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10:17:0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一篇有效聆聽在音樂課堂中的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培養(yǎng)作曲家,也不是培養(yǎng)演奏家,主要是培養(yǎng)合格的聽眾。因而,在音樂教學中,聆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效聆聽更是通過有意識地、仔細地聆聽,體驗蘊含在音樂作品中的藝術美感,感受其魅力,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達到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那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區(qū)分“聆聽”和“有效聆聽”,以及將有效聆聽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呢?這些都是本文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聆聽”和“有效聆聽”的思考
(一)聽與聆聽
“聽”與“聆聽”,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所表示的含義不盡相同。首先,“聽”是一種生理過程,不帶任何情感色彩;而“聆聽”指的是集中精神虔誠、認真地聽,帶有一種尊敬色彩,屬于一種入耳入心的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性格上的特征,他們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等情況,這就會給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的呈現(xiàn)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在“聆聽”的效果上會大打折扣。而在當前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對于“聽”與“聆聽”之間的區(qū)別并不清晰,在教學過程中僅要求學生做到“聽”就夠了,即便會在歌曲播放完之后讓學生分享感受,也基本上只需回答出歌曲所帶給人的感受等比較淺顯的問題。因此,在目前大多數(shù)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做到的僅僅是“聽”這一個層面,未能用自己的“心”去欣賞,而這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遺憾。而部分教師主觀、片面的認知,也導致學生喪失了對音樂深層次欣賞的機會,從而導致其教學效果并不明顯。
(二)愛聽與會聽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歌曲,如今許多小學生也是如此。但是,“愛聽”與“會聽”是兩個層面的含義。對于當前音樂課堂教學而言,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愛聽”,即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要讓學生達到“會聽”的要求,促進其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事實上,多數(shù)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情感共鳴這一問題不甚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僅是因為對歌曲旋律的喜愛而去聽,對于歌詞的含義也同樣不甚了解。例如,對于《四季童趣》這首歌,學生一聽就非常喜歡。究其原因,歌曲中的流行元素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喚醒了學生的耳朵。對此,教師通過這一組節(jié)奏的對比,既解決了歌曲中的節(jié)奏難點,也讓學生清楚地看到節(jié)奏的變化,感受到改變一個音符,就能改變歌曲的風格。因此,在當前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及音樂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在“愛聽”的同時,也能學會去欣賞音樂,從而感受到音樂當中所表現(xiàn)的風格、所蘊含的情感,進而能夠真正地去體會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樣,學生就能運用正確的方式和語言去聆聽、描繪音樂,并逐漸學會用音樂來表達情感。
二、當前音樂課堂中“有效聆聽”的現(xiàn)狀
(一)教師對“有效聆聽”的忽視
當前,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對“有效聆聽”的運用,仍然以系統(tǒng)講解音樂知識為主。這種狀況下,由于受限于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音樂專業(yè)知識儲備等問題,以及音樂相關理論知識的匱乏,致使多數(shù)學生很難理解教師所講授的一部分音樂知識。尤其面對教師教條式的講解,整個音樂課堂顯得枯燥、乏味且缺乏樂趣,學生也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和不感興趣的狀況,使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不甚理想。
(二)學生“有效聆聽”能力欠缺
當前,學生普遍存在有效聆聽能力不足,以及自制能力較為薄弱的狀況,因此,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將音樂知識進行內(nèi)化理解,并達到活學活用。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音樂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容易在對音樂作品進行體驗、感受時形成先入為主的思想,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這種教學方式也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與挫傷,以至于他們在音樂課堂上難以對音樂作品實現(xiàn)主動聆聽,更是無法實現(xiàn)有效聆聽。
三、音樂課堂中運用“有效聆聽”的策略
(一)分解目標,細化聆聽步驟
如前所述,聆聽并非單純的生理概念,而是一種情感表現(xiàn),需要在聽的過程中入心,真正對音樂的思想情感與內(nèi)涵進行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學生除了需要具備端正的態(tài)度,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方面的知識。對此,教師在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就需要將大的目標進行分解,讓其逐漸細化為若干個容易完成的小目標。這樣,學生既不會對一些理論知識的學習感到厭煩,又會在跨越小目標時獲得音樂學習的自豪感。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教學目標的分解和聆聽步驟的細化:第一,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講授一個音樂知識,讓學生通過聆聽不斷鞏固音樂方面的知識,從而加深對音樂的了解,甚至能夠逐漸完成對一些樂曲的賞析,并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在音樂知識的不斷積累之下,學生就能在音樂課堂上實現(xiàn)真正的“聆聽”,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每一首歌曲所包含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音樂作品的播放,以及利用范唱或范奏的方式,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土撥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對教唱前的聆聽進行巧妙設置,通過三遍來達到目標。第一遍,教師利用豎笛吹奏樂曲,讓學生對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及情緒變化有所了解,并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第二遍,教師播放伴奏,并進行范唱,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歌詞、體驗情感;第三遍,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打節(jié)拍,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歌曲節(jié)拍的規(guī)律。在對歌曲進行聆聽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提出一兩點適當?shù)囊螅源藖泶_保其聆聽效果。第二,在聆聽完歌曲之后,教師還需要引出一兩點音樂知識進行簡單的講解,以此來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不斷積累。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以及所渲染的一種和諧、輕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了解歌曲內(nèi)容的同時,也能對其節(jié)拍和旋律的變化、情感的表達等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在聆聽時,仿佛置身于音樂家所處的時代,從而達到一種“聆聽”的效果。這樣,教師就能夠使學生的“聆聽”能力得到不斷培養(yǎng),也能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效果的呈現(xiàn)。
(二)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聆聽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需要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除了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基本音樂知識的講解,還應在學生對歌曲進行聆聽之前,向學生拋出幾個與歌曲內(nèi)容有關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個性以及思維得到發(fā)展,使其能夠對音樂逐漸產(chǎn)生自己獨到的觀點與看法,促進其音樂鑒賞能力以及聆聽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第一,引導學生聆聽,促進其思考。眾所周知,許多音樂作品中存在著和聲、旋律、伴奏、節(jié)拍等基礎的音樂知識,而這些音樂知識都可以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適當?shù)乇灰龑С鰜恚⑶夷艽龠M學生的思考。而學生在不斷聆聽的過程中,也能夠逐漸熟悉這些歌曲當中的基本元素,從而使音樂素養(yǎng)與感知能力在聆聽與思考的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需要基于其教學內(nèi)容設置合理的研究問題,讓學生在音樂聆聽以及相互探討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很多人往往會認為音樂是一種純感性的藝術欣賞,但是,我們對于其中很多內(nèi)容,也需要理性分析,只有將感性的情感共鳴與理性的分析理解相結合,才能真正地領略到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以《田野在召喚》為例,這是一首在世界范圍內(nèi)十分有名的意大利歌曲。在對其教學內(nèi)容進行設計時,教師就需要基于這首歌的內(nèi)容設置相對應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可以讓學生對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不需要去考慮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注重讓學生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范疇內(nèi)進行大膽的猜測。而且,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并提問,如“有多少個小隊去意大利探訪呢?”這樣,學生在對歌曲進行聆聽的過程中,注意力就會顯得格外集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就會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逐漸具備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從而促進其音樂素養(yǎng)的不斷培養(yǎng)。第二,以問題為驅動,促使學生學會有效聆聽。教師通過一些提問式的任務驅動方式,幫助學生弄清自己要聽什么以及如何去聽等問題,從而促進其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比如,歌曲《童心是小鳥》的旋律朗朗上口,但是,要把歌曲唱好,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通過邊聆聽邊律動的方式來感受歌曲的節(jié)拍,然后問:“這一樂段中,共有幾個樂句?”讓學生進行第二遍的聆聽。聽第三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聽到休止符時用一個靜止的動作示意。通過這三遍的聆聽,學生對第一樂段的旋律就有了一定的熟悉。每一遍的要求可以層層遞進,圍繞音樂元素展開。這樣,學生一方面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后會獲得音樂學習的自豪感與喜悅感,另一方面也能使聆聽更具有目的性。
(三)融入比較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有效聆聽效率
通常而言,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地講解相關的音樂知識,往往很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傾聽,就會造成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并且,音樂這門學科更需要學生對音樂進行聆聽、理解,否則,即便教師將一些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也難以進行正確的理解。因此,音樂教師必須重視“聆聽”的重要性。過度的講解往往會使聆聽失去原有的作用與效果,還會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限制。大多數(shù)音樂作品所蘊含的主題和思想會因不同的作曲者而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在聆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且對其所蘊含的重要因素進行探尋,再讓學生對幾首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并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加深對音樂作品的了解,也能促進聆聽效率的不斷提高。第一,教師首先播放兩種不同曲風的歌曲給學生聽,讓學生對歌曲中體現(xiàn)出的情緒、事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進行思考。待兩首歌曲播放完成后,再讓學生找出這兩首歌曲之間的差異。這樣,學生往往能夠十分輕易地進行判斷。此外,教師還可以找出同一個作者的兩首曲子讓學生進行判斷,這樣就能增強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并加深其對音樂的理解,促使其鑒賞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以此來促進音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第二,這種比較式的音樂聆聽教學方法,還能使每一首音樂作品的特點得到更為顯著的展現(xiàn)。比如,在對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進行聆聽的過程中,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通過音樂了解天鵝的形象特點,首先需要讓學生對音樂進行聆聽,通過對音樂的初步感受來猜想音樂中所表現(xiàn)出的是哪一種動物。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并不會馬上就猜出是天鵝,會說是小貓或者小羊。所以在第二步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然后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音樂家的話,會用什么樣的音樂來表現(xiàn)小貓或小羊呢?”。第三步,教師再讓學生欣賞《彼得與狼》,以此來讓學生了解到羊在音樂中會用哪種樂器來表現(xiàn)。最后,教師還用鋼琴來演奏小豬吃飽后的形象。這樣,通過不斷對比,學生能夠逐漸意識到自己先前猜想的錯誤。這樣的對比性的引導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表現(xiàn)對象不同特點的了解,促進其鑒賞能力的提高;還能激發(fā)其對音樂聆聽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悅、歡快的氛圍中品味音樂。綜上所述,在音樂課堂中運用有效聆聽,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鑒賞能力,還能促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而想要促進音樂課堂的有效聆聽,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第一,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第二,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聆聽;第三,融入比較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有效聆聽效率。通過上述途徑,教師將有效喚醒學生的“音樂耳朵”,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音樂課堂中有意識地、仔細地聆聽,體驗到蘊含在音樂作品中的藝術美感,感受其魅力,以及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達到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丹.培養(yǎng)具備音樂耳朵的人——關注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聆聽[J].中國音樂教育,2018(9).
[2]李爽.淺析小學音樂課堂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J].讀天下,2019(27).
[3]馬媛.把小耳朵叫醒——淺談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生的有效聆聽[J].北方音樂,2017(6).
[4]劉靜華.小學音樂課堂“有效聆聽”的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19(1).
[5]謝清秀.摭談小學音樂課堂“有效聆聽”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16).
作者:戴競羽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絳實驗學校小學部