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的具體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5 17:0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的具體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審計的具體方法

篇(1)

艾條溫和灸:將左手食、中指分別放在神閥的兩側,然后右手持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進行艾灸,艾條和穴位之間的距離為3厘米左右,也可以根據被艾灸的人的感覺調整距離(圖①)。

具體操作

用艾條溫和灸的方法在穴位上熏灸,時間20分鐘左右,或者以患者感到溫熱舒服為度。注意,在艾灸過程中要及時將灰撣落,并且不要用嘴吹艾條,要讓其自然燃燒。

適用病癥

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對于虛勞性病癥、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煩躁等癥有很好的調整作用;三焦不利引起的小便不利、腹水、水腫、黃疸等問題;各種痹癥引起的關節疼痛、手腳麻木等現象;氣虛不固引起的自汗、盜汗、夢遺、滑精、久泄、帶下、驚悸、失眠等。

常用配伍

保健強身:常配合使用氣海、關元。

小便不利:常配合使用中極。

痹癥:常配合使用足三里。

氣虛不固:常配合使用百會、氣海。

日常宜忌

1.有虛勞性病癥者應當注意休息;平時多吃山藥、雜糧、蓮子等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規律作息時間,不要熬夜。

2.有三焦不利癥狀者平時應當多做戶外運動,多曬太陽,以幫助氣血運行;飲食方面主要忌食生冷黏膩食物。

艾灸種類

艾炷隔姜灸(圖②)。

具體操作

用艾炷隔姜灸的方法在穴位上進行熏灸,每次7-10壯。

適用病癥

脾運不足引起的胃痛、痞滿、反胃、嘔吐、泄瀉等病癥。

常用配伍

胃痛嘔吐:常配合使用中脘。

泄瀉痢疾:常配合使用天樞。

呃逆:常配合使用膈腧。

日常宜忌

脾運不足者平時飲食宜熱不宜涼,少吃生冷、黏膩等難消化的食物,并且注意腹部保暖,不要穿露出肚臍的衣服。

艾灸種類

艾炷隔鹽灸(圖③)。

具體操作

用艾炷隔鹽灸的方法在穴位上進行熏灸,每次5-7壯。

適用病癥

沖任失調引起的女性宮寒痛經、閉經、帶下、月經不調、性冷淡、內分泌失調、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病癥。

常用配伍

月經不調:常配合使用關元。

篇(2)

一、大數據時代對銀行內部審計的影響

一是審計抽樣讓位于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挖掘是建立在全部數據的基礎上,所以“樣本=總體”,抽樣的作用將退居其次。

二是審計計劃更有針對性。由于數據量化以及各類預測模型的使用,銀行經營中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將更容易以數據的形式獲取,因此,審計計劃將更靈活、更具針對性。目前實行的年度制定審計計劃的方式將可能被“年度計劃+實時調整”的審計計劃方式取代。

三是審計職業判斷逐漸讓位于數據量化。審計是一門實踐學科,經驗與直覺起到很大作用,審計職業判斷能力是最審計人員最重要的能力。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一切皆以量化為基礎,審計職業判斷將會更多以數據量化為基礎,經驗與直覺將退居其次。

四是審計隊伍將不再是單一的審計人員,而是由IT技術人員、統計人員、數據分析人員、審計人員的組合。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將由單一的知識結構變更為更具廣度的復合型知識結構。

五是深化審計職能。由于大數據挖掘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預測,因此審計建設職能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內部審計將更多地參與到銀行決策過程中。

六是影響審計獨立性。大數據挖掘除用于審計模型編制外,還可以用于審計發揮建設職能,提供增值服務,即通過挖掘大數據的相關關系用于預測未來。為此,內部審計將與銀行業務流程,特別是決策環節結合得更加緊密,這不可避免地會對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產生影響。如何既能發揮內部審計在數據挖掘分析方面的優勢,又能保持獨立性,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七是對硬件設備的要求更高。大數據時代開啟后,數據量成倍增長,所以對存儲、運算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非現場審計系統運算時間長,速度慢,遠遠不能滿足大數據運算的要求。

二、銀行內部審計數據挖掘應用的現狀

目前銀行內部審計中非現場審計技術主要構建在數據挖掘與分析的基礎之上,其核心是審計模型的編制。按用途與特性,審計模型主要可劃分為四大類,一是統計類模型,用于對審計所需數據進行統計;二是抽樣類模型,用于對審計機構或某個審計事項進行抽樣;三是賬務特征類模型,通過分析某類問題或舞弊行為在賬務上的特殊表現痕跡找出問題疑點,為現場審計提供方向,如某個不該出現貸方余額的賬戶出現了貸方余額,某賬戶日終應該結平卻有余額等;四是行為特征類模型,通過分析作案手法的特征來尋找疑點,如多次小額轉賬到某個固定賬戶。

前兩類模型用于審計管理,后兩類模型用于查找問題疑點。雖然審計模型是以數據分析為基礎,但與大數據要求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問題查找審計模型建立在因果關系的基礎之上,通過發現問題在賬務或行為上表現出的痕跡從而發現可能的線索。

因此,目前的內部審計雖然運用了數據挖掘分析的技術手段,但只是開啟了大數據時代的序幕,還沒有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雖然目前銀行數據量已經非常大,但主要還是來源于各類交易系統產生的業務數據,以及管理系統產生的數據,都是一種結構化的數據,與大數據時代海量和非結構性數據要求相比,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都還遠遠不夠;內部審計非現場數據挖掘加載的數據還不是銀行的全量數據,僅涉及主要業務系統數據,因此仍然是“小數據”。二是非現場數據挖掘建立在因果關系基礎之上,與大數據建立在相關關系基礎之上有很大不同。三是非現場審計模型建立的目的是發現已經發生的各類舞弊行為、風險事件、違規操作,大數據挖掘技術應用的主要目的是進行預測。

雖然內部審計部門在銀行大數據挖掘中已占有先發優勢,掌握了大量歷史數據的存儲、加載以及非現場數據挖掘技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但在通過大數據時代的路上還存在較大的困難。

一是審計隊伍的能力還達不能新的要求,目前審計隊伍仍以審計業務人員為主體,缺少專業數據分析人員、IT技術人員、統計分析人員等;二是審計技術工具還達不到新的要求,一般審計人員僅對通用審計軟件、SAS統計分析軟件比較熟悉,對其它數據挖掘工具了解非常少;三是思維方式還達不到要求,審計人員對大數據的特征了解不多,思維方式停留在因果關系,對于相關關系在大數據中的應用缺乏理解。

三、大數據背景下提升內部審計價值的方式及路徑

提升內部審計價值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拓展數據源。大數據時代,數據本身就具有巨大價值。目前內部審計使用的數據只是銀行全量數據的一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未能加載使用;同時,銀行業務辦理過程中也還有很多環節未能量化,未能形成數據源,而這些非結構化的數據對于大數據挖掘至關重要。因此,內部審計應大力拓展數據源,研究將未量化的信息進行量化收集、存儲。二是拓展審計模型。轉換思維方式,從目前研究因果關系尋找問題疑點,拓展為研究相關關系尋找問題疑點。三是拓展審計建設職能,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風險建立內部審計預警系統,為決策提供參考。

因此,在銀行內部審計應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外包,二是引進大數據挖掘技術,三是聯合進行數據挖掘,四是由內部審計部門等進行自主數據利用。四種途徑各有優缺點。外包能迅速產生效果,但會在技術上長期受制于人,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也不利于銀行數據的保密。自主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和保密,但能力提高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容易迅速產生成果。引進技術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能較快產生成果,但投入較大。聯合開展數據挖掘也存在保密的問題。因此,銀行內部審計應用大數據挖掘技術仍應堅持以我為主,初期可以就一些非核心數據和保密級別要求不太高的數據開展聯合挖掘或外包,并積極引進技術,引進和培訓人才,通過這些手段來提高審計能力,更多更好地為組織創造價值。(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成都審計分部)

篇(3)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的內部審計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內部審計的對象發生相應改變,其審計理念和管理模式、審計方法也就需要相應的革新和優化,才能順應時展趨勢,在愈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企業整體競爭實力的有效提升,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大數據背景下,企業內部審計的理念更新和運行方式的轉變,包括其在應對多種信息化問題時,所需的戰略性規劃和創新,都是企業內部審計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實現其自身價值提升的重要方面。應當在發現難點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與大數據時代的有機融合。

一、 “大數據”概念探析

所謂大數據,指的是依托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興起,并逐漸壯大的、所有價值重大并能快速形成和傳播的多種結構、非結構型數據的集合。大數據能夠被即時調取和利用。同時,大數據還涵括因數據處理和分析、管理需要而產生的相關處理技術和操作平臺。大數據具有形態多種多樣、整體規模龐大且價值愈趨重大等特征,通過云技術的整合,能夠在網絡中得到盤活利用。

大數據對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對于企業內部審計而言,不僅導致審計對象發生巨大改變,其審計方法和模式、面臨的風險也有著很大的變化。審計的組織運營環境在龐大的信息群作用下,其整體格局發生巨大變化。要在大數據背景下實現內部審計的有效增值,就需要對大數據環境有充分認識。

二、 大數據背景下內部審計面臨的新挑戰

(一) 內部審計需實現理念的更新

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內部審計面臨著新的挑戰,首要的即其自身理念更新需求越加迫切。大數據時代,數據資源對于企業內部審計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數據資源信息的有效審計,能夠獲得其直接審計價值和間接審計價值。直接審計價值能夠為企業直接使用,而間接審計價值則能夠充分體現審計信息源頭的重要作用,經由信息加工處理后,其對于企業的作用甚至可能超出直接審計價值。在傳統的審計操作中,這往往因難度較大、過程過于復雜或其價值未被有效發掘而遭到忽視。為此,內部審計必須在理念上進行更新和優化,充分利用大數據操作工具將數據向資源轉變,挖掘潛藏的價值信息,既為企業內部審計提供證據支持,也為其審計結果評測提供有力支撐。

(二) 內部審計運行需求更加多樣

大數據環境中,內部審計在實際運行時需滿足多種需求,才能確保其在運行時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才能確保其在大數據環境對海量信息的操作成為可能。首先,就內部審計的安全性需求而言,內部審計應當對當前的安全預警進行全方位重塑,就大數據的復雜性和關聯性問題,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的安全預警系統,對于潛在的風險進行有效預估。其次,應當對內審流程進行重新建立,將過去內部審計流程中相對獨立的格局打破,實現數據信息的無縫銜接。信息資源交流更全面,內部審計的作用才得以發揮到最大。

三、 大數據背景下提升內部審計價值的難點

(一) 內部審計對信息技術的處理能力較差

大數據的主要特征體現為,數據量大,且類型種類繁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必須借由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專門的信息挖掘和分析處理技術,通過先進的機器算法,完成對信息的篩選和提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在企業內部審計中的滲透性越來越突出,而內部審計在處理相關數據信息時,對于信息技術的處理能力相對較差,無法滿足其在數據處理上的巨大需求,這也是其在實現自身價值提升中的主要難點之一。

(二) 內部審計對風險的發現防控能力不高

內部審計在大數據背景下,面臨的另一難點,即風險發現和防控難度的不斷加大。今后企業的發展方向,多朝多層級架構發展,其整體管理和運營模式更加多元化,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職責要求來說,其在相關風險的發現上難度更大,在進行風險防控方面,需采取的辦法和措施更加復雜化和多樣化。大數據環境下,要想提升內部審計價值,就需要改變傳統的依靠審計監督為主的風險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將風險監控作為主要導向的風險管理模式。通過對企業全面數據信息的動態分析,覆蓋式的數據監測,企業風險能夠被及時發現,且預先建立的防控辦法能夠將風險降到最小。

(三)內部審計價值增值作用發揮難度較大

隨著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大,企業內部審計價值需不斷得到提升,將其增值作用提升到一定層級,才能為企業的管理者提供建設性的發展意見,企業風險管理和未來發展規劃都能有很好的掌控。而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內部審計能夠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將自身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也將其增值作用充分挖掘出來。但相較于傳統模式下的內部審計,要想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內部審計部門對自身進行全方位規劃和調整,無論是思維模式、執行模式,還是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只有完成這一優化和革新,其獲得的信息價值才能居于更高層面,才能為企業制定出更具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審計建議。

四、 大數據背景下提升內部審計價值的方法

(一)實現審計管理模式的優化創新

為實現大數據背景下企業內部審計價值的提升,應首先注重其審計管理模式的優化和創新。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其主要管理方式為專家領頭、審計人員進行現場審計執行,且業務條線為單方向,效率相對較低,審計結果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對其進行優化創新,應將其管理模式轉變為持續性審計觸發模式,對風險識別的模式則向著全面化方向轉變,執行方式則為智能化、非現場方式。其信息化程度更高,對于審計的執行力度更大,更具延展性和縱深性,審計成果能夠制定成巨大的成果庫,方便及時調取使用,更具效率性、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實現審計分析方法的改進完善

就審計分析方法來看,傳統的審計分析方法多為抽樣審計,或者運用相關因果關系進行進一步的審計分析。其準確性相對較低,無法實現對整體信息的完全掌握。為實現內部審計價值的有效提升,使得其在風險預估能力方面得到顯著提高,就應將審計分析方法轉變為全面審計,對大數據進行逐一分析,實現審計分析由抽樣審計向全面審計和關聯分析轉變。借助于數據挖掘技術,將企業內部所有的業務數據作為審計對象,快速全面地對其進行篩查,并通過對數據間的關聯式分析,打破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區隔。這樣一來,企業業務發展的未來趨勢和潛在風險信息均能被及時發現,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三)實現審計分析內容的擴展延伸

在龐大的大數據儲存庫當中,僅有少數為結構化數據信息,絕大部分為非結構數據信息,包括圖片、視頻和位置信息等。傳統的審計模式下,僅能對結構化的信息進行審計分析,因其審計對象不全面,獲取的審計信息存在遺漏,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得不到有效保證。為此,應當實現審計分析內容的擴展和延伸,將非結構化數據作為審計分析對象之一,對其中隱含的內涵和價值進行充分挖掘。利用非結構化數據分析技術,結合高級分析技術和工具,使得非結構化數據居于審計分析觸角延伸范圍之內。審計分析內容更加廣闊,審計結果更具準確性,審計價值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實現審計分析思路的拓展

實現審計分析思路的拓展,是提升內部審計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大數據分析技術中,內部審計平臺搭建起來后,其接受到的信息來源多種多樣,數據類型也各不相同。如利用傳統的審計模式,必定對數據信息之間的關聯性有所忽視,導致其關聯性帶來的審計結果被遺漏。拓展審計分析思路,即對于接受的所有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得出各種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并通過模糊識別和模糊分析方法,對于數據中的隱蔽信息和潛藏信息進行有效挖掘。審計結果在發現和揭示趨勢性風險方面的能力更強,其對企業風險防控上的助力更為突出。

結語:

大數據時代下,企業內部審計只有經由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對于傳統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革,才能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才能在大數據時代愈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中獲得生存和長足發展。雖然由傳統向未來轉變需要面臨多種陣痛,需應對復雜多變的問題和難點,但只有變革和發展,才能實現內部審計價值的有效提升。在管理模式、分析內容、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不斷革新的同時,還應注重審計人才隊伍的建設,注重云審計平臺的打造和搭建,并實現整體審計運作機制的完善,才能切實提升未來企業內部審計的價值,并充分發揮其增值作用,為企業風險的防控和未來的穩健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單位:江西省投資集團公司)

參考文獻:

[1] 肖仲云,于海云. 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的影響因素――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檢驗[J]. 財經論叢,2014,12:61-68.

[2] 寧波. 大數據背景下提升內部審計價值的方法與難點[J]. 商,2015,04:151.

[3] 劉榮. 淺析“大數據”時代的內部審計應對策略[J]. 中國內部審計,2015,05:42-46.

[4] 閆學文,劉澄,韓錕,盧薏,胡浩,劉祥東. 基于價值導向的內部審計評價體系研究:理論、模型及應用[J]. 審計研究,2013,01:62-69.

篇(4)

關鍵詞:

農村;財務審計;主要內容

農村都在開展有關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轉變,對于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但是在農村財務審計的相關工作中,應該以農村的具體的經濟活動為出發點,將財務審計的具體內容確定下來,將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找出來,進行深入的發掘。文章主要針對新時期農村財務審計的主要內容,并對其具體的發展提出有效的建議。

1涉農財政資金的審計

近年來對于農村實行惠農政策,我國的財政資金對于農村的投資,在規模范圍領域上都不斷進行擴大,為了提高涉農資金的使用效果,對于農業農村的相關投入不斷得到整合。對于涉農資金的監管工作要不斷得到加強,使管理制度可以保證規范和透明,對于以各種名義對資金進行挪用、截留、冒領、續保等行為進行堅決的杜絕,使資金可以發揮出其自身的作用,始終遵循相關的規定將財政資金嚴格的執行下去。

2農村重大項目的審計

國家近年來對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的重視,不斷對其加大力度,與農村有關的項目不斷增多,比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等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這些重大項目要想比較順利的完成,將預期的目標達到,就要將跟蹤審計的具體方法進行改變,使重大項目在各個方面都要得到保證,避免出現紕漏,提高項目的完成速度。

3農村政治策略具體的落實情況

很多農村已經建立農業經營體系制度,要始終服從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將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始終放在主體地位,使土地的經營權可以規范地有秩序地流轉下去,對于流轉的具體方式和具體的經營方式要不斷進行創新,使具體的規模經營模式可以不斷發展為更多的形式,使我國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可以不斷得到有效的提高。對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具體的落實情況要進行嚴格審查。對于農村集體所有制來說,要找到最合適的實現形式,對于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模式也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進行創新。

4村級集體的財務收支審計

近年來村級集體經濟在我國農村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形式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對其財務管理的各個方面的內容都在不斷進行加強,所以這也十分需要審計進行嚴格的監督。在收入方面,有關于經營收入、專項收入、承包收入等其它方面的各項收入在內,都要嚴格進行監督,入賬的時候是否做到以足夠的金額進入村里的賬戶,其核算的具體方法是否可以保證其正確使用,堅決杜絕隱瞞或者漏報的情況出現。而在支出的方面,主要查看有沒有對農村的財務法規制度進行嚴格的遵守,一些具體的支出是否存在虛列的情況,是否存在將開支范圍進行擴大的行為,總之,就是對一切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審查。針對農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財務收支審計,這樣就會有效避免集體資產遭到流失的現象發生,使我國農村具體的財務保持增值的現狀,將農村集體經濟進行壯大,使其可以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好地服務。

5提高我國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具體措施

5.1提高票據的管理

農村會計記賬的時候的主要依據和憑證就是票據,所以加強票據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要使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得到保障。

5.2審計對象和重點要不斷明確

村干部在任職或者離任的時候,其具體的經濟責任的主要對象,簡單來說就是村委會成員。在村委會進行換屆選舉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其進行離任審計,而那些已經實現換屆的村,主要需要開展的是年度經濟責任審計。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就是審計的重點。主要包括村里的債務管理工作和土地的發包、承包以及專項資金的管理等具體的工作,要注意其公開性。與此同時,各個農村要將自己本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以當地的政委和政府以及農民的具體要求為主要的出發點,對于審計以及其它比較熱點的問題進行審計工作。

5.3加強業務培訓工作

審計工作的主體是人,所以要想提高財務審計工作,就要對審計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是審計人員的知識面不斷得到拓展,使每一個審計人員都要具有綜合性的業務技能。審計人員通過定期對業務培訓,自身的業務知識也就得到了比較及時的更新,可以做到與時俱進,對發展的形式有一個具體的了解。

作者:張繼玲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經管站

參考文獻

篇(5)

1.管理審計是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管理行為而進行的審計。管理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廣,包括生產、安全、財務、計劃、物資、合同、人事、后勤服務等。這些內容是否都是管理審計的范圍呢?筆者認為,管理審計是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管理行為進行的,與經濟管理行為無關的內容如環境和后勤服務等,不應成為管理審計的內容。那么,一項管理審計是不是要涉及到所有經濟管理內容呢?當然不是,管理審計的內容要視該項審計的目的而定,與該項審計目的無關的管理內容則不必涉及。

2.管理審計是一種監督、檢查、評價及深入剖析的活動。管理審計的最大特點在于通過對表面經濟現象的監督、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由表及里,對表面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對審計對象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管理審計不同于一般的審計監督活動,它是一種深入地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過程。沒有對感性認識進行深入解剖,不能稱之為管理審計。由管理審計深入解剖的特性伸展開來,我們可以認定,不需要進行深入解剖的審計活動也不能稱之為管理審計。雖然某些審計活動具有管理審計的一些特點,如某單位現金短缺1000元,經過初步審計了解,是由于出納員粗心大意而導致了現金丟失(假設該單位現金內控制度非常健全,這只是一種偶然或意外)。這是一種簡單的審計活動,不需要深入解剖問題產生的原因,因此只能稱之為審計調查。

3.從審計輔助手段上來說,管理審計是相對于財務審計的一個概念。如果從審計方法和手段上對審計活動進行分類,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即管理審計和財務審計。財務審計更多地借助于財務賬薄等財務資料進行審計,審計人員接觸的多為財務人員,并只就財務收支的合法、合規或會計報表的內容是否公允發表意見。而管理審計則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借助財務資料的同時,也較多地借助于財務賬薄以外的資料,有時完全可以擺脫財務賬薄,審計人員接觸較多的為財務以外的人員。管理審計表達的是一種改進管理方式的意見。我們通常所說的內部審計要向管理審計發展,便是要從傳統的財務審計向現代管理審計過渡和延伸。

4.相對于經營審計,管理審計是一種認知。經營管理一詞概括了企業全部的經濟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可以把審計活動分為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相比較而言,經營審計是一種難度更高的審計活動。因為它研究的是企業的營銷策略,未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是無法得出審計結論的。管理審計與經營審計的區別在于,管理審計更多的是研究挖潛增效的問題,而經營審計則是研究如何增加收入的問題。

5.管理審計與其它審計活動的聯系。管理審計與基本建設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經濟合同審計有所不同,但又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管理審計蘊含在這些審計項目之中。如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便包括管理審計的內容,需要對離任人任期內物資管理、財務管理、合同管理等經濟管理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揭示離任人的經濟管理水平及責任。又如內部控制審計,它是管理審計的一種,它的切入點是從管理制度和管理環節入手,進而揭示問題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審計即管理控制審計,因為管理應以內部控制系統為基礎。某些審計活動最終也可能演變為管理審計,如物資采購比價審計,它初始階段更多的是從降低物資采購價格入手,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如審計人員發現發票價格高于市場價格這一現象集中到某一類或某幾類物資時,便可針對這幾類物資的采購實施管理審計。

二、管理審計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審計,我們還需要掌握管理審計的方法。這才是我們研究管理審計的目的。管理審計的具體方法很多,包括因素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在這里,筆者不想談管理審計的具體方法,而是要說清楚管理審計的總體方法。筆者認為,開展管理審計,審計人員首先應形成思考模型,其次才考慮具體方法問題。

(一)思考模型的建立

在開展管理審計前,只有對管理審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充分考慮審計效果、審計技術及審計風險等因素,才能搞好管理審計。所謂思考模型,是指審計人員的思維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是開展管理審計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筆者的實踐,管理審計的思考模型應該是這樣的:

樹立管理審計是一種管理效率及控制審計的理念考慮將要開展的管理審計項目對本企業所產生的效果考慮將要開展的管理審計的技術復雜程度和審計風險考慮審計方法

(二)審計方法

1.“因果分析法”與“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從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終查出所對應的結果。“果因分析法”則正好相反,是從事件所產生的結果查起,最終透析出問題產生的原因。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因果分析法”的優點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審計內容較為全面,不足之處是審計所需時間較長,技術難度較大。“果因分析法”的優點是溯果擷因,方法簡便,需要時間較短,不足之處是審計過程容易以點帶面,內容不夠全面。究竟哪種方法效果更好,這要視具體的審計情況和審計目的而定。一般來說,在沒有審計線索的情況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審計人員掌握了審計線索,為了提高審計效率,便可以考慮采用“果因分析法”。

2.“窗簾中間拉開式”審計法。如果一個窗簾由兩幅組成,在陽光充足的早晨,我們從中間拉開,眼前便會迅速地明亮起來。這種拉窗簾的方法應用到管理審計中,也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審計人員根據掌握的審計線索,依據自己的職業經驗,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判斷。同時,向“左”追查問題產生原因的整體脈絡,向“右”驗證分析自身判斷的準確性。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先入為主”法。例如,某項工程成本管理審計,已知該項工程成本過高。審計人員根據經驗判斷,知道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購成本過高。依此判斷,審計人員便可向“左”追尋材料采購過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過抽查票據的方式,具體驗證材料采購成本是否真的過高。如果向“右”的結果驗證了審計人員的判斷,向“左”的工作業已完成,此項管理審計便可初步結束。這種審計方法的優點是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缺點是如果審計人員的判斷出現偏差,反而會遲滯審計工作進度。因此,運用該審計方法,職業經驗不足的審計人員不宜使用。

3.“遵循性”審計法與“思維創新”審計法。“遵循性”審計法是針對管理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依據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維習慣,對問題的是與非做出判斷。“思維創新”審計法則相反,它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并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判斷。舉例來說,企業臨時用工問題,按照國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維方式,企業臨時用工是不可取的,因為國企本身已經存在冗員。按照“遵循性”審計法,就會否定企業臨時用工的做法。但我們如果采用“思維創新”法,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可能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由于臨時用工可以使生產效率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大于用國有企業閑置職工,而這種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償臨時工用工成本的話,用臨時工也未嘗不可。因此,審計人員不能因循守舊,死抱框框。否則,審計結論不可能是實事求是的,甚至會給企業決策帶來一定的誤導作用。

4.“解剖麻雀”審計法與“高屋建瓴”審計法。強調管理審計要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與解剖,并不是說管理審計要一味地在“微觀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觀世界”之后,審計人員還要“跳”出來,站在一定的高度,對“微觀”進行總結、提煉,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屋建瓴”審計法。通常所說的“既要進得去又要出得來”,就是這個道理。“解剖麻雀”法停留在“微觀”層次,“高屋建瓴”審計法則提高到“宏觀世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微觀是宏觀的基礎,沒有微觀只有宏觀是不可能的,同樣只有微觀沒有宏觀也是不行的,站在微觀和站在宏觀的角度所得出的審計結論也可能是不同的。如一個集團公司,內部有許多子公司,某一個子公司車輛需要進行修理,經過考察,委托集團公司以外的單位進行修理,比集團公司內部其他公司的價格要低得多。如果站在這個子公司“微觀”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會得出用外部單位進行修理的結論,但如果站在集團公司這個“宏觀”角度考慮問題,從集團公司整體效益出發,又會得出用集團公司其他子公司進行修理的結論。可見,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不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審計結論。

篇(6)

根據近年審計工作的實踐,筆者認為,管理審計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經濟管理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及評價并深入剖析的一種活動。它的目的是使被審計單位的資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從管理審計的輔助手段上來說,它是相對于財務審計的一個概念,從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外延來看,管理審計又是相對于經營審計的一種認知。對企業而言,經營講的是市場,管理講的是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管理審計又可以稱之為效率審計。

1.管理審計是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管理行為而進行的審計。管理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廣,包括生產、安全、財務、計劃、物資、合同、人事、后勤服務等。這些內容是否都是管理審計的范圍呢?筆者認為,管理審計是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管理行為進行的,與經濟管理行為無關的內容如環境和后勤服務等,不應成為管理審計的內容。那么,一項管理審計是不是要涉及到所有經濟管理內容呢?當然不是,管理審計的內容要視該項審計的目的而定,與該項審計目的無關的管理內容則不必涉及。

2.管理審計是一種監督、檢查、評價及深入剖析的活動。管理審計的最大特點在于通過對表面經濟現象的監督、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由表及里,對表面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對審計對象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管理審計不同于一般的審計監督活動,它是一種深入地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過程。沒有對感性認識進行深入解剖,不能稱之為管理審計。由管理審計深入解剖的特性伸展開來,我們可以認定,不需要進行深入解剖的審計活動也不能稱之為管理審計。雖然某些審計活動具有管理審計的一些特點,如某單位現金短缺1000元,經過初步審計了解,是由于出納員粗心大意而導致了現金丟失(假設該單位現金內控制度非常健全,這只是一種偶然或意外)。這是一種簡單的審計活動,不需要深入解剖問題產生的原因,因此只能稱之為審計調查。

3.從審計輔助手段上來說,管理審計是相對于財務審計的一個概念。如果從審計方法和手段上對審計活動進行分類,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即管理審計和財務審計。財務審計更多地借助于財務賬薄等財務資料進行審計,審計人員接觸的多為財務人員,并只就財務收支的合法、合規或會計報表的內容是否公允發表意見。而管理審計則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借助財務資料的同時,也較多地借助于財務賬薄以外的資料,有時完全可以擺脫財務賬薄,審計人員接觸較多的為財務以外的人員。管理審計表達的是一種改進管理方式的意見。我們通常所說的內部審計要向管理審計發展,便是要從傳統的財務審計向現代管理審計過渡和延伸。

4.相對于經營審計,管理審計是一種認知。經營管理一詞概括了企業全部的經濟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可以把審計活動分為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相比較而言,經營審計是一種難度更高的審計活動。因為它研究的是企業的營銷策略,未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是無法得出審計結論的。管理審計與經營審計的區別在于,管理審計更多的是研究挖潛增效的問題,而經營審計則是研究如何增加收入的問題。

5.管理審計與其它審計活動的聯系。管理審計與基本建設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經濟合同審計有所不同,但又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管理審計蘊含在這些審計項目之中。如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便包括管理審計的內容,需要對離任人任期內物資管理、財務管理、合同管理等經濟管理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揭示離任人的經濟管理水平及責任。又如內部控制審計,它是管理審計的一種,它的切入點是從管理制度和管理環節入手,進而揭示問題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審計即管理控制審計,因為管理應以內部控制系統為基礎。某些審計活動最終也可能演變為管理審計,如物資采購比價審計,它初始階段更多的是從降低物資采購價格入手,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如審計人員發現發票價格高于市場價格這一現象集中到某一類或某幾類物資時,便可針對這幾類物資的采購實施管理審計。

二、管理審計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審計,我們還需要掌握管理審計的方法。這才是我們研究管理審計的目的。管理審計的具體方法很多,包括因素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在這里,筆者不想談管理審計的具體方法,而是要說清楚管理審計的總體方法。筆者認為,開展管理審計,審計人員首先應形成思考模型,其次才考慮具體方法問題。

(一)思考模型的建立

在開展管理審計前,只有對管理審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充分考慮審計效果、審計技術及審計風險等因素,才能搞好管理審計。所謂思考模型,是指審計人員的思維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是開展管理審計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筆者的實踐,管理審計的思考模型應該是這樣的:

樹立管理審計是一種管理效率及控制審計的理念考慮將要開展的管理審計項目對本企業所產生的效果考慮將要開展的管理審計的技術復雜程度和審計風險考慮審計方法

(二)審計方法

1.“因果分析法”與“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從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終查出所對應的結果。“果因分析法”則正好相反,是從事件所產生的結果查起,最終透析出問題產生的原因。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因果分析法”的優點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審計內容較為全面,不足之處是審計所需時間較長,技術難度較大。“果因分析法”的優點是溯果擷因,方法簡便,需要時間較短,不足之處是審計過程容易以點帶面,內容不夠全面。究竟哪種方法效果更好,這要視具體的審計情況和審計目的而定。一般來說,在沒有審計線索的情況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審計人員掌握了審計線索,為了提高審計效率,便可以考慮采用“果因分析法”。

2.“窗簾中間拉開式”審計法。如果一個窗簾由兩幅組成,在陽光充足的早晨,我們從中間拉開,眼前便會迅速地明亮起來。這種拉窗簾的方法應用到管理審計中,也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審計人員根據掌握的審計線索,依據自己的職業經驗,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判斷。同時,向“左”追查問題產生原因的整體脈絡,向“右”驗證分析自身判斷的準確性。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先入為主”法。例如,某項工程成本管理審計,已知該項工程成本過高。審計人員根據經驗判斷,知道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購成本過高。依此判斷,審計人員便可向“左”追尋材料采購過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過抽查票據的方式,具體驗證材料采購成本是否真的過高。如果向“右”的結果驗證了審計人員的判斷,向“左”的工作業已完成,此項管理審計便可初步結束。這種審計方法的優點是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缺點是如果審計人員的判斷出現偏差,反而會遲滯審計工作進度。因此,運用該審計方法,職業經驗不足的審計人員不宜使用。

3.“遵循性”審計法與“思維創新”審計法。“遵循性”審計法是針對管理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依據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維習慣,對問題的是與非做出判斷。“思維創新”審計法則相反,它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并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判斷。舉例來說,企業臨時用工問題,按照國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維方式,企業臨時用工是不可取的,因為國企本身已經存在冗員。按照“遵循性”審計法,就會否定企業臨時用工的做法。但我們如果采用“思維創新”法,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可能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由于臨時用工可以使生產效率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大于用國有企業閑置職工,而這種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償臨時工用工成本的話,用臨時工也未嘗不可。因此,審計人員不能因循守舊,死抱框框。否則,審計結論不可能是實事求是的,甚至會給企業決策帶來一定的誤導作用。

篇(7)

    1.1從實際情況出發,服務大局

    中央財政加大了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的投入,其專業資金使用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資金的投放效果,同時也影響到了農業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專項資金的使用工作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審計,首先是對欠發達地區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督,其中包括資金的分配、支出、管理,確保專項資金的到位和如期使用,其次是確保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因農業經濟發展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和社會影響,所以必須加強專項資金的落位和合法使用,同時強化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專項資金合法有效的使用。

    1.2注重效益,加大審計力度

    審計的源頭是資金,尤其是農業專項資金,所以在農業資金的審計上一定要確保資金投入、管理、使用的時效性,并且對每個環節的資金做到逐級審核,同時對專項農業資金進行效益審計。農業專項資金在使用中容易出現違規行為,例如:專項資金挪用、盲目立項造成項目沒有長期效益等。農業專項資金的審計過程需要調查項目的受益人,以及建設單位的立項流程、項目管理、建設資金的使用,在充分的掌握了以上情況后進行系統的分析,及時的向上級反饋項目建設、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具體情況及問題。

    1.3突出重點,審計深入

    為了確保欠發地區的農業生產及穩定,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農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尤其是對扶貧資金、開發資金、退耕還林資金的使用,審計部門也應調整審計方向,深入強化這部分資金的審計工作,對發現違規的重大問題要窮追不舍,直到問題查深查透為止。通過深入的審查及時的糾正了擠占挪用,退耕還林草專項資金的使用,確保了農業專項資金的可持續發展。在審計過程中要找準方向,對撥付和管理資金的部門要核對其帳面資金,同時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審計工作延伸到現場,揭示私分和挪用等嚴重的違紀違法問題。

    2. 欠發達地區農業審計資源的整合

    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審計資源是有限的,在審計過程中其復雜性也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審計部門調整審計的對象及范圍,強化審計工作的質量。在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引領下,應強化審計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審計資源,節約審計過程中的成本,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發揮審計在欠發達地區的作用。

    2.1避免重復審計,加強審計監督

    重復審計工作在審計單位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由于審計單位對各部門利益及管理項目分割的不同,審計工作往往重復,這無形的增加了審計成本的支出,所以在審計過程中可以采用聯合審計的方法來進行農業項目的審計工作,審計方法上也要進行整合,確保審計內容的相互滿足,時間上的一致,對于一些特殊的審計項目,如:財政性質的撥款,項目款追加等,可以根據審計的性質,由政府審計來完成。

    2.2強化效益審計和立項審計

    在欠發達地區農業資金的審計上,審計部門應調整審計方向,減少對撥入撥出資金、違規違紀等情況的審計,審計重點以提高資金使用以及農業項目資金的逐級落實為主,同時加強審計效益的科學評價,運用審計抽樣等技術確保審計效益的可信度。地方審計部門可以利用人才和信息的優勢,研究和分析農業審計效益的評價體系,找出影響農業資金使用效益的原因,糾正農業項目審計的方法。

    2.3加強審計資源的交流和利用

    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區域跨度大,生產規模小、分布不集中、技術落后等特點,所以審計工作也要及時的調整,以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減少重復審計,節約審計單位成本,促進審計工作良性發展。在國有農業企業的審計上,政府審計可以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將審計工作投入社會監督的體系中,對重點企業可以單獨審計,避免審計的重復,同時以政府背景為依托,綜合審計信息,切實的把握農業經濟和農村建設的整體狀況,為政府農業生產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3. 欠發達地區農業審計工作的優化

    3.1轉變審計觀念

    農業審工作應與時俱進,及時的改變審計觀念,注重兩個效益并舉,同時注意投入資金的社會效益。審計工作開展時一定要以政策為基準,全面的貫徹以農業發展為基礎的審計策略,促進審計單位嚴格的按照專資金的使用和惠農政策進行資金的審計,確保審計工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3.2加強農業專項資金的審計

    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專項資金審計要適應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指在農業項目立項時,積極的開展專項審計,在立項源頭就把審計工作做為重點,確保農業項目發展的可行性,同時將以往的審計經驗和工作進行總結,并應用到地區農業項目中,不斷完善專項資金審計辦法,用以指導農業專項資金的審計工作。

    3.3利用先進技術進行審計

篇(8)

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企業組織機構及其經營活動的方式日益復雜、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影響日益加深、會計準則要求的判斷和估計日益增加,財務舞弊的動機和壓力日益增大,從而給注冊會計師帶來審計風險,導致社會公眾對審計有效性的信心產生了動搖。

(二)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認識上的誤差。由于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和審計方法有其局限性,國外一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開始探索新的審計方法。新的審計方法注重從企業宏觀層面了解會計報表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國內外職業界稱之為風險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重要的審計理念和方法,隨著國內外審計失敗事件的爆發,受到行業內外新的關注。一種意見認為,安然事件中安達信會計公司審計失敗,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于風險導向審計理念和方法的失敗,因此要求反思甚至停止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我國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出現的問題,是因為沒有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以上這些意見都表明,人們對風險導向審計還缺乏全面的認識。反映在審計實踐中,國內外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進行了探索,但存在許多局限性,隱藏著很大的審計風險;有的注重對企業經營戰略及其業務流程的了解,忽視對重要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的實質性測試,將實質性測試集中在例外事項;有的注重對企業及其環境的了解,忽視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測試,認為內部控制測試已經過時。由于實施的實質性程序有限,當不實施內部控制測試或沒有發現內部控制失效時,注冊會計師就不能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重大錯報。

(三)中國獨立審計準則部分項目已不適應要求。與國際審計準則一樣,中國獨立審計準則也是建立在傳統風險審計模型基礎上的,需要完善。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通過綜合評估固有風險來控制檢查風險。但由于固有風險難以評估,審計的起點為內部控制測試或實質性測試。由于忽略對固有風險的評估,注冊會計師往往不注重從宏觀層面上了解企業及其環境,如行業狀況、監管環境、企業的性質以及目標、戰略和相關經營風險等,而直接進行控制測試或實質性測試,容易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如果企業、管理當局串通舞弊或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內部控制將失效。注冊會計師不把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騙,不能發現由于內部控制失效所導致的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

(四)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是成立聯合風險評估工作組;二是制定審計風險準則,從源頭上實現國際協調。聯合風險評估工作組于2002年10月了審計風險準則征求意見稿,包括《會計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審計證據》、《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和《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2003年10月,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在東京的會議上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最后修訂,獲得委員會通過,審計風險準則在2004年12月15日之后正式施行。

二、我國起草審計風險準則的思路

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起草的審計風險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優點,克服了其存在的缺陷,并保留了原有審計準則可取之處,得到職業界和社會公眾的好評。因此,我們在起草審計風險審計準則時,借鑒了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基本原則和必要程序,以期從源頭上實現協調與趨同。

基本思路是,通過修訂審計風險模型,強調從宏觀上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以充分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風險,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一)起草《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號-會計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進一步明確會計報表審計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內容包括:1.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職業懷疑態度,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充分考慮可能存在導致會計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情形;2.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保證會計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3.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通過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控制檢查風險;4.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相關,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重要性。起草的新準則將取代《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號-會計報表審計》。

(二)修訂《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5號-審計證據》,進一步明確注冊會計師審計證據的內容、數量和質量,以及為獲取審計證據所實施的審計程序。內容包括:1.注冊會計師應當充分運用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的認定,以作為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設計與執行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基礎;2.將注冊會計師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區分為總體程序和具體方法,總體程序包括風險評估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具體方法包括檢查記錄和文件、檢查有形資產、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和分析性程序。這些內容涉及修改《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號-審計證據)。

(三)起草《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9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進一步明確注冊會計師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程序。內容包括:1.明確風險評估程序與信息來源,注冊會計師應當在審計過程中組織審計項目組討論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2.注冊會計師應當從行業狀況,監管環境、被審計單位性質、目標、戰略和經營風險、內部控制等方面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3.注冊會計師應當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層次以及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4.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實施識別和評估程序的重要環節形成審計工作記錄。這些內容涉及合并、分拆原《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0號-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和《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并將其部分過時內容刪除。

(四)起草<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30號-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進一步明確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內容包括:1.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會計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制定總體應對措施,包括向審計項目組強調在獲取審計證據過程中保持職業懷疑態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經驗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審計人員或請專家,向審計項目組提供更多督導等;2.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審計程序,包括測試控制的執行有效性以及實施實質性程序;3.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風險評估的結果是否適當,并確定是否已經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4.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實施關鍵的程序形成審計工作記錄。這些內容涉及合并、分拆原《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和《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0號-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并將其部分過時內容刪除。

三、審計風險準則對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影響

審計風險準則的出臺,將對注冊會計師更好地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改進審計程序、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起到重大作用。同時,也在以下方面對注冊會計師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理念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線始終是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注冊會計師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應當保持職業懷疑態度,充分考慮可能導致會計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情形。

篇(9)

Comparing on the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Abstract: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are the two phases that Risk-based Audit has evolved.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hile they still have some similarities. This paper does the Comparion on the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rient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extent of risk assessment, procedure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Modern Risk-based Audit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Audit risk

一、引言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均以風險評估為起點,同時都將風險與控制方法貫穿運用于審計全過程,使審計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克服和降低審計風險的過程。因此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兩種審計模式在風險評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處,但同時更多地體現出了差異。鑒于兩種審計模式的風險評估策略較易被混淆,本文擬對兩種審計模式的風險評估策略作一比較,對兩者差異加以初步探討。 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涵義

(一)傳統風險導向審計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也稱為控制風險導向審計[1]。審計模式 發展到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標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號《審計準則公告》(SAS No.47)——“審計業務中的審計風險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審計風險模型。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將風險分析、評價與控制融入傳統審計方法(賬項導向審計和制度導向審計)之中,進而獲取審計證據,形成審計結論的一種審計取證模式。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程序并沒有脫離制度導向審計模式,但它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針對制度導向審計不直接處理審計風險,不能對審計風險進行量化的缺點,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引入審計風險模型,通過該模型將從各種渠道所收集的證據聯系了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對審計風險進行定量評估,將審計資源相對合理的分配到高風險領域。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也稱為經營(商業)風險導向審計、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1997 年,Bell 和 Frank 發表了名為《通過戰略系統的視角對組織進行審計》的研究報告,首次提出了畢馬威的BMP 審計模式,這標志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產生。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審計技術方法在系統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它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為導向,通過“戰略分析——流程分析——經營業績評價——財務報表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將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和經營風險聯系了起來,從而提出了審計師從源頭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的觀念[2]。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針對傳統風險導向審

計風險評估不到位,未能有效發現高風險審計領域,造成審計過量或審計不足的缺點,大大加強了風險評估程序,做到了以風險評估中心,真正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2003年10月國際審計和保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國際審計準則第315號( ISA 315)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下的審計風險模型修改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這就導致了實務中普遍運用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審計風險模型和審計具體風險導向等上和準則規定產生了一定的差異。鑒于這一點,特別指出本文所稱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實務中運用的以戰略經營風險為導向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 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風險評估策略比較

風險評估是指對審計風險的評估。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認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于存在重大錯報的財務報表未能適當發表意見的風險[3]。風險評估的目標就是確定

高風險環節,從而確定審計的范圍和重點,并進一步確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種性質的證據,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審計效果及審計效率。策略,是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方法。借鑒中注協(1997)對審計策略的定義,筆者將風險評估策略定義為審計人員根據確定的風險評估范圍,選擇能夠達到風險評估目標而應當實施的最有效風險評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組織方式和具體方法。在本文中,筆者從風險評估導向、風險評估范圍、風險評估程序、以及風險評估具體方法四個方面來比較兩種審計模式的風險評估策略。

(一)風險評估導向

雖然國際審計準則規定,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下審計人員首先應當對財務報表整體層次和交易類別、賬戶余額認定層次的固有風險進行評估,但由于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都受內外部環境的,兩者很難區分,因此審計人員通常難以對固有風險單獨做出準確評估。又鑒于穩健性原則的考慮,實務中審計人員往往將固有風險簡單地確定為高水平,從而將風險評估重點鎖定在控制風險上。因此在實務中,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實際上是以對控制風險進行的評估為切入點的,所以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是以控制風險為導向的。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強調: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i]主要來源于企業財務報表的錯報風險,而企業財務報表的錯報風險則主要來源于整個企業的戰略管理風險和經營活動風險[4]。所以要充

分理解審計風險,審計人員就必須從企業的戰略分析入手,充分識別企業內、外部風險并理解內外部風險對財務報表認定的影響。因此,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并不直接從對固有風險的評估入手,而是間接地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為導向,通過綜合評估戰略經營風險從而確定財務報表剩余風險,并進一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因此,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以戰略經營風險為導向的。 (二)風險評估范圍

在實務中運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時,審計人員往往忽略對固有風險的準確評估,而將固有風險簡單地確定為高水平。因此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下審計人員往往不注重從宏觀層面上了解企業及其環境(如行業狀況、監管環境;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目標、戰略、以及可能導致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相關經營風險;對企業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5],而只關注企業的內部

控制。因此,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下,審計人員實際上只僅僅依賴對控制風險所作的粗放型評估來直接、大致確定檢查風險水平。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企業了解得更透。它將被審計單位置于廣泛的系統中,認為有效的審計需要對企業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戰略目標和措施、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主要業務活動和關鍵經營環節以及剩余風險進行深入的了解。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審計風險仍然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要素組成,審計人員也同樣要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進行評估。但是相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固有風險”的內涵擴大了,除了包括會計報表項目本身的風險外,更多地考慮了企業的經營風險。而且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企業內部控制已經發展到內部控制框架階段,并有被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取代的趨勢,相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下的內部控制結構概念,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對控制風險進行評估時考慮的因素則更加全面了。

(三)風險評估程序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風險評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為:固有風險評估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結構控制風險初步評估控制測試(可選)控制風險綜合評估確定檢查風險。審計人員在對固有風險進行評估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管理人員的品行、能力、變動情況和遭受異常壓力的情況;客戶業務特征;關聯方;非常規交易;以前審計結果等。但由于種種原因,實務中審計人員往往忽略對固有風險的準確評估,通常的做法是將固有風險簡單地確定為高水平,而將風險評估的重點放在控制風險上。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了解時,首先從控制環境入手,再對制度和控制程序進行分析。分析控制環境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管理和經營作風;組織機構;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職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確定職權和責任的等。然后審計人員基于當前對內控的了解對控制風險水平進行初步評估(計劃估計水平)。如果審計人員將某一控制的控制風險初步評估為最高值,則對該控制不需執行控制測試而直接進入實質性測試階段;但如果審計人員將某一控制的控制風險評估為低于最高值時,則就需要對該控制執行控制測試,從而來獲取證據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風險水平。控制測試完成以后,審計人員對被測試控制的控制風險進行再次評估(最終估計水平),并根據最終估計水平來決定相應的檢查風險水平。 風險導向審計風險評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圖表示。如圖所示(由于不能粘貼,此處圖略),審計人員首先需要對客戶的戰略進行分析,分析時需要對客戶的內外部環境進行了解,包括客戶行業狀況、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觀環境等);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面臨的經營風險;對威脅企業戰略的風險做出的反應等。對客戶的戰略進行分析后即可對戰略風險做出評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內部控制被分為管理控制(戰略控制、高層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員工控制)[6],在對 客戶的戰略進行分析時同時要對戰略控制進行了解并進行評價。然后審計人員對客戶的流程進行分析,分析時可從流程目標、投入、作業、交易類型、威脅流程目標的風險等八個維度來了解流程情況[7]。通過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戶創造價值的方式、競爭優勢及劣勢、威脅,從而來評估流程經營風險。在對客戶的流程進行分析時同時要對流程控制進行了解并進行評價。在對戰略經營風險和流程經營風險進行評估時特別要注重對舞弊風險的評估。然后在此基礎上來對固有風險進行初步評估,在評估時除了要重點考慮經營風險可能引起的重大錯報之外,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錯報的因素(管理當局遭受的異常壓力等)。審計人員在對客戶的戰略和流程進行分析時已經從企業整體層次對內部控制進行了了解(戰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評價,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對內部控制的其他方面進行了解并給予評價,特別是要關注有關交易重要類別的控制。基于對內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審計人員然后對控制風險進行初步評估。由于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都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審計人員在單獨對固有風險、控制風險進行初步評估的基礎上還須對兩者進行綜合評估,即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聯合。對聯合風險的評估是審計工作的核心,因為接下來其余的審計工作都要圍繞聯合風險來進行,聯合風險的評估結果是審計人員決定實質性程序性質、時間以及范圍的基礎[8]。然后審計人員對 值得信賴的控制進一步執行控制測試,從而來獲取支持其較低控制風險水平的證據。最后根據控制測試結果并結合聯合風險評估水平,審計人員對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從而來確定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即檢查風險),并進一步決定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以及范圍。 (四)風險評估具體方法 風險評估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檢查、函證、詢問、穿行測試、分析性程序等多種審計取證手法。雖然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客觀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來進行風險評估,但由于實務中審計人員往往忽略對固有風險的準確評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運用范圍。而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對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視程度不夠,分析性程序主要適用在報表分析上[9]。 而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風險評估以分析性程序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隨著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斷擴大,分析性程序開始走向多樣化,審計人員不僅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同時也對非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樣化運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現代管理方法被運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戰略分析時審計人員運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時運用到了價值鏈分析(VCA))和波士頓矩陣(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績效分析時運用到了平衡積分卡(BSC)和標桿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術[10]。將分析工具運用到風險評估中 使得風險因素不再獨立,而且風險評估不再是一元評估,而是多元評估,因此風險評估的結果將更加可靠。

三、結論

1. 風險評估導向不同:

雖然國際審計準則規定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應以固有風險為切入點,但在實務中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實際上是以控制風險為導向的;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則是以戰略經營風險為導向的。

2. 風險評估范圍不同:

審計人員在實務中運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時往往會忽略對固有風險的準確評估,只通過對控制風險所作的粗放型評估來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審計人員除了要對傳統的固有風險,即會計報表項目本身的風險進行評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慮企業的經營風險,特別是注重對舞弊風險的評估[11]。同時由于內部控制概念內涵的擴

大,審計人員在對控制風險進行評估時考慮的因素相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下更加全面了。

3. 風險評估程序不同: 相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由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增加了對企業戰略和經營流程的分析,以及對經營風險的評估,而且最后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聯合起來進行評估,因此在評估程序方面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更完善。由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風險考慮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能夠更好的將會計報表剩余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4. 風險評估具體方法重點不一樣: 兩種審計模式在風險評估時都運用了觀察、檢查、函證、詢問、穿行測試等風險評估方法,但相比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更注重分析性程序的運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序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認為審計風險應該是廣義的,即不僅包括審計過程的缺陷而導致審計結果與實際不相符而產生損失或責任風險,還包括客戶經營失敗而導致審計主體遭受損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1] 王澤霞.論風險導向審計創新[J].會計,2004(12): 49-54

[2] 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研究與實務發展[J].會計研究,2004(14):47-51

[3] AICPA:professional Standards As of June 1,1992,AU.31

[4] 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基本內涵分析[J].審計研究,2004(05):26-30

[5] 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J].會計研究,2004(14):58-63

[6] 鄭朝暉.戰略系統審計:財務數據之合理預期[J/OL].會計視野,2004 [2006-4-17] doc.esnai.com/showdoc.asp?docid=448&uchecked=true

[7] 王義華.BMP審計模式介紹[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06): 69-70

[8] Ernst&Young Global Audit Planning Toolkit 2004[M], 2004: 65-67

篇(10)

中圖分類號:TU761.6 文獻標識碼:A

在整個建設工程項目中,為了實現投資的預期效益,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對整個工程項目的全面控制。在日常的投資控制過程中,經常會存在著決算超出預算、預算超出概算以及概算超出估算的情況,為了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在實際投資控制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講求有效的方法,下面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述。[1]

一 建設工程投資控制堅持的原則

在建設工程投資控制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才能夠確保工作的順利完成,具體說來,要堅持以下幾方面的原則。

首先,要以設計為中心環節展開全過程控制。建設工程的投資控制貫穿在建設項目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點對設計階段進行控制。根據相關資料分析,通常情況下設計費用占據工程全部費用的1%左右,但是其對于工程項目的影響程度卻達到了75%以上,這樣看來,設計階段對于整個環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投資控制階段需要重點關注。

其次,堅持主動控制的原則。建設工程的投資規模較大,風險較高,因此在實施投資控制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主動控制的原則,所謂主動控制,就是在預先分析實施過程中各種存在的風險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和采用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的一種控制手段。同時,為了控制過程中減少或避免目標值和實際值之間的偏離,必須要主動采取控制措施,即建設工程的投資控制不僅要反應投資決策,還需要反應出設計、發包以及施工的情況,并使控制活動能夠能動的影響到投資決策。

最后,要堅持多種控制手段相結合的原則。建設工程項目投資控制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從組織、技術、合同以及經濟等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并將各種措施進行融合,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一般情況下,在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階段,只注重對于技術方案的論證和控制,對經濟因素考慮的較少,這種情況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程投資的浪費,因此在今后的工程投資控制工作中需要融合多種手段實行全面的控制。

二 建設工程投資控制的具體方法

建設工程投資控制工作要全面展開,深入到每個環節,這樣才能夠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從不同施工建設階段分析投資控制的具體方法。

首先,在工程項目的投資決策階段,需要做好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對該項目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評估,看該項目是否可行、可靠,在財務上是否可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分析,得出工程項目的抗風險能力,從而為投資決策階段提供科學的依據。與此同時,該階段是工程項目的起始階段,控制者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充分論證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于項目的選址、設計以及總體規劃等進行分析研究,論證投資的可行性,為接下來的投資控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2]

其次,從項目招投標階段來分析,招投標主要是指建設方通過投標的方式選擇最符合工程項目的承包商建立起合作的關系,這樣既能夠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又能夠降低工程的投資成本。在這個階段,投資控制者需要根據現行規定、定額取費標準、現場環境以及施工圖紙等因素編制標底,確保標底控制在概算或者是預算的范圍內,為投資控制提供堅實的平臺。同時,投資控制者需要對招投標的環節進行控制,嚴厲禁止低價中標等惡性競爭情況的發生,要制定出合理的評標標準,并且根據簽訂的合同條款和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這樣才能夠從源頭上控制好建設工程項目的投資。

再次,從建設工程項目的設計階段來分析,進行投資控制工作,要盡量的推行限額設計。限額設計主要指的是按照批準的設計任務和投資估算進行初步的規劃誰,并按照批準的初步設計總概算控制好施工圖的設計工作,并將整個項目的規劃階段投資額度分解到每個專業的工程項目之中。控制者需要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根據投資限定的額度進行設計,并確保設計的總額不會超出預算規定。為了更好的加強控制,需要成立評定小組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同時也有利于控制好建設工程項目的造價,縮短設計周期,最大限度的降低費用,達到投資控制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運用價值工程法設定一個符合建設項目定位的設計理念,并通過這一理念結合設計規定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并在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的應用新型設計材料和新型工藝,降低工程的投資。綜上所述,限額設計是促進設計單位進一步完善管理優化設計的有效手段,也是控制工程項目投資不可缺少的方法。[3]

接著,需要加強施工階段的投資控制工作。施工階段是設計者的設計意圖最終實現的階段,也是建設工程項目形成工程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階段,因此說在該階段控制好投資至關重要。在施工的過程中,控制者需要根據設計目標規劃,通過動態控制、合同管理等手段加強對項目的投資控制工作。具體說來,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控制好建設工程項目工程款項的支付,并從技術、組織、經濟以及合同等多個角度采取措施,進一步控制工程的投資,保證投資達到有效的控制并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在采用合同措施進行投資控制的時候,需要控制者熟悉整個施工合同的條款,并確定雙方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進一步加強合同的管理,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索賠,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提供反索賠的資料。在進行合同管理的過程中,工程的變更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情況下需要先明確變更的目的,之后在采取相應的手段加強控制。

第二,需要根據建設工程項目的特點以及施工進度,結合工程項目總投資目標編制資金制度強度控制計劃,這樣能夠對工程項目實施階段的資金支付強度進行控制,最大程度的實現投資控制的目標。同時,控制者還需要對設備和施工材料的采購、運輸以及價格進行控制,以盡量減少資金的投入和時間成本的投入,控制好各環節資金的支付強度,達到控制投資和節約投資的目的。[4]

第三,在投資控制過程中需要嚴格的執行工程變更制度,對于工程變更、簽證審核以及工程計量方面需要進行重點把關,尤其是控制好新增的費用,要謹慎、專業且公正的開展控制工作,最大限度的節約工程的投資成本,確保施工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最后,從竣工結算階段來講,投資控制工作需要充分的發揮審計的作用,并配合建設工程項目進行全過程的審計工作,這是投資控制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式。審計部門需要堅持獨立性和客觀性的原則,在重點對竣工環節進行審計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整個工程項目的施工環節進行審計,掌握每個階段工程的總投資額度,為投資的控制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加強審計工作還能夠為事后的結算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投資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會有了一定保障的支持。[5]

結束語:建設工程項目的投資規模較大,施工周期較長,且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投資進行控制,以便最大限度的節約施工成本,為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本文就以此為中心,在分析當前建設工程投資控制原則的基礎上,分階段對投資控制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論述,希望能夠對今后的投資控制工作有所幫助,進一步提升控制的成效,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郝潔 建設工程投資控制淺析 門窗,2012年第11期

[2] 李軍 淺談工程投資控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中國外資,2013年第20期

上一篇: 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 下一篇: 數字農業的發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五级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aⅴ精品看片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Av在线 | 婷婷丁香五月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自拍 |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