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技能培訓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7 15:09: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云計算技能培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云計算技能培訓

篇(1)

(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課題名稱《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職院校MOOC課程建設探索》

課題申報號:WW2016-886

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909

負責人:孫曉芳)

目前,職業教育e極開展課程改革,提高學生職業技能,但仍存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很多專業的職業培養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異。所以,作為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職業技能,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中必須加強。

具有大規模性、高開放性、強交互性、網絡化等特點的MOOC正在顛覆傳統的教學理念,為高職計算機專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也為學生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一、MOOC“分層教學”和“翻轉”模式

在一門MOOC課程的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自主分配學習時間和學習進度。學習能力強,掌握程度高的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下一課時的學習。而學習基礎差、知識消化能力慢的學生,可以反復學習,并同時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力求做到學了即要會,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中“保中間,棄兩端”的不公平現象。

高職課程實踐性強理論性弱的特點決定了學生接受并消化知識的方式有別于其他的學習群體。MOOC教學中采取的“翻轉”模式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多內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MOOC模式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接受新知識,而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在師生交互討論、內化所學的知識及實踐過程。這種對知識的內化時間多于教師傳授時間的“翻轉”方式更適合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的高職院校學生群體。

二、MOOC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培訓要充分考慮不同的細分行業、工藝、工種、崗位,還要從實際需求出發,更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的實踐技術要求較高,當前傳統教育模式下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是很難做到這些??尚械姆绞骄褪荕OOC。一門成功的MOOC課程,才有可能分行業、分工種、分課程滿足學生的要求,提升職業技能。也只有利用MOOC平臺,邀請一線崗位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專家走上MOOC“講臺”,選取的企業中的真實項目作為授課內容,制作體現自身特長的MOOC課程,滿足高職院校學生不同的需求。

三、基于MOOC的職業技能培訓

MOOC的微課程形式能很好地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時間上的要求,這對于學習能力不強,自主性較差的高職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首先,MOOC的課程與傳統的教學有較大差別,一門課程是由若干個只有10來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的微視頻組成,這些小而精的微視頻有助于學習者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同時,也容易使教學設計者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容易抓住學習者短時間內的精力轉移度和集中度。其次,MOOC中往往穿插、連貫著不同的問題,就好像是游戲中的通關設置,回答正確當前的問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吸引學習者不斷的進行學習。再次,學生的疑惑可以在學習平臺上直接提出,短時間內就會有師生給予解答,這也會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最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實踐性要求較高,可以利用MOOC云計算架構和大數據技術制作實踐性操作視頻。如制作一些“特寫”鏡頭,高清地展示設備操作及產品制造的某個操作的細節,從而設置相應的模擬操作,供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反復學習、模擬、操作,直到掌握為止。對于計算機專業的編程語言,MOOC課程中嵌入網頁的編程模擬器非常方便,還能進行文件的云存儲。隨著3D技術的發展,在MOOC中使用3D模型將會更生動、準確、

四、MOOC在線編程功能提升職業技能

進行MOOC教學時,要充分利用MOOC各種優點構建適合高職教學的職業技能培訓。對于計算機專業來說,在MOOC課程中采用在線編程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最好方法。

在線編程功能實現了從網頁端編程區域輸入代碼,在顯示區域就可同步看到程序運行結果。不僅如此,學習者編寫代碼提交后,后臺可判定代碼的對錯,并給出提示信息。對于問題代碼,學習者可以直接在線調試,從而及時有效的發現問題,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

在線編程在用戶體驗方面,不光可以實現標準輸入、數據庫操作、語法高亮、代碼折疊、自動縮進、全屏預覽模式,而且提供代碼下載。在線編程的本質是結合了IT在線教學與自學。MOOC的在線編程功能是教、學、練三者的有機結合,再加上方便即時的實時交互,既幫助初學者輕松學習編程,自由的安排學習進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實現即時反饋。也可以使已有編程經驗的學習者更進一步。

五、創新的MOOC教學內容

MOOC課程中最好是以程序設計競賽或者實際企業項目為學習內容,學生通過參加程序設計競賽與實際企業項目,切身體會到學有所用,燃起強烈的求知欲與創新欲,提高了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MOOC課程。根據企業提供的職業崗位及工作任務,開展針對性的職業和教學分析,明確MOOC課程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甚至更多企業已經開設了職業技能培訓類MOOC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快速提升職業技能為導向MOOC課程將會收獲頗豐。

當前正值移動互聯網與分享經濟的大潮,大數據、云計算、AI、VR等新興技術應用層出不窮,e-Learning、SaaS、MOOC模式也席卷全球。實踐已經證明,MOOC教學已成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是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載體。MOOC課程中引入高科技技術為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是確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高文杰.面向MOOC的高職教育機遇與路徑研究[J].成人教育,2014(7):52-57。

篇(2)

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處理好教與學雙邊互動關系,保證技能培訓的效果

職業技能培訓側重于實際操作,即要解決的是“是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但它們都屬于教育的范疇,這就需要解決好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處理好教與學的雙邊互動關系。監獄職業技能培訓的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師資、教材、學員(罪犯)、實際操作和教育培訓經費五個方面。

(一)師資。監獄罪犯職業技能培訓的師資既指開展職業技能課堂化教學的理論老師,也包括實際操作的師傅。理論教師可以從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教育院校的專任教師中聘請,還可以從監獄警察職工中具有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中聘請。實際操作的教師可以從警察職工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已經掌握專業技能或取得資質證書的罪犯中聘用。

(二)教材。職業技能培訓教材,應盡量選用國家教育部門審定的教材,這有利于實現職業技能培訓與社會對接,同時有利于使受訓者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識。同時應盡可能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另外,應結合職業技能培訓編寫講義,講義應突出重點、難點,講求實用性。

(三)學員(罪犯)。在監獄服刑的罪犯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沒有職業技能,有些刑期較長而又較為年輕。組織罪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要根據他們的基礎文化、年齡以及個人興趣和愛好,結合監獄設置的勞動改造生產項目、崗位,編班組織開展課堂化教學,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重點培訓實際操作技能,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考核應改進方法、簡化程序、降低難度。如考慮用口試代替筆試,提高實際操作技能分數的占比等。

(四)實際操作。實際操作是職業技能培訓的核心,關鍵是解決會的問題,即會操作、熟練操作、精確操作。這里面凝聚著操作者的理論知識、經驗、悟性。實際操作可以建模擬室,使操作者在模擬狀態下通過反復訓練固化操作行為模式,從而掌握操作的技能,提高操作水平。最重要的是結合勞動改造崗位,強化實際操作。學員一定尊重師傅,口手相傳是傳授技能、掌握技能最有效的途徑,因此,虛心求教,認真鉆研、精益求精必不可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罪犯勞動改造現場規范化管理的各種規定,保持勞作現場環境優良,同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養成敬畏制度,規范操作的行為習慣,保證勞動現場的有條不紊和安全生產。

(五)教育培訓經費。經費包括理論教學費用(教材費、教師津貼,教研經費等,從教育改造費中列支)和實際操作費用[實作教師(師傅)的津貼、相關材料費,參加培訓罪犯的補貼以及獎金等,從生產成本中列支]。

二、健全職業技能培訓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規范教學和實際操作行為

罪犯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有賴于科學管理,管理科學才能解決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使培訓有序開展,持續進行,收到預期效果。

(一)設置專門管理機構。機構可稱為罪犯職業技能培訓教研室,設在教育改造科,由分管教育改造工作的監獄領導任教研室主任,負責重要工作協調,人員配備,經費保障和工作考核目標設定。教育改造科的領導任副主任,負責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編制及日常工作開展,教研室其他組成人員從教育改造科、獄政管理科,生產技術部門抽選兼任。

(二)明確教研室工作職責,使職權和責任明確清晰,便于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主要工作職責包括:

1、負責學員個人信息的采集,整理和錄入工作。在此基礎上編班開展理論教學。編班后須將學員的文化程度、學習能力等與教學相關的信息,提供給教師,便于教師備課、組織教學,以增強教學相長,防止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局面出現,切實提高理論課的實際效果。

2、負責職業技能培訓科目的選定。首先在監獄已組織罪犯勞動改造生產、又與國家承認的職業技能資格認證相統一,且便于開展技能培訓的項目中選定。其次是創造條件可以開展的科目,如烹飪、計算機操作等。最后,從有利于開展罪犯職業技能培訓這一角度,向監獄提出組織罪犯勞動改造生產項目的開發、引進的建議。

3、檢查課堂教學和實際操作情況,適時組織教研人員聽課,到罪犯勞動改造現場觀摩罪犯實際操作,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

4、加強與職業技術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國家職業資職認證機構的溝通協調,爭取他們的幫助,提高培訓工作水平。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與職業教育院校合作辦學,提高培訓質量,努力使罪犯職業技能培訓與社會職業教育接軌。

5、負責教師資格的審驗,教材(講義)選取使用,檢查教師備課情況,統計課時量,計算教師津貼,定期發放教師津貼。

6、組織開展教學研究,對職業技能培訓質量進行評估。

三、完善激勵機制,促進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和水平提高

監獄開展罪犯職業技能培訓,與之相關的因素和環節多,要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和水平,不僅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和處理好各個環節,而且要調動各方面因素的積極性,保證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又充分發揮作用,使培訓持續有序開展。

(一)將罪犯職業技能培訓納入監獄教育改造工作考核,將負責和參與培訓工作的警察納入考核,并與年度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相銜接。

(二)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罪犯在實際操作中超額完成勞動生產任務的,除月考核給予加分外,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被選用為實際操作師傅的,根據指導和輔導人數每月給予補貼。

篇(3)

中圖分類號 G7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07-0066-06

一、引言

“十二五”時期,國家批準實施了一系列區域振興規劃,提出要將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具實力、最富活力的增長極之一。武漢城市圈的資源條件相對優越,加快武漢城市圈開放步伐,對于發揮區域優勢,實現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義。唐胡浩指出我國農民工流動雖具有特殊性,但對于實現城市化,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經濟生活水平是有益的。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原因和動機復雜,但以經濟利益為根本驅動力的大量農民工流動,無論對流出地還是流入地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1]。周小剛、陳東的研究發現,農民工流動受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農民工自身素質、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社會保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2]。張笑秋通過無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不同流動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約,居于主導地位的流動意愿受到更多因素影響。政府可通過完善相關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發展農村與農業、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素質為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選擇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以此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與非經濟需要,最終實現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促進人口自由流動[3]。沈洊、潘寄青認為,我國處于人口轉型及人口紅利時期、二元社會結構開始向一元并軌的探索階段是農民工技能培訓研究的背景,為農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農民工技能培訓提供財政支持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4]。以上研究大都認為外出務工農民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對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經濟和社會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其流動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約,自身素質是重要因素,政府應加強規劃和引導,促使外出務工農民合理流動,但現有研究較少結合城市圈建設的現實背景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供需匹配狀況進行實證研究。

二、湖北省各區縣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供需匹配度分析

湖北省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主要體現在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的比例這一指標上,比例越大,說明各市州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越好。各市州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供需匹配度處于后3位的從低到高分別是孝感市轄區(4.48%)、曾都區(5.63%)、江陵縣(8.27%)。從各區縣培訓供給對需求滿足程度來看,2010年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最高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咸豐縣(86%)、紅安縣(85%)、黃陂區(60%)、房縣(49%)、荊門市轄區(49%);比重最低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建始縣(11%)、巴東縣(10%)、洪湖市(9%)、宣恩縣(9%)、江陵縣(8%)。2010年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最高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紅安縣(28%)、鄖西縣(28%)、房縣(27%)、咸豐縣(24%)、英山縣(23%);比重最低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洪湖市(4%)、崇陽縣(3%)、宣恩縣(3%)、江陵縣(3%)、建始縣(0.5%)。2010年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最高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麻城市(34%)、江夏區(25%)、荊門市轄區(23%)、武漢市轄區(22%)、鄖西縣(21%);比重最低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黃陂區(3%)、來鳳縣(3%)、宣恩縣(3%)、建始縣(1%),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持有職業資格證書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例的平均值分別為27%、11%、11%,反映出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還處于較低水平。

表1 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均衡分析

注:D1代表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D2代表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D3代表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

表2 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描述量

以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和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平均水平為參照,可以作出各區縣供需情況散點圖,如圖1-3所示。根據各區縣技能培訓供需情況散點圖的分布狀況,可以將2010年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狀況分為四種基本狀態:

一是供需雙維較高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強度和需求強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區縣,這些區縣包括黃陂、監利、陽新、松滋、新洲等24個,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和需求都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二是供需雙維較低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強度指數和需求強度指數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個區縣,包括竹山、石首等區縣。

三是需求單維較高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強度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供給強度指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個區縣,即大治、洪湖、浠水等。

四是供給單維較高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強度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需求強度指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個區縣,即漢川、英山、咸豐。

三、城市圈不同圈層各區縣經濟聯系與培訓供需匹配度的相關性分析

(一)城市圈不同圈層經濟聯系的計量分析

本研究引入城市空間引力理論,在城市空間引力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反映不同圈層經濟聯系狀況與經濟聯系強度的模型(Ri=/,LR=Ri/Ri)。其中,武漢市總人口(萬人)、工業總產值(億元)分別用P、V表示,i地區總人口(萬人)、工業總產值(億元)分別用Pi、Vi表示,數據均從2008~2010年湖北統計年鑒獲得,其他城市距武漢市中心的距離從公路里程查詢網站(網址為:http:///tools/other/selmile.asp)查詢,并用Di表示,數據的計算和分析采用Excel軟件。

在以上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對各市州進行劃分,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0年武漢市對外經濟聯系腹地空間劃分

注:根據城市圈層理論對經濟聯系腹地空間進行劃分,將各市州劃分為緊密腹地(LR>9%)、次緊密腹地(1.5%

基于以上不同圈層各區縣所屬市、州的經濟聯系緊密度分類,可以從經濟聯系緊密度的角度對不同圈層各區縣的培訓供需匹配度作進一步分析。

1.緊密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緊密腹地的區縣有28個,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平均值為26%,最高的區縣是黃岡地區的紅安縣,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達到85.16%,該縣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并不算多,為12.87萬人,但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數達到10.96萬人,其中參加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僅為3.59萬人,說明大部分外出務工勞動力參加的是政府性質以外的其他社會培訓。值得注意的是,紅安縣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億元,增長16.4%,其傳統產業是農業,但該縣以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區為平臺,全力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其傳統產業逐漸建設成優勢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十分發達,正規劃建設19個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區。正因為該縣農產品加工業發達,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多是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領先地位的重要因素。緊密腹地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區縣是崇陽縣,該區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為9.57萬人,但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僅1.09萬人,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僅為11.39%。崇陽縣經濟整體實力較弱,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為56.8億元,外出務工勞動力較多,地方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是其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2.次緊密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次緊密腹地區域的區縣有29個,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平均值為26%。其中,培訓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荊門市轄區,達48.53%,該區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不多,僅5.44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達2.64萬人。次緊密腹地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江陵縣,僅為8.27%,2010年該縣外出務工勞動力為5.56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僅0.46萬人。江陵縣經濟欠發達,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僅34.35億元,該縣經濟不發達,外出務工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是其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3.競爭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競爭腹地區域的區縣有7個,其中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房縣,達49.46%,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12.96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達6.41萬人。2011年,該縣實現生產總值42億元,工業經濟增勢強勁,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4億元,增長46.6%,迅猛增長的工業經濟是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較高的重要原因。這一區域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竹山縣,僅為16.98%,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11.01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僅為1.87萬人。該縣經濟較為落后,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為3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9∶39∶32,農業所占比例較高。該縣經濟不發達,外出務工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是其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4.邊緣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邊緣腹地區域的區縣有8個,其中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咸豐縣,達到86.18%,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9.55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達8.23萬人,其中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僅2.31萬人,說明大部分外出務工勞動力參加的是政府性質以外的其他社會培訓。與黃岡市紅安縣相似的是,咸豐縣大力發展茶葉等特色農產業,成功創建了“國家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供應基地”。此外,咸豐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是該縣的一個朝陽產業。正因為該縣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較為發達,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多,才使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領先地位。這一區域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宣恩縣,為8.56%,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7.13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僅0.61萬人。水電、農產品加工、礦產資源開發是該縣三大支柱產業,其中水電產業是第一大支柱產業。宣恩縣經濟落后,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僅24.4億元,特殊的工業結構以及經濟不發達是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圈層各區縣經濟隸屬度與培訓供需匹配度相關分析

由于缺乏各區縣經濟聯系量數據,因此將各區縣經濟聯系隸屬度類別分別進行賦值(緊密腹地賦值4、次緊密腹地賦值3、競爭腹地賦值2、邊緣腹地賦值1),然后對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各區縣培訓供需匹配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區縣經濟隸屬度與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的相關分析

注:A1代表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相關分析,A2代表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相關分析,A3代表經濟聯系隸屬度與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2010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相關分析。

從表6各區縣經濟隸屬度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的相關性分析可看到,相關系數分別為-0.026、-0.03、0.133,P值分別為0.831、0.757、0.264,均大于0.05,說明各區縣經濟聯系隸屬度分別與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呈弱的負相關,與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呈弱的正相關,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的相關性并不顯著。

四、研究結果

從供需均衡角度看,湖北省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狀況主要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處于非供需均衡狀態。由圖1可以比較直觀地發現,湖北省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需強度指數分布在45度對角線附近的較少,而偏離45度對角線幅度較大,這反映出湖北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需強度相對不均衡。

第二,供需雙維較低型區縣占大多數。從“供需模型”給出的四種基本狀態看,供需雙維較低型區縣中,有45個區縣(超過半數)的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給和需求水平均處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湖北省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總體上處于低水平。

第三,少部分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對較高,具備了率先發展的條件。供需匹配度較高的5個區縣即咸豐縣、紅安縣、黃陂區、云夢縣、房縣中,供需均衡狀態相對較好的有咸豐縣、云夢縣。

第四,部分市州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過低,需要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供需匹配度低于10%的市縣包括巴東縣、洪湖市、宣恩縣、江陵縣,其供需匹配度分別為9.56%、8.60%、8.56%、8.27%。因此,這4個區縣迫切需要加大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力度并調節供需均衡度。

參考文獻

[1]唐胡浩.農民工流動原因探析及對流出地的影響——對坪壩營村農民工外出務工狀況的調查報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2-66.

[2]周小剛,陳東有.制約我國農民工流動主要因素的系統基模分析及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8):245-250.

[3]張笑秋.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2(2):12-16.

[4]沈 ,潘寄青.促進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財政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9(5):43-45.

[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種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學,2001(6):558-563.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Degree of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Circle Layer

——The Case of 77 Districts(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LIU Jin-song

篇(4)

二、面臨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網、省兩級公司物資機構對培訓非常重視,每年舉辦大量的培訓班,培訓資源向一線傾斜,為提升一線員工的綜合素質,為保證實現安全生產、確保設備材料的質量可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我們還不能夠完全通過目前的培訓工作達到各崗位對員工的要求,尤其是針對專業技術、生產(技能)崗位上的一線員工。存在一些普遍現象或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培訓針對性不足。

目前從上到下培訓計劃主要依據需求調查及其調查結果分析,需求調查雖然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應個人的需求,但也存在個人主觀因素和個人認知的差別,需求調查往往是將個人需求反饋給組織,不一定能夠滿足組織或單位的需要;同時需求調查也無法全面掌握上崗人員的所掌握知識情況,培訓就缺乏針對性。

2.實操技能培訓較少。

對于物資、物流技能類培訓,實操效果往往比講臺授課培訓效果好得多,如駐廠設備監理、廠內機動車輛駕駛、起重機械、道路運輸等,這些雖有國家強制取證要求,但內部經常開展這類技能實操培訓可以較好實現取證之后業務技能恢復、熟練和提升。在實際培訓過程中,由于場地、設備及器具的限制,實操技能培訓往往較少。

3.物資機構缺乏培養核心技術人員條件。

目前各省級物資機構大量參與合同簽訂、設備監造和材料抽檢等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關技術知識,需要讀懂設計規范、出廠試驗、材料檢驗等等各項技術參數,需要與設計單位、技術支持、生產廠商等單位進行大量的溝通、協作和監督,這些都需要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但目前的物資機構缺乏培養核心技術人員條件。

4.培訓質量不高,手段缺乏創新。

從現階段看,教育培訓方式較為單一,手段比較落后。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據對部分干部和員工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人認為教育培訓方式不活,手段滯后,不能滿足干部員工的實際需要,通過調查,大部分干部員工更希望教學方法實現互動性、學習載體實現多樣性。

三、相關建議

1.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發揮崗位勝任能力培訓優勢。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崗位均有崗位職責及對應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為通用類能力和鑒別類能力,鑒別類能力又分為職能核心能力和專業能力。通過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并對上崗人員進行評價和評估,可以得出比較客觀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訓因而更有針對性,同時也體現了“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下面列舉品質控制某抽檢崗位能力素質模型。

2.對上崗人員進行評價和評估。

根據每一個崗位的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對每一個上崗人員崗位勝任能力逐一進行分析,列些員工技能清單庫。結合崗位要求,對照人員能力素質現狀,提出具體的評價和建議,可以從電力行業知識、企業管理、物資供應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基礎知識、計算機操作、法律法規知識、溝通與協調、持證上崗等多方面提出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要求,讓上崗員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決了培訓的針對性問題。

3.建立物資、物流技能培訓站。

建立物資、物流技能培訓站,科級解決實操培訓問題。以各省物資機構為平臺,建立物資、物流技能培訓中心(站),各培訓中心(站)物流實操培訓分為通用類和特色類,各省通用類培訓內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結合自身特點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類培訓項目,同時特色類培訓項目可以進行資源共享。

4.委托技術機構,協助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可以與相關電力設計院、電力試驗研究院,變壓器、斷路器、開關等生產廠商建立聯合培養計劃,有針對性、有計劃地派遣相關人員參與全過程學習,甚至直接參與相關設計和試驗。針對學習人員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及要求達到的效果,并根據工作需要參與相關工作。

篇(5)

一、庫區移民培訓的經驗

(一)明確自身現狀,看清經濟發展與移民培訓的關系

在我們所走訪的重慶的八個區縣(涪陵、萬州、忠縣、豐都、巫山、云陽、奉節、開縣)中,每個區縣無一例外地提到,移民培訓對于庫區以及本縣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云陽縣是個移民大縣,全縣轄65個鄉鎮,其中63個涉農鄉鎮,675個村和居委會,6016個社,總人口129萬人,農村總勞動力58.8萬人,但農業人均耕地僅有0.62畝,是一個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較突出、人均耕地面積少、常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農業大縣,所以縣里的各級領導一直高度重視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把移民培訓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舉措。截止2005年底,全縣農村勞動力58.8萬人,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5.3萬人,有1.02萬人已進入鄉鎮、村企業就業,有2.2萬人在本地其他非農業產業就業,有22.08萬人在外地打工。在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下,經測算,全縣家庭經營農業生產需求的勞動力不到14萬人,相對富余勞動力總數達44.8萬人左右,減去目前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5.3萬人,還有近19.5萬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尋找就業崗位和途徑。

(二)立足市場,開設專業

庫區移民的培訓,存在一個主要目標就是使參加培訓的移民都能就業,所以每個區縣都非常重視培訓專業的設置,在我們走訪各區縣時,當問到設置專業的主要依據時,相關的主管人員都提到了市場需求和移民需求兩大因素。其中以市場為導向是默認的原則,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經濟中,移民培訓也必然受其影響。這些區縣中普遍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的專業有:縫紉、建筑、電工、焊工、家政、電子電器、保安、車工、鉗工、計算機(高級)、市場營銷、飯店服務與管理、物業管理、汽車駕駛、汽車維修、美容美發等等,各個區縣根據自己縣區的實際情況開設了一些本土專業。所有的課程開設歸結到一點――以就業為準繩。

(三)培訓的內容與對象,決定教學形式多樣化

由于移民培訓對象的特殊性,在實施培訓的過程中,教師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們的調研過程中也注意到多數培訓學校都配備有實踐操作室,豐都的農廣校有臺式電腦60臺(其中微機教學室2間共

52臺)、筆記本電腦4臺、電動機10臺、實習用焊機12臺、電動縫紉機22臺、美容美發實習操作設備18臺

套、電工電子實習設備26臺套、餐廳服務實習設備14臺,而豐都縣的重慶市三峽職業技工學校的縫紉專業教室就是工作車間,據那里的老師介紹他們理論課與操作課的比例是3∶7。

(四)領導高度重視,移民從中獲益

每一年重慶是都要給各個區縣下達一定的培訓指標,2006年,重慶市移民局下達開縣移民培訓計劃2 850人(其中:技能培訓2 200人、職業資格培訓650人)。全年實際完成2 850人的移民培訓(其中:技能培訓2 200人、職業資格培訓650人),占計劃的100%;2006年重慶市下達給忠縣移民培訓任務為1 550人,(其中:職業資格培訓350人,移民實用技術培訓1200人),忠縣共辦班16期培訓移民1 550人,任務完成100%;2006年豐都移民培訓任務1 650人,(其中:技能培訓1 150人,職業資格培訓500人),任務完成100%;2006年開縣的培訓計劃是7 660人(其中:技能培訓1 700人、職業資格培訓500人、勞務輸出5 200、致富帶頭人40、干部培訓200人),開縣實際完成7 960人,占計劃的104%,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看到所有的任務都是100%完成,甚至有些還是超額完成,這說明每個區縣的領導班子對于移民培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從而也保證了培訓任務能順利完成,使庫區人民能夠更好地享受到他們應有的教育。

(五)積極開展培訓,樹立勞務品牌

豐都的“電子裝配工”“鬼城裁縫”,萬州2006年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三峽服裝”“三峽保安”“三峽焊工”,云陽縣經幾年來的精心培育的“云陽拆遷工”“云陽面條工”“云陽磚工”“云陽電子工”,還有巫山著力打造“巫山建工”等等勞務品牌。在“長三角”“珠三角”、河北天津甚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樹立自己的勞務品牌是每個區縣的目標,緊緊抓住中央和市里支持庫區發展的大好機遇,為自己打造一張精美的“名片”,加大對外宣傳推介,讓他們的品牌走向世界,讓世界知曉三峽,用好特惠政策、特殊背景、特定資源和特別感情,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技術、人才落戶三峽。品牌不僅給地方的經濟騰飛帶來了希望,也使百萬三峽移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二、庫區移民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就業門路缺乏,加快自身的工業發展

培訓的主要目的是就業,參加移民技能培訓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中年人,都是家庭的“頂梁柱”,就近就業以兼顧家庭,是他們的最理想的生活狀態,甚至有些人就是為了不離開家才選擇參加培訓,但是我們調研的區縣中確實存在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二、三產業、城鎮接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薄弱的情況,城鎮就業已處于飽和狀態,移民的就業愿望與市場需求之間出現了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加大對庫區工業及二、三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尤其是要加大對骨干產業龍頭企業的投資力度,扶持鄉鎮企業的發展,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當地企業接納農民和移民就業。

(二)移民的短視態度,加大宣傳力度

廣大移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不高,造成對于培訓的認識不深、學習氛圍不濃、對于培訓不屑一顧的大有人在。我們在忠縣調研時了解到,雖然學費是全免的,但是招生也存在一定困難,當我們說讓他們在“學習機會”和“工作崗位”之間做出選擇,多數都選擇“工作崗位”,他們不會想到學習的潛在效益,考慮更多的是“學習耽擱時間,這些時間還不如用來賺錢”。

所以從政府層面加大對職教工作的宣傳,把對農民和移民轉移前的技能培訓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各大媒體開辟專欄,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

(三)資金不足、質量難以保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

在調研中了解到,部分區縣在經費投入方面存在著財政補助標準偏低,縣級財政無配套資金,缺乏必要的工作經費等一系列問題。財政上的缺乏使得培訓的數量和質量不能兼顧,所以致使許多移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培訓主體、縣級各部門、特別是各鄉鎮抓培訓轉移部門的目標以及愿景得不到實現,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更無從談起。

(四)注重教師的培訓

在教師教育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培訓教師的培訓似乎顯得有些過于低調。在我們走訪的區縣了解到,對于教師的培訓雖然個別鄉鎮的個別學校確實給培訓的教師提供了較好的進修機會和進修條件,但還是有一些區縣和學校給教師提供這樣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從事移民技能培訓的教師大多數是經驗型的老師傅,他們理論知識缺乏,但經驗豐富,深受培訓對象的歡迎,這也是這種教育形式和教育對象所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給他們及時“充電”顯得尤為重要,時代的變化、技術的更新,都要求他們得到更好及時的教育以造福三峽。

各個區縣應充分認識到培訓教師培訓的重要性,設置專項資金??顚S?,定期對培訓者進行培訓,保證教師的一桶水,才能保證學員能夠得到一杯水。

(五)加強培訓后的跟蹤管理

培訓是由培訓過程中的教學以及培訓后的追蹤兩部分構成的,而后者常常被忽視掉了。為了保證培訓收到實效,培訓組織機構必須要與用工企業長期地經常性地保持動態聯系,開展定期回訪制度,建立企業與培訓學員雙向的用工信息服務平臺,適時了解外出務工人員的工作、生活情況和遇到的問題,聽取用工單位和外出務工人員的雙方意見,配合用工單位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管理工作,解決外出務工人員遇到的實際困難和難題,減少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用工信息,從而緩解用工市場匱乏的現狀。

篇(6)

關鍵詞:

教學能力;計算機;教師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入,用人單位對信息技術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培養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卻難于跟上時代的步伐,大部分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都難于符合企業的要求,這樣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出現這種情況,雖然存在職業院校學生入?;A差的客觀條件,但是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差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問題。因此對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能力提升是當前各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研教教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少專家和學者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作為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的一員,希望通過這方面的研究來提升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

1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科教育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高職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高職教育注重的是廣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職教育對教師能力有著特別的要求,具體表現在,高職教師不僅需要基本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更需要對整個專業各門課程的認知廣度。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又是一個相對于其他專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專業,其特殊性表現在,該專業知識更新快,淘汰快,這樣一個專業特性,無疑對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調研分析,高職計算機教師的教學能力要素需要滿足如下幾個基本條件。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不僅要有理論基礎,還要有扎實實踐操作能力。2)知識面要廣,不能只會講授1-2門課,而且要講授一個項目整個工作流程的所有課程。3)要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講授技巧,能夠將自己的知識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學起來輕松,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職欲望。

2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欠缺之處分析

很多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的知識水平差,是困擾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一大難題,這也是計算機職業培訓機構大量興起的一大原因。甚至有高職院校畢業生到培訓公司培訓之后就喊出“學校學習三年,不如培訓一個月”的口號,雖有夸大之處,但也印證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與培訓講師之間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知識水平不夠,主要體現在:理論基礎差,雖然高職院校不像本科院校,是培養研發型人才,但是必要的理論基礎還是需要的,理論指導實踐,無理論為基礎,實踐操作無根無源,將操作步驟解釋清楚明白,是要理論作為支撐的。之所有存在部分教師理論基礎差,這與高職計算機教師的來源有關。高職計算機教師中有一些老教師就是從其他專業老師轉行過來,他們根本就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學習,這就造成了他們在講授過程中,忽視理論知識講授,講授實踐操作時讓大家記憶操作步驟,教學效果差。實踐操作能力差,這主要是有些教師剛剛從大學畢業,沒有任何的企業經驗和實踐經驗,倉促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是邊學邊教,盡量講授理論知識,跳過實踐操作,結果使學生不會實踐操作,理論理解也不到位。知識面窄,高職教育不僅注重實踐操作,還要注重知識的廣度。有些高職教師只會講授課程體系中的少部分課程,因此他們不知道這幾門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不知道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等,使他們在講授課程時,出現講授內容偏差,影響整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目標偏差,帶來嚴重的教學后果。目前高職院校中,很少有教師能夠獨立完成整個項目的設計、實施與部署。這主要是很多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存在著一個認知上的誤區,認為只要精通一兩門課程教學就可以,實際上嚴重影響課程之間的銜接任務。課程講授技能欠缺,缺乏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授課技巧。主要表現在,有些老師在上課之前缺乏必要的課程講授設計,隨意應付,率性而為,你自己認為的方式來進行授課,沒有提高授課技巧意識。

3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方式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也在采用各種途徑來提高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以下總結了幾種常用的提升方式。

1)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訓

高職院校為了提升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效率和辦學質量,以前走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的模式,企業派遣軟件工程師對教師進行短期培訓。

2)國家培訓

國家教育部門為提升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能每年都拿出部分教育資金,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提供了免費的寒暑假的培訓。

3)高職院校學生技能競賽

國家教育部每年都舉行計算機類的技能競賽,希望通過學生的競賽,來方向促進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國家教育部及其下屬單位也經常組織各種教學大賽,通過大賽,使教師在大賽中成長,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

4)技術經驗交流座談會

每個高職院校所在的省市都設置有計算機協會等組織,每年定期地舉行各種學術交流會,教師之間交流教學經驗和當前的技術動態等。以上各種方式,都是為了提升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但是其效果都不太理想。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訓,由于時間太短,培訓內容多,造成教師很難真正掌握。國家培訓只是培訓學校的部分骨干教師,名額有限,很難大面積鋪開,收益面較窄,而且結業考核不嚴格。學生技能競賽,存在著很多的不公平性,大多競賽都有設備廠商的參與,使高職院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提高老師教學能力的效果有限。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只能提高教師教學方式,況且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時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只是為教學技能大賽而設計,平時教學中因其準備時間太長也會放棄,轉而采用平時熟悉的教學方式。在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教師也無法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只有先提高知識水平,再提高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學能力。

4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方法

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施,才能從本質上提高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師的教學能力。

4.1改變不適合高職院校教學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

1)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

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很難提升一個臺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沒有達到要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今社會,拜金思想嚴重,功利思想泛濫,不僅影響著社會,同樣也影響著高職院校教師,對教師教育育人的人生目標沒有深刻的認識,心中只想著自己,心思根本就沒有用在教書育人上。學校如何對這些教師進行深刻引導,使他們回歸教學的初心,是當前各高職院校面臨的嚴重問題。通過提高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提高教師的師德,提高教師的奉獻精神,是當前各高職院校面臨的共同課題。

2)優化教師評價體系

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依舊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教師評價體系或者是參考本科院校的教師評價體系,沒有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制定靈活有效的評價體系。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高職教師的評判依靠全體學生投票和同事投票來決定,欠缺評價的公正性。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差,自制力差,價值觀缺失,靠全體學生評判教師的優秀等級無疑是欠科學的,至少應該挑選認真學習的學生對老師進行優秀等級的評判。目前學生對教師評價方式也是直接武斷的,讓學生直接對教師進行等級評價。這樣一種評價方式,讓學生都感覺到模棱兩可,無所適從。應該讓學生對老師進行全方面地評價,至少應該包括授課態度,授課清晰度,授課完整度,授課深度,授課趣味性,答疑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然后根據各項權值進行綜合評價等級,這樣才更科學和精確。同事之間僅僅只在生活上有所交集,工作上互不了解,依靠同事之間的投票來評選教師的教學能力很顯然也是不正確的。只有通過科學合理評價體系才能真正評選出高職院校的優秀教師,只有這樣,優秀教師才能提高教學積極性及教學能力,反之,真真的優秀教師得不到榮譽,最后也會被無情的現實所打壓而沉淪。

3)改進崗位津貼結算機制

高職院校的教師崗位津貼結算機制仍舊比較單一,講究所謂的公平化。優秀的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無論是根據哪種模式建立的,都應該是層次結構的,課程體系基本上都分為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核心高級課程三層及其以上架構。很顯然,核心高級課程的課程難度都明顯大于基礎課程,授課教師在講授這些課程所付出的工作時間明顯要高于講授基礎課程所付出的工作時間,如果按照同一標準進行崗位津貼結算,這明顯會降低優秀老師的提升教學能力積極性,這對以后高職計算機專業的新專業申報,新課程設置,高難度課程講授等一切攻堅克難的工作帶來無人響應的局面,最后很多新專業申報,課程體系改革等與時俱進的專業問題只能延時甚至擱淺。

4)改變教師職稱評定方法

目前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定方法中,很多職稱評定內容中,有本科教師職稱評定的影子,沒有根據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制定出相適應的職稱評定方法。在高職教師職稱評定過程中,依然重點查看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材料是否有核心期刊論文,是否有省級課題和國家級課題。優秀高職教師大多在學校里進行高難度課程教學,準備著各種形式的技能競賽,占用去了大多數工作時間,為了職稱評定,不得不花精力去進行科研,寫核心期刊論文,還要和本科教師去競爭省級課題和國家級課題。長此以往,無疑會降低優秀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動力。只有改變當前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定方法,制定出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職稱評定方法,才能提升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4.2通過多種途徑對高職教師進行教學能力提升

1)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學習

互聯網云技術的出現,使大數據存儲成為了現實,互聯網上出現了大量優秀的高職計算機教學資料和教學視頻。使高職教師能夠足不出戶的從互聯網上得到想要學習的教學資源和視頻材料。通過教學資料,教師可以優化自己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視頻,教師可以學習行業內最新的it技術和項目開發流程,教師可以學習和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師技巧。

2)提高技能培訓方案和優化結業標準

高職教師通過寒暑假進行專業培訓,依舊是目前提升高職教師知識水平的有效途徑。提高技能培訓方案,使教師真正融入到技能培訓的氛圍中,通過優化技能培訓結業標準,使高職教師培訓過程中有壓力和動力,能夠真正學習到高超的技術水準和教學技巧,摒棄以往高職教師培訓走過場,流于形式的結果。

3)鼓勵教師企業兼職

鼓勵優秀教師到企業兼職,從事it企業的重要工作崗位,通過在重要工作崗位上的鍛煉,掌握項目的工作流程,掌握項目過程中所需要的完整的技術及其最新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掌握企業對人才需要的職業素養。通過企業的工作經驗,總結企業工作心得,提出教學體系改革建議,修改課程標準,將自己過硬的知識技能講授給學生,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術能力和職業綜合素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標準。

5總結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相對較低,而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教師本人的不斷努力才能實現。高職院校計算機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應與其專業發展整合在一起,通過各種途徑消除不利因素,使計算機高職教師能夠順應高職院校發展的趨勢,成為合格的、優秀的、智慧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6]。

參考文獻:

[1]殷新紅,顧敏敏.論職業院校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J].職教通訊,2006(3):39-40.

[2]王喜春.持續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保障.[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2(4).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0-2323-04

Research on the Faculty Development Platfor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DONG Fang-xu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ar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determin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university and even the quality of whole higher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unceasingly thorough, cloud computing in the education field reflects greater advantag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use this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learners’ learning mode, update learning resources, modify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faculty Development, to improve faculty’s professionalization level and teaching ability, need to use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loud computing to build a unified, open, flexible and stable faculty development platform.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faculty development; faculty development platform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庇泻玫慕處?,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是高校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學科建設的關鍵[1]。教師不僅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力量。建立一支教學質量好、學術水平高、道德修養好的教師隊伍在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部、財政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為關鍵,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創新教師培訓模式。”引導高等學校建立適合本校特色的教師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特色的需要[2]。

伴隨著各高校從“招生規模到人才培養質量”的轉變,各個學科專業都在不斷提升其水平和質量,各高校間的競爭亦日趨激烈,為了在高校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有所建樹,各高校都亟需有一大批教學水平高、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強、勇于實踐、敬職敬業的教師。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直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而青年教師從“新手”通過自我發展成長為“專家”的過程就是教師發展過程。國內外學者對教師發展(Faculty Development)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但根據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和程度,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需求,高校教師發展的內涵主要應當包括學術水平的提高,教師職業知識、技能的提高,以及師德素養的提升三個方面[3]。

1高校教師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發展主要是高校教師的培訓需求十分突出[4]。教師發展需求與現實滿足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并且教師在培訓需求的目的上存在著片面性和功利性色彩,很多老師都是為了評職稱的需要或者是加薪的需要,真正為了加強自身修養的培訓需求較少。

首先,高校教師個體培訓需求的突出。教師既有學歷培訓需求,又有非學歷培訓需求。學歷培訓主要是教師本人希望提高自己的學歷(或學位),包括攻讀在職碩士、在職博士,或者定向委培碩士、博士等,追求在學歷(或學位)上更上一個臺階;非學歷培訓主要包括知識更新,對學科發展新理論、新成果的掌握和運用,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教育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教育教學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及職業道德修養與政治思想素質的提升等。

其次,高校教師個體培訓需求與現實的滿足存在差距。中級職稱以下的年輕教師,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每天忙于應付教學,沒有時間參加培訓學習,工學矛盾突出,其培訓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加之部分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訓方式不恰當、培訓內容欠先進 性、指導教師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師接受培訓的實際效果與其期望效果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他們的培訓需求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實現。

2云計算主要技術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是將動態、易擴展且被虛擬化的計算資源通過互聯網提供出來的一種服務。云計算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等傳統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是透過網絡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務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計算分析之后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用戶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云計算描述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的IT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而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通過云計算技術,把多個成本相對較低的計算實體整合成一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完美系統,并借助商業模式把這強大的計算能力分布到終端用戶手中。云計算與傳統應用模式相比,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高可靠性、高可擴展性、按需服務和極其廉價等特點[5]。

2.1云計算服務模式

云計算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產品,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而是一種產生和獲取計算能力的新方式的總稱。云計算的出現,對傳統IT的服務模式和部署模式都產生極大的影響。用戶只需要擁有可上網的終端設備,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種IT服務[6]。

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指將整個應用軟件集合虛擬化并提供給最終用戶,是用戶是按照服務水平協議(SLA)直接通過網絡向專門的提供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帶有相應軟件功能的服務,具有使用簡單、支持公開協議、高安全保障和低初始成本等特點。

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是指將一個完整的計算機平臺,包括應用設計、應用開發、應用測試和應用托管,都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客戶,從而為用戶提供應用開發和生產環境,以及相應的主機環境和基礎架構,具有開發環境友好、易管理和監控、伸縮性強、多租戶、整合率和經濟性高、費用低等特點。

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是指企業或個人可以使用云計算技術來遠程訪問計算資源,通常以虛擬機的形式,通過網絡提供CPU、網絡和存儲等計算服務。IaaS服務與傳統的企業數據中心相比,具有免維護、高經濟效益、開放標準、應用支持范圍廣和伸縮性強等特點。

IT即服務(IT as a Service,ITaaS)是一種更好的模型,可包含上述三種模式(SaaS、PaaS、IaaS),提供給客戶所需的IT服務。IT即服務使得客戶專注于滿足自己業務差異化所需的IT資產。

2.2云計算部署模式

根據云計算服務的形態,云計算有三種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其中,私有云和公共云的主要區別在于:1)網絡連接不同:公共云和私有云都是基于互聯網標準,但公共云是通過互聯網(Internet)來進行連接訪問;而私有云是通過企業內部網(Intranet)來進行訪問的。2)服務對象不同:公共云被最終用戶或最終用戶開發的其他業務應用使用;而私有云的服務對象是企業人員、供應商和客戶在內的企業生態系統用戶。3)付費方式不同:最終用戶需要通過定期付費的方式來使用公共云計算;而對私有云計算的用戶來說,可能需要付費(如企業的供應商),也可以是免費使用(如企業內部員工)。而混合云顧名思義就是云計算平臺為公共用戶和內部用戶同時混合的提供服務。

私有云,是指企業或單位自己使用的云,它所有的服務不是供別人使用,而是供自己內部人員或分支機構使用。私有云的部署比較適合于有眾多分支機構的大型企業、高校或政府部門。

公有云,是指為外部客戶提供服務的云,它所有的服務是供別人使用,而不是自己用。對于使用者而言,公有云的最大優點是,其所應用的程序、服務及相關數據都存放在公有云的提供者處,自己無需做相應的投資和建設,其缺點是由于數據不存儲在自己的數據中心,安全性存在一定風險。

混合云,是指供自己和客戶共同使用的云,它所提供的服務既可以供別人使用,也可以供自己使用。相比較而言,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對提供者的要求較高。

3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體系模型

通過對高校內負責教師發展相關的部門領導、工作人員就關于教師發展工作進行了廣泛調查和咨詢,詳細了解和統計了高校組織開展教師發展工作的各方面業務內容、需求,以及希望能在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上能實現的各種功能。通過對網絡信息中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調研和咨詢,詳細了解高?,F有網絡環境現狀、所能提供給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各種軟硬件資源及環境,以及對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建議和要求。通過對青年教師進行調研咨詢,詳細了解作為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最終用戶所想從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上獲取的各種資源、功能和其他需求,以及對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建議和要求。

3.1高校教師發展工作的業務需求

教師發展部門領導:高校教師發展工作應對教師的學術水平提高、教師職業知識和技能提高,以及師德素養提升等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考慮、謀劃和組織。學術水平提高可以通過學術研討會議、學術報告、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師職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可以通過崗前培訓、示范教學、老教師傳幫帶、教學能力競賽、教學研究項目等多種形式開展;師德素養提升可以通過加強科學理論學習、加強道德榜樣學習、參與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師發展平臺應當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開展這三方面的活動搭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引導、組織和開展相應的教師發展活動。

教師發展部門工作人員:從教師發展工作管理角度考慮,教師發展工作開展的項目是多種多樣的,各個項目之間既存在著差異也有共性之處。常規的教師發展工作有崗前培訓、技能培訓、課程培訓、專家講座、學術報告、學術會議、經驗交流、示范教學、微格教學、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教師發展平臺應當把這些活動能聚合在一起,既便于管理和開展,又不失去各個項目的自身特色。教師發展平臺應當具備功能齊全、系統穩定、數據安全、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人性化和個性化等特點。另外,教師發展平臺還應當提供各種促進教師發展的常用資源,如教學素材、案例、軟件、工具等,以及百度搜索、Google搜索、知網/萬方學術期刊庫、視頻公開課等優秀工具和資源。

網絡中心工作人員:教師發展平臺應當具備軟件平臺的基本特性,具有系統性能穩定、數據安全、管理方便等特點,占用各類資源較少且利用率高,易于維護、更新、擴展和管理等。

青年教師:教師發展平臺應該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網站,自己日常教學工作所需的各種資源都能在其中找到,并能常常參與一些能促進個人教學、科研、素質提升的活動或項目。教師發展平臺應當有個人主頁、微博、QQ、WIKI、論壇等功能,要有個性化,方便、美觀等。

3.2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功能架構

根據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需求分析,結合云計算技術的特點,設計出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基本功能框架,如圖1所示。

圖1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功能架構

3.3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服務模型

根據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功能架構可以看出,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具有統一、完善、強大的功能。結合云計算的基本架構和現有SaaS服務模型可以畫出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服務模式圖,如圖2所示。

圖2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服務模型

青年教師:登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訪問高校教師發展平臺上各類資源,并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從中獲取各種知識和技能。青年教師參加課程學習完成崗前培訓、技能培訓和業務培訓,參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師德案例學習提升自身師德素質,參與社區、論壇的各種活動,通過與同行、專家進行互動交流,讓專家、同行分析、解答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指點和幫助自己快速地成為教學能手,讓自己快速健康成長。

專家名師:通過參與課程輔導、在線交流、教學問診、教學沙龍、專題培訓/講座、微格教學評價等指導青年教師發展,組織和建立各類學術、教學梯隊,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發展,以提高青年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工作人員:組織和安排各種在線活動,如崗前培訓、專題培訓/講座、教學問診、微格教學、技能培訓、教學沙龍、學術交流等,組織、引導和鼓勵青年教師利用各種業余時間參加各項活動,以促進青年教師的健康發展。

學校領導:登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查看青年教師在線學習進度和學習考核成績,參與互動論壇中關于教師發展相關討論、聽取和解答青年教師關于教師發展相關意見或建立,改進和完善高校教師發展工作。

其他用戶:其他不確定或臨時用戶,可以訪問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網站頁面,查看相應信息、訪問和下載相應資源等。

4結束語

通過建立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建設和完善高校教師發展的網絡技術應用平臺和運行體系,以開展大規模教師培養培訓的方式,有利于推廣和傳播高等教育的優秀成果,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的應用和共享,促進高校教師教學技能提高和專業發展,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高校教師發展平臺以資源、情境、活動、任務等為要件,以教師發展需求為內容開發導向,以云計算技術為支撐,以專家指導、自主學習、互動交流、經驗分享為特色,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服務,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解答教師教學中的疑惑,解決遇到的困難,提供提升教學必需的技能與手段,創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與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促進教師追求教學卓越,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依托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創新高校教師培養培訓模式,既保證了培訓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又可以降低培訓成本,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效果,適合當前高校教師培訓的發展要求。高校教師發展平臺的建立,有效促進優秀教學成果和優質教學資源的廣泛應用和共享,解決廣大青年教師教學經驗缺乏和教學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形成高校教師終身學習的網絡平臺。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3]潘懋元,羅丹.高校教師發展簡論[J].中國大學教學,2007,(1):5-8.

篇(8)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指生產制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的行業。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正是有基于此,各地都把發展高端制造業作為“強省興市”,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目標訴求。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航空產業、衛星及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等智能制造裝備”五個細分領域。未來十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將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根據《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達到15%;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裝備制造業將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帶動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總體保持快速增長,發展動力十足,成為裝備制造業的新增長點,但核心競爭力亟待加快增強,特別是在整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運行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主要包括(1)部分裝備行業核心技術過于依賴國外;(2)基礎技術、基礎機械和基礎元器件發展滯后;(3)有些裝備市場仍以外資企業為主導;(4)部分行業在軟硬件方面與發達國家“落差”較大;(5)裝備制造質量水平、技術水準、勞動生產率,以及作業技能與先進國家業界相比“差距”甚大等。

縱觀上述問題,其中多數是客觀存在的,且予以突破與改變,是需要綜合實力作依托與支撐,并需要時日的;然而,裝備制造加工的質量水平、技術水準、勞動生產率,以及作業技能的“差距”,是可以且完全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予以縮短的,綜觀今日中外裝備制造的整個要素環境與過程,“硬件”、“硬實力”,已經相差無幾,主要是“軟件”、“軟實力”,關鍵是掌握與操作裝備制造人的綜合因素及其技能,此間的“反差”,還十分明顯,例如:在高端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方面,美國大約是中國的3.7倍;又如:在發達國家,一個工人可以憑借機器人或者自動生產線,看護數十臺機床,而在中國則是數個工人圍著一臺普通的機床“團團轉”等等,這其中的效率差距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提高裝備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加大在線工人的職業與崗位培訓,增強勞動力素質與作業技能水平,對正在全面推進的中國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來說,可謂:迫在眉睫。

正是有基于上述,專致于產業經濟領域崗位與職業智能化、數字化情景模擬高端培訓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動作為,積極聚焦國家及各地傾力發展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一流專家,集成優勢資源,率先研發且創新構建國內首個以定向定標培訓高端裝備制造業在線、在崗員工為主體目標訴求的,具有指標示范意義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情景模擬技能培訓中心,以旨全力打造“中國版”裝備制造智能化培訓港。

以“景業崇德、格物致知”,為企業機構發展理念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職業教育、引領專業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師資培訓服務15年,是國內專業從事教育技術、教學方法、虛擬仿真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的“創新型+專業型”培訓機構,是國家“雙軟”認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企業,已于2014年2月成功掛牌上市;上海景格憑借其優勢資源與核心競爭力,為國內外職業教育機構(職業院校、高等院校)提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教材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創新實驗實訓中心建設、師資培訓、專業課件合作開發等方面的服務,為職業院校提供專業建設的整體解決方案。公司的產品包括:仿真教學軟件、虛擬實訓軟件、專業教學資源庫、教學管理平臺、考試系統軟件、實驗實訓設備等;多年來,上海景格相繼為汽車制造、工程機械、數控機床、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提供先進的智能化、數字化培訓資源建設、培訓課程開發和校企合作咨詢管理服務。上海景格的合作伙伴遍布中國、香港、臺灣、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安哥拉等12個國家和地區,客戶數量逾3000多家。以下是上海景格構建與打造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情景模擬技能培訓中心”(以下簡稱“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的整體構架。

一、“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的中英文標準冠名

1. “國家裝備制造業(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訓港”;

2. “國家裝備制造業(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訓營;

3. “國家裝備制造業(上海景格)智能化研修中心”。

二、“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聚焦的主要產業領域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首輪開設的高端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聚焦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領域,主要包括:“汽車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數控機床制造業、智能化農業裝備、機器人制造業,以及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等國家與各地急需的先進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領域。

三、“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務功能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提供的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服務功能:一是為“中心”重點聚焦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門類中的各道重點工序與各個關鍵崗位及其員工,提供智能化與數字化的作業技能培訓;二是為“中心”重點聚焦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門類所制造裝備的使用企業及其員工,提供智能化與數字化的在線在崗操作技能培訓。

四、“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開發的主要培訓產品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為“汽車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數控機床制造業、智能化農業裝備、機器人制造業,以及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領域,提供的主要系列培訓產品與解決方案服務,其中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汽車制造業/方面

1.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整形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汽車營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汽車電子技術等;

2. 汽車服務工程、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車身修復、汽車美容與裝潢、汽車整車與配件營銷、新能源汽車維修等。

(二)機械加工制造業/方面

1. 數控技術、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模具設計與制造等;

2. 數控技術應用、數控機床裝配與維修、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模具制造技術等。

(三)工程機械制造產業/方面

1. 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城市軌道交通維護專業、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等;

2.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工程、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等;

3.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與檢修、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等。

(四)軌道交通制造產業/方面

1.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工程、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等;

2. 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城市軌道交通維護專業等;

3.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與檢修、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等。

(五)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產業/方面

1. 通用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

2. 智能化農業機械應用技術。

五、“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提供的智能化培訓模式

為了滿足且確保“景格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首輪聚焦的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需要的目標訴求,“中心”正在邀盟業內外專家,加緊分門別類地設計開發智能化培訓模式,現將“中心”已經成功開發,且已在“汽車制造”與“工程機械制造”兩個產業領域在線實施運營的智能化培訓模式,簡介如下:

(一)汽車制造業智能化培訓模式

1. 網絡培訓課程定制開發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愈發成熟,國內外的整車企業對網絡培訓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愈發地提高網絡培訓課程存在著覆蓋面廣、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場地及培訓師資不足的問題等優勢,“景格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已經幫助BMW等國內外整車企業開發了眾多的技術及非技術類WBT課程。

2. 整車虛擬實訓系統開發 整車虛擬仿真培訓系統利用對整車的真實三維建模,采集車輛真實數據,建立起虛擬的實訓環境,能夠幫助整車企業解決員工的初級技能培訓,提高企業內部培訓體系的培訓效率。景格從2008年至今,已經陸續幫助長安鈴木、上汽集團等國內外整車企業建立起整車虛擬實訓系統,提升了企業的培訓效率,節省了企業的人力成本。

3. 生產線工藝流程培訓 通過視頻、三維、FLASH等表現手法,讓企業生產線一線藍領員工在實際上工位之前,預先了解到企業內部每一個工位的操作內容、技能要求、勞保知識等一些有用的技術知識,幫助企業縮短員工崗前培訓時間,節省了新員工從進入企業到實際產生生產價值的過程,變相地為企業節省了成本。

(二)工程機械制造業智能化培訓模式

1. 工程機械數字化培訓資源開發 采用先進的虛擬仿真技術、人性化的視覺設計和交互體驗,基于科學的教學培訓設計理念,為全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開發工程機械維修技術、工程機械售后服務 、工程機械制造生產線的培訓課程(WBT)、虛擬仿真培訓系統等數字化培訓資源。其優越性不僅僅表現在節省資源、節省資金、節省場地、節省能源等方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發揮著實物培訓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如危險性實驗實訓、小概率事件的發生、破壞性過程、微觀過程觀察等。

2. 工程機械數字化培訓資源開發 針對職業能力培訓特點的數字化網絡培訓及學習平臺,在完善培訓的功能外,更增加了交流、協作、評價等關鍵環節的應用,強大的易用性和豐富的功能模塊,使講師可以有效地創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在線制作網絡課程、管理課程、創建和布置作業、在線考試和加強協作學習。使學員可以輕松學習、快樂交流、熱情參與,幫助企業實現網絡培訓的實時控管和提升,更富樂趣、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3. 工程機械模擬器開發 景格以高度仿真形式實現培訓內容硬件裝置與軟件系統的交互操控。通過結合三維虛擬場景,運用真實的操控裝置實現實驗實訓項目在模擬工作環境內的實時仿真操作,有效彌補了真機訓練時間不足、場地受限的缺陷。讓學員在安全、環保、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機械操作的技能技巧,為快速熟練學到真機實機操作技能奠定了基礎,有效的提高了學習效率。

六、“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智能化培訓的主要平臺

作為綜合性與系統集成型的智能化、數字化高端培訓中心,“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將由以下六個“智能化培訓平臺”(或“功能載體”)構成:

(一) 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產業政策信息服務平臺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國家對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制定請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支持與產業導向政策,因此,作為“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來說,首先應該構建“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產業政策信息服務平臺”,其對內對外的雙向功能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對內/第一時間匯集與掌握國家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導向政策(或“法規”),有利于“裝備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在設計開發培訓課程與服務項目時“接天線、取名分、占先機”;對外/在為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與使用高端裝備企業,提供“智能化技能培訓”服務的同時,還能為相關企業提供“產業政策咨詢服務、產業導向服務,以及企業發展與國家產業政策對接的綜合解決方案服務”等增值服務,實實在在地為企業創造價值。

(二)“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功能模塊”系統集成港

“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將由若干個“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模塊”組成,以旨打造成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智能化培訓系統集成港,其中包括:“汽車制造業智能化技能培訓功能模塊”、“軌道交通制造業智能化技能培訓功能模塊”、“工程機械制造業智能化培訓功能模塊”、“農業裝備制造業智能化培訓功能模塊”,以及“機械加工制造業智能化技能培訓模塊”等,每一個“培訓模塊”,都配置本“培訓模塊”周邊系列培訓服務配套系統,以形成一個個獨立運作的技能培訓綜合解決方案服務載體。

(三)國內外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信息情報支持中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趨進步與前沿技術的不斷導入,高端裝備及其制造技術也將不斷優化與升級,與此同步,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的制造技術水平與技能培訓水準,也將推陳出新,不斷進步。因此,應用網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與設置,在“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建立“國內外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信息情報支持中心”,是必要的且是必須的。因為,通過“信息情報支持中心”,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與掌握,以致導入與引進國內外最新、最先進的“裝備制造業技能培訓”信息、方式,致使“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實施的“裝備制造技能培訓”解決方案,始終與國內外前沿、一流的“裝備制造技能培訓”水平保持同步。

(四)“國內外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教研交流中心

加強業界教研交流,是提高教學水準與質量的主要途徑,“裝備制造業智能化技能培訓”亦然?!熬案裱b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旨在建立的“國內外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教研交流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過與國內外同行業界的教研培訓互動交流,取長補短,集成優勢,充實與完善技能培訓內容、調整與改進技能培訓方式、優化與提升技能培訓質量;二是,通過“教研交流中心”的平臺,為國內的同行業界,特別是為中西部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相關的“裝備制造業技能”培訓機構;同時,為這些地區的“培訓機構”培訓“培訓管理與實操人才”。

(五)“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能人才”交流咨詢服務平臺

“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除了擔負“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人才”正常教學培訓任務之外,還積極作為,主動承擔“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能人才”的推薦與交流工作,“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旨在建立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能人才”交流咨詢服務平臺,其主要功能,包括:(1)對優秀的技能培訓人才進行表彰,并向技能培訓人才的輸出企業進行通報;(2)設立“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獎勵基金”,對在“技能培訓”中,有創新實踐,特別是有獨到創見的技能人才,除了及時總結他們的作業操作法,還視創新創見的等級,給予不同的獎勵;(3)建立“裝備制造業優秀技能人才信息庫”,對有意邀盟與受聘的企業, 以及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服務的機會與咨詢服務的平臺。

(六)高端裝備制造業職業技能鑒定咨詢和考核服務平臺

職業技能鑒定是一項基于職業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動,屬于標準參照型考試。它是由考試考核機構對勞動者從事某種職業所應掌握的技術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做出客觀的測量和評價。職業技能鑒定是國家(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格裝備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訓中心”,作為上海乃至國內裝備制造業界的首創之舉,上海景格完全可以通過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國家先進與高端裝備制造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及考核主管部門的權威認可與授權,以獲得為國內參加不同級別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的裝備制造業技能人才(人員),提供“報名、培訓、考核,以及發證”等“一條龍”服務的名分與資質。

經國家權威部門認可與授權的裝備制造業/職業鑒定咨詢和考試發證服務平臺,其專項的服務內容包括:汽車制造與操作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及考核;數控機床制造與操作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及考核;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操作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工程機械裝備制造與操作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及考核;農業機械裝備制造與操作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及考核;港口機械制造與作業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及考核;模具加工情景模擬/技能培訓及考核等。

經國家權威部門認可與授權的裝備制造業職業鑒定咨詢和考試發證服務平臺,其主要的功能模塊,包括:國家級先進制造裝備情景模擬/技能培訓網絡學習平臺;國家級先進制造裝備情景模擬/技能培訓考核中心等。

篇(9)

關鍵詞 :電網物資企業 崗位勝任能力 教育培訓

隨著某電網公司“物資一體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資一體化、集約化管理方式的不斷深化,作為物資一體化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省級物資機構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尋找好設備,關鍵之一就是人的因素。一般而言,人員的素質、能力和技能達到規定的要求,就很容易發現問題,找到好的設備?;谀壳叭肆Y源條件限制,要讓人員的素質、能力和技能滿足規定要求,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培訓。

一、培訓現狀

2014年,某電網公司系統舉辦各類培訓班7882期,培訓56.7萬人次,其中該公司物資部舉辦專業培訓班10期,培訓1750人次;某省級公司物資部舉辦專業培訓6期,培訓1340人次;省級物資企業舉辦各類培訓74期,累計3339人次。

目前針對物資、物流方面的培訓,某電網公司提出了比較合理的培訓指導意見,充分體現了分層、分類、分專業培訓的主導思想,根據以上培訓指導意見,網、省兩級公司以及各單位每年下半年均開展下一年度的培訓需求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訓計劃,根據培訓計劃開展相應的培訓。

二、面臨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網、省兩級公司物資機構對培訓非常重視,每年舉辦大量的培訓班,培訓資源向一線傾斜,為提升一線員工的綜合素質,為保證實現安全生產、確保設備材料的質量可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我們還不能夠完全通過目前的培訓工作達到各崗位對員工的要求,尤其是針對專業技術、生產(技能)崗位上的一線員工。存在一些普遍現象或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培訓針對性不足。目前從上到下培訓計劃主要依據需求調查及其調查結果分析,需求調查雖然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應個人的需求,但也存在個人主觀因素和個人認知的差別,需求調查往往是將個人需求反饋給組織,不一定能夠滿足組織或單位的需要;同時需求調查也無法全面掌握上崗人員的所掌握知識情況,培訓就缺乏針對性。

2 .實操技能培訓較少。對于物資、物流技能類培訓,實操效果往往比講臺授課培訓效果好得多,如駐廠設備監理、廠內機動車輛駕駛、起重機械、道路運輸等,這些雖有國家強制取證要求,但內部經常開展這類技能實操培訓可以較好實現取證之后業務技能恢復、熟練和提升。在實際培訓過程中,由于場地、設備及器具的限制,實操技能培訓往往較少。

3.物資機構缺乏培養核心技術人員條件。目前各省級物資機構大量參與合同簽訂、設備監造和材料抽檢等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關技術知識,需要讀懂設計規范、出廠試驗、材料檢驗等等各項技術參數,需要與設計單位、技術支持、生產廠商等單位進行大量的溝通、協作和監督,這些都需要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但目前的物資機構缺乏培養核心技術人員條件。4.培訓質量不高,手段缺乏創新。

從現階段看,教育培訓方式較為單一,手段比較落后。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據對部分干部和員工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人認為教育培訓方式不活,手段滯后,不能滿足干部員工的實際需要,通過調查,大部分干部員工更希望教學方法實現互動性、學習載體實現多樣性。

三、相關建議

1.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發揮崗位勝任能力培訓優勢。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崗位均有崗位職責及對應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為通用類能力和鑒別類能力,鑒別類能力又分為職能核心能力和專業能力。通過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并對上崗人員進行評價和評估,可以得出比較客觀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訓因而更有針對性,同時也體現了“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下面列舉品質控制某抽檢崗位能力素質模型。

2. 對上崗人員進行評價和評估。根據每一個崗位的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對每一個上崗人員崗位勝任能力逐一進行分析,列些員工技能清單庫。結合崗位要求,對照人員能力素質現狀,提出具體的評價和建議,可以從電力行業知識、企業管理、物資供應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基礎知識、計算機操作、法律法規知識、溝通與協調、持證上崗等多方面提出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要求,讓上崗員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決了培訓的針對性問題。

3.建立物資、物流技能培訓站。建立物資、物流技能培訓站,科級解決實操培訓問題。以各省物資機構為平臺,建立物資、物流技能培訓中心(站),各培訓中心(站)物流實操培訓分為通用類和特色類,各省通用類培訓內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結合自身特點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類培訓項目,同時特色類培訓項目可以進行資源共享。

4.委托技術機構,協助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梢耘c相關電力設計院、電力試驗研究院,變壓器、斷路器、開關等生產廠商建立聯合培養計劃,有針對性、有計劃地派遣相關人員參與全過程學習,甚至直接參與相關設計和試驗。針對學習人員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及要求達到的效果,并根據工作需要參與相關工作。

四、優點分析

通過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開展實操技能培訓,委托技術機構聯合培養專業技術人員,既能真實、客觀了解員工的實際情況,實現對員工差異化培訓,增強員工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也能提升物流機構的技術、裝備能力和水平,從而實現為企業和電網建設提供更好的設備,發現更好的供應商,最終實現企業發展和人員發展的共贏。

參考文獻

[1]于洋,趙路.淺談電力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J].中國電力教育,2006(5)

篇(10)

關鍵詞 :高職院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基金項目:2014年常州科教城(高職教育園區)院??蒲谢痦椖俊案呗毟呒寄苋瞬排嘤柗仗K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K2014322);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院級教育研究重點課題“高職院校參與區域高技能人才培訓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3JY004)

作者簡介:劉巧云,女,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制藥與生物工程技術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2-0040-02

高職院校不但擁有優質職業教育資源,而且培訓質量和效果也是一流的。因此,他們更應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既是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又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1-2]當前,高職院校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優質資源,抓住各區域“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這一契機,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機遇和重大挑戰。

筆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所處區域和培訓特色,近年來參與了地處長三角的常州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探索出了較為成功的培訓措施,在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2009年,被常州市授予“常州市社會辦學(非學歷教育)A級單位”的榮譽稱號;2010年,被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評為“社會培訓先進單位”。下面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在“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進行的實踐舉措,為我國高職院校開展此類培訓提供借鑒。

一、創新實訓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培訓條件

農村勞動者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不高,在就業中勢必與企業需求形成差距,針對這一特點,大力建設良好的實訓基地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成為贏得政府和企業青睞的基礎條件,也是培訓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一)加大投入,創新實訓基地建設

學院積極探索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四結合、六合一”實訓基地建設理念(即校內與校外結合,仿真與實操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小試與放大結合;車間與教室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服務與創收合一)和“SHER”的實訓基地建設原則,即體現安全、健康、環保、真實。加強實訓裝置的研制,由學院自主設計研制的流體輸送、傳熱實訓、化工管路拆裝實訓裝置獲得國家專利,并向全國兄弟院校推廣使用。目前,已建成38個實訓中心(基地),250余個實驗實訓室,實踐場所建筑面積達10萬余平方米。其中,新型材料與建筑技術實訓基地為國家級實訓基地,焊接與檢測技術、化工與分析測試、生物制藥生產性實訓基地為省級實訓基地。先進的儀器、裝備,真實的實訓環境,優越的實訓資源,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為開展培訓夯實了硬件基礎。

(二)鼓勵深造,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學院還積極注重師資隊伍等軟件建設,連續幾年派出大量教師到國內外參加各類師資培訓和進修,如派焊接專業、計算機專業教師等30多名到德國、澳大利亞培訓;派出近100名教師參加省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培訓,學院職業技能培訓鑒定中心已擁有近130名國家職業資格考評人員(其中高級考評員37名);每年派出教師到相關企業一線進行崗位實踐,提高他們的實踐經驗,成為雙師型教師,目前雙師型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70%,大大提高了社會培訓師資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深受學員的好評;專門引進長期化工、機械、建筑等行業的、具有工程師或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企業一線技術人員,擔任培訓的實踐指導教師。因此,學院建立了一支專業覆蓋面全、培訓層次較高、職業能力較強的師資培訓隊伍,為開展培訓奠定了軟件基礎。

二、開發職業技能培訓包,構建社會服務平臺

由于一些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就業導向性,導致培訓內容不能滿足當前勞動力的社會、企業的需要[3],為此,學院在擁用良好的實訓條件和雄厚的師資力量的基礎上,還開發了具有特色的職業技能培訓包。[4]培訓包的開發過程,是一個融合設計、論證、制作、實施和反饋的循環過程:首先根據常州市非學歷教育機構辦學水平分等定級評估材料的要求,邀請教育部門權威專家擔任培訓包總設計師,由他們具體指導,提出詳實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授課計劃等項目的規范要求,再由全體專業教師全程參與,建立實用合理的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訓教學方法,然后由專家進行階段審核修改,最終形成一個集項目實施、過程管理和意見反饋為一體的培訓包。

培訓包的開發,構建了一個有效的社會服務平臺,提高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高職院校從根本上提高了培訓的服務水平,滿足了農村勞動者對專業技能教育多樣化的需求。

三、積極承辦技能大賽,提高培訓的社會影響

高職應將“承辦各類技能大賽”作為提高培訓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抓手,爭取承辦各類技能大賽。早在上世紀90代初期,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就與常州市總工會合作,舉辦企業職工技能比武,之后學院更是將承辦各類技能比賽作為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臺。2005年以來,學院先后承辦了首屆全國化工職業院校化工操作工、化學檢驗工的技能大賽,全國賽事的成功舉辦,得到了政府部門和社會的廣泛贊譽,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繼而賽事發展為由職業院校學生和企業職工共同參加的國家二級賽事。2009年,學院承辦了第二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中控杯”化工總控工技能競賽(國家二級賽事),學院被主辦方授予“突出貢獻獎”。如今,學院常年與常州市總工會、人社局、環保局等部門合作,每年承辦各類企業職工技能比賽,有效地搭建了政校企合作的交流平臺,營造了“重尚技能”的良好職業氛圍,提高了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社會影響力。

四、加強“政—校—企”三方合作,實現多方合作共贏

區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職業技能培訓鼓勵政策,為高職院校指明了社會培訓發展方向與目標。高職應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同時,充分利用企業的相關資源深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改革,使培訓更貼進合市場需求;企業在與學校合作中,通過獲得政府與學校的相關資源,達到提高職工素質和技能的目的。政府、企業、高職院校三方合作過程中實現多方共贏。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政府的指導下全面鋪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與常州、蘇州、無錫、南通等周邊區域的政府職能部門建立了長效的聯動機制,與眾多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量身定制開展各類個性化培訓。2009年以來,學院相繼開展“污染治理設施操作工、化工生產企業危險作業操作工、安全生產操作工”等培訓達100余班次,培訓農村勞動力3000人次,其中,還有400余人選擇了繼續教育,通過函授或網絡教育學習專業知識,獲得成人大專文憑,提高了培訓層次。學院被授予常州市首家“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由此可見,“政—?!蟆迸嘤柲J郊蠹抑狭?,平穩、快速、健康地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政府而言,建立健全了轄區用人單位用人制度,保證了就業準入制度的有效執行;就高職而言,培養了一批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發揮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就企業而言,提高了員工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優化了用工結構,促進了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陸秋.對高職院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3(21):104-105.

[2]張翠英,羅偉,熊芊.發揮高職院校優勢積極推進農民工培訓工程[J].職業教育研究,2006(7):21-22.

上一篇: 海洋環境污染的特點 下一篇: 統計學分析方法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免费啪视频日本美女 | 宅女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一级特黄爽大片刺激在线 | 日本三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