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26 09:10: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

篇(1)

高中數學學習難度加大,學生“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面對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的學生,數學教學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非智力型學習困難學生,簡稱學困生。數學“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數學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如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是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高中數學“學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差

高中數學相對于小學和初中數學,難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有些學生特別是初中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自信心比較差,總認為自己學不好。自信心差的學生在上課集中注意力及獨立完成作業方面相對于其他學生來說表現的也比較差。

2.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情感

經常聽到學生說:“我對這些數字沒有興趣,不感冒”數學學習情感障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數學感興趣了,才能真正的在數學上下功夫,才能學好數學。

3.思維障礙

數學“學困生”的思維上有如下障礙:(1)思考問題偏面性。(2)不習慣擴散思維及逆向思維。(3)抽象思維有困難。(4)分類討論問題有困難.由于這些思維的障礙,往往帶來思維結果的錯誤。

4.學生害怕考試

學生、老師和家長最怕的就是學生考試失常,我們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命運,十幾年苦讀,就是看最后的成績,耗費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掌握的也很好的知識,卻到最后完全沒有辦法發揮,相信沒有什么比這個打擊還要大的了。數學“學困生”往往在數學考試中無法得到正常發揮,這種心理障礙大體在考試中表現為:(l)懼怕心理,考試時速度慢而來不及答完卷。(2)心里焦急造成審題馬虎,發生各種審題錯誤,甚至漏做題目。(3)由于前一個題目不會做,于是在做下一個題目時,腦子里還在想前一個題目,因而造成簡單計算失誤。(4)處理不好“不全會”與“全不會”關系,因而對于某個題目,部分理解掌握的也不做,造成全題不得分。

二、高中數學“學困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1.創設安全、和諧的數學課堂氛圍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有些數學教師總是繃著一張臉給學生上課,對于學生的問題回答的是不冷不熱,似乎只有這樣冷峻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世界的神圣和嚴謹,然而教育應當對學生生命的精神世界予以關切,應當為學生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誠與熱情。高中數學學困生是那些在數學學習中遇到了“麻煩”的高中生,他們比其它學生更需要關注和關愛。教師只有讓學生在安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也才能使學生學好數學。學困生大多是長期得不到數學教師的欣賞和關愛,他們對數學缺乏情感,甚至充滿了恐懼,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感覺到很親切和被關注,感覺到自己是被信任的,這樣的信任與關注,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樣也更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的地位,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精神。

2.給學困生思考的時間和發現的空間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認識學生,充分地理解學生,充分地發動學生,要認識到學困生是一批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聯想散漫,思維貧乏,充分理解他們,留給他們適當的思考時間特別有價值。課堂上,經常是大部分同學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少數的學優生已經把答案或方法喊出來了,這一方面對大部分同學而言太傷自尊了,長此以往,也剝奪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權力。教師要引導學優生,不要過早喊出答案,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此時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困生的狀態,讓他們感到被接納,同時,往往能夠促進全體同學的深入思考。

3.給學困生展現自我的機會

有的老師為節省教學時間,上課常常找些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這嚴重挫傷了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的老師雖然在課上讓學困生回答問題,但對他給出的錯誤的答案嗤之以鼻,甚至采取變相的懲罰,許多學困生就是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中被傷害,逐漸失去了上課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事實上,上課提問時,估計他們能解答出來的問題就讓他們來解答,給學困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對他們的進步和勇敢要給予鼓勵,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全體同學都是一個積極的導向。而且,讓學困生回答問題,教師還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得到反饋。一方面便于課內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提高數學學習水平,另一方面,學困生回答問題中出現的問題或錯誤常常代表了一批同學的問題。給學困生展現自我的機會,還要允許他們犯錯誤,或者說要小心對待他們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尊重、理解、信任他們,糾正錯誤時是就題論題,不要傷學生自尊,糾正他們應挑最重要的錯誤糾正,并尋找他們思維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

4.引導全體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自我反思

課堂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反思。學困生的自我監控能力能力較弱,一方面是他們沒有反思的習慣,另一方面是他們課下的主要工作是應付作業,根本無時間反思。教師在上課時應著力培養學困生的自我監控意識。如在解題教學中運用“你以前見過它嗎?”等類似的反問的形式可以提高學困生自我監控能力,除了教師的提示語,還應重視學生的“出聲思考”,尤其是讓學困生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給他們機會和時間進行反思,引導學生正確地學會如何反思。

三、結論

“學困生”并不是學不好數學,而是因為學習意志、學習情感、思維障礙、考試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們的學習困難,我們要為“學困生”創設安全、和諧的數學課堂氛圍,給學困生思考的時間和發現的空間,給學困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引導全體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自我反思,努力培養“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發揮他們的潛能。

篇(2)

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而高中學生要面臨父母、教師和社會的期望,在高考中獲得一定的成績,加之生理因素的影響,其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正確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思考解決對策將有利于促進高中生的健康發展。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

據相關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高中生中有10%左右學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問題。這一數據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關注。總體看來,高中生的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現為性心理不成熟;情緒不穩定,情感單調,心胸狹窄,難以融入群體;性格乖戾,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不能戰勝困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心理問題:

首先,抑郁心理。這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心理失常癥,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有抑郁心理的中學生,經常會有焦慮情緒,內心孤獨而無助;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試失敗而感到痛苦和恐懼。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食欲不振、失眠、胸悶、頭昏等癥狀。其次,封閉心理。封閉心理主要是指中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不輕易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有這種心理的人表現為沉默寡言,喜怒哀樂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關閉性。他們往往很少與人交談,常常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焦慮心理。在焦慮心理的陰影下,學生常常被老師熱烈的升學期望和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壓得透不過氣起來,惟恐自己出錯,稍有不順,便自責不已,甚而有負罪感。

上述心理現象在高中學生中是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分析這些心理問題將有助于在對學生教育活動中對癥下藥,找出相應的對策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歸因

造成高中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歸結起來可從學生自身發展特點、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會因素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發展的過度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提高,但同時他們又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情感豐富而強烈,但他們的情感帶有沖動性,意志較為薄弱,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影響。因而,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認識不足,再加上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師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心不足。由此,致使許多中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發展。

其次,從學校角度來看。我國教育延續的考試模式讓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以學習成績為主,學習成績壓力無疑就成為了高中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進入高中以后,學習負擔加重,表現為科目增加,課程加深,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高。一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以適應這一急轉彎時期,感到壓力很大。尤其是部分沒有考取高中而靠交調節費進入高中的學生,底子簿,接受能力較差,心理壓力就更大。

從家庭因素來看,父母期望過高,責罵,唆,與父母缺乏溝通,與兄弟姐妹不和,父母爭吵,家庭破碎,家庭經濟欠佳,兼顧太多家務等。有的高中生因此變得內向、自卑、寡言,對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會;有的父母關系不和,甚而出現家庭暴力,讓孩子內心痛苦不堪,從而產生異常心理。

而社會因素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現象更加復雜多變,的書刊、錄像、網吧、金錢的誘惑,讀書無用思想的侵蝕等等,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顧道德和良心,毒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許多學生在的書刊、錄像和黃色網站、暴力游戲的誘惑下,喪失了人性,最終墮入犯罪的深淵。

三、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高中生處于性格、品德、心理個性的發展成熟期,能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宣泄感情,保持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可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通過心理衛生與健康理論和實際訓練操作,引導高中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其次,可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設立心理服務室。熱線信箱十分有利于與高中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高中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而立心理服務室可在取得學生信任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問題使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減輕或消除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最后,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總之,高中學生的健康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通過關注的熱點,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成因,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極大地促進高中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前言

所謂的學困生,指的就是一些學習成績較差,在學習各科目知識時存在一定學習困難的學生。當前學困生主要可以包含兩種類型:一種是思想型學生,這類學生的思想認識比較模糊,在學習時缺乏動力和上進心,極容易出現厭學和逃學等情況。另一種是智力型學生,這種學生不善于學習,缺乏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做指引。無論是哪種學生,他們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都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導致學習效果和水平一直無法得到明顯提升。

1.學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1焦慮心理

所謂焦慮,是在學生自尊心受到威脅時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或者是心理傾向。對高中學困生而言,焦慮情緒的產生主要是學生將分數當成了衡量自身學習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目標,將追求高分數當成自己學習的主要價值,而學困生因為自身的成績較差,所以,在臨近考試時就會出現焦慮心理,從而挑燈夜戰、“臨時抱佛腳”,出現焦慮狀態,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生物知識的復習之中,導致知識學習困難。

1.2厭學心理

存在此種心理問題的學生一般都認為學習太過辛苦,過于單調沉悶和枯燥乏味,導致生物學習和考試逐漸成為自己沉重的心理負擔。這樣一來,學困生們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就變得厭倦和反感,否定學習生物知識具有的重要意義,逆反心理極強,極易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與家長和老師對著干。

1.3自卑心理

對于生物學困生來講,因為其長時間都處于落后的學習狀態,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和打擊,感覺自己無論努力與否都沒有任何的希望,從而在激烈的高中生物學習競爭中,出現了成績下滑的問題。而成績的下滑,會讓學生認為自己長時間的努力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自身的情緒被壓抑,無法得到有效的排解,從而慢慢失去學習的信心,產生自卑心理。

2.解決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教學對策

2.1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生物課教學期間,教師應該積極幫助學困生,培養學困生對于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和愛好,盡量與學生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和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課外生物知識,以笑話的形式,將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講述給學生,從而在調節課堂教學氣氛的同時,讓學生可以更加容易地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此外,生物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以此來調動起學生對于學習生物課的興趣。

2.2使用正確學習方法,緩解自卑心理

在生物教學時,教師需要培養學困生對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困生本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可以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逐步提高學困生的生物素養,自身的學習質量能夠得到穩步提升[2]。此外,生物教師還需要培養學困生獨立思考生物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預習和復習生物知識點的習慣,讓他們獲得生物學學習成功的體驗,緩解他們的自卑心理。

2.3端正學習態度,借助心理輔導消除焦慮心理

對生物學困生來講,擁有好的學習態度,不僅能夠激發自己對參與生物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提高自己的生物考試成績,使當前高中生物課教學水平較低的問題得以解決。另外學生作為生物課程教學的主體,其主要的心理問題都是在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因此,要想了解學困生的心理,解決其心理問題,教師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內容融入到生物課程教學中,借助心理輔導課等,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學習到緩解自身情緒和心理的方法,減少學生產生焦慮心理的頻率。

2.4以良好的教學學習環境預防厭學心理的產生

首先,在生物教學期間教師應該強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運用自主評價、教育和激勵等教學模式,提高學困生自主管理能力,從而形成一種人人自主管理的教學環境,進而讓學困生會學習、會合作、會做人,滿足相關教學目標的要求。其次,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生物自習課的作用,為學困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和時間,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索、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使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全面發揮出來。再次,生物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盡量不對學生做出消極的評價,降低對學困生的學習目標要求,多給予學生一些激勵和鼓勵,讓學困生也可以體會到學習和進步的快樂,以愉悅的心情克服和預防厭學心理的產生。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當從學困生本身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障礙出發,結合學生的心理問題和當前生物課教學大綱要求,對高中生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從而制定出能夠幫助學困生克服生物學習相關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參考文獻】

[1]孫恒杰.高中地理學困生學習心理狀態分析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1.22:29-30

篇(4)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求心理健康。高中生處在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問題隨時都會給高中生帶來困擾,高中生面臨著升學問題,能否順利進入大學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社會、學校和家長紛紛施壓,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影響。作為教師,如何強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心理咨詢

高屋建瓴的開闊視野、廣博深厚的學識底蘊是作為一名優秀教師難得的優點,但是更為可貴的是教師擁有悲天憫人的人文精神以及深切關懷學生內心的品質。對于教師而言,不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進行心理咨詢。

一方面,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傳授課業知識,應該擁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學生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師應該俯下身來把學生當作朋友,及時了解他們心理的變化。很多時候學生內心被得到關注的渴望并不亞于對知識的追求,因此,教師有必要也有責任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當然這需要教師做好相關功課,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高中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即課業壓力對學生造成的心理負擔以及生活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困擾。

二、及時輔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具備相應的業務素養,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應該掌握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其他相關的學問及技能,以便在學生面臨問題的時候及時進行輔導。

“打鐵需趁熱”,當學生面臨心理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在第一時間幫助學生解決。眾所周知,很多嚴重的心理疾病都是長時間累積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結果。要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把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性控制在最低限度,盡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對學生進行及時輔導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多與學生相互溝通和交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等,這些方式都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除此以外,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信息交流、電話通訊等方式關注學生。

三、自我調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多時候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對學生的心理指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時候就需要學生自己調節心理和控制情緒。作為教師,最為直接也最為徹底的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教會學生自我調節的能力。

高中學生在生活上都處于半獨立的狀態,很多高中生寄住在學校,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生活不適應、與同學產生矛盾、學習壓力大等現象都很常見,很多學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下降,對于教師而言,既要解決好學生出現的問題,還應該教會學生自我調節的方法。例如,對于即將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心理都有一定的壓力,教師可以教會學生通過運動或是進行短暫的娛樂等方式來調節緊張的情緒。當學生為生活問題而感到煩惱時教學生學會釋放等。總之,教師的參與以及學生自覺的調節都很重要。

參考文獻:

[1]田自然.如何強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玉屏民族中學,2011(14).

篇(5)

Analysis 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Liu Xiancui.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 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for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325 senior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ere 6.3% of all had more mental illnes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on learning and terror anxious was obvious. The anxious on comminute, lonely and body symptom had differences, schoolgirls perceived more anxious on those item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n others. Conclusion The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as lower than urban'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some sub-scales.

【Key words】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近年來,心理健康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也很豐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我們把心理健康定義為:個人心理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各種機能能夠適應生存發展的需要,并在發展中良好適應的協調狀態。國內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對我國的青少年心理狀況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國青少年心理不容樂觀,存在如嫉妒、焦慮、逆反心理、社交困難、學習不良、自殺、犯罪等心理行為問題。行為問題也稱問題行為,青少年問題行為是指青少年由于個人行為無法順應多變的環境,從而使他們感到適應困難,進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1]。

對青少年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已許多。按照國際心理衛生健康標準,北京師范大學發展研究所對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開展了較廣泛的調查,結果表明,高中生基本心理健康比率為82.7%,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率為14.8%,嚴重心理問題的比率為2.5%。上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有29%的學生心理異常。浙江對2961名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16.7%的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牡丹江對1414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心理疾病的發生率26.17%。這些研究表明[2],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逐年嚴重。這些研究都是基于大中城市中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為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然而,對于地處邊遠山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目前比較欠缺,而邊遠山區的中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中學生群體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本研究著眼于這一特殊群體,通過調查研究,探究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以了解邊遠山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并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江津市某中學高二年級的325名學生為研究被試。川、渝、黔三省交界地區包括寨壩、復興、柏林、四面山等鄉鎮,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山區,平均海拔1700米,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山多地勢險要。這里有漢、苗、布依族等十多個民族,由于歷史和地域因素,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該學校招生以這些地區為主,所以選擇該校的學生有代表性。另外,本研究以高二學生為被試,是因為高一學生剛上高中,存在適應性的問題。由于邊遠山區經濟落后,只有少部分學生才能讀完高三,并存在升學壓力等因素,所以,認為高二學生最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本研究以《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3](MHT手冊)為研究工具,用于綜合測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測驗共有100個項目,其中含有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每個項目后面有“是”與“不是”兩個選項,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記分采用10分制,4分以下為“正常”,5~7分“有問題”,8分以上“比較嚴重”。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29,信度比較滿意。被試在總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以班級集中的方式組織施測,在施測前由主試向被試說明施測的目的和回答問題的方式,然后分別發給他們問卷答題,時間為45分鐘,要求客觀真實反應自己的情況。共發放問卷361份,剔除無效試卷,回收有效問卷325份。

1.3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數據全部輸入電腦,用SPSS 13.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

2 結 果

2.1 總體情況 見表1。

表1結果表明,邊遠山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有77.2%的人屬于正常,6.3%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且男女生的狀況有差別。女生中76.1%的人屬于正常,6.9%的人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男生中78.3%的屬于正常,5.7%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說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心理問題。

2.2 量表中各類傾向所占的比例 見表2。

表2表明,邊遠山區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較好,心理狀況良好的在62.4%~90.7%之間。全分量表在6.5分以上的有32人,約占9.8%,表明這些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適應行為,這部分同學自從上高中以來有過打架斗毆、抽煙、酗酒等行為,并因此受到學校警告記過處分。

結果表明,在分量表中,自責傾向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有14.2%的學生屬于將自卑、懷疑自己的能力,并經常將過失歸因于自己的一類。過敏傾向的比例次之,多數同學能夠正確的看待失敗,面對挫折等問題,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常常過于敏感。學生對人焦慮和恐怖傾向也比較嚴重,都占到6.5%,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對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尖叫、動物等產生恐懼。大部分學生能適應平時的學習,且學習的時候不受外界的干擾,能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有學習焦慮,對學習有恐懼心理,無法安心學習,十分關心考試的分數,需接受為其制定的有針對性的特別計劃加以指導。在人際關系和孤獨傾向方面,比較嚴重的比例不大,絕大多數學生能比較好的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及與父母的關系,有一部分學生處理人際關系有較大的困難,需要加以引導。有一部分學生比較孤獨,表明他們過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孤獨、抑郁、退縮及不善與人交往。身體有異常情況的學生所占比例也較小。學生在沖動傾向上,有嚴重問題的比例最小,2.8%的學生十分沖動,自制力較差、好動,還表現為對低刺激有反應,大多數的學生能夠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

2.3 邊遠山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 見表3。

表3結果表明,邊遠山區高中男女生在學習焦慮和恐怖傾向方面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表明女生焦慮水平高于男生,在對人焦慮和身體癥狀方面女生也明顯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孤獨傾向高于女生,在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無明顯差異,而且得分較低,表明在這些方面男女都有較低的焦慮。

3 討 論

研究表明,邊遠山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有77.2%的人屬于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4],城市中學生心理正常的有82.7%,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占14.8%,只有2.5%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與本研究相比,邊遠山區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數所占比例小于城市,但是有心理問題的人數所占比例高于城市,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的,這可能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邊遠山區經濟落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導致學生對外界的不安全感,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5],這與這些地區對待男女學生的態度和期望不同,學生的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差異以及男女生關注的焦點有關,男生在這一階段興趣更廣泛,也較容易滿足,而女生則不同。研究表明,學生在自責傾向上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比例最大,他們常常將失敗等歸因于自身,懷疑自己的能力。由于邊遠山區大多數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子女的要求較簡單,只要學習好別惹事就行。他們意識到,為了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讓子女過的更好,只有通過讓孩子讀書,考大學找好工作,來改變困難的局面,時常教育孩子在生活上勤儉節約,在學習中勤奮努力,體現了對子女的希望,這也正是邊遠山區的貧困生在校遵紀守法、勤奮好學的動力。所以學生會因為失敗而自責,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不相背[6,7]。有研究表明家庭內外因素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8,9]。

表3結果表明了邊遠山區男女高中生在各方面的差異,結果表明在學習傾向和恐怖傾向方面,女生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男生,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0]。由于山區經濟落后,人們的觀念比較保守,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比較嚴重,所以對女孩的教育不重視,女生面臨著隨時都輟學的可能,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女生學習更努力,對學習的焦慮也更高。學校給學生的影響是全面深刻的,學校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以及校風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高中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重。有研究表明[11,12],學習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影響,高中的學習內容復雜、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很費勁,甚至會導致其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不安、煩躁,影響學習效率,損傷學生的身心健康。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膽小,而且在家受到的照顧也多于男生,因此缺乏獨立性,更易害怕,有較強的依賴性,所以對恐怖的焦慮高于男生。由于男女生理成熟的差異,女生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的關注,對身體發育容易產生焦慮,需要家長和老師對她們的心理和生理給予關注,穩定其情緒,幫助她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在邊遠山區女生的地位比男生低,她們與他人交往時表現出更多的害羞、自卑和退縮,所以在人際交往方面有更高的焦慮水平。本研究還發現,男生在沖動傾向上的分數比女生略高,表現出更多的反抗和過度好動,與俞國良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3]。

本研究結果提示,對邊遠山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應該予以重視,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學校、班集體和個體之間三方面因素對學生的和諧教育,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源動力,因為他們在學校生活時間較長,和同學交往最多,受老師的感染最深。由于本研究的被試來自于局部地區,對于普遍性還有待于后續的研究。中學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面臨巨大挑戰的轉折期,學生容易感受到心理壓力,也容易產生各種心里困擾,探討邊遠山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幫助其保持健康的心態,順利渡過青春期,排除心理障礙有積極的意義。對邊遠山區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方面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學生主動反思,進行自我保健,更需要社會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對山區教育的投入,全方位、多渠道的對他們進行正面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鄧世英,劉世湘,鄭日昌.西方有關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關系的理論及研究綜述.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50-54

[2]陳 文[JX*1][KG-*1]心[HT6].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28-323

[3]宋傳茂,陳偉編著.心理健康診斷測量.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207-218

[4]葉苑.貴州省農村城市中小學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19(1):90-92

[5]韓進之.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428-429

[6]葉俊杰.農村初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對策.心理科學,2001,24(3):367-368

[7]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與治療(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8-29

[8]左占偉等.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730-732

[9]Day AL, Livingstone HA.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stressors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J Behav Sci,2006,35(2):73-83

[10]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學報,1996,26(2):153-160

[11]胡勝利.中學生SCL-90評定結果分析及常模的建立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9):114-119

篇(6)

心理壓力過大,抗壓能力較弱 2014年3月,溫州市平陽縣蕭振高級中學一位高三男生在教室上課時,突然從位置上站起大笑著沖出窗外。而他所在的教室位于教學樓的五樓。之后,該生在被送往醫院急救的途中死亡。這只是眾多自殺案例中的一個。在媒體采訪中,發現不少高中生曾有過“活著沒意思”“害怕考試不想繼續生活下去”“壓力太大想解脫”等極度消極的想法;也有許多學困生因為害怕考試成績不好被父母責罵,而失眠,甚至出現厭學情緒,逃避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因為害怕分數掉下去而憂心忡忡;學困生對學習則越來越沒有自信,開始灰心喪氣,逃避學習。

處理不好與其他同學老師的關系 當代獨生子女較多,許多孩子在家里就是“小公主”“小王子”,基本沒有自理能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到高中以后,有些寄宿生無法協調與室友的關系,有些走讀生覺得交不到朋友,常常感到孤獨,人際交往能力較差,時間長了,他們的性格就會越來越孤僻,覺得校園生活乏味,無法融入班級群體中。還有部分學生,因犯錯誤被老師批評后,覺得無法承受,甚至覺得心理受到打擊,抗壓能力比較差;個別敏感的學生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許多學生在心理出現問題情緒消極時,不愿意找班主任溝通交流,使得問題沒有及時解決而進一步惡化。

部分早戀問題演變為心理問題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不可避免地會對異性產生興趣。生理不斷成熟加上不夠理智,常常會沖動地覺得自己“愛”上了對方,陷入戀愛。由于這種不成熟,以及沒有對未來做出謹慎的思考和規劃,再加上家長的阻撓等現實原因,這種感情常常會無疾而終。于是,一些失戀學生往往會覺得無法承受這種打擊,長時間情緒低落,心態消極,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棄學、離家出走、自殺等行為。

應對措施建議

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心態,增強抗壓能力,使學生心理上能放松 學校教師和家長都應該對高中學生施加正能量,并非一味地要求他們學習成績需拔尖;不能只注重成績而不注重成長,要把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扼殺在搖籃中。對待出現心理問題的高中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應該更加有耐心,不斷引導和幫助學生,不能為急于改變學生狀態而不講究策略,打罵諷刺等刺激學生的行為應當絕對禁止。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該多輔導,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家長和教師應該多鼓勵,多利用課余時間為這些學生補課答疑。總之,對待問題學生的教學手段和管理手段都應當靈活變通,不能死板乏味。

教師和家長應多跟學生溝通 班主任不能只忙于管理,家長也不能只忙于工作,課余時間應該多和高中學生溝通,討論一段時間內學生出現的疑問和困難,共同尋找解決辦法。教師應當多采取談話的方式,向學生咨詢對于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的意見和建議,用民主的方式進行管理。談話這一方式,既能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也能使教師適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得問題能夠及時解決;同時,還會使高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比如有人傾聽其煩惱,會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鼓勵,感到有精神支柱在支持。對于尖子生,可以通過談話使他們認識到:考試并非一定要前幾名,只要盡到最大努力就好,并非成績偶爾下降就前程毀于一旦,成績的升降是很正常的事。這樣,就能引導他們走出思維的誤區,找到解決的辦法。

能夠和家長多交流,相互配合 教師和家長的及時交流,有助于及時發現高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當告訴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應盡量給自己孩子提供溫暖穩定的家庭環境,家庭關系應該和諧融洽;家長也應該改掉自身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以免影響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生活和成長。筆者認為,家長和學校的教學理念應該協調一致,教育應該具有一致性;否則,學校這樣說,家長卻反其道而行之,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矛盾。學生在學校犯的錯誤,班主任應該及時聯系家長;家長對于孩子也不應該過度責罵,而應當探究其原因,從而找到解決方法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對于成績問題,教師和家長都不應該過多施加壓力,只需告訴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規范他們的學習習慣,而非成績一下滑就給孩子一頓“棒子燉肉”的懲罰。

篇(7)

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素質教育,終生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作為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來自于政府、社會、家庭乃至青少年自身多個層面的關注與重視。陜西省于1997年在全國率先召開了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會議,并確定了11個縣30所中小學校作為素質教育實驗縣。在推行素質教育方面,陜西省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目前,陜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影響因素有哪些?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今后陜西省在素質教育中更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進陜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陜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目前,陜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問題亦不容忽視,其中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問題尤為突出。2004年,韓曉琴、康偉對陜西省7地市1000名城鄉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陜西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水平總體樂觀,在回收的700份有效問卷中,有問題的為40人,占5.63%;問題較嚴重者即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為11人,占1.55%,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僅為1.55%。同時,調查結果也表明,雖然總體健康狀況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調查中發現,34.65%的學生存在學習焦慮問題,11.69%的學生有身體癥狀,7.89%的學生有過敏傾向,7.32%的學生有沖動傾向,6.06%的學生有恐懼傾向,5.63%的學生有自責傾向,4.65%的學生有孤獨傾向,3.08%的學生對人焦慮。

另一方面,陜西省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水平較城市青少年低。2008年,郝雁麗、李景華對西安市城鄉6所中學的1756名高中生的調查發現,西安市農村高中生在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恐懼、偏執、精神病性等方面與城市高中生存在顯著差異,農村高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同年,楊梅,王有智對陜西地區1299名城鄉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質特點的調查發現,在人際素質、動力系統、自我和歸因風格分量表的得分中,城市學生顯著高于農村學生。

二、陜西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探析

1.陜西省青少年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問題突出的原因

來自現實的或預想的學習情境對學生的自尊心構成威脅時,學生感到的某種擔憂或恐懼的心理傾向被稱之為學習焦慮。身體癥狀一般指強烈的心理焦慮引起的不良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頭疼、心神不定、疲勞等。那么,陜西省青少年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問題突出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國的教育制度雖幾經改革,但本質上仍是應試教育,分數是衡量學生、教師及學校唯一的標尺。學校為了自身生存,為了爭取更多的教育資金和資源,教師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班平均分數、重點大學升學率等硬性指標,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考出好分數、進入好大學、選擇好專業、最后選擇好工作的目標,層層加碼于學生。在這樣教育制度及環境中,加諸于青少年身上的學習壓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對壓力時,人的肌體常會產生一種自發的神經反應,即應激反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面對壓力時,如不能及時適當調整、適應,特別是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中時,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典型的長期應激反應癥狀(Doctor & Doctor,1994),情緒信號:焦慮、淡漠、易怒、精神疲憊;行為信號:回避責任、回避與人交往,出現極端行為或自我傷害行為,忽視自己,判斷力差;生理信號:對疾病過度擔心,經常生病,疲憊,過量用藥,病痛及抱怨。其次,多數情況下,人的行為是由內在需要和外在誘因兩方面的因素共同驅動的,內在需要即內源性動機,外在驅動因素即外源性動機。學習本應該致力于開發學生的潛力,促進其素質全面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學習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育過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環境下,家長、老師過分地追求分數,分數成為衡量學生學業成功與否的標準。高分便是好孩子、好學生。為了取得高分,學生長期高強度學習,學習時間一再增加,休息、娛樂以及投入到其它愛好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過分的外部刺激強度會降低內部動機和損害自發性的興趣,使學習變為一件苦差事。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善,必將引起對學習的疲倦甚至是厭惡,從而引發學習焦慮、身體癥狀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2.陜西省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的原因

陜西省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水平要低于城市青少年,原因何在?陜西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與城市在生活環境、教育資源,文化觀念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一方面,這些差別影響到家庭、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會直接制約孩子本身的發展。首先,在農村,許多家長文化程度不高,接觸現代教育理念的機會較少,仍舊遵循著傳統的教育方式,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家庭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發展教育,教養方式缺乏科學性、有效性。2008年,郝雁麗、李景華在西安市城鄉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中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有明顯影響。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的城鄉比較顯示,城鄉父母在情感溫暖、理解和拒絕否認,城鄉母親在懲罰嚴厲,城鄉父親在過度保護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城市父母比農村父母對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溫暖、理解,農村母親比城市母親對高中生有更多的懲罰,農村父親比城市父親對高中生有更多的過度保護。其次,由于資金、師資、意識觀念等方面的限制,農村家庭、學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投入較之城市更為薄弱。農村地區普通中、小學一般都未設立專門的心理支持、咨詢機構,甚至從未開設與此相關的專門課程。當面臨問題時,農村青少年能夠獲得正確疏導的渠道較少。再次,農村學生占有的社會資源明顯少于城市學生。對大部分農村家庭和孩子來說,讀書、上大學是他們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對升學考試的過高期望給農村家庭和學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在進行這種孤注一擲的拼搏時,外界的些許壓力或許就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失衡。

3.影響陜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目前,陜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那么影響陜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一般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育中重智育輕素質,學習至上傾向明顯

隨著主體性教育思想的確立,素質教育的推行,當代家庭中大多數父母樹立起了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家庭教育意識,重視子女的全面發展與教育,重視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家庭教育的重心已不再被偏置在智力的開發與知識技能的學習上,基本道德品質以及良好的社會交往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家庭的關注。但家庭教育不可能脫離整體社會背景,我國傳統文化中對教育活動某些不恰當的理解及現行教育制度設計和實踐中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當前家庭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學,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是大部分家長乃至孩子自身對教育活動的基本定位。實際的家庭教育活動中,家長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為孩子請家教、買學習資料、補課、參加興趣班等方面,成績與學習是家長首要關心的問題,至于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的重視程度則要低得多,遠遠不夠。近日,陜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對西安市一所中學的200余名高一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調查,發現近3成學生的理想是出國,至于出國的原因多位學生解釋為:“國外的學生學習壓力小,生活更自主些”。

(2)不良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即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親子關系的質量遠遠比某一具體的教育方法來得重要,在影響家庭教育的諸因素中,親子關系直接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水平。”親子關系越和諧,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子女就越能順利成長。雖然目前,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是發展的主流,但傳統“家庭本位”思想的影響仍在繼續,在許多偏遠農村更甚,父母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設計孩子的未來與發展,從家庭和功利的角度而不是個體充分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實際的家庭教育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自主性和獨立意識的增強,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有效及時的溝通,尊重傾聽孩子的意見,善于引導,在觀念、教育態度、方法等方面跟隨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就有可能導致與孩子的關系惡化,使得孩子對父母關閉自己的心扉,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思想行為等得不到正確引導而產生心理問題。

(3)家庭教育責任轉移

家庭教育責任轉移即在子女未成年階段,父母將家庭教育責任轉移或推卸給他人。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父母因忙于工作事業或是因工作流動,工作壓力等無暇照顧孩子。在農村地區,年輕的父母們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里,家里的老人肩負起了孩子的教育責任。在城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隔代教育的現象也十分普遍,還有一些家庭,將孩子送入寄宿學校,由學校承擔起大部分的教育責任。這種家庭教育責任轉移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隔代教育中,祖輩多溺愛孩子,照管方式不科學,教育觀念落后,這些都會帶來很多消極后果,如孩子任性、自我中心、意志薄弱、責任感差等。而將孩子送入寄宿學校,則會導致親子關系缺失,易使孩子產生孤獨感,被遺棄感等,從而導致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當

劉玲玲、毛健玲對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教育方式的關系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不良父母教養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在實際的教育當中,有些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中存在著管得過嚴或過松的現象。過分嚴厲會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過分干涉保護會使得孩子自卑,無主見。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約束標準常常不一致,這也是導致孩子行為心理問題的一個常見原因。如對于孩子的說謊行為,父母也許這一次會提出批評,而下一次則輕易放過。這種管教方式常常會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與穩定感。

(5)不良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長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反之,則會使得孩子置身一個充滿矛盾、沖突的環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消極影響,如對雙親的反感甚至怨恨,行為的放縱、自制力缺乏,不良道德品質及心理病態危險的增加等。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婚姻觀,戀愛觀等一系列家庭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我國的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的數量在逐年增加,這無疑是不利青少年成長的,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6)學校重視、投入程度不足

2007年,魏書堂、彭虎軍對陜西省44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與調研分析,結果發現,在思想認識、機構建設、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方面不到位,是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調查中發現,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置方面,45所學校僅有7所設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占15.6%,其中,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小學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習生承擔課程方面,52名實習生中,直接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僅占25%,75%的實習生承擔的是其它課程的教學任務;在中小學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方面,44所中小學配備21名專兼職人員,平均2所中小學不到1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同時兼職人員中多為學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課教師。

(7)社會變遷

我國目前正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在這一變遷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必將引起政治及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引起人們生存意識及生存方式的轉變。這些變化與轉變將會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影響著社會中的人們。2009年,辛自強、張梅的一項關于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表明,中學生SCL-90得分與社會威脅、教育狀況、經濟狀況三方面的10項社會指標相關顯著,社會變遷是預測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離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間接投射在青少年家庭生活、學習、交往行為中,已成為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韓曉琴,康偉.陜西省七地(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20(2).

[2]郝雁麗,李景華.西安市城鄉城鄉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2).

[3]楊梅,王有智.陜西地區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質特點調查[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6(1).

[4][美] 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鄭鋼等譯.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458-459.568-569.

[5]中國網教育熱聞.陜西某學校搞心理健康調查 三成學生理想是出國[DB].2009-01-20.

[6]邱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7]劉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9).

篇(8)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28-03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指身體沒有缺陷和疾患,還指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無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內容。那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呢?1.正常的智力;2.健康的情緒;3.積極的意志品質;4.適度的反應;5.統一的人格;6.和諧的人際關系;7.個人與社會的協調一致;8.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的特征。[1]

影響人的成長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本研究選擇一名高中生作為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對象,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

張航航,1993年出生,男。2008年9月以中考全優的成績從郊區一所學校擇優錄取到市區一所重點中學重點班。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高一、高二學段),該生學業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但他認為離理想中的大學目標有差距。2010年7月張航航產生留級的意愿,2010年暑期補課(高三)他不愿參加。在高三的一年時間內,出現逃避上學、考試焦慮、有時偶爾參加考試、多次離開學校等現象。2011年6月的高考他僅僅參加語文、數學兩門學科的考試,第一次高考棄考外語和理綜。2011年9月他進入另一所重點中學復讀,2012年高考以高出一本20 多分的成績,他仍然認為沒有完全發揮水平而選擇繼續復讀。2013年高考他以570多分被河海大學錄取,步入高校殿堂。

二、案例描述

(一)案例1:高二優等生的留級風波

2010年6月底高二學期結束后,張航航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了留級的意愿,認為學得不扎實,一年后很難考到理想的大學。他的這一想法令同學、老師、家長不解,特別是他的母親堅決反對。他的父母都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2007年張航航就讀初三時父母離異。他的父親象征性地給予2萬元的撫養費后就去外地謀生,他母親在本地下崗再就業,承擔了監護撫養義務。為了張航航上學便利,他們在學校附近租了一房一廳的住房,居住條件較差,夏天很熱。由于他母親早出晚歸,工作辛苦,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所以不支持他留級,希望他能順利參加高考。

2010年7月暑期補課,張航航拒絕參加。留級意愿落空后,他出現了多次消極抵抗行為。有一次與母親爭執后,拒絕上學。在同學、班主任的勸導下,張航航回到高三課堂。然而張航航常常中餐只吃幾塊餅干,晚上拒絕母親送晚餐達一個月之久,直到晚自習后才回家吃晚飯,飲食很不規律。張航航與很少同學交往,總是埋頭讀書,有時老師講課他也不聽,獨自做題。晚飯時間有些同學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輕松一下,張航航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他焦慮、壓抑、困惑,也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

(二)案例2:逃避上學和考試焦慮

2010年9月張航航與他母親爭執后,拒絕上學一天。2010年10月12月同學們都在如火如荼地進入學習狀態,他第二次拒絕上學,他母親把他送到學校后,他擅自離開學校到新華書店看書或者在街上閑逛,直到凌晨2點才回家。2010年10月底的一次月考,他沒有交化學試卷。2010年11月的月考,他只參加一場考試,還遲到40分鐘。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高三的最后一個學期,他偶爾回到學校參加考試,感覺不好就放棄。班主任擔心他會放棄高考,高考期間特意要求到他的考點留守,防止出現意外。不出班主任所料,第一天的高考語文、數學他正常參加了,感覺不好,第二天的高考前,班主任發現異常,打車到他家里想把他找回來繼續參加高考,但一切努力都無結果,他還是放棄了外語和理綜的考試。同學和老師在惋惜中接受了他高考缺考的事實。

(三)案例3:復讀兩次,步入高校

2011年高考缺考后,張航航選擇另一所重點中學復讀,偶爾遇見同學也言語不多。2012年高考,他高出一本分數線20多分,認為高考沒有正常發揮,繼續選擇復讀。2013年繼續高考,高于一本50多分,選擇了河海大學,步入大學的殿堂。

三、分析案例的原因

高中生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冷漠、孤獨、過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慮。張航航一個高中優等生,首先在高二結束時有留級的意愿,然后逃避上學和考試焦慮,最終復讀兩次才步入高校。針對以上案例,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原因

張航航生活在家庭經濟拮據的家庭,父母都是下崗工人。雖然母親選擇了再就業,但經濟狀況一直不佳。而他父親也時常喝酒,一些家庭矛盾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在2007年張航航就讀初三時,父母離異,這些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有壓力、有焦慮、有困惑。而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低,在教育過程中不能起到主導作用。他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處于被動狀態,孩子情緒不穩時,她只能是隱忍,小心翼翼地順從,無奈地聽從擺布。當張航航與母親交流時,母親有時回答不了他的問題,跟不上他的思路,不能有效地應答,導致母子溝通交流障礙。他父親知曉他不上學雖然從外地趕回來,父子相見時心情很好,但交流溝通不暢也不歡而散。張航航很難從家庭中得到有效的引導和幫助,父母的文化素養以及親情都不能幫助他克服成長中的煩惱。家庭因素是影響張航航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二)性格原因

張航航從小學習成績優秀。雖然家庭有很多不利的成長因素,但他學業上的優勢得到同學、老師的肯定,這使得他的性格缺陷得到忽視。他性格孤僻、內向,任性、自閉、自負,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差,自尊心強。有一位家長得知他晚自習后才回家吃飯,送他一點水果,等家長走后,他氣憤地把水果砸了,這充分說明了他的自負、自閉。不能有效利用同學、老師的優質資源,使得他不得不獨立面對壓力,焦慮、困惑困擾著他,他只能孤獨前行。

(三)心理期望過高

張航航在高二下學期就思考要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他認為只要考取名牌大學,將來才有事業發展,就業好,待遇高,如果沒有考上好大學,就難以實現買房、買車等良好愿望。他的目標是清華大學,當高二學期結束時,他知道考取清華大學的愿望難以實現,就有了留級的意愿。當留級的意愿受阻時,他選擇了逃避上學、考試等極端的消極方式,情緒不穩定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高三是高中生活壓力最大的時期,月考、聯考、模考等考試是常態。考試后的班級排名、年級排名,有時難免讓學生有挫敗感,考試焦慮、期望與現實壓迫著每一個學生。現實與期望的差距越大,就越有挫敗感,情緒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理異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會出現逃避、苦悶、恐懼、失望、悲傷、煩躁、壓抑、懈怠等消極行為。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力

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重視高考的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心理建設。雖然學校也有心理咨詢室,也配備了心理輔導教師。但面對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杯水車薪。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分數,好分數才是硬道理。高中生從早晨到晚自習長時間周而復始地學習,生活單一,節奏緊張。即使有心理需求,高中生也沒有心理建設的主動性,心理調節能力有限,心理咨詢室也形同虛設,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動力不足。學校和班級在高考前的宣傳動員、高考倒計時、分數排名等一系列信息撲面而來,壓抑得學生透不過氣來。學校也沒有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作用,導致高考生以自我心理調節為主,壓抑、焦慮、困惑得不到有效的釋放。

四、應對策略

(一)重視家庭教育

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家庭成長環境,“一個問題兒童背后有一個問題家庭”。當前社會離婚率逐年上升,中國有6100萬留守兒童,這些都是一些社會問題。家庭結構不完整可能導致兒童性格缺陷,因此,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即使家庭破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疏通,同時給予孩子親情,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長要提高自身修養,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成為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教育者。

(二)要注重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據報道,現在獨生子女成為人格障礙的高危人群。性格決定命運,在生活中要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積極向上、與人為善、樂于交往的心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鼓勵學生向同伴、教師、父母傾訴,將不良的情緒宣泄出來,那學生的壓力就能減輕很多,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學會“放松訓練”,進行自我調整,形成良好的性格。[2]

(三)恰當的心理期望。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期望定位越高,失望越大。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次選擇,但不是唯一選擇。高校是人生發展的一個平臺,期望定位合適,考生才有希望、有信心達到目標。

(四)學校要發揮心理建設的主導作用。高中生的壓力、焦慮、困惑普遍存在,一個強烈刺激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崩潰。學校要發揮心理建設的主導作用,定期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集體輔導。如當一個壓力來源被認定對個人有威脅時,智力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一般而言,壓力愈大,認知方面的功能及彈性思考就會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當有限的,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具有威脅性的事件及個人的焦慮上,我們對問題的注意力就會大大降低,威脅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記憶也會受到影響,短期記憶的好壞是根據個體對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樣的,壓力也干擾問題解決、判斷與作決策的能力。因為在壓力狀況下,我們的知覺范圍縮小了,思想也比較刻板、古拙,所以很難會有靈敏的反應。[3]學校要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幫助。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服務要常態化,可以利用社會的咨詢機構和心理志愿者參與學生的心理建設。

雖然張航航生涯規劃走了一些彎路,但他堅強、堅持、堅韌、倔強,遵循自己的內心維度,找回自己的平衡,挑戰自己的極限,修煉著自己的功力。他了解了失敗,更加珍惜成功。

參考文獻:

篇(9)

3.醫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及人格特征分析王昕洋,薛菊鳳,孫馥箐,王洋,李思敏,付永良

4.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價值觀學習動機及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劉捷,劉振義,王建平,LIUJie,LIUZhen-yi,WANGJian-ping

5.高中生家庭氣氛問卷的編制校園心理 范金剛,崔立中,FANJin-gang,CUILi-zhong

6.大學生寬恕行為與自尊關系的研究徐曉娟,XUXiao-juan

7.290名師范大學生90項癥狀自評量表的理論分析叢愛玲,劉錦濤,CONGAi-ling,LIUJin-tao

8.大學生成就動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胡海沅,林榮茂,HUHai-yuan,LINRong-mao

9.高中生青春期戀愛調查報告劉志群,LIUZhi-qun

10.高中學生心目中理想教師的問卷調查周寒冰,ZHOUHan-bing

11.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張廣樂

12.閱讀療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余鴻璋

13.高校學生心理委員設置的現狀與思考郭勝忠,高朕棟,高欣

14.淺談學校素質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曹秀燕

15.大學生人際交往觀念解析黃乾玉

16.A型性格與工作焦慮及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賈樹艷,劉岳

17.神經性貪食癥的成因及治療桑園,謝瑋

18.骨科截肢術后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任捷

19.職場女生堅守職場尊嚴的初步分析丁志強

20.身體意象的研究進展劉香華

21.在《團體心理咨詢》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模式初探李西彩,王寬,王秀麗

22.提高技校《機械基礎》課教學效果初探白云

23.多媒體教學有效性的初步比較研究晏志武

24.淺議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杜龍

25.師生關系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葛敏燕

26.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職高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孫銀官

27.引入團體輔導增強德育實效葉華文

28.籃球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左效慧

29.SPSS軟件在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高莉

30.職業組合卡使用過程中阻抗的表現正

31.山西省大學生消費心理調查研究張海燕,黃俊秀

32.手中的魔鏡——自我意象的分析技巧莫勛

33.婚姻沖突對孩子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對策吳艷,鄭昊敏

34.高職"自卑生"心理危機干預一例劉愛華

35.校園心理 催眠療法治療考試焦慮癥一例周愛保,王志丹,謝璐,李平

36.高職新生心理危機干預一例鄧小琴

37.一般心理問題咨詢案例一例明志強

38.高三女生考試焦慮一例李云珍

1.四川省南充市不同類型院校本科學生應對方式比較研究羅賢,LUOXian

2.高中學生不合理信念維度構建及現狀研究丁云洪,DINGYun-hong

3.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鐘潮慶

4.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壓力源調查胡雯潔,HUWen-jie

5.中等職業衛校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調研鄒玉玲,ZOUYu-ling

6.消息

7.大學生"網戀"態度調查分析王佳權,丁紅燕,WANGJia-quan,DINGHong-yan

8.浙江省瑞安市農村職業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陳蓓蓓,CHENBei-bei

9.試論學習效能感與學習策略的相互影響孫會珉

10.信息異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策略高巍奇,陸曉丹

11.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因素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超,開塞爾·艾斯卡爾,吐遜江

12.淺析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王天貺,裘金飛

13.警惕教育中的"超時效應"校園心理 彭巖

14.從自我認知偏差的角度認識高職貧困生心理障礙杜瓊

15.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常見心理障礙及矯正建議張衛勇

16.正確認識學習障礙提高學習能力張振國,王旭飛

17.淺析網絡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季春紅

18.談當代大學生的壓力管理易琳,許海波

19.關于統計學符號使用的說明

20.注意機制在籃球運動防守中的應用李春蘭,忤曉民

21.針對大學生團體的音樂心理治療姚聰燕

22.意義治療理論對學校心理輔導的啟示蘇昊

2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特點及其在兒童心理咨詢中的應用郝慧穎

24.建立新型的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張茂林

25.論不良宿舍環境對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響及預防董雪

26.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與干預過程易曉明,高莉

27.影響專業性心理求助行為的心理因素研究進展邵海英

28.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透視李修貴

29.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陶德春

30.高校學生干部"罷工現象"背后的深層思考馬國慶

31.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及加強策略劉朋

32.農村生源中學生心理弱勢原因及對策分析龍柱蓮

33.校園心理 淺談減負與心理健康教育章敏

34.面對"90"后的中學生賀京

35.現行小學語文教育評析高平,張建興

36.以《金屬鈉的性質》為例淺談化學課堂中的追問藝術王剛

37.英語課件在教學應用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張舜

38.大學生恐懼癥的心理咨詢一例杜紅梅

39.癔癥患者的精神分析治療一例栗文敏

40.就業焦慮癥一例劉莉貞hHTTp://

41.一般心理問題的心理咨詢一例蘇新莉

42.神經衰弱癥心理咨詢一例盧莉麗

43.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心理輔導一例孫海燕,王旭飛

1.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馬志立

2.過一個浪漫的情人節要花多少錢《校園心理》編輯部

3.人格完善新概念之五:愛情是人性的學校王艷軍

4.都是打水惹的禍遇事心理應對五步走程大云

5.辦公室禮儀幫你盡快融入職場新環境白丁

6.日記有助于情緒宣泄嗎歐陽常青

7.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助人成功劉萍

8.害人害己的"摩擦癖"校園心理 天心月圓

9.多面體方興東與互聯網2.0時代與謬

10.暗訪鄧謙

11.一名大學生的生活自述葉穩

12.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集錦

13.開始戀愛吧紅孩兒

14.木棉花在春天飄落流浪狗

15.你的初吻,我不敢忘文格格

16.從身邊找到世界的美麗洪玲

17.第一次的勇氣:從藍天一躍而下克麗斯·蘭克勒爾,劉旭東

18.女浴室里有男生蔡晨瑞

19.產生錯覺的螺旋形

20.愛心接力:供姐姐讀書的打工仔圓夢大學光明

21.治療憂郁的"三A療法"

22.和同學比賽爬樓梯蔡晨瑞

23.校園另類"啟事"引發的思索

24.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王旭飛

25.東京,今夜我沒有迷失裴英梅

26.何不自己造一扇門曾照旭

27.學會說不弗洛伊德·德爾,李忠東

28.給父親打工病貓鼠

32.那時花開王雪寧

33.校園心理 優質睡眠必修課

34.《情人結》——愛比恨更脆弱袁章平

篇(10)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c)-0230-01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而高中階段的青年學生正是從單純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裂變時期。他們單純、幼稚、有渴望長大、成熟,往往會因為學習和生活的壓力、人際關系、情感等因素的影響,也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階段。所以,對新入學的高中學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高中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人際關系障礙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新生有強烈的交友需要,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而,高中新生自我意識強烈,不善于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在高中,學生來自各個鄉鎮,他們的生活習慣,愛好,性格,興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在班級中,由于師生之間的不信任,不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在于同學們的相處中,他們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歸屬感,希望得到理解與信任,但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以及處事方法、態度差異經常造成同學關系惡化,傷及他人感情。另外高中同學大多是寄宿的,他們遠離父母,缺乏與他們的有效溝通,本來就有一種孤獨感,一旦出現人際關系不和諧時,這種孤獨感就進一步加劇,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不能友善的與他人交往。

1.2 環境適應問題

由于環境的改變,部分高中新生逐漸表現出一種對新環境的不接受、不適應、自理能力差等問題。主要表現為:(1)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如今大多數孩子是嬌生慣養的,面對寄宿生活極其不適應。不會做飯、不會整理房間、不會理財等等,他們的內心便產生了恐慌和孤獨感。(2)學習上的不適應感。由于初、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差別。突出表現在初中形象思維偏重,高中理性思維偏重;在學習方法上,初中側重教師的教,高中側重于學生的學;初中強調教師的示范和指導,高中強調師生間的探究和合作,特別是新的課程標準實施后,高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這些變化,很多高一新生并不了解,他們仍用學習初中課程的方法學習高中課程,就會感到收效甚微,特別是教師的探究性教學,更會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他們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至心中憂郁、焦慮。

1.3 自我意識模糊

部分新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部分同學看到班上同學多才多藝,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產生自卑心理。有的同學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不知如何突破,常感到孤獨無助。

1.4 情感方面

青少年時期第二性征逐漸發育,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和向往,隨之也會伴隨情感的困惑。一方面表現為與同齡人的情感糾葛。在咨詢中,經常碰到這樣的詢問:“我和一個男同學很談的來,想發展成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師家長反對,影響不好,該怎么辦?”“我喜歡一個女孩,可有好幾個男同學喜歡她,我該去競爭呢還是退下來?等等”。另一方面,與網友交往問題,一些高中生長期沉迷于上網聊天,容易迷失情感自我,在現實中懶得表現自己的情感,導致產生緊張、孤僻、冷漠、情感缺失等癥狀。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2 教育對策

研究表明,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么,學校應對學生的心理困惑如何進行有效的疏導呢?

2.1 學校方面

一方面加強班集體建設,增強歸屬感。新生入學后,老師應及時介紹學校周邊環境和同學們的狀況,使同學們盡快熟悉了解,消除陌生感。還應組織一些以迎新和促進交往為主要內容的主題班會和文體活動等,使學生盡快適應環境,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進而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教師要盡快學生的水平,及時找到適應學生的教學方法,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良好興趣。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科學用腦,減輕學生的焦慮情緒。

2.2 家庭方面

學生的教育并不是單方面的,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家長要從各個渠道提高溝通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孩子成績下降、早戀等問題。

2.3 學生層面

一方面,引導學生客觀評價現實,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再新生入學階段,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同學關系,盡快消除對新環境的陌生感,主動適應新的變化。在生活方面,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并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提高情緒管理能力。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與評價自己,客觀的估計與評價別人。要不斷發掘自身的潛力,形成積極地自我意識,對自己始終充滿信心。再次,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的個性特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要學會主動與人交往,坦誠對人。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遇到矛盾和沖突,學會溝通與化解。

2.4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通過開設此課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方法,如情緒轉移,合理宣泄,向別人傾訴等,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通過以上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同時還應該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各科教學中都包含著極其重要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心理動機和學習習慣。這樣就能很好的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重要的精神財富,提升其思想品質。

2.5 重視心理咨詢工作,完善心理服務機構

心理咨詢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需要借助這個平臺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干預。它與學校的德育工作緊密相聯,又相對獨立具有專業性。心理咨詢應面向全體學生,指導學生自助,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應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積極開展學生成長關鍵期的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利于他們做出合適的選擇。

3 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為以后同學們身心健康的發展打好基礎。另外也希望社會各界人士給予關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預案 下一篇: 公路建設工程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综合专区亚洲无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人另类成在线观看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 午夜福利国产片3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