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一種修行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02 12:04:2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活著就是一種修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zhì),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秦奮和笑笑在青山間的那落純木質(zhì)的樓閣,是我一生最羨慕最渴望的所在。屋前屋后全是青青的樹叢,雖然我沒見到清澈的溪水,但我想那肯定是有的,肯定有的應該還有鋼鐵叢林里絕跡了的緲緲鳥音。穿過那山腳下的鐵索橋,活在青山綠水間,人生還有何憂,這簡直是陶淵明望之南山,悠然而神往。

我不知道自己面對死亡時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態(tài),但我想我是定然不能平靜的,此生,我還有很多的夢想沒來得及現(xiàn)實,此生,我還有很多的感悟沒有體會,此生,我還有很多執(zhí)著無法懷釋,此生,我真的還放不下。

雖然,劇中所言死是另一種存在,可此生未了,來生又何必期待。

人的一生是寂寞的,也是短暫的,在生的時候往往覺得眼前漫長,不知何日是末日,何處是歸途?如果說突然間我們站在了生命的懸崖邊,徒然間到了生命的終點,我們還是淡然嗎,還會覺得漫長嗎,還能無動于衷不畏不懼嗎?

劇中有幾句精辟的臺詞在聽過后依然瀝瀝于耳,婚姻怎么選都是錯,而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這應是在人生的絕對領悟,婚姻就如同挑選衣服,怎么選都會有更好的在后頭,而你選擇了的穿過了的只能屬于你,除非你扔了換件新的。然而,新衣服穿久了也是會變舊,也許,那件還沒有這件好。況且,人生是能輕易能離合的么,人生是張潔白的紙,走過的腳印是擦也擦不掉的,如果,強行消除,擦深了紙是會破的生命是會折舊的。

懷著一棵誠摯的心活著吧,珍惜現(xiàn)在,感覺眼前。

人生路途漫漫,活著是一種修行,你我既然無法選擇,那么,就安然的生活著吧。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

篇(2)

對于婚姻是不是好事,或者愛情會不會變的問題,一直見仁見智。近年流行婚戀劇,不管是《蝸居》、《裸婚時代》,還是時下熱播的《北京愛情故事》,物質(zhì)為王,房子為上,愛情次之的倫理,成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的座右銘。它們裹挾著點到即止的真愛,和離婚率的攀升一起點綴了愛的世界。所以,用星云法師的一番開悟之語作為開篇,有正本清源之功效。畢竟要談的是神圣的愛情。

愛不是一個算術題,難以用加減乘除來量化。更多的,應算是一個辯證的哲學題,沒有絕對,只有相對。說白了,愛情就是心懷浪漫的人們不斷追尋的一種感覺。你一旦把它柴米油鹽化了,也就失去原味兒了。

修行需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希冀善始善終。標準的高度,決定了真愛的稀缺性,像文豪托爾斯泰在82歲高齡還選擇出走,豈不是功虧一簣。但是,對于迷茫中的紅男綠女,你要怎樣站出來告訴他/她說“愛請不是攀比,不是抄襲,不是物質(zhì),而是只屬于獨自空間的理解和包容……”大多數(shù)時候,你可能反被其封一句“精神病”,于是也就不難理解,現(xiàn)實中,為什么在書店里《愛是一種修行》和《女人不狠,地位不穩(wěn)》并列而至,但后者的銷量是前者的多倍!

盡管如此,那些一邊喊著“我愛你,但對不起”,一邊走向可以提供更好更優(yōu)越物質(zhì)條件的富二代的女人(參見《北京愛情故事》),也大都認可“愛是一種修行”這句話的。這也是“愛是一種修行”從馮小剛的幽默電影《非誠勿擾2》中廣泛傳播開來之后,人們紛紛自發(fā)傳播《見與不見》的原因: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出版了《愛是一種修行》的葉傾城亦言,一場愛情,是一場浩瀚的修行,不同的只是有些人是靈修,有些人是苦修。僅此而已嗎?苦修靈修的界限在何處?其實只是惟心自處耳。

世界在變,對愛情的認知也在變,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不會拿LV來考量愛情的。如今,已經(jīng)有人在說“女人改變了男人的世界,男人改變了女人的世界觀”了。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因為愛所以愛,本身不就是邏輯嘛!詩人谷川俊太郎一直認為活著和愛就在一個水平面上,如同海在咆哮和蝸牛在爬一樣,“你的手溫暖,那就是生命”。

篇(3)

淡定:“淡”是一種心態(tài),“定”是一種姿態(tài).

缺少被關注的目光?缺乏一種存在感?缺少那些光鮮的色彩?感覺自己被邊緣化?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

人是一種空虛的動物,總在追求認可、贊揚、關注的目光,渴望光鮮精彩、耀眼奪目,

耀眼的燈光、華麗的外衣、萬眾矚目的感覺、讓人仰視的高度?

世人追逐的不是偶像,而是那層華麗的外表;世人崇拜的不是英雄,而是那層耀眼的光環(huán).

追求極致的華麗、盡情的綻放,與其說人們在追星,追逐“英雄”,

還不如說是追逐那身華麗的外衣、耀眼的光環(huán),這和許多動物會本能的追求光和熱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人類并沒有脫離動物群居性的本能,向往成為每一個族群、領域的“王”者,引領萬眾潮流,以滿足一種存在感.

人都要經(jīng)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從追求外在華麗到追求深厚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經(jīng)歷就是深厚內(nèi)涵的一種.

年少時追求有,中年時頓悟空,年老后方知有和無.

人也是需要過冬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自我反省,認清本我,去除浮躁,提升素養(yǎng),自我沉淀,成就經(jīng)典.

每個人都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各行其職、在其位謀其事.想能力之所能極、做力所能及.

修行一直以來就被認為的分為兩個部分:身體表象的修煉和精神內(nèi)涵、靈魂感悟的境界修煉.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名為欲望的魔鬼,區(qū)別在于有的控制著自己的欲望,而有的人被欲望控制!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心中欲望的人是無法成為強者的,或說成就是有限的,墮落往往是從屈從于自己的欲望開始的.

善于控制/駕馭自己情感的人往往要比不善于的人更容易取得普遍性的成功,但在許多尖端領域卻恰恰相反.

煉體修心:尋找一種淡然的心態(tài),可以從容的面對一切已發(fā)生的、正在發(fā)生的和將要發(fā)生的.

看破紅塵本就是一個很廣泛的定義,并不能作為修行一詞的目標和定義.

佛家、儒家、道家對于出世、入世、避世修行各有感悟,

我沒有受過專業(yè)的教育,也沒有一個可以引導自己的師父,很多東西都是靠自己去體會感悟,

感悟來自何方?一曰親身經(jīng)歷,二曰各種閱歷(通過六覺所感悟到的),三曰總結經(jīng)驗規(guī)律,四曰頓悟.

感悟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玄之又玄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否則別人又怎么需要出家修行什么的,修行之路本來就是沒有捷徑的.

打個比方:你在河邊漫步,看到一個牽著兩只大狗溜達,你會有何感想?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女人肯定在缺愛與愛心泛濫之間徘徊.

養(yǎng)寵物,還是兩只大狗,說明她要么愛心泛濫喜歡各種動物,富有愛心;

要么就是一直缺愛,和周圍的人相處的不是很好,不得不用養(yǎng)寵物尋找情感的寄托.

而養(yǎng)的不是別的,是兩只大狗,說明她潛意識里面想要尋找一個強勢的人給她于一種安全感或者說情感寄托.

這就是我的體會,看到她的一瞬間就想到的,而不是特意去琢磨出來的.

那么對于朋友,對于親人,對于愛人我們該要用什么方式去看待?

我的體會是世人愛我,我就愛世人,世人不愛我,我便如陌路,不驚不擾,自成一界.

這是一個很老套的例子:比如說你一個最要好的兄弟,和一個你最愛的女人,和一個你最親最親的親人.

同時在河里,上不了,你看到以后想要救他們,但只能救一個,剩下兩個注定要溺水.你該怎么辦?

這個例子本就沒有存在性,至于救誰,一靠本心想法,二看實際情況,追究自己選擇的對錯并沒有那么容易.

事到臨頭你第一個想救誰,就救誰,這是感性的思考方式,這是理想的選擇;

事情發(fā)生了誰更容易獲救你就救誰,這個理性的做出抉擇,就是現(xiàn)實的判決.

修行一說很講究個人感悟,但也不會完全沒有規(guī)律的,

只要你學會了用本質(zhì)的目光去看待事物的發(fā)生,那么你就很容易有所感悟.

用本質(zhì)的目光去探尋一切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 這也許就 修心養(yǎng)性最簡單快捷的入門方式.

本質(zhì)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很值得思考,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就如同你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按照我粗淺的理解,本質(zhì)就是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的就是本質(zhì)的!

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tài)去面對發(fā)生的一切,然后去思考其根源和規(guī)律,作為自己行為的參考,這就是修行.

比如說你新認識的一個人,該如何相處?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結識新朋友,前提是這個人在精神思想上和我有能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路過的過客甲乙丙.

那么精神思想上和你有差距呢?那你又該怎么看待他們?

也許我們一天可以遇見上千人,而真正能讓你記住的一個都沒有,

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要看你和他們的生活是否有交集,

如果有,就如同我上面所說的那樣,世人愛我,我便愛世人,世人不愛我,我便不驚不擾、自成一界.

如果沒有交集,那么就更簡單了,就如過客!

其實我們看透他,知道他的本質(zhì)很好,對我們也很好.但是精神上卻有差距,我們又該和他們?nèi)绾谓徽劊?/p>

你說的是為人處世的方式吧!你的心態(tài)決定了你該用什么方式和他們相處.

如果你是個冷漠生性薄涼的人,那么就用親近而又不親密的態(tài)度;

如果你是個富有仁愛之心的人,那么就學著用他們的方式和他們交流.

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遠比做一個本能似的活著的人要累,但是一個有思想的人至少會思考存在的意義,

篇(4)

當然,在真正的智慧還沒有生起的時候,禪修者總能體會到由禪修而來的一些痛苦,這些痛苦不是禪修所帶來的,它是由過分強烈的禪修欲望和不當?shù)亩U修技巧造成的。只要禪修者不懼怕這些暫時的困難與痛苦,繼續(xù)修習,進而對一些重要技巧進行探索,這些困難就會逐漸消失。

在諸多方法當中,不論禪修者的修行程度如何,精進的修行應當依循中道的原則,禪修中要適當精進而不要過度。過度精進會造成很多困擾,如頭痛、緊張、焦躁、生氣等等。精進力不夠則會打瞌睡。因此,禪修者應當適度精進,適度的含義是,能夠持續(xù)關照,不松不緊。關于這一個原則,需要在練習中不斷把握,時間長了就可以完全掌握了。

當人們一旦接觸禪修,很多人馬上喜愛它,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用智慧來關照,貪著的模式產(chǎn)生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禪修是要破除貪嗔的生活模式,而非增長它。禪修并不是增長知識,也不是獵取某些利益,它是練習讓人們放下,即放下貪嗔的生活模式。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會慢慢地向這邊靠攏,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理解和體會平衡意識的重要作用。我們不需要從禪修中獲得什么物質(zhì)利益,也不需要獲得某些精神因素,我們的目的只是看破身與心的本質(zhì),然后放下它們。禪修與其他的事情有所不同,人們平常做事,總以獲取之心來應付面前的工作,而禪修卻以看破五蘊的本質(zhì),放下五蘊身心為目的。所以修習佛法,目的是為了能放下。如果放下了,苦就止息了。

篇(5)

一直以來,都在為了別人的言語而遷怒于自己的情緒。喜憂無常,長時間地沉浸于一段又一段無法釋懷的悲傷。盡管,總小心翼翼地掂起腳尖行走在時光的刀鋒上,但一不留神,還是被早已埋伏好的情感給絆了一腳,恰好,倒在利刃上。回首探看走過的路,血痕淋漓滿目瘡痍。

比起身殘志堅,我慶幸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比起死亡迫害,我慶幸自己還茍活于世。

比起他人的智慧與城府,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思維薄如蟬翼,經(jīng)不起一次溫柔的侵襲。

世界,像童話一樣美麗。只是,我的過往,一片狼藉。那些零亂的足跡,已無從猜起。從來就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卻為何總經(jīng)不起外界一絲一縷的風吹雨打,那脆弱的心是否因為愛的太認真?心若如煙,是不是一切都可以風清云淡?

滿腹的疑問,沒有答案。只在受傷以后,才學會隱逸。當你鼓足勇氣與一段往事告別,處心積慮地想要重新開始時,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還停留在原地。無論你怎樣努力,怎樣頻頻地更換著網(wǎng)絡聯(lián)系,哪怕清空了一切與以前有關的文字與記憶,但最終還是無法與以前剝離,或許,全新的準備過于倉促,才一次次被自己的言語出賣,任所有的偽裝都被逐鹿出局。到最后,又還原了自己。

活在網(wǎng)絡中的我,始終都是最真實的自己。未知的以后,再也不需要變來換去,縱然三頭六臂,依然走不出自己的棋局。

時常感受著別人的言語,卻完全忽略了自己。別人不經(jīng)意的一個情緒,都會惹的我百感交集。我為何會如此在乎,網(wǎng)絡中那一份虛擬的情意?只因心中,全是你。友情的空氣彌漫在我的生命里,伴隨著我每一次的呼吸。我只想將我的快樂,終生托付于你,而我的悲傷,永遠自己背起。

不要活在別人的目光里,否則,你永遠快樂不起。友人一句善意的勸語,讓我如夢方醒。這么久了,我一直在努力地迎合著別人的喜怒哀樂,感受著他人的啼笑皆非,深深地迷醉在別人的劇情里,唯獨忘記了最親愛的自己。當時來網(wǎng)絡的初衷,生命活著的意義,早已化做了春泥,一季又一季地被踩在腳下,踐踏的面目全非。

篇(6)

在《民國茶范》一書中,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描畫出民國時期的飲茶之風,其中也不乏和大師們有關的奇聞趣事。這本書里的任何一個人物,在當時乃至現(xiàn)今都是個“人物”,并且都是愛茶的人物。

一直以來,茶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隱忍的象征。小小一片茶葉,要經(jīng)歷采摘、做青、揉捻、焙火,這不算完,還要被沸水沖泡,最后被人喝掉或倒掉。這樣的百般折騰,與人的一生又有何不同?看那些偏要不走尋常路的大師們,就是要在百般折騰中活出自己的新天地,在亂世之中喝出自己的“茶風”來。世人說有錢任性,可在《民國茶范》里不難看出,肚子里有才華、有詩書、有氣象,那行事做派才真的很任性!

據(jù)說,出家人多喜歡飲茶,是以茶為榜樣,以此來增加心性的隱耐力。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持守戒律,有助于修行。當你身心的五蘊盛火燃起來時,抿上一口清茶,便可把心頭火氣熄滅。

篇(7)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目錄時,簡短又勵志的標題就深深吸引了我;再細讀文中的字字句句,感覺簡單質(zhì)樸的語句里蘊含著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學——這讓我對稻盛和夫先生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而且稻盛和夫先生在書闡述的觀點都是他從實踐中得來的,稻盛先生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人”,因此他不僅具有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眼睛,更有悟透其中奧妙的心。生活中從來就不缺力量和智慧,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些真善美的心。生活中如果缺少了發(fā)現(xiàn)了真善美的心,人們之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漠……

所有的真理都不會憑空的捏造出來,都是前人在實踐中得到的啟發(fā)。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時不斷地思考并且付諸于行動,那么才有可能悟到常人所不能悟到的真理。正因為歷經(jīng)千辛萬苦悟到了,所以會去更好地力行并堅持下來,良性循環(huán)從此產(chǎn)生,人生也就會很順意。相反,如果你通過之前的不懈努力悟到了,可是沒有再去力行,也就是明明知道了真理卻不去將它運用到生活工作中,那對人生就是無益的。既然你的領悟來源于生活、工作,那么必然要將它用之于生活、工作,才能受益;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因果報應的體現(xiàn)。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tǒng)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xiàn)象。此效應說明,事物發(fā)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這足以說明你之前種的因是最終影響到你的果,而且不受空間、時間的影響。所以說,我們要做善事、積福報,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后代。

很喜歡稻盛先生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做到臨終前的靈魂比出生前純潔、高貴哪怕一點點就很不容易了!這里的一點點是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經(jīng)營的。人生好比一場修行,修行的道路是艱苦的,卻可以讓你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這樣的滿足遠遠勝過物質(zhì)層面的,這種滿足是長久的、歡喜的!所以說一輩子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已經(jīng)很難得了,因為你需要堅持,哪怕在自己很辛苦的時候也不放棄,這是需要足夠強大的動力的,而這種動力就叫做“信仰”。

信仰,是支撐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是激發(fā)人們不斷前行的精神支柱。許多人認為宗教即所謂的信仰,這沒有錯,但不全面,許多方面的信念也可以升華為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可怕的,很多人認為達不到的事情或是領域,正因為有了那些有著強烈信仰的人們,才得以去完成常人所不能,才推動了我們?nèi)祟惖那斑M與發(fā)展。

篇(8)

修行日常禪

廖建華的作品無疑是他個人風格的體現(xiàn),這種風格和自我符號的體現(xiàn)在當代藝術中也是相對重要的。如果把廖建華的作品看作為一場修行或修心,那么他靜下心來每畫一筆都是有觸動的,在這樣的觸動下,表現(xiàn)出來的作品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能打動人的。

艾海&廖建華

Q&A

艾:你認為生活和藝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廖:藝術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

艾:對于藝術家來說,其實生活就是藝術,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嗎?

廖: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立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艾: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作品掛在一些商業(yè)公共空間里?

廖:想過,那是一件很渴望很開心的事情。

艾:你能告訴我在你的作品里面是要給觀者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嗎?

廖:希望我的作品能夠給每個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是安靜的,也許是積極的,也許是愉悅身心的,也許是

艾:到現(xiàn)在為止你已經(jīng)做了多少年藝術了?還會繼續(xù)多久?

廖:10年了。如果還會有下輩子,或者下下輩子,或者是1萬年,我都覺得時間還不夠。

艾:為什么會選擇現(xiàn)在的繪畫語言來進行創(chuàng)作?

廖:其實實在沒有什么理由,只是因為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適合我內(nèi)心情感的需要。更確切地說是能表達我前世今生的某種記憶和感覺。

艾:如何看待當代藝術的“當代性”?

廖:這個時代好像做什么文化都要和“當代”這個詞扯上點關系,我覺得不管是誰的作品,還是什么形式的作品,只要能夠感動當下活著的人就是好作品,就具備當代性。

艾: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思考當代性的?

廖:繪畫表達始終都是一種個人的東西。不會承載太多內(nèi)容,僅僅是作者內(nèi)心表達的需要。如果作品在感動自己的同時還能夠讓極少數(shù)人得到安慰和思考,那作者也許就不需要思考“當代性”這個詞了。

艾:你認為繪畫與設計的共同點是什么?區(qū)別又是什么?

廖:都是視覺藝術。區(qū)別是繪畫更多是個人的情感表達,設計更針對大眾。

艾:幻想下,什么樣的空間最適合你作品的氣場?

廖:我一直都想在一個白色的簡潔大氣的空間展示我的作品。謝謝!

閆占城

1984年出生于陜西延安,2008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同年獲畢業(yè)創(chuàng)作“一等獎”和馬利獎學金“一等獎”,《記憶的碎片》入選“學院之光”。2008-2014年,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地舉辦10余個畫展。作品具有夢想家的朦朧美。

生存是個實驗

第一次看見閆占城的作品還是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走進他的工作室,他的作品看起來讓人感覺有些恍惚,似乎有著他自己探索的一條路,獨自走著。他的作品色彩朦朧,圖像模糊,像一種欲言又止的狀態(tài),整個圖像形成更像一部發(fā)黃發(fā)舊的老電影,把那種不清晰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假若看著這樣夢寐的作品,聽著一張老黑膠唱片,手持紅酒杯,想必也正是大家期許的享受吧。

Q&A 艾海VS閆占城

艾:你認為生活和藝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閆:生活是藝術的來源。

艾:對于藝術家來說,其實生活就是藝術,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嗎?

閆:是的。

艾: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作品掛在一個商業(yè)公共空間里?

閆:畫廊也是商業(yè)的。

艾:你能告訴我在你的作品里面是要給觀者帶來什么感受嗎?

閆: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義。

艾: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做了多少年藝術了?還會繼續(xù)多久?

閆:10年了,會一直做下去。

艾:為什么會選擇現(xiàn)在的繪畫語言來進行創(chuàng)作?

閆:合適。

艾:如何看待當代藝術的“當代性”?

閆:我不知道當代這個概念是誰提出的。

艾: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思考當代性的?

閆:其實我沒想過當代性。

艾:你認為繪畫與設計的共同點是什么?區(qū)別又是什么?

篇(9)

3、花兒之所以美麗,不僅僅在于絢爛的色彩,更在于花中蘊含著耀眼的生命光輝;有的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在于外形的漂亮華貴,還在于那種發(fā)自于心靈深處的自立。

4、永遠不要放棄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懷著偉大夢想的人總比接受所有現(xiàn)實的人強大。

5、有了夢想,才有遠方,有了夢想,才有前進的方向,有了夢想,才能在荒漠中尋找一線生機。

6、如果不堅持,到哪里都是放棄。如果這一刻不堅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總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會海闊天空,只是躲進自己的世界而已,而那個世界也只會越來越小。

7、不要質(zhì)疑你的付出,這些都會是一種累積、一種沉淀,它們會默默鋪路只為讓你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

8、在有生之年,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快樂自己,能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詩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這才是本事。

篇(10)

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現(xiàn)實中,教會我們的往往是“經(jīng)歷”,當我們癡過、傷過、痛過、愛過、恨過......我們的心終會歸于平靜,會因這些經(jīng)歷而變的成熟,會在這些經(jīng)歷中學會如何去控制自己的心與情緒。

可能會說,在經(jīng)歷過后變得淡定也許是對世間萬事死了心,所以才能如死灰一般去對待。其實不然,因為經(jīng)歷,我們會更懂的生活,更懂的享受平靜與安寧帶給我們的快樂感與幸福感,最終獲得那種淡然的心境。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虛假,只有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在真實的平淡的生活里,一切的甜言蜜語山盟海誓都顯得有點多余。平平淡淡的過完每一天。

人活著是一種修行,一種欣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當下。

世界從來不會對一個心靜的人喧囂,也不會對一個心靜的人沉默。浮華褪盡,喧囂歸寂,便能夠清晰地聽見生活的那一抹悠揚。

哲人說:靈魂在高處,生活在低處。平凡如我們,人生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所以,還是把心放在低處吧,讓愛依著土壤,包容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不要求這樣那樣的完美,只要剛剛好,已經(jīng)足夠美妙!

也許并不富裕,也許沒有體面的地位,也許正陷困境,也許被情所棄。無論如何,對生活多一份熱愛,多一份憧憬。自己真正撐起來了,別人無論如何是壓不垮的,內(nèi)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從容優(yōu)雅往往和強大是分不開的。

上一篇: 通識教育 下一篇: 圖書館論文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看片AV观看AV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综合 |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第一区 | 亚洲国产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乱码 | 日本在线亚州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