到間有其中的冷色,從“五花肉”系列中“肉山水”“肉花鳥”“肉都市”“肉兵器”“肉宗教”五個子題之間的互我進化和輪回,常陵的藝術文本不斷地呈現敘述者的心理反應和闡釋渴望,具有一種“符號迷戀”的故事表征。這種敘述策略又喚起觀者巨大的情感期待和敘述幻想,繼而使其沉溺于文本的敘述之中。于是,此案的關涉與彼岸的遙望在這里,圖像化為高速的靜止、細膩的宏闊,且深且濃且久遠且綿延,而至無窮無極。
4藝術文本敘事結構之——確定與不確定的預設方向
藝術的文本創作存在于從創作到作品接受的動態流程中,存在于“從創作者的意象—語符思維到讀者的語符—意象思維的相繼過程中”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05.。在這個過程中,作品是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各自思維活動的中介與連接點,它既是作家創作活動的物化與結果,又是讀者接受活動的起點與物態化作品的重新創作。
按照這樣的認知準則,藝術家一方面要為接受者提供一個微妙的意義組合,其中既有可以直接知覺到的意義傾向,又有含而未發,需要接受者加以想象填補的意義“空白”。于此之下的本文敘事,搖擺于確定與不確定、精準與混沌的預設方向之間。確定的預設方向,使得觀者的觀看思索與創作者的原發意識,具有一定層面上的主旨一致性;而預設方向的混沌與不確定,則需要觀者的主動思索才得以使畫面的意識顯現完結。從此點延伸開來說,它反而完滿和確定了創作者的精神嫁接和轉譯。
朱書賢寓詩意感和神秘感于現實生活中的哲思方式,流淌于作品《黑霧》與《黑色種子·抽芽》中。他在其中沒有設置人物對白,待定的指向與緩步運作的“尺八”背景音樂互為滋養。藝術家從哲思迷離、文風幽淡的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小說《幻影書》中,獲得關于“默片”元素的啟迪。在他看來,默片雖然少了語言的表達,卻有著如同詩一般的專屬表達方式。“默片的無聲、黑白色彩、斷斷續續加速的節奏。這些都是障礙,增添了觀賞的困難,卻也減輕了意圖代表什么的負擔。”見:《“惡童力”展覽畫冊》,朱書賢《浪漫——懸浮于現實之上的一層薄膜》,臺北:大未來畫廊,2009:136.朱書賢將這種擁有多向無限生長可能的“共文本”空白,拓展到諸多具有神秘感條件的環節之上,如劇情推展的幽然迭轉、默片與觀眾的距離感、“尺八”樂器本身帶有的宗教色彩等等。
“存在于這個時代的洪流間,我不批判,我只裂開嘴大笑。”在常陵看來,宇宙本身處于混沌狀態,其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陰陽、表里的兩面。他希望自己的藝術創作是一面鏡子,可以提供一種中立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過于明確、太過了然的指向。藝術家使用特殊的減去法,使生物的存在本身穿透歷史思考呈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課題,于此亦應了石濤“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的畫語錄。
朱書賢、常陵的藝術語言由常態進入空白,又由空白回到常態。他們幽玄詩意的語言一方面將觀者導向一種超然的意象意境;另一方面又在這種導向的路徑之上設立了多重障礙間隔,將觀者接連阻滯在語詞本身的意義之上。正如同葉燮對于詩有“其寄托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言在此而意在彼”之說,他們通過增多敘事結構中,從語義、意象一直至主題各個層面的“空白”與“不確定性”,來適應和調動觀者重建作品審美物件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參考文獻:
[1]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2]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3]盧梅芬.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4]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M].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5]劉益昌、高業榮、付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態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表達主要是把建筑形態的藝術表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去尋求公共藝術與建筑形態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則,并探究公共藝術如何使其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通過建筑形態的藝術化表達出來,從而使公眾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
1.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