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0 01:57: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變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以及信息化技術推動社會不斷變革,進而逐步終結了以機械復制為核心的工業時代,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體和信息化交流為主的后工業時代。在全球經濟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整個世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比如環境惡化、食品安全危機、生態失衡等。從社會層面中來看,當下科技暴力、道德淪喪、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盛行,設計被淪為商業經濟的附屬品,成為了商業的劊子手,其功能更多為權貴所操縱,滿足人們過度享受的欲望,設計倫理危機突現。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提出“設計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指出了設計方向,在社會矛盾突現的今天,設計必將成為設計師的武器,為大眾、為平民、為百姓服務,為弱勢群體服務,通過設計自身的力量創造出具有責任感、時代感的設計正能量。通過設計促進社會正能量的發展,促使大眾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一 設計正能量的思考
設計正能量是兩個層面的作用,第一為精神的覺醒,喚醒大眾平和、慈悲之心,拋棄金錢享受、物質化消費;第二是設計的場域包括設計的善意、設計的獨立性、作為觀念的設計,更要關注設計“為人民服務”。
設計正能量不是一種風格流派的呈現與代名詞,而是人類追求大同生活之路的一種手段與方法,真正意義的設計就是保持正能量的獨立表達與作用力。設計不應只囿于審美層面,設計是精神化的體現,設計能量是面向社會生活、面向全人類的,所以設計不能只限于美學審美范疇,更是一種商業審美范疇。商業中審美其實是一種視覺催眠術,一種視覺的宣泄,一種商業手段與機器。設計正能量是人類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息滅貪嗔癡慢,讓人類回歸本性,找到自性光明。
二 設計為人民服務
當下,商業主義將設計師的理念全部毀滅,設計與設計師成了商業運營手段與形式,設計師通過設計催眠術將消費者置于商業操縱之下。流行文化的泛濫加之社會獨立思想的缺失,使設計師置于媚俗文化之中,丟失了社會精神與獨立立場,進而成為商業的劊子手,反而追求全面娛樂化、享樂化的設計模式成了設計的主要面貌。缺少思考、正義、慈懷的獨立精神以及社會媚俗教育和設計的重商主義,使設計師在精神與設計表達上都沒有自力。然而設計師必須知道設計正能量對于社會的巨大意義。重商主義使設計附庸在商業之下,使得平等、和諧、真誠的設計被抹殺,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化流水線式的模式設計而最終的受害者是社會大眾。設計師應該拿起設計這一武器,勇敢對抗社會腐朽的思想與行動,通過設計行為對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革作用力。
設計是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設計正能量是從精神與物質兩方面來變革社會的行為,通過設計創建一個新的和諧世界,設計師應將設計作為強有力的社會武器來作用于社會,便于產生變革,通過設計變革,推進社會變革。時代的發展使得舊有的設計觀念不再適用,設計不能擔任現代社會中溝通發展的重要角色,缺乏正能量的設計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藐視,也使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完全偏離,從而造成了文化的空洞,設計師需要設計產生極具影響力的設計正能量,來沖擊與影響進而變革社會的意識形態。作為設計師應該不斷革新,勇于改變自己的思想,也應要勇于腐朽的社會思想,像甘地一樣以一種非暴力的姿態介入到社會變革之中,踐行設計的真正意志與思想,如果設計師還是妥協現有商業體系,最終設計師只能淪為權貴的奴隸,只是粉飾浮華的美工。如同魯迅先生寫作一樣,設計師應通過設計產生出設計正能量,推動社會進步,應彰顯設計的時代先鋒精神,設計師必須理性且慈懷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用設計的創造力推動社會思想的變革,設計師應屬于擔任新時代所賦予的社會角色,開啟大眾思域之門,引導大眾重新審視整個生命世界,設計師應不惜代價喚醒大眾平等、和善、淡泊的思想。
三 設計能量改變社會
通過設計正能量改變現實,實現社會秩序的革新,將大眾從商業操控中解放出來,擺脫這些以消費生活高尚符號的盲目消費模式,通過物化來控制人,以品牌的形式區分與標榜階層而階層將整體支解開來,社會過度消費日趨嚴重,在設計倫理危機的當下,必須通過設計立場的變革來改變社會,設計應時刻為人民服務,使大眾在生活中,設計使用中逐步體悟生命的意義,掌握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具體的設計執行與實踐倡導一種淡泊、平和、無爭的社會倫理體系,以此改造生活,改造世界,設計不應只關注設計本身,而應從社會觀、道德觀、科技觀、價值觀等諸多層面來進行強而有力的且具社會廣泛性的設計活動與成果。
設計能量最大化的通過設計作用在人類社會活動以此產生更多的社會思考,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基礎,通過設計建立社會生存模式,不僅使人類從物質上解放,更從精神層面指引人類向著真正文明走去。通過設計能量建造一個更加接近人的自性的世界,建立平等、和善、慈悲的人類生活模式,體現人類的本我,找到真正的大同生活,作為設計師必需積極投身到新時代的創建當中,通過設計的心靈,自我的真性喚醒出人類的本我、自性,透過物質與精神的構建,來改變日益惡化的生態,潰敗的心靈,超越組織與權力現實和諧、平等、無欲,沒有貪、嗔、癡、慢的真世界。設計能量必將放射無限光芒使人類回到內心的彼岸。
該書集中研究了印刷出版物催生的傳播革命。我們都熟悉雅各布?布爾克哈特關于文藝復興的專著,材料豐富,但是他的論述中幾乎沒有提及印刷術的影響。而該書與布爾克哈特忽略印刷術相反,對其批評頗為尖銳。這部書出版以來,歐洲通史、文化史、技術史、科學史、印刷史、宗教改革史、文藝復興史的專家爭相研究并批評這一巨著,傳播學的研究也在爭奪這一豐碩的資源。書中嚴謹、細密的考據,足以使不同領域的學者得到啟發。
二、社會變革中的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是指人心理平衡狀態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嚴重失調,心理矛盾激烈沖突難以解決,由此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混亂的狀態,表現為焦慮、抑郁、迷茫、敵對、煩躁、易激惹、恐懼、無助等消極心理;據筆者用霍爾姆斯設計的社會再適應量表(SRRS)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400名25歲以上不同身份、職業、收入的被試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在22項重大生活事件適應中,有63%的人擔心工作被迫改行解雇、收入下降,44%的人擔心婚姻出現問題,47%的人擔心自己或親人受到癌癥等重大疾病的威脅,61%的人擔心自己或親人受到意想不到的傷害,例如被詐騙、吃到有害食品、被誘騙染上等;這些人在癥狀自評量表中的焦慮、抑郁、敵對、驚恐、人際關系及軀體化6大因子的均分均超過了2分(≥2),顯示陽性,也就是說在這些方面明顯存在心理危機;同時顯示年齡在28-45歲的非穩定職業與收入者心理壓力最大、心理危機感最強;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得知,在當代社會變革中,人們普遍感到生活壓力大,自我心理存在危機,綜合起來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焦慮、抑郁。由于對生活、職業、收入、婚姻愛情等的失望而對生活失去信心,消極悲觀,生活的快樂感和興趣感下降,自卑自閉、意志減退,時常感到煩躁、易激惹、心悸、胸悶、出汗、口干、來回走動、忐忑不安。
2.敵對、憤怒。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使貧富分化加大,一些掌握財富的人肆意揮霍炫耀財富,甚至無視國家法紀為所欲為,在民眾中引起強烈憤怒的情緒;同時,由于生活中時有發生坑蒙拐騙等傷害事件,防范意識增強,人們普遍對外界事件采取防范、遠離、敵對、冷漠的態度,敵對心理增強。
3.缺乏安全感,對疾病過度恐懼。隨著媒體對自殺、殺人、坑蒙拐騙、吸毒販毒、、交通事故等社會負性事件的報道,地溝油、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醫療事故的屢屢發生,各種癌癥、艾滋病、重度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惡性疾病發生率上升,使人們感到無法維護自身安全,許多人內心時常處在驚恐不安中,且對自我健康的過度關注而導致對疾病的過度恐懼的人數在上升。
4.人際關系敏感。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使一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發生了改變,人際關系趨向功利化、物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下降,人際交往中變得敏感多疑。
5.無助感。隨著我國政治與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經濟改革打破了“大鍋飯、鐵飯碗”,許多職業人面臨失業,又由于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大學擴招,成年人需要二次擇業,年輕人需要就業,競爭上崗越來越激烈,使許多人感到難以在社會立足,由于缺乏穩定職業與收入,許多人對生活產生了較強的無助感。
6.缺乏信仰。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變革中,人們原有的價值體系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多元文化使人們原有的價值體系破解,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形成,人們不知道用什么觀念來支撐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迷茫、痛苦、困惑,缺乏信仰。
7.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在社會變革轉型時代,每個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都可能遭受各種各樣的挑戰與挫折,人們在遭受挫折事件后內心處在焦慮、抑郁與痛苦無助中,特別需要他人與社會的幫助與支持,但當前并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哪些處在心理危機中的人提供心理援助,使他們的心理危機長時間得不到緩解,由此而導致了心理障礙與疾病的產生。
三、社會變革中的心理調適
1.調整心理狀態,適應社會變革。每個人應該深刻認識到社會變革是社會進步文明的象征,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與方法,應該自我激勵不斷愉快接受社會變革,積極主動調整心理狀態,以適應社會變革的步伐。
2.弘揚社會主流文化,營造和諧社會。人的心靈世界是人精神的主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應該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見義勇為及奉獻社會等主流文化,走出狹隘的自我世界,把國家民族的榮辱放在首位,建立大愛,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一、與時俱進,注重“依法管理”
要在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上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即要繼承和發揚我軍光榮傳統,又要具有時代的特點。新的歷史時期,十分重視繼承和發揚我軍的優良傳統,他指出“發揮優良傳統,保持本色,這是新時期軍隊建設必須始終注意和認真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部隊的兵員成分、武器裝備、內外環境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我們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我軍管理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部隊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適合時展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管理工作更具時代特點,更加符合新時期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報告和新修改的《憲法》都把以人為本、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見,“人本”思想和“法治”觀念已成為當今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的大氣候。但部隊中的“人治”重于“法治”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定市場。主要表現為:一是作決策、發指示、處理問題習慣于“拍胸脯、摸腦袋”,政出個人意志和好惡;二是以行政命令代替政策,以講話代替法規;三是只講“合情合理”,不講“合法”,以“情”代法,以“理”代法;四是游離于法規之外動腦子、想點子、找路子,并視之為有能力,水平高。如此種種,帶來的是部隊管理上的隨意性、非正規性以及各種“土政策”、“土規定”、“土章程”的泛濫。古語說得好:“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奮智者治法”,存在于我軍管理工作中的“人治”思想和做法既不明智,又與“法治”的社會環境的要求很不合拍。因此,要想適應社會變革,就必須堅持“依法管理”,這也是新時期我軍管理工作的大趨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8
賈樟柯的電影一直保持著難得的平民意識,我們從他的眾多電影中了解了一個個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命運曲線里,賈樟柯給觀眾呈現了一個龐大的時代背景。電影《二十四城記》通過采訪420廠的九個職工構建整部影片的結構,被采訪的有現實中真實的人物,也有職業演員演繹的人物。初看影片時,我們看到了420軍工廠當下正被拆除的破敗模樣,人物和空間都是真實的,我們正看到一個曾經擁有過輝煌歷史的國營大廠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被稱作二十四城的繁華住宅商業區。但職業演員的出現讓觀眾覺得突兀,我們究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還是在看一部藝術片,這種現實和虛構混雜在一塊的做法讓觀眾一下子無法適應,在給我們帶來沖擊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影片所因之而產生的巨大張力,在這種張力的主宰下,觀眾被深深吸引,并在導演的引導下看到了一個個鮮明動人的命運故事,影片中人物曾經的快樂和辛酸打動人心,透過這些,導演想給我們看到的是在社會變革的大環境下,普通人所為之付出的犧牲,展示了整個社會變革的陣痛。
一、職業演員介入打破了現實和虛構的界限
影片中現實真實的人物進入觀眾視野的時候是帶有表演性的,藝術化的鏡頭讓我們產生電影感,現實的真實人物在講述著他們自己的記憶,無論是快樂和痛苦,他們都是親歷者。在鏡頭面前,他們在表演著自己,所以我們看到了何錫昆演員表演般的哽咽和痛苦表情。不管怎么說,導演這時候是將鏡頭對準現實生活中的真人,再加上賈樟柯一貫的紀實風格,我們仿佛在看一部純紀錄片。但是,當大麗出場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職業演員的介入,這種處理讓人有種錯愕的感覺,這時候我們才明白影片并非純粹的現實,在真實的基礎上,藝術家的想象起飛了,我們在真實和想象的雜揉中感受到了電影藝術的力量。觀眾被人物的訴說引進了故事領域,影片中人物的故事不是呈現出來的,而是來自人物被采訪時的講述。講述是對個體生命記憶的一種復活和還原,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最精彩的記憶往往是被隱秘在內心的,但一旦被完整地講述出來就是最生動感人的故事,如陳釀的酒一樣濃香。觀眾能夠接受一個人自己講述自己的事情,但讓一個職業演員講述別人真實的故事的確令人一時混淆了現實和虛構,這種顛覆思維定勢的做法讓人眩暈,但卻讓影片擁有了強烈的張力和無限的魅力,成了影片個性的一部分。
二、記憶中的傷痛和榮耀
影片中人物的講述打破了賈樟柯影片中人物一貫的沉默,但固定長鏡頭的運用讓我們同樣感受到賈樟柯一直以來的樸實風格,甚至感到了過去沉默的壓抑感依然存在著。在樸實無華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普通小人物生命中的感動和精彩,即便是傷痛的記憶也足以吸引觀眾的眼球。記憶是不能忘卻的,對于一個生命個體來說,每個人都有一部歷史,當我們多年之后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發現曾經的傷痛格外耀眼,確切地說,越是給個人帶來痛苦的記憶越會在回想時產生奇特的效果,讓人回味無窮。從《二十四城記》中職工的講述里,我們看到了個人塵封已久的記憶,在記憶的深處,我們發現了他們的傷痛和榮耀。
大麗曾有一個孩子在420廠搬遷的雜亂中丟失,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往事。大麗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她徹骨的疼痛,但也看到了她的無奈。那時侯的420廠實行軍事化管理,所有的人都要聽從組織的安排,她不得不放棄對孩子的尋找,同時也顯示出了軍人般的果斷和剛毅,但付出的卻是心靈不可彌補的創傷。大麗在講述中流露出了痛苦,但也顯示了對420廠的熱愛和依戀。她訴說著廠子曾經的輝煌,對國家困難時期他們每月還能發到三斤肉記憶猶新,并深刻地感受到了當時420軍工廠職工的優越感。在420廠的職工心里,過去的體制并沒有遭到痛恨,這和導演當初的意圖似乎有點出入。曾經的集體主義給職工們帶來了傷痛,但人們更愿意記住給他們帶來的榮耀。職工下崗了,在中國改革的浪潮中,他們被廠子無情地拋棄,成為時代變革的犧牲品,但他們依然懷念著集體主義給他們帶來的歸屬感。大麗作為第一代廠花,我們看到了她身上屬于她們那一代的故事和思想。大麗痛失孩子的經歷讓人心痛,她的個人命運是和420廠緊密相連的,如果沒有廠子的大搬遷,也許她的孩子不會走丟。但在她的思想里,從來就沒有怨恨過自己的420廠,相反,她對廠子是無限依戀的。420廠軍事化管理讓她丟失了孩子又失去了尋找自己孩子的最佳時間,但大麗在對她們廠實行軍事化管理的描述中,我們卻看到了她在為她們當時能拿到每月幾塊錢的軍事保密費而自豪和高興,失和得,我們看到了復雜的現實,深思后令人備感辛酸。
小花的出場讓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戲劇感,讓陳沖出演小花,并在影片中提到陳沖自己的名字,講述電影中的小花,讓演員講述到自己曾經扮演的角色,并談論到演員自己,這是一種刻意而又有戲劇元素的處理。小花自己的命運同樣具有戲劇性,420廠的廠花卻到最后落得個單身的處境,讓人感嘆而又惋惜。小花的命運是與420廠有關的,如果她當初不到這個地方工作也許不會到現在還是單身,廠里曾經的一個賴皮以小花的名義寫的一封假情書毀掉了她的一生,這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得不說是時代和廠子給她帶來的悲劇。作為第二代廠花,小花因種種原因現在還單身著,但她并不是沒有愛過,相反,在她的講述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孩曾經美麗的青春情懷。她說她們廠曾經在宣傳欄里貼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英俊的小伙子被小花的同事們調侃成小花的戀人,同事們玩笑般的戲說,竟深深打動了小花的內心。盡管影片中沒有直接讓小花說出對這個小伙子的愛,但從人物的所有述說中,我們看到了女孩心中最燦爛的秘密,不可說破的最有韻味的一種情思。后來領導說這個小伙子是個飛行員,在飛行中飛機出了事故,他為了保護飛機而沒有及時跳傘犧牲了,作為制造飛機零件的420廠,作為廠里的每一個職工都應該反省一下。小花在說到這些的時候,充滿了無限的惋惜和莫名的愛憐之情。假設那個英俊的小伙子仍還活著,也許今天的小花也兒女滿堂了。這是我們每個在看了這部影片的人都會在內心里想到的,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不需要說破,只給個誘導,讓觀眾自己心甘情愿地去想下去,然后產生無限的思緒,一場原本可以很好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但卻動人心魂,讓人感到蕩氣回腸。小花如今依然快樂地活著,有事沒事和姐妹們唱唱戲,生活依舊平淡而又火熱地過著,個人主義可以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各得其所。
娜娜是年輕一代的廠花,她穿梭于時尚和老廠之間,過著現代的生活,自由而又優越。娜娜的傷痛來源于成長中對家庭的記憶,父親曾經是分廠的廠長,退休后的被冷落感為家庭蒙上了一層陰云,成為娜娜對420廠的痛苦體驗。娜娜對420廠的記憶是有些遙遠的,作為第三代廠花,她的生活已經和廠沒有太大的聯系,廠的概念已是個遙遠的夢,現實才是最真實的。她經常到香港去為有錢人掃貨,生活過得還不錯。在她的身上我們已經看不到對廠子的極度依賴和懷戀,相反,我們在娜娜現代都市化的放縱生活中看到了屬于新一代人的叛逆和不同。小花曾經的矜持和保守在娜娜的身上已經不復存在,娜娜對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方式已經和上一代人相去甚遠,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對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娜娜們也是社會改革的成果,只不過這種成果體現在了個體生命的思想和行為上。對娜娜來說母親下崗后工作的勞苦狀態更是深深觸動了她,她一時間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并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努力體驗著老一代420廠職工的獨特情懷,盡管那已是一個遙遠的存在。個人主義已經讓新一代年輕人在當下過著自由而又真實的生活,他們已經成為社會變革成果的享受者,老一輩的痛苦和榮耀已經變得模糊和不重要,畢竟生活是可把握的。
三、犧牲者的疼痛是社會變革陣痛的重要部分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走上了逐漸富強的光明大道,如今改革的成果非常顯著,中國公民在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的同時,也不時地反思著社會變革進程中我們所為之付出的沉痛代價。導演賈樟柯就是一位對中國變革進行深入反思的導演,他的平民立場為他贏得了自己的風格,他的思考為我們回望一個國家曾經的艱難歷程提供了借鑒,某些時候,他的引導如同導火線一樣,引爆我們的思緒,帶領我們一起去游覽整個國家逝去的痛苦和快樂。
《二十四城記》為我們展現了420廠的興衰史,影片在對該廠職工命運關注的同時也燭照了一個國營大廠的發展歷程。廠就是職工的家,在這個家里,每個人都在它的光環里享受著生活,作為國營大廠的職工,他們感到無限自豪和驕傲。導演起初的目的也許想展現某種程度的批判,但我們看到的卻是職工對舊體制的維護和無限留戀,他們不斷訴說著曾經的光輝和榮耀,對集體主義表現出令人驚訝的眷戀,但反過來想想我們都能理解,因為他們曾經在老體制下獲得過滿意和有尊嚴的生活。但是,當一場變革不可避免地來臨之后,對420廠的沖擊讓職工們始料未及。職工們因整個社會的變革而失去了生活和心靈的依靠,曾經擁有的榮耀和尊嚴一夜之間離他們而去,這種痛徹心扉的傷痛只有當事人最能知曉,但他們也不得不犧牲掉自己的個人利益而響應一個民族浩大而充滿希望的改革大業。
下崗曾給中國國營企業的職工帶來多大的心靈和生活的沖擊已是無法估量,集體主義崩塌的時刻職工們成了不折不扣的殉葬品,個人主義的蔓延讓他們無所適從。于是影片中展現了眾多人物對下崗的深刻記憶,她們訴說著下崗時的痛苦和下崗后的掙扎,無奈中透露著個體生命的頑韌和堅強。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人類的大好事,但在摧朽拉枯的變革進程中勢必影響部分個體的利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就是社會進步的代價。新生兒充滿著無限的希望,但他是以母親分娩的痛楚為代價的。同樣,社會前進中的變革也會存在陣痛,具體到個體而言,電影《二十四城記》讓我們看到了犧牲者的疼痛顯得如此無奈和不甘。
參考文獻
[1]孔苗苗. 現在時中的過去式混沌的《二十四城記》[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8(5)
[2]張沖. 后嚴肅主義時期的“歷史真實”――《二十四城記》在話語與多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實踐[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8(5)
中圖分類號:B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2
蚩尢在炎帝統治末期四處征伐,擾亂各個部落的安寧②“惟造始作亂,惡化遞相染易,延及末平善之民。平民化之,亦變為惡,無有不相寇盜,相賊害,為鴟(chi)梟之義。鈔掠良善,外奸內宄(gui),劫奪人物,攘竊人財,矯稱上命,以取人財,若己固自有之。然蚩尢之惡已如此矣。“③《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蚩尢最為暴虐,莫能伐之?!犊鬃尤洝吩疲骸膀哭?,庶人之貪者?!?最后在涿鹿之野,黃帝擒殺了蚩尢。
九黎在少昊氏統治的末期④“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使復舊常?!被实邰莅я媸局还?,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尚書?呂刑)顓頊皇帝哀憐眾多被害的人沒有罪過,就用威罰處置施行虐刑的人,制止和消滅行虐的苗民⑥,使他們沒有后嗣留在世間⑦。最后顓頊誅滅了九黎政權。
高辛氏統治末期堯統治初期有三個諸侯國“三苗”又重蹈九黎的惡行⑧。三苗諸侯王制定重刑,濫用刑法:“至于之末,又有三苗之國君,習蚩尢之惡,不肯用善化民,而更制重法。惟作五虐之刑,⑨乃言曰此得法也。殺戮無罪之人。苗民於此施刑之時,并制無罪之人。對獄有罪者無辭,無罪者有辭,苗民斷獄,并皆罪之,無差簡有直辭者。言濫及無罪者也”;三苗的百姓也受諸侯王影響民風敗壞:“慣瀆亂政,起相漸染,皆化為惡。泯泯為亂,棼棼同惡,小大為惡。民皆巧詐,無有中于信義。以此無中于信,反背詛盟之約,雖有要約,皆違背之”;三苗的行為引起了其他諸侯國及其一部分三苗百姓的憤怒:“三苗虐政作威,眾被戮者方方各告無罪於上天。上天下視苗民,無有馨香之行。其所以為德刑者,發聞於外,惟乃皆腥臭,無馨香也。君帝帝堯哀矜眾被殺戮者,不以其罪,乃報為暴虐者以威,止絕苗民,使無世位在於下國?!彼詧虻蹨绲袅巳缯唷#ā渡袝⑹?卷十九 呂刑第二十九 》注:)堯帝統治末期舜帝統治初期,三苗諸侯國政權又興起,舜帝滅了他們的政權;后來大禹當政,三苗一族又在洞庭造反,大禹又摧毀他們的政權。⑩
三苗政權被堯帝滅掉之后堯帝“乃命重黎B11,絕地天通,罔有降格?!?也就是堯帝命令重和黎,禁止地民和天神相互感通,神和民再不能升降來往了。至于說三苗政權被毀之后為何要“絕地天通”,《尚書?呂刑》中沒有提到,只提到了三苗族的嚴刑峻法?!渡袝x》中正義曰:三苗亂德,民神雜擾。帝堯既誅苗民,乃命重黎二氏,使絕天地相通,令民神不雜。於是天神無有下至地,地民無有上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雜也??梢钥闯鍪侨缱迤茐牧俗畛酢叭松裣喾帧钡臓顟B?!冻Z》中記載“古者民神不雜。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家為巫史,民神同位,禍災薦臻。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B12這里有幾個很重要的信息:巫覡(xi)是可以通天通神的,并且似乎有管理天神和地祈的能力;早在三苗一族的先祖九黎的時候就打破了人神相分的狀態;這一次的“絕地天通”是顓頊派“南正重”和“火正黎”實現的;三苗一族的“絕地天通”是堯帝派“羲”、“和”實現管理的;九黎一族是因為作為諸侯國的九黎設立了“巫史”祭神,從而使得“民神同位”,以至于“禍災薦臻”;但是作為天子的“帝”是否可以設立巫史上通天神下達地祈是一個疑問?;蛟S可以推斷巫史只是“帝”(天子)才可以設立的,而作為諸侯國的九黎設立巫覡就是打破了帝的權威,敗壞了作為君臣之德?!冻Z》中“民神不擾,是謂絕地天通”。《楚語》又說,司天屬神,司地屬民。令神與天在上,民與地在下,定上下之分,使民神不雜,則祭享有度,災厲不生。天神無有降至于地者,謂神不干民。民不有上至于天者,言民不干神也。綜上可以得出結論:絕地天通是神管理天,民管理地,民神互不相雜;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諸侯之家不可設立祭神的巫覡,把急死天神的權利重新收回到天子手中。
第二次絕地天通之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B13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后成功,惟殷于民。言禮教備,衣食足。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德?!眻虻垡呀浾D殺了苗民的統治者,于是命令伯夷、禹、稷大力為天下百姓施行功勞。伯夷主禮典,“教民而斷以法”,即《論語》所謂“齊之以禮”也。伯禹“身平治水土,主名天下山川,其無名者皆與作名?!鄙酱ㄅc天地并生,民應先與作名。但禹治水,萬事改新,古老既死,其名或滅。故當時無名者,禹皆主名之。言此者,以見禹治山川,為民於此耕稼故也。”正義曰:后稷下教民布種,在於農畝種殖嘉。三君者各成其功,惟以殷盛於民,使民衣食充足。B14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常,鰥寡無蓋。”高辛、堯、舜相繼在下,都顯用賢德的人,扶持常道,于是孤苦之人的苦情,沒有掩蓋了的。
這三件事情禹的功勞應該在最先,只有先治水才會有好的收成?!豆茏印吩浦姓f道“衣食足,知榮辱。倉稟實,知禮節?!边@里伯夷排在最先是說禮是民之所急,要說刑法必須先說禮制,最后做到刑禮相配合。禹、稷教民灌溉耕種,使人民衣食充足;伯夷教導人民知守禮節,若果有人沒有遵守就用刑法威懾。所以說先說三個大臣的功勞是引申出了用刑的事情。禹、稷教民稼穡,衣食既已充足。伯夷教導人民持守禮節,又輔助以刑法。禮法并行之后,于是使皋陶制定百官制度,讓百官管理刑法制度。百官使用刑法必須要合適、中正、公平,不少不多、不輕不重,幫助教化百姓使他們有美德。
大數據時代是信息社會發展的深入階段,是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下的必然產物,也是一場由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社交網絡的興起、移動互聯網通訊、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數據量空前增長,從IT領域延伸到社會各行各業的大數據應用帶來巨大的社會轉型,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獲得信息和知識、發現商機、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已成為政府和企業等各類組織的共識??傮w來看,大數據時代的社會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技術變革。技術變革是大數據時代社會變革的核心推動力。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導致了數據規模的空前擴張,數據量遠遠超過了現有管理架構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數據處理和應用的實時性也對現有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盤活巨量數據資產,使其為政府決策、企業經營管理、社會治理以及個人生活等服務,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重要動力。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推動著信息領域一輪又一輪的技術變革。數據庫技術開始向分布式架構發展,微軟、谷歌、IBM等知名公司所提出的大數據管理和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此起彼伏。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認為:“人類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將占據主導地位?!盵2]
1.2 思維變革。大數據時代正在重塑人們認識世界、理解問題和做出決策的基本方式。數據獲取和存儲的便利性以及數據價值的潛在性使越來越多的數據被保存,記憶將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分析全體數據、接受數據混雜性和關注相關數據成為大數據時代人類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3]這種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事物間的相關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往往能夠揭示一些驚人的規律,如沃爾瑪啤酒和紙尿布銷售案例的成功。可以說,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基礎上的預測是大數據應用的核心,擁有大數據思維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1.3 管理變革。在大數據時代,所有數據都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先進的數據挖掘和分析工具使人們可以更快更大規模地進行數據處理,最大限度地釋放數據的隱藏價值,為管理領域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在商業管理領域,企業將數據視為最寶貴的資產,擁有數據意味著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公共管理領域,政府機構積累的海量數據成為無法估量的價值源泉,數據開放成為社會利益驅動下最大的公眾訴求。然而,大數據給公民隱私管理也帶來了極大挑戰,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無孔不入使眾多傳統隱私保護策略紛紛失效,個人隱私變得無處遁形。數據開放和隱私保護成為大數據管理面臨的兩大難題,尋求兩者間的合理平衡將給社會各領域帶來一場管理規范上的巨大變革。
2 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發展狀況分析
2.1 職業發展環境復雜。檔案職業環境是檔案職業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背景,包括外在社會環境和內在管理環境。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技術、思維和管理等方面的變革對現代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社會公眾對檔案信息的認識也發生著很大變化,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影響著檔案職業的發展,對檔案職業的現代性、專業性、服務性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網絡環境中電子文件原始性和完整性的鑒別、公共檔案信息資源的開放、分散性檔案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檔案管理政策法規的適用性改革等要求對于現有的檔案職業模式和檔案管理體制都是一種挑戰。推動數據廣泛收集、數據深度挖掘和數據精密分析的大數據技術,在催生新的職業類型的同時(如數據科學家),也將引起一些傳統職業的式微,被廣泛認為處在發展瓶頸期的檔案職業境遇不容樂觀。有學者擔憂,如果大數據時代的檔案職業仍然固守傳統職業模式,那么在不久的將來,這一職業將面臨被取代進而退出歷史舞臺的危險。
2.2 職業功能亟須拓展。社會開放程度和公眾檔案意識的提高使檔案的社會屬性被廣泛探討,檔案職業逐漸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轉型,主動保存社會檔案信息和重塑社會記憶成為檔案職業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正如特里?庫克所說:“檔案職業人員以及他們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歷史遺址等部門里的同行,是社會長久記憶的主建筑師?!盵4]然而,在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主動構建社會記憶功能的實現卻面臨著種種困境。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來自微博、微信、網絡社區等多樣化社交媒體的信息成為大數據時代社會記憶信息資源的主體,但數字記憶的長期保存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如信息內容的不真實、信息載體的不可靠和信息價值的不確定等。即便是在數據信息全面涌現的時代,我們也面臨著失去記憶的危險。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會造成信息資源的永久消逝、社會集體記憶的極大缺失和文化傳承鏈的斷裂。[5]因此,數字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和維護是檔案職業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必須且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2.3 職業構成要素相對弱勢。從整體上講,我國檔案職業在社會職業體系中屬于相對“弱勢”的群體,[6]這主要由檔案職業各構成要素的弱勢地位所造成。檔案信息資源的結構和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就目前各級各類檔案館館藏資源結構來看,紙質檔案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文檔、表格、網頁、照片和影像等非結構化數據資源所占比重較小。而且,具有漫長封閉期的檔案信息因時效性較弱而不能成為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信息資源。檔案職業人員作為開展職業活動的主體,存在學歷層次多樣和人才素質不高的問題。從歷年全國檔案事業統計年報來看,檔案職業者的文化程度和檔案專業程度,從初中及以下到博士都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分布,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較少,人員綜合素質與大數據時代的人才素質要求相差較遠。此外,傳統檔案職業技能在大數據時代更加弱化。一般來說,檔案職業技能主要體現在檔案管理的程序或方法上,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檔案信息管理鏈條發生改變,能夠適應大數據時代檔案管理要求的職業技能非常欠缺,傳統檔案職業技能亟須突破和創新。
3 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3.1 以“大檔案”理念指導檔案資源建設?!按髾n案”指將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全部有價值的檔案進行集中保管和有效整合,[7]旨在通過改善檔案資源結構,增強檔案職業服務功能,提高檔案部門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大檔案”理念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檔案資源所劃定的范疇,體現了社會檔案資源收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大數據時代的檔案信息不再匱乏,而是泛濫,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每天都在產生大量反映社會方方面面的具有重要保存價值的檔案信息,形成了眾多分散性的數據檔案中心。大數據的應用價值必須以規模性數據資源作為基礎,因此,通過云存儲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數量龐大、紛繁復雜的數據資源的集中保管和全面整合,并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是大數據時代檔案職業以及其他信息管理行業的重要使命。與此同時,也應該理性地看待大數據資源,“大檔案觀”區別于“泛檔案化”,在檔案資源建設過程
中要通過科學的方式鑒別出那些具有保存價值的數據資源,確保檔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中圖分類號:k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3)03—0133—04
對于唐宋之際的社會巨變,學術界多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所發生的新變化去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本文擬從中原地區日常飲食習俗的這一特定視角來透視唐宋社會變遷,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三餐制的普及
餐制即單位時間內進餐的次數,餐制不僅與人們的生產活動、食物原料有關,也與飲食制作技術的發展有關。一定的餐制是人類飲食制度完備的體現。據姚偉鈞先生的研究,先秦時期中國人多一日兩餐,漢代以后一日三餐才逐漸推廣開來。①
唐宋時期三餐制在北方中原地區已基本普及了,早、中、晚三餐的具體時間和所食饌品也與現代相差不多。唐宋時期的早餐時間比現代稍早,一般是在天色微明時就開始了,這是由于古人習慣于日出而作,有普遍早起的習慣。如唐代白居易《晝寢》云:“坐整白單衣,起穿黃草履。朝餐盥潄畢,徐下階前步?!雹谠娭忻餮栽缟弦黄鸫簿鸵栽绮土?。唐宋市肆往往天未明就開始售賣早餐了,如《河東記》載,唐代汴州西有板橋店,店主三娘子在半夜時分,“即取面作燒餅數枚。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客點心”③。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天曉諸人入市》載,北宋東京“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分,并粥飯點心”。早餐多為流質易消化的羹、馎饦、粥等,如唐代陸龜蒙《食魚》云:“且作吳羮助早餐,飽臥晴曝寒背?!雹芏鼗臀臅?641載:“鞍匠張兒兒等拾壹人,早上馎饦,午時各胡餅兩枚,供兩日食斷?!雹菟未鷱堮纭吨嘤涃涍摾稀吩疲骸皬埌捕砍科?,食粥一大碗?!雹?/p>
唐宋時期的中餐和現代一樣,在正午時刻,如《舊唐書·楊國忠傳》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離國都長安,“辰時至咸陽,亭午,上猶未食,有老父獻麥,帝令具飯,始得食。”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載:“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彼稳肆皱汀断娜账戮雍统耆~次公》云:“午日猛如焚,清涼愛寺軒。鶴毛橫蘚陣,蟻穴入莎根。社信題茶角,樓衣笐酒痕,中餐不勞問,筍菊凈盤鐏?!雹咭嘀该髁酥胁驮谡鐣r刻。和現代一樣,中餐在當時還唐宋時期的晚餐時間普遍要比現代早一些,這是因為除達官貴人外,當時大多數民眾沒有夜生活,人們習慣于日落而息。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晚餐進食的饌品有所不同。上層社會人們的晚餐和中餐大致相同,這是因為他們晚餐后活動的時間較長,需要補充的能量也較大,因而晚餐要和中餐一樣豐盛。在一些豪門之家,晚餐或夜宴往往要比中餐更為奢華。而普通百姓由于休息時間較早,晚餐接近于早餐,主要以稀食為主,對普通百姓而言,晚餐食稀也有利于節省一些糧食。
唐宋時期,三餐制雖然已經基本普及,但兩餐制在社會上并沒有完全銷聲匿跡。唐詩中即有反映兩餐制的詩句,如元結《舂陵行》云:“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雹馑稳艘矊懹蟹从硟刹椭频脑娋?,如洪邁《夷堅丁志》卷十七《三鴉鎮》中有一首打油詩云:“二年憔悴在三鴉,無米無錢怎養家?每日兩餐惟是藉,看看口里出蓮花。”兩餐制的人家多為勞苦之家,如柳宗元《柳河東集》卷十七《種樹郭槖駝傳》載:“吾小人輟飱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其中的“飱饔”,據漢代趙岐的解釋為:“饔飱,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飱?!边@說明唐代的下層勞動人民一日多食兩餐。
相對而言,兩餐制在宋代更為稀少,而三餐制則比唐代更為普及,其表現有二:一是宋代文獻中出現的“飱饔”二字,更多的是泛指日常飲食而非實指兩餐。如呂南公《灌園集》卷十八《忠戒》云:“余館鄭氏書堂,一年其朝夕飱饔之所”;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〇云:“愿陛下處宮室之安,則思二圣母后蒙犯霜露之凄也。享膳羞之奉,則思二圣母后不給饔飱之慘也?!崩钣M《旴江集》卷六《國用第一》云:“故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諸侯來朝,卿大夫來聘,致之則有積,飱饔接之則有饗食燕。”衛宗武《山行鄉友遺五言》云:“且勤遠致饋,與客叨飱饔?!倍恰耙蝗杖汀?、“三餐”等詞匯開始大量出現在宋代文獻中,如姚勉《雪坡集》卷四六《建浄土院疏》載:“不妨舊店新開,一日三餐要使饑人飽去,請揮椽筆速注寶銜。”謝薖《與諸友汲同樂泉烹黃蘗新芽》云:“尋山擬三餐,放箸欣一飽?!鄙酆啤镀麻T酬唱集》卷十六蘇軾《欒城和》云:“身世俱一夢,往來適三餐”。
二、飲食坐姿的變遷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飲食坐姿由傳統的席地跪坐轉變為垂足而坐。飲食坐姿的轉變是由新式家具的革新引起的。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先后進入中原地區,民族大融合使傳統的低矮家具發生了較大變化,床榻、胡床、椅子、凳子、墩杌等坐具逐漸取代了鋪在地上的席子。
唐代人們就餐時的坐姿并不統一,共有三種不同的方式:跪坐、盤腿坐和垂腿坐。
跪坐是唐代以前合乎禮儀的標準坐姿,唐代時,跪坐仍是一些場合人們遵從的坐姿,如《舊唐書·敬羽傳》載:“太子少傅、宗正卿、鄭國公李遵,為宗子通事舍人李若冰告其贓私,詔羽按之。羽延遵,各危坐于小床,羽小瘦,遵豐碩,頃間問即倒。請垂足,羽曰:‘尚書下獄是囚。羽禮延坐,何得慢耶!’遵絕倒者數四?!迸c前代跪坐于席上不同,唐代一般跪坐于床榻或長凳之上。有意思的是,唐代跪坐就餐的多為女性,如敦煌莫高窟第12窟和474窟的婚宴圖中,右邊的女性均為跪坐就餐。這似乎顯示在進食坐姿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女性尚遵從著傳統的禮俗。
盤腿坐又稱“趺坐”,與跪坐相比,盤腿坐由于身體的重心落在臀部上,因而有利于血液的流通,克服了因久坐而兩腿發麻的弊端,而且伸展方便。盤腿坐是游牧民族的傳統坐姿。盤腿坐是唐人就餐經常采用的方式之一,這在唐代壁畫中經常能夠看到,如敦煌莫高窟第12窟、第154窟、第236窟的供養齋僧圖,僧人們均盤腿而食。另外,莫高窟第61窟的酒肆圖中的坐姿、莫高窟第113窟婚禮宴飲圖的右手食客的坐姿、榆林窟第25窟婚禮宴飲圖右手第一人的坐姿均為盤腿坐。唐人之所以喜歡盤腿而食,這是由于唐代多數坐具還不甚高,人們坐在坐具上的重心較低,膝蓋較高。在不少場合中,盛放食物的床榻和坐具處在同一高度,如在莫高窟第61窟的酒肆圖中,盛放食物的食床與食客所坐的長凳一樣高,食物與食客處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為了適應盤腿坐,唐代的坐具往往擁有相當的寬度。
今天,四面圍坐、共器共餐的合食制早已成為中國主流的飲食方式。在講究餐飲衛生的理念下,合食制的“津液交流”越發顯得不合時宜,多為學者所詬病。保持合食的熱烈氣氛而避免“津液交流”是當前合食制的改革發展方向。
自六十多年以來,唯有社會變革才能完整而又準確的概括出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從原來奉行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這些都體現了我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改變。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幾乎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受到了影響,學術研究也不例外。法理學是關切國家發展動態、穩定社會秩序的一門重要的學問,也必不可少的受到社會變革的影響。從這一角度來說,建國60多年來,我國的法理學的發展有著清晰明確的路線,這條路線就是和我國的社會變革相關聯,逐漸從價值呼喚到社會實證,再從社會實證到規范分析的發展道路。
一、價值判斷與政治改革
在建國的前三十中,法學的制定還很不嚴謹,尤其是在“”中,全國各地的政法院系都被無情的解散,即便如此,我國的法律意識形態還依舊存在。有些在“”時期發表的有關資產階級法權的評論性的文章,無不在向人們表達著一種價值觀的選擇和鮮明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所認為的法律不過是階級矛盾之間的有力武器,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完成了國家統一。從建國初期,中國就態度堅決的表示要把一切不利于人民利益的舊的法律制度廢除。這個觀念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成為法理學對于法律本質的問題的重要觀點。直到今天也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的參照標準。從事實來說,對待這種學說的看法是眾說紛紜,而對于法律層面上的階級斗爭也不過是法律對于價值路向上的一個合理的解釋。即使這個解釋有些寬泛和不嚴肅,但處于一個特殊的時代地歷史背景,這也可以說得上是合理并且獨一無二的判斷了。但這一解釋是利用了一些手段,因此他對于整個民族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更對于法學研究者的思維產生了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法學界的當務之急就是順應政治的發展需要,提高法制的地位,將法學恢復。從法理學的角度來說,“階級斗爭法學”在上世紀80年代還占據著法理學研究領域的主流地位。在這期間,“人法之爭”等的矛盾也愈加強烈,使價值呼喚的法學更加深入人心,也使人們對待法律問題上的思考更加全面。因此,多樣化的思考方式使法理學增添了意識形態,也為后來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社會實證和社會變革
我國對于法理學的研究從上世紀80到90年代始終堅持從價值判斷上來解決法律問題的同時,有關于社會實證的法理學研究也正在悄然而起。曾經價值呼喚的法理學研究是人們研究的全部,但隨著我國立法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立法行動的逐步實踐,我國開始向社會實證的法理學轉型。因此,有關法理學的研究者開始運用社會實證的有效方法和定義。這種研究的開始也意味著有關法律問題的高度關注。社會實證的法理學研究由此開始不斷壯大和生機勃勃的發展,這也使法理學更加的學術化和規范化,法理學不僅有了意識形態的色彩,也使得法理學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也意味著法理學的研究更上一層樓。社會實證方向的法理學的蓬勃發展根本原因歸結于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除此之外還有我國和西方相比姿態各異的文化發展形態和社會性質。因此法理學的研究者在研究價值呼喚的層面上,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并發現適合本國的發展形態,并從文化和社會基礎的層面上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國的法制。在尋找到適合中國發展的法律之后,將其運用到社會發展形態當中,探究其實際效果并進一步的完善和覆蓋。因此來說,社會實證方向的法理學研究,簡而言之就是說在中國社會變革的前提下,法律研究者對于法律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也恰恰反映了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國家對于法律建設的需求和依賴性越來越高。因此,對于社會實證的法理學研究是與中國社會變革分割不開的研究領域。
三、規范研究與變革
有了價值呼喚和社會實證這兩個方向的法理學研究打下的堅實的基礎,我國的立法系統不斷完善,法律體系也逐漸深入,以及律為圓心所展開的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它影響著人們對于交往行為的方方面面,其發揮的作用也日漸明顯。而對于法律研究的價值越來越高,這也從側面的反映出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就是將法律與實踐活動更好的融合起來,用法律來穩定社會秩序。這也就引出了規范分析的法理學的研究。在《法理學的范圍》一書中提出了對于法律規范的內部問題的研究,這一觀點的提出對于法理學就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一個國家評判法理學標準的重要的規則,在研究時,人們應該將重點放在規范研究的發展情況,而不是前面的價值和社會實證研究。雖然從法理學的自身來說,前兩者也至關重要,但與規范研究相比,規范研究是法理學研究實現重大轉變的根源。規范分析的法理學研究雖然在我國出現的較晚,但是其發展速度也著實令人震驚。因此,規范分析的法理學研究要從具體的問題出發,從法律的內部出發,著眼于細節,密切關注法律內部一些專業詞語的研究。也正是如此,法理學的研究者也有了一些顯著地成果,并且逐步發行。價值呼喚、社會實證以及規范分析的研究共同組成了我國有關法理學研究的繁榮局面,也正是由于我國法治建設中不斷取得的優異成績。因此,我國的法理學處于多元化的發展階段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建國60多年來的法理學的不斷研究和發展,也正是在我國的政治革新、社會變革的基礎完成的。隨著社會變革的進行,我國的法理學研究也隨之發生著一些改變,但不論怎樣變化,我國法理學的前進之路更加清晰和明朗。
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構,承擔著大量公眾事務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在我國,各級政府機關不僅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扮演著管理者和協調員的重要角色,而且其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在這場信息革命的大潮中日益凸現和變得重要。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擁有大量寶貴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公眾、企業和社會對獲取政府有關政策法規、各類統計信息、社會保障信息等的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對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服務水平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對政府部門職能的監督需求日益強化。政府機構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在相當強的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1、政府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實施將從服務、管理、消費三個方面使政府的職能發生重要轉變。在服務方面:電子政府通過對外宣傳主頁和管理系統使公眾迅速了解政府機構的組成、職能和辦事章程、各項政策法規,增加辦事的透明度,政府服務部門和科研教育部門的各種資料、檔案、數據庫的上網使政府的服務更加完善,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管理方面:政府信息化系統的作用之一就是實現網上辦公。政府通過網上的虛擬市場獲得真實、全面、準確、及時的企業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專門數據庫,對數據進行匯總、處理、加工,并建立決策支持系統,應用統計模型進行分析、計算,幫助政府進行決策,來調節政府政策,再通過電子文件傳送政策命令,實現其調控作用。在消費方面:電子政府利用互聯網絡政府采購信息,通過網絡進行電子招標,完成采購過程,可以大量地節省工作時間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并在網上實現政府采購的國際化。
2、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政府信息化為政府工作人員提供了現代化的辦公手段和應用工具,降低了信息傳輸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節約了原來靠人腦和文件處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將政府工作人員從常規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網上辦公、遠程會議、虛擬機關的產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時空界限,加強了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互動,使以前無法想象、無法實現的政府服務成為現實,使政府管理和服務更加精干高效。
同時,政府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政府部門之間條塊分割、等級森嚴的格局。政府信息化使各級政府的各部門擁有了統一的服務平臺。公眾在這個電子服務平臺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一體化的政府,他不必關心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級政府的哪個部門,只要獲取服務就可以了。這就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務的效率,為公眾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此外,政府信息化使決策實施情況的及時反饋成為可能。政府機關可以將擬推行的重大舉措放在網上征求公眾的意見;決策后,政府機關又可以通過網絡及時獲得決策實施過程中的反饋信息,了解和掌握發展變化的最新信息,并據此完善或追蹤決策。
3、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發展,為政務公開提供了方便、有效、快捷的載體,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設。在信息社會,政府信息化為政務公開奠定了技術基礎。國家制定的各種法律規章、人大代表的背景資料、政府制定的各種規劃方案、重大工程的醞釀決策、大案要案的偵破、審判機關的判決等公眾關心的信息,都能通過現代化的政府信息網絡,在第一時間到達公眾手里。政府運作成為陽光作業,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政府管理的公開性,保護了公眾的利益。政府信息化還可以增加政府辦公的透明度,它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數人專用或有選擇性地公開,可以防止信息被更改、掩蓋,可以建立一套相對嚴格的制度,將權利交給機器,防止人為干預。實施政府信息化后,由于所有審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視的,每一個部門的辦事情況都可以被看到,所用時間也都可以被查出來,有利于領導的監督,并且把辦事的規范歸納成標準的東西,人為因素被大大減少,降低了不確定的因素,從而增加了政府辦事的透明度。
政府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以全球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正步入一個新的網絡時代。政府部門作為國家經濟生活的參與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務功能的強化,將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就使得推行政府信息化顯得更為必要。
1、政府信息化將改善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政府是現代化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管理部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但在宏觀上卻必須對整個國民經濟活動進行規劃和調控。
推行政府信息化后,網絡將成為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的有力手段。首先,借助網絡,政府能夠及時全面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為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在傳統的政策管理中,因信息不暢常常導致重復建設、盲目決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同時由于信息處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閑置。政府上網后,網絡所蘊涵的巨大信息資源將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同時,政府可以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把浩如煙海、雜亂無章的信息變為有價值的信息,通過信息的,引導市場競爭向規范和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