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7 15:57: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房屋建筑抗震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safet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earthquake feature is burst ness, as people continue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earthquake damage and seismic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peopl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 buildings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responses.
Key words: structure;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stru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352.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實際工程中抗震設計是一件復雜且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建筑設計應注意結構的規則性;選擇合理的建筑結構體系;抗側力結構和構件的延性設計。本文以框架結構為例,對如何加強抗震設計進行探討。
1結構抗震變形驗算
抗震設防三水準的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保證的:多遇地震下的承載力驗算,建筑主體結構不受損,非結構構件沒有過重破壞保證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體結構遭遇破壞,但不倒塌。
第一階段設計,變形驗算以彈性層間位移角表示。以保證結構及非結構構件不開裂或開裂不明顯,保證結構整體抗震性能。
第二階段的變形驗算為罕遇地震下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驗算,以彈塑性層間位移表示。根據震害經驗、實驗研究和計算結果分析提出了構件和節點達到極限變形時的層間極限位移角,防止結構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過大引起結構倒塌。
現階段的位移控制和抗震設計還限于單一地震下結構的反應。如何有效考慮在地震高發區及多次地震下累積損傷對結構變形和抗震性能的影響,保證結構整個壽命期內的安全,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抗震結構設計方案
在地震作用下,結構在真正失效前,有一個較大的塑性變形能力(結構延性),即結構在一個較小的地震下可能達到或者接近屈服狀態;而在較大的地震下,結構的若干部位將陸續進入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狀態,并且隨著地震力的增大,結構中進入彈塑性變形的部位增多,先進入屈服的部位彈塑性變形也增大。結構通過這種變形耗散較多的地震傳來的能量。
我們可以設計低地震力的結構,通過更大的非彈性變形耗散掉更多的地震能量,同時結構非彈性變形越大,剛度降低越嚴重,阻尼增大,周期增長,結構受到的總地震力降低也越多。這就使得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在不降低構件豎向承載力,并且保證結構延性的前提下,可以取用一個小于設防烈度地震反應水準作為設計中取用的地震作用。反過來講,若采用的設計地震力越低,結構屈服部位在屈服后水平和豎向承載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需要達到的非彈性變形就越大,也就需要結構有更好的延性性能。
設防烈度地震加速度通過地震力降低系數R或結構性能系數q折減為結構設計加速度,相當于賦予結構一個較小的屈服承載力,結構在豎向承載力不降低的情況下,通過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來經受更大的地震,實現“大震不倒”的目標。因而,采用低設計地震力的關鍵在于保證結構及構件在大震下達到所需的延性。總體而言R或q均為設防烈度地震作用與結構截面設計所用的地震作用的比值。 R或q越大,則要求結構達到的延性能力越大,R或q越小,則結構需要達到的延性能力越小。這樣均能實現“大震不倒”。
國外一般有如下三種設計方案:(1)較高地震力——較低延性方案;(2)中等地震力——中等延性方案;(3)較低地震力——較高延性方案。高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證結構的承載力,低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證結構的延性。實際震害表明,這三種方案,從抗震效果和經濟性來看,都能達到設防目標。我國的抗震設計采用的是方案(3)即較低地震力——較高延性方案,即采用明顯小于設防烈度的小震地面運動加速度來確定結構的設計地震作用,并將它與其他荷載內力進行組合,進行截面設計,通過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屈服后的地震反應過程中形成較為有利的耗能機構,使結構主要的耗能部位具有良的屈服后變形能力好來實現“大震不倒”的目標。當然,我們還要看到一點,雖然這三個方案都能保證“大震不倒”,但是在改善結構在中小地震下的性態方面,方案(3)僅僅提高結構的延性水平而結構的屈服水準并沒有明顯提高,而且是明顯不如方案(1)和(2)的。也就是說,在保證“小震不壞,中震可修”方面,方案(1)和(2)是優于方案(3)的。
3抗震結構構造
能力設計法是結構延性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我國規范的內力調整和構造兩個方面。其核心思想為:通過“強柱弱梁”措施引導結構形成“梁鉸機構”或者“梁柱鉸機構”,通過“強剪弱彎”避免結構在達到預計延性能力前發生剪切破壞,通過必要構造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具有必要的塑性轉動能力和耗能能力。從以上三個方面保證使結構具有必要的延性,框架結構作為常見的結構形式,當然其延性設計也主要是從這三個方面來體現的。
3.1 強柱弱梁
結構動力反應分析表明,結構的變形能力和破壞機制有關。常見有三種典型的耗能機構,“梁鉸機構”、“柱鉸機構”、“梁柱鉸機構”。“梁鉸機構” 和“梁柱鉸機構”的梁先屈服,可使整個框架有較大的內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極限層間位移大,塑性鉸數量多,并且不因個別塑性鉸失效而結構整體失效,因而抗震性能好,是框架結構理想的耗能機構。我國規范采用的是允許柱子、剪力墻出鉸的梁柱鉸方案,采取相對的“強柱弱梁”措施,推遲柱子的出鉸時間,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現薄弱層的柱鉸機構的可能性,因而需要限制柱子的軸壓比,必要時通過時程分析法判斷結構的薄弱層,防止出現柱鉸機構。
我們常見的“強柱弱梁”的調整措施就是要人為增大柱子的抗彎能力,誘導在梁端先出現塑性鉸,這是考慮到柱中實際彎矩在地震中的可能增大。在結構出現塑性鉸之前,結構構件因拉區混凝土開裂和壓區混凝土的非彈性性質,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退化,使得各構件剛度降低。梁剛度降低較受壓的柱子相對嚴重,結構由最初的剪切型變形向剪彎形變形過渡,柱內的彎矩較梁端的彎矩比例增大;同時結構的周期加長,影響到結構各振型參與系數的大小;地震力系數發生變化,導致部分柱子彎矩增大,由于構造原因及設計中鋼筋的人為增大,使得梁的實際屈服強度提高,從而使得梁出現塑性鉸時柱內彎矩增大。結構出現塑性鉸之后,同樣有上述原因的存在,而且結構屈服后的非彈性過程就是地震力進一步增大的過程,柱彎矩隨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力引起的傾覆力矩改變了柱內的實際軸力。我們規范中的軸壓比限值一般能保證柱子在大偏壓的范圍內,軸力的減小也能導致柱子屈服能力的降低。
3.2 強剪弱彎
“強剪弱彎”是為了保證塑性鉸截面在達到預期非彈性變形之前不發生剪切破壞。就常見的結構而言,主要表現在梁端、柱端、剪力墻底部加強區、剪力墻洞口連梁端部、梁柱節點核心區。與非抗震相比,增強措施主要表現在提高作用剪力與調整抗剪承載力兩個方面。
3.3 作用剪力
1我國房屋建筑的結構形式
目前,我國房屋建筑的結構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的砌體結構;
(2) 以鋼筋和混凝土為主要建筑材料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
(3)以鋼材為主要建筑材料的鋼結構以及鋼與鋼筋混凝土的組合結構。
砌體結構和框架結構多見于多層建筑,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多用于高層住宅;框架結構或框架―剪力墻結構多用于公共建筑,砌體結構或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則多為住宅。上述各種結構形式的抗震性能(指結構在大震和小震下的表現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較好,而框架結構和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相對差一些。如何更好地增強房屋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特別是在罕遇的強震作用下的防倒塌能力,應是建筑工程抗震研究的重點。
2 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2.1 建筑結構抗震規范
建筑結構抗震規范實際上是各國建筑抗震經驗帶有權威性的總結,是指導建筑抗震設計(包括結構動力計算,結構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內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個國家經濟與建設的時代水平,又反映了各個國家的具體抗震實踐經驗。它雖然受抗震有關科學理論的引導,向技術經濟合理性的方向發展,但它更要有堅定的工程實踐基礎,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冒險和不實。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現代規范中的條文有的被列為強制性條文,有的條文中用了“嚴禁,不得,不許,不宜”等體現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須,應該,宜于,可以”等體現不同程度靈活性的用詞。
2.2 抗震措施
在對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除要考慮概念設計、結構抗震驗算外,歷次地震后人們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結構延性(限制結構類型和結構材料使用)等方面總結的抗震經驗一直是各國規范重視的問題。當前,在抗震設計中,從概念設計,抗震驗算及構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將抗震與消震(結構延性)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設計地震力與結構延性要求相互影響的雙重設計指標和方法,直至進一步通過一些結構措施(隔震措施,消能減震措施)來減震,即減小結構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經濟的抗震性能是當代抗震設計規范發展的方向。而且,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和強節點弱構件在提高結構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
2.3 房屋建筑的抗震設計理念
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對建筑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處于正常使用狀態。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驗算,要求建筑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當遭遇第三設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結構雖然破壞較重,但結構的非彈性變形離結構的倒塌尚有一段距離。不致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從而保障了人員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其彈塑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塑性變形限值。
三個水準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個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現期)來區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現期50年;設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現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現期1641-2475年,平均約為2000年。
對建筑抗震的三個水準設防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實現的,其方法步驟如下:第一階段:第一步采用與第一水準烈度相應的地震動參數,先計算出結構在彈性狀態下的地震作用效應,與風、重力荷載效應組合,并引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進行構件截面設計,從而滿足第一水準的強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使其不超過抗震規范所規定的限值;同時采用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從而自動滿足第二水準的變形要求。第二階段:采用與第三水準相對應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特別是柔弱樓層和抗震薄弱環節)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規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構造措施,從而滿足第三水準的防倒塌要求。
2.4 房屋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
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對各類建筑結構的抗震計算應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規定: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于單質點體系的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除1款外的建筑結構,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特別不規則的建筑、甲類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圍的高層建筑,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可取多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2.5 我國抗震設計思路中的部分不足
與國外規范相比,我國抗震規范在對關系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歐洲和新西蘭規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數(“中震”的地面運動加速度與“小震”的地面運動加速度之比)來劃分延性等級,“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美國UBC規范按同樣原則來劃分延性等級,但在高烈度區推薦使用高延性等級,在低烈度區推薦使用低延性等級。而目前我國將地震作用降低系數統一取為2.81,而且還把用于結構截面承載能力設計和變形驗算的小震賦予一個固定的統計意義。對延性要求則并未按R-μ關系來取對應的,而是按抗震等級來劃分,抗震等級實質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區來決定的。這就導致同一個R對應了不同的μ,從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這與R-μ關系是不一致的。這種思路造成低烈度區的結構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結果。
3.建筑抗震設防新標準
目前,我國建筑物的抗震設防標準一般設在6度到9度,目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是7度。汶川地震后,我國對《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局部修訂》進行了修正,新《標準》按照“對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商場、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設施,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增強抗震設防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這些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對部分地區的設防烈度進行了變更,如將都江堰原來的抗震設防烈度7度提高到了8度,青白江和龍泉驛從以前抗震設防烈度6度提高到7度。筆者建議有關部門基于全國范圍的地質勘察資料的基礎上,對全國各地區的抗震設防標準進行修正,并逐步提高,而不單僅對汶川、玉樹等近期發生地震的地區。
4合理的建筑施工和加固措施
4.1合理設計
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計,并對抗震設計的質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圖設計文件的準確性負責。首先,房建場地的選擇應避開地震時可能發生地基失效的松軟場地,應選擇堅硬場地。其次,綜合運用抗震原則,以剛度、承載力和延性為主導目標,多道防線剛柔結合,使結構具有多道支撐和抗水平力的體系,同時保證結構體型簡單,結構傳力和受力途徑直接,整體結構和結構構件共同作用。第三,設計中要力圖使從地基傳入結構的振動能量為最小,使結構具備足夠大的、適當的承載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以及以減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扭轉的剛度。第四,結構布置要力求使剛度、質量、延性、幾何尺寸等規整、對稱、均勻,避免突然變化。另外,地震是一場災難,為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確保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建筑行業在考慮增強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由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最主要的就是火災)及地質災害。因此,房屋設計中有必要增加結構抗火設計,同時基礎和地基的設計也應充分考慮到地基變形對房屋安全的影響。
4.2正確施工
中圖分類號:TU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需求不斷增多,使得建筑的高度不斷加高,形態愈加復雜,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也趨于多樣化。我國作為一個多震國家,結構設計中應注重抗震設計,良好的抗震設計和抗震措施至關重要。抗震設計中,要進行地基基礎的抗震設計。抗震構造措施是結構設計的重要內容。針對房屋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要求,進行結構抗震設計和抗震措施,在結構設計與建筑施工中,應熟悉各種結構設計的抗震構造措施。
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越大,房屋抗震要求越高。不同設防烈度和場地上,結構的實際抗震能力會有差別,結構可能進入彈塑性狀態的程度不同。震害表明,未經抗震設計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7度區只有個別構件破壞,8度、9度破壞增多,因此,對不同設防烈度和場地可以有明顯差別。結構的抗震能力主要取決于主要抗側力構件的性能,主、次要抗側力構件的要求可以有區別。如框架結構中的框架與框架――抗震墻結構中的框架應有所不同。房屋越高,地震反應越大,其抗震要求越高。綜合考慮地震作用,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劃分抗震等級進行抗震設計,可以對同一設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級設計;對同一建筑物中結構部分采用不同抗震等級。
三.影響建筑抗震的因素分析
1.建筑抗震取決于所選取建筑結構形式
為實現“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標,新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取消了磚混內框架結構,提高了磚混結構建筑的設計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三種結構形式中,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最為突出,剪力墻次之。單純的框架結構造價雖然抗震性能不如前兩種,但其造價較低,施工技術成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結構形式。根據建筑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建筑的使用功能,選取合適的結構形式,對于建筑抗震意義重大。
2.建筑抗震取決于適宜的抗震措施
在場地類型不同的情況下,抗震措施主要由建筑的不同等級決定。在確定建筑等級及場地類型之后,將先進的抗震理念和系統的分析計算納入到抗震措施設計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設計,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3.影響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取決于場地選擇、施工質量等其他因素。建筑工程場地選擇不當等造成施工質量下降,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響。選擇建好的工程場地、加強施工質量監督,對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筑抗震設計具體分析
抗震設計的重要基本要求就是要確保房屋基礎構造的延性設計要求得以保證,能夠在建筑結構延性問題上設立多道防線,以此才能避免建筑結構脆性過大造成的構造強度失衡、失控的現象發生,從而影響其抗震性能及成果。因此,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把握。
1.周全考慮房屋建筑選址問題在房屋工程項目立項之初,就要周全考慮好能夠發揮抗震成果的選址問題,如健全周到考慮好土體結構、地質、地貌等問題,并要預測分析地震活動發生時建筑構造的承受能力,且要記錄相關技術資料檔案中,待實地考證時能夠綜合評價。此外,還要避開影響建筑構造抗震效果發揮的不利區域、地段等,當避無可避時應當立足實際采取合理控制措施
2.加強建筑構造規劃研究
由于地震發生時建筑結構本身會發生應力過于集中、突破塑性變形彈性極限等的可能,進而形成結構抗震薄弱部分。因此,建筑構造設計應能保證建筑結構延性、安全度、以及選取合適的建筑平面、剖面進行設計,既要保證建筑結構強度穩定,又能避免建筑脆性過大而延性過小的負面現象發生。
3.保證地基與基礎設計要求當房屋項目工程的地基土體為粘性土、軟土、液化土、以及不均勻沉降土時,應當評估好地基的基礎沉降是否在預控范疇之內,是否發生嚴重不規則沉降現象,從而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防控措施。
4.滿足建筑構造體系設計要求
抗震性能價值體現是建筑構造體系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構造設計上就要綜合分析、周全考慮、能夠統籌把握好各項綜合因素。如考慮好抗震防御等級、抗震強度控制指標、項目建設場地、以及基礎地基處理、供應材料的質量體系要求、現有技術規模等問題。
5.確保建筑構造的構件要求
(一)房屋建筑工程的結構基礎構件設計應當滿足相關規程標準、要求,如混凝土的圈梁、構造柱、芯柱、或者配筋砌體等的質量建設體系要求就必須能夠保證。
(二)要保證混凝土結構合理設計,在建筑的具體結構構件應能具備尺寸合理、縱向承重鋼筋及箍筋的強度達到設計標準,目的是控制剪切破壞先于彎曲破壞發生的可能,以及防止鋼筋屈服而引起的構件塑性變形遭受破壞發生。
(三)鋼結構建筑施工時能夠保證其構件尺寸、規格、數量合理,進而才能避免整體構造抗震成果發揮不利、結構失穩的現象發生。最后,還要周全考慮好建筑構造構件之間的鏈接、銜接性的體現,控制好構件節點的穩定性,保證其在地震發生時的塑性破壞能夠晚于其他結構構件,進而才能增強建筑結構的整體穩定性與安全度。
五.建筑結構設計抗震關鍵措施和設計方法
1.建筑結構抗震措施要點
(一)房屋建筑結構設計要從建筑的全局出發,全面考慮各種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每個部分的構件,保證每個部件之間的契合,促使每個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組合起來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設計要求,滿足一定的現實需求,同時,通過抗震設計,使得每個構件都可以具有相應的承載力,當地震來襲,每個構件都可以有著一定的次序先后破會,整體組合構件將會有著更強大的承載力和柔性,從而延緩地震破壞的速度,消耗爆發的能量。增強建筑的整體抗震能力。
(二)要嚴格選擇地基選址,地基選址是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基礎,因此,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要科學避開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著堅硬,牢固,平坦,開闊的選址原則。親身實地,利用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地質勘探,山石水土監測,并取樣論證,科學嚴謹分析。力求使得整個地基牢固可靠,地質穩定無滲漏,無坍塌,無暗河,無熔巖,無火山……從而保證整個地基不會因為承載而發生小范圍的坍塌。影響到整體承載能力和抗震能力設計。
(三)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建筑物的動力性能基本上取決于其建筑布局和結構布置。建筑布局簡單合理,結構布置符合抗震原則,通過無數次的實驗表明,簡單、規則、對稱的建筑結構抗震能力強,對延緩地震烈度范圍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減少地震對整體結構的破壞,而且,對稱結構容易準確計算其地震反應。
(四)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設計應考慮的關鍵問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不同結構的抗震結構體系的承載力受到抗震設防烈度、建筑高度、場地條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條件、經濟條件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因此房建結構抗震設計要綜合考慮,做到科學選擇,嚴謹設計。
(五)結構良好的延性有助于減小地震作用,吸收與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結構倒塌。因此,結構設計應力求避免構件的剪切破壞,爭取更多的構件實現彎曲破壞。
六.結束語
因為涉及到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是目前建筑結構設計界討論比較多的話題之一。因此,我們在對建筑物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必須把房屋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要求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適當的措施,盡量避免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為保障人民的生命及財產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戴國瑩.建筑結構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結構,2011,(08)
[2]吳智,李貴男,段壯志.民房建筑結構抗震能力分析與抗震措施探討[J].山西建筑,2012(10).
[3]高利學.淺談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與抗震結構[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03)
0 前言
房屋建筑結構效果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在我國當前的抗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抗震設計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如何對抗震建筑場地進行有效選取、如何對建筑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進行處理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抗震質量。除此之外,在抗震設計中各種結構之間的差異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抗震設計操作難度加大,我國整體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還有待提高,需要進行全面設計和完善。
1 房屋建筑場地的選取
當發生地震時,房屋建筑結構場地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影響的效果。地震可以導致房屋建筑場地周圍地表松動,造成地基土開裂或深陷,導致地基下陷、晃動等,造成房屋建筑出現倒塌、坍塌狀況。因此在對房屋建筑抗震設計時,設計人員要首先對房屋建筑場地進行有效選取。
在選取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對房屋建筑結構地形和地質進行分析,避開地質松軟地區,例如易液化土質地區、軟弱場土質地區、土層松動的山坡、山嘴、河岸、邊坡等。要對地質的平面分布和立體分布效果進行研究,對土層土質成因、巖性等物理狀況進行調查,保證房屋建筑結構場地選取的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設計人員要對無法避開的劣勢房屋建筑結構場地進行強化處理,適當進行抗震加強措施,根據場地具體環境設置抗震操作,強化地基的上部分結構剛度,消除可能存在的地基液化隱患。設計人員要對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可能存在的不均勻沉降、軟土粘性土層、重型不均勻土層進行樁基加固,對可能存在的滑移、地裂等進行預防。
2 房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
在進行地基基礎設計時,設計人員可以通過對建筑物基礎埋置深度進行控制,改善建筑物地基抗震效果。房屋建筑地基埋置深度過淺可以造成建筑物的地震幅度大大上升,導致建筑物的嵌固效果降低,非常容易在地震中出現坍塌現象。一般設計中要盡量將房屋建筑結構地基進行深埋,盡量提高基礎槽的回填和夯實效果,保證填土和基礎緊密接觸。
在進行房屋建筑基礎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還要對建筑地基的外交圈基礎圈梁進行控制,盡量減少上述結構的使用。必要情況下,可以使用部分結構構造柱鋼筋插入到外交圈基礎圈梁中提高圈梁的穩定性,改善地基的抗震質量。在對部分建筑地基圈梁布置時,設計人員可以根據建筑地基穩固性對圈梁進行合理安置,例如當土質較差時可以在地基底部設置外交圈基礎圈梁。
3 平面結構及立體結構設計
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設計優化可以改善房屋建筑結構的整體分布效果,保證房屋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的重合效果,降低地震對房屋的影響。與此同時,加強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設計效果還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結構布置的合理性,降低地震的破壞效果。因此在進行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對房屋的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合理制定結構方案和結構規劃。
房屋建筑結構平面結構設計和立體結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首先保證設計的簡潔性和規整性。其次,設計人員要對建筑結構在地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扭轉進行分析,對建筑結構的破壞作用進行預期,對建筑結構主體平面和建筑結構立體效果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不規則房屋設計進行整改。當發現你建筑結構設計偏離結構鋼心時,要及時對遠端墻進行抗震檢驗,防止建筑結構出現頂端過重的現象。最后要對建筑結構可能出現的重心偏移進行檢查,對建筑構造剛度和強度均勻性進行驗證,采取適當橫縱墻對墻體的面積及砂漿強度進行提高。
4 墻體和屋頂的抗震設計
相關資料顯示:建筑結構墻體的質量越輕,建筑體在地震中受到的影響越小,結構穩定性越強。通過對墻體和屋頂的抗震進行設計,可以有效減輕建筑物中的破壞程度,對房屋質量和安全性具有非常好的輔助效果。
設計人員要盡量保證房屋建筑結構減輕,要通過對墻體材料和墻體構造進行改變,減輕墻體的總質量,保證墻體能夠抵抗地震橫波影響。設計人員要對墻體重量材料的特性進行綜合分析,材料選取時要保證在不影響建筑結構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選取輕質材料,提高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設計人員要盡量保證屋蓋的輕質效果,要通過對材料材質的選取和減少屋頂附屬物實現對屋蓋質量的控制。設計人員要對屋頂的重量進行分析,對屋頂結構進行研究,根據屋頂質量要求和屋頂設計要求,適當選取輕質材料屋蓋,實現對材料的綜合控制。設計人員要對屋頂的厚度進行有效控制,盡量選取牢固性較強、抗震度較高的屋頂材料。
5 防震縫的位置設計
防震縫在房屋建筑結構中一般為獨立分割的結構單元,在房屋建筑結構中形成規則的結構布局。該縫隙在設置的過程中上側結構一般完全分離,與伸縮縫、沉降縫等有效結合在一起,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屋建筑結構的防震效果。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對伸縮縫、沉降縫進行全面分析,合理設置防震縫,保證防震縫的實際效果符合房屋的全高。在設計時要在縫隙兩側合理布置墻體,保證防震縫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防震縫一般隨著墻體的高度變化而變化,當房屋墻體高度高于15m時,防震縫的高度要控制在5m、4m、2m(適當加寬20mm),當房屋墻體的高度不超過15m時,防震縫的高度要適當加寬70mm。
墻體由于自身的干縮和外界溫度的改變非常容易造成防震縫改變,造成防震縫的防震質量大幅降低。因此在對防震縫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對防震縫設置在房屋中間部分、房屋轉折處等,提高防震縫效果。要定期對防震縫進行檢查,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提高防震縫的防震效果。
6 縱橫墻的分布設計
縱橫墻是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構件,直接影響著房屋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縱橫墻在地震中非常容易出現坍塌、裂縫、錯誤現象,導致整體房屋建筑結構出現嚴重損害。因此在對房屋建筑結構縱橫墻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對縱橫墻的比例進行合理配置,盡量在不影響抗震效果的前提下對墻體寬度進行降低。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還要保證房屋建筑結構縱橫墻的連續性,對房屋建筑寬度和豎向連續性進行強化,降低房屋縱橫墻之間的間隔距離。通過對空間距離和空間剛度的控制,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對建筑結構墻體平面抗震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7 非結構構件處理
非結構構件主要是不參與承重的相關構件。在對這些構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對布局效果進行分析,對構件的效果進行研究,在保證自身房屋建筑結構的需要下合理安置構件,這對房屋建筑結構可靠性具有非常好的促進效果。設計人員要對構件的變化和構件的處理路線進行明確,對非結構構件和其他構件的關系進行協調,保證房屋建筑結構的一致性,降低地震災害。
8 總結
地震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對人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嚴重的威脅。為了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設計人員要對房屋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進行全面分析。要從房屋建筑結構主體出發,對建筑功能、技術、安全進行處理,提高抗震的效果。隨著當前我國電子技術和建筑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提高,我國的房屋建筑抗震設計必將跨入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引言
我國的地理位置處于地震頻發的區域,不少省市都位于近斷層的地震帶上,因地震的發生具有較強的隨機性,目前尚無明確的地震預報方法,因此必須注重地震發生之前的防護措施,房屋以及建筑的質量,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自從汶川地震發生以后,慘痛的教訓給廣大建筑設計者敲響了警鐘,在地殼活動頻繁的位置進行建筑設計時,必須考慮到房屋結構的抗震功能。
1、在設計過程中考慮房屋抗震功能的建筑理念
我國的不少地方都位于地震高發區,地震發生時以地震波的形式進行擴散,因地震波具有水平方向及豎直方向的分量,對地面上的建筑物會造成較大的破壞,其中建筑中受力復雜的部位以及突出頂面的部位,更容易受到破壞。根據地震的形成規律和破壞規律,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想要提高房屋的抗震功能,就需要科學地設計房屋的受力結構和建筑平面。
1.1 砌體房屋的抗震設計思路
傳統建筑結構以砌體結構為主,以磚石結構為主的砌塊砌成砌體,根據有無結構性鋼筋分為配筋和無筋兩種,因建筑材料成本低廉且可以就近取材,房屋建成后有較強的耐久性和穩定性,是比較常見的建筑方式,根據統計數據表明,砌體結構的房屋在Ⅷ度地震時即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抗震效果較差。
在砌體房屋的抗震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建筑的結構中心與質量中心的重合,以保證建筑在地震波的作用下不發生扭轉,從而削弱地震波的破壞作用;建筑的附屬配件不要突出于建筑之外,以免在地震發生時發生甩落現象。另外砌體結構的房屋要嚴格控制其高度,控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盡量降低房屋的建筑重心,以增強其穩定性,避免整體坍塌的現象的發生,砌體房屋的日常維護任務比較艱巨,需要在使用過程中注意維修和加固。
1.2 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思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用地日趨緊張,為了緩解城市居民的居住壓力,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新建筑一般以高層建筑為主。高層建筑因其本身的結構特點,對防風和防震的要求要比普通的中低層建筑高,在設計過程中應該進行整體上的設計,以精密的結構方案和施工布置保證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注重建筑結構的整體完整性和連續性,使建筑能夠在地震中保持其穩定性。
高層建筑各建筑部件之間的連接是否可靠,對建筑的承載力和穩定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地震發生時,可靠的連接方式可以使地震波沿其傳導方向進行傳導,適應地震中的延展性的要求;在進行設計時,要注重建筑結構縱向和橫向的結構剛度,使房屋在建筑基礎牢固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的穩定性,使建筑在地震發生之后地基沉降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建筑的形狀。要實現結構部件之間的可靠連接以及整體的剛性,需要從設計過程中就有足夠的重視,對建筑進行完整而精確的力學分析。
2、對建筑進行抗震設計的主要設計方法
地震對建筑造成的破壞,除了地震波造成的直接破壞之外,地形地貌的改變對建筑的破壞也十分明顯,因此對建筑進行抗震設計,需要從建筑方案立項之初就要開始考慮,從建筑場地的選擇,到對建筑地形的勘察和地基的設計,以及建筑整體上的設計,都是抗震設計的重點環節。根據房屋建筑抗震設計的理念,對建筑進行抗震設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選擇適宜的建筑地點
根據地震對建筑的破壞特點,在建筑工程立項之初的選址上,就要注意建筑的抗震功能,在選址時要規避影響建筑結構抗震效果的地域,如非巖質的柔軟沙土地,以及孤立的高聳山丘,河邊或者易發生滑坡的丘陵地帶等,無法避免在危險地帶進行建筑施工時,要加強建筑過程中的抗震設計,但是往往會提高建筑的成本,因此在選址時盡量選擇在開闊平坦的中硬度場地,建筑地點適宜可以方便建筑地基的施工,能夠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
2.2 建筑的外形要簡單規整
隨著抗震學術界對抗震研究的深入,抗震理論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對于建筑結構的抗震方法也有了較多的設計思路根據。對地震后的建筑進行的統計結果,發現結構簡單對稱的建筑不容易被地震波所破壞,具有較強的抗震效果,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地質資料,研究出地震波的傳導方向,對建筑細節進行處理,采取有效的連接方式,以增強建筑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建筑的外形設計要盡量簡單,避免突出于表面的結構,建筑整體上的重心不能與剛度中心有較大偏移。
2.3 注重增強建筑的整體剛性
建筑的受力部分包括縱向和橫向的承重部件,要想使建筑在地震過程中保持整體上的穩定性,就要注重建筑整體上的剛性的增強,目前在建筑過程中所采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就能夠較好地實現這樣的目的,能使建筑具有較好的整體性,以及較強的水平剛度,能夠比較均勻地傳遞載荷。增大建筑的整體剛性,建筑整體上的受力就較為均勻,可以使建筑在面對地震時,能夠有效延遲結構的屈服時間,起到教好的抗震效果。
2.4 有效提高建筑結構延性的設計方案
在發生地震之后,采用延性設計的建筑能夠有效緩解地震造成的破壞,以局部部件的破壞來減少建筑整體受到的地震沖擊,對建筑的抗震貢獻和建筑的剛性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以塑鋼結構來完成柱的建造,使柱子的抗彎折能力遠優于梁,是建筑的框架具有較強的耗能能力,通過一定的抗震結構的建設,提高塑性鉸的轉動能力和耗能效果,從而提高建筑整體式上的延性,減少建筑整體所承受的地震波能量。
2.5 選擇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選擇對建筑抗震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具有抗震功能的新材料不斷面世,在建筑行業也受到廣大設計者的青睞,在建筑時盡量采用框架剪力墻的結構,以鋼結構為基礎進行建設,在宏觀上提高了建筑的剛性和延性,有助于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鋼結構相比于目前采用的混凝土結構,遇有更高的強度和韌性,在重量比上也要優于混凝土結構,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3、對建筑設計方案的抗震性能進行檢測的方法
在建筑的設計方案確定之后,需要對設計方案進行抗震性能的檢測,以考察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否符合所在地以及客戶的抗震需求。目前主要采用的檢測方法是能力譜法,該方法的檢測思想是對建筑方案進行彈塑性的分析,分析結果以函數的形式繪制成曲線,該函數曲線以基底所受到的剪力為自變量,以建筑頂點的位移為結果變量,考察建筑整體對地震效果的緩沖作用,這條曲線就是該設計方案的能力曲線,主要能反應出建筑的穩定性能,根據圖譜可以直觀地對建筑的抗震性能進行評價,需要通過分析發現在設計結構無法滿足預期的抗震要求的情況時,需要根據檢測的結果及時對設計方案進行調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s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 China, as a large earthquake in the country due to the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earthquake zone, and many cities in the earthquake zone, which requires us during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o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earthquake-resistant houses. The following pair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seismic design are discussed, aimed at strengthening the seismic design.Keywords: buildings; seismic desig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引言
地震是地殼構造急劇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種破壞性的自然現
象,大地震往往對人類社會造成難以抵御的沖擊,給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危害。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城市,地震破壞尤為強烈。大地震會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如何避免和減輕地震災害,是當前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之一,尤其對城市震害的預防及其對策更具有特別重要意義。以下對磚混結構房屋和高程建筑抗震設計要點進行綜述。
1對建筑物進行抗震設防的標準
對于建筑物來說,設置抗震性的標準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小震不壞,大震不倒,修而可用。”在我國,一般以7度為抗震設防的始點。地震會直觀的破壞建筑物的結構,且地基不同,受影響的情況也會不同。在一般情況下,巖石或半巖石及密實的地基是較好的地基,而土質松軟及粘性土都不是好的地基選擇。在建筑物進行選址時,要避免在斷層或其交界地帶上進行建設,而多選擇地勢較平坦和開闊的地方。
2對于兩種不同建筑的抗震設計分析
2.1磚混結構
第一是要適當的對磚房使用范圍進行控制,同時采取適當的抗震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震區的房屋在體型上要求簡單規整,且在平立面最好不要有突出的部位,使得質量及剛度可以分布勻稱。
第二是對磚墻的強度及整體性要有高要求。在這種條件下,就要求房屋的縱橫墻間距及房間平面的尺寸不太大,對于門窗孔的位置安排要適當,才不會破壞對于縱橫墻的拉結結構。對于各種設備及管道的設置,埋設墻內不是最好的選擇。在施工過程中,要對磚墻的砌筑質量有個整體把握,盡量嚴格做到橫平豎直和砂漿飽滿,還要注意不要使用較低標號的砂漿及磚。我們有時候會在磚墻內加鋼筋混凝土的框格就是為了提高磚墻的延展性,加強抗震。
第三是對于樓蓋的整體性和水平剛度要予以重視。如果房屋使用預制的鋼筋混凝土做板時,最好在板的端部預留鋼筋,使得建筑可以相互拉結。最好還可以再在板上鋪設直徑為4mm的鋼筋網,而且現澆一定程度的混凝土,使得房屋成為裝配的整體式結構,進而保證樓蓋的水平梁功能,可以使橫向水平的地震力能夠有效傳布到各縱橫墻上,與此同時也穩定了縱橫墻。在樓蓋的建筑過程中,最好讓其的受力形式為連續的梁板結構。
第四是對于樓蓋及磚墻間和磚墻與磚墻的聯結要加強,在此時,最常采用的是縱墻(或橫墻)進行承重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案不適用于對縱橫墻間進行拉結且底層是內框架多層的磚混結構的房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在每層樓蓋的水平處進行現澆鋼筋混凝土的圈梁且要其與磚墻進行拉結。在縱橫墻的交接處的砌筑上,最好做到同時砌筑,對于磚墻連接處,要防止少放及錯放抗震的鋼筋。
第五是對于圈梁在多層的磚房中的重要的抗震作用要重視。在圈梁的制作工程中,要注意采用現澆的鋼筋混凝土,把縱橫墻進行圈結和封閉,防止不利拉結。
第六是在懸挑結構及突出的構建的抗震處理要多加注意。在做挑出墻面的雨棚、陽臺和挑檐板等一集突出無眠的小屋及女兒墻時,要注意挑出及突出部分要適宜。在這些構件的建筑中,除了保證它本身的強度外,也要注意其與主體的聯結。
2.2高層建筑
隨著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的建筑用地逐漸變得緊張,而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現在的建筑一般以高層為主。由于高層本身的特點,在防風及抗震方面的要求比中低層的建筑要高。在對高層建筑的設計中,整體設計的理念是至關重要的,從而才能保證建筑整體性及連續性,起到好的抗震作用。在高層建筑中,各建筑部件間連接要可靠,才能對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及穩定性起作用。當地震來臨時,使地震波沿可以傳導的方向來傳才會符合延展性的要求。要使得建筑物實現整體的剛性,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高層中要采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框架與剪力墻結合的結構及剪力墻結構,才能保證較好的抗震作用。其中,剪力墻的采用對于建筑物的剛度有很大的影響,能有效減輕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害,所以在建筑物的高度較高時,最好采用剪力墻結構。
第二:對于在地震區的高層建筑物,最好不要采用磚石來構造,因為在地震等級超過八度時對建筑物的破壞很嚴重。且對于用內框架的建筑物,在地震度在十度時會造成房屋的全部倒塌,對居民的生命安全是有很大威脅的。因此,對于處在地震區上的建筑不要進行磚石結構及內框架結構的設計。
第三:在建筑平面布置及抗側力結構平面布置上最好滿足規則及對稱的要求,且建筑物平面的形狀要具良好的整體性。對于縱墻橫墻沿平面方向的布置絕對不能比對齊墻體的布置少。對于樓梯間來說,盡量不要在房屋的兩端及拐角處安置。對于建筑的立面及豎向剖面的設計上力求規則,使得結構側向剛度可以均勻發生變化,在墻體的沿豎向布置要做到上下連續,可以有效避免剛度突變。在豎向抗側力的結構截面及材料強度等級上的設計要遵循自下而上、逐漸減小,才能避免這些構件承載力的突變。
第四:為了保證抗震強度,還要加強對薄弱環節的控制。對于在鋼筋混凝土工程中框架結構中邊柱及角柱要加強,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扭轉產生的影響。在框架柱的頂部位置和梁、柱的交接點區域內,要加強箍筋的作用,進而保證建筑物的延展性,同時也能防止在混凝土變得酥裂之后鋼筋變得屈曲造成破壞。對原準備采用剪力墻結構體系的地方要相對加強強度,主要有:內外墻、縱橫墻、樓板和墻體連接處,而且還包括位于頂層端的開間縱墻、山墻及電梯間等,在這些部位上的墻體配筋要適量大,不要配單排的配筋。
第五:對于樓、電梯間抗震的能力要盡量提高,才能保證人員可以安全疏散。在高層建筑中,地震在樓、電梯間的破害很是普遍。為了確保地震中的垂直交通不會中斷,要采用鋼筋混凝土做的筒狀的樓,而樓梯本身最好使用現澆式樓梯,才能保證足夠的安全度,若采用的是預制樓梯,對于構件間的聯結上要注意加強。
第六:在填充墻方面,要注意在取材方面,采用強度高且自重輕的材料,要與框架緊密聯結,使得填充墻可以與主體結構一塊抗震。另外,可以采用變形強度較大的材料來做填充墻,亦或在構造上進行在主體框架和填充墻間設置些柔性的接頭來進行處理,使得主體結構在變形的過程中不會對填充墻造成影響。
在的建筑物的設計方案明確之后,對建筑物進行抗震性能測試也是很有必要的。現在經常使用的方法是能力譜法,即對建筑物的彈塑性進行分析,通過繪制的曲線對比分析,得出建筑物在抗震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源頭上加強對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控制。
3結語
近些年來,地質災害頻繁發生,使得建筑設計者與抗震方面的專家合作密切。現在建筑設計已經是建筑的抗震設計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兩者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建筑設計對于建筑的抗震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視建筑設計對于抗震設計的重要性。在建筑的設計者對建筑進行設計規劃時,對于建筑的抗震性要給與充分考慮,從選址到定型,要進行詳盡的力學分析,采取一些結構上的方法來更好地解決建筑在地震中的變形問題,且要善于采用新的抗震材料及工藝,不斷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進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海民,孔德領.基于位移的高層建筑結構防震設計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3).
[2]張斌,王志瑋.多層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J].價值工程,2011,(21).
[3]朱海濤.房屋建筑抗震結構設計初探[J].規劃與設計,2013,01.
[4]曾煒.房屋建筑抗震設計要點綜述[J].民營科技,2009,(07).
所有土木工程在建造伊始都會考慮建筑的抗震性,而鋼結構由于質地均勻、重量小、強度高、延展性良好等優點,被廣泛作為抗震建筑材料使用。當發生地震時,鋼結構由于上述優點,可以很好地保護民用建筑不會受到較大的破壞。鋼結構還可以減輕民用建筑的整體重量,而由于有良好的延展性,不會在地震發生時有較大的變形。但是需要注意,如果鋼結構建筑的設計不合理,那么極有可能在發生地震時出現建筑失穩情況,而不合理的結構使得鋼的延展性得不到良好的發揮,導致鋼結構發生斷裂或變形,其造成的傷害不亞于普通建筑。因此,合理設計鋼結構民用房屋意義重大。
1 民用建筑房屋的抗震基本要求
實踐表明,地震發生時房屋受力很復雜,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根據實際經驗和實驗形成了基本的房屋設計原則和思想,對建筑整體和細節都做出了相關規定,這就是“建筑抗震概念設計”思想,指出了抗震設計在施工中的重要性。2012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之所以會有如此大面積的建筑被破壞,除了地震強度大以外,不合理的設計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以后的抗震施工中應做好以下工作:
1.1 地基選擇。民用建筑在建設時不會進行地質勘測,直接在原址或憑經驗尋找新址建設房屋,并沒有一手勘測資料,因此也不會發現地下是否存在軟弱下臥層。而建筑加固的位置多數是憑施工人員經驗進行的,竣工后橫有可能發生沉降而導致墻體開裂。
1.2 平面設計。建筑整體盡可能設計成對稱的、規則的形狀,不應出現大面積凸起或凹陷等不合理設計;樓梯設置也應盡可能保持對稱。
1.3 選擇經濟合理的結構形式。在同一棟建筑中應采取一種建筑體系,保持建筑強度均勻。汶川地震中有一棟建筑由于一部分采用了磚墻落承重結構重,另一部分采用了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導致該建筑橫向受力與縱向受力不均勻而無法抵抗地震的破壞。
1.4 多道設防。最少設置兩道抗震防線,最大限度的減小地震造成的破壞,做到“輕震不壞、中震可修、強震不倒”。
2 鋼結構民用房屋適用的結構類型和最大高度
2.1 鋼結構民用房屋適用的結構類型。抗震建筑的結構設計是設計人員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它影響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經濟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目前我國民用建筑主要的抗震體系有以下幾種:
2.1.1 多層砌體房屋。砌體建筑是我國民用建筑的主體,由于造價低,我國農村全部都是砌體房屋,而城鎮也占了90%以上,是我國民用建筑的典型代表。此類建筑一般不高(最高7層)。民用建筑多層砌體建筑中房屋眾多,因此內墻也很多,因此此類建筑抗側力性良好。但由于砌體材料剛性大、不易變形、受力后很容易開裂,地震發生時,受力較大、結構脆弱的部位(如樓梯)很容易出現裂縫甚至坍塌。
2.1.2 多層內框架房屋。屬于多層砌體房屋的改良,即建筑的外墻仍為砌體建筑,而立柱、主梁采用鋼筋混凝土制成,此類建筑多用于面積大、空曠的大廳或民用廠房、倉庫或公共建筑等。
2.1.3 底層框架磚房。即前二者的結合,此類建筑的1~2層一般用來作商鋪,因此空間較大,屬于內框架建筑,而高層用于居住,屬于砌體建筑。由于上下建筑材料不同,因此整體強度不均勻,因此在抗震設計時需要嚴加注意。
2.1.4 框架結構。此類結構多見于高層民用建筑,內部結構設計靈活,可建設較大的房間。但由于房間數減少因此內墻也相應減少,側向剛度會受到影響,相關規定對高度也做出了限制。
2.1.5 框架――抗震墻結構。即在框架結構中適當的加入了橫向或縱向的抗震墻,增強抗震性。在地震發生時,側向位移會明顯小于框架結構,因此可以建造的更高。
2.1.6 抗震墻結構。即框架結構中全部采用抗震墻,此類建筑抗震性得到大大提升,一般用于城鎮高層建筑,如小區、旅館等。
2.2 鋼結構民用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通過近幾年對鋼結構房屋在地震中的表現調查與實驗研究,鋼結構民用房屋建設高度與建筑類型、設防烈度與場地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不宜過高。
2 房屋最大高寬比限制
建筑高寬比是影響抗震性的一個主要因素。所謂高寬比,就是指建筑總高度與寬度的最小值的比值,比值越大,建筑的變形能力就會增加,更容易發生傾倒。《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對鋼結構民用建筑房屋的高寬比做出了如下規定:
3 防震縫設置
如果鋼結構民用建筑房屋橫向與縱向布置都遵循了標準的設計原則,則不必設置防震縫;如果建筑中又不合乎規定的橫向或縱向布置時,則應適當的設置防震縫。防震縫的設計應參考建筑的設防烈度、建筑類型等設置足夠的寬度,保證防震縫兩側建筑完全分開。設計時應符合以下規定:(1)框架結構的防震縫寬度:建筑高度小于15米時,防震縫寬度應大于等于105毫米;建筑高于15米時,對應6、7、8、9度的設防烈度,每增加5、4、3、2米,防震縫寬度增加20毫米。(2)框架――抗震墻結構:防震縫寬度為框架結構數值的70%。(3)框架――剪力板結構:與框架――抗震墻結構相同。(4)筒式結構和大型框架結構:防震縫寬度為框架結構數值的50%。
4 結構體系的選用和布置
正常情況下,當鋼結構民用建筑房屋小于1 2層時,可以采用框架、支撐等結構;大于12層時,應采用鋼結構。設防烈度在8、9度時,小于12層的建筑可使用偏心支撐、設置防震縫、在墻體內設置鋼板;大于12層時,應采用鋼框架――筒體結構,特殊情況下可設置延伸臂加強結構強度。
使用框架――支撐結構時,框架的設置應對稱。對于小于12層的建筑,應采用中心支撐方式,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偏心支撐。大于12層的建筑,12層內應采用偏心支撐,高出12層,應采用中心支撐。中心支撐有多種支撐方式,常用的有人字型、交叉型、K型支撐等,其中最不適合剛性結構的是K型支撐,設計時應多加注意。
5 樓蓋的設置
鋼結構民用建筑房屋的樓蓋應使用非組合樓板,對于小于12層的建筑可視情況使用組合樓板(如鋼筋混凝土預制板),大于12層的建筑應使用裝配式樓板或者用其他材料制成的輕型樓蓋。
6 地下室的設置
對于鋼結構民用建筑房屋的地下室,應采用框架――支撐結構,其中支撐結構應豎向緊密布置,直到地下室底部;框架則至少設置到地下一層。對于大于12層的建筑,地下室的深度應符合如下規定:(1)天然基。地下室基礎埋深度應大于建筑高度的1/15;(2)樁基。樁承臺埋深度大于建筑總高度的1/20。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e multi-layered brick structure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multilayer residence, is the people's living of the main place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eople in the future the possibil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property safety of life.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brick in the aseismic design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brickconcrete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of the measures.
Keywords: brick structure; Housing construction; Seismic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7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多層磚混結構是當前多層住宅的主要結構形式,是人民生活居住的主要場所,其抗震性能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災害中的生命、 財產安全。建筑師為了追求更好的建筑效果和更合理的使用功能,在多層磚混結構房屋的設計中追求豐富建筑造型、靈活平面布置、 大開間、 大門洞、 大懸挑,甚至通窗效果等,必將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 從而導致房屋的破壞和倒塌。可見,提高抗震設防地區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磚混結構建筑物抗震設計方面的存在問題
1、平面不規則。 對于結構平面布置不規則的磚混結構 ,建筑物質心與剛度中心往往不易重合, 在地震作用下會產生扭轉效應, 大大加劇地震的破壞力度;平面布局凹凸不齊 ,局部突出的尺寸太大, 外墻拐角過多, 地震時產生應力集中現象, 結構易受破壞;平面剛度不均勻。建筑設計要求虛實對比, 使窗間墻寬窄不一, 使窗間墻剛度分布不均, 地震時變形不協調 ,寬墻段因剛度大而容易受剪破壞 ,窄墻段則易發生彎曲破壞 ,致使薄弱部位提前破壞 引起結構整體破壞。
2、豎向剛度不均勻。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 局部設置大空間房屋 ,造成豎向墻體不連續, 產生剛度突變和出現薄弱層 。轉換承重梁過多, 傳力復雜, 對抗震極為不利; 建筑立面設計過分追求立面效果, 出現 “頭重腳輕” 造成房屋重心過高。 有些建筑物采用錯落的立面, 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過高 ,地震時發生鞭梢效應而造成結構豎向強度和剛度的不均勻 。外墻窗尺寸越來越大 ,而窗間墻尺寸則越來越小 ,有的開間甚至取消整門外墻 ,在外墻上設帶形通窗 、玻璃幕墻 ,使外縱墻幾乎完全喪失抗震能力。地震時變形不協調 ,薄弱部門提前破壞引起結構整體破壞。
3、局部大懸挑。磚混結構建筑物由于其結構特性使立面造型相對而言比較呆板或單一, 因而設計人員喜歡用大懸挑結構來創造新穎的空間體量構圖, 超出規范規定, 并且附屬構件復雜且過多。 為突出立面效果 ,屋頂女兒墻設置過高, 超出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相應的規定。
4、磚混結構建筑物設計中構造柱設置過多, 抗震磚墻不足 。資料表明, 磚墻增設構造柱后能提高磚混結構建筑物體側向擠出塌落的約束作用 ,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能使砌體的抗剪承載力顯著提高 ,提高砌體的變形能力 ,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 但構造柱對墻體的抗裂效果不明顯 ,一些磚混結構在墻體數量少, 抗震不足時, 往往以增加構造柱來彌補, 造成構造柱兩側的磚砌體長度不足 ,致使構造柱不能有效地與磚砌體協同工作 ,形成了“ 頭重腳輕”的結構體系 ,對抗震極為不利。
5、鋼筋混凝土圈梁設置偏多、 斷面偏大 ,而結構構件的連結不足 ,在磚混結構建筑物中合理設置沿樓板標高的水平圈梁 ,可加強內外墻的連接, 增強房屋的整體性 ,防止房屋傾覆破壞。 但是, 若墻體本身的抗震強度差, 即抗震磚墻數量不足或結構布置不合理 ,而僅靠增設圈梁 ,加大其截面尺寸或提高配筋面積來提高結構抗側力是不能滿足抗震要求的。
二、提高磚混結構建筑物抗震設計質量的措施
1、對建筑平面和立面進行科學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規整性是整個結構設計中一個十分基礎 、重要的內容。 抗震設計中, 建筑平面 、立面宜盡可能簡潔、 規則, 結構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相一致。 對于結構平面布置不規整的房屋質心與剛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 在地震作用下會產生扭轉效應, 大大加劇地震的破壞力; 對體型不規則的房屋應注意偏離結構剛心遠端墻段的抗震驗算。 建筑立面應避免頭重腳輕, 房屋重心盡可能降低, 避免采用錯落的立面 ,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應過高 ,以免地震時發生“鞭梢效應”, 同時應控制好結構豎向強度和剛度的均勻性。
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 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 即使不可避免 ,也應盡量在適當部位設置防震縫 ,將體型復雜 、平面特別不規則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幾個相對規則的獨立單元。 在實際工程設計中, 應盡可能在兼顧建筑造型又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將平面布置、 立面外觀造型設計得較為規整 、簡潔 、美觀大方 ,同時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2、合理布置縱墻和橫墻
多層磚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構件是縱、 橫墻體,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縱、 橫墻在地震力作用下產生裂縫,嚴重者會出現傾斜、 錯動 、倒塌等現象,進而使房屋造到破壞;所以合理布置縱 、橫墻對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層磚混房屋應優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縱 、橫墻的布置宜均勻對稱,沿平面內宜對齊,沿豎向應上下連續,同時一軸線上的窗間墻寬度宜均勻。 房屋的空間整體剛度和整體穩定性決定著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層磚混房屋一般采用縱墻或橫墻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約束墻體少,間距大,因而房屋該方向剛度較弱,空間剛度和整體性均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區,墻體由于平面外的失穩而先行破壞,進而引起整個房屋倒塌 而在兩個方向適當布置縱橫 、墻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縱 橫墻的側向變形,增強了空間剛度和整體性,對承受縱 、橫兩個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彎、 抗剪都非常有利 。墻體布置時,應盡量采用縱墻貫通的平面布置,當縱墻不能貫通布置時,可在縱橫墻交接處采取加強措施,也可在縱、 橫墻交接處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并適當加強構造配筋;必要時還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結構筋,以加強房屋整體性,防止縱 、橫墻交接處被拉開。
3、增強砌體房屋的剛度和整體性
房屋是縱、 橫向承重構件和樓蓋組成的一個具有空間剛度的結構體系,其抗震能力的強弱取決于結構的空間整體剛度和整體穩定性。 剛性樓蓋是各抗側力構件按各自側移剛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證。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及屋蓋具有整體性好、 水平剛度大的優點, 是較理想的抗震構件, 不但可消除滑移 、散落問題, 增加房屋的整體性, 增大樓板的剛度, 而且對平面上墻體對齊的要求也可予以適當放寬 ,因作為以剪切變形為主的砌體結構, 層間變形是可控制的 。較強的樓板及屋蓋水平剛度使荷載傳遞具有良好的條件,平面上當上下墻體不對齊時 ,現澆樓板及屋蓋能起到一定的傳遞水平力的作用, 同時樓板、 屋蓋現澆增加了樓板對墻體的約束 。因此, 采用現澆樓板 、屋蓋是一種較好的增強樓房結構空間剛度和整體穩定性的方法,在適當的部位增設構造柱, 并配置些構造鋼筋, 也能達到增強結構整體性的作用 ;另外設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問題, 增強空間剛度, 提高結構整體穩定性 ,從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設置房屋圈梁和構造柱。多次震害調查表明,圈梁是多層磚房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減輕震害 。在多層磚混房屋中設置沿樓板標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強內外墻的連接,增強房屋的整體性。 由于圈梁的約束作用使樓蓋與縱 、橫墻構成整體的箱形結構,能有效地約束預制板的散落,使磚墻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發揮各片墻體的抗震能力。 圈梁作為邊緣構件,對裝配式樓 、屋蓋在水平面內進行約束,可提高樓蓋,屋蓋的水平剛度,同時能保證樓蓋起一整體橫隔板的作用 圈梁與構造柱一起對墻體在豎向平面內進行約束,限制墻體裂縫的開展,且不沿伸超出兩道圈梁之間的墻體,并減小裂縫與水平面的夾角,保證墻體的整體性和變形能力,提高墻體的抗剪能力 。設置圈梁還可以減輕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陷與地表裂縫對房屋的影響,特別是屋蓋和基礎頂面處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豎向剛度和抗御不均勻沉陷的能力 。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 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應閉合,遇有洞口應上下搭接,圈梁宜與預制板設在同一標高處或緊靠板底。
多次實驗表明,磚墻增設構造柱后能提高磚混房屋的延性,發揮防止磚砌體側向擠出塌落的約束作用;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能使砌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10-30% ,提高砌體的變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 另外,在多層磚混房屋中合理地設置構造柱,能起到增強房屋整體性的作用,還可以利用其塑性變形和滑移摩擦來消耗地震能量,從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with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of rapid development, also prompted has China housing building in design aspects of requirements increasingly improve, in housing structure design aspects also increasingly complicates; on structures seismic concept design by up of role,, although just building of a based sex function, but in whol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in the is up with extremely key of role, for whole building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duced with great of effects. Based on this, the housing below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in architectur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TU3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概念設計是指可以有效解決建筑、結構及材料等方面問題的總體方案設計或者策劃,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引入概念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建筑物達到預定的抗震性能。而“概念”本身則是指設計師本身在抗震概念設計中所運用的專業知識、力學知識、設計經驗以及研究成果等。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想達到良好的抗震效果,需要立足于抗震基本理論以及實際抗震設計施工經驗,從概念設計的角度出發,按照建筑結構的破壞過程靈活進行抗震設計,從根本上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
二、建筑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抗艇設計中的必要性
概念設計是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設計與計算設計相比而言可以說是建筑抗震設計的基礎,概念設計中包含了建筑工程中的多個方面,總結了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經驗,貫穿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始終,具有指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功能,其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概念設計彌補了建筑計算設計中的不足,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僅靠計算設計無法滿足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求,概念設計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概念色設計中將多年抗震設計經驗融入到抗震設計中,并通過對建筑結構的全面考量,實現對建筑施工場地、建筑結構、尺寸、外形、材料等方面的優化設計。
三、抗震概念的設計原則
(一)對地基進行合理的設計
建筑物的基礎結構是地基,它的作用是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性。對地基進行設計時,要結合施工場地的實際來設計,對施工現場的水文環境、地質條件以及建筑工程的地基荷載力、結構類型等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將建筑結構的抗震作用發揮出來。
(二)對建筑的平面、立面結構進行優化
建筑抗震概念設計中,建筑立面結構和平面結構的設計十分重要,因此要對平面、立面結構進行優化,在優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因為地震的發生會影響到建筑物,所以對建筑物的各個結構受力體系要十分明確。
(2)在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時,要保證其對稱性且均勻的進行高度變化,以免出現樓層錯層的情況。在實際設計時,建筑結構可能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得建筑的結構設計得不規則,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設計者必須對地震產生的作用進行仔細的研究、分析、計算,然后對建筑物各個部位的扭轉反應和應力進行估算,最后根據計算結構做好防震工作。
(三)構件之間的連接要可靠
建筑結構若是想擁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就必須保證建筑中各個構件之間的穩定和牢固。因此,在對構件進行安裝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構件本身的承載能力和它連接的構件承載力必須是相同的。
(2)預埋件的錨固承載能力和與它相連接的構件承載能力是一樣的。
(3)每個構件之間的連接要可靠牢固,并且每個構件都要具備一定的變形能力和剛度。
(四)盡可能多地設置防線
因為地震有一定的持續時間,且可能會反復作用,所以對構件的強弱關系要適當的進行處理,使之形成多道防線,從而增強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第一道防線指的是全部結構,部分結構有可能會屈服,所以需要具有良好的延性,適當選擇少負擔或者不負擔重力荷載的填充墻或者豎向支撐,也可以選擇軸壓相對較小的框架柱作為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承載力和抗側剛度,其組成是部分結構。在第一道防線中,有些結構受到損害后,第二道防線就可以形成獨立結構,從而抵抗已經降低的地震強度。
因為地震是反復作用的,如果只有一道防線,那么破壞就會集中在一部分構件中,而這些構件因為積累了損傷就會倒塌,因此要對容易毀壞的結構根據第二道防線的結構對其抗震進行驗算。第二道防線也需要具備延性。
四、結構抗震概念設計在房屋建筑中的應用
(一)地基基礎與建筑場地的合理選擇
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之前需要對建筑場地進行選址,在工程選址過程中應盡可能選在抗震性能相對較好的建筑場地,盡量避免抗震性能較低的場地,若無法避免,那么應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以免遭受地震居民受到危害。而對于建筑地基基礎的選擇,要保證建筑地基基礎選擇的科學性,首先應對建筑所在地的地質狀況進行全面勘察,應盡可能選擇土質堅實的場地,這樣對建筑結構防震抗震有一定的幫助。若地質條件不允許,則應結合當地建筑結構場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建筑地基結構,一般情況下建筑地基結構可分為剛性結構與柔性結構兩種,對于建筑場地相對較為堅硬的土質,應選擇柔性結構,反之則應該選擇剛性結構,以此來降低地震災害給建筑物以及人們帶來的危害。
(二)選擇科學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案
在實施建筑方案初步設計過程中,作為一名建筑師,一定要結合自身所掌握的相應理論知識及自身所擁有的經驗來進行方案的選擇,一定要確保所選擇的方案既科學合理、又經濟實惠,盡可能確保不必運用諸如計算機等工具來完成純粹的數據篩選。就建筑物的平面而言,一定要讓所確定的方案滿足對稱性較強這個條件,實踐表明,具備這種對稱較強的平面布置,由于能夠很好地把質量與難度之間的偏差縮小下來,這樣不僅能夠有效保障建筑物豎向各部分的受力均勻一致,而且還能有效確保建筑物豎向各部分之間具有較強的整體性這個特征,從而有效杜絕建筑物產生扭轉的這種問題。在現階段各種建筑平面中,存在著一種“細腰建筑”。這是一種比較不規則的建筑平面; 在多數情況下,雖然這種建筑具有相當好的外形,但如果把這類建筑應用于高層建筑之中,一旦當地發生地震,則這類建筑物在其細腰部分就非常容易遭到破壞,從而對整個建筑物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應用具有良好抗震效果的形體設計,盡可能減少或杜絕以下這些形體的出現: (1)外涂形體;(2)內凹形體;(3)不對稱形體。
(三)選擇適合的建筑結構體系
要確保建筑物各部分能維持整體性協調,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選擇適合的建筑結構體系,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讓所設計的建筑物的結構體系同時滿足這兩大條件:第一,穩定;第二,合適。對于一個科學合理的建筑結構體系而言,它不僅可以有效滿足變形的要求,同時還可以有效抵抗沖擊力的要求,故建筑物要具備一定的剛度,這樣才能對自身的荷載起到一定的承受作用,從而有效避免變形的出現,此外,在發生地震時才有可能對巨大的地震力起到有效緩沖作用而達到有效避免局部受損的良好效果。因此,在選擇房屋建筑物結構體系時,既要注意建筑物傳力途徑的明確性,同時又要注意受力計算的明確性,盡可能在建筑結構體系中不使用轉換層,這樣在發生地震時可以有效避免房屋建筑物傾斜或局部受損等現象的出現。
(四)進行科學抗震防線的有效布置
在進行選擇結構抗震體系過程中,有關那些單一的抗震防線一定盡量不要去使用。就單一的抗震防線而言,多數情況下只有一道,在地震一再反復發生這種情況之下,若抗震防線遭到損壞,就一定會使得房屋建筑物發生崩塌,從而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如果能夠使所設置的抗震防線多于一個,那么在房屋建筑物中的各個構件,庫可以通過一定的強弱結合,促使整個建筑物結構在抗震性能方面,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五)選擇高質量的建筑結構材料
實踐表明,建筑結構抗震性能,除了會受到建筑施工方案、建筑結構體系及抗震防線等因素的影響之外,在多數情況下,還極大地受影響于房屋建筑的施工材料。通常,房屋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不僅會受到來自建筑材料強度、建筑材料剛度的影響,還會受到來自建筑材料連續性及建筑材料均衡性的影響。所以,在選取建筑結構材料過程中,一定要認真、仔細考查房屋建筑施工材料的剛度和延伸性最大限度確保建筑施工材料能與建筑結構體系相符合。此外,對于建筑施工材料的經濟性能,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以便能把建筑施工材料的經濟性能進行最充分的發揮,從而達到房屋建筑物的單個性能與整體性能的最佳配合。
(六)做好房屋建筑物中較為薄弱部位的處理
實踐表明,要使建筑構件相互之間能夠配合協調,結構的整體性必須足夠的良好;這就需要建筑各個部位,不管是其強度、還是其延伸性,都必須達到所規定的要求。所以,在進行結構概念設計過程中,對于建筑較為薄弱的那些環節,一定要予以特別的重視并進行相應的處理,結合所存在問題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有效措施來加強鞏固這些建筑的關鍵部位。在設計房屋建筑物結構整體時,對于強柱弱梁、強剪弱彎都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此外,對于各個房屋建筑構件與梁、柱及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要予以充分的分析,尤其是關于房屋建筑物構件節點的承載力一定要比其連接構件的承載力大這一點,更要引起設計師的足夠重視,只有滿足這個條件,才能確保房屋建筑物構件節點的承載力不因其不斷加深的老化而使構件節點的剛度和承載力出現改變。若房屋建筑物是屬于砌體結構,則可應用設置構造柱、圈梁等方法來進一步加強房屋建筑物的整體性和延伸性。
結語
綜上所述,概念設計是建筑抗震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震設計中融入概念設計會使整個抗震設計更具有說服力,可以為建筑抗震施工提供正確性引導,對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是提升建筑整體結構抗震性能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7]田志勇.磚混結構房屋的抗震概念設計[J].山西建筑.2006(13)
Abstract: the 2008-magnitude earthquake us a unprecedented economic property damage, resulting in huge casualties, to let people bring about great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ain. Especially the extent of the collapsed houses is to giv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eismic fortification brings deep reflection and alert.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shockproof, try to reduce the building collapsed in the quake degree, maximum limit reduced by the earthquake caused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economic shockproof design concerned hot and key.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building damage deep, building collapsed levels of big, bring people property losses of the heavy, to do a modern building aseismic design, ensure buildings to withstand seismic fortification demand.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Building design; Seismic fortification; Court; Seismic line; Well-balanced shape
中圖分類號:TU973+.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在建筑物場地的選擇上,要注意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選擇堅硬的場地土,避開不利于抗震設計的地段
建筑物建設時所選擇的場地是否合理科學,是否足夠堅固穩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物地基和場地土的選擇是建筑物施工的基礎,是第一個環節,如果建筑物的地基不夠牢固穩定,上層建筑更是無法保持穩定,在遇到地震的時候,則很容易發生倒塌破壞,從而大大加大了建筑物的破壞程度,增大了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程度。在場地土的選擇上要趨利避害,因地制宜,要且保證建筑物所選擇的場地時適合于建筑物建筑,并且能夠對抗震起到良好幫助和作用的場地。一方面,要切實避開那些不利房屋建筑,不利于抗震設計的地段,諸如海岸邊或者沙質土壤的場地、河邊軟泥地區、采礦區軟弱的場地土上、地緣邊坡或者邊緣、山嘴有突起的情況、高聳并且孤立的山丘、低洼凹陷的洼地或者盆地、非巖質的陡坡、以及場地平面巖石成因復發不明確、地表不均勻的場地等等。另一方面要盡量選擇有利于建筑物地基穩定的場地,諸如巖性堅硬并且開闊平坦的場地、例如場地土密實均勻并且較為寬闊的場地等等。總之,在建筑物建址的選擇上,要加強地質地貌的勘探力度,采用先進的技術對地形地貌和地質巖石性質做好科學的分析,從而科學合理的選擇場地,確保場地是適合建筑物建立,并且能夠有效的降低地震帶來的震感,轉移地震的能量的有利地段。此外,在建筑物場地的選擇上,還必須綜合考慮到由于場地利用帶來的生態破壞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并且還必須堅持成本控制的原則,選擇能夠降低施工難度,節約成本的場地進行建筑物施工。
二、對建筑我設置多道防震防線,保證建筑物的體型勻稱規整,避免部分構建損害而影響建筑物的綜合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抗震防線主要是指在建筑物中設置的專門用于降低地震帶來的災害,防止建筑物受到二次地震的有線防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為了切實合理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提高提地資源的利用率,現代建筑多是高層建筑,在高層建筑中必須切實設置多道有效的抗震防線,才能夠避免因為一次地震而導致整體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喪失,才能夠有效的避免因為局部的建筑物構件或者局部結構的損害而導致整體建筑物的倒塌的現象。總之對建筑物設置多道有效的抗震防線,能夠使穩定建筑物在受到一次地震之后還能夠切實承受住二次地震帶來的危害,盡最大可能的降低地震中房屋的倒塌和人員的傷亡。設置多道防線,必須從以下一些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切實構建科學合理的建筑物抗震設計體系,并且在每一道防線都設置延性強的抗震分體系,構成整體抗震能力強的由若干個延性較好的分體系組成的抗震體系。把抗震延性強的構建和結構結合起來,協同工作,能夠切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其次,在抗震防線設置和抗震結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該盡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結構體系的內部和外部的冗余度數,確保內外部的冗余度數都達最大的量,能夠有效的弱化地震的內部能量。同時要構建分布合理的屈服區,加強建筑物耗能構件的延性,保證耗能構件強度和剛度的適當性,切實提高建筑物本身吸收和消散地震內部能量的能力,從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再次,加強對每一個構件部分和結構的強弱關系的統籌協調,在主要的耗能構件屈服之后,確保其他抗測力的構件和結構能夠彈性的處理,從而保持建筑物構件長期的有效屈服作用,從而提高建筑物結構體系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例如漩口小學設計中的抗滑樁與重力式擋墻的設計,有效的增強了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此外,在建筑物的體型和結構設計上,加強建筑物設計體型的勻稱規整性設計,保證建筑的結構的合理性。
三、切實增強短柱的抗震能力,切實保證建筑物使用的鋼筋水泥等材料有足夠的剛性和強度
現代建筑為了節省空間,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促使建筑物多向上空間發展,使建筑物的高度越來越高。隨著現代建筑物的高度的增加,層數的增多,這就造成了建筑物所承擔的軸力和重力也越來越大。短柱是高層建筑中最主要的支撐物體,切實加強短柱的抗震性能是切實提高建筑我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與關鍵措施。如果短柱的延性差,抗震性能不好,則很容易使建筑物因為剪力破壞而導致建筑物倒塌或者結構破壞而倒塌等現象。混泥土短柱是目前使用最為頻繁的建筑物短柱材料,因混泥土短柱的軸壓比增大,導致了塑性變形能力的降低,從而也就降低了短柱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說要增加短柱的抗震性能,必須切實增強混泥土短柱的延性。首先,在短柱的材料選擇上,可以使用一些延性比較強的短柱材料作為混泥土短柱的替代品。例如鋼管混泥土短柱就是很好的一例。由于鋼管混泥土把混泥土填入到鋼管內的套箍混泥土,加強了對鋼管內部混泥土的側向約束力,使鋼管混泥土短柱里面的混泥土處于全面受壓的狀態,提高了混泥土短柱的抗壓強度和極限壓變,從而切實提高了混泥土短柱的延性,增強了抗震性能。其次,增強建筑物的短柱的剪力比,切實增強短柱的受壓承載能力,提升短柱的抗震性能。最后,可是適當的采用分柱體。短柱容易在地震作用下折斷或者剪壞,降低其抗彎承受力,從而限制了其抗震性能的發揮,這樣就可以合理的運用分柱體的辦法來解決。現代建筑多采用鋼筋水泥混泥土材料,鋼筋、水泥混泥土的強度與剛度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大小,因此,要切實選用合格的鋼筋、水泥和混泥土,確保這些材料有足夠的剛性和強度,切實從材料使用上增強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結論
我國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比較頻發,因此地震是我國比較常見,同時也是損害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地震災害不想臺風或者其他風暴那樣可以提前預知發生時間,發生地點和影響程度,地震災害具有預測困難,突發性強,損害程度特別低等特點,因此,在地震來臨之前沒辦法做好預防措施,只有在平時的建筑物設計時切實加強防震設計,從建筑物根源上降低地震帶來的危害性,才能夠有效的減少地震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