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5 09:40: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洪水災害對青海經濟的間接影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洪水災害稱之為洪澇災害,是指降水過量導致的河水沖垮堤壩、沖毀房屋、淹沒耕地或突發的山洪將耕地沖毀、沖走人畜等的現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氣候條件,加之巨大的人口壓力及洪水高風險區的高度開發利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洪澇災害出現頻次最高的國家之一。因農業生產過程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洪水災害的出現會淹沒農田,導致農作物不能正常生長,甚至出現大面積的死亡現象,最終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凡是因水量過多而造成的人類生產生活受損的現象均屬于洪澇災害范疇,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簡單的詞語并不能將洪水受災范圍、面積、程度等方面的信息表述出來,為了研究方便,一些專家學者將洪澇災害劃分為四個等級:一級屬于輕度澇災,是指小范圍內的“大水”、“大雨”,但是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相對較小;二級中度澇災,是指長時間的持續性降水,導致局部地區受災;三級大澇,受災范圍相對較廣,農田被淹,有人畜傷亡;四級特大澇災,降水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強度大,影響范圍廣,嚴重威脅著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2洪水災害對青海農業損失時間變化特征
2.1受災面積與成災面積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和受災面積比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而成災面積比下降趨勢不太明顯。統計數據結果表明,因洪水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和受災面積比均呈現出增加的趨勢。近60年我國平均農作物的受災面積比達到了6.6%,從20世紀90年代往后,有5個年份的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了10%,其中最大農作物受災面積比高達16.4%,出現在1991年,尤其是1998年的洪水過后,大江大河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其防御暴雨的成效逐漸顯現,洪水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不斷降低。從農作物成災面積出發,20世紀50年代往后,洪水災害對農作物影響的成災面積不斷下降,但是下降趨勢不太明顯,近60年平均成災面積達到了52.6%,其中最大成災面積高達75.9%,出現在1956年。從20世紀80年代往后,農作物成災面積大都在60%以下。在80年代之前因洪水造成農作物成災面積波動性特征較為明顯,從80年代往后開始趨于平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該階段加大了對大江大河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
2.2農業經濟損失變化
洪水災害會造成糧食減產,糧食減產也會引發許多社會經濟方面的問題。因此,對糧食減產情況進行分析,對于評價洪水災害影響程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結合統計數據資料,2006年以來,我國每年因洪水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高達1869萬噸,將近是全年糧食產量的3.5%,其中2014年因洪水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高達1000萬噸,2012年接近4000萬噸,將近是當年糧食總產量的6.8%。衡量農業洪澇災害嚴重程度的指標可以用農業經濟損失表示。結合統計資料,從2006年往后,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經濟損失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平均每年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高達734億元。其中2006~2009年我國每年因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66億元,從2010年往后農業經濟損失高達913億元,增長速度翻一倍,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進一步加大。
3.1漬澇災害
水既是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前提,但是水分過多對農業生產也會產生影響。因暴雨急而大,一旦排水不暢很容易出現田間積水成澇,降水充滿整個土壤空隙,尤其是持續時間過長和過深的漬水,會導致農作物根系缺少氧氣,增加了還原性物質,抑制了根系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還會出現有毒物質,影響農作物產量。尤其是在夏季,因氣溫較高,幾場暴雨出現后,會導致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爛根死亡,不利于高產優質農作物的形成。
3.2洪澇災害
因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會將農作物淹沒,不利于農作物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進而出現各種傷害。洪澇災害對農業的危害程度受到洪澇時間長度、水層深淺、水溫、農作物生育期等的共同作用。農作物生殖生長期的抗洪能力要低于營養生長期,而開花期的抗洪能力又是最弱的,其次是孕穗期。水溫越高、水質越混濁,暴雨災害對農作物的危害就越大。尤其是特大暴雨天氣結束后,會導致江河湖泊水位猛增,泛濫成災,使得陸地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山洪地質災害。洪澇災害出現時,會沖倒農作物,甚至是將土壤內的營養成分或表層肥沃土壤沖走,使得土壤板結化、貧瘠化現象加重。因暴雨出現時的空氣和田間濕度過大,極易誘發農作物病蟲害。
4洪澇災害防御
①加大植樹造林、種草,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興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壩,避免水土流失,改善排灌設施,提升調洪蓄洪能力;②對當地氣候變化規律進行熟練掌握,將洪澇災害出現時間、地域分布、地形特征等進行結合,對當地耕作制度、農作物布局進行調整,防止暴雨洪澇集中時段對農作物關鍵期的影響;③實時關注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及時做好防洪抗災準備,做好農田、魚塘排水系統的檢查,汛期前加強水利設施檢查和巡視;④在洪澇災害出現前,應將人畜轉移到安全地帶,洪澇災害出現后,應加強排洪搶險工作,減少沖淹面積和被漬時間。暴雨洪水退后,應及時扶正吹倒的農作物,對缺苗的植株及時補種,及時清除沖倒農田的碎石泥沙,避免病蟲害出現。在洪澇災害結束后,應及時追肥,確保根系正常生長。
作者簡介:黃祖健,1992年生,男,侗族,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文與水資源。
參考文獻
[1]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水旱災害公報2014[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2]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資源研究所.中國水旱災害[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