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4 11:46: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爬山虎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爬山虎的特點

篇(1)

片斷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批畫)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葉子的形狀和動態兩方面來寫的。

生2:作者是從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兩個方面來寫的。

師: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讀書、匯報)。

電腦屏幕展示1――

視頻畫面:剛長出來的葉子長大了的葉子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

學生再讀課文,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幾個詞語體會。

電腦屏幕展示2――

視頻畫面:“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一句的畫面及意境,配樂讓學生欣賞感受。

師:爬山虎的葉子給了你什么印象與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愛。

師:那么就請大家試著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片斷二: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墻壁,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來。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互相交流。

教師指名發言,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電腦屏幕展示3――

粗大的莖上有爬山虎的葉柄和葉片的靜畫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兒呢?請一位同學上來用鼠標點按出來。

生1用鼠標點按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電腦出現提示語“錯了,再試一次!”

師:仔細讀讀課文中寫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讀句子,思考。)

生2用鼠標點按長葉柄的反面。該位置出現的爬山虎的腳由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頭上變成圓片的動畫。同時出現語音提示:“對了,你真聰明!”

(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并試著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

片斷三: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師: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腳“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讀課文第4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爬墻動作的詞語。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畫詞語。

四人學習小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

電腦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動畫展示區,播放爬山虎用腳爬墻的動畫;文本出示區,內容為本段文字;移動文本的交互操作區,將相應動詞拖入其中并點擊觀看動畫。

學生從文本中找出6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觸、變、巴、拉、彎、貼,并用鼠標按順序拖至交互操作區。在教師的提示下,分步點擊交互區文本中單個動詞,觀察分解動作,也可完整觀察連續的動畫。

片斷四:爬山虎的資料拓展

師:同學們,爬山虎在我們生活中是極其常見的,大家還想了解到更多關于爬山虎的信息嗎?

生:愿意。

電腦屏幕展示5――

八組形態、顏色各異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圖片;四組反映爬山虎所屬、形態、習性和價值的視頻及文字資料。

教師提議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校園局域網或互聯網上瀏覽、搜集有關爬山虎的圖文資料,以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同學間展開交流、分享成果。

相關網址:

1.

3.

7.省略/kjjx1/1015_kj_3.htm

解讀

當前,在學校教學中應用的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特點的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一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三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一、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觀察和思維能力。在教學爬山虎的葉子部分,教師先呈現靜止的爬山虎葉子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形狀,從而感受到葉子的鮮嫩、茂盛。滿墻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層層的波紋,這樣一幅優美的情景,則是靜止的插圖和單純的文字描述難以表現的。

二、借助多媒體呈現內容豐富,具有聯想結構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的學習能力。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生長情況一段時,學生若不仔細讀書,難以準確地弄清楚腳的位置和形狀,所以在這里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電腦上通過動手操作,找準生長點的環節,既使學生通過訓練牢固掌握,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于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

篇(2)

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過程:

一、板題、讀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二、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上課前先檢測一下同學們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

(聽寫:重疊、均勻、逐漸、觸角)。

2、 背誦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齊背)

三、新授: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背誦,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美,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著密切聯系,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詳細的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這節課我們隨著葉圣陶爸爸一起去學習寫“腳”的部分。

1、出示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想一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指名回答。(板書:位置、形狀、顏色;爬;觸著墻,沒觸著墻)

2、學習第三自然段

那書上是怎樣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呢?請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課件填一填

(3)我們已經對爬山虎的腳有所了解了,根據文中所描寫的,現在請你試著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好,指一名同學上臺畫;

(4)評一評,是否畫得準確(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體會“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描寫得生動具體)。

(5)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寫得非常細致,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寫得細致呢?因為他……(生答后板書:仔細觀察),你從本段的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抓“注意”一詞)

(6)讓我們一起細致、認真地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

小結:因為作者仔細觀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生動。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課文中哪一段告訴了我們?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學習(出示課件):

A、 指名讀合作學習要求 B、合作學習 C、反饋

(2)抓住“巴”字(老師請一名同學上臺,老師演示“巴”這一動作,請一名同學說出“巴”的感受),結合第四、五自然段,你還從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體會到爬山虎的腳就緊緊地“巴”在墻上的。

(3)同學們,你們看過壁虎爬墻嗎?大家學了文,又觀察了爬山虎,能說說壁虎爬墻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據學生回答,回歸第二段“葉尖一順兒朝下……好看得很?!痹賳枺赫n后思考題(金話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齊讀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篇(3)

1.通過“刪”、“換”理解題目本身的意思。刪: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換: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棵綠綠的爬山虎。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文題的語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邏輯中心則是“片、綠綠”。

2.題文對照,激發積極探究的興趣。

揭題后,要求學生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學生速讀全文以后,會發現自己的估計與實際課文內容不符。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討論:為什么要用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有什么深意?教師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學生再認真地閱讀課文內容,并動筆將課文中寫爬山虎的語句作上記號。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為線,寫“我”的獲獎、感動、做客;一條以“爬山虎”為線,寫爬山虎的色彩、特點。課文從第七自然段才開始直接寫第二條線。教學時,要著重考慮圍繞爬山虎設計問題并將第一條線的內容全部提挈起來,課文“預習”中的兩個問題極其精要。

1.作者怎么會看到那片爬山虎的?這個問題涵蓋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內容,(五、六自然段為過渡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逆推:“我”作文“親切自然”(葉老要“請”“我”)。葉老親自改過“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葉老通過“增、刪、改”,運用了“圈、鉤、直線、曲線”等各種符號并寫了評語(對“我”注重“事實”表示贊賞)?!拔摇笨戳烁奈暮螅皟刃牡募涌上攵保淞⒘恕皩懽鞯男判摹保??!矮@獎——修改——學習——激動”構成了“我”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原因。

2.幾十年過去了,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個問題應一分為二,先引導學生對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點。課文四次寫到“爬山虎”,教學時分三個層次進行。(1)弄清順序。部分整體,具體—抽象。(2)理解詞句。畫出時間詞:“下午”、“黃昏”。找出關鍵詞:“小精靈”、“沉郁”、“永遠”。(3)感情朗讀。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學生們已初步感知葉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氣。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郁”,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鳖A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茍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篇(4)

一、解題,激興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的作文獲獎,葉圣陶先生親自給“我”修改作文,并邀請我到他家做客?!拔摇笔艿饺~圣陶先生的教導,十分感動。可用的題目卻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題與文之間表面上看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揭示課題可采取兩步走的方法。

1.通過“刪”、“換”理解題目本身的意思。刪: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換: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棵綠綠的爬山虎。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文題的語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邏輯中心則是“片、綠綠”。

2.題文對照,激發積極探究的興趣。

揭題后,要求學生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學生速讀全文以后,會發現自己的估計與實際課文內容不符。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討論:為什么要用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有什么深意?教師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學生再認真地閱讀課文內容,并動筆將課文中寫爬山虎的語句作上記號。

二、精問,理文

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為線,寫“我”的獲獎、感動、做客;一條以“爬山虎”為線,寫爬山虎的色彩、特點。課文從第七自然段才開始直接寫第二條線。教學時,要著重考慮圍繞爬山虎設計問題并將第一條線的內容全部提挈起來,課文“預習”中的兩個問題極其精要。

1.作者怎么會看到那片爬山虎的?這個問題涵蓋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內容,(五、六自然段為過渡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逆推:“我”作文“親切自然”(葉老要“請”“我”)。葉老親自改過“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葉老通過“增、刪、改”,運用了“圈、鉤、直線、曲線”等各種符號并寫了評語(對“我”注重“事實”表示贊賞)?!拔摇笨戳烁奈暮螅皟刃牡募涌上攵保淞⒘恕皩懽鞯男判摹保??!矮@獎——修改——學習——激動”構成了“我”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原因。

2.幾十年過去了,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個問題應一分為二,先引導學生對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點。課文四次寫到“爬山虎”,教學時分三個層次進行。(1)弄清順序。部分整體,具體—抽象。(2)理解詞句。畫出時間詞:“下午”、“黃昏”。找出關鍵詞:“小精靈”、“沉郁”、“永遠”。(3)感情朗讀。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學生們已初步感知葉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氣。

三、深思,做人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澳瞧郎交ⅰ背跻姇r“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郁”,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拔摇遍_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預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茍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篇(5)

中圖分類號 S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205-01

近年來,陽泉市在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活動中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舊城改造、山城綠化中,垂直綠化的應用對于山城特色的打造功不可沒,而使用量最大的攀援植物品種就是爬山虎。通過對華北地區其他城市的考察,及當地綠化實施過程中的調研,該文對爬山虎的具體栽培使用方法及品種優勢利用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1 陽泉市綠化現狀

陽泉市地處東經112°~114°,北緯37°~38°,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于受大陸性季風及復雜地形影響,市內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四季分明,日照比較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光能資源比較豐富。太陽輻射總量多年平均值為560.24 kJ/cm2;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2 696.3~2 886.3 h,積溫為2 400~3 000 ℃,無霜期平均為130~180 d,年降水量560 mm。整個城市依河環山而建,地勢陡峭復雜,道路崎嶇起伏,可綠化土地稀少零散,落差極大,同時護坡擋墻眾多,限制了常規綠化樹種的應用,同時也給垂直綠化攀援植物的使用帶來了契機。在綠化過程中,攀援植物成本低廉,繁殖簡單,生長適宜,表現優良,以爬山虎用量最大,它在拓展綠化空間、克服不良地質條件、提高綠化覆蓋率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爬山虎常用品種介紹比較

爬山虎中文學名地錦,屬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鼠李目葡萄科爬山虎屬??刹捎们げ?、壓條和播種等方式繁殖,從落葉后至萌芽前均可進行。爬山虎性喜陰濕環境,不怕強光輻射,耐寒、耐旱、耐貧瘠,耐修剪,對土地要求不嚴,怕積水;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長尤其旺盛。一根莖粗2~3 cm的藤條,2年內墻面綠化覆蓋面積可達30~50 m2,具有減少噪音、吸塵、降溫吸濕、美化、綠化環境的作用。因此,爬山虎主要用于城市的垂直綠化[1-2]。

當地常用的爬山虎主要是2個品種:①中國爬山虎。又名中國地錦,別名三葉地錦、小葉爬山虎。是我國本土樹種,北起遼寧南至廣東均有種植。落葉藤本,分枝多,卷須短,具氣生根;葉互生,廣卵形,3裂,先端為粗鋸齒狀分裂。攀援能力和吸附能力極強。②美國爬山虎。又名美國地錦,別名五葉地錦、大葉爬山虎。原產于美國東部,我國引種栽培,落葉藤本,靠卷須攀援生長。掌狀復葉互生,質較厚,卵狀長橢圓形至倒卵形,緣具齒,在全國各地均適宜種植。較中國爬山虎更耐寒,生長量巨大,葉片覆蓋力強。但攀援能力、吸附能力較遜色,在北方墻面上的植株常被大風刮掉[1-2]。

3 爬山虎的應用誤區

3.1 追求短期效益,導致美國爬山虎過量使用

由于美國爬山虎葉片大,生長迅速,綠化效果顯現迅速,加上幼苗健壯高大,直觀效果好,被苗圃大量繁殖,迅速普及,使市場大量為美國爬山虎占據,品種趨于單一化格局。

3.2 忽略長期效益,后期遺留隱患

美國爬山虎由于吸附力不強,生長迅速,造成后期綠化效果不穩定,同時葉片大,節間長,枝條粗獷,在達到一定高度和生長量時,極易在風雨中出現大面積坍塌,成為安全隱患。同時,由于壽命有限,無法實現綠化的歷史性和連續性。也由于品種的單一化擴大,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3.3 中國爬山虎被冷落,限制垂直綠化景觀進一步提升

中國爬山虎葉片細小,枝條細密,早期生長緩慢,覆蓋率不高,在施工過程中很少使用。但由于其極強的攀援力、吸附力和生命力,在后期的綠化中有極其突出的表現,可以穩定地攀爬幾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高樓,并保持長期穩定的綠化景觀,并且由于細密的枝條葉片,裝飾的建筑綠化整潔細密,有利于綠化景觀的進一步提升[3]。

4 爬山虎的合理綜合利用

4.1 發揮特長,合理使用

充分利用美國爬山虎生長迅速、攀援力不強的的特點,在低度護坡、低矮柵欄墻體及容易攀爬的區域大量使用,可以迅速形成綠化效果。利用中國爬山虎攀援力強的特點,在陡峭高大不容易攀爬的重點建筑物上使用,增強長期綠化效果。

4.2 取長補短,綜合利用

可以將中國爬山虎和美國爬山虎混合使用,合理的混植、間植。在快速提高綠化效果的同時,保證綠化效果的穩定性、連續性,既能達到快速綠化的效果,也能合理適時地完成新舊更替。

4.3 打破傳統創新開發

利用美國爬山虎的秋天紅葉景觀和高強度的覆蓋率,取代草坪及部分地被植物,在復雜地形及地質土壤不利的條件下應用,可以降低養護成本,提高綠化率。利用中國爬山虎穩定強大的攀援性能,在綠化高大建筑及廊架或土層厚度不夠的特殊環境里替代喬木,可以形成高覆蓋的綠化效果。在落差極大的中間地帶可以混合種植,向上形成攀爬的中國爬山虎覆蓋,向下形成美國爬山虎的垂釣綠化,互為補充相得益彰[4]。

4.4 綜合生態全面發展

爬山虎屬目前有10余個品種,也有很多人工栽培的變種,例如斑點爬山虎、紅三葉爬山虎等,可適當合理地引種并開發利用。同時,合理配置當地適宜的各類多年生木本攀援植物,例如凌霄、藤蘿、金銀花、藤本月季、葡萄等,形成長久的綠化美化效果。也可以臨時種植一年生鄉土草本攀援植物,例如絲瓜、葫蘆、矮牽牛等,盡快達到綠化效果。通過多品種多形式的垂直綠化組合,達到色彩豐富、個性美觀、特色鮮明的綠化效果,形成完善的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群落,避免單一病蟲害的大面積暴發,達到自然和諧、互利共生的完美境界[5]。

5 參考文獻

[1] 賈克林.淺析爬山虎在庭院垂直綠化中的應用[J].河北林業科技,2010(2):71-72.

[2] 石鐵矛.建筑與綠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篇(6)

我國是地錦屬植物分布的中心,在全球的15 種中我國就有10種。據中國植物志記載我國幾乎各省都有地錦屬植物的分布,并建立了分類系統,框架為3 組4 系。爬山虎組三葉系的種有:毛脈地錦( P1 cus Pi di f era) 、長柄地錦( P1 f ed dei) 、三葉地錦( P1 semicordat a) 、小葉地錦( P1 chi nensis) ,爬山虎系的種有1種:五葉地錦( P1 qui nquef ol i a) ;珠形組單葉系的有2 種:地錦( P. t ricus pi dat a) 、栓翅地錦( P1 suberosa) ,異葉系有1 種:異葉地錦( P1 dal z iel i i) ;塊形組有2 種:綠葉地錦( P1 l aeteci rens) 、花葉地錦( P1 henry ana) 。

地錦屬植物分布極其廣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地錦屬植物的分布,但野生資源的調查和引種工作開展較少。調查發現南岳地區就有爬山虎、五葉地錦、異葉爬山虎、粉葉爬山虎、和綠爬山虎5 種,調查了它們的野生攀援況和攀援能力,并對展葉期和葉色轉變期等進行了觀測。在福建西北部有爬山虎、異葉爬山虎、東南爬山虎、粉葉爬山虎、綠爬山虎等種的分布。在廣東省對爬山虎屬植物資源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爬山虎屬植物在廣東省分布至少有爬山虎、綠爬山虎、三葉爬山虎、異葉爬山虎、東南爬山虎5 種,其自然生境多為山坡、溝邊灌叢或疏林中以及攀援樹上、巖石上。生長地海拔最低為140 m ,最高可達1 760 m ,郁閉度016 以上。其生長良好,周圍的伴生植物生長良好,調查中未見被爬山虎屬植物攀援而導致長勢不良和致死的現象。

目前在北京應用的地錦屬植物主要是爬山虎、五葉地錦。五葉地錦主要有1 個品種:Monham( S t ar showers) :葉上點綴白色、奶油色、綠色扇形斑塊,不如原種強壯。爬山虎主要有7 個品種:L ow i i : 葉較原種小得多,有光澤,秋季深紅色,鋸齒較深,頂端略彎。A t rop urp urea :葉大,春、秋季紅色,夏季粉紅色,最后變為鮮紅色。Green S howers :葉較大,可達25 cm ,秋葉深紅色。Fenway Park :葉黃色,逐漸變綠,至秋焰紅色。V ei tchi i :葉較小,初時粉紅色,鋸齒較深。B everl y B rook :葉小,秋季紅色。Aurata :葉淡黃綠色。V ei tch’s Cree per :小葉,幼葉淡粉紅色。

2  爬山虎屬植物生物學特性

爬山虎屬又稱地錦屬,屬葡萄科,系多年生木質大藤本。本屬植物性喜陰濕,亦不畏強烈陽光,能耐寒冷、干旱,適應性強,一般土壤皆能生長,常吸附于巖壁、墻垣和樹上。蔓莖縱橫,密布氣根,翠葉遍蓋如屏,入秋轉緋紅色,是垂直綠化中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爬山虎( Part henocissus t ricus pi dat a) 又名地錦、爬墻虎。莖長10~30 m ,多分枝。葉闊卵形長10~20 cm ,基生葉或萌枝葉多為3深裂或全裂,蔓生葉淺3 裂或不裂,葉秋季轉紅?;ㄐ驗榫蹅慊ㄐ?,花小,花期6~7 月。漿果球形,熟時藍黑色。枝端卷須可發育成粘性吸盤有很強的吸附、攀援能力,可攀援光滑的墻壁和裸露的巖石。一般年生長長度2~4 m ,葉面積大,壽命可達20~30 a ,具有極強的抗旱力、耐土壤瘠薄能力。爬山虎在建筑物的陽面或陰面均能旺盛生長,因而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是很好的賞葉和裝飾墻壁、假山的園林植物。

五葉地錦( Part henocissus qui nquef ol i a) ,又名美國地錦、美國爬山虎。幼枝常帶紫紅色,卷須與葉對生,5~12 分枝,先端膨大成吸盤。掌狀復葉,小葉5 質地較厚,卵狀長橢圓形至長倒卵圓形,長4~10cm。聚傘花序成圓錐狀1 漿果球形,徑約6 mm ,熟時藍黑色,稍帶白粉1 花期6 月,果熟期10 月。五葉地錦性強健,耐寒,耐蔭性強,也可以全光下生長,對土壤適應能力強,在酸性至微堿性土壤中均可生長,既抗旱,也耐濕,抗污染。生長迅速,年生長長度可達5~6 cm ,用于護坡綠化,效果強于爬山虎。五葉地錦枝繁葉茂,入秋葉片紅艷極為美麗。常用于墻角、柵欄和高速路的綠化。也可以用于棚架、樓頂、陽臺的綠化。

3  爬山虎屬植物繁殖技術

3.1  種子繁殖

(1) 種子沙藏和催芽 每年9月采摘爬山虎藍黑色的成熟漿果,經清洗、陰干后用0105 %的多菌靈溶液進行表面消毒,瀝干后進行濕沙層積貯藏。翌年3 月上旬,取出沙藏的種子,篩除沙子,用45 ℃的溫水浸泡2 d ,每天換水3~4 次。浸種后按照種子與濕沙2 ∶1 的比例混合拌勻,放置于向陽避風處進行催芽,厚度為3~5 cm ,上面加蓋草簾并經常噴淋清水保持濕潤。經常檢查,經過15~20 d ,有20 % 的種子發芽露白時便可播種。種子也可不經沙藏,直接倒入盛有45~55℃熱水的容器中浸泡,邊倒種子邊攪拌,兩晝夜后種子裂嘴后撈出播種。如種子沒有裂嘴,則需繼續浸泡,直至裂嘴為止(有時種子需浸泡2 周以上才裂嘴) 。

(2) 播種 育苗容器采用育苗盤、木箱或磚砌育苗池等,深度不超過20 cm ;基質為沙質土壤、細沙或人工配置的復合基質,要求持水能力較強且排水良好、并有一定的養分供應(必要時需添加腐熟的農家肥或復合肥) ;基質用01067 %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采用穴播,每穴1~2 粒,穴距10 cm。10 d 左右發芽出苗。為保持濕度,苗床上可以搭建覆蓋塑料薄膜的小拱棚。

(3) 幼苗的管理 當幼苗有兩片真葉時,要有充足的光照,以保證幼苗的正常生長并避免徒長。常見蟲害有步甲、螻蛄等食葉、食根害蟲,可用敵百蟲10 g加1 kg麥麩配成毒餌撒于行間誘殺。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并經常向葉面噴水。

(4) 定植、移栽 當爬山虎幼苗長出3 片真葉并逐漸長高長壯時,標志著幼苗已經進人了自養階段,此時可以進行移栽和定植。選擇陰天或傍晚進行移栽,密度一般為株距30~40 cm。移栽后幼苗怕旱,但忌漬水,因此幼苗應經常澆水,但不能存有明水,至幼苗長出吸盤或卷須時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為獲得壯苗,可適時補充磷鉀肥和有機肥料。移栽后2 個月,爬山虎苗的藤莖一般可長至40~50 cm ,此時可進行數次摘心以促壯苗和防止藤莖相互纏繞遮光。經過5~6 個月,爬山虎實生苗基部直徑一般可達到015cm ,長度也可達到80~100 cm。

3.2  扦插繁殖

(1) 插條的選取 嫩枝扦插于

每年6~7 月采集半木質化嫩枝,剪成10~15 cm 長的插穗,上剪口距芽1 cm左右平剪,下剪口距芽015cm斜剪;硬枝扦插則于每年落葉后土壤結凍前,選取直徑015 cm左右、長10~15 cm 的休眠枝,剪穗方法同嫩枝扦插。

(2) 插條處理 扦插前,插穗用

ABT 1 號生根粉溶液進行預處理。嫩枝插穗的處理濃度為50 ×10- 6 ,浸泡時間為015~1 h ;硬枝插穗處理濃度為100 ×10- 6 ,浸泡時間為1~ 2 h。浸泡深度為距插條下剪口3~4 cm。

(3) 扦插以河沙或河沙與土的混合物(土/ 沙= 1 :1) 為扦插基質,充分整平。處理后的插條直插入基質3~4 cm ,壓實,及時噴、灌水以保持基質和插條濕潤。扦插后20~25d 便可生根,生根后即可移植。

3.3 壓條繁殖

壓條繁殖法是在爬山虎的莖藤不與母體分離的狀態下將其壓入土中,使壓入土中的莖節處發根,然后再剪斷形成數個獨立于母體的新株的繁殖方法。壓條生根前,莖藤所需的水分、養分全部由母株提供。

(1)壓條時期 生長各期均可進行,一般以3~4 月爬山虎的體內汁液開始流動和7~8 月枝條成熟后的兩個時期進行壓條效果較好。其它時期壓條雖然也能成活,但生根較慢。

(2) 壓條方法 將匍匐于地面的莖藤,自基部保留40~60 cm的暴露生長段外,其余部分均可埋入配好的基質。基質成份為優質廄肥:鋸末:表土為1 ∶1 ∶1 或2 ∶1 ∶1?;|覆蓋厚度一般為15~20 cm。覆蓋后應經常澆水保持濕潤以利發根、出芽。

(3) 斷剪成苗 壓條15~20d ,新芽便可自被埋壓的節處長出。待新芽長至40~50 cm時,新根已生長良好。此時可在新芽下方10~15 cm處挖開小段土埂,在節間剪斷,便得一株新苗。剪后立即覆蓋剪口,使剪口盡快愈合。3~4 d 后,新苗便可以移苗出圃,定植或保留在原位繼續生長。

4  爬山虎屬植物在園林中應用

爬山虎屬植物在園林中已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物墻體綠化,假山、長廊覆蓋,道路坡面綠化等方面,有不少地方將它們用作地被植物栽培,還可進行人工造型,作盆景欣賞。在園林中常用的有兩種爬山虎屬植物:爬山虎吸盤發達,附著力強,但生長較慢;五葉地錦生長快、抗性強,但吸盤不發達,附著力弱。一般在應用中多為二者配合使用。

4.1  垂直綠化

爬山虎屬植物垂直綠化主要形式為陽臺綠化、花架綠化、景墻綠化、柵欄綠化、附壁綠化、高架橋立柱綠化。爬山虎屬植物可借助吸盤,攀附它物生長,利用此特性發展垂直綠化,具有少占或不占土地的特點,可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城市人多地少、建筑與綠地爭地的矛盾。

在園林應用中常見幾個種中,攀附力強弱依次為爬山虎、五葉地錦、異葉爬山虎、綠爬山虎、粉葉爬山虎。爬山虎的攀附能力最強,自然攀附高度可達20~30 m ;最弱的是粉葉爬山虎,因其只有卷須而無吸盤,僅適宜于棚架、花門、綠亭、綠廊等低矮建筑及坡地、屋頂、陽臺懸掛綠化。

4.2  護坡綠化

隨著道路建設的加快,特別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道路兩側坡面的覆蓋對于防止雨水沖刷,保護路基,豐富道路景觀,具有重要意義。爬山虎對土壤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耐旱,固著性好的特點,是道路坡面覆蓋的優良植物材料。我國許多城市的高速公路、立交環路已成功利用爬山虎屬植物進行覆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葉地錦在高速公路邊坡、中央分隔帶等立地條件極差的條件下,長勢依然旺盛,且能忍受高達80℃的路面溫度。如果栽植合理、管護正常,當年成活率可達96 %以上,生長量在2 m以上。據測量,夏季路面溫度達到55 %左右時,它仍能正常生長,當年栽植的五葉地錦1 a后覆蓋度可達70 %~80 %,2 a后可實現100 %覆蓋。

篇(7)

一天放學回家,我發現在我家窗前長出了兩三根藤蔓,它們從樓下的草叢沿著水管的縫隙爬到了我家窗前。

咦?不會是我們剛學的課文上的爬山虎吧?這種植物從樓下草叢是怎樣爬上來的呢?原來它是靠自己又細又長的藤蔓一圈一圈繞著水管爬上來的,這可跟爬山虎不同,爬山虎是有腳的。這植物的莖上還帶點小刺,他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綠的,逐漸變深變大,并且葉子的形狀像是羽毛,比爬山虎的葉子小多了。葉子長大了會開出花朵,花剛長出的花骨朵是粉紅色的,花苞下面是空心的?;ㄩL大了就變成大紅色了,花瓣中間凹下去,一個個豎起來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葉叢中翩翩起舞,那舞姿真是美極了??墒沁@植物的這么多特點和爬山虎卻不一樣啊。難道爬山虎還有其它品種?

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爸爸,爸爸說這會不會是薔薇呢?可一查資料,薔薇是長在花叢中的,并不會爬墻。那到底是什么呢?同過一晚上的查資料,我終于知道這種植物叫羽葉蔦蘿,在各國都有,在歐洲等地很常見,正因為葉子很像羽毛,所以叫羽葉蔦蘿!

原來,這并不是爬山虎的其他種類,而是美麗的羽葉蔦蘿!

篇(8)

小學語文教學的受眾是正處于充滿著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小學生,這使得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通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來激發學生的靈氣與創造力?!皩⒄n堂讓位于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逐漸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中占據主流位置,也成為課堂教學生命力的源泉。教師應借助于各種途徑,與學生進行雙向溝通,讓學生通過觀察和體驗來獲得認知上的提升,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師“一言堂”、過分強調知識灌輸和單純傳授知識的特點,而對于學生的接受興趣則考慮較少,不利于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水平。本文從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過程的角度著手,列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例,來強調觀察、體驗、溝通等方式在推動師生互動中的作用。

一、在激趣引入下,師生互動從體驗中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在小學生特殊的心理狀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恰恰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閃光點”。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借助于提問的形式,充分地發掘小學生的思想的“閃光點”,讓小學生在課堂中碰撞、接觸,使得小學生從提問中獲得啟發,思維進一步得到活躍,就會使師生互動變得有意義。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麻煩事。本來花費了很多心血準備好的東西會突然遭到破壞,讓我們感到很傷心,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里有一個小女孩遇到了麻煩事。她是誰呢?

(課件出示:一個小女孩說:“你們好,我叫玲玲?!保?/p>

玲玲小姑娘真有禮貌,我們也一起向她問好吧:“玲玲,你好!”

(正音“玲”指導讀輕聲,生字卡)

看看玲會寫了嗎?(課件出示“玲”字)

你認識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嗎?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聽起來悅耳動聽。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它?(生:形聲字、換偏旁,王字加令……)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質疑)

師:同學們的想法這么多呀,那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讀課文好嗎?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內容。請同學們打開第116頁,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畫下來,請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課文的生字會念了嗎?小老師帶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結:同學們真能干,這么快就會認讀了課文的生字。沒有了拼音你還會讀嗎?小組學習,自認生字卡。在小組里找出難讀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對方。出示生詞卡片。指名讀,男女同學讀,開火車讀。把課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把生字詞放在課文里讀,看誰能讀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問得仔細些。

(整體感知,解答前面同學提的問題。老師總結:玲玲為了參加評獎,畫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下,玲玲畫了一條小狗,并獲得了獎。)過渡:你們想看看玲玲的畫嗎?玲玲給我們出了幾道題,她說我們做對了,才可以欣賞她的畫,咱們一起來看看。[1]

在課堂教學中,該老師采取將記憶性問題與說明性問題相結合的辦法,讓學生在直觀理解的情況下學習到了知識,學習的空間進一步拓寬,學習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習的興趣也獲得了提高。

二、在場景模擬下,師生互動從感知中升華

由于小學生具有喜愛直觀、生動事物和抽象邏輯思維帶有很大程度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以師生互動為課堂教學手段的同時,應配合教學內容進行場景模擬,包括使用現代教學設備與手段,以使小學語文課教學變得更加引人入勝,增強小學語文課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思考的欲望,以加強教學中師生的溝通與互動。

小學語文課文《爬山虎的腳》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利用腳爬行的,啟發人們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是重點。教師如何讓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讓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葉子和腳,則是難點。老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電腦上通過動手操作,找準生長點的環節,再借助于提問的方式,既使學生通過訓練牢固掌握,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于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2]

片斷一: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批畫)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葉子的形狀和動態兩方面來寫的。

生2:作者是從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兩個方面來寫的。

師: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讀書、匯報)

視頻畫面:剛長出來的葉子長大了的葉子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

學生再讀課文,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幾個詞語體會。

視頻畫面:“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一句的畫面及意境,配樂讓學生欣賞感受。

師:爬山虎的葉子給了你什么印象與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愛。

師:那么就請大家試著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片斷二: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墻壁,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來。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互相交流。

教師指名發言,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粗大的莖上有爬山虎的葉柄和葉片的靜止畫面。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兒呢?請一位同學上來用鼠標點按出來。

生1用鼠標點按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電腦出現提示語:“錯了,再試一次!”

師:仔細讀讀課文中寫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讀句子,思考)

生2用鼠標點按長葉柄的反面。該位置出現爬山虎的腳有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末端成圓盤的動畫。同時出現語音提示:“對了,你真聰明!”

(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并試著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

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學生的思維獲得了引導,知識面得到了提高。教師將提問整合到多媒體的教學中,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實際體驗下,師生互動從理解中提高

實際體驗是小學生接受新事物的基礎,是產生思想火花的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直觀性的認識,則會有助于加深理解,且印象深刻。

下面以小學語文H老師講授的兩次公開課為例,談談在場景模擬中如何加強話語溝通與師生互動這一問題。

在《曹沖稱象》公開課中,H老師根據曹沖稱象的三個步驟:趕象上船、劃線―趕象下船、裝石―稱石,讓學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擬曹沖稱象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比曹沖稱象更好的辦法呢?寫出實驗方案。場景模擬中,在老師引導下,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創意的稱象辦法:用曹營中的士兵代替石頭,士兵直接站到船上去,直到船沉到做記號的地方為止,再稱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記號處,算算一共倒了幾桶水,稱一稱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3]這堂公開課教學,師生話語融合,互動效果非常好。

在《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中,H老師運用電腦制作這樣一段活動畫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優美的音樂)②旋轉著的地球出來了,慢慢縮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葉扁舟。(說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隨著老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出現晶瑩透亮的球體。④伴隨著音樂出現了轉動著的、蔚藍色的地球。(體現地球的美麗壯觀,可親可愛)如此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學生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體會到地球的美麗壯觀,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并因為不了解電腦知識、地球的形成起源而踴躍向老師提問,從而提高了師生互動的質量與課堂教學的成效。[4]

小學語文教學中場景的模擬,其目的是引導小學生的思維,使小學生借助于現代多媒體,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其思維的質量與效率,從而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H老師在教學中的場景模擬做到了這一點,師生之間話語融合有效地促進了互動。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既充滿著難度與不可預測性,但正因為如此,又存在著豐富的創造性與無限可能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抓住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通過觀察、體驗、提問等方式,來提高課堂溝通的有效性,使得師生互動沿著良性循環的軌道來運行,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

參考文獻:

[1]鄭金洲,任長松.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一、字詞游樂園。

(20分)

1.讀句子,根據拼音寫字詞。(11分)

(1)這所新學校的cāo

chǎng(

)的xuǎn

zhǐ(

)十分講究,不但要寬闊以滿足學生需求,而且還要具有開放性。

(2)這座shān

fēng(

)從cè

miàn(

)看像一位老人望著遠方。

(3)媽媽把桑葉jūn

yún(

)地pū(

)在了簸箕里。

2.找出句子中的錯別字,然后在括號里改正。(2分)

要是你的手指不廢一點兒勁,體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

)

3.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2分)

緣:①緣故;②因為;③緣分。

(1)只緣身在此山中。

(

)

(2)他無緣無故地曠課?!?

)

4.選詞填空。(2分)

牢固

堅固

(1)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

)。

(2)(

)的城堡使敵人無法進攻。

5.看圖寫詞語。(3分)

這幅圖描繪的是廬山美景,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哪些含有“山”字的四字詞語?請試著寫出三個:

、

、

。如果讓你用四字詞語形容一下圖中的廬山,你會選擇哪些?請試著寫出三個:

、

。

二、句子加工廠。

(10分)

1.請根據解釋寫詩句。(4分)

(1)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成了山峰。遠看、近看、俯看、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2)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2.照樣子補充句子。(2分)

如果你看到爬山虎那細小的腳,你就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如果你看到

,你就會想起

。

3.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縮句)(2分)

4.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仿寫擬人句)(2分)

三、課文直通車。

(13分)

1.《題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詩人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詩人從

不同的角度,處在

、

、

、

不同位置觀看

的感覺。這首詩中“

,

”兩句,說明了“當局者迷”這個道理。學了這首詩,我得到的啟發是

。

2.《暮江吟》為我們描述了兩幅自然界的畫面,一幅是

,另一幅是

。

四、口語交流臺。

(5分)

做完作業的小強在看電視,媽媽讓他離電視遠點,可他說,離

近了看才好看。

1.

請你勸說小強,讓他聽媽媽的話。(3分)

2.

該怎樣保護視力?提出兩點保護視力的建議。(2分)

五、課內閱讀。

(11分)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根據課文內容,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動詞。(3分)

2.這一段主要圍繞“

”這句話寫的。(2分)

3.爬山虎的腳指的是

。(2分)

4.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4分)

六、課外閱讀。

(11分)

初春,家里來了一窩蜜蜂,它們鉆進谷倉里安家,媽媽高興得不得了。因為在農村,有蜜蜂來是預示著這一年全家人將過得甜甜蜜蜜。我天天觀察它們,也漸漸了解了它們。

蜜蜂非常聰明,它們會建造巧奪天工的蜂巢。奇特的蜂巢是由許多個六棱柱形的蜂房組合而成的。數學家經過仔細計算得出:使用同樣的原材料,六棱柱具有最大的體積,從而可貯藏更多的蜂蜜,十分符合幾何學原理和省工節材的建筑原則。

小小的蜜蜂真可以算是自然界中卓越的建筑大師呀!

蜜蜂很勤勞。采蜜是它們的主要工作。桃花、稻花、月季花……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它們忙碌的身影。據說蜜蜂最遠能夠飛到離蜂巢14千米外采蜜,真了不起。看到勤勤懇懇的它們,我怎能不深受感動呢?

蜜蜂體長雖然只有一到二厘米,但你可別小看它們,它們可都是英勇善戰的勇士。有一回,一只大馬峰想溜進蜂房搞破壞,被放哨的“衛兵”發現了。險情就是命令,許多小蜜蜂從巢里撲了出來。它們在入口處布了個蜂陣。只要馬蜂飛過來,它們就同時扇動翅膀,并翹起尾部的武器?!拔恕钡囊宦?馬蜂只好向后撤??吹綌橙诉€不肯離開,幾只蜜蜂從陣里飛了起來,在敵人面前晃了一下,又落在陣里。接著又有幾只飛了起來……就這樣反反復復,馬蜂一點便宜也沒占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為了守護家園,這些小精靈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聽媽媽說,一窩蜜蜂一年可以為人們提供幾十公斤蜜。如果你正在品嘗這甜入心底的美味,請不要忘了這是由千千萬萬平凡而又勤勞的小蜜蜂釀造的。

1.文章重點介紹了蜜蜂的幾個特點?分別是什么?(4分)

2.為什么說蜜蜂的巢是巧奪天工的?

(3分)

3.為什么有蜜蜂來會預示著這一年全家人將過得甜甜蜜蜜呢?(4分)

七、習作。

(30分)

植物王國里有無窮的奧秘,請選擇一兩種植物,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然后把你的發現、你的研究成果寫下來。不少于400字。

第三單元提升練習參考答案

一、1.(1)操場 選址 (2)山峰 側面 (3)均勻 鋪

2.“廢”改為“費” “體”改為“休”

3.(1)② (2)① 4.(1)牢固 (2)堅固

5.示例:山巒起伏 綠水青山 崇山峻嶺 連綿不斷 蔚為壯觀 高聳入云

二、1.(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2.示例:秋天的落葉 在花叢中翻飛的蝴蝶

3.爬山虎爬。

4.示例:當清風吹來的時候,柳樹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三、1.蘇軾 正面 側面 遠 近 高 低 廬山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示例:對于復雜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觀察,調查了解,又要親身去體驗,去分析

2.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 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

四、示例:1.小強,你看電視離得太近了,這樣會對眼睛造成很大的傷害,會越來越近視的。

媽媽的提醒也是為了你好,好好愛護自己的眼睛吧。

2.(1)避免長時間用眼,看書、寫字或看電視、電腦30至40分鐘要停下來休息。(2)堅持做眼保健操。

五、1.觸 變 巴 拉 貼 爬 2.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莖上的卷須 4.不行。因為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越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六、1.三個特點,分別是聰明、勤勞、英勇善戰。

篇(10)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2—0092—01

語文教學應該著力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文本,發揮文本作為教學資源的作用,同時教師還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語文課堂變得豐滿厚重。語文課只有拓寬外延,增加厚度,課堂才可能殷實起來,豐滿起來,才能達成教育的終極目的。

一、 形式豐滿,讓學生主動求知

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就必須在課前精心預設,課堂上有效引導,通過多重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段:

師:(課件展示爬山虎葉子爬滿墻時微微動蕩的樣子),仔細觀察,你發現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生1:我發現這些葉子碧綠一片,長得密密麻麻的,而且葉尖向下。

生2:我還發現微風吹過時,葉子時起時伏,像大海的波浪。

師:觀察真仔細,讀讀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葉子的?怎樣才能讀出葉子的特點和景物的美?

(學生自由朗讀約兩分鐘,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朗讀,并總結出“顏色——排列——動態美”的描寫順序。)

教師先讓學生分組合作畫出爬山虎的莖、葉、腳的顏色及位置,然后推選代表上臺講解說明,最后讓學生勾畫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的詞,并用動作或準備的材料演示說明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

反思: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先后采用了課件展示、讀文繪畫、上臺講解、演示說明等外在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閱讀實踐之中。教師游刃有余地點撥和指導,獨具匠心地設計與組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求知氛圍。

二、問題開放,讓學生思維豐滿

從問題入手,給學生思維一個支點,開啟學生的心智,營造爭先恐后、暢所欲言的氛圍,是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

例如,《頤和園》教學片段:

師:欣賞完長廊,漫步來到萬壽山,別有一番風味。讀讀本段話,想一想,可以從哪個詞或哪句話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從“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中讀出了昆明湖水的柔美,作者比喻貼切,耐人尋味。

生2:從這句話中我還讀出了游人都有很強的環保意識,這是中外聞名的大公園,每天游客不斷,但湖水依然像碧玉一般純凈,可見游人因其美而不忍去破壞。

……

反思:本案例中,教師先讓學生讀文,然后用“從哪個詞或哪個句子讀出了什么”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點撥學生,既告訴學生品讀的重點是詞和句,又沒有限制固定的范圍,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教師沒有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以開放的理念,設計了開放的問題,營造了開放的氛圍。

三、 內容充實,讓學生精神厚重

教師的“主題教學”可以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課堂容量大,學生感悟深。也許有人認為,短短的一節課,這么多內容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淺顯地理解文章的外殼,語言文字的內涵是不能感悟到位的?;蛟S有人質疑,這樣是否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語文之本,語文之味。我想,因材施教,因課定法,未嘗不可。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片段:

師:賞讀完本詩,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同時也感受到了離別的孤獨與寂寞。

師:送別詩帶給我們的總是依依惜別情,還有更多的送別詩需要我們去讀,去品,去思,讀讀你手上的資料,看能讀明白嗎?與今天學的這首詩有什么異同?

生1:《贈汪倫》一詩也是李白所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眱删湫蜗蟮乇磉_了朋友之情的深厚。

上一篇: 語言文字管理工作計劃 下一篇: 員工崗位競聘演講稿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先锋影音a∨在线资源网 亚洲专区日本专区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