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4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微觀經濟學虧損時的決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糧食經濟市場結構糧食流通體制
糧食走向市場化,用市場解決市場中的問題,實質就是要提高糧食經濟發展的效率。糧食經濟的市場化首先應實現糧食經濟制度的市場化。
糧食流通問題的核心,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對糧食消費的保障。在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結構、市場規則、企業戰略、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體制性和機制性的改革,建立企業完全市場經營,政府適當調控的運行體制;建立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建立市場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糧食產業化引導機制和糧食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是糧食市場的結構設計的重點。
1.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價格彈性小
糧食如果漲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量不會減少很多,如果降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也不會增加多少。糧食的價格比較低,即使上漲一倍,人們對需求量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因為這筆支出在人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漲價不會影響個人總的經濟狀況。糧食保護價格在一定時期可以促進糧食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使用這個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種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
糧食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較小,價格彈性就小。糧食作為商品,從長期看,其價格彈性就大;如果是短期,價格彈性就小。糧食漲價,短期看,人們會注意節約糧食,但不會節約得太多,從長期看,這種節約對糧食需求量可以進一步減少。時間長,消費者就有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愛好和技術條件去使用替代品,其價格彈性就大。反之其價格彈性就小。
2.糧食定價時必須考慮產品的價格彈性
不能把價格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就不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這個時候應當提高價格,提價不僅不能增加總收入,還能因產量減少總成本支出,從而使企業的支出相對穩定。糧價連百價,糧食價格每漲0.01元,全社會商品價格漲0.20~0.26元,導致糧食經濟的馬太效應。
恩格爾系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社會人均達到2000美元時,人們對糧食和食品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變化,已趨近等于零,糧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對穩定。
糧食行業的社會特征和壟斷方式,決定了完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的弊端:高價格。完全競爭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完全壟斷價格高于平均成本,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產量不足。完全競爭的企業,它的產量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來說,是最優的,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產量未達到最優,企業產量不足,再增加產量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生產效率低。企業利潤最大化,產量并不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規模經濟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競爭,缺乏技術創新和強化企業管理,資源浪費。
糧食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一是行業中的企業數量比較多;二是進入這個行業是自由的,長期看,企業的經濟利潤會趨于消失;三是各個企業生產同種產品是有差別的。
3.市場結構的主要類型
市場結構是影響糧食流通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市場結構,是指由于市場主體(在微觀經濟學中稱為廠商)數量的多寡和行為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程度不同的市場類型。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由于需求曲線的差異,市場供求均衡點與價格的決定是不同的。
微觀經濟學按照競爭程度這一標準,從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將市場劃分為四種結構類型:完全競爭、純粹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我們假定廠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獨立生產或經營單位。廠商對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和享有利潤。我們將會發現,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行為和市場均衡點是不同的。
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完全競爭
強控制價格的能力弱
少賣者的數量多
大產品差異程度小
大進入市場的障礙小
3.1完全競爭市場。現代經濟學規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單個的交易量在供求總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單個的買者和賣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而只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廠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進入市場;③所有賣者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同質的,對買者來說沒有任何差別;④生產和經營某種商品的所有資源都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
3.2純粹壟斷市場。微觀經濟學將壟斷定義為一個廠商控制一個全部供給的市場結構。在壟斷市場下,不存在產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競爭,也就是說,市場上只有一個賣者,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競爭對手在純粹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與行業(或市場)是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行業中唯一的廠商就是壟斷企業,這個壟斷企業也就構成了一個行業或市場。
3.3壟斷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和純粹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謂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又叫不完全競爭,是指一種既有壟斷因素又有競爭因素的市場結構。微觀經濟學對壟斷競爭市場有如下的假設: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賣者和買者,以致于某一賣者(或買者)可以忽視其他賣者(或買者)的行為對自己利益的影響;②賣者(廠商)的產品存在著差異,但同屬一類產品,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技術替代關系(指它們都滿足同樣的需求)和經濟替代關系(指它們有類似的價格);③一個生產集團中各個廠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④廠商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或退出市場(生產集團)。
當壟斷競爭廠商和其生產集團在短期內獲得超額利潤時,除了原來的廠商會擴大生產規模外,新廠商也會進入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價格下降。價格從短期內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長期內等于平均成本。同們當廠商在短期內出現虧損時,價格會因為廠商縮減生產規模或退出市場而提高,一直到價格等于平均成本為止。
4.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率
微觀經濟學認為,不同市場結構,經濟效率是不同的。這種經濟效率上的差別,源于市場競爭程度的不同。競爭程度越高,經濟效率越高;競爭程度越低,經濟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經濟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其次是壟斷競爭市場,再次是寡頭市場,效率最低的是壟斷市場。
一個行業到底適合何種市場結構,取決于對如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由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行業對社會化程度的要求。有些產業或行業,如鋼鐵、汽車工業等,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高。在這些行業,保持一定的產量規模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一些達不到社會平均規模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業的進入往往因為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約束而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這些行業適合于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相反,對另外一些行業(如服裝、食品加工業等)來講,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低,社會需求變化較快且呈現多樣性特征,企業進入的障礙較少,因此適合于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結構。二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不同最終體現為產權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的差異。顯然,在一個倡導公平與效率兼顧或共同富裕的社會里,不會允許壟斷者對大部分行業的支配。而在一個單純強調效率及允許收分配差距無限擴大的社會里,壟斷者對經濟生活的支配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Abstract:The reform of the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s core,is abolishes “the twotrack system”,raises enterprises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on,realizes with the marketability method to the food production support and the safeguard which expends to the grain.In aspects and so on market main body,market system,market mechanism,market rule,enterprise strategy,government function carry on institutional and the machinability reform,establishes the enterprise complete market management,the government suitable regulation movement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perates independently,selfrestraint stateowned grain enterprise operating mechanism;And necessary establishment marketability farmer benefit protection mechanism,food security safeguard mechanism;Gra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guidance mechanism and grain enterprise state asset inflationproofing and appreciation mechanism.Our country grain market choice competes completely the market mechanism may not take,is also not realistic,the grain market mechanisms reality choice should be monopolizes the competitive market,the monopoly competitive market by efficiency,between is situated between competes completely with monopolizes purely,may display competes and monopolizes two aspects the superiority.
Keywords:Grain economy Market mechanism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糧食走向市場化,用市場解決市場中的問題,實質就是要提高糧食經濟發展的效率。糧食經濟的市場化首先應實現糧食經濟制度的市場化。
糧食流通問題的核心,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對糧食消費的保障。在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結構、市場規則、企業戰略、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體制性和機制性的改革,建立企業完全市場經營,政府適當調控的運行體制;建立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建立市場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糧食產業化引導機制和糧食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是糧食市場的結構設計的重點。
1.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價格彈性小
εP = 需求變動%/價格變動% = ΔQ/ΔP·P/Q=LimΔQ/ΔP·P/Q=dQ/dP· P/Q
ΔPo
糧食如果漲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量不會減少很多,如果降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也不會增加多少。糧食的價格比較低,即使上漲一倍,人們對需求量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因為這筆支出在人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漲價不會影響個人總的經濟狀況。糧食保護價格在一定時期可以促進糧食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使用這個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種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
糧食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較小,價格彈性就小。糧食作為商品,從長期看,其價格彈性就大;如果是短期,價格彈性就小。糧食漲價,短期看,人們會注意節約糧食,但不會節約得太多,從長期看,這種節約對糧食需求量可以進一步減少。時間長,消費者就有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愛好和技術條件去使用替代品,其價格彈性就大。反之其價格彈性就小。
2.糧食定價時必須考慮產品的價格彈性
不能把價格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就不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這個時候應當提高價格,提價不僅不能增加總收入,還能因產量減少總成本支出,從而使企業的支出相對穩定。糧價連百價,糧食價格每漲0.01元,全社會商品價格漲0.20~0.26元,導致糧食經濟的馬太效應。
恩格爾系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社會人均達到2000美元時,人們對糧食和食品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變化,已趨近等于零,糧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對穩定。
糧食行業的社會特征和壟斷方式,決定了完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的弊端:高價格。完全競爭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完全壟斷價格高于平均成本,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產量不足。完全競爭的企業,它的產量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來說,是最優的,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產量未達到最優,企業產量不足,再增加產量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生產效率低。企業利潤最大化,產量并不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規模經濟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競爭,缺乏技術創新和強化企業管理,資源浪費。
糧食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一是行業中的企業數量比較多;二是進入這個行業是自由的,長期看,企業的經濟利潤會趨于消失;三是各個企業生產同種產品是有差別的。
3.市場結構的主要類型
市場結構是影響糧食流通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市場結構,是指由于市場主體(在微觀經濟學中稱為廠商)數量的多寡和行為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程度不同的市場類型。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由于需求曲線的差異,市場供求均衡點與價格的決定是不同的。
微觀經濟學按照競爭程度這一標準,從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將市場劃分為四種結構類型:完全競爭、純粹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我們假定廠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獨立生產或經營單位。廠商對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和享有利潤。我們將會發現,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行為和市場均衡點是不同的。
完全壟斷 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完全競爭
強控制價格的能力弱
少賣者的數量多
大產品差異程度小
大進入市場的障礙小
3.1完全競爭市場。現代經濟學規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單個的交易量在供求總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單個的買者和賣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而只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廠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進入市場;③所有賣者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同質的,對買者來說沒有任何差別;④生產和經營某種商品的所有資源都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
3.2純粹壟斷市場。微觀經濟學將壟斷定義為一個廠商控制一個全部供給的市場結構。在壟斷市場下,不存在產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競爭,也就是說,市場上只有一個賣者,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競爭對手在純粹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與行業(或市場)是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行業中唯一的廠商就是壟斷企業,這個壟斷企業也就構成了一個行業或市場。
3.3壟斷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和純粹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謂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又叫不完全競爭,是指一種既有壟斷因素又有競爭因素的市場結構。微觀經濟學對壟斷競爭市場有如下的假設: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賣者和買者,以致于某一賣者(或買者)可以忽視其他賣者(或買者)的行為對自己利益的影響;②賣者(廠商)的產品存在著差異,但同屬一類產品,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技術替代關系(指它們都滿足同樣的需求)和經濟替代關系(指它們有類似的價格);③一個生產集團中各個廠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④廠商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或退出市場(生產集團)。
當壟斷競爭廠商和其生產集團在短期內獲得超額利潤時,除了原來的廠商會擴大生產規模外,新廠商也會進入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價格下降。價格從短期內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長期內等于平均成本。同們當廠商在短期內出現虧損時,價格會因為廠商縮減生產規模或退出市場而提高,一直到價格等于平均成本為止。
4.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率
微觀經濟學認為,不同市場結構,經濟效率是不同的。這種經濟效率上的差別,源于市場競爭程度的不同。競爭程度越高,經濟效率越高;競爭程度越低,經濟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經濟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其次是壟斷競爭市場,再次是寡頭市場,效率最低的是壟斷市場。
一個行業到底適合何種市場結構,取決于對如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由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行業對社會化程度的要求。有些產業或行業,如鋼鐵、汽車工業等,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高。在這些行業,保持一定的產量規模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一些達不到社會平均規模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業的進入往往因為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約束而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這些行業適合于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相反,對另外一些行業(如服裝、食品加工業等)來講,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低,社會需求變化較快且呈現多樣性特征,企業進入的障礙較少,因此適合于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結構。二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不同最終體現為產權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的差異。顯然,在一個倡導公平與效率兼顧或共同富裕的社會里,不會允許壟斷者對大部分行業的支配。而在一個單純強調效率及允許收分配差距無限擴大的社會里,壟斷者對經濟生活的支配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國糧食市場選擇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現實的。首先,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是純粹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頻繁而劇烈的市場波動。糧食生產周期較長以及糧食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無法容忍糧食市場過于劇烈的波動。其次,市場交換關系在我國糧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糧食市場的發育尚處在較低層次,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放任市場對糧食流通的調節,必然會引發過度的市場投機行為,其結果是少數人從中漁利,而廣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則深受其害。1993年糧食經營和價格放開后糧食市場出現的混亂局面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三,完全競爭市場對經營者(廠商)行為和市場信息的傳播等方面有極其嚴格的假設和要求。當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市場的效率將大打折扣。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這些要求現在達不到,恐怕將來也達不到。即使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
糧食市場選擇純粹壟斷結構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壟斷必然會導致低效率。壟斷者的供求均衡點往往較大幅度地偏離最佳交易規模,從而無法協調糧食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目前我國國有糧食企業主宰糧食市場的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壟斷市場結構。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糧食企業很難靈敏地適應市場供求的變化,無法使糧食市場達到平衡狀態。其次,壟斷者會通過調整壟斷價格,占有一部分消費者剩余,獲得高額利潤,從而侵犯消費者利益。我國糧食的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之間差額(即購銷差價)在大多數情況下超過了一般的商業利潤。近年來在糧食定購價上升的同時,銷價上升幅度更大,農民認為“吃虧”,消費者感到“不劃算”,而財政負擔過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壟斷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暢和低效率。
糧食市場結構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從效率上講,介于完全競爭與純粹壟斷之間,可以發揮競爭和壟斷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適度的競爭,可以使糧食市場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發揮市場機制對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市場上數量有限的糧食經營者以及對進入糧食市場設置一定的條件或障礙,可以避免市場過于劇烈的起伏動蕩和過度投機。壟斷競爭市場效率的高低取決于經營者數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對進入糧食市場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據一定時期的糧食安全形勢和市場發育狀況在效率與公平或穩定之間做出某種權衡。但從改革的方向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或市場穩定”應該成為確定市場結構的基本原則。基于這樣的一種認識,并充分考慮到壟斷競爭市場的運行特點和我國糧食生產、消費的特點我們認為,作為改革取向的中國糧食市場結構的雛形,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場上存在較多的經營者,且經營者之間公平競爭。但為避免過度競爭和壟斷,經營的數量和每個經營者的規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個經營者都是獨立的經營實體都對自己的盈虧負責。政府對每個經營者實行同樣的待遇和政策,經營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決于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三是價格唯一地由市場決定,政府對價格的影響是通過對市場的干預而不是通過直接的價格管制來實現的。
參考文獻
[1]馮志強.《中國糧食經濟問題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馮志強.《中國經濟發展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10)
[3]李暉、李林《糧食產業化經營研究》[J]武漢:現代商貿工業,2008(02)
[4]鄭士貴.《論中國糧食市場的多層次結構》[J]北京:管理科學文摘,1998(11)
[5]陸文聰.《糧食市場化改革的農業結構變動效應及對策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07)
ΔPo
糧食如果漲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量不會減少很多,如果降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也不會增加多少。糧食的價格比較低,即使上漲一倍,人們對需求量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因為這筆支出在人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漲價不會影響個人總的經濟狀況。糧食保護價格在一定時期可以促進糧食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使用這個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種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
糧食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較小,價格彈性就小。糧食作為商品,從長期看,其價格彈性就大;如果是短期,價格彈性就小。糧食漲價,短期看,人們會注意節約糧食,但不會節約得太多,從長期看,這種節約對糧食需求量可以進一步減少。時間長,消費者就有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愛好和技術條件去使用替代品,其價格彈性就大。反之其價格彈性就小。
2.糧食定價時必須考慮產品的價格彈性
不能把價格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就不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這個時候應當提高價格,提價不僅不能增加總收入,還能因產量減少總成本支出,從而使企業的支出相對穩定。糧價連百價,糧食價格每漲0.01元,全社會商品價格漲0.20~0.26元,導致糧食經濟的馬太效應。
恩格爾系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社會人均達到2000美元時,人們對糧食和食品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變化,已趨近等于零,糧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對穩定。
糧食行業的社會特征和壟斷方式,決定了完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的弊端:高價格。完全競爭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完全壟斷價格高于平均成本,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產量不足。完全競爭的企業,它的產量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來說,是最優的,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產量未達到最優,企業產量不足,再增加產量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生產效率低。企業利潤最大化,產量并不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規模經濟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競爭,缺乏技術創新和強化企業管理,資源浪費。
糧食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一是行業中的企業數量比較多;二是進入這個行業是自由的,長期看,企業的經濟利潤會趨于消失;三是各個企業生產同種產品是有差別的。
3.市場結構的主要類型
市場結構是影響糧食流通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市場結構,是指由于市場主體(在微觀經濟學中稱為廠商)數量的多寡和行為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程度不同的市場類型。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由于需求曲線的差異,市場供求均衡點與價格的決定是不同的。
微觀經濟學按照競爭程度這一標準,從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將市場劃分為四種結構類型:完全競爭、純粹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我們假定廠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獨立生產或經營單位。廠商對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和享有利潤。我們將會發現,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行為和市場均衡點是不同的。
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完全競爭
強控制價格的能力弱
少賣者的數量多
大產品差異程度小
大進入市場的障礙小
3.1完全競爭市場。現代經濟學規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單個的交易量在供求總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單個的買者和賣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而只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廠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進入市場;③所有賣者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同質的,對買者來說沒有任何差別;④生產和經營某種商品的所有資源都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
3.2純粹壟斷市場。微觀經濟學將壟斷定義為一個廠商控制一個全部供給的市場結構。在壟斷市場下,不存在產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競爭,也就是說,市場上只有一個賣者,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競爭對手在純粹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與行業(或市場)是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行業中唯一的廠商就是壟斷企業,這個壟斷企業也就構成了一個行業或市場。
3.3壟斷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和純粹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謂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又叫不完全競爭,是指一種既有壟斷因素又有競爭因素的市場結構。微觀經濟學對壟斷競爭市場有如下的假設: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賣者和買者,以致于某一賣者(或買者)可以忽視其他賣者(或買者)的行為對自己利益的影響;②賣者(廠商)的產品存在著差異,但同屬一類產品,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技術替代關系(指它們都滿足同樣的需求)和經濟替代關系(指它們有類似的價格);③一個生產集團中各個廠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④廠商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或退出市場(生產集團)。
當壟斷競爭廠商和其生產集團在短期內獲得超額利潤時,除了原來的廠商會擴大生產規模外,新廠商也會進入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價格下降。價格從短期內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長期內等于平均成本。同們當廠商在短期內出現虧損時,價格會因為廠商縮減生產規模或退出市場而提高,一直到價格等于平均成本為止。
4.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率
微觀經濟學認為,不同市場結構,經濟效率是不同的。這種經濟效率上的差別,源于市場競爭程度的不同。競爭程度越高,經濟效率越高;競爭程度越低,經濟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經濟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其次是壟斷競爭市場,再次是寡頭市場,效率最低的是壟斷市場。
一個行業到底適合何種市場結構,取決于對如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由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行業對社會化程度的要求。有些產業或行業,如鋼鐵、汽車工業等,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高。在這些行業,保持一定的產量規模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一些達不到社會平均規模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業的進入往往因為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約束而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這些行業適合于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相反,對另外一些行業(如服裝、食品加工業等)來講,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低,社會需求變化較快且呈現多樣性特征,企業進入的障礙較少,因此適合于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結構。二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不同最終體現為產權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的差異。顯然,在一個倡導公平與效率兼顧或共同富裕的社會里,不會允許壟斷者對大部分行業的支配。而在一個單純強調效率及允許收分配差距無限擴大的社會里,壟斷者對經濟生活的支配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國糧食市場選擇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現實的。首先,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是純粹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頻繁而劇烈的市場波動。糧食生產周期較長以及糧食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無法容忍糧食市場過于劇烈的波動。其次,市場交換關系在我國糧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糧食市場的發育尚處在較低層次,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放任市場對糧食流通的調節,必然會引發過度的市場投機行為,其結果是少數人從中漁利,而廣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則深受其害。1993年糧食經營和價格放開后糧食市場出現的混亂局面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三,完全競爭市場對經營者(廠商)行為和市場信息的傳播等方面有極其嚴格的假設和要求。當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市場的效率將大打折扣。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這些要求現在達不到,恐怕將來也達不到。即使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
糧食市場選擇純粹壟斷結構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壟斷必然會導致低效率。壟斷者的供求均衡點往往較大幅度地偏離最佳交易規模,從而無法協調糧食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目前我國國有糧食企業主宰糧食市場的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壟斷市場結構。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糧食企業很難靈敏地適應市場供求的變化,無法使糧食市場達到平衡狀態。其次,壟斷者會通過調整壟斷價格,占有一部分消費者剩余,獲得高額利潤,從而侵犯消費者利益。我國糧食的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之間差額(即購銷差價)在大多數情況下超過了一般的商業利潤。近年來在糧食定購價上升的同時,銷價上升幅度更大,農民認為“吃虧”,消費者感到“不劃算”,而財政負擔過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壟斷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暢和低效率。
糧食市場結構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從效率上講,介于完全競爭與純粹壟斷之間,可以發揮競爭和壟斷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適度的競爭,可以使糧食市場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發揮市場機制對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市場上數量有限的糧食經營者以及對進入糧食市場設置一定的條件或障礙,可以避免市場過于劇烈的起伏動蕩和過度投機。壟斷競爭市場效率的高低取決于經營者數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對進入糧食市場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據一定時期的糧食安全形勢和市場發育狀況在效率與公平或穩定之間做出某種權衡。但從改革的方向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或市場穩定”應該成為確定市場結構的基本原則。基于這樣的一種認識,并充分考慮到壟斷競爭市場的運行特點和我國糧食生產、消費的特點我們認為,作為改革取向的中國糧食市場結構的雛形,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場上存在較多的經營者,且經營者之間公平競爭。但為避免過度競爭和壟斷,經營的數量和每個經營者的規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個經營者都是獨立的經營實體都對自己的盈虧負責。政府對每個經營者實行同樣的待遇和政策,經營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決于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三是價格唯一地由市場決定,政府對價格的影響是通過對市場的干預而不是通過直接的價格管制來實現的。
參考文獻
[1]馮志強.《中國糧食經濟問題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馮志強.《中國經濟發展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10)
[3]李暉、李林《糧食產業化經營研究》[J]武漢:現代商貿工業,2008(02)
[4]鄭士貴.《論中國糧食市場的多層次結構》[J]北京:管理科學文摘,1998(11)
[5]陸文聰.《糧食市場化改革的農業結構變動效應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07)
[6]黃偉俊.《我國現階段糧食市場的流通渠道結構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業研究,2000(07)
[7]林玉貴.《糧食需求結構變化與糧食市場均衡》[J]北京:農業經濟,2007(09)
[8]徐時忠.《淺談糧食市場化與糧食市場建設》[J]長沙:糧食科技與經濟,2002(07)摘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廢除“雙軌制”,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對糧食消費的保障。在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結構、市場規則、企業戰略、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體制性和機制性的改革,建立企業完全市場經營,政府適當調控的運行體制;建立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并配套建立市場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糧食產業化引導機制和糧食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我國糧食市場選擇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現實的,糧食市場結構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從效率上講,介于完全競爭與純粹壟斷之間,可以發揮競爭和壟斷兩個方面的優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應用數學知識定量分析經濟及管理領域中的問題,已成為經濟學理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導數是微積分中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函數關于自變量的變化率。在經濟學中,也存在變化率問題,如:邊際問題和彈性問題。下面筆者將導數在這兩方面的應用介紹如下:
一、邊際問題
在經濟學中,所謂“邊際”指的是當x的改變量x0時,y的相應改變量y與x比值 的變化。即當x在某一給定值附近有微小變化時y的瞬時變化,也即=y′(x)則稱導數y′(x)是y(x)的邊際函數。隨著x、y含義不同,邊際函數的含義也不一樣,一般分為兩大類: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1.邊際成本
設生產某產品的總成本函數為C=C(q),其中q為產量,則邊際成本MC=C′(q)。其經濟含義是:當產量為q時,再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所增加的總成本為C′(q)。
在經營決策分析中,邊際成本可以用來判斷產量的增減在經濟上是否合算。
例1:某種產品的總成本C(萬元)與產量q(萬件)之間的函數關系式為:
C=C(q)=100+4q-0.2q +0.01q ,
求生產水平為q=10(萬件)時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并從降低成本角度看,繼續提高產量是否合算?
解:當q=10時的總成本為
C(10)=100+4×10-0.2×10 +0.01×10 =130(萬元),
平均成本為 =130÷10=13元/件,
邊際成本MC| =C′(q)| =(4-0.4q+0.03q)| =3元/件。
因此在生產水平為10萬件時,每增加一個產品,總成本增加3元,比當前的平均成本13元低,從降低成本角度看,應該繼續提高產量。
由此例可知,若設p為某產品銷售單價,當C′(q )<p時,意味著擴大生產量是盈利的;而當C′(q )>p時,擴大生產量反而虧損。因此,企業的經營者應及時準確了解邊際成本的變化情況,并作出正確的科學決策(而不是盲目地一味擴大生產量),從而使企業獲得較佳效益。
2.邊際收益
邊際收益指稍微增加其種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利益的增量。實際上就是收益函數瞬時變化率,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導數問題。
設收益函數R=R(q),其中q為產量,則邊際收益MP=R′(q)。其經濟含義是:在銷售量為q個單位的基礎上,廠商增加一個單位產品q,銷售所獲得的總收入的增量。
當R′(q)>0時,總收入將增加R′(q);
當R′(q)<0時,總收入將減少R′(q);
當R′(q)=0時,總收入不改變。
二、彈性問題
在經濟分析中,會經常用到彈性分析法,彈性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概念。一般地說,彈性描述的是因變量對自變量的變化的反應程度,具體的說,也就是要計算自變量變化1個百分比,因變量要變化幾個百分比,即用彈性系數來表示:
彈性系數= 。
我們以需求價格彈性為例介紹,其他的類似可得。
1.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表示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程度,其彈性系數為:
E =
= = ,
其中Q為某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P為價格。
上式計算出的彈性系數代表兩點間的一段彈性,故叫弧彈性系數。若P0時,由此推出需求曲線任一點彈性系數。即點彈性系數
E= = ? =Q′ 。
根據需求法則,需求量與價格成反向變動。其經濟意義為:當P=P ,若P再增加或減少1%,Q將減少(增加)E%,它反映自變量變化時函數變化的靈敏度。它對市場分析預測和定價策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相差甚遠,按照彈性值的大小,作以下劃分:
①|E|>1,稱為需求富于彈性;
②|E|=1,稱為單元彈性;
③0<|E|<1,稱為需求缺乏彈性;
④|E|=0,稱為需求完全缺乏彈性;
⑤|E|∞,稱需求量完全富于彈性。
最后兩種是極端情況,需求完全缺乏彈性的商品無論價格高低,需求量都不會改變;而需求完全富于彈性的商品價格在現行水平上稍微提高一點點,需求會立即下降至零。在現實生活中,極端情況很少見。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需求價格彈性的經濟意義。
例2:假設某市場上A、B兩公司是生產同種有差異產品的竟爭者,且市場上對A、B兩公司產品現有需求量已達到飽和,市場上A公司的需求函數為Q =400- P ,B公司的需求函數為Q =300- P ,兩公司的銷售價格分別為P =400元,P =500元,①求A、B兩公司的需求價格彈性并說明其經濟意義。②B公司的價格降價到400元時,這種行為選擇合理嗎?此時,A公司由銷售量減少而損失多少?
解:①由,P =400,P =500,得
Q =400- ×400=200,
Q =300- ×500=200,
從而市場上對該產品的飽和需求量為Q +Q =200+200=400。
A公司的需求價格彈性E = ? =- ? =-1。
由于|E |=1,所以當P =400時,該商品是單元彈性,此時價格上漲1%,將引起需求量下降1%。
B公司的需求價格彈性E = ? =- ? =- ,
由于|E |= <1,所以當P =500時,該商品是需求缺乏彈性,此時價格上漲1%,需求量下降 %。
②B公司在P =500時需求價格彈性|E |= <1,即需求缺乏彈性,降價會減少銷售收入。
因為降價前,B公司的銷售收入R =500×200=100000,降價后,當P =400時,Q =300- ×400=220,則B公司的銷售收入R =400×220=88000。
顯然R <R ,B公司降價減少了它的銷售收入,所以對于B公司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的目標而言,它降低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
另外,降低前A公司的銷售收入R =400×200=80000,降價后,由于該產品的飽和需求為400,所以Q =180,則A公司的銷售收入R =400×180=72000,損失80000-72000=8000元。
三、結語
對于企業來說,進行邊際分析和彈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企業如果離開邊際分析而盲目生產,就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企業如果離開需求價格彈性分析,就不可能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導數作為邊際分析和彈性分析的工具,可以給決策者提供客觀、精確的數據,從而作出合理的決策。
參考文獻:
[1]黃亞鈞,郁義鴻.微觀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摘要]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西方宏觀經濟學不僅對世界的經濟理論產生影響,同時也對中國化改造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對于西方宏觀經濟學來說,主要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分別為就業問題、經濟增長問題以及通貨問題。西方宏觀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將其引入到中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選擇性借鑒的曲折過程。基于此,文章主要評價西方宏觀經濟學的中國化改造,以供參考。
[關鍵詞]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國化改造;發展;理論建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對于現代西方經濟學而言,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和領域,通常被分為兩個分支學科,分別為研究經濟資源最佳配置的微觀經濟學以及研究經濟資源最佳利用的宏觀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中,其將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并將國民的收入作為核心決定理論。因為宏觀經濟學的視角為整體化的經濟運行,所以,其具體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就業問題、長期經濟穩定與增長相關問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以及匯率問題和國際收支問題等。同時,因為宏觀經濟學主要考察與國民的生產總值、總投資和收入、國民收入以及物價水平等在國民經濟中的變動法則相關的內容,故也將其稱作為總量分析,其主要解決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問題。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應該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運行規則、理論構成以及其影響進行分析,確保其可以在中國化改造中得到正確的借鑒,期望能夠為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宏觀經濟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對于經濟學來說,其產生的目的就是為更好地解決與研究人們自身的無限性需求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形成的一種理論學說。在經濟學中,其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人類無上限的需求和資源的稀缺。對于人們的無上限需求而言,及時不斷地更替和變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輕重緩急,稀缺資源也具有被選擇的特點。在經濟學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內容不是資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針對因資源稀缺所引發的對資源選擇、利用與合理配置的相關問題[1],換句話說,就是正確選擇、配置與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所謂經濟學,其主要是從資源稀缺性的視角進行研究,如何對稀缺資源進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將經濟學分為資源利用與資源配置兩個獨立的學科,分別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指的就是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觀經濟學指的則是資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觀經濟學下的中國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觀經濟學已經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國的經濟市場中,在此過程中,其也經歷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選擇借鑒的曲折歷程。對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后不難看出:首先,因為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均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基本理論和指導思想,而西方宏觀經濟學作為“后來者”,其若想得到整個經濟學界的接受,則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次,在中國,長時間以來實行的都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計劃經濟體制,這與西方的私有制市場經濟體制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已經實行了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型發展,但是這種經濟體制的成熟運行還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最后,西方經濟學自身具有雙重性質,也就是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性進行宣揚,又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進行客觀性總結。總體來說,其本質就是對私有制的維護。另外,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具有比較大的相同點,根據西方經濟學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進行客觀總結,也反映出了經濟社會中所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也是值得我國借鑒與吸收的地方。因此,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態度應該是在吸納的基礎上,嚴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應消化與學習其有用的部分,實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當、合理的將西方宏觀經濟學引入到中國化改造中。
對于政府行為,其往往表現為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市場功能往往表現為供求、價格自發調節和自由競爭,兩者緊密關聯、相互交織、缺一不可。因為政府行為不可能完美無缺,市場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兩者都有弱點,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協調互補。這就需要以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為核心,圍繞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金融體制,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能夠揚長避短、有機結合,都得到有效發揮,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立足于市場經濟運行的性質進行分析,無論是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還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宏觀經濟調控理論,都是對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一種總結,兩者的目的都是通過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宏觀調控方法和措施確保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量能夠保持平衡,從而優化經濟結構,使國民經濟可以得到平衡、持續、健康、快速以及穩定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中國的宏觀經濟學或者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其手段和措施也越來越趨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鑒與引入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成功經驗,可以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就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而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其進行建設與完善是首要任務。所以,應該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上,將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來說,其需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相關經濟制度進行有機融合,確保國家干預力度的一種現代化市場經濟。一方面,政府應該在一些特殊領域內避免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進行過多干擾;另一方面,政府應正確的調控市場的自由度,避免市場經濟發展失控。為了實現這一局面,必須將政府宏觀調控手段與市場手段進行融合,體現其優越性,只有確保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落實,才可以確保我國市場經濟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續的發展。
總之,我國在經歷了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后,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由國家對企業進行直接調控和直接的資源配置轉向為調控市場,從而直接調控對市場產生影響的主體,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二是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方面,從原先的供給調節,轉變成為需求調節;三是在調節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從直接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控轉變成為利用經濟杠桿對市場需求的規模進行調節;四是從原本借助國家計劃進行調控轉變成為國家計劃、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協調的新機制。
4結論
總而言之,在世界經濟風云變幻的今天,中國與整個世界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密切,這也標志著中國已經融入到全球化的經濟市場中,同時也表明了中西方經濟理論互補與交融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將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精華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結合,從而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具有中國市場經濟特色的宏觀調控手段,積極參與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技術,實現合作共贏,從而更好地抵御經濟危機,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可借鑒經驗,樹立我國經濟強國的形象。
宏觀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現代宏觀經濟學中的投資理論及其最新發展論文
摘要:宏觀經濟學關注經濟的整體結構、行為和表現。宏觀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分析商品和服務的總生產(GDP)、失業、通貨膨脹以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一般經濟動向的基本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通過宏觀經濟分析GDP短期波動(經濟周期)的原因和影響,并長期預測GDP趨勢(經濟增長)。宏觀經濟事件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福利,因此宏觀經濟問題非常重要。在宏觀經濟管理上取得成功的經濟體,必須有低失業率、低通脹、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等特性。現代宏觀經濟投資理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新古典投資理論、q理論、不可逆向投資理論。本文將對現代宏觀經濟學中三個投資理論的具體內容以及優缺點進行闡述和比較,并對其最新發展進行探究。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投資理論;理論發展
一、引言
新古典投資理論、q理論、不可逆投資理論是現在宏觀經濟理論發展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新古典投資理論以產出和資本的使用成本為主要變量,揭示了理想資本水平在穩定狀態下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Tobin提出的q理論是第二階段的形成標志,q理論將對未來的預期作為投資依據,并且這一理論將對未來預期收益的評價與金融股市的估價聯系了起來,所以相較于前一階段的新古典理論,它更具有一般性。第三階段的形成標志是不可逆投資理論。經濟學中的投資主要指的是投資工廠的規劃設置與設備安裝成本,這些投資含有沉淀性成本,即未來改變計劃或決定時無法收回的投資,這就是投資不可逆性。這三大理論的具體內容將在下文進行詳述。
二、新古典投資理論
新古典學派包括劍橋學派(馬歇爾學派)、洛桑學派(巴拉學派、帕雷托學派)和奧地利學派(mengel學派)。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基礎,它用于解釋各種經濟問題,如購買者的購買行為在面對不同價格時,市場參與者的反應價格和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優化配置。新古典主義學派深化了古典主義學派的投資理論。其貢獻是新古典主義學派把邊際原理和數學方法引入投資分析,運用數學函數、機械平衡和原理,把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和機會成本的概念量化。
是否投資、何時投資、投資多少是投資理論最基本的問題,此外,當市場情況惡化時,還要考慮何時停產。所以,產業均衡、總體均衡、均衡的動態性質、總體波動是經濟學對個體優化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馬歇爾的長期與短期均衡分析回答了傳統投資理論中是否投資和何時投資的問題。要回答是否投資和何時投資問題,就要對價格和長期平均成本進行比較,當價格高于長期平均成本時,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就會開始投資;要回答何時停產退產問題,就要將價格和平均可變成本進行比較,當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時,企業就會暫停生產甚至退出這一產業。但是,現實與理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企業常常用折現值來估計一個項目的現期價值,企業為這項投資所投入的成本遠遠小于對這一項投資所預期的長期收益;還有的企業在長期處于虧損的狀態下仍繼續營運。這些現實的問題使傳統的投資理論陷入困境,下文的不可逆投資理論將解決這些難題。
三、q理論
新古典理論解釋的是穩定狀態下的一個特殊情況,為了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研究投資問題,經濟學家創立了q理論。q理論可以描述投資決策的可塑性過程。q理論引入了投資的調整成本函數,在理論模型上實現了逐步調整固定資本水平的思想,彌補了申報前理論中關于投資調整過程的簡單假設所造成的理論缺陷。
根據數學模型的q理論的一般推導:假設企業的生產函數或收入函數為資本kt和勞動Lt,表示為yt=F(kt,Lt),F是連續可微分的凹函數。假設Pt為投資商品的實際價格,wt為實際工資水平,C(It,kt)是固定資產的調整成本,那么C(It,kt)是二次公式中對It可微的嚴格上升的凸函數,也就是說,投資額的上升會導致邊際調整成本的上升。所以可以在短期內進行大額投資,隨著投資量的增加,投資的調節成本也會劇增,所以分階段調節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投資的最好辦法是投資物品的價格加上投資的邊際調整成本,等于資本的最低價格。
q理論的核心方程表明,固定資產凈投資,即不含折舊,是資本的基本價格qt的嚴格遞增函數。投資量與qt正相關,而且股票和債券市場將提供評估企業資本價值和未來潛在收益的直接依據,否則很難想出其他客觀評價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價值的方法,尤其是潛在的未來收益。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Tobin定義的qt被稱為“平均q”,因為他定義了qt=Vt/(Ptkt),即在t時刻,企業的價值Vt除以固定資產的價值,這是研究實證中常用的q。其中的q值顯然可以從實際數據(如金融市場數據等)觀察和測試中得到。但是,q理論的q是“邊際q”,也就是一個邊際投資單位在當前時間內能夠產生的所有未來邊際收益的現值,這個變量連金融市場也難以觀察和推算出來。因此,在q理論和其他相關實證研究的測試中,經濟學家常常使用平均q(或根據需要)替換邊際q。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是探究平均q和邊際q相等的條件。已有研究給出了更一般性的條件:F(kt,Lt)和C(It,kt)都是齊次線性函數,Pt、wt和D(t,s)都是外生變量,企業值Vt和kt呈線性正相關。因此,dVt/dkt=Vt/kt,或一個單位的邊際的價值qt=dVt/(Ptdkt)=Vt/(Ptkt),即邊際q等于平均q。
在經驗統計調查中,使用平均q來替換或近似邊際q是非常普遍的,但測試結果并不令人滿意。事實上,平均q說明投資的能力非常有限。關于這個狀況的理由有很多爭論。更普遍的討論是強調平均q和邊際q的區別。也就是說,上文設想的條件實際上有可能得不到滿足。因此,平均q不能代替邊際q。更有力的論點是財政會受到健康的財政制約。例如,用內部資金投資要比籌集外部資金容易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上各企業的融資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平均q與警戒線q沒有什么不同,即使企業通過金融市場評價的平均q高,也可能得不到相應的投資。
最后,讓我們看一下q理論和新古典投資理論的關系。第一,新古典主義中不能調整成本。也就是說,C(I,k)=0。第二,如果生產函數為y=F(k,L)=kαL1-α),0<α<1,那對k的偏導數為F’k(k,L)=αkα-1L1-α=αy/k。因此,新古典主義投資理論是在穩定狀態下確定理想資本水平的方程式,這也是q理論的一個特例。
四、不可逆投資理論
生產和投資的產業特性決定了投資的不可逆性。形成特定生產的投資,難以轉化為其他行業的生產和投資。如果不得不進行改變,原有的投資就會失去意義。不可逆投資理論強調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不確定性。把不可逆和不確定性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比傳統的投資理論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投資理論。
在傳統的投資理論中,馬歇爾的理論回答了兩個問題:是否投資、什么時候投資。但是,由于現實和理論的差別,馬歇爾的理論沒有很好地解決投資問題。馬歇爾認為,如果一個產品的價格高于其長期平均成本,或者投資預期總收益的貼現價值大于投資成本,則應立即進行投資。但實際上,企業不會馬上進行投資,而是保持觀望和等待。我們假定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一次性成本為k的投資來構建一個生產系統,假設一旦構建,該系統將永遠維持下去。Rt表示單位當期投資收益,假定Rt為一個時間單位內從該項投資中得到的收益,計算未來預期收益時用1/(1+ρ)來表示折現率,那么在t時間內未來預期總收益的折現值為Rt/ρ。根據馬歇爾的理論,一旦Rt/ρ>k,或者凈利潤Rt-ρk>0,就要立即開始投資,我們稱ρk為馬歇爾投資的觸發值。因此,當Rt略高于ρk時,等待率高于0,仍然具有價值,它將大于預期純利潤的直接投資化為時間t,因此,馬歇爾的投資原則Rt-k>0不是投資者的最好選擇。
關鍵詞: 創新創業;管理;財務;法律;宏觀經濟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finance;law;macroeconomics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8-0241-04
0 引言
“全民創業,萬眾創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熱情,為中國人提供一個人人出彩的的機會,為中國兩個一百年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創新創業僅僅有激情是不夠的,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并要落實到實處,創新創業才能開花結果。國家要發展,必須整體水平提高。高職院校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實踐較多,創業的可能性相對較大,因此,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探討非常重要,“美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主要有創業意識類、創業知識類、創業能力素質類和創業實務操作類4 種類型。”[1]本文主要側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探討。
1 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
1.1 創新教育與國家實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回顧歷史,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昌盛,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法國、德國的崛起,以及美國今天稱霸世界,背后是強大的經濟實力,而支撐經濟繁榮的核心力量是創新!
中華民族曾為人類文明寫下過輝煌的篇章,古代四大發明,秦漢至南北朝及唐宋時期,中國的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但文藝復興運動,開創了歐洲科學文化的新紀元,近300多年,西方科技進步已將中國遠遠甩在后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創新人才,創新創業教育重關國家興衰!
1.2 歐美創新創業教育
歐盟創新創業教育始于本世紀初。2000年,歐盟提出“里斯本戰略”,歐盟及其成員國“將高校創業教育視為培養青少年創業精神、創造工作崗位和提升歐盟經濟活力的重要途徑。”[2]歐盟成員國中的愛爾蘭、法國、德國、西班牙及今年脫歐的英國等走在前列,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但與美國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相比,歐盟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很大差距,且各成員國之間也存在差異。
美國創新創業教育始于1947年,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直至研究生階段的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涵蓋了從理論教學到創業實踐的幾乎所有領域[3]。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百森W院學生的商業課程和斯坦福“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本世紀初的“考夫曼校園計劃”,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在美國高校各專業得以普及。
1.3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
中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始于1998年的“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此為標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了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在著名本科院校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等已頗具特色,但總體來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尤其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計、教材、師資及創新成果轉化等存在諸多不足。
2 創新創業能力培育
“個人的知識越多,知識面越廣,結構越合理,創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新創業的必要條件。”[4]高職院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一定要進行創新創業知識教育,進行能力培育。創業團隊管理、財務管理、必要的法律知識、宏觀經濟學知識及創新方法等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知識,并要進行培育,轉化為能力。
2.1 創業團隊管理
管理就是通過他人的努力實現組織的目標。管理涉及很多方面,但對于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掌握創業團隊管理知識。“大將軍豈可手下無兵”。創業者建設成功的團隊需花費很多心血,也需用心考慮。
2.1.1 選擇合適的人員
首先要清楚你的下屬是哪些人,并認真了解他們。為了解你的下屬,要認真地與每個人溝通,了解其的特長、性格、教育背景、家庭狀況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將他們進行分類。一般會分為四種情況,如圖1所示。
第Ⅰ象限的人,認同企業的價值觀,但能力比較低,這些是你應該幫助的人;
第Ⅱ象限的人,認同企業的價值觀,能力也比較強,這些是你應該重用的人;
第Ⅲ象限的人,不認同企業的價值觀,但能力比較強這些人最值得你關注,因為他們可能給你的部門造成相當大的麻煩,如果你無法讓他們認同企業的價值觀,一定要在一個月內將他們調離你的部門;
第Ⅳ象限的人,既不認同企業的價值觀,能力又比較低,對這些人,應該毫不手軟地立刻讓他們離開公司。
還有一種人,可能是你的前輩,或者性格狂傲不羈,對你很不屑,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對這種人該怎么辦?李開復就曾遇到過這種情況,向老領導請教,得到的答案是:必須盡快,最長不要超過一個月讓這種人離開,但是一定要做好安撫工作,給予適當的補償。
2.1.2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組建創業團隊時,還需了解公司中非正式組織,清楚非正式組織對部門有正向和負面的影響,并加以正確引導。組建團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鼓舞團隊士氣。通過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會議,也可以輔以部門集體戶外活動,娛樂活動,部門聚餐等來增進成員間的了解,最重要的,要在這個過程鼓舞士氣。麥克阿瑟將軍說:“出色的軍隊中應該有一種‘節奏’、一種整體感、一種本能的、內在的精神力量。”[5]
第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團隊成員可以進行適度的競爭,但合作更加重要。作為創業者,其態度將決定公司文化,鼓勵團隊作戰,讓團隊成員了解工作重點、必要的資訊,使他們有歸屬感,而不是感覺被組織冷落、拋棄和遺忘。
第三、培養團隊的敬業精神。培養敬業精神,首先應讓團隊成員明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并為此自豪;其次,讓團隊成員了解集體的工作任務、工作目標、工作時間表,激發團隊成員的榮譽感、責任心,讓團隊成員都能為集體的工作全力以赴。
2.1.3 建設戰斗團隊
建設一支特別能戰斗的團隊。高亞(2010)在《主管手冊》一書中,對團隊發展的三個階段進行了精辟的分析[6]:
第一階段,是團隊的“非獨立”階段,此時團隊成員需要相互認識和了解,需要召開會議、布置工作、決定工作的先后順序、完成時間等;
第二階段,是團隊“爭取獨立”的階段,團隊成員與主管會在工作中產生沖突,這時要關注:①誰開會遲到;②誰對你布置的工作不夠重視;③誰對你抵觸或反抗;④誰聽你講話的態度不夠尊敬等。這些行為都是在向你的領導權挑戰,幾乎每個團隊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只要你堅持不懈,給下屬充分的自,掌握好決定權、監督權,把握好大局,這個階段很快會過去;
第三階段,則是團隊盼望已久的“獨立”階段,團隊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和行事原則,可以有效運作了。團隊成員互相幫助、相互依靠,在工作中產生了共同的感情。此時,你可以少行使一些決定權,多給團隊成員一些自,并清楚每個成員都在積極參與。
當以上三個階段順利度過后,你的團隊就會達到最高的境界――“相互依存”。此時團隊成員們處在最佳狀態,彼此既注重工作,又注重人際關系,你也成了團隊中的一分子,團隊成員形成了強烈的緊密感。作為這種團隊的成員,人人精神抖擻,個個意氣風發。這時,你的團隊就可以無往而不勝,成為特別能戰斗的團隊了!
2.2 財務管理知識
2.2.1 培B財務報表分析能力
雖然創業者不必學會做賬,但必要的財務知識是需要的,要能看懂有關財務報表,如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等。
創業者無法每時每刻監督每筆收入和支出,現金流量表則可幫助創業者清楚地了解現金是如何進出的。如果財務人員收支表的會計科目不夠詳細,創業者可通過查原始單據了解清楚。損益表是企業一個會計年度的盈虧表,通過此表可以清楚地知道企業一年盈利多少或者虧損多少?直接成本或綜合費用是否還可以降低?
資產負債表主要分析資產結構是否合理,是否安全。每個行業安全負債比例不同,創業者可以通過與行業平均負債率比較,清楚企業的風險。企業破產不僅因為資不抵債,更多的時候可能因為到期債務不能償還。短債長投,或者短債一次借款過多,可能都會為企業帶來破產的風險。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創業者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投資,投資失誤也是導致企業破產的原因之一。
2.2.2 掌握財務管理知識
創業者除了掌握財務報表外,還應掌握一些財務管理知識。譬如,貨幣的時間價值、投資分析主要方法等。貨幣的時間價值是要計算復利,主要觀點今天的1元錢永遠比明天的1元錢值錢。創業者要明白任何借款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借款之前應該清楚到底需要多少資金?如何借款成本最低?
2.2.3 掌握投資分析工具
創業者必須掌握必要的投資分析工具,如投資凈現值分析(NPV),投資回收期分析、盈虧平衡點計算等。計算NPV的問題是貼現率如何確定?投資周期如何確定?盈虧平衡點計算,往往理論上分析的是單一產品銷售,但企業一般都不會是單一產品,銷售數量也不同,到底如何計算企業實際盈虧平衡點?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將在其他文章中詳細闡述。
2.3 企業法律保護
創業者的法律風險遠遠大于普通勞動者,作為創業者,無論為了保護自己,還是保護企業,了解相關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2.3.1 掌握相關的法律
創業者需要了解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刑法》、《合同法》、《稅法》、《勞動法》等。“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7],同時,公司應具有承擔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能力,即公司應守法經營,如果公司的行為觸犯法律,將受到制裁,并且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公司的主要負責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演員劉曉慶成立了曉慶公司,并擔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長,雖然公司日常管理由其妹夫、妹妹負責,但2006年7月由于公司偷稅漏稅金額巨大,且劉曉慶無法證明自己確與公司偷稅漏稅無關,北京市公安局依法逮捕了她。
有些不法分子,為了掩蓋其真實身份,或為了掩蓋其罪惡,雖然其實際操控公司,但往往讓他人擔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的總經理等,一些年輕人不知深淺欣然接受法定代表人、公司總經理的虛名,并以為得到重用而沾沾自喜,豈不知已在自己身邊埋下了定時炸彈。如果實際控制人利用公司犯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公司的主要負責人也將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當我們無法控制公司業務時,千萬不要圖公司主要管理者的虛名。
公司的經營管理者一定要認真研究《刑法》中涉及公司犯罪的法律條款,認真研究《公司法》中公司的法律責任,以免無意中觸犯法律。
2.3.2 認真制定公司章程
如果創辦公司,公司章程是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但由于國人法律意識淡漠,實際上很多公司對公司章程的制定、修改并不重視,往往是從工商局拿一份公司章程樣本抄下來,應付工商注冊。結果,一旦公司股東之間出現矛盾,可能會因此給有的股東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公司章程制定的依據是《公司法》,但同時遵循法人自治原則,即在不違反《憲法》和《公司法》的前提下,公司股東制定的公司章程應是全體股東的真實意思表達,是公司的最高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強制約束力,所以公司章程的制定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必須認真分析、字斟句酌。
公司章程除按《公司法》的要求記載相應的事項外,最重要的內容是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這也是股東之間博弈的焦點。
2.4 宏微觀經濟學知識
宏觀經濟與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譬如匯率、利率、稅率、失業率、GDP、價格指數(CPI)、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社會保障體系等,這些宏觀指標幾乎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2.4.1 微觀經濟學由來
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是微觀經濟學的鼻祖。1776年,亞當?斯密經過十年的思考,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著名的《國富論》。他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寫道:“獻給女王陛下的一本書”!他說:“女王陛下,請您不要干預國家經濟,回家去吧!國家做什么呢?就做一個守夜人,當夜晚來臨的時候去敲鐘,入夜了看看有沒有偷盜行為,這就是國家的任務。”英國女王接受了斯密的建議,在斯密思想的指引下,英國、西歐、美國經濟繁榮了整整150年。
2.4.2 宏觀經濟學由來
1929年爆發了空前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股票崩盤、工廠倒閉、銀行破產,經濟長期處于大蕭條狀態。這時人們不禁要問:那只“看不見的手”哪兒去了?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即著名的《通論》。凱恩斯說,“看不見的手”無法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必須用“看得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才能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等問題。《通論》的發表,標志著經濟學從微觀走向宏觀,所以,凱恩斯被稱作宏觀經濟學的鼻祖。
凱恩斯的思想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又一次繁榮。自二戰之后,西方各國開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政府開始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
“宏觀經濟究竟在研究什么?宏觀經濟是研究經濟總量和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總的經濟增長率、總的就業率、總的價格指數、稅率、利率、匯率、經濟周期等”[8]。
2.4.3 凱恩斯經濟模型
凱恩斯的經濟模型中有四個部門:家庭、企業、政府和國外部門。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目的是追求總的供需平衡,即總供給等于總需求。
總供給=消費品+儲蓄+財政收入+進口=C+S+T=M
總需求=消費+投資+財政支出+出口=C+I+G+X
但實際生活中,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部分時間是不平衡的,并且,宏觀經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宏觀經濟問題是世界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
2.4.4 宏觀經濟指標
宏觀經濟指標主要有匯率、GDP(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指數CPI等。
“匯率是宏觀中的宏觀。通過它,幾乎可以折射出一國經濟的全部問題。”[8]郎咸平教授說:“匯率是各國政府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絕不僅僅是教科書上講的,匯率是兩種貨幣交換形成的一個比價。
2005年7月21日,中國開始匯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2765,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0大關,人民幣累計升值達15%,2013年12月3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0969,人民幣累計升值達26.3%。2006年到2015年,人民幣持續升值9年,最高上漲32%。
但自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不斷貶值,尤其2016年10月,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走低,創下8年低位,2016年11月25日報6.9168,2015年至2016年,2年間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跌幅達近10%。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其實與國人生活息息相關,譬如房價。當人民幣處于升值通道時,國際游資不斷進入中國,而每進入1美元,就要按照匯率比例印制相應幣值的人民幣,人民幣超發,商品沒有增多,貨幣發行量大于國內商品價值總和,結果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對外升值,但對內貶值,房價上漲不可避免。
同櫻當人民幣處于貶值通道時,國際游資會逃離中國,每逃離1美元,中國人民銀行就要按照匯率比例收回相應的本幣,理論上,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應該相應地貶值,房價應該走低,但由于土地財政政策,地方政府賣地熱情極高,尤其經濟下行時,地方政府賣地獲利熱情更高,所以,2016年中國房價還在暴漲。
近3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令世界矚目。那么,什么是經濟增長即GDP(國民生產總值)?經濟增長就是一年之內,這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擴大了多少。譬如我國2015年GDP是7.5%,就是說2015年,國民生產總量比2014年增長了7.5%。具體來說:
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刺激總消費,加大總投資,鼓勵出口。
GDP是一個國家財富的象征,人均GDP是一個國家公民平均財富的象征。美國的GDP約是中國的9倍,但美國僅有2.5億人口,美國人均GDP是中國人均GDP的40倍。
物價指數CPI是衡量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關系的重要指標。當價格指數向上升時,經濟開始回暖,總需超過了總供給,通貨開始膨脹了;當價格指數下降時,經濟開始變冷了,這時總供給超過總需求,通貨開始緊縮了[8]。
總供給和總需求不平衡時,國家就要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兩種:財政手段和貨幣手段。財政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財政轉移支出等;貨幣手段主要包括利率、存款準備金等。
當相關指標變化時,必須清楚政府是增加總供給,還是刺激總需求了。宏觀經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企業或個人只能順勢而為。結合經濟實際狀況,宏觀把控大方向,微觀關注市場變化,良好的運用宏微觀經濟,促進企業發展。
2.5 創新創業應用能力培育
2.5.1 站在巨人肩上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687年,牛頓發表了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篇論文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牛頓力學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事實上,牛頓是站在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笛卡兒這些科學巨匠的肩上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對于從事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創業者,希望大家認真讀讀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及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學者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其實很多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都是通過類比或者演繹推理等方法獲得的。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也是中國科技史的里程碑式巨作。
2.5.2 學習標桿企業
對于其他行業的創業者,認真研究標桿企業,仔細研究行業楚翹的盈利模式,認真做好PEST分析和SWOT分析,了解行業宏觀環境,明確自身優勢、劣勢、機會及風險,從而準確定位目標客戶,制訂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DELL電腦主要通過定制服務盈利,DELL公司根據客戶個性化訂單迅速組裝電腦,并完成配送,很多人對此不屑,認為DELL公司沒有任何科技含量,但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每年都會與DELL公司的創始人戴爾聚餐,比爾蓋茨說:DELL訂制服務的商業模式就是DELL公司最偉大的創新。
3 結束語
創新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美國已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幼兒教育,我國應該從小開始培育創業意識,高職院校學制短,如何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系統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同時注重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接地氣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努力。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對創新創業者有所幫助。中國創新創業教育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黃兆信,趙國靖.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2015(1).
[2]王志強.一體與多元:歐盟創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14(4).
[3]周海濤,董志霞.美國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4]胡旭微.經管類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知識結構研究[J].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4).
[5][美]賴瑞?杜尼嵩,著.陳山,譯.西點軍校領導魂[M].花城出版社,1998.
不論是計劃創建一個新企業,還是維持現有企業的正常運轉;或者開發新產品、進行技術改造都必須預先籌集一定數額的資金。但是企業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無法以某一固定的資本成本來籌措無限的資金,當其籌集的資金超過一定限度時,原有的資本成本就會增加。當面對籌資額存在不確定的變動區間或者追加籌資時,企業需要知道籌資額在不同的區間變動,在什么數額上變化會引起資本成本怎樣的變化。這就需要使用邊際資本成本的概念。
邊際資本成本是指在各個投資量水平上,每多獲得一元投資需要支出多少成本,是企業追加籌資時的成本。通過邊際資本成本的計算,能對追加籌資量就單一籌資或組合籌資方式的資本成本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追加籌資的方案,并進一步考慮投資的方案。
在分析邊際資本成本時,必須權衡個別資本成本,綜合資本成本。這是因為邊際資本成本實際上也是綜合資本成本,而綜合資本成本又以個別資本成本為基礎計算得到的。個別資本成本是比較各種籌集資金方式優劣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資本成本則是企業進行資本結構決策的基本依據。分析綜合資本成本的目的是確定最佳資本結構,從而降低平均資本成本,獲得收益,實現企業稅后收益最大化,達到財務管理的目標。
企業籌資是為了滿足投資的需要,企業在籌集資金進行投資項目時應主要考慮資本成本,也就是考慮邊際資本成本。只有當投資項目的預期報酬率高于資本成本率時,投資者才有利可圖。所以邊際資本成本經常用于確定投資規模和篩選投資機會,通常的做法是將投資項目按照投資報酬率的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按照經濟原理,當投資報酬率與資本成本率相等時的投資規模為最優投資規模。
二、邊際貢獻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企業即使其產銷量為零,其成本總額也不一定為零,因為每個企業總存在著為保持其生產能力而必須發生的、最低限度經營能力成本,如折舊費、管理人員工資等。也就是說,企業生產和銷售產品所取得的收入除了彌補生產和銷售產品而發生的成本外,還要彌補這些最低限度的經營能力成本。由此而引入“邊際貢獻”概念。
邊際貢獻也稱邊際利潤、臨界收益或創利額,它是銷售額減去變動成本后的差額,由固定成本和利潤構成,它體現企業銷售產品的初步創利能力。銷售單價減去單位變動成本的差額稱單位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占銷售額的百分比或單位邊際貢獻占銷售單價的百分比稱為邊際貢獻率。
邊際貢獻與邊際貢獻率不僅是本—量—利分析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而且由于兩者可分別從絕對數或相對數角度反映產品的創利水平,因此在企業決策中也常常被用做方案選優的依據。此外,若將邊際貢獻的概念引入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可以揭示邊際貢獻與目標利潤和固定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依據本—量—利的基本方程式,有:目標利潤=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從上式可以看出,企業實現的邊際貢獻首先需要用于補償固定成本。當邊際貢獻總額大于固定成本總額時,企業就會形成利潤;反之,就會發生虧損。同理,若邊際貢獻總額等于固定成本總額,則企業將進入不盈不虧的臨界狀態。
除了可進行盈虧臨界點和本—量—利分析,預測和規劃目標成本與目標利潤外,邊際貢獻在企業管理與決策中的作用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測算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一般地,經營杠桿=息稅前收益變動率/銷售變動率=基期邊際貢獻總額/(基期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總額);財務杠桿=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收益變動率=息稅前收益/(息稅前收益-利息)=(基期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基期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利息)。
由此可見,企業經營的特有風險取決于產品邊際貢獻、固定成本總額、利息總額,后兩者在相關范圍內是常量,故產品邊際貢獻直接決定公司特有風險。它為企業管理提供了事前規劃風險和分解風險的最優途徑--盡可能地提高產品的邊際貢獻。
(二)分析生產能力的利用與開發
利用邊際貢獻測算生產能力利用程度。邊際貢獻以銷售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使其在企業利潤預算編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它以100%生產能力利用水平時的邊際貢獻為基礎既易于編制又可滿足多品種條件下編制預算的要求,較適合大企業的情況。
另外可利用邊際貢獻測算剩余生產能力的利用情況。它主要解決在期間成本總額保持不變條件下生產決策問題,例如:非特殊條件下追加訂貨決策,直接以單位貢獻邊際與訂價之差為判斷標準;增產對象的選擇,以貢獻邊際總額的大小為判斷標準;特殊條件下追加訂貨問題在考慮了機會成本后依然以邊際貢獻為判斷標準;虧損產品應否繼續經營,視其提供邊際貢獻的大小。
(三)考核部門經理職責
當經濟規模化、社會化、股份化后,產業組織形式的重要作用就會凸現出來。產業組織形式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對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準確考核。邊際貢獻用于共同性成本的分解比較科學,可應用于部門預算的編制;在一個既可控制收入又可控制成本的預算單位,用兩者的差額來考核業績才能說明問題,在邊際貢獻基礎上衍生出分部經理邊際(邊際貢獻總額-部門經理可控制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和分部邊際(分部經理邊際-部門經理不可控而高層部門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合理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四)邊際收益法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商店最關心的是如何以最小成本達到利潤最大。經濟學中常用到邊際概念分析一個變量y關于另一個變量x的變化情況。邊際概念是當x在某一給定值的附近發生微小變化時y的變化情況,它發映了y的瞬間的變化,而刻畫這種瞬間微小變化的數學工具便是導數。
一、導數的概念
設函數y=f(x)在點x0的某個鄰域內有定義,當自變量x在點x0處取得增量Δx(點x0+Δx仍在該鄰域內)時,相應地函數y取得增量Δy=f(x0+Δ)-f(x0);如果Δy與Δx之比當Δx0時的極限存在,則稱函數y=f(x)在點x0處可導,并稱這個極限為函數y=f(x)在點x0處的導數,記為f'(x0),即
f'(x0)==。
若函數y=f(x)在某區間內每一點都可導,則稱y=f(x)在該區間內可導,記f'(x)為y=f(x)在該區間內的可導函數(簡稱導數)。
二、經濟分析中常用的函數
1、需求函數與供給函數
(1)需求函數。設Q表示某種商品的需求量,P表示此種商品的價格,則用Q=f(P)表示對某種商品的需求函數。一般來說,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Q隨價格減少而增加,隨價格增加而減少,所以需求函數是單調減少的函數。
(2)供給函數。站在賣方的立場上,設Q表示對某種商品的供給量,P表示此種商品的價格,則用Q=F(P)表示某種商品的供給函數。一般來說,作為賣方,對某種商品的供給量Q是隨價格P的增加而增加,隨價格P的減少而減少,所以供給函數是單調增加的函數。
2、成本函數與平均成本函數
(1)成本函數。產品的成本一般有兩類:一類隨產品的數量變化,如需要的勞動力,消耗的原料等;這種生產成本稱為可變成本。另一類成本無論生產水平如何都固定不變,如房屋、設備的折舊費、保險費等,稱為固定成本。設Q為某種產品的產量,C為生產此種產品的成本,生產每個單位產品的成本為a,固定成本為C0,則成本函數為C=C(Q)=aQ+C0。
(2)平均成本函數。用C=C(Q)=表示每單位的平均成本函數。
3、價格函數、收入函數和利潤函數
(1)價格函數。在廠商理論中,強調的是既定需求下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是需求量的函數,表示為P=P(Q)。要注意的是需求函數Q=f(P)與價格函數P=P(Q)是互為反函數的關系。
(2)收入函數。在商業活動中,一定時期內的收益,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記為R。因此,收入函數為R=R(Q)=PQ。其中Q表示銷售量,P表示價格。
(3)利潤函數。利潤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記為L。則L=L(Q)=R(Q)-C(Q)。其中Q表示產品的的數量,R(Q)表示收入,C(Q)表示成本。
三、導數的經濟學意義及其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1、邊際分析
邊際概念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通常指經濟變量的變化率。利用導數研究經濟變量的邊際變化的方法,即邊際分析方法,是經濟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
一般地,設函數y=f(x)可導,則導數f'(x)叫做邊際函數。成本函數C=C(Q)的導數C'(Q)叫做邊際成本,其經濟意義為當產量為Q時再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所增加的總成本;收入函數R=R(Q)的導數R'(Q)叫做邊際收入,其經濟意義為當銷售量為Q時再多銷售一個單位產品所增加的銷售總收入;利潤函數L=L(Q)的導數L'(Q)叫做邊際利潤,其經濟意義近似等于產量(或銷售量)為Q時再多生產(或多銷售)一個單位產品所增加(或減少)的利潤。
例如:某企業每月生產的總成本C(千元)是產量Q(噸)的函數C(Q)=Q2-10Q+20。如果每噸產品銷售價格2萬元,求每月生產8噸、10噸、15噸、20噸時的邊際利潤。
解:因為利潤函數為:L(Q)=R(Q)-C(Q)=20Q-(Q2-10Q+20)=-Q2+30Q-20。所以邊際利潤為L'(Q)=(-Q2+30Q-20)'=-2Q
+30。于是L'(8)=-2×8+30=14(千元/噸),L'(10)=-2×10+30=10(千元/噸),L'(15)=-2×15+30=0(千元/噸),L'(20)=-2×20+30=-10(千元/噸)。
以上結果表明:當月產量為8噸時,再生產1噸,利潤將增加14000元;當月產量為10噸時,再生產1噸,則利潤將增加1萬元;當月產量為15噸時,再生產1噸,利潤則不會增加;當月產量為20噸時,再生產1噸,利潤反而減少1萬元。實際上,該題的邊際利潤函數L'(Q)=-2Q+30在Q>15時小于0,所以利潤函數是單調減少的,隨著產量的增加,利潤將減少。顯然,該企業不能完全依靠增加產量來提高利潤,搞得不好,還會造成生產越多,虧損越大的局面。那么保持怎樣的產量才能使該企業獲得最大利潤呢?由微觀經濟學的知識可知:在該題中當R'(Q)=C'(Q),即L'(Q)=0,Q=15時,也就是該企業把月產量定在15噸,此時的總利潤最大為:L(15)=-152+30×15-20=205(萬元)。
2、彈性分析
彈性概念是經濟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用來定量地描述一個經濟變量對另一個經濟變量變化的反應程度。或者說,一個經濟變量變動百分之一會使另一個經濟變量變動百分之幾。
(1)彈性的定義。設函數y=f(x)在點x處可導,函數的相對改變量與自變量的相對改變量之比,當?駐x0時的極限稱為函數y=f(x)在點處的相對變化率,或稱為彈性函數。記為Ex=f'(x)。
(2)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經濟學中,把需求量對價格的相對變化率稱為需求的價格彈性。記為E=Q'(P)。由于需求函數是價格的遞減函數,所以需求彈性E一般為負值。其經濟意義為: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或上升)1%時,其需求量將增加(或減少)|E|%。當E=-1(即|E|=1)時,稱為單位彈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化與價格的相對變化基本相等,例如報紙。當E1)時,稱為富有彈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化大于價格的需求變化,此時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較大。換句話說,適當降價會使需求量有較大幅度上升,從而增加收入。例如空調、汽車等高檔生活用品,包括旅游和專業服務等。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價格下降而總收益增加,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薄利”就是降價,降價能“多銷”, “多銷”則會增加總收益,所以,能夠作到薄利多銷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價格上升而總收益減少,說明了這類商品如果調價不當,則會帶來損失。例如,1979年我國農副產品調價,豬肉上調20%左右,在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下,豬肉的需求富有彈性,豬肉漲價后人們的部分購買力轉向其他代用品,豬肉的需求量迅速下降。國家不得不將一些三、四級豬肉降價出售,加上庫存積壓,財政損失20多億;再加上農副產品提價后給職工的補助20多億,財政支出增加40多億。當-1
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經營者關心的是提價(?駐p>0)或降價(?駐p
例如:(2004年考研題)設某商品的需求函數為Q=100-5P,其中價格P∈(0,20),Q為需求量。
①求需求量對價格的彈性E(E>0)。
②推導=Q(1-E)(其中R為收益),并用彈性E說明價格在何范圍內變化時,降低價格反而使收益增加。
解:①由Q=100-5P知Q'(P)=-50,所以:
E=×Q'=×(-5)==。
②由R=PQ得=Q+PQ'=Q(1+Q')=Q(1-E)。又由E==1,得P=10。于是,當10
總之,企業在制定或變動產品價格時,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價格策略增強競爭力。
3、優化分析
最優化問題是經濟管理活動的核心,通常是利用函數的導數求經濟問題中的平均成本最低、總收入最大、總利潤最大等問題。例如:(1997年考研題)一商家銷售某種商品的價格滿足關系P=7-0.2x(萬元/噸),銷售量(單位:噸),商品的成本函數是C=3x+1(萬元)。
(1)若每銷售1噸商品,政府要征稅t(萬元),求該商家獲得最大利潤時的銷售量;
(2)t為何值時,政府稅收總額最大?
解:(1)設T為總稅額,則T=tx。商品銷售總收入為R=Px
=(7-0.2x)x=7x-0.2x2。于是得利潤為L=R-C-T=7x-0.2x2-
3x-1-tx=-0.2x2+(4-t)x-1。求導,得L'=-0.4+4-t,L"=-0.4。令L'=0,解得x=(4-t)。
因為L"
(2)將x=(4-t)代入T=t,得T=t×=10t-t2。
由T'(t)=10-5t=0,得唯一駐點t=2,又T"(t)=-5
綜上所述,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對其經濟環節進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將導數作為分析工具,可以給企業經營者提供精確的數值和新的思路和視角。
【參考文獻】
[1] 萬解秋:試論需求效用學說對我國價格制度改革的作用[J].世界經濟文匯,1985(4).
一、知名品牌對需求曲線的影響
品牌會對人們的消費有什么樣的影響呢?現在為了研究其影響,就要觀察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線有什么變化,變化產生了什么后果。作為經典的價格理論,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里我們只研究需求量與價格的關系),即隨著價格P的上升,需求量Q下降,價格P的下降,需求量Q上升。
了解了品牌對消費者的效用后,我們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分析這些效用會怎么改變需求曲線。如下圖(1)
在不考慮其他條件包括品牌因素在內的情況下,如上圖中需求數量和價格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圖中表示為D1,滿足需求定律。當在引入品牌的情況下,情況變化了,需求曲線不再是原來的D1,因為在同一價格P1時,消費者選擇品牌有更高的效用,所以一個追求效用更高的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會選擇購買品牌而不去購買其他同類商品,因此需求曲線在每一價格上向右移動到D2,需求數量由原來的Q1變為Q2,但需求曲線還是向右下方傾斜。同時我們注意到這條移動后的曲線D2不是平行于D1,這就要考慮到競爭市場的情況下,由于品牌的效應很大程度上占據了市場,無形中對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同類商品造成了銷售下降甚至無法銷售,因為供給者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所以在銷售減少的情況下,其他商品供給者會退出競爭市場,這樣同類商品的可選擇數就變得相對較少,所以曲線D2的斜率變得比較陡,即在價格變化的時候對品牌商品的需求不會下降的太多,所以相對沒有引入品牌時的需求曲線相比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線更缺乏彈性。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線的移動和形狀的改變不僅僅是解釋了知名品牌可以使在價格一定的條件下有更大的購買量,更為重要的是,當需求曲線移動后,可以在價格有所提高的情況下,購買量也較之前更大,這一點對于那些只依靠降低價格提高銷售量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更具意義的不同途徑。
現實中有很多打造品牌的策略,比如廣告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移動的原因是廣告提供了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信息,也就是減少了消費者的機會成本,但這些廣告是否真正減少了消費者的機會成本呢?現在的許多廣告給人們造成一種虛假的印象,甚至人們看到廣告就會反感,所以廣告盡管提供了具多的信息,但是廣告的作用如果不是通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質量來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的話,那這種廣告就是是一種失效的廣告,是不可能打造出知名品牌從而產對消費的品牌效應,而且企業還要承擔巨大的廣告投資風險。
二、知名品牌對消費均衡與社會福利的影響
下面我們運用經濟學原理對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線的變動,來分析品牌對均衡數量、均衡價格和社會福利的影響。實際上,在分析了需求曲線為什么變動及如何變動后,對于均衡及福利的分析就顯得比較簡單。經濟學中,從馬歇爾開始,均衡成了經濟學中一個極為重要并占據核心位置的概念,均衡分析也和供求分析一起,成了經濟學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之一。需求曲線的變動將影響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化。在供給不變的條件下,需求曲線向右移動會使得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反之,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減少。即老師課堂上所講,需求增加,價量齊升;需求減少,價量同減。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線的變動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影響也是一樣,我們通過文中圖(2)來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線的變動如何改變均衡。
圖(2)中,D1為不考慮品牌的需求曲線,D2表示引入品牌后相同價格上需求量增加的需求曲線,S為供給曲線。在不考慮品牌的情況下,需求曲線D1與供給曲線S都決定了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均衡點為E1,均衡價格為P1,均衡數量為Q1。當引入品牌后,品牌效應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使得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由D1移動到D2,此時,需求曲線D2與供給曲線S共同決定了新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均衡點為E2,均衡價格為P2,均衡數量為Q2。由圖中看出,引入品牌使需求曲線變動后,使均衡價格由P1上升到P2,同時使得均衡數量由Q1增加到Q2。
通過圖(2)我們也可以看到引入品牌后對社會福利產生了影響。經濟學中一般用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來表示社會福利。如圖中,在不考慮品牌的情況下,消費者剩余為三角形ME1P1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三角形OE1P1,整個社會福利由三角形OE1M的面積來表示。而在引入品牌后,消費者剩余用三角形NE2P2的面積表示,生產者剩余用三角形OE2P2的面積表示,整個社會福利又三角形OE2M的面積表示。所以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發現引入品牌后,不論是消費者剩余還是生產者剩余都增加了,從而整個社會福利也增加,這就是圖中三角形OE2N的面積大于三角形OE1M的面積的經濟學意義。因此,當引入品牌后,高知名度的品牌不僅減少了消費者的機會成本,更重要的是也增進了整個社會的福利,這對一個國家的戰略來說是很有意義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國家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在擴大內需的同時,鼓勵企業把握機遇打造出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原因。
三、知名品牌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談到現實中的品牌,大家很快就能想到比如寶馬、奔馳、耐克、李寧、惠普、戴爾等等之類的知名品牌,這些大的品牌越來越在競爭市場中占主流的地位。為什么“品牌戰”慢慢的替代了以往的“價格戰”呢?“價格戰”是指企業間的價格競爭,相互壓低產品的銷售價格,以擴大銷售量與市場份額。實際上,價格競爭僅僅是眾多商業競爭手段中的一種。根據需求定律,價格的下降將增加銷售量,但是價格與成本一起構成了企業利潤的來源,如果企業一味的為追求占領市場空間而不顧一切地與對手競相壓價,而成本由于技術的限制無法隨著商品銷售價格的下降而下降,這將導致企業利潤空間的變小,甚至虧損,這就是企業“價格戰”造成的一個陷阱。而“品牌戰”卻提供了企業另一種環境,通過打造知名的品牌,有效降低消費者的機會成本而使需求曲線右移,使得在這個有利潤的價格下擴大銷售量;同時由于品牌效應使需求曲線變得更為陡峭,根據經濟來理論,這可以使得廠商有更大的價格決定權,廠商在定價決策上就有更大調控空間。
四、總結
本文通過對打造知名品牌對消費的作用著手,在消費需求曲線中引入品牌因素,并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對這一引入的變化做了分析,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知名品牌可以使需求曲線向右產生移動,并且移動后的曲線相對同樣情況下沒有品牌時的需求曲線要缺乏彈性。
參考文獻
[1]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I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12-114,265-266.
課程代碼:02628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管理經濟學的性質是
A.一門研究企業一般規律的理論科學
B.一門研究企業決策實踐的應用科學
C.以企業追求利潤為假設
D.其經濟分析方法和原理與微觀經濟學截然不同
2.在做管理決策時
A.應盡量使用機會成本
B.必須使用機會成本
C.在能確定機會成本的地方,使用機會成本
D.因機會成本很難確定,不使用也可以
3.需求的變動是指
A.因價格變動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B.因供給變動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C.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需求量均發生了變動
D.需求量的變動
4.當需求價格彈性等于1時,降價促銷將使邊際收入為
A.0 B.正值
C.負值 D.正值,但小于1
5.互補品的交叉彈性
A.小于1 B.小于0
C.等于0 D.大于0
6.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認為:在其他投入要素投入量不變的條件下,一種可變投入要素投入量不斷的增加,會使邊際產量
A.遞減 B.保持不變
C.遞增 D.先遞增后遞減
7.如果工資率為每小時25元,勞動力的邊際產量收入為每小時40元,理性的生產者就會
A.在生產中增加使用勞動力 B.在生產中減少使用勞動力
C.在生產中勞動力投入量不變 D.提高工資率
8.屬于相關成本的是
A.沉沒成本 B.歷史成本
C.增量成本 D.會計成本
9.假定生產一種產品的固定成本為2000元,變動成本為10元/件,盈虧分界點產量為200件,則價格為
A.8元 B.12元
C.16元 D.20元
10.從短期看,完全競爭企業應當停產的條件是
A.價格低于平均固定成本 B.價格低于平均變動成本
C.價格低于平均成本 D.價格低于邊際成本
11.不屬于差別定價的是
A.以顧客為基礎定價 B.以產品為基礎定價
C.以時間為基礎定價 D.以市場為基礎定價
12.如果在評價一個投資方案時,資金成本分別按10%,20%和30%計算,可以得出凈現值分別為正值、0和負值,那么這個投資方案的內部回報率應該是
A.小于10% B.大于30%
C.等于0 D.等于20%
13.有風險條件下的決策與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的區別主要在于
A.自然狀態是否已知 B.結果是否已知
C.自然狀態發生的概率是否已知 D.人們對風險是否持中立態度
14.投資方案甲比投資方案乙的期望值和標準差都高,對風險厭惡型決策者來說,將
A.選擇方案甲 B.選擇方案乙
C.認為兩個方案優劣相同 D.無法區分優劣
15.如果政府債券的利息率為7%,某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為12%,該企業的風險補償率應是
A.5% B.7%
C.12% D.19%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二、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6.外顯成本
17.個人需求曲線
18.短期生產函數
19.寡頭壟斷
20.確定條件下的決策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21.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的條件有哪些?
22.規模收益有哪些類型?
23.簡述壟斷企業的優勢與弊端。
24.企業為什么要進行兼并?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寫出每小題的計算過程,否則只給結果分。
25.某電話機的需求方程為Q=30000-200P,該電話機起初的價格為70元。
問:(1)計算P=70元時的需求價格彈性;(保留二位小數)
(2)企業目標如果是增加銷售收入,應提價還是降價?為什么?
26.東興農場種植蘋果,據估計每月增加灌溉用水10噸,能使產量每月增加1500千克;或者每月增加肥料2噸,能使產量每月增加900千克。水的價格是每噸6元,肥料的價格為每噸25元。問該農場使用水和肥料的比例是否?如果不是,是應增加水、減少肥料,還是減少水、增加肥料?
27.某廠計劃每年銷售某種產品100000件,單價為3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20元,總固定成本為400000元。
問:(1)該廠可實現多少利潤?
(2)如企業采取各項措施,使總固定成本減少7%,單位變動成本下降2%,銷售量增加5%,那么這些措施能否使利潤增加20%?
28.假定某企業屬于完全競爭行業,其產品的市場均衡價格為70元。假定企業的總成本函數為:TC=200+25Q-6Q2+ ,那么該企業利潤時的產量是多少?此時,它的盈利(或虧損)是多少?
29.如果大華公司發行企業債券的利息率為6%,所得稅率為25%,那么該公司稅后債務成本是多少?如果大華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為50元,下一年的股利估計為5元/股,股利的年增長率為5%,那么其普通股的資金成本是多少?如果大華公司的資本結構為債務占40%,權益資本占60%,那么其綜合資金成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