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療方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15 04:47: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乳腺癌化療方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乳腺癌化療方案

篇(1)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6)06-117-03

DOI:10.11876/mimt201606043

化療在乳腺癌的治療中占據著重要地位[1],對于失去手術機會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療是控制病灶進展唯一手段[2]。因此,化療方案的選擇十分重要,歐美國家已批準多西他賽用于局部晚期或伴有遠處轉移的晚期乳腺癌的臨床治療[3]。為了解多西他賽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本研究選取82例患者進行了前瞻性對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年齡(41.37±4.46)歲;ⅢC期16例、Ⅳ期25例;浸潤性導管癌26例,小葉癌7例,其他8例;ER陽性19例,陰性22例。對照組年齡(41.25±4.51)歲;ⅢC期18例、Ⅳ期23例;浸潤性導管癌24例,小葉癌8例,其他9例;ER陽性20例,陰性21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臨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選取標準及排除標準

選取標準:1)經穿刺活檢確診的ⅢC/Ⅳ期轉移性乳腺癌,且失去手術指證[4];2)病灶直徑可測量,Kamofsky評分≥60分,預期生存期≥3個月;3)入組前1個月內無其他抗癌藥物治療史或放療史;4)血常規、心電圖指標基本正常,肝腎功能指標≤1.5倍正常上限;5)明確此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或臨床、影像學觀察指標無法評價;2)既往有其他惡性腫瘤史;3)治療時間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療方案 觀察組:80 mg/m2多西他賽加入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4 h滴注完畢;600 mg/m2環磷酰胺加入2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推注;400 mg/m2氟尿嘧啶靜脈滴注。化療時間d1、d8,21 d為1周期,持續2~6個周期。對照組:50 mg/m2吡柔比星加入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4 h滴注完畢,其他化療藥物及化療時間同觀察組[5]。在化療基礎上,實施綜合支持療法。

1.3.2 觀察指標 于治療2個療程后實施腫瘤標志物檢測與療效評價。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清晨空腹肘靜脈血檢測糖類抗原153(CA153)、CA125、癌胚抗原(CEA),檢測結果正常參考值[6]:CA153:0~35 kU/L;CA125:0~35 kU/L;CEA:0~5 ng/mL。

療效評價根據兩組患者治療后病灶最大直徑、腫瘤標志物變化[7]:完全緩解(CR):全部靶病灶消失,腫瘤標志物水平處于正常范圍內且持續≥4周;部分緩解(PR):靶病灶最大直徑較治療前減小≥30%,腫瘤標志物水平較治療前降低≥65%且持續≥4周;疾病進展(PD):靶病灶最大直徑較治療前減小≤20%或增大

安全性評價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急性、亞急性毒性標準[8]。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滿足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方差不齊,則采用校正t檢驗,以P

2 結果

2.1 腫瘤標志物

兩組患者治療后CA153、CEA均降低,觀察組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

2.2 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

觀察組PR22例、SD13例、PD6例,對照組PR9例、SD11例、PD21例,觀察組客觀有效率、臨床受益率分別為56.10%、85.37%,均高于對照組的21.95%、48.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其不良反應多集中于貧血、白細胞減少,且以I~II級為主,經停藥或支持治療后均恢復。

3 討論

盡管對于乳腺癌的治療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轉移性乳腺癌預后欠佳,與此同時,我國約有5%~15%的患者確診時已出現遠處轉移,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聯合化療的毒性反應及不穩定的治療效果一直是困擾臨床的一大難題[10]。在保證耐受性的前提下,盡可能緩解腫瘤的快速生長、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轉移性乳腺癌治療的首要原則[11]。多西他賽是一種強效紫杉醇類藥物,可結合游離微管蛋白,發揮促進小管聚合為穩定的微管、抑制微管解聚等作用,從而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達到抗癌效果。其優勢在于不會影響微管束中原絲數量,故與臨床中大多數紡錘體毒性抗癌藥物作用機制存在差異,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更小[12]。

吡柔比星屬蒽環類抗腫瘤藥物,可通過干擾堿基對配對過程,阻斷mRNA形成,發揮抗腫瘤作用[13-15]。

本研究就兩種藥物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效果與安全性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以多西他賽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在降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提高客觀有效率、臨床受益率方面發揮了良好效果。血清CA153、CEA水平與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具有密切關聯[16],其水平的升高預示著患者腫瘤轉移、浸潤風險升高,預后不良,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后CA153、CEA水平均降低,觀察組降低更為明顯,提示觀察組患者有望獲得更佳的遠期預后質量,鑒于本研究隨訪時間有限,未能對患者遠期療效予以評價,這是此次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安全性方面,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未對治療依從性造成明顯影響。同時,本研究患者于用藥前、用藥后均分別接受地塞米松、止吐藥物治療,故可進一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及發生程度[17]。此外,Hancox等[18]發現,多西他賽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特異性作用機制外,其淋巴結、肝臟等部位分布濃度較高,故對于淋巴結轉移、肝轉移乳腺癌患者而言,該方案的針對性更強、療效更為確切。

綜上所述,多西他賽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可有效降低轉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能在保持良好耐受性的前提下,顯著提高客觀有效率、臨床受益率,其良好的近期療效值得肯定。

參 考 文 獻

[1] Swain S M, Kim S B, Cortés J,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LEOPATRA study):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13, 14(6): 461-471.

[2] 張丹華, 周恩相. 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脂質體以及多西他賽治療乳腺癌的療效及安全性[J]. 中國癌癥雜志, 2013, 23(12): 1014-1016.

[3] 王建逵. 吡柔比星和環磷酰胺聯合多西他賽對乳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 實用癌癥雜志, 2015, 30(4): 537-540.

[4] Schott A F, Landis M D, Dontu G, et al.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gamma secretase inhibitors with docetaxel on human breast tumors[J]. Clin Cancer Res, 2013, 19(6): 1512-1524.

[5] 吳志鵬. 吡柔比星和環磷酰胺聯合多西他賽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4, 21(3): 304-306.

[6] Gianni L, Romieu G H, Lichinitser M, et al. AVEREL: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evaluating bevac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docetaxel and trastuzumab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locally recurrent/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 2013, 31(14): 1719-1725.

[7] 曾林文, 吳鳴, 宗兵. 環磷酰胺聯合多西他賽用于乳腺癌術后化療的近期療效觀察[J]. 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52(z1): 111.

[8] Swain S M, Baselga J, Kim S B,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5, 372(8): 724-734.

[9] 姚宇鋒, 龔建平, 唐金海,等. 多西他賽聯合洛鉑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13, 18(8): 723-725.

[10] Kolberg H C, Akpolat-Basci L, Stephanou M,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carboplatin, and weekly trastuzumab (TCH) activity in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Resul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4.5 years[C]//ASCO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5, 33(28 suppl): 140.

[11] Brahmer J, Reckamp K L, Baas P, et al. 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squamous-cell nonCsmall-cell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5, 373(2): 123-135.

[12] Miles D W, De Haas S L, Dirix L Y, et al. Biomarker results from the AVADO phase 3 trial of first-line bevacizumab plus docetaxel for 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Br J Cancer, 2013, 108(5): 1052-1060.

[13] 王英哲,令狐銳霞,楊俊蘭.乳腺癌靶向藥物治療進展[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5,17(1):74-78.

[14] Swain S M, Ewer M S, Cortés J, et al. Cardiac tolerability of pertuzumab plus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 CLEOPATR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J]. Oncologist, 2013, 18(3): 257-264.

[15] Coudert B, Pierga J Y, Mouret-Reynier M A, et al. Use of [18 F]-FDG PET to predict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and addition of bevacizumab to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18 F]-FDG PET-predicted non-responders (AVATAXHER):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J]. Lancet Oncol, 2014, 15(13): 1493-1502.

篇(2)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5

乳腺癌是威脅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也是女性惡性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因此醫學上對它的治療也越來越受重視。近年來手術、化療、放療等多種治療手段被綜合應用于乳腺癌治療, 特別是新輔助化療方案的應用俠患者總生存期得到顯著改善[1-3]。而目前預測、評估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生物學指標還沒有一致標準, 因此臨床上探討不同新輔助化療方案療效的預測因子成了關注熱點[4]。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新輔助化療方案的選擇(TE及TEC)對乳腺癌的療效及Ki-67變化, 特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診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診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第6版《乳腺癌分期手冊》進行分期, 納入標準: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 同時符合手術切除治療指征的患者;腫瘤大小可知;化療前通過B超、全身掃描及腫大區域淋巴結病理學檢查, 已經_定腫瘤是否大面轉移的患者。年齡36~69歲, 平均年齡(52.5±5.6)歲。64例患者隨機分為TE組和TEC組, 各32例。64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TE組給予多西他賽及表阿霉素均75 mg/m2;TEC組給予多西他賽及表阿霉素均75mg/m2, 再聯合500 mg/m2的環磷酰胺。常規處理及治療:化療前1 d晚上口服地塞米松9 mg, 化療當天晨起再口服地塞米松9 mg;化療前常規檢查血象、心電圖和肝腎功能;化療后常規注射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200單位3~5 d, 第7 d復查血象;21 d視為1個周期, 化療進行2個周期后評估效果, 疾病繼續進展的患者需酌情更換化療或手術方案, 有效果的患者可繼續化療或是手術, 新輔助化療2~4個周期后實施手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1. 3. 1 療效判定標準[5] 按2008年WHO統一標準來判斷療效, 有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及進展四個進度標準??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 3. 2 血液不良反應[6] 按照WHO抗癌藥物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反應標準評價。

1. 3. 3 Ki-67表達 穿刺抽取組織送病理科采用免疫組化法來檢測Ki-67表達。細胞核里有黃色沉淀視為陽性細胞, 其中陽性細胞數量75%視為Ⅳ級。Ki-67≥Ⅱ級為陽性, 反之為陰性。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化療近期療效比較 TE組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12例、無變化4例及進展2例, 總有效率為81.25%

(26/32);TEC組完全緩解15例、部分緩解12例、無變化3例及進展2例, 總有效率為84.38%(27/3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血液不良反應比較 TEC組患者發生白細胞低下25例(78.13%)和血小板低下7例(21.88%)高于TE組的15例(46.88%)與3例(9.3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Ki-67表達與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關系 64例患者通過化療有13例出現了癌細胞高度退縮或是消失, Ki-67表達實際納入病例為51例, 化療前后Ki-67陽性表達率分別為56.86%(29/51)、25.49%(13/5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輔助化療能控制惡性腫瘤原發病灶及微小轉移病灶, 對癌細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使癌細胞總數減少, 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隨后在進行化療或手術治療。而盲目實施手術治療或全身化療可能因為原病灶切除引起小轉移病灶加速增殖, 可知新輔助化療有重要的臨床價值[7-9]。目前新輔助化療方案還無統一標準, 本文對TE方案和TEC方案療效進行了對比, 除了白細胞、血小板組間有較大差異外, 在兩組近期療效相仿的情況下可優選TE方案。

Ki-67是一種增殖細胞里所表達的核抗原, 當下醫學上將其較多應用于腫瘤細胞增殖狀況的生物標記物, 它在細胞周期G1、G2、S、M期表達, G0期缺失, 是檢測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最可靠的生物標記物, 能呈現出癌細胞增殖速率[10-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化療前Ki-67陽性表達率為56.86%(29/51)高于化療后的25.49%(13/5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趙輝, 逢凌云. Ki67檢測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判斷中的作用.中國醫藥, 2012, 7(2):184-185.

[2] 劉毅, 張洪蘭, 陳昊, 等.新輔助化療對乳腺癌患者Ki-67、ER、Her-2和p53的影響及意義.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12, 4(6):348-351.

[3] 馬祥君, 何湘萍, 汪潔, 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不同時間Ki-67變化規律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0, 17(13):976-978.

[4] 桑蝶, 王佳玉, 袁M, 等. Ki-67與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相關性. 癌癥進展, 2015(3):291-297.

[5] 馮宇, 趙霞, 呂淑貞, 等. 表柔比星聯合多西他賽新輔助化療對乳腺癌患者癌組織 Ki-67表達的影響及意義. 山東醫藥, 2016, 56(24):63-65.

[6] 金廣超. 新輔助化療方案對乳腺癌生物學因子的影響. 山東大學, 2015.

[7] 錢飚, 魯宏峰, 孫龍. Ki-67的改變與Ⅱ-Ⅲ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化療療效之間的關系.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6(7):183-186.

[8] 蔣程鳳, 迪力夏提?金斯汗, 吐魯洪?沙列爾. 新輔助化療后Ki-67表達變化對乳腺癌預后的影響及其與分子分型的關系.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6, 25(5):711-716.

[9] 賈巍, 張紅真, 王文娟, 等. 新輔助化療前后乳腺癌免疫組化表達變化的研究分析. 浙江醫學, 2016, 38(14):1181-1183.

[10] 切閆跡 劉飛, 吳賽紅, 等. 新輔助化療前后Ki-67的表達改變與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化療療效的相關性.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5, 42(12):891-895.

篇(3)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0116-02

乳腺癌屬于全世界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各國因為地域差異,所報道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有所差別。據調查,我國城市婦女發病者所占比例超過0.5%,居于各類惡性腫瘤的首位[1]。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逐年增高,成為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2]。臨床研究認為:遺傳條件、精神狀況、哺乳情況、卵巢功能等因素,與乳腺癌的發作有所聯系,但尚不清晰其確切誘因[3]。普遍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等為患者實施救治,對患者損害較大,在這種形勢下,新輔助化療的方案得以逐步推廣[4]。筆者所在醫院采用新輔助化療方案為26例患者施治,將其療效與傳統化療方法療效作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乳腺癌患者52例為筆者所在醫院腫瘤科2009年4月-2010年9月收治。年齡35~66歲,平均(44.0±1.3)歲;病程1.5~4.5年,平均(2.1±0.8)年。均經病理檢測確診,心電圖檢查各項指標正常,存在淋巴結轉移現象,肺、肝、腦等無轉移。其中,絕經前患者29例,絕經后23例。依據UICC進行TNM分期:Ⅲa 28例,Ⅲb 24例;腫瘤分期:N1 16例,N2 36例;淋巴結分期:T2 21例、T3 25例、T4 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Ⅰ組與Ⅱ組各26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UICC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組,化療藥物:表柔沙星,靜脈注射,用量60 mg/m2,用藥1次/3周;多西紫杉醇,靜脈注射,用量25 mg/m2,注射時間>1 h,分別于治療第1天、第8天、第15天給藥,給藥前,口服10 mg地塞米松。于化療前30 min,分別注射昂丹司瓊30 mg,西咪替丁400 mg,苯海拉明25 mg,以預防過敏反應。Ⅱ組,化療藥物:環磷酰胺、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用量分別500 mg/m2、500 mg/m2、60 mg/m2,1次/d。兩組均為21 d一個療程,若療效顯著,繼續化療1或2個周期,之后手術治療。治療前后,測量腫瘤最大直徑,觀察全身狀況變化,檢測白細胞數目。

1.3 療效評定標準

完全緩解:淋巴結徹底消失;部分緩解:淋巴結總體積消失量>50%;穩定:淋巴結未見明顯變化;進展:淋巴結新增。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

2.2 不良反應

Ⅰ組患者中,1例在化療治療時,發生腫瘤轉移,轉至腰椎,行乳腺根治切除治療。Ⅱ組患者中,4例出現轉移,1例轉移到腰椎,3例轉移到胸椎,均行根治切除治療。兩組患者皆未在治療期間,發生脫發、發熱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乳腺癌作為女性重大危害疾病之一,當前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加強治療方案的研究,實現乳腺癌疾病的安全、可靠、高效治療,已經成為目前臨床醫師關注的重點。就已有的治療方案來講,藥物保守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切除治療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是,各類方案皆有明顯缺陷。以化療法而言,臨床研究者采用的傳統化療方案,有效率相對不高,且易使患者出現脫發及發熱等癥狀,筆者所在醫院以傳統化療方法為患者施治,總有效率僅為42.31%,與臨床報道療效大致相同。

出于改善化療方案的目的,筆者采用表柔沙星、多西紫杉醇、地塞米松、昂丹司瓊、西咪替丁、苯海拉明等聯合的新輔助化療方法,為26例患者施治。研究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者有效率73.08%,與臨床報道差異不大,明顯高于以傳統方案行化療者,未見發熱、脫發等不良反應,且二者差異顯著,這說明新輔助化療確有療效。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將新輔助化療的方案用于乳腺癌的臨床治療,可以有效切斷腫瘤發展路徑,遏制腫瘤轉移,使患者得到較高的療效,而且,其應用不良反應少,較為安全,應當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侯曉克,楊曉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48例臨床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2):488-489.

[2]李戎.新輔助化療聯合保乳術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6):22-23.

篇(4)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068-02

放射治療是乳腺痛的劑量技術已達到基本安全和完全耐受的水平,但是乳腺癌術后放射治療導致的“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纖維化”等仍是沒有解決的難題之一[1]。本研究設計了術后持續化療的同時,將鎖骨上醫和胸壁進行分階段照射的放療方案,以求在不影響全身治療和局部復發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放療毒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對象及方法

1.1病例選擇及一般資料。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乳腺痛患者256例,均為女性,年齡28~69歲,中位年齡55.8歲。經病理確診為浸潤性導管癌。

1.2分組及治療方法。隨機分配患者,分為4組,每組64例?;煼桨妇鶠镃AF方案:環磷酰胺500mg/m2,靜脈推注;多柔比星40mg/m2,靜脈滴入;氟尿嘧啶500mg/m2,靜脈滴入。4周為1個周期,根據受體不同情況決定是否采取內分泌治療。

1.2.1A組。先予4周方案化療2個周期,后行術后放療。設鎖骨上野(包括肺尖0.5cm)、腋窩野及胸壁切線野(前胸壁、側胸壁以及包括內乳野)同時進行6MVX直線加速器體外照射,均為2GY/次,5次/周,DR總量50GY;放療結束后續以4周方案化療共4個周期。

1.2.2B組。先行放射治療,設野、方法、劑量同A組。放疔結束1個月后予以4周化疔方案6個周期。

1.2.3C組。先4周方案化療6個周期,后給予放療,設野、方法、劑量同A組。

1.2.4D組。術后4周方案化療6個周期,鎖骨上區、腋窩拆線后與化療同步行常規分割放射治療,2Gy/次,5次/周,DR總量50GY;全部化療結束后再行胸部常規分割放射治療,2GY/次,5次/周,DR總量50GY。

1.3隨訪。研究結束,共失訪34例,其巾A組失訪8例,B組失訪12例,C組失訪8例,D組失訪6例。失訪時間治療后10~39個月。

2結果

2.1放射性肺損傷發生率的比較。臨床癥狀表現為輕度氣促、干咳和胸部不適。2例(C組)在放療中出現喘憋、發熱,經用激素、抗生素治療后癥狀改善。結果顯示,A組放射性肺損傷發生率最高,而D組發生率最低,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局部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及5年生存率比較。4組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及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放療與化療為腫瘤局部和全身治療的兩種主要手段,一直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2],但是放化療的毒副反應也是影響腫瘤患者術后恢復的難題之一。放射治療與化療的合理順序和序貫時間是乳腺癌治療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3]。目前國內大多數仍然采取術后化療2~3個周期+放療+繼續化療的方式。

放射性肺損傷是胸部腫瘤放療最常見的重要并發癥,雖然其確切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認為可能與放射治療導致的肺泡Ⅱ型細胞和肺內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關系密切,是一種淋巴細胞性肺泡炎,是機體對放療的一種超敏反應。放射性肺損傷的發病機制主要有細胞因子、靶細胞理論和自由基等幾種學說,其靶細胞為肺泡組織,包括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實驗研究發現,肺組織受到照射后最早的變化是Ⅱ型肺泡細胞損傷和表而活性物質的提早釋放。自由基是放射線產生的主要有害物質,放療后肺內自由基含量增加,吞噬細胞受炎性分泌物刺激后產生的過量自由基是導致肺組織脂質過氧化損傷和刺激成纖維細胞增殖的重要原因。放射性肺損傷的發生及其嚴重性與肺受照體積、放射劑量、劑量率、分割方式、照射部位、治療前肺原發疾病和放療時使用化療藥物等因素有關[4]。因此,針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兩大手段的有機結合顯得尤其重要。

在本研究中,放療后化療會增加放射性肺損傷發生的危險,大多數放射性肺損傷發生在放療后繼續化療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受照射的肺組織在3-4周恰為急性滲出性炎性改變,而此時即開始化療,會誘發或加重這種損害,臨床上稱為“回憶效應”,尤其是使用化療藥物,如CTX會出現較高的肺損害率,可能與其為較強的放射增敏藥物有關,即使是在放療后應用,也有較強的協同作用,其造成肺損害的作用加強。參考文獻

[1]Jarvenpaa R,Holli K,Pitkanen M,et al.Radiological pulmonary findings after breast cancer irradiation:a prospective study[J].Acta Oncol,2006,45(1):16-22

篇(5)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治療的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藥物、免疫等[1]。其中聯合化療,通過不同藥理作用作用機制殺滅腫瘤細胞或干擾其生長和代謝,從而較大幅度提高治療率、延長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用AC方案(多柔比星聯合環磷酰胺)治療乳腺患者,由于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多,在應用此方案時做好相應的臨床護理是必要的。

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65歲,平均49歲。均為“乳腺癌改良根治后”病人,行AC方案化療(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多柔比星40mg/m2,臨用前加滅菌生理鹽水溶解,濃度為2mg/ml,靜脈注射。環磷酰胺600mg/m2,加生理鹽水20-30ml,靜脈注射。3周重復靜脈滴注1次,共6個周期。

2 護理方法

2.1 心理護理 絕大多數患者對化療存在恐懼心理[2],因此護理人員要多于患者進行溝通,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說明化療的重要性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應急預案,使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接受治療。

2.2 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 多柔比星外滲可致局部組織潰瘍、壞死。因此在靜注時,先回抽,見血后方可推注,注意推注速度以免發生滲出及靜脈炎。一旦外滲,應立即停止注射。立即滴入生理鹽水以稀釋藥液后拔針,用1%的普魯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閉,局部進行冷敷,以減輕皮膚壞死的機會。同時在疼痛或腫脹區域多點注射地塞米松5mg加利多卡因10mg局部封閉,一日一次,連續3日,以減輕局部疼痛或炎癥反應。本組化療,均由有資質的專業人員操作,未發生化療藥物外滲的現象。

2.3 骨髓移植的觀察與護理 骨髓抑制是化療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先后出現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多在用藥后1-2周降到最低值[3],因此需定期進行血液學檢查。本組患者大多在給予AC化療方案48小時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其中有11例患者在用藥后第10天,中性粒細胞數降至1000/mm3一下,血小板降至50×109/L。給患者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300U/kg,每日一次,直至血象恢復正常。同時預防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對這類患者實施隔離治療和護理,保持床單衛生清潔、限制探視、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囑咐患者靜養、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2.4 心臟毒性及護理 多柔比星心臟毒性可表現為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少數患者出現急性充血性心理衰竭。在此藥期間,開始每10分鐘測血壓、心率、必要時進行心電監護,注意觀察心電圖變化,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本組患者有2例出現T波地平,S-T段下降,3例出現心率失常,停藥后未經特殊處理,恢復正常。

2.5 胃腸道反應及護理 大多數患者反應惡心、嘔吐是最嚴重的化療不良反應[4],因此在用藥期間叮囑病人家屬準備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同時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消除異味。本組5例患者發生嚴重胃腸道反應,靜脈滴注8mg昂丹司瓊,以后沒8小時口服8mg。治療后,均順利通過化療。

2.6 膀胱炎及護理 環磷酰胺在體內代謝為丙烯醛,刺激膀胱,導致血尿。為防止膀胱炎的發生,用藥期間囑咐患者多飲水,同時給予環磷酰胺時、4小時及8小時,靜脈注射美司鈉,其劑量為環磷酰胺的20%,以保護尿道。有效預防后,未出現少尿、血尿、蛋白尿患者。

2.7 肝功能損害及護理 環磷酰胺對肝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化療期間定期檢查肝功能。本組有5例患者出現AST升高、黃疸。靜脈注射多烯磷脂酰膽堿5ml,每日2次糾正肝功能異常現象。

2.8 出院指導 根據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屬遵醫囑服藥。出院2-3個月復診、定期檢查,時刻關注病情的變化。教育患者放寬心、保持樂觀的心態、適當的選擇強度小的運動提高身體素質,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3 結 果

36例乳腺癌患者,均完成了全程化療,化療完成率100%。經精心治療及護理后,化療期間患者的生活質量無明顯下降,病人及家屬均滿意。

4 討 論

目前乳腺癌化療多采用聯合化療方案,化療藥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組織也有毒害作用,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提前了解化療藥物的要藥理作用、不良反應,在用藥過程中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就能減輕或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現代臨床護理中,通過對乳腺癌患者全面、系統的護理,不僅能消除患者化療前的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同時提高了治療效果,幫助患者順利完成化療。

參考文獻

[1] 魏愛英,焦玉蓮,等.乳腺癌化療現狀與展望[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5,25(4):361-363.

篇(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加術后化療或放療。部分乳腺癌患者就診時已屬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原發病灶較大或區域淋巴結已廣泛轉移,治療相當困難,而且預后差[1]。新輔助化療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灶縮小,降低臨床分期以便于手術切除,并可以減少亞臨床微小轉移灶,以提高綜合治療療效。我們對32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加環磷酰胺(TEC方案)實施新輔助化療,取得了較好的近期療效,現將資料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0月—2010年3月經組織學確診的LABC患者32例,均為女性,年齡35~72歲,中位年齡64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為未治患者,排除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化療前常規胸部X線檢查、B超檢查、脊柱X線檢查排除遠處轉移。腫瘤最大徑為1.5~8.0 cm(中位值為5.2 cm)。TNM分期:Ⅲa期19例,Ⅲb期11例,Ⅲc期2例。腋窩淋巴結臨床分期:N0 9例,N1 16例,N2 7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28例,浸潤性小葉癌1例,髓樣癌2例,黏液腺癌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簽署化療同意書,予TEC方案化療:多西紫杉醇75 mg/ m2靜脈輸注d1,表柔比星60 mg/m2靜脈輸注d1,環磷酰胺600 mg/ m2靜脈輸注d1,每3周為1個治療周期。化療前1天以及化療第1、2天預防性予以地塞米松8 mg,2次/d,防止過敏反應和體液潴留;化療前30 min常規應用托烷司瓊和奧美拉唑以預防胃腸道反應;治療過程中每隔3~5天監測血常規,若出現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療。

通過腫瘤最大徑測量法對腫瘤病灶大小及轉移的腋窩淋巴結進行測定,評價臨床療效。根據療效和化療不良反應來決定是否接受下一周期的化療。

1.3 療效和毒副作用評估標準 所有患者均在化療開始及療程結束后1周進行腫瘤病灶及轉移的腋窩淋巴結測量對比。在每個療程的化療前1天行血常規、肝腎功能、胸部X線及心電圖常規檢查,化療后每周體格檢查及每周2次查血常規,評價全身狀況及乳腺癌分期。

化療療效按WHO標準分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對于化療前未觸及腋淋巴結腫大,而化療后出現腋淋巴結腫大的患者定義為 PD。毒副作用按WHO制定的統一標準進行評價。

1.4 手術條件評價 2個治療周期后若治療有效,病灶縮小已能手術者予手術治療,手術仍困難或腫塊無明顯縮小者則再給予1~2個周期的化療,再次評價;若治療無效,則根據患者意愿及全身情況決定是繼續化療還是直接行手術或放射治療。

2 結 果

2.1 化療效果 32例患者均接受了2~4個周期的TEC方案化療,25例體格檢查及B超測量腫瘤明顯縮小,有7例病灶完全消失;臨床CR為21.8%(7例),PR為56.2%(18例),SD 7例(21.8%),無 PD病例;總臨床緩解率(CR+PR)為78.1%(25例),術后病理證實有1例達到病理完全緩解。32例化療后總體降期率為 84.3%(27/32),具體見表1。表1 TEC化療前后TNM分期變化(例)

2.2 手術情況 30例 LABC患者化療2個周期后2周行手術治療,2例化療3個周期后手術治療;其中 4例行根治術(12.5%), 21例行改良根治術(65.6%),7例行單純乳房切除術(21.8%)。

2.3 毒副作用 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使用 G-CSF后可以糾正至正常。Ⅲ、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分別為 21.8%(7/32)和 9.4%(3/32),其中2例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伴發熱者需要住院治療。其他毒副作用為輕中度脫發(Ⅰ~Ⅱ度脫發為 68.5%)、惡心嘔吐(56.2%)、口腔黏膜炎(15.6%)、血小板減少(3.1%)。部分患者出現體液潴留、肌肉關節疼痛等,均可耐受;沒有出現較嚴重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毒副作用。

3 討 論

現代生物學觀點認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而非局限性疾病,在早期就易發生血行播散,局部晚期乳腺癌發生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很大。新輔助化療在治療早期即進行全身性化療,可減少亞臨床微小轉移灶、縮小原發腫瘤灶、降低臨床分期以便于手術切除,同時能減少術中轉移機會,預測化療敏感性,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2-5]。

新輔助化療可以取得較高的反應率,文獻報道約有80%的患者化療后腫瘤明顯縮小[2,6-8]。本組TEC方案的總有效率為78.1%,與文獻報道相仿。文獻報道新輔助化療可取得10%~20%的 病理完全緩解[2,7],而本研究中只有1例患者達到了病理完全緩解,這可能與本組中患者術前化療的周期較少有關。適當延長新輔助化療的周期,可能是提高療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是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標準化療方案[2]。臨床研究顯示紫杉醇與蒽環類藥物的聯合應用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有很高的臨床反應率。TEC方案已被證實對LABC有顯著療效,毒副作用小[5,9]。本組資料顯示TEC方案治療LABC是安全的。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使用 G-CSF后可以糾正至正常;其他毒副作用為輕中度脫發、惡心嘔吐、體液潴留、肌肉關節疼痛等,均可耐受;沒有出現較嚴重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毒副作用。

綜上,我們認為對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應在控制全身亞臨床轉移病灶的前提下行手術治療,TEC方案術前化療效果較好。本組患者隨訪至目前均存活良好,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陳燦銘.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M]//沈鎮宙,邵志敏.乳腺腫瘤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5:271-272.

[2] 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et al.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J].J Clin Oncol,1997,15(7):2483-2493.

[3] Ikeda T, Jinno H, Matsu A, et al. 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J]. Breast Cancer, 2002, 29(1):8-14.

[4] 唐利立,張超杰,劉少華,等.新輔助化療對Ⅱ期和Ⅲ期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22):1293-1295.

[5] 沈鎮宙,柳光宇,蘇逢錫,等.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 [J].中華腫瘤雜志,2005,27(2):126-128.

[6] 張斌,蔡玉娥,張齊,等.可手術的乳腺癌術前化療的遠期效果[J].中華腫瘤雜志,1997,19(4):277-280.

篇(7)

材料與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3月收治乳腺癌46例,單純癌4例,髓樣癌10例,硬癌8例,浸潤性導管癌24例。均為初次治療病人。按UICC的TNM分期,臨床Ⅰ期乳腺癌7例,Ⅱ期27例,Ⅲ期12例。Karnofsky評分均80分以上。術前Ⅰ、Ⅱ期病人行1療程CTF方案化療,Ⅲ期病人行2療程CTF方案化療。本組46例均為女性,平均年齡42.5(26~62)歲,其中有2例合并早期妊娠,終止妊娠后行新輔助化療。

化療方法:全組均采用CTF方案,環磷酞胺(CTX)500mg/m2,d1、8,靜脈注射;吡柔比星(THP)40mg/m2,dl,靜脈注射;氟脲嘧啶(5-Fu) 500mg/m2,dl、8,持續4小時靜滴;3周為1療程。化療前30分鐘靜脈注射恩丹西酮12mg以防止嘔吐反應,化療后每隔3天檢查1次血常規;療程結束后第5天手術治療,手術方式:Ⅰ期乳腺癌行改良根治術,Ⅱ、Ⅲ期乳腺癌行根治術。

按實體腫瘤近期療效觀察標準:①完全緩解(CR):可見腫瘤完全消失;②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之乘積縮小達50%;③輕度緩解(MR):腫瘤縮小未達到50%;④無變化(NC):腫塊無變化;⑤進展(PD):治療期間腫瘤增大。

結 果

全組無完全緩解病人,化療后部分緩解(PR)12例,輕度緩解(MR)26例,無變化(NC)8例,總有效率82.6%,無臨床進展病例;彩超觀察10例乳腺癌原發灶體積顯著縮小,20例輕度縮小,化療后22枚腫大淋巴結縮小,6枚消失;病理檢查40例瘤體變軟縮小、腫瘤細胞退變壞死、間質水腫、血管周圍炎癥細胞浸潤。

隨訪:全組病人術后均經6療程化療,隨訪無局部復發,其中2例于術后1年1例腦轉移及1例腎轉移死亡。

討 論

研究表明,新輔助化療可以抑制乳腺癌細胞的增殖,減少新生血管生成,降低組織學分級[1]。新輔助化療可以達到消滅微小轉移灶及減少耐藥的發生,同時可使腫瘤縮小,降低分期,提高手術切除率,并且可通過新輔助化療觀察腫瘤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以指導術后輔助化療方案的選擇。對聯合超聲檢查的結果進行評估,能較準確反映客觀療效,其檢查結果與病理學檢查結果基本符合。

新輔助化療多須在術前經過4~6個療程,可使半數以上的病人達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2]。

THP的低心臟毒性,避免了術前化療導致心功能損害,而影響手術時機及增加手術中的風險,使術后治療得以盡早進行。本研究說明,1~2個療程的 CTF方案化療可使多數病人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遠期療效尚待研究。

篇(8)

【中圖分類號】R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012-02

Study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A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AF chemotherapy in different doxorubicin dose for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Method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o detect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Results: CAF chemotherapy A group and B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ndex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A group and B group of T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the indexes of subsets of 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cyclophosphamide (600mg/ m2, the first 1,8 days), doxorubicin dose (40 mg/ m2, first days), 5- fluorouracil (500mg/ m2, first days), chemotherapy is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synchronization on the CAF scheme. Can reduce the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damage,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wide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AF chemotherapy

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已經為許多實驗所證實,通常被認為是免疫調節功能失控所致。細胞水平上免疫調節以T 細胞為中心,正常狀態下,輔T淋巴細胞表面抗原受體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后,細胞表面表達IL-2R,并產生IL-2,后者可與輔助T 細胞、N K細胞、B 細胞等前體細胞等表面的IL-2R 結合,激活上述細胞發揮一系列功能。放化療可引起人體T細胞亞群動態改變,這種動態改變是可逆的。

1 資料及方法

1.1 病例選擇

本研究選擇吉林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吉林市中心醫院經組織病理學和/或細胞學確定為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

1.2 治療方法及檢測項目

(1)原發性乳腺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術前均經細胞學穿刺或病理學活檢明確診斷,按2012年NCCN指南乳腺癌分期為Ⅲ-Ⅳ期。將其隨機分為3組,每組30例。所有患者Karnofsky評分為60分以上,治療前行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以及腹部B超檢查。通過對比阿霉素劑量的相對減少,應用國產單克隆抗體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進行動態檢測。

(2)A組環磷酰胺(600mg/m2,第1、8天) ,阿霉素劑量為(5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環磷酰胺(600mg/ m2,第1、8天) ,阿霉素劑量為(4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C組為環磷酰胺(600mg/ m2,第1、8天) ,阿霉素劑量為(3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放療與化療同步進行,常規照射(1)鎖骨上/下野:照射劑量:DT 50 Gy/5周/25次,應用電子線。(2)胸壁野:全胸壁DT 50 Gy/5周/25次。應用X線或電子線照射。(3)腋窩照射野:6 MV-X線,鎖骨上區DT 50 Gy/5周/25次。3組均化療2-4周期。于治療結束后1周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法標記抗原測定NK細胞及T細胞亞群。應用流式細胞儀計算細胞數。采外周靜脈血5ml,EDTA抗凝。加人單克隆抗體相交聯的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進行免疫標記;避光,室溫放置20 min,加人裂解液2 ml,避光放置5-12min,裂解紅細胞。離心后倒掉上清液.加入鞘液2 ml,再次離心,應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及應用ELITE自動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1.3 結果判斷

統計方法: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法。P

2 結果

A組CD4+、CD8+略低于B組,NK和CD4+/CD8+比率略高于B組,2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 05)。均在檢測藥盒的正常值范圍內;C組CD4+,CD4+/CD8+,NK明顯高于A組和B組(P

3 討論

機體抗腫瘤免疫機制十分復雜,它涉及多種免疫成分,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以及起免疫調節作用的各種可溶性分子。抗腫瘤免疫一般以細胞免疫為主。T細胞亞群不同的變化可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異常可使腫瘤細胞逃避宿主的免疫監視。T淋巴細胞中CD4+/CD8+的穩定比例維持著細胞免疫反應的平衡,只有在CD4+/CD8+比值正常時才能發揮抗腫瘤作用。CD4+細胞數量的變化可充分反映機體抗腫瘤免疫功能,輔助細胞誘導亞群(CD4+)具有強大的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誘導細胞介導的淋巴細胞溶解作用。CD8+包括細胞毒性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對免疫應答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活與腫瘤的存在、發展及荷瘤宿主的免疫抑制狀態密切相關。cD4+/CD8+比率反映了機體免疫狀態,保持一定的比率對維持機體的免疫應答有重要意義,可預測患者的預后。外周血中淋巴細胞也包括NK細胞,不需致敏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是機體抗腫瘤第一道防線,在控制腫瘤轉移方面起主要作用。文獻報道中晚期乳腺癌患者T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百分比均超出正常范圍,對機體免疫功能有明顯影響[1]。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細胞免疫功能抑制。以上結果表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可以發生較嚴重紊亂,隨著腫瘤的進展,機體免疫功能愈發呈現下降趨勢。胡永華等研究表明,中晚期乳腺癌CD4+及NK明顯減少[2] 。

自1979 年Kung 等成功制備了抗人T 淋巴細胞并應用于基礎和臨床免疫學研究以來,T 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日漸廣泛和深入,并且已經成為評價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研究發現多種疾病原發或繼發存在T 淋巴細胞亞群異常,因此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對探討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協助臨床診斷與治療等都有重要的價值。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已經為許多實驗所證實[3],通常被認為是免疫調節功能失控所致。細胞水平上免疫調節以T 細胞為中心,正常狀態下,輔T 淋巴細胞表面抗原受體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后,細胞表面表達IL-2R ,并產生IL-2,后者可與輔助T 細胞、N K細胞、B 細胞等前體細胞等表面的IL-2R結合,激活上述細胞發揮一系列功能[4]。放化療可引起人體T細胞亞群動態改變,這種動態改變是可逆的。

本臨床研究及調研數據統計學數據處理得出結果,CAF方案放化療后A組和B組比較T 淋巴細胞亞群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動態變化,A組和B組中晚期乳腺癌病人T 淋巴細胞亞群各項指標與C組比較均明顯降低;表明環磷酰胺(600mg/m2,第1、8天)、阿霉素劑量為(40 mg/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為最佳CAF方案。可以減輕化療及放射性損傷,提高患者生存率,建議廣泛普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Kennedy K Celis E. Multiple roles for CD4+ T cells i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J]. Immunological Reviews, 2008, 222(1): 129-144.

[2] 胡永華, 童月琪, 姚麗華. 姑息性手術治療對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外周T細胞亞群的影響[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 1995, 27: 2.

[3] 陸春偉, 佟海俠, 陸美言.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和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 現代腫瘤醫學, 2010, 18(11): 2230-2233.

[4] 邵明海, 王建華, 丁維軍. 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 現代實用醫學, 2009, 2(21): 142-143.

篇(9)

據相關研究證實全球乳腺癌發病率自從20世紀以來就一直在不斷地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乳腺癌發病率在所有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據第1位[1]。乳腺癌的發作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同時原位乳腺癌并不會給患者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病情的深入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功能會出現紊亂,同時也會向身體的其他組織擴散[2]。我院對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了TE方案新輔助化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并分為對照組35例,觀察組35例。觀察組年齡32~65歲,平均(42.1±3.7)歲,其中導管癌30例,小葉癌3例,黏液腺癌2例。對照組年齡為33~67歲,平均(43.2±4.1)歲,其中導管癌29例,小葉癌2例,黏液腺癌2例,髓樣腺癌1例。上述患者在治療前經過相關檢查,其血檢、尿檢、肝功能、腎功能等情況均正常。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化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TE方案新輔助化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對患者使用濃度為75mg/m2多西紫杉醇進行靜脈注射,同時給予患者50mg/m2的表柔比星進行靜脈注射,治療療程為21d。在患者進行化療之前給予患者消化道反應預防藥物昂丹司瓊、抗過敏藥物地塞米松。在化療過程中定期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心電圖檢查、肝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1~2次/w。在患者進行化療的過程中若白細胞水平出現明顯的下降,采用G-CSF對患者進行白細胞治療。

1.3療效判定 按照實體瘤治療反應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RECIST1.1)評價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 PR)、穩定(Stable disease SD)、進展(Progression disease PD)。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4.5軟件系統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62.7%,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7.1%,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乳腺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發病患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存在極少數的男性患者。從當前研究來看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并不明確,但是存在一些潛在因素與乳腺癌的發病密切相關。隨著女性年齡的上升,乳腺癌的發病率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在55歲之后會下降[3]。另外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很多乳腺癌患者都存在乳腺癌家族史。長期吸煙、酗酒也會提升乳腺癌的發病率[4]。

大多數乳腺癌患者都會出現乳腺腫塊、溢液、異常、腋窩淋巴結腫等癥狀[5]。在乳腺癌的治療過程中提早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核磁共振檢查是較為普遍的檢查方式,另外乳腺X線攝影以及細胞活檢也是較為有效的檢查的方式。

在我院對乳腺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觀察組患者采取了TE方案新輔助化療,其治療有效率為77.1%,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

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采用了多西紫杉醇,該藥物是一種較為新型的癌癥治療藥物。對微管網重組有著顯著的抑制作用,從而讓細胞合成受阻,導致癌細胞死亡。該藥物與其他藥物聯用如表柔比星等有著較好的效果。表柔比星可以對轉移RNA的活性進行抑制,從而阻礙DNA的合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化作用?;颊咴谳o助化療期間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因此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了地塞米松、昂丹司瓊等來預防過敏反應及消化道反應。

綜上所述,TE方案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效果,毒副作用較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龔曉軍.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中的應用10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5(04):121-122.

[2]匡冠丫.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乳腺癌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0,11(02):124-126.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47-02

乳腺癌的發病率很高,常用的治療方案是進行病變部位的切除手術,給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心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因而選取有效的方式縮小患者的病變部位大小,以便采取保乳手術具有重要意義,而ATC方案新輔助化療可以有效的實現以上目標,因而新輔助化療在癌癥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廣泛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療,本次實驗就是研究對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用ATC方案新輔助化療進行治療的效果,現將實驗過程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研究對象 于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之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共計60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在27歲至69歲之間,中位年齡為46歲,其中Ⅱ期乳腺癌患者共計32例,Ⅲ期乳腺癌患者共計28例。

1.2 研究方法 對所有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先進行ATC方案新輔助化療,按照參考文獻[1]中的劑量對所有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吡柔吡星、紫杉醇、環磷酰胺。在化療前后對所有患者進行肝功能檢查,并對所有患者用保護胃黏膜以及提升白細胞等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在化療結束之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手術。

1.3 治療標準 根據參考文獻[2]參照WHO的實體瘤療效標準以及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評價ATC方案新輔助化療對患者的療效以及毒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到的數據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組與組之間的比較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整理和分析,進行t檢驗,P

2 結 果

通過對患者治療之后的療效診斷以及對患者化療毒性反應的臨床癥狀進行觀察,得到以下數據,所有患者中,Ⅱ期乳腺癌患者中有31例治療有效,所占比例約為96.88%,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有25例,所占比例為89.29%,所有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33%,由此可以看出用ATC方案對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十分明顯,且對Ⅱ期乳腺癌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相較對Ⅲ期乳腺癌患者治療的有效率較高。通過對患者是否脫發、胃腸道反應、肌肉是否疼痛等癥狀進行觀察來確定患者的化療毒性狀況,也可以通過檢測白細胞濃度等來判斷患者的血液系統毒性反應狀況,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用ATC化療方案進行化療時所有患者均出現一定的毒性反應,出現脫發以及肌肉統統的概率較高,但是骨髓抑制癥狀、神經毒性、血液毒性的反應較低,并沒有較嚴重的敗血癥、心臟并發癥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較大威脅的毒副反應。

3 討 論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疾病,在各種女性惡性腫瘤疾病中占的比例最高[3],目前其發病原因仍未查明?;颊卟∑趯θ橄侔┑闹斡视泻艽笥绊?,因而及早確診對乳腺癌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許多患者在確診時都已經過了最佳的治療期,進行乳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是進行手術切除,這給患者的健康和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新輔助化療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用于乳腺癌患者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且經過不斷發展,目前已經廣泛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療。

新輔助化療由于其獨特的優勢,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通過新輔助化療能夠明顯的縮小患者的癌癥病變部位,可以使得原本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特別是癌癥晚期患者的治愈率[4],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使得不適合進行保乳手術的患者選取合理的保乳手術方案,這對女性患者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新輔助化療也存在一些不足[5],如患者經過輔助化療之后會使得病變部位變小,在進行手術時,不易將癌細胞清理干凈,術后還有可能出現癌細胞的擴散,此外對乳腺癌患者用新輔助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時的安全性目前尚無定論,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實驗研究來證實。

癌癥患者的治愈率與患者的癌癥分期有重要關系,癌癥患者前期時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不易檢測出,而晚期患者由于癌變部位較大,治療難度較大,但是本次實驗研究表明,新輔助化療可以有效的提高治愈率,同時對患者的毒副作用較小,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治療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手術后需要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觀察,防止癌細胞的殘留引起復發現象。

綜上所述,通過ATC方案新輔助化療對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時,患者的毒副反應較弱,且能夠使患者大部分的癌細胞死亡,給患者的手術治療提供了較大的方便,可以采取保乳手術,并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可以針對患者的具體狀況作為優先選擇的治療方案,但是若進行推廣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臨床實驗研究,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邱勤業,黃炯強,雷建.Ⅱ、Ⅲ期乳腺癌患者ATC方案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研究[J].實用全科醫學,2007,5(10):857-858.

[2] 李成貽,陳艷,洪永強,等.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22(6):481-483.

上一篇: 藥品包裝論文 下一篇: 場地申請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理论片 | 五月天丁香婷婷激情综合 | 午夜一级国产经典欧美日韩 | 日本免费特黄欧美片 | 色偷偷香蕉人人澡 | 亚洲色婷婷丁香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