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4 03:22:54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一篇紀念性景觀設計要點淺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紀念性景觀緣起于舊石器時期,在生產(chǎn)過程中,人類以不同載體對生產(chǎn)經(jīng)驗及生活經(jīng)歷進行記載,以便傳承。這種行為是紀念性活動的雛形,而后逐漸演變成紀念性景觀。紀念性景觀伴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現(xiàn)代紀念性景觀具有物質性和精神性,通過構建物質性的場地和塑造精神性的場所,來傳承歷史和記憶,從而引發(fā)參觀者情感共鳴。
一、紀念性景觀空間結構
Lynch對于城市意象中的物質形態(tài)研究的內容歸納為五種元素——道路、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和標志物。本文將紀念性景觀拆解為這五個要素,并對它們的空間意向進行分析,以歸納場所理論對紀念性景觀的影響。道路是空間構成中的重要部分,是引導參觀者進行參觀活動的線性要素。道路包括內部道路與外部道路,內部道路是紀念景觀中的指引通道,外部道路是串聯(lián)紀念性景觀與周邊空間的媒介。不同的道路形式能夠塑造出的不同空間感受。自然地形的起伏經(jīng)過合理的處理,能營造出來不同的空間感受。南京中山陵主軸線依山而建,指引參觀者拾級而上抵達主景,同時兩側植松柏,翠綠蒼勁,與道路形成鮮明對比。由下往上望,主景巍峨高聳,營造出莊嚴肅穆的場所感。2.邊界邊界是紀念性景觀中的另一線性要素,是分割不同功能區(qū)域或空間的線性中斷要素。在紀念性景觀中,邊界常用于分割紀念性區(qū)域與非紀念性區(qū)域,邊界的不同形式可以給紀念性景觀營造出不同的氛圍。聶耳紀念廣場建造于日本油奈川縣的海濱之上。其邊界主要由以低矮的灌木和圍墻組成的,將內部紀念空間與外部海濱分隔開。但參觀者仍能和外部環(huán)境互動,遙望富士山的同時傾聽海浪聲,使參觀者聯(lián)想起聶耳所著曲目并引起情感共鳴。這種通透邊界很好地塑造出紀念性景觀的共情感。3.節(jié)點節(jié)點是紀念性景觀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點狀元素,它是不同功能區(qū)域中的焦點和人流集結的中心點,它們對場所特征的影響甚至可能占據(jù)主導地位。在羅斯福紀念公園中,設計者利用自然材料,將場所分割為四個不同的空間,并在其中以雕塑表現(xiàn)美國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四個節(jié)點在場所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同時節(jié)點的邊界材質肌理象征不同的社會時期,引導參觀者停留思考,回憶過往展望未來。4.標志物在紀念性景觀中,標志物是形成意向特征的重要點狀元素。其關鍵特性是具有唯一性,可以象征整個紀念性景觀,使人過目難忘。華盛頓紀念碑位于美國國家草坪中心點,在國會大廈及林肯紀念堂的軸線上,碑頂呈金字塔型,碑身呈方形,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造型簡潔大方,猶如一根巨劍直插云霄。碑身空無一字,仿佛在告訴參觀者,華盛頓的功績是無法以文字表述的。5.區(qū)域區(qū)域是紀念性景觀中的面狀元素,不同的區(qū)域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并與以上提及的四大元素相結合,共同構建了整體的紀念性景觀。肯尼迪紀念園樸素簡潔,欲揚先抑,穿過林中的小路,到達標志物白色紀念碑,紀念肯尼迪的功績。紀念碑后是一片開闊的草坪,豁然開朗,象征希望與未來。設計者運用簡單的手法,對道路、節(jié)點、標志、邊緣、區(qū)域的合理組織,塑造出完美的空間氛圍與景觀感受。
二、對于場所體驗的營造
對于紀念性景觀的設計項目來說,場地特征對于體驗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將從感知的體驗、聽覺的體驗和綜合的知覺體驗3個方面進行論述。1.觸覺的體驗人的觸覺可以感受出物體的機理與質感,然后在頭腦中形成對場所氛圍的感受。在越戰(zhàn)紀念碑的設計中,林瓔選用黑色花崗巖,并將其打磨成鏡面,可以反射出參觀者,并刻有遇難陣亡士兵姓名,參觀者走近時會用手觸摸墻上的人名,引發(fā)對烈士的共情之感。2.聽覺的延伸對于參觀者,聽覺帶來的感受更加深刻。聽覺與視覺的結合,可以給參觀者更深層次的場所體驗。93號航班紀念園是為了紀念美聯(lián)航93號航班上與恐怖分子英勇搏斗的犧牲者。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聲音塔”,塔上懸掛40個鋁制風鈴象征40名遇難者。起風時,風鈴聲使參觀者聯(lián)想起遇難者的英勇事跡。3.綜合的知覺體驗在場所的解讀中,為了表述方便常常單獨對不同的知覺體驗類型單獨描述,但在實際的場所體驗中,卻是多種知覺體驗的綜合。在911國家紀念園中,原世貿雙子樓的基礎被設計師設計為2個“虛池”,池邊的金屬扶手上刻有遇難者名字,使人銘記到慘痛的歷史,水體以瀑布的形式傾斜而下,給參觀者帶來心靈慰藉。
三、紀念性景觀的發(fā)展趨勢
當下,我國景觀行業(yè)快速發(fā)展,對于國內未來紀念性景觀發(fā)展趨勢,作三點概括:首先,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對紀念性景觀的范圍會相應拓寬,設計師的焦點不僅僅是對英雄的崇拜,而會側重與事件相關普通人和事的梳理。其次,現(xiàn)代紀念性景觀作品將更加重視觀者體驗紀念性景觀的心理感受及內心共鳴。當前,國內很多紀念性景觀作品表現(xiàn)手法單一,僅單純強調史料的陳列,缺乏對觀澤情感的關注。未來應跨越更多學科,從多方面拓展紀念性景觀設計內涵。最后,新材料在紀念性景觀的運用會改變紀念性景觀的表現(xiàn)形式。伴隨科技發(fā)展,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能強化觀者的感知,調動觀者的主觀情緒,增強紀念性景觀的場所氛圍。
四、小結
紀念性景觀有其獨特的屬性,在設計過程中,應對相關背景進行深入挖掘,尊重場地,合理解讀并詮釋史實,才能更好的把握紀念性景觀設計要點,才能為參觀者帶來共情感、認同感和體驗感。
參考文獻:
[1]譚垣、呂典雅、朱謀隆合編.紀念性建筑[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
[2](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3](挪)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陳謝煒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